高中语文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10:17

高中语文方法篇1

关键词:语文阅读写作方法

不少同学认为语文难学,高中语文尤其难;甚至有些同学到高考复习阶段还在问,语文怎么学。也有人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花了时间也不见进步多少,不花时间也不见得就退步。更为普遍的看法是,语文考试不考书本上的,语文课本(课文)没有用处。

对语文存在种种困惑的不仅仅有学生、家长,还有许多教师,甚至一些语文教师。追根究底,对语文的困惑、误解,甚至偏见,都是因为对语文学科的特点缺乏深入的了解,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最近几年,我一直反思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实问题:学生普遍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兴趣、习惯、方法,是每个人无论学习什么都不可或缺的,为什么偏偏语文学科全部丧失了?所以,我认为,高中甚至中小学语文教学完全失败了,比叶圣陶先生所批评的“少慢差费”问题更要严重。可惜尚未引起广泛的注意。

一、认识语文

关于“语文”,一种理解是语言和文字,它侧重基础知识。所谓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等汉语知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知识,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很明显,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不能仅仅体现为这些常识的!另一种理解是语言和文学。现行高中语文教材虽然增加了不少文学作品,但仍有浮光掠影之嫌,要“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谈何容易。所以,我的理解是:语文应当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和文化。

语文学科的特点:

一是主观性强。语文与其它学科尤其理工类学科不同的是,其它学科的考试内容可以在书本上找到相应的原理(定理),具有科学性、客观性,一旦掌握了原理(定理)就能解答习题;而语文要靠感悟,要靠表达能力(语言的运用能力),而且文无定法,阅读也是个性化的,主观性最强。每年高考考生不管多少,理工科试题的答案几乎不能不同,语文科试题(主观题)的答案几乎不能相同。如有雷同,即为作弊。这也是造成普遍认为语文科不考书本上内容的根本原因。

二是涉及面广。语文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五花八门,有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有历史、政治、经济、文艺等社会科学的文章,也有台风、地震、沙尘暴之类的科技说明文,几乎是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只要是用汉字排版的,都是语文的学习内容!

三是在生活中。语文是在生活中的,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语文既然涉及面广,当然也包含了生活,必须将书本上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广告、招牌、宣传、告示……无一不与语文有关:书写是否规范,用语是否妥当,孰优孰劣。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可以感受传统文化底蕴。司空见惯的事情也能反映社会心理:有人闯红灯,必有人跟随;货车倾覆,有人趁火打劫,也必有人跟随,甚至哄抢。分析其心理,无非是阿Q的理论:“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且不说阿Q的流氓理论,更可怕的是把它作为一种正确的理论而加以广泛应用,把别人犯错(犯罪)作为自己犯错(犯罪)的理由。

四是厚积薄发。语文涉及面广,需要具备的知识就要广泛,学习语文必须见多识广。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有可能理解所阅读的文字,才有可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见解。厚积薄发,换句话说,就是见效慢,不能立竿见影,这也是许多学生及家长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的根本原因。语文成了学生首先可以丢弃的学科,罕见学生愿意将课外时间花语文上;上课提及课文几乎全是摇头,有的说书上没有这篇课文,有的说老师没教过这篇课文。

二、加强积累

基于以上对语文学科的特点的研究,我们就应当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语文几乎无所不包,我们就把生活的、阅读的都纳入语文范畴。从语言文字(读音、字形、词语、句式、修辞等)到文体知识,从文学常识到文化知识,从历史、哲学到科学技术,从时事新闻到考古探索……尽量做到见多识广。

积累,就是日积月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长期坚持,才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许多名家、名人的成功因素之一就是坚持积累,如剪报、摘抄、日记、背诵。这些是习惯,也是方法。其中,背诵是一项基本功,是增强记忆力的途径之一,也是学习语文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问题在于许多学生过于功利,又不够勤奋,认为背诵的只是高考默写所要求的篇目,只要高考前突击就可以了,于是错别字多,失分多。这是对背诵的误解。当我们阅读名家作品时,常常感叹作者知识渊博,能旁征博引。不是他们写作时才四处查找资料,恰恰相反,是他们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有所感悟,不吐不快,才有了作品。要学好语文,必须背诵名篇名段。但我们的同学太不注视背功了,一提课文就摇头。就像把房屋建在沙地上,水一冲,房屋就倒塌;不愿背诵,缺乏积累,如何能提高语文素养?只是人的记忆力再强也不可能储存所有的信息,所以要用剪报、摘抄、日记等方式辅助。

积累的方法还有联系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学到一样东西,就要联系以前学过的相关内容。比如,读的《沁园春·长沙》时,就要背诵他的《沁园春·雪》,复习诗词的相关常识。读到“独立寒秋”,思考“孤独”话题,就要联系屈原的孤独——“世人皆醉我独醒,世皆溷浊我独清”,陈子昂的孤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感悟“孤独”是精神的而不是肉体的。读到“鱼翔浅底”,就要联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三、阅读方法

