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自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15:34

大学生的自述篇1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态度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自杀是我国年轻人死亡的第一原因,其中大学生更为突出,并且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杀率高低与当事人及公众的自杀态度状况密切相关。本文试图通过综述这方面的研究,为构建心理预防干预机制提供帮助。

二、大学生自杀态度的研究

(一)自杀及其分类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大学生的自杀分为情绪型自杀和理智型自杀两种。情绪型自杀是由明显的偶然事件所引起,在激愤、赌气、恐惧、绝望等失控激情状态作用下,所产生的突然性自杀行为,又称叫冲动型自杀。这种类型的自杀进展快,发展期短,突发性强,预测和防范困难。理智型自杀是个体经过长时间的评价和酝酿,逐渐萌发自杀意念,并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自杀行为。这种类型自杀进程较慢,发展期较长,发展过程中有比较复杂的心理表现。

(二)自杀原因

自杀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自杀,其背后都有相应的心理机制。不管是社会因素、生物学因素,还是病理学因素均须通过影响心理因素才能起作用。但有一点,受大学生特殊的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不仅一般的自杀心理规律影响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而且也有其特殊性。大学生属青年的一部分,概括的讲,大学生面临的最大心理问题可归为人格顺应和情绪控制两方面。社会化的要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促使个体与社会不断发生冲撞,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另一方面,性成熟促使青年期个体处于“疾风怒涛”的状态。能否调控情绪是个体能否顺利度过青年期的条件之一,而且情绪不稳定也是青年期心理的一个特征。

与一般青年个体相比,大学生心理上的各种需求相对较多,自我意识强烈,富有理想和抱负。大学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角色定位和独立性形成两方面,需要协调自己目前状况与将来角色的问题。而在不断变革的社会及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大学生自我期望也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加之个体自身生理和心理不成熟,使得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进而更容易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各种心理反差,导致各种心理挫折,有研究认为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是导致其自杀行为的重要原因。

也有人将大学生自杀原因归为心理原因与事实诱因。心理原因包括:性格、气质、心理承受阈限、自我评价、情绪状态、期望值等,事实诱因包括爱情问题、经济困难、亲子关系、学习压力、适应困难、社会不公、误入歧途等。

(三)自杀态度及其研究

自杀态度是指个体对自杀行为的看法和认知,研究普遍认为,群体的自杀率与群体对自杀态度有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对自杀态度的研究有利于帮助进行自杀预防干预,且测量越具体,越能够预测行为。

目前,我国对自杀的研究起步较晚,而研究对象多限于医学专业大学生和医务人员群体;研究内容以对单一自杀行为性质态度的研究为主。随着研究的开展深入,已经逐渐地向多维度研究转变。有关于大学生自杀态度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中有自杀意念的人数比例为25.3%,在以往研究中这一数字波动很大,从14.6%到47%。对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女生比男生得分高;而对安乐死的态度上,女生对安乐死的认可、理解和宽容程度较高,而男生则持中立态度;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性别,专业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存在差异,不同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存在差异。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对大学生自杀态度的研究已有相当数量,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自杀是有其特殊性;关注大学生自杀原因时,不仅要重视大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过程,更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在对大学生进行自杀干预时,需要考虑大学生性别和专业等方面的差异。虽然研究取得丰富的成果,但关于自杀和自杀态度干预的实践研究尚存不足,大多处在经验总结和理论推演上,需要用实践加以检验。

参考文献

[1]白月薇.大学生自杀态度的研究[J].探索与争鸣,2005,6:66-67.

[2]傅晓荟等.大学生自杀态度与抑郁情况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42-44.

[3]李德云等.珠海市户籍人群自杀死亡流行病学特征[J].卫生研究,2007,36(4):513-515.

[4]刘茂玲等.大学生死亡,自杀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3):255-258.

[5]马剑侠.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与危机干预策略[J].许昌师专学报,2002,21(6):121-123.

[6]钱玉燕.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7]王军等.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9):830-831.

[8]夏云等.高校师生对自杀态度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2):225-226.

大学生的自述篇2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倦怠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021-01

1学业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Bandura(1977)最早提出,Bandura在《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一书中,将自我效能感界定为个体自身在某个特定条件下对自身组织和执行某种行为的预先知觉性。学业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是指学生对于学习过程中能否完成某项任务具有的自信心,以及对于对完成任务的预期和判断。随着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学习领域的不断应用,国内外对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围绕与学习影响因素之间的研究。例如,pintrich(1990)的研究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对于目标的调控、认知策略的改变有显著的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即学业自我效能感对于学业成绩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对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集中在与学业成绩、成就动机、成就目标、网络成瘾、心理健康水平、父母教养方式、学习策略等方面。

2学习倦怠

杨丽娴(2004)把大学生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对于学业不感兴趣、动力不足,但又不得不学习时心理感到沮丧、挫败、疲乏,最终产生逃避学习的不正当行为,称作学习倦怠。maslach在关于倦怠外在表现的研究中,个体倦怠症状:情绪的衰竭,缺乏人情味,自我成就感低三类。鲁正火,万秀梅(1994)关于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发现,国内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几方面。大学生学习倦怠在性别、年级、专业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大一学生学习倦怠水平最低,在行为、情绪上也高于高年级学生。

3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自我效能在形成倦怠的过程中起到中介变量作用,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对于缓解倦怠有调节和缓冲作用(刘晓明,2008)。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评价方式的重要因素,不同自我效能对其认知、学习方式都有很大不同。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从事某种活动具有的信心程度,自我效能感越高,自信心越高。

研究者在探索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中,发现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个体的目标水平,自我效能感高,目标水平高,也相应会产生高的绩效。Schunk和Swartz(1993)等人研究显示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学生更易面对有挑战性的任务,为自己设定较高的学业目标,付出努力,在学业情境中体验更多积极的情感。周丽云,姜芬(2010)研究指出,本科生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越高,其学习倦怠越低,二者呈负相关。

4教育建议

4.1提高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和水平,所以提高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学生远离学习倦怠等消极的情绪,对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增加其自信心和竞争能力都很有帮助。第一,设定合理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第二,帮助大学生正确的归因。第三,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4.2降低大学生的学习倦怠

对于很多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多是由于学习动力不足,没有学习兴趣,学校应该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如在新生入学时学校就对他们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或励志教育等,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并针对大学课业的学习特点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如可以请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做报告,播放白求恩等医学大家的影视作品,参观纪念馆等方式,学习医学大家的品行,用正面榜样激励方法,激励大学生增强学习动力。同时,全校要树立教管合一的意识,教育和培养学生不是某一部门的工作,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目标。首先,减轻大学生的学业压力。第二,多方位的开展教学创新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第三,完善社会各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Bandura,a.Self-efficacy:towardaunifyingtheoryofbehavioralchange[J].psychologicalReview,1997(84).

[2]pintrich,p.R.,DeGroot,e.V.motivationalandself-regulatedlearningcomponentsofclassroomacademicperformance[J].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1990,82(1).

[3]杨丽娴.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4.

[4]鲁正火,万秀梅.高师学生的学习倦怠分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1).

[5]刘晓明,王丽荣,金宏章,等.职业压力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5).

