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德育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34:13

学生德育管理篇1

1.信息化给德育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消极文化产品和黄色文化的传播,文化垃圾的经济化等。这不仅严重侵害了知识产权,而且严重地腐蚀着人们的心灵,尤其对青少年一代的思想品德产生巨大的侵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

2.独生子女比例增大给德育管理带来的影响。在家庭中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往往只注意孩子的学习及学业成绩,忽视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以个人为中心、不善于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在学校里,这些学生恨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管束太严,不愿给父母说心理话,对待同学傲慢无理,自私,缺乏同情心。

3.学生价值观的转变成为德育管理的新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生活现实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金钱在不断地驱使成为青少年的价值尺度和生命目标,赚钱成为丧德违法的借口,使学校德育管理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4.心理健康状况给德育管理带来了危机。在现代社会中,亲子交流的时间减少,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大为减弱。

二、构建新形势下的德育管理体系

1.确定正确的学校德育管理目标。学校在德育目标的确定上,不仅要考虑社会的要求,更要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在德育内容的安排上,不仅要依据社会规范,更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在德育途径和方法的运用上,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现代德育管理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和鼓励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培养学生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研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使他们成为自身全面发展的主人。

2.构建学校大德育管理体系———一体化育人。创新德育工作首先必须更新德育观念,树立全员德育的“大德育观”。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是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具体实施。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都要充分体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特点,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科技、文艺和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校内值周和组织参加社会实践等校外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要发动广大教职员工在各个适当的位置上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并且相互协调、配合、发挥德育整体功能,取得德育整体效果。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德育管理人才。一方面要根据德育目标的要求,对德育工作的行为实行必要的监督和限制。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和强化德育管理者的那些符合社会需要、为社会所要求的愿望和追求,使之转化为从事工作的内在动力,使德育工作者的心理活动保持一种能动活跃状态,具有强烈的学习和工作的欲望和行为,有争取优良的工作绩效的努力意志,有研究改进工作的创造精神。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对上述素材进行综合分析就会摆脱直观的思维,不仅用静态的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而且要用动态的时间演变的视角看他的教育对象,这样就能客观、有效地完成自己的教育任务。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的问题需要用心理的方法去解决,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通过心理疏导,心理矫正和心理教育等能较好地、较科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取得更好的效果。通过心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应付未来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学生德育管理篇2

论文摘要:高校德育管理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它既具有教育属性,又具有管理的属性。高校德育管理者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掌握大学生品德心理特点,根据大学生品德心理规律进行德育管理,努力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

高校德育管理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有计划地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实施,促进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德育管理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它既具有教育属性,又具有管理的属性。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德育管理有过许多尝试性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通过各种传播途径纷至沓来,不断影响着高校学生。高校德育管理工作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挑战,形势的发展对高校德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德育管理者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掌握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动向,努力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

一、品德的含义及品德心理结构

(一)品德的概念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道德通过社会舆论、教育、榜样示范等手段逐步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稳定的特点与倾向,这时,我们所说的外在的道德己经转化为个体的品德。品德是个性中具有道德价值的核心部分。道德品质或品德是人的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特征。一个人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作用下与家庭、学校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它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由于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它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依赖于客观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也依赖于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揭示青年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规律,对于培养青年优良品德心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品德心理结构

任何一种品德,即道德品质,都包含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种基本的心理成分。这三种品德的基本心理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心理成分都不能形成完美的品德,只有这几种心理成分得以相应的发展时,品德才能形成。

一般说来,品德的基本心理成分的相互关系是这样的: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形成的基础,而道德情感又影响道德认识的倾向性。道德行动是在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指导与影响下,通过一定的练习而形成的,同时道德行动一旦形成又可加强道德认识,巩固道德情感。

二、大学生品德心理的特点

(一)大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有待提高。

大学生的道德认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信念的确立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三个环节。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己经掌握了知识性的道德概念,能较深刻地理解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用道德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尤其是当今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道德领域出现了一种很混乱的局面,道德观、价值观的多元化使社会失去了权威的道德准则;道德功能的异化与讲道德吃亏的现象,动摇了几千年来形成的做人必须讲道德的古训,人要不要讲道德在一些大学生中成了一个疑问。社会上一些人包括某些党员和干部,抛弃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诞生的“金钱至上”、“唯利是图”、“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奉为跟上时代潮流的人生哲学,他们处处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不讲信用,道德严重失范,导致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美丑混淆,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现实生活中道德失范与讲道德吃亏的现象强烈地刺激着当代大学生,复杂的道德环境使他们产生了道德困惑,道德信念发生了动摇。

道德信念是对某种道德规范正确性坚信不移的程度,从而愿意在实践中加以贯彻,并主动维护。大学阶段是形成道德信念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明确,在经过个人或集体经验证实后,就转化为道德信念。信念一旦建立,人就会自然而然按信念去行动,主动将道德知识转化为支配自己行动的准则,从而保证道德行为的坚定性和一致性。

(二)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易感性

道德情感是应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和别人言行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中介度量。道德认识只有与道德情感相结合才会产生道德动机从而推动道德行为。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并随着道德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常言道:“知之深,爱之切。”一个人的道德情感制约于他的道德认识水平。

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波动性较大。大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关心祖国的前途与命运,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义务感;他们思想单纯、活跃,对客观事物反应敏感,再加之大学又是社会信息的接受站和传播站,使大学生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世界的变化,易受感染。

