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根本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33:07

中华文化根本特征篇1

“精神”一词的广义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精神家园”就是人的精神世界与精神生活的归属之地。

家是一个温馨的概念。对于常人来说,家是人生的起点和栖息地;家意味着安全、舒适和放松;家意味着和谐、幸福和满足;家意味着牵挂、责任和担当。幸福之人一定有美满之家,痛苦之人莫过于有家难归。有了这样的家,人才能有明确的方向,才能有充足的动力,才会有无畏的勇气,才会感到生活的安心、舒适、自由、放松。

个体的生命需要有“心灵之家”,群体的民族更需要有“精神家园”。有了这个“家园”,一个民族才有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活力。个体的人一旦失去了这个“家园”,就会成为精神上的流浪者,就会陷入焦虑、痛苦、彷徨、忧愁的境地;群体的民族一旦失去这个“家园”,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就会四分五裂,就会落后,就会挨打。因此,在物质文明高度繁荣的今天,我们必须用先进文化建设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现代西方社会之所以成为一个“焦虑社会”,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抑郁症患者,之所以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幸福指数没升反降,根本原因在于西方人丧失了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同步规划精神文明建设,一个物阜民丰、安居乐业的中华大家庭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指日可待。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需要发展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科学精神、大众基础的社会主义文化。它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出地表现在其先进性的时代趋向上。从时空坐标和历史方位来说,先进性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既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展要求,又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特性。从基本性质和价值取向来讲,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社会主义文化,既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又延续人类智慧灵光,同时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代表人民群众要求,为人民服务。从基本功能和发展指向来讲,先进文化是能够不断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文化,它的前进方向指向人的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人的精神力量不断增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取向,决定了它能够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道德基础和文化条件,因为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规范特征。这是先进文化的核心特征。一个文化系统中,对文化分子的思想、行为,甚至情感,规定其应当或不应当的是非、善恶标准,就是规范特征。伦理和道德是规范特征的总汇。文化的规范特征常透过社会控制、传统力量、奖励、惩罚、批评等展示出来。

艺术特征。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歌唱、装饰等等,都属艺术特征。在文化的一切特征之中,艺术特征是最富于特殊色调的一种特征,它是最直接呈现于感觉的表相。因此,当不同的文化因子接触时,最易引起彼此注意并且藉以识别彼此文化类别的就是这一特征。

认知特征。它是文化系统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分、辨识的标识性符号因子,更是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如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等。

器用特征。它是一个文化因生存或求知等需要而应用或采用的工具特征,是文化实用性的具体体现。人类自出现在地球上以来,第一件大事就是求食以维持生存,这就必须借助工具的帮助。今天,人们要提高生存质量,对文化的器用特征会更加依赖。

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先进文化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导向作用。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本质上不只是对现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而且包含着对现行社会的评价与批判,它不仅包含着这个社会“是什么”的价值支撑,而且也蕴含着这个社会“应如何”的价值判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当一种旧的制度、旧的体制无法进一步运转下去的时候,文化对新的制度、新的体制建立的先导作用十分明显。蕴藏在新制度、新体制中的文化精神,一方面为批判、否定和超越旧制度,另一方面又以一种新的价值理念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新的价值世界为蓝图,给人们以理想、信念的支撑。因此,人类历史上新的制度战胜旧的制度,文化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规范作用。先进文化是社会常态的调控器。如果说新的制度代替旧的制度、新的体制代替旧的体制的过程,是社会处于非常状态的表现,那么,新的制度、体制建立后,社会在一定秩序中运行发展就是社会常态的表现。由于社会是人的社会,而每个人所处的环境、自身素质和精神物质需求又不尽相同,所以常态中的社会仍然会存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矛盾,而且还存在人自身的情感欲望和理智的矛盾。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妥善解决,这个社会的常态就会被打破。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人们解决这些矛盾常常采取多种手段,而依靠文化的力量去化解这些矛盾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方面。这是因为法律、理想、道德、礼俗、情操等文化因子,内含着社会主体可以“做什么”和“哪些不可以做”,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那样做”的意蕴。所以,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种种矛盾,就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的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整合作用,通过有说服力的、贴近民众的方式,将真诚、正义、公正等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植入民众的心田。只有这样,一个社会才能健康、有序、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凝聚作用。先进文化是凝聚社会的粘合剂。文化虽然说是属于精神范畴,但它可以依附于语言和其他载体,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为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涂上基本相同的“底色”,也为他们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提供大致相同的基本点,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

驱动作用。先进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文化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的导向赋予经济发展以价值意义,经济制度的选择、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政策的制定,无不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决策者文化水平的制约。文化给物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思想、理论、舆论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方式。二是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人作为文化的单元,不仅受文化熏陶,而且也依一定的原理相互感通,相互认同,从而形成社会整体。文化的这种渗透力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它能够促进社会主体之间相互沟通,保证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在一定的组织内有序开展。三是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经济活动所包含的先进文化因子越厚重,其产品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带来的附加值也就越高,在市场中实现的经济价值也就越大。

动力作用。先进文化的力量是思想的力量,是精神信仰、理想与信念的动力。一个没有内核、没有元素、没有细胞的文化遗存是灼干的木乃伊或苍白的符号。文化的力量是经典的力量,是巨构与丰碑的力量,是文化大家风范与精神巨臂境界的高度,一个没有瑰宝奇葩的文化超市是被泡沫和喧嚣窒息的路边地摊;一个缺乏大师巨匠风骨支撑的文化偶像是站不起、立不久、走不远的泥足巨人。文化的力量是传播的力量,一个读不懂、解不开、说不清的文化钩沉是锈迹斑斑的古董,一个在信息和科技时代大潮中绻翼自囿的文化永远是一只没有生命张力的蓬间燕雀。

精神家园重在建设。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要以先进文化为主导,以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民族文化为根基,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区分精华与糟粕,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获得新的生命,放出新的光彩。

在我们的精神家园里,核心价值观是灵魂。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能否永葆青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我们的精神家园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基。特色的精神品质,必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在我们的精神家园里,充溢着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被充分理解和认可,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充满家园。人们认真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主导趋向。

中华文化根本特征篇2

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丰厚滋养

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动力持续不断的激发和推动,必须要有好的文化成果不断滋养。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而博大。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至今的“根”和“魂”。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格素养。正确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梳理领会其中的文化精髓,为更好地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做好精神文化上的准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思想来源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家园和绵延不断的精神血脉,也是我们发展和巩固文化自信的最根本依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注入了最为厚重深远的文化内涵。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必须进一步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那些与当今时代特征高度融合的因素。在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思考时,最为首要的就是界定清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有着什么样的本质特征。在学术界,有观点认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优秀民族文化相比较有着突出的独特性,它以物质为载体,以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和观念等精神性要素为内核。个人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和历史选择而逐渐形成的被绝大多数民族成员自觉内化于心并且外化于行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形成,对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形成,对于巩固民族团结,对于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明都有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华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其自身的强大发展能力是极其突出的。今天,我们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去解读文化自信,可以对其内涵理解得更加深刻,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更加坚定。