大学生的自述篇3

【关键词】口述史;口述史学;口碑史学

【中图分类号】K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4-0037-04

一、国外口述史学回顾

20世纪40年代,一门新兴学科悄然兴起,“口述史”在史学学科范畴崭露头角,历经1/4个世纪后,这门学科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各国流行开来。时光铭刻于1948年,@一年,阿兰・内文斯作为“口述史”灵魂的赋予者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砥砺前行。随后,阿兰・内文斯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了口述史研究中心,这是现代意义上口述史诞生的标志,也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最独特的风景之一,这座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口述史研究中心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阿兰・内文斯提出“口述史”并非偶然,而是一名学者磨砺十年时光甚至更久得出的智慧成果。早在1938年,在《通往历史之路》一书中,阿兰・内文斯就写道“希望创立一个组织,系统地搜集和记录口头传说和近60年内参加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著名人士的回忆”,从最初的灵感乍现到最后的概念成型,三千余个日夜无时无刻不在记录学者治学的严谨与理论追求之路的艰辛。

20世纪60年代,仅美国一国口述史学研究机构就达近百个,《口述史学评论》(曾用名为《口述史学通讯》)专门用于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到20世纪80年代,口述史学已在美国大部分领域普遍应用,而协会会员也高达一千五百余人。21世纪后,美国的口述史研究开始转向普通底层人民,使得该研究最大限度地反应人们在历史上的社会生活情况。在美国影响下,欧洲许多国家如英、法、德等国也建立了相应机构和团体,相关书籍和期刊也陆续出版。关于口述史实践及理论研究,英美两国做出了重大贡献,出版的著作数量巨大,内容涵盖了方方面面,无论是政治精英还是普通百姓都成为口述史的研究对象。

英国保尔・汤普逊的《过去的声音:口述史》是口述史理论研究方面的代表作。这本书体现了早期英国口述史的特色,集中反映了口述史学的特征、立场与口述的对象。因该著作具有极高的口述史学理论水平,因此也成为口述史学科的入门之作。美国口述史学著作繁多,内容不仅包括了显赫人物和军政要事,还包括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英国口述史学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1973年英国口述历史学会的成立。该学会的刊物是《口述历史》,其宗旨是记录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地区人们的感悟和记忆。他们在关于普通人的口述记录调查方面有显著的成果,如乔治・伊文特・埃文斯的《犁沟上的马》《农场和农村》,杰里・怀特的《罗思柴尔德大厦:东区廉价住宅区的生活,1887―1920》、罗纳德・布莱恩的《阿肯菲尔德:一个英国村庄的肖像》、拉斐尔・塞谬尔的《乡村生活与劳动》、克里斯托弗・斯托姆―克拉克的《矿工,1870―1970,检验口述史的一个实例》[1]等都是采用口述的调查方法以普通劳动者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状况进行调查,是普通人物的真实写照。

其他国家和地区口述史学“也有不同程度发展,且有自身的发展特点……但在研究对象与主题上,与当代口述史学仍有趋同之势,即越来越多地关注对下层人民生活的研究。这一特点与早期的口述史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第三世界国家例如非洲、拉丁美洲等也开始对口头传说进行分析研究。1965年,国际非洲史学家大会通过了决议,承认口头传说是研究非洲历史的主要史料之一。[3]首位将口头传说资料运用到非洲历史研究中的史学家是西非历史学家肯・温迪克,他的《1830―1885尼日尔三角洲的贸易与政治》大量地运用当地的口头传说资料,该书在研究非洲史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1974年和1987年分别在加拿大和英国牛津成立口述历史协会。

二、中国口述史学回顾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口述史历史悠久,最初主要以收集资料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学术界有关于用口述调查的方法收集人物和事件的记载,大体上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70年代,主要集中对国家重大政治事件和党政要人口述资料的调查和收集,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像《星火燎原》《红旗飘飘》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当时规模最大的要属在总理指示下,由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持的关于60岁以上政协委员写自传的号召。全国各地相继成立文史资料馆收集资料,涉及范围很广,有关军事、政治和外交的资料;有关经济、文化、社会和华侨的资料;其他有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物。[4]

唐德刚教授是这一时期做中国口述历史的典型代表,他以现代口述历史研究闻名于史学界,是最早对国内重要人物口述史进行研究的史学家。20世纪50年代,唐德刚教授与胡适先生一起做中国口述历史研究,二人共同完成了《胡适口述自传》。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的中国口述历史学部留下了唐德刚教授的工作痕迹。1964年,唐德刚教授协助顾维钧先生撰写完成了《顾维钧回忆录》,并出版了《李宗仁回忆录》,这些口述历史的典范佳作无疑至今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唐德刚教授认为:“所谓口述历史并不是一个人讲一个人写就能完成的,而是口述部分只是其中史料的一部分而已。……口述历史是活的史料,其他史料是死无对证的,口述历史可以慢慢谈,慢慢问,可以加以补充改正,而其他历史就不能如此。”[5]然而,在那风雨交加的十年“”中,众多学科的理论和实践都受到了影响,停步不前,口述史学也未能幸免。

第二阶段:20世纪70―80年代,这一时期的口述史学逐渐向国际口述史学靠拢,发展成向文化取向过渡的一种方法和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口述史学,各专家学者也纷纷提出了自己对口述历史的认识。钟少华先生认为“口述历史是受访者与历史工作者合作的产物。利用人类特有的语言,利用科技设备,双方合作的录音都是口述史料,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稿,再经研究加工,可以写成各种口述历史专著。”[6]J・福克斯在《面向过去之窗:口述历史入门》中简要论述了口述史学相关问题,并指出“自从美国独立200周年以来,口述历史确已成为记录‘人民的历史’的工具。”[7]

“翻译+述评”成为80年代中国史学的一大特征。“口碑史学”曾是“口述史学”的另一种称呼。在《美国口碑史料学三十年》(《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9期)中侯成德先生梳理了美国口述史学三十年间从诞生到成长的渐变历程,能够掌握国外口述史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无疑对于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有所裨益,也使我国的专家学者的眼界得到了极大的开阔。1986年,《西北大学学报》第三期发表了箐舜所著的《口碑史学方法评析》,这篇文章论述了口碑史学的重要价值“口碑史学除具有搜集史料、研究历史的功能外,还是一种新的历史教育方法”[8],并指出口碑史学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需经历“搜集口述资料――对资料进行加工――口述资料的运用”三个步骤,以及口碑史学未来面临的困境,这是国内史学界较早介绍现代口碑史学的文章,达到了当时人们对口述史学认识的全新高度。在《口碑史学略述》(《国外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中孟庆顺对口述资料的可信度给予了肯定,并对现代西方口述史学进行介绍。《史学理论》于1987年刊登了《口述的历史》,这是英国口述史学家约翰・托什的理论成果,西方口述史学最新、最前延的理论研究在中国出现。《口述的历史》一文对口述史的特质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分析,并明确地阐述了西方口述史的发展现状,并对于其前景展开了论述。20世纪80年代末,钟少华的论文《中国口述史学刍议》充分地论证了研究口述史学的必要性极其对于史学的重大意义,提出“发展中国口述史学,已经势在必行了”,指出要重视口述史学的实践,并提出新见解“口述史重视重现历史,而不是解释历史,口述历史不是历史学中一门分支,而是一种新方法”。口述史学理论开始受到部分历史研究者的关注,而口述史学也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该时期的口述史学研究虽然多是对西方口述史学理论和方法引进、借鉴居多,但为90年代及其以后国内口述史学发展打下了基础。80年代的学者在这一方面无疑起了关键性作用,他们的多数观点也被后来学者采纳,促进中国口述史学研究开始走向深化。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国口述史学研究从简单的翻译介绍和将西方口述史学理论方法引进,转变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关注中国口述史学自身发展,并开始推出自己的研究成果。王庆祥研究员关于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口述记录课题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他先后采访了包括溥杰、李淑贤、杜聿明在内的跟溥仪有关的家人、族亲、同事等,不仅记录了大量的口述资料,同时还收集了相关的照片和手稿等,根据李淑贤的口述,撰写了《末代皇帝溥仪与我》,将溥仪后半生工作、生活的场景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同年改编为电影《火龙》。

