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变化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19:38

化学变化观篇1

关键词:中专化学教学观念教学质量“化学变化”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对中等适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必须改变中专化学课堂教学观念,笔者近几年在中专

化学教学中注意课堂教学观念的“化学变化”,以提高中专化学教学质量。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笔者曾问学生:“你为什么要学化学?”许多学生回答:“学校要我学。”“父母要我学。”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化学处于被动的状态。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单纯靠说教式的教育,效果是不大的。笔者在教学中注意从以下三方面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

1.联系日常生活常识,引导学生。

笔者曾经问学生“辛烷”是什么气味的?全班只有两个学生回答是汽油味,而其他学生都答不出。当笔者反问说汽油的成分是什么?学生们就恍然大悟了。这种自然的联系,使他们对烷烃的学习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通过汽油这个大家熟悉的工业能源,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很有意义。

2.从分析推理到验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自觉地要求学习,常常是由于他学会了或者会学了。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很注意和学生一起来进行分析推理,并配合实验的验证。由于学生经过了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进行分析推理之后,又能从实验里得到验证,这样,他们便会有信心学好化学,自然会转化成“我要学”的动力。

例如在讲卤代烃的性质时,笔者就是先与学生一道分析卤代烃分子中价键的关系,讨论两种断键的情况与条件的关系。通过实验的验证,学生加深了外因对内因的影响并通过内因起作用这样的哲学概念。

3.转化后进生,以点带面,促进大家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随着时代的前进,青年人的自尊心、好胜心比老一辈人要强。表扬先进典型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地以点连成线,以线织成网,造成大家学好的有利局面。

例如笔者在化学教学中,对一些原来化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注意发现他们的一点一滴的成绩,在适当条件下加以表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后进的学生上来了,势必影响一批学生一道进取。

二、变“我讲你听”为“师生互动”

化学科的教学,在过去人们的印象中,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选择哪一种形式的教法自然与教材本身的特点有关,方法也可以因人而异,要多样化。但是不管哪一种形式师生的密切配合都是需要的,这是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不断提出问题、建议,边讲边实验,最后花一点时间进行小结,使学生的学习、分析、表达和观察能力等都能相应地获得提高。

例如讲烃一章中的甲烷一节,按照课文内容已学过甲烷的分子结构了,如何进一步教学甲烷的性质呢?笔者不是先做实验,而是分析可以发生的结构变化,通过化学方程式的演习,还应有HCl气体生成。根据无机知识可以预计应该观察到哪些现象,让学生来分析讨论。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做好演示实验,并加以补充,学生可能估计不到的还有油状液体生成这一现象。在实验进行后,笔者对这一反应进一步总结,形成取代反应的概念,并选择H2S与Cl2这一置换反应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比较。这样的一节课,师生密切配合不停顿地活动,教师讲得少,学生议得深,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联系,远远超过了课本的内容,但又都是已学过的旧知识的重现。

三、变“套模解题”为“解题分析”

中专化学科的计算,从数学角度看,并不困难,主要应用的只是比例,解二元一次方程式、一元二次方程,求对数等。但是许多学生对于化学计算却往往感到困难。笔者认为,学生化学计算题拿到手后不能很好地展开思路,究其原因,关键的是有些学校在起始阶段教学中教学生套用计算公式或化学方程式的模式,因而学生只能模仿,而不能理解,更谈不上计算技巧的形成。他们不懂得如何去分析数据,找出有关反应的物质的量关系;对概念没有深刻的理解,不知道其应用范围。这样的学生在遇到小综合或小灵活的题目常常由于思路不对或欠严密而造成错误。因此笔者注重了解题分析的教学,让学生敞开思想,讨论不同的解法,并鼓励创新。

例如按照教材,确定甲烷的组成,课本上只介绍一种求分子的方法,而在以后的章节均未再出现求分子式的例子。因此教好这一节课的这项内容,就变得十分重要。笔者指出烃的分子式可以用CxHy表示,关键是求x、y值。接下去就课本中例子的数据分析讨论确定x、y值与哪些因素有关(元素组成与分子量),最后交代这种方法不但适用于烃,还可适用其它化合物。由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而不是只给学生一定的计算模式,这样学生可以敞开思想,开头可能会乱一点,但是看到学生交来的作业里对一道题就有多种解法,你会感到安慰的。下一节课的开始,对各种解法进行综合对比,既可以表扬肯动脑筋的学生,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四、变“你考我背”为“单元练习讲解”

笔者曾经发现有不少学生考前一句句地背书、背化学方程式的不好习惯,这种“你考我背”的死读书的结果,不说将来不能出人才,就是应付考试也是不行的。

实际上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知识是按一定规律教学的,个别典型的现象和知识应在平常就熟记了,有关操作及原理和化学计算平时训练得好,考试时自然不会出岔子。所以笔者认为考生的复习主要应放在思索上,看哪些知识是否遗忘。笔者曾提倡学生考前看课本的目录,回忆各章节主要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把学生从频繁的考试中解放出来,笔者认为这是很有道理的。它可以减少学生为追求分数跟着考试跑所花费的时间,把精力从应付考试中解放出来,就可以去多阅读,多思索,多动手。但是基础与能力的关系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在中专如果没有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就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所需人才的智能结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很注意单元练习与单元讲评。对于单元学习,笔者在选题中注意以下三点:

1.选择本单元必须过关的主要内容;

2.选择学生在作业中错误最多的问题;

3.学生在作业中已学会的部分尽量少出。

化学变化观篇2

一、教学观念转变的必要性

观念隐含着主体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和根本的价值取向,对主体行为的整体过程以及行为的可能结果起着支配和最终决定作用。每位教师都有其教学观念,正如每个人都有其人生观一样。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其教学观念的影响。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归根结底在于作为课程改革实践者的教师对课程改革目标、原则、内容、方法、评价等相关内容的深刻反思和全新理解,而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对其教学行为的影响是直接而具体的。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这是对以应试为目的的旧教学理念的全面革新。因此,教师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适应新的课程,首先必须更新其教学观念。

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来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1.转变师生角色

从古代“学而优则仕”的教学仕途观到近代的科举制度,教师都是作为权威而存在,“尊师重道”固然值得推崇,但将教师定位为一种权威的领导者角色,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事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这些知识,而学生呢?就像一种盛知识的容器,其任务是“学会”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如中考、高考中)能够熟练地取用这些知识。

教师和学生所有的这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教材、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以此为宗旨,形成一种教师――教材――学生的联结。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对立的,以教材为中介的联结。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有计划的讲授的教材上的知识。

这种现象的产生虽然有其历史根源和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枯燥的完成任务的活动,以致培养出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型人才。

在实践化学新课程中,化学教师应改变这种以升学为最终目标的教学观念,营造一个较为民主的课堂,鼓励学生主动自发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其主体性。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共同探究、创新知识;学生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建构自己的化学知识,体验化学学习的意义。比如,华中师大附中就特别注重师生平等的观念,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和教师一起探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每个月都进行一次学生对教师的评教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的观念。在这里,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学生不再是容器。所有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2.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传统的教学大多数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很小,学生接受知识是被动的、消极的。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填鸭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掌握呆滞的课本知识,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实践新课程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相信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自学的机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朗格郎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也曾督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积极的学习意愿,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自主的行为。教师应使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比如,在上复习课时,采用小先生讲课的方法,请学生上讲台,讲解自己归纳的本节知识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再由教师补充讲解。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在准备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总结,锻炼了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

3.知识和能力并重,重视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

传统的化学教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习惯于在课堂上传授书本知识,而不善于利用课堂的特殊条件去培养学生的能力,严重脱离了实际生活。高分低能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材要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价值观。

在实践新课程的教学中,化学教师必须改变那种分数至上、知识至上的教学观念,充分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使能力与知识并重,并积极关注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变化观篇3

关键词:转变观念;优化;小学语文

一、自主探究,学会学习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特质,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自己的疑问。如,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喜欢的问题,自主探究,自主实践,从而让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得到充分尊重。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最后还要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然后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其次,探究伙伴的疑问。探究伙伴的问题,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观察发现,对于伙伴的疑问,学生往往能积极主动探究实践,形成互动机制,增强竞争意识。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教师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团体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形成合作规范的学习环境。

二、强化引导,学贵得法

教师在教学和学法上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例如,教给学生一定的概括方法,让学生善于概括,也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把老师在课堂中教的概念、原理、知识等记下来,而对那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则可以通过查资料来说明,加深理解。同时,每学完一个单元,自己可以把这一单元的基本知识、技能系统地归纳整理,这样不仅利于归纳整理知识点,而且还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同时提高他们的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又如,可以引导学生善于记笔记,特别是能够把自己对老师讲的这节课经过思考得到的体会简要记下来。就如波利亚说:“如果没有反思与总结,同学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检查这个结果以及得出这个结果的路子,同学们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所以说,在学法指导上教师应该多花工夫,多花时间,不断地总结经验,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找准切入点,突出能力训练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就需要在语文训练过程中得以实现。为此,课堂教学就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应该彻底改变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和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而采取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

四、与时俱进,创新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优化教学活动,必须活化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材,语文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语文教学新大纲的要求进行上课,同时,语文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再组合和排列,重新编排,形成学生乐于接受和易于学习的教学内容,这样就会活化语文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思想就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化学变化观篇4

1.追求个性化教学风格

追求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所谓个性化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教师自身的特点,一个是学生的情况。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必然会考虑到教与学的统一,必然是学生承认和喜欢的。教师要具备信息搜集能力,要搜集、了解初中历史教学的最新动向。通过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把课程学习与教学研究和信息技术学习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以往“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我们教师担心与“教参”、与考试的标准答案不符,所以只能将教参的答案照搬了事,埋没了自己的思想。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便是解放了教师,倡导教师的素质发展带动学生的素质发展。作为一名教师要敢于破除陈规陋习,敢于张扬个性,敢于用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来诠释知识,敢于把自己对历史、对生活的真实想法、真实理解讲出来,用教师的个性色彩来铺就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灵活处理教材、教参和自己的思想认识,不必象以往一样看权威的眼色、看考试的风向教学,要实事求是地表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2.尊重学生,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确定学生的主体观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个性自由、健康、快乐的发展为宗旨。让学生主动参与,发展合作式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历史的乐趣。同时,教师要努力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做好教学的先期准备: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习惯以及家庭生活背景,尤其是学生的历史学习方面的差异。正所谓“知其心”才能“救其失”。

