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茶园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49:49

生态茶园的特点篇1

关键词:生态旅游;园林景观;茶庄园;规划设计;安溪冠和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7001503

1生态旅游茶庄园的概述

1.1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依托于多功能农业的生态体验旅游可实现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及体验旅游的整合,是乡村综合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2]。

1.2茶庄园的定义

茶庄园一般指参考国外葡萄酒庄园的经营模式发展起来的茶庄园。茶庄园概念区别于经常听说的茶庄和茶园,茶庄又称茶店,一般指茶的销售场所;茶园则是茶的生产场所[3]。

1.3安溪冠和茶庄园的开发建设

在文化方面,安溪冠和茶庄园具备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内涵与个性品牌特征;在茶叶生产加工方面,茶庄园应严把质量关,始终将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在旅游观光方面,茶庄园应主打绿色生态茶文化旅游,使游客既可以领略景色优美的茶山风光,又可以参观并亲身体验茶叶的采摘、加工过程,还可以到茶庄园中修建的茶博物馆、茶史馆等地更进一步地了解传统茶文化[4]。安溪冠和茶庄园致力于打造成为环境优良、文化优雅、景观优美、服务优质,集体验生态休闲、乡土文化休闲、安养休闲、茶园养生、生产观光、加工销售、品茗商贸等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多元化的生态旅游茶庄园。

2安溪冠和茶庄园生态旅游规划设计项目

2.1项目背景概括

项目位于安溪县,地处戴云山脉东南坡,晋江源头,森林覆盖率近70%。安溪名人辈出,其民俗文化极为丰富,经济发展较快,是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县、经济发展十佳县。

2.2案例分析

2.2.1云南柏联普洱茶庄园

云南柏联普洱茶庄园有限公司于2007年成立,首次提出了打造“世界第一个普洱茶庄园”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思路。茶庄园处于景迈山,景迈山位于澜沧江柳玉普洱茶的核心产区。

2.2.2天福茶文化开发

天福观光茶园地处漳浦旧镇的漳诏高速公路天福服务区,是台湾茶商李瑞河在大陆投资的项目,分为服务区、石雕园、观光茶园三大部分。对于茶文化、精神层面的挖掘令人印象深刻。

2.3设计说明

2.3.1设计主题

其设计主题为茶韵-以茶会友,打造纯生态茶叶基地景观,展现安溪茶都风采。

2.3.2功能定位

茶文化观赏体验的生态旅游庄园、安溪茶文化的展示平台、安溪人文景观的新旅游点、满足茶叶基地生产功能。

2.4布局结构和功能分区

规划结合基地的地势特点,从“茶阵”过渡到“茶丘”,再上升到“茶田”,最后发展到“茶峰”,层层递进,就像我们的茶业不断“和谐”进步向上的精神,最后达到“冠军”茶业的愿景(图1)。

庄园根据项目的资源类型、空间组合分布,结合区域交通、地质地貌、未来发展趋势,打造“五区”(图2)的旅游空间格局,文化区、爬山区、旅游区、生产(营销、科研)区、种植区。

规划分布的“茶文化广场”、“临水品茶广场”、“铁观音广场”仿佛“皇冠的顶球”,在规划区这个“皇冠”上“和谐”安放着,呈现冠和茶业茶庄园有区域分布。预示着从冠和“铁观音”的品质开始,企业发展将朝着“顶级茶业”出发。

2.4.1茶文化广场

茶文化广场(图3)位于庄园的主入口处,是集展示、信息、集散、交通、购物、休憩、泊车于一体的展示茶庄园的窗口。本区设计以体现生态为核心,在满足集散、交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景观细节来展现自然生态的园区氛围。通过茶壶雕塑、文化墙观赏茶阵、LoGo景石与大面积木平台、花树池的周围自然环境相辅相成,让游人在进入庄园的同时,仿佛融入到茶文化的大自然之中。

2.4.2临水品茶广场

庄园内部临水品茶广场,主要规划设计有木栈道、木平台、景观亭、茶丘、茶业广场、木屋等,在水畔边品茗休闲,感受闲情逸致、闲云野鹤般的恬淡。临水品茗平台利用了临水的优势,人的本性是具有亲水性的,在水畔边享受片刻宁静、在丛林中享受“氧吧”围绕、在木屋内品茗观景、在平台上释然游憩享受特色的茶文化、茶意境、茶景观。

2.4.3铁观音文化广场

该广场位于庄园的北部,在设计上深入的融合铁观音文化,是集休闲、游乐、科普、观光等于一体的娱乐区域。该区域内具有较大特色的茶田木坐凳镶嵌于茶田中,是很好的休息和观景的地方;同时还设计了树阵、地雕、广场、水景、景墙等景观小品,使得该区域内的景观更加具有趣味性、可观赏性、游览性、丰富性、新颖性。

2.4.4冠和企业广场

冠和企业广场(图4)位于庄园的中心处,是集综合接待、慢养休闲、餐饮娱乐、特色住宿等于一体的中和接待中心。区域内原有建筑有科研楼、文化会所、加工厂、品茗楼等。在原有现状的提前下,在设计上进行景观的改造和提升、在功能上进行强化丰富,将茶文化深入到区域内的角落。作为一个综合接待以及娱乐休闲的地方,在景观的设计和营造上更应该凸显主题,使得设计主题和理念更加融合于其中。

2.5交通组织设计

庄园内交通组织有序,使得车和行人都能到达庄园内的各个部分。规划以车行道与外界相连,实现可通达性;以游步道(包括登山步道和次干道)连接各景区和主要景点,增加游览者的观赏乐趣和体验的愉悦感,使之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统。出入口附近设置相应的集散广场、停车场,并与外界道路合理衔接。交通组织设计结合景观设计,尽量做到步移景异,丰富游人的视觉景观,增加游览的乐趣。

2.6生态设计与环境保护

现代园林生态设计的方法包含有清洁能源的利用与节能、有效的资源利用、结合地方主义的设计、创造健康和舒适的环境,这四大类设计方法中又包含有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和详细设计手法[5]。

在规划设计上秉承低碳生活理念,从多方面体现环保理念。在设计上运用“二线七点[6]”式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方法(所谓“二线”是指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的景观格局设计和以植物生态学为基础的植物造景设计两条线索,而“七点”是指在设计过程当中结合植物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物候学、气候学、地学、园林学等七门学科的理论知识,最终将“二线―七点”融合而构成。)尽量不破坏原有的山体等自然环境,对于资源高度利用、对于污染做到分类化、无害化、资源化。

2.6.1水体环境

水质应该执行GB3838-2002i类标准,景区内各溪流和水池等应予以严格保护和治理,以保护水质,任何生产、生活污水应严格按排水规划统一组织处理排放,不得对景区河道及其他水体造成污染。

2.6.2垃圾、废弃物管理

各景点内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要进行分类放在指定地点,再运送到地方垃圾压缩中转站进行处理,严格执行捡垃圾日、清运日,并协调各旅游责任单位进行环境卫生治理。

3结语

近年来,生态旅游大发展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之一。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和产品其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体验也越来越丰富。安溪冠和茶庄园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抓住了当今旅游发展的潮流和机遇,在满足生产销售、旅游观光、游憩体验等的基础上,遵循了生态、低碳、以人为本、经济、环保的原则,打造成为品茗、观光、体验、商贸等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多元化的生态旅游茶庄园。

生态旅游庄园规划设计因其理念的特殊性,在设计中不同于普通的庄园景观设计,其规划理念和方法等都必须紧扣生态性这个中心。因此在设计中应该考虑整体性,尽可能的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协调各方面的敏感矛盾,同时注重当地人文历史民俗等的融入。在这些基础上也应注重庄园设计自身的个性设计,增加吸引力。在考虑效果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它的生态效应,做到可持续发展,做到真正的生态旅游庄园。

参考文献:

[1]韩学伟.生态旅游庄园开发与策划探析[J].景观・农村旅游,2011(33).

[2]郑辽吉.园乡村生态体验旅游开发研究――以丹东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樊凡.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保护中政府支持的研究――以普洱市景迈村、临沧市冰岛村为例[D].合肥:安徽农业科学,2015(6).

[4]刘圆圆.茶庄园旅游正在悄然成风[n].人民政协报,2014-04-11.

[5]李娟娟.现代园林生态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4(4).

[6]尹航.园林景观生态设计途径探讨[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7.

[7]郑琦.福建省茶庄园规划设计探讨与实证分析[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8]韩学伟.生态旅游庄园开发与策划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3):20614~20616.

[9]邓招余.浅谈生态旅游庄园规划设计――以安溪冠和茶庄园生态旅游规划设计为例[J].低碳世界,2016(23):246~247.

[10]宋妮.长江三角洲地区休闲农庄的发展和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11]马彪.基于芳香产业特色下的都市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

[12]梁轶.承德西山百果庄园规划研究[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12.