与此同时对妇女口述史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应进展。1992年由李小江主持的“20世纪中国妇女口述史”项目立项,下辖30余个已趋成熟的子课题,参与者达1000余人,整理成册的“访问个案”有500余份。[9]2003年三联书店出版了该课题最终成果《让女人自己说话――20世纪中国妇女口述史丛书》,共包括四册,分别是《让女人自己说话:文化寻踪》《让女人自己说话:亲历战争》《让女人自己说话:独立的历程》和《让女人自己说话:民族叙事》,使妇女史与口述史紧密结合,从女性的视角记录女人的历史记忆,取得很好的反响。另外张晓的《西江苗族妇女口述史研究》是一部典型的人类学著作,她将妇女口述史作为切入点,以黔东南西江苗族聚落为研究个案,对特定的妇女群体展开研究,为研究妇女文化提供标本。定宜庄于1999年出版的《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为我们了解辛亥革命前后旗人妇女生活状况提供了详细的资料,作者共选择了包括北京和东北的旗人妇女共16位作为研究对象,传递了在历史转折时期旗人妇女的生活信息。

在这一阶段,关于文化事件和文化人物的口述史学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以“口述传记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最为有名,丛书系列中的《小书生大时代:朱正口述自传》,由朱晓整理。该书记录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和出版家朱正坎坷经历。通过他个人的遭遇从侧面折射了在那个错乱的年代世事沧桑,以及知识分子的刚正不阿。《风雨平生:萧乾口述自传》中以口述形式,详实地记录了萧乾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跋涉者:何满子口述自传》,该书由何满子夫人吴仲华整理,通过对何老生平饱受坎坷经历的记载,反映了在极“左”专制集权下,他对自由的渴求和坚毅的性格。还有《带翅膀的摄影机:侯波、徐肖兵口述回忆录》和《从“洋娃娃”到外交官:冀朝铸口述回忆录》。这些著作用文化人物口述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其蕴含的社会背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第四阶段:21世纪至今,口述史研究理论和实践日趋规范化。国外的部分口述史学著作被翻译成汉语出版,国内学者也更加关注口述史研究理论,开始撰文出版,相关成果颇丰。2003年齐小新著《口述历史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美国鹘淌俊芬皇橛杀本笱С霭嫔绯霭妫该书以美国传教士留下的口述资料为研究素材,深入探讨传教活动逐渐走向衰败的原因以及传教活动对中国的影响。2004年杨祥银著《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研究口述史学典型的理论著作。书中系统梳理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4个国家口述史学的发展脉络,阐述了口述史学中的道德和相关法律问题,并将口述历史项目作业程序表法律授权书附在文后,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还有2005年由周新国主编《中国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2010年陈旭清著《口述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2010年李向平、魏杨波著《口述史研究方法》等。

《季羡林口述史》《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山西抗战口述史》《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等口述史研究的代表作均体现出我国传统口述史对重大历史事件衍生以及精英人物生命历程的关注。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又将口述史的对象关注于社会下层人物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即由精英走向大众,从领袖人物转向到普通民众。如2006年胡明刚等著的《北漂者心声:中国第一部文化北漂口述实录》,记录了从事各个领域的文化北漂人士的情感故事,展现出这一群体独特的生命史。2009年出版的吕国光的《农民工口述史》,作者对27位农民工进行访谈记录,细致描述了他们外出务工的过程和自己的真实想法。

关于抗日战争口述历史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研究领域。2005年出版的《日军侵华集中营》从独特的视角描写了中国战俘,为研究日军侵华历史事件提供重要口述资料,是国内首本反映日军侵华集中营的专著。2010年《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出版完成,共72卷,近4000万字,全面收集南京大屠杀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是对日本在南京地区残酷暴行的完整记录。

21世纪后国内学术界开始关注“中国知青”这一特殊群体,相关著作相继出版。其中,200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中国知青口述史》(刘小萌著)一书中,论述了13位当年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的历练与成长。他们都是知青大军中的一员,或普通,或典型,通过他们真实的口述记录,我们看到了大时代背景下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命轨迹和心路历程。

另外,还有2015年陈墨著的《口述史学研究――多学科视角》从档案学、心理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的视角阐述口述史学问题,指出口述历史应与其他学科互相借鉴,并为上述学科研究提供新思路。

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专业化口述史研究机构诞生,代表着学者们的思想与智慧的理论文章不断发表。科技手段的不断升级也对口述史的研究手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突破传统的单一笔录方式,结合录像、录音等手段的运用让访谈内容更为真实生动。我国的口述史学发展在新世纪又继续前行,迈出更为坚实的一步。

与此同时,口述史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关联性进一步增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铭铭认为“人类学家是一群将当地人的口述史转化为文字史的人。也因为这,可以说,人类学的研究等同于口述史。”[10]在“如何开展口述史调查”讲座中,王铭铭谈到“通过研究个人的生命历程,将之理解为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从而反映社会的历史过程。也就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放大为一个历史的整体,以此作为一个纵向的线索;同时将一个历史事件作为一个横向的线索,来牵扯出不同的个人的命\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这样人类学口述史有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11]

孙庆忠博士在《口述历史的制作与口述传统的发掘》中写道“口述史研究技术的发展得益于社会学、人类学的进步,它们丰富了历史学家记录和收集史料的方法;另一方面,口述史的进展使得人类学的实验民族志为社会生活史的建构,为反思已有的研究模式,提供了审视‘历史真实’的一种尺度。”[12]很好地诠释了口述史对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的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社会学口述史近年成绩显著,发表学术著作和论文数量如雨后春笋,学者们从社会学的视角,用口述史的方法研究农村社会生活,进一步分析挖掘隐藏的时代问题。例如2001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进鼓楼――侗族南部社区文化口述史》一书中,作者余未人借助侗乡乡民的口述和其直观的感悟与论道,将侗乡最为壮美的历史文化画卷徐徐展开。孙立平、郭于华的《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作者运用在西村和骥村取得的口述资料辅以文献资料,探讨农民对于国家的感受和认知。