阅读,首先要遵循开卷有益的原则。一方面要学会判断所阅读的文字是否有益,另一方面要在阅读中受益。要实现在阅读中受益的目标,就要讲究阅读的方法。

一是猜读。首先从标题入手,猜测文章内容,然后阅读,印证猜测。比如《故乡的榕树》,可以推断为思乡类作品,而且是围绕“故乡的榕树”叙写乡亲乡情,抒发思乡之情的。其次,可以自行设计几个问题,然后通过阅读寻找答案。如《烛之武退秦师》,可以设计问题:烛之武是谁?为什么要退秦师?怎么退秦师?解答了这几个问题,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致内容。

二是悟读。“学而不思则罔”,学习却不思考就会困惑而无所得。许多学生经常感叹,不是不想看书,因为看过就忘了,语文水平不见提高,于是渐渐失去了兴趣,失去了动力。其原因大概还没有掌握“悟读”的要领,不知道阅读时应该思考什么,不知道应该从作品中获得什么。其实,悟读并不深奥而难以掌握。比如《游褒禅山记》,可以先学一事一议的写作技巧,然后感悟作者的观点:关于成功的条件和做学问的态度问题,再将这些观点拓展,联系现实,想想自己应当如何对待学习,如何才能实现理想,等等。再如《鸿门宴》,关于项羽的破釜沉舟和乌江自刎的故事都比较熟悉,但未必能再结合赵括的纸上谈兵和马谡的失街亭,思考“经验”话题。如果能明白,其中原因在于主帅是否具有威信和将士们是否对他信任,并且认识到“经验”不能生搬硬套,那么,无论时隔多久,一旦提到与“经验”有关的话题,都会想到这几个事例。

悟读,就是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阅历和情感;“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多想想,文本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四、写作技巧

阅读过程也是一个借鉴的过程。课文也是范文,可以学习、借鉴名篇佳作的写法,作文就是从模仿开始的。议论文可以学《游褒禅山记》的一事一议写法,也可以学《六国论》《伶官传序》的开门见山写法;写景抒情类可以学《我的空中楼阁》《故乡的榕树》;叙事抒情类学《项脊轩志》;写人的可以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阅读鉴赏还要“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作文的水平,首先体现为认识水平,其次体现为语言水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如果能做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再做到文从字顺,那么,作文对他来说不过“小菜一碟”。

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在课堂的教学和课外的辅导中,除了实施以上两个步骤,还要训练读后感的写法。因为读后感的应用非常广泛,如能掌握,实现阅读和写作两大目标就会事半功倍。(关于读后感的写作技巧,另有拙作《考场作文模式》介绍。)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习惯和方法,其中方法最为关键。因为方法影响效率,效率影响兴趣,兴趣影响习惯。但兴趣却又是原动力,“在教育领域,一个主要原则是:人们对喜欢学的东西会学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学会学得最快。”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当让学生明白,“我们怎样学习比我们学习什么要重要得多”,寻找、掌握适合而行之有效的方法至关重要,“世界充满着解决教育疑难的方法”,“大多数的学习方法,都是常识”,不是缺少方法,而是缺少发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高中语文方法篇2

一、了解高中语文的基本学习方法

1.制定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指南,也是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为了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从而增强有序性。只要我们能制定一份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主动预习

强调课前的预习,是学会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习的初始阶段。—般的预习要达到以下四个目的:

一是要对课文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

二是要巩围复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能把新旧知识进行粗层次的有机联系:

三是要找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尤其对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要特别引起注意:

四是要了解课文后面的练习,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记号,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预习实际上是听课前在思想上、心理上及知识上的准备。

3.做好充分的上课准备

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个方面:

(1)确立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课堂学习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调适良好的心理状态。一要有旺盛的求知欲:二要有乐观的学习情绪;三要有积极的思维定向。

(3)做好身体上的准备,为了保证有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

(4)准备好学习用具,同时注意把课桌整理得井井有条,以免课桌上东西零乱而影响你的学习情绪。

4.在课堂上,专心上课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上好课、听好课是学习各门功课的重要途径。课堂学习是一顼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讲究策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行之有效的课堂学习策略主要有:(1)抓住老师的思路,(2)抓住关键内容,(3)积极思维,学思结合。(4)珍惜课上学习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5)注意课堂小结。总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只有在课堂上达到对老师所讲内容的最基本的消化吸收,才有可能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打好基石出。

5.课后及时复习

复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语文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语文复习必须要主动,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具体方法:(1)系统整理,(2)独立作业,(3)分析错误,(4)系统小结。

6.增加课外学习的时间

(1)要尽可能与课堂学习内容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发展正当的兴趣爱好。

(2)课外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时间要适当,不要影响正常的课堂学习和身体锻炼。

