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审计的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04:18

采购审计的目的篇1

[关键词]采购;重大工程项目;支出绩效;效能审计;国企腐败

[Doi]10.13939/ki.zgsc.2015.24.044

党的十以来,以为首的党中央着力整治腐败,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涉及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其中对重大项目资金投入与使用情况的监督更是反腐的重头戏。重大投资项目涉及众多采购业务,是易产生腐败的高发区,如何净化政治生态,创新加强对重大投资项目及其采购业务的支出绩效管理和监督是摆在各级监督部门面前的严肃课题。如2015年3月17日羊城晚报刊登《广东省检察长谈反腐:国企腐败办一案查一窝挖一串》反映出反腐形势依然严峻,对此各地在对投资项目的监督上都加大了力度。以广州为例,2015年3月13日羊城晚报登载的《广州出台依法行政条例防止权力“太任性”全国属首例》中就提到广州人大对“今年广州投资556亿元涉及几百个项目,将分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强化监督”。

近几年包括广州在内的国家财政收入中低速增长与支出刚性增长矛盾的日益突出,且土地出让金收入占总收入近三分之一。财政收入来源具有稀缺性的比重较高之现象未根本改变。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包括提升重大投资项目及其采购业务效能,并对国有企业重大工程项目及其采购业务的效能审计进行改革,有利于降低工程成本提高资金支出绩效,是以最少的成本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加企业创利,更是解决财政收入增长的一个有效途径。当前改革效能审计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具体解决作风问题,刘家义审计长在2015年《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第5期《真作为源白硬作风》中指出:“审计中发现,一些人把作风与作为对立起来,有的认为作风要求严了、要求高了,就捆住了作为的手脚、堵塞了作为的通道,工作中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害怕错位、担心越位,不作为、慢作为;有的违背作风建设要求,打着‘作为’的幌子,行权力输送、权钱交易之道,乱作为、假作为。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追根溯源,都是作风不扎实、不过硬的表现和后果,任其蔓延下去,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贻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落实改变作风,创新促进重大工程采购项目支出绩效的效能审计,笔者建议如下:

(1)净化政治生态,解决效能审计存在“任性”问题。解决缺乏重视问题。如长期占用内部审计人力做企业其他业务而导致人手不够,出现工作起伏不定影响效能审计;解决缺乏机制问题。如未创新出台效能审计的程序法规,且现有的不配套完善的依据又过于原则,操作起来因老办法不管用而有难度,出现无规可循,无矩可蹈,各行其道的现象。加上企业效能内部审计工作往往局限在纪检监察部门,而纪检监察部门中的内部审计人员又不断精减,有些还是兼职,其他部门又支持少,未能形成合力。这就导致整个效能审计工作计划难以落实,松松散散,疲于应付;解决缺约束力问题。奖惩方面缺乏制度性和规范性。存在只重视审计了多少项目,不重视效果,有的只奖不惩,有的只惩不奖;解决渠道不畅问题。工作层次负责制不明确,把握不了方法和途经,把对暴露问题的追究和处理看成是效能审计,忽略“事前预防性审计、事中跟踪性审计、事后改进性审计”的作用。导致整个效能审计过程处在“救火”和亡羊补牢的状态。

(2)加强和改进的对策。抓好组织机构建设是前提。因效能审计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高、任务重,仅靠内部审计部门“单枪作战”很有局限性。应由内部审计部门牵头,监察、财务、主管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同时健全外部监督机构。聘请相关业务部门专家和退休人员组成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物资采购监督小组进行监督。做到企业领导、主管业务部门和员工共同参与,保证效能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3)抓好制度体系建设是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要有时间体系,有持续性、一致性、坚持性;二要有方位体系,制度在企业内部、集团内部、行业内部、同一地区内能够做到互相平衡、互相协调、互相适应;三要有对等体系,奖惩并举、堵疏有序、有不准许就要有准许。与此同时还要健全内控机制、项目审批制度、外部和内部审计制度、预算费用制度等,坚持项目法人负责制和廉政承诺制,用制度来规范效能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人的行为。

(4)建立以企业内部经济承包为手段的内控绩效机制。内部审计要围绕项目施t管理的要求,细分核算单位,规范核算流程,建立以项目和专业为单位的成本绩效核算审计体系。

(5)建立工程分包商和物资供应商的选择录用内控机制。如从价格、产品质量、企业信誉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编制进当年《合格供方名录》。可避免有关管理人员与分包商、物资供应方的暗箱操作和商业贿赂行为。这能有效降低物资采购和外包结算费用,又提高施工质量。

(6)建立大宗物资采购内控效能审计机制。不仅要加大对材料采购、价格的绩效审计,更要编制《物资采购管理流程》、《大宗物资申购管理办法》、《二、三类物资采购中准价的实施规定》等制度,使物资采购内控机制逐步趋于完善。

(7)抓好重点是关键。如必须对招标资料以及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等环节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绩效监督,防止暗箱操作,避免国有资产资产流失。如物资采购方面。在当前的市场价格开放的情况下,同一种材料和设备由于质量、产地、原材料生产成本等不同情况,会有不同价格,容易出现钻空子,以次充好,或“回扣”等问题。易诱发腐败现象。因此要针对物资和设备采购进行监督,严格实行比质、比价、集中采购和统一管理制度,对小批量难以采用比价和招标采购的物资,进行合理安排,将小项目合为大项目集中招标采购,并坚持采购员询价报价、部门计划员审核和部门负责人审查、财务部门价格组审批的三级审批制度。这样可以避免以下类似现象发生,利于降成本的提高财政收入来源,如2015年3月10日羊城晚报报道《单位政府采购预算将首次公开》中提到:“2009年格力空调就曾状告广州市财政局,称政府采购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此举曾在当时引发轩然大波和社会高度关注”;2015年3月20日羊城晚报报道:招标《同一项目反腐前预算180万,反腐后52万》。

(8)抓好预防控制是重点。要严格对施t单位主体资格审查履约能力和资质、工作业绩、实地考察等方面进行查验审计。特别是对施工方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安全职业健康体系》运行状态进行详细了解,查验在制度上是否严密科学、在技术上是否保障有力,在监督检查上是否细致有效,在处理上是否严肃认真。在施t质量控制上,要切实把好质量关,要在物资预审、业绩和综合素质方面严格评审,做好预防t作:一要防止低价中标,二要严格控制工程项目分包,三要层层落实监督,四要规范合同管理,五要对质量保修金、劳保金、安全风险抵押金监督检查。六要严格控制工程项目验收环节。可防止类似以下“任性”现象出现,如2015年3月22日羊城晚报报道:《专家“低级错误”莫成招标乱象遮丑布》“广州市建委查处6个涉及施工、设计、监理等类别的招标项目违规评标案,31名犯低级错误的建筑t程评标专家被处分。问题包括专家看错企业资质,算错注册资本金,导致原本符合要求的企业无法参与重大项目投标”。

(9)抓好质量控制是效能内部审计的核心。事前控制:重点在施工准备和项目策划,包括组织、技术和资源准备等方面进行监控。事中控制:重点要求施工方保证各技术、质量错失得到有效落实,各项参数、过程、结果得到有效控制。严格按照质量监督检查程序对分包t程、材料采购过程工序或分项工程施工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测量。加强对隐藏t程项目质量检验,合格后才能转下一t序的施工。对关键特殊过程参数记录要进行数据监督检查等。事后审计检查。主要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竣t验收资料检查,确保施工全程的质量控制。

采购审计的目的篇2

【关键词】政府采购;审计工作;审计监督

随着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从根本上避免了分散采购带来的经费管理失控、盲目采购、重复采购以及采购环节中“暗箱操作”、等腐败现象。如何加强政府采购过程中的审计监督,确保用较低的费用在较短的时间内采购到所需要的商品、服务和工程,达到“更快、更好、更省”的目标,是当前政府采购工作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政府采购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审查政府采购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审查政府采购部门是否严格执行政府采购预算,是否有超预算现象的发生,确保该花的钱一分不少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能花;审查是否合理使用政府采购资金,是否正确、完整地确立政府采购的领域和范围。目前,大到工程建设项目,小到办公用的复印纸,大都已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的范围。因此,应审查政府采购部门是否把应列入采购范围的预算资金按政府采购制度进行管理;审查政府采购部门是否存在缩小采购范围,是否有非法挪用政府采购资金的行为。

(二)审查政府采购方式的合理性。

政府采购方式分为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等。政府采购必须坚持以集中采购、公开招标的方式为主。因此,政府采购审计应审查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的项目是否都实行了集中采购;规模较大的通用品采购是否以公开招标采购方式为主,是否运用价值规律和完全竞争原则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满足需求;供应商较少的设备物资采购是否实行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是否坚持价格谈判、定价审查。

(三)审查政府采购环节的合规性。

政府采购活动涉及许多环节,可以采取跟踪审计的方法,审查政府采购活动是否按照规定实施。例如,审查公开招标投标的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招标文件的内容是否完整透明,是否有标明特定的供应商以及含有倾向或排斥潜在投标人等内容;开标是否在公证机关的监督下进行;评标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是否占到评标委员会成员的三分之二,而且不得有和招标有利害关系的人员;招投标合同和相关文件是否报财政部门备案;是否对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做了实质性修改等。

(四)审查政府采购过程的透明性。

较高的公开度、透明度是实现政府采购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的根本保障,也是杜绝腐败现象和违规操作的有效措施。为此,需要审查政府采购的信息是否公开透明,是否有为达到不正当目的而隐瞒采购需求信息的情况;审查政府采购部门是否用明确、统一、公开的评估方法和标准对供应商进行资格审查;审查评标方法是否透明,评标标准是否公开透明,是否有歧视性的规定或可以变通的模糊空间;审查政府采购记录是否详细透明,如每次采购物资的名称、数量、功能、成本等的要求,招标文件,参加采购的供应商、中标、签约的供应商,以及验收情况、评委意见等是否记录档案。

