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的方程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53:47

化学中的方程式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平,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辨证观点。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例一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1.6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克。

讨论完成:

S+o2点燃So2

323264

每32份硫与32份氧气完全反应,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克64克

1.6克3.2克

学生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_____________。现有31克白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__________克,生成五氧化二磷_________克。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求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此过程就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2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板书: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96

11.6克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克=96/x

x=96×11.6克/245=4.6克

(5)答: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学生练习,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投影:

学生练习2:实验室要得到3.2克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克?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克?

练习3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铜1.6克,需氧化铜多少克?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讨论:1.化学方程式不配平,对计算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不纯的已知量能带进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吗?

投影:例三12.25克氯酸钾和3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克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多少克?

学生练习:同桌互相出题,交换解答,讨论,教师检查。

出题类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板书设计:

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2.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96

11.6克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克=96/x

x=96×11.6克/245=4.6克

(5)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化学中的方程式篇2

关键词:化学方程式教学解析策略

前言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的一种特殊语言,在化学方程式中蕴涵许多信息,如:化学反应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反应条件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它是反应可行性的判断依据、辨析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依据。化学方程式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同时掌握物质的化学性质。些信息的提取和整合又为解决化学问题提供了思路。充分发掘化学方程式中的信息要素,能够使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在教学实践当中结合教学理论,改进教学策略,优化知识结构,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领悟学习化学的思想方法,最终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1对化学方程式的认识与解析

化学方程式是一种符号语言,符号是它的表象特征。学生必须认识它的具体意义,掌握基本概念,结合具体物质及具体反应去认识它、研究它,才能理解化学方程式所蕴含的意义,从能够而加强理解和记忆。

化学方程式是一种解释化学现象,解决化学问题的工具。工具性是它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是:它能够表述规律性化学原理;解释化学现象。人们能够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量化表达和计算,设计简单化工反应流程等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化学方程式的工具性结合化学反应实用性,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享受化学学科的魅力。

化学方程式具有选择的多样性和思维的立体性特征。选择的多样性是指化学反应会随着反应条件(反应物浓度、反应物的量比关系等)的变化结果随之改变,思维的立体性是指化学反应可以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分析。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依据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知识结构特点,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综合、比较及联想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优化思维品质。

化学方程式的这些特点和属性决定了我们高中化学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2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策略

2.1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意识

在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过程中,利用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构建化学方程式的知识,化学反应能通过反应的现象表现出来,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学生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体会化学反应的本质,从而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属性和特征。在设计化学实验教学环节时,尽可能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逐步深人的进行。教师利用实验的实践过程,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例如:进行铁与氯化铜反应的化学实验。过量的铁粉与氯化铜发生置换反应,得到金属铜和氯化亚铁;同时,铁粉与剩余的氯化铁溶液反应,把混合溶液全部转化为纯净的氯化亚铁溶液,此反应过程得到方程式:Fe+CuCl2FeCl2+Cu。由于加入过量的铁粉,所以滤渣中不但有置换出来的铜,还有未反应完的铁;步骤③加入稀盐酸与滤渣中的铁粉反应而除去多余的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得出化学方程式:2HCl+FeFeCl2+H2。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总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这个过程既符合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求,教师也起到了教学的主导作用。在此过程中,实现了学生是高级知识的构建的新课标要求,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是高中化学教学中最优化的教学策略。

2.2以化学方程式教学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逻辑分析意识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化学方程式内容为载体,配合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促使学生形成基本逻辑方式的教学途径。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化学概念、理论性知识、元素化合物事实性知识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高中阶段化学方程式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基本上拓展原有的知识结构,更新或充实原有层次相对较低的理论内涵,最终达到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化学反应的知识体系上来。这样,实施以化学方程式为载体的有效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寻找新旧化学方程式的同化点,搭设新旧化学方程式之间的“桥梁”。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探究,能够更进一步的理解、认知化学方程式的规律和本质。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以化学方程式为载体的教学策略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感性材料,完全可以说明在典型、正确、丰富的感知基础上,引导学生逻辑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最终能够达到理解新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本质,运用新化学反应方程式规律的教学目的。