二、转变教法,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1.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分析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的个性,据此来设计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放矢,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首先,教师应积极有效备课,才能将“死”的历史知识“激活”,才能以不同的方式创设历史教学需要的情景,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发展问题。第二,问题的设置必须真正的个性化,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第三,课堂个性化提问应该立足不同的学情,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以发展学生思维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出发点。第四,教师对课堂个性化提问要建立恰当的评价制度,教学操控必须是游刃有余的。

2.强化合作,彰显学生的个性潜力。在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把实现合作学习、展示交流贯穿始终。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互教互学,形成一个和谐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教室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保证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知识和经验,实现课程资源的超水平发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特别注意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要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在参与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一道寻找真理,出现失误的时候要勇敢地承认,虚心向学生学习。要由居高临下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走向平等中的首席。

3.多样化授课,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亲身体验,通过教学三维目标的交融,实现情感教育、探究体验贯穿始终。

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常常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三维融合的境界来自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过程。由于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动力皆源于兴趣,所以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亲切、和谐的群体感情氛围,使学生在享受感情中学习,在生生、师生的共鸣中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过程,增进学习的乐趣,进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展示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并且要特别注重情感的体验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规律、发现真理,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认识和感受,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三、发挥教师个性化优势,建立恰当的评价制度

首先,要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解读是否准确到位。教学目标不同,教学重点不同,势必有教学方法的不同以及切入点的不同。个性化教学不应简单指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方法,还应包括教师能够结合学生认知规律,选取一定的角度构建教学过程。但无论选取哪个角度,采用何种方法,教学目的都应该是殊途同归的,就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去正确解读文本,最终达到学生听史素养的提高。

其次,要看一堂课的效果是否扎实有效。对于同一教学内容,最终我们看的还是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一是看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大部分学生甚至全体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这堂课的基本内容,落实了课程目标;二是看课堂的容量和密度是否适度;三是看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等。

化学变化观篇5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20—0023—01

学校教育价值观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以先进的教育价值观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不仅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对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在发展新教育与实施新课程、新理念的全新教育形势下,作为一校之长,如何实现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仍是当今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学校教育价值观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价值观与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相关,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指导,它决定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在学校发展中,以校长为核心的管理者在确立学校教育目标和发展目标、制定办学思想和学校管理制度以及构建师资队伍、创设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决策时,都是以学校教育价值观为指导。

学校教育价值观也是学校教育主体认同的核心,从我校的发展及无数事实证明,学校能否发展最先取决于创办人的教育价值观,随后的进一步发展则取决于整个学校组织的共同价值观。这种共同价值观,为学校提供审视各种教育实践活动的标准和尺度,用来衡量、评价、判定从学校精神层面到形象层面的文化内容好与不好,从学校战略目标到校本课程标准的正确与不正确。

二、如何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先进的教育价值观是学校健康发展的行动指南。作为一名校长,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向着积极的方向转变,以此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1.从自身考虑,形成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和领导意识。作为一名校长,自己首先应该具备正确地科学的教育价值观,以此推动整个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只有把高尚人格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把人的社会化所必需的素质,作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才能提高学校的教育价值。还应该解放思想,摒弃高高在上的“领导”观念,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开展工作,拉近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拓教育空间。

2.从教师考虑,创建具备良好师德的教育团队。作为教师队伍的领导者,校长要结合学校管理实际和发展要求,通过教师发言、座谈、问卷调查和观察教师的工作实际等途径,全面了解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取向,引领教师学会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的面对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有力的调节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努力快速适应当前的环境并成为与时俱进的排头兵。校长除搞好教师的校本培训外,还要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制定相应的教师学习培训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一批“领头羊”,开展教学赛课、论文评选、说课授课评课和理论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并让这些活动得到有效落实。

3.从学生考虑,提升学校文化品位。要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首先要以学校历史为根基,以典型范例作为基石。代表学校发展历史的人、事和物件记录和证实着先行者对学校发展做出的贡献和成就,这些是确立学校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基础。

在行为制度层面的学校文化,学校教育价值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强制作用下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目的是让师生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自然环境;另一方面是在学校精神文化的指导下,引导师生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自然。两个方面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办学条件中形成校风、教风和学风。

校风是在学校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体现学校精神文化的行为习惯,是学校师生的群体风尚。应包括以下三种文化风气:一是治学严谨。二是品德高尚。三是纪律严明。

教风是教师体现学校精神文化的行为习惯,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群体风尚。良好的教风应当具备的文化风气有:一要热爱学生。二要有敬业精神。三要自尊自爱。

化学变化观篇6

一、教材观的转变

我们现在的化学教学内容是比较陈旧的,由于教材的落后给教材造成的负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学生尽管书本知识学了不少,但毕业后面对高速发展的科技社会,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而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一般每隔5年,就要有一次较大的变动;有的国家两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以保证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是我国化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传统教育理论认为:教材应按逻辑顺序进行编排,它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层次,因此内容繁杂,只重视纵向的知识体系,忽视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只利于教师教,不利于学生学。现代教学理论则重视教材内容的基本性,主张学习化学的基本结构。新的教材观应是:

①教材现代化。把20世纪以来化学学科中的新成果吸收到教材中来,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②教材理论化。在教材中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比重,提高理论水平。

③教材结构化。在教材中反映出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使学生便于学习,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框架。

④教材的多样化。除必修课外,还应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⑤教材的趣味化。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增加化学史和化学小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材内容包括五个层次: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认知层次、教学思想及方法层次。从教材的结构上,应突破重点,以重点带全面。比如对重点知识,结合科学发现的过程及化学史,讲清来源和应用范围,使学生掌握学习思路和方法,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二、教师观的转变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作为教师,不应只满足于能教好课,而应该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一方面,教师应进修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包括教学论、课程论、化学教育学、化学学习心理学、教育测量学、智力心理学等。另一方面,教师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这样,教师不是在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象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不会做的事,很难让学生学会做,教师不具备的品质,也很难在学生身上培养出来。所以,教师必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各种技能,教师不仅要具备化学知识,还应该有社会知识与实用技术知识,不仅能讲授,还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教师除了应注意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外部行为之外,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个性及心理品质,应该从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审美能力等诸方面提高自己,全面发展,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总之,要让学生具有的品质,教师应首先具有,21世纪的教师要走在21世纪学生的前头。

三、人才观的转变

一般地说,人才分三个层次:那些具有非凡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具有突出智慧,丰富学识和优良心理品质的高级人才,是人才的第一层次;能够熟练掌握和通晓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专业人才,是人才的第二个层次;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实践经验的广大公民和普通劳动者,是人才的第三个层次。社会对于这三个层次的人才都是需要的,缺一不可。比如在厂矿,既要有工程师,也要有技术员和技术工人;在大学和研究所,既要有教授、研究员,也要有资料员和实验员,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如果建筑公司只有绘图员没有施工工人,医院只有开药方的医生没有抓药的护士,工作如何开展!但当今许多人认为,只有高分考上大学才是人才,在高分、大学、人才之间画等号,因而在中学阶段一切围绕分数转,只抓智育,不抓德育、体育、美育、在智育中,只抓知识,不抓能力;在知识中,只抓高考要考的知识,不抓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这一切,都是片面人才观的反映。

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多层次的,而且是多方面的。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音乐家、艺术家、体育明星、发明家。我们的学校要把培养多种人才作为我们的任务,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人的大脑分为两个区域,分别控制语言和数学两种智能,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却认为,人具有六种智能,由大脑的六个区域来控制,前两种是众所周知的语言和逻辑(数学)智能,后四种则分别为音乐智能、体育智能、空间想象智能和感知自己或他人情感的智能。这六种智能各有自己的信息储存库,这一点可由某些健忘症患者的症状来证明。他们有时丧失了某种记忆力,而另一种智能却异常发达,这同时也证明了这六个区域中的某一区域若缩小,即某种智能衰退。其他区域则相应扩大,占据原属于另一智能的区域。另一智能则有可能发展。这就为我们培养各种人才做了生物方面的最好注释,也就是说,学生在这六种智能中的任一方面的发展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只以文化课的分数高低来衡量是不是人才,而应努力发现学生的特珠才能,为学生特殊才能的发展提供特殊的条件。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一般都喜欢学生循规蹈矩,而认为那些常问“为什么”的学生是“刺头”,其实,这些“刺头”的创造力都很强。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就因为问了“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而被教师赶出了教室。我们在教学中有时也会发现,学生没按教师的思路做实验,教师大发雷霆;学生对某个问题刨根问底时,教师不耐烦地敷衍学生。所以,德国心理学家海内尔特说:“今天的学校忽视了促进创造力,而且常常跟创造力做对”。海内尔特的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在我们不正确的人才观的指导下,在我们的训斥下,有多少创造思维的火花被熄灭,有多少人才被埋没……,是转变人才观的时候了。

四、认识观的转变

近年来,“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这是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因而,科学、技术、社会这些本属不同范畴和不同性质的体系,在现代社会中已愈来愈成为紧密关联相互渗透的整体,而化学在“StS”教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现代高科技领域取得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化学学科发展的结果。因而中学阶段的化学教育应该完成三个任务:①教给学生基础的、系统的化学知识;②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③使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但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连一项指标都达不到。因为他们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而是让学生大量地背诵,靠死记硬背记下公式,会套公式算题即可,而新的教学观念认为:背诵一些定理定律不是学习,能背诵,记住的东西并不一定能理解,而不理解的东西是学不会的。

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考虑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把中学生当作“缩小了的成年人”,不注意中学生的思维习惯、认识过程和认识规律,一切教学活动都按教师的思路进行,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具体体现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完美结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提问题找思路,做实验,错误让学生析,是非曲直让学生辨,方法优劣让学生比,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知识的转变

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其实,知识不过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目的,我们还应该注意非知识性素质的培养。

①强调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但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注意培养能力和技能,不但要培养化学方面的能力,还要通过学习化学养成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态度,如终生学习观点和自学能力,与别人合作的能力,选择、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②强调渗透和综合,现代科学发展有两个突出特点,即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一方面门类越分越细,另一方面由于各学科之间的广泛渗透,产生了许多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所以不但要强化化学知识,还要注意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不但要重视书本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使学生的知识“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矗