2、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片沃土滋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文情怀和当今中国时展的进步要求,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和厚重的历史沉淀。正如所强调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必须看到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不断适应社会历史环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又具有文化发展本身的特殊规律。这就决定了,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来说,继承好、研究好永远是更为优先的工作。这才是中华传统文化保持核心特质的最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之后,基于自身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客观现状,提出来一系列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其中最核心的观点就是要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创新”既是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过往的尊重与传承,又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探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即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发展要求的前提下,自觉的对民族传统文化加以扬弃。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可替代的强大支撑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需要在踏实有规划的构建中才能完成,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多方合力才能有所作为。在这其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民族優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对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天然诉求,它所具有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特点只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才能具有时代精神。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应该坚守的价值方向恰恰就是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文化。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离不开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坚守。

构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过程是复杂的,时间跨度也比较长。在这样漫长的征程中,只有坚持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价值方向才能保证始终不背离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文化的发展深受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文化又以更加深刻的方式记录和影响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为我们构建社会化主义文化自信奠定了深厚而坚实的价值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深深地植根于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家园,才能更易于人民群众理解、认同。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和选择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和外在体现,其中真正蕴含中华文化基因的是文化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过程中,“仁礼和义信”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的哲学精神是我们民族看自己、看世界、看宇宙的基本价值立场和价值观点。只有在坚守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前提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构建才能坚持正确方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离不开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中华文化根本特征篇3

戏曲:中国古典舞的推力

中国是一个历史长久的国度,它在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孕育着其共同的文化,在这个庞大的传统文化下,又滋生了很多具有中国特征的艺术文化,而戏曲就是其中最为灿烂的一颗明珠。中国的戏曲舞蹈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有着深沉的民族根基。它以实践人生活动的戏剧形态,保管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历史文化特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舞蹈界开端大范围学习戏曲舞蹈,并对其停止整合、创新,逐步创建了中国古典舞体系。

正由于此,中国古典舞曾一度被人称作“戏曲舞蹈”。其实它自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中国古典舞中很多激烈、夸大的表现手法,都是和戏曲舞蹈非常分歧的。它们都是经过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外部形象特征,来表现生活、展示形象、描写个性,并经过共同的民族方式、具有中国民族作风和民族气度的手腕来加以表现的。能够说,中国古典舞是从中国戏曲舞蹈这一母体中脱颖而出的一种新的艺术扮演方式,戏曲舞蹈是中国古典舞降生的强大推力。中国古典舞一方面保存了戏曲舞蹈中的一些根本扮演动作,另一方面摆脱了戏曲舞蹈的行当性和戏剧性,构成了一个足以代表我们民族古代文化特征的艺术体系。它是扮演者关于戏曲舞蹈求新求变、研究创新的产物。

身段:中国古典舞的缘起

身段一词从字意来讲,“身”是指身体,“段”当术讲。身段就是形体动作的艺术,偏重指外部的舞蹈技术,在传统戏曲“唱念做打”的四功中,不管哪一功都是由内而外,经过形体来表现情节,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外部动作的。从最简单的比较手势到复杂的武打技巧,都包含着极丰厚的舞蹈动作,这些都称之为身段。中国舞蹈最大的特性,就是姿势上的变化特别丰厚,手的运用很巧妙,经过手、眼、身法的配合运用,在艺术上到达高度的统一性和完好性。

“身段”重新的意义上来讲,就是舞蹈的姿势,也就是更美化、更精密的舞蹈技巧。身段的素材主要来自于戏曲舞蹈,在戏曲舞蹈原有的根底上把它提炼、加工转化为舞蹈,不按戏曲的标准,而是依据舞蹈的特性,依照舞蹈的请求,把它们升华为舞蹈,把技术性的内容,转化为艺术性的内容。

身段不只抓住了戏曲舞蹈的动律精髓,而且加上其与神韵、劲力、节拍、节律等特性的相分离,更是充沛表现了中国古典舞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美学特征。

身韵:中国古典舞的精华

身韵从字面上解释,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只要将二者有机分离和浸透,才干真正表现出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精华。

任何艺术创作都要遵照本人统一的表现手腕,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亦是如此。做为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新型表现方式,身韵无疑使中国古典舞创作有了新的气候。

身韵是对戏曲身段的不时提炼的成果,它使中国古典舞摆脱了之前“拘于形”的桎梏,完成了从“形”到“神”的飞跃,完成了戏曲舞蹈从外在形态到内在意蕴的升华。

身韵的推出,使古典舞的动作、外型和舞姿丰厚多彩,它将锻炼身法和熏陶神韵相分离,把“形神劲律”做为古典舞的动作元素并结为一体,为“神形兼备”做了圆满的诠释。它以动作舞态的丰厚多彩,以及很强的舞蹈性与民族审美性相分离的特性,深得众多中国舞编导们的青眯,并被充沛运用到创作当中,使中国古典舞在创作上有了很大进步,为古典舞的开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贵资源。芭蕾:中国古典舞的升华

中国古典舞是在戏曲舞蹈和中华武术的根底上,贯彻吸收多种艺术方式开展和树立起来的。一种优秀的舞蹈体系不只仅要具备传统舞蹈特定的艺术标准,更应该在审美特征的请求下打破创新,广采博收其它舞种的优点,依据已有动作元素分析、合成或综合创新出更多美观而有难度的漂亮舞姿。

中国古典舞在其起落沉浮的开展过程中,无论是从戏曲中提取、还是从武术和民间舞中寻觅,面对社会的溶合、进化,它都需求重新树立和建构其崭新的形象相貌。因而,在对人类舞蹈文化大环境的调查、协作中,自然容纳了很多其它的艺术成份,这是人类不时开展的艺术认识的需求,也是中国古典舞建构所必需触及的问题。而芭蕾的引入,则是中国古典舞开展进程中不可抹杀的一笔。

芭蕾舞蹈的介入,终止了之前中国古典舞“全盘戏曲化”的锻炼形式,为其补充了新颖的内容,包括根本舞姿、腾跃、出腿、转、跳等锻炼动作,难能可贵的是,我国的优秀艺术扮演家们,将中国古典舞精华融入芭蕾舞中,发明出了极具民族作风的芭蕾作品,这也使中国古典舞蹈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武术:中国古典舞的意蕴

武术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珍宝和基石,更是构成中国古典舞形态与理念的重要内容。武术关于中国古典舞蹈的影响主要表如今:

1.武术动作的融入使中国古典舞动作舞风愈加粗狂、刚武、劲头十足,完成了其在“形”和“劲”上的重要打破。

2.武术中考究“精气神”“手眼身法步”等,这为中国古典舞的吸收和开展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天地。

3.武术动作中的肃立与活动的比照,高与低的比照、内与外的比照等等,在中国古典舞技巧动作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如空中闪身、上下起伏、腾空大跃步等等。

