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12:54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篇1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不断增多,队伍不断壮大,已经成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性、开放性。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和探讨的课题。

一、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的构成及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现状

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主要指个体工商户以及在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供职的人员。他们构成复杂,主要来自下岗再就业工人、农民工、大专院校毕业生,还包括一些从事经营管理、从事科研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在财产状况、文化层次、社会地位、社会职业上存在一定区别。目前,我国在非公有制经济从业的人员大概有2亿人,多年来,他们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社会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为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的思想呈现出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方面,产生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想;另一方面,在思想道德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观念,社会主流价值观受到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有些人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失去信心,集体主义意识淡漠;有些人把金钱和财富作为衡量社会地位和自身能力的唯一的奋斗目标;有些人知行不一,表面上对核心价值表示认同,接受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和准则,但在实际上没有付诸行动,知行脱节,知而不行、言行不一。

二、影响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原因分析

(一)当前凸显的社会问题以及体制不完善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淡漠

当前我国社会存在诸如贫富差距、腐败、就业等等各种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致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信心。另外,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存在时间尚短,从业人员面临的现实利益问题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人在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存在较大差距,他们工作缺乏归属感、生活缺乏安全感,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解决不了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距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很远。

(二)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造成了阻碍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社会思潮传入我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思想观念和精神领域出现深刻变化,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人们会无意地淡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定信念。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他们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财产状况、文化层次、社会地位、社会职业上存在较大差异,构成复杂、层次多样,更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从而淡化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三)宣传教育的形式化影响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宣传的过程中,存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缺乏针对性的情形,树立的一些先进典型往往与普通群众的距离较大。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不能有效的与不同行业的职业特点相结合,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行业,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在宣传教育中不能与他们的职业特点相结合,确定符合实际的目标要求,将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途径思考

(一)着力解决当前凸显的社会矛盾及建立公正合理的体制机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前凸显的社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践行,因此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加大对社会矛盾的解决力度,创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社会环境,是增强对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的重要途径。同时,还需要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整合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针对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面临的养老、就业等现实问题,建立公正合理的体制机制,解决其面临的现实难题,缩小其与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差距,才能在根本上解决这一群体的价值认同问题。

(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面对多元的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态度,积极吸收其他思想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亦应坚持社会主导价值,社会越是多样化,意识形态越是纷纭复杂,就越需要强调和坚持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与此同时,我们又要有力抵制腐朽的、错误的社会思潮。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他们构成复杂,来自社会不同的职业、行业,受教育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更应积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了解、分辨不同社会思潮的特点,并坚决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

(三)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工作的能力

首先,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当前我们广大党员和干部的行为还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的,但也存在一些党员和干部违背这一要求,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他们的身体力行,将会产生积极的示范作用。其次,注重宣传教育的实效,宣传部门在宣传的时候就要认真落实,使每一项活动都能成为一次灵魂的教育,并与不同的行业、企业相结合,具有可操作性,避免成为形式化的说教和空谈。再次,还要树立一个整体教育的理念,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更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更广的认同和践行。

参考文献:

[1]王刘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2,5.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篇2

关键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081-0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策略

(一)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性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与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合起来,培养高中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和价值理念。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西方文化潮流不断的涌入,对广大青年产生了一定影响,一些不文明,不健康,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侵蚀了他们的头脑。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想性教育,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例如,《政治生活》中“政府的责任”的教学告诉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教学内容中扩充到时事政治中来,让学生不仅仅吸收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而且能够在实践中,生活中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教育,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如让学生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就如何节约水资源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具体的合理化建议,提高他们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的能力。

(三)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隶属于思想政治教学,同时它也是一门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文化教学。文化是一种素养,也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了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高中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需要具有这种素养,也只有具备了这种文化素养才能真正的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例如,《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聚集文化竞争力”的教学,帮助学生懂得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精神,对于振兴民族经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的尝试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学的融入。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过程时,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以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来讲商品,讲市场,讲经济。例如,在学习商品时,让学生深刻领悟到要讲货真价实,要讲社会利益,要讲诚实守信;在学习劳动时,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讲资源环保;在学习货币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让学生明白“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要讲艰苦奋斗,要讲勤俭节约;在学习市场规律时,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的责任,要讲社会责任,要讲为人民服务。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贯穿到马克思经济学的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学为所用”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高尚的经济素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学的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魂,它从思想、道德等方面影响着高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讲实践,讲发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

(一)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学质量。思想政治教学一方面为了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政治素质,合格的思想素质,另一方面为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学中来,有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理论,运用理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提高高中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仅仅单纯的一门理论,也不是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割裂开的,它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大环境中,要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学生正确世界观形成的灵魂。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将来会步入社会的高中生而言,要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用这种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遵循,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的体会和收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体系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价值体系,它引领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开拓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当今,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关系着我国国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系着我国未来年轻人的远大理想,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到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来非常关键,意义深远。一是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再感到枯燥无味,而是带着感情去学,带着责任去学;二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当前社会中发生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学习。

