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31:57

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篇1

关键词:工业设计;文化;适应

工业设计已成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工具,其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工业设计是集艺术、技术、文化为一体的创新活动,丰富社会物质文化,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社会审美意识。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趋势下,工业设计要与产业特点相适应,与地区工业及文化相结合,构建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1.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概念内涵和统计范畴。在国内,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和其它辅助服务等几大门类,成为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推崇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

文化创意产业即文化是资源,创意是手段,产业是目的。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对工业设计曾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论断:“对于工业设计一分的投入,可以产生一千分的回报”,凸显工业设计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的经济价值较大,较为典型的如迪斯尼公司、好莱坞电影是美国商业文化的象征,并逐渐形成较有规模的创意产业群,并充分发挥创意产业的价值,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2.工业设计与文化相融合

工业设计是协调人、产品、环境的中介,并参与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即工具。工业设计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工具,更是新产品前期开发、整体营销的重要利器,而且在企业中起指导和决定作用。如今,企业仅依靠技术创新是难以领先的;设计创新才是关键,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的立足之本。

企业要依靠工业设计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关键在于提升产品或服务的文化内涵。文化是是创意的源泉,是产品与服务增值的原动力。科技提供的仅为使用价值,而文化是产品的软实力,增强产品的生命力,使其更具社会价值。

工业设计是科技、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通过创意将艺术与文化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环节,工业设计创意产业要以科技为先导,以文化为依托,以创意为种子,营造生态化的创新环境。各地区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要使文化得以传播,不能仅靠演出以及媒体的传播来宣传,而应该将其与新时代的产品相融合,才能真正的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才能对地域文化有切身体会,才促进文化的发展。

工业设计实践要与文化相融合,运用工业设计创新力量,打造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以江西省为例,其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拥有自己独特的赣江文化,并具有以革命根据地为特征的红色文化,拥有景德镇手工制瓷,余江、婺源雕刻,萍乡、南丰傩雕,南昌瓷板画,上饶连四纸等特色技艺文化资源。要结合本省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工业设计的力量,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并重点在南昌、九江、景德镇、新余等制造业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建立适合经济发展,与制造业协同共生的工业设计基地,充分发挥工业设计的创新价值。

3.工业设计人才培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特点

随着国家的积极扶持与倡导,我国的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的发展正逐步驶入一条快车道。各种设计活动空前活跃,投资环境与商业模式日趋成熟,产业链条逐渐形成,品牌效应也初步显现,一个充满创意活力的中国设计创意产业,将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在此趋势下,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不能落后于时代,应该与时俱进。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应与企业相合,突出实践性,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如今较多高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毕业生,但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企业面临的创新人才缺乏的问题。一方面是毕业生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主要原因是设计教育忽略了设计教育应与经济产业结合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产品设计工作的很少,学生在企业中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高校毕业生的素质与企业的需求不相适应,造成中国设计难以形成特色,一直处于模仿发达国家的现状。因此,完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工业设计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迫在眉睫。

设计人才直接影响到工业设计的质量和竞争实力。企业不仅缺乏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而且新鲜血液的补给也捉襟见肘。设计人才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敏锐的行业觉察力,具备跨行业、跨地区、专业化、国际化的背景。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古人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工业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培养是关键。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要与时俱进,以设计的创新性和适应性为标准,将设计与生产和实践应用相结合,加强设计人才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设计的文化内涵。

江西高校较多,工业设计教育没有形成特色,没有充分发挥省内的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不够,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难以形成产业氛围。江西省兴建了一批创意产业集群的园区,如南昌791艺术街区、华安699文化创意园、南昌“1927”、南昌华夏艺术谷文化产业园、江西慧谷・红谷创意产业园等,各园区各具文化特色,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省的文化繁荣及经济发展。高校应结合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特点,将工业设计教育与产业相结合,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要与省内企业需求相适应,通过产业带动设计教育氛围,同时设计人才促进产业的发展,使设计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本省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不能盲目追随其他较发达省份,而要突出办学特色,突出江西省的省情,结合学生素质展开特色教学,提升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总结: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时代赋予工业设计的使命,并推动工业设计领域向纵深发展。当时代下工业设计必须以文化为资源,以创意为核心,形成创意产业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工业设计实践活动要融合文化要素,并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元素蕴含于现代化产品中进行传播,产品应适应于与人们的生活习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作者单位:南昌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1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后期研究成果,基金号为YG2011066。

参考文献:

[1]邱晨.创意工业的中国逃生之路[n].北京现代商报,2006-01-16.

[2]佟贺丰.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2005(1):29-31.

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篇2

唯物史观认为,在现代社会,文化生产作为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也要“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即文化生产也要遵循资本逻辑。资本逻辑具有两重性,资本逻辑对文化生产的驱动也呈现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文化产业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由资本逻辑所引起的。只有创新才能引领文化产业走出困境,而这个创新主要表现为利用和管理资本的创新,其中,资本手段创新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创新创意和回归本位创作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资本逻辑;文化产业;创新驱动;资本创新;价值引领

文化发展的实质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因为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没有文化的进步,就没有人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明确提出了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①。正因为如此,如果说创新驱动是经济新常态的本质特征,那么,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创新更具关键性和决定性意义。当文化产业被确定为战略支柱性产业时,实际上已经赋予其以创新发展的内涵。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逻辑这个要素,资本创新就成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资本逻辑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二重性