(三)大学生道德评价具有两面性。

道德评价是个体依据己掌握的道德标准对别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是非善恶的判断过程。大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在舆论、别人的评价、教育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大学生的道德判断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从“对人”到“对己”,从“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大多数大学生已能够独立而自觉地按道德准则来调节行为,他们的道德判断己由自己的道德价值标准所支配,他们不再盲目服从权威,而强调公平和公正,注重行为动机,考虑惩罚应以让犯过者认识过错为目的。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往往落后于对别人的评价能力,他们有的是能正确评价别人行为的好坏,但却不善于分析自己行为的是非,他们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但他们不能严格地用这些是非、善恶标准来衡量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根据大学生品德心理规律进行德育管理

(一)从道德需要引发道德行为的角度进行高校德育管理。

传统德育理论将道德行为片面地归因于道德认识,而忽视了道德需要的基础地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迅速前进的文明之一切勋绩,都被归于头脑,归功于脑髓的发展和活动,人们因此习惯于以他们的思想而不是以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自然,这些需要是反映在头脑中和来到意识中的)一一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产生了唯心论的宇宙观。”

心理学己经证实了,人的意志行动开始于需要以及由需要引起的动机。具体来说,人受到刺激产生需要,需要不能满足时,引起心理紧张,就成为寻找目标以满足需要的驱动力,当诱因出现时就激发了动机。因此,从研究需要着手来探索学校德育,是符合心理规律的有效途径。马克思、恩格斯说:“个人在自己的自我解放中要满足一定的、自己真正体验到的需要”,并且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也就什么也不能做……”在学校德育管理中,把研究受教育对象的需要作为突破口,要注意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深入了解学生复杂的心理特征,支持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基本的和合理的需要,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健康需要、疏导和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又必须引导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才能逐步形成个体对社会道德的接受,为道德行为的发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高校德育管理方式一一变单向灌输为参与式道德实践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柏格指出:“灌输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道德的教学方法。”单向灌输只能使学生将道德要求及其社会意义背得滚瓜烂熟,而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道德需要,从而具有支配行为的能力。要使大学生产生道德需要并深化为道德信念和付诸行为,一个重要条件是通过本人的道德实践证实并体验到道德要求的正确性。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大学生在多渠道多途径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但可以检查自己己有道德认识的正确性,通过动机斗争,达到生动的情感体验,逐渐将社会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促使道德认识信念转化,而且可以锻炼和培养劳动习惯,提高实践能力和实践判断能力,从而又促进道德意志向道德行为转化,有利于大学生优秀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为了让大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以形成道德信念,德育管理者就应为大学生创设一些能使他们获得实践经验的客观条件。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道德实践。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专业性的志愿服务工作,这种服务活动的发起,组织与实施一般都围绕着专门的项目或目标展开。例如,为大型国际和国内的运动会,博览会,展览会服务等。

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有时会看到有些学生不愿接受道德教育,有的知道了道德要求,却不能付诸行动,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严重时拒绝接受来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或者是教育内容上缺乏知识性、理论性、趣味性、情感性,没有结合实际,不符合学生的需要;或者是德育方法上忽视引导,简单生硬,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或者在评价和处理问题时不公正引起学生反感;也可能由于个别教育者言行不一,不能以身作则,使学生产生不信任感等等。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改革教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才能使道德教育取得好的效果。在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在认识上引导和提高大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目的与动机的认识。因为目的与动机决定着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质和量,良好的动机与崇高的目的可以提高学生勇于实践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精神和行为力量。

道德需要是现代德育的基础,道德实践则是道德需要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因此,在学校德育改革中,必须将单向灌输的德育模式向参与道德模式转变。构建参与式道德实践的德育模式,是学校德育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从重规定、片面强调服从转变为尊重道德选择、注重道德内化进行高校德育管理。

不可否认,依靠纪律、规章来管理学生是必要的,但同时也是不够的。社会变革,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且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价值选择的机会,在这样情况下,学校道德教育就不能再限于用灌输方法让学生接受或服从一套先定的道德条文。在以“强制”为主要教育方式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对规则的遵守并不是出于一种首先需要,亦无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可言。按主体性德育模式的要求,衡量一个学校德育质量如何,不能仅仅是道德要求是否正确与明确,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否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需要、信念,由单纯服从,经过认同,达到内化,变成能主动创造新道德风尚和主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的主体。

道德内化是指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个体进行道德选择,将客观的社会道德要求转化成为内在道德需要的过程。“道德内化的切入点是学生的需要”,“没有学生对道德的需要就不会有道德内化,就不会有自主、自觉的‘真’道德行为。”

实现道德内化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启发教育对象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应从以下二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所谓自我教育是指人们通过自己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自觉热爱先进思想、道德规范,克服自己的错误和矫正不良行为,促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转化的控制活动。因此,自我教育也就是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改造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二是让学生参与德育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处于心理的自我发展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产生了认识和支配自我、支配环境的强烈意识,思想和行为表现出明显的相对独立倾向。他们一般不希望被动处于服从和遵守的地位,而是想参与其中。这也要求教育者善于尊重教育对象,关心教育对象,采取民主、平等的管理方法,因势利导,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德育管理工作。让学生在德育管理实践中溶化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并且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强责任感和自律能力。我们还应该进一步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律,是德育工作为之奋斗的高.境界。

