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物质质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11:20

化学物质质量篇1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教法建议

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不能拆分。它和物质的质量虽一字之差,但截然不同。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比,加以区别。

3.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但是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很陌生也很抽象。再加上对高中化学的畏惧,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师应注意分散难点,多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发学习兴趣。

4.应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量、摩尔的定义,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明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对象的。

(2)明确粒子的含义。它可以是分子、原子、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每一个物理量都有它的标准。科学上把0.012kg12C所含的原子数定为1mol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1mol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因此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6.02×1023mol-1,在叙述和定义时要用“阿伏加德罗常数”,在计算时取数值“6.02×1023mol-1”。

5.关于摩尔质量。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把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就能够把摩尔质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联系起来。如一个氧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倍,又1mol任何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数,所以1mol氧原子质量是1mol碳原子质量的倍,即。在数值上恰好等于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给物质的量的计算带来方便。

6.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巩固对概念的理解。理清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方案一

课题:第一节物质的量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方程式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方程式的含义有:宏观上表示56份质量的铁和32份质量的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硫化亚铁。微观上表示每一个铁原子与一个硫原子反应生成一个硫化亚铁分子。

导入:56g铁含有多少铁原子?20个铁原子质量是多少克?

讲述: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

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投影: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

物理量

单位名称

长度

质量

千克

时间

电流

安[培]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发光强度

坎[德拉]

物质的量

摩尔

讲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需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基础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这一变化。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

提问: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认识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讲述:“物质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多次练习就行了。

板书: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个。“打”就是一定数目的物品的集合体。宏观是这样,微观也是这样,用固定数目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科学上,物质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这个粒子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它就是“摩尔”

阅读:教材45页

讲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阿伏加德罗。这个常数的符号是na,通常用它的近似值6.02×1023mol-1。

板书: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和6.02×1023是否可以划等号呢?

不能。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33×10-23g,可以求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因此注意近似值是6.02×1023mol-1。

提问:1mol小麦约含有6.02×1023个麦粒。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

学生思考:各执己见。

结论:不正确。因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使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因此在使用中应指明粒子的名称。6.02×1023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数值,所以宏观物体不便用物质的量和摩尔。例如,地球上的人口总和是109数量级,如果要用物质的量来描述,将是10-14数量级那样多摩尔,使用起来反而不方便。

板书: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投影: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1mol氧

(2)0.25molCo2。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23个微粒的粒子集合体。

(5)0.5molH2含有3.01×1023个氢原子。

(6)3molnH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

答案:

(1)错误。没有指明微粒的种类。改成1molo,1molo2,都是正确的。因此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用化学式表示。

(2)正确。

(3)错误。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只是它的单位,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4)错误。6.02×1023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5)错误。0.5molH2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23×1=6.02×1023个。

(6)正确。3molnH3中含有3×1=3moln原子,3×3=9molH原子。

投影:课堂练习

2.填空

(1)1molo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o;

(2)3molH2So4中约含有__________个H2So4,可电离出_________molH+

(3)4molo2含有____________molo原子,___________mol质子

(4)10molna+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na+

答案:(1)6.02×1023(2)3×6.02×1023,6mol(3)8mol,8×8=64mol(因为1molo原子中含有8mol质子)(4)10×6.02×1023(5)2mol

讨论:通过上述练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总结出物质的量、微粒个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之间的关系:

作业:教材p48一、二

板书设计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与原理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是na,单位是每摩(mol-1),数值是

na=(6.0221376±0.0000036)×1023/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由实验测定。它的测定精确度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测定方法有电化学当量法、布朗运动法、油滴法、X射线衍射法、黑体辐射法、光散射法等。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不同,但测定结果几乎一样,可见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客观存在的重要常数。例如:用含ag+的溶液电解析出1mol的银,需要通过96485.3C(库仑)的电量。已知每个电子的电荷是1.60217733×10-19C,则

na=

下面着重介绍单分子膜法测定常数的操作方法。

实验目的

1.进一步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

2.学习用单分子膜法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实验用品

胶头滴管、量筒(10mL)、圆形水槽(直径30cm)、直尺。

硬脂酸的苯溶液。

实验原理

硬脂酸能在水面上扩散而形成单分子层,由滴入硬脂酸刚好形成单分子膜的质量m及单分子膜面积s,每个硬脂酸的截面积a,求出每个硬脂酸分子质量m分子,再由硬脂酸分子的摩尔质量m,即可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n。

实验步骤

1.测定从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

取一尖嘴拉得较细的胶头滴管,吸入硬脂酸的苯溶液,往小量筒中滴入1mL,然后记下它的滴数,并计算出1滴硬脂酸苯溶液的体积V1。

2.测定水槽中水的表面积

用直尺从三个不同方位准确量出水槽的内径,取其平均值。

3.硬脂酸单分子膜的形成

用胶头滴管(如滴管外有溶液,用滤纸擦去)吸取硬脂酸的苯溶液在距水面约5cm处,垂直往水面上滴一滴,待苯全部挥发,硬脂酸全部扩散至看不到油珠时,再滴第二滴。如此逐滴滴下,直到滴下一滴后,硬脂酸溶液不再扩散,而呈透镜状时为止。记下所滴硬脂酸溶液的滴数d。

4.把水槽中水倒掉,用清水将水槽洗刷干净后,注入半槽水,重复以上操作二次。重复操作时,先将滴管内剩余的溶液挤净,吸取新鲜溶液,以免由于滴管口的苯挥发引起溶液浓度的变化。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

5.计算

(1)如称取硬脂酸的质量为m,配成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那么每毫升硬脂酸的苯溶液中含硬脂酸的质量为m/V。

