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创作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38:50

音乐创作教学篇1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创作教学方法

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一次把“音乐创造”作为四个内容标准之一,这样的拓展表明新课程标准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大力开展音乐创作教学,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破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

古今中外,许多感人至深的音乐名作都是作曲家在艰苦的脑力劳动中创作出来的。所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作曲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的,超出了普通中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范围。然而,中小学生并非没有音乐创作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能写作文、会自由绘画的儿童,不能创作出自己的旋律和节奏。中小学音乐教学不以培养作曲家为教学目标,学生只要能通过创作实践获得体验,从而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

从个体成长发育角度看,音乐创造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婴儿的咿呀之声不仅仅是说话的前奏,也是歌唱和无拘无束作曲的开始。我国学者许卓娅研究发现:婴儿在3个月左右时就会开始进行嗓音游戏,2岁前后许多儿童开始进入近似歌唱的阶段,3岁的儿童能够为短小、重复的歌曲填写新的歌词,4岁的儿童已经初步意识到创作应该与别人不同,4—6岁的儿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能独立地即兴哼唱出相对完整的新曲调……

中小学生是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破除他们对创作的神秘感、恐惧感。首先,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创作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用大量的事实鼓励学生,使他们从原有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其次,在创作实践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教师也要尽力发现学生在创作上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适当给予赞扬。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创作出较为流畅自然、相对比较理想的作品,好像朗读学生作文中的范文一样,在课堂上予以吟唱、分析。这样,学生必然会增强信心提高兴趣,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将创作教学融合于其他音乐教学领域当中

音乐作品体现着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以作品为载体,在欣赏教学、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中,处处都可以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

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品中使用的被称为“合尾”的传统作曲技法,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之后,给出一个旋律片断,要求每个同学(或分小组)创作一段旋律,均以此旋律片断做结束句,尝试“合尾”的创作手法。这种探究、体验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将创作实践融合于欣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唱《送别》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选用歌曲第一乐段来讲解乐汇、乐节、乐段、半终止、完全终止等作曲知识。在这个乐段里,可以让学生知道:第一乐句的第一乐节与第二乐句的第一乐节是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写成的,第一乐句的第一乐汇与第二乐汇是采用模仿的方法写成的。在结合经典实例学习了这些音乐结构知识之后,学生在创作中就可以尝试运用。在口琴、竖笛等器乐教学中,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乏味,可以将即兴创作的手法引进来。如: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模仿吹奏这一旋律;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吹奏这一片断的逆行;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接龙的方式发展旋律;教师指定一个形象(小鸟、闹钟、汽车等),要求学生用器乐表现这一形象,等等。

三、创作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作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创作教学要随着不同的年龄和年级逐步加深,逐步提高要求和难度。假如学生们感到这种创作很难做到或很难做好,就会产生消极畏惧情绪,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小学生的音乐创作不是自由创作,而是一种指导性的作曲,具有体验和尝试的性质。特别是在小学中、低年级,教师应设定一些参数,确立一个适合学生能力的既定框架,从而保证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常见的方法如:1.用指定的节奏单词(节奏元素)编写节奏短句,并借助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不同的情绪。2.节奏填空练习。3.为乐句选择终止音,以感受旋律中稳定音与非稳定音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4.给出旋律问句,创作旋律答句。5.修改不适当的旋律线。6.引导学生为简短歌词或日常生活用语编写旋律。7.模仿经典作品片断创作等等。

四、创作教学要注重创作的“过程”,不应过分看重创作的“成果”

中小学音乐课上的创作教学,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作能力,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技能基础,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不可能是完善的。因此,不能以学生作品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作为创作教学质量的依据。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衡量孩子们的创作,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作品。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评价创作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

例如:《闪烁的小星》是一节小学高年级以学习音乐创作为主的综合课,该课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三个环节:导入环节,引导聆听、分析《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变奏曲;探究环节,通过对《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分段聆听、讨论、归纳,使学生知道几种常见的变奏手法;应用(迁移)环节,以学习过的歌曲《小松树》旋律为主题,进行变奏曲的创作练习。学生在尝试创作过程中模仿运用了《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中的变奏手法,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加深了对变奏曲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在课堂上创作的关于《小松树》的变奏不可能达到出版、发表的水平,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体现。

新课程改革将音乐创作纳入音乐教育之中,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学习领域,这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大发展。音乐创作教学是极具探索价值的教学活动,也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期待着更多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的成果出现,为促进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参考文献:

音乐创作教学篇2

小学一年级学生似乎与音乐创作无缘。但笔者在小学一年级创作尝试中竟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那是一节音乐欣赏课《龟兔赛跑》。当学生们对比听赏了“乌龟的音乐”和“兔子的音乐”后,经过讨论,形成了这样一个图表:

这时,教师突发奇想,让学生尝试用“”三个音符分别创编乌龟和兔子的音乐。谁料到学生是那么踊跃,争先恐后口编“音乐作品”。其中有位学生创编了这样两条旋律:

乌龟的音乐:

兔子的音乐:

这两条旋律基本符合图表列出的音乐形象,被师生们评为“最佳创作奖”。这时,创作者的兴奋心情不用说,其他学生也受到了鼓舞,个个跃跃欲试。一时间,学唱的学唱,创编的创编,课堂上形成了一个学习高潮。

虽然创编的是两条再简单不过的旋律,细思量,却觉得学生的收获很多:

首先,学生们不仅认识了“”三个音符,而且会使用这三个音符进行音乐表现,其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是平时唱练教学无法比拟的。

其次,经过创编,大部分学生体验到了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节奏的松紧,甚至萌发了用音乐元素去表现不同形象的意识。这就意味着学生们已进入了音乐。

再次,这个学习过程充满情趣,充分自主,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当然,音乐创作教学有其创作的原则和规律,并不是一种随意性的教学。有的教师在音乐课中,为了让这一节课的内容更丰富些,添加了“音乐创作”这一环节―――让学生任意编几句旋律。结果,学生用七个音符“搭积木”般地乱编一气。教师认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目标已经实现,于是对学生的“作品”也就不加评判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教学”。

新课标中认为音乐创造具有“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的作用,但这种创造应该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这就是说,它不仅是有目的的,而且还是有规律的行为。无目的、无规律地胡编乱造,没有经过头脑思考的音符堆砌,那不是“积累音乐创作经验”,不是“发掘思维能力”,反而会让学生误以为“音乐就是用几个音符胡编乱造的东西”,其结果是不利于学生的音乐学习。因此,这种“创作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教学”。

(一)节奏创作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也是音乐最基本的元素,又是学生最容易感受、最容易运用的音乐语言。音乐创作教学必须从节奏创作开始。

1.感受节奏,理解节奏

感受节奏,不仅要了解节奏的“节律”、“时值”,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节奏语言的意义。

教师应允许学生有各自的理解,只要他们能讲出道理,能感受到节奏是有生命的,那么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2.节奏问答或节奏填空

在理解节奏意义的基础上,师生运用节奏进行即兴问答或节奏填空。这是一种灵活的学习节奏的方法,也是运用节奏这种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方法。能用节奏表达,这是音乐创作的最基本条件。

