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10:49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篇1

摘要:从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及市场潜力等方面,实例分析了我国现有的18家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和资本经营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实例研究;资本融资环境;资本市场

自1993年6月29日我国第一家医药公司—哈医药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至2009年3月我国共有医药上市公司100家,医药板块作为朝阳产业广受投资者关注。医药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优势群体,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力。其中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上市公司有18家,占医药行业的18%,代表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总体状况。笔者将对这18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进行资本市场利用现状的实证分析,以期对利用资本市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其中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开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数生物医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因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全8[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国家发改委.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篇2

医药产业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是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根据全球知名医药调研公司imSHealth对医药市场的监测,1991年全球医药市场为2058亿美元,2011年达到8800亿美元,二十年间医药市场的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4.0%。目前,我国医药产业也呈高速增长,但总体上看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还处在比较“年轻”的阶段,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不够,产业竞争力不强等不足仍然存在于医药产业中。为了促进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需要制定与医药产业相关的一系列政策。但政策的制定并不是盲目的,相关政策的制定需要建立在对医药产业定位的基础上,在制定政策前需要对目标产业进行全面而正确的定位。因此,对医药产业进行定位对于相关政策的制定的意义非同小可。医药产业作为一种产业类别,具有一般产业的基本属性,医药产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还有着这类产业的特点。同时,医药产业由于其产品——药品关系国计民生而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医药产业有别于其它产业的属性更加突出。因此,本文拟首先从市场调节的角度、国家变迁的角度对医药产业进行基本定位,再从医药产业的产品的出发,结合基本药物制度与医药产业的关系对医药产业的特殊属性进行分析,以达到对医药产业的全面定位。

1从市场调节的角度对医药产业的定位

医药产业作为一个正在逐步进入国家主导和核心产业的产业类别,与其它产业一样,必须接受市场的自发调节。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通常是通过该产业的投入、产出等方面的一些特性来发挥调节作用。从而一个产业的投入、产出方面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业的市场结构,诸如进入壁垒条件、生产者规模和分布、产品差异、规模经济等。

1.1医药产业是高投入的产业医药产业本身是一种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技术的特征,而与此特征相联系,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的特点。医药产业的高投入主要体现在医药研发上。医药产业中,承担研发的是制药产业。制药产业在产品研发的早期和生产过程中严格的标准和质量控制,以及最终产品上市和市场开发的过程中都需要非常高的投入。尤其是新药的研究开发过程更是耗资巨大。国外通常开发一种新药需要2.5亿美元,有的甚至高达10亿美元。

1.2医药产业是高收益和高产出的产业众所周知,医药产业是一个高盈利产业,发达国家医药行业的销售利润率一般高达30%。而创新药物的利润回报率更高、更快。一般情况下,一种新药上市后2~3年就可收回所有投资。换言之,新药品一旦开发成功,投放市场后将获取暴利。

1.3医药产业具有相对垄断性医药产业在大多数国家都是由政府控制准入的行业,政府的严格监督和医药产业本身的高投入特性使得医药行业的进入壁垒很高。高进入壁垒进一步导致了企业一旦进入医药产业则可形成相对垄断的地位。这种相对垄断性不仅表现在区域方面,也表现在企业垄断方面。区域的相对垄断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是全球制药市场的主体。北美市场首屈一指,其次是欧盟地区和日本。医药产业中企业的相对垄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跨国公司通过大规模的联合兼并,对市场的垄断性越来越强,对世界医药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主要发达国家及其跨国企业垄断地占有着医药研发资源和医药技术创新的成果。医药产业的高投入、高产出及相对垄断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医药产业的诸如进入壁垒条件、生产者规模和分布、产品差异、规模经济等这些市场结构,而产业的发展状况往往受这些市场结构的制约并通过这些市场结构得以体现,从而该产业的发展也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接受市场的自发调节。

2从国家变迁的角度对医药产业的定位

受市场调节是医药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共同属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医药产业与一般产业并无差异。然而,随着国家发展的变迁,我国需做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选择。当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工信部等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各部门和有关专家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被赋予了这类产业的新的属性和特征,这些属性和特征便成为我国对医药产业制定针对性政策的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基于新兴技术、科技含量高、出现时间短且发展速度快,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具有较大溢出作用,能带动一批产业兴起,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支撑作用,最终会成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业态形式,其产品质量要稳定并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发展前景要好,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经济技术效益显著。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医药产业可被定位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1医药产业是刚兴起、渗透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我国医药产业规模较小,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快速成长期。医药产业作为一种基于新兴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对未来产业发展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对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和渗透作用。医药产业结合了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它不仅能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的形成,也能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发展,并将最终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或支柱产业。

2.2医药产业是高科技含量、高产品价值的先导性产业医药产业需要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和新技术的支撑,其产品蕴含大量的技术突破。在医药产业中知识产权密布。因此,医药产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附加价值高,能够引导和发展市场需求,并因此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

2.3医药产业是综合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友好性产业医药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不仅适应低碳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选择,也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力手段。医药产业不以产生消耗大量资源为条件,更不以造成大量污染为代价,节约资源,排放少,强调环境保护是创新驱动的产业,也是环境友好型产业。

2.4医药产业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导向性产业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还处于低级阶段,现代服务业所占比例不高,农业人口比例仍很高,制造业主要依靠投资和资源消耗。医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创新竞赛环境下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战略机遇,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2.5医药产业是吸纳新就业、社会效益好的依靠性产业扩大就业是促进民生的一大主题。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未完全消除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业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瓶颈问题和制约因素。医药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在促进充分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从公共性质的角度对医药产业的定位

上述医药产业的特性是医药产业作为某一类产业的一些属性,然而,由于产品的特殊性,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公共政策,医药产业又有着自身的特殊属性。医药产业的产品——药品,与人民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医药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特殊产业。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医药产业的这种特殊属性更加显著,医药产业的公共性质也越发凸显。基本药物制度的落实是以实现基本药物的可及为主要目的的,而基本药物的产业部门就是医药产业。因此,医药产业是基本药物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直接相关产业。为此,笔者从基本药物及基本药物制度的公共产品属性的角度对医药产业的公共性质进行探讨和论述。

3.1公共产品理论分析经济学家大卫•休谟(Hume,1739)最早对公共产品进行了理论分析,他认为“某些对每个人都有益的事情,只能通过集体行动来完成”。此后,随着众多经济学家对公共产品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该理论逐渐趋于完善。但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的定义对该理论的影响最大。依照萨缪尔森的分析,纯公共产品是指任何一个人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别人对其消费的物品。换言之,一定数量的纯公共产品只要被生产出来或被提供,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可以对其进行消费。后来的研究者根据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的定义,总结出区别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两个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ness)和收益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对于同时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的消费品称之为公共产品(publicgoods);而对于同时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收益的排他性的产品称之为私人产品(privategoods)。这里的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任何一个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对该产品消费。因此,整个社会对于该产品的消费量就是每一个消费者的消费量。这表明:第一,从消费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可以支配公共产品的总量商品;第二,公共产品在个人之间是不可分的;第三,该类产品多分配给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而这里的收益的非排他性是指某种产品一旦被提供,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或者排他成本很高。可见,非排他性与外部性具有密切联系,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外部性收益(externalBenefit)的特征。当然,外部性与非排他性是有区别的,外部性收益通常发生在有限个体之间;而收益的非排他性通常是指广泛的外部性收益,甚至涉及全社会的个体。对于公共产品的消费的非竞争性与收益的非排他性而言,前者是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是由公共产品自身的因素决定的。而后者则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根据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可以将所有产品分为4类:纯私人产品,既不具消费的非竞争性也不具收益的非排他性;纯公共产品,既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又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俱乐部产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但不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共同资源,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而不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俱乐部产品和共同资源因只具有这两个竞争性和排他性两个特征中的一个,有时也被称为准公共产品。