生态茶园的特点篇2

关键词:园林设计;茶叶生态学;茶文化。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完成,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寻求生态文明建设,宜居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发展方向,这是世界上很多国家达成的共识。人们提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这对于社会向生态文明发展起到了指引作用。所以生态化设计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而最能体现这一设计的就是风景园林设计。它能体现在都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茶作为有着文化内涵的植物,与人在长期的磨合中,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摘茶,加工和泡制品尝都体现着生态意义和文化内涵。所以将茶文化与现代生态学结合在一起,运用在风景园林设计之中,找出有推广价值的设计方式,利于我们对生态景观设计贡献力量。

1茶文化与园林艺术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古代人民在茶的栽培加工和茶文化的传播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唐代就已经有对茶的栽培、加工和饮品技术进行全面总结的书——《茶经》,它的作者就是陆羽。而茶除了作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需要品,还是文人墨客的咏诵对象,用来寄托他们的性格情怀和鸿鹄志向。流传下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和“琴棋书画诗酒茶”分别代表了普通人民和高雅之士对于茶的看法,来源于生活,又将生活升华。唐寅创作的《煎茶图》成为我国茶文化与绘画结合的宝贵作品;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将喝茶的感受描绘的栩栩如生,直到今天都是茶诗中的上上品。茶文化还涉及到各类的艺术形式,如舞蹈音乐等等,它还结合宗教、哲学、经济、旅游,涉及文理工很多方面。佛教中把茶作为清净的化身,所以僧人们饮茶,寺庙附近种茶。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影响着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唐宋以来,我国的茶文化向外传播,在其他国家也形成了它们自己的特色茶文化,如日本的“茶道”和英国的“午后茶”都有着本国特色却又和中国的茶文化密不可分。所以,茶在国外就是中国的象征。很多外国文学作品中也经常描写茶,将茶与中国联系起来,如英国诗人巴伦称茶是“中国的泪水”,极具浪漫色彩。由此可以看出,茶树作为园林植物,不仅外形属性可行有着观赏价值,更多的是它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我国的园林在发展过程中与茶也有着分不开的密切关系。茶是饮用植物,但也是观赏植物,在园林设计选用植物时也是常用植物之一。周武王时代就将茶作为贡品送给王室,种植在园林中观赏,并且栽种繁殖。我国的名茶很多也与著名的园林景点分不开。比如十大历史名茶的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黄山毛峰等等都是各个地区风景名胜景点所产。所以,茶树不仅是商业产品,也是观赏植物,是风景经典不可缺少的植被。茶树和其茶制品以及茶文化都是各地重要的风景园林资源。乌龙茶的生产地武夷山是著名的风景旅游景点,风景区内到处都是茶树,而且在茶树周围的亭台楼阁上都是名家名篇的诗词歌赋,且大多与茶有关。这说明茶文化与园林设计关系紧密。张家界中也有以茶园为风景区的地方。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有专门的茶园展示,用造型不同的茶树为衬托,加上茶文化和茶工艺的穿插,展现了茶树作为风景园林的观赏价值以及茶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大家熟知的西湖龙井就在西湖园林之中,它虽然是极为名贵的茶,是作为一种经济植物,但是景区内茶树随处可见,已经成为常见的观赏植物了。还有市区很多行道树和公园旁的绿化都有茶树的绿篱作为边界,既美观又好培育。

2茶树作为园林植物的特点

茶树作为园林植物的特点有以下三点:

第一,茶树的种类丰富、形态多样。茶树一般指的是山茶属中的五个种,即大厂茶、大理茶、厚轴茶、秃房茶和茶。而茶种有可再向下分成三个变种。茶种是栽培种,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的形态各不相同,高矮的差异也很大,可以二十米以上的高大乔木也可以是不足一米的灌木。而且树叶形状,颜色每个种类都差别很大,淡绿色到紫绿色之间任意过渡,因为人工培育可以用杂交等方式改编品种使得叶子颜色发生改变。叶子表面的隆起也有不同,有的是平滑的,有的是微微隆起。茶树的叶片寿命一般能达到一个月,而且茶树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这些都可以通过有性或无性繁殖得到,并且可以保持。茶经常和宗教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专门培育的佛手种,树形张开,叶片很大下垂生长,似佛的大手。这些都是通过后天培育而成,并且让他可以带着这些特征继续传下去。其他园林植物并没有茶树这样的特性,所以茶树在园林植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茶树是秋冬季开花植物,并且花期很长。茶花属假总状花序,两性花,萼片近似圆形,绿色或偏褐色。花冠白色,由五到九片花瓣组成,呈椭圆形。花的大小与它的品种有关,一般在5cm到2cm之间。茶树的花芽六月分化,到九月中旬开放,能一直开到十二月中旬,花期长达三个月,这是其它植物花期所不能比拟的,而且它开花的跨度大,基本概括了整个秋季和冬季,其它花很少在冬天开放。所以它作为园林植物可以补充冬天花少的情况。而且茶树的果实成熟期长,所以可以花果共同生长,这种在其它植物中又是不常见的。这些也给了茶树很多寓意,让它的文化价值更大了。第三,是茶树的再生能力极强,可以随意造型不用担心恢复不了。茶树的枝条上有很多不定芽,这让茶树有很明显的再生优势。树枝上的不定芽能快速萌发,从而塑造形状不同的树冠。经常修剪可以让茶树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修剪的树冠可以有弧形,,马鞍形等形态,所以作为园林植物,茶树完全满足修剪造型的能力,可以根据设计师的需要自行修剪。

3风景园林设计中运用茶叶生态学原理的探究

茶叶生态学讲究的是和谐共生的茶精神,这和一般的生态学是有区别的,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运用茶叶生态学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能激发人们对自然的渴望,构建和谐社会。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上,茶叶生态学原理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需要坚持推广。要因地制宜。园林设计最开始的依据就是建园林的地址,要根据具体的地域、地势、土壤特点进行设计,要多方面考量和权衡,无论是自然景观设计还是建筑景观设计。景观园林设计应当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系统,要重视园林选址地的生态和气候,依靠科学技术设计出有发展潜力的景观园林。可用于景观园林设计的植物种类繁多,除了要考虑本地的生态之外,还要考虑选择的植物之间能否搭配在一起适应当地生态和气候。所以在设计中,要根据地形地貌选择合适的植物,若是道路两旁绿化或建筑景观园林设计要考虑风速和污染等等条件。茶叶生态原理的因地制宜是园林设计的基础。

4结语

茶文化和它的生态理念对于现代园林设计的指导具有深远影响。将茶叶生态学运用在园林设计上是有重要意义和理论基础的。通过对茶文化和园林文化的对比以及茶树在园林设计上的应用,我们可以看出茶和园林分不开,他们需要共同发展,才能使设计者设计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所以还需要研究者们继续研究,不断完善理论,并应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余文权,张翠香.生态茶园的研究进展与思考[J].中国茶叶,2009,10:10-13.

[2]戴金电,高俊杰.泉州市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J].福建茶叶,2009,03:16-18.

[3]周理飞.生态茶园标准化技术要素[J].中国茶叶,2010,03:23.

生态茶园的特点篇3

关键词 茶树生长;气象条件;地理因子;病虫害;对策;山东枣庄

枣庄是山东省主要产茶地区之一,茶园面积近667hm2。其茶园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东部和南部山区,海拔在100~600m的丘陵山地均有分布。枣庄市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具有适合茶树生长的生态条件,但适宜的生态条件也给茶树病虫害的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生存条件。

1适合生产优质茶叶的气候、地理因子

1.1适宜茶树生长的气象因子

茶树是喜光植物,对光照要求特别严,太阳光既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对紫外线有特殊嗜好,因而有高山出好茶的说法。适宜茶树生长的日平均气温为10℃左右,最低不能低于-12℃。地温日平均需11℃左右,最低不能低于-13℃。雨水充足也是适宜茶树生长的必要条件,但过多也有不利品质的影响,一般年降水量在900mm左右比较适合。

1.2适宜茶树生长的地理因子

茶树对土壤的要求特别严格,一般要求是土层厚达1m以上并不含石灰石,有机质含量1%~2%以上,通气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pH值4.5~6.5为宜。茶园地形条件主要有海拔、坡地、坡向等,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湿度都有明显的变化,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这对茶树生育有利;但也不是愈高愈好,在1000m以上,会有冻害。一般选择偏南坡为好,坡度不宜太大,一般要求30°以下。

2枣庄市的气候和土壤情况与病虫害发生的关系

2.1日照

枣庄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一般在2512.0~2768.4h之间,日照时数地理分布的特点为山区丘陵多于平原洼地;全市平均无霜期在205~228d之间。从地形与无霜期看,山区、坡地无霜期比一般平地长20~25d。枣庄市大部分茶园分布于山地、丘陵,以特殊的地理条件不仅给茶园病虫害的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日照时数与无霜期的延长也延长了茶园病虫害的生活史。

2.2温度

枣庄市茶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4.5℃左右,严寒酷暑日数较少,水热条件比较优越,大多数害虫均无明显越冬现象,从而延长了病虫害在茶园的危害期。枣庄市干旱季节和雨湿季节区分明显,致使茶园病虫害也相应表现出季节性的种群数量变化和危害。由于11月至次年5月前的干旱几率较大,比较耐旱的害虫种类如茶蚜、叶螨类、茶黄蓟马等危害一般较为严重;随着气温的回升,雨湿季节的到来而危害减轻。此时,由于低温和干旱而受抑制发育滞缓的病虫害如茶毛虫、茶黑茸毒蛾等类害虫则发育加快,种群数量明显增大,危害也愈加严重。而在山区和高海拔茶园发生普遍的一些真菌病害,如茶白星病、茶园赤星病等低温高湿型病害发生危害严重;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茶云纹叶枯病等高温高湿型病害则危害加大,严重时,引起茶园成片茶叶大量枯黄和脱落,导致茶树势衰弱。

2.3降水

枣庄市年降水量一般在800mm左右,是山东省降雨量较充沛的地区之一。降雨量的增加给茶园内经常发生的低温高湿性病害的发生创造了合适的生存环境,同时加速了一些枝干病害的传播蔓延。

2.4土壤与地形

枣庄全市均有茶树种植,且茶区主要分布于山区。全市茶园土地大部分有机质含量在1%左右,其pH值也在6.0左右,茶园所处的海拔高度在100~600m,土壤通气性、透水性能良好。枣庄市的气候条件、土壤、地理条件基本符合茶树栽培和正常生长;但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也是茶园病虫害适宜的繁衍地。