(2)测得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1,形成单分子膜滴入硬脂酸溶液的滴数为(d—1)(详见注释),那么形成单分子膜需用硬脂酸的质量为:

(3)根据水槽直径,计算出水槽中水的表面积S。已知每个硬脂酸分子的截面积a=2.2×10-15cm2,在水面形成的硬脂酸的分子个数为:S/a。

(4)根据(2)和(3)的结果,可计算出每个硬脂酸分子的质量为:

(5)1mol硬脂酸的质量等于284g(即m=284g/mol),所以1mol硬脂酸中含有硬脂酸的分子个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n为:

注释:当最后一滴硬脂酸溶液滴下后,这滴溶液在水面呈透镜状,说这滴溶液没有扩散,即没有参与单分子膜的形成。这时单分子膜已经形成完毕,应停止滴入溶液,所以,在计算形成单分子膜所需硬脂酸溶液的滴数时,应将最后一滴减掉,即滴数计为d—1。

说明:

一、实验成功标志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的阿伏加德罗常数na在(5-7)×1023范围内为成功。

二、失败征象

实验测定的阿伏加德罗常数数量级不等于1×1023。

三、原因分析

1.因为苯是易挥发的溶剂,故在配制、使用硬脂酸苯溶液的过程中因为苯的挥发,造成浓度的变化。

2.在测量每滴硬脂酸苯溶液体积时是连续滴液的,在形成单分子膜时的滴液是间歇的,同时,滴管内液体多少不同,手捏胶头的力不同这些因素,均可导致液滴的大小不均匀。

3.水槽洗涤不干净,将会造成很大的误差。

4.水槽水面直径测量不准确也会造成误差。

四、注意问题

1.苯中有少量的水,可用无水氯化钙或氧化钙除去。

2.配好待用的硬脂酸苯溶液一定要严加密封,防止苯的挥发。在使用过程中要随时加塞塞住。

3.在使用胶头滴管滴液时,均要采取垂直滴入法,以保持液滴大小均匀。

化学物质质量篇2

“物质的量”一直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更是难点。而本节内容被编排在人教版第一章第二节,正是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时期,学生在初中化学中没有这些内容的基础,加上本节内容理论性强、难理解,很多学生学不好、学不会,从而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笔者根据这节内容的特点及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学习“物质的量”的一些方法和建议。

首先,“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这里要特别强调理解“一定数目粒子集合体”的意思。比如,我们平时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一双是两个,一打是12支,人为地把一定数目的物体定为一组,而这一组就是一个集合体。对于“物质的量”,把约6.02×1023个微粒(包含分子、原子、离子、中子、电子等肉眼看不到的粒子)分为一组,也就是一个集合体,把这个集合体称为一摩尔即1mol。因此,摩尔就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mol。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伽德罗常数,符号na,这里就有了n=n/na(n表示粒子的数目)。根据这个公式只要知道了粒子的数目就知道了它的“物质的量”;反过来,知道了粒子的“物质的量”就知道了它的个数。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了1mol微粒的数目是na个,即6.02×1023个,那么1mol微粒的质量又是多少呢?

在初中我们学习过,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例如,碳原子的相对原子量=碳原子的真实质量/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氧原子的相对原子量=氧原子的实质量/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由此可推知,两种原子的真实质量之比就等于其相对原子量之比。由实验证明,1mol碳-12含有约6.02×1023个碳原子,其质量是0.012kg。那么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出1mol氧原子含有约6.02×1023个氧原子,质量是0.016kg。在此得出结论:1mol任何粒子集合体都含有约6.02×1023个粒子,而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在这里,要强调相对原子量与摩尔质量的区别。一般情况下,相对分子质量是没有单位的,而摩尔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g/mol。例如,我们可以说1molH2o的质量是18克,H2o的摩尔质量是18g/mol,而H2o的相对原子量是18。“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和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n=m/m,这三个量中可以把“物质的量”认为是一个常量,而其它两个量只要知道其中一个就能求第二个。

当物质处于气体状态时,我们往往是通过测量其体积进行计算,那么1mol气体的体积是多少呢?

我们知道,气体体积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由于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影响其体积的只有分子的个数。也就是说,在温度和压强确定的情况下,如果再确定了分子的数目,那么体积就是一个定值。经过实验测得,在标准状况(零摄氏度,一个大气压)下,任何气体(包括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我们也可以说,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符号为Vm,单位为L/mol。即n=V/Vm(标况下,Vm约为22.4L/mol)。这样我们就可以把Vm看作常数,从而进行计算。

化学物质质量篇3

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教育部也提出了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在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下,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后,不仅带来了教育技术上的更新,更促进了教学结构模式的发展。近几年来,教师不再以黑板和粉笔为武器进行“一讲到底”式的教学,而是根据网络教学的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信息控制台,利用计算机、投影机、大屏幕和电视机,调用自己在校园网上的教学站点和智能双向闭路电视系统中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然而,如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这是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教w中应用的优势

1.网络资源在教师备课中的作用

计算机和网络中蕴含的大量资源,为我们进行电子备课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这大大拓宽了传统的教材和教参的狭小范围,能让教师在互联网中不断获取最新的资源,从而设计出具有时代气息的电子教案。通过这种对信息的不断加工和创新,教学设计质量、艺术水平和可操作性会不断地提高。备课时,除了借助教材和教参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料,特别是那些优秀案例,得奖教案,让我们开阔眼界,拓展上课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信息整合,使教学环节都更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不断地提高工作的成效。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如果只靠教师用语言进行讲授描述,难免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运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便快捷而又有效的好办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有效的学习状态,取得最有效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解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时候,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等来展示地球地质环境的变迁,以及各个时期的生物的进化与淘汰的过程,这不但有效地向求知欲极强的中学生了解到了生物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一旦被激发起兴趣,就会对新知识有一股热情和渴求,学会自己学习,举一反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巧妙的运用多媒体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在生物教学中,往往遇到难讲的内容,知识点琐碎抽象,与生活联系小,学生很难理解,讲的口干舌燥,学生还是毫无反应,结果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尴尬的情景可想而知。而我发现如果在课堂上引用多媒体课件就会使难讲的内容变的生动易懂。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知识点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在讲授“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将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制作成flas来演示;把拍摄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细胞的图片与教师画的示意图对照着同时呈现给学生;将受精部分内容通过播放生理卫生科普片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可以辅助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

