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产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19:46

数字资产建设篇1

关键词:高校;数字化;成本控制;对策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校面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1990年美国赖特蒙大学发起“信息化校园计划”项目(CompusComputingproject,简称CCp),该项目对美国大学校园中计算机应用的现状提供了详尽的数据,全面反映了美国大学校园信息化的发展过程。[1]数字化校园是指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料(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从1994年Cernet成立开始,经历了数十年的努力,数字化校园建设有了长足发展,正在逐步走向成熟。[2]高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注重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和管理系统基础数据库与应用系统支持平台建设,从最早期的“单机应用阶段”和“基础网络化阶段”,目前已进入到“应用普及阶段”和“数字化阶段”。校园教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信息资源目录系统等逐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公共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不断增加,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已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存在盲目性,资金使用效果不佳

数字化校园建设所需装备具有特殊性,一是品种层次多、设施设备投资数量大;二是要求特殊、专用电子类设备多;三是非定型、非标准的软件开发费用多;四是高技术类设施设备时效性强、采购的计划性较差。一些学校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了解并不深入、不全面,数字化建设方面盲目跟风,事先没有进行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在缺少细致的研究论证条件下,就开始草率投资、采购等建设活动,等校园网建成了,却成了面子工程、献礼工程。虽然在形式上符合了高校教育的要求,达到了一定的数量标准,但成本费用居高不下,审计中暴露出了一些财政资金使用不合理的问题。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在系统建设中存在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战,自行筹资,自行采购的问题。不同时期由不同人员开发的信息系统采用不同的软件技术,造成应用系统各自独立,缺乏统一规划下的访问接口。由于没有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格式各不相同,系统之间无法实现数据交换和互联互通。应用不集成,数据不共享,形成大量的“信息孤岛”,[3]致使投入的资金效率不高。

(二)资产采购重视硬件投入,忽视软件投入与成本控制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软硬件相结合,建设中存在着“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应用”倾向,使得投入大,收益小。一些学校在硬件方面不遗余力,舍得投入,采购高档的设施设备,而在软件投入方面极其吝啬。另外,有些高校政府采购观念淡薄,采购没有按计划和程序办事,采购到货的物质类资产价格高,质量差,难以投入使用。具有了先进的网络系统,拥有了数字化校园环境,但数字化校园的作用不能够充分发挥。如很多部门配备的计算机档次很高,但利用率却不高;一些系统硬件设施高配,但与之配套的软件和设施显得相对贫乏,不能彰显信息化带来的效率和益处。在资产投入方面存在重视硬件采购,轻视软件投入及应用现象;热衷立项开工铺摊子,忽视项目成本分析与控制。

(三)资产采购周期长,手续繁琐,成本增加

高校设备采购一般流程较长,平均下来通常需要6个月以上,除了商品进销直接费用外,还有许多间接费用。[4]采购周期过长,容易造成学校急需的物品不能及时采购和供应,难以满足高校采购工作的需要。首先学校要有政府采购预算计划,上报主管部门审批后,才能再向财政部门提出申请,财政部门批准后,随后交政府采购中心具体实施。政府采购机构根据批准的采购项目计划确定招标相应程序,通常需要经过确定招标方式,在指定媒体上公告和招标文件。通过投标、开标及评标等程序后,才能在媒体上评标结果,发放中标通知书,中标人与学校需求方签订合同后,双方才能进入合同实施阶段。采购环节多,手续繁琐,势必使成本费用增加,采购成本增加。

(四)资产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准确性差

政府采购预算是政府采购计划执行的前提和依据。数字化校园所需的设施设备的类别和性能,随着技术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变化,其技术含量、实效性及品种规格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这些特点本身就给采购预算的编制带来了不确定性。另外,高校政府采购预算计划编制时间早、跨年度,在实践工作中就难以准确预见未来市场价格和需求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使得高校政府采购预算和实际执行情况出现较大的差距。[5]加之高校采购预算的编制本身就缺乏准确性,在实际执行采购计划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着随意更改采购用途,没按采购预算安排采购资金等问题,这些情况就会使预算执行脱离计划,造成采购成本难以准确控制的局面。

(五)政府采购价格与高校期望价格存在差距

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所需的电子类设施设备和应用软件来说,政府采购的优势会打折扣。特别是根据实际需求专门开发的软件,其技术含量和成本价格的差别较大,尤其是软件开发的报价也很悬殊。政府采购往往选择信誉度好,规模大的供应商,参与政府采购投标的一般都是商,其本身是以赢利为目的,实施政府采购后,也就意味着增加了中间商的环节和费用,价格自然就高了。一些有实力的小公司由于缺乏大公司的信誉和品牌,低价报价不被看好,很难取得中标的机会,大公司或垄断公司中标的机会较大。因而,政府采购到的一些资产价格与高校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专用设备和软件类产品,供应商数量有限,采集到的价格信息不全,价格差异较大,给成本分析也带来困难。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缺少有效的保障机制。

公立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的公共财政拨款、科研项目、社会捐赠等,从理论上讲,高校的所有采购都应当纳入政府采购预算范围内。但多年的自行采购方式,对部分高校来说其切身利益之根深蒂固,思想深处不十分接受政府采购的形式。一是有些学校不热心政府集中采购,片面地认为引入竞争机制,实施政府采购实际上是限制和削弱高校的自;担心政府集中采购会形成新的暗箱操作,由个人转向集体形成“新的集中腐败”;担心政府集中采购的价格不如自行采购理想,反而浪费了资金和时间;担心政府集中采购保证不了采购项目的需求,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影响了效率和质量,因而存在认识的偏差甚至存在有抵触情绪。二是一些部门政府采购观念淡薄,不按采购程序办事,有的想方设法将整个项目化整为零逃避集中采购,将应公开招标的不经审批变为擅自采购,或寻找理由尽量采用单一来源招标形式。由于认识的偏差和制度的缺失,在一些高校的自主招标过程中,缺少严格的信息方式和公平的交易程序,使得供应商有限,缺乏有效竞争,造成资产实际采购价格比市场价格高的多现象,在总体上使项目采购成本费用上升。

2.采购管理机构多样化,缺乏专业性人才。

一些高校的采购管理机构大多是挂靠机构,附属于设备、教务、财务或后勤等部门,造成采购管理职责不清,关系不顺。采购人员往往身兼数职,顾此失彼,很难全面掌握高新技术、财务成本、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隔行如隔山”,采购部门和相关机构之间不能很好的沟通和配合,极易导致交易成本的大大增加。还有一些高校采购机构不熟悉采购成本的控制方法,不能定期对所需产品规格及结构成本进行调查分析,不开展对供应商信息及市场价格信息进行收集,对专用设备、高新技术产品的知识了解甚微,采购中难以避免随意性、盲目性、重复性、资金浪费的现象,使成本控制和资金管理的水平难以达到应用的标准。

(二)客观原因

1.《政府采购法》及配套的法律法规亟待进一步完善。

《政府采购法》实施以来,对政府集中采购工作起到巨大作用。由于政府采购的起步晚,采购的经验不多,加之我国《政府采购法》及相关行政法规规定,政府采购信息披露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仅为各级财政部门给予警告或通报批评,这对于作为采购人的高校,其威慑力并不大,违法成本太低。另外,尽管现行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定了监督的范围及主要内容,但由于缺乏具体的程序规定和可行的监督标准,政府采购的监督工作无法有效进行,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处理缺乏依据,因此,采购实践的不断深入,有待于法律法规的配套与完善。

2.政府采购电子信息化的程度尚待进一步普及。

由于政府采购信息化水平较低,缺少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平台和交易平台,极容易出现采购过程不透明,采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采购需求双方很难对各种商品价格数量作出合理的判断,很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诱导和欺骗。在政府采购交易信息披露监督薄弱的情况下,采购当事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倾向于人为制造失真的、虚假的采购信息。由于缺乏规范的信息交流平台,市场交易难以透明,结果导致部分潜在供应商不能入围,而使寻租的供应商极其轻易的获得合同,从而增加了交易风险和采购成本。

三、加强资产采购成本控制的对策及建议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采购已经不单是个成本的问题,它是当今高校打造核心竞争力,规范公共资金支出,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实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提出应对策略及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和完善采购管理制度

公立高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必须强化政府采购观念,围绕国有资产采购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探索实践活动。一是应当按照政府采购要求,健全统一权威的采购机构,合理配备采购人员。在机构组建中,注重吸纳精通业务和法律知识的各类专业人员,组成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采购队伍,形成高层次、高水平的采购运作体系。二是建立完善采购管理制度,实行“管采分离”的管理体制。明确采购决策和执行人员的职责,严格落实采购决策和采购执行的责任制,用制度来保障资金支出管理措施的落实。三是细化和优化采购作业流程,在对采购价格、方式和检验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这样就有效的规避了暗箱操作的行业,从而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首先,要做好比价采购,按照合理的程序和标准采购,这是降低采购价格的有效手段;其次,进行周密的研判分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争取价格最低化采购,以低价格获取高质量的采购指标;再次,建立项目审计监督制度并加大项目检查力度,推行项目责任追究制度,在资产采购和工程服务全过程中实施“阳光工程”,用阳光的防腐剂抑制采购活动中的各种腐败行为,达到对采购成本进行科学控制的目的。

(二)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科学的投资决策控制机制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渐激烈的大环境下,应当从顶层设计入手,开展对数字化校园总体框架的分析,从高层管理者层面做起,建立科学的项目投资决策机制,通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拟定建设目标,提出设计原则、制定设计路线,最终规划出技术路线。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机制运行,才能保证最终完成高水平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首先,应根据自身发展规划情况及政策要求,认真进行拟建项目技术和经济上的科学评估,保障项目在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资金限额控制投入;其次,无论是资产采购还是设施建设,都应当按照项目计划建设,保证项目不突破总定额,运用科学的投资决策来进行成本控制;最后,通过界定政府采购指标体系入手,分析高校政府采购绩效指标体系的价值取向、对政府采购绩效评估的指标进行优化研究,确保建设资金的利用效果和效率。

(三)强化和细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严格控制采购成本

高校投资管理的核心是立项的合理性与使用的有效性,部门采购预算制定的科学、准确与否是关乎政府采购是否顺利进行的基础,强化和细化政府采购预算计划的编制,则是高校顺利实现政府采购制度的关键药效之一。首先,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之初,高校就应当加强资产采购预算编制和规范资金支出的管理程序,在编制资产采购预算计划过程中,要针对不同项目的不同资产,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研究制定详细的项目需求和完整的收支范围,做到专款专用。其次,在建设过程中,对确因项目需要追加资金的申请,需要建立严格的审批程序和保障措施,确保资金人员和工程的安全。再次,注重从加强高校政府采购的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入手,采购活动的失控极其容易滋生腐败问题,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建立起全程监督的机制。通过严密的预防控制系统,强化资产采购的制度约束,才可能有效抑制采购活动中的各种不规范行为。