3.节奏创编

在理解节奏和节奏问答的基础上,试着以命题的方式让学生创编节奏,如:“平稳地走路”、“蹦蹦跳跳的小孩”、“欢乐的课间”、“闪烁的小星星”等。能进行有意义的节奏创编,是音乐创作的基础。

(二)旋律短句创作

旋律短句创作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感受旋律,理解音高的意义和旋律行进的意义

在音乐创作教学中,欣赏或学唱旋律不仅仅是为了“会唱”,更重要的是能理解不同的音高和旋律上行、下行、级进、跳进的意义,如“小鸟―――音高”;“大象-音低”。等等。

2.旋律问答或填空

旋律问答,不是搞旋律形式的游戏,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旋律语言进行表情达意。在这项练习中,还要指导学生体验起句与落句的对应感和结束句的终止感。

3.旋律短句创作

在上述两个练习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创编音乐短句,音乐短句必须表达一个简单的命题。

(三)创编情境音乐

学生掌握了节奏创作、旋律创作的一些技能后,可以运用这些音乐语言去表现生活―――创编情境音乐了。

1.可以根据确定的情境用现成的音乐来改编、表现

我曾用《快乐的嗦》来表现一个命题《猫和老鼠》。乐曲是现成的,但可以用“变速度”、“变力度”、“变节拍”、“加花”、“加模仿音响”进行演奏,来表演猫和老鼠的故事。

表演时,有器乐演奏能力的学生可演奏乐器,其他学生可以用打击乐器或自制乐器、声响甚至人声模念来配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即兴演奏比赛。虽然演奏效果优劣不等,但各小组都能用音乐把故事情境表现出来。

这一次的情境音乐创编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技能,如:音乐的速度、力度的变化,演奏技能的提高,用音乐、音响塑造形象、描绘情景的能力展现,以及多个声部的音乐音响的配合等等。

2.可以根据确定的情境,用音乐和音响自由地表现

音乐情境的创作命题可以由教师设计,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所用的音乐素材,可以选用熟悉的乐曲,也可以让学生创编简单的旋律(例如用两三个音符创作旋律:5533|553|3553|555||),可用固定音高的乐器、节奏打击乐器、各种声响或者人声模拟来表现。能进行音乐情境创作或音乐造型,说明学生在“创作”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四)歌曲(乐曲)创作

音乐创作教学篇3

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发展起来的,音乐文化又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提高而提高,随着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到愉快,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在趣味横生的教学过程中爱上音乐、感受音乐,从而学会简单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这才是音乐教学的关键。要使受教育者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而逐步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美。

1.创造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声音形象和风韵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精神力量去激励学生,逐渐培养学生欣赏美、审视美、创造美的素质和能力。而传承式的音乐模式往往只重视知识传授,忽略了必要的情境设置和兴趣的培养,结果是学生学习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功半事倍。因此,打破传统音乐教学的常规,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必由之路。比如,上知识课和练习课时,我把事先制作准备好的音乐知识图片和幻灯片挂出来或投影出来,学生学习轻松愉快,掌握知识牢固迅速,做作业准确及时;上音乐欣赏课时,把学生分成小组,再把根据教材配制好的录像放映给学生看,学生领略情境,增进情感,便于讨论和交流;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学习会更有兴趣,也会更主动一些,音乐素质自然也普遍提高得快一些。

2.音乐教学中应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这种心灵的接触主要是通过情感的交流而实现的。而音乐教学是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共同合作,通过听、唱、奏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再把对音乐的美、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共同表达出来,以达到师生间相互交流的一种活动。

现代教学过程,不仅是受教育者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是师生间多向、多形式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的过程。而现代教育又十分重视师生关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融洽、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信赖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合作充满温馨、充满民主、充满平等,让师生在合作共处中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3.在课堂上营造一方自由、充满想象力的空间

音乐是一门艺术,是技能性较强的学科,虽然人人都喜爱音乐,但每个人对音乐表现出的感受、情感、态度却是完全不同的,有的喜爱民族音乐、有的喜爱流行音乐、有的喜爱戏曲音乐……在音乐教学中,要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他们自由、充满想象力的表现空间。音乐不像其他课那样要求安静,音乐课要创造轻松活跃、欢快的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让想象力张开翅膀翱翔于音乐的天堂,因此,在上音乐欣赏课时,要尽量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比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苗岭的早晨》,学生在闭目聆听乐曲的第一部分之后,让他们分别说说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感受。有的说:"幽静的大山里,晨雾轻绕,一缕霞光穿射而来……"有的说:"学生背着书包,欢歌笑语地走在崎岖的上学路上:"有的说:"枝头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和同伴们在歌唱……"这样的情境,我们只有给学生说:"音乐的魅力就是可以带给我们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想象。"

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不单单是局限在思维一个方面,还要适当地给他们形象、具体或行动上的自由,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挑战性。如在即兴舞蹈的教学中,让学生随自己的理解随意发挥创编,尽管有的动作是那么的稚嫩、笨拙,却使每个同学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音乐教学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使枯燥单调的课堂变成一段欢乐愉快的惬意时光,既给学生紧张的学习提供一张一弛的调节,又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4.强化双基训练,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开放的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无论什么学科都能进行,问题在于掌握时机是否得当。就音乐教学而言,在歌曲处理这一环节中进行双基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要教的歌曲如果处理不当,也就失去了音乐以情感人的重大作用。传承式音乐教学中,歌曲处理这一环节只是老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如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是欢乐的还是抒情的,或者是这首歌的力度和速度有什么变化哪些地方该强哪些地方该弱、哪里加快哪里渐慢……学生回答后接着就按正确答案进行演唱教学,或者指点学生对歌词做一下分析,从词意上去处理歌曲,而不是从音乐本身去理解和学会演唱。

音乐创作教学篇4

[关键词]教学;兴趣;想象;创作;培养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愉快、生动的教学情境,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引导他们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提高他们的音乐创造力。

一、结合语言进行节奏创作教学

在课堂上,可以穿插节奏创作,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如可以先给学生定几个节奏,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进行节奏问答、节奏接龙、节奏重组等游戏。教师拍“×××”节奏,让学生进行节奏接龙游戏,有的学生即兴拍出了“×××—××”的节奏,这里的“××”是学生自己根据所定的节奏即兴拍出的。此外,学生还会拍出许多其他不同的节奏,如“×××—××××—×××—,×××—××—×-—”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为创作的节奏配上语言,进行边拍边说:“上课了—大家一起—来唱歌—。”学生的大脑就会积极运转起来,课堂上一个接一个的边拍边说“认真听—仔细做—,下课了—我们一起—做游戏—”等。大家会争先恐后,都想说出最漂亮的词语,拍出最好的节奏,兴趣盎然地投入创作,课堂气氛很活跃。这既进行了节奏训练,又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和语言创作能力。