4.中国古典舞中典型的动作斜探海、射雁等,正是运用了太极中审美准绳的“中和”“以和为美”的委婉特性,构成了阴阳相生的体态外型。

中华文化根本特征篇4

(1.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沧州061001;

2.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沧州061001)

[摘要]本文运用特征价格模型,以沧州市二手房为研究对象,调查收集沧州市主城区二手房交易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二手房价格的特征变量数据,构建沧州市二手房价格估价模型。

关键词]特征价格;二手房;价格;评估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170

1问题提出

目前,国内在二手房地产评估中,广泛使用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三种传统方法;这几种方法存在着主观随意性、无法反映市场实际情况、资本化率不容易确定等问题。故将特征价格模型引入到房地产估价中,并从住宅类房地产特征价格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住宅类房地产价格的各种影响因素,构建出基于特征价格模型的沧州市二手房价格估价模型,对其特征价格进行分析。

2特征价格模型及应用

hedonic是因为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属性的系数值以及属性带给消费者的愉悦和满足感,其实质是从产品的异质性出发,把产品价格分解为特征价格,并通过市场交易数据估计出产品特征的隐含价格。住宅特征价格模型主要研究的是住宅属性的隐含价格。住宅特征价格是指在竞争性市场的均衡条件下,住宅购买者所支付的价格购买住宅各种属性特征所带来的满意程度。

2.1基本模型

价格p与商品特征之间的关系表达为:

线性函数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均以线性形式进入模型,回归系数对应着特征的隐含价格。

2.3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是以沧州市主城区二手房为研究对象,沧州市主城区分为运河区和新华区,根据沧州市主城区交通道路,划分为14个均质区域,选取280个二手房价格数据。同一均质区域内的价格相对在同一水平上。本文样本数据主要是沧州房地产交易中心、沧房经纪、搜狐沧州房产等信息网,结合小区实地调查获取。

2.4特征变量的选取及量化

本文在住宅区位、结构、邻里三大特征的基础上,主要选取的特征因素有繁华程度、交通情况、基础配套设施、生活服务设施、教育配套设施、物业管理、房龄、楼层、景观、建筑结构、朝向、室内装修12个因素(见下表)。

2.5二手房特征变量回归分析

本文将样本数据输入特征价格模型,利用SpSS19.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计算,进行多元回归,可得到模型参数。选取最小二乘法作为进行模型估计的方法。

通过SpSS19.0软件计算,得出线性模型相关系数R=0.945,拟合优度R2=0893,这就说明了模型具有较强能力。线性模型的方差分析的显著性检验值Sig=0.000,其小于0.01,说明了该回归方程是具有高度显著的,F=34.634,表明了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评估价格)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模型D-w=1.703,其值小于2,根据序列相关检验的原则,可以得知模型的残差不存在序列相关。

2.6模型结果

通用以上分析,得出沧州市二手房价格估价模型如下:

式中:X1——繁华程度;X2——交通情况;X3——基础配套设施;X4——生活服务设施;X5——教育配套设施;X6——物业管理;X7——房龄;X8——楼层;X9——景观;X10——建筑结构;X11——朝向;X12——室内装修。

从上面估价模型得出:

繁华程度、房龄、楼层、装修程度与二手房的评估价格呈负相关。随着房龄的不断增加,表明了住宅类房地产所剩余的价值是在不断地减少,所以评估价格降低;繁华程度的增加使居民生活更便利,但环境变得嘈杂,噪声、汽车尾气等污染,反而使得生活质量降低,引起评估价格的降低;多层二手房楼层越高其价格越低;装修程度受到个人喜好程度制约,对于二手房来说,即使是豪华装修,但与购房者的兴趣爱好不符,从而增加了装修拆除重新装修的成本,无形中增加了其后期成本,使得交易价格降低。

交通情况、基础配套设施、生活服务设施、教育配套设施、物业管理、景观、建筑结构、朝向等特征变量与二手房的评估价格呈正相关。这些因素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购买二手房时均会着重考虑这些因素,模型中的系数水平比较符合实际的情况。

3结论

本文运用特征价格模型来定量分析城市房产价格,通过特征价格的视角,理解房价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建立沧州市区二手房的特征价格模型。由于使用价格数据比较真实可靠,特征价格分析评估的结果更接近实际应用效果,对于二手房价格评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施建刚,白庆华,戴金波.三种房地产估价方法相互关系的研究析[J].中国房地产,2000(10).

[2]温海珍,贾生华.基于特征价格的房地产评估新方法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6).

中华文化根本特征篇5

随着alphaGo(围棋人工智能程序)在2016年初击败了世界围棋冠军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讨论继续走向一个新的高峰,而语音识别技术则是其核心内容。

本文主要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语音解码模块进行讨论,从其涉及技术、设计、实现进行全面描述。运用解码器进行解码操作,通过搜索算法在解码端寻找最优词串,搭建和训练声学模型,并提高语音识别率。本项目基于一个完整的android软件作为依托,但由于篇幅有限,本文重点讨论离线语音包、搭建语言模型、以及语音解码模块的设计过程。

1.项目背景

语音识别技术是能够将人的语音信号转换成机器可以识别的指令的一种方法,通过指令来控制机器的正常运转。语音识别的任务主要包括:孤立词识别、关键词识别、连续语音识别等。

市面上的离线语音识别一直不成熟,识别慢、识别率低等问题一直被人诟病。本项目离线语音识别部分是基于Sphinx-4自行训练得到的声学模型和语言模型,在小词汇量识别方面尽量提高其识别率。

2.需求分析

一个成熟的语音识别系统可以划分为特征提取、声学模型训练、语言模型训练和解码器四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离线端语音解码模块,包括了对原始语音进行信号处理、特征提取、通过Viterbi动态规划算法搜索最优结果、语义分析及输出文本结果等步骤。

1、原始信号处理:获取通过麦克风按钮接收到的原始音频数据,过滤非必要信息以及背景噪音对语音前端点和后端点进行截取,对语音信号分割成若干个进行分析;

2、特征提取:根据sphinxbase语音系统给出的接口,提取出语音信号的关键特征,并将其生成一个序列,以供解码处理时搜索这个隐式序列,得出结果;

3、算法搜索最优序列:根据Viterbi算法设计出计算序列中出现概率最大的词串的方法,搜索出每一帧语音信号的最优路径,输出结果;

4、语义分析及输出识别结果:根据孤立的关键词判断搜索出来的语音结果属于哪一个应用场景,如“打电话”、“发短信”、“上一频道”、“下一频道”等等孤立词;

离线语音解码模块流程如下图2-1所示:

3.系统设计

3.1.特征提取

特征提取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语音噪声静音等无用的杂讯,获取必要的讯号数据,将数据转换成电脑可以识别的数字信号,以便作识别和语义分析。

