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利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58:16

高校专利管理办法篇1

关键词:民办高校;资产管理;人才架构;审计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民众对于学历的需求达到了新高,高等教育招生率和入学率更是屡创新高,其在形式上有需求,而2002年12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教育划归高等教育中,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导致民办教育实质上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发展期。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2016年6月3日最新公布的《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79所(含成人高等学校284所,中外合作办学5所,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2所),经教育部审批的具有颁发本专科文凭资格的民办高等学校734所(不含1所成人高等学校、5所中外合作办学和2所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普通高等学校)民办高等学校约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25.55%,与公办高校相比,我国民办高校一般更注意自身特色,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民办高校的特点是依据社会发展特色,为社会专门提供紧需人才,为国家培养复合型和立体型人才。众所周知,法律法规中对民办高校的定义为:民办高校指的是除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组织以外的各种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自筹资金,依照本规定设立的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1)出自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文件《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教计【1993】129号)》,而一般的学者认为:民办高等学校一般是指非国家主导,以企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等个人,利用自筹资金,根据国家和教育部指定的高等学校设置标准,面向社会与政府部门或者公办学校联合依法举办的。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虽然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同属于高等教育,但是其资产属性存在明显的不同,民办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应该针对性的对民办高校的资产进行科学管理。民办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发展迅速导致的资产管理体制、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民办院校因为发展的年限比公办院校短,又赶上国家经济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存在较大缺口,急需发展民办教育,然而欲速则不达,直接导致其管理体制、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其主要表现为资产管理制度的版本老旧,完全跟不上资产管理的新形势、新发展。例如:某民办高校,其资产管理制度性文件还是2005年的版本。另一个表现形式是起草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够。起草人员不是资产类专业出身,也不是财务类专业,更不是资产管理的资深操作员,只是在模仿个别高校资产管理的文件上做出适当的本地化适用性修改,这直接导致文件的行政性有余而实用性不够,以及细化性和专业水准严重不足。资产管理要科学管理,绝不是非专业人士能够全局把控的,资产管理是管理的审慎科学。

二、内部审计存在较大问题主要体

现在事前、事中的审计薄弱一般的民办院校是有审计处的,但审计处的重要性却不足,其在人员架构上也存在审计人员的不足,审计人员在审计上的意识也不足,审计部门极易成为点缀部门,这导致的比较严重的后果就是事前、事中的审计薄弱。例如:某审计人员在资产采购的前期参与招投标,但是审计人员内心觉得资产采购是采购科的责任,有主要采购在,就是已有人承担责任,审计处对资产采购的流程监督就流于招投标这一程序的表面,最主要的就变成人到场、签字有,而对前期的合规性监控不足,对于例如为什么总是这几家供应商来招投标而不产生疑问,对于投标单位数量过少也不追究,对资产采购招投标过程的监督流于签字参与的表面化呈现,更不用提采购人员招投标程序中与供方串通类招标存在的可能性。

三、资产管理意识不强、部门协同不够

在民办高校内部,关于固定资产管理的文件是10年以前的,相关管理制度已经跟不上学校的资产管理现状,管理制度上对资产管理相关部门的管理协同性条款不涉及或者涉及很少,其资产管理文件因为人员长期专业性的问题突出,其对学校的历史性了解有余,但是对于革新犹疑,加之专业知识本身的缺乏,专业能力欠缺,起草的文件本身就存在制度性的漏洞。因为制度的缺失,引起相关协同处室工作上的相互推诿,各部门协同性更加不够,其资产管理的意识薄弱,资产管理让位于教学、科研等行政工作,在资产管理的协同上形同虚设。因为协同不够,当然也因为民办高校跟公办高校的资产属性不同,导致会计核算口径不统一,直接导致固定资产计量混乱,有间接造成各类数据上报不统一的可能。

四、难以言说的管理人员之伤

民办高校因为办学性质的问题,其编制很少有行政岗的正式事业编制,引进的行政类高学历专业人才因多种因素留不住,其一是因行政类人才待遇跟不上现有社会的发展,民办高校因为经费的问题,为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在后勤处,基建、采购管理人员招聘的专业性上不足,专业性强的人才不愿意来,来了也是:人往高处走,来了也是浪费,并无发挥的余地。这直接导致好的人才留不住,特别是三线城市的民办高校。其二是因为学校的高速发展,原有的行政人才专业素养跟不上现有学校发展的规模,但其对学校的熟悉度高于新引进人才,是话语权的掌握者,是管理者,直接导致新引进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缺乏话语权,人才愈加留不住。因为经费不够,一人多岗在民办高校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例如,某民办高校二级学院的资产管理人员一般有院办主任兼任,院办主任本身行政工作就不轻松,还要兼职资产管理员,难免有顾不到的地方,民办高校一般认为教学、科研行政工作比资产管理工作重要,认为教学行政工作不能拖,但是资产管理工作却可以延后处理,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观念,资产的账目需要日清月结,这样才能做好资产账目的正确性。资产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够,工作不够积极,批语应付上级资产管理部门,不发挥资产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五、变动频繁不利于资产管理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人员流动性大,转岗、辞职、转聘、招聘等人员流动现象频繁,直接导致从事资产管理的人员流动频繁,给民办高校的资产管理延续性造成较大的障碍,极易出现资产不清的问题,例如:某民办高校因为资产科科长的离职导致资产账目不清,实行耗时整年的全面的实地资产盘查、资产整账工作。相关的二级学院,因资产管理员的离职,导致学院资产放置地不清,给盘查带来实际的障碍。一些高校只停留在传统的资产管理静态管理阶段,例如,某二级学院的资产管理连台账都缺失。这样极易造成资产的账实不符和资产的流失。民办高校的部门拆分跟合并非常频繁,例如:某民办高校的保卫处就经历归后勤处管理到独立的过程,导致人员跟办公地点的变化频繁,还有学院的变动、校区的变动也很频繁,这就导致固定资产在频繁的整合跟变动中破坏和流失。随着民办高校自身综合化的发展,民办高校资产管理上的问题成为发展上明显的短板,我们必须从源头上对资产管理进行改进,提高资产的利用率,让资产管理助力民办高校的发展,我们从以下几点提出改进措施。

(一)建立良好的人才组织架构注重人才,提高人才待遇,对外引进人才。民办高校,不同于公办高校,并没有国家配套的经费投入,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书费收入,股东注资,以及银行贷款,就国内的情况而言,多数民办高校的财力比不上公办,但是其优点胜在制度灵活,其书费收入比公办高很多,所以我们更应该通过提高资产的管理利用率,以节省经费,用做人才引进的资金,这样就是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和提高人才待遇双手抓。对内鼓励员工学习进修提升,加强员工的绩效管理。科学化绩效考核,要发挥民办高校体制灵活的特点,要求干部能上能下,特别是对管理干部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不符合要求的,宁愿从外部引进,在资产管理领域不能任用不具备专业知识的领导,再配备新毕业的专业人员,人力配备要科学,主管的直属领导不专业,不能下属也是非专业出生,而且在涉及资产管理、采购等重要的岗位上要避免人力资源管理上类似的“近亲繁殖”错误。例如,某民办高校,主管资产的主要领导是某校某专业毕业,非资产相关专业,也不是管理类专业,其下的采购管理人员系同一个学校同一专业,其下的资产主管人员,仍然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专业毕业的。而在一些民办高校,竟然还存在夫妻两人同是同部门不同科室管理人员的问题,这在管理上是极其不专业的“近亲繁殖”,这不光不利于资产的科学管理,还有利于小团队利益关系的建立,存在极大的管理隐患。要建立保障型倾述通道,合理利用好新引进的人才,鼓励人讲真话,办实事。只有鼓励人讲真话,进行人力资源的革新,才能保持民办高校办学的活力,我们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鼓励人讲真话,办实事才能更好的办好事。

(二)建立健全各项资产科学的管理制度必须建立固定资产专职管理机构,在学校层面建立统一的资产管理制度,并进行统一的归口管理,并对资产管理专员的工作职责进行科学化的专业梳理。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权限对资产进行归口管理,其它部门具体负责使用管理,明确使用部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监督部门、校领导以及其它各部门的权限和责任。避免工作相互推诿、权责不清、权责缺位的现象出现,制定和优化工作流程,操作必须程序化、规范化、相对简单化。根据现有的情况,民办高校需要的关于资产管理方面的制度应该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固定资产操作流程》《固定资产报废、报失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绩效奖惩管理办法》。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上,必须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细化,使固定资产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循,同时,对于制度的实行要狠抓,加大检查和管理监督的力度,必须把制度落到实处。

(三)强调财物分离,多部门协同管理在建立健全了各项资产科学管理制度以后,资产管理便有据可查,有了管理的基础,民办高校应该提倡资产管理的“财物分离”“财物分离”是财物管理的准则之一,有利于资产的管理,防止内部腐败产生,是一定要遵守的原则。多部门协同管理,资产科或者仅仅是资管处是无法科学全面管理好资产的,因为资产管理涉及各行政处室人员及各二级学院的老师,可以说是涉及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部分还涉及学生跟企业、个人的捐赠,必须做到事前采购的预算活动管控,事中的资产科学、信息化登记以及事后的资产管理、科学使用。在多部门协同管理的基础上,强调校院两级管控。

(四)利用专业的信息化软件管理资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爆发式应用增长,目前,资产管理利用的基本面已经改变,从人管理到制度、技术管理的条件已然成熟,民办高校利用信息管理软件管理资产已经是大势所趋,在有限经费预算的情况下,维护好资产数据的变化,让资产信息软件为大家服务,民办院校可以利用资产管理的信息化软件来建立资产验收制度、资产管理责任制、执行资产清查制度、健全资产处置制度、提高闲置资产利用率,规范资产内部流转,从而动态静态结合管理资产。资产一定要考虑资产的利用率,服务年限。校院两级利用好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文件先行,实践培训随后。在资产管理各级制度建立完备的基础上,号召学校教职工重视资产管理相关工作,并把资产信息管理的软件学习文件下发到位,号召教职工进行相关性的学习,我们对相关度高的资产管理员、兼职管理员进行现场培训、日常辅导,对无相关性的教职工,可以采取自愿原则,自动进行线上的学习,全校高效率学习贯彻实行信息化资产管理。

六、结语

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很明显,原有的资产管理思路已经跟不上发展的现实变化,民办高校急需进一步提高对于科学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分析和总结实践过程中遇见的各种问题,擅于借鉴好的做法,总结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有针对性的提出更优化的解决方案,利用好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让技术更好的为资产管理服务,实现民办高校资产管理标准化、动态化、科学化、精准化,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确保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和有效展开。

【参考文献】

[1]杨春辉.基于内部控制的民办高校资产管理问题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9(27):22.