(3)在课外学习活动中,要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练结合,脑手并用。

(4)要争取老师的指导,提高课外学习活动的效果。

以上这些方法仅仅是语文学习、阅读的常用方法,远没有包括全部的学习方法。特别是朗读、背诵、摘要、笔记等重要方法都未列入。然而这些却又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应当在语文学习中全面、正确地运用,以求得自身的主动发展。

二、高中语文必须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1.勤读课外书籍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勤奋读书,必须做到珍惜时间,抓紧分分秒秒。欧阳修善于利用“三上”的时间读书,即“马上、枕上、厕上”,郑板桥读书则利用“舟中、马上、被底”的零星时间读书背诵。古人勤奋读书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2.做好读书笔记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做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方法:1、摘抄、摘录,2、做卡片,3、提要钩玄,4、写读后感。

3.勤于朗读背诵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要做到吐字清晰,音准气足,节奏停顿合理,要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准确地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4.善于独立思考

思考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引起思考的最好办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其次要善于分析综合。分析就是深入到文章的内部分解剖析,将各部分的个别特征区分开来;并加以比较和鉴别,从而对学习的内容有深透的了解和认识。对所读的书要分解成若干部分,然后逐一剖析。综合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各部分联系起来加以认识从而把握整体。第三,培养独立思考习惯要克服不良的思维定势,防止思想的僵化。所谓思维定势就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好的思维定势可以使学习和解决问题变得容易、迅速;不良的思维定势则会束缚人的思想,难以有所发现和创造。要善于从固有的思路中跳出来,变换角度去思考,往往会有新的思想。

5.勇于求教探讨

高中语文方法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作用应从知识的“讲授者”和“供给者”转向进行有效教学的“提问者”和学生活动的“激励者”。现在的在校生大多数语文能力不是很强,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不是很高,针对在校生的具体情况来看,如何利用好课堂的四十五分钟的教学,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成了每个教师思索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改反对"填鸭式"的教学,那么老师就应该勇敢的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的课堂设计方法如下:(1)老师对教学进度进行安排;(2)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准备与下一堂课有关的内容;(3)学生站到讲台上按照自己觉得实际可行的模式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4)讲解过程中要随时回答老师与下边学生的提问(理解多少,回答多少),老师和学生进行内容记录;(5)安排课后习题;(6)老师对当堂课中学生讲解以及提问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

这样进行课堂组织的优点是:(1)能够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自学能力的潜力;(2)能够培养学生讲解所学知识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强化这些知识;(3)能使学生明白老师备课、组织课堂教学的辛苦,会使学生更加尊敬老师、遵守课堂纪律,有利于班级管理。由于素质教育与新课改推广的艰难性,我们不能马上完全转变成这种学生掌握课堂的教育模式,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其中好的部分,积极的向这个方向努力。

2以生为本,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新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唤醒学生自主意识。实践证明: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必须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相互的,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倡导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求异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都有成功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这样学生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阅读实践活动。因此对学习必须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自主参与学习。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经常设计一些问题,提问学生,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开动思想“机器”,使他们积极投身到课堂的双边活动中。只有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3注重人文性,强调科学性

毋庸置疑,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指导,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语文教学同样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展,学习科学的表达方式,从而树立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语文知识系统的科学化是培养发展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的基础。此外,我们还应该提倡培养学生质疑、批判、研究、求实划造等现代社会必须的基本素质。强调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该注意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以至是做人。事实上,语文教材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在人文性较强的作品中,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随处可寻;在科学性较强的作品中,种种文学手段能帮助我们化抽象为形象,化间接体验为直接体验。如在教材的小说单元中,人物命运的逻辑是明显存在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性格的发展,被“逼上梁山”的命运就是文学作品“人文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一个典型。林冲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不可能一下子走上叛逆造反的道路。作者用大量的文学手段如环境描写、行动刻画、细节点染等来表现林冲的性格发展的轨迹;通过一系列情节的设计一步步揭示了林冲的命运,从而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人物的描写体现了文学手段的大量运用,有很浓的文学意味;情节的设计则体现了科学的逻辑推理,使人物命运的发展合乎情理,水到渠成。而其中得到鲁迅赞誉“极富神韵”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不仅在环境渲染上给人以直观感受,还表现出情节设计上的理性思考。其他文学作品如散文,其感情变化的逻辑及所描写的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明显存在着的;即使是写景言情、寓理的诗歌,其言语内容之间的联系、诗句之间的顺序、节次之间的组合等也是有着很强的逻辑性的,有些甚至可以抽象出来加以分析。

4创设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它不仅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急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实际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的,他们不会没有反应,因而他们时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会都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因此,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给予适时地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思考、探讨、发现、创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结论,更要为他们拓展足够的空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评价结论。”于漪的话,精辟至极。古人也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笔者曾在教学《失街亭》一文时,安排学生围绕“失街亭,谁之过?”展开讨论、探究,要求学生做换位思考,不人云亦云,力求见解新颖而又言之成理。讨论中,学生们大胆进行逆向思维,各抒己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从而慢慢的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

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智慧驾驭能力、组织协理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乐于探索;潜心研读,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善于发现,注重总结。

参考文献:

[1]张泽军.语文作文新课程教学浅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1).