本语音识别技术模块基于Sphinx4语音识别系统进行开发的,其中声音的预处理是利用matLaB这一便于算法开发的软件来实现对语音信号进行数字处理与分析,也可称为特征处理。其包括对原语音信号进行预加重处理,然后需要进行分帧和加窗、采样和量化、端点检测等。

其中,包括:预加重处理、分帧、量化处理以及语音端点检测等过程。如下3-1所示:

3.2.基于动态规划的Viterbi算法

动态规划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求解子问题,最后从子问题的解中得到原问题的解。通常利用动态规划算法解决问题的步骤是先找出最优解的性质,刻画最优解的结构特征,然后递归定义出最优解,用自底向上的方法计算出最优路径,最后根据计算出来的最优值信息,构造最优解。图下图3-2所示:

因此,基于动态规划的Viterbi算法的整体设计思路如下:

1、对于每一个语音状态要设置一个三元组作为记录:(prob,v_path,v_prob),这里声明的prob是从最初状态的到当前状态的所有路径的出现概率相加的结果,其中最优的路径为viterbi路径,v_path代表的就是viterbi路径,而v_prob代表的则是此路径出现的概率;

2、算法开始后,初始化一个map集合,把每一种语音状态都映射进三元组中

3、设置三重for循环,计算从当前语音状态到下一阶段的过渡概率会出现什么变化,所有下一状态判断完之后,从集合中遍历找出最优结果,即出现概率最大的路径;

4、保留每一帧语音在某个状态的最优路径,输出结果。

4.总结

语音识别技术的核心是Hmm技术(隐式马尔科夫模型),而本文主要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语音解码模块进行讨论,从其涉及技术、设计、实现进行全面描述,对离线解码模块中的特征提取、以及使用动态规划的Viterbi算法实现搜索最优序列进行了详细介绍。模块基本实现完成,但仍有很多值得提升和完善空间,今后可以使用更先进的算法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朱元涛.android应用开发范例大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郭霖.第一行代码android[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3]何红辉,关爱民.android源码设计模式解析与实战[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4]androidStudioapplicati[m].进口原版图书.

[5]theDefinitiveGuidetoSqlite[m].apress.

[6]李兴华.android开发实战经典[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7]android开发实战[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8]赵卓君.Java语言程序设计高级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9]朱少民.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0]UmL和模式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中华文化根本特征篇6

关键词:赵岭金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矿床成因

中图分类号:tD2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7(c)-0161-02

河南省嵩县赵岭金矿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隆熊耳山隆断区南部,东西向马超营大断裂北侧之北北东向万岭断裂组内。本矿区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矿床成因的分析研究,对整个熊耳群地区相似类型矿床的找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一、成矿地质背景

赵岭金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隆熊耳山隆断区南部,东西向马超营大断裂北侧之北北东向万岭断裂组内。区域地层较老,由老至新为太古届太华群、中元在界熊耳群、栾川群以及第三系、第四系盆地沉积、太华群只在区域北部零星出露,与上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混合花岗岩、斜长角闪岩等,熊耳群在区域内大面积出露,与上覆地层为平等不整合接触,岩性为英安岩、流纹斑岩、安山岩、火山集块岩等。

区域内断裂构造发育,断裂计有北北东向、北西向、北东向和东西向等多组,其中北西向、北北东向较发育,是区内主要的含矿断裂,其它方向次之。北西向断裂主要分布在区域的西北部及断陷盆地以北。北北东向断裂(F1断裂)在区内最为发育,分布较多。本矿区就位于北北东向断裂带内。

区内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为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形成了熊耳群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华力西期正长岩、正长斑岩等脉岩。燕山期花岗岩--五丈山岩体对区域金的成矿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沿五丈山岩体接触带1-5km的范围内,形成了柿树底--金鸡山的大环形异常带,异常带内矿床(点)分布较多。

二、矿床地质特征

(一)矿化蚀变带特征

赵岭金矿体赋存于北北东向的F1构造蚀变带(该构造蚀变带位于万岭组之东侧,北起蛮峪,经老和尚沟,九丈沟向南过伊河到庙岭一带,全长约6km)。本矿区分布在F1构造蚀变带中――九丈沟至银硐沟之间,长约460m。构造蚀变带的形态为条带状,一般宽度15-30m,最大宽度45m,最窄13m,总体走向17º,倾向北西。倾角54º。带内主要蚀变岩为黄铁矿化硅化高岭,石化绢云母化蚀变岩,局部有早期白色石英脉。

(二)矿体特征

矿体产于构造蚀变带中,分布严格受蚀变带控制矿体产状与构造蚀变带相同,矿体长220m、走向17º,倾向为282-295º。平均287º,倾角为47-60º,平均54º,矿体沿倾向具有向北侧状的趋势,矿体厚度变化不稳定,最大厚度16.32m,最小厚度3.16m,平均厚度10.28m。矿体厚度总的变化规律是在矿体中心部位矿体厚度达8-16m、向周边逐渐变薄为2-4m。矿体形态呈宽脉状或大透镜状,平面上具"S"形特征,沿走向两端尤其南端矿体具有分支、尖灭特点。

矿石中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褐铁矿及自然金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绢云母、高岭石、钾长石、碳酸盐、绿帘石、绿泥石等。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半自形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交化残余结构;矿石构造普遍具有角砾状构造,根据金属矿物在矿石中的产出形态可细分为浸染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脉状--网脉状构造、蜂窝状构造。

根据矿区内矿物的共生组合、矿石结构、构造特点将矿区的矿石分为三种自然类型:

(1)浸染型矿石;

(2)细脉――浸染型矿石;

(3)脉状――网脉型矿石;其中细脉――浸染型矿石含金品位较高,一般为3-10g/t。地表氧化深度一般1.5m左右,矿石均有不同程度的氧化,但因本区矿石中硫化物含量低,在氧化矿石中只有少部分具有蜂窝状构造,因此不单独划分蜂窝状矿石。矿石中金属矿物含量普遍较少,金属硫化物含量一般在1-3%,银含量20-70g/t。综合以上特征,认为本区的矿石工业类型应为硫化物型含银金矿石。

(三)围岩蚀变特征

矿区围岩主要为英安岩及少量流纹英安岩。蚀变围岩有蚀变英安岩、硅化蚀变岩、硅化高岭石化绢云母化蚀变岩。矿区的热液活动受构造破碎带控制,热液从破碎带中心向两侧交代蚀变,蚀变强度逐渐减弱,具有一定的分带性。根据矿化、蚀变强度及蚀变矿物组合划分出内蚀变带和外蚀变带。其中内蚀变带分布在构造破碎带内,和构造蚀变带的顶、底板边界一致,蚀变强度大、蚀变类型复杂,主要为硅化,次有高岭石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钾长石化等,金矿体就分布在内蚀变带中间略偏顶板,矿化从中心向两侧逐渐减弱。外蚀变带分布在构造破碎带顶、底板以外的一定范围内,主要蚀变类型为绢云母化、绿帘石化及钾化等,靠近破碎带的蚀变英安岩普遍有褪色现象,外蚀变带宽度一般在15-20m。根据野外观察和室内鉴定所提供的各种蚀变矿物交代穿插关系,矿区的围岩蚀变划分为5个阶段:

(1)成矿期前钾化;

(2)成矿早期硅化;

(3)主成矿期硅化;

(4)成矿晚期硅化;

(5)成矿

期后碳酸盐化,其中主成矿期硅化与金成矿关系最为密切。

三、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

(一)控矿因素.赵岭金矿床所受的控制因素有多方面,但是,构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赵岭金矿床赋存于北北东向构造破碎带中,蚀变带受构造带约束,矿体则受构造蚀变带的限制。

2、根据本矿区矿石化学分析和光谱分析结果与焦园组上段元素平均含量对比(见表1)

由表可知,本区构造蚀变带中的au、ag、pb、Zn等成矿及伴生元素得到了强富集,从而表明了构造中主成矿元素au发生了剧烈的迁移并局部富集,也揭示了断裂构造对au的运移、富集成矿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3、矿区北北东向的张性断裂构造带,既是含矿热液迁移的通道,又是储矿构造。在构造破碎带宽大部位,也是矿体的厚大部位。

4、北北东构造具有多次活动的特点。早期张性破碎带在成矿期受到扭力作用,在蚀变构造带中形成了“S”型张扭性构造,矿体在平面上亦具“S”型形态。表明本区的张扭性构造对矿体的形态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

5、断裂构造不仅控制矿体的展布,而且控制了矿体的赋存部位。金矿体就位于构造蚀变带由北北东向转向北东向的转折部位。

(二)矿床成因

随着熊耳山地区金矿勘查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积累了大量的矿床成因的研究成果和资料表明,熊耳群及基底太华群是本区重要的矿源层。熊耳群火山岩喷发过程中携带金与有关成矿元素存在于火山岩中,火山热液沿裂隙运移,使岩石中的金得到了初步富集,而后由于构造和岩浆的多期活动特别燕山期花岗岩体的侵入,为成矿提供了构造空间(导矿、容矿条件)及热能条件,使熊耳群火山岩中的金进一步活化并在压力差的驱动下沿马超营断裂迁移进入次一级的北北东向的破碎带,交代旱期构造岩使其蚀变,au及金属化物在本区构造有利部位富集成矿。

结合矿区围岩蚀变种类、与成矿作用较密切的蚀变矿物组合特征及蚀变矿物之间关系,可以认为本矿床为因类型属构造蚀变岩型中低温热液矿。

作者单位:嵩县金牛有限责任公司

中华文化根本特征篇7

[关键词]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培养设计和实施

[作者简介]顾亦鸣(1972-),女,河南郑州人,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版画与设计研究。(广东广州510080)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项目“华南地区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及培养研究”的最终成果。(课题批准号:2011tJK18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04-02

工业设计产品满足消费审美是设计师能力品质的直接反映。面对日益增长和丰富的审美需求,培养优秀的、符合市场和企业需要的工业设计人才成为教育单位首先必须直面的问题。然而,当前教育单位工业设计专业培养和输出的人才的胜任特征准备显然不足,即相当部分学生的设计专业知识和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存在较大的距离,导致就业或创业的困难。因此,本文以胜任特征研究为切入点,通过考察、分析华南地区在岗工业设计师的实际工作、企业入职要求,建构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模型,并通过细化教学对象、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思路和课程设置,对胜任特征培养设计和实施进行探索和思考,为人才的专业发展提供实证研究依据。

一、胜任特征的范畴

胜任特征(Competency)是指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能够区分绩效卓越者和平庸者的可测量的、且较为持久的、并能加以改善和提高的个体特征。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是胜任特征的主要内容,且可分为外显行为和内隐动机。为此,1973年mcClilland(麦克利兰)针对此内涵提出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冰山的“水上”和“水下”两个部分。“冰山的水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表层特征,即为显性特征,是比较容易了解与测量,能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且培训是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冰山的水下部分”包括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是深层次的潜在特征,称为隐性特征,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评估和改进的部分,且不易受到外界因素作用而变化,但能对人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表现变化产生关键性的作用,能在广泛的环境和工作任务中预测人的行为,因而对人才选拔最具有经济价值。所以,应用胜任特征评价和预测绩效优秀以及岗位所需的相关技能、智力水平或学业等级是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改进工业设计教育课程和创作训练方式,培养工业设计专业人才胜任力的基本标准。

二、华南地区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

本课题以华南地区工业设计师为研究对象,设定了68个项目作为胜任特征内容,对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工龄长度和绩效等级等不同层次的在岗工业设计师共443人进行抽样调查。具体采用访谈、问卷调查、心理测量、工作分析等方式进行,并利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如105页表所示)。分析结果显示,专业知识、工作能力、人格特质和职业品德等四个结构维度构成了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属于外在特征,是知识、技能等显性特征。专业知识就是一个人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素养;工作能力就是执行有形或者无形任务的能力。人格特质和职业品德属于内在特征。人格特质就是一个人隐性特征的综合体,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人坚持对某种事物拥有的渴望并为之行动的欲望或对情境或信息的持续反应。人格特质在胜任特征结构中处于核心基本位置。职业品德就是一个人的态度、价值及自我认知。具体内容包括:专业知识涵盖美学专论、工业产品设计学、工学、设计软件、艺术设计论、文学概论、历史文化、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社会学、传统习俗等;工作能力涵盖美学鉴赏、造型创意设计、形式与功能表达、逻辑思维、问题情境应变与解决、观察与思维判断、产品开发想象与创新、学习与沟通、抽象与概括、产品设计组织与管理、评估与决策等;人格特质涵盖成就欲望、敏锐力、洞察力、意志力、职业兴趣、乐观精神、合作精神、自信心等;职业品德涵盖团队意识、学习和研究意识、专业意识、自尊自重意识、责任感、诚实守信观念等。属于显性特征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易于培养和开发。通过合理的教育指导,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形成工业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的培养设计与实施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是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的培养目标。本文依据华南地区工业设计人才的胜任特征结构维度,设计培养目标,改进与改革课程设置、训练与实践方式,探索工业设计教育内容、模式、方法和策略,奠定专业发展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培养设计

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业设计的专业培养目标可以看出,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等业务方面素质的培养,确保毕业学生在专业发展上成为设计部门或单位的专业设计高级专门人才。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升,设计教育必然专注市场发展与研究,设计产品的形式美和功能美必然成为个人、家庭、社会关注的内容,并且必须把这种“关注”带入设计教育的课堂。依据华南地区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维度结构要求,培养目标应明确为:“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现代工业设计理论基础扎实、知识丰富、应用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强,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造型艺术、工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素质,以及具有国际化视野、综合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够从事工业产品设计制造、开发设计、设计组织管理及策划宣传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实施