作为一种“产业”或“经济”,文化产业依赖于整个国民经济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唯物史观看来,尽管文化生产和物质生产在目的、功能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有所不同,甚至是根本的不同,但文化生产“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②。“生产的普遍规律”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在现代社会,文化生产和物质生产一样,都是资本增殖的手段,都要遵循资本无限增殖这个“普遍规律”;二是作为一种生产,文化生产必须遵循基本的经济规律。基本经济规律决定社会生产的本质以及生产发展的主要方面、主要过程、基本方向。具体到文化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上,正如一定的文化总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一样,文化生产也必须与物质生产相适应。实际上,这两个层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在市场经济中体现为一体两面的关系:资本增殖既是现代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也是基本经济规律的深刻体现,离开了资本增殖这个“普遍规律”,基本经济规律也就无所附着。文化生产必须以资本逻辑为前提;文化生产是资本逻辑的必然展开,是资本逻辑在文化领域的扩张。如果说在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文化生产在整个生产中的地位是“微不足道”的,那么,随着资本的不断扩张,文化生产逐渐成为生产的一种主要形式,成为资本增殖的主要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也要遵守这个“生产的普遍规律”,没有经济动机或经济目的的文化生产只能是偶尔的行为,不可能成为一个经常性的、普遍性的生产过程,即文化生产不能没有资本逻辑的强力驱动。在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中,资本逻辑呈现出两重性。资本逻辑的两重性,意味着资本逻辑对文化生产的驱动也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资本逻辑具有“伟大的文明作用”或“非常革命的”方面。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资本这种“伟大的文明作用”: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它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而且,随着资本生产的全球性扩张,人也从地域性的存在发展为世界性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不得不说,资本创造了一个伟大的文明时代。毫无疑问,资本逻辑这种“伟大的文明作用”并没有过时,迄今为止,它仍然是生产力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系统。文化生产作为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当然也需要资本逻辑的驱动。在现代社会,任何产业都是资本与生产的结盟,是资本参与到整个生产过程之中,并成为整个生产过程的实际统治者。文化产业也不例外。文化产业是资本与文化的结盟,是资本在文化领域的扩张,资本主宰着整个文化生产。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文化产业也是资本与文化结盟的形式,是利用资本力量推动文化发展的手段或形式。事实上,文化产业主体的壮大都有赖于资本的充分滋养。可以说,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正是因为有资本的大量涌入,我国文化产业才有了爆发式增长。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是:2012年,万达斥资17亿美元买下拥有约5000个银幕的美国第一大院线连锁amC公司。2015年万达院线以超过4亿英镑并购拥有450块银幕的澳大利亚第二大电影院线Hoyts。2016年7月万达集团旗下美国amC院线宣布以9.21亿英镑收购总部位于伦敦的欧洲最大院线odeon&UCi。据报道,交易完成后,万达将在全球四大洲拥有超过1.3万块银幕。③管中窥豹,由此可以感受到资本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热度”。另一方面,在马克思的视野中,资本逻辑不可避免地带来“现代的灾难”。现代世界出现的各种灾难,资本逻辑是主要的甚至是根本的原因,这是由资本逻辑无限地追求自身增殖的本性所决定的。“生产的普遍规律”的必然结果是各种危机的频繁爆发,而各种危机的实质是人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劳动异化以及人的物化是其总的表现。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只有人才是目的,资本逻辑只不过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而已,但资本逻辑是不可改变的,经济目标或利益目标仍然是生产的直接动力,因而文化生产作为生产的一个新领域,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资本逻辑的规定。如果说资本逻辑对物质生产的支配和统治已经造成了诸如生态危机等一系列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那么,资本逻辑对文化生产的支配和统治将从根本上动摇人的存在根基。当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这种根本性的支配和统治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生产的干扰和侵袭是存在的。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的文化生产行为并非个别,它们不是为丰富和提高人们的文化生活而生产,而是为利润而生产。一旦文化产业被资本逻辑所绑架,也就意味着文化的沉沦,而文化一旦成为资本的附庸,以文化人也就成为以资本化人,使人从根本上失去对资本的批判和控制能力,成为金钱的奴隶,卢卡奇的“物化意识”和马尔库塞的“单面人”将成为现代人们的必然命运。显然,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文化产业不仅具有一般产业的共同性,要遵循“生产的普遍规律”,还具有特殊性,要遵循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文化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而是特殊的商品,即精神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人们审美情趣以及价值取向等。文化产业的主要功能不是经济效益,而是社会效益,即凝聚和传播审美观、价值观以及社会文化,以人的精神健康和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旨归。当然,文化生产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意识生产,它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任何经济发展都与一定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社会文化相联系,任何经济发展都是一定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社会文化的体现。在这一点上,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理解“最终指导经济的还是经济深植于内的文化价值体系。经济政策作为一种手段可以是有效的;但只有在构塑它的文化价值体系内,它才合理”④,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既要利用资本逻辑,又要驾驭资本逻辑,探索出一条利用资本逻辑发展文化产业的新路。