(四)灵活运用多种采购方式,减少采购环节和周期

在政府集中采购活动中,高校应针对项目的具体情况、特点和要求,采用针对性强的,灵活多样的资产采购方式。除公开招标方式外,还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经财政部门同意后,采用邀标招标、竞争性机制、询价或单一来源等采购方式,减少采购中间环节和一些不必要的费用,缩短由于过多程序而导致过长的时间,从而使资产的采购成本大大降低。对技术复杂的数高,数量较小的固定资产,在取得财政部门同意后,也可申请由学校按照要求组织招标采购,既能缩短采购供应链,同时也能节约采购相关费用。这样能够比较好的解决采购周期与高校所需货物类资产时间要求紧之间的矛盾。高校还应当根据采购的实际情况,不断研究和利用降低采购成本的其它有效方法和手段。适度竞争对高校政府采购效益的提升至关重要,关键是如何在竞争中引入、调节和采取有力措施。比如:可以通过付款条款的不同方式选择来降低采购成本;充分把握价格变得的时机,利用货物类资产销售旺季和淡季间的价格波动变化来择机采购;条件具备时,几个学校可以结成同盟实施联合采购,以规模数量来争取更多的价格折扣;在众多供应商中选择信誉好的商家通过签订长期合同,除可得到质量保障和及时的售后服务外,还可得到其付款和价格的优惠,学会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降低采购过程的成本。

(五)积极推广和实施采购网络化的管理模式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的要求,加快建设全国管理交易一体化系统。通过建立政府采购价格和市场价格的联动机制,实现采购价格和采购质量的最优化。通过政府采购网络化,能够实现在接受采购委托、在线组织专家议标、评标,在线汇总评标结果,在线产生评标报告,在线审批采购文件。货物类资产采购的申报、审项、竞价、议价,履约主要实行网络化管理,可以改变以往手工操作的模式,用户可在办公室直接上网申请采购,供应商也可在网上采取背对背的方式竞价投标,职能部门也可在网络系统中进行审批,这样不仅能够缩短采购周期,节约采购费用,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高采购的透明度和公信度。同时,网络化的采购留下的每笔交易痕迹,在采购平台上的操作留下的采购记录,也为日后的监管提供了原始资料和依据。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越来越多的高校都把建设数字化校园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高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学校发展和资金合理使用间的关系,以成本控制为核心,从加强资产采购的预算管理入手,实施规范的采购流程和过程监管;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和预警机制强化采购成本的控制,配套建立投诉举报奖励等相关制度,提升高校对国有资产采购成本进行科学控制和优化管理的水平,不断促进高校廉政建设和国有资产采购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安裕.高校信息化评估的思路研究[J].价值工程,2011,(3):181.

[2]李忠林.基于高校数学化校园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2,(26):51-52.

[3]刘政良,等.高校数学化校园建设问题与思考[J].科技与财富,2011,(12):157.

[4]全新华.完善政府采购在高校中存在的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3,(10):200.

数字资产建设篇2

[关键词]教育信息资源;网络;数字资源;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3-0094-04

“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以来,不断地推动着传统的电化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改革创新。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根本要求,是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使之能够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当前信息教育与相关学科领域的迫切课题。

一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方面:

2002年,基于“欧盟数字化项目合作行动计划”而成立的“欧盟文化艺术与教育科学信息资源数字化部长级网络(minerva)”设计统一欧盟信息资源数字化平台。2003年,minerva构建了一个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知识库。

2003-2007年美国博物馆和美国教育图书馆服务研究所两次发表长编研究报告《档案馆与图书应用技术与数字化现状》,对美国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理论探讨方面:

(1)项目规划与管理:2002年minerva第六工作组为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规划制订了4个范畴17个指标;2004年美国教育图书馆学会(aLa)构建了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管理模型。(2)内容选择: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为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制订了一套包括5个大类49个细目的指标体系。(3)生产流程:2003年英国数字化技术咨询服务公司(taSi)对信息资源数字化产生所需的软硬件性能进行了详细探讨;法国国家数字化工程评析了现行各种元数据方案;minerva第四工作组构建了生产过程管理的模型。(4)知识产权管理:2004年,CharlesDuncan等人对英国国内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解决知识产权的法律依据及实践进行了全面调查,给出了大量案例;同年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全面考察了数字技术对美国现行版权制度的挑战,探讨了各种可行的解决方案。(5)数字资源保存:国际组织“数字保存联盟”(DpC)每年举办一次数字资源保存的学术年会,至今已有11届;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制订了2002-2005年英国图书馆数字保存战略;美国国家信息标准组织(niSo)也制订了数字保存指导性框架;2002年初创刊的网络期刊《数字文献保存季刊》是研究该主题的一种专业期刊。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都有大量且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

实践项目方面:

(1)咨询与培训:minerva中心及各成员国分中心均提供完善的咨询培训业务;英国taSi公司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泊尔希尔分校图书情报学院都是著名的图书信息资源数字化咨询培训机构。(2)生产系统:欧盟每个成员国都建立了分工合理且专业性强的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系统,据资料显示,丹麦有12个机构从事不同类型文献的数字资源数字化生产,澳大利亚有15个,法国有10个。(3)项目:美国教育图书馆的“美利坚记忆工程(1989年)、美国科罗拉多数字化工程(2001年)”和目前实施的欧盟文化遗产与科学技术信息资源数字化工程等在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历程中影响教大。2005年,Google宣布同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五个著名大学签定协议,将对他们的所有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并上网通过Google实行全文检索。

总之国外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蓬勃发展,理论实践都比较丰厚,跨国合作模式成功,生产系统比较完善,实践项目众多。

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相关立项课题有教育部部级“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研究”、“网络资源与课程资源关系及价值实现途径研究”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的研究”等课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广东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框架与共享机制研究”等。

2007年5月辽宁省电化教育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共同举办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研究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和方法,信息技术环境对课程改革及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支持作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信息化时代教师培养与专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等问题。

2007年10月中国教育情报研究会年会暨“十一五”教育信息资源有效应用研讨会围绕主题“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与热点”和国家“十一五”课题“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应用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教育部科技司、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论坛”以“网格技术推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主题,共同探讨如何搭建基础教育网格平台,促进学校间的横向联合与协作,探索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在广东省电教馆和珠岛宾馆召开“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计划”研讨会就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交流,就如何实现互联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和利用,加快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化进程。

2007年11月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杨晓宏主编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图书,向广大读者系统介绍了教育信息资源的选择、搜索、整合、收集、加工处理、设计、制作、组织、管理和教育应用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实践方面:

国家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LS)和西南信息中心都拥有大型生产系统。较大规模的项目有:全军院校图书馆已经数字化图书100多万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经完成6tB信息资源数字化;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计划在未来5年建成总量达200tB的数字资源;中国学术期刊在2007年前完成了国内外200万种图书的数字化。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平台有:tRS、清华同方、成都国图、北大方正、北京义华和杭州麦达等,其中后四家产品已取得Calis认证。

理论方面:

通过对国内有关数据库检索,切题论文有100余篇,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相关标准、国内实施项目与国外情况介绍

和问题与对策、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配置、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九个方面。其中对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数字产权论述较多且颇具深度,代表性的有胡小勇、祝智庭、刘启、刘春、雷淑霞、王学东、贾晋、詹斌等;胡小勇、詹斌、胡铁生、徐林、邹霞等;对区域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整合与共建共享模式、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相关标准、国内实施项目与国外情况介绍、问题与对策有系统的探讨;而对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配置、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三个方面研究涉猎甚浅。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的提出是在项目负责人前期研究成果――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城乡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整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与借鉴国内外研究的成功经验,来研究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内容选择、项目规划配置、生产流程与管理、数字资源保存与利用等内容是一项非常具有科学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研究。

二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目标是:首先将教育信息资源中具有较高价值的教育资源数字化后通过因特网向公共用户读者提供浏览,已实现教育信息资源本身的教育传播价值,也即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存取;其次是保护易碎载体资源,即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该课题目标对数字化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有直接关系。

1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规划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内容有: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目标确定、项目成本解析、项目成本节约方法、产权许可方式、项目实施方式选择、项目实施原则等。

2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规范框架研究

首先界定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中采用规范的含义和等级,然后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生命周期中所包括的主要阶段(项目准备标准框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主文档保存与管理标准框架、元数据描述标准框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资源标准框架、资源共享标准框架等)应采用的规范和指导原则进行研究。

3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流程研究

界定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生命周期包括项目规划、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化生产、元数据析取、数字保存、数字资源、项目管理和有关标准框架等阶段。研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流程,是整个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首先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准备、资源数字化转换以及文本资源的抓取,详细地对各个过程进行分析。

4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内容选择

内容选择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步骤。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以网络知识理论为依据,探讨其理论和实践,并对其选择原则进行分析。其包括: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原因、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原则。

5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保存

数字资源保存体系的基本价值在于提供用户可信任的数字资源的存取能力,确保数字资源的质量,并有利于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将运用网络知识理论的原则方法设计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的基础模型、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数字迁移与数字仿真比较研究、教育数字迁移风险管理、保存性元数据等,并从数字资源获取模块、数字教育保存模块、资源数据管理模块、教育系统管理模块、保存计划模块和数字资源访问模块等的角度,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保护与存取的基础模型进行研究。

6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保存系统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教育资源数字保存系统质量保证标准框架(包括:管理质量标准框架、性能质量标准框架、用户服务质量标准框架、技术支持质量标准框架)、教育资源数字保存系统认证等。

7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是其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面向用户教育提供服务的重要窗口。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教育数字资源平台――网站的质量控制途径。

8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应用与管理研究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应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结合教育系统论原理来分析和总结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从最初的课件设计应用到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以多媒体课件、知识平台和网络教育信息资源为三个截面,对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经验进行初步分析和总结。

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主文档存储与管理规范框架中,以教育理论为依据,探讨文档格式、存储介质的选择、保存策略等方面的规范;分析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特性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开发的作用机理,并针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有效开发提出科学的对策和建议。

三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1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策略是:

(1)通过以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为主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规范框架、生产流程,改变知识资源工程中教育资源数字化生产的数字主文档以及由该主文档所派生的各种完整副本是原始教育信息资源的复制,理论上讲保留了原始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资源中所有重要信息,并可以对它们的存储介质和文档格式进行适当的迁移和对他们的信息内容进行必要的修复和备份,就可以达到永久保存的目的,进而形成完整的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目标、项目成本、生产流程、产权许可、项目实施方式、项目实施原则、人力资源组合和项目实施管理等。

(2)在考察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课题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教学教育网络理论为依据,分析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生命周期,探讨每个周期阶段涉及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现阶段一些可以解决方案。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命周期主要包括课题规划、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化生产、元数据析取、数字保存、数字资源、课题管理和有关标准框架等阶段。

(3)在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规划时,除了应用教育学、逻辑学、信息学、传播学的理论外,还应以系统论所提示的一系列科学理论、原则作为指导思路。从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与网络知识理论、数字化教育思想相结合的角度,以数字教育理论为指导、网络知识理论为依据,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以实验、实施等实践技术为目标定位,由此进行系统研究与实践探索。站

