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十篇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十篇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01:51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英语课堂境界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21世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即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经合发组织(oeCD)于新世纪之初开展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项目研究,将核心素养体系概括为“人与工具”、“人与自我”和“人与社会”三个方面。而刘润清教授又在“论一堂课的五个境界”一文中提出“无论大学老师还是中小学老师,每次去上课心里要有点什么追求。”而在此文中,刘教授将这样的追求由低到高划分为了五个境界:(1)起码要充满信心;(2)尽量让信息都真实;(3)最好把事实放在一个系统中成为一门知识;(4)更理想的层次是让知识充满智慧;(5)最理想的境界是把智慧上升到哲学。那么在这个入门级的中学英语课堂上,在核心素养的体系下,怎样体现这个五个课堂的境界,使中学英语的学习不仅仅是局限于语法和阅读的堆叠,而更应该是道德情感、文化素养、思维品质、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引领呢?

1核心素养体系下的中学英语课堂“五境界”

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发展与完善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基础性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苏姚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个体应具有的起基础和支撑作用的素养。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核心素养不能说成是学科核心素养。因为核心素养指向人本身,人才可以用素养与涵养水平来衡量,它不能衡量或修饰学科。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素养,任何核心素养都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可以完成的。

1.1充满信息(information)

那么就英语这门学科来说,尤其是在中学这个学段的入门级英语来说,除了教学大纲上规定的有用信息之外,肯定或多或少都会从道德情感上、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上作出额外补充,否则一堂课上尽是死板的大纲要求词汇、句型的掌握,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会让老师和学生都处于被动的位置。而在中学的英语课堂上,大部分阅读材料的引入也都会提及补充背景文化知识,否则一味盲目进行阅读之后能收获的也无非还是那几个大纲词汇,转个三五日便成为不具备任何意义的东西抛诸脑后了。

1.2真信息(facts)

老师们在课堂上所列举或者补充的信息虽不可能全部都是我们所能见过的,但是可尽量采用来源可靠的信息,这样使这些才接触到英语这个学科的学生们产生信服力并且有实际具体的行动力,否则在学完6年的英语之后发现唯一会的却只是在一个虚拟语境下用得相当生硬的“Howareyou?”“Fine,thankyou.andyou?”,实则不具备任何语言交际的能力。毕竟在打基础的入门阶段多听多练真实语境的材料才是硬道理,那些所谓的“三个月速成”无非也就是个骗术骗钱的幌子。

1.3一个系统中的一门知识(knowledge)

有人说外语老师们有有先天不足,那就是缺少百科知识。其实这样的误解随着老师们的不断成长和发展依然是被粉碎了。语言是文化和知识的承载体;人是智能动物。除了具备这样的百科知识,外语教学的理论知识也不仅仅是作为进入教师行业之初的一个考核标准,虽然在中学阶段不会要求老师给学生教授应用语言学,但是这些知识却可以帮助老师给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指导。而不是说学生问“为何这样教”的时候,为人师者的却只能无奈地回答“你记住就可以了,这就是这样规定的”。这样没有根据的回答是得不到学生的信服的。因此具备这样的知识是语言的内在要求,也更是核心素养体系下时代的要求。

1.4让知识充满智慧(wisdom)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过:“智慧胜于知识。”在现今这样的网络时代,我们会发现现在的中学生和以前是不一样的,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太多样化了,那么知识的来源和可及性便大大增加了;然后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革新的能力便显得格外重要了。英语高考的改革可谓是太值得称赞的探索,除去那智慧几乎为零的四项选择,增加的是对学生智慧加工,信息素养的培养。

1.5充满哲学的英语课堂(philosophy)

哲学最关心的三个问题: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哲学在希腊语中的意思为“爱智慧”。作为外语老师在课堂上系统地讲授哲学,尤其是中学的英语课堂,是是相对不现实也难以实现的,但是语言这样的一种存在,它是物质的?是精神的?到底是思维控制着语言还是语言决定着思维?这些或许在课堂上无法一一清楚明白地讲给学生,但是可以让学生去思辨这些问题,培养他们的主动性与自我导向,这是一种思维品质。初学英语时,可能会惊讶于它与中文的巨大差异,可是学了很多门语言之后,又会惊讶于语言间是多么相似,因为从具体走到抽象的高层次了,这是作为中学入门级的英语课堂应该为其奠定的基础。

2小结

核心素养意义深远,不仅为课程内容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也能够引领老师的课堂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不仅仅四说教学效率不够高,知识的获得量不够多,而是一个质的改变和深化。在中学,在中学英语的课堂上,要改变的不仅仅是课堂要求或者目标,更要的课程理念、资源开发和课程评价上去花功夫。而在核心素养体系下,中学英语课堂的这“五境界”便是改变的行动力和大目标。

参考文献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篇2

【关键词】课程基地;价值取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52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134-02

【作者简介】1.徐成洁,江苏省无锡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江苏无锡,214001)处长;2.包智强,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科所(江苏无锡,214001)所长。

无锡市2011―2015“省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五年,有两个问题必须深思。第一个问题是关于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模型的构建:高中课程基地对高中教育的优质特色发展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这个问题是对高中课程基地价值做出判断,在功能、目标和建设要素之间构建关系,塑造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基本模型,为区域课程基地建设提供技术路线指导。第二个问题是关于高中课程基地价值的实践检视:“课程基地”项目学校的课程有没有真正地发生变化?这个问题是对五年建设的成效做出评价,围绕内容、方法和途径,分析“课程基地”开发课程的类型结构,在课程结构的内部关系中寻找突破,为区域“十三五”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提供经验和思路。这两个问题涉及区域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全面规划、整体把握、具体实施和未来走向,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加以厘清。

一、结合实际,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目标构建建设模型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内容与无锡高中教育对“质量提升”和“特色发展”需求完全一致。“教学环境”“教学模型”“自主学习平台”“课程资源”“专业发展中心”“实践创新”构成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式,这里的关键,是将高中教育和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视角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面来,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无锡市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目标,围绕学生发展的目标,将环境、教学、学习、课程、教师视为“发展高中学生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要素和途径。