4.多媒体能巧妙地将抽象概念转化形象生动情境

生物教学中有很多过程都是动态的、概念是抽象的,我们可以运用投影、实验、模型、图表等展现理论产生的典型事实,力求变抽象为具体。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对教材中难以观察的细微结构、生命现象和活动过程等进行信息处理,模拟或再现其真实情景,使其变得形象、直观,这既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知识提供了直观的材料,又可以使学生进行抽象概括,能够很好的达到目标。

如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孟德尔经过整整八年的不懈探索所揭示的,其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在教学中先通过投影片介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提生理论的事实;然后结合图解,由现象到本质地分析豌豆的遗传特点;介绍有关生物术语,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实现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最后科学地导出遗传基本规律。

二、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以它的独特性、先进性和高效性,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更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技术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而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虽说传统的教学模拟不具备以上优点,但在不断的运用和改进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精华部分。

化学物质质量篇4

关键词:生物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099-02

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贯穿分析前中后的各个程序中。要提高生物化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严格控制各个程序,进而为临床有效诊治疾病提供客观的检验学依据。目前临床实践十分重视生物化学检验的分析中和分析后质量控制,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可以很好地控制分析中质量,并使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得到很好的保证。为此,笔者在分析生物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影响因素的同时,提出有针对性地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1影响生物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因素

1.1标本因素

当在病人输入葡萄糖溶液的同一侧肢体、同一方向血管采集检测标本时,所检测的生物化学检验结果为局部血管内血液受到稀释后的失真数据,由此致使送检标本中K+、na+、Cl-出现异常降低而血糖明显增高的关键因素。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以干扰氧化酶法测定血糖的过程,患者静脉滴注能量合剂中大量维生素C可导致血糖浓度异常降低。能量合剂中含有的大量KCl可异常提高患者血液标本中的K+和Cl-的检测含量;未及时送检血液标本可异常提高其中K+的检测含量;采集并检测静脉滴注5%naHCo3患者输液末端回抽血的血液标本可异常提高Co2结合力的检测值。

标本本身因素。在标本采集前,患者的生理状态、病理变化及其程度和不同的用药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等均可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其中生理因素可使标本检验正常值出现异常波动,如餐后检测无机磷可出现异常增高,检测早晨空腹和夜间血液样本血清铁分别会出现增高和降低现象。标本检验结果与饮食因素和药物因素也有关系,如酗酒会提高7-谷氨酰转移酶、尿酸、乳酸的检测值,会降低血糖检测值。

输液。采集正在输液患者标本,检验结果往往不符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不能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因此,应在输液前或输液后1~2h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如采集输入脂肪乳过程中患者的血液标本,会异常提高患者的血脂检测值水平。

采集标本的时间。早晨空腹采集的血液标本,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化验结果,但空腹时间超过24h后所采集的血液标本可使某些检测指标出现异常变化,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如空腹时间过久采集的血液标本可使血糖、血清胆红素和甘油三酯出现较显著的异常变化。因此,采集标本时应合理掌握空腹时间,保证获得准确客观的检测结果。

送检和处理标本。采集血液标本后的送检时间与其检验结果之间密切相关。两者间隔的时间越短,越可获得较为准确的检验结果。反之,间隔(放置)时间越长,有的检测项目越容易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异而出现检验误差,严重影响临床诊疗。如采血后标本放置时间较长,会提高血清钾离子降低血糖检测值,误导临床实践。因此,采集标本后室温保存时间应在2h内及时送检。

1.2标本采集前因素

患者生理状态。患者的性别、年龄、情绪、生理状况、生活习性等都有可能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如新生儿的血氧浓度升高会破坏大量的红细胞,从而增加血中间接胆红素,而由于新生儿自身肝缺少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会增加总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造成新生儿出现黄疸。为此应在取样前充分了解患者的生理状态。

饮食。告知患者在取样前禁食,排除溶血与脂血等影响。这是由于食物成分可能对检验结果造成直接影响,如甘油三脂会使血清变得浑浊,对采取比浊法进行检验所得的结果造成干扰。

药物。药物的影响在于其化学反应。医务人员应在患者取样前嘱咐其正确合理用药。

运动。运动会影响某些检测结果。在取样的前晚,患者一定要禁止剧烈运动或长时运动,且在取样前要让患者保持10min以上的休息时间。

1.3标本采集过程中因素

采集信息。医务人员在采集取样的过程中应仔细核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姓名等基本信息,杜绝出错,以免影响医疗质量。

采集部位。按规定对患者进行采血取样。如在静脉采血时,应在正中静脉或肘前静脉进行,特殊情况可在踝部静脉或手臂静脉进行,但应避开皮肤病部位;小儿则可选择颈静脉采血取样。应注意的是,不宜在患者输血或输液侧采血,以免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采集。患者的改变也可能造成检测结果不一。分析原因是,从卧位到立位的过程中,水分进入组织造成血浆量的减少,进而使生化指标不断升高,此乃生理变异,医务人员应在抽血取样的过程中给予重视,并将采集统一成坐位,避免改变造成的误差。