[2]刘玲.基于信息化的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研究[J].哲凌资产,2019(3):12-14.

[3]张立明.民办高校资产管理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之我见[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9):124-125.

高校专利管理办法篇2

论文摘要:“生利”主义理论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师教育理论,它对开展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分析了民办高校教师的现状与问题,依据“生利”原理提出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实现教师资源共享、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及提供良好的环境等加强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我国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透视

(一)教师来源不稳定

目前,民办高校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即“自培”、“退休”和“借聘”,其中离退休和兼职教师占绝大多数。在北京几所被调查的民办高校中,离退休教师几乎占到70%以上,兼职教师占近30%;西安、天津的民办高校中,离退休、兼职教师队伍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另据资料显示,在东北,离退休和兼职代课人员占民办高校教师总数的90%以上。

由此可见,民办高校目前几乎没有自己专职的教师队伍。民办高校从各公办高校中“借”或“挖”来的这些教师,并没有制度保障或合同约束,一旦其在本职岗位上工作量加大,或民办学校认为该教师不适合本校教学,他们之间就会很快解除临时雇佣关系,新一轮的“借”或“挖”又重新开始。这种频繁的教师更换,难以在民办高校中形成强有力的约束竞争机制,使学校无法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长远目标的教师队伍,导致教育教学规划缺乏连续性。同样,由于教师来源的不稳定性,民办高校中的学术氛围难以形成,教学研究薄弱,对教学规律的探讨深度不够,更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民办高校的这种“重使用,不重视培养”的做法,极易导致人心不稳,使学校的凝聚力降低。师资队伍不稳定的深层根源,在于民办高校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效益的办学动机。选择成本较低的教师是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一种经营策略,因为“自培”新教师,需要培养、进修费用及“四金”(养老金、公积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还要承担教师“跳槽”的风险成本,而退休教师、兼职教师教学成本最低,也无须付出上岗培训、社会保障等费用。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民办教师队伍的不合理结构突出表现在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和学历结构上。年龄结构是指同一时期各个年龄阶段教师的组合比例。理想的年龄结构是老中青齐全: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知识根底深,责任心强;中年教师有一定的经验,基础知识扎实,既懂理论又能指导动手,承前启后;青年教师思维活跃,敢于创新,富有活力,能与学生打成一片。

这里根据人才的正态分布曲线提供一个参考比例:35岁以下者在25%左右,36-50岁者在50%左右,51岁以上者在25%左右。但在民办学校,师资队伍“两极化”趋势明显,即或“老”或“小”,要么是离退休人员,要么是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中坚力量。以中华研修大学师资结构为例,该校领导班子平均年龄已超过了65岁,以至于有人感叹说:“民办教育,夕阳事业。”学科结构是指按学校发展和教学要求对各学科师资梯队的配置情况,它也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而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普遍失调。

(三)教师管理体制不健全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外体制还未健全。从外部体制来看,存在一系列对民办高校教师不合理的制度规定。一些民办高校的主管机构,对民办高校教师在晋级、评优、职称评定以及进修等工作上,存在着厚公办、薄民办的现象。绝大多数民办高校教师在评职称、评奖时基本上没有名额。特别是在教师编制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民办高校几乎没有自己的编制,其教师编制不是挂靠在公办学校,就是挂靠在教育行政部门和人才交流中心。挂靠在公办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的只是少数,挂靠在交流中心的是多数,这势必会使前来应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心生“下岗人员”的担心。民办高校由于没有教师编制,从社会上招聘的教师又无处挂靠,大多数学校只能靠借用公办学校的教师维持。同时,不少民办教育的主管部门和办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社会大环境还不够宽松。如福建省的主管部门,有-扶持民办事业,可一旦涉及土地、税收、资金等问题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此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方面的主观原因也使教师队伍建设不健全。事实上,不少学校X-,j-教师进行组织管理的观念意识淡薄,行之有效的措施更是不多。在教师的职称评定、进修与培训、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科学研究活动、劳动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都还没有建立相应的完善制度。

(四)忽视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

民办高校中流动教师较多,相对固定的教师数量较少。兼职教师大多在民办高校期间没有做“主人”的观念,而是把在民办高校授课看作一种副业,教学上往往应付了事,对学科建设和发展更谈不上投入了。民办高校也不太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职业精神的倡导与培养,使少数年轻专职教师的责任心、荣誉感不强,在缺乏榜样的感召力和目标激励之下,“以校为家”的观念难以确立,爱岗敬业的精神难以培养,这最终造成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日益缺乏,年轻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校发展的动力支持。

二、以“生利”为出发点.加强我国民办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职业教育的“生利”主义理论和相应的师资标准及培育途径。在他看来,“生利”即创造物质财富,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各行各业的“生利”人物。与之相应的是,“其直接教授职业之师资,自必以能生利之人为限”。“生利”之人的特点是具有生利的经验、学识、教授法,换言之,理想的教师标准应具有专业实践知识、专业理论与经验及传授方法。

民办高校来说,“生利”思想对其专业设置、培养专职教师、稳定教师队伍均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与普通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办学的出发点和定位在于大众教育,重点在于高等职业教育,核心在于为国家培养在一线工作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在这一前提指导下,民办高校应重视自己的教学方向和师资力量的配置。具体来说,我国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途径为:

(一)根据学校发展性质,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民办高校的性质决定了它在近期不能与一流大学攀比,不能盲目追求办学层次,不能太偏重于教师的高学历、搞科研项目,而应贴近社会职业需求,注重突出专业重点,树立拳头专业,培养教学学术骨干和教学专家型名师,这也是“生利”理论中提出的师资标准之一,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培养专职教师队伍。民办高校应从体制上保证专职教师的培养,建立和完善教师的职前养成体系与职后培训体系。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大多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和本校的留校生,他们有粗浅的“生利”知识,但还谈不上“生利”经验和“教授法”,学校应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和职业训练,同时建立健全师资资格证书制度。民办高校可以考虑组建专业委员会,定期对民办高校的任教资格、专业水平进行考核、认定,以保证师资质量。同时,学校更不能忽视对专职教师的继续教育,要建立多样化的在职进修体系,比如开展研究生水平的在职进修,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生活体验型进修,选拔年轻教师到有关高校进行业务培训等,形成民办高校骨干教师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以中老年教授为指导、中青年教师为骨干,以拳头专业教学为主打、相应学科建设为支撑的格局。

(二)实现民办与公办高校间人力资源共享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老龄化、兼职多、流动性强等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公办、民办学校的关系尚未理顺,难以形成两种教育体制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机制,阻碍了教师在公办、民办学校之问的合理流动,造成一方面部分公办高校人员超编,另一方面民办高校教师紧缺和流动性大的局面。对此,要打破民办与公办学校师资流动的壁垒,疏通民办、公办学校教师双向流动的渠道,建立更加自由、开放、合理的师资市场。

开放的师资市场可以使教师个人减少盲目择校,学校减少盲目择人,教师能够对民办学校有更多的了解和比较,而民办学校有更大的余地来选择年轻、对口、综合素质优秀的教师。合理的师资市场不仅可以为民办高校提供专门的场所和机会来招聘正式教师,还可以保持民办高校中兼职教师的流动性与稳定性的统一,使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在流动中达到动态平衡。为此,必须尽快建立起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对各类教师实行人才“制度”,积极促进教师资源在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的合理流动,实现高校间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激励教师的民办事业精神

教师是属于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的民主意识较强,重视自身的尊严与价值的实现。虽然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人”的情结在逐步消退,但教师们的归属感和参与感依然很强。民办学校“求贤若渴”的热望,为教师能力的自由发挥和个性的展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但同时民办高校也不应忽视教师引进后的人本管理、精神激励与师德培养。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不仅需要用制度来引导,用纪律来教育,更需要用目标来激励。因此,学校要从以“事”为本的行政约束向以人为本的自我约束转变。

管理者应该发扬民主,多与教师沟通,使他们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及时对教师的成绩作出肯定,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教师对民办事业产生责任感和荣誉感,消除雇佣观,树立主人意识,将学校的兴衰荣辱与个人发展直接联系起来。比如西安高新科技学院,出台了一系列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制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引进50名博士和100名硕士的优惠政策,以及吸引全国重点院校优秀本科毕业生来校工作的优惠政策;制定了教师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教师职务评聘制度、专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教学检查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师上岗前培训制度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活动。这一系列措施增强了教师队伍的实力,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素质。还有一些民办高校实行了体制改革,每个教师可人股投资,或者把个人业绩转化为投资股做为奖励,或者把在校校龄转化为投资股,凡持股者都可以领发效益工资。

高校专利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民办高校;专兼职教师;师资队伍;问题;建议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民办高校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而其在长期的发展中,教学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而民办高校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师资类型,即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因此加强专兼职的管理,建设高水平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就成了提高民办高校的重中之重。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民办高校

民办高校即民办普通高等学校,是基于其办学资金和主体来源所命名,和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相对,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高等学校。

(二)专职教师

专职教师即拥有某高校正式员工编制的,与学校签订正式职工劳动合同的教师,又称全职教师,其与学校是长期劳动关系。

(三)兼职教师

相对于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即指由高校或者培训机构聘请的短期授课教师,其与学校是短期合作关系,通过授课获得课时费报酬的一类教师。