(五)审查政府采购合同的规范性。

政府采购涉及到财政部门、政府采购部门、供应商、物资使用的各事业部门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需要审查政府采购合同的标的、产品的数质量、包装、运输、交接、产品价格等主要条款,是否符合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是否充分表达了双方当事人的意愿;审查政府采购合同的变更与解除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是否存在不正当行为;审查违反政府采购合同的责任是否明确规定,违约责任是否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

(六)审查政府采购项目的效果性。

对政府采购项目的效果性审计,就是对政府采购项目是否能实现其目标进行的评价。为此,需要评价新的或正在进行的政府采购项目的目标是否充分、适当和相关;确定政府采购项目达到所要求的预期结果的程度;评价政府采购项目的成果;识别那些造成政府采购效果不够理想的因素;审查政府采购部门是否考虑了政府采购项目的替代执行方案,从而产生更为有效的结果或降低采购成本;评价是否遵循与政府采购项目有关的法律和规章;评价政府采购项目效果的管理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七)审查政府采购活动的效益性。

政府采购的活动主要包括政府采购计划的制定、采购资金的预算和划拨、采购方法的选择、采购程序的控制和管理、采购合同的管理等。其效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采购活动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多少物资、劳务和工程建设;二是政府采购活动为政府部门节约了多少支出。政府采购审计人员在进行政府采购活动的效益性审计时,应对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全程的监督,具体地说,就是要审查政府采购计划的制定是否既遵循政府采购的总体要求,是否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审查政府采购资金的预算和划拨是否合理、及时;审查是否选择正确的政府采购方法和适当的程序,保证购买的物资、劳务、工程符合需要;审查是否以较低的价格、可靠的质量和最优的服务筹措物资,购买劳务和工程建设。

二、当前政府采购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采购审计总体发展滞后。

目前对政府采购审计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法规制度和审计方法还比较缺乏。在现有的审计法规中,对政府采购审计的范围和内容作了一些说明,但对如何将审计工作监督贯穿于政府采购和管理各个环节之中,还没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范。尽管对各级各部门制订政府采购计划按规定金额做出了报送审计部门审核的要求,但操作性不强,难以为政府采购审计提供根本遵循。

(二)政府采购审计的专业性弱化。

政府采购审计涉及到政府采购计划、采购途径、采购方式、订货合同、结算方式、库存管理、出入库手续以及使用、报废处理、残值回收等方面,单靠对账务和原始凭证进行审查,无法揭示深层次的问题。不掌握设备物资的用途和适用性,不了解市场价格,势必影响政府采购审计的深度和质量。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目的是使政府采购活动更加公开、公平和公正,从计划、论证、招标到采购实施均得到有效控制,以遏制政府采购环节中的舞弊行为。政府采购的主体包括政府采购部门和供应商。政府采购活动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就是使政府采购过程向政府采购部门内部以及供应商开放,接受内部和外部的共同监督,避免政府采购经费使用过程不透明、不公开以及行政力量干预的影响。但是,由于这种监督主要针对采购环节,不具备系统性和综合性。只有审计部门可以对政府采购实现全过程、全系统、全要素的审计监督,从而达到提高采购经费使用效益的目的。

(三)缺少市场信息和设备、物资技术资料。

信息和资料不足是影响政府采购审计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要适应政府采购审计的专业性要求,就必须获取足够的信息和资料。但审计部门与设备、物资管理部门之间由于业务性质上的差别,缺少获得相关信息资料的途径。掌握资料信息不充分,使政府采购审计在专业上缺乏必要的基础条件,为发现、揭示问题以及给问题定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加强和改进政府采购审计工作的对策

(一)采取行之有效的政府采购审计方法。

首先,要提高对政府采购审计研究的自觉性。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广泛开展对政府采购审计的研究和探索,制定切实有效的审计方法,才能使审计工作在政府采购领域有用武之地,为提高政府采购审计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随着政府采购工作的全面展开,审计部门要努力探索新时期政府采购审计的新规律、新方法和新思路,探索设备、物资、工程管理各个环节中的审计重点,以及进行全程监督和控制的途径,实现政府采购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

(二)改进政府采购审计方式。

审计部门不是政府采购的直接管理部门,在获取有关资料、掌握有关知识上有其自身的局限,这给政府采购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可以采用联合审计的方式,即抽调一些专家或技术人员,或利用各业务监督部门的力量,与审计部门组成联合审计组,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跟踪审计,综合评价和全程监督政府采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促进政府采购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加强对政府采购过程监督的同时,深入开展对实物形态管理的延伸审计,对设备、物资库存管理、领用手续、使用情况、报废处理程序和残值回收进行系统考核和评价,为提高设备、物资和工程管理的效益提供真实、全面、科学的依据。

采购审计的目的篇3

因此,我们探索尝试以合同审计为切入点,搭建一个覆盖“采购方式、价格确定、合同签订、履约付款、合同结算”业务流程的全项目监控、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采购项目内部控制体系,服务于企业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显得很有意义。

一、概述

(一)内部控制和采购项目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避免错误、侦察错误、改正已察觉的错误,在损失风险较高处及需加强控制处,加强控制上的弱点。运用恰当有利于减少疏忽、错误与违纪违法行为,并改善经营活动,以提高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采购项目内部控制必须以企业发展目标为统领,围绕企业风险取向合理设定控制目标,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使之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

(二)内部控制审计和采购项目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就是确认、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过程,包括确认和评价企业控制设计和控制运行缺陷和缺陷等级,分析缺陷形成原因,提出改进内部控制建议。采购项目内部控制审计目标旨在评价采购业务流程内部控制是否良好建立及遵循程度,完善采购业务流程风险控制机制,从而提高采购项目内部控制的营运效率和效果。

二、采购项目内部控制原则和主要审计方法

在设计采购项目内部控制体系之初,我们对现有业务流程和合同审计进行梳理,加强弱点控制,最终确定以“业务人员报审―审计人员审核―审计结果反馈”为基本审计流程。以合同审计为切入点,应用“起点介入、过程监督、突出重点”控制原则,集中体现“协同审计”理念,主要对合同采购业务开展程序性审计,在此基础上选择开展过程跟踪和实质性抽查审计,从而达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级结合、统御全体”的统合作用。在制订采购项目内部控制流程时,认真分析企业采购业务现状与风险导向,理顺采购业务相互间的关系,选择关键控制点时考虑了三个方面因素:一是能够最好地衡量业绩,二是能够反映重要的偏差,三是能够以最小的代价纠正偏差。因此,采购项目内部控制体系以合同审计为关键控制点设置体现了精而准的原则。内部控制基本理念为:

采购项目内部控制实质是不同类别的控制相互配合,以达成目标。采购项目内部控制特征是全面性、经常性、潜化性、关联性,使采购活动符合企业利益及既定规范。内部牵制着重于将审计监督渗透于采购业务运行之中,寓牵制于处理程序之中,其目的在于防止或及早发现错误或舞弊,使错误与舞弊减至最小程度,从而达成运营效果与效率的最大化。采购项目内部控制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合理的可操作性,在各控制关键点或风险区域时段,明确与该控制点相关的操作步骤、各步骤及审计部门或审计岗位所应履行的职责权限;二是利于控制的相互牵制性,纵向关系上,使采购业务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横向关系上,使采购业务接受审计监督部门检查和制约;三是便于检查的标准性,建立针对各个环节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具有客观性和可比性的内部控制标准和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一项采购业务完成后,审计监督部门对每个环节检查评价和打分,并分析产生偏差原因,分清责任。

三、采购项目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审计对策

烟草行业全面审计反映,采购项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采购方式审批程序履行不完整,未建立供应商资质认证制度并严格执行,采购合同制订和执行、过程管理和监督职责、验收和付款方面不合规,项目后评估管理不到位等。全面审计查摆出采购项目问题点数量11个,涉及金额60485.85万元,其中:

针对采购项目内部控制存在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审计部门深入分析产生原因,提高内部控制意识,督促完善采购相关管理制度,建立长效内控机制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一是优化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流程,设置审计关键控制点;二是实现采购基础信息高度共享,将审计内控系统与采购管理系统有效对接,提高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三是加强采购预算和价格的审计控制,预算控制重点审计固定计划中采购物资的资金占用量和补充计划中物资采购的及时性,价格控制以“应招尽招、真招实招”的公开招标为主要采购方式,建立性价比审计内控机制;四是建立采购项目定期审计评估机制,对采购成本控制(起伏价)、采购交期控制(采购进度达成率)、品质成本控制(进货品质达成率)进行绩效考核与审计评估。从审计监督内部控制角度,重点解决审计与业务流程脱节问题,推行实施“实时跟踪+联网核查”审计模式,逐步实现内部控制审计的“三个转变”: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

四、以合同审计推进采购项目内控体系建设

(一)采购项目内控体系总体审计业务流程设计

审计业务流程设计与运行,是采购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我们对企业所有采购业务通过制度化的控制手段和图形化的流程模型来进行再造,达到审计业务流程优化。一是以流程管理为内控体系载体,通过审计流程管理发挥内控体系作用,在流程中设置项目批复、合同管理、送审管理、项目管理等关键控制点,梳理明确审计业务流程使内部控制发挥最大效用。二是以审计流程管理促使采购工作有章可循,从业务流程入手开展审计,在管理控制的采购链条中查找问题,使审计工作很快切入问题根源,从根本上强化采购项目内部控制。三是以合同审计为切入点,对采购项目审计业务流程进行基础性再思考和实质性再设计,从而获得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显著改善,通过审计“流程再造”完善采购管理、加强内部控制,通过审计“流程再造”不断优化采购业务链条,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和问题,增强采购业务管理和审计内部控制的互动性。四是以所有参与方为审计资源进行整合,把业务部门、审计部门及中介机构流程整合引入内部控制资金监管链条,将审计系统与投资管理系统、两项工作系统有效对接形成闭环式内部控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总体业务流程为:

(二)审计内控系统与采购管理系统有效对接

烟草行业的投资管理系统、两项工作系统运行已久,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采购管理模式,将审计系统与其有效对接,可以极大提高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从投资管理系统和两项工作系统的“项目实施方式”审计介入,对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等采购方式的确认审查是否合规、合理,坚持以公开招标为主要采购方式,确保“应招尽招、真招实招”;在两项工作系统“发起合同审批”环节切入审计部门审批流程,将审计部门审核结果反馈到两项工作系统中;在投资管理系统和两项工作系统的“签订的合同信息”环节实现审计系统信息共享;对两项工作系统中的工程类项目,嵌入审计部门付款审批流程,将审批结果作为两项工作系统的资金支付申请信息依据;最终实现投资管理系统、两项工作系统、审计系统“付款信息”共享,形成采购项目内部控制闭环式审计管理。

(三)审计在采购项目内控体系中的主要做法

从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要素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是否健全以及能否严格执行,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主要是对管理活动予以制约,使经营活动符合企业利益及既定规范和标准。采购是指以合同方式有偿取得工程(含信息化项目)、物资和服务的行为,包括购买、租赁、委托、雇用等,我们将其整合归类为“工程类采购、物资类采购、服务类采购”三大项,以合同审计为切入点的采购项目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履行采购项目运行流程的内部控制审计。一是以采购项目合同签订审计为切入点,主要对合同洽谈和主要条款以及送审资料的合法性、合规性、完整性进行审计,包括年度采购计划、项目采购方案、采购招标文件、商务谈判文件、与中标中选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以及对方单位资质等相关资料;二是开展采购项目合同履约过程跟踪审计,主要对到货验收、签证、结算付款等情况进行审计。主要做法为:

项目管理式审计项目管理式审计是由内审人员对所有签订合同进行审计,参与监督合同签订的重要过程,实现合同内控审计日常化。以采购项目合同签订审计为切入点:一是审“该不该签”,对合同项目的可行性审查和效益性审查,检查合同项目是否列入年度采购计划并报批,检查合同项目是否经可行性研究或项目评估,其技术性、经济性是否先进、合理,检查与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是否真实、可靠,检查合同标的数量是否适当,能否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求,检查合同约定是否充分考虑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需要。二是审“跟谁签”和“以什么样价格签”,对合同签约主体选择和合同价格选择的合理性、适当性进行审计,首先审查合同签约主体的合法性,其次审查供应商确认和合同价格确定的合规性。三是审“怎么签”,对合同形式、文本格式和合同条款进行审计,首先审查合同形式是否符合法规,其次审查合同文本是否符合规范,重点审查合同条款有无遗漏,主要条款内容是否具体、明确、切实可行,避免因合同条款不完备或过于简单、抽象,给合同履约带来困难而损害本企业合法权益。采购项目合同签订切入审计以来,审计采购项目合同共254项,涉及金额13660.56万元,审查不合规条款153条,提出审计修改意见138条,采购业务部门采纳审计意见126条,审计意见采纳率91.3%,有效控制和规避了企业经济合同履约风险。

过程跟踪式审计过程跟踪式审计是有重点、有目的地将合同履约管理纳入日常审计控制,形成关键控制点,实施相应审计程序的审计模式,侧重审查合同履约管理是否规范、有效。开展采购项目合同履约过程跟踪审计:一是审查采购项目管理是否存在内部控制设计缺陷,审查采购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对采购项目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性进行测试和评价,促进完善采购项目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二是审查采购项目管理是否存在内部控制运行缺陷,对合同执行结果和管理效果审计,主要审查合同内容是否得到严格、全面履行,审查有无合同违约,违约是否按合同及时组织索赔,审查合同管理效果是否满足效率、效益要求。采购项目合同履约跟踪审计以来,审计抽查采购项目共22项,涉及金额8557.72万元,查摆问题46项,涉及金额3849.16万元,提出审计管理意见51条,并督促采购业务部门及时整改,审计意见整改率94.5%。通过对采购项目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合同履约审计,为企业降低采购成本而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达513.2万元。

五、采购项目内部控制审计展望

以合同签订审计为切入点的采购项目内部控制体系,是以合同履约过程跟踪审计为主线、以采购合同关键控制点为基础,内部控制审计在采购业务处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设置关键控制点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和纠正舞弊,防范风险,而内部控制的重点也是防范风险,避免和减少差错和舞弊、效率低下、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关键控制点及其控制措施准确与否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成败。不同业务反映的控制点、关键控制点不同,要求的控制措施也有区别,但相同业务反映的控制点、关键控制点大同小异。现有采购业务问题重重,采购内部控制存在诸多缺陷,以合同审计为切入点而建立起来的采购项目内部控制体系尚处于探讨摸索阶段,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是一个持续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环境、顾客和竞争的变化,由于受采购业务活动中限定性不利因素影响,在实际应用中也必然会出现一些新问题亟待解决。如:受审计资源限制,合同履约审计覆盖面偏小,审计抽样存在一定缺陷等。笔者认为,加强采购项目风险管理,进一步强化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势在必行。

(一)改善风险管理强化内部控制

企业风险管理有四个目标(实现战略、高效运作、客观报告、遵守法则)、八个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控活动),并在企业四个层次展开。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风险管理都是其经营过程中的核心内容。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及相关人员的一项主要职责,应当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及风险程序来管理企业风险。而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综合性、经常性和及时性等特点,在风险管理方面内部审计具有独特的优势。构建“以风险为导向、以内控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的采购项目内部控制体系,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整个采购业务流程,使内部控制审计的价值作用凸显。通过对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估,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及时性、科学性进行评估,找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帮助企业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指出其控制缺陷,并提出改进意见,提供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控制措施,帮助企业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规避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进而实现企业价值增加。在采购领域,以合同管理审计为主要内容,强调风险导向与审计关口前移,“全程参与”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应对并进行有效控制,规避风险,不断改善风险管理,持续完善采购项目内部控制。

(二)采取补偿措施强化内部控制

在每一个覆盖“采购方式、价格确定、合同签订、履约付款、合同结算”业务流程的全项目监控、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内部控制项目实施后,应进一步采取补偿性控制措施,适时开展项目后评估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作业评价:一是基础作业评价,包括供应商选择评价和购货作业评价,关注主要目标、主要风险及注意焦点;二是管理作业评价,包括计划管理评价和风险管理评价,关注企业管理活动、外部关系管理及提供服务;三是控制作业评价,包括资金处理作业评价和分析与调节作业评价,关注生产成本处理、财务报告及管理报告处理;四是建立合同审计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对信息处理的准确快捷,审核流程数据验证、清理和转换,从而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高效的审计工作。通过内部控制审计作业评价及信息化数据处理,可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体系的缺陷并应用pDCa循环不断加以完善,最终达成企业运营效果与效率的最大化。

(三)完善内部控制实现价值增值

内部审计本身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可以对企业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测试评价,指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上的缺陷及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查清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找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督促有关部门整改落实,促进企业健全内部控制,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从而帮助企业预防和减少损失,为企业增加价值。在间接价值方面,内部审计会对企业职能管理部门产生潜在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会促使他们严格管理,落实控制措施,从而预防风险,减少损失。在采购领域,主要通过审查采购项目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评价其运行是否规范、有效等促进各项管控措施的落实,防范风险,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S].

采购审计的目的篇4

关于政府采购的定义,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1979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制定的《政府采购协议》对政府采购的定义为:成员国的中央政府、次中央政府采购、租赁货物、服务、工程,以及对公共设施的购买营造。

而在黄恒学老师主编的《公共经济学》一书中,对政府采购的定义为:政府采购,乃是一国政府及其政府机构或其它直接或间接受政府控制的企事业单位,为实现其政府职能和公共利益,使用公共资金获得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行为。该定义认为政府采购的实质是将财政支出治理与市场竞争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商业治理方法来治理政府公共支出的一种基本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下面简称《政府采购法》)对政府采购的定义是: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虽然在政府采购定义的认识上目前还存在一些歧异,但关于政府采购的目标、原则及特点基本是一致的。由于审计监督是依法进行的,本文下面所称的政府审计均以《政府采购法》中的定义为准。

二、我国政府采购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政府采购试点工作开始于2009年。2009年上海市财政局首先开始进行采购试点,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9年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政府采购试点工作,中央国家机关的试点工作也开始启动。到2009年,政府采购工作已在全国铺开。自2009年国家扩大试点以来,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的“蛋糕”急速增大。2009年政府采购规模为31亿元,2009年为130亿元,2009年为328亿元,2009年为653亿元,2009年则达到1000亿元左右。在采购资金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政府采购的范围也由单纯的货物类扩大到工程类和服务类。货物采购由车辆、计算机设备、医疗设备等标准商品逐步扩大到电梯、取暖用煤、建材等非标准商品。工程采购项目由办公楼建造、房屋装修维修扩大到道路修建、市政设施等大型建造项目。服务项目由会议接待、车辆加油扩大到网络开发、项目设计等高科技领域。

当前,我国政府采购事业发展迅猛,政府采购市场潜力巨大。非凡是《政府采购法》的颁布与实施,对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抑制腐败等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看到这些喜人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在政府采购工作中目前仍旧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政府采购监督体制不完善

《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的监督治理部门,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治理职责。《政府采购法》同时规定,集中采购机构为采购机构,它的职能是根据采购人的委托,以人的身份办理政府采购事务,并以非营利事业法人资格的身份对其采购活动承担风险和责任。而现实情况是,有的地方政府采购监督治理机构与采购机构没有单独设立,或者虽然分设,但职责界定不明确。这种做法首先与《政府采购法》的要求不否,另外,监督部门与采购机构在职能上是一种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若两者同出一门,必然会因部门惯性作用,导致监督部门对采购部门监管的掣肘和弱化,同时也不利于采购部门依法独立开展工作。