核心素养(keycompetencies)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核心素养具有三个本质特征:(1)指向于培养21世纪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全球化时代的“新人”;(2)将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不可预测情境所形成的能力和道德;(3)既包括跨学科核心素养,又包括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关照下的教育质量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需要学生作为全球公民所必需的可迁移技能,如批判思维、沟通、问题解决和冲突解决的能力等。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出发点并由此设计教育目标有助于统合教育要素,指导基地建设的方向。

二、分类建设,依据“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区分基地建设类型

建设伊始,无锡各项目学校普遍对照统一的建设任务设计课程基地建设的方向,重点围绕“创设具

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

建构”“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规划路径,寻找建设的方向。通过辨析论证,我们试图按照建设目标的侧重点将全市项目区分为若干个核心素养建设类型。

1.侧重“终身学习取向”的基地建设类型。典型代表是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语文课程基地”和无锡市辅仁高中“生物科学探究课程基地”项目。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建立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领悟生物学知识,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知识教学活动化、科学探究直观化和学生学习自主化,促进终身学习能力形成。

2.侧重“个人发展取向”的基地建设类型。典型代表是天一中学“StS综合创新课程基地”,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想像,创造课程基地”。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英文缩写,重点培养个人发展所需的21世纪特殊素养。强化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方式”。

3.侧重“成功生活价值取向”的基地建设类型。典型代表是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现代女性素养”课程基地。基于“现代女性素养”的内涵,一女中秉承“雅心慧思”课程理念,将女生成长分为六个层次――漂亮女孩、端庄女孩、阳光女孩、幸福女孩、才情女孩、卓越女孩,让每一个女中学子拾级而上,获得成功生活所需的“基础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4.侧重“综合取向”的基地建设类型。典型代表是市北高中的“江苏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项目。项目旨在培养与学生的密切相关的21世纪议题,包括“环保素养”“公民素养”“健康素养”。

三、寻找突破,优化课程结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一所特色高中学校的课程结构一定有其特点,如果课程结构没有改变,很难讲这所高中学校的课程能真正影响到学生的发展。高中课程基地项目建设中学校课程结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提高课程要素间的组织化程度和一致性水平,从而在各种要素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方式,让学校课程结构产生最大的效力。从2011―2016年,无锡市“省高中课程基地”项目努力打破高中学校分科课程和学科课程为主的局面,突破封闭单一的课程结构,尝试构建多元、开放的课程要素关系。

“思维可视化课程基地”依托思维可视化技术尝试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积极研发未来课堂,推进“思维板块”“心理板块”和“创意板块”三大平台建设,构建实施“思维训练”“心悦课程”和“创意学习”三大课程体系,建成“云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教室以及集现代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开放式校园博物馆等配套馆室。

“StS综合创新课程基地”积极突破“学科中心”。基地建成12个创新实验室,包括康明斯工程实验室、中科大普通物理实验室、南京大学计算思维实验室,中国药科大学中草药基地等;形成37个校外考察与实践基地,13个特色鲜明的科技社团活动基地课程教学环境。通过多学科支撑、跨学科的主题性学习,初步形成以“项目研究”为载体,以“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模型。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篇3

>>建构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内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二问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关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向中国学生学习中国学生的通病“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中国学生何时才能告别“中国式结伴体系”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之“人文底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现中国学生体质测试指标体系演进与发展研究中国学生美国交流记(五)中国学生你是准备出国吗?中国学生留美一百五十年史蒂夫:“淘金”中国学生老板中国学生“留新”之路机遇多澳大利亚增设中国学生奖学金中国学生入境签证澳教育参赞:没想限制中国学生荷兰RSm重奖中国学生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6]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7-06-10].http:///health/

2016-10/25/c_1119786029.htm.

[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7-06-10].http:///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篇4

一、高中生具备历史学科素养的基本表现

1.基础知识丰富。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想巩固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就要深入发掘历史学科教材内的资源,进而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适当地为学生提供课外知识素材,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学生除了掌握历史学科知识以外,还要对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渗透性学习,进而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2.历史思维科学。

教师锻炼学生历史思维的科学性,有利于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进行学科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一定程度上能够开阔学生的历史思路、发散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3.历史观念多样。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就是要促使学生运用多样性的历史观念看待历史事件以及历史问题,避免历史事件评价的绝对性、单一性现象出现,进而能够强化问题分析的全面性,以及问题解决的完整性。

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

为了促进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不仅要创新教学模式,而且要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历史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运用以下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强化历史价值观。

学习历史这一学科时,不仅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连接,而且还要在反思历史的过程中,联系当今社会,进而实现历史知识点的整合和转化,促使学生以辩证的〖HJ1.15mm〗眼光看待历史,强化历史价值观。例如,在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中,学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不同时期分别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政治制度下各朝代都相应地进行领土扩张,进而逐渐扩展本地区的统治区域。为此,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领土扩张情况以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示,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看到我国的领土变化情况。

2.增强历史理解。

随着世界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时,不能单方面从本国角度进行分析,而是要将本国历史事件置于世界大范围中去,客观看待历史事件,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作用和影响,进而为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例如,在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中,学习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时,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发展还〖Jp2〗尚未成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外交关系逐渐完善,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对于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3.丰富时空观念。

虽然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但是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不是无序、杂乱发展的。因此,教师为了使学生掌握历史规律、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目标,要引导学生采取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例如,在学习人民版历史教材中《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下发《长征》诗,并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4―5人,鼓励学生分析诗词内容,将长征途经的位置用彩色笔明确标示出来,最终利用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选出表现优秀的小组。

4.增强史料实证能力。

由于历史学科是一门以历史资料为依据,以真实性为目标的学科体系,要想在实际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首先,学生要详细、认真地搜集历史资料,在搜集、整理史料的过程中提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

5.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篇5

核心素养校本化表达要实现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

在探讨核心素养校本化表达的科学性之前,需要追问的是国家层面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能否进行校本化表达?正如杭州师范大学张华教授所言,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意味着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必须具备、所有学校必须共同培养的共性素养。校本化之后的核心素养,又如何体现国家的要求呢?

