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基础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19:13

化学基础知识点篇1

“导游基础知识”,特别是其中“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部分,因为涉及面广,知识要求高,所以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科目中相对较难的一门,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教师,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分析这一门课程的定位与特点,进而探讨该课程的教法与学法,将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课程的定位由于笔者认为浙江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命名能较好体现《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定位,故以下皆以“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指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中“导游基础知识”(全国部分)的课程和教材。

1.“知识”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功能性定位,明确这是一门知识性课程。“知识”与“技能”相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与《导游业务》(上海市考试教材称为“导游服务规范与技能”)相对。我们常说导游是“杂家”,要求“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也就是说导游要广闻博识,要有丰富的知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广博的知识,导游技能也就无从发挥,导游服务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2.“导游”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职业性定位,明确这是一门导游的课程,也就是从导游的职业特点出发,明确导游“应知”的内容,基本框定导游的知识结构。

3.“文化”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范围定位,明确这是一门文化类课程。笔者认为“导游基础知识”的定位太宽,导游的“基础知识”涵盖了从政治到经济,从科学到军事,从游客的职业知识到国内外热点时事,“天文文/沈民权地理‘鸡毛蒜皮”,几乎都要了解,都要有针对性地准备。但是,作为课程,却不可能无所不包,“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不同于“鸡毛蒜皮”,突出了“天文地理”的部分,强调的是对未来导游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与大多数同样性质的教材内容涵盖相符。

4.“基础”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性质定位,明确这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对“基础”的理解,笔者认为要强调两点,一是“入门”,定位在“入门教材”,即职业资格准入标准,也就是初级导游员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二是“基石”,导游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必定是最能体现“终身学习”特点的。而这时候的“基石”很重要,万丈高楼平地起,它已经为导游员的职业成长搭建了文化知识的基本框架,起“索引”的作用,以便他们顺藤摸瓜地去学习和积累,为导游今后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特点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面广点散”四个字来概括。“面广”是指导游文化知识的“包罗万象”,课程涵盖了历史、地理、民俗、建筑、园林、宗教、饮食等等,真正地体现出导游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要求。但是教材的篇幅毕竟有限,“面广”的特点同时必然带来“点散”的特点。以“中国历史”一章为例,篇幅较多的教材,如北京、浙江、上海、江苏、河南、山西,一般在1.8~3万字之间,而篇幅较少的教材,如广东、海南、江西等,就只有1~1.5万字了。其中的“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在陕西、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市的教材中已经缩减为短短的一首《中国历史歌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重大成就”只是罗列式的“选介”。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要浓缩在l~3万字的篇幅里面,必然被压缩、抽干,呈现出来的只能是零散的、缺乏逻辑关联的“点”。其他章节也是这般情况。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面广点散”的特点,给教学上带来很多难题,对学生和老师都是考验。学生没头绪,常常记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老师也没有头绪,常常以“划书(重点)”代替授课,以“做题”应付考试,或者以天南地北的闲聊代替严谨的课堂教学。

因而,我想在《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教与学上,对广大教师和学生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导游的培养与成长有所裨益。

三1、对老师教学的建议

1.反对灌输,不提倡“背书”导游知识犹如浩瀚海洋,需要我们日积月累,不断吸收和掌握;导游知识也是生动鲜活的,很多“知识点”的背后,都有有趣的故事。所以我们反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提倡让学生背书。很多学生起先都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津津乐道,可是到后来却对它望而生畏,为什么?就是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太枯燥、太死板了12.激发兴趣。讲究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导游知识是教不完的,学校的课时量有限,导游短期培训班的教学时间更少,笔者认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比起教会学生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

首先,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用学生喜欢的、能接受的方法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导游员的讲解服务必须在研究游客、了解游客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那么,在导游的教学培训中,教师就更应该自觉地站在学生——未来导游的角度和立场进行教学。

其次,要帮助学生寻找知识规律。“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既然有“面广点散”的特点,教师就一定要善于寻找一条“线”,从而完善“点线面”的关系。就像夏夜的满天繁星,如果我们用“线”串起,便能明确地指认这是“××星座”了,知识也就容易辨识和记忆了。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笔者推荐几种本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大家分享:(1)共建博客。笔者和学生一起建立了一个名为“未来导游俱乐部”的博客,在博客成员中,又分为“普通成员”“高级成员”“管理者”等几个级别,鼓励学生发贴和晋升。其中“旅游文化”一栏,要求学生从书本和网络中寻找一些知识。然而书本和网络的知识难免鱼龙混杂,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辨析这些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它们。共建博客,也建立起师生间亦师亦友的关系,共同学习,教学相长,效果非常显著。

(2)学案导学。学案导学实质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导游文化知识量大,学生学得累,就特别需要教师的学法指导。而教师设计好学案,提示学习的路径,使得学习内容问题化,学法指导具体化,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景教学。情境教学模式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结合多媒体教学软件,景区网站虚拟游,以及众多的图片、视频资料,可以极大地改善《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过教师切忌被大量影像资料牵着鼻子走,更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过分使用影像资料,而是应该有所选择、组合与提炼。

3.热爱传统,自觉传承

导游是“文化使者”,弘扬民族文化,实现伟大复兴,导游员实则担负着历史的责任。因而,教授《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老师应当树立“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意识,并且自觉践行之,使中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教师要把这种意识和精神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激发其学习兴趣。

四、对学生学习的建议

1.导游成长,素质优先随着旅游内涵的不断拓展,文化旅游的不断深化,对导游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让良好的内在素养支持外在形象,导游的整体形象才能立起来。导游必须多读书,通过“知识”特别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来提升导游的内涵,修炼涵养,做好文化使者。知识是优秀导游的“源头活水”,导游知识越丰富,就越能找到与游客共鸣的话题,越容易使游客作出“这个导游很有修养,很有文化”的评价。

2.活读书本,活用教材

导游要博览群书,更要活读书本、活用教材,千万不能迷信书本。由于受编著者水平与教材篇幅的限制,现行考试教材不可避免地有很多局限,学生死读死记的方法实在不可取。笔者认为,学生既然把教材当作入门之本,不妨以此为导游知识学习的线索和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顺藤摸瓜地学习。