二、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兼职教师比例过高

从目前的教师结构情况看,相当长时期来兼职教师在民办高校中仍将占有一席之地。目前,而这些兼职教师的主要来自于高校退休教师、在职高校教师、研究机构科研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员、外籍人士及一些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就某民办高等职业院校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教师聘任情况看,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6%。众所周知,兼职教师只在高校获得相应的课时报酬,不拥有专职教师的全面的福利待遇,同样兼职教师不承担专职教师相对应的教学任务,只完成相应的授课课时。兼职比例过高使高校的教育质量相关的很多工作缺少人员去完成,譬如,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开课计划的制定、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等政策性的工作缺少专业人员去完成。

(二)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

民办高校的教师的年龄结构差距较大,出现了两端大,中间小的断层结构,即老龄化、年青化现象极为严重,而对于中间的骨干教师(中年教师)却十分的缺乏。这种断层现象有极大的弊端,年龄较老的教师在知识、观念上都比较陈旧,同时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采用上也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方式很多脱离实际;年轻的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能力有限,课堂应对灵活性不足,知识面狭窄,课堂教学的内容对较乏味,照本宣科。

(三)教师流动性大,有效管理难度大

首先,兼职教师存在很大的流动性,原因归结为以下两点,1.兼职教师聘期较短,一个学期或一年,导致流动性大。2.由于兼职教师多为公办高校的在职员工,利用自己的课余或空闲时间到民办高校授课,某些兼职教师经常因本职工作需要而中途离去,导致流动性大。

其次,专职教师也存在很大的流动性。民办高校由于其管理存在一定的缺陷,专职教师的归属感、认同感较低,教师一旦出现对学校管理、福利待遇有不满的倾向时,就会在毫无征兆下辞职,而此时其教学任务可能尚未完成,为该课程后续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个班级一学期的课程换二个以上的老师的事件常有发生,频繁的更换教师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件司空见惯的事。

(四)责任心不强,参与教学管理和科研积极性和能力有限

首先,部分教师表现为责任心不强,备课不认真,授课时不对学生听课情况进行关注,只为完成任务而授课,经常出现上课期间进行其他与教学无关的事项,对于教学持应付的态度,授课态度不认真,严重降低教育教学质量。其次,兼职教师虽有教学科研能力,但其不愿更多的参与学校课堂授课以外的教学监控、教学过程完善、科学研究等工作;专职教师由于90%均为年青教师,毕业时间较短,其教学管理经验不足,科研能力有限,对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并不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力口强构建专职师资队伍,提高专职教师比例

对于民办高校讲,能否拥有一支专属于自己的,稳定的师资队伍关系着学校的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为降低兼职教师重物质报酬,轻人文关怀,思想不稳定缺乏责任心,管理难度大等弊端给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障碍,民办高校应调整以前的专职教师比例小、兼职教师比例大的师资结构,加大学校人才引进的力度,大量引进新人,充实专职教师队伍,改变专兼职教师比例,逐步以专职教师取代兼职教师,加强构建一支专职师资队伍。

(二)制定教师聘任制度,把好教师聘任关

要制定并实施专兼职教师聘用细则。对聘用的教师要进行资格审查,例如,聘请兼职教师可以按以下程序进行:首先由二级学院根据专业教学、教研需要,择优推荐预备人选,然后由教务、人事部门审核并会同各学院对拟聘教师进行考核,最后由学校分管校长审定,颁发聘书,签订协议书。在教师聘任后要建立教师档案,将他们的基本情况以及对口专业记录在案,以便需要时择优录用,并根据需要长期聘任,建立长期的、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三)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体系

为克服民办高校人员流动性大这一关键问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保持长期激励。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绩效系统,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以激励教师提高教学工作绩效。其次,利用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来激励,以教师期望的方式提供教师们想要的东西,同时使教师的期望值保持在与实际工作成功的概率相当的水平。最后,完善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福利,消除高校教师的不满情绪,如人员编制、工龄、职称评审、评奖、医疗保险、养老金和公积金等。《民办教育促进法》第30条规定:“民办学校应当依法保障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并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第31条规定“民办学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

高校专利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成人高校;档案管理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简称新《管理办法》)是以1989年10月的国家教委第6号令《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简称原《管理办法》)为基础修订的,共七章四十三条,2008年9月1日正式实施。修订后的新《管理办法》,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定义、适用范围等方面有了新的论述,对高等学校档案的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和工作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充分体现国家对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档案工作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为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和成人高校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新《管理办法》的几点变化

1.扩大适用范围,把成人高校纳入办法适用对象

21世纪的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除普通高校外,成人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学校和民办学校也不断得到发展,而且日益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显然原《管理办法》中只针对普通高等学校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要求。所以新《管理办法》扩大了适用范围,涵盖了各级各类的高等学校,有利于促进所有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发展。

新《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本办法适用于各类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特别把成人高等学校列出,这为成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有利于规范成人高校的管理。根据新《管理办法》,成人高校可以重新修订本学校的档案工作管理办法,这为提升学校的管理能级、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和促进学校更加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明确了高校档案的管理体制和学校领导的机制

新《管理办法》规范了高校档案工作的领导体制,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高校档案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高校档案工作”,“国家档案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对高校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确定了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职责,明确了高校档案工作的领导关系和业务指导关系,领导体制层次清晰、责任明确,操作性强,有利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档案管理工作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又是一项服务性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学校领导必须加以重视。新《管理办法》明确了高等学校校长是高校档案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强化了学校主要领导在高校档案工作中的责任,《管理办法》还规定“遇有特殊情况,应当立即向校长报告”。这些规定的推出有助于高校领导更新观念,增强档案意识,了解本校档案工作的现状,统筹全校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把档案工作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事情来抓。

3.规范了档案管理制度和档案人员的职责

新《管理办法》重新划分了适应于学校档案工作的11类归档范围,这样可以使学校档案工作朝着规范化的目标发展,使学校档案的归档内容更加全面。新《管理办法》提出: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的检查、考核与评估制度”,以评促进档案建设;“高等学校实行档案材料形成单位、课题组立卷的归档制度”,强化学校各部门立卷制度。

《管理办法》要求“立卷人应当按照纸质文件材料和电子文件材料的自然形成规律,对文件材料系统整理组卷、编制页号或者件号,制作卷内目录,交本部门负责档案工作的人员检查合格后向学校档案机构移交”,规定了各部门负责档案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保证学校各项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材料和科研研究材料的完整、齐全。

4.增加了“学生类”档案管理内容

高等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原《管理办法》片面强调了学校管理、教师和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和学习。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以学习为本,新《管理办法》对此进行了修订。在新《管理办法》中归档范围里增加了“学生类”档案的保管内容,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高等学校培养的学历教育学生的高中档案、入学登记表、体检表、学籍档案、奖惩记录、党团组织档案,毕业生登记表等”。学生类档案要求从学生入校开始到学生毕业结束,档案中的记录要伴随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把学生类档案正式写进档案管理办法中,把学生、学校和对社会有价值的档案并列起来,充分说明了学生管理档案在学校档案工作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

5.从经费、文件的管理和档案利用等方面提出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数字校园的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势在必行,新《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设立专项经费,为档案机构配置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信息化所需的设备设施,加快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步进行”。

新《管理办法》在档案机构的管理职责上明确规定:“组织实施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文件归档工作。”提出了高等学校档案包括“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突破了高校档案原来所涵盖的以纸质、录音带、录像带、实物等传统档案载体的局限,突出了电子或数字载体在新时代档案物理载体中的重要地位,这符合时展的要求。在档案的利用方面规定:“应当设立专门的阅览室,编制必要的检索工具,提供开放档案目录、全宗指南,档案馆指南、计算机查询系统等,为社会利用档案创造便利条件”。

6.从职务聘任、待遇补助等方面彰显对档案工作者的人文关怀

新《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高校档案机构中的专职档案工作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或者职员职级制,享受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同等待遇。”这个规定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成人高等学校档案机构工作人员,因待遇低、工作累、地位低等原因造成了档案工作人员学历层次低、工作积极性差等不利于成人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局面,为成人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人才需要奠定了基础。

对长期接触有毒害物质的档案工作人员,“保障其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待遇及其他有关待遇,并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补助”,这使得多年来高校档案界极力呼吁的对因为长期接触有毒害物质的高校档案工作人员建立职业保障和依法取得补助得到了落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档案科学发展观以及对高校档案工作者的人文关怀。

二、新《管理办法》对成人高校档案管理的影响

目前,成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随着成人高校工作能级的提升和成人高校深入开展的教育、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实际相比,成人高校的档案管理带有明显的滞后性。针对新《管理办法》提出的规定和新要求,加强成人高校档案管理的基本思路有以下几点。

1.改变档案管理模式,适应成人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浪潮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建设开始出现新的局面,使原有的档案门类、数量和内容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的需要,档案工作重点应由以往收集、整理、保管为主转向以开发、利用和服务为主,提高档案的利用,扩大服务功能。成人高校的档案工作是成人教育的信息资源,只有重视开发利用,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才能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

    2.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

要实现成人高校档案的科学化管理,关键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要注重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使之能热爱档案管理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同时,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不断为其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更新档案专业知识,通过系统学习,使之在专业的深度与广度上都有较大的提高,在管理实践中能够具有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存贮、传递的能力,能够积极开展档案利用工作,为成人高校的发展和评估提供详实的材料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式下成人高校教育发展与改革工作的需要。

3.大力加强电子档案管理,不断探索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新途径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档案的形式和载体、档案信息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等发生了根本变化;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档案资料呈现出复杂、繁琐、量大的特点,这对高校档案机构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成人高校档案的管理,实现档案资源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针对网络和计算机的普遍使用,成人高校可以利用教育主管部门的专门教育教务管理软件,从录取新生开始,将学生的姓名、性别、照片等基本信息录入数据库,将在读学生的学籍信息输入到互联网以便于检索,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科、专业、成绩档案等信息化管理。同时,成人高校要适应档案管理发展的趋势,对形成的重要文件建立纸质文本和电子档案双备份,减少纸质档案的使用,努力做好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维护和安全工作。

总之,成人高校的档案是衡量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科研的重要信息来源与决策的依据。因此,作为成人教育档案工作者,要按照法制化的要求不断走上正规,不断加强档案管理意识,加强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充分发挥成人教育档案功能,为推动成人高等教育档案事业的发展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魏小寅.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12):136-137.