二、文化产业需要走出资本逻辑导致的困境

经济新常态是与经济发展中的矛盾、问题相联系的,是经济发展中矛盾、问题的凸显以及应对这些矛盾、问题的方法选择,是人们对经济发展中矛盾、问题的战略判断以及解决这些矛盾、问题的战略考量。也就是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是经济新常态出现的直接原因。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粗放式发展、结构不合理和创新动力不足等,从而导致效益下滑。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必然导致经济发展不可持续。与此相适应,由于资本的竞相涌入,文化产业在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之后,一个重要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增长过快,而且是低起点、低层次的增长,各种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并不断积累,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以电影行业为例,2015年我国共拍摄各类影片686部,总票房达到440.69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6.58%。2016年全国总票房虽然已于8月初突破300亿元大关,但同比增速明显放缓。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市场的一种反应,观众趋于理性。对于电影行业来说,这是一个调整期,将会淘汰一些没有诚意做电影的人。⑤这种状况不会很快结束,将保持一个较长的时间。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资本逻辑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不断地扩大再生产是由资本逻辑的逐利本性所决定的必然行动,但扩大再生产又以扩大消费为前提,消费制约着生产。当然,扩大消费又以扩大生产为前提。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消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时指出,消费是生产,生产是消费,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其中蕴含着一个重要问题:是用生产刺激消费需求,还是用消费需求牵引生产。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一个基本事实是,在资本逻辑中,用生产刺激消费需求是最主要的方式。用生产刺激消费需求的直接后果是消费的巨大增长,从而带来超高的GDp增长,GDp成为唯一重要的也是最高的价值评价标准。这种逻辑正是我国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的合理化根基。文化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以模仿型排浪式消费为前提和表征,而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具有不可持续性,因而当模仿型排浪式消费结束时,文化产业必然从高潮走向低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资本逻辑既是高潮形成的重要推手,也是低潮降临的助产师。文化产业要走出这个由资本逻辑导致的发展困境,仍然需要唯物史观的指引。唯物史观是我们操控资本逻辑最有力的思想武器。消费需求逐渐成为主体,以消费需求牵引生产发展,这是文化产业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在唯物史观看来,消费是人的需要的体现,人的消费需求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据和动力,生产力则是满足人的消费需求的手段、过程或方式,人的消费需求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有什么样的消费需求,就有什么样的生产,也就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不同阶段呈现出来的不同特征,都与人们的消费需求有关,是由消费需求决定的。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前10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和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提升。这种需求尽管是最基本的、低层次的,但也是巨大的。犹如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渴望解决物质生活上的温饱一样,这个时候人们的基本要求是解决精神文化生活的温饱问题,对于层次、质量等的要求并不高。因此,人们的文化消费具有模仿型、从众性、同质化和排浪式的显著特征,这就造成了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因势而起。与人们的消费方式相适应,文化产业也具有低起点、模仿型、同质化和爆发式等特点。显然,这样的消费方式以及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喧嚣过后必然是一片沉寂。我们不期待再次量的“爆发”,而是渴望质的不断提升。事实上,人们的文化消费结构正在升级,即从模仿型、从众性、同质化和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转变。有学者把中国消费结构变化概括为四次升级:第一次是基本生活用品消费,第二次是彩电、冰箱等的消费,第三次是汽车、住房等的消费,第四次是旅游、教育、娱乐等文化类消费品的消费。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也可以把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消费看作是第五次升级;而且,这次升级的意义更加重大,它不仅可以成为中国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的引导,而且将从根本上推动着文化产业乃至整个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归根到底,模仿型、从众性、同质化和排浪式消费是一种外生性消费,侧重于量,而多样化、个性化消费则是一种内生性消费,侧重的是质。显然,健康的、可持续的文化产业发展是由内生性消费决定的,因为内生性消费体现了人们的高质量、高品质需要。这样,市场竞争必然转向以质量型、差异化、个性化为主的竞争。实际上,市场经济就是一种差异经济或个性经济。正是差异和个性构成了竞争的前提与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个性化特征日趋明显。马克思在阐述人的发展三个阶段时,把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概括为“自由个性”,强调的就是人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尽管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人的个性化特征日趋明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的个性化发展既意味着一种全面性发展,也意味着一种差异性发展,是全面性发展和差异化发展的统一。在资本逻辑中,“整个文化工业把人类塑造成能够在每个产品中都可以进行不断再生产的类型”⑥,扼杀人的个性。相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重视人的个性化发展。这就给文化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文化产品彰显出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品质。一方面,文化产品的首要价值或根本价值在于质,只有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起到涵养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作用。所谓高质量,就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是精深内容与精美形式的统一。另一方面,文化产品要多元化,用不同的形式反映不同的内容,丰富而全面,能够满足人们的不同口味,使每个人都能各取所需。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它要求文化产业以人的消费需求为导向,实现从粗放式向集约式、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这样,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就被坚决地提了出来。实际上,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的本质和核心是动力系统的更新升级。有什么样的动力系统,就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动力系统的更新升级既体现出新主体和优结构的本质要求,又从根本上形塑新主体和推动优结构。因此,与经济新常态相一致,文化产业也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经济效益,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这是资本的本质要求。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强调社会效益的重要性,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但没有利润资本生产是不可能进行下去的。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常识。也就是说,在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下,资本是主体,产业结构是围绕着资本逐利的目的来构建的。而创新驱动则是在淡化资本目的的前提下利用资本,主体是人们的消费需求,产业结构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为建构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三、以资本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最早提出创新驱动的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指出,在创新驱动阶段,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只有当创新真正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动力时,文化产业才有可能真正成长“支柱产业”“黄金产业”“朝阳产业”。既然文化产业发展困境主要是由资本逻辑造成的,那解决问题也只能从资本逻辑着手,解铃还须系铃人。尽管实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在驾驭资本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资本的创新逻辑是一条不可或缺的路径。资本创新这个词很容易产生歧义,使用它时应当谨慎,因为资本本性及其逻辑是不可改变的,不存在创新的问题,但在这里资本创新与生产关系无关,而是指资本增殖手段的不断创新。这是我们占有和利用资本的前提,也是我们驾驭资本的根本方式。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正是以此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的。熊彼特认为,资本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及其与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并把这种新组合应用到生产体系中,实现资本生产的“革命性变革”。尽管这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性变革”,但确实是一种创新。文化产业的资本创新,实质上是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及其与生产条件的重要组合,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按照熊彼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具有关键性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文化产业的资本手段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生产技术的革新。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⑦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导致一次深刻的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是以生产技术的革新为显著标志的。在这个意义上,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首先在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当今时代,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信息技术给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空间,只有搭上网络技术这趟快车,文化产业才有可能摆脱传统生产技术的掣肘,实现质的跃升和效率的提高。第二,生产方法的变革。从宽泛的意义上讲,方法也是一种技术,是技术的一部分,但这里所讲的方法是指人们使用技术或以技术为中心组合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方法,即把技术应用到生产之中并以此为根据重组生产要素的方式、方法和步骤。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生产方法的变革。立足互联网大平台,要求文化产业围绕着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物联网等新技术重组生产要素,实现文化生产的多元发展和融合发展,在提高产品质和量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以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为必要前提。文化产品虽然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但它具有一般商品的特性,即在市场交换中既实现自身,又实现资本增殖。文化产品的生产离不开市场导向。在这个过程中,商品价格是个核心因素。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曾指出,离开了市场价格,将无法理解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资源分配的效用最大化。市场资源配置是动态的,而价格正是资源配置变化的推手或风向标。但市场导向不是唯一的因素,只有市场资源配置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才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关键。也就是说,市场导向并非是唯利是从,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的消费需求为引导。第四,产业空间的拓展。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和文化产业“走出去”。这个趋势是前三个方面的直接后果。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技术既打破了产业之间的壁垒,也使国家之间的“柏林墙”形同虚设,文化产业既与其他产业联姻、融合发展,又不断走出国门,在实现资本全球流动的同时,承担起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任。这四个方面的创新是统一的,不可分割。以资本创新特别是新技术为支撑,创意成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因素。美日韩等国的文化产业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关键在于创意。在此基础上,国外有人认为,文化产业向创意产业再向创意经济发展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客观趋势。“认识创意经济,就要了解它由什么构成以及它如何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发挥作用。而对于理解这一概念至关重要的是,理解‘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这两种不断演进的概念。许多相关辩论由此展开。”⑧这种理解抓住了创意经济的实质和核心。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是创意经济的基础,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所谓创意,通俗一点说就是有一个好点子,并能把这个好点子变成设计,再把设计通过生产变成文化产品;往深说,它实际上代表着文化的原创力,因而构成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意义上,创意具有精神自由的特征,但这种自由是相对的,它需要资本的滋养和推动。没有资本的充分滋养,创意很难成为一种生产力。事实上,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缺少创意。毋庸讳言,前些年我国文化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是有泡沫的,而且泡沫还不少,其重要表现是“拿来主义”盛行。这不是说我国文化生产没有原创性的东西,而是说借鉴与模仿是主要趋势。以近年火爆荧屏的真人秀综艺节目制作为例,全国最受欢迎的综艺节目,多是重金从国外买入版权,而非本土原创,尽管很多节目克服了外来节目“水土不服”的问题,并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再创造,但还是从根本上体现出缺少原创力或原创力不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资本手段创新,使资本手段成为创新创意的重要支撑,推动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文化的原创力紧密相关的是文化创作。原创力是在文化创作过程中实现的,是人们在文化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创作,才能实现创新创意和塑造原创力。文化产业是靠文化产品说话的,在这个意义上,作品是生产的前提,即创作是生产的前提。因此,回归本位创作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基本要求。所谓本位创作,就是以创作为本,以作品为本,通过创作来推动文化创新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由于浮躁而导致的“拿来主义”盛行和文化生产过程中胡编乱造现象严重。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讲到,“我同几位艺术家交谈过,问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了两个字:浮躁”⑨。浮躁的直接结果是作品质量低下甚至没有质量。没有质量的文化产品可能会喧嚣于一时,但不会真正长久赢得消费者的心。之所以“浮躁”,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资本逻辑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一个因素。市场经济把所有的生产包括思想家、艺术家、文学家等的文化创作都纳入资本逻辑之中。马克思曾批判过这种现象,他指出,在资本生产过程中,精神生产从属于物质生产,是物质生产的一部分,精神生产者大多成为资本家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在中国这种现象也仍然存在,大量的演员、画家、作家等与企业或公司签约,成为企业或公司这部赚钱机器的一个零件。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文化产品也要进入市场获利。文化创作是一件极其艰难的工作,一件优秀的文化产品往往需要经过反复打磨,这些都是对人心的考验。有人经不住这种考验,总是想把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投入市场获利,赚取钱财。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从而使浮躁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这样,有效防止和克服浮躁心理就成为回归本位创作的前提条件。既然浮躁与资本逻辑以及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有关,那么,防止和克服浮躁也只能从这个问题入手。一方面,要建立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切实保护坚持本位创作者的利益,这既是坚持本位创作的动力,也是建设本位创作的良好社会环境。尽管本位创作主要是一种精神活动,需要精神上的坚守,但在市场经济中,他们的创作活动不能只与精神有关,必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本位创作的实实在在的回报。这种回报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责任。另一方面,本位创作的实质是创作自由。没有创作自由,就没有创作本位。在这里,创作自由有两层意义:一是社会的包容和制度的保障。创新有可能突破传统的、旧的东西,触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也面临着失败的风险,所以需要建立一种包容机制,并以制度的方式确定下来,鼓励人们勇于创新,形成以创新为荣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摆脱物质利益的羁绊。尽管本位创作不能离开物质利益这个基础,纯粹的本位创作已经鲜见,但还是要防止本位创作被金钱所绑架。当一个人的头脑里装满了金钱或欲望时,意识物化,何来创作自由。所以,本位创作还得有一种精神上的坚守。这就要求本位创作要有一颗“人民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本位创作的根本方向。

作者:张三元单位: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6.

③转引自卢凌之.中国风系列之三:琅琊榜刮起“琅琊风”中国娱乐产业从娱己到娱人[n].联合早报,2016-10-01.

④[美]丹尼尔•贝尔著,严蓓雯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2.

⑤新华社电:冯小刚谈票房增速放缓[n].新华网,2016-09-22.

⑥[德]霍克海默、阿道尔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4.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72.