3.2医药产业的公共性质分析

3.2.1基本药物的公共产品属性分析基于上述公共产品理论的分析,笔者从是否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出发来判断基本药物是否属于纯公共产品。布朗和杰克森(BrawnandJackson,1990)曾以图示方式,给出判别公共产品的步骤,如图1所示。根据图1的流程进行判断,首先基本药物具有明显的消费竞争性:在所有的基本药物中,某一个单位的药品被某一个患者使用后,同一单位药品不可能同时被另外一个患者使用,也就是说,多分配给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不为零,即具有消费竞争性。进一步对收益的非排他性进行判断,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基本药物不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因为某一个患者用药治疗后,一般不会导致该患者以外的很多人的健康状况的改善。即使对于一小部分传染病防治的药品(如疫苗)而言,它们确实存在明显的外部性,但这种外部性并非是公共产品收益的非排他性意义上的外部性。因此,基本药物也不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由此得出,基本药物本身并不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3.2.2基本药物制度的公共产品属性分析在对基本药物制度的公共产品属性进行分析时,笔者仍然遵循图1的流程来进行分析。基本药物制度作为一项国家制度,一旦建立,就意味着国家中的每一个居民都有权力享有,每一个居民都能从中获益。对于国家而言,收益的排他成本很高,当然,也不可能进行收益的排他。所以,基本药物制度具有明确的收益的非排他性。但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下,多一个人享受基本药物制度的待遇就会多消耗一份药品资源,也就是基本药物制度分配的边际成本不为零,即基本药物制度不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因此,基本药物制度应属于准公共产品。

3.2.3医药产业的公共性质分析基本药物制度得以落实,根本的物质保障就是基本药物。而医药产业作为基本药物的产出部门,是基本药物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坚实后盾。通过上文分析得出基本药物制度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而基本药物制度的这种属性便赋予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医药产业某些特性:医药产业关系到国民对准公共产品的消费;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与否与国民的基本用药息息相关等。总之,作为公共产品的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使得医药产业在也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公共性质,从这个角度说,医药产业可以被看作一种公共产业。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篇3

一、国内医药流通行业的现状分析

1.医药流通行业地方保护问题突出

医药流通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流通,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保障医药流通规范进行。受计划经济时代政策影响,以及国内对药品流通严格的监管,药品在国内范围内流通并不顺畅。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设立地方贸易壁垒,阻碍外区域药品进入本地市场。例如:通过药品检验、审查等行政手段影响一些非本土药品的本地销售。地方政府的地方贸易壁垒不仅严重干预了市场机制,造成了市场的不公平竞争,还使一些地方药品流通企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尽管我国药品管理办法第69条规定地方政府不得设立药品流通地方保护政策,但从国内药品流通的现状来看地方保护问题还是非常突出。造成药品流通地方保护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国内相关的法规机制不完善。

2.医药流通行业发展还不成熟

制药产业发展带动医药流通行业发展,但国内医药流通企业大多规模小,而且企业经营盈利能力差。目前国内初具规模的医药流通还是以国营为主,民企医药流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2014年度药品流通企业中上市公司共17家,市值总值为2593亿元,但平均市值只有152.54亿元,是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潜力巨大的医药消费市场的。新时代背景下医药流通电子商务也有了一定发展,截至2015年6月30日,拥有互联网药品交易资质的企业合计仅为425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互联网药品交易平台也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药品物流需求。“多、小、散”的产业生态还是当前国内医药流通的主要现状,市场竞争力较弱。近几年国内医药流通企业数量统计如表1。

二、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国内医药行业

1.医药行业价值链组成分析

医药行业价值链由医药原料供应商、医药生产商、医药流通企业、医院或零售药品、顾客等组成。在整个价值链中医药流通是处于承上启下的链条环节。全球医药市场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据国际权威医药咨询机构imS预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医药市场,2020年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市场份额将从3%上升到7.5%。2013年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222,97亿元,同比增长18.79%。随着医药工业总产值的不断增长,需要高效的医药物流做支撑。另一方面,随着医药生产产业的快速发展,医药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医药生产端与销售端的利润空间不断缩水。由于医药流通不完善,药品流通行业运营成本增加、毛利率不高,导致医药流通成本过高。医药流通成本过高必然不利于医药产业发展,因此医药流通成为了制约医药行业发展的瓶颈。

2.医药行业价值链保障措施分析

行业价值链分析的主体部分是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分析,此外就是价值链价值保障的组成部分分析。保障组成部分包括规范的医药市场秩序、医药信息化和智能化、医药物流创新服务、雄厚的资金保障、优秀的人才队伍等,是保障价值链各个环节发展的关键。在价值链模型分析中,明显能感受到国内医药行业在相关保障方面的建设比较滞后。例如:201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具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颁发的开展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确认文件的有93家,开展物流延伸服务的有68家,承接药房托管的有64家,承接医院药库外设的有22家。同时,从国外发达国家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高度集中、降低成本、发挥细分市场的优势、创新发展是医药流通企业发展的新趋势。但以国内医药流通企业现状和规模来看政府不及时出台相关的保障措施是很难实现的。

三、国内医药流通企业转型的策略

1.加强药品流通行业整合,发展一批规模型的医药流通企业

在美国,医药流通业务主要集中在麦卡森、卡地纳、美源博根三大公司。由于业务高度集中,这三家公司获得了稳定的利润来源,从而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支持医药流通模式创新。例如:对上游建立oem业务,为下游提供药房管理、医疗手术用品定制、自动售药系统和医院信息化服务等业务。在龙头医药物流企业的带动下,美国国内医药流通水平大大提升。国内医药流通企业发展还不成熟,需要加快国内医药流通企业的行业整合。行业整合不仅包括行业内整合,还包括上下游行业整合,打造一批核心药品流通服务企业。通过行业整合也能在医药流通行业内引发鳗鱼经济现象,提高国内医药流通市场的活力,从而实现提升流通效率、下降流通成本的改革目标。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加强行业整合实现国内医药流通企业集中度,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增加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动力。为实现国内医药物流企业集中发展,需要鼓励金融市场向医药流通企业倾斜资金扶持,鼓励和支持医药流通行业企业兼并和重组,也可以鼓励上下游的医药生产企业、医药销售企业进入医药流通行业,增加市场活力。当前国内物流行业发展迅速,药品流通企业加强与物流行业企业合作与整合也是非常必要的。鼓励一些专业物流企业进入医药流通行业也将促进医药流通的大发展。