2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措施

2.1构建分析前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提高标本的检验结果准确率

根据医院实际和相关规范要求,建立和完善从病人准备、标本采集、标本送检、标本处理等分析前质量管理体系和监督监管机制,不断提高分析前质量控制水平。不断提高生物化学检验各相关部门采集标本合格率,为疾病临床诊治提供高质量服务。

2.2患者准备

患者积极准确配合生化检验是保证检验准确的重要前提。患者进行生化检验前的饮食情况、用药情况、心理状态都会在不同程度影响检验结果。这要求医护人员在患者进行生化检验前,要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要详细向患者嘱咐清楚注意事项,采集检验标本时尽量要在患者处于平静的休息状态下进行。采血最佳时间是空腹后12h,空腹时间不足饮食会影响血液成分,但并不是空腹时间越久越好。为避免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尽可能在检验前停止服用药物,如果不能停用,则在检验结果出来时需要考虑到药物的影响作用对结果造成的偏差。

2.3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

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检验结果。

首先标本采集是生化检验实际开始进行的第一步,标本采集原则上都应该在早晨空腹的情况下进行,对于一些特殊情况要进行特殊的处理,例如对于患有急性心脏病的患者,发病后的4~6h是诊断价值最高的时间,这类患者在这一时间段采集标本对检验效果有利。不要在输血同时采集标本,应在输血完成一段时间以后再对患者进行采血。

标本保存和送检应遵循及时原则。在采集标本后,要正确保存标本并尽快送检。长时间将标本放置于室温条件下易使标本产生变异,影响检验结果。在标本保存和运送中要做好防污染防高温工作,对不符合标准的标本要重新采集。

2.4与临床建立密切的联系,深入开展学术交流

加强检验科室与临床其他科室之间的交流联系,更多地与临床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以此来提供准确的及时的实验检测数据。通过规范化的操作示范、专家讲座、学习资料等方式大力开展培训或考核,使临床工作者认识到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这样不仅能加强科室之间的交流学习,使医护工作者达成共识,临床医学紧密地结合检验医学,提升检验医学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曾洪伟,梁又佳,刘玲,等.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标本的采集[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499-501.

化学物质质量篇5

1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生物学因素

1.1年龄

1.1.1新生儿期婴儿出生后几分钟ck、ggt、ast等酶活性升高,胆红素浓度也升高,第3~5天达高峰,但这种生理性血清胆红素浓度很少高于85μmol/l,由于新生儿糖原储存少,血糖浓度较低,婴儿出生时血脂浓度很低,血浆钾浓度可达7mmol/l,2周后达成人80%,后者迅速下降,新生儿血浆尿素氮肌酸浓度较低,甲状腺、甲胎蛋白、a2巨球蛋白浓度、a1-抗胰蛋白酶活性较高。

1.1.2儿童至青春期akp活性在婴儿期较高,儿童期下降,青春期前又将再次升高,由于骨骼肌的发育,从婴儿期到青春期血清cr浓度稳定升高,ua浓度出生后下降,至7~10岁后有升高,持续到16岁。

1.1.3成年期女性青春期至绝经和男性青春期至中年时,多数生化指标保持相当稳定。www.133229.com中年人tp、alb和钙下降,20岁左右女性中年时ua浓度达峰值,中年后尿素浓度升高,ch和tg浓度随年龄增加而升高,50~60岁达峰值,每10年后1h血糖浓度约增高0.44mmol/l。

1.1.4老年期老年人肾浓缩能力下降,bun升高,甲状腺浓度降低,醛固酮浓度降低50%左右,男性50岁后血浆睾酮浓缩下降,老年妇女血和尿中促性腺激素浓度升高。

1.2性别男性比女性高的常见指标:甘油三酯,肌酸磷酸转移酶,胆红素,转氨酶,肌酐,肌红蛋白,酸性磷酸酶,胆碱酯酶,铁,葡萄糖,低密度脂蛋白,白蛋白,胆固醇和总蛋白等,女性比男性高的指标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铜,阿朴脂蛋白等。

1.3体型肥胖者tg、ch、ldl、ua、bs、ldh升高,而ast、cr、tp随体重升高而升高,女性ca浓度随体重升高而升高,男女血清磷随体重升高而降低。

1.4妊娠随孕期的延长孕妇系统将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而血清中生化成分也发生改变,如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高,甲胎蛋白升高,总蛋白和白蛋白减少[1]。

1.5昼夜节律变化上午8时和下午2时血清铁和皮质醇浓度可相差50%,上午8时血糖浓度为5.4mmol/l,下午4.3mmol/l,其实验血糖浓度较下午低,只有严格控制标本采集时间才能获得可比较的检验结果[2]。

1.6饮食和药物饮食会影响多种生化指标,高脂肪饮食会使甘油三酯大幅度升高,高蛋白饮食会使氨、尿酸和尿素值升高较多。如鱼类、含嘌呤的饮食使血和尿中尿酸升高,含咖啡因的饮料使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血浆皮质醇、葡萄糖浓度升高,糖耐量实验受影响。

1.7运动马拉松运动员跑完全程后45min,钾、钠、钙、磷、akp、alb、alt等将比运动前升高一倍以上。

建议:以上生物学因素不可避免,一般主张12h后抽血,病人做甘油三酯检查时应素食3天。

2采血因素的影响及控制

2.1采血时间

2.1.1生物周期影响时间对人的影响大致可分为线性和周期性,时间影响有季节、月经周期、昼夜节律。

2.1.2采血与进餐及诊断手段的时间安排不仅饮食对检验指标有很大影响,一些检验项目和治疗方法也对检验指标有影响,如:手术、输液、穿刺、活检、透析、化疗等。

建议:(1)采集标本尽可能在上午7~9时进行,若急查一些项目评估检验结果应注意昼夜变化;(2)采血前病人禁食12h;(3)病人复查各项项目应在固定时间内采集;(4)药物监测时要根据药物浓度峰值和稳定期采血;(5)一定要在化验单上注明采血时间。