二、结合律动加强音乐创作教学

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的最喜爱的方式。在音乐课上给学生制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爱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的感受。如当学生学会歌曲《找春天》时,笔者趁机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现歌中的形象,学生非常愿意参与到创编活动中来,有的独自创编,有的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排练,还有的扮成小鱼、柳树姑娘的样子,按不同的角色来表演,设计也各不相同。有的同学双脚并在一起不停的蹦,有的双手一前一后不停地摆动,就像小鱼儿在水面上跳,在水中游;还有的学生围着“柳树姑娘”不停地转动,好像在跟“柳树姑娘”说话。他们手舞足蹈、尽情地表演,尽管动作显得很幼稚不那么完美,却表现了那份用心创作的热情与快乐。

三、结合歌曲进行歌词创作教学

小学生就像海绵般地吸收新知识,每次听到的词句经过大脑储存后,就想找机会来表现,有的学生还能轻松地把学到的词句灵活运用。在不改变歌曲旋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新词句替换,这种代换词的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还可训练学生的灵敏度、思维力和即兴发挥的才能。如学生在学会了歌曲《小青蛙找家》后,笔者问学生能不能把这首歌填上新的歌词来唱一唱呢?学生都特别的高兴,纷纷举手争着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有的说:“几只小花猫呀,要呀要回家,跑跑,喵喵,跑跑跑,喵喵喵,小花猫回到了家(喵)。”还有的说:“几只小花狗呀,要呀要回家,跑跑,汪汪,跑跑跑,汪汪汪,小花狗回到了家(汪)。”一时间教室热闹非凡,有的学生曲调虽然把握的不是非常准确,可歌词却编的朗朗上口。学生创作歌词的兴趣远远超过教他去学习一首新歌。为了鼓励学生创新的热情,还可以把他们在班上自己创作的歌词写下来贴在校板报上,让其他班上的学生都来目睹他们的作品,共同分享创作带给他们的欢乐。这种创举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勇气和创作的信心。

四、结合唱、奏、跳综合创作教学

音乐创作教学篇5

计算机在中学教育中的运用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音乐作曲软件的开发利用则成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得以开展的保证,同时为学生今后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提升了同学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巩固和发展了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因此,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推广和普及必将对我们的中学乃至所有阶段的音乐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笔者在高中音乐课的教学实践中,对利用电脑音乐创作系统进行创作教学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创新素质

这是高中学生的一节音乐课: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逐步完成一首小乐曲的“创作”:输入主旋律、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教师设定的若干伴奏音型和“鼓底”(节奏型)中选择相应的,调整各轨的音色、音量并不断回放、修改。教师则利用电子课堂系统进行监控,随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由于可以利用音乐软件将自己的音乐主张转变为乐曲,体会创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同学们学习得愉快而主动,课堂氛围轻松和谐。

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使这些高中生对音乐课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发展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并被推广吗?它是否预示了今后音乐课发展的一个方向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些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可行性

1.倡导创新教育,是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结果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应试教育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素质教育则侧重激发学生个性特长和对知识的组合创新,将书本知识运用实践验证或进行延伸创造,立足于开发特长、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学不再将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目的,而是把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学生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而是强调创造性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音乐创作为音乐课教学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作曲、编曲练习中意识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达到独立认识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的效果是以往任何一堂传统音乐课都无法达成的。

2.“音乐创作教学"着眼于未来,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

启发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并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造的精神,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过程都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有关研究表明,人在二十岁以前,智力的提高几乎是直线式的。如果人的大脑在新型的教育活动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把创造性的才能发展到更高的程度。音乐创作教学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和发展。在创作活动中,通过学生创作音乐,增加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勇气,打破创作神秘的思想。

3.“音乐创作教学"可以扩充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思考力。

通过有意识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了解,运用所学过的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了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生活与音乐创作之间联系的思考。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创作、表演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和情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感染自己,鼓励自己。

4.“音乐创作教学"可以促进其它教学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音乐课中,乐理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要,但其内容较难掌握,而且缺乏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其它如视唱练耳、听音记谱等训练学生音乐能力的练习,在原来的音乐课中也有安排,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甚微。除了一些音乐天赋较好的同学以外,其他大多数同学的音乐能力还是不能很到很大提高。在创作课中,上述所有的内容都成为了操作软件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功”之后,才有操作电脑进行编曲的可能。在编辑乐谱的过程中获得、锻炼和巩固有关的音乐知识,同时通过作品的完成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形成了一个学习——创作——再学习——再创作的良性循环。

二.高中电脑音乐创作课的实践

1.明确“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广度

①“音乐创作教学"深广度的界定

创作教学的广度,指广义音乐创作教学活动,凡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学活动,都包括在内——象即兴编唱一首歌,敲击一个节奏,选择适当的伴奏乐器都在此列。另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修改、补充、更正他们不熟悉的歌曲节奏、旋律、歌词、表情处理等,也都属于音乐创作教学的范围。

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度,主要指使学生初步掌握音乐表现手段和曲式结构等作曲常识。如旋律的进行,节奏的变化和主题的发展手法,以及曲式起、承、转、合的结构等等。

应当指出,从目前的音乐教学实际水平出发,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会作曲,都具有记谱的能力。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创作与记谱的能力。

②创作教学的教学计划

为了更好地了解创作课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和前景,笔者向学校申请,将校内的一个30人的小班作为实验班,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实践。在通过摸底掌握了班里每位同学的音乐素质之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定了教学计划(实践时间为一学期),将一首歌曲的制作简化到旋律、节奏、和声、歌词及音色音量的设定几个部分,争取通过将近15个课时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电脑音乐制作系统的操作,完成简单的歌曲创作和编配。具体计划如下:

周次教学内容

第1周乐理知识查漏补缺,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2、3周学习音乐软件操作

第4周通过选择的方式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5—7周独立完成一首乐曲的编配

第8、9周进行创作歌曲演唱比赛

第10周机动

③教学内容范围的选择

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要求。

a.乐曲的输入

根据自己的水平,同学们可以自己创作一段乐曲或选择输入一段自己喜欢的旋律。考虑到有的旋律在节奏、曲风上存在着众多的难点,教师建议学生选择节奏规整、稍舒缓的旋律。在音乐软件上有三种乐谱输入方式:会演奏键盘乐器的同学可以利用电脑键盘的“键盘”功能录入乐谱;一般的同学可以使用单步录音,选择好音符的时值,用电脑键盘将音符一个个弹奏录入;也可以选择使用鼠标点击输入的方式,这种方式速度较慢,但是操作最为简便和直观。

b.节奏的选择和编配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风格的节奏,学生可以根据乐曲的特点选择不同风格的节奏型作为“鼓底”。这是一种简便的操作方式,只要根据作品的需要加以修改,即可轻松地完成节奏的编配。也可以自己制作“鼓底”。如制作一个基本的disco节奏,用三个轨道分别输入大鼓(××)、小军鼓(×)和落地踩叉(××××)的节奏型,合在一起演奏即可。

c.和声的编配

学生可以从教师为作品编配的和声中选择,也可以自己进行和声的编配。如果进行独立制作,学生必须掌握的有关和声的基础知识,一、四、五级的编配以及伴奏织体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和声编配能力和听觉检验,设法为作品进行和声编配。

d.歌词填写

填写歌词看似简单,实际上牵涉到连音线、圆滑线、倒字等等一系列问题。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这个环节中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要求每位同学创作的歌词能够符合一般的审美观点。