(四)从重道德教育轻道德修养转变为两者结合来进行高校德育管理。

学生德育管理篇3

【关键词】机房管理;学生;德育教育;素质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学生的基本素质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与进步。在学校各项管理过程之中,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在学校各项管理之中,机房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这是因为机房是为学生提供各项知识以及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条件。这同时也是学校计算机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然而,在实际的机房管理过程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事件,如有学生故意损害计算机、在计算机安装各种不良信息和软件、乱扔垃圾,破坏机房卫生等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的提高与形成。本文着重阐述了机房管理过程中的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旨在为机房管理过程中的学生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建议与参考。

一、当前时期下学生德育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传统德育模式偏重灌输观念以及方法上的不足

传统的德育培育模式就是单一性地向学生系统地灌输道德方面的知识,试图让学生对这些知识加以机械式的记忆,那么德育也就逐渐成为一种科目、课程。传统的德育培育模式就是以“美德袋”的模式将学生的道德规范灌输至学生的实际学习与生活之中,对学生能力培育进行了很大的忽视,仅仅将德育教育定格于学生道德判断的基础之上。试图按照成年人评判道德的标准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宣传,而没有考虑到他们是否能够理解。而且德育教育的内容,也脱离了现实世界,使得道德教育的内容变成了毫无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意志可言的抽象性的东西。学生很难从自身的结构以及需要之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对自身的信念与信仰无法加以内化,对自己的行为也无法进行外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德育模式的形成及发展。

2.过度强调德育的作用,导致学生承受很多压力与心理上的负担,显现出品德上的不适应

目前,各个学校充分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于是他们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然而,有很大一部分学校却过分地、片面地强调了德育的作用与地位,这就使得学生承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与负担,显现出思想品德上的极不适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传统德育强调的是,不断地增加外在的影响,简单地重复与强化同一规则。德育对于个体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提出了更多高水平的要求,所需要灌输的规则也日益增多,试图将德育当做是一种能够涵盖一切的社会道德规范,甚至成为了终身受用的规则,那么这就不得不使学生的思想以及心理负担越来越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引起学生精力的分散,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可能会使得学生形成一种内疚感或是一种反叛心理,从而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与压力。

二、加强机房管理过程中的学生德育教育

1.加强学生进行文明上机

当前时期下,由于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道德素质严重地缺失,在每次上机时候,往往不爱惜计算机,对计算机故意进行损坏,而且也不愿意遵守正确的开机与关机的方法,严重地损坏了计算机。例如,在实际的上机过程之中,有些道德素质不高的学生往往会在计算机表面乱涂乱画,如“某某到此一游”等等此类涂鸦,设置骂人甚至内容的桌面图案,离开机房时拔掉鼠标、键盘、网线、电源线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不文明上机的重要表现。因此,加强学生进行文明上机,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强化德育的实践活动

在机房管理过程中,实践活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同样,加强德育的实践活动也是至关重要的。德育的实践环节,实际上是要求学生主体对于道德规范的内化过程。同时,我们也以学生在现实中的道德规范作为学生德育有效性的评判标准。长期以来,我们只关注学生是否了解道德规则、戒律,以及了解的多少,而很少了解他们在现实中践行的情况。如我们一直要求孩子遵守公共秩序,却又带孩子随时站在路边拦截公共汽车,这显然是在引导孩子无视公共秩序,然而我们却浑然不觉。小节之不顾,何以修大德?道德教育的关键应在养成上下功夫。因此,德育的内化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注重将道德认知化为切实的行动,从而提高道德教育的功效性。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践行空间,鼓励其进行德育实践活动,允许有一定范围的过失或失误,减少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压力,让其在轻松、活泼、愉快的生活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董蕾.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0.

[2]韦代周.新时期学生德育工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许幸子.小议班级管理工作[J].青年科学,2010(1).

学生德育管理篇4

关键字:德育教育班级管理

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德育教育是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每个班主任都必须不能忽视的工作。我们要搞好班级管理,要把学生教好,让他能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必须从德育下手,从学生的思想感化入手让学生从灵魂深处被改变。那么班主任怎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呢?

一、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记得几年前新生报到那天,一张张崭新的面孔,让第一次做班主任的我既兴奋又担忧。幸好注册一切都很正常,没有出什么意外。之后就天天跟学生接触,慢慢的开始熟悉这些新面孔了,心里很高兴。可是难题也开始来了,学生刚来学校,问题很多,有些学生老是玩失踪,有些学生调皮捣蛋,有些学生性格脆弱、独立性差,有些体质差,刚来到学校就连续7、8天天天有学生要送医院治疗的,可真累着了我和同学们。因为他们都是第一次离家那么远来城里读书,而且也不熟悉城里的环境,所以每次他们谁生病,我都一定要亲自陪他们去医院才放心,不管多累都一直坚持,学生也都很感动,这也让我累也高兴。在平时的生活上也要多关心学生,多了解他们在学校的生活过得如何,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一定尽力帮助他们。不管做什么事,我都会跟他们一起努力,陪在他们身边支持鼓励着他们,关心着他们,所以学生都跟我走得很近,即使我有时很严厉,但他们还是觉得我是个容易亲近的人,是关心他们的人。

