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医学教育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18:31

高校医学教育研究篇1

关键词:医学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47-02

现代社会有三大扼杀人们健康的透明杀手,那就是“酒精”“吸烟”“精神压力”。随着社会现代化不断提高,人们依靠自己双脚运动的范围越来越小。人类虽然可以被发射到火星上,但是双脚也仅仅走几十米而已;飞机火车汽车速度越来越快,人类活动领域不断扩大,但人实际依靠双脚走的路却越来越少。我们生活范围越来越小,不断的遭受着“酒精”“吸烟”“精神压力”侵害。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压力远高于其他学科,受“三大杀手”影响更严重。良好的个人习惯是保持健康身体、幸福生活、高效率工作和学习的格外重要环节!

医学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体育是大学生必修公共课,也是在校期间唯一接触体育运动的学科。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结合我校现状阐述,仅供参考!

1医学高校体育现状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是继中学体育教育之后的高一层次的体育教育。日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有3种:普通体育教学、专项体育教学、医疗保健体育教学。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已由单纯的传授体育技能到素质教育,直到直至今天的健康第一的健身体育,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

前人研究表明:体育教学已从单纯的传授体育技能到“医体”结合的索质教育,经历了一个小断发展深化的过程。根据前人对省内外4所医学院校(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贵州医学院)的调查,在体育教学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上,儿乎都是传统的授课专业技能教学模式,这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而言(医学院校教学任务繁重),不仅达不到优化体育教育资源优势,某种程度上大大增加学生的负担。

我校体育活动现状,主要三个方面:其一体育课,专科修一年,本科修两年体育,每周2学时的体育课;其二学生课外活动,我校场馆容纳体育锻炼人数较少;其三学校各系部组织的体育活动,包括早操,各类体育项目比赛。这是最大全校性体育活动。综合推算,学生每周用于运动时间只能在周末,周末参加运动很少。对于个人来周运动量太少,不能满足自身健康需求

2根据我院体育教学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补充考核方式,全面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改革方案

2.1优化教学内容

其一,修改教学内容,在目前教学条件下去除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运动项目,增加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内容,培养学生才加运动的兴趣。例如铅球,仅增加学生力量训练项目,有一定的危险性,锻炼比较枯燥,大多数学生不感兴趣。没有什么教学效果,给予删除。增加大家喜欢的大众健身运动,毽球,跳绳等多种集体运动。

其二,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加强运动处方内容学习,传授学生体医结合理论知识。

体医结合理论知识:2004年10月卫生部公布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现有超重和肥胖人数2亿多,糖尿病现患人数2000多万,高血_压现患人数1亿多。调查结果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体力活动少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慢性病治疗,还要依靠政府引导,医生指导的治疗,持续的体育锻炼和合理膳食。体育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慢性病患者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对促进疾病的瘁愈,加速病后身体机能的恢复,改善心理,延缓衰老都有良好和积极的作用。系统体育锻炼也可以很大程度地预防防慢性病的发生。以肥胖为例,节食不仅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营养素短缺,而且引发各种疾病,所以仅靠节食来控制体重是不可取的。现代绿色减肥方法在合理膳食指导前提下,通过消耗多余能量的方式来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控制体重目的。(消耗能量方法多采用步行、慢跑、跳绳、游泳等中强度有氧运动);另外,特殊群体例如高血压患者,除遵医服药外,一般选择散步、慢跑或太极拳等小运动量的项目。所有关于体育医疗的内容都应该作为重点知识传授给学生。

其三,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课内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和体医结合意识、兴趣的培养,课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练、互教互学的能力。

2.2完善教学方法

前人研究表明: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医学时大多数以记忆为主,养成学生大多数好静不好动的性格。作为医学院校的体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课堂和课外相结合的力式。比如练习左手操、趣味活动比赛(双人三足、三人四足、10人跳绳等),以激发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奋发向上,勇猛顽强,坚持到底的意志同时可以借助体育活动增强他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又可以缓解他们在医学中沉闷的学习方式,让他们思维史敏捷。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改变单一枯燥身体训练、灌输性教学方法。

其一,在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增加集体训练比赛方法,把单一的素质训练完善为集体的比赛项目。比如,增加腿部力量的单腿跳练习,以往都是分组个人跳30米结束,比较枯燥。如果把他改为多人抱腿跳(排一排,同时单腿跳)并且分组同时比赛,那么大家喊着号子,一起单腿跳,锻炼效果就好多了。其二转化训练方式,把单一训练转化为集体互动运动方式。并增加运动方式的趣味性和游戏性,提高学生体育训练积极性。比如篮球投篮练习,我们教学方法,可以改变个排队投球的方法,改为分组投球比赛的方法。按人数平均分为多组,每组投中多最多获胜。增加趣味性,提高大家的训练热情。在集体比赛中可以锻炼运动技能,通过互动,提高了兴趣,而且培养集体团结的凝聚力。

2.3补充考核方式

华东师大的周红律在《建国以来我国高校体育的沿革及思考》体育绝对评价方法指出,由于遗传、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学生在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起点迥然不同。针对目前医学高校现状,需对学生成绩作多维评价:既要有理论知识、运动成绩定量的绝对评价,也要有运动成绩进退步变量的相对评价,又要有学习态度的定性评价,三维评价体系能较客观、公平地评定学生成绩。

2.4不断学习,拟补自己不足,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通过本院组织的“三项教学改革”学习,笔者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缺失的方面。作为一名医学院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根据医学高校体育教学实际,应该做到这两点: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专业知识水平,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运动知识需求;其次,加强医学体育学习,尽可能多参加观摩优质课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自己授课能力,拟补自己教学能力的不足之处。

3结语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大学体育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和大趋势。作为大学体育教师,应该以新思想、新观念认真反思以往存在的弊端,重新认识自身的特点和价值,不断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补充考核方式,提高个人业务能力,来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改革,建立起适应现代化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课程新体系,以适应未来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本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冬梅,刘冬柏.对医生体育锻炼的调查分析医科院校课程建设[J].内江科技,2011.9.

[2]杜士全,胜治进.对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8.12.

[3]王睿航.场馆开放呼唤Ci战略[J].中国体育报,2008,(3):8.

高校医学教育研究篇2

【摘要】笔者通过对某省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资源利用状况的现状研究,阐明如何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对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优化组合、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资源;利用率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加快了迈向大众化教育的步伐,高等院校的数量和规模急剧增加,教育资源不足与人们需求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教育资源利用率进行研究已成为近年来教育经济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教育资源涵盖教育领域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对其利用效率的研究,有益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资源的管理水平,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优化组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而高等医学教育因学制长、实践环节多等自身的特殊性,对其进行教育资源利用率的研究意义尤为重要。

一、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现状分析

教育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是指教育资源投入总量与教育成果产出总量之比。教育资源投入总量指一定时间内人力、财力、物力消耗的总和(含基建投入);从数量研究角度来讲,教育成果可用当年在校生平均数代替(假设教育成果的质量相同)。其评价模型为:年度教育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年学生平均数/教育资源消耗。以2000—2003年某省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情况为例,其情况如表1。

由表1可知,扩招4年来,每万元基本培养1名医学生,且每万元培养的学生数呈下降趋势,说明培养成本提高。就全省而言,每万元培养医学生数少于全省平均水平,说明医学生的培养成本高于平均水平,这个结果也符合相关研究结论。

(一)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主要指一定的教育工作者(含专任教师、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后勤管理人员等)在一定时间内培养人才的多少。培养的人才数量越多,效率越高。因此,尽可能降低教育过程中人才资源的投入量(减少活劳动消耗),提高单位教育工作者的学生培养数量,是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手段。其评价模型为: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年学生平均数÷教职工数。2000—2003年某省高等医学院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情况如表2。