近些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力开展,口述史调查随之成为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冯骥才先生首次将口述史理论与方法应用到这一研究领域,他认为:“口述史面对的是活着的人,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角就是活着的传承人。口述史是挖掘个人的记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保存在传承人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中。”对民间艺术传承人的口述史相关研究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并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出版。其中有两套丛书最有代表性:一是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先生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这套丛书是我国第一套民间艺术口述历史丛书,从口述史学科的视角,对美善唐卡、剪纸、年画、皮影戏、泥人、西兰卡普、陶瓷、风筝、木偶、雕漆等民间艺术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口述史研究,将民间艺术活的记忆和技艺进行提炼,记录传承人在实践中创造的智慧。二是冯骥才先生领衔主编的《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该丛书共有12册,在全国每个年画产地选择一至两位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作为研究对象,内容包括地域文化背景、个人的从艺史、家庭年画史以及个人擅长题材。两套丛书都偏文学形式,侧重于客观记录,反映了对口述内容的一般认识。这两套丛书开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研究的先河,这些口述理论和实践成果将给研究人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口述历史问世70年来,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领域都取得了较高成就,这种方法可以说既古老又年轻:广义概念范畴所说的“古老”,源于历史文献大量出现之前的远古时期,历史就这样口口相传得以传承;年轻是从狭义上说的,它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而它作为史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是近年来才得到较快发展的。口述史与其他文献记载相比有它独特的优势:口述史料具有直接性,对想要了解的对象有更为直观、亲切的认识,使其研究更接近真实,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口述史具有价值中立性,它只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如实的录制、拍摄等,研究者的价值预设不会出现,也不会影响读者的价值判断;口述史料包含的内容要远远多于文献,它既包括叙事者也包括访谈者自己的主观性说明;口述史不像文字史那样的强势,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传播,它的“市场”取决于读者。总之,口述历史拥有其他文献不拥有的独特价值,是各学科都值得借鉴的重要研究方法。进入21世纪以来,口述历史更体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视角在实践中关注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海坤.中国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8.

[2]张广智,陈垣.口述史学[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

[3]罗小红.落叶归根:台湾老兵口述史个案研究[D].中南大学,2010.

[4]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m].文史资料出版社,1990.

[5]唐德刚.传记文学45卷[m].传记文学社,1984.

[6]钟少华.中国口述史学漫谈[J].学术研究,1997,(5).

[7]J・福克斯、黄育馥.面向过去之窗:口述历史入门[J].国外社会科学,1981,(1).

[8]箐舜.口碑史学方法评析[J].西北大学学报,1986,(8).

[9]姚力.谈一谈眼下的口述史著作[n].北京日报,2010-01-04.

[10]王铭铭.口述史・口承传统・人生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

大学生的自述篇4

[摘要]口述史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出现不仅给史学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史料,更对史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探讨了口述史学对史学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史学发展;口述史学

一、口述史学――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是因为较之于其他历史学科,口述历史是历史学最古老的形式,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荷马史诗、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国历史上孔子著《春秋》,就运用口头传说追述了唐、尧、虞、舜的历史:司马迁写《史记》,更是大量引用口述史料。从而使笔下的秦始皇、荆轲、陈胜、刘邦、项羽、韩信等等人物显得栩栩如生。口头传说和民间传说不仅是口述史研究的历史渊源,而且也是人种学和社会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来源之一。说它“年轻”,一方面是因为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史学研究方法(以学科的创建为标志),口述史学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才出现。美国口述历史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口述史是在1948年作为一种记录历史文献的现代技术而确立自己的地位的,当时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史学家a・内文斯开始录制美国生活中的要人们的回忆。”1948年,美国史学家a・内文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些中国近现代历史名人的口述传记,主要就是由这家机构完成的。传统口述史的致命弱点是,或者口头传说在流传过程中,或者历史工作者在记述某种口述史料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失真的情况,从而有损作为主体的历史的科学性。我们现在所说的口述史学,正是这种由史学工作者与口述者合作的建立在录音、录像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口述史。无疑,这个意义上的口述史和口述史学,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还是比较年轻的。

二、口述史学在国内外发展概况

口述史学的研究,美国走在了前头。1938年,美国历史学家a・尼文斯出版了《通往历史之路》一书,首次发出开展口述史学研究的呼吁。并于194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1960年出版了第一部《口述史料汇编》。六十年代,全美相继建立了90个研究口述史的专门机构。1966年,美国口述历史协会正式宣告成立。从60年代起,现代口述史研究逐渐越出国界,开始由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口述历史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口述史学家和专业研究团体。随之而来的是,内容庞杂的口述史杂志和口述史专著大量出版,其势如雨后春笋。著名的有英国的《家庭与劳动》,日本的《闻书――丹波的庶民史》、《日本的放浪艺人》,法国《骄傲的马》等。直至80年代,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口述史学才作为一门新兴的“热门”学科正在悄然兴起。目前,口述研究已成为这些国家史学研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口述史学对中国大陆学界产生深刻影响则是90年代以来的事情。最近几年,一批冠以口述历史的书籍陆续出版,口述历史成了备受人们青睐的热门话题。这种境况带来了口述历史的普及和推广,然而相比较口述历史在出版界的火热。口述史学的研究无论是在口述史实践还是口述史学科建设方面都相对滞后,另外对口述史学基本概念界定不清、操作原则和评价标准尚未明确、学术规范无所适从等现实问题,也阻碍了口述历史的制作和口述史学的健康发展。因此,2004年底在扬州召开的“首届中华口述史高级论坛暨学科建设”会议,2005年11月在成都又召开的“口述历史研讨交流会”等学术会议。相信,在史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口述史学在中国会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口述史学对史学发展的作用

(一)口述史学为史学研究提供佐证

从广义上说,口述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印证和重现历史,而非解释历史。历史研究仅仅依靠文字史料和实物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充分的口述史料作为补充,两者,必须相互印证,才能够真正地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从狭义上讲,被调查的当事人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其叙述的历史事实至少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口述史学家在访谈和取证时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们不会也不可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的凭证,这样,口述凭证和口述史料搜集工作的流程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二)口述史对于史学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带来重大的变革

以往大部分历史资料,均查之于图书馆、档案馆,所谓“无一字无来历”,实际上是无一字不是来自文献。文献资料之与口述资料,一个死,一个活。文献资料不能再生,口述历史则有源头活水。一个是“读”历史,一个是“听”历史。读者与文献的关系,只能是读与被读的单向关系,文献不会说话。作何理解都是读者的事。口述资料不同,不光受访对象有声音,可以与同一对象反复对话,而且还可以就同一主题与不同对象重复对话,反复验证结论,不断地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其结果,可以使得研究结论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实。口述史的开展,为历史研究特别是当代史的研究,开辟了可以自由驰骋的天地。史学工作者可以从与世隔绝的深院,走向鲜活生动的民间。

(三)口述史学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

口述历史不仅是历史研究的一种工作方法,一种成果形式,也是一种新的理念。它突破了以往历史著述偏重于政治和上层、较多地“自上而下”写历史的传统,使普通人的生活、社会的变迁,人民大众对历史的认识更多地走进了史学领域,从而有助于把“自上而下”写历史和“自下而上”写历史结合起来。正如英国著名口述史学家p・汤普森所说,口述史学的最大作用在于,“它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把历史恢复成普通人的历史,并使历史与现实密切相联。口述史凭着人们记忆里丰富得惊人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描述时代根本变革的工具。”。口述史学家毫不隐讳地宣称,证言也可以来自下层的非特权阶级,其所表明的鲜明的社会性给当代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

(四)口述史学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视野

纵观传统的历史文献及档案,能被载入史册的不是统治阶级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就是社会各界精英的所见所闻。可是在历史研究范畴不断拓展的今天,从事口述史研究的学者们重视的课题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史、社区史、社会生活史、艺术史、妇女史、普通民众史、少数民族史、灾难史等,涉及文化、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学者关注的是能够为传统史学中没有或者是少有位置的老百姓的声音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同样能反映时代面貌的事件留有位置。因此,来自于平民百姓的访谈资料,对于丰富和深化历史的内涵,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正如英国口述学家p.汤普森所说,历史学家正在逐渐发现“口述史”的价值,并且不止是一次发现,而且是一次复兴,“它赋予历史学一个不再与书面文献的文化意义相联系的未来。它也将历史学家自己技艺中最古老的技巧交回到他们手中。”可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口述历史必然会被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工作者所认可、重视,口述历史之花必然会在中国史学园地里盛开!