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篇3

[关键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创新文化内容形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

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意义。

(一)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包括“出口、投资和消费”,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我国出口重创,虽然目前有所缓和,但对外贸易发展仍急需新的突破口,打破原本出口方式,改变简单的纺织品加工产业、低价值的附加产业转向我国目前十分支持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等特点,是典型的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

文化创意产业从2004年提出到2006年国家十分重视,并提出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北京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不但内在需求增大,国际化程度也在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和强融合性特征,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将我国优势文化产业品牌项目发展到国外,强调我国文化产业的特色,从而扩大出口,发展走高端、高效、高辐射之路,体现资源节约型、创新驱动型和服务主导型的科学发展理念。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北京在全国率先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本身存在文化优势和市场优势,因此北京一直是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风向标,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带动我国文化创意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文化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北京是首都和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是历史悠久的国际化大都市。一方面,北京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北京文化资源丰富,出版机构、出版图书、电影产量等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市场上的优势体现在北京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发展经济速度快于国家平均水平,人们消费习惯已经从物质需求转向对文化的更大需求,文化产业消费市场日趋扩大。2011年北京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3307元,同比增长14%,高于人均消费支出增幅的10.3%,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亦会跟随北京的发展趋势[1]。

(三)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北京要以国际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升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定位为国际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必须以打造具有国际水准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2]。《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必须抓好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推出一批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和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并且要求大力抓好中国文化“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国际文化合作和文化竞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拓展文化发展空间。

在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的竞争中,我国要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形象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民族文化要在全球化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个性。就是要汇聚我国的智慧资本,发挥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本以及吸纳国际国内的经济资本,全力打造中国文化特色和魅力,整体提升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力处于我国领先地位,并取得快速的发展和巨大的成绩,但是在国际化发展上还刚刚起步,与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缺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新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创意等智力因素为核心,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创造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提升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新型产业。作为一个依赖于文化深度、创新创意和科技手段的新兴行业,面对国际化发展的战略之路,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北京仍需要在人才培养上投入更多的资本。

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尚难满足社会需求,创意人才特别是高端原创人才、管理经营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不足,缺少能够适应国际化发展的人才,这极大的制约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此外,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较广,但高校培养人才还相对较集中在影视、动漫等方面,存在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上的不匹配,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中还存在人才缺失,没有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3]。国际化创意产业人才需要具备基础专业知识和语言优势,这样更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在北京高校的培养模式中还未具备这样的培养能力,普遍存在学生专业不精的现象,必须加大力度实现校企结合的模式,以市场为培养人才的方向,满足社会未来的巨大需求。

(二)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意品牌。

2004-2011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9.5%,超过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5.2%)4.3个百分点,保持强劲的增长潜力。

从上图可以看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综合发展较快,增长势头强劲,在这样的大发展时期,也必须认识到我国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品牌。对比分析,比如美国以《哈利波特》为品牌扩大影响力的图书出版业,韩国以培养娱乐明星为品牌的文化输出产业,日本主打动漫产业风靡全世界二十余载,甚至像印度的宝莱坞在全球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虽然目前北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必须清楚品牌在任何市场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北京发展国际化道路必须以先导品牌为突破口,依托北京悠久的文化历史,或在艺术品交易上或在北京非物质保护遗产上打开北京走向世界的国际化发展之路,打造北京乃至中国的文化创意品牌。

(三)缺乏具有竞争实力的跨国企业集团。

目前北京市有一批在全国较有名的文化创意企业,其中部分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从规模水平、经济效益等各方面看,都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创意企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11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和企业法人单位中,收入在亿元以上法人单位有900余家,收入在50亿元以上的法人单位仅10余家。而像时代华纳和迪斯尼公司这样的全球性传媒巨头年销售额早已突破200亿美元,与之相比,北京市收入超过百亿元的跨行业、跨区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文化企业则凤毛麟角[4]。

三、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

(一)政府主导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仍属于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保护与扶持。为巩固提升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地位,推动首都文化产业大繁荣,北京市政府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的若干政策》(京政办发[2013]52号),鼓励民营文化创意企业“走出去”。在设计未来国际化发展方向上,《政策》指出:“加大国际市场拓展资金扶持和文化产品出口奖励,支持民营资本收购国际战略性投资项目,购置海外文化资产、经营资质和品牌资源”。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一方面需要地区给予一定的资助,尤其是幼小且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企业,加大在民营企业上的投资;另一方面还要给予相应税收的减免优惠,扩宽资金的来源渠道,既开源也节流,真正做到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同时,《政策》还鼓励民营文化创意机构在国内外开展文化交流,尤其是能在国外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大型展会及文化推广活动。

(二)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

聚集区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积极建设产业聚集区,逐步形成以骨干企业为主体、集聚区为依托的集聚扩散型发展格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政府在规划建设聚集区时,应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充分考虑企业的意愿和需求;要采用市场化模式,积极引进有园区开发经验的企业和产业龙头企业,规划园区产业发展,制定园区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带动中小企业进入园区,形成产业发展生态链;加强聚集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筑市场化的资源共享模式,为园区企业和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咨询服务、决策辅助等各种服务,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专业服务网络。[5].

(三)培养国际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1.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发展国际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决不是简单的通过高校扩大招生规模,而是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质量。事实上,就北京电影学院而言,每年招生人数相对稳定,人才竞争十分激烈,但是在就业中仍存在大量毕业学生转行现象,可见在文化领域就业机会较有限,对人才要求亦比较高。又如动漫产业,虽然各高校开设此类专业,并进行规范全面的人才培养,但动漫行业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有开拓的创新思维,更好的综合素质。北京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必须拥有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这是基础亦是重中之重,因此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而非仅是数量。

2.引进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素质人才和培养可以“走出去”的复合型人才。要引进国外具有先进技术的人才,从而引领并带动北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高素质人才是第一生产力。高素质人才不仅包括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还包括文化产业企业的管理人才,掌握文化企业管理的特殊性,实现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同时,也要将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懂得营销文化产业产品的人才分派到海外,开发、拓展我国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化的道路。

3.高校培养人才要注意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积极开展校企结合的方式,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企业之中进行实践,通过实践再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真正做到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

(四)培育文化创意企业和文化创意品牌。

1.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企业不多,尤其是实力雄厚的更是少之又少,培育文化创意企业需要从发展几家大型龙头企业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化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政府扶持,社会融资,企业自身注重管理、培养人才以及抓住市场机遇,这样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才能够在国际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地位,以及确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国际角色,真正参与到国际产业文化分工之中。

2.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一直是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时亦要注意中小企业发展,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实现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从简单的产品输出,到注重资本的扩张、品牌的推广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等多元输出方式。

3.强调文化创意品牌意识。文化创意产品的输出实质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输出,弘扬民族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展现民族的博大精神,用民族品牌开阔国际化道路。将我国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带到国际,推动国际文化贸易的繁荣发展。通过我国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利用国际市场,提升城市形象,培养国际文化创意品牌,成为创造和传播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强都。

[参考文献]

[1]林子毅,蒋莹。浅谈北京文化创意的发展[J].产业经济,2013(4)。

[2]刘牧雨,李建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定位[J].北京社会科学,2007(4)。

[3]黄侃。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北京文化创意创业发展[J].北京教育,2012(6)。

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篇4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城市转型;路径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70

作者简介:于秋阳,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讲师、博士(上海20023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逐渐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消费经济迅速崛起。在买方市场的需求导向之下,供给的种类、形态与方式也随之不断丰富多样化,加之知识经济、高新科技与媒体的影响和冲击,注意力经济、体验经济等侧重于吸引力和人本感受的经济切入点不断涌现;因此,强调特色鲜明、文化底蕴和认同感的各种创意便成为消费者社会的重要智力要素和经济资源①。在这一背景下所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ies)强调以创意、创造力为核心,突出创意和文化艺术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是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来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②;文化创意贯穿文化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共同推动着当代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2006年,我国首次③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并于2012年④进一步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新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文化创意产业也随即成为多个城市和地区大力发展支柱产业。文化创意作为推动城市复兴和重生的新生路径,强调消费引导市场、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双轮驱动经济发展。在全球性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环境的约束日渐增强的形势下,它使地方城市从主要依赖自然客体资源的发展转向着重开发人类主体资源,努力解放文化生产力,重塑城市形象,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型厉无畏:《迈向创意城市》,《上海经济》2008年第11期。,从而成为城市发展创意转向下的具象平台与新突破口。