二、从思想深处潜移默化地感化学生、从行为上教化学生。

关心学生、疼爱他们都没有错,这些都是应该的。但是班里的纪律也不会因为我关心他们、对他们好而变得很好,因为他们在初中很多都是比较调皮的学生,在家也很多都是不怎么听话的孩子。我深知开学的时候一定要树立好威信,把班风、学风搞好,否则以后就很难管好他们了。当然要把班风搞好,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否则只一味地强调班风,只用班规压制他们是治标不治本的。所以从开学第一天开始,只要是我带着他们在教室上晚自习,完成了学校安排的任务后,我就会把剩下的时间全部用来了解他们,感化他们的思想,跟他们讲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们班是贫困班,所以我就找准这个特征,不断地用穷则思变,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命运,改变贫穷的家境的道理去教导他们,打动他们的心。我常常都是用道理跟现实生活的例子相结合去教化他们,不断地影响他们的思想,让他们懂得人穷志不能穷,家境不好就更要比别人努力千百倍,因为父母的辛苦劳累才换来自己难得的读书机会,更要好好珍惜,不辜负他们的一片苦心。

三、结合班规和班级舆论树立班威,从小事上严格要求学生。

在做人做事上感化教化他们的同时,我还在严格要求他们,应该严厉的时候绝不手软。在严厉的管教之余更多的会用全班同学的舆论去影响一些不听话的学生,让他们不敢做出对班集体不利的事情。我们全班同学的目标是夺取“文明班”称号,要是有学生不顾班级利益及荣誉,一味地我行我素,肯定会遭到同学们的舆论批评的,这样我根本不用动用班规压制他们,他们也不敢乱来了。上课的时候也有部分学生喜欢讲话、甚至走位一起玩,不把科任老师放在眼里。知道这事以后,我在全部学生面前严重警告要是有学生还这样不尊重老师,不遵守课堂纪律,就罚扫地一个星期并扣操行分,如果屡教不改就打电话叫家长来学校处理。另外上课玩手机也非常厉害,基本上班里有手机的上课都会玩,甚至有小部分学生是从早到晚基本上都拿着手机在玩。感觉到这股风气的严重后,我立刻采取措施,凡是上课玩手机一律没收,经整顿玩手机之风立刻消减,大家看到上课玩手机的“下场”,大部分都不敢玩了。每隔一段时间还是要去巡堂,收几台手机回来以示杀鸡儆猴,不然玩手机的风气又会死灰复燃。这也说明班级管理是要一直坚持,不能松懈的,要不断地给学生进行教育,否则他们总是很快就冲破自己那薄弱的思想防线,控制不了贪玩的行为。

四、动之以情扣动学生的心门,让学生内疚万分,知错而改。

不过不管班规有多严厉,学生毕竟还小,自制力还比较差,只要一没有老师的监督管理,他们就都会放松自己。记得校园十大歌手选拔那天晚上,刚好是我下班的,因为我带5个参赛学生去参加选拔,就交代班干部管好纪律。等选拔结束后,我看到的是班里乱哄哄的,全班人都在玩,三三两两在打牌、聊天。我整个人都惊呆了,我好生气,好失望,好痛心。我生气地把牌扔到垃圾桶,我的付出换回不该有的回报,心里的防线一下崩溃了,眼泪簌簌地往下掉。他们看到我伤心难过的样子都好伤心也好害怕。虽然知道他们已经意识到错了,但是我还是要把心里的话告诉他们,告诉他们我有多伤心有多失望,觉得自己为他们做的那么多工作好像都白费了,我那么关心他们的成长,教了他们那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跟他们说尽了我们扶贫班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事情,我们需要约束自己不做对不起父母、对不起班、对不起自己的事情,可是他们却以这样的表现来回报我一直的苦心。学生都很伤心,很歉疚,不停地叫我不要难过。这次事件之后,班里的学生比之前听话了很多,不管是上课纪律还是卫生都搞得很好,见到我也个个都老师老师叫个不停。其实学生都不是无可救药的,只是他们的自制力太差了,没有老师的带领就会偏离方向,做错事情,所以我们要时刻警惕,时刻注意学生的状况,即时矫正学生的行为,动之以情扣动学生的心门,让学生内疚,知错而改。

德育教育重在从思想上感化教化学生怎样去做人做事,首先一定要从心底里关心他们,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呵护;其次,从思想和行动上感化他们;再次就是要结合班规和班级舆论管理他们,防止他们思想松懈而犯错;最后就是动之以情扣动学生的心门,让学生内疚知错而改。做好以上几点,搞好学生教育进而搞好班级管理就事半功倍了。

参考文献:

学生德育管理篇5

中职学生均是“90后”的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非常快。但总体而言,中职学生相比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总体素质较低。同时他们又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中职学生大多数是义务教育阶段中考的“失败”者,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学习兴趣。国家实施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后,有些能享优惠政策的学生不懂得珍惜学习机会,反而理所当然地认为学与不学都无所谓。(2)中职学生大多数来自弱势家庭,如农村、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或单亲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收入偏低,家境较为贫困,对子女的引导与教育十分有限。部分家长甚至完全不管不教,总是寄希望于学校将其子女短时间内转化为优等生。(3)中职学生自制力差,逆反心理重,组织纪律性差,文明礼貌、社会公德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社会认同度低。(4)中职学生具有道义感,但法制意识相对淡薄,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标准,无自知自控能力,以盲目为特征的从众心理严重。(5)中职学生个体意识强,内心追求强烈的平等权和社会的认可,但缺少认真做事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决心,遇到挫折容易自我放弃、自我放纵。(6)中职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社交圈子,追求时尚潮流,却不太关心国家社会时事热点问题。从事社会活动时,既有功利性的要求,又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也有不谙世事的青涩。