高校专利管理办法篇5

(上海科学院 201203)

【摘要】完善的民办高校会计制度是民办高校会计发挥反映和监督职能的首要的前提条件。上海教委过渡性地解决民办高校的会计制度明确性和适用性难题的方案,统一了上海各民办高校的核算办法。全国其他省市也有类似的过渡性办法颁布。同时伴随着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的逐步落实,意味着民办高校的法人治理结构得到改善,民办高校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力度加大。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对如何加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进行思考,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关键词】民办高校 财务管理 会计核算 预算管理 内部控制

目前,上海民办高校在适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同时,于2009年统一执行上海教委(沪教委财〔2008〕124号)颁布的《上海市民办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办法〈试行〉》《上海市民办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办法〈试行〉》,处理学校会计事务、进行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另江苏、河南、广东、重庆等地也出台有相关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办法(试行),为全国出台统一的《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制定起到铺垫和借鉴的作用。

以上办法的实行过渡性地解决了以前各高校自行选择会计制度,会计信息没有可比性的问题。2010年,上海首推落实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实施办法(沪府办发〔2010〕7号),这一政策的推行旨在更大幅度地增扩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专项资金,用于加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民办高校教育办学条件,扶持民办高校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以及支持民办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①。

在新形势下,怎样解决投资者、政府、捐资者、教职员工、学生以及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现阶段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财务制度陈旧

财务管理目标受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策影响,但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是关键影响因素。一些民办高校忽视办学公益性与追求利益的平衡,缺少长期的发展规划,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导致学校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教育经费精细化管理方面停滞不前。例如,目前上海民办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除学费收入外,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也逐步加大,另外还有社会上的捐赠收入。如何对不同来源的资金进行核算,满足不同的投资人对资金管理和使用状况的了解,督促学校按照规定的时间、范围和用途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这些资金的管理制度、核算方法及内控制度方面,学校没能跟上国家和地方新颁布政策的脚步,缺乏足够动力制定新的财务管理办法。

(二)民办高校会计监督职能弱化,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目前大多民办高校财务发挥的只是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人员处于报销环节的末端,一些重大经济业务直到报账的时候才知道,财务部门对于经济业务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几乎没有参与。例如,对外投资、工程建设、重大物资采购等都是投资者或人说了算,这些现象在民办高校中并不是孤例。在没有主动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环境下,民办高校体制内会计监督实质上是一种不现实的逆向监督,使得一些经费支出随意性大,甚至有些不合理的支出产生。

(三)预算编制管理考评制度不完善

民办高校处于从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过程中。之前盲目扩张型的民办高校的“生源争夺战”结束,经过优胜劣汰完成期初的积累后,在向内涵式发展过程中,有些学校受生源质量、师资、专业学科建设等“软件”的影响,基本采取稳健发展思路,等待下一轮教育需求高潮的到来。对于学院的软硬件的建设、资金的使用缺乏长期目标,而严格的预算控制考评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因此,预算编制流于形式,不重视全面预算制度的建立。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各预算使用部门不是根据下学年的真实需要来拟订计划,而是参照以前年度的发生额或比率进行估算,编制主观随意性大,同时存在学期末突击花预算的现象,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

二、民办高校财务管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现阶段国内相关法规法律不成熟,存在监管真空地带

现代民办学校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相当迅速,有效监管法规的出台还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之中。比如:《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出台,“首先必须解决其上位法《民办教育法》缺失和《民办教育促进法》设定分红权等难题”——设定分红权与民办高校作为民间非营利组织所要求的不取得经济回报和资源提供者不享有所有权是矛盾的。对于民办高校的投资分红的标准以及分红的取得没有实施细则,相当多民办高校几乎不敢有“利润”产生,似乎有利润就违背了公益性;对于税后计提民办高校的发展基金的规定,各高校执行情况不一,取得所得税免税政策优惠的高校执行得好,但是没有利润的民办高校这块基金就是空白,这对民办高校办学资金风险防范是不利的;在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上各地执行的尺度的把握上也有差异,因此财政、审计、税务、教委等部门的检查,各自依据的法规和检查的出发点不一致,或者交叉重复检查或者存在几不管的真空地带,缺少横向的信息沟通,很难形成监督合力。

(二)内部治理结构失衡,投资者对学校的管理干预过多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投资办学的性质,与捐资办学注重教育投入不同,更注重产权归属、投资回报。我国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前,举办民办高校,采取的是先成立一家具有土地房屋等办学条件的教育公司,再由这家公司投资举办民办高校的模式,房屋土地教学设施都由学院在使用,但却没有对实际财产的支配权,产生法人财产权不明晰;同时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产生了所有权与管理权不分,投资者与管理者在对学校的经营上存在“越位”和“缺位”现象。董事会与校长之间难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利益制衡机制,导致学校利益与股东利益趋同。虽然表面上大多执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投资者天生按经济规律办学的思路制约着民办高校按教育规律办学思想。体现在财务管理方面,属于报账型财务,仅重视财务的核算功能,忽视财务监督功能,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为民办高校的办学风险预警和公益性教育特色保驾护航。

(三)会计部门力量薄弱,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随着民办高校的迅速发展,各地方对其会计核算都出台了相应的制度和核算办法。上海民办高校中推广运用的海天软件,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加强民办高校财务核算、预算管理和政府监控的有力工具。但在使用过程中,反映出工作人员对新的会计核算软件运用和接受能力差、责任心不强、不按规定使用相关科目等现象。在民办高校会计工作者必须要主动去掌握的工作技能中,由于缺乏内外监督、管理考核压力等,工作人员的能力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有各高校及行政管理部门有相关的措施和方法去引导和激励财务人员的自我学习能力、执行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财务部门整体工作水平。

三、完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在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政策,优化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外部环境

1.近年来上海民办高校得到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办学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目前的会计核算对于不同来源的收、支和净资产,已经区分限定性和非限定性资金分别进行核算。但对于民办高校的积累增值部分仍很难严格区分哪些由投资者享有的,哪些是政府和社会的。如何划分产权所有者的权利和义务?怎样取得合理回报?投资者的利益分配应该给予会计处理的操作空间。

2.对于已经承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在税收政策方面应该明确同公办院校享受一样的税收扶持优惠。对于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若享受税收优惠,相对应的税收优惠额度可视同政府补助收入作为限定性净资产管理,需要动用这项金时,向主管部门及财政申请使用,作为民办高校教育扶持资金专款专用。3.《民办教育促进法》第8条规定,民办学校存续期间,举办者不得抽逃出资,不得挪用办学经费。行政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应出台针对民办教育机构的支出财务准则,约束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套现行为,如在职消费、关联交易等,为外部监督实施的可操作性提供政策依据。如以上财政、税收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政策能够出台,可以从外部环境上消除投资者在产权方面和取得合理回报方面的顾虑,让形式上避而不谈的营利问题在账务处理上得以正确反映,从根本上利于民办学校长远的办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和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选择权更大,良好的内控环境建设有利于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提示包括财务风险在内的办学风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高校市场化需要,完成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前提。虽然各省出台的财务管理试行办法均表明了法定代表人对学校财务工作承担全部经济责任,但是基于上述第二项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原因,现实中民办高校并不能严格执行。因此,要求民办高校在章程和制度中落实校(院)长经济责任制,明确校(院)长对学院财务工作承担法律责任,赋予管理者相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设立院长总负责下的总会计师制度,全院师生共同参与,明确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在内控中的权利和义务。

(三)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程序明确化、制度规范化、要求具体化、呈现公开化

1.民办高校管理层要站在学校长远发展的高度,管好用好学校的资金,量入为出,可以结合公办高校和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民办高校的预算编制方法、审批流程、执行和绩效评价等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架构,完善报表体系,除目前每月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三大主表外,还应增加往来明细表、针对各专项基金(包括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编制项目明细表,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表及汇总表,以及丰富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信息等。

2.教育经费精细化管理。加强教育成本核算,专项资金的管理可以参照公办院校分科目分项目平行核算,及时反映政府下拨各类专项资金的收、支、存情况。目前上海民办高校的使用的财务软件具有预算控制和项目核算的功能,但由于之前对于专项资金购置固定资产及计提折旧的处理考虑欠缺,尚不能从账面直接准确反映教委拨入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结余情况,有待完善。另外预算的控制也仅限于政府拨入资金这一块,大多民办高校对预算的编制的源头就不太重视,所以并未利用这一软件功能,对学费收入的预算使用进行控制。

3.财务部门应将财务管理制度,报销流程,票据管理要求,各类奖助学金补贴等的申请、发放标准和发放情况,教职员工申请国家设立的有关科研项目、课题等文件规定及时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公布,在满足不同主体信息需求的同时,也使相关财务信息公开化,一方面有利于对相关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的监督,另一方面也符合高效精简、科学透明的原则,树立良好的学院的外在形象。

(四)加强财务队伍建设

好的财务管理制度需要优秀的财务人员去实施。学校要重视财会人员的发展和管理,有相关激励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财务人员通过参加培训、讲座、同行业交流、自学等方式开展继续教育拓宽视野、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民办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务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彦志,万丛颖.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1).