参考文献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重要性

党的十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进一步做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部署,这对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平稳发展,对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政治稳定的理论保障

首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是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文化观念和在地区之间、全球之间的交融趋势进一步加强,社会思潮在我国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是无法避免的。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存在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主导地位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引导权。

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是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保障件。当前,一些错误社会思潮的传播导致人们形成了错误的思想观念,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形成了严重的削弱影响。比如新自由主义思潮鼓吹资产阶级政治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此类错误的社会思潮,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创造良好的政治保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思想保障

首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开放力度的不断深化,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过程中,多种利益主体伴随着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经济关系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在公有制、私有制并存的市场经济下,必然会出现社会思潮的多样多元,而不同的社会思潮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社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主法制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1]所以,当下我们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面向各个领域、不同层面的群众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政策和措施上解答人们的思想和认识发展上的困惑,解决当前广大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样才能不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持久发展。

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是筑牢社会主义经济繁荣发展物质基础的思想保障。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人阶级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党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虽然我们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要筑牢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信念。只有万众一心,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在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目标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排除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干扰,排除腐朽文化对社会生产力的侵蚀,建立科学发展、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理念,注重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不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促进文化大繁荣的迫切需要

首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古往今来,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先进社会观念的精华、批判落后错误的思潮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创立至今,也是在不断的与同时代的各种思潮进行对话和论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与时俱进的新成果,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社会变革中不断汲取各种进步的社会思潮的思想观念,批判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过程中实现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需要我们鼓足勇气,在总结新的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不断开辟新的理论境界,

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是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中国经济改革越是深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国际挑战就越严峻。从长远来看,以文化建设和精神重塑为主要内容的国家软实力提升是一项艰巨的战略性课题。只有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先进文化,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筑起坚不可摧的思想文化长城。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对开拓和创造引领社会思潮,发展文化和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革命战争时期,就提出“大量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尊重历史文化”等思想、并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来指引中国革命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倡不同文化派别之间的相互争论和相互批评。“对于错误的意见,不是压服,而是说服”,倡导自由公平的文化发展氛围;邓小平对于文化理论问题,提出要坚持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思想上的不正确倾向“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坚持说服教育;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社会思潮的研究,并把社会思潮的研究和引领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在新时期,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对社会思潮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间关系的论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认识的不断演进,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引领社会思潮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意义。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其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才能牢牢掌握社会主义的文化阵地,夯实中国人自己的思想文化基础,才有可能在国际思想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是实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3]政治经济的发展形势决定了人们的价值观势必会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不同的社会思想也会空前活跃,互相交融、互相激荡。当前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通过主导价值观的建设实现对社会思潮的引导、整合和规范作用藉以统领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4]

总的来说,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积极健康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但是,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在各种社会思潮的诱惑和驱使下,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出现了诸如信念动摇,道德滑坡,价值失范等问题,这些失范对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巩固和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我们所要构建的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可见,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使各种社会思潮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并对那些带有剥削阶级利益的腐朽思想、消极丑恶的生活方式和落后反动的社会思潮进行彻底的批判和抵制,决不能任其泛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凝聚共同理想,维护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气,最大限度的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这个价值取向目标,最大程度的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1]:《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0年9月6日电.

[2]龚群:《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8页.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2006年10月18日电.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非正式制度;功能

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013-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功能作了明确定位,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升华为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和谐、开放包容。这些基本的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不但是党的理论创新的迫切要求,而且是一种对社会成员的精神激励机制,同时也弥补了我国非正式制度稀缺的现状,能够起到降低社会交易成本、规范经济运行秩序等的作用,从而积极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新制度经济学中非正式制度的特点及功能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非正式制度(也称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并构成世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1]38“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1]38非正式制度是制度的一种存在形式,与正式制度共同构成制度约束人们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非正式制度安排具有自发性、稳定性、非强制性、广泛性和传承性等特点。在人类行为的约束体系中,非正式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使在最发达的经济体系中,正式制度也只是决定行为选择的总体约束的一小部分,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行为空间是用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2]49因此,借用弗洛伊德的比喻:如果将制度视为一座冰山的话,正式制度只是漂浮在海面上的一角,而非正式制度则是深藏在海面下的庞大的部分。现实生活中,非正式制度具有凝聚社会力量、规范社会成员行为、调节社会矛盾、评价社会成员四个方面的功能。