这就需要从学理层面对核心素养进行一番考察。作为舶来品,核心素养在国外一般表达为“KeyCompetencies”(“关键素养”)。欧盟的一个研究小组在2002年3月的研究报告《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最早使用了“KeyCompetencies”这个概念,并认为“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褚宏启认为核心素养是指为了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变革,人所应该具备的关键素养。

纵观国际社会,众多国家提出的核心素养虽有共通之处,但都富有时空特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什么是人必备的关键素养”的理性思考。不同时代和社会对人的核心素养的要求其实是有差异的。同时,核心素养之中也存在着水平层次的差异。比如,同样是“人文底蕴”素养,既包含国家层面的人文传统和精神的传承,也包含着地方文化、乡土文化等的传承;同样是“实践创新”素养,不同的学生个体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也有着类型、内容、层次上的差异,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具备同拥氖导创新能力。也就说是,在国家层面核心素养的共性要求之下,不同区域、不同学段、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表达,从而丰富核心素养的内涵。

国家督学成尚荣认为:“对于核心素养,学校应当有自己的表达,发出自己的声音,与中国表达相呼应,形成中国课改、教改的生动气象。学校表达实际是学校的创造。学校表达的主题,就是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因此,对于学校办学实践而言,核心素养框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上行下效的问题,而是需要在校本化表达的过程中转化落实的问题。

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要实现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要全面落实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和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的要求,夯实学生的共同素养基础;另一方面要与学校的特色办学紧密相连,找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校特色办学的关键连接点,提炼出校本化的核心素养,并对学校已有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等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以适应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要求。

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并不意味着“另起炉灶”。对学校而言,核心素养的校本化不仅仅是一个落实命题,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然而,再创造并不是生造,而是对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的辩证应用。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除了要充分理解国家核心素养的架构与内涵,兼顾地域特色以及学生学段特点外,更重要的是与一所学校的办学哲学与文化脉络相连接。

例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根据学校最初的校名“成志学校”以及百年办学历史,提出了“从成志学校走向成志教育”的理念。其中,“成志”的“志”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意味着核心素养的落地需要拥有一种理想和抱负,也需要拿出品质,这个品质就是核心素养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于是在百年成志教育思想凝聚下,清华附小找到了核心素养的历史文脉,提出清华附小校本化表达的学生五大核心素养:身心健康、善于学习、学会改变、审美雅趣、天下情怀。(窦桂梅,2016)

其中“身心健康”源于原清华附小校董马约翰先生身体力行、清华大学老校长蒋南翔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体育精神;“善于学习”源于成志学校校长李广诚先生提出的“立人为本,成志于学”的校训,指学生要永葆积极的学习状态,志存高远,成长、成人、成才,成就未来事业;“审美雅趣”源于清华大学四大国学导师“至真、至美、至情”的美学境界;“学会改变”源于清华大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人文日新”的理念;“天下情怀”源于清华大学“厚德载物”“中西合璧”的办学思想以及清华附小百年来一直坚持的公益情怀。(林青山,2016)

又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根据1922年时任校长林砺儒提出的“理想的中学教育是全人格的教育”,把“全人格教育”作为这所百年名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构建了“全人格教育”的校本化核心素养体系,将“全人格”细化为8个人格素养领域、24个行为素养表现:独立人格(自尊、自信、自爱、自省);博爱人格(爱心、同情、兴趣);共处人格(尊重、诚信、合作);勤学人格(乐学、勤学、善学、终身学习);勤劳人格(勤劳、耐劳);勇敢人格(勇气、坚强);创新人格(探索、创造、接受新事物);乐观人格(胸怀宽广、幸福、自乐)。(杨志成,2016)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篇6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145-02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持续低迷,我省五年制高职毕业生面临低端与高端劳动力市场的双重挤压。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能否实现就业并有高质量的就业,对学生自身与学校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毕业生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取决于社会是否能够提供公平宽松的就业环境以外,最主要的就是依赖其在职场上有无职业核心竞争力。在不考虑社会与家庭因素下,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是影响其高质量就业的先决条件。所以,研究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既能有助于毕业生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提高其软实力,做到有质量的就业,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基础;又能突显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推动作用,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构建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体系。

1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是经济学中的概念,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提出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优于他人,在某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拥有他人无法超越的竞争条件。当一个人面对其他的职业竞争对手时,别人难以取代或模仿的能力。职业核心竞争力是个人的核心素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积极向上的心态、自主学习的能力、崇高的人格魅力、扎实的创新素质和优秀的身心素质五个方面。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在学校、家庭、社会和自我的共同教育培养中形成的、有别于基本的学习与工作能力、别人不易模仿和复制的,对学生职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的稳定的核心能力。培养职业核心竞争力,将为他们提供最广泛的就业机会和终身发展基础。目前我省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尚有一些距离。从用人单位调查来看,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在“与人合作精神和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及“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2五年制高职毕业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

五年制高职职业核心竞争力体系包括学生的道德及心理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实践与创新能力、职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等。

2.1道德及心理素质

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看重是否具体较高的专业素养,更看重的是否具体优良的道德素质与心理品质。由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学历要求不断提高,于是相继出现了假学历、无故毁约、缺乏必要职业道德等问题,因此一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留下了较差的评价,给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困难。毕业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和教育,已具备了主动学习的能力,由于他们年龄较小,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还有待加强,需要在校期间与工作岗位上不断地完善自我,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坚韧的意志,对待事务一丝不苟的精神,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在工作中崇尚求真务实的精神,这样的毕业生才具备高尚职业道德品质,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2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影响他们就业的重要因素,所以他们在校学习时,就要不断地调动学习的能动性,主题教学模式是我校研究并在教学中实施的一种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新模式,主题教学模式是建立在“自助生成”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是我校结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自主创立的,其理念是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围绕主题组织和展开教学,通过“主题”这一条主线,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开展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就业、转岗、升学、留学等提供所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五年制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不习惯自己学习,习惯于老师“灌”,应该是学生做的,老师帮着做了,学生不领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结果老师争着当主人;课堂上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讲课思路走,而不是老师跟着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教。采用主题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对主题的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职业学校的专业科目比较繁杂,而主题教学模式又较好的普适性,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在课余时间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自觉性,逐渐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结构,充分利用教师的答疑解惑作用,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不断的学习与练习,并生成专业技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的建构知识,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断丰富,专业技能逐渐提升,专业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为学生顺利步入工作岗位打下理论与技能上的基础。