一、文化创意产业成为驱动城市转型的新引擎

文化创意作为国际产业分工和价值链的高端,将经济、文化、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是创意素材和物质资料的结合,同时又跨产业、跨学科,其投资、组织经营形式多样化段继红:《浅谈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经济师》2011年第10期。;创意作为一种灵活性的文化、智力和技术型综合元素,其所具有的创新性、渗透性、高增值力、强辐射力和高科技含量的特征,大大促进城市和区域中文化元素的紧密结合,并为城市持续发展的生机和动力,成为推动城市转型的新引擎,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知本位驱动城市“有智成长“

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构成现代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厉无畏:《创意产业与蓝海战略》,《中国广告》2009年第5期。,创意科技手段的运用和创意文化元素的注入丰富了文化产业和产品的附加值,在城市文化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创意为王”成为城市文化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和核心。因此,知识密集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特征,并据此为城市输送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理查德?弗罗里达所提出的3t原则FlordiaRtheriseofthecreativeclass,newYork;BasicBooks,2002认为,构成创意型城市的关键要素中,人的才能(talent)和技术(technology)尤为重要,高知本位下的人才与技术的先导性和支撑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命力,两者以敏锐的视角将文化产生创意通过各种渠道与城市要素相的有智结合厉无畏、王慧敏、孙洁:《创意旅游: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革新》,《旅游科学》2007年第6期。,提升着城市的文化创新能力。一方面,创意阶层作为一群具有特定知识、学历基础、国际视野以及敏锐洞察力、卓越表达技能和创造力或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业人士张文军、弓弼,、魏巍:《创意城市与文化旅游》,《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2期。在城市中的广泛聚集构成了高端的城市人力资本与人才要素;同样,城市所特有的高科技、文化和知识储备,高等学府、科研机构、文化团体、高收入和高消费组织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成长平台,两相得益彰。新兴的“知本家”们,作为新生社会群体正逐步从城市社会的“非主流”变成“新主流”;而文化创意产业正是孕育和繁衍城市“创造阶级”的母体与胚胎,正是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温床。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了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传播技术、自动化技术与媒体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渗透与融合,构筑了良好的科技与发展平台,从而为城市中只是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业态创新和促进产业链延伸奠定了良性的基础。

(二)高端品味驱动城市发展阶段跨越升级

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篇5

文化创意产业是新经济时代的朝阳产业,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产业活动现象。作为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时的产物,文化创意产业对推动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增加就业的作用日渐显现。发展和振兴文化创意产业,是邯郸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应成为邯郸市建设文化强市、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一、邯郸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近几年来,邯郸市以建设文化强市、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推动文化产业加速发展,努力实现着从文化资源大市到文化产业大市、文化强市的转变。

第一,产业规模。

近几年,邯郸市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发行、印刷、演艺娱乐、文化旅游、会展、网络文化、动漫等行业。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68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9%,比上年增长30.8%。文化产业已成为拉动邯郸经济增长的新亮点。2010年全市共有文化产业单位5391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2万人。文化产业2010年吸纳就业人数占全市新增就业人数的23%。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邯郸市发展注入了活力。

第二,产业园区建设。

文化创意园区是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也被视为衡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近年来,邯郸市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推进“三园、五城、六基地”建设。同时,谋划推进了成语典故文化资源开发工程、市传媒中心、青年电影院整体改建、洪生山庄文化生态园、荣宝斋艺术家村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园区建设带动了全市整个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邯郸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要认识到,邯郸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虽已初见成效,但同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一些发达区域相比,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产业的投入产出比上,都明显落后。目前,邯郸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管理协调难度大,政策引导不够。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较为复杂,涉及到多个部门和行业,涉及各种类型的企业,多头管理的现象比较突出,如:文化部门管理演出娱乐服务市场;广电部门管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部门管理出版物市场;体育部门管理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旅游部门、建设部门及各区、县都参与旅游资源管理。虽然成立了文化产业办公室,但尚无专门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行政管理机构划分过细,交叉重叠,难以形成合力,导致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削弱了整体优势,不能很好的引导整个产业快速发展。

第二,自主研发能力不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国际经验表明,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创新能力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也是制约邯郸市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邯郸市文化创意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能力仍显不足,制约了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另外,邯郸文化创意产业还基本停留在简单的生产阶段,缺乏关联产品和衍生产品,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

第三,公共服务平台尚不完善,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良好的创业氛围、有效的公共服务平台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需环境。实践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在降低企业投入成本、减少企业交易成本、促进企业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巨大。目前,邯郸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发展还不尽完善,园区建设过多依靠政府和政策的规划引导,缺乏信息、技术、投融资、交易等配套服务体系的构建。

第四,规模小,在投融资方面存在困难。

文化创意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首要的问题就是资金的来源问题。金融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条件中需要其资产进行抵押,但是中小企业的赢利模式不明确,自身又缺乏有形资产,所以金融机构在给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问题。文化创意企业本身存在的缺乏有形资产、无形资产难以评估、还款来源不明确的问题,使得他们无论在金融机构还是在资本市场,融资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第五,人力资源匮乏,人员结构不合理。

大多数文化创意行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特点,其发展需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一些新兴行业,如动漫、游戏、网络等对创新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迫切。尽管邯郸市积极引进人才,一些院校也调整方向,加大培养力度,但短期内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还远不能适应其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加快邯郸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完善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

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构建高效的以政府服务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体制,是其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是协调发展。市政府应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战略研究、战略规划,做好跨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并协同完成产业发展任务。二是政策保障。一方面要用足用好现有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制定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税费优惠、投融资便利、出口支持、中小企业扶持、鼓励创业等各项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政策,形成全面系统的产业政策体系。

第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建设创意产业园。

良好的创业氛围、良好的创业环境、有效的公共服务平台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需环境。一是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公开、透明、开放的企业准入机制和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产业环境,吸引创意设计各类企业集聚在邯郸。二是加快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创业园区应为企业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办公、通讯与网络等共享设施,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服务,提供政策、融资、法律和企业管理等中介服务,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降低创业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

第三,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邯郸市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要不断推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立足本市的实际,突出并创造自己的特色,充分发挥区域创新体系对文化创意环境的塑造和激发原创的作用。一是引导创意企业不断创新。强化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实行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事后补助,或相关费用税前列支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二是扩大创新合作范围。加强与高校等传统重点合作对象合作的同时,迅速展开与北京、上海等创新实力强市之间的合作,积极推进境外合作。

第四,开展多渠道融资,解决资金问题。

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就要拓宽融资渠道。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像重视生产性投入一样增加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对符合规划的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要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予以扶持。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银行金融业积极探索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等为标的的质押贷款业务和创新金融产品。三是积极吸收社会资本。鼓励和引导优质文化创意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的对接。

第五,培养高层次的复合人才,加强人才储备。

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密度高的产业,其价值根源在于知识、创意,而创意则源于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此,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本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的观念,在吸引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等方面要有新思路、新机制、新条件。一是加快建立文化创意人才培训体系。积极与在邯高校沟通,加快创意产业相关学科的建设,设置相关的专业,调整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规格,加大创意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最大化的利用教育资源。二是引进各类高端创意人才。营造良好环境,拓宽柔性引才引智渠道,大力引进具有跨学科知识、跨行业经验和广阔视野的领军式创意人才,加强区域之间人才的交流。

第六,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增强竞争力。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地区都非常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以此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邯郸历史文化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因此有必要打造具有邯郸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培育和打造邯郸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一是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充分挖掘邯郸各重要景点的文化内涵,围绕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和创新性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二是利用特色浓厚的地方戏曲形式打造文艺品牌,集历史文化、地方戏曲和现代文学于一体,在剧本创作和舞台创意方面着力打造文化艺术品牌。三是打造民间工艺品牌,在弘扬以“黑陶、磁州窑、草编等民间工艺产品”为品牌开发重点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技术和创意,形成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民间工艺品牌。