2.2采血姿势和止血带的使用对于一些生化指标来说,卧位采血与坐立位采血结果是有区别的。坐立位与卧位相比较,静脉渗透压增高,部分水从心血管系统转移到间质中去,正常直立时got、akp、tp、alb、apo-b、ch、ldl、tg等均有不同程度增高。止血带的使用也会改变静脉压力从而引起生化指标的改变。有文献表明:使用止血带1min内,血中各项生化指标无明显改变,当患者浅静脉不明显时医护人员鼓励病人反复攥拳以运动上臂,使静脉暴露更明显,在测定血钾时这种习惯应禁止,这种运动会使血钾上升0.8mmol/l[3]。

建议:(1)采血应尽量统一姿势;(2)使用止血带1min内采血,勿让患者攥拳运动,见回血后马上解开止血带;(3)需重复使用止血带时应使用另一上臂。

2.3避免溶血 许多生化指标在血细胞的浓度比在血浆中高,特别是ldh、alt、k等,标本溶血严重干扰结果,为了得到可靠的结果应尽量避免溶血。采血时一些不良习惯及采血器具都会造成溶血。如将血从注射器中推到试管中,血细胞受外力溶血,采血时定位或进针不准,针尖在静脉中探来探去造成血肿或血样溶血,混匀含抗凝剂的试管时用力太猛或运输时动作过大等,静脉穿刺消毒时,酒精未干开始采血,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紧,产生泡沫都可发生溶血,有文献表明使用标准针头,全封闭真空管和标准离心都能避免溶血。

建议:(1)溶血标本不能使用;(2)规范采血步骤,改正不良操作;(3)为避免溶血应使用真空管。

3标本的运输和储存

采血完成后应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时间,尽快处理,尽快检验,时间耽搁的越少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越高,很多过程影响标本质量。

血液储存应遵循以下原则:(1)为防止蒸发,血样应储存在封闭容器中,即使储存在冰箱,蒸发的危险同时存在;(2)血样储藏温度越低保存时间越长;(3)血样应竖直放置;(4)避免晃动血样;(5)应避光,尽量隔绝空气;(6)储存期限:生化标本为1周。

生化分析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生化检验控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必须慎之又慎,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总之,为了得到可靠的结果,临床医生应熟悉病人的各种情况,检验人员对各种生化检验的因素要全面了解,要求采血人员规范、完善制度,使用完全性好的材料,保护自身安全和病人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生化结果,这是任何先进仪器都无法替代的。

【参考文献】

1韩刚毅.妊娠期主要血浆变化指标及机制.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88,11(6):8.

2李定国.昼夜变化对检验指标的影响.医学检验杂志,1990,5(2):65.

3张世民.试论正确的采血方法与检验结果的稳定性.临床检验杂志,1992,7(8):371.

化学物质质量篇6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技能

abstract:teachersbeforeclass,goodinstructionaldesign,reasonableclassusingavarietyofwaystodevelopstudents'interestinlearning,textbooksboringtextandvivid,theimageoftheshowtothestudents,reducethedifficultyofthestudentstoacquireknowledge,sothatstudentseasiertoaccept.Keywords:ruralsecondaryschools;biologyteaching;interestinlearning;teachingskills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前言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自然学科的基础。如何搞好被学生称为“豆芽”学科的生物课程教学工作是每位农村中学生物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而利用农村生物资源优势,在教学中通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利用直观教具、进行科学实验、用生物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1、生物课堂教学设计及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思想和方法,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来计划和安排教学全过程的诛环节及各要素,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的科学。好的教学设计能灵活应用好各种教学手段,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和参与到教学中,大大的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实际过程中要考虑到几个基本要素: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这些基本要素都是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充分考虑到的,教师只有综合了这些基本要素,才能上好每一堂课。

2、运用各种教学技能,组织好课堂教学

教师认真备课,为上好这节课打下基础。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得看教师如何运用教学技能来组织好课堂教学。本文简单的介绍几种教学技能,旨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好的学习氛围。

导课是在讲授新内容时,教师利用导入方法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个开路,希望通过新课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进入新知识学习的状态,同时,好的导入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欲望的形成。在导入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方便学生理解,让学生感觉到新内容的有趣性和价值性。接下来就是设计好导入内容,使每节课一开始,就紧紧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他们全神贯注的学习新课。另外,导入还可以做到使前后内容相互连贯,温固而知新,复习前面的内容,又为以后的内容做个铺垫。再教学中,通常使用复习导入、实验导入、设置疑问等方法。比如,在讲解必修课“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个章节中,通过上一节内容“新陈代谢和酶”的复习后,导入新内容,首先教师给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要从它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出发,其中,条件是光和酶,原料有Co2和水,对植物体来说,Co2可以从大气中获得,那么水呢?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又是下一章节所要讲的内容。

所以,导入在教学中是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这不仅能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而且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为课堂营造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情趣。

2.1利用农村丰富的生物资源构建新的生物教学模式

广大的农村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植物种类繁多,有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红薯等常见的农作物;还有代表各地特色的特产;满山四季常青的柏树、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各种野草野花,动物的种类繁多,家家户户都饲养猪、鸡等动物,这些动植物是学生都是十分熟悉的。因此,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农村活生生的生物比任何生物标本都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知识,探求生物学奥秘的愿望,所以,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师具备充分利用农村生物资源的优势进行因地施教的条件。