高中语文方法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案;改善

1营造意境,感同身受

我们都知道,高中语文中的古诗文包括文言文和古诗,对于学习古诗,老师应该给学生营造诗中所表达的意境,让学生了解诗人写下这首诗时的背景和心情,让学生学习古诗前有一段预热,诗人的处境、诗人的遭遇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都是学生学习古诗应该了解的步骤,就像是认识一个人,必须对他有全面的认识才能足够了解,学习古诗,就是要先了解诗人,那样,学生才能把自己带入到诗人的想法中,了解诗人的动机。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当时的背景是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当年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此诗约为途中所作。让学生了解了这首诗的背景后,那么对他们学习古诗会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就能更容易的了解到当时杜甫东下时的心情,认识杜甫当时对人生的感悟和追问,明白他官场失意的痛苦,经过这些了解,学生就会感同身受,了解诗人的声音。另外,文言文的学习也可以用相似的方法,让学生去感受,理解其中的背景和时代局势,也能让他们更加深刻的理解文言文的大意。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疏后主。诸葛亮用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如果学生能够全面理解了这篇文言文的背景和诸葛亮当时的目的,那对于他们来说理解这篇文言文大意就很容易了。所以,不论是文言文还是古诗,老师需要给学生营造古诗文当中的气氛,了解当时的意境,那么学生就能过感同身受,理解起来就不会感到也别困难。

2培养学习兴趣,发现古诗文的魅力

对于学生来说,不论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对你所学的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也能促进他们学习的渴望。古诗文的学习也是一样,老师应该给学生正确的指导,培养他们鉴赏古诗文的能力,因为当学生能够自己鉴赏古诗文,就说明他们能够对古诗文有初步的理解,进而就能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对他们后续学习古诗文有了良好的铺垫,为他们后来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当他们学习更多的古诗文就能驾轻就熟,越来越熟练和深刻。那么老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呢?首先要让学生合作学习,在互相借鉴中,让学生了解其他同学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也许他们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可能可以给自己学习古诗文一些启发,让自己学习古诗文的方法能够更完善,更适合自己。其二,老师可以把古诗文的学习用视频等方式展现出来,通过动态的图像变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调动他们学习的能动性。最后,更科学的方法是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也许这种方法不新颖,甚至老套,但是不可否认,事先预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学习效率,也能帮助学生能够在正式课堂学习中跟上老师的步伐。老师需要不断找寻新的方法将古诗文的学习融入其中,不仅是为了跟上时代的节奏,更是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古诗文如果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那么就不会再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是能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古诗文的学习变得更加的多彩,更好的发挥它深刻的意义。高中语文古诗文的学习不仅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是他们自我文学素养提升的过程,古诗文以它简洁精炼的语言特点,高度的浓缩了文学的精髓,学生熟习古诗文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学气质。“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学习古诗文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更加文明和高雅。学习古诗文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熟读古诗文不仅能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对提高写作能力也是大有帮助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说,古诗文的学习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内在气质,也能让自己的文笔与文风更加文雅,甚至是与人交流的谈吐都能变得更加脱俗。

参考文献

[1]周丽娟,《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鉴赏能力》,《科教文汇》,2013期14期

高中语文方法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一、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动力

文言文学习难度系数较大,花费的精力和时间较多,并且收效甚微,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严重不足。传统的授课方式比较死板,枯燥乏味,学生很难产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想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方法,采取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的产生主要是学习动机在起作用,学习动机成为推动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内部力量,而兴趣又是产生动机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要学生爱上文言文,必须想方设法改变传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导入上,要尽可能的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可以由魏征直谏唐太宗李世民,触龙巧说赵太后等故事强调劝谏技巧的重要性来导入;讲《鸿门宴》,可以由霸王别姬的故事导入这样就会大大的以故事的形式吸引到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作为语文教师在读文言文时,一定要读出神韵,读出情感来,让学生在艺术赏析中产生学习兴趣。对于课本的内容,教师可以再次编排,改写成话剧、小品、相声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上课,在《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二、学会赏析文章,做到正确诵读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语文教师必须传授给学生文言文正确的朗诵方法和技巧,让他们感受到语言的艺术美和朗诵文言文的心情美,产生爱上文言文朗诵的情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正确的学会朗诵是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要加强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的事项,如:字正腔圆、停顿有张、语速适中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摇头晃脑等。不少高中生,对文言文的认识有很多的误区,有的同学认为,只要认得文言文中的字,就能很好的进行朗读,其实这是错误的。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必须建立在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对其中描绘的是件和人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有感情的进行诵读了。读文言文,有滋有味,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然会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热爱。其实,通过诵读和背诵文言文,可以学到其中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样越来越有信心,自然就有利于文言文的教学了。