四、结论

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篇6

[关键词]创意农业;理论反思;吉林省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043

1正确理解和认识“创意农业”

2005年,文化创意产业进入我国,2007年,“创意农业”的概念就出现于各类学术期刊中,许多学者就创意农业的概念、特征、发展模式、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1]受制于对新领域的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浮躁和功利的研究风气作祟,目前对创意农业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片面认识和理论缺陷。

11创意农业是农业还是创意产业

创意农业最开始是由创意产业学者而非农业学家提出的,这就为“创意农业”印上了深深的“文化创意”的标签。诚然许多学者在定义创意农业的时候都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融入创意,但事实上更多的研究成果仍然着重于产品创意。人们更乐于发现一种新的产业模式所带动的经济增长,而忽略了农业本身所特有的安全性、自然性和无可替代的本质。

创意农业所涵盖的内容和领域是很广阔的,但究其本质和核心应该是属于农业范畴内的,是将创意和文化的元素融合到农业的各个领域中。当然创意农业也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此,还应该包括农业经济学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中与农业相关的部分。

12创意农业服务的对象

文化创意产业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而农民作为创意农业的参与者和服务对象,在创意农业中同样占有主体地位和作用。如上所述,通过发展创意农业,能够增强农村经济实力,进一步实现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收入的增长;但不能忽视的是通过发展创意农业,能够实现对农民精神生活的丰富以及自身素质的提升。

13创意农业发展的区位选择

前文我们指出创意农业是由文化创意产业学者提出的,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不难发现,文化创意产业都是在发达地区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使得创意农业的研究和发展也同样从发达地区开始,而在这些地区发展的创意农业则清一色地变成了“特色种植”“农业观光”“生态采摘”等,属于“郊区农业”和“农业旅游”的范畴之内,这显然是对创意农业片面、狭隘的理解和应用。

既然创意农业的主体是农业,就应该首先在农业主产区和广大农村地区推广和发展,而这些地区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形而上学地套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在发达地区推广创意农业显然是不合适的。

综上所述,创意农业是以农业为主,广泛地推广和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以实现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足的新兴农业模式。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是对于创意农业进行概念式的表述,而是本文对创意农业核心问题认识的总结和说明。

2吉林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转化成经济效益的能力较差

虽然吉林省的农产品产量实现了稳定快速的增长,但由于转化经济效益的能力不足,导致了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产量的增长。“高产量、低回报”已经成为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22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

吉林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起步较晚,吉林省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低,且发展速度缓慢,这导致一方面农产品的产量提高不上去,r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使得基础农业占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抑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析出。

23农民的人均收入偏低,普遍素质不高

吉林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并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相比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目前吉林省农村人口普遍的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含初中),少数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人口基本上都留在城市里,这使得农村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素质不高。这种由于教育缺失导致素质不高,从而影响到农业经济发展,进一步减缓了农民的收入增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特别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会直接影响到创意农业的实施和发展。

3吉林省发展创意农业建议

31逐步形成创意农业产业集群

创意农业是对整个农业科研、生产、销售体系进行创新,现有的以家庭为基础的农业生产单位各自为战,大大提高了推广创意农业的难度和成本。建立创意农业产业集群是发展创意农业的前提和基础。不同于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的集群发展路径,由于农民生产生活空间相对固定,在区位上实现集群效应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创意农业的产业集群具体表现形式为“龙头企业/生产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龙头企业或行业组织指导农户进行统一的生产和销售。从实现路径上看,初期主要依靠政府的引导和扶持,组织小规模试点,待试点成功后再大规模推广。

32在农业生产各环节充分融入文化元素和科技创新

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而创意农业更依赖于科技创新,特别是转化和普及的能力。文化体现出地域性,融入文化元素的农业生产会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这种差异性是农产品价值的一种体现。

充分理解和把握市场需求,努力发展高科技含量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是吉林省创意农业必须坚持的道路。为此要鼓励龙头企业或生产组织与广大相关院校、科研单位保持紧密联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为一体的创意农业科技文化创新体系。

33建立独特的创意农业品牌

吉林省创意农业品牌战略要经历品牌构建、实施和维护三个阶段。首先是品牌构建阶段,通过成熟的受到广泛认同的明星品牌,利用品牌效应的外部性,建立“吉林农业”这一整体品牌形象,通过对“吉林农业”这一品牌的文化构建和价值构建,在国内外消费群体中实现对品牌的高度的认同,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价值满意,进一步实现品牌构建带来的价值增值以及对未来发展过程中蕴藏的沉淀成本。其次是品牌实施阶段,吉林省创意农业的品牌建设不能停留在“吉林农业”这一广义概念上,要利用品牌的概念扩散性和延伸性,结合具体农产品的自身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独立个体品牌。最后是品牌维护阶段,就是通过提升农产品质量、提供特色农产品服务和其他营销手段对整体和个体品牌进行品牌维护。[2]

34大力发展农业创意产业

农业创意产业,是在农业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对创意农业的丰富和补充。农业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旅游、特色种植、民俗文化、农业会展等,其中农业旅游包括农业体验、农业观光、生态采摘等,是目前我国各地重点发展的农业创意产业。发展农业创意产业对于吉林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做强第三产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篇7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掘取非物质文化②素材而进行创意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如《哈利•波特》、《怪物史莱克》、《达芬奇密码》等,其创意路数皆为发掘、解构和重构传统非物质文化因子,以现代传媒形式这个“新瓶子”来装“旧酒”。这种尝试不仅联系了历史文脉,也将非物质文化中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展示出来,对当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前文中动画片《花木兰》也是这样。此外,台湾大宇公司电脑游戏《轩辕剑》,也是按照这种路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现代转化,化腐朽为神奇。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板块的东端,高原、沙漠、丘陵、平原等地质环境丰富,境内气候跨寒、温、热带,丰富的地貌、生物资源和多样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五彩斑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纵向发展上来看,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并发展至今的古文明形态。由渔猎采集而入农耕社会,由近代工业化而交叠进入信息化社会,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这份富足而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素材。以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设计为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在两个方面进入设计体系并发挥创意素材的作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形态及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并饱含造物智慧和情感因子,特别是形态丰富的民族民间工艺。以编扎工艺为例,四川的棕编、山东的草编、浙江的竹编以及广东的葵编等精彩纷呈;又如织染,苗族的蜡染、壮族的壮锦、土家织锦以及江苏南通汉族的蓝印花布等争奇斗艳。此外,各地还有民间烧造、服饰、木艺、漆艺、金属工艺等。我们可在产品设计方面发挥创意智慧,将其用于现代的手工艺品、纺织品、电器产品、交通工具、家居与建筑等领域中去,开发出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产品服务体系,以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师要把目光转向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上,在充分与当地居民交流的基础上,共同开发适宜于该地域生活的必需品、流通商品,甚至实施走出去的文化战略,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国际化设计产品。在运作模式上,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民间工艺“造乡运动”,[3]对于当前中国“非遗”中的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创意开发,依然具有借鉴意义。这种基于实体的产品设计不仅可以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也在无形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向一种新的转化。除了产品设计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在其他具有传媒性质的设计领域(非物质设计领域)中大展身手。我们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于平面设计、展示设计、电影及视频短片、动画设计、多媒体设计等领域,通过创意加工,为非物质文化素材插上现代技术的载体翅膀,使其获得更有力更全面的传播优势。这必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之外的又一条大道。