由表2可知,4年来每名教职工培养医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说明高等医学院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扩招后得到了提高。但相比省内平均水平,医学院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

另外,笔者也对4年来专任教师利用率情况进行了单独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专任教师利用率也逐年提高,并且提高的速率高于人力资源总体利用率。

(二)物力资源利用效率

物力资源是国家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资金的物化形式,包括固定资产、设备和低值易耗品等。教育部门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物化劳动的占有和消耗,表明物力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其评价模型为:物力资源利用率=年学生平均数÷(当年固定资产总额×折旧率)。

因学校物力资源主要由固定资产构成,因此本研究仅以固定资产利用率代替物力资源利用率。本文参照类似研究对折旧问题做了如下处理:房屋按20—30年折旧,折旧率定为0.05(1/20年);设备按8年折旧,折旧率为0.125(1/8年)。2000—2003年某省高等医学院校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情况如表3。

由表3可知,4年来某省高等医学院校物力资源利用率略有上升,总体变化不大,与全省水平基本持平。说明各高校在物力资源的利用上效率不高。

(三)财力资源利用率

学校财力资源其实质是人力、物力消耗的反映。其评价模型为:财力资源利用率=年教育经常费总额÷年学生平均数。财力资源即为教育事业性费用支出,包括个人经费和公务经费支出(不含基建支出)。2000—2003年某省高等医学院校财力资源利用效率情况如表4。

由表4可知,4年来高等医学院校财力资源利用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即生均占用费用下降。就全省而言,生均占用费用略高于全省水平,这也是对医学生培养成本稍高的一个反映。

另外,笔者也分别对构成财力资源的个人经费支出和公务经费支出利用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扩招4年来,高等医学院校个人经费利用率平均为0.4万元/人,该省平均水平为0.37万元/人;高等医学院校公务经费利用率平均为0.4万元/人,该省平均水平为0.41万元/人。

二、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对策

通过对2000—2003年某省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资源利用率的研究分析,笔者就如何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出自己的意见。

(一)提高和保证教育质量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根本途径和最终目的

提高和保证教育质量是高校办学的宗旨,如何达到高校资源供给和支出的有效平衡,即实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是实现高校办学宗旨的最有效保证。因此,高校只有在办学上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实现高校资源利用价值的“最优化”。特别地,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尤为重要,它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命健康与安全。

(二)建立教育过程中的最佳资源结构

高校最佳资源结构即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最佳组合。合理的资源结构可以实现各种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发挥最大价值。研究表明,扩招以来,高等医学院校的资源构成不甚合理,人力投入的边际效率逐年减少,资产投入的边际效率逐年增加。说明近几年教师等人力资源比较充足,而实验室、教室、宿舍、图书馆等物力资源配置不足。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应提高资本性投入,将新增资本性投入主要用于提高现有人力的素质,配置急需的仪器设备和其他教学条件,切实改善学生的实验、学习等硬件环境,使高校的资源通过合理组织发挥最大效益。同时增加的人力投入应主要侧重于优化人员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健全激励机制、合理配置生师比等方面。

(三)确立合理的办学规模

本研究中,2000—2003年某省高等医学院校平均规模为0.97万人。相关研究发现,该省2000—2004年高校有效规模区间为2549~17685人。即,在此区间的规模扩大会实现规模效益,不在此区间的发展会产生规模不经济。2000—2003年某省高等医学院校规模均在有效范围内。规模效益理论也为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持续扩大办学规模的热情敲响了警钟,提醒高校应该逐步放缓扩招的步伐。

(四)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资源的管理水平

高校的人财物资源最终总是通过人来安排管理的,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资源利用的效率,故提高教育资源的管理水平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途径。高等医学院校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不应忽视培养一支质量过硬的资源管理人员队伍。这支队伍应该在各种资源的使用上充分体现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特点;能够对学校资源进行周密的计划、科学的组织、有力的指挥调度、定期检查和总结;能够制定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包括资源的使用、考勤、奖惩、培训,等等。

【主要参考文献】

[1]韩宗礼.教育经济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55.

[2]刘旭东.高等医学教育成本计量实证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5):37.

高校医学教育研究篇3

【关键词】公共英语以职业为导向专业教育

近年来,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国家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各医院和用人单位都对医学类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的改革却相对落后于专业教育的改革。由于公共英语一直被定位为公共基础课程,且受a级考试和学时的影响,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出现了学生的职业语言能力培养被忽视,英语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的问题。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对策。

一、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英语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由于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被定位为公共基础课,受应试教育影响,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英语教育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语言实践和学生职业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公共英语课程不是根据岗位需求设计的,没能与专业教育有效衔接。从教师方面来看,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从事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都是英语语言专业出身,对开设的临床、护理、中医中药及针灸推拿等专业知之甚少,缺乏专业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经验,目前无法胜任与专业教育衔接的英语教育。从教材上看,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从2014年开始使用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的《新编大学英语》book1和book2。book1共有8个单元,book2共有10个单元,每个单元由Listening&Speaking,Reading,Grammar,translation,writing和enjoyYourself留个部分构成,分别涉及问候、学习、爱好、运动、气候、旅游、就餐、就医、娱乐、购物、储蓄、约会、求助、求职等各方面内容。几乎没有与学生专业息息相关的医学英语内容。因为上述的课程设置、教师和教材方面的原因,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英语课程出现了与专业教育相脱节,落后于专业教育,不适应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

二、构建与专业教育衔接的大学英语课程系统

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需从相应的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入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课程的组织者和落实者,因此,只有建设好教师队伍,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才能把公共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英语教师都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缺乏医学类相应的专业知识,因此,有必要到各系部学习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或到有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的学校进修。另外一种方法是把大学英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优势结合起来。近年来,由于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因此,在专业课教师团队中不乏专业素质过硬、英语水平高的优秀教师。把公共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由有经验的教师担任组长,公共英语英语教师学习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教师学习英语教学法,并共同设计教学方案、课堂组织和教材的建设等,可以扬长避短保证教学效果。教材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要把公共英语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开发针对专业教育设计的教材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本科医学院校大多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但是高职高专开设该课程的院校还寥寥无几,医学专业英语教材更是少之又少。为了开发与学校情况相结合的特色英语教材,可以把公共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组织起来共同编写教材。专业教师了解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术语,英语教师了解学生具体学情,共同编写课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开发出符合学生实际并能满足专业教育需求的英语教材。公共英语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衔接少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英语教育的需要,更不能满足专业教育的需求。因此,需把传统的讲授法逐渐改为任务型教学、交际型学习和职场情境结合在一起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职场英语水平。

三、小结

把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英语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效的衔接在一起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更需要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建设高水平的专业英语教学团队,编写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特色英语教材,改革英语教学模式,克服专业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等困难,把公共英语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刘小兵.论高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衔接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1(2).

[2]李红.论公职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教育的衔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4).