2.在医药流通企业内部积极转变经营理念

利润增加是推动医药流通企业转型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医药流通企业的转型应该以利润增加为主要目标。在企业内部加强营销渠道建设无疑是流通企业转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转型过程中流通企业要正确定位自己,认清当前的市场形势,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发掘客户需要的营销观念,积极开展营销渠道建设。结合价值链模型分析,医药流通企业是连接消费终端和生产企业的重要环节,掌握销售市场才是流通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因此,转型中营销渠道的建设应以提高企业对营销渠道控制为主。对于医药流通企业来说,强有力的控制力能够提升其与医药生产企业的议价能力,从而提高其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为了提升企业对营销渠道的控制力,需要在传统管理模式上大胆创新。例如:某知名医药流通公司通过收购兼并药品零售企业发展建立自己的药品零售连锁体系,获得了绝对的市场话语权。思维创新方面国外有很多方式可以借鉴,例如:医院药房托管业务。积极拓展医院药房托管业务,使其能覆盖更多的医院、诊所和卫生院等,一定能为医药流通企业带来客观的利润。管理思维理念上需要打破常规,可以通过让销售终端入股的方式,牢固企业与销售终端的联系,还能为企业吸纳更多的发展资金。

3.完善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规范机制

完善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规范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为企业转型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药品的定价制度体系和新药审批制度体系,坚决治理医药流通地方保护贸易壁垒,实现市场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受国内传统药品监管政策的影响,地方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同时也是监管者。这样的现状是完全不利于医药流通市场化发展的。改革国内医药及医药流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透明的医药行业流通保障机制十分必要。近几年国内药品监管及审批制度不断修订,但与欧美药品审批制度比较,还是有很大差距。例如:美国的法规体系由三级组成,包括了基本法案、具有法律强制作用法律及技术指导原则。欧盟的法规体系则分为法规、法令、通知、指南四部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药品管理体系加强国内医药市场规范机制建设,将药品准入检测交给第三方专业研究机构,实现地方政府对药品监管部分放权。监管中将社会监督纳入监管范围,同时适当提高该行业的准入门槛,以此来淘汰一批盈利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的弱小药品流通企业。市场机制的创新还要避免药品流通企业内部恶性竞争,提高药品流通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篇4

2013年3月22日,《“限抗令”后中国抗菌药物应用与开发趋势》会议在上海虹桥元一希尔顿酒店召开,大会由上海市药学会、《上海医药》杂志社和上海医药行业协会联合主办,共有3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医生、药师、抗菌药物生产和销售企业及零售药房的专业技术人才参加会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资深教授、临床抗生素专家、《上海医药》杂志总编张永信教授和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临床药学与临床药理科终身名誉主任黄仲义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上海市卫生局党委书记王龙兴代表大会主办方发表致辞,卫生部医政司焦雅辉处长等7位医药专家发表演讲。会议聚集产业、临床共同关注的热点,对话创新策略,给予中国医药人前行的思考。

解读政策背后思考,了解政策制定方向

2012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使医药行业掀起了轩然大波,“史上最严厉”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将药品的处方权分配给不同级别的医生,同时限制抗菌药物处方权;明确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遴选采购、临床使用、监测和预警、干预与退出流程工作机制。

焦雅辉处长和张永信教授分别介绍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进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解读精神。焦处长肯定了在三年整治时间里,抗菌药物临床管理取得的成绩。另外,她传达了两个重要信息。第一,卫生部将建立一个全国耐药细菌的细菌库,进一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并服务于更大的市场价值,比如为企业新药研发提供参考,遏制低水平重复型的抗菌药品充斥市场的乱象;第二,《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已编写完成,即将,这是一本由国内专家根据临床经验,针对我国具体的细菌情况编写的临床医师口袋用书。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杨帆教授作了上海抗菌药物分级目录的解析。杨教授表示,上海市的抗生素管理相比全国而言,更加严格,更加细致,增加了“限制级按分限制级管理”一类,而且相对于卫生部目录来说品种“只减不增”,种类更少,更易于抗生素的临床推荐和管理。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抗菌药物分级目录的制定理念已被卫生部认可,写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版管理部分。

透视市场趋势,寻找未来方向

抗菌药物市场变化与临床合理应用之间的实际关系必将影响未来的发展走向。王龙兴书记在致辞中指出,虽然全世界都普遍存在抗生素的滥用情况,但抗生素的发展依然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环境,抗生素生产企业应注重结构调整以及合理生产。

黄仲义教授分析了耐药菌治疗发展趋势对新型抗菌药物的需求,他总结了近年来细菌耐药性的变化和上海抗感染用药趋势,他认为“掌握抗菌药应用指征”、“根据感染发生场所、部位、流行病学资料选择抗菌药”、“注重科学的抗菌给药方案”以及“根据pK/pD选择抗生素”是合理运用抗生素的关键。

卫生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全国推广计划核心专家、上海市医院内感染质控中心主任何礼贤教授从宏观上对抗菌药物的应用思路和策略作了总结。他认为,对于制药企业来说,改变药物剂型也是一种选择,以头孢克洛为例,优化的缓释胶囊发挥了头孢克洛的最大抗菌疗效。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陈代杰副院长从事微生物药物研究开发和教育工作近30年,他指出,目前全球存在抗生素开发乏力和细菌耐药性泛滥的情况,化学合成依然是新抗菌药物发现的重要途径。

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高级行业研究员干荣富长期从事情报研究,关于“限抗令”下中国抗菌药物市场的变化,他结合3月13日刚刚的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通过对国内外抗菌药物市场和近几年全国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分析,为企业代表提出了建议和应对措施。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世界医药经济医药工业中成药市场数据一、世界化学药市场疲软与植物药及天然药物市场坚挺形成鲜明对比

1、全球医药经济减速,化学药市场增长乏力

从2002年至2010年,全球医药经济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展,全球医药市场2010年的销售额达到8750亿美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4.5%。虽然全球药品销售在2010年继续增长,但其增长率已经从2002年的近年高点9.1%减慢到了2010年的4.5%,其中非专利药的使用和新兴市场的兴起对药品市场影响显著。2010年,新兴医药市场的增长幅度在10%~16%之间,而发达国家医药市场的增幅却仅在4%左右。随着“重磅炸弹”药物专利的到期,非专利药上市品种增多,产品可及性增加,支付方影响力增强,新兴市场扩容和全球医药市场重新布局,未来的药品主战场将会向亚洲、非洲和拉美市场转移。

2、世界植物药及天然药物市场高速增长

据保守估计,世界植物药及天然药物市场(含中国中药市场)规模到2009年超过800亿美元,同比增长22%。近年来,世界植物药及天然药物市场每年均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世界化学药品的年平均增长速度(5%~8%),世界药品行业眼光更多投向植物药及天然药物。

二、中药:世界药物市场的新大陆

1、中医药在当代疾病治疗方面表现不俗

中医药是中国人的药品,是中国的国宝,它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中国人两千多年来对抗瘟疫的历史更证明了它的辉煌作用。

2003年,非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的不断出现,尤其是在中国内地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流行,使之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而此时,中医药在非典治疗中的亮眼表现,举世赞叹。

当随后出现禽流感、手足口病、甲流、超级细菌的时候,人们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中医药,而中医药也不负众望,表现不俗。

2、中国中成药市场发展迅速,高速增长

2002—2010年,中国中成药市场规模呈现稳定增长趋势,由2002年的671亿元增至2010年的259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0.32%。特别是2007年以来,中成药市场每年均保持20%以上的增长。

3、中国中药饮片行业工业销售收入增长速度遥遥领先

2004年到2010年,我国中药饮片行业工业销售收入持较高速度增长水平,近三年增长幅度均达到30%以上,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中药材价格上涨带动,销售收入增长明显高于生产总值增长,2010年中药饮片工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61%,达到636亿元。