③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制作、创造的机会,把化学变成活生生的实物,活生生的生活,活生生的化学。

六、过程观的转变

化学教学中狭义的过程一般是指化学实验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演变过程或某一被研究系统从一个状态变到另一个状态的过程。我们知道,知识与能力是构成现代人才的两大要素,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转化成能力,只有活的知识才具有能力价值,化学过程和终端结论相比,前者属于活的知识,后者属于死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倘若忽视化学过程的分析研究,而强求学生死记硬背结论,实属本末倒置,在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做好化学实验,分析化学过程中,这样,学生不但通过研究过程掌握了知识,还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

广义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发展认识能力,逐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众所周知,在一般的认识过程中,所涉及的是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之间的关系,这可以称为是认识论中的“二体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认识的主体(学生)和认识的对象(客体)之外,还有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学过程是个三体问题。处理好教学过程,也就是处理好教师,学生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这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由于人们对这三者在总体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矛盾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处理方法,就导致了不同的教学思想,结论及方法。

比如,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是注入式教学法的基本特征,这种教法主要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将知识“嚼烂”喂给学生,而新的教学观点则认为,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完全可以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定的条件,则靠教师来提供,进行指导和引导,这种方法称为“指导发现法”,也就是说,学生依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背景、场所、器材,由教师启发指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思考、问答、讨论、分析推理、综合概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这种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由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被动地位转变为自己发现和获取知识的主动地位。学生自己参与问题的发现、实验分析,结论的整理过程,这种重视过程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强化、提高都是颇有益处的。

七、课堂观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基本上是教师——学生的单向传递,美国教育家林格伦曾把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单向交流,教师讲,学生听;第二种是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第三种是多向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第四种是综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所以,我们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该由单一转向多向,即同学教师,同学同学,同学社会,应由课堂转向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一体化,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立体大课堂。

以前我们过分地强调保持教师的尊严、保证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使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情绪受到压抑,现代心理学证明,紧张的情绪是妨碍学习,抑制智力的。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和创立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精心设计游戏、实验、情景,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味、有意思,现在流行的诸如“愉快教育法”、“幽默教学法”、“快乐学习”等均属这种类型。

在每节课的45分钟内,目前基本上都是教师用于讲课,而在美国,每节课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不“承包”学生的学习,教师不再以讲为主,而是以导为主,变“讲师”为“导师”,学生不再以听、抄、记为主,而是以练、思为主,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阅读、思考、质疑,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象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的那样:“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有气味的东西用嗅觉,有滋味的东西用味觉,能感触到的东西用触觉”,使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泉水般流进学生的心田,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课堂观。

八、评价观的转变

许多学生从小学起就开始受“考试”、“补课”的折磨,其目的只有一个:上大学,而怎样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情操、素养的公民,却往往被忽视,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评价的错误导向所致。

教育的评价功能有多种,但主要表现为甄造功能和发展功能两种,人们历来对评价的甄造功能比较重视,通过它来体现教育的人才分配作用,而对评价的发展功能研究得不够,人们希望通过甄别选拔考试,对学习者按智力水平层层选拔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堆砌“象牙宝塔”,因此,学习者的升学竞争异常激烈,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由于评价的甄别功能被不恰当地提高,造成了我国中学教育围绕考试评价运作的情景,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满堂灌,作业满天飞,为追求高分而牺牲学生的兴趣,生活追求,价值目标和情感生活,用题海把学生训练成解题和应试的机器,所以,把升学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不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要,由此可知,考试评价作为左右教育的指挥棒,其对教育的制约和干扰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教育的评价观念的更新主要表现在应从重视评价的甄选功能转变到重视评价的发展功能上来,让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评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注意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调节教与学的进程,让评价促使学生萌生成就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化学变化观篇7

关键词:大学生探究就业观的改变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72

1新时期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了21世纪之后,社会经济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同时也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社会对于劳动力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通常,招聘企业对其所需要的员工多数都是要求其不仅要有学历,更需要有经验,甚至有的企业认为经验可以大于学历。而在当代社会中有一群以拥有高素质以及专业知识为主体的群体,他们都是一群刚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大多都是在温暖的家庭中受到溺爱而长大的孩子,心理素质过低,没有经受任何社会磨练,也没有社会实践经验与日常的生活经验,使得他们毕业以后的求职之路便显得更崎岖。

虽说经验很重要,但是很多知名企业对于学生的学历要求仍然很高。例如有一些企业明文规定:应聘人员须本科生或本科生以上的学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职专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冲击。这样的社会情况导致了一些有实践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上到高级学府进行学习获取学历的人才被埋没,给很多企业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有部分大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性格以及价值取向并不利于就业。有些大学生认为国家的发展与自己无关,所以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很少有人能够到需要人才的地区工作,为了舒适的生活去到人才济济的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地区,导致了那个地方人才过剩,我国西南一带却由于生活环境较贫苦而使得人才缺乏。

2对过去大学生就业观的探究

在工作中不用受累是很多大学生的基本就业要求。很多大学生由于从小在温室中长大,从小受到长辈的爱护,很少有小孩子吃苦长大。因此当他们毕业面临找工作时,常常会面对一个工作岗位而产生出招聘者所提出的报酬过低、工作内容不符合自己起初的意愿、自己学历高但工作却太辛苦等等想法。这些想法往往源自于大学生本身对就业的错误理解。