2.指导学生做好“音乐创作"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具有独立的视唱能力和记谱能力,以及感受、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等。这是他们进行音乐创作的基础。在两个课时的短暂教学时间里,乐理知识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五线谱的记谱与和声的编配。五线谱知识的复习、巩固可以结合音乐软件的操作学习进行。现在笔者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是市场上最为流行的Cakewalk编曲软件和encore专业打谱软件。为了使学生具有正确规范的概念,乐谱的输入、修改均在encore软件上进行。专业打谱软件所具有的规范化功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比如现在要求输入一小节4/4拍的旋律:如果输入时值总和超过4拍,电脑就会发出“叮”的一声提示输入错误,并拒绝输入超出时值的音符;如果输入的时值不足4拍,在乐谱上就会出现音符排列错误或演奏出错(如演奏突然停止)等情况。和声编配的学习只要求了解基本的一、四、五级及其排列规则。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大致的和声结构正确便予以认可。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能力不能靠一蹴而就,而是要在较长的时间内,通过平时的教学工作,一点一滴地去积累,靠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奏效。

3.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专业的音乐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要能够较好地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教师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了解更多的知识。

①广泛涉猎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音乐

从音乐院校音乐专业或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音乐教师,一般都在古典音乐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对于现代通俗音乐却是知之甚少。而这部分的音乐正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他们的创作中必然会有深刻的通俗音乐的痕迹体现。假如教师在教学中心中无数,必然无法指导学生的学习。只有广泛地涉猎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尤其是学生最为熟悉的通俗音乐部分,才能真正地体现教师在电脑音乐创作课中的主导作用。

②学会熟练地操作、使用电脑音乐软件

现在市场上的电脑音乐制作软件主要包括三类:编曲类的如Cakewalk、Soundforge,它们的功能是编辑、创作miDi乐曲;打谱类的如encore、Finaly98,它们是目前市场上最为专业的打谱软件,其乐谱编辑功能完全可以和乐谱排版系统相媲美,且对于专业人士而言,操作十分简便;自动配器类的如Bandinabox,只要输入旋律、和声,选择作品风格,软件就会自动生成伴奏乐曲,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不失为很好的一种快速编曲工具。教师如果全面地掌握了不同软件的不同功能,就能更好地为教学设计创造情境,促使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认识(操作过程中)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去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这也是创造性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硬件问题

由于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对设备的要求较高(一套设备的最低配置也要将近一万人民币),一般的学校无法完成这样的硬件配置。如要让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成为现实,音乐教育必须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更多重视。

2.软件问题

软件问题牵涉到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完成电脑音乐创作课对音乐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对音乐软件的操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创作课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学生创作的风格与审美观。就一般的普通中学而言,学生的音乐基础与目前期望的要求也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针对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一是在最初教学的过程中适当放宽对学生的要求,今后再根据学生的进步逐渐提高。

四.结语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证明,学生是完全有兴趣、有能力参与和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而且出乎意料的是,由于部分音乐天赋较好、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使得本来预计要10周左右时间完成的教学计划在短短的6周时间就得以完成,而且许多同学都自行购买了软件,决定要在课后继续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尝试。

音乐创作教学篇6

关键词:中职学生创作教学音乐教学

随着中职音乐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开展,教学内容向综合性方向发展。《中学音乐课程标准》也提出了“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指导意见,我们认为,在中职的音乐课堂上,也应该增设音乐创作教学的内容,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性素养。

一、音乐创作教学的作用

音乐创作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是在培养和加强学生创造能力上的探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便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

1、创作教学符合当前中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启发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并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造的精神,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过程都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有关研究表明,人在二十岁以前智力的提高几乎是直线式的。如果人的大脑在新型的教育活动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把创造性的才能发展到更高的程度。

2、创作实践扩充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思考力。通过有意识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了解,运用所学过的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生活与音乐创作之间联系的思考。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创作、表演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和情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感染自己,鼓励自己,印象深,效果好。

3、创作教学可以促进其他教学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乐理、视唱练耳、听音记谱等,都会因创作的需要而得到锻炼、巩固和提高。

二、音乐创作教学在实践中的探索

1、明确创作教学的深广度。

创作教学的广度,指广义音乐创作教学活动,凡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学活动,都包括在内。像“体态律动”,即兴唱一句歌,敲击一个节奏,作一个舞蹈动作,选择适当的伴奏乐器等等都在此例。另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修改、补充、更正他们不满意的歌曲节奏、旋律、歌词、表情处理等等,也都属于音乐创作教学的范围。

创作教学的深度,主要使学生初步掌握音乐表现手段和曲式结构等作曲常识。如旋律的进行,节奏的变化和主题发展手法以及曲式启、承、转、合的结构等等,让学生练习创作歌(乐)曲的片断和短小的歌(乐)曲。

应当指出,从目前音乐教学实际水平和中职学生实际情况来看,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会作曲,都具有记谱的能力。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创作与记谱的能力。

2、指导学生做好音乐创作的准备工作,包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具有独立的视唱能力和记谱能力,以及感受、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等。这是他们进行歌(乐)曲创作的基础。培养能力不能靠突击一蹴而就而要在较长的时间内,通过平时的教学工作,一点一滴地去积累,靠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奏效。

3、在创作教学中几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1)体态律动。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意境,把所感受到的音乐的情绪、速度、节奏、力岛即兴地、无拘无束地用各种幅度、力度的动作表现出来,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敏捷的反应能力。

(2)根据歌(乐)曲需要,选择配置适当节奏。组织学生即兴自由地演奏打击乐器。也可以按照学生自己设计的节奏读歌词。

(3)让学生根据指定的节奏,写出多种不同的旋律,启发学生把旋律片断发展成乐句、乐段。

(4)修改学生自己创作的歌词或曲调中不理想的部分。可以由学生讨论、争论,提出几种方案,不必强求一律,但教师对确实不合适的要予以纠正。

(5)自由命题创作歌词、歌曲。可由教师或学生命题中选择题目,组织学生创作歌词,经集体讨论评定,择优进行歌曲创作。创作歌曲也可由师生共同设计第一乐句,再让学生分头续作。学生创作的歌曲可以自己演唱(演奏),并说明所创作乐曲曲调特点。学生尽可自行记谱,教师要帮助核对,纠正记谱上的错误。学生创作的作品有的全曲很完整,有的个别乐句有新意有特点。要注意对学生多鼓励,有些不合适的地方启发他们自己修改。

例如在学习《外国民歌――日本音乐》一课中,许多学生对《樱花》一歌比较熟悉,并能哼唱,在让若干学生表演后,我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日本民歌传统调式之一的节调式为,学生对自己的发现兴致高涨之时,我趁机提出让他们用这个调式来创作旋律,大部分学生在我进一步举例后很快完成了创作,并能唱出自己的作品。

上述几项教学方法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教无定法”,每个教师要根据学校、学生的情况,个人的教学专长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音乐教学搞得有声有色。铃木镇一说过:“掌握某个领域最高能力水平的人,在其它领域也可以达到同样的高度”。音乐教育是一项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音乐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重视音乐课,同时加强自身创新能力,成长为创造性的教师。

参考文献:

[1]黄振坤.如何构建“以生为本”的中职音乐课堂[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9):90-92.