三、中药行业:扎根中国本土稳健增长

1、中国医药经济未来的黄金十年

根据imSHealth最新的分析数据显示,2001年时,中国药品市场规模仅名列第10,但2009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7,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2大药品市场。

2、我国医药工业发展迅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制药工业快速发展。医药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7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349亿元。从2000年至2010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1.2%,远远高于国内GDp的增长速度。2010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为12349亿元,与2009年同期相比增长22.9%。

随着医药工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由2000年的1.85%上升至2010年的3.10%,总体上看比重上升的幅度较大。

3、国家品牌与国家定位优势是中药腾飞的基础

提到美国,人们会认为其电脑和飞机是世界上最好的;提到日本,人们会想到其汽车和高科技电子产品;提到意大利,人们会想到其风靡全球的品牌服装;提到瑞士,人们会想到他们的军刀和钟表;而提到中国,人们会想到太多神奇和神秘的东西,而中药是其中最神奇的一种。每个国家都会被认为在不同的领域具有特别的专长,这是天然形成的,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占有独特的位置。而这种心智是促使购买的最直接因素,为中药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尽显东方智慧和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成为国际竞争中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资源宝库。中医药的文化特征,使其同“孔子”一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国家品牌”。

4、根据要素禀赋论,中国在中药方面有比较优势

我国中药资源极为丰富,全国药用资源共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00余种,药用矿物80种;用量较大的药材均能人工栽培,是世界上最大的药材生产国。中药复方在应用上品种繁多,这为新药开发、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来源;特别是中药在临床上表现出来的相应毒副作用小或无毒副作用、无耐药性,对一些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有独特的疗效等优势,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视。

综上所述,中国有如此丰富的中药资源,根据要素禀赋论,中国在中药方面有比较优势。

5、人口老龄化推动中成药市场的扩大

2009年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中国从1999年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人口社会,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60岁以上的人群占我国人口总数的比重越来越大,心脑血管、内分泌疾病等发病率的上升和发病年龄的年轻化,使得药品消费整体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老龄人口对医疗的需求为普通人的3—5倍。同时人口老龄化使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老年性、慢性疾病用药市场增长迅速,这对医药生物技术产品提出了新要求的同时也扩大了市场需求量。中药一直以来的市场基础以及其标本兼治的作用,将成为最大的受益领域。

6、新医改推动中医药大规模的推广和临床应用

2009年,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等文件,开始新一轮医改。新医改方案体现出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药卫生服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将保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农村人口和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将逐渐享有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意味着农村将会是基本药物使用的主要市场,也将是最大的普药使用市场。

2009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配置,同时增加医保目录中的中药品种,使得中药市场扩容。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医改回归公益的本质进而推行“低水平,广覆盖”,加大医保覆盖面,降低药品成本,致使国家必将深入推进中医药的应用。

四、前途光明下潜藏着无数的问题与挑战

1、中药产品水平亟待提高

中药材是中药发展的基础,但目前中药材质量不稳定,品种混乱,已经制约了中药产品的发展。

在中药饮片加工方面,主要是生产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炮制规范不统一等问题。中药饮片生产厂家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技术工艺落后,致使药材的有效成分流失,饮片质量难以保证。

在中成药方面,主要问题是单个产品和同类产品低水平重复严重,其中一些产品质量不高,疗效不佳,销路不畅,致使真正质量过硬的品种难以形成规模。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不完善,产品的质量还不够稳定,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超标现象没有很好解决。

2、规范建设有待完善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研究、开发和生产都必须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尽管多年以来,我国医药管理部门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提出并建立了一些规范和制度,但从整体上来说,距离国际通行标准和市场要求还有相当距离。

3、基础性研究亟待加强

中医药理论是以我国传统的朴素哲学思想为基础,以传统经验为标准而建立起来的,它与以客观分析为主要方法的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加上中药自身的复杂性,使得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目前尚难以说明中药作用的本质、作用机理、中药药性理论等丰富的内涵。

4、产业规模需要扩展

经过40多年的建设,我国中药企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整体工业水平还很低,表现在生产企业多、规模小、效益低,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管理不规范,企业的现代经营管理经验缺乏等问题。

5、应用市场需要开拓

长期以来,我国中药主要满足于国内市场需求,在医药市场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中药生产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已是大势所趋。但我国医药生产企业对此还准备不足,缺乏相应的对策,导致出口秩序混乱,产品质量缺乏保障,影响了我国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和形象。对新兴的otC市场缺乏认识,在传统的营养保健产品市场上又因产品的质量、包装等问题而缺乏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对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观念淡薄,未能有效维护自身的技术权益。此外,在慢性病、疑难病等领域中还未充分发挥中药产品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艾美仕公司:imSHealthmarketprognosis[Z].2012.

[2]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中国医药工业市场发展蓝皮书[Z].2012.

[3]国家卫生部:中国医药卫生统计年鉴[Z].2011.

[4]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中国中成药市场发展情况研究报告[R].2012.

[5]国家统计局:中国工业经济运行运行基础数据库[Z].2012.

[6]imSHealth:全球医药经济发展预测[Z].2010.

[7]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9.

[8]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R].2009.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篇6

医改重点:广覆盖、保基础

医改框架方案重点在“人群广覆盖、保基础医疗”,各级政府2009-2011年预计将投入8500亿元,这也是最容易带给业界和投资者无限遐想的理由。在实施方案中,国家计划3年内使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

针对上述三大医保政策的调整,国泰君安分析师易镜明表示,到2010年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属于新内容;根据实施方案中的投资规模估算,2009年政府对三大医保的增量是260亿元至320亿元,加上行业自身的存量增速,估计2009年整个医药制造业收入增幅大约为20%。

医药产能有望增两成

剖析已经明朗的政策,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铺开,将是医改最核心的5项内容。特别是在基本药物制度领域,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即将出台,而列名药品将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的政策背景下,势必大大提高国产优质药品的市场占用率,在药效、疗效可替代领域,也会对相关合资药品的市场形成挤压。

据相关媒体的资料,有望列入新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产品较多的医药企业依次为:*St中新、广州药业、康缘药业和同仁堂等。进入目录后对业绩正面影响从高到低依次为:*St中新、康缘药业、独一味、沃华医药。另外,片仔癀在没有进入社保目录的情况下,有可能进入基本药物目录,如果事实如此,对于已经具备“不可替代性”优势的该药企而言,将是又一重大利好。

诊疗设备企业也受益

一位券商行业研究员认为,基层医院的建设投入在8500亿元中应该占据较大的比重。基层医院的建设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以外,诊疗设备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对医疗设备生产企业构成实质性的利好。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主营消毒器的新华医疗、低端X光机的万东医疗、制氧器的鱼跃医疗最有可能获利。

同时,诊断试剂企业则伴随着基层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大、就诊率的提高,未来市场也将快速增长。细分市场的龙头企业,如科华生物和达安生物将是受益者。但是投资者应该注意的是,政府采购通常给出的价格都比较低,相应的利润率很微薄,企业只有很好地控制自身的成本费用,才有可能把销售转化为利润。