参考文献:

[1]王俊义,丁东.口述历史(第4辑).

[2]梁子民,毕文昌.从报告文学到口述历史.中国青年报,2005(05):11.

大学生的自述篇5

教学片段一:复述描写蟋蟀的住宅特点的段落。

师:其他昆虫听说蟋蟀的住宅很好,也动心了,想听听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你们这群蟋蟀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做复述前的准备)

一男生:嗨!大家好!我是蟋蟀,我们建造住宅要讲究这几点:一、慎重选择住址……

师:刚才男蟋蟀说得很好,女蟋蟀呢?

生:老师,我跟我的蟋蟀妹妹一起说好吗?

师:好,掌声欢迎!

两女生:我们是一对姐妹,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住宅的特点,欢迎大家光临。

“蟋蟀(姐)”:我们慎重选择住址……

“蟋蟀(妹)”:现成的洞穴不好,我们历来独立自主,我们讲究卫生……

“蟋蟀姐妹”:当四周很静的时候,我们就在平台上弹琴,现在就为大家弹一曲吧。(两女生模仿蟋蟀进行口技表演)

教学片段二:复述蟋蟀修建住宅过程的相关段落。

师:我们昆虫电视台的记者很想知道你们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你们愿意接受采访吗?接受采访前,先根据课文内容想想可能问你们什么问题,要做好准备噢!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做复述前的准备)

师(扮演记者):蟋蟀你好!我是昆虫电视台的记者,很想了解你们修建住宅的具体过程,你们什么时候开工?工期多长?工程量多大?

生复述。(略)

教学片段三:复述全文。

师:今天在这里举行蟋蟀王国建筑住宅经验总结交流会,你们一定有着丰富的建筑经验,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生:我选择的住址坐北朝南……

生:我的门前有一草丛……

……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

师:大家的经验很丰富,希望会后继续推广,回去说给你们的家人或伙伴听听。

上述三个教学片段呈现出新鲜多元的复述形式。下面,我以这个课例来阐述复述的几种“变脸”。

一、变“单口相声”为“群口相声”

常见的复述是由学生独立完成,宛若“单口相声”,比较单调、枯燥。如果改为“群口相声”,即让数个学生进行合作复述,效果可能就不一样。合作复述如何进行呢?首先,由学生自主寻找合作伙伴,然后,双方共同进行复述练习,或你述我听,或异口同述,或一唱一和,在练习中互相提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片段一”中的那对“蟋蟀姐妹”的复述就凸显个体复述所无法企及的三个优势: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一些因为内向不敢独立发言,抑或因复述水平局限而逃避发言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携带下,有了参与的愿望,并产生积极的参与热情。2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刻。出于密切配合的需要,双方都不敢放松对文本的阅读,而且在合作研读的过程中,双方互相提示、互相启发、互相纠正,彼此在对文本内容的记忆熟练程度,理解深度上都会得到提高。3使复述充满情趣。如“片段一”中的“蟋蟀姐妹”不但复述,而且进行表演和注解。这就为复述增添了趣味性,增强了可听性。再比如“片段三”,通过蟋蟀王国建筑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就比直接叫学生复述来得有趣,更易于调动学生的复述积极性。

二、变“剃头挑子”为“炕上枕头”

有的教师在复述教学中,只是当听众,做裁判,导致“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我们应该将复述视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手段,教与学并重,犹如“炕上枕头――哪头都热”。崔峦老师曾指出:“教师除了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还有责任通过引领与教育,使学生学会和会学。”所以,“复述”不是学生一人玩的“单出头”,应该是师生一齐玩的“二人转”。上述课例中,教师的引领就做得很到位。比如,“片段二”,教师扮演昆虫电视台记者所提的问题,是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也是在帮助学生搭建复述框架,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依纲而述,据问而述,增强了复述的条理性。

三、变“一饮而尽”为“浅斟慢酌”

一提到“复述”,许多教师潜意识里认为是全文总结性的学习反馈,一定要“一饮而尽”。其实不然,对于长篇幅的课文,我们完全可以分层逐步复述――“浅斟慢酌”。尤其是农村小学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比较薄弱,对复述全文有困难,更应提倡分层逐步复述。统览上述三个教学片段,显而易见,教师是在有意识引领学生分层逐步复述,先复述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段落,再复述描写蟋蟀修建住宅过程的段落,最后,通过蟋蟀王国那一场建筑住宅经验总结交流会来对全文进行总复述。这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更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四、变“壁上观者”为“庐山中人”

虽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我宁可选择“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求身在此山中”。因为这样有缘触摸山水,真切感受大自然的诱人魅力。复述,又何尝不是这样?倘若一味以读者的身份来复述,学生跟文本角色总有一定的距离,复述效果自然要打折扣。有些课文,完全可以通过转换角色,让学生走进文本,成为“庐山中人”,去进行角色体验,待他们亲力亲为了文本的角色之后,再去复述,便易于达到“文我同在”,收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在《蟋蟀的住宅》的复述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化身为虫”,接受昆虫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参加蟋蟀住宅经验交流会,始终沉浸在昆虫世界的情境中,多么富有儿童情趣!

五、变“封闭训练”为“实战热身”

运动员需要封闭训练,更需要走出去参加实战热身。复述,同样应该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新课标倡导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片段三”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复述给家人或伙伴听,就拓展了复述的训练时空。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的书籍文章,所看的电影电视复述给别人听;将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物描述给别人听。绝大部分学生面对家人和伙伴复述时,往往会比在课堂复述时来得自然、大方。这是因为,在课堂上的复述带有强烈的学习色彩,学生比较拘谨、放不开;而对家人或私底下对伙伴复述,则就变成了一次真正的言语交际,学生容易进入角色,自然应对。

大学生的自述篇6

一、清晰每个学段的复述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了每个学段的复述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让学生做到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5~6年级)则要求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复述侧重的方面肯定是不一样的,详见中、高年级课文复述要求表:

从这个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复述要求更多的是“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复述要求就是“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中年级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复述,这是一种详细复述,目的是让学生记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能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神情(必要时可以加上动作),教师可用提示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作者的思路;还可引导学生在细致观察课文插图后详细复述,使学习观察和学习表达联系起来。

高年级的复述,更多的是采用简要复述,这种复述要求学生按照课文的顺序叙述,并能把课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组织起来表达主要内容。

二、了解常用的复述策略

(1)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复述。复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文中的一些优美词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因此在指导学生复述时,可以将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拎”出来,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后,边看边想,词扩句,句串段,段连篇,逐步扩展。