在数字化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升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课题的社会价值。

(4)从社会需求对教育信息资源的要求,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广泛搜集国内外研究资料,运用数字时代教育理论的变革与方法研究教育信息资源,从面向社会需求的角度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标准;研究工作将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鉴国内外经验、数字时代教育理论与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特点相结合等原则。

(5)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类成本高昂的项目,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是本项目解决的首要问题。将采用减少人力成本、项目外包、自动化、优化生产流程和强化质量管理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是当前的现实问题。

(6)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系统是实施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的工具,构建质量保证标准并以此对其进行认证是实现其可信任的保证,也是确保教育用户长期有效访问的关键。

(7)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站是公共教育用户实现数字存取的平台,其质量高低对教育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有重要影响,这类网站的质量控制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研究的关键之一。

(8)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的选择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因此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将如何从产权保护、原始文献知识价值、用户保障、原始文献物理特性、数字保存、避免重复数字化、技术条件限制和成本效益等方面来探讨是项目实施的重点。

2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

(1)通过深入实地访问、座谈和问卷调查、文献调研、网上调研、信函调研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掌握当前国内外相关课题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等实际情况,供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参考借鉴,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提供事实依据。

(2)通过专家会议,系统分析设计与比较分析研究相结合。对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提出的创新理论框架结构和内容结构方法、原理、概念等相互关系进行科学评价和预测。通过inteRnet网络检索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时掌握国际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

(3)大量借鉴管理学、信息学、社会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图书情报学、传播学、信息系统论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原理或方法。向国内外有长期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和信息机构咨询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收集、传递和整理信息。

四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发展前景

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现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地从教育用户需求、教育信息化发展角度,运用图书情报学、信息资源学、教育学、信息经济学、社会学、教育技术学、系统论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原理相结合,来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规划框架、生产流程、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资源保护与有效开发的创新服务系统,并结合影响项目规划各阶段系统构建的诸要素(包括:项目准备标准框架、教育资源数字主文档保存与管理标准框架、元数据描述标准框架、教育数字资源标准框架、资源共享标准框架),来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实施标准框架、数字保护系统的应用与管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为我国数字化教育实施规范提供参考、为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创新与发展的路径。具有前沿性。

数字资产建设篇3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建设模式 发展趋势

[分类号]G250.76

上世纪90年代数字图书馆概念首先由美国提出,并迅速得到发展,短短20年时间数字图书馆已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水平的重要标志。世界各信息强国都十分重视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并投入巨资建设各自的数字图书馆项目。我国于1996年开展相关研究与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依据其建设理念的不同可划分为多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建设模式都应在前一阶段原有建设模式的基础上探究其新的发展趋势,从而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模式。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趋势研究是构建新模式的基础,对提高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水平,推进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

1、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研究现状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1996年5月国家图书馆提出了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经文化部组织与协调,上报国家计委,并于1997年获得批准立项,标志着我国在数字图书馆领域实际研究工作的开始。经过15年的发展,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的理论研究上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2003年,徐引篪、黄颖首次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概念进行阐述,他们认为,“所谓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简单地说就是由谁(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以什么样的机制(出钱,还是出力?如何实现成本、价值和收益的平衡?),在什么样的法律和制度环境中建设的问题”,并提出数字图书馆公私合作建设模式…。陆宝益等学者则以此概念为基础将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划分为三种模式,暨国家中央政府部门主导建设模式、地方政府部门主导建设模式和图书馆自主建设模式。此外,还有学者从组织管理、数字资源建设和数字图书馆服务等方面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进行论述和探讨等。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其长效发展。2渐变中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个淅变的过程,随社会环境和数字图书馆建设理念的发展完善而不断发展创新。数字图书馆产生之初仅是为了满足人们通过互联网来保存、获取与共享数字资源的目的,但随着人们认知水平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希望能从数字图书馆中获得更多的深层次服务,从而推动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依据数字图书馆建设理念的不同,可以将数字图书馆建设划分为多个不同阶段,如CaLiS中心陈凌教授将数字图书馆建设划分为资源数字化阶段、关键技术研发阶段、综合应用阶段、后数字图书馆时代4个阶段,还有学者则将数字图书馆建设划分为资源库的开发阶段、技术研究阶段、综合研究阶段三个阶段。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不同阶段,其建设模式也发生着变化:①建设主体的变化。在资源开发阶段,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主体一般为传统图书馆,到了技术研究阶段,建设主体不仅包括传统图书馆,还包括各类科研院所及信息技术公司,而在综合服务研究阶段,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主体进一步扩展到几乎所有的信息服务机构。②运行机制的变化。从最初的政府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逐渐转向多元化投入建设、混合化运行机制。③法制环境的变化。从最初的无法可依到现在已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这些变化因素使得数字图书馆建设产生了众多的建设模式,如前文所述的公私合作建设模式等。

数字图书馆每一时期的建设模式都有其自身特点,因此不可能完全照搬前一阶段的建设模式来构建下一阶段的数字图书馆。特别是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的研究,不仅要借鉴国外建设模式的发展经验,更要结合国情,时刻把握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新的与之相适应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从而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发展趋势展望

数字图书馆建设主要涉及管理(政策环境)、资源建设、技术支持和服务4个部分,其整体构造见图1。笔者结合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建设所取得的新进展,从上述4个方面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发展趋势进行阐述分析。

3.1 数字图书馆建设管理发展趋势

3.1.1 从相对无序到统一规划 统一规划是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划,各数字图书馆建设单位仅针对自身发展目标来制定各自的发展规划,这导致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目前处在一个相对无序的发展环境中。这一方面使得我国在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中出现大量低水平重复性建设,另一方面由于各建设单位采用的建设标准与规范没有统一,在系统结构、功能、通信协议、元数据格式、检索方式、用户界面等方面各不相同,导致各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兼容性较差,难以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相反,国外在建设数字图书馆时一般都将国家总体规划、统一协调作为其重要指导原则,如数字图书馆建设起步较早的美国和俄罗斯目前都是由一家机构协调,联合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和建设数字图书馆。我国目前也在加强相关研究,在资源建设的标准化等方面已取得一定的进展。

3.1.2 从自主建设到协作建设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目前处在一种相对独立的环境中。一方面各数字图书馆建设单位之间受管理体制的约束及基于利益诉求等原因缺少必要的协作,另一方面由于数字图书馆在传入我国之初就被看作是传统图书馆的网络延伸,这直接导致博物馆、档案馆等其他非图书馆单位被排除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之外,使得这些单位只能自立门户建设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等类似数字图书馆项目。随着近几年数字图书馆理论研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内涵得到充实与扩展,以美国为代表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强国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已开始与出版业和信息服务业(包括情报中心、博物馆、档案馆等)相结合。“数字图书馆是一个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宏大系统工程,这一认识已被广大数字图书馆研究者所认同。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者也已经开始意识到协作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2007年7月26日,文化部、国家图书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中国图书馆学会、上海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CaLiS管理中心、CaDaL管理中心、中央党校图书馆、国防大学图书馆共同组建“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联席会议”,并共同了一系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指南。

3.2 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发展趋势

3.2.1 从资源数字化到数字资源采集 数字图书馆

的资源建设,依据工作重点,可以划分为文献资源数字化和数字资源采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将各种非数字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第二阶段则是强调对数字资源的采集、加工、保存与利用。数字资源建设初期各种历史文化资源都是以非数字化形态存在的,同时大量新的文献资源也是以非数字形态出版的,因此需要将这些非数字资源进行数字化,以便实现资源共享与利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纸质文献出版量正在逐渐减小,同时各出版社都已采用电子排版技术来出版纸质文献,这也意味着新出版的纸质文献都有数字化版本无需进行二次数字化工作。此时数字资源建设重点将是对各类数字资源的采集、加工、保存与利用。当前我国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还停留在第一阶段,但笔者认为经过多年建设,非数字资源已非常有限,我国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即将进入资源采集阶段。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服务联席会议所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指南》中已将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定义为“对信息资源进行选择、采集、组织和管理,使之形成可利用的数字资源体系的过程”。由此可见,我国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正由资源数字化向数字资源采集发展。

3.2.2 从版权规避到版权保护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是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财富和资源,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者对此缺少足够的认识。陈兴良诉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案、郑思成等7位知名知识产权专家诉北京书生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案等无不在说明一点,即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一直在规避版权问题。相反,发达国家却非常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因为规避将抑制知识产品的生产,而保护基础上的利用则能促进知识产品更大规模地被创造出来。1996年欧盟颁布了《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96/9eC》,2000年美国政府《防止数字化侵权及强化版权赔偿法》。近几年,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上逐步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特别是《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并且《纲要》在知识保护方面提出“修订惩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法律法规,加大司法惩处力度。提高权利人自我维权的意识和能力。降低维权成本,提高侵权代价,有效遏制侵权行为”。同时对于合理使用知识产权,提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合理界定知识产权的界限,防止知识产权滥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公众合法权益”等建议。

3.2.3 从政府投入到多元化投入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经费来源应向多元化发展。目前还主要依靠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公共部门以及部分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出资建设,而国外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费来源除了政府与商业公司外,还包括各种基金会、民间组织、行业协会、企业、个人等。如“美国记忆”项目,有4500万美元的经费是由at&t电话公司、柯达公司、福特基金会等私人企业、公司、基金会和个人资助。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公民社会服务意识的提高,我国出现了大量由组织、协会及个人创办的各类型基金会。此外,国家出台了包括《企业所得税法》、《关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的通知》等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扩大了基金会公益性捐赠免税范同,促进了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但由于国内的基金会目前一般专注于慈善、扶贫、教育等领域,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的捐赠较少,这需要数字图书馆界加强宣传并出台相关鼓励政策。2010年5月27日由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公布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指南》在建设经费上就明确提出“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吸纳社会多元化资金投入”。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完善,笔者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行业协会、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投入到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来。

3.3 数字图书馆技术支持发展趋势

3.3.1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技术支持与资源建设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一直存在重资源轻技术的问题,各数字图书馆项目中虽然都建有技术支持部门,但其地位往往被边缘化,始终缺少技术领域研究部门的有效参与。同时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往往采用“拿来主义”,在技术开发上无法取得重大突破。数字图书馆的每一个阶段性发展,无不与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有关,一定意义上而言,技术是推动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动力。有学者已指出“数字鸿沟主要不是在资源数量的差距上,而是在数字技术的差距上。不了解这一点,我国将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家863攻关项目《知识网络――数字图书馆系统工程》在对美国DLi项目承担机构进行分析后说明,“由图书馆或情报学院系牵头的DLi-2项目只占少数,多数研究项目是由计算机专家而非情报学家领导的”。近年来我国各数字图书馆建设单位已开始注重与高校、科研院所等部门的合作,共同开展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的研发。