音乐创作教学篇7

关键词:新时期音乐教学协作性创新

音乐教学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及素养进行有效培养的重点课程。从新时期的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到,在音乐教学中,除了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培养之外,还需将团结协作等系列综合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具体教学过程中。新时期音乐教学协作性创新不仅是课程教育改革及时展对学生能力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提升音乐教学质量,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积极措施。

一、新时期音乐教学协作性创新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从音乐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教育改革虽然有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就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来说,依然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应用能力不足

从音乐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容易跟上教师的步骤,但是一旦离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学习的整个过程就显得有效吃力。除此之外,从学生个人表演的情况来看,成功驾驭一件作品依然很难。

(二)合作意识不强

除了应用能力不足之外,音乐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不强,这一因素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学生之间如果合作意识不强的话,会严重影响课程教学的整体氛围,而师生间合作意识不强会直接阻碍整个音乐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音乐课程教学现状亟待改善,新时期音乐教学协作性的创新,不仅能够有效改变音乐课程教学的现状,同时对于提高学生团结合作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也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新时期音乐教学协作性创新的有效措施及对策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对新时期音乐课程教学协作性创新的必要性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究竟该如何采用有效措施促进这一创新呢?

(一)良好课程教学氛围的营造

音乐课程是一门开放程度较高的课程,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过于死气沉沉。鉴于这一实际,就课程协作性创新的有效进行而言,建议首先应从氛围的营造入手,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轻松的协作氛围和环境。通过环境作用,降低学生的紧张感以及乏味程度,不仅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参与积极性,同时还能有效拉近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和开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二)协作意识的贯彻和深入

除了课堂氛围的良好营造之外,在音乐教学协作性创新的过程中,还应积极贯彻深入协作意识,将这一意识作为课程教学进行的基本指导来看待。比如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应不断的创造学生合作的机会,且对学生的合作交流进行充分的肯定和鼓励;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根据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设置一些协作性较强的专题,引导学生通过协作来达成最终的教学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协作的乐趣,并且从潜意识里树立协作的意识。

(三)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模式

协作性创新,除了落实协作意识,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之外,还应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模式。比如就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应用来说,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音乐欣赏的片段,引导学生进行观看,之后再对小组进行合理的划分。合理的小组划分之后,教师应根据欣赏片段的具体内容,将题目分解成为不同的内容,作为教学任务下达到各个小组。在这样的方式中,学生在完成鉴赏的过程中,实际也在构思小组的有效协作,这一思考过程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统筹全局的能力,同时对于协作的有效开展,也能奠定有效的基础。

(四)教师素质的有效提高

音乐教师作为整个音乐教学协作性创新的主要引导者和组织者,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我们可以直接认为教师的素质实际上直接关系着协作性创新的效果和质量。针对这一关系链,要想有效提高协作性创新的质量,建议除了对教学模式进行灵活的运用之外,教师还应对自身的素质及业务能力进行提升和完善,争取为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作出贡献和努力。

三、结语

音乐课程是一门开放程度较高的课程,并且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开始有了一系列更新的条件。新时期音乐课程教学的协作性创新,不仅是课程教育改革及素质教育理念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有效措施及途径,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音乐课程教学依然面临着学生应用能力不足,合作意识不强等问题。为了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建议在协作性创新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是课堂氛围的良好营造,其次是协作意识的有效加强以及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最后,作为整个音乐教学协作性创新的主要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积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对自身素质及能力结构进行不断完善,不断进行新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争取为音乐课程教学改革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劲松.诗性乐教[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董云.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张黎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音乐创作教学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古诗教学音乐课堂情境

古诗,以她那丰富的内容、深远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而成为

古诗课中的音乐情境创设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味儿,读出古诗的味道,更深地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它能使学生积极调整身心,精力充沛地再次投入到学习中去。心理学告诉我们,有效的活动需要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和交替。如果一节课中只有有意注意,容易使人感到枯燥乏味和疲劳。有研究表明:一小时之内,脑力工作能力有三次高峰,第一次在10到15分钟之间,第二次在20到25分钟之间,第三次在35至40分钟之间。小学生的脑神经易疲劳,意志力薄弱,如果再加上外部环境有各种刺激物的干扰,20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很难集中,投入程度不高。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古诗的平仄进行朗读指导。如我在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先让学生按内在美进行朗读,然后根据音乐的节奏进行打拍子朗读,最后配上适当的音乐,模仿古人摇头进行朗读,这时学生来劲了,非常地积极,争着要来朗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结果这节课的朗读非常成功,学生从而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更深刻地体会到古诗的意境美。学生在轻松的音乐中快乐地学习,会感到此时的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音乐创作教学篇9

一、通过音乐课改的不断深化,让学生感受创新的乐趣。

1、始点:感受音乐的旋律,创编歌曲速度、情绪

音乐学科的特点在于它具有情感性与形象性。音乐教育是依据审美感受来进行的,而这种审美感受是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用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方式来完成的。而这种情景的设置与质量是培养孩子音乐创作的基点。作为音乐教师应鲜明的意识到这是培养孩子音乐创作的前提。

音乐作为情感艺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是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如音符的高低、节奏的变化、速度、力度的对比和丰富的音色等使人心灵产生共鸣,再通过联想,想象间接地表现客观世界。所以说音乐是以审美为主要特征的。如我在进行小学二年级上册《大家齐动手》的唱歌教学时,为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歌曲速度与情绪的变化,便采用教师作歌表演这种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学生随着我的动作歌唱。在唱第一段“一个人一双手,搬块石头两边扭,两个人两双手,抬根木头慢慢走……”时我根据歌词的意思模仿很困难地、慢吞吞地搬石头,抬木头的动作,学生随着我的动作很自然地放慢速度,用很沉重、费力的声音和表情演唱。当唱到第二段“三个人三双手,搭好大门装窗口,大家来齐动手,平地盖起一座楼……”时,我的动作逐渐加快,很轻松的模仿搭建门窗和盖房子的动作。同学们的歌声也随着我的动作把演唱速度逐渐加快,情绪也变得轻松、欢快起来。使歌曲两段快慢对比很鲜明。学生通过对教师形象动作的感受和理解,创造性地把歌曲“人少力量小”、“人多力量大”用不同的速度、情绪表现出来并体会到合作劳动的快乐。这就是由于音乐表现手法丰富且多变,由于音乐的情感性、形象性决定的。这是音乐学科与其它各学科最大的也是根本的区别,也是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学内容及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比较,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音乐分析、比较认识到音乐的丰富、变化、发展离不开创新。通过音乐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这种情景的设置与有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的音乐创作意识和热情在兴趣中渐渐显现出来。