(二)政府采购治理内控制度不健全

1、采购治理配套规章制度不健全。一些单位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未能制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采购治理实施细则、采购机构议事规则和操作规程、采购人员岗位职责等配套规章制度,导致采购治理和运行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详细指引。

2、采购的组织治理机构不健全。一些单位由松散的临时性机构来负责政府采购工作,机构组成不稳定,职责界定也不清晰,因此不能很好地调解处理采购需求、预算、计划与运行等方面的关系,难以承担采购治理的重任。

3、未建立政府采购运行评估制度。许多单位未按规定建立评估制度,也未开展采购运行评估工作,导致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采购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许多采购治理机构成员多是兼职,年底都忙于各自分内的事务,无暇顾及采购活动的总结和评估工作。

4、采购治理的内审监督机制没有形成。许多单位没有制定采购治理内审监督规程,实际运行中内审部门往往直接派人参与详细采购事务,既是采购当事人又是监督者,既实施采购事务又履行监督职责,一身二职,失去了内审的独立性和超脱性,不但起不到监督作用,还给事后审计留下了难题。

5、在采购组织治理方面,有些单位规章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预算观念不强,计划性差,往往以部门预算代替采购计划,在实际采购中随意性大,先采购后立项以及无预算或超预算采购现象比较多。

6、在采购详细实施中,采购方式和程序执行不严,比如评标委员会组成不规范,评标过程缺乏记录,询价采购不制订方案、不作询价记录,采购合同签订未经授权,采购验收无手续等。

7、采购的基础治理工作不规范……一是缺乏采购台账治理制度,很多单位没有采购台账治理办法,多数项目也未设置采购台账。二是缺乏采购档案治理制度,有的采购项目档案资料不全。三是采购会计账务处理不规范,如原始凭证要素不全,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等。

(三)政府采购的规模小,范围窄,品种少

根据国际经验,一国政府采购的规模一般为GDp的10%以上,或为财政支出的30%左右。无论从那个口径看,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的规模都是明显偏小的。另外,我国政府采购的范围目前也仅涉及有限的一些品目,如电脑、汽车、办公器具等货物类商品,而财政资金投入较大的服务类和工程建造类项目还没有大面积的开展政府采购,这些都不同程度的限制了政府采购的规模。这种情况也说明我国政府采购工作的实施仅仅是个开始,大量的采购行为尚未得到规范,非凡是中央国家机关的政府采购工作明显落伍于地方。

(四)政府采购队伍素质不高、专业化人才匮乏

我国大部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非凡是基层单位的采购人员认识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和紧缺经济时代的采购方式,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买方市场的采购方式所必须具备和把握的招投标、合同、商业谈判、市场调查及商品、工程和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知之甚少。目前,在政府采购治理部门和采购中央严峻缺乏具有商业贸易、谈判技能、产业政策、国际贸易知识以及精通招投标、大型工程项目采购、质量控制、高新技术产品主要性能、技术参数等技术人员,而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政府采购的质量和效益。

(五)政府采购程序不规范

在中央和地方的政府采购活动中,仍存在分割市场、歧视供给商的现象。有些地方通过地区封锁、部门垄断等方式排斥其他供给商参与竞标,同时还存在暗箱操作及其他不规范的问题,而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政府采购的公开、公正与公平。

(六)对供给商监管不力

目前大多数采购中央人员大员较少,对采购全过程的监督明显办不从心。在采购过程中,对供给商的监督仅限于协议的签订,而详细执行过程全凭供给商的自觉。采购中央虽然建立了政府采购投诉制度等措施,但往往是被动监督的成份较大,在采购活动中不能执行严格的检查,对违背协议的行为也不能实施有效的处理处罚。由于对供给商的监督流于形式,导致一些采购项目出现了质次价高或服务质量不高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采购人的积极性,不利于政府采购制度的整体推进。

(七)政府采购的效能不高

一是采购时间较长,效率不高。政府采购的优势在于提高使用单位采购和资金使用的效率,但在实际实施中往往由于采购程序复杂、采购时间过长、厂商送货不及时等原因而不能满足采购人急需之用。

二是采购缺乏弹性。由于政府采购的合同期一般较长,而采购价格在合同中一经确定,不能随市场价格变动,虽然对计算机等商品采取价位不变、配置增加等措施,但对于价格的市场波动目前在政府采购中仍缺乏适应机制,从而也使政府采购的整体效果有所下降。

三是政府采购需要资源整合。随着政府采购的全面推进,一些地区建立了专家评审机制,部分地区建立了专家库、供给商名录库和政府采购商品价格信息库,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各地在信息库的建造中各自为战、重复投入,不但使政府采购的整体成本加大,形成资源浪费,而且由于各地资源有限与分散,导致资源不足,进而影响到相关信息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完整性。

三、政府采购的审计监督

《政府采购法》明文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对政府采购进行审计监督。政府采购监督治理部门、政府采购各当事人有关政府采购活动,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在前政府采购制度不完善、控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为了使政府采购制度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审计机关必须做好审计监督这一关。而要做好对政府采购的审计监督,审计机关首先要搞清晰“审什么”和“怎么审”的问题。

(一)审计监督的对象及内容

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政府采购的监督对象包括政府采购监督治理部门、采购人、供给商和采购机构。而作为对政府采购的评价即效益情况,也是审计监督的内容之一。

1、对政府采购监督治理部门的审计

对政府采购监督治理部门的审计主要关注其预算编制是否遵循法定程序,是否进行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科学预测和可行性分析;采购范围、规模、数量、品种、金额是否合理;有无盲目采购,重复采购;是否按照先验收后结算的规定,通过财政专门账户将采购资金直接拨付给供给商;数字计算与预算执行结果是否真实,执行过程中是否随意增加支出、突破预算;预算结余是否用于规定用途;对采购治理是否从资金分配延伸到使用环节,是否对行政事业单位现有财产进行清查登记,是否加强对新增固定资产的治理等。

2、对采购人的审计

对提出采购需求的行政事业单位等采购人,审计机关要加强对其采购活动及相关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常常性跟踪监督。对应纳入采购机构集中采购的项目,主要审计:采购项目立项情况;采购计划有无事先未作详细预测和安排,随意性较大的情况;采购项目使用、治理情况;采购资金的来源、治理和采购预算执行情况;收到由采购机构分配来的物资后是否适用,不适用是否及时向采购机构申请调剂,是否及时正确建账登账,是否自行处置、调剂、变卖或报废等等。

3、对采购机构的审计

对组织实施政府采购活动的采购机构等单位,审计机关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审计或审计调查。主要审计采购机构的内控制度;政府采购计划是否及时向社会公布;采购活动是否按计划进行;采购方式的选择是否合理、合规,非凡是招投标中是否存在预先内定中标者或者向投标者泄露标底等违规行为;采购合同签订、资金支付及合同的履行情况;资金运作规模、资金治理方式和治理情况;采购活动是否存在违规营利的情况;采购的后续治理等情况。其中非凡要重视对“暗箱”操作等舞弊行为的审计。

4、对供给商的审计

由于政府采购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因此目前的政府采购审计,往往把重点放在采购过程的公开、公正、公平、廉洁上,而忽视了对供给商生产过程的监督。政府采购不仅仅只是一个购买过程,在监督采购合同如何签订的同时,也要关注合同签订以后,供给商的后继行为。作为购买者,政府不但要关心所购买产品的质量,还有必要关注供给商的生产过程及内部控制。只有这样,作为购买者的政府才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采购活动。因此,政府采购在合同签订后,还远远没有结束,或者说,这只是完成了整个采购过程的一部分。因此,对政府采购的审计也远远不能在这里结束,如对政府工程采购,审计机关有必要对供给商与建造项目直接有关的建造、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供货等单位的财务收支等进行审计监督。

5、政府采购效益审计

政府采购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提高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政府采购的效益包括:经济性,即是否实现贷币价值最大化,财产物资利用是否充分、有效;效率性,即必要的财产物资保障及办公设施的改善是否提高了工作效率;效果性,即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是否切实加强了财政支出治理,实际支出是否比预算支出明显下降,以及是否促进了政府政策目标的实现和宏观效益的发挥。审计机关在确保采购货物质量的前提下,要采用量化的方法,对政府采购的效益做出评价,以便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二)政府采购审计方式

在政府采购审计工作中,根据政府采购工作的特点,应采用合适的方式对其开展审计。

1、全面审计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政府采购从内容上包括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和采购治理;从对象上包括监督治理部门、采购方、采购机构和供给商等;从形式上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和单一来源采购。因此,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既要从总体上进行把握,对政府采购涉及到的各种对象开展全面审计,又要突出重点、抓住典型。

2、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

政府采购审计不同于程序性的预算资金审计,它不仅涉及到财务收支审计、合规合法性审计,而且涉及到效益性审计。其中财务收支情况只是政府采购中的一小部分,而合规合法性和效益性方面的审计则需要通过审计调查的方法来了解。例如对供给商的延伸审计调查,不但可减少供给商的对立情绪,提高审计效率,而且效果可能会优于直接审计供给商。另外,通过改进审计方法,进行审计调查,不但可拓宽审计范围,而且会使审计方法灵活多样,如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可多层面地了解社会各界对政府采购的看法,丰富审计报告的内容,弥补常规审计的缺陷,提高审计效果。

3、常规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

政府采购审计既涉及到财政预算的编制、安排和拨付情况,又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对政府采购制度的执行情况,因此,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常规审计的时候,有必要把涉及到政府采购方面的情况一并纳入审计方案,并建立相应的资料库。这样,在进行政府采购专项审计的时候,就可以从资料库中调取所需资料加以归纳、整理,并根据政府采购专项审计的要求补充其他资料和数据情况,形成全面完整的审计报告。另外,政府采购专项审计的报告也可以作为常规审计的内容之一,从而实现审计资源的共享,降低审计成本。

4、内控测评和实质性审计相结合

政府采购审计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政策性强,因此要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再开展实质性审计。即在政策法规认真学习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审前调查,重点对政府采购主要政策、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政府采购预算计划资金拨付环节内部控制制度、政府采购组织实施环节内部控制制度、政府采购治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政府采购监督治理环节内部控制制度等测试点进行调查、测试和评价,初步把握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强点和弱点。这样,既可以针对内部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又可以进一步明确审计重点、步骤和方法,使实质性审计更具针对性。

5、计算机审计与手工审计相结合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以往的各种治理工作今天都通过计算机治理来实现,政府采购工作也不例外。无论是采购信息、收集、治理还是各种台账数据统计工作,几乎采购过程中的所有工作目前都采用了计算机治理。在这种情况下,对政府采购工作大力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对提搞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具有无可比拟的好处。利用计算机强盛的计算能力,可以实现全面审计的目标。而计算机高速的检索能力可以很快发现疑点,结合手工审计的进一步延伸,可以突出审计工作的重点。

四、结束语

近年来,政府采购作为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的一种重要手段正得到越来越快的发展,而政府采购中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反映出来,如何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使政府采购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快速健康的向前发展,作为法定监督机构之一的审计机构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做好政府采购的审计监督工作,应成为审计机构的研究课题之一,希望本文的内容有助于审计机构更好的开展政府采购的审计工作。(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员办事处马社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2]《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做好2009年政府采购信息统计工作-国库司副司长周成跃在全国政府采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9年10月31日.