二、非正式制度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和谐、开放包容等为基本内容,这些内容几乎包含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要内容,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意识的本质,该体系不仅包括了意识形态的内容,还涵盖了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无论是意识形态、指导思想,还是价值取向,都属于新制度经济学体系下的非正式制度范畴内,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非正式制度。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内在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内在要求。根据社会发展阶段、经济运行状况,营造一种成功的非正式制度氛围就可以产生以下几种社会效应:一是保持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和平稳性,不断满足制度创新的要求;二是促进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认知行为,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三是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四是有效遏制机会主义的蔓延,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运行秩序;五是促进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所以,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非正式制度功能,增强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非正式制度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功能的发挥

(一)约束和规范社会成员行为,营造与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指南,是与我国社会改革与建设实践发展方向相一致的非正式制度。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非正式制度功能,能够产生以下效用:一是引领社会思潮,规范和约束社会成员行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能够提高政治集团的公共管理效能、执行力与公信力,同时还能够提高社会成员对诚信、道德等的效用评价,增强法纪意识,规范和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有利于克服社会成员不良问题的出现;二是为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意识形态是种节约机制”[3]53,与经济体制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是任何社会都必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可以说是人与社会形成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社会成员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建立起一种指导行为的世界观,从而能够使社会决策过程简单明了,减少执行费用,为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提供高效运行环境。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篇5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论断,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外部障碍和内部障碍,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其障碍,提出在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外部氛围和内部氛围。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过程中存在的外部障碍

1.1.1经济成分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使人们思想观念呈现多变性和不确定性物质生活方式决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结构被打破了,经济体制的变迁和创新过程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人们强化了自主性,但是相对有一些观念淡化了,如党的观念、组织纪律观念等。现实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使人们逐渐由传统的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由封闭思维向开放思维转变,这种变化是深刻的,具有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这种多变性和不确定性成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障碍。

1.1.2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使人们的思想活动和价值观念呈现复杂性和选择性在社会转型时期,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多种文化价值观念出现,使传统的社会理想受到冲击,功利价值文化观念兴起,导致超功利主义理想缺失。各种各样的社会心理特征通过“四个多样性”的变化表现出来:文化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性的要求发生矛盾;功利主义的社会文化潮流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绝对意识形态性的要求发生矛盾;价值选择的困惑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发生矛盾。”’有了多样性,社会才有活力,没有多元的价值取向,社会就会缺乏生机和活力,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但是,多样性与有序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多样性必须以有序性为前提,无序的、无节奏的多样性同样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在促进多样化的同时,在全社会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推行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向心力。同时也正是由于现实中思想观念的多元性,更需要一种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思想来构筑全体人民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彻底性、批判性和开放性历史地承担起了这一使命。

1.1.3社会利益关系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使人们思想观念呈现出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社会变迁中,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和阶层,除原有的工、农、知识分子外,现在呈现出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在不同的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他们的身份也时常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使人们受益大小、多少、先后都是不同的,在现实中存在着人们受益的差别,有时甚至是不公平的。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不同的。比如对现实中存在的收入差距问题,人们关注的是收入分配的机制是否合理,对于腐败和非法致富,已经造成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这个问题如果不彻底解决,必将导致人们在心理上将现实不尽人意的状况扩大,很多人处于下岗、流动、分散、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对前途感到信心不足,对命运感到不好把握,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

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怎样在最大限度地包容、整合其他群体的价值基础上,保持其统领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帮助人们克服思想局限,消除不良心理,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价值取向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过程中存在的内部障碍

1.2.1官本位和金本位的思想局限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化所谓“官本位”,是人们的价值追求在于做官,人生价值评判的标准在于官职的大小或官阶的高低。“官本位”观念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泛化到社会各个领域,官职和“级别”成为人们评价人生价值的最高尺度,常常异化为成功人士的一种最高奖赏,“官本位”的泛化,容易使党员干部放弃宗旨,淡化岗位责任,怀着谋求官位从而获得特权和个人实惠的目标和心态,挤进党员和干部队伍,给党的队伍素质提高带来潜在的挑战。金本位的另一替代语就是拜金主义。在经济活动中,一些人采取欺诈手段,搞假冒伪劣,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在政务活动中,部分政府官员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这些都是金本位的具体表现。市场经济的弱点和消极方面的影响产生的利润最大化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中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反映到人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

1.2.2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在部分群体中存在的失落心里以及弱势群体中存在的仇富心理都不利于核心价值的内化目前,社会弱势群体中躁动不满情绪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仇富心理的滋长蔓延。具有仇富心理的人由不自觉地漫视经济改革,敌视经济发展,有的甚至破坏经济建设。仇富心理的存在时时下中国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与时代精神相违背的。若任其发展,必将不利于社会凝聚力的形成,不利与把广大群众引导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上来,并最终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仇富心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克服。