媒体的误导常常会使大学生的就业观改变。媒体新闻常向大学生不断传播关于就业观的一些歪曲信息,这与我国目前的形势有着很大的关联。例如:一到每年的大学生求职高峰时期,很多新闻媒体向人们报道的内容大多是偏离正道,比如询问招聘者看中的是应聘者的酒量还是成绩,对于工作经验以及家庭背景哪个更重要等等一些奇怪的问题。使得大学生们的一些就业观受到了很大负面的影响。

工作轻松是大学生所向往的。由于政府机关的工作岗位就一般的工作岗位而言较为轻松,于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朝着去政府工作这个方向去。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政府机构的调整,很多机构都被精简,因此不可能有如此之多的工作岗位提供给大学生们。

3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社会就业问题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正式实施以及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而各大高校在传授学生们理论知识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用理论指导实践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还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让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就能够注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如何能够使自己更好的在毕业后适应这个社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1]。

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开始被改变。由于各大高校越来越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在很大的程度上了解了社会目前的就业形势。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选择向国家的西南西北地区一带发展,去支教或是工作等等。他们这一就业观念的变化实际上也推动了国家贫困地区的发展。

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开始从中外合资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变。由于我国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中小企业,过去大学生认为中外合资企业总是优于国内的中小型企业。因此他们毕业后一直争先恐后进入中外合资等等大企业,致使中小企业没有得到人才的流入。而现在,随着国家对中小企业实施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大学生逐渐将目光放到中小企业上,人才的涌入给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给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岗位与施展才能的平台。

大学生对于国家公务员岗位的热衷度开始慢慢下降。虽说国家公务员这一岗位仍旧是大学生们所青睐的单位之一,但是随着国家逐渐提高了公务员的考试难度以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为公务员这个职业较为枯燥无味。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青睐于创业。刚毕业的大学生总是对社会充满着激情与干劲,他们往往是一些富有想法、有自己主见的大学生。他们希望通过国家以及社会所给予他们勇于实现自己梦想的鼓励以及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梦想的生活[2]。

4结束语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虽说大学生就业难与社会现状有一定的原因,但是,大学生的就业观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社会而言,由于各大高校扩招的原因,致使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但是,随着近年来国家政策的调控以及各大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就业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缓解社会就业的严峻形势有着巨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高静.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与转变――以西安高校大学生就业观为实证分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40.

化学变化观篇8

在农村数学教学中,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起来就觉得头疼,枯燥无味,成绩也很难提高。在十年多农村一线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应着重改变学生学习观念,教师要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一、转变学生学习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小学的学生,见识少,知识面不广,所具有的知识一般源于书本知识,很难把书本知识结合在一起。另外,多数家长文化素质较低,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教育好子女。农村小学学校教育条件差,“读书无用论”的继续存在,都是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因素。我们应该正视这些确实是学生成绩差的客观原因,与其说抱怨学生还不如面对现实。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讲明知识的重要性,多讲与生活有关,多讲与农村联系较紧的知识,要求放低,每节课从尽量低的起点开始,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的轨道上来。

二、注重多种形式教学,提高课堂气氛。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束缚,基本上仍是教师讲、学生听、或打乒乓球式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兴趣总是提不起来,久而久之感到厌倦,不想学,不主动去学。这就要求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数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喜欢上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利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学生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得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的兴趣高了起来,专心致志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再如,在学习测量圆的周长时,给学生提供了一元的硬币、象棋子、在纸片上画出的圆,细绳和直尺等材料,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学生想了一会,学生自言自语地说:“用什么方法测量周长?用什么工具呢?”当学生用细绳测量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时,感到不方便,学生便疑问顿生:“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呢?怎么测呢?”有的几个学生自成小组共同讨论,有的相互交流测量方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中发现问题,又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全身心投入学习当中去。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三、加强与日常生活联系,学以致用。

努力挖掘农村孩子身边的教材,时时关注熟悉的生活素材,不断地沟通数学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与生活紧紧相连,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学技能,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如教学“百分率”后,我让学生来个收集种子包装袋的大行动,在农村找出一些种子包装袋再比较各种种子的出芽率,帮爸妈算一算来年应播种种子数,播种面积多大。这样教学的好处是,迫使学生用书上所学的关于“百分率”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的感知,进行有选择地、有目的地收集。不仅使学生更好得掌握和了解百分率的知识,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电灯下的影子,汽车由远及近行驶等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情境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作为农村小学,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怎样理解“纳税”的意义,学生感到一头雾水,蒙蒙胧胧,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入手问:“我们这学期开学交的钱是不是少了?你知道为什么吗?我们用的新课桌凳从哪里来?这都需要很多钱,这些钱从哪里来?”最后告诉学生这些钱大多是纳税人纳的税钱,既解释了纳税,又说明纳税的用途。