胜任特征范畴以及华南地区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结构维度研究表明,作为外显特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通过教育与培训途径实现培养的目的。因此,课程设置和专业训练与实践成为改变和发展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的有效途径。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培养实施的关键和核心。课程设置理念,着眼于应用而不是理论的研究。因此,一要加大美学课程学分,强化学生审美观点和塑美能力,根植于工业设计产品外在形态的形式表达,满足个人、家庭、社会的审美需求;二要优化课程设置,着力于学生综合技能培养,提升通用技能而非某一类具体产品设计的专业技能,拓宽学生设计创新思路,促进专业发展;三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重视实验设施利用,积极开展实验活动,增强授课效果。因此根据培养设计目标,适当调整艺术、工程、综合和专业实践课程学时比例,并引入工业设计课程知识群,即文化艺术及美学知识群,培养学生审美及审美评价能力,以及形式表达能力;工学基础知识群,培养学生在产品物质功能、使用功能和使用方式等方面的创新设计能力;工具及综合知识群,培养学生掌握产品及环境的虚拟展示方法,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造型设计表达,获取造型设计表现技能,以及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

2.训练与实践。训练与实践是深化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和提升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人格特质、强化职业思想品质的主要方式。(1)认识实践。包括参观和金工两部分的实习。认识实践就是让学生在美学、工学基础两个知识群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和把握机器的运用、材料、加工、工艺、构造等,加深背景认识,建立牢固的知识平台,增长实际经验,避免设计作品“纸上谈兵”。参观实习应以民俗采风、专业考察为主,并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和历史文化,同时注意强化学生绘画、摄影、构思等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金工实习就是让学生在实习中不仅深入实践,而且还要有实习心得,力求通过实习使学习获得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更能深刻理解实际生产的相关知识。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习惯于解决问题,并能正确检验成效。(2)专业训练。建立校办企业或建立实践基地是专业训练的最佳途径,既可提供教学课题,也为教师提供专业技术研究,以及为学生提供技能操作的真实实践环境,拓展专业发展能力。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实际岗位实践模式,依据华南地区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预测和评价学生绩效与技能,评估和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确保专业训练在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培养过程中发挥作用。(3)毕业创作。毕业创作是学生接受胜任特征培养成果的一次实践总结。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培养学生创新热情、激发学生发明创造欲望、鼓励学生创新精神和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作为第一要务。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从事企业的课题设计、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参加国内外工业设计竞赛,开展学生课题组调研、设计方案演讲、学生科技训练、创新成果展示、学生创意竞赛以及企业产品设计竞赛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胜任特征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杭悦,宋长林.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杭州电子工业学报,2004,24(2).

[2]顾亦鸣,曹玉华.基于胜任特征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J].教育学术月刊,2009(8).

[3]顾亦鸣,曹玉华.工业设计知识群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

[4]江建民.工业设计专业的技术课程设置刍议[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

[5]马欣川.人才测评――基于胜任力的探索[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6]王金军,黄海波,吕冰.理工科工业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设计艺术,2002(2).

中华文化根本特征篇8

在开放中带来的是西方先进的科学和先进的理念,同时不可避免的是西方文化的入侵。植物世界和动物世界对外来生物没有防御能力,同样的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便有不可阻挡之势,“文化安全”已成为国人忧心之事。

有了问题,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几年提出的保护传统文化、守望精神家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寻找中华元素,其实都是在讲一件事、做一件事,从不同角度把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作为历史使命而交给了每一个炎黄子孙。

对传统文化、文化遗产、中华元素的研究还刚开始,从理论上建立表述体系,是我们进一步实施传承、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前提。本文试就中华元素的形成规律、文化品格和基本构成作初步的分析。

中华元素的形成规律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文化元素则是传统文化或者文化遗产的基础构件和象征符号。

和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一样,中华元素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复杂的过程。

文化并不存在于作为本体的经济形式之外,从史前文化到农耕文化到工业文化,文化都依托着一定的经济形式。在社会进步中,经济形式的任何变异和演化,都会导致文化的相应变异和演化。

作为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中最稳定部分,中华元素的形成过程反映为积累性和变异性的统一。

中华元素的积累性

每一代人都会在继承前人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添加新的内容,这是文化的积累性。

中华元素积累的动力是多方面的,经济进步而引起的需求的增多,科技发展而导致的生产能力的提升,异族或异域文化的流入而造成的审美意识的变化,都会使文化出现积累。

中华元素积累的形式可以是内涵型的也可以是外延型的。

内涵型的中华元素积累是在原有的中华元素内部增加内容。中国式园林的窗棂是中国建筑的象征符号,是典型的中华元素。我们已无从考证最早的窗棂出现干何时,但可以确定的是,经过一代代民间工匠的创造,窗棂从式样图案到制作工艺都是在不断丰富、积累着的。

外延型的积累是增加中华元素的种类和内容。旗袍被视为中国女性的国服,是中国服饰的象征,这个典型的中华元素原来是满族妇女着装,仅仅是在近代上海经过改造,尤其是引入西方服饰理念才改造完成的。这个中华元素经历了从无到有的产生、积累过程。

中华元素的变异性

中华元素出现或形成后,并不是恒定不变的,会发生变异或者蜕化、消退等状况。

作为文化元素,变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发展而引起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是根本原因。除此之外,技术进步,外来文化的影响,审美意识的更新都会对之发生影响。

和积累性一致的是,中华元素的变异性也表现为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内涵型的变异表现为某一中华元素的外壳没有变化,但其内容发生变化,作了更新、替换、减退或其它变异。玉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作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元素,玉器从史前社会的巫神祭祀玉,到夏商周三代演化为代表王权的礼玉,再到汉唐以来更新为佩带的饰玉,在造型、纹饰、用途上都发生了变异。作为中华元素外壳的玉器还在,但其内容已发生了根本变化。

外延型的变异表现为某一中华元素的消失或改变。文化现象的内容,都会因时过镜迁失去存在理由而消亡。从唐五代就开始出现的妇女裹足,流行了一千多年,这是中国农耕社会中妇女地位低下而形成的社会现象。这种扭曲文化现象随着清王朝的覆灭、现代文明的冲击而消失了。小脚在一百年以前也曾被外国人当作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也算得上是“中华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这些文化现象,我们已不能简单地用现代人的眼光和是非标准来对之作出评判,从而否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曾经是中华元素的身份

在文化的积累性和变异性的双重作用下,有些内容出现了,有些内容淘汰了,但也有些是相对稳定并延续至今的,这就构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中华元素的基本内容。

中华元素的文化品格

作为传统文化的构件和符号的中华元素,是在被人们认同中确定的,和整体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整体上的中国文化遗产有所区别,具有自己的文化品格。

1 中华元素的固化性

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文化是不断流变着的,受不同时代经济水平的制约,文化形态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史前文化中的许多习俗今天看来是残忍、不人道和不可思议的,但对于人类衍生的一定阶段是必需的。