2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外部氛围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外部氛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坚持宣传有广度,又要坚持教育有重点。要努力做到:

2.1各级教育部门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放在第一位,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氛围例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不重视学生的个人利益与现实需要,不注重对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导向,轻视学生价值观的现状,从而导致教育内容与学生价值观相脱离,使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价值观冲突的问题。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生活发生的新的变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缺乏丰富性、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对人们在生活、思想中遇到的困惑,缺乏有力的解释,不能满足人们多方面、多样性的思想道德需求。对此,我们要大力扶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要对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做出科学客观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说明,着力培养一大批扶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鼓励他们进行新的探索。2.2社会主流媒体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形成积极向上的意识舆论氛围利用广播电视和红色网站来进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唱响主旋律,反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建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网站,加强网站信息的管理,增强防御能力,在重大意识形态问题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潮i新闻舆论部门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努力成为党、国家和人民的喉舌。

3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内部氛围

3.1理论基~flt: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要掌握群众,就必须有说服力,理论要彻底才能有说服力”马克思主义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放在首位,这一价值定位不仅凸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而且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呼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还要注意吸收中国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发展之上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一些合理的成份,才能更加彻底更有说服力。

3.2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核心内容。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共同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为实现个人理想刨造条件。共同理想是以个人理想为基础的,共同理想包含着干百万人的个人理想,共同理想的实现要靠社会成员个体的努力奋斗。因此,要引导人们努力在追求共同理想中实现个人理想,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追求,要教育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3精神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新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今天我们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把民族传统精神刨去其阶级局限性,挖掘其普遍涵义。把它们置放于和谐社会构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社会实践中去重新改造、丰富和发展,赋予其时代内涵。这是一个肯定一否定一新的肯定的辩证发展的过程,也是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进行整合的过程。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篇6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指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一、这是中国人民长期艰难探索而作出的正确选择

任何社会都有它的主流核心价值体系,任何一种社会精神文化的指导和中枢,都是由其主流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来,就有多种核心价值体系成分的存在。在这多种核心价值体系成分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疑是占有主导地位的主流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主流核心价值体系,通过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和权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对整个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层面,产生一种教育和规范作用,起到稳定政治、发展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近代中国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以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对各种学说、各种救国方案的反复比较和缜密思考之后,终于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二、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

核心价值体系是经济、政治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同时又对经济、政治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一个社会的主流核心价值体系,从来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行动指南,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坚持我国的国体、政体,才能坚持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巩固、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事关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理想信念和思想政治上的统一,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对现实社会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具说服力的批判,深刻阐明了人类苦难和不平等的社会根源。马克思主义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改造的基础上,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理论品格适合当时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历史需求。*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一样,保持着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作用,造成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

三、这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决定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意识从来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反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和人民从根本上达到团结统一的思想政治基础,是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唯一正确的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和指导。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行动指南,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形态。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指导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方面。

四、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成功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自*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实现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中国的具体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得到空前发展。*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

一个执政党若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一刻也不能没有科学的理论武装。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因为它严格以事实为依据,深刻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迷失方向。

五、这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不同利益群体形成,人们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新思想、新观念大量涌现,整个思想领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动态化的显著特征。在众多价值取向和社会思想中,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够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13亿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凝聚起来、统一起来,能够指引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沿着正确航向胜利前进,能够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问题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问题。因此,首先要向广大干部群众讲清楚,我们的一切成就,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我们所实现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所发展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就一定能够及时正确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一定能够解决和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次,要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有效形式,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深入进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和理论导向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增强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能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前所未有,人们的思想活动日趋活跃前所未有,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前所未有。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对此,我们应该高度警惕,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引导广大理论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判断事物,指导工作,增强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能力。

二、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理论工作的生命,这是由理论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当代社会,科学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把握引导得好,可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对人民的事业起重大促进作用,把握引导得不好,就可能涣散人心、激化矛盾、干扰大局、影响稳定,给事业带来不利影响。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媒体的崇高社会责任,也是必须遵守的政治纪律。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最根本的是要大力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当前,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定自觉地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要立足于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牢牢掌握宣传舆论工作的主动权;要广泛深入宣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大力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树立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上来。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必须使马克思主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是为解除群众头脑中的各种疑惑,回答群众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因此,必须努力克服理论与实际脱节、与群众脱节的现象,坚持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它成为群众愿意接受、听得明白、能够把握的理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说服群众,拥有群众。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篇7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2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070-02

加强少数民族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维护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加速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阶段,加强和巩固党的建设和领导地位,推进党员中领导干部自觉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次上的内容要求,同样这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在新的时期,是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骨干力量的广大党员及党员领导干部,只有认真学习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加强道路自信,并自觉自愿培育和践行,才可以牢固把握正确方向,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更团结有序。