三、创新教学手段,实现趣味性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路技术的发展,在新课改下,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必须经过的道路。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优化教学,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自身的优势,它可以实现图文并茂,采用图面、声音、视频等有效方式把课堂内容用简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比传统的老师讲授效果好很多。比如在讲到《鸿门宴》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鸿门宴》的片段,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故事和相关的人物关系,这样就会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有助于文言文的教学。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方法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学习方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当高中生产生知识疑问时而产生的主动学习活动,且这个学习活动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知识疑问,能够有效丰富高中生有意义学习的经验,促使高中生更好地把握学好语文的技巧与规律。对此,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理的自学指导提升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优化个人学法,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减轻教学负担,明确探究任务,促使高效教学的顺利生成。就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阅读教学中,笔者为学生布置了明确的自主学习任务:调查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的写作背景,了解《红楼梦》这本名著的文学地位与艺术价值;通读《林黛玉进贾府》原文片段,概述《林黛玉进贾府》的主要人物、事件起因、发生过程与结果,概述本文内容;分析小说语言,根据相应的写作手法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描写一个人的行踪、见闻与环境来表现封建社会贵族阶级的等级、礼仪制度与奢侈生活的。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以团体形式引导高中生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基本活动,以学生的自主发现、问题解决为中心。在高效教学理念下,学生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天性发展,所以利用合作探究来构建高效课堂是十分必要的。另外,通过合作探究,高中生也能够借助集体智慧优化个人学习思维,相互借鉴,扬长避短,从而进一步优化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积极交流的好习惯。就如《蜀道难》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将5个异质学生分成一个小组,鼓励学生在小组内探究本诗的情感基调、行文线索与诗歌特色。为了提高合作效率,笔者提出了几个阅读问题:文章是从哪几个层面来写“蜀道难”的?本诗开篇所感叹的“蜀道难”对整篇古诗有什么作用?诗人为何要引用五丁开山神话?诗人使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描述蜀道之险峻特色的?第二段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描写了什么内容?在第二段中,哪一句话连接着上下层次?第三段可分成几个层次,而其中文本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这些阅读问题可以引导高中生按照古诗行文脉络展开深层阅读,真正理解蜀道之难、难在哪里。在小组探究中,每个学生都要有明确的合作任务,且学生要在各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简要记录本组成员的参与情况,以便及时获取学习反馈。

高中语文方法篇7

关键词:高中 语文 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社会各界对中学语文教学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总结,最后得出的结论几乎都是: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弱点。关键在于忽视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对文本主动、自主的阅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

那么如何改善上述现象呢?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个性化阅读

第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强调阅读的兴趣,主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放开,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日本石井勋博士说:“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

1.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以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例如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可以再介绍他其它的一些作品,甚至还可以介绍美国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

2.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可以通过每天语文课5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是个人的阅读心得;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3.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二、探究性阅读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化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使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行为;要将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要求他们把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

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著名学者靳玉乐在《探究教学论》中指出:“探究性学习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要解放学生的童真个性,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

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目的性阅读

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当然,后两学年也并不排除个性兴趣阅读,最好是能把两者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高中语文方法篇8

德育不是政治教师、班主任的专利,而是每一个老师都要承担的一项责任,作为教师,我们都要用熏陶、感染、启发、诱导的方法将德育融入各科的教学活动中,将道德目标贯穿于家庭、学校和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去,这是提高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好方法,而不能把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相割裂。

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德育渗透。但语文课毕竟有自身的特点,语文课不能等同于政治课和班会课,更不能脱离德育教育而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思想教育、语文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高。下面谈一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一些方法。

一、因材施教法

尽管教学设施的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多样化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师的“口授”还是必不可少的,但教师的“讲”不能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古人讲究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便是思想道德教育,它充分体现教师的“爱心”,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有所选择地得到自己满意的东西,充分满足“自我”,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多媒体教学和现代化的教育设备,为因材施教法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赏析课堂上,教师要突出文中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美,乃至热爱美追求美。教师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课文中的字、词、句,才能透彻地阐述课文内在的思想内容,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技能,受到深刻、生动的思想教育。在教的《沁园春·长沙》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长沙的秋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如:染、透、争等,当学生对长沙秋景有了具体的认识后,再引导学生推敲文中的重点字词,以深化对长沙秋景的热爱。这样,一幅美丽的长沙秋景图不但带给他们感观上的慰藉,而且让他们在心灵中激发起热爱自然的炽热之情,再由此转化为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