药价调整和基本药物制度成看点

在基本药物目录上,《意见》和《实施方案》提出建立科学合理的基本药物目录,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国家未来对基本药物制度目录中的产品,可能实行“各省市自主采购”、“基本指导价以上自主定价”的模式来施行。但由于基本药物目录的具体品种仍未明确,且基本药物如何生产、配送和定价等一系列后续工作也没有明确,现阶段的悬念仍然较多。

尽管如此,具有品牌和规模优势的大型药企,最终得到政府采购意向的几率,仍然要比普通的药企更高。上市公司中如双鹤药业、恒瑞医药、华北制药、海正药业、*St中新、天士力、同仁堂、云南白药、东阿阿胶、广州药业、康缘药业等大型企业,预期将从基本药物目录中有所斩获。

招商证券分析师张明芳认为,医改领导小组即将公布的11个配套方案,将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其中药品价格调整和基本药物制度,是我们关注的重中之重。他预计即将出台的医改配套方案,将使基础抗感染药物、心脑血管药物、糖尿病药物和基础抗肿瘤药物等生产企业面临重大机遇,而此类代表公司有通化东宝、康美药业等。

其次,疫苗行业公司将受益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以及国家扩大采购计划内免疫疫苗,此类代表公司有天坛生物、华兰生物等。随着部分省市公立医院“医药分开”的试点展开,曾在家电领域已被国美电器证实过的“渠道垄断”优势,可能会在医药流通行业出现。投资者不妨关注流通行业龙头国药股份和南京医药。

最后,我国医药行业中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主流厂商也应得到重视。它们代表着我国新药创制水准和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如恒瑞医药、上实医药、上海医药、一致药业、哈药股份、双鹤药业和同仁堂等企业,都值得关注。

医药股目前估值不低

医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阶段性政策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出台,不应被过度放大其利好一面,理性投资者还是应当根据公司成长性和估值水平进行综合判断。

一方面,取消药品加成并不能解决药价虚高的根本问题,药品加成在医院零售药价的构成中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药厂公开返还折扣和私下的回扣才是高药价的根源。在国家没有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前,还很难判断医药类企业的受益情况。中金公司分析员孙亮指出,医改将迈出实质性一步,但必须承认医改将是长期渐进的过程,而非时点性的事件。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医药商业企业运作模式结构功效

当前,我国的医药市场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将面临着外国医药商业大公司的挑战。在危机与机会共存的今天,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既适合国内医药市场特点又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新的医药商业企业运作模式。

我国医药商业运作模式分析

计划经济的分级批发模式

计划经济时期药品流通基本上属于国有专营,全国医药商品产销计划需要衔接、平衡。药品按照国家计划生产,统购统销,价格上实行统一控制,分级管理。由中国医药公司统一规划,一、二、三级批发层层下达指标,层层调拨。进口药品统一掌握,由一级进口后,层层分配。

这种模式把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专营,虽然规范了医药市场,为我国药品流通的有序发展打下了基础,但这种模式的时代局限性和发展弊端是:一级站都设在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辐射力度不够。西部地区缺医少药,人民的健康难以得到保障。这种4级批发模式造成了药品流通效率低下,流通速度慢成本高,导致药品价格增高。所有药品全由国家专营,导致医药流通行业内缺乏竞争,不利于医药流通业的发展。这一医药流通模式现在基本上不复存在,但其对国有医药商业企业的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渠道模式

我国的医药流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打破了医药流通业的国家专营的局面。引入了集体、民营等所有权医药商业企业,加速了医药流通领域的竞争。

目前存在的渠道主要有:药品生产企业药品零售企业消费者;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医院药房临床医师患者(消费者);药品生产企业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药品连锁企业门店消费者;药品生产企业医院药房临床医师患者(消费者)等。

这种多渠道模式存在的问题是:药厂生产的产品到最终的消费,往往有6至7个流通环节,结果造成无序竞争、过度竞争现象严重。从商流的角度看,药品出厂后大多需经过批发企业、零售(连锁)企业或医院药房等多个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多次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势必要影响到药品的流通速度,同时也增加了药品的流通费用,造成药品价格过高。从物流角度分析,这就是导致我国医药商业流通质量低下、流通费用过高的根本原因。

现代医药物流运作模式

以现代医药物流运作体系为基础,在完全符合GSp条件的前提下,在高效利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改造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药品编码管理,药品批号管理,药品补货管理等现代化物流管理思想,达到了物流运作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投资最少的目标管理模式。例如,湖北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营各类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中药材、化学药制剂、抗生素、生物药品、生化药品、诊断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的大型医药批发企业。该企业以现代医药物流运作体系为基础模式,操作方式如下:

药品采购:公司设有独立的市场采购部,该部门将药品的采购按药品的剂型划分。根据药品生产企业主要产品的剂型划归不同的采购员负责。在采购过程中要求所有厂家的相关资质和药品的相关资质材料齐全。采购员要对所采购的药品有充分的了解,确保药品质量。

药品仓储管理:采购的药品在入库前,质量检验部门检验药品质量、药品的相关材料和生产企业的资质等资料。药品库存管理按剂型划分,根据不同剂型的药品的保存特点,划区域设立负责人,使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实施药品编码,通过计算机网络将药品编码与商品编码相统一。

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将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三者结合,加强对医药信息化的探索,通过对药品质量、业务进销存、财务、人事、客户服务等实现了网络管理。

现阶段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的特点

目前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特点可概括如下:

医药批发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全国1.6万多家医药批发企业中,年营业额超过2000万元的不足400家,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人民币的不足10家,很多医药批发商的供货目录只有区区十几个品种。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经济技术手段落后,经济效益低下是十分普遍存在的问题。

医药流通环节多、成本高、利润率低

药品从药厂到最终的消费者,有6至7个流通环节,无序竞争、过度竞争现象严重。国外成熟的医药市场,药品流通环节一般为2-3个。药品环节繁多导致效率低下,目前全国医药商业平均流通费用率为12.56%,而美国医药批发的流通费用率仅为2.9%。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为0.7%,而美国医药销售利润率为1.5%。

外资医药商业进入国内市场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承诺开放药品分销业务。2003年12月12日,我国首家中外合资的医药批发企业――中国永裕新兴医药有限公司开业,这比我国加入世贸时的承诺――2004年12月11日对外资开放药品的分销服务领域整整提前了一年的时间。该公司是瑞士裕利集团的裕利医药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家族企业,着全球125家著名制药公司药品的销售,客户遍布除日本以外的亚太地区,年销售额达28亿美元。

医药商业系统处于整合阶段

国家鼓励现有药品批发企业以兼并、入股、联合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促进药品批发企业的规模化,鼓励大型药品批发企业跨地区兼并市县级药品批发企业,将市、县级药品批发企业改组为区域性基层配送中心,坚持标准,积极稳妥开展药品零售连锁经营试点,促进药品经营管理集团化水平,鼓励通过Gmp认证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跨地域开办连锁店。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技术进步和药品创新的宏观环境,提高我国医药业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医药商业企业运作新模式

鉴于以上商业环境的特点,中国医药商业企业为了适应医药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需要,为了提高中国医药商业的经济效益,在借鉴发达国家医药商业成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模式。目前出现的医药企业新趋势,是建立高效医药商业企业运作新模式的基础。