另外,根据化学反应类型进行化学方程式教学的策略(即运用分类的教学策略),同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及概况能力。例如:在众多反应类型中,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重点学习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按类型进行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氧化还原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包括价态律、守恒律、强弱律等。因而要注重从物质的结构分析物质具有的性质入手,从从物质中元素价态的变化规律及实验总结出反应的产物;从实验、对比中归纳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在化学反应方程式教学中,教师要擅长在丰富、典型、正确的感知基础上逻辑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从而达到理解和运用新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之目的。

结束语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形成的策略,才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而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也非几种策略的简单运用就能做好,我们只有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记忆心理特点,结合学科教学特色与内容,创造性地指导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化学方程式教学的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鲍农农.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的解析与策略[J].河北理科教学研究.2008,0.

[2]沈庆焉.浅析实验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学习(下)..201.07.

化学中的方程式篇3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有多种,教材只介绍了最小公倍数法,现再介绍三种常用的配平方法。

1.观察法配平

这一方法配平的步骤如下:

(1)定: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找出一种比较复杂的或元素在物质中出现的次数比较多的物质,将其化学式的计量数定为1。

(2)配:以此为标准,来确定其它物质的化学式的计量数。最后,检查等号两边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是否相等即可。

例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Fe2o3+Co——Fe+Co2方程式的配平

分析可知:①Fe2o3在其中较为复杂且氧元素在物质中出现的次数比较多,因此,将化学式Fe2o3的计量数定为1;②一个Co分子要结合一个氧原子才能生成一个Co2分子,而一个Fe2o3分子中含有3个氧原子,所以需要3个Co分子与之结合生成3个Co2分子,因此需在化学式Co和Co2的前边分别配上计量数3,使等号两边的氧原子和碳原子的数目分别相等;③在一个Fe2o3中还含有2个铁原子,因此,在化学式Fe的前边配上计量数2,这样等号两边的铁原子数目也相等了。最后再注明条件并把“——”改为“===”,即得正确的方程式。配平流程如下图:

1Fe2o3+3Co——2Fe+3Co2

第一步第二步第四步第三步

所得正确的方程式为:Fe2o3+3Co高温Fe+3Co2

2.用奇数配偶数法配平

这一方法配平的依据是:奇偶入手、左右开弓、跟踪追击。步骤如下:

(1)看:找出化学式中出现次数最多,而且原子的总数在等号左右两端为一奇一偶的元素。

(2)定:在含有该元素原子个数为奇数的化学式前配2,使原子个数由奇数变为偶数。

(3)配:由已定化学式的计量数为依据,再来推算出其他化学式的计量数。

例如: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FeS2+o2——Fe2o3+So2。

分析可知:①反应里氧出现次数最多,且左边是2(偶数),右边是5(奇数),所以配平从氧人手。在Fe2o3前前配以2,这样使右边的氧原子总数变为偶数;②2个Fe2o3中含有4个铁原子,所以应在FeS2前配以4,使等号两边的铁原子数目相等;③4个FeS2中含有8个硫原子。可推知在So2前应配以计量数8;④等号右边共有22个氧原子,因此,应在o2的前边配以11,这样方程式就配平了。配平后再注明条件并把“——”改为“===”,即得正确的方程式。配平流程如下图:

4FeS2+11o2点燃2Fe2o3+8So2

第二步第四步第一步第三步

练习:用奇偶法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KClo3——KCl+o2

正确为:KClo3mno2KCl+o2

3.分数法配平

该法适用于含有的化学式比较复杂的配平中,一般步骤为:

(1)定:把反应中比较复杂的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暂定为1。

(2)配:以此为突破口,再推算出其它化学式的计量数。

如:写出大麻(主要成分为C21H30o2)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方程式

分析:①从其组成可知,大麻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即:

C21H30o2+o2——Co2+H2o,式中复杂的化学式为C21H30o2,将其计量数暂定为1,一个C21H30o2分子中含有:21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

②反应后应生成21个Co2分子,因此,在化学式Co2的前边配上计量数21,在H2o的前边配上计量数15,这样碳原子和氢原子的总数与等号两边相等;③生成物中氧原子总数为47个,所以,需在o《》2前边配上55/2,这样氧原子的总数与等号两边相等;③因为,初中化学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是整数,所以,各化学式前的数都乘以2;④最后检查所有元素的原子总数是否左右全部相等,相等后,注明条件并把“——”改为“===”,即得正确的方程式。配平流程如下图:

1C21H30o2+55/2o2点燃21Co2+15H2o

第一步第四步第二步第三步

正确的方程式为:2C21H30o2+55o2点燃42Co2+30H2o

练习:用分数法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C6H6+o2——Co2+H2o

化学中的方程式篇4

高中化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个性发展。《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重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即改变以往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知识属于程序性的知识,主要体现为利用自己的认知策略对外界知识的加工处理分过程。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是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间接获得的。依据程序性知识的特点,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设计过探究活动,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许多教师设计探究教学时,都会遇到一个问题―时间难以保证。其实探究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的探究形式,既可以设计专题形式,也可以设计局部探究活动,包括观察,数据处理,材料分析等等。

一、专题形式

科学探究专题形式,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也体现探究活动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在各个环节中都可以加强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如观察法,分析归纳法等,更主要的是其中融入了化学实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有利于学生形成化学研究的一个完整的思路。

例如:“碘与人体健康”探究教学

第一步:播放录象、引入新课学习卤素时,重点研究氯元素,实际上碘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

学生看录象《缺碘对人体的危害》观察老师的展品;海带、智力碘片、加碘食盐等

第二步: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提问:你们有什么想法?人体缺碘怎么补充?阅读资料

第三步:提出假设,小组讨论食盐中碘元素是什么形式?小组讨论:是i-、io3-或都有?

第四步:设计、实施探究实验i-检验加agno3或氧化剂io3-检验加还原剂,探究活动:实验设计、操作、记录、分析

第五步: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二、局部探究

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由于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同时我们不可能把每节课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活动,有些内容并不适合专题形式探究。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常常设计一些有关训练具体方法的活动。如

1、实验---观察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推测物质的性质。注意在实验前,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提示学生观察的重点。如:钠与水的反应

2、猜想假设方法

其实,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都源于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化学教学离不开这种方法的培养,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能够提出的假设,说出假设的理由才是至关重要的。

如:氯水的成分和性质

自来水可用氯气消毒,可自来水为什么不可以直接养鱼?

氯气溶于水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如果有化学变化,氯水中又有那些物质存在?

如何判断这些物质的存在?

这些问题之间都是紧密相连,层层递进的。我们可以看到,假设的环节,可以由教师提出,可以由学生提出,这个环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数据处理法

数据处理一般都是指对实验结论的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如观察,求平均值,方差等,发现其中的规律,为实验结论提供依据。在教学中,我们也可应用这种方法,来得出教学需要的结论。如以往我们在教授物质的量这节课时,一般都会通过类比的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我们也可以先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计算一定质量的物质所含的微粒数目?

宏观物质的质量与粒子个数存在怎样的特定关系?

学生在计算中就会感觉到,数据很大,处理很麻烦。从结果中能发现规律,这时可能会想到要是有个量把6.02×1023代替就好了。这样处理不仅能引出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同时也对有个物质的量的计算进行了训练。

4、资料分析法

想要得出教学需要结论,不仅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还可以对资料进行分析。所以对数据和资料的分析,就是收集资料的两种方式。我们依据教学需要,可以把下面的资料设计到氯气性质学习之前或学习之后。

例如,在氯气的性质这一节,新华网报道: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一辆满载液氯的钢罐车和对面来车相撞,大量液氯外泄。据目击者描述:“一股黄绿色的气体就像探照灯光一样,‘唰’地射向高空,足有5米高,并有刺鼻的味道,眼睛也熏得有些睁不开。”事发后消防队员不断地用水枪喷射,但时值西南风,氯气迅速向西南方扩散,造成350人中毒进医院救治,另有28人中毒死亡的特大事故,附近居民采取应急措施,疏散到一高坡上。

经过学生分析,得到氯气的性质:1.黄绿色气体,2.有刺激性气味,3.密度大于空气(标况ρ=m/22.4)4.能溶于水(1U2),形成氯水.5.易液化(加压、降温)6.有毒。

化学中的方程式篇5

关键词:离子方程式解题方法高考热点

一、离子方程式的基本信息

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二、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一)依据四原则