在人类文化中,也有些并不受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影响,作为人类生存的共同法则而流传下来,这是一些被“固化”了的文化,成为文化中稳定的部分,中华元素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千百年来能传承至今的被固化了的内容。

具固化性特征的中华元素,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其在产生之初可能有很大不同,但其基本表征还是被维持着。

“过年”的理念和习俗是非常典型的中华元素。每年冬春之交的“年”是农耕社会的遗存。经过不断的变异,旧时代繁缛的仪式大多被遗忘或简化了,但其基本内容如吃年夜饭、发压岁钱、拜年、舞龙灯、过元宵等还在沿袭着,并“固化”到不会再抛弃的程度。

2 中华元素的标识性

千百年积累的传统文化是浩瀚的大海,庞大到任何人都无法全部认识和熟知的程度。被称得上或被世人接受的中华元素的内容,必须具备标识性的特征。

中华元素的标识性具有两方面的要求,其一是在同一文化系统中具有代表性,其二是在不同文化系统中具有特殊性。

中华元素在中国文化系统中具有代表性――中国文化系统中方方面面的内容浩如烟海,大多数或绝大多数是普通的不具有标识性特征的,只有个别的内容是具有标识性的,一看便知是代表中国文化的。从饮食来看,中国人的主食、副食、饮料不计其数,但只有除夕的水饺、元宵的圆子,端午的粽子和中秋的月饼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望便知是中国式的,是公认的中华元素。

中华元素在世界文化系统中具有特殊性――各国文化系统中有不少内容是共同的,作为中华元素就应在世界文化系统中具有特殊标识,即是中国式的,也就是说,不应包括那些各地区、各国家共有的成份。世界各国的文化系统的区别,在于其各自地理环境、经济模式、风物人情的不同,都有着代表本国或本地区的标志性文化元素,如美国的牛仔服和可口可乐、苏格兰的格子裙、日本的和服和樱花等等,一望便知是哪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要素。

中国的文化系统中有许多内容是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独特元素。新石器时代开始,遍及中国南北的史前文化中都出现了龙的造型,经历代的衍化发展,形成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龙的形象,讲到龙,就会联想到中国,使“龙”成为中华元素中最突出的代表。

3 中华元素的正面性

人类历史上遗存下来的文化是不可能全部保存下来的,随着社会和自然的变化,很多东西都自行消失了。在遗存下来的传统文化中,也不是能全部继承和光大的。

传统文化的出现有着复杂的社会基础,有着正面的、积极的和健康的内容,也有负面的,消极的和颓废的内容。

多少年来,西方人对中国缺乏了解,出于猎奇的心理,将留辫子、拿烟枪视为中国人的形象,从他们眼中来看,这就是唯一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这昆然是荒唐和不符合事实的。

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如何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选出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中华元素,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对传统及文化进行鉴别的标准包括很多方面,可以是传统的道德和是非标准,可以是中国人的审美观,可以是中国人的心理需求,也可以是法律规定。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社会上看到的,流行的中华元素的内容反映的都是忠孝礼义内容,真善美的内容,吉祥喜庆的内容等。逢年过节的大红灯笼,中国结,花灯,锣鼓等等都是中国式的文化元素。2008年北奥运会的开幕式和一系列活动中展示的正是这些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中华元素。

中华元素的基本构成

中华元素是个复杂的集合体。出自不同的理解,都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项内容命名为中华元素,中华元素这样一个约定俗成且无严格科学定义的概念,内涵上的不确定性必然带来外延上的宽泛性。

中华元素是个文化范畴,但其内容又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概念。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构成。

1 物质文化方面的中华元素

从文化元素角度看,物质文化泛指表现文化的实物,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人类劳动的结果,如建筑、器物、艺术品及人类对自然界改造的痕迹等。这些物质文化方面的中国元素如经常被人们提到万里长城、中国式园林、中国刺绣、明式家俱、中国陶瓷、蓝印花布、中国菜点等。

另一类中华元素的物质文化的内容是自然物,但经人类长期接触、使用或观赏,被赋于了文化意义。如花卉中象征富贵的牡丹、象征孤傲的梅花、象征清幽的兰花、象征品格的松柏等。看到这些植物的图景或装饰,联想到的就是它们的象征意义,这样就使之成为文化的表现外壳。

2 精神文化方面的中华元素

文化在精神方面包括思想、意识、观念等方面的内容,从文化元素的层面看,主要反映为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

道德观――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道德层面建立了博大的体系,对不同人群的行为规范都提出了道德标准,以维护社会秩序。如忠孝、礼义谦耻、尊老爱幼等都具有中国式文化的特征。

价值观――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在农耕文化,商品经济来充分发育的结果,使价值观更带有东方式的朴素。从孔子开始就“罕言利”,提倡轻财重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固有一死,或重干泰山或轻于鸿毛”,“不饮盗泉,不息恶术”,等,对财产、对人生、对名誉地位都有一整套的要求。

审美观――长期农耕社会的经济环境,使中国人在审美的价值取向上更注重务实、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中国年画中的五子登科、无锡泥人的“大阿福”是农耕时代对人口增长需求的反映。带有喜庆色彩的红色灯笼、红色中国结、红色彩球,都是对生活红火的向往。

在中国文化的审美观中另一部份内容是文人的品格反映,寒江独钓、高山流水、青灯黄卷、茅舍孤舟都是文人画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反映了他们的孤骄的心理和审美意识,是一种典型的中华元素。

3 制度文化方面的中华元素

文化的制度层面包括节庆、风俗、民规等内容。这些制度的形成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地域色彩。这些方面反映的中华元素如:

节庆――中国的传统节庆如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都有相应的仪式、庆典。

风俗――风俗是民间约定俗成的一些做法,如立春吃春饼、夏至吃蛋、七月初七乞巧、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等。

中华文化根本特征篇9

黄河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母亲河,是华夏文化生生不息的象征,是海内外华人魂牵梦萦的精神寄托。近百年来,“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成为了中华民族走出屈辱、走向昌盛的内在动力与远大目标。中国文化兼容众善,合而成体,肇始根源,化民成俗,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独领风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认知作用、引领作用、推动作用、支撑作用和凝聚作用。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无论是中国的尧舜时期、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还是欧洲的文艺复兴、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西方现代科技文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依赖于文化的昌盛与引导,文化与文明、物质与精神,相辅相成,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远,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凸出表征,是当今综合国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古老的中华本文由收集整理文化,她浩若星汉、悠久璀璨,她哺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成为了保佑中华民族生存、推动中华民族成长壮大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能够历经战乱纷争、朝代更迭、天灾人祸以及外族侵略,于艰难险阻、起伏挣扎之中传承至今,并再一次地走向繁盛与辉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中华文脉的绵延不绝。

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又一次的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时期,中共中央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关键时刻,又高屋建瓴的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谓高瞻远瞩、顺天应时。