二、中职德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面对中职学生无心无力

中职教师与大学教师、中学教师,甚至与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相比,可以说是教师中的“弱势群体”。(1)面对着特殊的受教群体,教师的付出与努力得不到学生的认同,不容易看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难以体验到作为教师的成就和乐趣。(2)师生冲突比较突出。部分学生目无师长、肆意妄为的态度打击教师的热情,导致教师采取“三不政策”———不批评、不交流、不教育,脱离了教育的本质。

2.学校德育苍白无力

(1)直接照搬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经验。中职教育具有职业性的特征,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工作态度。照搬或过多借鉴普高经验,背离了职业教育的理念,没有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思想心理状态的差异,最终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2)德育课程特色不明显。在德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没有将职业教育理念与德育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纯粹是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教学内容了无生趣,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无法实现德育目标。

3.社会环境对中职德育产生负面影响

(1)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目前中职学生接触社会的途径非常广泛,信息量巨大。但相当多的娱乐节目、流行音乐的基调消极、颓废、低俗,网络的不良内容也无处不在地诱惑着学生,许多中职学生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不健康的家庭教育。许多问题中职学生背后的家庭基本上都存在着不健康的亲子关系。缺乏和谐的家庭关系,学生更加容易产生对家庭的怨气,继而采取过激行为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

三、实行德育学分制的意义与作用

德育学分制是一种新的德育管理制度。它根据德育要求和中职学生的特点,充分融合德育理论与实践、行为规范、职业能力和态度等德育教学内容,以学分的形式划分德育的不同内容和各个环节,将德育的实施过程动态化,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与主动接受教育的政策条件,实现德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1)实行德育学分制可以更新德育工作的观念,实现德育目标。德育一直是中职教育的核心与重点,当前中职教育中关于德育的工作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难以体现职业教育的德育特色。实施德育学分制,实质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评价和自我提升。(2)实行德育学分制可以改进德育工作管理,提高德育工作成效。传统德育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德育工作者毫无生机与活力。德育学分制打破传统的管理方法,开创了新的德育管理模式。师生均可成为评价的主体,双向沟通渠道畅通,提高中职教师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服务精神和工作态度。(3)实行德育学分制可以拓展德育领域,满足社会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中职人才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德育学分制体现了中职教育与时俱进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主动自觉接受德育内容,形成良好的品质,提高职业道德,培养社会所需的劳动力。(4)实行德育学分制可以与学业学分制形成学分双轨制,要求中职学生升读大专时既满足学业学分要求,又满足德育学分要求,成为真正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四、德育学分制的构建

1.实施原则

(1)教育引导原则。将日常生活、学习相关的德育目标理性化,添加具有描述性的评定标准,使学生在德育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道德行为,促使良好品质的内化。(2)激励互动原则。实行可减分增分的弹性化德育学分评分规则,使学生在自我审视、自我调整、自我激励过程中,培养自信心和责任感。(3)和谐发展原则。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同,增强归属感和荣誉感。(4)职业导向原则。将社会实践与实训实习的行为表现列入德育学分考核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行为习惯和态度。

2.德育学分的组成

德育学分主要是德育过程和结果的量化表现,综合体现出学生在学校的思想道德、实践能力、自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德育学分主要由必修学分、选修学分和限定选修学分构成。中职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学分最高25分(其中必修12个学分,选修5个学分,限定选修8个学分),至少应修够24分毕业。在实施学分制培养模式的中职学校,学生应该同时达到学业学分和德育学分的要求方可正常毕业。德育学分按照学期进行连续考核,每学期进行一次德育学分的认定和汇总。德育学分的内容分为五大类:道德行为类(主要表现为学生的行为规范),社会实践类(包括军训、劳动、社会调查实践、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实习实训等),校园文化活动类(包括趣味运动会、跳绳比赛、广播操比赛、大合唱、主题班团会等),学生自主管理类(包括日常值日、早读、自习等),奖励测评类(包括担任学生干部、为学校争取荣誉等)。

3.评价准则

(1)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原则。依据中职学校的德育要求和学生成长规律,分年级、分专题地精心组织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分层次递进,逐步深入。(2)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学分制的评价结果主要反映“知”与“行”的外在行为表现,还需根据学生阶段性和一贯性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发展性的真实描述,才能突显“情”与“意”的内隐品质。(3)坚持激励与处罚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学分制中必须坚持奖惩分明。中职学生追求公平和平等的意识强烈,但思想稳定性稍差,身上同时存在着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两方面的因素。奖惩分明的机制既能激发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采取相应的调整行为,从而达到纠正偏差的目标。(4)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原则。以学生为单位建立德育学分档案,记录每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发展过程以及德育学分获得的记录,体现学生不断进步的历程。

4.管理办法

学生德育管理篇6

【关键词】:德育工作自主管理师德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79-01

1前言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的德育指的是道德品质教育,广义的德育则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等。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物质财富日趋丰富,但人们的道德水准并不一定同步发展,有时甚至出现相悖的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89年召开的全球性的教育会议,研究面向21世纪的教育,就提出了“学会关心”这一令世人瞩目的课题,把德育提高到迎接2l世纪挑战的教育对策的首位,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教育尤其是德育,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2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全面管理分析

现代学校德育管理,指的是现代学校系统中管理者依据马列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科学,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对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不断增强学校德育系统功效,以最佳达成学校德育和德育管理目标的动态过程。但在我们看来,德育管理不仅涉及了学校管理者,同时也涉及了德育中各方面的人员,包括学生,教师及德育管理体制的建立者,是四个主体之间共同完成的一项工作。

2.1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第一,实现班级的自我管理。首先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班级和自己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行动纲领并付之于行动后,班主任及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拟出自我教育计划,对教育有成效的成员及时鼓励、推广,使学生个体自我管理独立地、主动地、持久地进行下去。