在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买东西要用到数学,种植花卉要用到数学,坐车要用到数学……我们每天上学都用到了数学上学到的测量和统计的方法,数学在生活中学习特别有趣,有意义。如我们喝矿泉水或饮料的饮料瓶、罐都标有刻度有500ml的、有250ml的、有220ml的、有120ml的、还有100ml的。那么多的不同的ml种类,不是也可以用来解决许多关于生活当中液体刻度的问题吗?当你帮助家务煮饭时,要称200ml的水,只有500ml和100ml的容器,可以怎么做?(500-100×3=200ml)。还有路程问题,工程问题可以转化我们农村特有田间作业。田地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有远近,可以说路程问题,播种面积有大有小,如果同一块地,一个人做或两个人做有什么区别,这里就有工程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懂得了数学来源生活,同时也应用于生活。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面做一个半径为1米的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绳子画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羊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形”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化学变化观篇9

[摘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如何提高服务对象的依从性和寻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主动性,而良好的沟通是提高计划生育服务对象依从性和寻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主动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依从性;主动性;沟通技巧

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窗口,在政府与计划生育服务对象之间起重要的桥梁作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是贯彻落实基本国策、确保人口安全的基本保证,是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实现育龄群众生殖健康目标的重要途径[1]。指导站技术服务人员应注意提高自身沟通能力,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服务对象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的支持度和依从性。

1正确把握当前计划生育形势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2],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变化,由控制人口数量拓展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等“大人口”[3];计划生育工作手段也由原来的以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为主;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从以往单纯的计划生育“四项手术”为主转向以提高人的整体健康为中心的生殖健康服务为主。

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我保健将日益重视,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要求也逐渐向安全化、舒适化方面转变,特别是随着避孕节育手术知情选择的推出,人们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服务技巧、业务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

2加强自身政治思想素质的培养

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沟通的首要条件,要有过人的本领和正确的服务方向,就必须要进行自身政治素质的培养,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行事准则,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立足本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以服务对象的满意为出发点,围绕服务对象的需求开展工作。

3认清当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压力和挑战

只有正确认识我国当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压力和挑战才能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理解我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并以此为基础在日常工作中与服务对象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虽然,经过全国人民3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十一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不少挑战,人口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我国进入了第4次人口出生高峰,低生育水平反弹的压力较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出生人口素质以及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水平亟待提高。这些重大人口问题直接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务必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负责的高度,坚持不懈地做好新时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5]。

4加强自身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学习使人进步,学习使人明智,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不断丰富自身的业务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水平,为良好的沟通打好基础。首先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戒骄戒躁、脚踏实地、有的放矢地针对自身知识实际情况进行有方向性地学习、提高;其次要有正确的学习方向,要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专业知识上,通过学习使自己政治上够硬、业务上够强、思路上够活、水平上够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特别注重在实践中去学习,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再进行有针对性地改正提高。

5加强个性修养,提升人格品味

个性,即人的“人格”,一个有人格尊严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才能与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我们应通过以下途径加强个性修养。一是要善于总结自己,充分认识和查找自己个性中的不足加以克服,对个性中的优秀品格加以肯定并进行积极培养和发扬,在扬长避短中使自身个性得以完善和升华。二是要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努力学习他人的优点,并在工作中加以应用,如此,才能事半功倍,使自己的能力突飞猛进。三是心态要平,工作上要执着追求,勇于争先,但是又不能太过计较个人得失,计生岗位权利少,任务重,生活艰苦,如果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势必造成心理失衡并将此不良情绪带到工作当中。只有将做好工作服务好群众作为乐趣,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才能使自己体会到工作中有乐趣、劳累后有幸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将“干好工作,服务群众,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事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内心杜绝计较个人得失、追求个人享乐的不健康观点。四是个性服从党性、个人服从集体,严守规章纪律。我们都是在社会上生活、工作的社会人,必须牢记服从法律法规的管理和社会公德约束的行事规范,并在此规范引导下工作生活、社交沟通。

6强化服务意识,淡化任务观点

由于计划生育工作长期以来形成的依靠强有力行政手段为主要工作方法的工作模式,使大多数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形成了强烈的任务观点,将工作重心放在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上,工作内容也局限在配合政府完成计划生育对象节育措施的落实上。如今,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关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广泛进行,计划生育工作已被大多数人民群众所认识和接受,我们的工作内容应转向如何为计划生育服务对象提供优质、高效、安全、舒适的技术服务上来,扩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领域,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从单纯落实节育措施拓展到避孕节育全程服务、优生优育服务、生殖保健服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关注点应以提高人的整体健康为重点。我们必须强化服务意识,摒弃任务观点,将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水平、美化服务环境上,努力为服务对象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

7加强言语训练,做好语言沟通

语言沟通是沟通的首要方式,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语言沟通的前提条件。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曾说过,有两件东西能用于治疗,一是药物,二是语言;中国也有一句古话,“良言一句三冬暖”。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有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训练;在与服务对象交流时要遵循“多倾听、多解释、多鼓励,不训斥、不埋怨、不加错”的原则,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和亲切平和的语调,避免使用高深的专业术语和简单粗暴的语句;当遇到比较难沟通或是思想有顾虑的服务对象时,我们更是要多做换位思考,从理解和帮助服务对象的角度耐心、细致、准确、通俗地去做好解释工作;详细向服务对象说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目的、常用手段和科学道理,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向他们详细介绍目前国家有关计划生育方面的政策和按政策要求进行计划生育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善于通过与服务对象分析实行计划生育对于他们自己及家庭所带来的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从经济角度引导人们自觉落实计划生育措施。