3.3.2 从单一共享到复合共享 “云计算”将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由单一共享向复合共享转变。2009年被认为是“云计算”元年,“云计算”是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又一次重大变革。简单地说“云计算”就是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采用“云计算”构建数字图书馆,一方面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从云计算平台获得更加巨大的计算能力和海量的信息存储能力,彻底摆脱硬件设备的限制。另一方面,各数字图书馆项目之间可以共同构筑信息共享空间,分享基础设施,并提供共享数据资源、特色服务等。可以预见,未来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所共享的将不再仅限于数字资源,而是包括所有的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笔者将这一共享机制称之为复合共享机制。当前国内在建的数字图书馆项目中已有部分项目开始采用云计算技术,其中做得比较好的当属由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LS)承担的分布式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系统三期项目。该项目在建设中提出结合云计算、SaaS、web2.o、Soa等技术打造CaLiS数字图书馆云战略。该平台可以为各高校图书馆提供本地化的私有云方案,并可构建多级的CaLiS云服务中心 。

3.4 数字图书馆服务发展趋势

3.4.1 从追求私利到回归公益 回归公益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起源于美国的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之初就注重公益性,如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美国记忆”,其建设目标是要让“所有的学校、图书馆、家庭同那些公共阅览室的长期读者一样,能够任意从自己所在的地点接触到这些对他们来说崭新而重要的资料,并按个人的要求来理解、重新整理和使用这些资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组建的世界数字图书馆项目,其建设目标是将世界各国图书馆和其他文化机构所拥有的珍稀罕见的资料进行数字化,并通过网络供所有用户免费访问。在我国尽管数字图书馆项目主要由政府主导建设,但基本上都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以盈利为目的,偏离了其公益性。这一现状直接导致数字图书馆与用户之间渐行渐远,从而阻碍了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促使我国数字图书馆回归公益本性,由国内8家主要数字图书馆建设单位组建的“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联席会议”在上海了《数字图书馆服务政策指南》,其中明确提出“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应立足于公益性,在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提供广域网范围的免费服务”。

3.4.2 从“用户一馆”到“用户一云”

服务是数字图书馆核心价值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各种传统信息服务机构在数字图书馆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云计算”理论及其相关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未来的数字图书馆将联成一片包含各种数字化资源的“云”,每个数字图书馆都是这片“云”的一个结点。传统“用户一馆”的服务方式将被“用户一云”的服务方式所取代。各信息服务机构都将通过这片“云”提供服务,而对于用户而言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统一的“云”服务界面。用户所有服务诉求都将通过“云”分配到不同的信息服务机构,由各信息服务机构协作回答用户诉求。如对某些交叉学科领域专深的服务诉求不仅要求本领域专家的协作,还要求相关领域专家的支援,并且其最终资源可能分布在多个数字图书馆中,这就要求各数字图书馆进行服务协作。服务协作化是数字图书馆价值最大化的根本保证。

数字资产建设篇4

关键词:数字化;矿产资源;勘察;方式

“数字化”是矿产勘察发展趋势,按照数字系统布局方式进行调度控制,实现了现场勘察作业流程一体化,推动了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最优化。结合3S技术对矿产资源勘察提供科学指导,提出切实可行的矿产勘察方案,体现了数字矿产技术应用特点,实现了勘察模式及改造的一体化建设。

1“3S”技术特点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新时期数字化平台实现了优化转型,矿产资源利用体制呈现多元化发展模式,这些都是形成高效采矿方案的重点。从科学技术转型角度考虑,矿产勘察将朝着数字化、科技化、信息化等方向转变,促进采矿业优化转型与发展。

2数字化矿产勘察趋势的思考

2.1科技化

数字化矿产资源勘察体系中,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指导资源建设,帮助企业构建更具创新性的开发模式,减少各类资源的浪费。对于不同勘察模式中,要更好地利用资源结构布局平台,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勘察操作方式。只有结合不同类型的矿区层次,才能选择相对应的数据库系统,从而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操控体系。科技化为矿产资源开发与建设提供指导依据,标志着采矿区生产作业流程科技化转型。

2.2功能化

数字勘察运行功能实现升级改造,职能上,数字平台协同采矿系统实现综合化调度,为区域采矿与分析提供指导依据;功能上,利用数字系统进行规划改造,保证数字系统运行与矿产勘察的最优化,这些都是勘察单位测量中不可缺少的功能模块,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多种数据处理任务。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勘察作业一体化,为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加快资源利用机制建设。

2.3最优化

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储存量丰富,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设关系着区域发展水平,如何科学利用矿产勘察技术极为关键。数字技术是现代采矿业的先进技术,矿产勘察是为了更好地开发资源,构建具有数字化特点的采矿作业模式,帮助企业构建科学的发展机制,从而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

3数字勘察系统构建及功能布局

3.1勘察系统布局

贵州地质资源储存量丰富,对数字平台信号的管控任务量很大,如果依照民用通讯设施建设开展,一方面资金需求非常大,另一方面维护成本也非常高,国内企业现阶段还没有能力完成这一工作。矿产资源勘察可采用纯B/S的应用架构,支持各种主流的浏览器,无需安装任何插件。设定应用系统要结合矿区布局特点,从多个角度采取针对性的调度体系,进而实现资源开发与利用机制,形成更加稳定的资源构架体系,消除矿产勘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2勘察模式应用

(1)地理系统。通过矿产资源勘察与分析,能够为地区采矿作业提供科技化平台,为资源开发与利用机制提供综合保障。以“3S”技术为指导实现资源一体化利用,可以帮助企业构建更加先进的勘察模式,提高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为了提高地理信息服务水平,勘察单位要充分利用3S技术平台,发挥地理信息服务模式的应用优势,解决传统服务机制平台存在的缺陷。科学技术辅助勘察单位地理信息数据管理,从本质上解决了传统地理信息数据管理模式上的缺陷,提高了勘察单位宽带地理信息水平。勘察单位积极引入信息科技作为平台,为数字化操作模式调整提供指导依据。

(2)数据系统。基于数字技术发展趋势下,利用新技术构建勘察平台,从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通过多年的发展,数字勘察的信息管理范围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张,企业运行采矿模式实现了优化升级,软硬件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勘察人员要结合地质、构造环境,科学布局勘察系统方案,把各项设备落实到位,确保获得的地理数据与实际情况一致。企业需要按照矿产资源结构布局及发展样式,从多个方面进行数字调度与转型,才能更好地利用地质资料,加快矿产开发与利用。

(3)网络系统。3S技术设置了多道数据认证标准,地理信息服务只有在安全认证指令下才能获取虚拟操作权限,否则系统自动关闭展示功能,这也是虚拟数据人性化控制技术特色。3S技术是地理信息工程核心支撑,利用信息处理技术可提高动态展示效率,从多个角度呈现勘察单位网络结构模型。设定现场快速调度与指挥平台,建立矿区的数据系统平台,为矿产资源勘察与分析提供指导依据。现场调度具有科技性特点,结合现场矿区布局特色及应用模式,构建符合现代科技资源利用体制的发展模式,加快数字化矿产转型。

(4)管理系统。出台相应的部门规章和煤矿成本价计算规则,引导企业以数字勘察水平为主要手段参与市场竞争,改变以最低价为主要手段的中标方式。按照数字技术应用优势,明确数字勘察监督机构作为主管部门的执法监督机构,从监督实体数字勘察转变为主要监督煤矿各参建方的履职行为;对一些管不好、管不了的建立相关制度,充分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以部门规章的形式推进数字勘察保险制度。推进煤矿监理企业向煤矿总承包、煤矿咨询、项目管理等方面转型。我国要从设备、技术、人员等方面进行数字化转型,增强自主创新及研发能力,从多个角度研究矿产资源利用模式,为资源开发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赋予技术单位法律功能,有效制止一些数字平台的违法活动。

4结论

总之,数字化矿产勘察模式具有先进性特点,按照地区规划与利用机制展开调查,构建更加实用性的数字勘察模式。不断调整现有的资源勘察平台,明确地方政府的数字勘察监管职责,完善“数字勘察、高效开发、综合利用”的数字勘察责任体系,建立健全政府数字勘察目标任务考核体系。通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水平已有了长足进步,但还需积极引进学习数字平台信息管理的最新技术,为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刘骏,颜钢锋.基于Socket的网络编程技术及其实现[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49-251.

[2]陈文敏.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师,2003(9):50-51.

数字资产建设篇5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建设;存在问题;意见和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数字化图书馆的定义

美国数字图书馆联合会从图书馆工作者的角度对数字图书馆表述为:“数字图书馆是提供各种资源的组织机构,他们选择、创建、提供知识查询途径,解释、传播和保护数字作品,以确保其能够长久使用,从而为社区和社区群众提供方便、经济的信息服务”。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中提出:“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是运行在网络环境下的、超大规模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知识中心,是下一代internet上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同样一种概念却有着不相同的说法,但是大概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对于不同的数字图书馆定义简述为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形成的跨地区、跨国家的信息空间、信息系统,并以数字化方式将信息资源存储在具有海量存储能力的存储系统中,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将信息资源传递给不同地域的用户,从而做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信息资源共享。

2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仍然潜在一些错误认识

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简单化,导致人们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上步入误区,国内不少建设项目把数字图书馆理解为特色馆藏的数字化和服务的网络化,简单地追求馆藏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局域网的信息共享,这种简单化的建设项目只是具备了数字图书馆的某些特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

2.2基础设施建设欠缺

广域网连接和局域网布线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应该从战略高度得到重视。局域网布线作为机构内部的基础设施,是数字图书馆运作的载体,对国内大多数传统图书馆来说,存在着网络布线的更新改造问题,除了结合需求设计外,应尽量从发展的眼光充分考虑网络平台的扩充和升级问题。

2.3标准化、规范化欠缺统一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信息资源系统的建设,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直接影响到数据库的建设质量、查询服务效果以及网上资源的共享。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使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才能保证资源内容的互操作性和可交换性,如XmL技术的采用会极大地提高元数据的质量并减少维护元数据数据库的费用。另外,要实现我国数字图书馆的中文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应采用国际规范和国际标准。

2.4知识产权问题

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是基于全开放式的应用环境。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无论是来自网上、来自出版机构制作的电子信息产品,还是对现有馆藏印刷出版物进行数字化处理,或多或少都会牵涉到知识产权问题,这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如果问题处理得不好,会引起法律和经济纠纷,数据库即便建好了也无法投入正常使用。另外,若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还会引起著作权人或生产者不愿将他们的产品数字化,并经由电子传输供人们广泛利用。

3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

3.1数字化图书馆资源体系建设

(1)加强一次文献的建设

一次文献是指原始的文献资料,在数字图书馆时代,一次文献的载体可以是纸介质的图书、期刊等文献,也可以是光盘、网络版的电子出版物或磁介质出版物,它们所覆盖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与传统的纸介质文献相比,光、磁介质的电子出版物具有纸介质文献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电子出版物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它不仅包括文字内容,同时还传递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第二,电子出版物是数字化的资源,更有利于文献的检索、复制和网络传递。第三,电子出版物具有跨地区、跨行业、跨时空的利用价值。第四,电子出版物信息存储密度高,保存时间长。