3.掌握方法,事半功倍

导游的学习,靠勤奋,二靠方法。

(i)列表归纳法。正是对应于导游知识的“面广点散”,所以老师们往往会建议学生用“列表法归纳法”来学习,这是非常适用于《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方法。不过笔者不是很赞成老师给学生列好表格,也不赞成学生把表格列得很大,写得密密麻麻,因为表格是为自己学习用的,表格里的知识点是学生自己提炼出来的,所以,这些知识点的归纳力求简洁精练,~目了然。

化学基础知识点篇2

一、化学基础知识的结构化教学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物质世界的层次性和结构性,决定了化学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结构性,从整体来看,化学学科知识可分为如下知识板块: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与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每个知识板块都有一条知识主线,各知识点之间互相联系,交织成知识网络,并体现出各自的层次性和结构性。

以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为例,其基本内容及结构如下:

同时,使学生明确这样一条知识主线和思想: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这样的结构进行程序性和结构化教学,学生也以这样的结构进行程序性和结构化学习,从而使化学基础知识形成特有的条理性、系统性和联系性。

当然,这只是“元素与化合物知识”板块内部提出的结构化思路,能够体现出知识板块内部各知识点的系统性和联系性,为了更好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还要建立化学基础知识板块之间的结构化联系,这就要挖掘知识板块之间的交叉点和联系性,如元素与化合物知识板块中必然要涉及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的知识,如原子、分子、离子、化学式等基本概念及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结构等基本理论,始终贯穿于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之中。

二、学科间综合能力培养的结构化教学

“3+X”考试改革,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各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注意把握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观念的综合型人才。鉴于学科知识的复杂性,知识交叉点多,使学生和教师感到无从下手,如果建立起学科间交叉知识的结构化模型,则可以提纲挈领,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对化学学科来说,不仅要立足本学科知识,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还要发挥学科独特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优势,把知识掌握与综合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挖掘化学与数学、物理、生物以及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联系和交叉点,建立化学与各学科知识交叉点和化学应用在其他各学科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构化模型,从而准确、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注重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又可以将紧密联系其他学科的思想方法应用于化学学习和研究中。转贴于

我们可以建立如下化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交叉点的结构化模型:

三、化学基础知识应用与创新综合能力的结构化教学

学习贵在应用,从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角度考虑,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应用各学科知识及研究方法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强调知识掌握的灵活性、开放性、实用性和研究性。因此,中学化学的教学不能只顾及知识掌握的多少,而应关注社会热点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突破思维的定势和限制,引进新信息、新思想、新技术、新发明和新成果,关注科技发展的新情况,如人类基因图谱的研究、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超导技术以及光(量)子计算机和神经网络计算机等。

为了使解决问题的方法简易、途径简捷和过程易操作,建立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构化模型是有必要的。一般来说,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可建立如下结构化的思维模式:

(1)已知条件有哪些,目标是什么,要解决该问题需要哪些前导性知识。

(2)该问题涉及哪些相关学科知识,已知条件能否转化,能否引入辅助元素,拟定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3)执行方案时将引入哪些新问题,如何修正。

(4)研究、讨论后提出最佳方案。

化学基础知识点篇3

关键词:中考;初中化学;特点;策略

我们不能把重视考试这一心态就看作是应试教育的特点,相反时刻分析考试重点难点,掌握考试的出题规律和考查方向,有利于我们更有效的培养人才,因为考试的目标也是为了选拔更加优秀的人才,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初中是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满足这个需要,教育方式和考查方式也会随着社会需要发生一些变化,而分析考情会使得我们的教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知道哪些素质是学生必须具备的。

初中化学教学的侧重点还是在于基础知识,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但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多么的重要,这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初中化学教学必须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也明显地反映在中考化学试题中,考试要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教育改革的动向,对初中化学教学有指导作用。

一、化学中考试题反映出来的普遍特点

(一)初中化学考查的大多数还是基础的知识点

初中化学ρ生来说是新接触的一门科目,对于新事物的认识、学习,当然是要从基础开始,而要想真正掌握一门知识,必须要打好基础。近几年化学中考试题还是从基础出发,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比如考查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特点,考查合成材料的特点并判断哪些是合成材料,考查基本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考查物质的基本化学性质等。这些基础的题目只要学生能掌握好基本的概念和一些物质的基本特点就比较容易解答。

(二)更加注重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活动的联系

理论如果不应用到实践中去检验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近年来,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反映在中考试题中,很多题目都是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生产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下面哪些做法会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比如给出一个食谱,让学生分析一下这个食谱合理不合理,还需要补充哪些类型的食物;比如分析所给物质中哪些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误食会引起中毒。这些问题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考试题目更加灵活,需要学生筛选有效信息

考试不仅要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也要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有些题目的题干可能比较嗦,给出的信息比较繁杂,这就需要学生能够迅速判断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信息是障眼法,读完题目要知道出题者的考查意图是什么,这样才能尽快答对题目。

(四)重视实验操作的考查

近几年中考化学试题更加侧重对实验操作的考查,实验操作本就是初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这不仅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要有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很多考试题目给出几张实验操作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个实验操作是正确的或是存在问题的,还有些题目给出一张称量的天平的图片,让学生读取图片上的数据进行答题。当然还有专门的实验探究题目,这样的题目大多是大题,又分几个小题,既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实验操作的正确性,还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分析中考化学试题的特点,目的是为了完善初中化学教学,因此教师不仅要掌握较高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开阔的思维和眼界,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能够根据试题的特点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

二、初中化学教学的侧重点

(一)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不管试题如何改变,都不会放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保证每一个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都要扎实,万变不离其宗,不管考题的形式如何改变,要考查的知识点总会通过抽丝剥茧显露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每一个概念,而且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题目让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是否牢固,要把工作落到实处,不能放松对学生的考查和监督。