[2]李钊.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高校专利管理办法篇6

关键词:辽宁;民办高校;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246-02

1辽宁民办高校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办学条件落后、规模小

截至2007年5月,辽宁省共有民办本科院校1所,民办高职学院9所,共占全省78所高等院校的12.8%,而广东有28所,占25.7%;山东24所,占23.3%;福建23所,占33.8%。辽宁省民办高校的整体规模还很小,截止到2007年5月辽宁省民办高校在校生31712人,而全国有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278所,在校生133.8万名,具有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在校生总人数达到280多万人。陕西省共有17所民办高校,其中万人以上大学就达5所,目前辽宁省仅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在校生超过万人,其他9所学院都低于5000人。相比之下,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在办学条件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已经远远落后。

1.2发展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不配套,已有政策落实不够

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明确规定了民办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目前有些政策在我省还没有得到完全落实,有些在执行中被设置了障碍。例如有些地方税务部门把民办高校当成私营企业,对没有进行分配的办学结余收所得税;民办高校在征地、校舍配套、用水、用电、供暖等方面的收费标准高于公办高校,甚至按企业标准收费;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使民办学校无法享受同其他公办学校一样的银行贷款政策,学生助学贷款政策在民办学校也较难落实等等。

1.3民办高校正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源危机

国际上一般将18-22岁列为高教适龄,随着辽宁人口结构的变化,高等教育适龄入学人口正呈逐年减少之势。据有关统计资料预测,到2008年,辽宁高教适龄入学人口数将达到峰值335.9万人,之后,适龄人口开始逐渐递减,到2020年降到178.1万人。

随着高校适龄人口的不断减少,一些公办高校也与民办高校争抢生源,公办高校除了传统的本专科教育外,近年来还纷纷开办网络学院来吸引一些考分偏低的生源。与此同时,那些依托公立大学办学、定位于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也吸纳了相当一部分生源,我省目前有23所独立学院,招生人数逐年扩大。这就使得我省民办高校不仅要与同类型的民办院校进行竞争,还要与公办高校以及有公办高校背景的独立学院抢夺生源。民办高校生源本来就少,这样一来更是雪上加霜,招生越来越困难。

1.4民办高校资金来源渠道急需拓宽

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渠道主要有学杂费、出资人、校办产业、社会捐助和财政预算内拨款等项目。目前辽宁对民办教育的政府资助尚未制度化和组织化,除少数政策优惠外,几乎未能向民办教育提供任何形式的政府资助。在辽宁这样民营经济尚不发达,社会投资教育的动力和能力都严重不足,银行融资也比较困难的地区,现有的民办高校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主要靠学杂费和出资人,走的是一条“以学养学”的道路,经费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资金缺口的存在给民办高校的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导致民办高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上不了规模、上不了档次,招募或聘请不到更多的高水平教师,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等问题,阻碍着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壮大,甚至威胁到民办高校的生存。

1.5民办高校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辽宁民办高校普遍实行的管理体制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民办高校大都能按照有关规定,建立董事会及其相关的制度。但是由于各民办高校在出资方式、产权性质以及其他各种影响因素上差异颇多,个别民办高校采用的领导体制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足和欠缺。民办高校的管理除了涉及董事会、校长等管理组织之外,还涉及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教师的聘用、考核、利益分配机制等诸多管理行为。目前,我省的一些民办高校管理机构不健全,还存在产权不清,法人、产权等重大法律关系问题不明确,监督机制不健全,党、团和工会、学生会等组织也不健全。

1.6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

2007年,全省民办高校共有专职教师1976人,其中高级教师占28.69%,研究生学位教师占30%,生师比10.77∶1。10所学校中,大连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教师的学历最高,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占到54.94%,高级职称教师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最多,达到37.2%。但民办高校在师资上由于不能享受与公立高校教师同等的待遇,这种状况造成民办学校教师职业认同感差,据有关调查显示,民办学校中有不低于84%的教师认为自己是雇员,在学校中缺乏主人公的责任感;也致使民办高校教师流动频繁,队伍不稳定;民办高校普遍存在“两高一低”的现象,即青年教师多,退休教师、兼职教师多,而具有教学和管理经验的中年教师十分短缺,尤其缺乏一流的教授和学科带头人,造成队伍的断层、职称和学历结构不合理,缺乏学术科研气氛,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7部分民办高校定位不清晰,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教学质量不高

由于起步较晚,办学历程较短,目前辽宁一部分民办高校的目标定位并不是很清晰,很多民办高校大力发展的是投资较少的文科教育,对于培养在工农业生产上实用的技能型人才的则很少。同时,一些民办高校盲目比照公立高校或者办得比较成功的其他民办高校,造成了办学类型、办学模式甚至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趋同,从而造成民办高校中相当一部分专业,特别是低成本专业重复率偏高。目前,我省10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经济学、管理学、文学三个科类在校生所占比重达到91.7%,工学和法学两科类在校生所占比重较小,仅为8.3%,其它科类的专业还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我省民办高校近几年发展迅速,虽然已有一定优势,但教育教学质量问题还未很好地解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对较差;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各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很多学校教学手段落后,不能充分利用现代视听工具和信息传播工具进行教育和教学;重校舍等硬件建设、轻教学仪器设备投入的现象比较突出;有些学校生均事业性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远低于全省高校平均水平,经费严重短缺,个别学校甚至连教师的工资都拖欠,根本没有稳定的实验实习场所,学生的职业训练无法保证,更谈不到学生创业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2辽宁民办高校发展的对策建议

2.1加强政府调控和引导,营造公平的法制、政策环境

省级政府行政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明确民办学校的法人地位,将民办高校从笼统的“民办非事业单位”中单列出来,突破民办学校不能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的传统观念和政策障碍,重新确定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法人类型,理顺民办高校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财务制度;对真正意义上的非营利学校给予非营利组织的政策优惠;在征地问题上,要做到民办高校用地与公办教育同等待遇;在税收问题上,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依法享受与公办高校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按出资人获得回报情况征收个人所得税;在融资问题上,建议由地方政府和民办高校共同建立融资风险基金,政府给予民办高校一定的贴息补助或允许民办高校用学费抵押贷款;建立民办学校奖励制度,对办学质量高、声誉好的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解决民办高校教师的合理流动问题;将民办高校的收费项目和标准的制定权交给学校;切实规范民办学校举办者的准入与退出机制;等等。主动协调有关职能部门,争取现有扶持政策得以全面落实,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2.2采取各种措施扩大生源,应对生源危机

生源是民办高校安身立命之本。民办高校可以利用媒体和舆论的力量,进行良好的品牌宣传;积极到外省市,特别是人口较多,高等教育供给严重不足的一些内地省市去招生;开展多类型合作办学,丰富民办高校自身办学的层次;加强就业工作力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条件。

2.3探索新的资金筹措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民办高校可以积极争取乡镇企业家,港、澳、台工商业者,国际商人及海外华侨的投资办教育,同时也可通过股份制与企业合作、与国外联合办学等各种形式引进资金,也可运用资产租赁、资产转让、资产入股、整体改制等方式集资办学,通过这些方法把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且有投资意愿的社会投资者联合起来,发展辽宁的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另外,政府也应该对民办高校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和鼓励,同时可以由政府出面,鼓励企业个人捐资,在税收上采取相应的免税政策,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考虑开办教育金融业务、发行教育债券或股票,创立教育银行,为民办高校吸取更多的发展资金。

2.4加强对民办高校的规范管理,落实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辽宁省民办高校必须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充实和完善办学条件;政府要严格新办院校的审批程序,对专业设置要宏观指导,严格控制;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要依法建立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督导制度,实行民办高校年度检查制度,定期民办高校的办学信息,保障学校的正常运作;要建立利于政府监督与社会资本进入的开放性制度;真正落实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董事会为学校决策机构,依法行使决策权,校长依法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权,校长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家治校,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着的家族化管理、缺乏权力制衡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管理粗放等状况。

2.5树立人才强校观念,打造合理的教师队伍

随着民办高校竞争的不断加剧,各高校在硬件设施方面的差距会逐渐缩小,而学生的择校观念日益成熟理智,专家型、研究型、专职化、稳定化的教师队伍将会对学生构成强大的吸引力,成为学校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民办高校要努力建设一支数量适当、职称结构合理、业务精良、来源渠道广阔的教师队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特别是要努力拥有自己的专业带头人、首席教授及一批“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形成学术梯队,奠定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瑞国,孙杰夫.2006-2020辽宁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1).

高校专利管理办法篇7

论文关键词:中美高校;学生管理;差异分析

学生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实践领域,在高校组织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进入高校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除了数量上增长外,类型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对于今天的大学管理者来说,面临的不仅是学生数量上增长带来的管理问题,更多的是学生个体情况日趋复杂提出的挑战。学生的国别、区域、民族、性别、家庭背景、收入状况、学业基础、情感模式、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性,加上手机、电脑、网络等现代传播与通讯手段对学生的影响,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日益增强,这些都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国高等教育作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心,其学生管理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在美国,与“学生管理”相对应的是“学生事务”、“学生事务管理”、“学生服务”、“学生人事”等。“‘学生事务’是与‘学术事务’相对的概念,一般‘用来描述校园内负责学生课外教育,有时也包括课堂教育在内的组织结构或单位’。”国内对于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的概念,影响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哲学思想,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管理模式、特点以及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启示等方面。本文希望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美两国学生管理最新发展动态,从管理手段的视角考察中美两国学生管理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完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提出建议。

一、中美高校学生管理手段差异

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先后经历了“替代父母制”、“学生人事工作”、“学生服务”、“学生发展”等多种模式的发展,已经走上专门化的发展道路,其不仅有力地支持和服务于高校培养人才的使命,同时也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相对而言,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较为短暂,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创办至今,才过去100多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高校学生工作也得到重视和发展。高校学生管理从早期作为学校政治工作的一部分而存在,到逐渐发展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对学生进行集中教育管理,20世纪90年代后又转向引导学生的综合管理。相比来看,中美两国学生管理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就目前来讲,在管理手段上也呈现出很多差异性,本文主要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专业手段3个维度上进行比较。