21世纪,全球必须面临这样一个新局面:除了使自己的国民经济加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进程中来外,更重要的是,也必须使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适应新世纪世界性文化的发展。这就涉及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协调发展的问题。现实情形是,西方国家面对自己创造出来的新物质文明引发的问题措手不及时,更需要面临与发展中国家相互协调、避免冲突对立,以使各国家和平共处的问题;一些落后的非西方国家则面临着如何使自己的非物质文化(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以及保存自身非物质文化独特性的问题。因此,中华民族须面临“文化自觉”问题,即如何认识民族自身文化。[4]值得庆幸的是,联合国已将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提高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等重要地位上。但现实的情形仍然相当严峻,虽然已有学者专家敏锐地注意到:人类现代的物质文明是以生物的多样性减少为代价的,而人类现代的精神文明则是以文化的多样性递减为代价的。但认识民族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既要站在全球化与人类文化的角度,又需要有宏观的文化视野与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还需要大批的人力物力投入。因此,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体系的重建,是一个宏大的文化课题,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只是其中一部分,这是我们思考和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理与研究、保护和开发、继承与创新的大背景。

另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使得农业文化在工业文明面前节节败退(即使在偏远的疆域村寨,现代商品文化也已深入到闭塞的角落),生长于斯的非物质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很有可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悄无声息地自灭而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长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从根本上导致了其不断走向萎缩和消亡。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进行转化,必然还留下巨大的遗憾,造成一种文化遗产的缺失。欧美发达国家已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如何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国内的努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保护,以博物馆、民俗馆(村)为其归宿;二是开发,以旅游开发为多。当然,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无法融入现代生活,因其赖以生长的土壤环境已不复存在,将之整理入档入馆,也算尽了一份文化义务;有的开发旅游,也算盘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错选择。但是人为的过度开发,带来了“失真”的弊端和商业味压倒文化味的无奈。那么,面临来自全球化和工业化的严峻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走出文献式记录、封存式“民俗村”保护、过度商业旅游开发的模式呢?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展览馆融入当下的生活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篇8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创意产业经济增长点

创意产业正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不仅改变了社会经济生活,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革命。在人类社会,虽说依然保留着群体性社会动物的本性,却不断地遭受文明的异化。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正是对这种现代性的反思,社会发展不应该偏离其初衷。21世纪物质极大丰富,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成为备受瞩目的问题。马克思阐述的“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被大机器生产吞噬了,不自由存留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人变成了被机能化的物。社会化过程中,弗罗姆的“社会过滤器”藏起了大部分选项,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无从查考。农业经济是自在的直接经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人性受物性支配。工业经济是自为的间接经济,人的本质被对象化、商品化,人的存在与本质对立,如马尔库塞所说,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在一种自由的条件下操纵这些人为的需求的,但这种自由的条件本身就是一种统治工具。创意产业统一了劳动与资本、生产与消费,劳动就是资本,资本就是劳动,创意成为生产要素,生产与消费汇合于同一目的,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回归于存在之中,进入自为自在的自由状态。

创造性思维与创意产业

创意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创造性思维是创意产业的基础,创造性思维发挥了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创造性思维不仅具有开创意义,也开拓了人类认识新领域。创意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的重要动力,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过程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作为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实现了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创造性思维不仅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思维成果,开拓人类知识的新领域。擒获新的思维产物。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成果产生的必要前提和条件,而创造则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个人推动社会前进的必要手段。

德国经济思想家熊彼得最早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熊彼得认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经济学家罗默认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新创意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英国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明确阐释了国家产业政策的创意产业概念,并对创意产业做出严格定义: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使这些活动发挥创造经济效益和就业的成效。创意产业的概念囊括了知识产权,并传递象征性意义的创造性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扩散和聚合体系。创意产业解决了工业经济时代以传统方式无法处理的问题,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已是最大、最富有活力并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

创意产业是源于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活动,注重知识和创造的原创力,创造性思维引导的产品、知识或技术,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重组,提升产业竞争力,催生产业革命、产业重组和产业升级等等,能形成较强的产业聚合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却很少与其他产业发生资源冲突,创意产业可以为产业体系的整体发展提供长远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创意产业与创造性思维观念

创意产业使合目的生产达到最高境界,以此将人类推向了更高的生命存在。创意产业低消耗、无污染,不受资源稀缺限制,突破了大卫·李嘉图生产边际成本递增、要素边际收益递减的经典结论,使生产从收益递减的社会逐步推入收益递增的社会。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综合的视角审视,创意产业是边际成本递减的高增长经济。工业经济通过社会化创造价值,同时也在社会化的路径中耗费价值。当社会化范围超过一定限度,边际成本就会增加,边际收益下降。创意产业使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时空距离消解,社会化耗费的物质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同时,自身又依托在创造性思维这种无限的资源之上。普遍化和总体化的理性主义,以及与之相应的共性理念逐渐崩溃,代之以多样化和多元化理念,个体处于时空经验的改变和创造的可能性之中。

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篇9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产业价值链

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最具潜能的朝阳产业,是全球经济新一轮竞争的发展重点。如何以产业价值链为基础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和提高产业竞争力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

一、理论综述

价值链理论由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他认为,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活动,企业的一切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了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这项动态过程称为价值链。[1]查尔斯・兰蒂在20世纪末将“价值链分析法”引入文化产业研究,他提出的文化产业价值链包括五个价值环节:第一,创意的形成(创造性过程本身);第二,文化产品的生产;第三,文化产品的流通;第四,发送机构;第五,观众与接受。这五个环节构成了文化产业的基本价值链。英国经济学者安迪.C.普拉特(andyC.pratt)认为,文化产业与以文化形式出现的材料生产中涉及的各种活动有联系,在全球化时代构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包括内容创意、生产输入、再生产和交易四个链环,相互交融构成庞大的文化产业生产体系。

现代企业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价值链不仅存在于单个企业的活动中,也存在于不同企业之间,产业集群中多个企业共同完成价值的创造,构成产业的上下游关系。随着现代经济中产业融合趋势日益增强,产业价值链也随着产业链规模的扩大而不断拓展延伸。

二、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创造机制

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创造按照“创意―生产―市场”的主线开展,其价值创造机制相对于传统产品差异较大,表现出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典型特征。

(一)文化创意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增特点

与传统产业不同的是,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为初始投入和核心要素投入。文化创意作为一种要素投入,可以一次投入而产生多种应用,一人创造而多人同时拥有,不会因为被多次应用、多人拥有而降低其价值。一项文化创意被开发应用得越多,接受的人群越多,它所创造的价值就越大,价值增值越快。

传统产业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根植于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欲望的无限性,而文化创意产业依赖的不是稀缺的物质资源,而是无形的人类智慧、思想以及创造力,这是可源源不断再生的取之不尽的资源;并且文化创意思想应用越多、传播越广,其价值越高,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因此,当文化创意成为产品的核心价值,成为产品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便能为这一产业带来边际收益递增的结果,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一现象正如约翰・霍金斯所总结的,在创意经济中成本与价格之间往往没有关联,价格竞争已不再扮演决定性的角色,需求成为市场的主要推动力。[2]

(二)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融合

文化创意产品往往需要以有形物质作为创意呈现载体和价值实现载体,其中科技因素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首先,创意的提出往往是建立在现有文化资源和科技能力的基础上,在设计开发阶段要依赖科技提供公共技术平台和共性技术支撑,在消费和体验阶段也往往需要科技手段来承载和呈现。其次,科技创新所形成的生产工艺、加工流程具有可重复性、可复制性,这保证了在文化创意产品生产过程中既有效地维护文化创意的差异性,又能够实现其产品制作的标准化,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全球化运营提供有力支撑。不仅如此,科技创新还在不断拓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外延,甚至一些新兴的文化创意业态直接就是由科技创新推动的。