(二)适时走出课堂,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要让学生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化学现象的好奇心,也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认识这些化学现象,感受化学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而且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动力。在平时的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了解化学知识在其中产生了多大的作用,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引导学生多关注身边的化学知识,比如哪些食物含有的营养成分多,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哪些物质含有剧毒,或是都无毒的物质经过混合也会产生有毒的物质等等。

(三)培养学生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

知识的考查从来不是单一的,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把基础的知识放到实际应用的题目中去考查,题目的信息看似繁杂,但是考查的知识却是基础的。教师可以把信息容量比较大的化学实例拿来进行分析,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训练学生怎么把无用的信息删除掉,看到问题的本质。可以给学生一些材料进行阅读,让学生把可能考查的知识点筛选出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基础知识点篇4

关键词: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整合;模块构建;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76-03

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重学科、重系统、重理论的固有模式与高职高专“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办学理念格格不入。虽然很多高职高专都针对基础化学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多数是追求形式而不注重效果。合而不整、补丁式缝合、本科压缩饼干式等缺乏科学性的整合现象极为普遍。为此,我们从课程构成的核心要素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和我校课程整合成果,对基础化学课程整合特质进行了分析,构建了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的整合模式。

基础化学课程间的基础性分析

基础化学一般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各课程的基础相关性为:

由图1可知,无机化学是所有课程的基础;分析化学是各门课程中需要的一种检测手段,其他课程对它的依存度不是特别大;有机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基础。

基础化学课程整合分析

(一)基础化学课程知识模块

以我校在(曾)用教材为依据,药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大致的知识模块如表1所示。

通常,当讲解分析化学中各类滴定法时,总要重提无机化学中的四类反应方面的模块知识;在讲解生物化学中蛋白质和核酸等知识时,也要重提有机化学中生命活动基础物质模块中的蛋白质和核酸等知识。课程间重叠、交叉、分化现象明显。

(二)理论课程模块整合分析。

1.基础化学课程跨科式模块整合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课程,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都有较多的重叠和交叉部分,可以进行不同学科间的跨科式整合,最适宜跨科式整合的知识模块如下页表2所示。

无机化学中反应与平衡模块是分析滴定模块的前期知识,滴定是反应与平衡理论的应用,整合后构成“反应平衡滴定”这种递进的知识层次关系,符合教育学原理,内容由原来的8章缩减为4章。同样,有机化学中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模块是生物化学中蛋白质、核酸、代谢模块的前期知识,整合后构成“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结构性质代谢”这种递进的知识层次关系,内容由原来的11章缩减为5章。

2.基础化学课程关联式模块整合分析。

美国学者RobinFogarty将学科的教学仍然独立进行,但是经过重新安排,相似的内容出现在同一教学时段中,学科之间的联系因此出现的整合称为关联式整合。在基础化学课程中,当反应、平衡、滴定三内容跨科式整合之后,就引入了化学分析知识。因此,需要在整合模块前先介绍化学分析的基本知识,即将化学分析的基本知识重新安排,按关联式整合法构建一个模块,列在跨科式整合模块前,保证课程的有机衔接。同样,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跨科式整合模块前,将生化的基本知识按关联式整合成一模块,列在整合模块前,使知识构成连贯自然。根据药类专业的特点,生化课程的基因工程和肝脏生化等模块在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技术等专业中应用相对较少,也可以进行关联式整合,并适当融入药品信息;而生物制药和药检专业此类知识则不必整合。

(三)理论课程模块整合构建

围绕专业的课程整合就是要本着服务专业、贴近岗位、易于学习、方便教学的思想,以“适用、实用、够用、必需”的“三用一需”原则筛选构建内容。

从整合的课程看,由于药典中有机药物的数目超过药物总数的70%,药物生产中离不开药品检测。因此,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是药类专业四门基础化学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整合时分属在两门课程中才能凸显核心作用。又由于原分析化学中的仪器分析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通常药类专业已单独开设了仪器分析课程,并且药类分析检测中重量分析法较少使用。因此,分析化学实际被筛选的模块是不包括重量分析法和仪器分析的化学分析部分。结合前面的跨科式整合分析,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课程和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间是最适宜的跨科整合,整合后的课程为基础化学(上)(含无机化学和化学分析部分),基础化学(下)(含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两门课程。

从整合的模块构成看,既要服务专业课程和贴近岗位,又要依据教学规律构建知识模块。药类涉及的专业有:药学、中药学、药检、药物制剂、中药制剂、生物制药、药品经营与管理等。基础化学课程与诸专业课程及岗位的关联程度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与基础化学近源的专业是药学、药检、药物制剂和生物制药等,根据专业课程重点知识及生产岗位技能的要求,基础化学(上)课程的模块有:物质结构基础、元素化学、溶液及浓度计算、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化学分析基础、四类反应及平衡与滴定6个模块,约12章。基础化学(下)课程的知识模块有: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烃、羟基及醚类、羰基类、羧基类、含氮类、对映异构、生物化学基础、几种重要的药物组分、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及代谢、其他生化类药物11个模块,约16章。

与基础化学远源的专业是药品经营与管理,根据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岗位技能要求,需要基础化学的知识是更加纲领性和广泛性的,着重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知识的掌握。因此,可以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三学科之间进行跨科式整合,化学分析知识可以基本删去,实训可以不开。

(四)实训课程模块整合构建

1.化学实训课程单列分析。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四门课程都是专业基础课,内容多,难度大,学时长,三所院校基础化学(表中“基化”表示整合后的课程)课程学时数如下页表3所示。由于基础化学课程内容多,整合后各专业基础化学(上)的理论时数达到70~90,基础化学(下)的理论时数(除安医专生制专业)达到90~110,基础化学实训时数超过24。整合后实训课宜单列为一门课程。

2.实训课程模块的构建及特点。

实训模块构建基于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思想,从能力培养有层次,内容“必需和够用”两个角度出发。按照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应用技能创新能力的四梯度纵向能力培养递进框架;精选药物生产、检测和简单研发三方面所必需的知识及技能内容,构建多覆盖的横向知识体系。基于实训模块彼此比较独立,采用以能力为主题的串联分立式整合法,形成“一遵循、两角度、三方面、四梯度、多覆盖”的模块构建特点。基础化学主要的实训内容如表4所示。