[3]黄恒学。《公共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4]楼继伟。《政府采购》。《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5]艾广青、马妍。《政府采购制度对我国的借鉴》。《财经论坛》,2009年第8期。

[6]《政府采购的审计监督》。

采购审计的目的篇5

关键词:采购项目;绩效案例;审计评价;启示

一、审计背景

采购管理工作一直是人民银行加强内部管理,服务于央行业务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集中采购项目,是单位财务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岗位廉政和风险防控的重要部位,是确保央行各项业务顺利运行的一个基本保障,也是容易引发腐败事件发生的一个节点。为规范采购行为,提高采购资金使用效益,防范资金风险,营造规范、严密、风清气正的采购管理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央行治理,提高项目资金绩效管理水平,我们将采购管理纳入重点关注的审计内容,同时对运行的过程和绩效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为提高采购管理绩效水平,需要尽快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估框架体系。尽管我们在审计实践中可以获取集中采购管理应具备的完整、准确、实时特征,但还不具备可扩展的功能特征,我们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式制定原则和标准,一是合理选取目标值,既考虑当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又要兼顾长远利益;二是处理好播种与收获的关系,同时还要通俗易懂。为实现上述目的,我们选取个别地市级机构进行解剖麻雀式的绩效审计实践。

二、审计指标的确定及尝试

按照采购逻辑我们对采购环节进行了逐项梳理,结合各个环节的工作状况筛选出最合理、最适用的绩效指标,运用多目标决策,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具体指标体系设计上结合实际工作,对采购过程中所反映的业绩和效果进行评定,评价指标重点遵循如下原则:一是系统性。设计采购管理内部控制、采购管理2个一级指标,项目管理等12个指标,45个三级指标。二是可操作性。设计指标尽可能满足人民银行采购工作实际,通用易懂,可以衡量,借鉴了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官方发表的单一来源采购审计报告中的一些思路,在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将绩效和合规审计相结合,指导审计人员对具体指标评价具有可操作性。我们针对三级指标编制了解释。三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其中定量指标按照量化成度划分评分等级标准。采购绩效审计评价是依采购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为评价标准,对各单位在采购过程中所反映的业绩和效果进行评定。

(一)技术指标

暂定为采购资金节约率、项目完成率和合规率三项指标,这是经过调研后确立,对审计对象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1.经济性指标。一是固定原则,这个指标具有持续性和连续性;二是可实现性原则,目标值制定要合理,在现有的采购内外环境和条件下,必须经过努力完成。经济性指标:审计期采购资金节约率=(采购计划额-实际支付额)/采购计划额。

2.效率性指标。一是完整、精确性原则,指标值可操作,并得到确认。主要是人员效率和成本指标。二是可行性原则,杜绝虚假数据和信息,使其具有权威性。效率性指标:集中采购项目合规率=(集中采购各类项目数量-不合规各类项目数量)/集中采购项目数量。

3.效果性指标。低成本原则,确保各单位以最低成本机会取得最佳的评估效果,全面和普遍体现管理的具体定义。效果性指标:集中采购项目完成率=(集中采购项目数量-未完成项目数量)/集中采购项目数量。

(二)绩效审计的尝试

采购是收集、评估、选择、确认、等价交换的过程,加强采购业务工作规范化,提高采购绩效管理效能,已成为央行内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经济性。

从遵循的原则性看,经选取的计划采购数据是部分本审计单位经过层层上报,有据可查,具有合理性。从相关性来看,编制的的集中采购计划,既着眼于资金当前和未来的工作需要,也满足了集中采购管理办法规定的限额标准;从可行性看,制定的方案,达到采购完成率的标准;节约资金总额数字较为可观,节约率普遍较高;确定的各项采购方案选取的资源分配较为合理。经审计某机构计划集中采购资金与实际采购相比较节约资金数额较大,占比12%,实现了少花钱,多办事,提高了绩效管理水平。

2.效率性。

被审计单位从可实现性上保证了最低成本获得最佳评估收益。从审计过程看,某机构27个集中采购项目,审计过程中提取的数据真实,获取合理,集中采购项目完成率100%。但3个项目在采购文件及合同编制基本完整存在不同缺陷,占项目的11.11%。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特别是事权和法律部门应维护央行权益,完善相关条款。经测算某机构集中采购项目合规率89.99%

3.效果性。

从审计结果看,审计期内集中采购项目全部完成,被审计单位在实施采购过程中能够合理使用资金,满足单位正常工作需要。从利用效果看,被审计单位在审计货物、服务、工程不同采购种类或不同采购方式的节支情况,集中采购资金基本保证了正常办公、维护和服务需要,某机构节约率为6.06%。

4.实现了内审增值作用,积累了绩效审计经验。

绩效审计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审计方式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将传统审计内容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使问题的提出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易于被管理层所认同和接受,审计突破了传统的合规性审计束缚,充分体现了绩效审计理念,从具体指标值审计来看,采购工作的内部控制管理、操作程序、合同管理、资金使用过程监督、档案归集整理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其中大多属于沿用历史操作习惯出现的问题,有的属于管理不善或不规范,根据审计发现及系列分析,得出被审计单位存在采购程序不尽合理,采购物品购置周期过长,评审人才库使用结构不够均衡等不足的结论,实现了内审的增加价值,达到了预期目标。提示了被审计单位如何“做得更好”。

三、关注绩效审计发现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一)目前基层单位供应商信息库建立的普遍不好或未建立。

经审计调查,发现某机构借用政府供应商信息库收集供应商信息共58个,全年27个集中采购项目中标的供应商均在供应商信息库之中,登陆该系统后发现该机构是采购1个项目之后,再入库1个项目。而基层单位这个信息库系统各采购单位建立的不完备,自行选取电子信息样本也各有不同,座谈中被审计单位反映,基层行人员少,资源和信息有限,应由上级行自上而下统一编制信息库并能与政府网结合,这样能解决基层人员少,减少咨询成本高的问题,如果能够在央行顶层框架上建立采购供应商信息库,会节约基层行经济成本,降低人、财、物的消耗。

(二)评审人员的选取不够科学。

依据《中国人民银行集中采购管理办法》(银发〔2010〕21号)第十九条“总行和地市中心支行以上分支机构应建立集中采购项目评审人员库。评审人员可适当吸收当地院校、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部门技术专家、单位内部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规定,对人力资源的利用进行了统计分析,审计人员分别对其人力资源配置和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列表,其次对采购项目逐一列表统计筛选分析,并与人才库使用情况进行比对。已经全部使用这个系统,并随机抽取了相关人员,我们根据采购立项、审批、评审、验收等环节对集中采购人才库的抽取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梳理,该机构2014年完成集中采购项目27个,投入人力219人次,2014年抽调评审人员重复率为58.33%。有4人未被抽取,6人仅抽取1次,1人重复抽取9次,说明该库人员使用结构不够均衡,人力资源利用和随机抽取不够科学。

(三)采购的项目申请时间和设备到货验收时间间隔过大,周期过长,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业务部门对物资需求的保障能力。

经统计测算某机构采购项目周期,检查完成任务时限,对各类物资的采购周期进行测算,发现某机构集中采购各类物资的周期性长短不一,总行统一采购的最长周期为160个工作日,最短周期为143个工作日,平均周期为151.5个工作日;机构询价方式采购的最长周期为181个工作日,最短周期为10个工作日,抽查19个项目,采购周期为58.74个工作日,货物类周期最长周期为84个工作日,最短周期为10个工作日,平均周期为44.4个工作日;工程类最长周期为181个工作日,最短周期为35个工作日,平均周期为112.5个工作日。

(四)采购公示内容不够完整,有的流于形式,不能很好的接受群众监督,未能真正做到严格自律。

我们对采购信息流程进行了细致梳理,发现某机构在一个完整年度完成27项采购项目,信息公示是由实施部门负责,所承办的项目直接在人民银行内联网上进行公示或以打印的纸质公告在行内进行张贴。2014年度除2项公示不及时外,其它25项公示均能够在询价评议结束后当日在人民银行内联网或张贴公告的形式进行了公示,公示的内容具有不完整性,不完整率为7.41%。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和业务水平不强。一部分采购工作人员对采购内部控制、工作流程、风险隐患等认识不到位影响了单位采购工作水平的提高。其次内控制度缺失或缺乏指导效力,不利于明确集中采购领导组织机构、相关部门和岗位人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不利于明确各项采购活动的操作流程,不利于形成“按制度流程办事”的集中采购内控环境。未能充分发挥内控制度的指导规范功能。一些业务人员对制度学习不到位,以惯例代替制度,影响了集中采购的操作水平。集中采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部分单位受组织集中采购业务学习培训较少、部分人员在不同岗位兼职等因素影响,对一些操作流程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在实施采购、采购评审、合同签订、组织验收、档案管理等环节出现各种违规操作。