3防治技术及相关对策

由于枣庄市茶区具有独特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山区地貌错综复杂,为全市茶树创造了独特、优越的生长环境;但同时茶园适宜的生态条件使茶树病虫害得以大量繁衍。病虫害发生的复杂性和严重性给全市茶树业的发展带来障碍,为解决当前茶树生长存在的问题,应做到以下几点:

(1)茶区应发展以生态为主体、植物种群多样的立体复合生态茶园,促进茶园的生态平衡,茶林结合,因地制宜建立保护林带、茶果、茶林、茶药等茶园,进一步维护茶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增强群落之间良好的调控能力,以达到限制病虫害发生危害的目的。

(2)了解茶园内病虫害发生危害的种类、危害状况,明确主要防治对象,掌握其发生规律,有的放矢,大力开展预测预报工作。

(3)加强茶园管理,及时采茶、疏枝清园、中耕除草,促进茶园通风透光。

生态茶园的特点篇4

据介绍,随着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南岸区已经形成了茶园工业园区、长江工业园区、东港工业园区。据介绍,到2007年,3个工业园区的工业产值将达到200亿元,到2010年突破500亿元,实现在2004年全区工业产值的基础上翻两番的目标。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他们在发展园区经济方面将采取“3+X”的模式,打造5个产值上亿元的专业工业园。“3”就是茶园工业园区、长江工业园区、东港工业园区3个工业园区;“X”则是在3个工业园区内建设专业特色园区,如在茶园工业园区里分别建成美的工业园、机电工业园;在长江工业园里建设如意纺织工业园等。

在发展园区经济方面,除了工业以外他们还将建设农业特色园区。该区计划在黄桷垭老厂片区或者南山一带,规划2000亩土地,建几个农业园区,从而把农业这个支柱产业也确立起来。

据悉,他们将采取以发展工业和城市建设的方式来推进农业特色园区的建设。

“60颗星”照亮南岸

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第54届医药博览会的相继召开,在使南岸区尝到会展经济带来的甜头之时,也让他们感到有些失落。因为,目前该区所有酒店的床位数不足3000个,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最后的结果是,在南岸开会的人很多,但吃、住在南岸的人却很少。

“光开会不算什么经济。应该想办法让会展去带动消费、购物。”南岸区区长张季这样认为。

为了能将更多的客人留在南岸住宿、消费,该区计划打造“60颗星”,即建成5个五星级酒店,5个四星级酒店、5个三星级酒店,使床位数达到3万个。在2至3年内实现“60颗星”工程,建成15个较好的酒店。

据了解,目前该区已经动工建设浪高君悦酒店、希尔顿酒店、喜来登酒店3家五星级酒店。

四星级酒店已有扬子江酒店、海德大酒店等。

除了解决客人住的问题之外,他们还规划了5条各具特色的商业步行街,并将提升南滨路、南山泉水鸡等4条餐饮大道的品位和档次。以确保游客能在南岸住得舒心、买得开心、吃得爽心。

另外,该区在发展旅游经济方面将推出“3510工程”,就是3个重点旅游点,5条各具特色的旅游线,10个内容各异的旅游项目;在城建经济方面,将加强对公益设施的建设,他们计划投入20亿元对辖区的各类学校进行改造,以及建设文广中心和体育中心等;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他们计划建设总部大楼和总部一条街。目前,CBD南区正在规划建设总部一条街,除了引进企业总部之外还将吸引大的机关、大的企业和大的学校进驻。

“我们将通过发展5大经济业态来充实7大经济板块,把板块经济真正做实。以此来推动‘实力南岸、品牌南岸、绿色南岸和诚信南岸’的建设。”张季如是说。

相关链接

7大经济板块指的是:南滨风情路、南坪商务圈、茶园新城区、长江工业园、江南大学城、广阳游乐岛、南山观光带。

茶园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通过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并让领军企业影响其同类及配套企业向园区集中,逐步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从而占领区域市场。”这是茶园工业园区在发展园区经济方面的一条重要思路,而今,随着广东美的集团、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雅戈尔服装等的入驻,这种思路正在变为现实。

2004年8月28日,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正式落户茶园新城区。他们的目标是,将重庆打造成未来西部乃至国内最大的中央空调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用3—5年的时间达到20-30亿元的产销规模,成为国际制冷行业知名企业。

广东美的集团创建于1968年,1980年正式进入家电行业。多年以来,美的一直保持健康、稳定、快速的增长。上个世纪80年代的平均增长速度为60%,90年代平均增长速度为50%。经过30多年的不断调整、发展和壮大,如今美的已成为以家电业为主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企业集团,是我国目前最具规模的家电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

而作为我国增长最快的工业制造企业之一的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于去年4月把其移动数码西部研发中心放在了茶园新城区。这家创办于1981年,在深圳和香港上市的家电制造企业,20多年来,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业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12年以年均42.65%的速度增长,由其生产的彩电、手机、电话机、个人电脑、开关插座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处于领先优势。

据了解,tCL目前的品牌价值达305.69亿元人民币。

“龙头企业往往是产业集群的基础,一个企业一旦在区域内形成优势,其同类及配套企业也往往会向该企业靠拢。”茶园新城区管委会主任马勇这样认为。

如今,重庆机电控股集团、重庆长江电工厂、重庆迪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劲佳印务、重庆正兴印务、重庆万凯、重庆造纸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重庆鑫升电器厂、重邮安凯微电子有限公司、宗庆摩托车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茶园新城区。随着入驻企业的全部投产,园区产业集群的逐步形成,预计今年茶园新城区的产值将突破50亿元,为2007年底实现工业产值200亿元奠定基础。

2004年茶园新城区大事记

2004年2月25日,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副市长吴家农等领导参观园区,并给予高度评价。

2004年2月25日,茶园新城区代表重庆市级园区接受国土资源部等国家5部委的检查,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检查的园区。

2004年4月9日,重庆市人大、各区人大代表参观考察园区,受到高度赞扬。

2004年4月10日,茶园新城管委会、茶园工业园区建设开发公司、重庆邮电学院、重庆重邮科股份有限公司四方签署共同开发协议。

2004年4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际瓦及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章崇任率领考察团考察茶园新城区。

2004年4月26日,副市长吴家农、tCL副总裁首席Ceo万明坚博士,在茶园新城区管委会为tCL移动数码西部研发中心揭牌。

2004年4月26日,重庆邮电学院、重庆重邮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重邮安凯微电子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茶园新城区管委会举行。

2004年5月18日,重庆雅戈尔服饰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开工奠基。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如成先生等人参加奠基仪式。

2004年5月22日,中国著名it企业实达电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明德平一行在重庆市信息产业局领导陪同下考察茶园新城区。

2004年6月21日,茶园新城区管委会与华夏银行重庆分行、重庆路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港建设总公司重庆分公司、中铁二十局集团公司、同景集团、同景发展有限公司、重庆渝通工程总公司、重庆万凯签约。

2004年8月28日,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同时,规划用地800亩,计划在3年内投资15亿元,产销规模达到50—70亿元的重庆美的工业园在茶园新城区破土动工。

2004年9月25日。“百名专家博士点击南岸,共绘茶园新城美好明天”暨南岸茶园博士后工作站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2004年9月28日,南岸区“两会一节”签约仪式在茶园新城区隆重举行,签约项目25项,签约金额达127.8亿元。

2004年10月29日,国家开发银行负责人与区长张季正式签署国家开发银行与南岸区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将向茶园新城区提供200亿元的信用合作额度,用于全区100项重点项目建设。

茶园新城区——打造重庆生态之都

把茶园新城区打造成一座“充满活力的生态园林城市”,这是南岸区对茶园的定位,也是他们今后的发展方向。

据介绍,随着茶园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昔日的田野村庄已经荡然无存,取代它们的是一条条宽阔的水泥道路,一座座现代化的企业,一个个往来穿梭的创业者的身影正当人们为眼前的壮丽景象而惊喜的时候,茶园新城管委会的领导们却听到了一些企业主们的抱怨:没有超市。没有文化娱乐场所,没有医院“这就告诉我们,茶园城市功能项目必须全面启动了。”茶园新城区管委会主任马勇这样说。

也就是说,茶园将从注重工业园区的开发过渡到城市功能的开发。

但是,如果作为一个新的城市来开发,那么这座“城市”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呢?是对老城的克隆简单地延续,还是根据优势另辟蹊径?何去何从,这对城市管理者来说,不仅是一场智慧的考验,也是一次胆识的检测。

茶园新城区是我市重点发展的6大城市副中心之一,依山傍水,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具有良好的天然优势,它东靠明月山,西傍南山“肺叶”,南倚樵坪山,北临长江。周围被10万多亩天然森林包裹,新城区内有10座大小不等的湖泊、水库镶嵌其中,7条河流如同一根根相互缠绕的毛细血管这些组成元素,对茶园新城区来说是得天独厚的。

经过深思熟虑,一个全新的发展战略呈现在人们面前,就是把茶园新城区建设成为一座最具活力的生态园林城市。

生态园林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与人文生态,其本质是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尤其是在城市表征上体现突出的环境景观。