医药工商企业的自愿联合模式

目前,我国医药行业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某些医药工业企业有好的产品,但却缺乏深层次、广覆盖的分销网络。第一是销售渠道不畅通,销售渠道中的批发商和零售商经常会因为销售政策决策权分歧、销售目标差异、信息沟通困难、角色定位不一致、责任划分不明确等原因,而发生了通路冲突。第二是产品的分销深度,往往只停留在区域总经销商所在的省级市场,而区域总经销商因其经营品种数量众多,无法对每一个品种均面面俱到。第三是市场信息反馈困难,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新产品开发。同样,大多数医药商业企业缺乏固定的供应商,没有稳定的货源。批发商难以从生产商获得供货价较低的产品。存在药品在批发商中间多次流通的现象,造成了批发商采购成本高,难以形成经营成本优势和区域化垄断,造成药品价格居高不下。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医药“工”、“商”企业的联合是一种很好的途径,两者精诚合作,互为补充,互为对方解决困难,同时又可规范医药市场,从本质上降低药品价格。

医药工商企业运作的佣金制模式

在医药流通领域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经常被混为一谈,就是经销商和商,其实他们是不一样的。商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个人,而经销商一般只能是拥有合法经营资格的企业;商的收入应该是佣金,而经销商的收入主要依靠进销差;商需要担负起建立和维护产品品牌的责任,相对来说经销商对品牌建设所负的责任比较小;商大多是以生产企业的名义与医药商业批发企业签订合同,而经销商是以自己的名义与商业企业签合同。

由于近年来宏观政策调控、Gmp改造以及国家对生产原料质量、环境保护以及劳动保障的重视,生产成本却逐步增加。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商业流通企业,无论是商、经销商还是批发企业,想要靠着一两个品种,很小的销量,很大的利润空间来维持生存,就非常困难了。只有那些通过拥有相当的规模,经营着比较多品牌产品,吞吐量大,形成规模效益的商业流通企业,才可能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存留下来。而他们在医药流通中扮演的角色,也正在由过去的对产品的总经销和向第三方物流的角色过渡。因此,对于医药商业企业而言,利润从购销差价逐步向佣金制转化,是未来必然的趋势。

建立佣金制下的医药工商联合运作新模式

对比分析本文论述的我国医药商业运作五种模式各自的优劣,取长补短,笔者提出构思以形成佣金制下的工商联合运作的新模式。这一新的运作模式,将有机的协调当今医药企业出现的两大趋势:“工”、“商”企业联合和佣金制。

规范的医药模式是将以前的小型医药公司购并为一个统一的、规范的销售平台。以集中单个法人的力量共同营造一个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医药市场,利润来自单个法人的佣金。医药物流模式则是在传统的医药公司运作模式中引入了大物流的观念,尽量的减少药品的中间环节,做到品种全,价格低而吸引顾客。药品流通主要是通过现款购买或压批结款的形式购买,做到量大时可获得返点。新的模式将强调工商联合,商业企业将为工业企业提供一个直接的销售平台,生产商可视批发商为自己的销售公司,以充分利用其营销网络资源。在这个平台上,生产商可自行定价,为商业企业留一定的佣金,这样商业企业会将产品“视为已出”,悉心呵护,充分调动自身各级分销网络资源,对目标市场进行精耕细作,做好价格控制、市场维护和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工作。这种定价模式将取消医药商业公司从生产商处拿底价进行自主定价销售,年终拿返点的行为。同时在这个平台上,购买客户可直接与厂商面对面谈价格,生产商的利润空间则可充分的保证其定价不会高于当前的市场价格。最后这个平台还能为厂商提品展示推广的机会,可以说是一个全天候的药品展销会。现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阵举办药品交易会的热潮,与会厂家花销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但一次交易会下来收效甚微。参加这种会的厂家越来越少,所以以后药品交易会的发展趋势就是由商业企业提供的供厂家集展示与销售于一身的商业平台。反过来批发商可以将生产商视为自己的科研室、生产车间、加工基地,形成研、产、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新的医药商业企业运作模式,充分体现了系统论关于结构对系统的功效产生指数放大作用,而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的优化对系统的功效仅产生线性的同步增长效应。随着医药市场改革开发的深入,我国的医药商业企业运作模式必将不断的完善,新的运作模式必将进一步地促进我国医药经济的发展。

参考资料:

1.苗采烈、李野,“中国医药流通模式探析”,医药世界,2003年10月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中医药;销售;状况

中医药也叫汉族医药,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1997年,以国家科技部牵头,成立了国家新药领导小组,启动实施了中药现代化工作。近年来,全国的中医药现代化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成功地开发出一批中药新品种,中药防治疾病的重要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制定了一批重要的中药基础标准和符合中药特点的科学规范,中药产业标准规范建设初见成效。传统医学的治疗理念正逐渐为世界所接受,传统医药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我国的中草药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却越来越少。目前中药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主要有西方缺少中医大夫、技术法规、人为排挤、东西方文化差异、贸易壁垒等障碍。本文对国际中医药销售市场状况进行分析。

1中药医学的良机

化学药物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生命质量和生存质量要求,回归自然越是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世界潮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指出“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走出去。扶持优秀中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到境外开办中医医院、连锁诊所等中医药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境外营销网络。培育一批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中医药服务企业或企业集团。鼓励中医药院校赴境外办学。鼓励援外项目与中医药健康服务相结合。”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已有9个国家建立了中医中心。但中药产品在国外市场受到严重的挤压,必须主动出击,挺进国际药品市场。

2国际中医药销售市场

东南亚国家华人较多,受中国文化影响,中成药得到广泛应用,因此该市场最大且相对容易进入。非洲经济落后,制药工业几乎空白,对中医药不了解,严重制约中药进入非洲市场。日本、韩国受中国文化影响,热衷于中草药,日本是我国中药材第一大进口国,中药进入日本和韩国的难度较小。欧洲国家对中药进口要求较严,中药进入欧洲市场难度要大。随着对中药认识的转变,德、法、英、意、西、比、荷7国逐渐增加进口。中药进入美国市场必须先通过FDa认证,至今在美国未能取得合法地位,官方不承认中药是合法药物,因此进入难度最大。目前,美国政府正在放宽对中药进口的限制,近期专门出台了《植物药在美上市批准法》和《关于植物药品研究指南》。我国批准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银杏灵已通过美国FDa的新药临床研究的预审,但尚未真正进入美国药物主流市场。

3中药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障碍

由于面临着西方缺少中医大夫、技术法规、人为排挤、东西方文化差异、贸易壁垒等障碍,中药产业走出国门步履维艰。中医和中药的理论自成体系,但西方国家很少有中医大夫,药再有效,也一样卖不出去。中医药与西医药理论与思维方法不同,除千百年来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周边国家之外,西方国家很难接受中医药。西方国家评审药物的法规是针对合成药制成的,仅适用于单一成分的药物,中药成分复杂,不像西药容易鉴定。尽管美国放松了对植物药的管理,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合成药物标准的影响。西方医药公司绝不希望中医药去和他们竞争市场,因而操纵政府制订法律法规予以限制。国外对中药的进口都有严格的质检标准,有的甚至近乎苛刻。我国加工的中药制剂的生产装备也一直比较落后,质量标准也存在一定问题,制剂质量也不稳定。