3.2加强二次文献和虚拟图书馆的建设

二次文献是指对分散、无组织的一次文献进行加工、归纳、组织成为系统的便于查找利用的资料,实际上就是一个使信息从无序变为有序的过程。数字图书馆的二次文献包括馆藏书目文献数据库、专业数据库、元数据索引数据库和图书馆的虚拟馆藏等。二次文献的建设要注意采用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只有数据格式符合大家公认和遵守的标准,才可能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间交换数据。书目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应尽快实现联合编目,使得新文献到馆时,即可获得原始的编目数据,编目人员只需进行简单的修改即可建库。

3.3加强数据库建设

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数据库建设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图书馆之间联网后,数据库将成为读者查询文献的重要资料库。但是,如果上网打开某馆的一个数据库,所提供的信息仅仅是文献线索,这显然是不够的。今后的读者决不会满足所需文献在何处的信息,而是想直接获取所需文献的内容。这就要求图书馆一方面抓紧做好按类回溯建库工作,实现馆藏书目数字化;另一方面建设各种专题数据库,根据各种专题类型分门别类,制作全文数据库,如“科研成果数据库”等等,让信息资源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实际工作服务。

3.4数字化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

(1)特色数据库服务

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馆藏数据库是图书馆数字化的关键。各图书馆应结合本馆特色,充分掌握特色信息在全球分布的状况,挖掘因特网上的特色信息资源,根据用户的需要,设置虚拟资源导航站,有目的、有重点地挖掘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数字化特色网络信息资源,然后分门别类加以归纳、整理,用专业语言标识后,以超文本方式给用户提供链接点,帮助用户无限制和无阻碍地检索信息,提供高效、优质的现代化服务。

(2)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建设

首先应当解决数字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著作权的保护带来的被保护者与文献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既要使资源库的收藏真正达到开放和共享,又要对网络上知识产权的保护给予足够的重视,即通过合理使用与合理保护取得双赢结局;其次,结合数字化图书馆特有的信息管理环境与技术条件,通过立法形式和技术层面,形成数字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著作权保护机制。一是要从立法着手,伴随着技术更新,不断将版权领域中的若干概念(如复制、发行、公共传播等)加以扩展并进行规范,达到保护作品版权的目的;二是从技术上着眼,加强技术监督,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取得的成果,采用权限设置、加密技术、用户使用与安全协议以及实行许可证制度等手段进行合法认证。

结束语: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对于我们国家的图书馆建设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图书馆建设上存在很多的问题,上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个浅见,望能够供同行业人士互相学习。

参考文献:

[1]刘荣.图书馆信息服务与管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数字资产建设篇6

(1)数字资产的编码与索引。

(2)数字版权管理。尝试加密、数字签名和数字水印技术在数字资产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3)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平台构建。比较基于web技术、分布式数字资产管理技术、基于J2ee的分布式数字资产管理技术开发的优缺点,尝试基于J2ee的分布式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在3D印刷企业印前设计中的实现。

(4)支持多用户并发访问,所有业务交易的系统平均响应时间不低于3秒,每秒事务处理能力tpS在所有用户并发访问时处于平稳状态。

(5)用户界面简洁实用,通过简单培训既可学会操作;常用表单和报表使用msexcell格式,便于使用和印刷,并支持报表样式。

(6)软件架构采用比较先进的J2ee多层架构技术,系统的安全性、可扩展性、灵活性较好。

2研究过程

2.1总体设计与系统构建原理

3D印刷数字资产库管理系统是比较基于web技术、分布式数字资产管理技术、基于J2ee的分布式数字资产管理技术开发的优缺点,尝试基于J2ee的分布式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在3D印刷企业印前设计中的实现,采用基于eJB组件技术建立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应用服务层。系统具有保留跨平台的特性,同时又使用组件技术进行DamS应用层的开发,使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具有处理异构、分布式数据的特点。平台的基本功能均是通过基础组件平台这一中间层逻辑的服务来实现的,它们是运行在应用服务器上的组件,而这些组件又可通过Hibernate对运行于系统平台之上的数据库服务器进行访问,数据库系统通过自身的机制将数据返回给业务组件,组件则回应前台展示层通过控制层的请求,实现用户的交互需求。

2.2开发策略

3D印刷数字资产库管理系统的开发,计划采取以下开发策略:(1)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开发、递进完善的总体开发策略。在开发方法上,坚持自顶而下的系统设计与自底而上的系统实施相结合,以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集成性和可扩充性,采用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方式,满足企业对软件强适应性的要求。(2)坚持生命周期法和快速原型法相结合的软件开发策略。系统立足于企业大量基础信息的基础上,采用软件工程开发生命周期法(按照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实施)和快速原型法(根据用户需求快速建立系统原型,通过运行不断完善)相结合,根据印刷数字资产库的自身特点,完成系统的开发与完善。

2.3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策略

本项目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策略,实现系统用户和实际权限之间引入角色这一中介。用户主要是指使用该应用软件系统的人员,一般用户得到权限一般是通过分配角色来得到的。关于角色、用户、资源菜单三者的关系如下:每个角色允许有一个或多个菜单权限,一个用户拥有多个角色,而一个角色也可属于多个用户。显然,系统功能菜单相互独立,权限分配灵活。

2.4构建页面数据模型构建

构建文本对象、图像对象、图形对象数据模型,并对数字资产进行编码与索引,主要涵盖了3D印刷设计任务库、3D印刷设计素材库、3D印刷分割图层库、3D印刷光栅合成图库、3D印刷设计效果图库和3D印刷扩展库。

2.53D印刷数字资产库管理系统研发

系统管理人员通过网络建立3D印刷设计任务库、3D印刷设计素材库、3D印刷分割图层库、3D印刷光栅合成图库、3D印刷设计效果图库和3D印刷扩展库的素材为主要内容,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应用现代的企业管理方法,构建3D印刷数字资产库管理系统。基于B/S结构使它能用浏览器作为客户端,无需安装相关软件。当网络保证连通的前提下,每立计算机的浏览器均可作为客户端软件。基于B/S结构的系统响应速度快,系统平均响应时间3秒以内。

3结论与创新点

3.1研究结论

实现企业3D印刷信息的录入、导入、处理、查询等常规管理,支持多种索引的自由组合;支持3D印刷设计任务库、3D印刷设计素材库、3D印刷分割图层库、3D印刷光栅合成图库、3D印刷设计效果图库和3D印刷扩展库的文本和图像的在线管理和维护;支持建立3种文本对象、图像对象、图形对象相应的数据和属性,并对数据模型的可行性进行实验测试。以上系统功能,有效提高了3D印刷信息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为企业管理提高了效率。通过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设计等过程,围绕3D印刷设计任务库、3D印刷设计素材库、3D印刷分割图层库、3D印刷光栅合成图库、3D印刷设计效果图库和3D印刷扩展库的文本和图像等为主要内容,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应用现代的企业管理方法,提出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3D印刷数字资产库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3D印刷数字服务。

3.2创新点

数字资产建设篇7

关键词 地方文献;规划;标准;多元文化

200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以下简称广西图书馆)正式启动广西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这标志着广西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迄今为止,广西图书馆已建成6个栏目16个专题的地方特色数字化资源库,地方文献数字化资源工作与全国各个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工作相比较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全国各个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中,涉及地方文献检索(含索引、联合目录、书目提要、题录)的占86.6%;涉及地方人物的占70%;涉及地方旅游项目的占53%;涉及地方自然生态(含地理标志建设)的占33%;涉及地方家谱族谱的占30%;涉及地方重大事件的占26%;涉及地方法律法规的占16%,另外还有不到10%涉及地方民族、戏曲、曲艺、体育、建筑以及图书馆学情报学等。

广西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项目涉及面广和链接本地网络资源多这两个方面。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涉及的项目已占到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项目的85%以上,链接本地网络资源已经达到47个。就是说在项目建设的数量上是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并已经初步确立了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省级网络中心的地位。

在看到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成绩的同时,广西图书馆在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方面出现的问题也十分明显。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虽然涉及项目多链接面广,但尚未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要提高广西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探讨。

1 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中的传承问题

在地方文献资源没有进入数字化建设之前,广西图书馆已在地方资源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在开展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时,也出现了对继承已往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成果重视不够的问题,例如,虽然过去在编制广西地方资料索引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编制了《桂系军阀资料索引》《广西文献资料索引》《广西左右江革命斗争史反面资料索引》《馆藏广西新民主主义时期共产党历史资料索引》《馆藏广西新民主主义时期共产党历史反面资料索引》《申报·广西资料索引》等,但所有这些并没有完全制作成广西地方文献索引专题数据库,而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另外,还可以在相对健全的广西地方文献目录体系上,编制包括《广西古籍善本联合目录》等各一种目录在内的广西地方文献目录专题数据库。在制作其他专题数据库方面,也可以重点选择制作《广西地名沿革》《清实录·广西资料辑录》《广西历代自然灾害》《广西气候史料》《广西教育史料》等方面的专题数据库。

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发展,是在充分继承地方文献资源的基础上的发展。‘只有夯实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文献基础,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特色才会愈来愈鲜明,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才会有不竭的源头。

2 地方文献数字化资源建设中的发展问题

我们在制作了书目数据库、索引数据库、文摘提要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数据库后,仍然面临着一个地方文献数字化资源建设如何发展的问题。

广西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之所以存在着课题过于分散、规模小、影响力弱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发展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制作的“广西人物”专题数据库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的例子。目前,其他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地方人物专题数据库制作方面,已经发展到制作个人专辑的阶段,如辽宁省馆的“张学良专题数据库”、吉林省馆的“杨靖宇将军专题”、上海馆的“张爱玲专题网站”、广东省立中山馆的“孙中山文献”、山东省馆的“孔孟与儒家文化”和“孙子与兵家文化”,等等,广西图书馆在这方面的发展步伐已经明显地滞后了。这种滞后暴露了我们在思想认识上没有把地方文献的数字化资源建设看做是一个有机体,没有意识到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也是一个“生长着的机体”。为什么说也是一个“生长着的机体”?这是因为地方文献在具有地方性、综合性、史料性和专业性等多重特征的同时,仍在不断地反映着变化了的时代特色和社会发展历程,从明代弘治周孟中等人纂修“广西通志”,到近代蒙起鹏著“广西经籍志”,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制作的大量反映广西记忆的各种载体的文献,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进行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时,把地方文献的数字化资源建设看做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用发展的眼光充分反映出地方文献的多重特征。这样一来我们图书馆所做的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不会成为停滞不前的一个个孤岛,就会形成一个有生命力的完整的发展着的体系。