经过整合避免了氨基酸和糖等性质实训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课程中重复的现象。增加了不少高职高专药类专业都不做的萃取技能模块,从而满足后续药物分析、中药化学等课程对萃取知识的需求,构成“三用一需”的实训教学体系。

基础化学课程整合后的构成体系分析

第一,整合后的基础化学课程构建特点。虽然基础化学的整合方式有多种类型,但分析得出药类专业以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间整合最合理,形成基础化学(上)和(下)两门理论课程;基础化学实训一门实训课程。基础化学课程构建具有“一大类两段式三课程四学科多模块”的特点,具体如图3所示。

第二,整合后基础化学的课程目标。基础化学课程的核心是基础,目的是服务。因此,基础化学的总知识目标是掌握无机化学、化学分析、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四学科中,与药学专业课联系最密切、最基本的知识;总能力目标是知道常见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能进行基本的化学实训操作;总素质目标是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诚信求实的品格和严肃认真的行事风格,增加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三,整合后基础化学课程实施要素梳理。整合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1)定位准确和目标明确的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内容及要求、建议、注意事项、课时安排、考核与评价中突出基础化学整合的特点。(2)配套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等都要以大纲为准则。(3)实训条件要求。实训作为一门课程单列,会存在与理论课内容错位的问题,可以通过制作ppt或光盘,让学生业余时间预习观看。(4)其他教学资源。要围绕大纲和教材重新书写教案、设计教学内容,编写学习辅导和出试卷,制作ppt等,完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李绅崇,欧慧敏.统整课程理念与实务[m].台北:心理社,2000:3.

[2]丛立新.课程论理论基础的心理学转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4):25-30.

化学基础知识点篇5

关键词:基础;能力;创新;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248-02

一、做好基础的复习

每年的7道选择题均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以课改后的《化学必修1》、《化学必修2》和《化学反应原理》为蓝本,考查同分异构体,阿伏伽德罗定律,同位素、核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有机物的结构、有机化学反应方程、有机反应类型等,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及其有关计算,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及有关计算,化学反应速率有关内容和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离子方程式书写及正误判断,元素周期表、周期律、化学键类型,弱电解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等。常考常新,抓好这些内容的复习,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42分的答题。会对后面的做题节省好多时间。因此,在三轮总复习中要针对以上内容要求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分析点评、总结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达到理解掌握和应用。

二、注重对几年高考试卷的解读

几年来高考化学试卷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在总复习综合提高方面要做好以下几点:

1.突出学科内综合。学科内综合是每次高考试题的最大亮点,Ⅱ卷试题没有纯知识点试题或模块试题,大多数试题把实验、计算、用语、概念、性质等知识交叉,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应用能力。考查内容有:如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方面重点考查na、mg、al、C、Si、n、S、Cl及过渡元素的Fe结构、性质、用途等。化学反应原理方面重点考查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状态、水的电离和溶液酸碱性、盐类的水解及其应用、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原电池的电极判断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化学电源电解原理的应用等。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26、27题表现突出。

2.试题突出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新课程下的高考化学试卷中实验题和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性试题比重加大,在物质制备、提纯、含量测定、环保和物质性质探究等过程中,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化学观。高考化学试卷加大实验试题分析,在考查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体现了“新课标”中强调的“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用技能,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在高考中不仅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有效考查了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和过程的理解。因此,在总复习中要注重既要抓好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试剂的保存,常见气态的制备、净化、干燥和收集,实验安全,仪器的洗涤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等基础知识的复习与掌握,还要以基础知识为依托做好以上知识的综合应用。

3.重视和强化化学计算能力,确定了化学计算的基础地位。几年来高考理综卷中并未单独设置化学计算题,而是将无机、有机、实验和简单计算相结合来强化学科内综合。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对量的概念有所淡化,对化学计算教学重视不够,导致许多考生遇到和量有关的简单计算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4.注重体现新课程关注社会生活实际的理念。

5.注重在整合的基础上创新。在化学反应原理考查时总是以原电池电解池,化学反应热及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常数为基础,加以整合创新加工成15分的一道大题进行考查。

三、做好选修模块的复习

在选修模块的高考考查以多量给题,限量做题的方式。我校从“新课标”实行以来,一直选择《物质结构》和《有机化学》两个模块。在这两个模块的教学和复习中。一定要抓好基础知识点的教学,教学生弄清基本概念。配合综合训练,就能够较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例如:物质结构部分的知识的有:(1)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价电子构型。(2)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元素周期律: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同周期、同族半径递变规律,电离能、电负性及其递变规律、最高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性的递变规律、气态氢化物稳定性、还原性的递变规律。(4)共价键、共价键的形成及其本质、共价键的类型、共价键的特征。(5)等电子原理。(6)分子的立体结构: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杂化轨道理论、配合物理论。(7)分子的性质: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及其关系。(8)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9)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10)溶解性。晶体与非晶体:概念、分类。晶胞:定义晶胞中原子个数的计算方法:立方晶胞对质点的占有率配位数以及体积、密度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关系。常见的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总复习中要抓好烃和烃的含氧衍生物,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及高分子化合物,具体包括有机物的分类、命名、分子式的确定,烃和卤代烃的性质,烃的含氧衍生物(醇、酚、醛、酮、羧酸、酯)性质及其联系,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及高分子化合物(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通过以上基础知识及其联系的综合训练,学生就能很好地把握有机模块。

四、高考预测与展望

1.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五个方面。在高考中强调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侧重基础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可能在命题形式、命题角度方面进行创新,力求基础知识的同时,关注基本技能。

2.注重主干知识作用:近几年高考命题一直注重高中化学主干知识:如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和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和分析、离子反应和离子共存的分析、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计算以及图像分析,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分析、溶液酸碱性的计算与判断、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有机物结构与性质,、有机物的转化与判断等