2.2利用农村生物资源,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传统的生物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挂图片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人们对生物重要性认识程度降低,学生对该学科重视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很难达在中学教育中开设生物课的教学目的,因此必须建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新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把生物教学分三大模块:课堂教学,讲解生物知识;野外观察,印证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既验证课堂所学,又探索未知奥秘。

2.3利用生物知识指导生产,在丰收中体会学习生物的快乐

农村中学的学生家里都有一块责任地,有的家里还有鱼塘,生猪、獭兔等养殖场。教师有责任把生物知识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指导农业生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收获中体会学习生物的快乐。如插秧时节,要求学生运用光合作用这部分知识,指导家长在插秧时一定要做到合理密植,要讲究植株的稀密、横竖尺寸,这样才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使水稻获得最大的收获。同样旱土上种作物也要讲究稀密、横竖尺寸。

2.4合理运用好其它技能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同样得运用好其它教学技能,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提问技能,分组讨论等方法。

提问技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来完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集中学生注意力,师生双方相互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能通过对学生的提问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教师提问,可以检查到学生学习和教学情况,并能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问技能的方式很多,特别是自然学科,它跟日常生活比较贴切,比如,我们讲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这一节内容后,知道了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必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吸水的方式是渗透作用,并在黑板上形象做图,让学生理解植物细胞怎么吸水,怎么失水,吸水、失水对植物细胞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后,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历,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卖菜的小贩要不间断的往菜上浇水,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来进行解释”。理论与实践想结合,学生很容易就理解这个知识点。

分组讨论学习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分组讨论学习中,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能让学生相互沟通,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学生的团体意识增强,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控制好课堂秩序,设置好讨论的主题,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相应的归纳总结。

3、实施开展多项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要给学生讲解的各种理论都是前人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如今,高考“3+X”到来,给生物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帮助学生高考,实验设计这块成为重中之重。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怎么设计实验?在高考时,如何面对最后一题——创新试验设计,这得靠平时试验的累积。

实际上,兴趣因人而异,因教材内容也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更多的、更好的方法来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爱这门课,喜欢上这门课,提高教学质量,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使得学生能在课堂上和学校里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4、结束语

总之,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只要合理利用这些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就一定能搞好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朱宏辉.关于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7(39).

化学物质质量篇7

关键词:生物化学学习兴趣教学质量自主学习

美国心理学、教育学家布鲁纳所提出的教学原则,第一是动机原则,学习动机是确定学习方向、推动学习活动达到一定目标,以及保持、强化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也是其他外在动力、动机的内化[1]。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有关学习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对学习效果起最终目的的是学习者本人,因为学习归根结底是学习者本人的事情。即使在同一起点和同一教学条件下,学习者的最终与阶段学习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而这主要是学习兴趣造成的结果[2]。学生的兴趣有的是自发的,有的是学习中培养的,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和行动,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动力源或原动力,能决定学习强度和维持学习的力度。学习兴趣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就成为积极探索知识奥妙或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倾向,就会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这一最活跃的因素活动起来,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有不竭的动力源,学生的创新学习才有原创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生物化学是农林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较为抽象、复杂和深奥,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该课程多怀有恐惧、厌烦的心理,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应探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口,多种有效的措施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

1.教师要有幽默感。

幽默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充满感召力,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经久难忘。相反,枯燥呆板的教学方式最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导致学生上课疲倦、注意力不集中。要想以生动活泼、幽默的教学方法教导学生,教师必须有幽默感[3]。首先,教师要转变观点,提高认识,深刻意识到幽默感对教学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幽默感。个性不开朗的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性格。当然,这种改变不仅对教学有益,对个人生活也是很有益的。其次,教师平时应积累一些幽默的素材,如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有趣的实例、笑话、故事、谜语、比喻等,以备课堂使用。一位学者曾经说过,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让学生大笑一次,那么他算不上称职的教师。幽默风趣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为师生的教学工作增加趣味。

2.联系实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联系实际,采用一些课程内容相关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实例进行讲解,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避免纯理论的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当讲解到三大物质的营养作用时,考虑到学生对身材高矮很有兴趣,我引用了日本川烟博士的长高食谱。讲解到维生素D的作用:维生素D能促进动物对钙、磷的吸收,促进动物骨骼的发育时,我就联系到哈尔滨制药六厂生产的“盖中盖”的广告词:“盖中盖”含有骨骼对钙质吸收的促进剂。而这种促进剂就是维生素D类。并指出:巧妙地运用某些生化知识于实际生产,将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恰当地运用某些生化知识于个人生活,可以改变个人的体形和体质。这使学生喜欢并进一步重视对本课程的学习。此外,密切联系当前最新科技成就,展示生物化学和生命科学的前景,可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课堂教学要有启发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在讲授书本知识之前,应提出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问题。问题要带有思维性和启发性,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中,在他们心里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如:在讲授水和无机盐的代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剧烈运动后不宜喝大量白开水?人在严重脱水时为什么要注射生理盐水?在讲授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联系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和尚吃素,为什么会有许多胖和尚?