*本文系2015年云南省保山市科技项目“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衔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蔚,女,(1984.9)云南保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英语教学法、翻译。

高校医学教育研究篇4

微信公众平台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而是一种文化交流、人际沟通、社会心理、生活方式和其他复杂的社交平台。作为一名医学教育工作者,我们面临着一项新的技术,首先想到的是技术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手机,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如个人数字信息终端,和手机微信迅速推出在2011腾讯公司开始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微信软件简单,免费使用,并能提供自动回复、消息推送服务,解答1到1的对话[1]。这无疑为我们研究学校与医院之间跨区域、跨区域的互动与交流打开了一扇方便的门。因此,我们在原有的学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实施了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校-院-信息”对接机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一、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校-院-信息”??接机制在医学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的基本内容及研究方法

选定定向培养合作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301医院肝胆外科),提供专业知识支持,并选定护理专业2013级北京301定向班的学生50人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

建立微信公众号或者二维码:申请微信公众平台网络用户名和账号,微信头像图标及形成专用的二维码。

研究形式: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完成“自动回复、用户提问解答、管理人员定期推出”。

后台资料准备:包括医院规章制度、健康宣教知识、交流沟通技巧、激发人们积极向上,以良好心态应对疾病的文章等。

校院合作,人才共育:护理专业学生和定向医院护理人员经行互动学习,提前了解医院的文化,掌握临床信息,建立教育与高校合作,跨区域的交流平台,建立“院-校-信息”对接的新型教育模式。学生与临床一线专业人员沟通,答疑解答数据库,定期补充推出新内容等。

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校-院-信息”对接机制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实施的方法

微信管理员可通过后台将制作后的信息进行分类后推出。在微信公众平台后台设置自动回复选项,可以自动回复一些常见的查询和问题。同时定向班的学生与定向医院临床一线专业人员可以通过一对一沟通答疑,实时进行互式教学(交流内容前台看不到)。同时专业人员不断补充最新临床内容,由管理员定期推出。

根据评价规则和背景统计学生每天上网互动和互动学习结果的频率对学生使用情况的评估,以及评分,判断学生的学习,平均每天少于一次便认为是不合格。

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校-院-信息”对接机制在医学高等教育实施后的成效

1.提升在校老师的临床知识,便于心的临床知识运用于课堂,使课堂生动有趣

近年来我校经常外派老师去全国各大医院进修学习,但临床知识更新太快,往往会造成学校落后于临床,这对于医学教育非常不利,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校-院-信息”对接机制建立了一个院校合作的机会,临床老师可把医院的最新知识于微信平台,利于一线老师接受新的临床知识来丰富自己的课堂。

2.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微信平台的运用,学生可以时时刻刻学习,只要想学习,任何时间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比如课间、睡觉前等;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学习,如在公交车上、餐厅等,让学生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高校医学教育研究篇5

摘要:民族地区高校长期扎根于少数民族地区办学,形成了相应的办学特色,在此基础上结合民族地区的办学特点不断凝练、提升,在教育研究课题管理上形成了相应一套从课题开题、中期检查到结题、成果汇编、将教学成果融入教学等一系列模式,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提升了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民族地区成果应用课题管理高校教育研究

我国高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主要指高等教育研究所(室),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领导下的教育科学研究单位,担负着从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因此,为跟进全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适应学校的发展需要,右江民族医学院于2006年成立了高等教育研究所,结合学校办学近60年来的三个不动摇的定位――坚持面向基层服务不动摇、坚持扎根于少数民族地区不动摇、坚持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质量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不动摇,在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管理上有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套相应的模式。

一、机构设置

(1)职能定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下称高教所)自成立以来,将目标定位于学校医学教育研究机构,通过制定学校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教育科学研究经费管理办法、教学成果奖励办法,规范医学教育管理,奖励医学教育研究。收集整理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信息、情报,以简报形式为学院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组织构架与管理体制。高教所由学校分管教务的副校长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并直接管理,设副所长一人专职协助所长管理高等教育研究所各项事宜,下设办公室具体开展各项事务。

自从2009年以来,高教所先后下达了三类有关课题的管理办法。第一类为明确课题管理办法的文件,如《右江民族医学院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右江民族医学院关于印发〈教学方法改革专项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右江民族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管理办法》;第二类为明确各相应部门职责的文件,如《右江民族医学院关于进一步明确各部门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工作职责的通知》《关于调整右江民族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评审委员会的通知》;第三类为有关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的文件,如《右江民族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奖励办法》。学校以课题奖励为激励,引导全校教师开展课题管理,以课题管理办法规范课题管理,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强化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全方位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研究。

(3)管理队伍。由于学校扎根于少数民族地区办学,高教所在引进人才上出现一定的困难,现如今和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中心、教师发展中心一起并列为学校三个处级部门,三个部门共用同一批管理队伍,这批管理队伍目前在职称结构上正高职称、副高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各占25%,拥有硕士学位占75%、学士占25%;在学科背景方面,具有医学学历占50%、教育学学历和管理学学历各占25%。管理、服务、研究三者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因此,从学科背景需要而言,需要医学与教育学、管理学研究;从职称而言,高、中、初三级职称均具备,形成较好的职称队伍;在年龄分布上,亦为老中青分布,符合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

二、部门职责

以提供咨询和课题管理服务为目标,以开展学校教育教学研究为根本任务,右江民族民族医学院高等教育研究的部门职责主要包含以下三大方面:

(1)课题管理。首先,组织全院的教育教学研究管理工作,即包括院内外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立项申报、评审推荐、中期检查以及优秀教学成果、优秀论文的评奖及申报工作,有关资料的整理、归档等;其次,通过管理各级(国家、省、市级、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的经费,抓好项目的研究推进,负责有关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等学术会议的管理工作。

(2)学校教育教学研究。高教所主要负责制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借鉴和引进国内外优秀教学成果并在学院推广应用,开展高教研究的指导和咨询工作,积极向有关刊物推荐有关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3)咨询服务。在纵向上,根据学院党委和行政领导的要求,参与学院教育改革与发展有关课题的调研、方案论证和评估,为学院领导提供决策方案;在横向上,加强与校外教育研究机构的联系,收集整理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信息、情报,以简报形式为学院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在微观上,针对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需要开展专题培训,邀请校外专家开展专题式培训,在日常工作中针对有需要的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咨询服务。以尽量把指导与管理工作做在前面,确保学校课题的研究有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开端。

在以上三项职责当中,学校教育教学研究主要以课题管理最为成熟,在全校的受益面积最广。因此在本文中着重论述其主要内容。

三、课题管理模式探究

如何实现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质量应用型医学人才,医学教育研究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通过管理学校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推动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与热情,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素养,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此,从课题的立项到中期管理和后期成果的积淀,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

(1)拓宽申报渠道,做好课题立项。一直以来,由于右江民族医学院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办学经费紧缺,拓宽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申报渠道是解决学校经费不足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升研究人员研究素养的途径之一。2010年以来,立项的课题类别主要有各级各类的学会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近五年来,学校共获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322项,其中自治区级及以上78项、校级244项。

(2)遵守管理条例,规范课题过程管理。只有依靠科学的管理机制、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加大机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才能从根本上确保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学校重视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并加大制度在规范课题的管理与实施上的力度,一直以来坚持以下各项工作。

1、保证课题进度,做好开题与定期检查工作。高校管理部门对教研课题的有效监督管理是教研课题顺利进行的保障。为保证相应立项课题如期按质量开展,高教所从各方面加强课题的检查与督促。如从2012年起,要求各级各类课题负责人在课题立项后一周内填写开题报告,以此督促教师及时开展课题研究;并且在每年年末向高教所汇报年度研究进展,以此督促、检查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进展。为避免出现教师在结题时往课题挂靠姓名的现象,要求课题组成员的变动需在到期结题半年前提出申请并得到同意后才能实施。如果课题未能如期完成,一般情况下允许其延期一次,期限一般不予超过一年。现如今,在学校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管理上已经形成如图1模式。

2、创造条件给予经费支持,加强经费管理。右江民族医学院地处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办学条件艰苦。秉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右医精神,学校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提供经费支持,为课题开展保障物质基础。近五年来,学校对获区级以上立项按《右江民族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奖励办法》给予相应的奖励,2012年至2014年期间,奖励教育11.07万,给予区级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励9.69万。获区级及以上课题经费91.8万,给予相应的配套经费113.8万,在学校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上获校级立项经费支持69.1万。为保障经费使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教所对项目经费的使用严格把关,对报销经费严格根据申报书所做经费使用计划,促使有限经费花在点子上。