8充分利用非语言沟通技巧

首先,营造良好的服务场所环境,将服务场所布置得温馨、整洁、大方,使服务对象进入后不会产生压抑感;其次,工作人员服饰应整齐、简洁、清爽,不穿过分暴露的衣服,不化浓妆,不留前卫发型;再者,工作人员要举止得体,避免矫情和矫柔造作,与服务对象交谈时不戴口罩和帽子,力求使服务对象感到平等、温馨、舒适[6];在为服务对象进行检查、治疗和各种手术操作时要做到态度端正亲切、动作轻柔细致、技术熟练规范,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措施,重点保护接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者的个人隐私,尽量减轻服务对象身体和心理上痛苦。

9充分依靠媒体的影响力进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知识宣传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是一项系统化、专业化、知识化、互动化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全社会形成人人知道计划生育政策,人人了解计划生育知识,人人遵守计划生育法规的良好氛围,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才能做得更好,所以我们要大张旗鼓地进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相关知识和相关政策的宣传教育,做好宣传教育离不开媒体的支持和参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部门要积极主动与相关媒体沟通联系,利用媒体广泛的影响力和深度的亲和力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进行宣传,从而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和理解。

应该相信,我们的服务对象都是通情达理的,真正恶意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仅仅是个别现象,之所以有时会出现不配合和不情愿的情况,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缺乏对计划生育政策和技术服务相关知识的了解及受封建残余思想影响。只要我们与他们进行积极和正确的沟通,向他们传授相关的科学知识,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他们必定会与我们一起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做好的。

[参考文献]

[1]班开庆.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加快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创新发展步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5,13(1):9-11.

[2]张维庆.在等六部委联合举办的形势报告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02-03(6).

[3]江帆.谱写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新篇章[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6,14,(8):452-454.

[4]江帆.明确方向坚定信心推进“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创新发展[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6,14(7):391-395.

化学变化观篇10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084-01

1转变教育观念。在“减时增效”上求得新实效

1.1辩证看待教学时间的“减”和有效教学时量的“增”

按照要求,周课时数和作业量都会减少,学生在校时间有严格规定。在教学时间减少的情况下,我们应着力提高有效教学时量,也就是追求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从教的角度来讲,课前对教材和教学要求的熟练掌握,课中对知识传授的艺术而精当,课后对学情检验的精确而切实;从学的层面看,课前对知识储备的针对而充足,课中对知识吸讷的贯注而思辩,课后对知识巩固的准确而扎实。如果教学双方都能严格做到这样,那减时并不是提升成绩的阻碍,而增效却是学好的良策。

1.2辩证看待课业负担的“减”和有为教学行为的“增”

一个成功优秀的老师,其课堂并不是题目的堆砌,对教学效果的巩固也不是作业多多益善。每个老师都要在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上下功夫,在备课上精益求精,在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中获得学生的认同和配合,通过积极有为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老师要认真思考,认真研究教材,认真研究学生,认真设计作业,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因此,我们应大胆取舍,精讲精练,努力做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这样就使师生课业负担轻,而整体教学效益高。

1.3辩证看待学习时间的“减”和自主学习效能的“增”

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减少了,但是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因此,我们在研究教法的同时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研究,积极有效地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觉追求“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以此来引导和保障学生在课外更加主动自觉开展学科学习与实践活动,从而为自己的课内教学准备丰富的教学背景,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新资源的生成以及课堂思维活动打下基础。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激发者、辅导者和各种能力、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1.4辩证看待教学活动量的“减”和精品教学效益的“增”

随着规范办学行为的深入实施,课堂教学活动逐渐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效益。因此,在规范办学的形势下,教师要将精力集中到“打造高效课堂”的主阵地上来,向时间要效益;向精品教学要质量。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较高的学科文化素养和应试能力,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必然要回归课堂、创新课堂,追求精品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优化教学策略,在效率教学上下功夫

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下,教学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付出,更取决于教师的智慧。

2.1优化教学理念,在建立更优的教学思想上下功夫

针对新的要求,首先我们应明确教学目的;其次,我们的教学应当是适应于学生的教学,适应才是最好的教学;再次,我们的教学应当是有再生能力的教学,就是说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先进的教学理念应当是自然、和谐、科学、发展的教学思想,即要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自然生成的教学过程,思维引领的教学活动,方法启迪的教学氛围,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会更加活跃,更加实效,体现在教的行为上就是知识有效的传授,思维良好地培养,方法合理的指导,体现在学的效果上就是基础扎实稳固,方法熟练掌握,学习自觉高效。

2.2优化教学策略,在建立更优的教学活动上下功夫

面对新的转型期,形成什么样的教学体系、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对提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我们应该继承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完善,不断优化,着力建设三种教学活动机制:

目标明确的教学准备机制;高效生动的课堂活动机制;精练科学的巩固反馈机制。

2.3优化教学控制,在建立更优的教学检测上下功夫

学校要强化对教学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推进教学工作规范化,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务处要实施严格考评,对教学过程实行全面跟踪,突出过程管理、动态检查。还要认真思考在规范办学行为的基础上,如何提升教育教学绩效,如何科学有效的检测教学效果。要创新检测方式,提倡组织选择性的检测,让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体验到成功和进步,激发学生向上的热情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