化学基础知识点篇6

【关键词】新课标高考化学试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b)-0003-0l

1新课标下高考化学试题特点分析

1.1化学基础知识是重要考点

历年来的高考化学试题中,基础知识部分所占的比重一直很大,具体到化学科目在高考中所占分数应在60分左右(高考理科综合总分100分)。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考察。高考中,化学所考的重点主要在:化学定义、基本应用原理等基础知识点,例如氧化还原、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反应、物质的量、电解质、反应热、元素化合物有关知识与实验、计算的综合题、有机物代表物的分子构成、构造、特性及应用等。

1.2重视实验探究

高考化学实验试题方面,以课本实验为主,予以进一步的探究,试题的着重点放在化学仪器的选取和运用方法、化学实验过程的预设、实验步骤的记录、对实验中的现象研究和解答、设计步骤的改良、以及最终的总结和探讨等。所考题目把化学基本定义和理论、元素化合物方面、性质与数量综合到一起考查。高考化学实验题利用实验步骤、研究方法、实验目的等方面的知识,来检查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

1.3试题情景更加真实

新课标下高考化学试题不再使用过去以考查学生对化学课本的死记硬背为主的方式,而以把考查内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并能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和现在的生活、科学技术、日常生产联系到一起,试题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以学生把高中部分的化学知识能够应用到日常生产生活中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在实际运用化学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对化学学科的热爱。这就是现在化学新课标的最高追求。

1.4重视考查学生的能力

在新课标下,高考化学的试题表面上是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反应的理解程度,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素质和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基本学习方法,也就是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获得和分析信息的能力、知识的整合和探索能力。高考化学试题以图表、物品生产过程、实验配备的选取和组装、实验预设和总结等多种形式,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考查学生能在纷繁的信息中选择,分析、运用有效信息,予以重新组合为新的知识的能力。

2化学备考策略

2.1在高考前夕复习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认真组织学生按指定内容进行复习,《说明》给出了高考命题的范围,也给教师和学生指出了复习的方向。在复习过程中不要复习《说明》以外的内容。

2.2高考复习中重点要放在基础知识方面,高考试题考查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应用。在历年高考考题中,基础部分占30%,中等难度题占50%,把基础知识完全掌握,在高考中就保证了分数的主要得分点。把化学内容中重点考查部分要系统掌握,里面的各个知识点都应充分复习,力求贯通,要利用教师讲、学生练、平时考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利用各种练习使学生达到解一道题,则此方面的题就全懂,就能掌握一种解题方法,能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确保基础知识不丢分。

2.3选好专题、重视方法

高三化学迎考备战时,以专项练习作为主要方面,综合习题放在中间练习。在复习时要注意考题注重的是哪一方面的知以,这道题想要考你什么知识。在选取习题时要注意所选习题的难易和基础性,不要选取过于偏难的题型,在平时训练中以基础性习题为主。在练习时不要把自己陷入题海当中,整日忙忙碌碌。却不知自己的目标在哪,要重视习题的精,选取有代表性的习题,旧题不一定没有练习的必要,新题也未必就好。新课标下高考化学的要求是高三化学全部内容都要考查,但不要求难度,在练习中着重干做题方法的训练和解题时思路插入点的练习。

2.4“讲、练、考”相结合

高三教师在复习时要讲究复习方法,在实际复习当中要做到及时讲、选择练、多考查。教师要讲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解题的方式方法、讲知识的构成、讲历年考的多的方面、讲典型题的多种思考方法和解题方法。也要做到有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讲;学生们通过讨论能掌握的知识不讲;教师讲半天学生也不明白的题不讲。在高三复习中,练习是必需的,在练习时,教师要选取有代表性、基础性、对应性、灵活性的习题。并且学生练了以后,教师要及时批改,并及时讲解,对在练习中学生容易出的问题要反复强调,以求学生能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考试是为了检查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只有通过考试,根据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教师才能掌握学生的复习情况,及时调整复习方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下一步的复习工作。可以每节课都在最后的五分钟小考,来发觉问题,这样做也不给学生留过多的课下作业,当堂内容当堂解决,有新颖性。教师要对学生的试卷认真批阅,及时讲解,有针对性准备考试以后的工作,力求把考试作为测验学生基础知识掌握、问题反应、学生解题方法的培养的有效手段。

2.5重视实验、强调训练

高考当中的实验题,都是以高中课本当中的实验为主的,所以要想提高实验试题方面的分数,对课本上的实验充分复习是必要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利用以下方法去复习实验:(1)实验当中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2)实验当中步骤能不能倒转?为什么?(3)实验当中用于做实验的仪器能不能减少?(4)能不能用其它的化学药品代替?(5)实验前希望看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在实验复习中,还是以课本基础知识为主,以常见的实验做为复习的重点,把实验当中的小节要充分掌握,再就是每一个实验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和其它的实验之间有什么联系,也要综合考虑,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化学基础知识点篇7

关键词:基础化学;非化学专业;专业特色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渐从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向现在的全方面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使得化学课的性质也发生了转变[1]。因此,高校教师在进行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教学时,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基础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河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渤海校区在食品类、海洋科学类和水产养殖类专业中开设了基础化学课。目前,基础化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课程内容较多,而课时安排相对较少;再如,面对不同的开课专业,该类课程的教材、课程大纲、考核标准均相同,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忽略了不同专业对化学基础知识的不同需求,无法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完成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2]。