3、从云端到线下的双渠道管控,加强课题信息管理。云时代的到来使得无所不在的学习成为可能,也使办公不再受场所的局限;云时代的互联网服务能够帮助我们实现集约资源、节约成本,同时还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因此,高教所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及时课题申报、中期检查与结题等管理公告,扩大部门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方式;并利用部门动态,简报,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咨询服务。在云端上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做好沟通服务与信息,在线下,亦做好课题档案的管理,高校的科研档案具备形成的周期长、专业性强、综合性强的特点,因此,做好高校的科研档案管理,尤其是教育研究类课题的档案材料收集与管理,能够如实地反映各项课题的进展,做好从开题到中期检查、阶段性成果等相关资料的收集,能够专门地、有针对性地监控各个项目的研究进展,以此保障课题开展的有效性,提高项目成果的质量。因此,通过云端与线下传统档案这两种相得益彰的方式管理,可以有效形成课题监控与管理体系。

图1右江民族医学院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管理流程图

(3)注重成果积淀,汇编教研论文。科研成果是科研项目效益的最终体现,是科研管理工作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志。因此,学校高教所注重对各个获得立项的课题产生的阶段性与终结性成果的收集与沉淀。通过收集与整理教师们发表的论文与以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方案,以书本形式编辑出版了《民族医学院校医学教育发展经验探索》(2012年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民族医学院校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2年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特色与发展――民族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研究与成果》(2015年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书籍的出版有效提升了右江民族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汇总,扩大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辐射面。

(4)将教学成果带进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学校鼓励教师将教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如学校将以学生为中心的人体解剖学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成果融入教学,采用人体解剖学系列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即理论课采用主导一主体教学方法,实践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病例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和五步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在以学生为主体,从课堂、教师、教材老三中心,向学生、学习、学习过程新三中心转变。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将教学的重心从教师授课转化为学生自己要学要做,将教学成果带进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5)创造良好研究氛围,提升教育理念。为更好地解决每年教学方法改革中遇到的问题,高教所每年年终组织召开一次教学方法改革座谈会,邀请当年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教师及对教学方法改革有兴趣的教师参加。在会上,尽力帮助解决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为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交流提供平台。

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教育教学研究的有关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素养。通过与教师发展中心合作,开展新教学方法改革的公开课、教学技能竞赛与专题讲座的校本培训,提升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氛围。为加大校本培训,近三年以来,学校共邀请校外专家为本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相应讲座13场。讲座内容涉及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前沿与热点、教学方法介绍、教育理念的传递与教育研究的路径等。在走出去方面,近三年来,学校教师外校学习考察138人次。外出地点既有区内兄弟院校如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桂林医学院,也有区外如上海、厦门、海口、北京、长沙等城市。外出学习考察的形式既有参加学术会议如广西高等教育学会年会,又有与相关院校的对口交流、相互合作。学习的内容既有慕课、pBL(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Sandwich(三明治)教学法等新教学方法、新教育理念的学习,也有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的探讨等。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为右江民族医学院教师输送进了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理念,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基础。

高等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近几年来学校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扶持力度,课题申报立项、教学成果奖励取得成效;教学改革研究与成果有效促进了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教育就是在继承中变革,在变革中继承的教育。因此在教育研究管理上既要继承原有课题管理的优势,又要跟进时势需要变革,在继承中变革,在变革中继承。当前环境下的医学教育研究仍有诸多问题,医学教育理念和资源的国际化带来的思潮冲击和变革压力,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化带来的提高医学人才国际竞争力的紧迫性,教学运行机制的国际化带来的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压力等问题。因此,我们的研究与当前前沿的医学教育研究上仍有很大的差距,在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质量上仍有待提升,如何抓好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质量,如何将教学成果带进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学校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质量应用型医学人才提供了基础,是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叶小英,黄维叶.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与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28)

[2]肖林元.课题管理工作的五个空间[J].江苏教育研究,2012(7)

[3]周艳敏,张雪仪.高校科研课题管理体制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7(1)

[4]彭秀芳.对高校教研课题管理工作的思考.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0)

[5]申振锋.云时代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面临的风险及安全保护[J].兰台世界,2013(6)

[6]何丽萍.高校科研档案的特点、管理现状及对策探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2)

[7]晋洪涛.课题制条件下科研院所全过程课题管理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4(10)

高校医学教育研究篇6

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新背景和研究现状

(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新背景

研究生教育是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和学校办学实力。

2006年国家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三个文件中明确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明确指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深化开放合作,增强对外开放的主动性和营造国际化培养环境等。这些文件的和政策的实施,从不同的角度表明国家已把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划至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层面[1]。

(二)研究现状

学者们研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理论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角度阐述了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主要包括研究生国际化的背景与动因分析、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问题、发展战略、意义与价值等进行阐述[2]。

2.国外研究生国际化的经验探究

阐述国外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以及经验的文献较多,文献主要介绍了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现状以及国家、政府、学校为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采取的有效措施、政策等。

国内外学者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问题的关注和探讨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参考价值。但目前的研究多从宏观层面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行分析,而以具体大学为例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实施方案的研究成果较少,所以形成的对策建议的针对性与应用性不够强。

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主要途径(以广州医科大学为例)

(一)制定研究生国际化发展战略

在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学校应该思考本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目标与对象,实事求是地制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长期战略规划。美国学者Harari.m曾提出,大学的国际化应当以“明确的赞同,积极的态度,全球的意识,超越本土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范围,并内化为学校的精神气质”[3]。这就要求在研究生教育进程中树立全球意识并形成国际化的精神气氛和文化氛围。

广州医科大学把国际化办学纳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战略地位。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法,了解学校研究生和教师对国际化的看法和需求,形成分析报告。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调整研究生国际化的发展战略,目标旨在全方位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培养与建设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医药卫生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4]。

(二)推动师资国际化

教师的国际流动不仅能拓展国际化视野,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了解国际学术研究的动向,而且有利于提高其对研究生的指导能力,增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学术吸引力[5]。

广州医科大学不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切实提升导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学校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打造国际化导师队伍,目前具有留学背景或国外培训经历的导师达到79%。

广州医科大学通过国际顶尖杂志上招聘广告,在全球范围内公开招聘优秀教师。学校目前已经引进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其他客座教授,他们活跃在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上,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生。

除了“请进来”,学校还设立专项资金定期选派科研骨干到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世界名校进行定点培训。长期开设外教授课的英语强化班,通过小班教学的方式强化培训教师的英文能力,并从中择优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外知名高等学府进修学习和英语教学培训。

(三)积极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

研究生联合培养是一种互动型的人才培养过程,有几个特点:能够学习和借鉴国外研究生教育的先进方法,深化我国的教育改革;有助于加大国际合作力度,推动实质性的高水平科研合作;我国学生既能了解我国的情况,又能体验国外的科研教育及文化,有利于我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国外学生通过在中国的学习和科研,了解我国的科研优势和文化,有助于培养国际友好人才;既能培养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人才,又能使人才留在国内,减少人才流失。这一模式具有多赢性效益,对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个重要的创新。

广州医科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爱丁堡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等)联合培养研究生,主要有两种模式:“双导师、双学位”,就是双方联合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两校学位,学生需要支付两校的学费,可由导师项目资助或申请国家奖学金;“双导师、单学位”,双方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到对方导师所在的学校或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由导师的项目进行资助或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通过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学校加强与国际大学间以及学科专业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了研究生培养水平。