著名生态学者扬科诺夫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的区域。

那么,如何才能建设好这座未来的生态园林城市呢?南岸区委书记谭栖伟认为,建设生态城市就要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确立“大绿化”的观念,合理布局绿地系统,坚持以绿为纲,通过“点、线、面、片、环、屏”相结合的方式,完善新城区生态绿地结构。“点”,就是营造以小游园、小花园、重点地段的街心花园,城区出入口、城乡结合部绿地以及市民活动场所草坪为重点的“绿色景点”;“线”,就是硬化以市政道路和苦溪河高标准绿化为重点的“绿色走廊”;“面”,就是拓展以机关、工厂、学校、医院、部队、住宅小区绿化美化为重点的“绿色契面”;“片”,就是构建以环城林带为重点的“绿色花环”;“屏”,就是保护以真武山、明月山、南山、樵坪山防护林为重点的“绿色屏障”。“建成城外有山、山中有林,城中有园、园中有树,从而使‘山、水、城’浑然一体。”

为此,他们除了斥资10亿多元对贯穿茶园新城区的苦溪河流域进行综合整治外,还将建设100多个大大小小的生态公园,其中最大的一个公园面积将达2平方公里。如今,茶园新城区入口处的景观公园已经建成,而投资1000万多元建设的塔水桥公园也将于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按照重庆大学、重庆市规划设计院和法国Fai公司完成的规划,未来的茶园新城区,将是我市最具现代化特征、最具重庆地方特色、山水园林型的生态园林城市,成为重庆乃至西部的“明星城市”。

背景资料

联合国“人与生态圈(maB)”计划对生态城市的定义:基于地球“母亲”的观念,运用人类智慧对自然和社会经济进行分析,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并使其达到最优化的人类活动环境,以诱发人类的创造精神,不断提高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文明以及生活质量,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工业助推茶园新城崛起

经过建设者们4年多的艰辛努力,茶园工业园区已经发展成为我市特色工业园区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但是,随着我市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茶园工业园区的培育壮大,茶园新城区已被确定为我市的6大城市副中心之一。这意味着,这里将从过去单纯的以建设工业园区为主转变到完善城市功能的开发、配套上来。

作为重庆老工业基地的南岸区,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全区工业门类达10多个,烟草、医药、精细化工、机械加工、塑料、电子等多个产业,这对茶园新城区发展工业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预计到2010年,茶园工业园区的工业产值将超过200亿元。

“在已基本具备工业发展所必需的交通、能源条件的情况下,选择以工业化带动和支撑城市化是茶园新城区发展战略的必然。”茶园新城区管委会主任马勇这样认为。

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互促互动、共生共荣,是茶园新城区鲜明的特征,也是目前茶园新城区与其它园区相比,最被各界认同和肯定的模式。

为了进一步推动茶园工业园区和城市的快速发展,今年初,南岸区委、区政府决定将该区的行政中心迁往茶园新城区。

“只有通过行政中心的迁建,才能推进茶园新城区的城市化进程,也只有通过推进茶园新城区的城市化进程,才能带动茶园工业园、长江工业园等的发展,形成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互促互动、共生共荣的良性循环的格局。”南岸区委书记谭栖伟如是说。

在城市发展起步时,工业无疑是最好的启动器,但当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第三产业的作用则更为明显。精明的茶园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相继引进、启动了希尔顿休闲中心、长青湖别墅、同景国际新城、江南小区等大型、高品质的房地产项目。并决定在2007年前,建成市内有影响力的品牌高中、初中、小学各一所;引进一家大型的三甲医院以及体育健身中心等。总之,按照以人为本的观念,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配套相关的服务设施。目前,该区已确定将工业、物流、会展、旅游作为茶园新城区今后重点发展的产业来抓。

可以预见,未来的茶园新城区,将是集工、商、贸、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新区和重庆最具人居环境、最具规模、最具活力的现代化生态城市之一。

相关背景

茶园新城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是离市中心最近、区位优势最突出的一个城市副中心。规划总面积为12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面积74平方公里,人口50万。

新城区建设的总体构想是: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理念,充分考虑自然、经济、社会和谐统一,为市民提供更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更高效能的工作岗位、更加和谐的人文社会。

提供高质量的数字服务

茶园开建信息中心

为给城市的经济运转提供高质量、高性能的数字服务,真正做到数字化管理,茶园新城管委会将斥巨资组建茶园信息中心。

生态茶园的特点篇5

【摘要】茶文化旅游是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等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体验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普洱市自古就是普洱茶的主要生产、加工、集散地,在长期的种茶、制茶、饮茶和贩茶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茶文化,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明显优势。本文主要阐述了普洱市茶文化旅游的内涵与特征,对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的优势进行了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普洱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普洱茶文化旅游开发

茶文化是包括茶园林、茶制作工艺、茶艺、茶道、茶礼仪及与茶有关的众多文化现象的综合体。茶文化旅游是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体验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其产品形式是以优美的环境为条件,以茶产业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文化载体,以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为内容而开展的,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具有休闲性、自然生态性、文化性、参与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近年来,普洱茶热的持续升温,带动了普洱市茶产业的迅速发展。普洱市自古就是普洱茶的主要生产、加工、集散地,在长期的种茶、制茶、饮茶和贩茶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茶文化,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突出的优势。从1993年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起,普洱市就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茶城”的形象,并在“十一五”旅游规划中把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作为旅游开发的旅游产品之一。因此,对普洱茶文化进行深度开发和合理整合,使之成为具有高度吸引力的系列旅游产品,不但能够加快茶产业的发展,也将大大促进普洱市的旅游业发展,进而拉动该地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

普洱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乡,普洱茶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明显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普洱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地理区位;是发展边境旅游的理想之地;第二,普洱市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境内哀牢山、无量山群峰云集、云雾缭绕,苍茫无际,层峦叠嶂,区内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森林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62.9%;各种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众多,素有“绿海明珠”之美誉;第三,普洱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乡,茶树资源丰富,野生型、过度型、栽培型三种茶树类型齐全,是“天然的茶叶博物馆”,当之无愧的“世界茶乡”。到2005年底,全市茶叶总面积达到134.1万亩,其中古茶树(园)60万亩,现代茶园74.1万亩,总产量3.55万吨,实现茶叶总产值10.2亿元;第四,普洱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分布有14种世居民族,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首先发现、驯化和利用了茶树,开创了人类种茶的历史。在长期的种植、采制、饮食、贩运普洱茶的过程中,积淀了厚重而丰富的普洱茶园艺文化、普洱茶采收与加工文化、茶马古道与马帮文化、饮茶习俗与茶道文化和普洱茶收藏与鉴赏文化等,以及由各少数民族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的传统习俗演义出来的民间歌舞等。普洱茶文化以其自然、清幽、恬静的文化魅力,对喜爱茶文化的人们构成了独特的吸引力。

二、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和问题

普洱市旅游近年来有了一定发展,2005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05.56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00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60469.47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71298.47万元;随着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以茶产业为基础,以普洱茶文化为核心的一批茶文化旅游产品正在形成。目前已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有:镇元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及万亩野生古茶林生态旅游、澜沧景迈芒景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生态旅游、营盘山万亩现代茶园及中华普洱茶博览苑、茶马古道旅游等。计划推出的有:天下普洱茶国、普洱古茶都等。普洱市力图打造的城市形象是“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其意图显然是要凸现茶文化旅游在普洱市旅游中的主打地位。但是,普洱的旅游总体发展水平还很低,经过多年开发以后依然处于“冷点”状态。普洱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并未在旅游市场竞争中显示出其应有的强势,这与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优势、丰富的人文资源和雄厚的茶产业优势不相称。经过分析和调研,笔者认为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起步晚,开发程度低。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发展起步晚,旅游项目开发程度低,产业规模小,发展缓慢,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市场知名度较低,缺乏市场开拓经验和旅游经营管理经验,而且没有明确的市场目标定位,因而,在市场竞争中暂时处于劣势。

2、旅游产品整合度低。普洱地区茶旅游资源呈零散分布,整合度低,茶产品的组合度较低,主要以茶园观光作为茶文化旅游产品,其市场需求局限较大。茶文化旅游本身就是以闲静、淡泊为特征的“冷”休闲活动,缺乏强刺激性,如不提高组合度,就难于构成触动大量游客出游的专门动机。

3、产品的文化含量不够,特色不鲜明。目前普洱已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其文化含量明显不足。由于茶文化旅游内容不丰富、不饱满,大大地影响了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因而没有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独有的闪亮卖点,形不成市场竞争力。

4、普洱市茶文化旅游缺少必要的旅游活动内容和旅游业态支撑。旅游的过程要有丰富的旅游活动内容来填充,而旅游活动内容又需要一定的旅游业态的支撑。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目前大多还停留在以观光为主的形式化层面上,缺少必要的旅游活动内容和旅游业态支撑。因此,如何丰富茶文化旅游的活动内容,培育一批与茶文化旅游相关的旅游业态就成为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值得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5、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旅游项目开发资金不足,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由于经济总量小,自身财力弱,引资规模小,投资环境差等问题,使普洱市发展休闲旅游的步伐受到严重的制约,2004年普洱市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为1910.85元,仅为云南省平均水平的60%。由于普洱的经济基础较薄弱,导致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1)通往古茶树园区的道路条件较差;(2)景区规划及建设级别较低(目前仅有a和aa景区8个);(3)城市休闲娱乐设施规模小而散,尤其缺少集中的茶文化休闲业态和园区;(4)城市园林化程度不高,达不到生态休闲旅游的要求。

三、加快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普洱市现有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应把普洱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雄厚的茶产业基础、厚重的普洱茶文化及丰富的民族文化等进行空间、内容和形式的整合开发,尽快形成普洱市旅游核心吸引力。

(1)空间组合——通过点线连接,对旅游资源(自然风光、茶园林景区、民族文化示范村落、茶马古道、茶文化娱乐园、人造景观等)进行组合。点与点之间的线不宜长,布点不宜少,同时应注意整治线路沿途的视觉景观,以提高空间整合度。