2.3实践与创新能力

目前,随着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与不断提高用人成本,社会对人才的规格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重视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工作中的创新能力,看中的是在工作中能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一些企业为了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新员工的培训工作往往舍不得花钱。这就逼着我们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前,具备必要的实践能力,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必要的清醒的认识,在工作中能大胆的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毕业生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才智,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自己的阅历,学会利用各种机会,尝试着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去,在各种活动中多发现问题,多角度多维度思考问题,努力丰富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2.4求职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优等的求职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是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必备的,它关乎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以及是否适应岗位的要求,提高工作质量。所以毕业生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及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丰富并提高自己的求职技巧与求职技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求职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将直接关系到毕业生是否顺利就业。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关系到毕业生自己能否顺利的实现社会化,转变成职业人,五年制学生只有经过不断的打磨,有了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很快的高效的进入工作角色,自己才能具备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3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体系

要提升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要做到三个方面:第一是学校要面向社会,根据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合理整合学校办学资源,相应的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第二是社会要提供给毕业生更多的就业岗位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提供更加公开透明的就业信息;第三是在校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利用已有的条件,努力培养自身的职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上述三个方面形成三位一体的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体系。

3.1从学校的角度分析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学校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合理设置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专业群,探寻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五年制高职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被社会所接纳,关系到学校发展,关系到学生的未来。首先,学校要研究用人市场的动态,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各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其次,学校要根据各类专业的发展前景和专业的发展取向,适时的调整专业设置以及控制招生规模。最后,学校要研究更新人才培养方式,重视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职业核心竞争力。学校还要主动地加强和社会的沟通与联系,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重视学生就业所需的核心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中采用主题教学模式,它可以很好地解决在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对主题的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职业学校的专业科目比较繁杂,而主题教学模式又拥有较广的宽泛性,能够较好地解决当前的绝大多数课程的主体化问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

(2)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有意义的综合素质教育,打造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学校要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就要以育人为本,全面提高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教会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类教育资源,发挥校园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优势,用美的教育陶冶情操,用爱的教育使其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艺术品味和人文素质,为社会培育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3.2从社会的角度分析培养五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社会对五年制高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认可,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是否顺利的有质量的就业。所以社会对五年制高职毕业生的评价如何,需要具备什么样素质的人才,若能够将这些信息及时的反馈给学校,学校将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的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将起到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降低人才的使用成本,用人单位可以走进学校,和五年制高职学校进行合作,形成“订向培养、冠名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在校的学生提供更详实的信息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使学生充满信心,充实自己,提高他们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3.3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角度分析培养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五年制高职毕业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需要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之外,关键的因素还是靠学生本人不断的学习,在长期的修炼中,不断地丰富专业知识与经验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养,充分利用各方面所提供的有利资源,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形成自身所特有的职业竞争优势。

(1)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五年制高职学生能否成为被社会所接受有用之才,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是最起码的要求,它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支配着个人思想与行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工作节奏加快,只有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才能做到从容的面对工作中的各种压力与挑战,适应生活中各种挫折。这两种素质是学生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既有家庭的影响,也有社会的作用,还有学校的教育因素,是三者长期共同的作用的结果,学生只有主动的接受教育,以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才能在不断成长过程中具体这两种素质,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与过硬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才能够有效地应对激烈的职业竞争的压力。

(2)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娴熟的专业技能,努力丰富社会实践经验。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最重要的任务是系统把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努力在各项专业技能比赛中检验自己,挑战自我的同时,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意识的服务社会,为以后从事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技能基础,五年制高职学生为了实现顺利就业,必须具备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学会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积极主动的参加实践课和社会实践,提升自己将专业技能应用到社会实践中的能力。

(3)转变学习方式,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创新能力。现代社会的知识更新非常快,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这就要求五年制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获得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能力,主题教学模式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要给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学生要在不断的总结中学习,以获得所需的知识,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不断地对这种方式进行丰富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五年制高职学生在遇到新生事物时要有独到的见解,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的工作岗位。

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在学生就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与复杂的过程,需要学校、社会、学生个人共同努力,构建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位一体的体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毕业生具备一定的职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实现充分的就业。

参考文献

[1]王志峰.金融危机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117-120.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篇7

如今,学生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为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以下简称东区)聚焦核心素养,不断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聚焦核心素养,优化育人模式

提炼学科核心知识,促进育人模式变革。教师是课堂的实施者,新课堂教学改革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如何“因材(教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如何“因才(人才)施教”?东区教育局以核心知识、关键内容教与学的研究为突破口,加强对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的研究,编印了文化学科《核心知识与关键内容教与学》丛书,对文化学科的教材进行了重组、梳理,进一步提炼了学科核心知识,形成了可供借鉴的教学策略和研究方法,给教师实施课改提供了指导。

打造学科课型模式,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它依赖各个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特征的发掘。在区、校两级模式的基础上,东区将视线聚焦于立足学科价值,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学科课型模式构建上,着力打造具有东区特点、学校特色、学科内涵的绿色课堂。各学校教研组结合学校模式,挖掘学科核心素养,把握学科课型教学本质,从原则、要素、操作流程等方面自主探索、构建具体的学科课型模式。目前,全区共推出学科课型模式40个,涵盖小学、初中各门学科,推选出19个“2016年度东区学科模式构建示范教研组”。如“构建思路清晰,针对性强”的攀枝花市第二小学校教育集团龙珠学校的“小学数学‘图形的认识’课型模式”“有理论、有思路、补短板、有创新、易操作”的市攀枝花市第二十中小学校的“初中语文‘读、评、议、结’作文评讲课课型模式”,等等。

二、聚焦核心素养,实施绿色德育

1.以拓展“学生绿色成长空间”为愿景,实施“家校互动建设工程”

现代教育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而是开放、现实、全方位的社会活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生活和成长的基本环境。为进一步集聚家校教育合力,东区启动“家校互咏ㄉ韫こ獭保分学段编印《家教指导手册》,邀请知名家教指导专家举办讲座,组建“东区家教讲师团”,提升家庭教育科学化水平。家长委员会、家长教育协会、家长志愿者、家长学校等一系列完善有序、推陈出新的工作机制,成为家长、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常规,编织起了“三结合”育人绿色网络。