(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广州市政府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实施意见(穗府[2012]38号文)提出到2015年实现每万名居民拥有2名全科医生(目前仍不足1名全科医生)、2020年实现每万名居民拥有至少3名全科医生的规划目标。广州医科大学探索国际化的全科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全科医师制度起源于英国,英国具有成熟的社区保健体系和全科医师培养制度。为了培养优秀的全科医生,广州医科大学从2011年与英国伯明翰大学签订协议,每年选派全科医学导师到该校短期培训;2012年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双方联合培养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广医大选派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到爱丁堡大学学习半年,符合毕业条件可以获得两校的学位证书。以上两个项目为学校于2012年启动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国际合作,提升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广州市乃至广东省培养更多优秀的全科医学师资和全科医疗人才,为广州市社区医疗卫生改革做出贡献。学校的研究课题《5+2+1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已获得美国中华医学会资助,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与城市社区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五)联合建立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促进科研国际化

与国外高校或实验室联合建立科研平台,不仅促进科研国际化,还能带动教师、学生交流等多方式国际合作。广州医科大学近年来成立了“中美肺癌联合实验室”、“中国-加拿大呼吸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哈佛-广医神经医学合作中心”、“中-法霍夫曼免疫研究所”(与2011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法国霍夫曼教授合作)等协同创新科研合作平台,引进国外优秀的科学家,组成国际化的科研团队,对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和研究生采用与国外实验室联合培养等方式进行培养,促进高端医学学术交流,提升大学的科研水平和国际知名度。

学校鼓励研究生参与境外科研项目的研究。调查显示学校48%的研究生导师曾参与跨国科研课题。近几年,研究生参与发表的SCi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有较大提高,由2010年45篇,到2013年达到175篇,且有影响因子大于10的重要学术论文。

(六)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专业学术会议,扩大教育国际化的受益面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整体教育水平达到国际水准,而不仅仅是少数人与国际接轨。因此,在众多途径的选择中,应该将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到使更多研究生受益的国际化途径上,如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6]。通过参与、承办或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与国际知名学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增加高校师生接触世界学科前沿理论的机会,实现资源的共享。广州医科大学每年都举办一系列的国际学术会议和专业学术讲座,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化参与程度,了解相关专业的学科发展前沿动态。2013年,学校共举办9个国际学术会议,包括第二届国际天然免疫学术研讨会、与爱丁堡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广州-爱丁堡医学教育联盟论坛、广州国际CopD和睡眠呼吸疾病会议等。

广州医科大学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国际会议或专业学术(科研)讲座,并规定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2013年学校共举办20场专业科研讲座,其中,50%的讲座邀请国外大学的专家教授主讲,近三成是关于研究方法类的讲座,让在校研究生们足不出户,就能接触国际最新学术信息与国际科研训练方法。

三、结语

提升研究生国际化水平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其路径是全方位的。广州医科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利用先进国际经验,加强国际合作与竞争,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们还面临着研究生英语水平达不到要求、课程国际化程度不高、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专项资金不足等问题,我们将根据学校整体情况不断调整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战略规划,稳步推进改革,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广州市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重大研究项目(2013年编号B384)、广州市高等学校第三批教育教学改革重大改革项目(2011年编号B119065)

参考文献:

[1]李伟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新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1(2):1-3.

[2]张小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D].大连理工大学2009.

[3]KatHaRineHH,JoeL

wm.internationalchallengestoamericancollegesanduniversities[m].phonenix,ariz.:orgxpress,1995.

[4]魏东海吴他凡张慧群马晓洁林爱华.“一联多”“全覆盖”本科教育国际化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探索,2012(5):86-89.

高校医学教育研究篇7

关键词:科学研究;医学生教育;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66-02

一、科学研究对医学生的意义

(一)利于提升医学生的主体意识

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还是以教授为主,医学生在本科的医学教育中主要对医学诊疗知识进行学习,不重视医学研究,缺乏创新的观念。这决定了我们目前医学领域独特的医学建树较少,多为常规诊疗的局面。在和国外的对比中,我们发现由于医学创新能力的缺少,我国广大医学工作者一直在延续国外已经成熟的医疗技术和观点,缺少自主创新。因此在学习阶段加强科学研究教育工作也即提前为医学生打下预防针,为未来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利于丰富医学生知识储备量

通过科学研究学生既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又获取了新的知识。当前在我国医学生教育当中普遍存在重视书本知识,轻视科研能力的现象,大多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了书本还是书本,较为狭窄,而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就为学生打开了另一扇学习之门。进行科学研究之前,学生们需要对指导老师指定的题目或者自拟的题目进行调研,其中包括发表文献的回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复习所有的相关文献之外,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献所阐述的问题,他们还要查阅更多的教科书、相关材料,这种学习过程属于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不同于老师在课堂上所进行的传授,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学生知识面,扩大了视野。

(三)利于提升医学生实践能力

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大量的实践工作。医学生在参与科学研究过程中,在分析提出问题后,自己必须动手解决问题。科学研究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实验结果往往与预期不相符,所以如何解决所出现的问题,如果调整试验方案,除了需要分析能力之外,还需要动手能力的提高。在重复多次试验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很明显的提高,这些毫无疑问对今后临床诊疗工作具有重要的帮助,可以使他们能够运用在科学实践中获得的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去解决临床工作中的问题,甚至创造出更加适合病人的新的诊疗方法。

二、加强医学生科研教育的必要性

(一)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今年我们国家已经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墨守成规已经不再能够使我们进一步前进,我们整个社会,各行各业需要新思维、新思路,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所以无论是高等医学教育还是涉及民生的临床医疗工作都需要创新,决定这些创新的还是我们未来的栋梁医学生。他们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直接影响着我国医学教育和医疗水平的高低及走向,所以如何加强医学生这些能力的提高目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转变以往医学教育中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增加以创新为主的教育思路,以适应新时期社会的最新发展要求。

(二)培养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是我国医学今后发展的趋势

高等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临床医疗工作者。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医学知识不断更新,所以要求所有医学工作者不断地进行学习。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着医学也在不停前进,大学里医学课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临床日益更新的变化。所以要求所有的医学生除了在掌握医学基本诊疗知识之外,还要具有自学、创造性学习及终身学习的习惯。因此,我们的医学院校广大教师除了教授最基础的医学知识和诊疗手段之外,教授和培养学生的创性能力、自学能力及归纳整合能力是非常必要及必须的。传统的医学院校教育模式已经落后,医学生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在医学课程中加入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研究思想和能力的科学研究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仅是学习,还要创造。这种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医学生在今后的诊疗实践中能够提升独立思考及随机应变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后的临床工作对广大医生的要求一定会提升,只会死背书本的医生很难适应新的医疗体系,所有医生除了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之外,对疾病的深入认识,对疾病的开拓诊疗更加重要。

(三)加强科学研究教育是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高等医学院校之间,甚至于与国外高等医学院校之间的合作往往都集中在学生们的科学研究交流之中,提高医学院校学生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创新性非常有利于这种合作交流。医学院校之间的竞争就是学生素质之间的竞争,抛开医学生入学前的基本素质、医学课程的学习及科学创新研究能力的提升代表着医学院校教育的水平,其中科学创新素质的提高对于广大医学生来讲是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方面,对于整个国家医疗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社会医疗水平的前进往往需要的就是这些医学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医疗工作者。在一些发达国家,教育一直侧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当学生们进入到医学院校后,教育则更重视医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国外的医学院校强调文献收集、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在回顾了大量文献后,鼓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这些培养对于今后的科学研究十分重要及必要,对比国内外研究生,我们发现国外的学生的确在提出问题等方面要远远高于我们本国的研究生,这正是我们医学教育倾向于学习型,而非创造型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国医学生教育模式应该更加鼓励教授指导学生多进行学术交流,就某一问题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独特见解。并且我们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开放某些实验室,以增强医学生科学实践经验,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国的医学生教育除在本科阶段需要增加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阶段更不应该被忽视。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虽然比较着重科学研究,但也存在地区、学校及科研水平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严重制约着我国广大医学研究生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前进的步伐。我们要合理安排研究生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时间比例,让医学研究生们能够在有限的几年中科研工作能力得到扎实的提升,但也要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只有这样综合素质全面的医学研究生在今后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中才能崭露头角。