四、思考和启示

(一)绩效审计改善了双方关系,锻炼了审计队伍。

我们以绩效管理审计为切入点,采购管理绩效审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坚定了我们继续开展绩效审计的信心。其次锻炼了队伍,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开拓了审计人员思维能力。采购管理绩效审计实践,由于审计覆盖面广,涉及的人员多,使审计人员接受了一次全面的审计思维洗礼。大家从有畏难情绪,到认真学习钻研绩效审计理论,再到具体审计实践,尝试了审计思路的转变,突破了原有老旧的审计认知,优化了知识结构,审计人员的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结合工作实际,一方面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扩大绩效审计范围;另一方面熟练掌握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增强方案和评价指标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评价结果更趋客观、公正,使审计发现在审计过程中成为“审与被审”双方的共同成果,达成共识,对提高被审计单位业务工作管理水平的发挥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建议总行内审部门尽快制定一套集中采购管理绩效审计评估体系。

顶层框架应有精确性,精确描述集中采购管理方面完整性、实时性、可信性、相关性、可用性、可调整性,预测性、低成本等等内容,在业绩指标、人员指标、管理指标、效益指标、时间指标、服务指标、信用指标等方面进行深入探求,达到一个共性的,共同认知的范畴。这是提高人民银行集中采购管理绩效和改善央行形象的有效措施,可以减少或避免利益输送造成的腐败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执政能力。

(三)进一步加强基层行集中采购的预算约束,严格考核,提高采购资金使用效率。

建议总行将集中采购预算与计划执行详细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加大对各省及下辖各机构编制集中采购预算和集中采购计划的审核力度,加强对年度采购预算和采购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要求基层单位提高集中采购预算和计划的编制质量,积极加强绩效效能管理,促进集中采购管理转型,积极构建合适的绩效评价指标,完善其持续发展的配套措施,为可持续全面开展集中采购管理评价奠定坚实有力基础。针对车辆保险、维修、保养、加油以及电子耗材中的硒鼓、墨盒等服务和货物项目,应该对这类物品采购项目加大授权管理力度,既考虑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商品服务贸易的可选择性,又进一步细化采购实施程序,切实提高定向采购工作成效。针对采购供应商信息库,建议总行集采中心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采购供应商信息库管理网络平台,将政府采购监管机构、采购人、政府采购商、供应商计算机终端连接,形成全国性范围内共享信息资源的应用信息平台,并可附带各种应用模块,便于今后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采购绩效(procurementperformamce)埃森哲

[2]中国政府采购制度及运行机制宗芳宇

采购审计的目的篇6

装备购置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目前,从经费绩效审计角度对装备采购活动予以评价还是一个新的课题,构建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研究成果。装备采购活动具有行政指令性更强、程序更复杂和采购目标的军事特色很浓等特点,构建装备购置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要结合装备采购的特点,其具体思路是:借鉴相关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研究成果,以装备购置费绩效审计的目标为导向,将“3e”指标融入装备购置费的运行流程进行综合评价。审计目标是构建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依据,以目标为导向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通常表现为对装备采购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装备购置费绩效审计绝不能仅局限于评价经费节约多少,而应该对装备采购计划制定的科学性、采购行为的效率、采购方式的选择以及采购的效果等进行综合的评价,尤其应突出军事效果的评价力度,它实质上已经超越了经济性和效率性,是装备购置费绩效审计中更高层次的目标。所以,装备购置费绩效审计必须坚持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重的三重目标体系。鉴于环境性不是装备购置费绩效审计评价关注的重点,公平性可以在社会效益当中予以体现,故本文仍然采用“3e”标准进行评价。如果仅以“3e”指标进行分类,难免割开了指标与经费支出环节、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以,我们将项目程序法的清晰流程和“3e”评价法的目标明确的优点结合起来,根据装备购置费的运行路线,关注与经费运行相关的各项管理程序,并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对绩效审计评价的影响,从装备购置费的运行流程和绩效审计目标两个方面综合考虑,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指标。装备购置费的运行流程可以分为经费投入、运用过程和产出结果三个环节,在三个环节上分别设计三类指标结合“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评价。在具体评价指标的设计上,应吸收相关绩效评价指标中好的做法,克服以往指标体系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装备采购活动的特点设置评价指标。具体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增加对装备采购投入决策环节的审计评价,并使之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具备相应比重;二是在经费使用效率评价中,既有对装备财务部门的效率评价,也有对采购监督管理、采购执行和质量控制部门的评价;三是充分考虑人和物两方面的因素,对装备采购机构的资金使用和管理人员进行评价,并对装备实物资产管理情况加强考查,实现价值和实物指标相结合;四是在评价指标的结构上,尽量保持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增强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3e”指标之间比例相对平衡,加强了对军事效果和经济效益的评价力度。

装备购置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装备购置费绩效审计对象可以从宏观层面或微观层面考虑,评价指标体系内容相同,只是计算口径不同。本文以装甲类装备购置费为绩效审计对象,将装备购置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三个环节的指标:经费投入类指标、运用过程类指标、产出结果类指标;第二个层次在三个环节下按照“3e”的内容分为九个维度:预算编制、政策符合性、承制单位审查、预算执行、采购效率、机制运行效率、军事效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第三个层次是在九个维度下分设45个具体评价指标。

(一)经费投入类指标在经费投入阶段,一方面要在符合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制订装备采购计划,编制详细的采购预算;另一方面还要审查供应商的资质情况,促进装备生产企业之间的有效竞争,降低寻租发生的概率。所以,在经费投入环节应设置三个维度:预算编制、政策符合性和承制单位。预算编制类指标主要评价年度采购计划制订得是否科学合理,具体可下设七个指标进行评价:年度采购计划与五年计划符合情况、装甲装备采购绝对规模、装甲装备采购相对规模、年度装甲装备采购支出增长率、装甲装备采购支出占装备购置费比重的增长率、年度装甲装备采购支出增长率与同期全军装备采购支出增长率的差额、上年度装甲装备购置费节约率。政策符合性类指标主要评价采购计划制定是否与国家和军队的相关政策相符合,是否体现我军装备发展战略的要求,重点、专用装备采购是否得到保障,国内采购的装备与引进采购的装备比例是否恰当,可通过三个具体指标进行考查:民用企业装备采购比重、专用装备采购比重、国内装备采购率。承制单位审查类指标主要评价承制单位的资质和信誉情况,主要通过三个具体指标进行考查:采购机构是否编制装备承制单位名录,承制单位资质审查合格的比例,未列入名录承制单位报批比例。

(二)运用过程类指标在经费运用阶段,主要是按照事先编制的采购计划和经费预算实施具体的采购活动,重点是评价装备购置费的预算执行情况,但是,装备采购活动是由装备计划部门、装备财务部门、装备采购部门和军代表机构共同完成的,其行政和经济管理行为直接影响装备购置费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因此,对装备购置费绩效进行审计评价离不开对这些部门工作效率的评价。所以运用过程阶段可以下设三个维度:预算执行、采购效率和机制运行效率。预算执行类指标主要评价经费预算的执行情况,具体通过年度预算与年度订货计划的匹配程度、年度预算执行率、预算资金到位率、财务处理差错率四个指标进行考查;采购效率类指标主要评价采购机构完成装备采购活动的工作效率,具体通过采购任务完成率、集中采购率、集中采购增长率、装备招标采购率、采购方式选择合理性比重、装备采购及时性比重、单次采购平均时间七个指标予以评价;机制运行效率类指标主要评价采购运行机制、监督机制是否有效,主要通过以下指标进行评价:采购人员的轮岗交流率,专家数据库中的专家使用率,装备采购信息次数,违规采购的次数。

采购审计的目的篇7

为解决目前采购存在的问题,实现高质量、低成本的采购,本文在深入分析原有采购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对采购管理方式进行了全面优化,增加了采购计划功能,梳理了采购申请审批流程,并通过我所实验室管理系统开发平台,以JaVa为开发语言,对设计并优化的功能全部进行代码实现,实践证明优化后的采购流程提高了我所采购效率,满足了实际应用需求。

[关键词]

采购管理;流程优化;实验室管理系统

1研究问题的提出

当前企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我所内部已经运行实验室管理系统,该系统的设备采购模块集成了采购申请的审批、询价比价单审批、合同的审批、付款的审批。但是采购计划的填报与、供应商管理等功能未实现集成,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加强。另一方面,计量课题的研究周期越来越短,往常5年的研究周期,现如今一个课题项目从立项到验收,通常为2~3年的时间,因此采购周期也进行了缩短。同样,航天产品研发速度越来越快,以往十几年研发一型产品,现在研发周期也大大缩短。由于研制周期的降低,有时甚至要求采购周期缩短为原来周期的十分之一。我所采购流程中的采购申请审批环节通常审批时间较长,效率较低,无法满足采购周期急剧缩短的现状。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采购作业信息化覆盖面不全

随着对采购管理要求的提高,采购作业规范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有的采购模块没有采购计划填报和询价比价单功能,实际工作中的采购计划填报和比价询价审批环节仍然通过纸质或电子表格形式进行处理,这就存在管控不规范、可能出现采购填报信息不准确、审批过程缓慢、有效信息无法保存和重复利用等问题。

2.2采购审批时间过长

我所采购流程中的采购申请审批环节通常审批时间较长,而且不区分是计划内采购还是计划外采购。该采购审批是对申请部门提交的采购信息进行初审,主要考查的是采购需求是否已经列入了年度采购计划,采购信息的内容是否符合计划要求,比如采购需求是否是在项目中列支的,预算是否在项目的规定经费中,填报的型号是否符合项目要求,采购人员进行初步询价和采购需求的核对。