蔗糖、乙醇等大多数有机物是非电解质,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均不能拆开,应写分子式。

三、关于离子方程式问题的解法

首先,需清楚物质能否电离,再细心列出方程式。与普通方程式没太大区别。

其次,原子守恒解题是关键。

最后,如果是离子共存题,你要先考虑题目附加的条件,因为一些离子在酸性条件或碱性条件不能大量共存…其次在考虑题目中给的离子是否发生反应生成难溶物质或气体或水或…接着考虑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亚铁不能跟硝酸根和氢离子),最后考虑是否发生双水解反应。

(四)查看是否有忽略隐含反应

五、离子方程式中常见的易错分析

①所有氧化物和过氧化物一律写化学式,刚开始学的人易忽略只有易溶且易电离的电解质用离子符号表示,往往将许多不可溶的强电解质拆开,导致错误。这里必须清楚,像过氧化钠、氧化钠等活泼金属氧化物或过氧化物,虽然是易溶的电解质但是不可拆。

②还有像碳酸氢钠,属于可溶的强电解质,但是有时(例如向饱和碳酸钠中通二氧化碳)也写作化学式,那就要看它主要是以固态物质形式存在,还是在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

③强酸的酸式盐如硫酸氢钠要拆成钠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高中只有硫酸氢盐属此类);弱酸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则拆成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碳酸、磷酸、亚硫酸等的酸式盐皆属此类)。

④弱电解质、非电解质、氧化物、单质、沉淀、气体都不能拆。

化学中的方程式篇6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生学习方式异化反思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老师应当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要变以往追求老师“讲得精彩”为学生“学得精彩”。《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为此,笔者从主体发展的教育理念和自身的教育实践出发,尝试着对语文课堂中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反思。

一、新课程自主学习方式的异化

1.问题:自主变自流

这是自主学习中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散步》,同学们自己先读课文。大家喜欢用什么方式读,就用什么方式读,自己读可以,找人讨论也可以。

学生:(有几个学生开始自己读,后来变成几个人齐读;有的学生边读边记;有的几个在讨论;可是一会儿似乎聊到题外去了;有个别学生好像在思考,又像是在开小差……)

教师:你们读完了没有?

学生:读完了。

教师:现在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

[分析]这个案例,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自主变放任自流。

2.思考:自主不放任“导”“放”要有度

教师认为新课程应给学生充分自由,学生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自主学习”变成了漫无目标的“自由学习”,这显然是认识上的偏误。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己学习,自主不是沙龙闲谈、不是自由论坛,更不是自由活动。强调自主学习的课堂,更需要教师充满睿智的引导。引导是一种真诚的帮助,引导是一种精当的启迪,引导还是一种热情的激励。让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引导合而为一,高度统一,相互促进。关键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寻找到“导”与“放”的切入点与平衡点,做到“导”“放”有度。

二、新课程合作学习方式的异化

1.问题:“合作”流于形式

(1)我们经常看到有一些教师在学生没有充分独立阅读、思考的情况下就急于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还不深入,这样的合作只能流于形式,只能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同时,各组的成员在组成上也差异过大,自然对各自承担的探究任务、合作目标在完成质量上有好有坏,影响集体对文本的整体学习效果。合作学习异化为优生的表演秀和教师耍弄课改时髦的噱头。

(2)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只关注合作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习惯,合作学习异化为整理答案,学生成为教学参考的追随者。

2.思考:时机要合适预设要充分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指导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做好合作准备。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二是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各小组在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新课程探究学习方式的异化

1.问题:探究缺乏精神内核

(1)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很少甚至不愿意去运用探究式教学,甚至认为探究式教学是“花哨”的东西,既浪费时间又出力不讨好。有的教师在实践中有完整的探究教学程序,却没能关注学生完整生命的成长。

(2)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却没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主张学生自己探究,却不能善待差异;也有的教师探究内容选择不当、提出的问题难度把握不好、在探究教学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机械照搬探究步骤;过于强调过程,忽视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等。