三、加强医学生科研教育的措施

(一)提升科研教育的重视度

科学研究对于医学生未来的发展极其重要,不仅关系着学生自身的发展更关系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提升。因此,不仅是学校,国家都应转变对医学生科研教育工作的认识,不断提高对其的重视度,从实际出发加强医学生的科研教育工作。当前重中之重就是要给医学生指定本科科研指导教授,面向医学生开放实验室,给予其参与科研的机会。由于目前很多高等医学院校的科学研究培养主要集中于研究生阶段,但是我们目前能够考入并进行研究生教育的学生数量是有限的,所以给医学本科生配备指导老师,使其在文献回顾及试验阶段均有专门老师代教,对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高等医学院校的实验室对本科生都是不完全开放的,学生无法在一个全面轻松、方便、能够使自身潜能全面发展的实验室中进行学习和培养科研能力。所以建议在配备了本科生指导老师的情况下,让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工作,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可能只是一些比较容易的操作,但对他们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容忽视的。

(二)加强科研设备的引进和完善

科研设备是医学生在学习阶段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任何科学研究离开科研设备都将成为纸上谈兵,难以获得实际的成效。尤其是医学专业是极其严谨的一门科学,在任何一个过程当中都不能出现疏忽,轻者是学生对此方面知识的不解,重者或许在学生参加工作当中导致病人生命危险。因而,政府应加大对医学专业科研设备经费的投入,学校自身应加强对科学设备的管理,降低损耗以延迟设备的寿命,使其发挥更大的教育与科研功能。目前本科生教学中的仪器设备是以往陈旧的设备,在操作上对学生本身的培养性不强,学生毕业后往往很少接触这些他们曾经用的实验仪器,在科学研究中无法跟上最新的实验技术发展。所以高等院校除了改变制度,准许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外还应该加大投入,及时更新本科生实验所用设备。

(三)提升医学院校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除了医学生自身素质提高之外,科研活动中指导教师的重要性也决定着医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质量和水平。第一,包括高校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在内,所有科研活动相关的参与人员必须更新现代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渗入科学研究技术的最新信息,最新的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跟自身相关的研究进展和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广大教授可以在介绍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以外,提供部分领域科学研究的临床素材,寓科学于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可以采取提出研究问题,让医学生采取自学、分组讨论及回顾文献等方法,使学生掌握领悟学术研究中的基本思路、基本程序,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创新性,以便于今后自行进行科学研究时具有更好的创新思维。其次,要针对具体参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指导老师放宽各种政策,提高教师的研究教育积极性;同时进行量化考核,并且做到奖惩分明。高校行政部门应该首先在各项政策的制定上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医学生的科学研究代教中,多服务于广大教师,提高教师的参与度,以达到广大教师愿意,并且踊跃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另一方面,同时在教授过程中,也要制定相关审核措施,提高教师们的科研教授水平。鼓励以课题组形式,多进行组内及组间学术交流,多举办科研讲座,提高科研指导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高校医学教育研究篇8

关键词:近五年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

一、我国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创业教育”这一概念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首次提出,其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等各项创业综合素质为目标,被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创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下的新兴产物,通过对青年学生进行各项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我国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由“精英化”逐步走向“大众化”,随之带来的毕业人数陡增及未能与之调和的就业市场,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对此,党的十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为适应社会对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同时有效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必须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创业促就业,是我国高校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李丽,2012)。

(二)我国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一般状况

从2010年《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颁布,到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实施,我国创业教育实践已成燎原之势。但是,目前我国医学生的创业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部分医学院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给予学生扶持指导;实践平台短缺,未建立相应的创业实验室、创业训练中心和创业实践基地。

(三)我国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典型做法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在专业创业教师队伍的带领下,开展创业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创业教育,多集中于高职院校与部分综合性院校;二是通过“创新创业训练”、“挑战杯”创业大赛来开展创业教育;三是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创业教育,由于创业教育尚未成为一门独立课程,因此,目前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理念和知识的灌输,与创业实践结合较少,这种形式多存在于一些学科相对较少的学校(于帆,2014a)。

二、我国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特殊性

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医学院校具有时限长、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等特点。因此,医学生的创业教育应根据其自身特点,并结合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具体实施。随着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出台,即“新医改”的到来,明确规定医学生应转变其择业观念,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全科医生的意识和具有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思想,同时对我国医学生的创业教育提出进一步的要求(田鑫,2015)。这更凸显医学生的创业教育的特殊性。

三、我国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政府的引导下,社会各界虽对创业教育有初步的认识,但仍未形成全社会重视创业教育的环境;各大医学院校相应开展创业教育,但由于对创业教育认识上的偏差,缺乏足够的重视,加之组织及管理不到位,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和形成规范化的教育体制。其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较薄弱,创业教育仅局限在学校内,与医疗部门、药企联系不够,缺少创业成功典型经验的实践指导,使创业教育缺乏真实性和实践性。另外,师资力量上的缺乏,导致在“创业热”的背景下,许多医学院校仅限于开设创业课程,没有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后续指导(郭琪,2015)。最后,部分医学院校创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优秀医务工作者还是培养企业家,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方向是市场所需还是与专业相关,都尚不明确(胡媛媛,2014)。

(二)医学生自身的问题

从医学基础课到临床专业课,再到整个临床实践阶段,医学生把整整5年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对于其他非专业知识,如企业管理、经济、市场分析等学科涉猎较少,知识面相对于其他理工科学生较狭窄,使得他们对当前就业、创业形势认识不清,创业意识淡薄(廖浩,2011a)。其次,医学作为一门长期热门专业,一直持续较高的就业率,医学毕业生想找到稳定的工作并非难事,传统医学就业顺利对医学生的就业意识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其具有难舍的专业情结,不愿荒废所学愿轻易转行,认为学医就是要做医生(覃克强,2013)。再者,相比其他行业的创业要求和条件而言,医学类创业存在投入大、周期长、科技要求高、风险大等因素,使得医学生“不愿创业”(田娟,2014)。

(三)创业教育政策方面的问题

政府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对医学生的创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为促进医学生的创业教育,我国政府已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但这些鼓励政策均缺少具体实施方案,因此,实际操作起来复杂,很多很难落到实处。同时,政府在对医学生的创业保障措施方面缺乏长效保障机制,加之社会舆论的不良导向,使得很多创业成为一头热,无法坚定地战胜困难,最后不了了之(田鑫,2015)。此外,我国政府对医学生的创业优惠政策、创业基金等财政扶持方面有所缺乏。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解决措施

(一)医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要转变就业观念,要求他们充分认识有很多机会可以把握,如可以面向农村、小城镇的卫生医疗机构和非公有制卫生医疗机构就业、面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业、面向医疗保障部门和卫生执法监督部门就业、面向基础医学研究和相关医学领域就业、面向世界就业、休学延缓就业、创业代替就业等,这些都是可供选择的方向。其次,要激发创业意识,医学生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在人格特征上更有明显的依附性,缺乏自主意识。因此,唤醒医学生的创业意识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郭琪,2015)。