二、情感教学法

情感法要求教师感情投入。前代教育家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作者赋予作品的情感,这是基础,然后才能以情动人。让自己与作品中的情发生共鸣,然后将情物化,形成语言。关键在于教师准确地把握住作品中的情,将情的信息释放,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感情投入,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品格得到升华。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巧妙利用教学语言,激发兴趣,陶治情感。法国作家巴比塞·昂利说过:“宣传最崇高的理想,如若得不到通往这个理想的正确道路,也是无济于事的。”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德育功能,教师要巧妙利用好各种教学语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陶治情感的目的。这些教学语言包括导语、过渡语、点拔语、结束语、教师范读等。现以导语和教师范读为例,说说它们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好的导语,特别是生动、形象、富有诱惑力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热情。别林斯基说过:“感性是先于知识的,谁没有道德的感情,谁就不懂得道德。”语文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只要我们的教学语言运用得当,必能使学生移位入情,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作文教学法。

写作教学是德育渗透的最佳环节。通过写作实践,加强教育对象的德育修养。作文能反映作者的思想理论水平,道德修养和人生观,俗话说“文如其人”。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作文时,也要指导学生学做人,同时培养学生优良的风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尊重知识,追求真理的治学精神,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写作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文章观点要鲜明正确,不能说假话、大话、空话,驳论文要以理服人,不能乱扣帽子甚至人身攻击。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游记及写景状物类文章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川的感情,把景、情、理有机地融合在文章中,这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情景创设法。

高中语文方法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评改;教学效率;评改方式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清晰地认识到传统作文评改方式的弊端,开始转变单一的教师评改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作文评改环节中,形成多元化的作文评改体系,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作文评改中的意见,不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一、创新作文评改方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落实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思想,灵活运用尝试教学方法,对作文评改方式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中,而不是只被动地接受作文评价,自主发现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培养学生的作文赏析能力,进而创作出语句优美、结构完善的作文。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小组互评互改的方式将作文评改交给学生,一方面降低自身由于教学负担大而产生作文评改不合理、统一化的现象,另一方面提高作文评改的速度,引导学生开展有效性的作文评改环节,促进作文评改效率的提升。首先,教师以抽查的方式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情况,以只阅读不评价的方式大致掌握学生的作文水平,便于小组互评互改方式的顺利开展。同时,教师向学生传授作文评改的方法和主要关注的内容,比如圈出作文中的错别字、标注语句不通顺的句子、画出优美的句子等,以及从大局观的角度对作文进行赏析,展现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对每个段落进行旁批,而不写总评,避免学生主观判断的不合理性。然后,教师在小组内交叉评改作文,当遇到不理解的句子时,以小组探究的方式,判断词句使用是否正确,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同时在评改环节结束后,对相关同学提出建设性意见,其他同学引以为戒,逐步提升自身的作文写作能力和赏析能力。

二、优化作文评改技巧

在语文作文评改中,教师要面对所有学生的作文并给出评语和建设性意见,经常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学生,对于作文写作水平差的学生而言,可能会一直收到相同的评语,进而认为自身的努力白费,产生不自信、自卑的心理,降低作文评改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优化作文评改的技巧,将不同层次学生的作文进行分类,制定合理的作文评价标准,提升初中语文作文评改的效率。在初中语文作文写作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经常犯的错误也不同,教师通过分层评改的方式,明确每个层次学生在作文写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而具有针对性的评改,而不需要全面地关注每一处地方,在保证评改质量的条件下提升作文评改效率。比如:对于写作水平差的学生,教师可将作文评改的关注点在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主题是否明确等作文写作基础方面,以合理性的评价标准开展作文评改环节。而对于写作水平优秀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将评改关注点转移到语句是否优美、结构设计等方面,以分层作文评改的技巧,提升作文评改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在作文评改时间充足的条件下,教师可以将其与上次作文写作情况进行比对,发现学生的转变,以鼓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打造高效的作文评改教学环节。

三、完善作文评改体系

在传统评改教学体系中,基本上只存在教师评改环节,教师多是高高在上的裁判者身份,无法保证作文评语的合理性。所以,教师要完善作文评改体系,开展“四批”教学模式,增加作文评改环节中师生的互动,促进学生认知到自身的不足,提升作文评改的质量。首先,以教师评改为“一批”,教师结合自身对每位学生写作水平的了解,从专业的角度给予合理性的评价,指出作文的缺点、表扬优点,加深学生对自身写作能力的了解。然后,为了改变学生对作文评语的冷漠态度,其次,引导学生以自批作为“二批”,让学生根据具体的评语再次阅读作文内容,回想自身写作时的想法,从整体的角度进行赏析,更加深刻地接受教师的评语。再次,以他人评改为“三批”,开展学生之间互批环节,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写作经验,了解作文写作中常犯的错误,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进行学习,同时推动学生作文赏析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再次批改作为“四批”,了解整个批改环节学生所留下的批注,对学生自己和其他学生的评语进行批阅,保证作文评改的有效性。同时,挑选出优秀作文进行展示,逐渐形成完善的初中语文作文评改体系。