(2)旅游活动内容组合——通过打造一批吸引力较强、特色鲜明、影响大的大型旅游节会和特色民族节庆(如中国普洱茶叶节、普洱茶博览会、茶马会、民族鼓舞节、泼水节、葫芦节、双胞胎节、芒果节等),把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展示出来,并把旅游茶园林观光、自然风景观光与民族茶艺表演、民族特色歌舞表演、原生态民俗体检、农家乐等多种旅游活动捆绑起来,以形成闪亮卖点。

(3)旅游活动形式组合——通过精心安排时段,把观光、观赏、参与、娱乐、休闲合理地组合起来,以强化旅游清新感,增强体验度。

2、认真分析和研究市场可能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定位,积极主动地开拓旅游市场。虽然普洱旅游更广泛的市场是港、澳、台地区和欧美一些国家以及国内沿海城市,但一段时期内普洱旅游的第一市场应该是省城昆明,或者说昆明是普洱旅游首先要开发的市场。通过打开并培育昆明旅游市场,向省外、国外拓展。只有吸引了大量的昆明游客到普洱旅游,才能对省外和国外的游客产生影响。普洱市应通过大型茶事节庆,着力打造普洱旅游形象,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及各种营销手段开拓旅游市场,使普洱市真正成为云南旅游的新热点。

3、创新思路,着力建立有文化含量的旅游业态。适应新的普洱旅游发展趋势和变化,以新的思路重新定位和谋划未来普洱市旅游业发展。以普洱茶文化来提升核心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深度开发系列整合产品。通过对普洱茶文化和区内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提炼和整合,凸现普洱茶古朴、厚重、丰满的文化特色。只有深入挖掘普洱茶文化及原生态民族文化,打造出一批文化旅游产品,才能实现茶文化旅游的优势组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卖点。积极培育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业态,如:茶叶交易市、茶道饮食市、制茶工艺展示所、茶艺表演队、茶歌舞表演场、大型民族歌舞专场、民间少数民族杂艺表演场、茶文化博物馆、茶鉴赏会所等。将目前已经整理排练的一批大型民族歌舞如《茶之魂》、《茶乡春潮》、《普洱茶之歌》、《茶韵古乐》等大型歌舞和音乐会形成专场,以业态形式提供给游客消费。

4、多渠道融集资金,着力改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是茶文化休闲旅游的必备的条件。应多渠道融集资金对通往景迈、芒景万亩栽培型古茶树园区和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园的道路进行拓宽、铺油,以提高通达性和舒适性;对茶马古道必要的修复性建设;完善景区规划及建设,提高景区级别,力争创建数个4a或3a级景区;加强建设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相对集中的城市休闲娱乐设施,尤其是集中的茶文化休闲业态和园区;加快城市园林化建设,加紧推进“满城绿色,满城水”项目设计实施,规划建设时应注意应用借景的方法,把城市园林延伸至自然背景,并逐步与自然生态背景融为一体,着力营造和谐生态城市休闲环境。

【参考文献】

[1]汝百乐: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

[2]周红杰:云南普洱茶,[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3]思茅市旅游局:(内部资料)思茅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2006。

生态茶园的特点篇6

关键词:茶树;城市景观;配置;特点;原则;应用

1.茶树的特点

1.1品种丰富多样

作为茶树的故乡,我国的茶树品种丰富多样,又赋有特色。单单就部级茶树优良品种就有52种之多,再算上传统茶树的种类就多达数百个。

1.2茶树的可改造性强,树体分层明显

茶树每年都会有4~5轮新梢长出。一般情况下,一株生长了3~4年的茶树能够长成直径45cm、高56cm的绿色茶丛。此外,耐剪耐采也是茶树的显著特点。茶树的树体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修剪等剪裁活动,可把茶树塑造成各种各样的绿色丛。

1.3茶树的花叶并茂

茶树在寒秋季节依然枝繁叶茂,并且开满了朵朵白色的茶花。据悉,667m2茶园的花数能够超过300万朵。虽然茶树不像牡丹那样娇艳,不像杜鹃那样热烈,但是茶树却具有淡雅芬芳,别具一格的特色。

2.茶树在园林中的应用价值

2.1茶树茎叶的观赏价值

茶树的茎很有特色,一般都有直立和披张之分,枝梢也有柔软和坚硬之分。根据茶树叶的大小,茶树可以分为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叶大的大概有成人的手掌那么大,叶小的与南瓜的籽差不多。按照茶树叶的不同形状,有长叶种、圆叶种和柳叶种等。茶树的叶质也很有特色,不仅有厚薄之分,还有柔软硬脆之分和隆起平滑之分。茶叶的边缘有平展的,有波浪式的,也有向背翻转的。

茶树除叶色为绿色的普通品种外,还有叶色为黄色白色紫色以及杂色等彩色品种,可以满足旅客不同的观赏需要。

2.2茶树花的观赏价值

茶树的花生长在茶树叶的叶腋之间,一般情况下,花数都有1~5个,或者更多。花的颜色一般都是白色,少数是粉红色或淡红色,花蕊呈金黄色。茶树开花量很多,每年每株茶树开花可达数千朵。茶树的花花期很长,花芽从6月份开始生长,以后每个月都会不断地长出来,花开花时间一般可以持续到11月份,有的甚至可以持续到次年春季。因为花期比较长,茶树花的观赏价值就更突出了。

2.3茶树树体的观赏价值

因为茶树分枝性状不同,茶树的植株形态分为乔木型、半乔木型和灌木型。茶树的树冠由于分枝角度大小的不同,有直立状、披张状和半披张状等。此外,有些茶树还有特殊的形状和色泽,如弯曲的茶树种,枝条比较弯曲有序,多为规则的s形,呈现多姿多态的形状。

茶树不仅萌芽能力很强,而且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茶树特别耐修剪,很容易通过弯枝和修剪造型对茶树重新塑形。换言之,茶树既可自然生长,独立成景,也可以通过修剪的方法重新塑形,从而改变其原型,将其树冠随意修剪成圆球形、方形和三角形等各种具有园林观赏价值的形状。

3.茶树在园林中的实际应用

3.1制作盆景

盆景植物都要求植物的耐荫能力和再生能力比较强,从这一点看,茶树既可以作为盆景植物的良好选材。盆景植物,可选用茶树的老桩,也可以选用小茶苗精心造景。但是,茶苗造景需要比较长的管理培育时间,不如老茶桩能较快地成型。茶树的老桩资源比较多,经过整形和修剪后,可以把茶树的老桩资源变为一盆漂亮的盆景。此外,还可以把修剪下来的茶树枝叶,制成品质优良的茶叶。

3.2培育行道树

乔木型茶树品种的植株很高大,茶树的主要枝干比较粗大,分枝的部位也很高,主根很发达,身姿优美,树冠茂盛,树叶常绿,花果葱茏,非常适合作为行道树的树种。从春季到秋季茶树都会萌发大量的新芽,时常是绿葱葱的感觉。茶树一般在秋冬季开花,且花期比较长,并且是花果子孙同堂,因此,如将茶树作为行道树,既取得了遮阳效果,又具有良好的绿化美化效果。

3.3营造绿篱花坛的花境色块

灌木型茶树品种的植株比较矮小,并且没有明显的主干,分枝很稠密,很适合作为绿篱植物。鉴于园林设计美学的需要,灌木型的彩色茶树品种,可以在精心修剪后形成形态各异的、色彩鲜明的图案,从而营造出花坛的花境色块,在园林点缀上发挥重要作用。

3.4制作造形树

茶树可以通过弯枝和修剪原理改变原有茶树的造型,也可以随意修剪茶树的树冠,形成形态各异的茶树单丛或茶树群体绿化形态,这样的观赏价值会更高。茶树一般适合作为园林点缀的造型树。

生态茶园的特点篇7

在素以“水流如玉,青山似屏”而得名的“中国箫笛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侗族文化艺术之乡”玉屏侗族自治县,有一处山清水秀、空气新鲜,道路幽静之地――茶花泉景区。茶花泉景区是铜仁市唯一的五星级农业园景区,全省100个、铜仁市12个重点旅游景区之一,同时也是贵州100个高效农业示范景区之一,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省十佳农业旅游景区以及贵州省政府2013年批准建设的100个重点旅游景区中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三个示范产业园景区之一,能进行科技示范、科普教育、观光休闲、采摘游玩、住宿娱乐等多种体验,是旅游、度假、骑行、摄影爱好者的必到之地。

眼下,茶花泉以“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为引领,集观光、休闲、体验、科普为一体的省级综合4a级景区雏形初显,正成为省内外游人的最佳选择。

“亲山、近水,推窗见景,出门见绿,生活在玉屏这座生态园林城市,随处能领略生态之美,随时可享受生态带来的幸福。”茶花泉景区无疑是玉屏自治县以“农业示范园区景区化、农业旅游一体化”为引领,实现农业与旅游、园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倾力打造城市生态农业观光园

作为“梵天净土・桃源铜仁”12景区之一的玉屏城市生态农业观光园,茶花泉景区依托山水田园风光和现代特色农业,通过叠加打造,把农业高效产业和农业观光旅游充分结合,融入箫笛文化、油茶文化、侗族文化和现代农业产业等文化旅游资源,建成黔东地区融农业观光、户外运动、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为一体的复合型景区,是全省三个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产业示范园景区之一。