(三)消费者角度的多层次价值体系

文化创意产品是物质与精神、功能与审美、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产品,其物质载体决定了它的有形价值,文化创意内容则决定了它的无形价值。因此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文化创意产品具有多层次的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物质属性的价值。是产品对消费者物质需求的满足能力,表现在文化创意所附着的物质产品上的物理属性,因此它是物质的、有形的,主要是由物质资源和科技创造的价值。因承载文化创意产品的载体具有不同形式,物质属性价值可分为功能价值、体验价值和信息价值等几种形式。第二,观念属性的价值。是人们在消费商品物理属性的同时,由文化内容的创意性所带来的文化、审美、艺术、娱乐等精神层面的价值,表现为因商品内在的文化属性、象征意义的差异性,使得消费者对文化创意产品产生价值观念上的认同。观念属性的价值在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体系中处于最顶端和核心的位置,文化创意产品正是通过对观念属性价值的塑造来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依据文化和象征意义的不同内容,观念属性价值可分为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艺术价值、遗赠价值、选择价值等多种形式。

综上所述,文化创意是初始投入和核心要素投入,也是产品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并且这一要素投入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特性,这是文化创意产业区别于传统产业的显著特征。在生产环节,科技为创意从“无形”变为“有形”提供重要支撑,以文化为核心和灵魂,以科技为重要动力。在市场环节,精神层面的价值是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价值,也是这类产品的高附加值区域。

三、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

综合文化创意产业运营情况,我们可将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分为五个阶段,各个阶段都围绕“文化创意”这个核心依次展开。

(一)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框架

围绕对创意资源的加工生产和价值增值,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链大致包括创意内容生成、创意投资开发与生产、创意推广与销售、创意消费与体验、衍生品开发这五个阶段,按照“创意―生产―市场”的主线进行价值创造、增值并实现价值,实现“创意作品―产品―商品―消费品及衍生品”的演化。

(二)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分析

创意内容生成阶段参与的主体是创意者,文化创意产业正是依靠创意者的智慧和灵感来塑造产品的精神价值,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人力资本是创意产业资本的核心。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中的定义,创意阶层包括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演员、画家、音乐家、建筑师、设计师及其他知识型专业人士。

创意投资、开发与生产阶段的参与主体是生产商,生产商通过筛选创意及创意作品,用产业化管理运营方式和现代化科技手段对创意作品进行批量化制作生产。这一阶段是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初期阶段,通过这一阶段,分散的创意得以集中,汇集成为有规模的产业资源,进入规模化、产业化运营通道。根据这些企业的不同职能,我们可将其划分为生产类企业和辅助服务类企业。

推广与销售阶段的参与主体是运营商,运营商通过有目的的推广传播和营销活动,将文化创意产品推向市场大众,使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这一阶段是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后期阶段,也是市场化运营阶段,通过挖掘文化创意产品的观念属性,培育、引导消费者群体,使产品的精神价值得到消费者价值观念认同并产生购买意愿。这类企业包括媒体运营商、销售商、贸易商等。

创意消费与体验阶段的参与主体是消费者。消费者需求是整个产业价值链存在的前提,消费者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我精神层次、表达自我价值观念的需求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基础。消费者在消费体验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一方面传达到产业链其他环节,决定产业链其他环节的资源配置方向;另一方面,这种反馈信息在消费者群体内部进行传播,使有价值的文化创意思想和观念得到传递,进而形成社会文化潮流,使文化创意产品实现进一步的价值增值。在一些新兴业态中,消费者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创意活动中成为创意主体。

衍生品开发是产业价值链的延长和扩展,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创造过程在原有基础上进入一个新的循环。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越长,创造的价值越大,文化创意衍生品开发可以使产业链进入由点到面的快速扩张中,而且衍生品往往也是高附加值、高利润区域,从而实现文化创意成果的价值最大化。

总体而言,文化创意的价值通过这一过程在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之间传递和增值,并最终实现其价值,通过市场化、产业化运作使创意转化为财富。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须从基本价值链入手,有针对性地打造战略环节,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使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健康合理的产业体系,并逐步延伸到更广的层面。

(作者单位为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经济服务局)

[作者简介:习哲馨(1979―),女,江西吉安人,中级经济师。]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2]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m].洪庆福,孙薇薇,刘茂铃,译.上海三联文化出版社,2006.

[3]RichardFlorid.创意阶层的崛起[m].司徒爱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4]孙福良.创意产业基础理论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

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篇10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044-02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ies),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提出。布莱尔在任时期,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并将这一产业定位于将一种文化内涵依靠个人或者团体的创造力,以商业化的技术手段和产业化的方式包装营销知识产权。这个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等领域。创意产业这一概念迅速被英联邦国家注重,如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并将其作为一种发展战略进行大力推广。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也受此影响,开始重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国内地方面,《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全国各大城市也都推出相关政策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为代表的国家,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力。如何加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催生出了中国的文化产业;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政府对第三产业的重视,文化产业开始逐渐发展壮大;新世纪的到来,国民收入大幅度提高,闲暇时间富余,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文化创新产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近几年来,由于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的刺激,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各大城市的GDp中所占的比例和绝对利润值都在逐年增长,新增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和从业人数逐年增多,整个创意文化产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与国外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起步晚,很多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

(一)创新意识不强

中国创意产业创新意识不强,文化包容性不够,安于现状,害怕风险,文化创新产业的“创新”没有体现出来,吃老本、跟风现象严重。

(二)相关专业人才稀缺

中国文化创新产业市场尚未成熟,相关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吸取制度都不够完善,导致从业者中优秀人才的稀缺性严重。

(三)发展类型方向趋于同质化

国内文化创意发展类型和方向趋于同质化,跟风现象严重,抄袭模拟之风盛行。

二、加强文化创新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文化创新产业从业者加强解放思想和观念,注重创新,将创新视为文化创新产业的内在推动力

创意来源于创新,而创意产业则是通过一定的外部包装手段将个人或团体的创意打造成能形成经济效益的产品,所以创意产业的核心内涵在于创新。知识经济时代最本质的特征是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心力量,经济发展直接地、强烈地依赖于知识的生产、创新、积累、转播和消费。只有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构建起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的质的要素,才能为发展创意产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显然创新力度很不够,抄袭跟风盛行,吃老本严重,目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加强业界的创新意识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重视人才和知识的力量,从培养高素质相关人才着手,以知识的力量振兴产业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创意人才的匮乏。大批量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中国未来文化创意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前提。从已有的成功国家范例来看,各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无不得力于各国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以传媒产业来看,2013年传媒专业的世界排名前五十中,美国占据了约三十个席位,紧随其后的是英国、澳洲,韩国、日本等国家。而中国没有一所大学的传媒学专业能在世界前五十中占据一席。单从传媒学来看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虽然可能有些片面,但是也能够说明中国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面的缺位,不仅传媒学,还有诸如游戏、动漫等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文化产业大国也已经远远领先于我们。而这些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在近些年中之所以获得高速发展,与其丰富的人才资源的强大支持分不开。由于中国现实国情和固有教育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国创新人才的培养相当落后。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保住已有的创意产业专业人才,是解决人才问题的当务之急。对于已经在文化创意产业工作岗位上的年轻专才,应营造宽松活跃的工作环境,鼓励其大胆创新,采取各项激励措施,奖励先进,不断激发其创新热情。

(三)健全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以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做后盾。文化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产品容易被他人以较低成本复制,经营风险也会因此而增大。为了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以高于传统行业的标准执行保护措施,才能为创意产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所以,首先我们要完善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制度,因为法律法规制度是对创新动力和创新产品的最有效的保护伞,所以必须不断的完善和补充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中的漏洞和缺失;其次要形成一种尊重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的社会文化氛围,创造出一种保护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的软环境。

结论

如今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谁先发展谁就抢占先机,谁就将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有利位置。推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中国应该以创新为核心,人才为基石,知识产权制度为保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力争成为经济与文化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