2、感受音乐形象,尝试创编形体动作

想象是人脑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感知过的形象进行加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创造的重要条件。事实上,小学音乐“创作教学”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领域,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创作精神和创作能力的一种音乐教育过程。它的首要任务乃是激发学生创作音乐情感,启发、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绝非同一般音乐实践中的音乐创作,但这却是未来走上真正音乐创作之路的基础,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讲更是有益于培养多方面广义的创新意识。

如:我在进行小学音乐课《小拜年》歌表演的创编时,我通过语言引导学生:“过年与平时有什么不一样的?我们能不能把过年的各种场面伴着音乐用动作告诉老师?”这时放《小拜年》的录音让学生边想象边编动作。同学们有的模仿放鞭炮、打灯笼;有的两手合在一起做拜年的动作;还有的模仿欢庆时敲锣打鼓的动作等。虽然他们的动作很简单,甚至有些动作还不很优美,但他们能够伴着旋律的节拍把想象中的场景,通过自身加工用身体动作展现出来,这已是很成功的创编了。敢做就是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同时我在这时总是启发他们任何伟大的作品,任何有创作意义的事情(如科技,建设,发明)都是始于这样一个开端,这样一个始点,使学生们受到很大的启发。

二、消除创作的神秘感,大胆参与音乐创作活动。

虽然音乐学科在进行创作教学方面具有自身特有的优势,但还是常常会有人这样问:让缺乏技能的孩子去进行音乐方面的创作,能行吗?我认为,产生这种疑问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对音乐教育中的“创作教学”具有神秘感,对这一特定概念的内涵及其意义缺乏认识:二是人们(甚至包括一些音乐教师)对学生音乐创作潜能估计不足。其实,开展音乐创作可以从基础的简单的地方入手。而且进行音乐创作的途径很多,如:歌表演的创编(根据歌词内容、歌曲旋律)、打击乐器伴奏的创编,节奏创编,短小乐句创编等等。所以,我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注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音乐知识积累。

音乐是创造的产物,无论是创造者、表演者还是欣赏者都蕴涵着创造的诸多因素,累积着丰富的知识要素。音乐本身的特殊性,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音乐教学中,首先要教学生一些基础的音乐知识如:拍号、节奏、音符、等。之后把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不断在教学中熟练运用。如:我在给学生进行听音练习时,就加入了创作教学。在给出标准音后,学生听出了教师弹奏的单音是1(do)、3(mi)、5(sol),然后让学生给这三个音加上日常礼貌用语编成一句歌词唱出来:

2/41353/45312/4351

早上好。对不起。再见

等等。我认为这就是简单的音乐创作,不仅有乐句的创作、歌词的创作,还有节拍、节奏的创作,虽然稚气十足,类乎于绘画的涂鸦,但毕竟是他们创造真情的体现。再加上教师的鼓励,学生都会对音乐创作产生兴趣,打破它的神秘感,并使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为启发学生的音乐创造意识,我常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大量在中外音乐史上,那些在儿童时代就能谱写美妙乐章的音乐家的故事,尤其是他们创作第一个作品时候的细节。如肖邦七岁就创作了《波兰舞曲》,理查・施特劳斯五岁时开始作曲,十岁前就创作了《节日进行曲》等。特别是告诉学生任何过程都起于一个始点,这些对孩子们参与音乐创作不仅有很大的启发,也增强了参与创作的信心。

同时,我开始涉猎一些有关创作教学在欧美诸国早在本世纪初就倍受重视的资料。既给自己以知识的充实和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意识的信心,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大胆开创教学活动,并为音乐创作提供佐证。同时在课堂上引用,可以让孩子们知道儿童不仅有创造的需要,而且有创作音乐的可能,只不过我国开发较晚,但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目的是要孩子们进一步消除创作的神秘感,充分认识和理解音乐创作对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音乐创作教学篇10

关键词:抒情;意象;动态;结构

舞蹈被誉为最古老的艺术,是人类生命活动本质特征的一种表达形式,体现在最原始的节奏和节拍的力度和速度上,节奏和节拍是舞的基础,“蹈”的本质含义就在节奏的力度上。在这里只有音乐能最好地体现舞蹈的这一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则。人类最初获得交流和协调行为的根本基础是声音和身体的协调和统一,在这里节奏、节拍、动作共同起到“语言”的作用。在这里只有音乐能最好地体现出舞蹈传达、交流、共通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的舞蹈音乐在体现大学生的身心情感以及校园生活方面是不足的,没有学生以及校园文化的特征,这与校园舞蹈的发展相对滞后有关,因此校园舞蹈音乐节奏的力度、速度、音色直接影响着校园舞蹈动作的情感色彩,影响着舞蹈的创作意图。舞蹈音乐的创作必须遵循舞蹈的抒情性、意象性、动态性、结构性。

一、抒情性

舞蹈音乐的抒情性是指在舞蹈的过程中舞蹈音乐对动作体系的情感支撑与烘托。闻一多先生在《说舞》一文中说“舞是生命情调中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1]而音乐的生命情调和审美特征也与之惊人的相符。音乐是以声音在旋律中的组合来表现内容和心理情感的过程,这种情感的表达要靠乐音的连续。音乐的时间单位是音调和节奏。节奏、节拍是音乐整体的骨架,情感是音乐的灵魂。舞蹈是以人的形体为媒介,在优美抒情的音乐的作用下通过表情、姿态和动作的力度、幅度、角度以及点和线的有规律变化来表现人们内心感情和主体性格的艺术。舞蹈表达内容和情绪的进程是在音乐情绪的推动下依靠动作的点和线的连续,舞蹈的时间单位是带有人类最本质情感的姿态和动作,音乐的情感因素越丰富舞者的情绪越能最大限度的发挥。音乐与舞蹈都属于“动”的艺术,都受不可停止的进程所制约,在整体和完整的部分进程中,停下来就意味着终止和结束。音乐是情感的运动,通过声音唤起一种类比联想,基于情感世界的共同性,而把听觉转化为视觉。音乐的内容,沉淀在形式上,是情感运动和声音运动组合形式的直接统一,音乐中情感的运动、矛盾冲突的展开,与宇宙、人生、秩序暗合,使音乐表现艺术达到空前的哲理深度。舞蹈的情感抒发和形体运动相结合,心理与生理、美感与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具有一种其它艺术所未有的直接感染效果。世界上有脱离舞蹈的音乐,却没有脱离音乐的舞蹈。有的舞蹈没有“音乐”,其实有声,叫效果。这里有节奏、有律动、有音高、音色,是一种“另类音乐”。在舞蹈艺术中,音乐正是舞蹈的声音,而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一个有形而无声,一个有声而无形,这正是它们互相吸引的条件。音乐与舞蹈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打破了不同地域、民族、语言的限制,不经翻译而成为整个人类的艺术。