自2013年7月启动实施以来,按照“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思路,景区累计整合部门资金1.2亿元,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发展中,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建成高标准油茶基地10500亩、中药材基地6300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600亩、精品水果基地2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300亩、食用菌基地200亩、绿化苗木基地700亩,“绿色、有机、生态、循环”的园区产业新格局逐步形成。

景区拥有农业科技馆,油茶基地、茶花园、湿地公园、水库、混寨瀑布、龙泉(天然山泉)等景点,周边还有铁柱山、卧佛山、古樟树群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十分丰富,景区内建有观光步道、文化长廊、景观亭、景区大门和导服中心,纵横交错的柏油道路成为绝佳的山地自行车赛道。

目前,铜仁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已将茶花泉景区列为农业园区景区化示范景区,并将着力建设成为融生态农业观光、油茶文化观赏、生态湿地游乐、植物文化科普、稻作文化博览、侗族文化展示、户外健身活动、水体文化体验、珍禽水产养殖、CS拓展训练十项功能于一体的4a级旅游景区,打造成黔东地区最具规模的兼具观赏性、产业性、生态性的具有长远发展空间的生态农业观光复合型景区。

城乡康体健身游的最佳去处

2015年2月13日,茶花泉景区内启动“神秘探春”茶花泉寻宝探险活动、“探寻最美花园”春节茶花泉迎新春户外趣味徒步活动,打响玉屏自治县2015年春节活动第一炮,也成为“美丽梵净山・铜仁过大年”启动仪式后的首个“过大年”活动,吸引来自该县及铜仁等地的41支队伍、164名运动员参加。

随着景区设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春节到茶花泉体验民俗年味,享受节日休闲,寻找儿时过年记忆,顺带郊游健体。

在此之前,茶花泉景区举办的一系列康体健身游备受省内外各界人士追捧:

2014年11月2日,玉屏自治县举行“相约茶花泉”山地自行车邀请赛,来自全国近20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

2014年8月7日,玉屏自治县在茶花泉景区举办以“相约茶花泉・全民健身・健康你我”为主题的环园跑比赛。来自该县的200余名选手沿着油茶林间鲜花环抱的柏油赛道,奔向终点观景亭。赛程全长2.5公里,一路上蓝天白云下围绕着绿林鲜花,美不胜收。

为提升茶花泉景区的文化内涵和知名度,2014年以来,玉屏自治县面向全国开展茶花泉景区“美景、美文、美词、美画、美书”征集活动,引起各界社会人士的热烈反响,他们用镜头、笔墨、文字语言等记录下茶花泉的秀丽风光和人文之美。截至2015年2月2日,征集活动圆满收官,共收到作品1000余份。

生态茶园的特点篇8

[关键词]县域经济茶产业劣势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016-02

革命老区商城县位于豫、鄂、皖三省交界处,地处大别山腹地,江淮之间。区域性地质构造属秦岭褶皱系,境内经历了长期多次的构造运动,尤以燕山期最为强烈。土壤区划为北亚热带黄棕壤地带、大别山山地黄棕壤和山地棕壤土区。

得山水之灵秀,生态环境优越,商城茶叶生长自然条件良好。因受南北过渡气候和山地、丘陵、垄岗等不同地形的影响,过渡特点明显,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商城种茶史已有2300余年。作为商城最具特色的农业产品之一,茶叶现已成为全县广大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柱产业。2009-2012年,商城连续四年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为广大茶农制定生产发展规划、实施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我们对全县茶叶种植加工核心区6个乡镇及开发、辐射区的13个乡镇、管理区,10多个茶场、60多个茶叶种植户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1.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带来的经济总量稳步增加

1.1茶园面积快速扩张

全县茶叶生产发展迅速,现茶园面积32万亩,采摘面积17.8万亩,总产量达445万公斤。种植面积持续增长,茶叶产量、产值同步增长。

1.2分布区域相对集中

商城茶叶种植主要集中在县南部山区。苏仙石、金刚台、汪岗、伏山、长竹园、达权店6个山区乡镇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效益日趋凸显。

1.3种茶意愿继续增强

商城茶始种于东周,历史悠久,山区农民历来种茶意愿强,现已辐射到19个乡镇、管理区。调查表明,目前全县涉茶农户已达23000户,茶叶收入占茶农纯收入比重达50%。

2.茶叶基地建设发展较快,使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实现茶叶规模生产经营,规模效益的前提和保障是建立高标准茶叶生产基地。目前全县标准化茶园、茶叶生产基地建设较快,如汪岗、李集等乡借助水利坡改梯项目高标准建设基地发展较快。双椿铺、苏仙石乡由种茶大户投资建基地;鲇鱼山乡由返乡创业人士建茶叶基地。县有机茶园已通过有机茶生产基地认证。目前,以黄柏山、其鹏、茗阳等为主的龙头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集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拥有生态茶园基地,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3.品牌效益日趋凸显,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

黄柏山、其鹏等名优绿茶特别是“高山大毛尖”一直看好。“金刚碧绿”、“其鹏”等商标被认定为河南省著名商标。坐落在金刚台自然保护区的其鹏有机茗茶场,生产的“其鹏”茶叶获得河南省首家有机茶认证。该茶场按照有机茶制作标准年产干茶约20万公斤,其中有机茶10余万公斤,供不应求。“其鹏有机红茶”、“茗阳信阳红”等知名度不断提高。全县在“公司+基地+农户”的基础上成立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

4.种植效益显著提高,但个体、区域间差异较大

如今,茶叶平均价格上涨到每500克200元左右。但,由于经营方式及生产规模不同,不同类型、区域间种茶效益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表明,茶叶规模种植户效益高于一般茶叶种植户,茶叶加工企业效益高于茶叶规模种植户。从区域上看,南部山区种植效益普遍高于其它种植区。

调查表明,单纯出售鲜叶的种茶户收入较低,一般亩均纯收入在1500元左右,主要是有一定规模但没有雇工的茶农。人员少、茶叶不能及时采摘是以自采为主的种茶户收入较低的主要原因。

规模种植户经济效益远高于一般种植户。规模种茶户的种植面积、收益情况是一般种茶户的2倍。

生产加工企业经济效益远高于规模种植户。目前,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经济效益较好的原因是,企业的经营模式是“公司+基地+农户”,也就是企业拥有一定规模的茶叶生产基地和加工厂,于此同时带动周围农户种茶或从其他种茶户收购鲜叶进行加工。

二、问题与不足

1.茶园基础薄弱、产出水平低。老园基础较差,产出低

如开垦翻土过浅、施用基肥不足、水土流失严重、肥力下降、土层浅薄板结,通气和保水性不良,水、气、热得不到充分调节等导致茶树生长衰弱产出水平低,影响茶叶质量。开发建设新茶园人力、物力投入期长、成本较大。一般种茶户持续投入不够。一是茶叶从种植到产生收益至少3年以上,在此期间每亩投入需2800元左右。二是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开发建设新茶园缺乏有效劳动力,人工成本高。

2.产业链延伸不够

重春茶生产、轻夏秋茶。金刚碧绿、其鹏碧云等多数生产高档茶叶都是春茶,夏茶和秋茶生产很少,需要扩大茶树鲜叶资源。大部分生产加工企业只收购春茶鲜叶和加工,夏、秋茶鲜叶的利用率低,附加值低、综合利用水平低,茶园收益相应减少。

3.流通体系不健全

许多山区茶农与消费市场相脱节,也导致经济收益率低。营销者主各自采用不同的销售渠道。缺乏规范的茶叶销售市场,经营和交易方式落后,大部分茶农、茶企关心的重点不在“商品”,经常忽略市场竞争与产品差异化。

4.带动能力不强

不少茶农和企业仅重视茶叶种植、生产过程,对茶民俗、茶艺鉴赏、茶旅游综合开发等思考不多,对茶与商城境内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秀美自然风景和良好生态环境结合为一体的茶旅游综合发展没有统一规划,从而制约了茶产业的带动发展。

三、对策建议

1.抓茶叶基地的建设,积极改造老茶园与新建两种茶园

首先,狠抓新良种茶园基地建设。本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核心的形成与市场、企业、茶农利益的良性互动。根据气候条件,积极选育推广发芽早、抗寒、中小叶、多白毫的无性系茶树良种,建设高标准的无性系良种茶园;规范栽培技术,确定园、林、路和行距、株距、树冠面等,以适应机械化施肥耕作、采摘操作的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向科技、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其次,对低产衰老茶园进行换种改植,或采取淘汰茶树与新茶苗同生至新茶树采摘期的措施。同时,低产老茶园实行改造与春、夏茶并重发展和生态旅游统筹发展、同步规划。

2.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加工体系

一是推行茶园夏秋季流转。目前,采摘和加工的主要茶叶是春茶,占年产量的80%以上。但采摘和加工潜力巨大的夏秋茶,开发程度严重不足,应推行茶园夏秋季流转,着力开发夏秋茶,提高产量。二是实施高、中、低茶叶产品协调发展战略。茶产业的发展,茶农能否增收,最终由市场决定。调查表明,受国家政策及反对铺张浪费的舆论倡导,现高档茶销售明显下降,但中低档的大众消费市场的需求不降反升。茶农及加工企业应积极应对市场,稳定其鹏茶叶、金刚碧绿、茗阳茶叶高档茶产量的同时,扩大中低档茶比例,做大众消费得起的好茶。三是积极开发新产品,加快茶产品深加工步伐。重点开发商城金魁、茶饮料、茶多酚等新产品,提升茶产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3.建茶叶专业交易市场,注重品牌创建