(二)加强党风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作为执政党,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是领导干部适应和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的需要,是培养塑造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以提升他们执政能力的需要,是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各种不正之风迫切要求。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就是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党风建设在各领域的主要内容。如今,我们既拥有富足的物质财富,还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问题,这都使得社会主义的建设进入了新的时期,更需要这样一批党员领导干部,他们的最高追求并不是眼前和任期内利益,而是以追求长远利益为己任,敢于担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很多的党员领导干部带领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敬业奉献,做出卓越成绩的同时,甚至为了共产主义的事业,奉献出了自己一生。同时不得不看到的是,党内也出现了一批腐败分子,他们是党员领导干部中的败类和蛀虫。探究其根本,这群人的三观彻底背离和抛弃了人民。鉴于此,加强党风建设就是要使广大的党员干部应当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中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杆。

二、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淡薄了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由多元思潮的出现而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实际工作中,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着重经济轻理论的趋向,缺乏对马克思主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仅仅将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态度和标签,不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淡薄政治观念,缺乏一种政治敏感度和忧患意识,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认识不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地处我国边远地区,由自然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都较为缓慢。这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党员干部必须面对的基本情况。有时大过政治信仰,这是少数民族地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一个最显著的方面。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同时又具有和政治信仰的双信仰这一现实问题也是无法否认的。

(二)价值认知模糊,知行脱节缺位

在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代,独立多变使人们的思想差异明显,一大批人衡量人生事业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物质财富的多少,致使部分党员干部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关于荣辱价值观判断标准发生了变化。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一些党员干部选择了错误的价值观,也因此做了很多错事。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知,能够明确辨别社会上存在一些现象。但还是有部分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缺乏了解,讲一套做一套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三)贫富差距悬殊,腐败现象增多

贫富差距悬殊和党内腐败现象增多,致使部分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列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甚至他们认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解决不了经济差距和腐败问题。一些党员领导干部道貌岸然,讲一套做一套,表面上讲清廉公正,按制度规章办事,背地里却,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这些行为严重影响和动摇了领导干部的形象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并对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公信力造成非常消极的影响,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却无能为力,这是非常不好的。

(四)行为相对保守,缺乏创新意识

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思想观念、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和落后,思想觉悟水平参差不齐,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能力较慢。在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一些党员干部缺乏市场经济理念和竞争意识。等靠要的思想广泛存在于在贫困地区的少数党员干部中,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很低,缺乏一些新的理念,比如,不会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优化和探索新的经济结构,促进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快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的能力。

(五)注重形式教育,轻视实践学习

在宣传实践中通常采用同一个道德标准要求从普通党员到各级党员干部、国家最高领导人,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导致部分党员干部知行不一致,能按低标准来的绝不用高标准以减轻他们的负担;在宣传先进榜样时缺乏典型性和层次性,脱离群众,使党员干部感觉到学难,比不易;过于注重理论的灌输和思想的说教,注重最基本的道德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内化和行为的实践;轻视能力的培养和行为的养成,造成一部分党员干部知行脱节与分离,发挥不出学习和教育应有的效力。

三、实现途径

(一)政治方面

抓制度的建设并建立践行的机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巩固提供强大的政治保证。一方面,要将学习培训制度化、常态化,在对党员干部培训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对党员干部进行考察考核,督促党员干部养成将核心价值观作为日常工作和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各级各类的奖惩制度,实现激励约束功能,各类制度政策规定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另外,将工作机制完善,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不仅要靠党员干部努力践行,更需要全体人民群众一起努力实践。因此要将党员干部和整个社会的力量紧密团结起来,形成合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添砖加瓦。

(二)经济方面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强大的物质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是经济基础,那么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分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族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属于经济的范畴,它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同志在中国工会十六大做经济形势报告中指出,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只有真正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获得切实利益和亟待解决的思想方面的问题,人民群众就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慢慢地接受和认同。所以,由经济的因素所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看来,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经济,将效率与公平贯彻到分配制度中,使少数民族地区积累更多物质财富,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三)文化方面

对党员干部教育和再教育,转变教育培训方式,加强教育引导,探究内化路径,把握养成规律,提高个人素质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对党员干部进行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是使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力量。通过教育培训方式转变,将一味灌输填鸭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党员干部能够接受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热点问题及时全面地传达给党员干部,并开发出各种新的教学和培训方式与形式,使党员干部全面深入了解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意义,以便更加能发自内心的做一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榜样践行人,他们的言行对人民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影响认同,党员干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高尚品格带动人民,才能达成最大范围的思想共鸣。在做好表率的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心理认同并形成自觉意识,关注党员干部身体和心理健康。

(四)生态环境方面

注重宣传和舆论环境,加强阵地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充分发挥媒体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手段和中介,来营造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舆论环境,重视新媒体的优点,采用多种形式,扩大宣传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不断提升宣教效果;联系少数民族地区现实,把理论的武装与践行作为党员和干部践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任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进行理论探索,逐步开拓宣传和教育的新途径,将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宗教和信仰、思想价值和观念、民族理念和风俗习惯、经济的发展程度、社会实况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找到共通之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少数民族地区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其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代全.找准建设高素质机关党员干部队伍的切入点[J].山区开发,2001(8).