2012年10月14日,江苏省高淳县阳江小学承办了南京市小学语文“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的联片研训活动。黄云龙老师执教的《天火之谜》,目标是指导学生复述课文,黄老师在指导学生复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这一自然段,先写()接着写()最后写()。他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扩充,从而达到复述的目的。

(2)利用课文插图进行复述。课文插图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复述,激发学生复述的兴趣。学生根据优美的画面,很容易就将课文的大概内容说出来了,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效果则会更加明显。例如三(上)中的《三袋麦子》一文,讲的是土地爷爷分别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之后发生在这三个动物身上的故事。书中刚好有三幅图,画的分别是土地爷爷和小猪、小牛、小猴在一起发生的事情,在复述的时候,如果能够利用好插图,学生复述起来就感觉容易多了。

(3)设计表格帮助学生进行复述。对于情节比较复杂的内容,老师可以设计一个表格,要求学生阅读后完成该表格,随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表格进行复述,设计表格能够有利于学生在复述时理清自己的思路。例如四(上)的《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为了能让学生复述好,可以先设计一张问题表格,让学生用上文中的关键词语将表格填写完成,然后根据所填的关键词语进行复述。

(4)利用表演帮助学生进行复述。对于一些童话类的或者是语言描写较多的课文,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表演达到复述的目的。例如三(上)的《小稻秧脱险记》以及三(下)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由于文中的语言充满童趣且所占比例较多,那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5)利用绘画帮助学生进行复述。有些课文,可以通过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进行复述,学生边画边说,让画画和说有机结合起来,如三(下)的《恐龙》一文,则完全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复述。

(6)提出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复述。教师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几个重要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后或听后互相问答;然后引导学生适当借助关联词语把所有答案按顺序串连起来进行口头表述。

(7)编写复述提纲辅助学生进行复述。写作文编写提纲可以很好地指导自己如何写作,编写复述课文提纲可以帮助学生记住文章中的主要内容。例如,有的围绕主要人物,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组织起来,如四(上)《九色鹿》一文;有的以事件发展顺序为线索,概括事情发展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如四(下)《天鹅的故事》;有的则用一系列问题代替提纲等。

(8)抓住主要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复述。我经常在想:课文的复述有必要从头到尾吗?对于课文的复述,我个人认为:应该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展开,没必要胡子眉毛一把抓,因为重点部分是文章的精华所在,这部分的内容文字优美,情感动人,结构清晰。抓住这样的部分进行复述最能使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在复述时融入自己的情感在里面。

三、明白复述时的心理策略

(1)“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复述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个部分把握得好,能够使学生将文中的语言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揣摩,上好每一节复述课,千万不能有畏缩、一带而过的思想。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学生复述时,我们应多一份耐心,即便是当学生复述得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我们也依然要多一些等待,多一些方法,让学生感觉到我们就是那春风、细雨,不断地滋润着他们的心田,让学生意识到,其实复述没有什么!

(3)“你在我眼里是最美。”“你在我眼里是最美”是羽泉唱的《最美》中的一句歌词,我想把它用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那是再合适不过了。我们在聆听学生的复述时,要多一些表扬,少一些埋怨,要让每一个复述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复述是成功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复述水平才会越来越高!

大学生的自述篇7

一、学生自主讲述法的含义

学生自主讲述法,即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围绕课程中的某一历史主题进行归纳整理、讲述、讨论,以达到讲述学生和听讲述学生共同学习历史,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最终目的。这一教学方法不简单地等同于学生自学,而是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不简单地等同于课堂教学或课外辅导,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这一方法为实现三维目标找到了一条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为实现历史教学的功能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学生自主讲述法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学生自主讲述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自主讲述法由学生自己阅读课程与搜集历史材料,并进行归纳、分析、对比、推断,其过程是让学生动手,让学生搜集和处理各种信息的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锻炼了如何寻找工具,寻找什么样的合适工具、去获取自己所需知识或信息,并懂得如何分检、合成、提取、加工日益膨胀的信息的能力,将来进入社会处理问题时就游刃有余。

其次,学生自主讲述法能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的功能。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教学的功能的实现与否不是看教育者教得怎么样,而是看学习者学得怎么样。作为历史教学,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因为历史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理解现在和将来,在于认识现实。在学生自主讲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搜集、归纳、分析、讲述和讨论,逐步掌握并完善了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筛选最后得出结论的方法。将来出身社会遇到问题时,就能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去探究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恰当的结论,并有效地指导所遇问题的解决。同时,因为是自己探究的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的关系,必会对古代史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近代史中列强侵略和人民的抗争,现当代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切的感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学生自主讲述法的实施,会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基础,为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从而实现历史教学的功能。

第三,学生自主讲述法符合青少年思维的特点。在少年时期,一方面分析事物和现象、钻研事物的细节和局部的能力日益发展,一方面他们明显地表现了一种从整体上把握和感知对象的意图,并且力求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正面特点或反面特点提出关于感知对象的看法。他们要求从事独立的脑力劳动,有着极强烈的进行抽象思维和对事实进行深入思考的精神需要。因此,教师把历史史实、历史结论全面进行讲解,学生做笔记和背诵的教学不受学生欢迎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他们没有了思维的空间、时间,更没有进行思考的“食物”了。实施学生自主讲述法就是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满足他们进行抽象思维的精神需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思考者,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三、学生自主讲述法的实施

要有效地实施学生自主讲述法,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要有序有步骤地进行。一般来说,包含以下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步,提出讲述任务。教师选择某一单元或有联系的几个单元中的内容,把它分成几个主题,再把全体学生分成相应的几个课题组,把主题分配给各小组,要求各小组整理出讲稿,给同学们讲述这一主题的知识。这个任务要有具体的时间限定,讲述内容的具体要求,使学生自主讲述任务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步,阅读、归纳、整理讲述内容。指导学生阅读课程内容,初步归纳讲述内容,要求准确的信息,即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大事件表、结果、方式、性质、结论等内容,并思考所阅读归纳的历史史实能推断出什么样的结论。如果历史史实推断结论与课程相同,那么小组分工合作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阅相关资料,选择相关历史信息作一个更充分的说明。如果产生了另外的结论,哪怕是想法或对课程中某些地方有疑问,也小组分工合作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分检、提取和合成所获信息说明或证实自己所得的结论或疑问,最后,整理出一份讲述的讲稿。在这一步里,教师应指导学生归纳、对比、推断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如何查阅资料搜寻信息,指导为学生就如何分工合作,帮助学生如何分检、提取、归类、分析所收集的信息。这样,既保证学生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又可以提高质量。

第三步,讲述。由小组中推选出代表向全体学生讲述他们所分配的主题。讲述时,要求听讲述的人即时把自己所产生的疑问或未听明白的地方或产生的新见解记下来。讲述人和他的小组过后记下未讲清楚或比较模糊的地方,以便再次查阅补充。教师参与听讲述全过程,全程监控这一过程,但此时不加以评价。

大学生的自述篇8

关键词:课文复述;复述意义;复述方法

所谓复述(retelling)是指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语言,有重点、有条理地将课文内容叙述出来,是学生对课文吸收、存储、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它不仅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强化对知识的掌握,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思维以及系统连贯的语言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课文的复述,具有深远的意义。