2.以“全员育人”理念为导向,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更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技能大赛”是东区班主任多维展示、深层感悟的实训舞台。从2013年的班主任治班策略、班级活动方案撰写、学生心理个案分析、班主任礼仪规范比评,到2014年的“情景再现”架设家校沟通桥梁;从2015年的“交换空间”班级文化环创大赛,到2016年的“沟通无极限”网络媒介育人能力展示,东区班主任技能大赛一年一个主题,促进了班主任队伍德育能力迅速提升。

3.以“绿色班级”创建为契机,推进“一班一品”的建设

东区以“绿色班级”创建为着力点,助推“一校一品”建设。要求校长对班级文化建设做好顶层设计,班主任围绕“校品”建设打造班级文化,学校以课程化的方式推进“班品”创建等,上下互动、内引外联,打造“班级学生人人有品,实践体验快乐成品”的“绿色班级”。“国学诵读”“经典养德”“成长社团”等校园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在东区这片教育的沃土上生长,方兴未艾。

4.以争做“阳光少年”活动为重点,拓展德育活动内容

丰富的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催化剂。自2013年以来,东区就启动了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涵盖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仪、艺术活动等德育内容的“争做阳光少年”主题活动,努力营造起“让每一个孩子都阳光灿烂”的良好氛围。

5.以构建“绿色教育评价体系”为依托,加强评价育人导向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东区教育局大胆尝试,积极探索评价改革,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具有东区特色的“绿色教育评价”体系,即以教育质量“绿色”指标(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为关键指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促进学校绿色生态发展的新的学校评价体系,该体系包含学生品德修养、身心发展、学习状况、兴趣特长、学业负担五个指标。这种以“基础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全新评价框架,树立起了不以学业成绩作为唯一指标的学校教育质量观,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目前,东区教育局“实施‘绿色教育评价’,推进管办评分离”的省级课题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6.以开发“多元校本课程”为载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学校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调动学生发展积极性,促进学生协调发展、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东区教育局编印的《德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指导纲要》明示,养成教育课程化、传统教育课程化、成长指导课程化、实践活动课程化、家庭教育课程化等,给“十三五”东区“绿色德育”指明了方向。攀枝花市第一小学校、攀枝花市第四小学校、攀枝花市第二十五中小学校教育集团作为课程研发试点率先展开,区属各校相继积极组建课程研发团队、制订课程研发方案、培训课程实施师资,层层推进,将以思品课、班会课为代表的学科课程,以专项活动、节日活动为代表的活动课程,以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为内涵的隐性课程,整合、固化、序列化,建构起多元开放的德育课程体系。目前,区属共计25所学校已编印了校本课程。

三、聚焦核心素养,强化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修养,提高师德水平。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在教师。东区始终坚持建设教育、考核、奖惩相结合的师德评价机制,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每半年开展一次师德师风自查、督查行动,建立师德失范行为责任追究机制;以《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弘扬专业精神、敬业精神、创业精神,树立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开展“三心”“三爱”教育;结合“做人民满意教师”主题活动,弘扬优秀师德风尚。

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教师队伍管理的核心是激发和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出台《关于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十条措施(试行)》,该措施明确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以及教育人才引进、教师培训等措施,切实保障了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

搭建研训平台,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同时也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东区通过选派领导干部和教师送外培训,依托东区教师培训中心,研训结合,抓好区级、学区、学校三级培训。2016年,|区教师送外培训、校本培训、学区培训、学科教研、专项培训共计11670余人次,先后开展了“新分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训”等培训活动,促进了各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举办东区第二届课堂教学改革展示活动,以“教研员上观摩课”“绿色课堂主题沙龙”和“教学副校长课堂展示、校长评课”等为载体,进一步引领教师加强教研教改。

四、聚焦核心素养,弘扬学术科研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篇8

关键词:科学素养唤醒特色项目

201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称《专业标准》),标志着学前教育的发展不仅要建筑坚实安全的园所,更需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突出、业务精良的幼儿教师队伍。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队伍是高质量学前教育和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专业标准》中阐述:幼儿教师应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幼儿教师通识性知识中,应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高职师范类院校在贯彻《专业标准》具体要求时,应当把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置于显著的地位,多角度地加强学生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一、《指南》中体现各领域的相互融合,凸显科学领域的基础地位

《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以幼儿园五大领域为例,可以看出科学领域与其它领域相互融合,并为其他领域学习提供科学依据。

二、以特色项目建设为载体,将教学内容融入社会生活,成为“活教育”

初中起点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专科学生,前三年实施高中基础知识教育。由于近年来生源入学分数低,文化素质差,对数理化生不感兴趣,加之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先进性与趣味性。因此,数理化生等课程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学习质量低下。因此,在本次课程改革中,学校对此高度重视,在课程建设中紧紧围绕幼儿园科学领域目标,根据幼儿园岗位需求,以特色项目建设为载体,将数学改编为《趣味数学》,删除过深内容;将理化生整合为《科学素养》课程,并研发特色教材。激发和唤醒学生对学习《科学素养》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具体来说,如数学分为五大模块:数学思维、数学与生活、数学游戏、神奇的数学、数学与科技。理化生侧重观察、操作、小实验,充分挖掘每个知识点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如化学中的氯气,在生活中可以用于消毒;物理中沉浮原理与轮船、潜水艇的关系;生物中遗传与优生、动物习性与生态平衡等。收集整理300个案例与小实验,丰富了教学内容,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形象化,让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让单一的教学方法多样化。

三、创设环境与条件,唤醒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与热情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课型,以课型的方式上课,是实现育人功能,完成教学目标,教好教学内容的最佳途径。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在《教育常识》一书中说:教育不是雕刻,是唤醒。教育虽然是与灵魂有关的事情,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然而它并不是通过雕刻来唤醒灵魂,而是以唤醒的方式完成对灵魂的雕刻。因此,在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方面,我们应该要创设环境与条件,唤醒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与热情。