一是至少建成一家集茶品鉴、茶娱乐、茶旅游、茶批零为一体的专业交易市场。二是要实施地方特色营销战略。商城虽然茶生长自然生态条件优越,但“酒香也怕巷子深”。企业需有品牌意思,充分发挥区域环境独特优势和商城高山茶“杆粗叶大内质独特”的特点,打造“商城高山大毛尖”特色品牌。

4.实施具有商城特色的茶旅游发展战略

结合“生态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利用商城内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等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小茶叶做成大产业。

首先广泛开展茶文化教育活动。从茶生态、茶旅游知识普及着手,广泛渲染茶文化。其次结合地域优势大力开发特色茶叶旅游文化。一是开发茶旅游产品,积极开发具有商城地域特色的茶叶旅游商品,供给茶旅游市场需要;二是开辟汪岗一金刚台路茶旅游生态观光线路,汪岗韩冲、苏仙石东西河等地开辟茶文化、茶观光、茶休闲等旅游线路;三是开发休闲观光茶园,选择韩冲、刘小坳、西河景区等茶园景观地,配套供游人采制茶叶的设备及品茶休闲场所,积极拓展茶园休闲观光旅游;建设一批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茶韵庄园项目,即集采茶、制茶、品茶与吃、住、乐于一体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活动场所。使游客旅游观光的同时,探知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赏茶的知识,领略茶趣并品味茶文化。四是积极推进茶馆行业的兴起,规划建设茶馆、茶楼、茶庄,延伸产业链,促进旅游与茶文化和谐发展,增强茶产业的综合带动能力,真正让茶农体面、茶园生态、茶乡幸福。

参考文献

[1]林天宁,潘建义,尚勇庆加快丽水茶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J].中国茶叶.2006(03).

生态茶园的特点篇9

关键词:农村沼气生态茶园对策

安溪县是全国的乌龙茶主产区,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1995年被农业部确定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十几年来,安溪县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先行工程来抓,使农村沼气建设得到有序的发展。同时,“猪―沼―茶”生态模式应用也取得良好的成效,沼气在茶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全县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沼肥远远不能满足茶叶生产的需求,导致有的茶园化肥用量加大,土地生产力下降,生态系统失调。因此,发展农村沼气是建设生态茶园、生产无公害茶叶的有效措施。

1、茶叶发展与茶园建设构想

安溪县是全国著名的产茶大县,全县土地总面积3057.28平方公里,现辖有24个乡镇457个村(居),总人口1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3万人)。目前,全县拥有茶园3.2万hm2,年产茶叶6.2万t,年创产值65亿元,乌龙茶产量约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一半,茶叶已成为百万茶乡人民的富裕之梦。近年来,针对国际上对茶叶农残的要求日趋严格,我县必须走“生态、优质、规范、品牌”茶叶的发展目标,重点要大力建设生态茶园:通过应用茶园的立体复合栽培模式,保护和创造茶园的多物种群体,使茶树生长与茶园生态系统和谐统一,达到茶叶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牧―沼―茶”生态模式,生产无公害茶叶,不断提升安溪茶叶的产品质量。

2、农村沼气对生态茶园建设的促进作用

2.1发展沼气是保护森林、植被的重要举措

沼气作为一种优质能源,可以解决农民的生活用能,缓解农村能源紧缺局面,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减少农民对森林的砍伐和植被的破坏。有利于调节茶园小气候,控制水土流失,促进茶树生长。有利于促进生态茶园建设的发展,使山区森林和植被形成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据调查,农村兴建一座10~15m3的沼气池,每年可以提供650m3的沼气,能为3~5口人的家庭解决生活燃料,为农民节省柴草4.5t,相当于保护0.50hm2薪炭林的年生长量。

2.2利用沼肥可以减少化肥对茶园的污染

随着我县茶叶知名度的提高,茶叶价格不断提升,部分茶农为了追求茶叶产量,增加经济收入,盲目增加化肥的施用量,导致有的茶树和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茶叶的质量。发展农村沼气,可为茶树生长提供高质量的有机肥料,可以解决茶园污染的问题。沼肥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元素,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多种植物生长激素、有机酸、较高浓度的nH4+以及某些抗菌素等。此外,沼肥对茶树生长不仅提供营养,而且能兼治茶树病虫害,减少茶园农药用量。据统计,农村兴建1座10~15m3沼气池,养猪4~6头,基本可以解决0.9~1.2hm2茶树生产所需的肥料,取代大部分化肥和部份农药,减轻茶园的环境污染。

2.3利用沼肥具有改良土壤作用

我县茶树大部分是种植于红壤,如没有及时增加有机肥料,土壤容易产生板结,影响茶树生长,直接降低茶叶的质量和产量。试验表明:沼肥中的腐殖酸能直接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沼肥中的纤维等有机成份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疏松土壤的作用,沼肥中的氨态氮和蛋白氮能起到肥效缓速兼备的作用,沼肥中的大量活性微量元素能提高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因此,茶园长期使用沼液、沼渣,可以起到疏松土壤,增强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力,加快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茶树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3、发展沼气的几点对策

当前建设生态茶园,生产无公害茶叶已成为全县干部、茶农的共识,但我县农村沼气推广应用步伐缓慢,未能成为建设生态茶园的有效措施。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3.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建设合力

我县虽然建立了县农村沼气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置了独立的县农村能源管理机构,但是乡镇、村两级的建设力量相当薄弱,严重制约农村沼气的发展。建议县政府把农村沼气建设纳入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全面部署,列为议事日程,切实把沼气建设作为生态茶园建设重要内容和致富奔小康的大事来抓。充分利用安溪有线电视台、《安溪农业》、《安溪农业信息网》等媒体加强宣传,使农村沼气和生态茶园建设的作用深入人心,引起全民的关注和重视。同时,林业、农业、财政、发改、环保、水利等相关部门要密切合作、协同作战,共同把这项惠民工程做实做好。

3.2拓展投资渠道,确保项目发展

县农业、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的有利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的沼气资金投入。县政府从农发、林业、环保、改水、改厕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部分支持沼气建设。动员广大茶农,在建设生态茶园的同时,也把农村沼气建设列入其中,争取同步开展。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上各类投资主体向沼气建设投入,特别是要引导茶叶龙头企业的投入,不断激活全民参与建设的热情。

3.3依靠科技支撑,提高创新意识

要有计划地举办建设技术培训班,培训大量技术过硬的建池技工,特别要加强对持有国家资格证书的沼气生产工的管理,切实起到技术骨干作用,形成发展沼气的中坚力量。要严格把好沼气建设质量关,严格执行国家的技术标准,从设计、施工、操作、检查和验收等方面做好全过程跟踪监督,做到科学管理,科学施工,确保建设质量。不断探索、总结和推广沼气在茶叶生产中的应用模式和技术,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充分发挥沼气的综合效益,实现沼气建设和生态茶园建设共同发展格局。

3.4开拓市场机制,推进服务到位

沼气建设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都较高的新兴事业,沼气的日常管理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建池户来说是一件大事。因此,要建立健全以县农村能源管理机构为主体,乡村沼气服务站为基础的沼气咨询服务体系,及时提供建池、安全管理、运行维修等技术服务,切实解除茶农的后顾之忧,不断增强茶农兴建农村沼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引入市场运营机制,县管理机构要制定合理的服务办法,既能使建池户接受,又能充分调动技术服务队的积极性,并能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参与社会市场竞争,增强服务队伍经济实力。从而,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高善峰,郭清风.利用沼肥改造低产茶园的研究分析[J].中国沼气,1997,(3).

[2]王碧霞,查立群.茶园施用沼肥试验[J].茶叶通报,1999,(3).

[3]苑瑞华.沼气生态农业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生态茶园的特点篇10

关键词茶叶;产业优势;问题;市场竞争力;对策;广东五华

中图分类号F32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05-0263-02

abstractwuhuateahasalonghistoryandobviousresourceadvantages,butthemarketshareofwuhuateaisnothighatpresent.thispaperanalyzedthebackgroundofwuhuatea,thedevelopmentadvantagesandtheproblemsintheprocessofindustrialdevelopment,andputforwardthecountermeasurestoenhancethecompetitivenessofwuhuateaindustry.

Keywordstea;industrialadvantage;problem;marketcompetitiveness;countermeasures;wuhuaGuangdong

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茶产业是传统优势产业,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著。据统计,2015年中国茶园面积达到287.7万hm2,茶叶产量227.8万t,均居世界第1位[1]。茶产业链早已从传统的种茶饮茶延伸到第二、第三产业。茶产业产值超过1519.2亿元,茶叶已成为民生工程,对老百姓的生活贡献非常大,特别是对促进山区农民增收、推进茶区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农业部于2016年11月下发的《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提升茶产业竞争力,建设标准化的茶叶生产基地,培育国际化茶叶企业,创造一批有全球竞争力的茶叶品牌。广东省五华县作为农业大县,产茶历史悠久,具有发展名优茶生产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是山区农民增加收入的特色产业。近年来,五华县政府制定出台了《推进特色休闲高效农业和耕山致富发展扶持奖励暂行办法》《五华县农产品“三品一标一名牌”认证奖励办法》等多项利好政策,助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并将茶列为农业重点扶持产业[2]。本文通过对五华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产业建设情况,以期为提升五华县茶产业竞争力和促进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产业背景

五华县是广东省传统的山区农业大县,主要特色经济作物有茶叶、竹笋、蚕桑、水果等。五华县属华南茶区,种茶、制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1000多年前的唐末宋初。据查《惠州府志》,公元960―1280年,就有长乐(五华旧称)生产土茶的记载;清朝时期,五华县是梅州主要植茶之地,其中天柱山绿茶成为梅州历史九大名茶之一[3]。