(一)法律手段差异

美国是个重视法制管理的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方面也不例外。美国依据法律对教育进行管理的历史由来已久。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联邦法律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如1791年的《权力法案》是美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法律基础,其规定凡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这使得教育成为各州的保留权力。虽然教育法主要由州制定,但美国联邦政府也通过制定一些法律对高等教育进行干预,如著名的《莫雷尔法案》、《史密斯——休斯法》、《国防教育法》等。这些法律都对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产生了一定影响。除了宪法、各州基本法和教育方面的法律外,美国学生事务管理还要遵守专门法律、工作规范和规章制度,如《美国高等学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行为规范》、《学生事务应用手册》等。学生事务工作虽是各高校分内之事,且服务内容繁杂,但相关法律和全国性教育组织在此领域制定的权威性宏观指导文本和工作准则已成为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指南。从内容上来看,有关学生管理的法律内容主要涉及3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业管理,二是学生的行为管理,三是学生的言论自由问题。除有法可依外,美国学生事务管理运用法律手段还体现在:有专门的法律服务职能部门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比如密西根大学学生事务管理机构有学生法律服务中心、学生冲突处理办公室、申诉办公室。法律服务中心面向密西根大学安娜堡校区的所有在校生开放,内容包括处理居住纠纷、犯罪预防、劳资纠纷、消费权益保护等法律问题。可见,美国学生事务管理中有法律意识,重视依法管理,尊重学生的权利。以密西根大学为例,学生冲突处理办公室就是为维护学生权利,帮助学生妥善处理冲突,创建一个安全、公平、和谐的生活环境而建立的。其具体措施包括对《学生权利和义务条例》进行修正;公正无私地按照《学生权利和义务》处理学生之间的纠纷;根据实际情况对学校有关学生纠纷处理的条款进行补充和订正等。此外,密西根大学学生如对学校各部门有意见的话可投诉到申诉办公室,该办公室由分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直接负责,独立于其他学生事务管理部门之外。

我国学生管理方面的法律手段相对较缺乏。首先,学生管理法律体系不完善。涉及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只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少数几部法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主要是通过临时性的“意见、通知、办法”等来实现。各高校校内学生管理规定一般以《学生行为守则》、《学生日常管理办法》、《学生奖惩条例》、《学生宿舍管理办法》为主,较之美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还属于粗线条性质,在细致、严谨、完善上还有欠缺。其次,我国高校学生工作者法律意识淡薄。虽然法律法规对学生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做出了相关规定,但是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学生权利很少受到重视,学生被视为“被管理者”、“被教育者”。再次,我国对学生权利的法律救济不健全。除2005年《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权利、义务和学生受到处分的程序、提起申诉作出相关规定外,很少有教育法律提及学生权利,更别提权利受到损害时如何救济。这也是导致近年来学生权利受损求助无门,只好和高校“对簿公堂”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法律手段而言,美国学生事务管理运用得比较成熟,而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有很多薄弱的地方,体现出很多的问题。

(二)行政手段差异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组织结构采取的是“横向职能制”,即多头并进条状运行,在学校一级运行,学校直接面对学生开展工作。具体来说,按学生事务管理内容设置独立的各个职能部门,如招生办公室、住宿办公室、健康服务办公室、咨询办公室、就业办公室等。这些职能部门面向学生开放,服务于学生,管理上受学校分管学生事务工作的副校长直接领导。以斯坦福大学为例,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事务由一名副教务长主管,副教务长对教务长负责,副教务长下设5个助理副教务长,5个助理副教务长分管5个办公室,包括学生生活处长办公室、教育资源处长办公室、健康中心、注册管理办公室和住宿教育办公室。学生生活处长办公室又下设5个部门,主要负责研究生生活、司法事务、学生活动、会议服务和斯坦福学生联合会的工作。教育资源处长办公室下设11个部门,主要有亚裔美国人活动中心、国际中心、黑人社区服务中心、职业发展中心、墨西哥裔美国人活动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同性恋双性恋及变性者社区资源中心等。美国这种“扁平化”的管理体制加上高校自治的传统使得教育行政权力较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行政功能不明显。影响高校学生事务的因素往往来自行业规范,即某一专业协会推行的职业标准。如心理咨询中心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要遵循美国心理协会制定的心理从业者职业标准。

我国教育行政导向明显,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多运用行政手段。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先后经历了中央统一领导、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中央与地方及中心城市办学的三级体制。中央层面的学生管理行政机构主要是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地方设立高校学生处或德育工作办公室,中心城市教委也有设立学生处的。高校学生司主要任务是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指令,负责高校学籍管理行政和其他有关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行政影响主要通过出台法规和规章规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考评、督导,组织校际交流和研讨等。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工作接受中央、省学生处的垂直领导和指示指导,行政色彩浓郁。在学校层面,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组织结构采取的是“直线—职能制”,即校内横向联合,两级运行,形成网络。具体地说即根据行政权力划分,形成学校—院系—班级的直线垂直组织结构。学生管理主要采取党政合一的运行方式,体现在学生工作由党委副书记和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共同负责,其中党委副书记负总责;在院系由党总支副书记负责,团总支书记和辅导员组成学生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学生工作,班级有的还配有班主任。此外,我国高校管理工作也有根据学生工作的具体内容设立学生工作部(处)、就业指导中心、团委、心理咨询中心等职能部门,这些部门有的直接面对学生,但要受上级指导,主要是行政命令、指示的垂直传达和执行。

两者比较,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行政手段比较多,而美国学生事务管理主要是受行业规范影响,行政手段相对较少。

(三)专业手段差异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已成为一种职业方向,学生事务本身和学生事务管理者具有较高的专业地位。因此,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手段更多地体现出专业性。首先,美国有专门培养学生事务管理方向的硕士、博士体系。191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率先开设了第一套学生事务管理专业课程,并于1914年第一次颁发了学生事务管理的文科专业硕士学位。到2005年,根据美国学生事务管理者协会的报告,全国已有186个大学或学院设有学生事务管理课程,而且所设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理论性也越来越强[11]。其次,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聘任、提升具有明确的专业要求。美国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分为初级水平的工作者、中级管理者和高级职员。招聘这些不同的管理人员有不同的专业要求,如应聘心理咨询中心工作的需要具有心理咨询的硕士学位。其他方面的学生事务管理也要求具有学生事务、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硕士学位。而对于中级和高级工作人员则一般需要拥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和相关的学生事务管理经验。再次,有较为完备的在职专业培训。在美国,学生事务从业人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能力,如个人学习,参加专业团体或项目培训,参加学生事务部门业务学习,参加专业协会或专业分会等;专业化发展的形式有传统的正式课程教育,课程教学外一切有组织系统的非正式教育以及研讨会、午餐会、工作坊、技能培训等不正式的教育3种类型。此外,学生事务专业人员协会、职业组织以及这些协会、组织推行的“职业标准”进一步推动了美国学生事务管理手段的专业化。在美国,比较有名的学生事务专业人员协会组织有美国高等院校人事协会(aCpa),美国学生人事管理者协会(naSpa),美国女院长、女行政官员、女顾问协会(nawDaC)。每个协会有自己专门的网页、出版刊物,每年也都会举办各种研讨会,为学生事务研究提供资助等。通常学生事务管理人员都会加入其中某一个协会或组织。这些协会和组织为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提供了专业化的支持,其制定的职业标准为学生事务人员实施和论证校园服务和学生发展项目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工具,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专业化。

我国学生管理手段也在专业化方面不断努力和探索,但专业化水平还不够。首先,从学生管理专业队伍建设来说,我国也有专门的高校学生工作人员队伍。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主要是高校的党政系统干部,从学校的党委副书记到院党总支副书记再到辅导员、班主任,加上团委等其他部门,很有中国特色。学生工作队伍的主体是辅导员。对于辅导员的招聘的条件一般是以政治思想素质和学生干部经历为主,对专业方面没有专门的要求。扩招后,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应聘辅导员的学历条件基本都要求具有硕士学位,但并没有一定要求是教育学、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其次,辅导员岗位职责不够具体,造成辅导员工作繁琐,什么都要抓,手段也谈不上专业化。虽然一些高校出台了相关文件对辅导员工作职责提出要求,但这种要求多是综合性的,没有明确的分类。辅导员既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进行管理,可以说辅导员基本就是大学生的“保姆”。再加上辅导员专业发展政策模糊、缺乏保障等原因,导致了辅导员队伍能力不足、精力不足、动力不足。随着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只配置辅导员管理学生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近年来各高校也出现了专门的学生管理机构,如就业辅导中心、心理辅导中心、招生办等,把一部分工作从辅导员身上分离出来,进行专门化的管理。从专业化手段来看,我国学生管理专业化水平较低,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具有更高的专业化程度。

二、中美高校学生管理手段差异产生的原因

中美两国学生管理手段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主要原因来自于两国学生管理观的不同。蔡国春认为美国有3种典型的学生事务观,即理性主义、新人道主义和存在主义。理性主义认为智力发展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学校对学生的个性和个人成长不必关心;学生事务能创设一定环境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提供某些间接的支撑,强调学生纪律;学生工作者的角色是父母和监护人,是纪律与行为的管理者。新人道主义则认为高等教育除了开发智力外,还应该有意识地去开发人类个性其他方面,包括身体和精神。学术培养是中心,这部分由教师去做,其他方面是次要的,由学生工作部门去完成。它还认为学生事务能通过开展与学术有关的课外活动对学生智力和学术起一定的支持作用。对学生事务的具体要求是:围绕学术培养,开展课外活动,从而巩固和增强学生的学术经历。新人道主义的学生工作者角色是为学生提供一定服务的部门经理、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配角。第三种学生事务观是存在主义,这种学生管理观重视行为主体即个人现实的存在,认为学生对学习和自身的发展负有责任;相信在特定课程、学术计划或社会学习环境下每个学生都为自己确定了自己的学术安排,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课堂本身只为学生提供自我思考的焦点。基于这一思想,学生事务参与了教学活动,课堂和课外不再加以区分。该事务观还认为学生事务能直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并直接服务于高等教育的使命。具体要求是创设各种机会和环境帮助学生就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学生工作者的角色是学校教育组织者之一、培养人才的主角之一。而我国的学生管理观更多地受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我国儒家文化自古就有“师道尊严”的传统,“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这些经典名句都反映了教师地位尊贵的文化传统。因此,我国的学生管理中更多地处在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的“替代父母制”阶段,即教师作为家长替代者行使家长权力对学生进行管教。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学生管理理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高校学生工作在考虑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开始侧重于适度向重视学生需要的方向转移,体现在高校学生工作在新生入学教育、咨询服务、校园生活、经济资助、就业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与服务。美国的学生事务观倾向于把学生当做平等的公民和独立的个体看待,在学生工作中重视学生参与,以强调服务为价值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而我国则是强调为学生工作,为教学服务,目标是“维稳”,工作方式主要是管制。把学生当做被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强调纪律和行为规范,学生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和独立意识薄弱。