二、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的教学策略

(一)针对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从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来看,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基础化学知识的需求及应用存在明显差异。食品类专业其培养方案中涉及到的化学课程包含仪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而基础化学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化学知识是食品类专业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基础。海洋类专业其培养方案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包括化工原理、仪器分析、化工热力学以及海洋化工技术,而基础化学课程中分析化学是仪器分析化学的基础课程,无机化学中化学热力学部分、化学动力学部分以及四大化学平衡等内容是学习化工原理以及化工热力学的先行知识。相对来说,该类专业的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需求较少。养殖类专业对化学知识的需求侧重于化学物质的分析及生化分析,其培养方案中涉及到的后续化学课程主要包含动物生物化学、水产动物药学与药理,该类课程的开展需要学生以部分有机化学的内容为基础知识。根据不同专业对知识的需求及使用情况,可以将授课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全书详细讲解层次,其适用对象主要是食品类专业的学生,该类学生对基础化学知识的需求程度较高,化学知识在后续课程的应用面积较广。因此,可对基础化学三门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全书讲解;第二层次为部分讲解和部分自学层次,该层次的适用对象主要是海洋科学类专业的学生,该类学生对基础化学知识有一定的需求,但其联系又不是十分紧密,对知识的把握重在理解,而非以此为基础的应用;第三层次为侧重讲解和广泛性自学层次,该层次的适用对象主要是水产养殖类专业的学生,该类专业的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内容需求较大,而其他化学内容则仅限于简单的了解。因此,该层次的授课则侧重于有机化学的讲解与学习。

(二)授课模式的改革

教师应根据各类别学生的专业特色及实际情况,逐渐转变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将理论知识和专业需求及实践情况相结合。此外,该类教学活动的授课对象均是非化学专业的学生,这类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十分薄弱,所接触到的化学知识也相对较少。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此为切入点,从生活实际出发,以知识理论联系生活实际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势必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学习内容要求等合理设置考试方式,可以采取课堂作业、实践情况及试卷考试按一定比重结合的方式给出学生的最终成绩[3]。由于学生的教学层次不同,各类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也应不同,如对于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要求较多的专业,应增大试卷成绩在总成绩的比重;而对于侧重知识理解的专业,则应增加实践及课堂作业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三、结语

采取分类针对性教学,能够结合我校的现状实际考虑不同专业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需求,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因专业而教,与学生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求相适应。

参考文献:

[1]何娉婷.浅谈非化学类大学化学教学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时代教育,2009(2):122-123.

[2]陆时洪.大类招生下非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分类教学模式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37(3):151-156.

化学基础知识点篇8

【关键词】Km教学法;思维导图;知识逻辑结构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对教学目的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确定了教学目的,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为了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适应,要与训练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相适应。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上作了大量的改革和创新,比如已有的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专题式教学、引导发现教学法以及Km教学法等。其中,Km教学法符合教学方法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认知机理,能够系统而有重点地组织教学内容,符合学习思维的逻辑认知过程,它贯穿于教学的主要环节,具有实用性和通用性。

1.Km教学法的思想

Km教学法是一种将“知识逻辑结构”(KnowledgeLogicStructure)与“思维导图”(mindmapping)相结合,既注重传授具体知识,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教学法。其核心思想是引导学生以“知识逻辑结构”为主体,贯穿、融入“思维导图”方法,构造综合集成、逐层递阶的知识系统。

“知识逻辑结构”主要表达形式是知识逻辑结构图(KLSG),它给出所论知识系统的总体架构,表征各知识子系统内部的概念、命题(定理)、推演、证明、问题求解、类化(种属关系)等内在逻辑关系,它从宏观层面讲授了课程的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是英国记忆之父托尼·巴赞1993年在《思维导图》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它将代表发散知识点的关键词紧密而有序的表达在思维导图中,并使用颜色、形状和想象力,使得负责逻辑、词汇、数字的左大脑和负责抽象思维、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右大脑相结合,充分激发右脑在学习中的作用,帮助学习者提高思维能力,加强记忆。托尼·巴赞在书中这样阐述思维导图:“它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是打开大脑能力的万能钥匙。”教学中思维导图主要是从微观层面上融入到概念(概念图)、证明、问题求解等环节中,表征其具体、发展的逻辑构成与逻辑推演特征,揭示其形成概念证明与问题求解的思路,揭示其逐步精化的过程。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要求,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为后续计算机教育及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多与实际工作生活脱节,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迫切需要改进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庞大、内容丰富,计算机发展迅速,课程的内容更新快。学生中越来越多的人在入学时就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和操作的知识,教学应相应地拓展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且由于学生的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入学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样,计算机的基础能力差别较大。而在教学中合班授课使得上课学生人数较多,教师的授课不可能完全符合每个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学效果不好。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教师用例过于理论化,学生难以马上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传统的考核办法,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如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局限性。

3.Km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Km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用化的抽点-连线-成网-扩展-概型的具体教学步骤。我们选用的教材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计算计基础教程》。具体实施过程见如下所述:

首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进行逐节-逐单元-逐章-逐篇的剖析,将每一部分的概念、规则、要点抽取出来,即暂时舍弃那些次要的、枝节性的内容,抽取骨干的、框架性的知识结构。对各章节的知识点抽点为:

第二章:计算机硬件系统,包括主机与外设;主机包括主板、CpU、内存;外设包括显示器、键盘、鼠标、外存储器(软盘、硬盘、光盘等);

第三章:操作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基础介绍和windows操作系统;

第四章:办公软件应用基础,包括word、excel和powerpoint;

第五章:计算机网络,包括网络基础知识、局域网和internet。

接着,对各知识进行思维导图引导的横向与纵向的连线与成网。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软件系统又由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组成。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的单个计算机称为单机,由若干个单机连成网便称为网络中的计算机。将各知识点通过抽点、连线、成网的逻辑加工,体现了对知识“薄”加工的过程,学生接受这样的框架性的知识后,再“蚕食”“厚”的具体知识,最后经过消化吸收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这便是“概型”,是认识上的螺旋上升。

经以上步骤实施形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的逻辑结构思维图(见图1所示)。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地更新各知识要点且各知识要点可分别实施Km法形成逻辑思维结构图。

有逻辑思维结构图的引导可以总括整个知识的全貌,具体知识细节再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填充,这样容易理解知识且学生可以牢固掌握知识。老师在这个图的引导下,可以有效地备课,有效地组织课堂,使基础好的学生提升知识结构,基础差的学生快速习得知识,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4.结语

教学的关键就是教授学生学习知识的思路及学习课程的方法。Km教学法就是一种便于抓住事物本质、高效掌握知识的符合认知规律的科学方法。本文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Km教学法的具体思路,在知识逻辑结构的宏观架构下融入思维导图进行微观演绎,将所有知识融为一体。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教学及学生学习都是非常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齐波.关于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7-18.