第二,全校社团的自我管理。中学不同于小学,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社会的面越来越广,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个性的发展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要合理加以引导。

第三,日常生活的全员管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不是少数学生的事情,应当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

2.2加强德育教师队伍管理

第一,教师必须提高自我德育意识和能力。首先要树立“德育首位”意识。要将“德育首位”意识落实在教师的德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中。以德育引领学生全面而自觉的发展,即前面提到的引导学生德育自主管理;坚持教书育人,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利用减负加强德育工作。其次要提升以师德为核心的教师德育素质。加强自身师德培养,提高道德知识素养和德育能力,保持稳定情绪,提高心理素质。再次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民主平等”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要以“爱”营造师生和谐空间,要以“沟通和理解”赢得教育先机。

第二,围绕“大德育体系”对教师进行管理。一要营造大德育体系下的教师团体德育氛围。二要善于发挥其他学科教师的德育优势。学校要重视学科教师的德育优势,要注重培养学科教师的德育能力。三要树立全员育人观念,建立相应德育系统。四要加强教师德育培训。无要制定合理的评价考核制度。

第三,学校领导管理与教育行政部门监督管理。要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的导向作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要完善教师德育培训制度;要加强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双向联系.共同参与到学校德育管理中去。

2.3德育管理领导者的管理

第一,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同学生的自我管理,教师的自我管理一样.学校领导者同样需要自我管理,且其重要性更为突出和关键。管理者要善于接受新的德育管理观念,德育管理方式方法,德育管理技术等等,善于提升德育管理意识,使之与德育管理现状,德育管理目标等相适宜。

第二,德育管理体制的约束管理。健全的德育管理体制能够对德育管理者形成约束作用,使其围绕着德育管理体制的要求开展德育工作。德育管理者应该在德育管理体制的指导下,有条不紊的开展德育管理工作.并善于与德育实践相结合.从实践反馈中发现德育管理体制中的不足,及时反馈给上级领导部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第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管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对学校领导进行监督,同时要善于从反馈的信息中发现问题及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定期接收德育管理者的反馈信息.监督其管理工作的展开。

第四,学校各部门人员及学生的监督管理。学校领导同样也需要受学校其他人员,包括所有老师,行政人员以及所有学生的监督。在整个德育工作中,使之上下一体,环环相扣,这样才能获得德育的高效性。

2.4重视社会、家长的有效参与

新形式下,德育工作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使德育走向社会化已得到广泛认同。学校应重视社会和家长的有效参与,通过成立学校社区教育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建立正常的例会制度和职责,对学校的发展、政策、措施等提出建议,参与对学校教育和教师的评价,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目标和特色,协调学校和家长的关系,协助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监督保障学校依法治校措施的落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等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学校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资源和力量,通过建立校外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与社区精神文明共建等,开展护绿、助残、国防教育和社会服务等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全社会都要重视、关心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只有社会、家庭和学校协同作战,以各种形式拓宽德育渠道,才能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为学校德育营造一个良好德育大环境,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这是德育的核心,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灵魂。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要通过德育的创新,不断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学校德育功能,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学生德育管理篇7

一、构建大思政教育管理体系

目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教育教学部门脱节,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主要由思政课教学和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两个部门负责。侧重于理论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由教务部门管理,而侧重于行为教育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由学工部门管理。教务和学工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在整体上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无法形成教育合力。二是教育教学人员分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和党务、团委和辅导员没有衔接,不能优势互补,致使教育与教学相分离。三是一些人认为德育是思政工作人员的事,与其他人员无关。青年学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正向合力的共同作用。我们常说“教书育人”,即教师除了教书之外还有育人的职责。这些都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因素。所以,在高校德育中,要实现德育高效的目标,还需要切实树立整体思想,树立大思政理念。大思政观是指从全局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总的看法和方法。其哲学基础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其工作理念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其方法论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通过大思政理念的树立,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从而整体推进德育发展。就学校教育方面来说,教育管理层应树立一种大思政教育管理理念,加强对德育的组织领导,成立由校领导和各部门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组,统一领导、协调德育工作。同时,把党团辅纳入德育系统,他们是重要的德育人才资源。而专业课、基础课教师也可将育人工作渗透在平时的教学及活动中,最终推动高校构建党团委、学工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后勤服务管理者的全员育人机制,形成大思政教育管理体系,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其实,德育管理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不仅是在高校内部应树立大思政的教育理念,整个社会都应该树立这种理念。德育管理应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管理的有机组合。目前我国很多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尚未完全摆脱仅靠自身力量进行管理的意识,使得德育管理效率有限。而要提高德育管理效率,就必须树立大思政的理念,构建大思政教育管理体系,贯彻德育管理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连贯管理作用。一是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学生家长推选合适的家长代表组成家长委员会,对学校管理提出建议,并督促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子女。二是建立以校长为首的协调委员会制度,由学校德育工作小组的领导、学生德育和管理的相关负责人、辅导员代表、专兼职德育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组成,以促进学校与家庭、社区互通情报,指导家长和社区教育学生,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综合一致的教育影响。三是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制度,由社区教育部门领导、社区办事处主任、社区学校校长代表、社区文化站站长与社区居委会干事代表等人组成,根据学校德育管理的要求,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并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在社会实践中砥砺学生品性,实现社区、家庭和学校教育一体化,为学生道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二、实施德育学分制度管理