3 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目的与标准

为求得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发展,除了把地方文献的数字化资源建设看做是一个有机体以外,明确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目的与标准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当前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目的不明确,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到底是为经济建设服务,还是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服务,这些问题不解决,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就不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在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目的的问题上,同样要坚持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宗旨,即继承文化、传递信息、支持公民终身教育和满足休闲娱乐。在这四大建设宗旨中,继承文化是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战略发展方向。我们只有在继承文化的过程中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服务,离开了继承文化这个根本宗旨,我们就失去了搞好任何一项服务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在继承文化的选题标准方面,我们有三种标准可以提供选择,它们分别是我国图书馆的古籍善本标准、国家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和联合国管理文献遗产的世界记忆标准。在这三种标准中,国家古籍善本标准仅限于古籍图书文献,没有包括我们地方文献资源中的近现代文献、少数民族文献与非文本文献;国家文物藏品定级标准仅限于文物,也没有包括地方文献资源中的近现代文献、少数民族文献和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世界记忆标准包括了反映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涉及的全部选材,其中包括反映地方文献资源的文本资料、非文本资料、传统电影与静止图像以及各种电子数据的众多载体。

世界记忆的九项选题标准完全可以作为我们地方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参照标准。它们是:影响力、时代、地点、人物、主题、形式与风格、社会价值、显示某种大型文献的完整性与全面性的文献、稀有罕见的文献。任何地方文献资源只要符合九项标准中的一项标准就可以入选。这种“记忆标准”可以成为我们达到继承文化这个根本目的的选题标准,成为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选题标准。

目前,浙江省图书馆已经明确提出建设“浙江记忆”,首都图书馆也推出了他的品牌文化“北京记忆”。如果从提出建设“广西记忆”人手,就可以突破地方文献工作就是搜集、整理、保管、传播和利用地方文献资料这一传统思路,明确地方文献是区域群体记忆的载体,为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开拓出一条更加广阔的道路。

4 明确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才不会偏离建设的轨道,才能少走弯路,才能节约资源建设成本,才能提高地方文献资源的使用效率。

如果说继承文化是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宗旨,那么继承多元文化就是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是表现某一地域文化的文献数字化建设,地方文献是区域群体文化记忆的载体,他具有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地域(区域、族群、社区)的个性的知识系统。地域性和文化的多元性是地方文献资源的最显著的特征。明确了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就是多元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就抓住了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本质的特征。

广西地方文化的多元特征十分明显。这种文化多元的特征首先来源于其生产方式的多元性,生产方式的多元特征决定了广西文化的多元特征,广西长期以来共存着农耕、狩猎和捕捞养殖等多种生产方式,这跟其他一些只有单一生产方式省份有明显的区别。其次,广西文化的渊源不同,也是导致其文化多元特征的原因之一,雷沛鸿先生在《广西地方文化的研究一得》中指出,广西地方文化的渊源,从地域上讲“大而言之,共有三个渊源:其一是中原文化:其二是高原文化:其三是低地文化或海洋文化。”还有就是文化来源的历史时期的不确定性,也造成了广西文化的多元特征,可以说广西文化“有若干成分起源于秦汉以后,有若干成分却起源于秦汉以前。”另外,广西还是多民族风俗文化聚集的区域。

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广西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必须走多元文化建设的道路。因为只有明确了多元文化建设是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各个地域、各个群体、各个民族的信仰文化、语言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庆典文化、风俗文化才会进入地方文献工作者的视野,地方文献工作者才会认真考虑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多元文化的问题,才不会仅仅局限于某个民族的某些文化建设上,才会把诸如记载巴马瑶族的“撒旺歌”、防城京族的“海歌”、罗城仫佬族的“走坡歌”以及金秀花兰瑶的“熟哥哥传说”等反映诸多地域和民族记忆的文献资源列入广西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开发项目之中,“广西记忆”才会全面反映广西深邃古朴浓郁的多元文化。

数字资产建设篇8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信息数字化;存储技术;发展对策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将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存贮并通过网络提供即时服务的信息系统,因而信息资源数字化是实现数字图书馆的根本条件,也是数字图书馆正常运转的关键步骤。但目前高校信息数字化中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许多问题,如重复建设、知识产权、技术应用和标准与规范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在实施信息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更新观念、统筹建设,还要规范标准、加强立法、提高馆员素质,更要加强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创新。

一、数字图书馆中的信息数字化

(一)信息数字化的内涵

从社会信息化环境来说,数字图书馆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对不同载体和类型的信息资源进行搜集、选择和规范化处理,使之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建立分布式的馆藏信息资源库和虚拟信息资源库,并通过网络向世界各地用户提供无时空限制服务的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搜集、保存和传递数字化信息,可以称之为数字化信息的存储和传递中心,因而信息数字化建设无论从质量还是从数量上都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信息数字化的关键技术

信息数字化技术包括数字化信息的生成技术、存储技术和压缩技术等,其关键技术是数字化信息的生成技术和存储技术。1.数字化信息的生成技术包括有键盘录入和非键盘录入两种方式,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第二种方式。键盘录入是一种手工转换的文本模式;非键盘录入包括手写识别技术、印刷文稿扫描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在信息数字化实际工作中,高校许多数字图书馆都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来规避键盘录入的较高错误率和扫描方式对硬件的较高要求。2.数字化信息的存储技术包括直接存储技术和网络存储技术。直接存储技术是目前大多数数字图书馆的数据存贮技术,主要包括光盘塔技术、磁盘阵列技术和磁带库技术;网络存储技术包括直接附加存储(DaS)、网络附加存储(naS)、存储区域网络(San)、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iSCSi)技术和内容寻址存储(CaS)[1](p.20-21)。

二、信息数字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信息数字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观念和技术的落后,信息数字化建设整体上呈现出数字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严重、版权保护立法不健全、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标准和规范化建设滞后等问题[2](p.13-14)。

(一)重复建设问题

由于国内各地区、各系统以及各馆之间无一个权威的协调机构,也无规划布局和分工实施计划,数字图书馆建设缺乏全局性的统一规划和政府权威部门的协调,相当多的所谓数字图书馆建设仍处于各自为政、贪大求全和相对分散的无序状态,信息资源重复现象的问题严重。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各级各类数字图书馆都在进行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甚至引进CnKi等数据库,这种现象在各大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数字化中也非常普遍,在相当广的范围内存在着潜在的数字信息资源重复建设问题。

(二)知识产权问题

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开通,数据库的利用将越来越广泛,由此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就不可避免,其中争论的焦点是关于网络作品的制作、传播和使用的版权保护问题,让一些数字图书馆在实践中遭遇法律尴尬。著作权人公开指责图书馆界滥用权利,严重损害了著作权人的利益;出版界也有人认为文献信息的数字化是复制出版界的出版物,在网上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复制本、使出版界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而图书馆界则认为信息获取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版权人手里,这样会严重地影响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因而制定网上数字化文献的著作权法律法规已成当务之急。

(三)技术应用问题

随着电子出版物的收藏和网络数字化资源的采集,图书馆越来越多的信息一入馆就是数字化的,而传统馆藏,进行数字化转化所使用的技术主要是光学字符识别(oCR)扫描录入方式。一般的oCR录入系统能够实现对各种现代书籍、简繁体书籍、报刊杂志、公文档案的录入识别,且识别率高,还能实现各种校对,然而,对于传统馆藏文献的数字化,特别对含有繁体手写汉字的古籍文献、简繁混排的中文文献、专业性强的中文文献以及难于机检的汉字文献,oCR技术目前还存在很大的误识率和拒识率,为此,需要对oCR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改进,提高其应用的全面性,并要引入中文校对、录入。

(四)标准与规范问题

目前主要有:1.缺乏对标准规范重要性的认识;2.缺乏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的关键标准规范;3.缺乏对标准规范建设的系统化把握;4.缺乏对标准规范的开放描述和开放应用;5.缺乏开放、联合、共享的标准规范建设与应用机制。例如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软件系统差异很大,如iLaS系统、图书馆集成系统等,其标准和格式都不一致,导致开发的数据库不能兼容,检索界面不一,检索途径也不同,检索语言也无统一的规范控制,无法在网上实现资源共享。

三、信息数字化发展对策

(一)加强特色数字馆藏建设

只有具有特色的数据才能赢得较高的网络访问频率,才具有资源共享的价值,也是各大数字图书馆以最小投入换取最大效益的文献信息共享模式。因此,在进行本馆的信息数字化建设时,除了需要全面考虑文献价值、用户需求、载体形态、技术可行性和著作版权等一般因素外,还需要科学而系统地考虑馆藏内容、馆藏特色,尤其是馆藏结构和馆藏级别。馆藏级别一般可以划分为永久保存级、服务级、镜像级和链接级4个基本层次。永久保存级馆藏是指具有确定的保存价值和用途,并具有惟一性的特色文献;服务级馆藏是指十分有用和必须的虚拟馆藏;镜像级馆藏是指其他数字图书馆馆藏的拷贝,与永久保存级相同的是它们都是现实馆藏,与之不同的是它缺乏惟一性;链接级馆藏则是贮存于其他数字图书馆中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其内容较为广泛,与服务级馆藏相比,它与用户的相关性要低一些。只有通过这些特色数字馆藏的建设,才能真正优化馆藏文献的结构,加快馆藏信息利用,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建设,从而提高整个社会文献资源的保障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

(二)从信息源头加快信息数字化建设

文献信息资源的源头在出版社和出版商,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文献资源被出版系统数字化,这个资源如能加以利用,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据2001年统计,全国530家出版社的图书总量是154526种[3](p.32-33),一年的文献资源总量就相当于一个中型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全部馆藏总量,而且还在逐年递增。如果把信息数字化的生产重任交给出版商,将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可以大量减少信息资源重复数字化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另一方面,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者可以通过与出版社合作取得授权来解决信息资源建设、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既能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又能照顾到出版商利益,同时还能让各类文化、科技的文明成果纳入数字图书馆,使其能为更多的人服务,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三)开发和利用先进技术

无论是从数字图书馆建设,还是从文献信息数字化技术来说,技术问题仍然是制约着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问题。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立项研究开发新的应用技术,而且还需要各种高新技术成果的及时转化和应用。目前,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关键技术在发达国家已趋于成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加强技术研发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从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的实际出发,组织专人对信息数字化关键技术进行跟踪、研究、攻关;2.借鉴引进适合国情的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产品;3.集成和采用以国家“863”计划为代表的国内已有的科技成果;4.开发适合我们自己的先进技术,如电子信息处理技术、指引库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及信息媒介技术,同时规范有关技术标准[4](p.55-56)。

(四)促进信息数字化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信息数字化涉及文献描述、组织和检索多个方面,各个数字图书馆之间想共建共享信息资源,就必须统一标准。因此,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要走资源共享的道路,必须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各图书馆文献分类编目不统一,对资源共享造成很大的障碍,在书目数据方面,数据不标准就不能保证用户从各个角度迅速、准确地检索资料。因此必须有一个数字图书馆全国中心,建立和健全全国数字图书馆使用的各种标准规范,协调规范资源库建设,解决信息数字化建设的标准化问题。根据标准,再由地区内、地区间各馆合作建库或由地区文献信息中心统一建库,各馆录用,最终达到全国的标准化。

(五)提高馆员的信息处理技术与研究人员的素质

随着信息资源概念的发展,文献信息数量和类型的增加,信息工作方式和手段的改进,图书馆的工作对象已不再局限于对传统纸质文献和某些缩微资料或视听资料的一般性收集、整理、组织、管理等工作,数字图书馆面临更多的信息载体和信息服务方式。例如,各种电子图书、网络信息资源、CD-Rom和其他电子资料已成为数字图书馆采访和处理的主要对象,这对于长期熟悉纸质文献的传统图书馆员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数字图书馆还会带来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如知识产权归属品种和复本的比例、购书经费的分配等。在书刊分类和编目工作上,馆员的技术性处理工作会迅速减少,但会被赋予需要更多知识的技能才能完成的新任务。也就是说,他们可能参与更多的信息技术工作、文献信息研究和用户研究工作。总之,现在图书馆工作者应当是信息专家和信息工程师,是信息系统的设计者,也是信息用户的导航者。鉴于此,在提升数字图书馆馆员的素质上,一方面可以通过吸收一批计算机、通讯、外语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充实图书馆人员队伍;另一方面应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计算机、英语和专业综合技能与素质,及时调整和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柯明.谈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存储技术应用发展[J].图书馆界,2004,(6).