3设备采购管理流程的优化措施

针对采购管理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对其产生的成因进行分析,我们给出了以下解决方案,促进采购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3.1加强采购全过程的信息化和规范化

3.1.1采购全过程信息化和规范化设计

原有的采购模块没有采购计划管理功能,这就存在管控不规范、可能出现采购填报信息不准确、审批过程缓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实验室管理平台上新增了采购计划填报、采购计划功能。

3.1.2采购模块信息化和规范化设计效果

首先,在实验室管理系统的采购流程中增加采购计划填报和采购计划表单。将采购计划的填报实现网上填报,流程审批结束后由采购管理员进行初步汇总。最终确定年度的采购计划。有助于企业内控及资产的合理利用,降低成本。采购计划的填报在准确性、统一性、及时性都有很大的提高,增加了归口部门的职责,对采购计划的填报进行了初审,大大提高了采购计划的准时性及准确性,为后续采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增加了计划内采购备选库对后续的采购申请流程优化提供了数据来源基础,不需要重复录入。

3.2优化采购申请流程

3.2.1采购申请流程设计

采购申请中约80%以上的申请是计划内采购,其他是计划外采购。因此我们把原采购流程区分为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类型。对于计划内采购流程步骤重新设计,精简冗杂的审批过程,缩短审批时间,同时计划外采购审批流程不变。由程序根据申请人选择的计划类型来判断后续流程步骤。

3.2.2优化后的采购申请流程的效果

通过此流程的优化,可减少审批的环节,避免了领导因工作忙碌或不在,而导致无法及时审批通过的情况发生,以及重复审批的过程,使采购申请平均审批周期缩短30%以上,大幅加快了审批速度。另外,对可以并行审批的部门实现会签,节省审批时间,缩短了串行审批的时间,缩短采购管理周期,提高采购效率。

4结语

本文在深入分析原有采购流程的基础上,增加了采购计划填报、采购计划、计划内采购备选库,同时优化了原有采购申请流程,把采购申请流程区分为计划内采购和计划外采购,并精简了计划内采购流程。实践证明优化后的采购管理方式使我所的采购业务工作流程更加科学、更加规范,并且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间,提高了我所采购效率和规范化,满足了实际应用需求。

作者:郭根琚小琳单位: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领导小组.企业采购管理辅导手册[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

[2]徐杰,鞠颂东.采购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采购审计的目的篇8

关键词:政府采购 审计工作 重要性

政府采购又称为"阳光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自2002年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标志着政府采购制度在我国全面推行,对节约财政性资金、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在源头上制度上抑制府败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审计做为监管的重要手段,加强对政府采购审计监督,不仅能有效保证政府采购制度的正确实施,而且对促进我国政府采购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起推动作用。

一、政府采购中的审计工作有利于加强权力的制约监督

采购预算审计,可称为标前审计,立足于采购之源,正所谓“万里行起于始”,可谓采购审计中的本源审计,可分为必要性审计及市场性审计。1、对预算的必要性进行审计,也是对采购项目的必要性进行审计,有助于采购人在采购项目设立之时,审视项目合理性,从源头上杜绝铺张浪费,节约财政资金。2、对预算金额市场性进行审计,可以规范采购单位对于预算价的操控。预算价作为采购控制价,应贴合实际,符合市场价格,有利于投标价的甄别与控制。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单位虚高预算价,实际上还是以正常的市场价成价,以此“彰显”政府采购效率,长期以往,就会增加供应商串围标的意愿,如此短期的“高节约率”损害政府采购的长期发展;而有些单位虚高预算价的目的就是为了套取财政资金,是权力寻租的表现。高价中标,私底下的好处是当然的。相反,有些单位缺少市场调研,预算价的制订依靠于供应商提供的信息而偏离市场形成低于成本价的预算,这一情形往往会造成正常采购程序的失败,从而增加采购的时间及资金成本,而政府采购中预算审计有助于采购人重视预算,正确对待预算设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政府采购中权力的制约监督。

二、政府采购中的审计工作有利于健全和完善制度,细化规定

采购过程审计,又为标中审计,处于采购项目的实施阶段。在此过程中,对开标过程及程序进行审计,能有遏制因程序错乱而引起的不公正。开评标过程、评标委员会的组成、采购结果的公示都有严格的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三章对各种政府采购方式所适用的条件进行了列举,采购法第三十一条对单一来源采购方式作了规定:“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货物或者服务,可以依照本法采用单一来源方式采购:(一)只能从唯一供应商处采购的;(二)发生了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不能从其他供应商处采购的;(三)必须保证原有采购项目一致性或者服务配套的要求,需要继续从原供应商处添购,且添购资金总额不超过原合同采购金额百分之十的。”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有很多采购人出于一定的目的,借以“发生了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不能从其他供应商处采购的”单一来源方式向意向供应商进行直接采购,来达到不公正的目的,使阳光采购流于形式。对于该类现象,审计工作就有利于甄别。采购过程审计监督程序的规范,监督方式的合理,监督主体的合法,在过程中查找问题,促进健全和完善制度,细化规定。

三、政府采购中的审计工作有利于警示后人,加速政府采购事业的健康发展

采购审计的目的篇9

一、a塑胶公司采购现状

目前,a塑胶公司的采购存在着以下情况:

(一)原材料成本波动大

作为原材料的一级大豆油由于容易受国际大豆价格的影响,每个月的价格波动都比较大,供应商与企业双方信息间的不对称以及无法及时把握市场信息的劣势使得a塑胶难以控制采购成本,也难以把握采购时机,采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二)采购费用居高不下

主要表现在:第一,运输费用过高。根据a塑胶近段时间的采购明细来看,有时会出现采购得到的原材料成本较低,甚至低于市场平均价格的情况,但是其产出产品的成本却依旧积压着企业的利润空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降低。采购成本不仅包括主要的购买价,还包括运输费、相关税费、装卸费等,经调查可以发现a塑胶的运输费等其他采购费用所占的比重较大,大量的运输费用最终致使总体的采购成本增加,a塑胶的采购成本缺乏严格审核。第二,仓储费过高:a塑胶无法有效控制库存,经常性地发生库存积压,尽管该企业有意识地增加采购次数防止库存积压,但收效甚微,库存积压导致的仓储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总成本。

(三)库存原材料部分质量不达标

经调查发现,仓储的大豆油有时会出现部分不达标的情况,一级大豆油里面混入过多的杂质。例如,磷脂、蛋白质、水分等等,这些杂质会严重影响环氧反应,最终使制成产品的品质难以达标,令企业声誉受到损害,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供应商管理现状

具有多家供应商,和其中几家供应商有长期合作关系,货源较为稳定,但供应商管理能力不够强,供应商评价体系不完善,也未形成完善的供应商淘汰机制,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也不对称。在近段时间,个别供应商提供原材料时积极性不如以前,有时验收时会出现少量货物以次充好的情况。采购部门对供应商报价的真实性尚存疑虑,难以了解其利润空间,出现价格波动时,采购部门难以把握其报价的真实性。

二、a塑胶内审问题原因分析

(一)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以事中事后审计为主要模式

a塑胶内审部门对采购工作的审计以事中事后审计为主要模式,不注重事前的预防,主要表现在:

审计部门没有在进行采购前就参与对优质供应商的筛选,获取物美价廉的原材料从而节约成本,而是在事后才对采购成本进行审计;内审部门不参与事前询价,而在事后才对采购价格进行审核;对于采购部门的报价不进行事前合理比价,导致总成本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超过预期计划标准;在验收入库后才对原材料验收成果进行审计,而非在事前加强控制,很难及时发现材料缺失或不达标;对签署后的合同进行审计,而不在合同签署前严格把关合同条款等。

(二)内部审计流程存在问题

(1)审计立项存在问题。a塑胶的审计立项以事中事后审计为主,没有准确定位,缺乏合理规划,审计部门没有了解企业自身所需,连续长时间都没有进行立项创新,没能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只机械地遵从上层下达任务,a塑胶公司作为一个加工企业,采购工作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成果,采购审计应作为内审工作的重要环节予以极高的重视,采购事前预控审计立项应被列入审计重点,然而内审部门并没有对公司经营活动进行准确分析,在适当的时候为企业发展新的审计职能。

其次,内审部门存在着盲目立项的情况,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立项,立项无法起到有效的事前控制作用,在对采购合同进行审计时,内审部门是针对已签订完的采购合同进行审计,其本质是事后审计,这一点存在着明显不合理的地方――签订的采购合同已生效,即便发现了错漏,经济损失已经在双方签字的那一瞬间产生,并不能有效预防损失的发生,所以这项审计并没有取得很好的监督作用,但是内审部门并没有对其予以改进。

同时审计立项也存在着时间安排上的问题,过于追求立项数量,导致各项审计时间安排过短,人力和时间的限制使审计人员只能蜻蜓点水似地走过场,无法有效进行监督。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关系着原材料的仓库审计极为重要,由于原材料数量庞大,仓库审计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然而审计部门过于追求审计数量,导致时间分配无法跟上需求,在安排仓库审计时又将其置于时间较为靠后的位置,结果严重影响了审计效果。

(2)初步调查存在问题。内审部门在进行初步调查时,审计所需资料的收集工作做不到位,在对采购部门进行价格审计时没有了解清楚市场信息,不参与询价。作为加工企业,需要大量的原材料,采购规模庞大。据统计,a塑胶一级大豆油的月采购规模在3000吨左右浮动,年采购规模达到了将近50000万元人民币,然而尽管采购规模巨大,内审部门却没有形成相应成熟的采购成本数据库。如今大豆价格变化波动大,内审人员在审核采购价格时必须利用网络等信息网通过各种询价的审计方法进行了解,对于价格走势了然于心,才能做到从源头控制采购成本,但a塑胶的审计部门没能做到对历年形成的数据库资料进行整理,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这使得在初步调查阶段就将审计工作立于不利地位。