[2]姚琳,韩伯涛,李小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3]张桃红,彭珍,等.“C程序设计”课程的Km教学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113-115.

化学基础知识点篇9

【关键词】浙江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模块化;能力本位;改革

“浙江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共分四个科目,分别为“现场讲解”、“导游业务”、“旅游政策法规”和“导游基础知识”,而导游基础知识又由《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和《浙江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组成。该门课程也因内容涵盖广、知识点散杂、记忆难度大等原因,成为导考中相对较难的一门课。从往年的试题分析可得,《浙江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考核所占比例略高于《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因此,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任课教师在授课方式方法及效果上,也面临重大的考验。

1课程定位

《浙江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是一门系统介绍导游从业人员必备的旅游文化基础知识,是一门集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导游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全国导游资格证的必考内容,在专门培养导游人员的专业课程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通过学习本课程,可熟练掌握导游所需的浙江历史文化、民族民俗、园林景观、宗教建筑、饮食物产、旅游文学等知识,形成广博的文化视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更加注重将知识灵活应用到导游讲解的具体实践之中去更好地为游客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引导游客发现美、欣赏美。因此,本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优秀旅游从业人员具有重要的意义。

2改革依据

“能力本位”是能力本位职业教育CBVe(CompetenceBasedVocationaleducation)的简称,是一种以培养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需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职业教育模式。该论点提倡职业教育应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获得岗位操作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1]。导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方向为导游岗位、门市接待岗位、外联计调岗位等,而学习导游基础知识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化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2]。浙江省的高职院校需从导考要求出发,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之外再集合地方性,学习《浙江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是的高职导游专业教育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增强导游专业服务地方的能力。

模块式教学模式是指以就业为导向,以从业岗位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中心,按能力培养的需要组织教材,进行教学分析和设计,形成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块,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先进教学模式,该方法突破了学科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更富有针对性[3]。

因《浙江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在内容结构上的特殊性,目前省内各院校教师在此门课程上的教学手段还比较单一,结合课本的章节安排,以理论讲解为主,学生缺乏兴趣,难以熟练掌握,导致导考中该门课程的得分率不高,进而影响导考通过率。为了适应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求,基于导游专业学生的能力本位发展要求,笔者通过对内容的重构,将繁杂的十一章节内容进行具体模块化教育,并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思路,提高学生上课兴趣,同步实现导游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目标。

3改革模式

根据“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关于完善‘导游人员从业资格证书核发’行政审批事项有关工作的通知”,2016年导游证考试形式分笔试与现场考试两种,科目一(导游政策)、二(导游业务)、三(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四(地方导游基础知识)为笔试,科目五为现场考试。其中科目一、二合并为1张试卷进行测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科目三、四合并为1张试卷进行测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其中科目四占比不少于50%。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试的改革意味着课程教学的改变,尤其是地方导游基础知所占比重为四科之首,更要加大学生对地方旅游文化的熟练掌握。此外,浙江的现场考试内容由原来的各地市自主组织景点讲解改变为全省11地市5a级景点的抽选讲解,每个地市至少有一个景点入选,且需介绍该地市的概况,这恰恰是以《浙江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中对浙江11地市的概况和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的介绍为基础的。为了增加考证的通过率,也强化学生对于家乡文化的认知,可以就该门课程进行《浙江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为主,《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为辅,配合现场讲解的形式进行模块化教学。

《浙江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由浙江地理与历史、浙江经济文化与旅游、浙江民族民俗与民间艺术、浙江风物特产与美食、浙江著名景点诗词、楹联、游记选读及11地市旅游共11章内容组成。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往往只对本人所在地市的内容及风物特产等部分章节感兴趣,且对诗词表示难度太大,无法全面掌握。高职高专培养的学生为技能型人才,而导游专业也正是培养既具备文化素养又具备职业能力的导游人员为主。

按传统方法讲授,高职学生对文化概念和现象不感兴趣,理解和接受能力差,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好,没有达到课程的预期目标[4]。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模块化教学。将《浙江导游文化基础知识》分为理论知识模块、实践技能模块以及文化素养模块,详见表1。

在理论知识模块中,以授课教师讲授为主,比如讲到浙江历史时,可与中国历史相结合,比较同一时期中国发生何类事件,而浙江此时又发生了什么,帮助学生记忆历史事件,也可将历史故事穿插其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甚至播放电视剧,通过抢答让学生来找茬,发现电视剧虚构情节中的错误之处,使学生把生硬的历史学活、学巧。

过去,大部分的学者把导游基础认为是理论大于实践的课程,但事实上,从高职学生能力本位的角度出发,与本科教育不同,更应注重实践操作,将课堂交给学生,尤其是在《浙江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实践技能模块,可运用项目化教学方法。因学生均来自于浙江省境内,因此,可以按生源地分成11个小组,每个组设置组长一名,小组成员自己分工,要求每个小组利用课下实践查找资料并制作ppt,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上以导游讲解的方式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乡,其他小组打分和点评,老师做总评。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激发出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教学确立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明显。项目化教学对老师的要求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高,要求教师更加全面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教师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课堂处理能力[5]。

笔者在讲授《浙江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过程中发现,无论是普高生还是三校生,往往对于理论性太强的旅游知识缺乏耐心理解,即便辅助以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夺人眼球,也不能满足学生对旅游专业知识的需求。与此同时,在讲授《现场讲解》这门课的过程中,仅仅把学生放在导游模拟实训室中进行操练不能与时俱进地了解景点,因此,在文化素养模块,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课堂外,也就是各地市的知名景区去参观考察,增加他们的直观感受,尤其是记忆难度最大的诗词楹联游记。如前往杭州灵隐寺的时候,可学习宋之问的“灵隐寺”一诗,让学生带着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寻找诗词中提及的飞来峰和灵隐寺风貌,感受佛教圣地的空灵神秘。通过学生的实地踩点,让学生去发掘楹联所在的具置,结束后,让学生自主从诗词游记出发,自主创作导游词,一来可以活学活用,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二来为学生在导游词协作方面提供素材,背诵起来更为得心应手。

4总结

综上所述,《浙江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层面,应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基于学生的特点,将“教、学、用”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求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利用现代化教学和景区现场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笔者从高职学生的能力本位出发,将该门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也可结合以赛促训等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掌握浙江的旅游文化基础知识,并且利用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导游带团讲解工作中加以熟练应用,培养能满足企业、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静.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2]佘曙初.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导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1(11):40-41.