[2]梁平.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4,(13).

数字资产建设篇9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的信息化进程日新月异,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起着关键作用。航空工业作为高科技产业,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对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产生着直接影响。通过建设数字档案馆,使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更大程度的满足科研生产的需要。由于数字档案馆在国内档案学界尚无统一定义,中航工业根据自身特点,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数字档案馆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数字化手段,以综合档案信息资源处理为核心,对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管理,通过高速宽带通信网络设施连接和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资源、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中航工业设想通过推进中国航空档案信息化建设,建设门类齐全、多种载体、具有相当规模的档案信息化资源和集收集、管理、利用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平台,实现档案工作管理规范化、档案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满足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及发展需要的同时,为最终实现集团公司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打好坚实的基础。由于中航工业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均以军工产品的生产或研发为主,本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本行业之间、本单位内部之间由于涉及保密问题,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问题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之前,各单位根据自身特点购买的档案管理系统及版本各有不同,严重影响着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随着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广泛化、不同级别人员对不同密级文件的在线浏览需求的增大,中航工业在行业内部适时推广了针对本行业发展趋势的更新版本的航空兰台档案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较好的处理了一直困扰档案信息资源在线浏览与保密之间的问题。

一、中航工业企事业单位数字档案馆建设现状

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下属的近十家企事业单位的数字档案馆先后通过了由行业内部组织的评定验收,评定参考范围有硬件及网络建设、档案管理系统平台建设、档案资源库建设、运行机制建设、标准与规范体系建设、信息安全与保密体系建设等项内容。

(一)硬件及网络建设

随着近年来国家在信息化建设和技术改造方面投入的加大,而档案信息化建设又是单位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部分,因此,各单位在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扫描设备、数字整合设备、照相摄像设备、网络等方面的配置较前几年已有很大的改善,为数字档案馆建设在硬件及网络方面提供了有力保证,基本能够满足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需求。

(二)应用系统平台建设

航空兰台档案资源综合管理系统是一个可扩展的网络应用系统,与单位内常用的oa、eRp、pDm等系统留有接口,可以实现无缝连接,实现业务数据的实时在线归档,档案管理人员通过客户端的文件管理、档案整编、档案管理、动态管理、系统维护等模块实现对档案数据库的操作;其他人员则通过与档案管理系统连接的weB端对数据进行条目录入、全文上传、浏览、查询、借阅等。该系统由于是针对本行业而开发,突出了中航工业现行文件的管理特色,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前端控制和全过程管理理论为基础,对电子文件进行实时捕获与归档,通过加强元数据的管理,增强对电子文件原始性和完整性的认定。

(三)档案数据库建设

档案数据库分为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完善的目录数据库保证了有实物即可实现网络查询,而全文数据库则是有针对性的对利用率较高和近十余年的文书档案、产品档案、科研档案、基建档案(主要是竣工图类)、照片档案、会议档案、专题数据库等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在pDm运行之前形成的文件只能是通过对纸质档案进行扫描形成全文数据,其巨大的工作量决定了只能是有针对性的、分批进行数字化处理。多媒体档案作为数字档案馆数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制作大多是在档案馆的分支机构———单位电视台档案分馆进行,并定期向档案馆以光盘、磁带方式转交,其占用服务器空间极大,档案部门一般将其中重要视频档案挂接到服务器,通过数字档案馆门户网站实现视频浏览,其余则通过多媒体数据库中的目录指引以光盘形式外借实现利用。

(四)运行机制建设

为确保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单位一把手为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立数字档案馆建设领导小组,由具体主管信息化建设及档案工作的领导和档案部门、计算机中心、设计部门、技术改造部门、财务部门等单位负责人组成;全面负责本单位数字档案馆建设,决策重大问题,协调各方面关系,对数字档案馆建设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档案部门和计算机中心业务联系上的紧密性使得数字档案馆建设在人员配备上既有熟悉档案业务,又有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建立健全与数字档案馆运行相配套的管理制度,明确了相关人员的职责,规范了其在档案数字化、网站维护、数据库管理等方面的行为。

(五)标准与规范体系建设

数字档案馆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一般从管理、业务和技术三个层面来制定和推行,管理性标准规范主要包括明确数字档案馆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任务,用户权利和义务,以及进行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合法性的确认等;业务性标准规范主要包括术语标准以及与数字档案馆业务密切相关的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管理标准规范等;技术性标准规范主要包括数字档案馆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标准,软件系统平台、数据存储格式、数据加密算法规范等。[1]结合本单位内部编制的电子档案利用管理规定、电子文件元数据管理标准、档案数据库建设规范、纸质档案数字化处理技术规范、数字档案馆安全保密规定、园区网络系统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容灾技术规范、电子审签技术规范等,对数字档案馆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六)信息安全与保密体系建设

安全保密是军工企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中的头等大事,若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将可能导致无法取得军品研制、生产的资质,也就无法承担军工科研生产任务,单位也将无法生存。通过保密、计算机中心、档案等部门制定的相关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物理层、网络层、系统层、数据层、应用层等方面必须达到《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技术要求》(BmB17-2006)中规定的相关要求,并通过专门机构的测评。密级文件的全文浏览与保密工作之间矛盾的难以协调一直是困扰中航工业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的难题,一边是对档案信息资源在线浏览需求的不断加大,一边是由于涉及责任问题没有哪个部门或个人敢于承担由此可能存在的风险。现在大多利用个人域帐户与计算机ip地址、maC地址及交换机端口进行绑定,一定级别人员只能登录相应密级级别的计算机,将航空兰台档案资源综合管理系统与域帐户集成,并将申请了浏览权限人员的级别、计算机密级、ip地址等信息经相关部门审批后交保密部门备案,通过该途径向相关人员根据级别开放相应密级文件的浏览权。档案管理系统实行系统管理员、安全员、审计员三权分立,防止因个人权限太大造成的泄密事故;权限的开放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和审批程序执行,定期异地备份制度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对数据的有关操作在ip、域用户名、操作内容和操作时间等方面有详细的记录。

二、数字档案馆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一)海量待数字化资源与人员设备短缺方面

馆藏资源的数字化是一项长期、繁重的工作,即使投入大量的人员和设备,短期内也很难看出效果,因为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各单位都形成了大量待数字化的纸质档案,若将档案馆馆藏资源全部数字化,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在时间上都是不现实的。我们需要针对馆藏资源有计划、有步骤的根据档案的利用率、重要程度分批进行数字化处理,对于利用需求不大的档案可根据人员、设备等情况最后数字化或不数字化,待有利用需求时再数字化。[2]在纸质档案的数字化过程中一定要协调好速度和质量两方面的关系,确保在扫描加工、格式转换等过程中档案不会失真,在扫描过程中针对不同色调、纸质和字迹需要调整不同的技术参数,如分辨率、明暗度、对比度等,技术参数选择的不恰当将会直接影响扫描质量,造成信息丢失、图像模糊或产生额外信息,客观上造成档案原貌的改变。

(二)信息资源长期存取方面

“据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海盗’号火星探测器上的计算机中,已经有20%的数据完全丢失,还有大约4000卷的统计数据因存储的格式模糊无法读出,程序员也无法保证将其恢复”。[3]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长期存取问题是数字档案馆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是现在应用比较广泛的光盘存储,然而其寿命在排除外界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也就30年左右;其二,是现在计算机软件更新很快,各种软件之间、各软件不同版本之间的兼容性问题,若干年之后,能否用现行软件还原当初的数据,谁也无法保证;其三,是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对计算机设备的依赖性,若设备发生故障,无法修复而又没有备份时,很可能导致数据的丢失。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的长期存取,需要存储介质的备份工作,不仅要使用不同介质进行备份,还要做好异地备份工作。对存储在磁、光介质载体上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载体应直立摆放,并做好避光、防潮、防湿、防尘、防磁等工作,存储有重要信息资源的载体应存放在防火防磁柜中。因电子档案是以计算机语言形式存储于各种载体上,必须依赖相应的计算机软硬件平台才可以还原,所以还需对其依赖的技术、数据结构和相关定义参数等加以保存,或采用其它方法和技术加以转换,并对存储介质定期进行有效的检测和维护。

(三)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方面

无处不在的计算机病毒可能会导致电子文件的破坏;黑客对信息资源的攻击,不仅仅源于好奇和自我挑战,程序设计高手甚至可以篡改系统控制参数,当信息资源通过网络传播时,可能会被获取、复制和传播;有窃取行为的间谍活动可能会盯上某些特殊的行业;由于本单位保密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缺乏严密的安全保密操作规程,档案馆内部人员的职责和操作权限不明确;还有人为或偶然事故造成的威胁等;这些对数字档案馆建设在安全方面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我们需要在保障信息资源方便利用的同时,还要保证信息资源的长期安全。安全问题作为计算机网络世界最大的难题,当然也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难点。加强防范计算机病毒和黑客入侵,防止外界对信息的窃取,及时更新杀毒软件及防火墙,特殊行业最好使用国产杀毒软件或在局域网内使用针对本行业开发的国产杀毒软件;加强容灾备份,防止意外事故造成的威胁,如由于操作失误而产生的不可预知事件、网络系统软硬件的故障引发的系统问题等。完善本单位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建立与数字档案馆运行想配套的管理制度,明确各种管理员的职责和操作权限。在数字档案馆数据库的安全策略方面采取身份认真、存储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审计追踪、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等措施,有效防止非法用户对数据的访问;有效控制合法用户的正确操作;有效监视各用户对数据库的操作,通过审计日志可追溯其对数据库的所有操作记录;保障数据库的数据不受软硬件故障、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