至2015年底,五华县全县茶叶种植面积1380hm2,总产量1598t;主要分布于龙村、棉洋、双华、河东、长布、郭田等镇,逐渐形成龙村高山云雾茶、棉洋有机茶等“一镇一品”的特色产业,品牌价值不断提升。2016年11月,五华县松岗嶂绿色生态茶园的“七畲径”绿茶被广东省农业厅等授予“广东十大名牌”称号,其中“五华七畲径茶叶”地理学标志性农产品于2016年6月已通过了省质监局初审,现正进行部级评审认定。

2产业发展优势

2.1资源优势

2.1.1地理气候资源优势。五华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是粤东丘陵地带的一部分。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日照时间长,雨水充足,冬季短暂,开春较早;年平均温度21.2℃,年平均降雨量1519.7mm,无霜期330d,年蒸发量为1844.8mm。全县山地有垂直分布规律:山顶黄壤、山腰红壤等,黄壤与红壤垂直分界线在海拔750~800m,黄壤地区常云雾笼罩,湿度大,土壤湿润,土壤肥力较好,此类土壤酸性强,较适宜茶树生长。

2.1.2生态环境优势。五华县生态环境良好,山多地广,植物、动物资源丰富。为韩江上游,境内琴江和五华河两江交汇,年径流量13.03亿m3;年均地表水资源量25.97亿m3,山地面积24.3万hm2,森林覆盖率61.9%。

2.1.3交通优势。境内交通便利,汕湛高速棉洋站点已于2015年12月正式通车,缩短了五华县到广州市的时间。东西方向还可通过长深高速公路、梅河高速公路、汕昆高速公路、广高速公路直达五华县;华(城)陆(丰)高速公路、228省道、239省道以南北方向横穿境内;广梅汕铁路设有华城火车站,交通四通八达。

2.1.4劳动力资源优势。五华县是农业大县,劳力资源富余。据统计,2015年全县总人口14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8.8万人,占总人口的87.0%,人力资源成本较低,可为五华县茶叶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

2.2品牌优势

五华县茶区气候适宜多茶类开发,以绿茶生产为主,适度发展红茶、乌龙茶,以实现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发展。登云嶂云雾茶公司的“黄金芽绿茶”、松岗嶂绿色生态茶园生产的绿茶(单丛茶)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云岐圣峰的金梅春绿茶获评“2016年梅州市十大优质茶”;“七畲径”牌红条茶、客家炒绿茶分别获得第二届亚太茶茗大赛金奖和银奖;松岗嶂绿色生态茶园入选“中国三十座最美茶园”,是全省唯一入选的茶园。其生产的红茶和绿茶在广东省第十届名优茶质量竞赛中分别获得银奖和优质奖。

2.3政策优势

长期以来,五华县县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茶产业发展,扶持奖励茶叶基地建设、品牌创建、精深加工、经营主体培育等,助推五华县茶产业发展,并给予补贴。确定培育茶叶为五华县域农业特色主导产品,出台了《五华县2016―2018年推进茶叶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重点扶持引导茶产业发展,优质茶发展扶持资金每年400万元;特别对建设标准化加工厂房、培育创建茶叶省级名牌产品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资金扶持。以政策落实为核心,让广大企业和农户了解政府在农业基地开发、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加工流通、特色品牌创建方面的扶持力度,提高茶企种植茶的热情和积极性。

3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品种单一,优质栽培技术有待提高

现有茶园多为群体种,以生产绿茶为主。良种种植面积较少、改良速度慢、推广覆盖率低,造成茶叶质量参差不齐,产品种类跟不上市场需求。茶园基础设施薄弱,水肥一体化等建设还有很大差距,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差。高效栽培与环境友好意识有待提高。新开垦的茶园未进行生态保护,水土流失严重,缺少保护生态的理念。虽然近几年茶叶生产规模和茶叶产量有所上升,但茶叶单产、品质还有待提高,影响了五华县茶产业的发展。

3.2大型茶叶企业少,标准化水平低

五华县有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大型茶叶企业偏少,标准化的茶叶生产基地、国际化的茶叶企业较少。产业链有待加强,原料生产、加工基地和营销体系衔接方面比较滞后,大部分处于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标准化水平低,尚未形成五华县茶叶产品和生产技术标准。茶园农药化肥经营主体参差不齐,销售网点多,部分生产者、经销商的安全意识不强,一些茶园与绿色防控技术还有一定距离。此外,茶园种植管理、加工生产机械化水平偏低。由于茶园分布在山地上,一些大型机械无法使用或使用效益低下;而且茶叶加工设备价格较高,农民购机困难,机械化水平较低。

3.3知名品牌较少,市场影响力薄弱

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知名度较低,“五华七畲径茶叶”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还在评审认定中。五华茶叶品牌与省内其他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效应和发展规模相比,还处于劣势。如英德红茶、凤凰单丛等品牌较五华茶叶知名度高。由于山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茶叶专业品牌营销人才缺乏;同时,茶企业经营管理、品牌营销思路受限,不善于将茶叶历史传承与茶园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导致茶企业品牌宣传策划与茶文化包装推介相对落后。

4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4.1发挥区域优势,推广优良品种

根据五华县自然条件和传统茶类型,加大特色绿茶生产力度,兼顾乌龙茶与红茶。确定主栽品种,并发挥品种特性实现产量和质量双重提高。如棉洋镇新光村海拔较高的地区可种植鸿雁12号、黄枝香单丛和白叶单丛等品种;天柱山茶区可以发展青心一号、金萱和英红九号等品种,利用品种多样性,合理布局和支撑名优茶。同时,应充分发挥政策补贴带动作用,以《五华县扶持奖励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办法》为指导,鼓励当地企业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当地特色资源选育和新品种保护,并建设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推进优良茶树品种的种植[4-5]。

4.2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提升茶叶品质

引导企业创建生态茶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扶持一批茶~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推广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利用茶园土壤生物有机培肥技术,改良衰退茶园,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化肥投入。优化茶园生态环境,建立以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的生态防控技术体系,增强茶园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减少农药化肥使用。综合运用茶叶生产机械,促进机械与工艺相结合,降低劳动成本。茶园栽培方面,推广茶园耕作、茶叶采摘、茶树修剪、病虫防治等关键环节的配套机械;茶叶加工方面,配套现代化加工装备,实现清洁化、自动化加工,提升茶叶加工水平。发挥标准化生态茶园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茶叶品质[6-7]。

4.3创建五华县公用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创建县域茶叶公用品牌。积极筹建茶叶协会,宣传推介五华县茶叶品牌,将五华县茶叶企业、茶农抱团整合,推动技术创新,改良加工工艺。加强茶叶质量管理和品牌培育创建力度,虽已注册了“七畲径牌”“松岗嶂牌”“登云嶂牌”等茶叶商标,但还要加快其他茶企商标注册。不断培育创建茶叶省级名牌产品、申报地理标志及三品认证,虽登云嶂云雾茶公司和松岗嶂绿色生态茶园已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但还要加快五华县茶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审定的步伐。制定企业标准和培育企业文化,通过五华新光茶叶发展有限公司、五华县金龙茶叶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扶持松岗嶂有机茶叶等专业合作社,带动五华县茶叶产业发展。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改进包装设计和产品档次,打响五华县茶产品绿色生态品牌,提升市场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8-9]。

4.4以休闲旅游助推茶产业发展

积极实施旅游战略,引导茶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相融合,以旅游的带动作用,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10-11]。首先,五华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自然景观众多,如广东七目嶂省级自然保护区具有“物种宝库,粤东明珠”之美誉。其次,生态休闲旅游资源尤为突出,如汤湖热矿泥山庄、益塘水库旅游区、五州阳光温泉休闲山庄等。结合挖掘南越王赵佗行宫、英烈庙、长乐学宫、李惠堂故居、狮雄山塔等历史文化资源与五华县茶文化内涵的共同点传播五华茶文化。此外,拓展茶叶市场空间,还应依托采茶戏、竹马舞、春牛舞、花朝戏、民歌、狮舞、龙舞、八音乐班等当地传统文艺。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五华县茶叶的宣传,发展个性定制、加工体验

等新模式,提高五华县茶叶知名度。举办五华茶博会、五华茶文化节,倡导饮茶与健康的推广传播,并通过互联网、报刊等渠道宣传推广五华县茶叶。结合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建立特色农产品共享平台,向个性化特色消费转变;依托互联网让广大消费者知茶、懂茶、爱茶,线上、线下体验分享,迎合市场需求和产品趋势,促进五华县茶叶可持续发展[12-13]。

5参考文献

[1]中国茶叶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上篇[J].茶世界,2016(1):17-27.

[2]邓丽云.五华县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装备,2015(5):44-45.

[3]刘仕梅.梅州客家茶文化及其发展[J].广东茶叶,2011(4):13-16.

[4]伍卫才,谢岳昌,黄海英,等.梅州小叶种绿茶的研究利用与发展分析[J].广东茶叶,2016(2):6-8.

[5]郑伟林,胡优杯,朱欢胜.名优茶产业品种布局实践及发展探讨:以梅州市丰顺县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0(10):206-207.

[6]王庆,于英杰,李佳禾,等.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茶产业改革发展建议[J].中国茶叶加工,2016(3):5-12.

[7]王庆,申卫伟.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茶叶加工,2010(3):4-9.

[8]赵菁雅,朱克西.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5(1):40-41.

[9]林昌华.中国茶产业综合发展效率及提升对策研究[J].古今农业,2015(4):1-10.

[10]林新,丁宝,谢岳昌,等.梅州山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5(13):173-177.

[11]李佳禾.2015中国茶产业消费报告[J].茶世界,2015(12):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