现代管理的管理效益原理实质就是增效,即有效运用人、财、物及时、空等要素,使之发挥最大效能,取得最有成效的结果。高校的德育管理也需遵循效益原理,获得德育最优效果,实现德育管理绩效。目前,高校德育绩效还没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与分析体系,缺乏科学的考评要求和具体的衡量标准,德育的任务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因而部分师生不重视德育工作,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状况很难真正同大学生的毕业推荐、评优等相挂钩。目前,高校智育和体育已经与毕业证挂钩,而德育受重视程度较低,德育效率较低。因此,要提高高校德育绩效,可以考虑将德育学分作为突破口,探索高校德育测评体系,建立大学生德育学分制度,将德育学分制纳入高校管理体制,使之成为一项基本的管理制度。德育学分制将德育学分同学生的毕业就业和奖励关联起来,实施德育学分管理,以学分认定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德育的学习和实践,使德育更加生活化,从而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明确每学期或学年的德育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内容和标准,统一制定德育学分测评手册,手册由学生自行管理登记。同时开通网络平台,学生自行登录录入,由学生所在院系审核学生实践活动情况。德育理论学习主要包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心理教育、法制教育、毕业教育等课程,德育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学习以外的体现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修养、意志品质等的日常行为表现及规定的活动,如军训。德育实践活动是德育学分制的核心内容。对于理论和实践活动的评价,均应设定基本分和奖励。对于未达到德育学分基本线的学生,学校可统一安排重修,重修仍不合格则安排在毕业学年重修。不参加重修或重修仍不合格的,按照德育学分管理制度,不发毕业证,只发结业证。对于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表现优异、德育分数较高的学生,在毕业时优先推荐就业,同时将德育分作为申报学校各种奖励的重要考核标准。

三、搭建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平台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提高道德水平、培养德行的重要途径。高校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学校跟社会联系起来,是非常好的一种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方式。大学生通过社会调研、公益行动、社会服务、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一些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十分紧密,特别是在一些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校企合作已成为普遍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校企双方对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的标准基本一致,可促使学生在与现实社会职业环境融合过程中调整、树立自己的标准,适应社会需求。因此,高校可以搭建起学校同社会联系的平台,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提高德育效果。一是学校和实习单位合作,加强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高实践技能和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积极引进和渗透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通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进而使道德认知得到改善和升华。

四、构建网络德育平台

学生德育管理篇8

关键词:德育管理;工作创新;信息技术

一、创新德育工作的管理模式

(一)建立电子档案,规范管理活动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是工作的重点,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首要前提。在社会信息不断丰富的几年,信息科学技术渗透到了德育的方方面面。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德育管理的效率,成为了教育者关注的重要话题。科技的几步要求管理工作中用电子档案取代纸质档案,更好地开展德育管理活动。首先,德育管理档案要遵循系统化原则,即对资料进行预先的收集整理,对资料进行筛选,留出对日后工作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保存;其次,历史性原则。将德育工作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漂流,反映了德育工作发展进程。比如艺术节的档案建立,根据艺术节的方案制定、宣传、报名、开幕式、活动开展、颁奖典礼等顺序记录,将本次活动完整的反映出来。最后,应当遵守规范性原则。电子档案具有较强专业性,要想建立单子档案,首先要对档案进行规范管理,如下图所示。根据不同的档案内容不同,分别置于不同的类目下,方便管理与查询。

(二)应用德育软件,优化德育评价

德育工作涉及到了各个方面,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对德育进行量化管理存在很大的难度。每次学校对德育成绩进行汇总整理的时候,都会发现涉及到大量的数据,此时即使用excel也会存在很大的工作量,消耗了工作者很大精力。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努力开发不同的德育管理软件,适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在四川的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学校技术人员经过不断尝试,开发了《班级与学生量化管理软件》,成为了德育管理的重要助手,并且该软件可以适用于不用的电脑系统,为德育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

二、搭建德育工作平台

(一)创建德育网站

互联网是学生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要想构建德育工作的平台,首先要搭建德育网站。学校通过德育网站来宣传核心价值观,同时学生通过浏览网站也可以感受到德育工作的氛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网站的建立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将现有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与重新构建,使网站更具有吸引力。首先政府德育网站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平台。政府德育网站包括目前最新的德育方针政策,能够让老师明白现在的德育走向;网站中还应当包含优秀的德育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政府网站权威性较强,与学生的互动也比较少,因此还需要建立德育专题网站来加以辅助,作为新的教育平台。该网站以德育题材作为主要的题材,将社会中近期发生的真实事情进行汇总,建立不同德育方面的专题,以真实故事为题材加以包装,向学生展示,完成德育教学的任务。德育专题网站有明确的主体,为学生介绍了很多在网上搜索信息的时间。同时专题网站中的信息内容直观且结构合理,更有助于学生参与德育时间活动。最后,建立校园德育网站,为学校网站也充实了教学素材,使学校网站发挥出育人的功能。网站结合学校实际构建教育平台,最新的校园信息,体现学校的风采、学生的风貌,同时也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二)德育论坛

德育论坛对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论坛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互动性以及平等性,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德育教学平台,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效率。学校老师负责建立德育论坛,并且对论坛进行监控。计算机老师搭建不同德育主题的版块,让学生在这些版块中发表自己的言论,同时也可以对他人的观点来评论,整个过程都可以让所有学生看到。当然在自由发言的过程中,专职老师也应当起到监控的作用,才能保证每条学生的发言都符合德育工作的要求,不会出现不合乎规范的言论。在学生讨论的时候,老师也可以主动加入进来讨论,了解学生的新想法,或者是偏激的想法,做好防范于未然的工作。