1.复述课文可以使“哑巴英语”变为“交际英语”,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说话等各方面的能力。

复述课文是让学生把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因而这一训练首先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一个大致的感知。知道课文重点写了哪些材料,文章的线索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等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通过自己对内容的重组与加工并口头表达,长此以往,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说话能力就会有一个飞跃的发展,从而变“哑巴英语”为“交际英语”。

2.复述课文可以强化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

复述课文是以课文为依据的,理解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子是复述的基础,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巩固和积累。学生在复述之前,必须熟读课文,了解其主要内容和脉络,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课文内容。学生为了复述时生动、流畅,就必须注意用词准确、语句通顺。因而复述课文要求学生对单词、短语、句子等知识不能只停留在理解上,还必须能正确地运用;不仅能运用新学的知识,还必须调动以往所学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复述课文对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起到强化作用。

3.复述课文有利于促进“师──生──教材”三位一体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通过认真研究教材来实现的,只有当“师──生──教材”三者和谐地融为一体时,才能说达到了英语课的最佳境界。复述课文这一手段则强制学生去熟悉教材,研究教材。在学生对教材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在课堂上只要能适当地启发,那么学生就能始终处在积极思考之中,师生紧紧围绕教材,有讲有议,教师始终发挥主导启发作用,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从而使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4.复述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英语教学费时多而效率低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究其主要原因,课堂以老师讲解为主:填鸭式或满堂灌,学生很少能参与其中,既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阻碍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教师运用复述技巧,给每一个学生机会,以学生熟悉的课本为载体进行复述,让学生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通过复述,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做好弥补工作。所以复述课文能引领学生把握课文整体框架,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了较大的提高。

复述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如下问题:很多学生不喜欢甚至害怕复述,更有学生对文章缺乏理解,把复述当做背书,或者复述时抓不住重点,语言组织能力差,或者复述只是文章的要点,缺乏条理性和创造性等。鉴于此,总结教学中课文复述的有效做法十分必要。

1.表格法

表格复述适用于结构清晰、主题分明的文章。这些课文信息量较大,含有较多的时间、人名、数据、地名等等,如果不进行图表罗列.学生容易混淆加大复述的难度。表格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形象的内容图式及结构体系,使学生对篇章内容和结构一目了然。

2.图片法

教师将课文内容制作成课件图片,把抽象的课文内容直观、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置身于课文内容的情景中,这样复述起来兴趣盎然,且能在脑海里留下深刻记忆,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再认”与“回忆”,也为学生储备了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3.关键词提示法

在学生复述课文时,教师可以抽取与课文内容密切联系的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利用课件或幻灯片或板书将这些keywords和keypoints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以这些信息为线索边看边想、用词串句、用句串段、由段及篇、层层扩展,最终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复述。

4.主题句复述法

这种方式适用于科普类或议论性的文章。首先,教师要根据文章的布局结构引导学生找出文章各段落的主题句,然后再根据主题句用简洁精炼的句子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概括文章段落主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课文结构的整体理解和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记忆系统化、条理化。

5.问题答案串联法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诸如5w1H)并引导学生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加上一些过渡语串成结构完整线索清晰的一段,从而使课文复述言简意赅又连贯顺畅。

6.短文填空法

教师将所学课文浓缩或概括成一段文字,然后将其中重点词句挖空再让学生补充完整。这种复述方式既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让他们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掌握了重点词句的用法。对于学生应对考试中的完形填空题也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这种形式的课文复述比较简单,它适合让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概括及组织能力较弱的学生来完成。

7.转换人称法

大学生的自述篇9

以声音为媒,创作、传递与接受在同一场域。一场史诗的演述中,歌手在全身心投入的演唱(或讲述)中,有着特定的仪式背景。歌手往往处在与神灵相通,与他界无相隔的状态,因而,歌手的演述引导听众超越现实种种局限。民间文学讲授者——教师的讲述,若能对史诗歌手演述的精髓进行新的演绎,怎不会把同学们带进美妙的民间文学殿堂呢?以史诗的演述为例,民间文学课堂的口头演述的再演绎就有了明确的活蓝本。史诗通常在人生重大仪式中演述。北方的英雄史诗常在生老病死等人生重要仪式上演唱,《格萨尔》在藏族的人生礼仪习俗中演唱——新生儿降生的时候,吟唱史诗中格萨尔王从天国降生人间的段落;丧礼上则吟唱格萨尔王功德圆满、重升天界的段落。蒙古卫拉特人举行婚礼时,请江格尔奇演唱《洪古尔的婚礼之部》,求家庭幸福和睦。南方的史诗演唱同样与人生仪式紧密相连。海南乐东等地的黎族当孩子还在襁褓里的时候,就以“摇篮曲”的形式给孩子哼唱民族史诗《褪祷跑》。广西巴马等地壮族男方到女方家接亲的那个晚上,男方接亲的人要在女方家唱《布洛陀》中的“造婚姻”、“造风俗”、“造礼仪”等内容,从而显示男方这一家的人懂历史,懂古训,有知识,有教养,让女方家放心。广西巴马壮族在六旬以上、德高望重的老人死后,要举行较大的丧葬仪式,在仪式上要吟唱全篇史诗《布洛陀》送魂。

由上可见,在人生礼仪中吟唱民族史诗,除了有某种呼唤祖灵的功能以外,更多的是在一个人人生每一个阶段的起点和终点传授民族历史和民族传统,培养民族的认同意识。这些活动场合大部分庄重肃穆,一部分也渗入比较轻松活泼的气氛,显示了一种从实用到渐带娱乐性质的倾向。民间文学教学与史诗讲述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民间文学教学的美学渗透有了一个全新演绎的契机。笔者以彝族的史诗演述为蓝本,对照讲述《民间文学概论》的“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的“民间文学概念”,“民间文学的价值”、“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等内容,笔者就以庄谐并用的演述方式,精炼与个性化的语言,民间文学音像的运用,把灵魂深处的深层热爱忘情地融进民间文学的讲述,从而把同学带进了一个如同史诗演述的境地。在课堂里,不是单一的知识讲授,而是对民间文学的欣赏、投入,把激情投进其中以后,再以理性的眼光讲述其中的知识点,让同学们能够在一种忘情的情境中,认识到民间文学的“瑰宝”特质。为何课堂的知识讲授与史诗的讲述存在着类似的美学特质呢?我们以史诗的演述的主要因素与民间文学课堂的若干要素作一个对比,可看出民间文学演绎史诗演述之美的可能性:史诗演述与课堂讲述的比照,可知,课堂讲述与史诗演述有一些不同点,史诗演述背景是重大民俗事件,讲堂的讲授背景是高校的人文素养培养。史诗的演述以唱为主,而课堂以口述为主。但两者也存在着诸多相同点,最大的一致性是以声音传递为基本要素。课堂以口头讲述为主不用赘言,史诗的演述同样以口98头传递为主。正如美国人类学家丹尼斯•泰德洛克(Dennistedlock)所说:“口头诗歌始于声音,口头诗学则回到声音。”因而,强调语言的生动性与现场效果;此外,两者同样以传承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为理想;同样需要讲述者全方位的素养;强调讲述者与接受者因时因地而产生的“神来之笔”的瞬间心灵共鸣。在这个意义上,民间文学的教学对讲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堂讲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在一种心灵感应、发自灵魂深处之热爱的状态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培养文化多样性观念,增加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创造力。具体到教学过程而言,这不仅要求讲授者有民间文学的知识,还要有热情与灵魂的投入;讲授者不仅要准备教案,还要化知识为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口头语言;不仅要把知识点讲授清楚,还要把民间文学的多元文化精神传递给学生。笔者以史诗演述的观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取得了较好的美学渗透效果。在神话的讲授过程中,把流行歌曲的激情与神话的激情作对比,让学生耳目一新;对民间谜语的讲授过程中,以充分发挥各自的知识储备,师生互动,本人能迅速地猜出学生出的谜语,让师生的角色互换,达到了口头传递的另一种效果;让学生看民间小戏等视频,起到了增加讲述情景的作用,辅之以自己的深入体会与情感归依,加强课堂沟通的感染力。