(二)医学院校方面

首先,医学院校应提高创业教育的地位,建立健全医学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和指导体,构建“学校+社会”的创业教育联合体系,弥补学校创业理论教育的不足;加强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推动医学模式转换,营造校园良好的创业氛围;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帮助大学生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并了解自我,鼓励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自身专业性及职业针对性(刘健,2011)。其次,顺应“新医改”要求,强化医学院校创业教育理念(廖浩,2011b)。以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为指导,科学规划创业教育的内容;培养创业教育师资,加强教师对医学生创业的指导,提高学生创业知识水平;通过“三个结合”即创业教育与学术科技活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实习实训相结合,扩大医学生的参与面;依靠专业教育,发挥学科优势,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赵敏,2014)。同时,使校内校外相连接,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创业走向社会市场(于帆,2014b)。

五、结语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如何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呢?创业无疑是实现大学生就业的新形式和新选择。目前,我国关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出台后,医学院校对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医学生的就业观念有所转变,但创业教育的效果仍不太理想。文章通过对2011-2015年研究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研究成果呈现出三大特征。第一,从研究数量看,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丰富,而医学生创业教育类文章相对匮乏,主要对医学生创业的特殊性关注不够,以及对医学生创业前景剖析不深入。第二,从研究内容看,研究系统性不强,而零散有余。研究主要涉及医学生创业现状或解决对策等方面问题,未形成有效的体系性研究。第三,从研究深度看,多是基于某个视角的医学生创业对策及探索的个体研究,理论高度不够。综上所述,关于医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创业教育”出现的时间还较短,因此还有很长很远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李丽.医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心理现状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2.

[2]于帆.医学院校创业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4,15(3):43.

[3]田鑫,孔令泉,等.辨析当代医学生创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6):903-904.

[4]郭琪.就业促进视角下的医学生创业教育[J].文教资料,2015(7):97.

[5]胡媛媛.当前医学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调查研究[J].创新创业,2014(22):62-63.

[6]廖浩.“新医改”背景下加强医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4):127.

[7]覃克强.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中的几个认识误区分析[J].华夏医学,2013,26(4):803.

[8]田娟.医学院校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J].青年与社会,2014(1):196.

[9]廖浩.“新医改”背景下加强医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4):128.

[10]赵敏.医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路径[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4,37(4):286-287.

高校医学教育研究篇9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50-02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生教育基础上,为培养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和发展医学科学研究而设立的更高层次的医学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医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及新的教育政策和制度的出台,医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本文结合自身教学体会,对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今后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度建设进行有益的思考。

一、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和临床之间的矛盾

自从国家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我国的教育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研究生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医学研究生教育为国家的医药科研和临床工作输送了大量的既有临床工作能力又有高水平科研素质的临床医生,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恢复高考后,最初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主要是科研和临床结合,招生对象也大多针对有过数年临床经验的医生,不招收应届毕业生,目的是对已经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进行科研素养教育,培养出既能从事临床工作,又能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或将自己的理论研究用于临床的高素质医务工作者。1998年,为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布《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同时出台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改变了过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单一学位制,完善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其目的是逐步完善医学学位制度,加快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科研素质和临床医疗水平。2009年,本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得到更快的发展[1]。

自从科学型和专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制度设立和试行以来,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但由于各院校、各专业、导师对于两类医学研究生的要求不同,国家也没有统一的培养要求和毕业标准,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学术为依托,是学术性的职业教育[2],主要目标是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医学实际工作能力,学生在学习少量课程后大部分时间在临床实习转科,同时根据各院校或导师的要求,从事部分科研工作。而科学型学生任务较重,一般都需要承担导师的课题任务,同时也要参加临床实习。前者学习任务轻,学校要求所学的学分少,后者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对于专业型的研究生,多数学校没有严谨的临床技能考核标准、临床工作中忙于应付大量的日常琐碎工作,真正的临床技能培训欠缺,最后导致临床技能提高不大,科研能力更无从谈起。少数导师不重视临床技能培训,要求专业型的研究生必须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造成培养目的不明确,专业型和科学型不分,达不到国家设立两种学位的初衷。少数专业型的学生因为毕业论文的要求也相应偏低,对于科研课题被动应付,未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最后的结果是专业学位的培养和住院医差不多,有研究生之名,无研究生之实。

对于科学型研究生,由于社会资源的分配并不一致,今后从事科研为主的职业和临床医生之间的收入存在一定差别,绝大多数招收为科学型的研究生,今后的人生计划还是以做临床医生为主。很多进入临床医学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因为专业型学位有指标数量限制,是被动地被招收为科学型研究生,其目的是“曲线”进入临床,而不是真正地喜欢基础研究,拿到研究生学位就业时,即转入临床岗位,因此在校学习期间,用于科研实验和临床工作的时间有所偏倚,多数研究生希望更多地在临床工作中接受锻炼。这样就造成临床医学研究生用于实验的时间偏少,科研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3]。

为了使科学型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能踏实地进行科研工作,国家也出台了科学型研究生不能以该学历报考执业医师的规定,然而这一规定并不能限制具有本科临床医学学位的研究生报考,反而会使科学型研究生更加不重视研究生期间的教育,从而将研究生学习作为跳板,而不是踏踏实实地专心于科学研究。

(二)数量和质量的矛盾

研究生的培养要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考核制度,加强培养过程中的科研管理,这就需要一些科学严谨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可有很多项目,例如文献阅读和综述、外文水平、科研能力和工作量等方面[4]。科研能力和工作量是考核研究生的主要内容,它表现形式有毕业论文和。由于毕业论文的弹性很大,所以目前各院校往往制定一些政策,要求学生必须发表1~2篇论文,甚或必须发表在SCi收录的期刊,才能毕业并拿到毕业证书。

是经过期刊编辑部、审稿专家审阅,同时要面对广大读者和科研工作者的评判,故而这一指标较毕业论文更为客观。这一考核指标无疑对导师和研究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提高了导师和学生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医学院校中,尤其是临床科室的导师忙于临床工作,能直接参与实验的时间有限,研究生是实验研究的主力军,对研究生毕业设立这样的硬指标,无疑会提高导师的科研成绩和产出量。同时,科研实力是高校之间的评比和竞争的重要一项。很多院校也乐此不疲,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通过对研究生毕业发表的论文增加砝码,来增加学校总体的科研产量,进而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科研活动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不能搞急功近利和浮夸。尤其是医学科学研究,临床观察和随访需要有一定的周期,基础研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进行选题、实施。如果不能科学地制定研究生质量的评判指标,单纯地以作为毕业的条件,反而会出现不利影响。研究生为了毕业,把精力放在写论文上,而不能专注于具有实际意义的科研活动上。

临床医学研究生由于需要临床实习,实验时间多在一年左右,时间较短,难以完成高水平的课题。要么采取短平快的办法,寻找一些较小的、先进性不足的课题;要么只能拼凑一些数据,难以形成深入、重要的医学成果,写出的论文质量也不高,只好找一些质量低劣的期刊来发表文章滥竽充数,实际上造成国家财力和人力的浪费。

(三)研究生扩招和质量的矛盾

最初大学生的扩招,有很大成分是为了缓解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高等教育作为“就业蓄水池”;研究生扩招,也有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本科生“就业蓄水池”的考量。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从1999年的31.9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140万,录取人数从1999年的6.5万人扩充到2010年的46.5万人,十二年期间翻了七倍多。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一方面促进了整个国家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国家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也对研究生教育制度与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5]。