四、加强教师示范修改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作文评改工作当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并通过提高学生评改参与度的方式保证评改效果。这里所说的让学生参与评改工作并非放任自流。语文教师需要确立典型,用典型的评改示范方法,增强学生对作文评改方法和具体流程的熟悉与掌握程度。要让学生对作文进行评改,教师先要给出有效示范,使学生掌握相关方法,并依照教师给出的操作步骤,参与学习活动。首先,教师需要依照作文教学内容与计划布置作文写作任务,然后对学生的作文进行通阅选取存在普遍问题的作文,制成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参与讨论并进行集体修改。在修改文章时,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明此次作文训练的目的与重点,展现学生作文中的典型片段并修改让学生看,简单说明修改的理由以及具体方法。紧接着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查看层次是否清楚,语句是否连贯,做好词句推敲。在修改环节教师需要发挥指导以及示范作用,并给学生表达意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热情。借助这样的修改活动,学生可以真正认识到修改的原因、方法以及修改之后的效果。在做好了示范修改之后,教师还需要让学生趁热打铁,将修改之后的片段和原文进行对比,在对照分析当中掌握一系列的修改方法,让学生对文章修改产生浓厚兴趣,相应的,评改效率自然能够得到提升。

高中语文方法篇10

“把握题意,准确新颖”,这是对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要求。在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作文须“符合题意”,而要使作文“符合题意”,精心审题是第一步。审题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弄清题目本身的意思;二是弄清与作文题目有关的命题要求。关于立意,《考试说明》的要求是:一是思想健康,二是中心明确。除此之外,立意还要深刻、新颖、有时代感。高考作文从命题方式上大致可分为命题式、半命题式、话题式、材料作文等类型,无论哪种方式的题目都得进行认真审题、慎重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主题体现了写作者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的高度。一个考生的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往往在他的作文中表现出来。相反,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生活、人物事件等方面的低俗、幼稚的认识,也反映出写作者思想上的不成熟。

考场作文对立意有什么要求呢?概括起来说有两点:一是积极健康;二是新颖深刻。思想积极健康是考场作文立意的基本要求,是立意正确或基本正确的前提条件。具体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要贴近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信息、新观点、新问题出现,这就需要我们去积极发现、努力思考。我们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素材,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平凡人、平凡事所蕴藏的不平凡的闪光的元素,要用我们手中的笔去讴歌生活中可歌可泣的事迹和先进人物。而不能“言必称希腊”,写来写去总是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几个历史人物的陈旧的事情。

第二,要歌颂光明。高考要选拔的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如果思想颓废消极不健康,甚至完全错误,那么即使文章审题很准确,语言很有文采,这样的文章也不是好文章,这样的人才也不是我们需要的人才。我们这个时代,虽然也有阴暗的角落、丑陋的东西,但是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东西毕竟还是主旋律。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大力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所写的内容要以正面为主。

第三,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作为考场作文,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思想要符合真、善、美的标准。但是有不少同学根据所谓的“星座”“八字”、血型等确定自己的“幸运数字”、“幸运颜色”,有的甚至用这些东西来推算自己某次考试是否顺利,有的同学认为高考前去庙里烧香祈求神灵保佑,有的同学认为人生的最大目的就是赚钱等等。如果这些不健康的思想充斥于作文中,立意之低下是不言而喻的。

新颖深刻是考场作文立意的高一层次的要求。尽管求深、求新很难,但是还是有一些“炼”意的方法。

第一,以小见大。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

第二,画龙点睛。

第三,逆向思维。

不同方式的文题在审题立意的方法上各有其特点,下面将根据不同的作文题型介绍审题立意的要求和技法。

命题式的作文,作文题就是文章标题。命题作文的审题,看似容易,其实要真正正确、准确、明确地弄清题意,并非易事。因为即使是由简短的几个字构成的作文题,里面也会蕴蓄着丰富的含义,它同样需要我们细致揣摩、认真分析、准确理解,从而为文章写作确定正确的方向。

命题式作文的典型格式一般是“题目+要求”。题目就是一个词、短语或一个句子,规定了作文思想内容方面的要求。“要求”则是若干说明,规定了作文的体裁、选材范围、写作方法、篇幅等形式方面的要求。针对作文题,弄清结构,抓准“题眼”,把握好题意。根据文题的结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1)词类作文的审题立意:这类题目本身就是题眼,就要准确、全面理解该词的含义,不仅要理解标题的字面意义,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其内在的深层含义。分析标题的内涵、外延。例如:2004年北京高考题《包容》,看到题目,首先应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包容”?“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包容”?“包容”有何目的和意义?“包容”在字典里的解释有:“包含”、“容纳”、“不计较”等,是对人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可选用议论文,设立论点:我们要包容偶尔的过失(从正面写),我们不能包容错误(从反面写),也可两方面结合起来写;也可写记叙文,描述某人做某事有纰漏被包容;还可写散文,赞美包容。在写作时,可以考虑到:大千世界,人与人不同,矛盾摩擦难免产生,包容是化解矛盾的良药,是化干戈为玉帛的关键。要想包容别人,需要有虚怀若谷的胸怀,这是对一个人的道德方面的最高要求。