2.思考:领悟探究核心价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化学中的方程式篇7

一、应由教学权威向学习伙伴转化

长期以来,“师道尊严”成为传统的师生关系准则。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着、设计者,而且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定者。从而形成了教学上的绝对权威。教师往往习惯根据白己的设计来教学,习惯忽略和冷落学生有创新意识,否定与教材观点不符的见解与认识。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由传统上的教学权威逐步向学生的举习伙伴转化。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通过教学活动以实现共同进步。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应改变居高临下的地位,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学过程不能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合作、充满个性的创新过程。

二、应由组织教学向探究教学转化

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通过探索活动获取新知。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由善于组织教学向善于引导探究教学转化。为此,教师应及时地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找到完成目标的最好方法,通过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一种和谐、宽容、热烈、有序的课堂气氛。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转为学生热烈探究新知的过程,形成一个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当教师以组织教学为主时,他的基本做法就是分解教材中的知识,将知识有组织地呈现山来,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教材的知识,问答课本的问题。而以探究学为主时,他就要引导学生不断提出各种问题,使学习过程变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利用学习资源,帮助他们设计适宜的学习活动,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丰富而且富有个性。

三、应由传授知识向引导发展转化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即实施“生本教育”,而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为本,只重视知识传授,却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学重点要由传授知识向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转化。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向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求取知识与获取知识。”教师在发挥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提高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形成一种激励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能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教育机制,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平等的参与讨论练习的机会,绝不歧视任何一位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自主自动自觉地参与探究学习,决不搞教师“一言堂”。

四、由依赖教材向科研创新转化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向学生照搬课本知识,过多地依赖教材,而缺少自身创造力的发挥。科研创新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但在当前广大教师队伍中,具有科研创新意识的人相对来说还比较少。许多教师在教学上单纯凭积累的经验,教参成为唯一的参考书,很少想到运用新的教育理论对教学进行思考和研究,从而造成教育观念陈旧僵化,教学工作完全被教材和教学大纲束缚,教学方法呆板单一,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由于缺乏科研创新意识,有些教师只能年复一年简单地重复劳动,教学水平很难得到真正地提高。

化学中的方程式篇8

关键字:电子产品制造技术;项目认定;学习过程化

1课程背景介绍

《电子产品制造技术》课程是五年制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技术课,是学院批准的“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它偏重于实际动手能力,作为一门以电子制造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在培养学生从事电子制造业领域所需的工艺知识和技能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成为具有现代电子制造企业的先进工艺知识和技能的、能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2学生情况分析

这门课程在五年制学生的第三年上半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已具备简单专业知识,如电路基础、模拟电路知识专业基础课,所以学生对于电子产品制造工艺是零起点。设置本门课的初衷就是让学生掌练电子产品制造的工艺流程知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对在校的学生进行了多方面的情况分析,基础薄弱,学科化、理论化容易使学生接收困难,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理解能力普遍不高;只有极少数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上课不能真听讲,进而课堂气氛不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反映出团队协作精神;相对于其他分析项目学生均有很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但缺乏实际操作规范及条理性。

3项目认定及教学资料完善

这门课程主要以学生实做为主的课程,它适用于五年制高职的三年级学生。这些学生的特点是专业起点低,基础差,是没有接触过实际电路的学生。因此在实做内容的选取上,要有特点,要有特色,要选取一些比较容易不太复杂、比较新颖,趣味性比较强的电路,使学生看到以后比较感兴趣,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比较愿意学。

项目的选择有如下特点:

1、突出趣味性(机器猫)、增加实用性(Fm收音机)、注重新知识新技术前提下确认项目。项目中加入注重tHt电子产品和Smt电子产品的制造工艺流程。

2、采用购买套件进行组装的项目。通过讨论我们认为套件组装更符合现代电子产品的制造工艺流程,采用套件组装的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职业操作的规范性。

3、项目制作过程不仅有电路的制作,还有导线部分的制作,整机总装等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动手能力以及常用工具的使用。

这两个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再次试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打破原有课程体系的束缚。

(2)渐进式课程体系体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特点,由于电子信息类专业不仅要求学生知道如何做,还要求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在工学结合的课程设计中简单的让学生完成一项工作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制作完成一个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电子产品可以使学生产生满足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载体的选择上遴选有更多教学元素的产品,结合教学设计将知识的内容有机融入产品制作之中,通过电子产品载体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顺利进入专业教育阶段。