三、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启发

通过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专业手段3个维度对中美两国学生管理手段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中美两国学生管理手段差异性比较明显,美国学生事务管理手段体现出法治化、专业化的特点,而我国学生管理手段更多地表现出行政特色。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在于两国的学生管理观的不同。因此,从学生管理发展趋势和完善我国学生管理手段出发,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先进的管理手段,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为高校培养人才服务。

首先,应该转变学生管理理念,变“管制”学生为“服务”学生。美国学生事务管理之所以发展迅速,吸引世界各国对其进行研究借鉴,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学生管理理念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美国学生事务管理正是在存在主义哲学观指导下,发展出“学生发展”理论,认为学生事务管理是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发展的,所以在操作上学生事务管理直接面向学生,服务内容也几乎囊括学生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并且专业化程度极高,服务水平极高。我国学生管理多停留在管教学生的层面,原因在于:广大的高校学生工作者把学生当做管理和教育的对象。这种管理理念已跟不上时代的变化,甚至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我们应该改变这种观念,尊重学生权利,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体,变管学生为服务学生,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基础,尊重学生主体性,教学生自己选择而不是帮学生选择。

高校专利管理办法篇8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我们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于2001年6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由中国广厦控股公司独家投资5亿多元创办,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大专文凭资格的全日制高职学院。学院位于东阳市江北新区,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下设5个二级学院,开设27个专业;在校生12000余人,教职工800余人。笔者白2006年起,担任学院人事处处长。从中认识到,作为人事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领导,工作当中应重视知识产权管理,特别是化解其中风险。时经多年的积累与思考,拟就此作些议论,粗略地表达自己的管窥所见。

一、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现状分析

知识产权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其智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专有权利。它是一种财产权,受国家法律的保护,任何人不得侵犯。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商标以及工业品外观设计等方面组成的工业产权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摄影和电影摄影等方面的作品组成的版权(著作权)等两个部分。自1980年中国成为世界产权组织的成员国以来,相继颁布了《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

高校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登记以及专有技术,等等。涉及面几乎涵盖了科技活动的所有领域。而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风险管理,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

(一)重视专利申报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基本目的,是为当地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例如我们学院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在市场调查的过程中,根据当地席草生产的需要,研发了“双头并列式自动席草搓绳机”,极大地提高了席草加工的效率,获得了专利发明权。民办高职院校在专利申请过程中,一是可以利用自身机制的灵活性获得较大的经济价值;二是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建设,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三是可以进一步提升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取得社会对学院工作的支持与合作,为学院的发展壮大奠定更为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重视维护教工著作权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教学做”一体化。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进行整合,强调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会有大量与企业一起编写的自编教材、校本教材及教学创新成果问世。比如我院教师编写的《高职语文》、《建筑工程测量实训指导书》、《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大家都会非常认真地对其“著作权”进行保护。同时,也坚决反对学术腐败,特别是在职称评审中加大对论文的审核、相关信息的审查,加强学院有关部门管理与监督功能。

(三)突出品牌效应

我院办学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规模,求生存;第二阶段,上档次,求发展;第三阶段,上水平,创品牌,最终创办一所“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同”的广厦学院。为此,对校名、校标、校训,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校园文化等建设,都特别注重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进一步提炼与巩固,加以保护,突出品牌效应。

(四)能正视其局限性

一是对民办高职院校教育活动中各种形式的知识产权,认识还不够完善,不够到位;二是还没有形成专门的有关知识产权维护的组织,亟待设置;三是还没有针对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对于学生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教育,目前还几乎为零。

二、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风险管理

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统学校教学资源受到严重冲击。多媒体教室的建立,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大量电子版本的课程、教案、课件、试题、论文等在逐步取代传统的纸制资料,这在为师生提供诸多方便的同时,也会产生知识产权维护方面的潜在风险。例如,教师制作课件时未经授权使用互联网资料、学生随意下载作业、教师学术研究及学生论文中作弊以至剽窃等现象。民办高职院校在规模扩展过程当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专任年轻教师所占比例普遍偏大,生源及学生质量相对偏低较差,在知识产权管理上显得任务重大。学校必须对自己学校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出现的负面后果进行系统分析,进行风险登记(见表1),建立符合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保护实际的质量保障体系。我校领导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所以也就有所收获。下表为我院人事处根据有关理论,借鉴兄弟院校经验,在反复试行的基础上设制出来的。整体来看,其项目较齐全,等级较客观,使用起来较为方便。

三、建立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质量保障体系

我们认为,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要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原则,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及社会等四个层面。

(一)学校层面

就学校层面而言,一是要认识知识产权对学院管理工作的作用,设立专门的管理组织,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二是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师生认识,引起师生重视,促使师生自觉实施其中有关规章制度;三是加大要对学术腐败如剽窃等不当行为处罚力度,营造诚实、信任、公平、尊重的学术研究氛围,并从中有所收获、有所创新,为创建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质量体系有所作为;四是要使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学院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成为学校一项重要工作,促进学校教改与科研的发展与进步。

(二)教师层面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坚守“为民而研”,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与水平;二是要在平时科研工作中不断提高发现剽窃行为的能力,并从中做到端正学风,为逐步消除学术领域的腐败现象而努力;三是要积极参加发明创造、课程建设、专业比赛等活动,并对相应成果要有自觉保护意识;四是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结合专业实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产权方面的教育,做到到从学生抓起。

(三)学生层面

要做到端正思想,认真学习,提高技能,从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杜绝抄袭、剽窃、重复使用作业及伪造参考资料等现象,力争德能双收,德才兼备。

高校专利管理办法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1-0015-03

【abstract】activelyexploringthenewmodelandmechanismofthemanagementofprivatecollegestudents’affairsisnewprojectintheeducationsector.throughanalysisofthecharacteristicsofstudents’affairsinprivatecollegesandthemanagementproblemsandchallenges,reflectingtraditionalmanagementstyle,atthesametimethearticleputsforwarda“student-oriented”managementphilosophyandth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

【Keywords】privatecollegemanagementofstudents’affairsStudent-oriented

改革开放以后,民办高等教育重新兴起并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以后,民办高等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随着社会变革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它已经成为制约民办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探索新时期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模式、新机制,逐步实现民办高校学生工作高效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是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反思,同时提出了“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对策。

一、新时期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育人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知识摄取、能力形成、品格陶冶、个性发展等诸多方面及对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影响和作用。民办高校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公办普通高校学生有共性,但是由于民办学校自身具体情况,决定着民办高校学生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1.学生思想进步、积极活跃与政治道德意识模糊并存。

当代民办高校学生,政治上要求进步,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心国内外大事,但多数浮于表面,不能深层次地理解社会现象和国际问题。往往只是浮于表面,政治学习的兴趣无法持久,缺乏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经常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幼稚的政治行为。能够积极接受新鲜事物,但抵御外界的干扰能力不强,道德是非标准模糊。民办高校大部分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变化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他们热衷于社会流行时尚,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潮流活动,崇尚理想人格,鄙视不道德行为。但不少学生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缺乏理性,往往在诱惑和现实中难以把握方向,跟着感觉走,对利弊、后果、危害考虑较少,特别是少数学生对网络中的虚拟世界认识不清,欺瞒老师和家长,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有些学生道德水准不高,在自我出现问题时易于做出一些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事情。这些都是民办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2.缺乏持久的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

民办学院的学生基本上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能够理解学校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目的,认为学校的严格管理是对他们的爱护,多数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配合学校的管理。但由于不少学生已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往往在学习、生活等行动上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他们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能够接受,但时间稍长,又放松了要求,我行我素。还有些学生感情用事,容易冲动,甚至出现酗酒滋事、打架斗殴等严重违纪行为。

3.学习毅力和刻苦精神不够,学习效果较差。

民办高校的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处境,清楚自己在社会竞争中的位置,他们敬佩学业优秀的同学,渴望获得优良成绩。他们在进入学校后也希望力争上游而发奋图强,但由于多年养成的不良学习和生活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毅力不够,不知不觉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些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如不加强管理和教育,学习效果很难达到要求,影响正常的教育质量。

4.爱好广泛,社交能力强,特长优势明显,但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

民办高校的学生虽然自主学习能力和刻苦能力较差,但是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却是较强的,许多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特长,在很多社会活动中都能展示出他们的丰采。但很多学生在学习能力、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处理、思想情感、独立生活能力等方面发展的极为不平衡,从而逐渐丧失了信心。这些都是制约民办高校能否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问题。

5.自我意识和自尊意识强烈,渴望得到社会的平等对待,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务实。

民办高校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都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美好的人生追求,向往广阔的职业生涯,但他们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很容易对老师的教育管理产生逆反情绪。还有部分学生因高考的失利和社会上部分人对民办高校学生的歧视,背上了被社会看不起的思想包袱,下意识地产生一种自卑感和逆反心理,从而在行为表现上与社会和学校格格不入。

以上这些特点交织起来,使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轻则出现学生厌学、旷课、考试作弊及校园不文明行为,重则发生退学、酗酒、打架、恶意破坏公物和偷盗等行为,甚至发生类似“马加爵”现象的恶性校园惨案,这将严重影响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声誉。因此,必须提高对当前