我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每年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仍显不足,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报考研究生的考生数量随之增加,很多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不是因为他们喜爱科学研究,而是希望通过研究生学习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不刻苦,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国家教育资源。有高素质的生源,才能有好的研究成果。由于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高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而降低录取分数线,招收一些基础薄弱、学科知识不扎实的学生,也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科研人才。

二、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提升医学研究生学术水平和育人水平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由于研究生的扩招和授予学位的细化,导师队伍也不断扩大,但是,导师队伍的扩大不能以质量下降为代价。我们的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仍在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也不断健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导师比例偏低、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比例偏低、导师队伍年龄仍然偏大、学科建设中近亲繁殖现象严重等[6]。另外,临床研究生导师多集中于大型三甲医院等高一级的医院或高校的附属医院,现阶段医疗制度的缺陷又使这些医院患者愈来愈多,使作为医生的导师疲于应付临床工作,对研究生的指导和教育所分配的时间明显减少。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更严格的导师队伍建设机制,提高导师遴选门槛,废除导师终身制,扩大导师队伍、提高导师自身的素养,进而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二)增加科研投入,完善教育设施

伴随着学校合并、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教育投入相对不足。一些学校和专业实验设施不全,经费不足。

由于医学研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课题资金投入多,一个试剂盒就可能需要数千元至上万元,而产出少甚至无产出。个别导师申请课题不积极,手中无课题无经费无实验场地,研究生做实验像游击战,到处找实验室,甚至自筹实验经费。

其次,国家将医疗服务定位于医疗消费,将医院推向市场,由市场经济推动医疗服务的发展,势必造成医院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节制成本和支出。医院管理部门对于支出多产出少的科研活动,自然会持消极态度。对于科研设备的购买、日常维护常常吝于投入,使院内实验室的科研环境恶化,甚至难于维持正常的实验。

上述几个问题,是当前我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困惑,我们必须认真调研,找出合适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向前进步,培养出合格的科研和临床兼备的人才,为我国医学科研发展创造后劲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胡光丽,李海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探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11).

[2]郭进军.医学专业型研究生临床与科研并重培养模式探

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4,(1).

[3]谢双锋,尹松梅,马丽萍.现阶段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

问题和对策[J].课程教学研究,2012,(12).

[4]李文强,牛敬媛.关于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

思考[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4,(2).

[5]李伟,张清东.高校扩招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现状及问题

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748).

[6]张健,林伟连,许为民等.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探

高校医学教育研究篇10

关键词:pDCa循环;医学硕士;素质教育

abstract:astheincreasedsociety’sdemandsformedicalandhealthservices,thehospitalisingreatneedofhighly-competentpeople.andtheeducationofmedicalpostgraduatestudentsundertakesthisimportantbusiness.Sothathowtoimprovethequality-orientededucationofmedicalpostgraduatestudentsisoneofthemostimportantpartsofteachingmanagement.weapplythepDCacirculationtothequality-orientededucationofmedicalpostgraduatestudentsinouruniversity,andcontinuouslystandardizetheactivityofteachingmanagement,throughcontinuouslyfindingnewproblems,plansandcarryingoutanddealwiththemtofindnewproblem,reviseplans,carryout,checkandthendealwiththem,andkeepcirculating,soastoimprovethequality-orientededucationofmedicalpostgraduatestudentsinouruniversity.

Keywords:pDCa?circulation,medicalpostgraduatestudents,quality-orientededucation

基金项目:南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JGB11)

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医学事业培养高学识、高能力、高素质等综合能力高的医学专业人才的重大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对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医学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大计【1】。由美国著名的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pDCa循环系统,又被称为“戴明环”,是一套广泛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它可分为四个阶段:计划(plan,简称p)、实施(Do,简称D)、检查(Check,简称C)、处理(action,简称a),通过四个阶段不停地周而复始地循环,实现质量水平的改进和提高。pDCa循环法是保障质量体系高速运转的基本方式,是提高质量管理的重要方法,同样适用于医学硕士研究生素质教育。

1、应用pDCa循环提高我校医学硕士研究生素质教育

1.1计划阶段

1.1.1分析我校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医学人才,但目前我校医学硕士研究生素质教育中还存在不少问题:(1)、技能操作能力低:学校录取环节缺乏技能考核,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实习时缺乏对临床技能操作的重视;(2)、临床与科研未兼顾:部分学生读研只为了混文凭,只重视临床专业知识的学习,只在临床上工作,不重视科研,不懂科研,而有些同学只是会写文章,不会看病;(3)、读书报告会不重视:本该由导师组织,科教科组织出力不讨好,办不下去;(4)、新开课程不学习:我校新开《临床医学新进展》,部分学生认识不到位、不上课、未能通过考试;(5)、沟通能力差: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更注重于医学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不够重视沟通能力的培养,部分医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需求,导致患者及家属的不信任,甚至发生医患纠纷,使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对医生这一行业感到失望。

1.1.2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医院在医学研究生录取环节增加技能考核,使医学生更加重视自身临床技能的培养。在硕士培养中,完善临床能力考核标准,加强临床能力考核。医学研究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大部分要分配到临床一线,只有具备较高的临床工作能力,才能独立处理及解决临床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否则空有一张医学硕士文凭,却不能很好的救死扶伤,服务于人民【2】;(2)、重视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同时重视科研研究思维能力的训练。完善临床能力考核标准,加强临床技能考核,重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3)、由导师主导创办读书报告会,增进学生们的学识,加强医学研究生间的交流,共同讨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4)、新开课程,提前告知上课形式及考试考核办法、上课时科教科老师清点出勤率,任课教师实行招募制、试讲,丰富课程内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教学与实践相结合【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到课率、通过率;(5)、开设系列医患沟通课程,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技能。让医学生学会区别对待不同的患者,及时有效的开展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工作,让医学生有意识、循序渐进地在实践中学会建立良好和平等、和谐的医患关系【4】。

1.2实施阶段

(1)、学校、医院在录取医学研究生环节中加强技能考核,综合医学生各方面素质,择优录取;(2)、加强医学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学校、医院、科室、导师共同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培养环节采取提醒制、考核制,在每一环节到期前一周至一个月提前提醒导师,避免到时未完成培养、考核任务;(3)、导师定期组织读书报告,医院、科室组织学生参加本校或外校的学术活动;(4)、增加学校课程相关的新知识,拓展医学生的知识范围,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规范医学生的学习纪律;(5)、教师言传身教,注重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不同的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确保足够的沟通时间,增加“医患沟通”技能考核【4】。

1.3检查阶段

由学校和医院、科室组织、建立检查监督小组,定期检查相关问题的执行情况,并制定相关的考核方法,开展双向评估、质量监控【5】。

1.4处理阶段

对以上3个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医院、科室、导师,并提出整改措施,借此不断改进医学硕士研究生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对成功的经验要加以肯定,并不断发扬,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及时总结,避免以后出现同样的问题;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在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形成良性循环【6】,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全面提高医学硕士研究生素质教育。

2.小结

pDCa循环应用于我校的医学硕士研究生素质教育中,有效的提高了学校和医院的监督、管理水平,提高了导师带教能力,培养了具备牢固基础理论知识、熟练临床技能、较高科研创新能力、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综合素质的高层次医学人才,更好的满足了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需求,推动了医学硕士研究生素质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天资,韩立坤.论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实践培养[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8(05):199-200.

[2]刘剑平,杨婧.浅谈医学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25(03):295-297.

[3]刘振宇.基于pDCa循环的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导刊,2014(01):120-121.

[4]李国建.关于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04):8-9.

[5]颜灿群,何伶俐,占克斌(通讯作者).pDCa循环在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9),16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