4.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可以将图形、音像、动画、文字等多种媒体信息融为一体,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动态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4]。生物化学中有许多内容是很抽象的,难以用语言与挂图表达。而多媒体采用三维动画对物质代谢过程模拟,可将其转变为容易接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教学直观、生动、灵活,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避免枯燥,激起并维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的设计应突出重点和难点,以及无法实际观察到的教学内容,比如:Dna的复制、Rna的转录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

5.采用“换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部分章节的教学。

对于部分难度小或者与生活实际联系近的章节,教师可采用“换位”教学方式。由于学生厌倦了传统的灌输教学方法,换位教学方式对他们而言是新生事物[5],并能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学习兴趣极大提高。比如在讲解“维生素与矿物质代谢”部分内容时,我采用换位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讲解,每3―5名学生组成备课小组,共同查找资料、相互商讨,针对某个章节的部分内容写出讲稿,然后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讲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所授课的内容进行点评,即学生画龙,老师点睛。

6.常给予学生鼓励和赞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赫洛克(Hurlock.e.B)的实验说明:对于学生来说赞扬能使他们产生成就感,而批评指责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扬时教师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观察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优缺点,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激发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当看到他们有一点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当然,评价必须公正、客观,否则就会失去它的意义。

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良好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的合理运用,我在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态度由恐惧、厌烦转变为喜爱,课堂上积极认真,课后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类作业。在“换位”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备课、讲解与听取教师的点评,使认识过程分层次逐步深化,对相关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远高于听教师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深入透彻,融合贯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随着学习兴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也不断提高。特别是换位教学模式的开展,更有效引导了学生自主学习。为了能在课堂上有良好的表现,或者加深对某些自己特别感兴趣知识的理解,拓宽相关知识面,学生常主动地到图书馆借阅专业图书、期刊,并和同学及教师探讨相关内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逐渐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

3.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性格变得更开朗,教师对教学理论的认识与教学技巧不断提高。通过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掌握了先进教学手段。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成为愉快的心理体验过程,师生关系融洽,教学进入良性循环。

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对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学生就会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教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积极地、自主地学习,可显著地提高教学质量,并且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娄延常.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2002,(2):68-71.

[3]东凤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课堂效果[J].2004,(2):64-65.

化学物质质量篇8

关键词:中专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95-01

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化学组成及生命变化规律的学科,内容围观、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当前,不少中专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学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教学活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如何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

1教师应努力拓宽自身知识面

在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控制着整个教学局面,因此,教师本人的教学魅力十分重要。生物化学只是深奥复杂,要想深入浅出的将知识讲解给学生,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面,因此,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对教师而言十分重要。

知识面的拓宽,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阅读其他参考书,不同的编者有不同的思路,多参考同类书籍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国外的生物化学书籍,有时更能让人眼前一亮。(2)听课,听同教研室教师的教学课能带动自身思维的更新,也有可能在听课的过程中涉猎到自己所未及的知识。(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近年来,网络资源的共享率越来越高,很多知名院校的课程都可以从网上观看,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师自身的发展都有很大作用。(4)独立制作课件,教师应独立制作具备自己风格的教学课件,并不断积累和更新知识,去掉不足,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就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教学思路。

2根据院校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质量是决定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大部分中专院校的生物化学教材采用的是中职中专规划教材或系类教材,但这些教材却未必真正适应中专院校学生的虚席特点。虽然这些教材内容较全面,但多少存在繁杂的特点,并带有很多化学反应式、结构性等的图片,导致学生很难有兴趣去阅读大段文字,更无法找出轻重点,而各种化学反应式也让本身就基础薄弱的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很多学生甚至连教授的内容在哪都不知道,更别说标记重点知识内容了。

可见,选择合适的教材是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中职院校在选择生物化学教材时,应选择知识点明确、主次分明、内容精炼,且在每章后都附有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及复习思考题的教材。所选教材纪要充满科学性,又要富有趣味性,还应兼顾实践性、前沿性,并重语言的间接性与内容的全面性,不仅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还要减少学生学习的困难。

3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要想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充分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学手段的丰富,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3.1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生物化学研究的是常变常新的微观世界,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知识更新快,学生易感到乏味和疲劳。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课件能进行动态演示,用图像、声音等手段模拟出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微观世界及其变化过程,将抽象的只是组合起来,系统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感性认识,从而加快对知识的吸收,提高学习效率。如:核酸、蛋白质等大分子的空间结构及生物合成过程,糖原的结构及其合成与分解,都能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具象化。通过多媒体手段来讲解疑难问题,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须注意的是,生物化学的教学,需要将传统授课方式与多媒体教学联合起来,多媒体教学切换快,信息量大,教师要注意把握好讲课速度,做好师生间的互动。同时,教师也要设计一定的板书,将所讲内容写在黑板上,一些重点、难点也要用板书写出来,使学生能把握好学习重点与难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逻辑认识,提高学习质量。

3.2适当运用比较法

生物化学内容复杂,学生掌握和理解具有一定难度,但很多知识是想通的。教师在授课时,如果能运用比较法,则能将零散的知识整合到一起,化复杂为简单,化枯燥为生动。如比较蛋白质、核酸、Dna、Rna的化学结构式,比较相关生化反应过程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较学习,有助学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并融会贯通。

3.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除运用好各种教学手段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如在课堂上或课后留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口头/书面回答,这样既能启发学生去探索知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此外,还可通过归纳总结、联想比喻、理论联系实际等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

4根据学生专业设置教学大纲与实验课

学以致用是任何课程的学习目的,生物化学也不例外。在制定生物化学的教学大纲时,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以学生的发展目标位导向,调整教学内容,分配教学时间,加强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用实践课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由于中专院校的目的在于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因此,还需根据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来调整试验内容、实践内容,注重实用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实验技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新技术,为能使学生独立进行科研与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5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学活动中,只有认清学生的认知特点,多多学习借鉴,才能找到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形成个人的教学体系。同时,只有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向,才能真正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罗永会.如何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2):180.