(三)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的资源平台,是顺应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图书馆可以搜集世界各地最新的资源,对这些资源优化储存。首先,数字图书馆信息量巨大,可以为老师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料,同时也方便学生的查阅;其次,只要能够连上网络都可以搜索到想要的信息,节省了学生自己翻书查询的时间;最后,数字图书馆功能健全,老师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与学生分享图书资源,同时也可以利用导航功能自己搜索想要阅读的信息。

三、结束语

小学德育工作是最基础的教育工作,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它对学生德育管理的培养与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起到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应当多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拓宽信息传播的渠道,营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作者:赵斐单位:济南市甸柳第一小学

参考文献:

[1]夏红艳.浅谈新形式下的小学德育教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4(6):39-41.

学生德育管理篇9

1.1教育体系的各要素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关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和教学体系的各要素建立良好的关系,因为和谐顺畅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德育环境和德育氛围。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教师对学生德育质量和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融洽和谐的关系,会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的个人思想素质和品格精神,也会起到一定的榜样模范作用。这就对教师的个人德育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学和同学之间也要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学生关系中,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包容和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学会相互帮助,共同参与集体活动,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同学之间要建立起稳固可靠的关系,在彼此合作和竞争中实现共同提高和进步。良好的师生关系,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学生德育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同学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会发现彼此的优点和长处,并反思自己,起到见贤思齐的效果。

1.2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德育质量管理制度我们知道,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标准和先前所形成评价观念往往会左右人们的行为,对于一个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来说,政府与社会对教育的评价直接影响着这个地区的教育决策;对于一个学校的校长来说,来自教育主管部门与学生家长的评价指标就自然左右着这所学校的办学方向;对于一位教师来说,学校的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将决定他们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因此,我们要通过德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建立一套与新课改理念相一致教学评价与管理制度,让教育主管部门、校领导与教师之间建立和谐统一关系———教育主管部门是新课改指挥者,校领导是新课改组织领导者,而教师是新课改具体实施者,他们在新课改中要保持思想到行动上的高度一致。

1.3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引导作用学生德育质量管理的提高,除了在校期间,学习思想文化课程之外,重要的还是要通过社会实践加以锻炼和塑造。在当代的大学生中,社会实践的缺乏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社会实践是学生在真正融入社会之前的重要过程,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掌握的情况,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品质,提高其解决困难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实践期间,学生们的接触范围逐渐扩大,在和外界的沟通交往过程中,除了一些必备的技巧之外,重要的还是要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而德育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想水平。一些重要的品质,是学生适应社会的基础条件。在现阶段,不少学校的社会实践都安排在学生实习阶段,在实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因吃不了苦而坚持不下来的情况,这就是学生德育水平不高的重要表现。但是通过这样的实习,同时还可以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不怕付出、肯吃苦的精神,要想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没有坚定的信念支撑,是不可能的。社会实践在锻炼学生品质方面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开发,使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模式。

2提高学生德育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

2.1把现代化管理手段作为最直观可行的方法在德育培训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德育的开放性、感受性、启发性、探究性、主动性、实践性等特点。要综合运用现代化直观形象的培训技术手段,设置合理的德育培训情景,让同学之间进行分组讨论,充分发掘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让学生建立起个人合适的学习模式,切实把德育水平的提高当作重要的学习任务。在这方面,可以通过优秀的案例分享和真实的故事,让同学们感受到德育的重要价值。在不同的时期,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所包含的内涵特质不同,进入新时期,在学生的德育培训过程中,要与时俱进,找准视角,切入新的观点和思维,深度挖掘社会热点问题的价值导向。现代化管理手段,可以在管理技术和管理时间上实现灵活控制,德育管理的技术手段比较灵活,既可以是课堂之内,又可以是课堂之外,在时间方面,现代管理手段的运用,可以使得管理时间延长,并且可以对学生的德育水平进行动态化监控,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2.2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纲要》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学生发展性评价,是把学生放在动态的变化中、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待学生,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的一种动态的可持续的评价方式。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政治教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多肯定和鼓励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闪光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政治课本该具有活力,课改后的政治课更应具有活力。政治课之“活”力在于学生之“动”力。用精心设计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吧!正如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所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

学生德育管理篇10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使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出现严重的滑坡。为此,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成了现在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分数普遍较低

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如那些进入本科院校的同学,心理落差很大。他们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更加没有勤奋好学的特性,厌学与抵触的情绪很强。

(二)社会不良风气对高职学生的厌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明显偏颇。不少学生来学校就是为了应付家长和一张毕业证,学习的知识多少以及技能掌握与否不是他们所重视的,这样更加重了他们厌学情绪的滋生和发展。

(三)上网成瘾已经成为现在在校学生的通病

校园周边网吧的上网人群中有八成以上是学生,他们整天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里,荒废学业,不思进取,精神萎靡不振,不能自拔;对网络世界里的色情、暴力信息没有抵御能力,导致不少恶性案件由此产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和不安。

二、高职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建设稳定、专业的学生管理队伍,是做好高职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

管理队伍专业化,加强理论建设是推动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基础。要做好这些工作就必须有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基础理论扎实的管理队伍。高校辅导员由此而生,他们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思想、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良师益友,是沟通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在大学生的人生历程中起关键性主导作用。其自身素质不仅关系到学校工作效率,也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