(3)教学过程步骤化。为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以上两个典型工作任务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方法选取的。第一个项目比较容易,对学生比较适宜,第二个项目在做完第一个项目的基础上,扩展了知识面,同时也加大了难度。通过完成以上2个典型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电子产品制作的基本技能,同时也使学生熟悉了工作环境,明确了实际工作流程,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了工作方法,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模拟企业工作过程的教学实施

课程学习过程借鉴企业工作过程,企业工作过程是首先接受任务,然后对任务进行分析、实施、完成并进行评价。课程的学习过程是首先进行任务描述、准备环节、制定学习活动计划、实施方案、创设情景,再进行评价和反馈。以制作机器猫项目为例说明以下教学实施过程,任务描述具体如下表1所示:

学生得到教学任务描述后进行准备环节、制定活动过程计划、学习活动实施方案等,详见图1所示。

化学中的方程式篇9

关键词:新课改;化学教学;改革

毋庸置疑,要想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广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必须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积极推动高中化学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的课堂结构,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驱动学生学好功课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对化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急于推进新课程,而应当以展示一些比较有趣味的实验为改革点,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增加课堂的魅力.通过一些化学现象,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从而调动、激发并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就会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一来,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步提升,形成强烈的学习爱好或者是学习动机,从而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极大地张扬和发展.当前,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化教学的必然要求,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够攻克难点、化解重点,能够用直观、具象的形式表现出学生所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掌握计算机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视频的方式导入教学,以便在一开始就展现给学生一种化学世界的神奇多彩的印象.要能够运用多媒体设备的声像优势不断拓宽学生的求知视野,能够充分利用化学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进行教学并从中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点的增多,学生会对化学逐渐失去兴趣.为了能够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可以在化学教学中把化学史引入到化学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著名化学家的故事.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关于化学家的事迹的教育,还在讲述的过程中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积极倡导学生参与合作,积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使他们能够主动的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高中化学教学改革要以转变观念和创造条件为前提

在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要端正教育思想,还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要过于依赖传统的教育方式,要与时俱进地改变过去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要切实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只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避免只重视教学活动的计划性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才能的培养和发展,通过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学生才能够享受到探索化学奥秘的乐趣.另外,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要在课堂上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注重对学生全面的综合评价.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关注学生的主动性,让教师的真正职能得到不断强化.同时,当前的教育业要求教师关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保障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养成.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当积极关注学生的思想、态度和情感的发展,这不仅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教学改革的顺利落实

教师是社会生活中比较特殊的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它独特的地方.一个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往往决定着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所谓教师的劳动过程,就是对学生培养的过程.在这个培养的过程当中,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能够造就学生的完善人格和比较高尚的思想品德.在当前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不但是专业课程的实施者、创造者和开发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指路人和合作伙伴.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建立在学科教育理论和专业的知识基础上而获得的经验.因此,教师不应该走学术的路子,要脚踏实地的从日常教学入手,提高自觉性,不断的推陈出新,只有不断的改善自身的条件才能够锻造成为一支拥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还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才能增强实施新课改精神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为人师表,敬业爱生.

四、提高并拓展教师的业务知识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切忌把学生当做接受教育的被动者,而把教育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尽管曾经强调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但是对于教师来说,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只要教师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那么教师就能进入一种程式化的教学中,这种可操作的教学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深深扎根于无数教师的日常教学观念和行动中.新课程改革要求一定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要求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重大改革,改变自己已经很熟悉的教学方式,改变每天都重复的教学行为.教师不但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应该有精湛的教学技能,比如教师的形象的语言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五、改变教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变学生被动接受评价为积极主动参与评价,应高中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要实现对学生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让学生及其家长一起参与到对学生评价的过程当中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长足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实施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相互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对于学生获得该答案的过程漠不关心,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新化学知识过程当中,只是重视知识的结论而忽略了形成结论的过程条件.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加强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创新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扼杀了学生追求知识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高中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探索并发展一种新型的课堂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只有把新课程改革真正付诸于实践,才能够培育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专业性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化学中的方程式篇10

一、单片机学习的瓶颈

在单片机技术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普遍反映该课程太抽象、太难理解,学生在学习单片机时的学习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汇编语言逻辑性太强,理解抽象。