[2]刘彤,金小花,姚芹,等.高职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

化学物质质量篇9

一、优化导入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导入就如同舞台剧中一个精彩的序幕,序幕精彩才能引起观众继续往下看的兴趣。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个精彩而巧妙的导入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积极的向往,从而怀着愉悦的心情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来。相反如果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枯燥单调,令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学生怎么可能会有兴致参与后面的学习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富有趣味性与挑战性的导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基础。

(一)实验导入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是进行生物研究重要方法。知识是抽象的,但实验是形象的,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形象直观的认识,同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注重以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来导入新课,以此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营造愉悦融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有利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生活导入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物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导入新课,更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亲切感,让学生发现生物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并学会用所学知识来解释某些生活问题。如在学习“人体的呼吸”这一课时,我以学生所熟悉的实例导入:我们都说婴儿是呱呱坠地,每个婴儿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如果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哭,医生就会拍他的小屁股,让他哭出来。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就表示他开始了呼吸。那么人体的呼吸需要什么系统?这个系统又是由哪些器官构成的?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述的问题。以生活来导入新知,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善于从生活中提取生物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悬念导入

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喜欢问为什么,爱追根溯源。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考虑教学需要,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思维得以激活,智力得以开发,积极地分析问题,以求解决问题。如在学习“人的生殖”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每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这些生命是如何诞生的?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样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我们究竟是怎么来到这个世上的呢?这些问题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急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此时导入新课自然水到渠成。

二、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三大教学模式之一,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小组内与小组间展开激烈的讨论与交流,使学生心中的困惑得以化解。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预习,在对教学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整理出来,拿到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设小组长一名,负责活动的组织与任务的分配。组长将问题进行整理与归类,然后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与交流,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交给教师,由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展开学习与讨论。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展现,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小组内讨论利于优生带中差生,使小组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与交流中来,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以此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主动求知。运用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要做必要的指导,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切忌讨论流于形式,表面热闹而实质上没有进展。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缓解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间的矛盾,使教学更形象、更直观。多媒体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于—体,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实现了视、听、思的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开展,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如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节时,学生对于光合作用的概念不是很理解,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向学生形象地展示,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理解光合作用包括物质转化过程和能量转化过程两个方面,从而得出光合作用的实质。

(三)运用互动—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互动—探究教学法更加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多向交流与互动,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有所创新地主动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思想,树立学生主体观与教师主导观,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展开互动探究过程,改变知识由教师传向学生的单向传递过程,实现在师生、生生有效互动中实现知识的多向传递,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真正发挥生物教学的学科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化学物质质量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多元化教学;教学质量

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更侧重对知识性与专业性的化,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即教师和学生将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对知识内容的学习掌握上,过于注重结果,忽略了教学过程,很容易造成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氛围枯燥。长此以往,对于物理课堂的学习效率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不断给初中物理课堂注入清新的活力,真正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中既掌握知识,又发展技能,更感受快乐。

一、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习效率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

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提高物理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定义。在授课时,我向学生解释了“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之后,我又让学生回忆了一下在星光灿烂的夜晚仰望星空,会看到繁星在夜空中闪烁不定,像人“眨眼睛”一样。趁机我向学生提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理解光的折射,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为实现高效的物理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先学后教”,提高学习效果

目前较先进的一种教学理念提倡“先学后教”,即教师在课堂刚开始时,激发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学生自学完成后,由教师引导独立完成相应的问题,之后由教师检验学生自学的成效,后由教师指导总结修正方法,重新完成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不是学习的主体,而站在学生的身旁,是学生的陪伴着,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在课堂教学中,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教师可以设计适当缩短课堂教学的时间,留出空间来让学生当堂训练。例如,在刚刚学习电学时,教师在课堂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之后,就可以将课堂初始时给学生做的演示实验开放给学生,鼓励学生用演示实验的工具进行自己创作的小实验。注意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电”的概念,熟悉“电的工作方式”。及时在理论培训之后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有感性的认识,可以让知识在大脑图示中形成更加牢固的认知网络图。

三、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但在学习中还是需要依赖教师。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开展学生的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积极开发自主学习行为,让学生为之后的继续深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合作学习多以小组合作形式为主,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做探究性学习,共同努力完成所安排的学习任务。物理电学实验的教学可以利用电学实验的特点,安排几个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全班同学分层几个小组,探索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并讨论任务的完成思路。合作学习的优势不言自明。以学习欧姆定律为例:在正式教学开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总结前面学习过的电流、电压与电阻三个基本物理量,并尝试探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导课之后,进入正式的合作教学阶段。首先,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推荐使用科学异质分组,尽量让每组的学生有丰富的种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在小组中的独特位置,这样利于老师为学生安排任务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任务能做。其次,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验方案,教师根据每小组所选择的实验方案选择两位同学连接好实验器材并调适电表(电压表用0-3V量程,电流表用0-0.6a量程)。然后,选择另外两位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当电阻不变时,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探索通过电阻R的电流与电阻R两端电压的关系;当电阻R发生变化时,可以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来保持电阻R两端的电压不变,来研究通过电阻R的电流与其电阻大小的关系。之后,确定每组内的数据记录员,详细记录上一步骤中两个分步骤说得出的实验数据,组织小组成员分析讨论实验数据,形成初步结论。最后,教师再组织全班同学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归纳出欧姆定律。

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有许多摸不着、看不到的现象,学生对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现象缺少丰富的感性认识,很难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什么创新。而物理教学中大量的内容又是实验无法直接向学生提供的。例如:天体运动、大型船闸、航天发射、磁场、电流方向等,这些学生都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教学内容。可利用电视录像或多媒体课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所讲的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繁为简,从而把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通过多媒体变成看得见、看得清,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遥远的东西变成眼前的,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付诸于学生感官,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创新活动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和时空环境,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观其色,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形成影像,深刻地理解抽象和复杂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思维,使教学难点得到了较好的突破。

结语: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检验教学效率的最终指标。为了创建高效教学,教师需要在课堂中设计多种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运用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快乐中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