有些题目很虚、很大,考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这类题目可大题小作,就是从小处来写,运用增加内涵(添加修饰限制成分)的办法。例如:2006年天津高考题《愿景》,在审题立意时:①可以写人的个人愿景(如你想当一名核工业的高精人才,你可以设想怎样把核工业转化成为人类的普通消费);②可以写社会愿景(如面对车祸,面对小偷,面对不良环境,面对国际争端,面对战争与挑衅,面对恐怖,面对艾滋病的蔓延,面对非典等突发事件,面对全球气候变暖,面对地震、海啸、火山爆发,面对此起彼伏的矿难,等等)。你的愿景是什么?你心中向往的社会又是什么?那应是温馨的、祥和的、和谐的、自然的、人性的、关爱的、互助的、尊重的社会;③还可以写未来科技发展的前景、趋势。你心目中未来的科技是怎样的?现在电脑如此普及,电脑工业的前景如何?现在的动画如此时兴,你心目中的动画有怎样的创新?现在的国家外交如此频繁,国与国之间的科技合作又将怎样?④其它诸如自然的、社会的、人生的远景,都可以流入你的笔下。

还可以运用修辞扩展法:像《肩膀》(2006年辽宁题)《说安》(2005年北京题),《转折》(2003年北京题)等,可运用比喻、联想、借代、象征等手法,化虚为实,以点带面,或借此言彼,或者以物喻人……如《说安》,可供发挥的余地相当大。你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联系当前的社会现象,以环境、心理、历史、现实等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化传统、人类追求、思想境界等方面落笔。可以根据提示,从“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中任选其一切入进来,也可以将“安于……”填补完整,把写作角度确定为“安贫乐道”、“安分守己”、“安居乐业”等;还可以从联想其他有关“安”的熟语和名句,比如“稍安勿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对于“安”,可以褒扬,比如写“安”代表着内心平静;也可以贬斥,比如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必将丧失机遇。

(2)短语类命题作文的审题:这类命题大致有偏正、动宾、主谓、并列几种。如果是偏正结构,题眼一般是修饰语。外于中心词位置上的词,直接规定写作内容与角度,而修饰成分的词语则往往影响选材。如2006年北京题《北京的色彩》,作文题中已经列举了一些,如天坛、故宫、天安门、胡同、长城等,你可以从这些符号中任选其一来写,也可以另外选择,但不管怎样,你必须选取北京的有代表性的建筑与事物来写。如果是动宾结构,题眼一般是前面的动词。如2005年天津题《留给明天》,题眼就在“留给”上。围绕“留给”,首先应明确“明天”一词指的是“未来”,而“留给”的可以是具体的东西,也可是抽象的精神。由于“留给明天”主语、宾语的空缺,给了我们很大的联想、想像空间:①从“谁”留给明天的层面思考:可以是“我”要留给明天什么(可借此对自己的未来表态,回答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可以是我们这一代人要留给明天什么,也可以是历史上某位名人已留给明天什么。②从到底该留“什么”给明天的层面思考:“把口碑留给明天”、“把色彩留给明天”、“把记忆留给明天”、“把微笑留给明天”、“把遗憾留给过去,把梦想留给明天”、“把青山绿水留给明天的子孙后代”……

如果是主谓结构,题眼一般是谓语,如《知足常乐》,题眼应在谓语“常乐”上。“常乐”的“乐”前还有一个修饰语“常”,这也是审题时不能忽视的。可以叙述自己或他人因知足而总是快乐的经历、感受,或者论述知足为什么总是快乐的道理。如果是并列结构,在多数情况下,关键是找出并列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索取与贡献》,重点是让我们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决不能单纯地议论什么是“索取”,什么是“贡献”。再如,《勤奋和成功》是因果关系,《知识与能力》是相关关系,《欢乐与痛苦》是相反关系,《自尊与自强》是递进关系等等,在审题之意时抓住了这种关系及转化,就是切合了题意。

(3)子类命题作文的审题之意:对于这类题目审题之意时主要是抓住主谓部分的中心词或字。如2005年辽宁题《今年花胜去年红》此文题传达的有效信息有:①写作内容是“花”,是“红花”。“花”在题中有比喻义,需要展开联想,思考它喻指什么。它可喻指红红火火的现象、蓬勃繁盛的事业,也可喻指思想崇高、才学优秀、成绩突出的精英。思考时要从不同角度把这些写作对象具体化,写感受最深的方面。②题眼是“胜”,“胜”在题中是“超过”、“胜过”的意思,文章重心就应放在“今年”的“花”红上,在今年的巨大变化中体现出优秀人的涌现、社会面貌的变化或祖国事业的繁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