舞蹈音乐的创作是作者内心深处真情的流露,离开了“真”只会矫揉造作,脱离了真情,就丧失了审美价值,也就谈不上“艺术个性”所独具的艺术美。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美不仅在物,也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如全国舞蹈“荷花奖”获得金奖作品前线歌舞团创作的《小城雨巷》,她就像一幅优美的江南园林田园风景画,创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入的理解和对美好江南的诗性表达。她不仅在服装、道具上出奇,而舞蹈音乐创作又是那样的富有真情性,是如此的动人。其采用的音乐素材具有浓烈的典型的江南地域文化特点,与舞蹈动作是如此的贴切,以中国的五声调式表达的创作者的感受是鲜活和美妙的,音乐给人的内心“有一种淡淡的清香和淡淡的愁怨,仿佛有一种陌生而又美好的东西像国画中的水墨一样,在漫漫的散发和渲染,在这里感受到的是人性化的具有诗话的情绪元素特征:轻柔、淡雅、婉约、舒缓、空朦、湿润、清丽而又纯净,加上音乐和表演一唱三叹的铺垫,娓娓道来,在诗的意象中,放大和强化了一种韵味和雅致。”[2]情绪的起伏,层层推进中逐渐推向高潮,使欣赏者仿佛置身于出神入化的意境之中,在姑娘的表演中纯真储蓄、质朴婉丽,动作柔美灵巧,而与雾中的园林房屋如似细腻内在,似乎能感受到音乐中有那么一种呼吸的贯连起伏,出自真情,与情节的变化是那么地吻合。也正是这“真”的情性的流露才深深拨动了欣赏者的心弦。又如同时获得全国金奖的东北师范大学的舞蹈《中国妈妈》,凄凉的音乐背景下一群妇女迈着承重的步伐,伴随着激昂愤慨的音乐,迸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呐喊,这喊声包含着耻辱、愤怒、泪水,把我们带到了不堪回首的抗战岁月……伴随着越来越激昂的音乐,宣泄着对日寇的仇恨和解放后的酣畅淋漓。伴随着忧伤低沉的曲调,为收养日本小女孩,中国妈妈复杂挣扎的内心世界,伴随着忧伤音乐母性开始洋溢,出于一个母亲最伟大、最本真质朴的胸怀,和对每一个弱小生命的珍视,母亲接受的小孩,这前后的仇恨到接纳的音乐对比,使舞蹈情节合理合情、真实可信。音乐逐渐明亮起来似呼预示着一段幸福新生活的开始,音乐在异国小女孩幸福温暖的成长中变得欢快和悦耳,远处稚嫩的童谣伴随着音乐响起,“老玉米,金黄黄,养育了的异国小儿郎,我捧着玉米回头望,地里站着的是我娘。”声声感人。紧接着音乐在东北民歌的《摇篮曲》的旋律如泣如诉,悠扬而伤感,仿佛是母亲温暖的怀抱。音乐在女孩长大,即将离去时最为感人,母爱在这里得到最本质的体现。[3]《摇篮曲》渲染母爱的真情性,使人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切、亲情感的流露;使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又十分吻合于生活的客观规律,让人能体现到艺术的真实真情,所以,追求率真的情性,才会使舞蹈真切自然地表现出感人肺腑的内涵,因而求“真情”才能使舞蹈音乐和舞蹈本身得到升华。因此舞蹈音乐要能充分体现当代大学生的情感特征和心理特征。

二、意象性

舞蹈音乐的意象性是指舞蹈音乐给舞者提供特定的舞蹈形象与动作态势。艺术的共通性就在于都有一个形象的塑造,袁禾在《中国舞蹈意象论》中说:“正是因为这种哲理性情感的制约,使中国艺术以创造具有深刻内蕴的,融合主客观,融合情意形的‘意象’为其最大特征。”[4]在舞蹈的创作中,舞蹈意象的选择与确立,意象的生动深刻很大一部分取决于音乐意象的塑造,舞蹈家吴晓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作了验证,他认为:“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象主题完整地表现出来。”他并且公开宣称自己曾从《义勇军进行曲》中“获得舞蹈形象”,他还指出“就是一个无伴奏的舞蹈,虽然没有声音,但他从无声中也有一种节奏动作,会使人感到无声胜有声。”[5]虽然也有无伴奏音乐的舞蹈,但作者的音响意象就是动作的节奏,通过动作的点和线的强弱快慢来完成意象的塑造,而这种表现形式只有在当代舞和现代舞中才会出现,舞者强调的是舞蹈的各异性,动作的点和线的强弱快慢,就是音乐的基本意象。舞蹈家王曼力等编导表现张志新烈土在狱中斗争生活的舞蹈《无声的歌》,就是一个无音乐伴奏的舞蹈作品,但是他音乐意象采用了风声、水声、镣铐声、鞭打声等音响效果来伴奏,其实这种音响的本身就属于广义上的音乐,因为它有节奏,有律动,有音高,有音色。而这种广义的音乐意象在体现主题丰富意象上是恰到好处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创意体现了舞蹈音乐的多异性和创造性。

舞蹈音乐意象主题的深刻准确,风格各异,就能给编导者提供一个想象空间和创作平台,音乐的意象和舞蹈的意象完美的结合,这种结合的前提音乐起关键作用,在视觉的时间空间和音响的时间空间里,编导的思路是立体的。音乐主题成为了创作者领航的音响元素。说它是领航的音响,因为它是表达和演绎作品的内涵和审美。它既界定了作品的表现特征、环境特征、人文特征,以至时代特征等等方面,又要在具体的谱写中,将这个音乐主题渗透到舞蹈意象的每个章节之中,甚至渗透到舞蹈动作的点线、力度、方位等每个细节之中,渗透到舞蹈情感起伏、情节变化、意境铺垫上。只有这样,观众的心路才能跟着旋律语言和动作语言深入其境,同时随着舞蹈审美意象特征,而产生听觉和视觉上高度统一的艺术效果。

舞蹈音乐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意境铺设,在舞蹈的创作中开始部分的意境创造最主要的部分要靠音乐来完成,袁禾说:“人们在评论舞蹈作品,尤其是在评论没有复杂情节的较单纯的舞蹈作品时,总是要以“诗情画意”来做衡量,这说明有无诗情画意已成为人们审视舞蹈作品高低优劣的一种尺度,而事实上“诗情画意”也是中国舞蹈意象境界一个最基本的追求。”[6]袁禾所说虽然指的是整个舞蹈作品,而在舞蹈的开始部分的‘诗情画意’往往最能吸引欣赏者,它既界定了作品的表现特征、环境特征、人文特征,以至时代特征等等方面,又是整个舞蹈发展的基础和动机,因此音乐的意象能给舞蹈创作者产生联想和想象,提供创作的灵感和激情。对于欣赏者来说开始部分要有创意,要有风格独特的画面,要有舞蹈和音乐的“诗情画意”,才可能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眼球,从心理上引起共鸣和震撼。因此对音乐的意象要求就必须是清晰可感,形象鲜明的,能够引起舞蹈编创者和欣赏者共鸣和震撼的音乐意象,才能产生审美意象的艺术感染力。音乐能够使人从内心产生一种创作和表演的激情和冲动,就是因为音乐意象的审美特征所起的作用。因此当代大学生的舞蹈意象是时代的青春的充满活力的特征。