4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策划

4.1国家公关营销,发力海外推介

中药出口应上升为国家战略,促进各国官方对中药产品的认可,加快中药产品市场准入谈判,使中药尽早进入国际医药产品产流市场。借助国家整体力量大力向海外推介中药,培育进入国际市场的目录产品和生产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必须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鼓励中医药领域的技术创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中医药领域的人才流失。积极进行国际市场调研,加强中医药领域的国际交流。应尽快使中医药翻译规范化,用现代语言阐释中医药理论,大力宣传中国的中医药文化。

4.2加大资金和管理投入

中药国际化应在投入、研究水平上下工夫。目前,我们的研究接近国际水平但还有差距,符合国际上通用GLp标准的实验室几乎没有。可通过联合技术开发,展开中药药效和成分之间关系的量化研究,引进外国的资金和先进的生产工艺。

4.3扩大中药出口策略

中药国际化应首先从最容易进入的东南亚市场突破,通过与国外公司合作研究开发的方式推动中药出口。在日韩市场,中药企业可加强与其合作研究开发,将中药大规模打入两国市场。中药企业可先以保健食品、非处方药的方式进入欧洲市场和美国市场,逐步占领市场。我国应加快制定发展中医药的法律法规,规范出口秩序,打击走私,规范中药市场,建立良性的出口竞争机制。加强中药保护知识产权的研究、保护力度,要树立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国家要对重点中药企业、科研机构给予税收政策上的倾斜,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

参考文献

[1]张成文,李林涛,廉江,华君,陈振锋,周雯丽.植物提取物是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的现实表达方式[J].世界科学技术,2001(1).

[2]王智民,肖诗鹰.从美国FDa植物药申请指南(草案)中对植物药的CmC要求来分析中草药走向美国的对策[J].中国中药杂志,1999(2).

[3]蔡舒.继承中医特色优势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促进杭州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建议[J].杭州科技,2014(5).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篇9

由于每个产品经理所负责的药品不同,有消化、心血管、呼吸等21大类;又有处方药(RX)和非处方药(otC)之分。药品不同,相应的情报渠道就会有不同。产品经理应该如何迅速建立适合需要的情报系统?本文从情报收集和利用角度入手,试图总结出一套方法,以帮助产品经理迅速建立情报系统并制定市场沟通计划。

>“六扇门”情报系统

武林高手都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意识。获取情报,产品经理需要培养全局观念,建立系统思维,随时准备从各个渠道获取并分析相关信息,并做到为我所用。

医药产品市场的关键信息,来自于其所涉及到的六大关键渠道,包括政府(官员)、协会(专家)、医院(医生)、市场(竞争对手)、销售(销售队伍)、患者(公众/消费者),而一套完善的市场情报监测系统,应至少囊括这六个渠道。

笔者把这六大渠道比喻为“六扇门”(在古代,“六扇门”象征着最高级别的情报部门),产品经理能够通过“六扇门”获得必要的情报,发现市场问题。

第一扇:宏观环境

产品经理要重点监测社会宏观环境,如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国内外动态,可以从大众新闻媒体和信息资讯中获悉。

第二扇:行业动态

产品经理要重点监测行业政策法规,行业动向,如卫生部,中华医学会等官方网站;行业媒体,如医学论坛报;行业咨询机构的信息简报,如德兴隆医药新视点等。

第三扇:专家动态

产品经理要重点监测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核心意见领袖的动向和学术观点等,如协会网站、重点会议、大型活动、医院医生在线社区等。

第四扇:对手动态

产品经理要重点监测竞争对手的市场动态,包括市场推广策略,大型学术活动等;主要竞争对手的网站、新闻报道、广告传播、医学活动、印刷品等。此外,一切公开信息及圈内人际传播的资讯都有助于产品经理了解竞争对手的动向。

第五扇:市场动态

产品经理要重点监测品类增长情况、产品销量、市场份额变化等,主要可通过季度销售报表、专业调研报告等了解。

第六扇:患者动态

产品经理要重点监测公众、患者对疾病、药物和治疗的态度、观点、动向,以及患者所发生的变化,如大众媒体对相关新闻事件的报道、网络论坛的观点、相关的研究报告等。

我们可以看出,“六扇门”基本上覆盖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情报来源,而且“六扇门”情报系统中涵盖了产品经理的两大类主要沟通对象――-专家和医生,大众和患者。而在实际工作中,医生和患者是药品市场沟通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群。因此,医药产品经理在制定产品沟通策略时要重视两类沟通:一是“医学传播”,指以专家和医生为沟通对象的学术沟通,包括沟通学术观点、药物的适应症、治疗效果,帮助广大医生了解药物,并接受相关治疗理念;二是以患者和大众为沟通对象,我们通常称为“患者教育”。“患者教育”主要是教育大众重视疾病,了解疾病;教育患者如何就诊、如何治疗,以帮助大众和患者建立对疾病、治疗和药物的正确认识和态度。值得一提的是,产品经理通过对专家的拜访,与销售部门的沟通,获取市场一手情报,并加以分析,同样能够及时发现和把握市场问题。

>情报系统应用

如今,糖尿病已经成为影响人民健康生活的一大慢性病。在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以惊人的速度在上升,并成为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糖尿病高发地区。以口服降糖药为例,在对医学市场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运用“六扇门”组建一个适合其产品的情报系统。那么,接下来医药产品经理应该如何利用情报系统来制定市场沟通策略。

>情报收集发现机会

首先,我们根据“六扇门”进行相关情报的收集和筛选,从六个方面均有重要发现。

第一扇门:社区医院患者增多

如今,社区已经成为中国公民居住、生活和消费的主要场所。随着医保政策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倾斜,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

第二扇门:重点扶持社区医院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表明,中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已经逐步转移到社区,卫生部将在医疗改革中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包括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对社区卫生管理者进行培训、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第三扇门:专家倡导慢性病治疗社区化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高润霖院士表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管理更多的要靠社区医疗来实现。

第四扇门:竞争对手加大市场投入

同类产品已经加大中国降糖药物市场的投入和推广力度,例如提供24小时免费糖尿病咨询服务热线,开展“健康大巴”城市巡回活动等。

第五扇:社区医院销量增幅大

销售数据显示,慢性疾病用药在社区医院销量增幅大,已引起各大药厂对社区医院的重视。以北京为例,治疗“头疼脑热拉肚子”等常见病和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需要终生用药的慢性病的药品,占社区全部用药的85%。

第六扇:社区治疗快捷便利

对于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大多数老年患者更倾向于在社区医院接受治疗,可以免去大型三甲医院带来的费力耗时等烦恼。

通过“六扇门”情报分析,产品经理有三大发现:

首先,社区卫生建设在中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卫生部大力推动下,目前还处于建设和发展阶段,需要广大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这为药厂提供了一定的沟通空间。

其次,根据“小病慢病社区治”的原则,患者会更倾向于选择就近到社区医院接受治疗,于是社区医院成为近距离接触患者的一线阵地,也是开展患者教育最好的场所,对于慢性病治疗药物,谁最先占领社区医院这个独特的渠道,谁就能够在未来的社区医院处方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

第三,社区医院沟通有三个策略性的关键点:一是社区医院的建设者;二是广大社区全科医生;三是社区居民和慢性病患者。最主要的还是与社区全科医生的互动沟通,其中包括对全科医生的培训。

锁定社区慢性病管理这一趋势,降糖药产品因而形成了一套以社区为核心的沟通策略。有了策略核心和三大策略支点,可以帮助我们分别从社区平台的建立、社区患者教育、社区医生互动沟通等三个方面入手,制定一套针对社区医疗市场的沟通计划。