[2]杨奎.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几点思考[J].理论视野,2012(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高地.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5]梁跃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D].保定:河北大学,2011.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篇8

【关键词】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并提出了将市场在资源中的配置从之前的“基础性”地位上升到“决定性”地位,这一跨越突显了市场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一)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实现民族复兴、国家繁荣和增强国民安全感和幸福感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目标。“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物质基础要求,“富强”为提升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体现了思想道德与社会实践之间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对“富强”的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既有当代的价值,更有传统的价值。“民主”、“文明”,同样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和谐”则综合了传统文化中“和”的因素,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二)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制

自由是人们获得了基本生存保障的基础上争取生存发展和实现理想追求最基本的要求。平等是公民在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过程中的基本诉求。公正是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道德取向和法律的制定执行要以公正为基础。法治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既是一种治国策略,也是一种社会调节手段,十报告中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行使正当权力,受到法律约束,使自由、平等、公正能够更好的实现。

(三)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的道德品质和信念的要求。爱国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拥有的品质,不仅是体现在国家处于危难之中的情怀,也体现在国家处于和平建设时期的奉献精神。敬业是公民对所从事职业负责并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工作态度,只有热爱自己的岗位,热情、投入的工作,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也为自己创造美好未来。诚信是社会的普世价值观,既是公民个人的做人基本准则,也是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是道德的基本要求,待人友善是自古以来就提倡的为人处世的基础的价值观。

二、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影响

(一)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积极影响

1.赋予了社会发展生机和活力。市场经济的发展活力源自于其内部各主体之间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一方面激励着每个市场主体树立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市场主体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带动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促使市场各个主体为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不断发扬创新精神,不断研究新思路,采用新方式研发新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各个市场主体在竞争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锐意进取,为整个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2.创造了公平、自由、法制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任何资源和要素在市场上都能够进行自由的流通与交换。一方面,每个市场主体的发展不会因学历、家庭背景的影响而受到限制,这种自由平等的市场环境确保了每个市场主体拥有均等的机会,更能激发每个市场主体的潜力。另一方面为生产者和经营者打破地域和文化的界限,开拓更大的市场,帮助人们能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完善自己,增强市场竞争力。在这样的环境下促进了人们自由平等价值观念的形成,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3.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它要求市场的每个主体独立参与市场经济经营活动、独立承担盈亏后果,这一要求,有助于提高每个市场主体自我决策和发展的自,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发每个市场参与者的潜能,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消极影响

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容易诱发个人主义的思想。市场经济是使资本得到最大化的经济,获得更多的利润和资源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追求的目标。这样的价值观极易诱发个人主义思想,只按利益的需求来引导自己的行为,为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丧失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若这种个人欲望的膨胀成为一种极端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

2.价值多元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开放,不但是空间的开放,也是精神生活的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至今,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得到很大提高,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公开流通。这一系列的变化促使国内民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从一元发展为多元化。国外在经济上主张私有化,怂恿人民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高过思想道德的追求;在思想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行攻击,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都是落后的、错误的思想,使传统价值观和国内主流思想受到扭曲和误解。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对智力的要求相对提高,导致对人的评价往往更重视智力的高低而忽略道德的好坏,从而引发道德危机,出现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遭受到认同危机,若不及时更正易引发大范围的社会行为失范。

3.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对传统道德观的削弱。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通过物物交换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始终是交换过程中的主体。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都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将金钱作为人生快乐源泉的一种畸形的现代价值观,在这样的价值观影响下,为追逐金钱和利益而利用人际间的关系,尔虞我诈、互相倾轧,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发生扭曲。影响大批公民对我国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认知,为追求消费和享乐而全然忘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反而不思进取、奢侈和浪费,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根基。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一)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学习

在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对人们的思想展开教育,提高人们理性的认识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内涵,市场经济的积极因素不但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同时也能够指导人们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更加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其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保持坚定性和持久性。

(二)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完善息息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仍存在某些引发社会风险和道德滑坡的因素,若缺少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会对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爱国主义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以加强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集体主义的教育来引导人们处理好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摒弃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取向,树立责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来加强人民的法律和道德意识。

(三)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通过对人民的理想和信念进行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利用媒体的传播力度,通过新闻、广播、杂志等大众传媒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普及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去。

四、结语

市场经济是社会发展活力的源泉,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护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二者互相支撑、互相推动。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点和先进性,同时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约束和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在彼此的相互补充和配合下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佳琳,姜妍,黄盼盼.24字精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新京报,2012(08).