2.该课程内容不是单纯的程序编写,更需要结合硬件接口结构才能写出实用的程序,而学生无法很好地做到程序与硬件衔接。

3.需要熟练地使用十进制数、二进制数、十六进制数,学生学习时无法在各种进制中灵活转换。

4.数据身份多样性,同样的数据既可以表示地址单元又可以表示数值,学生理解时容易混淆。

5.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复杂,存储器种类繁多,学生理解模糊。这些问题是单片机技术教学过程中非常棘手。

项目化教学是高职高专类院校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显著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教学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模拟教学也称仿真教学,用计算机来模拟和实现真实的自然现象。如果能够选取设计出合理的项目,再通过模拟仿真其功能的实现过程,可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转换成实际操作,更适合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需要。

二、单片机使用的项目举例

目前单片机的使用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到导弹的导航装置、飞机上仪表的控制、计算机的网络通信与数据传输、工业自动化过程的实时控制和数据处理、轿车的安全保障系统自动控制领域的机器人、医疗器械,小到广泛使用的各种智能iC卡、录像机、摄像机、全自动洗衣机的控制,以及程控玩具、电子宠物等,这些都离不开单片机。

针对高职高专的学生学习时项目的设计就要偏重于简单、直观、涉及的电子元件数量少,简单总结为点亮类、显示类、控制类等几个方面。依托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特筛选出9个具体项目,这些项目是:

1.单灯闪烁功能实现。通过本项目可以让学生掌握延时子程序的应用,延时子程序在其他项目中应用较多,指令构成中涉及循环结构和条件选择结构。这个项目非常简单并且具有代表性,功能实现清晰直观,非常适用于单片机技术的基础教学。

2.四个开关控制四个灯的功能实现。通过本项目可以让学生加深理解循环移位指令,更深刻地体会端口的读出与写入,并且体会到一种功能可以用多种方法实现。

3.流水灯功能的实现。流水灯是单片机最典型的应用功能,效果直观,多变适合举一反三,流水灯也是日常生活中总能看到的应用,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也更有意义,由于流水灯的多变性,这个项目也更有趣味性。

4.循环彩灯功能的实现。本项目实现时对功能不做具体细化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设定功能,既可以考查前一段项目学习的成果,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活学活用能力。以上是点亮类的项目,这些项目涉及单片机技术的端口读写概念,指令的编写等基础知识。

5.用数码管显示数字功能的实现。通过本项目可以让学生掌握数码管的点亮方法,用数码管显示字符也是单片机的典型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此类项目多用于家用电器中,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所以对本项目的学习会更有心得。

6.用数码管配合按键实现加1和减1的运算结果。本项目是上一个项目的延伸功能,结果明显,可以加深对算术运算指令的理解,并且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7.两位数码管显示计数器。本项目也是一个拓展功能,主要让学生了解当接入多个数码管时,可以通过改变延时时间实现分时扫描,“同时显示”的程序设计方法。以上是显示类项目,这些项目除了使用单片机芯片之外拓展了数码管,并且从简到难可以接入多个数码管,在单片机的应用领域中占有很大比例,比第一类项目难度稍稍增加一点,到此,单片机技术的基础知识都涉及了。通过以上项目的实现,可以实现单片机的简单入门了。

8.“嘀嘀”报警功能的实现。通过本项目可以让学生体会延时和蜂鸣器声音的对应,并且掌握音调与延时程序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加深对中断的理解。

9.矩阵键盘识别功能的实现。通过本项目,初步让学生体会矩阵键盘的扫描方式及键盘位置与现实数字的对应关系,为日后计算器的编写打基础。

项目设计好了,就可以模拟教学了,首先利用仿真软件绘出电路连接图,仿真软件很多,这里使用proteus,利用仿真软件,可以模拟出电路的连接情况,毕竟如果实现用元件连接实物是非常浪费时间的,通过仿真可以测出电路中是否存在错误,避免实际使用时会出现元件故障等外因,将重点放在程序编写环节上。通过仿真观察结果,结合设计的项目功能体会指令语句。

这样可以将模拟教学与项目教学完美地融合,让两者相互补充,通过有限的课时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单片机技术的知识点和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