文化的内涵及其丰富。今天,我们要大力弘扬并且要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应该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中国文化中最具普世价值的内涵,并且应该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让国人、让全人类喜爱、接受、分享与追求。因此,“美”应该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走出去的关键词。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能够使人类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是人类对事物的感受与最基本的评价标准、取舍标准。发现美、创造美、分享美是人类的共同天性。中华民族精神境界的最高追求是“真、善、美”,中华民族对“美”的发现、创造与分享的态度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包容、欣赏、融合的态度与和谐统一的思想。

“中国文化之美”的缘起就是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与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美”不但是事物共有的属性、人类共同的追求,而且“美”还具有跨时空、跨种族、跨文化、跨宗教、跨国度、跨地域在人们心中产生共鸣的特征。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于传世书画之前留连忘返、于跨文化的音乐之中陶醉……,其根本原因皆是文化之大美、壮美、秀美甚至是凄美在震撼、呼唤、激荡、感动着人类的心灵。“中国文化之美”就是要将中华民族文化之大美、壮美、秀美、完美超越时空、超越文化、超越种族、超越国度的展现给国人和全人类,创造至真、至善、至美的和谐境界。

“中国文化之美”从理论上讲可以涵盖一切中华文化与文明之美,重点是聚焦在具有较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中国书画、中国玉器、中国陶瓷、中国紫砂、中国民间工艺以及中国戏曲、中国昆曲等国粹艺术和中国文化之美的挖掘、创作、展示、展演、传播与交流等方面。创造与展现中华民族的:博大之美、文质之美、灵动之美、端庄之美、秀丽之美、高雅之美、豪放之美、浑厚之美、飘逸之美、和谐之美。

古老中华民族的生存模式是以部落、家族为基本劳动与生活主体的农耕渔猎生活方式,由此,便形成了中华民族以“家族”与“伦理”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因此,“礼”成为了社会结构的支撑,“义”成为了人际交往的准绳,“孝悌”成为了基本义务和高尚人格的标准,“仁爱”与“忠恕”成为了民族与国家价值体系的重要构成元素。这样的生存模式世代相传、这样的文化精神薪火延绵,时至今日,“家”与“国”便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天下”,“亲人”以及“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便是最美妙的人际关系,“国”与“家”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中国人为之奋斗的核心,“亲情”成为了一切人际感情的基础与毋须刻意的追求。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世界各类宗教的出现与发展,丰富了人类的文化与精神追求,但是在中华民族,由于中华文化早已融入了民族的血

脉,所以,纯粹与虔诚的宗教信徒还是少数,大多数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其他国家宗教信徒那么多的宗教仪式。所以,我们可以说,大多数中国人的基本信仰不是以宗教文化为基础的、而是以民族文化为根源的。决定大多数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的不是宗教崇拜,而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与具有强烈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哲学思想。

中华文化根本特征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产品设计金华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2-108-01

1传统文化的意义

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经济波动,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当发达国家的经济链条断裂之后,自然会影响到在世界经济运行分工中扮演加工制造角色的中国,而作为主要外贸出口地的金华地区则首当其冲,受到的影响可想而知,大量的订单取消或者减少,生产的产能严重过剩。在这种大环境下,在参与世界市场竞争中,金华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相对优势,在产品设计应该大胆借鉴、吸收我们自己优良传统,不断创新,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金华地区的产品设计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必然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我们应该在新的环境下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使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金华地区的产品设计更具民族特征和本土化特征,这是金华地区产品设计走向世界的根本,也是立足世界的根本。

在产品设计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内涵表现已经融入到产品设计的血液中,传统文化更是其中之精华所在,对现在及未来的产品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金华地区的工业产品也不例外。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中历史悠久,世代相传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伟大的祖先留给世界的丰厚遗产,它记录的是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展示了我们华夏民族的伟大辉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象征,而且它孕育着中国文化精神和生命力,将会为金华地区的工业产品在走向世界,热销全球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传统文化在金华地区产品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传统文化具有如此大的魅力,针对金华地区工业产品的特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使传统文化运用到产品设计中来进行具体论述。

2.1表面装饰及外观形态的运用

在当今世界,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的工业化程度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工业产品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样就促使工业产品的生产者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和改进技术,降低价格,并以此来和其它同类产品生产者相竞争。工业产品的同质化,产品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而消费者已经厌倦了产品外观的单一性。这样就使得工业产品外观的装饰性需求被越来越多重视,成为一个产品是否会热销的重要因素之一。金华地区的产品制造者及设计者,如果要想让自己的产品有个好的销路,能够畅销,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外贸订单缩减,如何将库存的产品销售出去,对产品的表面装饰和外观形态的处理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如北京奥运会中所用的火炬就是对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在产品中的运用,其取意于“书卷和画轴”,上有“祥云和中国红”,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且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2.2语义的传达

传统文化在金华地区产品设计中的更深层次的体现,不是单纯的将传统文化元素附在产品表面,而是通过设计使传统文化在产品中自然流露出来,是产品内在语义和造型特征相统一的结果。产品语义是研究产品要表达的各种信息,解决产品的实际功能及象征意义的各种信息表达。产品的语义如实地、无意识地将一些如社会习俗、文化、审美、氛围等非本体的东西反映出来,阐释了语义学的产品意义。在造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特定环境的影响和支配,每一种因素如民族、文化、历史、习俗、信仰、思想状态等都在物品的外部造型时,对形的样式有所选择。传统文化在金华地区的工业产品设计中,产品的任何一部分都传达、表现了它本身的语义,民族的气质、传统的精神是融于设计师的思维之中,通过具体的设计自然地显露。

2.3文化的传递

文化的不同,导致设计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与其历史文化观念及审美思维密不可分。设计产品时除了应满足其物质功能外,还要符合相应的造物法则,而这些法则是人类通过生产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符合人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是一种文化的反映。如日本、北欧的设计在国际上占有很大的地位,各自都具有本国的特色,设计也是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指导下不断发展,反映出该地区的文化特色。而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对金华地区的工业产品进行设计时,就应该挖掘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表现在产品设计中,反映出中国的特色。

在对金华地区的工业产品进行设计时,传统文化的运用,并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到产品设计当中。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所需的图形样式及文化概念,经过抽象归纳等手法在设计中加以运用,才能将传统文化的价值在设计中真正的体现出来。如我国儒家思想中“和”的审美哲学,这种哲学体现了其中所蕴涵的包容性,而这种包容性必然衍生出多样性的观念。在对产品进行设计时,把“和”的思想应用于工业产品设计中,体现出产品造型及语义的多样性,就可以将这种文化在产品中进行传递。

3结语

经济的发展趋势影响了相关的各个方面,包括我国的设计领域,在全球金融危机还没完全减退的大背景下,金华地区的工业产品如何发展,我国的设计师应该冷静地面对历史和现实,对国内和国外进行一番比较和选择,结合本土的创造性和生产能力,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运用到设计中,提升本地区产品附加值,增强其品牌影响,对产业的升级具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装饰之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张宪荣.设计符号学[m].化工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