[2]吴冰.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福州党校学报,2012(06).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篇9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84-03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一项重大任务。大学生承载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民族地区地缘环境特殊、复杂,其多文化、多民族、多宗教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深入调查分析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本研究是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维度和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方面设计问卷进行调查。调研对象是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喀什师范学院六所高校的学生。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调研中共发放问卷1562份,男生作答696份,女生作答866份,其中汉族学生作答1146份,少数民族作答416份。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认知认同的整体状况。整体来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状况良好,但仍存在认知不全和不知的现象。调研显示,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大部分大学生仅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当被问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的程度”时,50.4%的学生“只知道书本上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1.7%的学生“阅读过经典著作”,8.2%的学生“没兴趣也不了解”,只有29.6%的学生“了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部分大学生搞不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容,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较为模糊。“关于人类发展的趋势”,37.5%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42.9%的学生“相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会逐步融合,走向趋同”,还有8.4%的学生“认为资本主义不会灭亡,共产主义只是个幻想”,11.3%的学生表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的认知较理想。91.4%的大学生都能认同“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88.9%的大学生对于“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的说法表示认同。大学生对荣辱观的认知情况较为欠缺,22.7%的学生能说出7条以上,29.2%的学生能说出4~6条,38.4%的学生能说出1~3条,还有9.4%的学生一条也说不出。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总体状况。调研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体上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但仍有部分学生持消极否定的态度。大多数学生赞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思想地位,但也存在少部分学生赞同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够实现的大学生占调研人数的87.2%,赞同“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学生占81.7%。这说明大学生整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充满信心的。大部分大学生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91.4%的大学生赞同“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其中49.7%的大学生非常赞同;94.0%以上的大学生都认为在理性上和情感上都不接受、、,而且访谈中所有的大学生均坚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认为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个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情感认同状况一般。41.5%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得非常精彩,在当前的社会氛围下十分有必要”,17.6%的大学生认为“只是强调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26.3%的大学生认为“刚提出时都很积极响应,过一段就淡忘了”,14.4%的大学生认为“不过是个口号,没太大实际意义”。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认同的总体状况。在行为认同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也存在知行脱节现象。多数学生表示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且近70%的大学生表示会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行为,87.5%的大学生表示愿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而努力奋斗,他们对“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充满信心。75%的大学生表示会去制止有损国家利益及尊严的事情,87.5%的大学生愿意为发扬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而努力。大学生对荣辱观的认同存在着知行不统一的现象。90%左右的大学生表示“诚信很可贵”,但只有35.9%的大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表示“鄙视”,43.9%的大学生表示“可以理解”,还有15.5%的大学生表示“难以判断”,4.7%的大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

二、民族地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1.社会思潮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以及国家、地区、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流激荡,涌现出多样的社会思潮,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民族主义等。这些思想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选择带来极大挑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迅速,大学生享受了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体会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有利于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但同时,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及我国市场经济的不规范性等负面效应会使大学生在价值趋向上出现问题。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价值目标选择上目光短浅、功利、自我,价值评判模糊、道德缺失,从而影响了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另外,相比沿海及内地发达省份,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

3.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教育来引领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以来,民族地区高校积极探索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仍然存在教育目标模糊、教育方式单一、内容空泛刻板、脱离实际等问题。调研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主要来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无味,很难感兴趣,学过的东西也很难记住,甚至有些大学生公开表示学习这门课只为学分。

4.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价值观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民族地区有相当比例的家庭信仰宗教,少数民族家庭大多是家庭。由于父母是者,孩子从出生就受其影响,甚至还要经常去参加一些宗教活动。长期受宗教文化影响的一些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会产生认知障碍,这自然不利于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调研结果显示,在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四个参与调研人数最多的民族中,汉族大学生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数最多,占被调研总人数的38.8%(占被调研汉族学生的52.9%);哈萨克族大学生选择信仰宗教的最多,占被调研总人数的0.9%(占被调研哈萨克族大学生的21.4%)。

5.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价值取向、理性判断、信仰、情感认同和对权威的崇尚是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的主要内在影响因素。[1]调研中发现很多大学生还未满20岁,他们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同时他们的心理年龄不够成熟,对问题的看法不够理性。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不够深刻,尤其民族成分较多的民族地区大学生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难度就更大。