三、结构性

舞蹈音乐的结构性是指舞蹈音乐为舞蹈的发展构建一个完整的可表现的机制。在舞蹈作品中构成舞蹈内在机制的要素是靠舞蹈的动作、情节、情绪和音乐的结构来共同完成的,为舞蹈的表现主题服务,音乐的结构特征是按舞蹈编导的构想进行创作,也有依据音乐作品的结构来构成舞蹈布局结构的,甚至在结构内部的舞段、舞句、动作元素都是依据音乐的旋律线和音乐节奏强弱的力度变化创作的,在舞蹈作品中空间结构靠舞蹈动作,时间结构靠音乐,或者是节奏。因此对音乐的要求的原则是:“受主题立意的影响;受风格要素的影响,为舞蹈的语言基调及个性化特征作定位;受样式要素影响,为舞蹈段落大意作定位;受段落要素影响,为作品的类型性特征作定位;受情节要素影响,对现实事物做出剪裁和筛选;受创作灵感的影响,把直观性转化为自我发现;受角色造型要素影响,在以往的经验积累基础上形成感情内涵。”[7]这说明音乐创作受各种要素的的影响。反过来音乐对舞蹈结构的各要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情节舞蹈中音乐结构直接受戏剧规律的影响,音乐结构思维从时空关系、人物事件、结局表达、情绪变化等有逻辑的、有发展的组织起来,特别是结构段落的音乐处理,包括情绪冲突、事件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场景表述的音乐处理,例如:由张继钢编导的《一个扭秧歌的人》以悲喜剧的手段,对一位无比眷恋民间舞的舞蹈艺术的老艺人感怀进行了深邃的解读。“舞蹈的结构是在由远及近,又由近趋远的二胡的悲凉声中揭开角色的情节要素,而进入发展段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的扭动,使一个老态龙钟的迟钝形象在乐声中找到了‘生机’,同时把角色的心绪撩开,似乎带到了一个梦幻、回忆、憧憬的情节中。”[8]这位老艺人在不断推向高潮的音乐声中,一会儿独舞,一会儿和年青人群舞,突然音乐停止,老人倒地,等到音乐再次响起时又回到了开始的起点,在梦幻、回忆、憧憬的情节中表达了生命的意义。

在抒情舞蹈中音乐结构受某种思想感情的影响,许多抒情舞蹈音乐创作,多着力表达创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感悟和情怀,最终表现人类的情感特征,体现某种现实的或抽象的思想感情。在结构情绪舞时音乐是把舞蹈感情和情绪有层次地、有逻辑地、有发展地组织起来,创作一个完整的作品。安排节奏,依据主题的意图与思想感情的变化安排舞蹈音乐的节奏变化。如抒情性的舞蹈,常以舞蹈动作节奏的对比变化来表现和描绘舞者不同的情感发展和精神风貌。

四、动态性

舞蹈音乐的动态性是指舞蹈动律的韵律与音乐的旋律的流畅性相吻合。舞蹈音乐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舞蹈的动态性,舞蹈的动作与音乐相吻合,舞蹈动作的情感起伏与音乐所赋予的情感起伏相吻合,舞蹈的动律节律性与音乐的调性、节奏、节拍在轻重、缓急、快慢、阴阳、顿挫、张弛、舒缓、舒展等相吻合,舞蹈动律的韵律与音乐的旋律的流畅性相吻合。

舞蹈音乐的动态性是舞蹈音乐与其它门类音乐作品最具个性差异的所在。曲作者要考虑音乐的动作性和意象性,要考虑肢体动作的逻辑循环性和结构循环性,要考虑到在音乐意象和节奏的衬托下,动态的韵律感,也就是表演者都能分辨得出的节拍韵律,这个节拍韵律能在听觉上清晰可感,也就是说,不仅是乐理上说得通的,更应该是心理上感觉得到的经过精心提炼、准确无疑的动作性很强的节拍韵律,若没有这种韵律感,表演者心中不能整齐化一地完成舞蹈动态的韵律,动态就会缺少支点,动作的逻辑动势就会混乱,动作就不会自信,情绪就难以饱满,当然画面结构也就更难整洁。

在舞蹈音乐中有的音乐和舞蹈处于相对平行的状态,这样就给舞蹈创作留有一定的自由的空间,以及想象、发展、变异的创造性空间,这类音乐大多是先有舞蹈构想然后在有音乐,音乐给予舞蹈更多的是层次感、色彩感、抒发感的叙述性的依托,此时舞蹈的表演与音乐产生对比的效果,强弱的对比、动静的对比、急缓的对比、张弛的对比,形成相对立的状态。有时音乐比舞蹈更强烈,音乐气势宏大,达到辉煌的震撼音效。另外舞蹈的动态性比音乐强烈,音乐色彩不是很鲜明,意象不是很突出,较突出的是旋律性、抒发性、流畅性的音乐,旋律更多的是生动的、优美的,强调的是舞蹈本体的逻辑性和风格性,这样就给舞蹈的创作提供发散性思维的空间,充分展示创作者的个性化特征。

舞蹈音乐创作过程中,在考虑音乐动态性的同时,还不能忽视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度、速度、幅度,音乐一定要给舞蹈动作以明确可靠的支点。创作舞蹈音乐的过程中,在考虑音乐与肢体动作如果紧密结合时,在注意音乐本身的力度、速度、幅度表现外,更要注意到配合好舞蹈语汇中刚、柔、静的逻辑性很强的循环节拍和激情奔放的自由节拍,以及静态的画面感等等方面。这样就把音乐主题化为舞蹈动态元素而浓缩成的一个音响基因。说它是基因,因为它是表达和演绎作品的最小音响单元。它既界定了作品的风格、地域,以至时代等等方面;又要在具体的谱写中,将这个音乐主题渗透到每个章节之中,甚至渗透到每个细节之中。渗透到舞段、舞句、舞蹈元素语汇中,渗透到单一动态的轻重缓急、强弱对比、幅度控制上。只有这样,观众的心路才能跟着音乐语言深入其境,同时随着演员的肢体语言,而产生听觉和视觉上高度统一的艺术效果,充满青春动感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舞蹈音乐就是当代大学生动态性的最好体现。

总之舞蹈音乐作为独立的艺术类别,与舞蹈各有不同的发展,但在舞蹈艺术中,音乐和舞蹈是永远分不开的伙伴关系,音乐是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一个有形而无声,一个有声而无形,它们相互合作、相互依存,舞蹈依赖音乐而发展,共同开创大学生舞蹈艺术事业的美好未来。

注释:

[1]袁禾著.《中国舞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版第1页

[2]《舞蹈》杂志.舞蹈杂志社2007年4月版,第21页

[3]《舞蹈》杂志.舞蹈杂志社2007年4月版,第21-24页

[4]袁禾著.《中国舞蹈意象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5

月版第2页

[5]吴晓邦著.《舞蹈新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10月

[6]袁禾著.《中国舞蹈意象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5

月版第264页

[7]田培培著.《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基础》.上海音乐出版

社,2008年3月第15页

[8]田培培著.《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基础》.上海音乐出版

社,2008年3月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