二、美学渗透与学术性的交融

民间文学讲授不能脱离民间文学的学术性。本科生教学与研究生教学的学术性要求不一样,后者侧重培养思辨力与创造力,前者侧重于民间文学情怀及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民间教学要让学生领略其“本真之美”,民间文学之美不因为即兴的感受而消失,而是从心底追求它,把它当成自己知识与信仰的一部分。这需要讲述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沉迷于流行文化,容易被流行文化所蒙蔽,把流行与主流,把流行与唯一选择划上等号。讲授者以学术的理性,让学生认识文化多样性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大学生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的重要性。民间文学教学运用恰当的思辨性讲述必不可少。以福柯的话语权来分析种种流行话语、政治话语对民间文化的遮蔽,让学生认识民间文学本真之特质:不管你说不说它,它就在那里。民间文学,如广西的史诗与民歌,因为流行文化的冲击而受到了较大程度上的冷落,但它的文化多样性价值,以及对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贡献,却永远不会消失。因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旅游的兴起以及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回归等学术增长点,可以让大学生感悟民间文学的永恒魅力的实质。另外,民间文学因其作为对象,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也可以此激发学生对它的热爱。如对谚语、俗语的学习,从一般的认识角度,它只是一种的民间文学体裁。但由于民间文学的多重学科价值,因而它也具有了独特的认识功能。民间文学既浓缩了人类情感的真善美,也是社会情感的缩影,从中可以提炼出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在这个意义上,民间文学起到了社会文化研究的实验室的作用,对于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因而,谚语等民间文学又具有原材料的价值。如有的学者以民间文学中的谚语为例,阐述中国社会的“气”,并将之归结为“以忍御气是主流,以气立人是补充,任气行侠是特例。”对民间文学至真至善的认识,可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美的情感认同。当今社会很多美学理念(特别是后现代的审美追求)往往因为走得太远而偏离了人之初的本性。在这个意义上,传统的口头文学可为当代社会注入新的血液,对于人性的偏差是有力的补救。民间文学可以为大文学注入力量。笔者以大文学观的文学人类学理念,指出“于人类学的本土文化自觉立场,提出对西学东渐以来中国的文学观和文学史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建构出的‘中国文学’学科,做批判性的反思,质疑其西化的现代性范式的普世合法性,揭示其遮蔽、割裂本土文学特性和丰富性的负面作用,并针对性地提出‘活态文学’等三组具有还原性的认识策略,打破随着西学东渐而在现代大学制度中建构出的学科本位主义,倡导一种着眼于‘地方性知识论’的本土观点,论说重建适合本国国情的文学和文学史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文学人类学的新理念阐释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对于提升学生的认识,起到了理性带动情感、求真带动求美之效。笔者讲授中既参考教材的知识点,也跳出教材的框框,查阅相关内容的最新学术成果,选取可深入浅出的、适宜于本科教学的学术视角与同学共分享,以期达开拓视野,打开思路,促进情感提升与认识能力的提高。

三、美学渗透与本土文化自觉

大学生的自述篇10

[关键词]英语;口语;训练

学好英语口语对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英语语感的培养都大有裨益。但英语口语的课堂教学时间很有限,除了课堂上对口语的教学和训练外,我们还要教会学生自我训练。

一、听与说结合,掌握语音

(一)边听边模仿。

学好语音最重要的是模仿,模仿,再模仿。可引导学生每次听磁带的时候,认真去听英语语音的发音特点和规律。首先,要求自己把听到的内容口头复述下来,其中好的句子要记笔记,并反复大声朗读、模仿,直至能脱口而出。听到精彩的部分要反复多听几遍,并大声跟着模仿,用心揣摩,比较自己的语音、语调、节奏等与原声的差异。开始模仿时要慢,一板一眼,口形要到位,口腔肌肉要充分调动起来,甚至可以对着镜子练,发准音后再加快速度,达到不用留心就能脱口而出。然后,再打开录音机跟着模仿,与录音机同步进行,提高口腔肌肉的反应速度,使肌肉与大脑更加协调起来。

(二)大量“泛听粗练”。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精听细练”的时间必定有限。因此,还要辅之以大量的“泛听粗练”。也就是说,教学要引导学生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和机会听英语,并跟着读英语,以培养英语的潜意识。也可以利用进餐等无需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时候,打开录音机听英语,能听懂多少算多少。精彩之处,不妨跟着大声模仿。熟能生巧,听多了,练久了,就会不自觉地说出来,用在会话中,熟练掌握的句子多了,自然的口语水平就会明显提高。

二、复述是自我训练的最佳途径

(一)强调“复述”。开始复述时须接近于背诵,要尽量准确,以保证语言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慢慢放开,由“死”到“活”,复述的灵活性也越来越大,如改变句子结构,抛弃一些不太有用或过难的东西,缩短长度,甚至复述大意。

(二)复述的材料必须短小精悍,难度适中。显而易见,短的材料比长的材料容易记住。因此,复述材料要短而精,在基础打好之后可以逐渐加长。在选择复述方面,并不是什么材料都适合复述的。有些材料内容过于抽象,就很难复述,只能是“和尚念经”。大体要符合下面要求:1.文字平易,易于理解;2.生词不太多;3.句子不太长,尽量口语化;4.内容具体、生动,能引起学习兴趣。

(三)大量实践。要取得好的效果,复述少量材料是不行的。由于学生在所处的语言环境中很少能接触到英语,所以只有往脑中输入大量材料,才能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以待来日融会贯通,练出真功夫,把英语学到家。

(四)复述是自我训练的最佳途径。在学校时,由于在老师帮助下练习,又要做大量作业,还可以与其他人做情景对话练习,不用复述,也可以把英语学好。但是没有上述条件时,复述就是最佳的方法。

三、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

(一)丢掉羞怯,勇敢尝试说英语。只是学英语,而不敢开口说英语,怕说错,别人笑话,那就永远学不好英语。在学英语的过程中,要始终寻找机会说英语。

(二)读、听各种话题的文章。学习英语口语,还要能就各种各样的话题听懂别人的观点,并能表述自己的观点。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包罗万象,如天气、个人爱好、环境、工作、学校生活、旅游、艺术、家庭、爱情、风俗习惯等等。要想让学生全面而又有深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应先让他们读、听有关话题的对话和文章。起初阶段,就要通过模仿,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转述别人的思想观点。只要把一个话题的特有词语、术语掌握好了,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学生就能灵活运用这些词语、术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