[3]周勇.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

化学基础知识点篇10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17-03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内容繁多,知识点零散,部分学生觉得所学知识就像一盘散沙,难记、难学。另外,该选修教材中部分内容涉及大学知识,如杂化轨道知识、手性分子等,空间想象力稍差的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吃力。在大学阶段,很多学生刚开始学习有机化学时觉得很难适应,大多数大学教师也并不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以及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导致教与学的脱节。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将高中《有机化学基础》(人教版,2007)与大学《有机化学》(曾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比较,以供中学、大学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参考。

一、高中《有机化学基础》与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点对比

由上表可见,大学与高中知识点的衔接和延伸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大学要求更高。如第一章有机物的分类中,大学增加了杂化化合物、硝基化合物、胺、偶氮化合物、重氮化合物、硫醇、硫酚、磺酸;第三章对醇的学习,大学增加了醇的命名等。

(2)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学习,大学要求更细。如第二章烷烃的化性(氧化、热裂、卤代)、炔烃的化性(亲电加成、水化、氧化、炔化物的生成及还原),第三章醇的性质(与活泼金属反应,亲核取代,与卤化磷、硫酸、硝酸、磷酸等反应,脱水,氧化,催化脱氢),第四章氨基酸的性质(两性,等电点,氨基酰基化、烷基化,羧基反应,与茚三酮反应)等。

(3)大学对有机物结构特点的学习更复杂,如第一章对碳原子成键特点的学习,大学结合轨道重叠图例、轨道波函数、氢分子轨道能级图更详细地介绍共价键的成键特点、饱和性和方向性,甲烷的Sp3杂化等。

二、高中《有机化学基础》与大学《有机化学》知识衔接的特点

从以上分析得知,高中《有机化学基础》与大学《有机化学》知识衔接点较多,其衔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沉没式。在高中教材简单介绍而大学教材未涉及的知识的衔接方式可称为沉没式。《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编写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科学史话等板块会补充一些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内容,这不仅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也使教材更有广度。如在科学史话中介绍碳价四面体学说的创建过程,在实践活动中介绍用粉笔分离菠菜叶中的色素的方法,介绍“西气东输”工程的重要性等。这些内容考试不作要求,学生浅尝即可,却能拓宽知识面。

2.接近式。高中有些知识点在理论解释上已接近大学水平,但在练习上大学要求更高,这些知识的衔接方式称为接近式。《有机化学基础》作为选修教材,是对必修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深化,如烷烃、烯烃、炔烃的命名,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的Sp3、Sp2、Sp杂化等,其难度已接近大学程度,将这些内容提前放在高中学习,让学生更早了解,为大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3.生长式。在高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知识点的外延,增加其内涵,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事物各方面的属性,或进一步抽象出更为本质的属性,这种知识衔接方式称为生长式。如在高中通过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来介绍共价键的形成,而在大学则是结合轨道重叠图例、轨道波函数、氢分子轨道能级图更详细地介绍共价键的成键特点、饱和性和方向性;在苯的同系物命名时,高中简单介绍二甲苯的“邻”“间”“对”的习惯命名和系统命名,大学则拓展到三甲苯的“连”“偏”“均”的习惯命名和系统命名。这样可以使学生由分散学习上升到系统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实质,以便在各种情境下都能够灵活运用。

4.跳跃式。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有些内容是高中未曾涉及的,这些知识的衔接方式称为跳跃式。如有机物的构象、构型,烷烃卤代反应和烯烃反应的历程及其规则,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质谱的解析等。这些内容使学生学得更深、更广、更扎实。

三、高中《有机化学基础》与大学《有机化学》衔接教学的对策

1.联系实际,激活沉没式知识。沉没式知识在高中教材中所占比例少,涉及的内容只作补充性材料,对后续学习并无深远影响,因此这部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很低。而大学教材缺少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学习起来稍显枯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补充一些趣味性知识,激活高中所学知识,以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2.练习巩固,强化接近式知识。接近式知识在高中教材已作详细介绍,但涉及的练习难度不大。在大学阶段,对于接近式知识的教学,教师可采用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行复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等方法,并逐渐加大练习的难度,强化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如学习烯烃命名时,可先让学生回忆烯烃的命名方法,完成一些简单的烯烃的命名,然后着重学烯烃的命名,使学生的知识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3.注重本质,整合生长式知识。生长式知识在高中阶段已有一定的介绍,但受到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的限制,高中学生对这些知识还不能全面理解。在大学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生长点,融入新知识,并通过列举各种不同的实例,从不同侧面进行解释,抽象出这些知识的本质属性,整合所学知识,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如学习单烯烃时,学生通过分析单烯烃官能团(双键)的形状及其电子云分布特点,知道烯烃容易给出电子,也就是容易被缺电子(如卤素、路易斯酸)的物质进攻而发生亲电加成反应,反应取向符合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但有过氧化物存在时,氢溴酸与不对称烯烃起加成反应时,反应取向是反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通过这样的对比学习,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烯烃的本质。

4.巧妙拓展,掌控跳跃式知识。跳跃式知识在高中并未涉及,所以这些知识点对学生来说都是新鲜、陌生的。在学生刚开始接触这些知识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全面分析,归纳出该类知识,然后结合生活实例、故事等,逐渐呈现知识点,再利用形象的语言,对知识进行深入的解释,使知识的陌生程度掌控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进而得到拓展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