1.积极借助社会和高校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更真实的学习场景。变传统课堂为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如到气象站参观天气预报的形成过程;到科技馆参观高科技的应用与推广;到林职院学习园艺技术、认识不同树种;到农经院学习无土栽培技术、蜂蜜酿造等。

2.借助外脑和各领域专家打开师生科技知识视野。请军区副司令员做《强军托起中国梦》的专题讲座,了解许多鲜为人知的军事常识,不仅受到一场爱国主义教育,更是一场生动的国防教育。请地震局专家做《地震的形成与自救》科普知识讲座,补充课堂上的相关地理知识,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请医学院专家做《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疾病预防》的讲座,倡导绿色健康生活。

3.依托慕课平台,拓展课程类型,增加选修课。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增设《优生优育》、《走进科学》、《生活中学问》、《发明与创造》、《环球之旅》、《新能源新技术与新材料》、《珠宝鉴赏》、《中医药与养生》等课程供学生自由选修。加入以北大、清华牵头的东西部联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平台――慕课,以它强大的教育平台,吸纳了国内985院校的优秀师资开发了大批人文艺术、自然社会领域的优质课程,为师生带来全新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

四、组建大学生科研团队,营造校园科学研究氛围

首先,筛选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30项课题供学生选择,采取自愿报名、审核通过,学校遴选指导教师,师生双向选择,组成科研团队。严格按照学校课题管理办法进行全程考核。大学生科研团队的学生不仅能获得科研扶植基金,结题后,《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还可同时获得优秀的结业成绩。2014年有15名同学在全国学前教育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获奖,一等奖2人、二等奖8人、三等奖5人。

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科学素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是人类发展的源泉。幼儿教师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直接影响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关乎国民素质教育的发展。要培养一支以育人为己任,敬业奉献、科学严谨、学养厚重的幼儿教师队伍。需要各界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政府要建设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社会场所,媒体、网络要创办更多更好的科技类节目,学校要唤醒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热情、调整课程结构、改善教学环境、力求以特色项目建设为载体,推进《科学素养》课程顺利进行并取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练幼儿教师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调查研究[C].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2006,11。

[2]王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8,03。

[3]杨彩霞庞丽娟幼儿教师科学教育知识的类型及其特征[J].学前教育研究,2009,07。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篇9

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教学技能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进入非革命性的转型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将人才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贤才,国之宝也。”当今世界,所有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当代教师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承载着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培养贤才的重任,需要全面履新核心素养,并将其转化为外在的教育教学技能,实现教学质量朝着正确的方向提升,培养现代的优质人才。

一、人的核心素养与教师的核心素养

人的核心素养重点是个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养。经合组织归纳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可以形象的认为,这是“人与工具”“人与社会”和“人与自己”三个维度。

“人与工具”主要指人们利用语言、数学、审美、技术和学习等工具,进行社会生活和创造性工作的素养。“人与社会”主要是指人在社会中具有爱心、关怀、理解、包容和化解冲突等涉及团队合作的素养。“人与自己”主要是指人具有了解自己、规划自己的发展、自主自律的行动,以及具有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概括就是人的核心素养包括人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师,除了自身具有“人的核心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能力和学习诊断指导能力。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得如何、怎样进一步提升”三个问题。

“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要澄清正确的教育思想,其根本问题是要理解未来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学科教师要从“学科人”变成“学科教育人”,培养的目标要从“培养学科专家”变成“利用学科内容作载体培养人的核心素养”。

“怎样培养人”就是教师要熟练的应用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协助学生发展。一是利用教育途径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二是根据学科特点形成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理解,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和策略,实施教学设计和教学,完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培养得如何、怎样进一步提升”就是教师要熟练应用教育教学评价规律和方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缺陷进行诊断,设计和实施学生群体和个体的矫正方案。进一步概括就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师的核心素养与教育教学技能

教师除具备优良的“人的核心素养”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优秀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智慧的教育教学群体(个体)问题诊断和解决能力。

在我国学校制度中,教师具有双重任务,就是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这两项工作正在由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逐渐熔合。下面笔者就以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学工作两个角度来分析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教学技能。

1.班主任工作技能

班主任是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形成的行政班级管理者,其任务是班集体形成和管理、班级教育的实施和班级教学的沟通。

班主任的教育技能主要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引导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坚持学生发展为本原则,坚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目标。其主要教育技能可分为:

班集体形成技能。主要是根据所任班级的基本情况和学生特质,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理念、策略和方法,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管理、逐步形成的班级特色。对学生来说,班级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每一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是培养爱心、关怀、理解、包容和化解冲突等团队合作素养的好场所,班集体形成的关键就是团队合作。

主题班会技能。根据班集体形成的要求,自主选择班会的主题,确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班会方案(含驱动性问题设计,创设情境,开展活动等),组织班会开展,并能评价班会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取得的效果。

班级活动组织技能。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确定活动的教育目标,撰写班级活动方案(包括活动内容和形式,以及相关的安全预案等),并完成活动组织工作,评价活动效果。

沟通技能。班主任要与学生、学校德育处、班级科任教师(含召开科任教师教学分析会)和家长进行沟通(含召开家长会),以形成教育的合力,有效的沟通技能是班主任的重要教育技能。

个体诊断和矫正技能。根据学生个案情况,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干预矫正措施,实施有效干预,评价干预效果。

从我国学校班主任的职责看,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中,肩负着“人与社会”中的爱心、关怀、理解、包容、化解冲突等团队合作素养的培养,“人与自己”中的了解自己、规划自己的发展、自主自律的行动等自我反省素养的培养,承载着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任务。

一个好班主任就能带出一个好班级,培育一群好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进行班主任专项技能的培养和考核,也是很有意义的。

2.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教学理论和原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教学行为。它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深刻领会教学理论和原理,自觉能动的进行核心素养有效教学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它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教学技能主要可分为:

课程理解和规划。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发展者,课程在教师的教学中得以落实,并在教学中得到发展。“课程理解和规划”技能主要有,一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理解能力,含课程的理解、单元的理解、课堂教学的理解,特别是形成对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并能进行教学规划,确定教学节奏和课时安排。二是在课程理解的基础上能自主进行教学资源的选取,补充为形成核心素养而需要的新的事例和教学资源,使课程得到新的发展。三是根据自身能力,开发校本课程,能设计课程目标,开发课程资源,评价课程实施情况。在福建省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以下简称“第三届大赛”)中,中学语文的学科项目“教科书研究与使用”,中学思想政治的“时政评析”,历史的“故事评析”,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问题评析”等均属于此类技能的考核。

教学分析和设计。掌握教学设计理论和原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资源等进行系统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作业和评价等进行设计。根据立德树人、学科德育和课程育人的要求,为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形成基本理解,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设计学生活动,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培育。在省“第二届大赛”中,“教学设计”项目属于此类,在“第三届大赛”中,选手需要进行片段教学,实质也要进行教学设计,只是不需要书面表达出来。

教学技术和应用。教师要能够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利用现代教育设备技能,如实物展台、多媒体设备、录播设备、3D打印、计算机等。二是利用教学资源、计算机网络、相应教学软件进行教学的能力,如查找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动画、视频(含3D)、几何画版、学科oFFiCe、网上阅卷、质量分析软件等。三是会使用常用软件制作课件。四是能利用微课程、电子书包和网络系统,进行信息化教学。如“第一届大赛”的课件制作,“第二届大赛”和“第三届大赛”的地理科,都有电脑绘制地图的项目。

课堂组织和教学。这是教师的主要教学技能,主要包含组织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应用、情境创设、问题设置和启发思考、板书和板画、组织学生活动、教学流程控制和应用生成的教学资源等。课堂组织和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外,还是培养团队合作素养和个人自主自律行动等核心素养的好场所,教师要充分结合课堂教学活动或实景教学活动进行教育。“1-3届大赛”都设有片段教学项目除考查课程理解和教学设计外,主要就是考查课堂组织和教学。

作业布置和辅导。作业主要是使学生形成学习目标,检查学习目标到达度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有效的进行多元化的学科作业设计,合理的布置学生作业,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等技能。多元化作业的布置和实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试题命制和评价。能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考试目的和内容,确定试卷命题蓝图。目前基于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蓝图设计,要根据基于标准的命题原则,充分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根据命题蓝图,按要求编制或改编试题,组卷形成有效的评价工具,并合理设定评分标准。能利用网上阅卷软件或手工进行评卷。利用教学质量和试题质量分析软件,科学地分析试卷和试题的命题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有条件的还要利用软件对学生进行学业诊断,提出学习诊断和改进建议,撰写客观科学的考试质量分析报告。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试题评析和试卷讲评。如“第三届大赛”数学的“解题析题”,地理的“命题设计”,综合素质测试的“评价”均属于此类。

课堂观察和反思。能利用课堂观察理论进行课堂观察,根据量表进行记录,并根据教学理论、教学理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设立和达成、教学资源利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并提出改进建议。“第二届大赛”和“第三届大赛”的评课均属于此类。

教学研究和创新。教学研究和创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技能有,一是设计教育教学研究的课题,会查询资料,利用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实施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并能根据实证结果,通过思辨得出合理结论,撰写论文,指导教育教学改进。二是能根据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教学创新,形成自己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第三届大赛”综合素质测试的“教科研能力”和“论文修改和评析”均属于此类。

学科专项教学技能。各学科的专项教学技能是最有学科特点的,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技能。如“第三届大赛”的理化生科学的“演示实验”,英语的“口头作文”均属于此类。

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篇10

素养为重的价值取向

学校的核心任务是提升教育质量,质量的核心问题就是培育怎样的学生。培养怎样的学生,国家教育方针规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说法虽显笼统,却指明了培养的方向,即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此“培养目标”的表达,在其他重要的教育法规政策和纲领性文件中都非常清晰与一致。2013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明确规定了质量的五个具体方面: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前三者对应德、智、体;兴趣特长养成,针对学生个性发展;学业负担状况,关注学生学习效率,保护学习兴趣和热情。总结国家教育方针、国家重要法规政策以及国家教育质量的标准,我们的理解归纳为四个字:“素养为重”。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主阵地”主要进行学科教学。探讨质量,不能不面对“学科教学质量”。那么究竟该怎么理解“学科教学质量”?“学科教学质量”不是“学科分数”,这一观点大家都认同,那么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学科素养”。语文应该习得“语文素养”,数学应该习得“数学素养”,科学应该习得“科学素养”……学生的学科学习质量,应当“素养取向”。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体系”,就是一个素养体系,要掌握知识技能,要经历过程、掌握方法,要融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这个角度说,课程标准本质上是“素养标准”。参照课程标准,“素养”的内在结构至少有五个层面:知识、能力、方法、情感、价值观。五个层面不是相互割裂,而是互为观照的整体。考查学生学习质量,不能一张试卷、一种考法。学业发展水平怎么评估?教育部的评价分四个层次: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一看就知道,也是“素养取向”。

教育的真正质量是“人的素养”;提升教育质量应着力提升人的“素养”。什么是人?《说文解字》中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人的素养就是让学生保持、发展“人性之最贵”。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在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一个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内化为素养的教与学的机制。以一纸考试为主要评判依据的教育,还沉浸在“知识就是力量”的“知识至上”的教育里,忘了培根时代已经过去了将近400年。“知识至上”让教育忘了出发的原点。回到“原点”,回到人的“素养”,于是我们有了“生动・大气”教育。“生动・大气”教育的质量使命是“素养为重”,“生动・大气”教育的哲学是“为孩子的未来发展丰厚素养”。

“人的素养”的形成机理

以写字为例。写字知识、写字能力、写字素养,三者有以下几种关系:首先,一个人毫无写字知识,一般字不会好,写字素养无从谈起。其次,一个人掌握了写字知识,却没有相应的写字能力,写字素养也免谈。再次,一个人掌握了写字知识,练出了写字能力,写字能力转化不了写字素养。最后,一个人掌握了写字知识,练出了写字能力,写字能力又化为了写字素养。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一、知识是重要的,学科教学从知识入手本身没有错。然而,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化知识为能力。二、从知识到素养,能力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它是素养的载体和具体表现,又是“知识”到“素养”的必经之路。能力又分“一般能力”和“关键能力”。学科教学应该着力于“关键能力”、“学科关键能力”进而形成“学科关键素养”。研制各学科的“关键能力”,应是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三、从能力到素养,不是自然和必然的过渡。素养,不是能力的简单叠加。那么,“能力”又是如何内化为“素养”的呢?其间往往需要怎样的中间环节来“发酵”呢?