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认识,以发挥其在民办高等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中面临的挑战

1.落后的管理理念不能适应当前民办高校的发展需要

当前大部分民办高校都在宣称实行“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推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管理措施,但在现实中却往往从学校利益出发,注重学校的利益,无视学生管理者和学生的利益和人性,往往采取偏严格的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管理,注重对学生的管理,却不注重对学生的服务和引导,管理得多,服务得少。这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效果,但与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的“消费者”心理发生冲突,又压制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学生的多方面发展需要,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完善,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和消极行为,从而影响到民办高校的良性发展。

2.落后的学生工作管理体制受到了挑战

“千余线一根针”,学生管理工作要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凡涉及到学生的各个部门的工作最终都要依托良好的学校管理制度来实现。而当前民办高校现行的工作体系,工作内容的庞杂,导致学生管理者每日陷于无法避免的事务堆,疲于应付,似乎什么都在管,但对学生成长成才最基本的素质,诸如学习方法上的转变、生理心理解疑、重大问题的平等交流、人生紧要几步处的指导(就业、考研)等却引导较少,导致现行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仍然处于“缺漏补漏”“缺样补样”的状况,未能摆脱“消防”式的工作局面。

3.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素质和管理能力无法适应当前民办高校的现实需求

由于我国当前的体制限制和民办高校发展的现状,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人员多是由公办高校的退休人员和社会上的招聘人员组成,在数量和素质上都无法得到保证,很多在职的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只是简单借用公办高校管理制度,没有针对民办高校的现实情况,也没有能力和精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探索欲、判断力、心理问题、创新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陷入了表面化和教条主义。

三、以人为本,推进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

当前民办高校自身的特点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推动民办高校的良性健康发展就成为了民办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只有适应时代的要求,真正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落实到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转变传统工作中学校和学生的管理和被管理的角色,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来应对学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推动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1.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最首要的是转变学生管理理念,改变“以学校为本”的管理思想,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切实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管理为服务,提高管理效能。

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大部分民办高校在过去的发展中都是根据学校的特殊情况,从学校的利益出发,不顾学生的发展需求,一刀切地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和行为上的背离。因此,为了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必须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重新树立服务意识,变“管理”为“服务”。一切从学生利益出发,深入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并制定切实的措施服务好学生。

其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明确了解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引导学生充分行使权利,尽好义务。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的合法权益予以维护,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

2.转变管理模式,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是学生工作的主体。传统的高校或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习惯于用各种规章制度管理学生,而忽视被管理者――学生的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了学生的情绪对立和消极行为。要想做好新时期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我们要加强学生工作机构的建设、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理顺学生管理系统各个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关系,重视柔性管理方法的运用,改变以往实行的在学生工作处直接领导下的、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绝对的学生管理方式,推行以学生工作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班主任为调节的、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不单纯的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学生本身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以情感人,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对学校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在角色转换中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充分享受自由发展的同时,增强其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改变原有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3.加强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办好一所高校,关键在于人才。人才不仅包括教学、科研人才,而且也包括高素质的学生工作管理人才。面对新形势,要开创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对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提出切实的应对办法,才能实现民办高校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但从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现状来看,由于在社会地位、人员编制、福利待遇等方面缺乏保障,不但在人员数量上达不到当前学生工作的需求,而且大部分人员都没有受到过专业化的训练,专业知识欠缺,基本上处于经验化工作水平,专业化程度低,无法适应当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根据当前民办高校实际,培养学生工作的专业性人才是当务之急。首先,通过专家指导、岗位培训、专业知识培训等方式对现有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其次,必须花大力气从校外(包括国内外)引进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专业化水平高的人才充实现有的学生管理队伍,补充新鲜的血液;再次,建立常规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再教育、再学习机制,保证其管理理念和工作水平能够适应时代要求和学校的变化;最后,由于民办高校的特殊性,必须全面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心理学知识和职业规划知识,着力提高其心理咨询和职业咨询的服务水平,才能在日常管理中机巧处理学生的问题。

4.完善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和就业指导服务

首先,当前民办高校在扩招后办学层次多样,人数众多,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主体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多元化,个人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独立能力不足,再加上成绩较差,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情感等多方面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才能为学生解疑答惑。同时,必须建立和完善民办学校专业的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加强专业人员配备,与学生管理机构一起组成有力的心理咨询服务机制,为广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其次,良好的就业状况是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服务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民办高校在招生、就业方面竞争激烈,良好的就业状况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最大肯定和学生走上社会的良好开端。所以,必须改变当前许多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经常流于形式的做法,配备专业化人员,把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学生管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来落实,可以把就业工作作为专门的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建设,并把就业指导服务贯穿到日常的教学和活动中。同时组建强大的就业网络,不断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从而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沈广元.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辩证思考与实践[J].成都教育学报,2006.11

2李婷.当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时代挑战与对策[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0.2

3汪强.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江苏高等教育,2006.2

高校专利管理办法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独立性发展策略

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该文件首次出现了“独立学院”的提法,从2004年起,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对全国独立学院的办学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首先在2004年2月11日公布了经教育部确认的148所独立学院名单,然后又分别于2004年5月24日、7月6日、12月1日、2005年2月1日公布了全国试办的独立学院名单,合计共有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办的252所独立学院。目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正在按“积极支持、规范管理”的原则引导独立学院向着“优、独、民”的健康方向发展。

一、独立学院的基本特征

独立学院是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为解决高等教育资源稀缺、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等的一种积极尝试。它打破了公立高校一统天下的局面,将竞争机制引入高等教育,深化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独立学院不需要国家财政拨款,依靠筹集社会资金,按民办机制运行,相对独立和具有较大自的新的办学模式。作为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一种新形式,它具有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主要特征,也存在着办学方向、由谁投资、由谁管理、怎样管理和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师结构、生源结构与办学层次定位、类型定位,以及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构成办学要素之间的自我调解机制等问题。它所追求的教育价值、政策取向、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等,有许多是与公立普通高校一样的。不同的是:

必须依托某一所具有较强办学实力,有较丰富教育资源和较高品牌的普通高校;

必须利用社会资金参与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

按教育成本收费和按民办机制运行,有较大的办学自;

它有“四个独立”,即独立法人、独立校园、独立教学管理系统和独立财务;

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特征,才能称之为独立学院。

二、独立学院的“独立性”

《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核心内容是要求独立学院办学严格执行七个独立,即“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这就是对独立性最根本的阐述,然而在实践中对“独立性”的把握是很难的。

1.独立学院与母校藕断丝连

我国现有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着公共治理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健全、民办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没有形成体现自身特点的运作框架。独立学院应该由普通高校和社会力量合作举办,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公办学校,如果偏离了这个方向,就失去了独立学院的意义。独立学院的公共治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具体反映在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关系普遍存在着不“独”的问题。母校与独立学院的关系、独立学院与社会的关系都还没有理顺,影响办学活力。

2.独立学院与民办高校争夺资源

在招生过程中,独立学院是是充分利用了公办大学的“品牌效应”,但实际上是将普通民办高校逼向了非常不利的竞争地位。因为独立学院出现的时间还不算长,社会上很多家长、考生知之甚少,在信息不够流通的农村地区更是对之闻所未闻。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所谓“品牌效应”影响下,必然导致独立学院与普通民办高校的竞争更加激烈。第二,是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许多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情况不太了解,有的独立学院单从名称上根本无法辨别其办学性质,加剧了普通民办高校的学生的就业难度。

三、独立学院的发展策略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性选择,是促进本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诞生的新型大学,它以充裕的教育资源、市场导向型的办学机制和严谨务实的办学风格赢得了社会公众和在校大学生的认可,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来发展独立学院就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充分利用母校的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高等学校的品牌要通过学校的专业特色来体现,独立学院应充分利用母校的无形资产等便利条件以及投资方的适应市场的管理工作经验等,通过打造品牌专业和广泛的社会接触来吸引生源。

要广泛地进行市场调查,抓住重点,将学校的专业特色置于社会需求的前沿。

要让每位学生的工作能力作学校的广告。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为学校进行规律性的概括与总结,并通过媒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独立学院的教师主要由专职教师、母体高校教师、兼职教师三部分组成。目前这三部分的师资队伍构成及其水平问题是不容乐观的,在一段时期内独立学院依然需要母体高校的师资力量为支持,带动学院基础学科教育的发展。同时应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向社会招聘专职教师,制订吸引人才的措施。

3.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

独立学院作为按新机制运行的高等教育机构,维系其生存的是市场,教育主管部门应在财政投入方面向办学水平高和办学效益好的学校倾斜,包括把独立学院纳入国家财政资金投入或补贴的范围。在对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估方面,不仅要看高级人才的培养情况,还要看更大量的应用型人才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的社会效益。

4.脱离母体走向真正的独立

高校的独立学院最终应脱离依附的公办“母体”,真正发展成为民办性质的独立学院,去掉依附性,走向真正的独立。这样做有利于其产权的明晰,并且可以使其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和法律保障。等到条件成熟时,也可采取“蛇吞象”的方式,把原有的公办高校彻底改制建设成为民办高校,这需要个较长的时间,需要人们进一步地转变观念。

5.强化办学特色

独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要想在人才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在稳定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教育特色尤为重要。在专业设置上,依托母体的教育资源优势,设置热门的、有利于培养出社会最受欢迎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不能简单地移植“母体”的相应专业教学计划,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文素养课程的开设,突出创新能力培养与文化品位提高的宗旨。在教学上,进一步规范教学全过程的管理,制定并不断完善教学监控措施,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奖惩制度,加强学风建设,严格考试纪律,营造公平、公正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骆清.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文史博览,2005,12.

[2]赵初元,等.独立学院的发展战略[J].教育,2004,26.

[3]李红梅.独立学院独立性问题研究综述[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4]邓娴,等.独立学院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