主要沟通策略方案分为三类:一是在卫生部领导下助力社区卫生建设;二是开展帮助社区医生提升治疗水平的培训;三是对社区患者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这三大系列行动的付诸实施,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市场影响力。

通过以上对“六扇门”情报收集方法的介绍和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情报收集系统的建立是基础,“分析”是挖掘价值点的关键步骤,“使用”是发挥情报的最终价值,奏好“三部曲”,方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产品市场沟通策略的制定。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篇10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摘要]生物医药产业作为21世纪新兴的战略产业被誉为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医药产业的主产区,已形成以哈药集团为龙头、利民开发区医药园区为侧翼、竞相发展的医药产业格局。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找出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力争全面反映影响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以期为促进相关政策的推进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影响因素;产业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079

1引言

医药产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体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医药产业中的生物医药划为战略型新兴产业,并制定了到2015年生物医药的产业规模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0%以上的战略性目标。黑龙江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将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着力在生物工程药物、抗生素和化学原料药、现代中药领域实现突破。建设疫苗、动物疫苗与诊断试剂特色产业研发平台,突出中药技术优势和传统特色,壮大现代中药产业。到2015年,生物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哈尔滨市依托国家生物医药园区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内的29家医药企业设计生产能力年产值可达100亿元。2013年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26亿元。其中,2013年10月15日,哈药品牌以201.63亿元的价值,跻身《2013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第18位,成为荣登此榜单的中国医药类品牌最高排名。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占全省主导地位,分析影响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也更具说服力。

2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业绩。图1为2002—2012年哈尔滨市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及其增长率,不难看出,哈尔滨市医药产业整体呈逐年增加态势,只是增幅略有波动。到2012年全省医药工业总资产297917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656176万元,从业人员40809人。实现医药工业总产值1951415万元,比上年增长3.28%;工业增加值62044万元,销售收入1869285万元,利润总额239001万元。

(2)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资源。哈尔滨市政府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十二五”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项目,已经形成以哈药集团为龙头、利民医药园区和开发区医药园区为侧翼的“品”字阵容。现有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企业72家,除少数从事生物提取的企业外,大多数生物医药企业还是以传统中成药、化学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此外,哈尔滨市许多高校和研究所都具备开发研究生物医药的实力,为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输送了大批专业性人才(见表1)。目前,在全省范围内,生物产业申报专利430项,其中发明专利364项,实用新型专利66项;生物医药专利138项。

(3)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哈尔滨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位于哈尔滨利民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是哈尔滨“北跃”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地处松花江北岸、呼兰河西南岸。作为哈尔滨辐射龙江北部广大腹地的门户地区,交通便利,地理优势突出。园区于1998年辟建,2002年2月被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医药科技园区。共执行国家和地方火炬计划及“863”计划项目21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二类新药7个。医药园区企业63家,现在生产16个剂型841个医药品种,其中高新技术产品4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达50个。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

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与省医学科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合作,共同建设利民生物医药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具备生命医药领域技术创新服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项目储备、企业孵化和创新人才培养五大功能,可以为园区企业以及我省生物医药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和配套服务。使之成为全省医药产业集聚区、全省唯一的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全国唯一的中俄合作健康产业园、中国北方药谷。

3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影响因素分析

3.1主要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

主要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见表2。

3.2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2.1模型的构建

(1)样本数据指标标准化转换

设样本数据矩阵为X=(xij)m×n,即n个指标,m个样本。将此矩阵标准化后得到新的矩阵Y=(xij)m×n=(Y1,Y2……YK),标准化的变形公式为Yij=Xij-Xij/Sj,经过把指标数据化后,样本的方差和均值为1,0。

(2)按照累积贡献率提取主成分

计算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且按照累计贡献率的准则,即累计贡献率≥85%为准则,提取k个主成分。

本文基于以上理论依据,选取哈尔滨市医药制造业2002—2012年的企业平均规模、“三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资金率税率、人均产值、R&D投入、专利申请数量、居民药品费用、产业结构调整八个方面的指标运用spss19.0软件对影响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主成分分析。

3.2.2样本主成分分析

本文依照前面建立的5个方面的8个指标对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进行了分析计算,将上述评价指标设定为x1,x2…x8,得出最终结果(见表3和表4)。

主成分表达式为:

主成分分析结论:

第一主成分分析。根据第一主成分的表达式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主要是资金利税率、人均产值、R&D经费内部支出、专利申请数、产业结构调整的综合指标。可见,第一主成分集中反映了企业效益能力、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企业自身能力的体现。

第二主成分分析。从表达式可以看出第二表达式是集中反映了企业平均规模、“三资”企业外商投资、居民药品费用的综合指标。从企业实力和市场需求两方面影响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主要受企业自身的效益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产业结构的影响,企业实力和市场需求占次要地位。因此,要发展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就必须从企业效益、创新方面入手,同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能够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4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存在问题

(1)产品科技含量低,核心竞争力不强。目前,哈尔滨市以医药企业为中心的研发体系尚未形成,大部分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明显不足,甚至不足销售收入的1%。同时,缺乏专业的科研人才和专业设备也是导致哈尔滨市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科技成果难以从实验室中走出来,高校、科研院所不能充分发挥其知识集聚的积极作用。同时缺乏创新驱动力,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缺乏大、中、小企业间建立起来的上下游产业链关系,产品大多属于模仿、复制的层次,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不能走出国门,大多数还停留在中国制造的浅层次。

(2)创新环境有待加强、产业结构仍需调整。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政府在其中不能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是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又一主要困境,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也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导致了政府政策与企业、市场之间的严重脱节。优惠政策和市场规律在运用上不够练达,中介组织仍须进一步培育和加强。非但不能形成上中下游的产业链,还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3)复合型人才稀缺、培养机制不健全。生物医药科技产业的发展急需既懂医药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我省正是缺乏此类人才,尤其是能驾驭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将帅之才更是奇缺。多数生物医药企事业单位尚未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真正落实好,人力资源开发、升值的认识和措施没有真正到位,分配机制、激励机制还有待完善,“勇于创新、敢为人先、鼓励竞争、容忍失败”的创新氛围和创新文化以及“注重潜力、人尽其才、人才辈出”创新环境的营造尚需时日。

5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新型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医药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速医药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增强行业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整合医药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开放的共性技术平台,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同时,要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培养科研人才,明确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集中资源,大幅度提高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依靠创新投入促进研发水平的提高。努力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进程。

5.2政府主导和支持关键重大技术的研发

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要获得技术创新上的突破,必须在重大疾病诊疗药物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上加大政府与企业的多元化投入,促进和推动企业在这方面的研发。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医药研究平台,以企业投入为主建设创新艘化基地。调整政府经费对科技投入的结构,重点支持重大新药的创制研究与平台建设,完善医药城创新体系。在政府项目经费的引导下,多渠道吸引研究经费,确保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资金保障。在项目立项条件方面,明确要求产品研发需要有地方政府的匹配和相关企业参与并提供经费,确保企业与政府共同投入以保证项目经费的落实。

5.3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生物医药产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医药科技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哈尔滨市应联合政府和高效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人才进修基地等,对于从外地引进的科研人才更是应从福利待遇、配偶及子女安置、家庭住房等方面做到妥善安置,以期为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0)[n].黑龙江日报,201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