我们从企业家和商人的区别中找到了答案。企业家和商人的区别在哪里?答曰赚钱的目的。商人和企业家赚钱的能力都不错,赚钱的目的却大相径庭。商人唯利是图,企业家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回馈社会,服务民众。法西斯狂人希特勒,一生都在“奋斗”,他“奋斗”的目的是为了独裁统治,发动战争,灭绝其他人种,他的能力只能被钉在人类的耻辱柱上。就像只有具备高尚武德的武林高手,才能成为一代宗师。我们由此得到启示:当能力具备了积极的文化价值,具有了利他的道德情怀,才会成为众人认同的“人的素养”。也就是说,要把学科教学的“学科关键能力”的习得过程,放到一个可以搓揉、浸润、发酵的充满正能量的文化关怀中,成为有文化价值的能力,有道德的能力,即“人的素养”。

作为学校,对儿童“文化关怀”的核心是什么?我们认为是“道德关怀”。对儿童的“道德关怀”的关键又是什么?我们聚焦在五个简单的汉字上:“为他人着想。”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也符合我们的民族精神,以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我们已经和正在构建“为父母着想”、“为伙伴着想”、“为老师着想”、“为身边的人着想”等系列课程,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培养儿童“倾听、共处、自省”的内在品质,当一个人拥有了“倾听”的习惯、“共处”的能力、“自省”的品质,其行为即会折射出“为他人着想”的道德情怀。具有道德情怀的能力发展,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从“知识”到“素养”的“丝绸之路”,其基本形成过程如下图:

具体解释一下:①一般而言,学生先接触学科知识。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学科能力。③学科能力具有多重性。以数学学科为例,计算能力、口算能力、估算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等等。学科教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关键能力”。④关键能力的习得过程,要给学生以“文化关怀”,即“为他人着想”的道德关怀。⑤探究是贯穿“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关键能力”、“文化关怀”的学习方式。好的学习方式既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能力转化为素养的重要条件。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能力,探究是所有学习方式中的“关键方式”“关键品质”。甚至可以说,探究本身就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⑥形成学科关键素养。“学科关键素养”犹如一个引爆器,或是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引发并推动“人”的整体素养的提升。

当然,上述六个步骤很难说有先后顺序,顺序只是为了阐述的方便。由此至少可以发现,人的素养的培育和形成,不是无目的、无方向的;人的素养的形成有“法”可依、有“路”可循。

直击“学科关键素养”

学科关键素养是儿童素养结构中的关键部分,也是最复杂的一个领域。培养学科关键素养,应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因为它是课程改革深度推进的价值点和突破口,是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价值依据。“学科关键素养”的培养,首先在于找到“学科关键能力”。以语文为例,“听、说、读、写”四大能力,是语文学科最本质、最核心的能力。这些能力不培养,也就无所谓语文素养的提升了,其他学科也是如此。教师的学科教学需要删繁就简,从浩瀚的知识教学中腾出手来,直击“学科关键能力”。从实践层面来讲,如何去找到各学科的关键能力?

其一要把握课程标准。怎样让教师精准把握课程标准,我们做了很多尝试,请专家培训结合课标教材解读、结合课标听课评课、专项检测等。但后来发现,课程标准没有亲近教师的日常教学,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仍然不能信手拈来。我们有必要寻找一个更好的方式。后来,我们找到了较为有效的方式――从课程标准出发,写清楚每一张试卷、每一道题的“出卷意图”。其二要研发“关键能力”。在解析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出台了《学科关键能力培养指导手册》。《指导手册》的出台改变了教师日常的教学思维。课堂教学内容、作业设计、试卷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质量检测方式、常规教学管理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素养工程,我们认为,它是国家课程创造性实施价值点。其三是要找到教师发展的“秘钥”。依据学科关键能力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与课程建构,形成一个个属于教师自身的师本课程(群),为学科关键能力的提升、关键素养的形成提供课程支撑。国家课程是公共性、基础性课程,解决的是教学质量的“温饱问题”,教师的个性化师本课程、师本教学,才能够实现“小康”。实现“小康”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发生本质变化的过程:教师从狭隘的课堂、教材走向更为宽广的课程领域。走向课程、创生属于自己的课程,这是教师发展的“秘钥”。

“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还涉及学生学习的“关键期”。关键期是针对儿童学习规律而言的。早在上世纪60年代,英国学者DavidHubel等人就提出,脑的不同功能的发展有不同的关键期,某些能力在大脑发展的某一敏感期最易获得,此时相应的神经系统可塑性大,发展速度快;过了关键期,可塑性与发展速度都要受到重大影响。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颜之推现身说法:“吾七岁时,诵《鲁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说的就是“关键期”学习的有效性,以及“关键期”习得结果的持久性。低年级语文学习的关键能力,我们定在“朗读”与“写字”,因为低年级读书拿腔拿调,低年级的写字姿势不正确,基本笔画不规范,以后要改,难上加难。培养“学科关键能力”,要考虑两个要素,即,儿童学习的“关键期”和学科本身的“关键能力”,合在一起,可以说成“关键期・关键能力”。

从“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到“学科关键能力、学科关键素养”,不只需要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找到一个运行的“引爆点”。我们找到的“引爆点”是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推行“教、学、评合一”的“一师一卷”考试改革,真正将考试权还给教师,谁教就由谁考。不把考试权还给老师,老师整天提心吊胆提防“知识至上”的一纸考试,“素养为重”就是一句空话。“一师一卷”考试改革我们走了三步:(1)基于“出卷意图”的“一师一卷”,从课程标准出发研究出卷,让教师实现教学的自我完善和自明自断;(2)基于“关键素养”的“一师一卷”,找到课程创新实施的价值点,找到契合自我的课程创生点;(3)基于“师本课程”的“一师一卷”,超越教材、超越国家课程,实现教师教学的自由和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