三、提升民族地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对策

1.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就目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是主要渠道。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力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刻板的说教,也不是空洞的理论,其核心本质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大学生思想、信仰、生活、情感的困惑,进行人文关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自身和谐。”[2]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认真备课、授课,确保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是流于形式或照本宣科,而是真正有效地进行;面对学生主体性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各民族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需在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诸如讨论、演讲、案例、讲座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尽可能地贴近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贴近大学生的现实要求、贴近大学教育的精神诉求,

2.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以在校师生为参与主体、以校园环境为地理空间、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特征的群体文化,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科学健康、与时俱进的优秀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成长追求”。[3]访谈中,大学生认为在学校受校园文化的熏陶最多,良好的校园文化无疑对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意义重大。民族地区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当前,营造各民族大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和谐团结的校园文化已成为新疆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共同内容。各高校根据各自的办学特色构建出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值得推广和借鉴。如:新疆大学提倡“爱国爱疆,团结进步”的民族精神;石河子大学坚持“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新疆师范大学则较重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

3.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调研中,61.8%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育应成为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式,这表明,大学生普遍喜欢用社会实践的形式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应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基层实习活动等多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找到理论与实际的契合点,达到“知”、“行”统一。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更重要的是能培养自己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如:新疆大学生通过去团场实习可以了解兵团的历史,学习兵团人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北疆长大的大学生可以去南疆参加实习活动,为当地百姓做些切实的好事,同时通过南北疆经济、社会差距的比较可以增强大学生建设新疆的责任感,也可进一步加深自身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杜京,宋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师,2012,(5).

[2]周生贵,闫卫华,王政爱.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1).

[3]姚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兰州学刊,2009,(7).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篇10

关键词:党政;思想政治;建设

一、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可以更好地确保党的执政能力,并保持党的先进性。思想政治建设是我党实现其政治使命与政治任务的精神支柱,通过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可以更好地把握我国的社会发展规律,从而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推进与指引的作用,使我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思想政治建设的好坏是衡量一个政党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思想政治建设在政党建设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知道,如果一个政党不能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不能通过先进的思想理念来指导实践的发展,那么就必然会失去战斗力与凝聚力,从而成为一盘散沙,从而会被历史所淘汰。因此,我们党要想确保党内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从而领导广大群众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要就时刻保持其先进性,走在时代的前列,那么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就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可以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建设更上一个台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执政党的宏观指导,更离不开一个安定的经济发展环境,而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可以更好地提高我党的执政水平,更好地维持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从而真正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党的思想政治的建设,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党政思想政治建设的相关措施

(一)加强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在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中,首要加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学习,这是党的思政建设工作开展的主要措施,也是党避免西方思想分化渗透的有效保证,组织党员加强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并将精神文明、党的思政建设与国民教育等内容融入核心价值体系当中,利用大众媒体加强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学习,并运用喜闻乐见形式,如民族节日及重大的纪念日等,搭建核心价值体系学习的平台,营造核心价值体系全面积极学习的氛围,使广大党员感受到社会意识形态与民族共同的思想,潜移默化当中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二)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发挥党员示范带头的作用

在党的思政建设工作中,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开展是必要的,能避免形式主义及等恶劣行为的出现,要加强工作作风方面的建设,需要有效贯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及实事求是的思想,一切由实际出发,积极进取,结合实践探索新理论及新思想,不断加强马克思理论的新境界发展,以指导现代社会主义工作的开展,避免本本主义及教条主义,让党的思政工作与马克思理论有效结合。在党的思政工作中,要加强批评及自我批评工作的开展,这是我党优良的传统,在互相批评中,要讲究方法,在自我批评中,要深刻地自我检查与剖析,面对批评,党员要心存感激,不记仇,实事求是,与人为善,增强共产主义理念,任何情况下均不动摇,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党员干部要重实干、讲真话,切实地为人民负责,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三)新时期下加强党思想政治建设机制的完善

在新时期下,党的思政建设工作需要机制上的保障,加强相关机制的完善是必要的,首先,要加强汇报思想制度的完善。党员及党员干部要定期向党委会或者党支部汇报思想情况,并接受全体党员建议及批评,让违反纪律、违背道德及触犯法律的思想得到及时发现与消灭,能有效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治思想得到肯定与支持;其次,加强相关学习制度、考核制度及责任制度等方面的完善。在党的思政建设中,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定期集中学习,这就需要完善相关的学习制度,让党员及党员干部能积极参与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及党校的培训学习,让党员培训成为经常化。同时,加强思政建设责任制度及考核制度等方面的完善,让党员思政教育与评优及年终考核等相互结合,抓好党员的作风建设与组织建设,提升党员的战斗力与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