(三)审计方法存在问题

内审部门在进行审计时,所采用的审计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审计部门没有注重对各种采购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参考国内外大豆油价格、行业平均价格水平等,对供应商的报价进行评价,通过分析获取有力的审计证据,参与决策。

同时在对上述提到的采购总成本进行审计时,没有运用适合的比价方法,盲目追求原材料低价。由于a公司是加工企业,其进货批次多,进货规模大,运费承运方式的不同都会导致采购费用的巨大变化,然而作为监督的内审人员却没有给予运输费等费用足够的关注,内审部门人员的眼光局限在原材料成本上而非总成本,严重影响了采购成本。

此外,审计人员将仓库的审计重点置于事中事后审计,其通常的做法为:在审计阶段对原材料库存明细账进行查看,若账面出现负数,则说明出库比入库多,意味着仓库人员在验收时可能产生了漏记,如果这种情况发生率高,则要对相关内控进行重点审计,这种着重事中事后的审计方法并不能起很好的成本控制作用。

三、a塑胶公司内审改善对策探讨

(一)解决内审问题基本思路――以预控审计为主要模式

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企业应强调预控,着重事前预控审计,如今事前预控审计在内部审计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有效的预控审计能够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损失,有着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无法比拟的效果。企业应将审计重点定位于预控审计,其中着重突出事前预控审计。基于这种思想,对问题的改进对策如下。

(二)完善a塑胶的内部审计流程

(1)审计立项的科学性。审计部门应科学立项,着重事前预控审计,在立项前应深入调研,围绕采购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研究,达到科学立项,通过事前预控审计有效控制采购成本。

审计人员要对合同审计进行科学立项,合同签订中的任何细微疏漏都可能导致巨大损失,审计人员除了对正式合同进行审计时,重点应该放在经济合同草签审计。通过经济合同草签前预控审计,对供应商以及供货协商条款进行全面审查,对该合同涉及的经济利益做出可行性评价,能有效保证企业利益,防止采购部门盲目签署合同。

在对立项时间安排上,也要注意给予内审人员足够时间,立项时不盲目追求数量,要分清重点,有针对性地对重点项目进行有效审计,在上述的仓储审计中,可通过去除不必要的审计项目,将仓库审计列为重点优先审计项目并分配足够的时间,保证审计人员能够进行有效审计。

(2)初步调查的充分性。初步调查时,应做好信息的收集,在对采购环节进行事前预控审计时,采购询价是必不可少的,审计人员应采用市场询价法,对市场进行调查,与相关技术部门合作根据已有的资料(如历史成交价、平均价、最低价等等)建立生产原材料价格档案或价格信息库及相关走势图,对于作为重要原材料却波动性极大的一级大豆油更要建立价格评价体系,跟踪价格,分析价格的变动趋势,对于每一批次大豆油的报价都应与历史档案比较,掌握影响成本涨跌的特定因素,对于价格异动的,必须予以关注,同时也要对供应商的报价进行分析,充分了解供应商的利润空间,才能对采购部门的比较采购管理进行审核,确保采购部门和供应商协商出一个合适的价格,保证采购成本得以控制,此外完善的价格信息库也能保证企业时刻掌握市场信息。[2]掌握了市场信息后,在必要的时刻就能采用提供证据法,要求供应商将报价进行调整,保证控制采购成本。

在进行事前预控审计时,其技术难度要远高于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更多的时候需要专业外知识的补充协助,所以审计人员应善于整合资源,多请求其他相关部门的帮助。对采购计划进行审核时,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审计座谈会,明确需要协助审计的部门,伙同仓库管理人员进行合作[2],对采购批量的经常性、合理性审查,检查采购计划是否符合采购的最佳时间,采购批量是否具有效益性,衡量公司物资采购工作的效益,保证在采购部门在制定采购计划的时候,充分考虑库存信息,确保库存供货及时,防止缺料的同时也避免仓储量过高使得库存费用增加。

(三)完善a塑胶的审计方法

完善对采购价格的审计方法。在对采购部门提出的原材料价格进行审核时,内审人员要着重采用分析性程序:对收集到的历史价格数据、国内国际平均价格数据、同行业价格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探讨报价的合理性,参与决策,通过趋势分析、比率分析等方法了解价格走向和供应商所报价格能产生的利润效益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利用分析性程序还可以帮助审计人员获取客观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可以将其作为要求供应商适当降低价格的有力武器。

完善对采购费用的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在对采购费用进行审核时,没有对成本进行综合考虑成本,无法对采购总成本取得良好监督,全面的采购管理理念是内审人员必须具备的,很多时候不能单纯采用价格这个单一的指标来对一项采购业务进行衡量,内审人员应该在事前采用综合比价法。具体体现为:审计人员对采购计划进行审计时,要留意采购部门和相关的技术部门有没有协商好质量规划,同时不仅要观察品种、数量、质量有没有达到企业的标准要求,还要对采购需求量进行核对,对计划采购量是否合理进行检查,对采购计划的成本目标进行严格审核,检查其合理性和效益性,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确定采购成本目标,保证采购价格要有竞争力,其中,由于运输费用巨大,对于双方协商约定的运输方式也要予以特别注意。此外,不仅要关注价格,审计人员还要审核原材料的质量。在审核采购部门制定的采购计划时,审查该计划有没有对库存和在途情况列入考虑,有没有科学安排计划,防止编制计划的随意性太强,使得采购数量远超生产计划所需要的,造成不必要的库存积压,

完善对仓储的审计方法。采用穿行测试,利用顺查法,对公司有没有设置一套严格、明确的验收制度进行审计。在收到采购计划后,审计部门应该指派人员核实以往的验收记录,对仓库的仓储条件检测记录进行审计,根据审计结果对验收部门的工作提出注意,在原材料入库前进一步加强验收质检力度并严格控制仓储条件,材料入库后,审计人员应根据收到的采购计划和入库单进行核对,伙同仓储人员提供的仓储信息,审核入库原材料的数量能否达到生产要求并不发生多余的库存积压,质量能否达到生产标准。

采购成本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资金回笼速度,作为决定商品或服务价格的重要因素,在极大程度上也影响着顾客的消费欲望,对于企业特别是加工企业来说,作为一大利润源泉,采购成本的有效控制已越发不容受轻视,采购成本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以及是否能都得到有效控制,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绩效的高低和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3]由于大豆价格波动性极强,该企业如果能致力于将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推向事前预控审计,改善审计方式,做到有效控制采购成本,将能获得更加有力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长存。

采购审计的目的篇10

一、有效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

1、各单位要按照政府采购法律、政策制度、集中采购目录及采购限额标准等规定,认真承担落实采购需求的实施工作,进一步树立依法采购观念,落实采购政策要求,有计划地应采尽采,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对于县本级财政投资项目的采购,各单位要通过财政评审和预算审批,并全程接受财政、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

3、各单位要认真落实节能环保、自主创新、进口产品审核等政府采购政策,凡采购产品涉及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产品的,必须执行规定的政府采购清单目录。同时,政府采购要兼顾促进当地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就业机会和就业渠道,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4、各单位要加强政府采购计划管理,严格遵守政府采购限定标准,严禁配备超出办公基本要求和专业需求的高档、高配置设备产品,推进政府采购管理与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和资金支付的有机融合,体现公开、公正、透明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二、严格规范政府采购程序

1、县财政投资项目必须经县政府审批,由县采购中心按程序办理;上级专用资金项目,按县长或分管领导批示及上级文件要求,由项目主管单位和采购中心共同办理;采购单位自有资金项目,按采购单位委托书和采购计划表,由县采购中心严格按政策规定要求负责办理。

2、县采购中心接受政府采购项目后,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省政府采购行为规范》的要求,按照采购项目性质和需要,审批选定采购方式,并按照政府采购方式工作流程,分别采购公告,编制采购文件,进行开标评标,确定中标人,签订采购合同,跟踪落实采购项目,进行采购项目验收结算,上报采购项目统计信息,收集采购项目资料存档,接受相关部门检查审核,保证政府采购项目规范合法。

三、积极开展协议供货和定点服务

1、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提高政府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方便采购人采购,针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组织日常办公需要的通用办公用具,实行协议供货和定点服务。

2、协议供货和定点服务的单位,必须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依法公平公正选定,对其中标产品的价格、服务条件和优惠率,以协议书的形式固定,在供货有效期内,采购人可以自主选择协议供货产品和服务。

3、符合协议供货和定点服务的政府采购项目,由各单位按照年初采购计划,经县采购中心审批后,由各单位到公示指定的协议供货和定点服务单位自行采购。

4、确认的协议供货和定点服务的单位,必须按照规定上报公开中标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按月及时和维护价格信息,并遵照协议供货和定点服务的约定条款,履行职责义务。

四、充实完善专家评审制度建设

1、按照《政府采购法》和《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的要求,根据我县政府采购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专家评委信息库建设。采取公开征集、单位推荐与自我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和聘请采购评标评委,为政府采购工作提供合法有效服务。

2、加强评审专家素质建设和资格管理。开展评审专家职责培训,规范评审专家执业行为,在政府采购项目评审中,依法抽取评审专家,独立表达评审意见,确保公平公正,诚实信用,体现评审专业水准。

五、逐步建立政府采购预算管理

1、为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对于相对固定和经常需求的采购项目,县采购中心要实行政府编制年度财政预算,部门编制采购计划,年中适当调整,坚持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逐步实施政府采购预算管理。

2、对于已编制并批复的采购预算项目,各单位要及时安排项目实施,均衡执行采购预算,避免集中时间段突击采购和突击花钱,以增强政府采购的计划性和实效性。同时,对于各单位列入政府采购预算的项目资金支出,县采购中心要认真审核,按程序审批,财政集中支付,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六、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专业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