(四)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标准化方面

由于很多档案馆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方案和网络建设方案的制定上存在着不一致性,各馆组织建设的数字资源在数据结构、检索界面、检索语言、组织方式等很多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对数字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目的要使本行业、本地区甚至更广范围内的档案馆连为一体,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如何将这些分散在各地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控制,就必须要有彼此兼容的软硬件环境,要有一致的文件格式、统一的著录标引标准、数据描述标准、元数据标准、全文数据库标准等。在数字档案馆建设过程中,标准化是一个体系、一个系统,结合各行业、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如何迅速建立一个合适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标准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数字档案馆建设遵循的标准原则是面向计算机和网络的标准直接优先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一般性的信息处理标准优先采用国家标准,档案属性较为明显的信息技术要求遵循行业标准,这样有利于各个档案信息系统的兼容,防止形成档案信息孤岛。[4]在数字资源的组织、存储、加工、、检索等方面,借鉴可用的成熟标准,充分的加以吸收和利用,使之在数字档案馆环境中可以达到很好的实现。在采用先进的国际标准方面,在吸收利用的基础上,研制符合中文环境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标准。对于已有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可直接饮用,既无国际标准又无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可循的,应组织力量根据相关标准制定的原则和方法尽快研制适合本行业或更大范围的标准。

数字资产建设篇10

论文摘要:数字娱乐产业作为信息技术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通过对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研究分析,在分析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优劣势的基础上,探讨了重庆市的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战略。并针对重庆市在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措施。

数字娱乐狂潮正席卷着整个世界,并已成为当今信息产业中最具商业价值的新兴产业。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研究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数字娱乐产业也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增值点,西部地区如何缩小与我国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已成为政府部门所关注的热点。本文立足于数字娱乐产业涉及的各个层面,以重庆直辖市为例,对西部地区的数字娱乐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现状,为“十一五”建设期间的数字娱乐产业规划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并对如何提升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

1.数字娱乐产业与知识经济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着力发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的共同趋势。信息技术不仅是未来知识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推动力量,而且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先导和支柱,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和综合实力的标志[1]。随着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加速发展西部数字娱乐产业,是重庆和西部省区顺应时代潮流,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发展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

1.1精神文明需要发展数字娱乐产业

可持续的发展大局要求各个产业的发展更加有效敏锐,其中也包括数字娱乐产业。我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数字娱乐产业普遍存在着盲目性,大起大落的现象屡见不鲜,更重要的是,其兴衰已经不仅仅是数字娱乐产业本身的局部的行业的事情,而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加速发展西部地区数字娱乐产业,是“十一五”建设中数字娱乐产业乃至信息产业由大到强转变的有力推进,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有助于确保重庆及西部省区城乡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

1.2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传统工业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大规模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因此传统经济的增长不具有持续性。而信息产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依靠知识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是一个与传统产业完全不同可节约资源实现持续发展的产业,具有可持续增长的特点。加之,其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节约资源,而且还能形成新的产业,开拓新的市场,势必大力加快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因此,重庆及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民族文化品牌

通过最大限度地追求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是现代产业区别于传统“行业”的一个本质特征[2]。正是在这种对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追求中,才使文化产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富现代意义,与高科技尤其是数字娱乐技术发展结合最紧密的产业。当代数字娱乐业发展的状况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文化水平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中国正在掀起一场“创意文化产业”建设热潮,许多地区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纷纷提出了“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之都”等战略性的口号,“文化产业园区”相继兴建[3]。加快重庆及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建设步伐,有助于推动打造西部省区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提高西部省区的影响力。

2.重庆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2.1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

重庆市正面临世纪性的发展良机。设立直辖市后,重庆抓住中央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性机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扩大开放,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显著提高。“十一五”规划以来,重庆市不断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建设力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使其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目前重庆市已拥有较雄厚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实力,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精良的科研设备。如今数字娱乐产业作为新兴的一项科学技术与文化并进的产业,其发展的潜力很大。

2.2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随着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其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例如宏信软件公司,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游戏开发平台及引擎,在游戏和动画制作领域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朝华数字娱乐有限公司,集数字娱乐和文化传播于一身,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引擎wHaLe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天极信息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重庆市最大的Sp运营商,先后推出了重庆复生记天极夺宝奇兵等无线游戏,并通过天极无线平台投入运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4]。同时,重庆市拥有众多的高新软件园电子工业园,目前在重庆大学城正在兴建重庆数字娱乐动漫基地,基地将建立产业孵化园,创办动漫杂志和专业网站,筛选塑造大众喜爱具有商业价值潜力的动漫形象,开发动漫产品。可见,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加速发展的大环境已初步形成,并成为带动重庆市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2.3产业发展投资环境正在改善

重庆市具有良好的数字娱乐产业链基础。重庆市具有完整的出版发行机构,也有著名的信息类门户网站——天极网,具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基础。在衍生产品设计和制作领域,重庆本地低廉的生产成本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库,为游戏和动画衍生产品提供了大规模生产的条件。重庆是长江中上游信息中心,凭借其通信和互联网发达的优势,为数字娱乐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如开发大量高水平的基于电信的增值服务[5]。另一方面,重庆与国际上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来渝投资的外商日益增加,客观上促进了重庆地区国际文化交流。因此,在数字娱乐领域可以较容易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快速引进国际先进的营销理念和市场运作手段,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目前,重庆本地已有部分企业与国际著名游戏开发企业展开合作,这将促进国际产业界深入了解重庆,关注重庆经济发展,并为展开进一步的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2.4高校密集智力资源丰富

重庆是西南地区的核心城市,高等院校云集。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等高等院校每年将培养大量的信息类和艺术类专业人才,为数字娱乐业游戏和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满足数字娱乐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时,重庆市拥有的各类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科研经费收入及支出均为西部地区领先水平,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核心发展力,重庆市的人力成本相比北京上海等地更为低廉,可人才质量毫不亚于东部发达地区。因此重庆完全具备大规模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的人才基础和智力资源。

2.5制约因素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紧密结合经济和智力资源优势,在发展数字娱乐产业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宏观区位中远离经济技术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不利于对人才的吸引;多数企业对数字娱乐高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还较差,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风气还有待进一步浓厚,数字娱乐产业兴起的宏观环境还有待改善;知识产权的观念较为陈旧,技术成果转化还比较困难,自主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目前企业普遍处于散小弱的状态,未能有效地采取大公司战略,强化产业链的优势作用,导致竞争力较弱。

3.发展战略与对策措施

3.1发展战略思考

针对上述情况,发展战略应立足于:以政府指导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高新区大学城软件园及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大力提高数字娱乐企业和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倡导技术创新和民族文化品牌意识,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娱乐技术产品,发挥本土区域经济科技和生产力布局优势,因地制宜,构建重庆乃至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动力基地和示范基地,调整和优化当前经济结构,促进数字娱乐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3.2对策措施建议

3.2.1完善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数字娱乐企业集群化发展。数字娱乐产业主要是由数字娱乐企业和数字娱乐技术产品组成,而数字娱乐开发基地则是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6]。近年来,国内各地兴起了一股动漫热,许多地方都搞起了动漫产业基地或动漫园。重庆市正在建立沙区大学城数字娱乐动漫基地九龙坡区美视动漫产业及教学基地等一系列的动漫基地。重庆市应在动漫业不断完善的同时,积极拓宽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途径,结合重庆本地3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全国数字电视系统的建设。对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提出以下两点措施:

(1)目前重庆市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建设力度主要放在招商引资上,大部分的开发区和技术城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该地区密集的高校资源和科研基础建设成果尚未很好的充分利用。今后应该在已有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开发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众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快数字娱乐科技园区的建立和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步伐,不断拓宽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途径。

(2)采用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实施“集群化战略”。目前重庆本地数字娱乐企业还基本处于散小弱的状态,没有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数字娱乐产品,也还没有本土大型数字娱乐集团性企业。因此,应逐步扩大企业集团的范围,对成员企业进行整合,以资本为纽带以数字娱乐园区为载体,逐步实现研发运营的一体化机制。

3.2.2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如何完善城市形象是重庆市政府不断思考的一大问题。重庆市的形象宣传近几年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巴渝文化”“红岩精神”形象的树立,让“新重庆”这块投资热土持续升温。而企业作为城市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其企业品牌是城市形象的视觉窗口,实施“品牌战略”是塑造“新重庆”城市形象的必然手段。数字娱乐产业作为重庆市“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数字娱乐领域的孵化器,起着政府与企业沟通桥梁的作用。重庆市应采取城市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与城市形象提升的互动模式。大力推动“十一五”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想,抓住重庆本土特色,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选择“数字三峡”“数字红岩”“数字磁器口”等具有重庆历史文化特色的精品工程,树立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形象和品牌,为整个重庆的产业化进程增值,使数字娱乐产业成为重庆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3.2.3转变企业赢利模式,发展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形成产业规模。数字娱乐企业作为数字娱乐产业重要的“孵化器”,风险投资尤其对地处西部的重庆来讲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重庆应该抓住本土人才智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加强政府对动漫及数字娱乐产业的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比如动漫业,应从高附加值的动漫延伸领域获利,积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本土原创作品,吸引外资,发展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重庆市应尽快在香港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或地区与当地数字娱乐企业展开合作,并建立商业合作促进中心,逐步将重庆本地数字娱乐企业融入国际产业链当中;加深与国际产业巨头的合作,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承接国际游戏和动画制作的外包业务,并形成一定规模,带动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版权合作或者转让的形式,开始向海外市场出口自行开发或制作的游戏和动画产品,打造民族数字娱乐品牌。

3.2.4以科技为导向,以人为本,实现重庆及西部地区数字娱乐领域价值增值。以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为依托,在高校及企业生产研发基地的发展基础上,开展数字娱乐关键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基地环境和条件建设,将已有的制作研发机构进行统一规划与整合,初步建成一个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人才培训中心及体验实训中心,打造多层次高水平的西部数字娱乐产业研发培训一体化的基地,并在基地的建设中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数字娱乐产业开发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同时采取“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争取国家“863”“十一五”等攻关项目的立项研究。鼓励自主创新,使重庆成为数字娱乐领域的核心地区。

3.2.5完善数字娱乐产业链条,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的发展。数字娱乐产业化实质上包含了两个层次的任务:第一层次是将数字娱乐技术成果商品化,数字娱乐商品产业化,数字娱乐产业国际化;第二层次是利用数字娱乐业的研究成果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优化,实现产业信息化[6]。目前重庆市数字娱乐企业和产业化基地的发展,没有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很好的结合,数字娱乐产业的辐射和扩散作用远没有发挥。因此,今后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应该在继续抓好产业化基地,高新区开发园以及数字娱乐企业和关键技术研究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数字娱乐产业链的结构优化。以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为中心,建立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条,形成一条由数字娱乐产品的研发生产到产品的市场营销,再到形成版权的授权,最后到衍生产品开发和营销的完整的产业链条模式。通过行业间穿插,使数字娱乐产业链条得以扩展和延伸,开拓数字娱乐产业市场。

3.2.6强化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在企业与文化间发挥调节作用。针对目前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中,技术人才优势仍不明显,投资环境培育还不佳,产业链整合不尽完善等问题,政府应强化其导向作用,加强宏观调控。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科研机构搞好转制工作,找准市场定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与金融环境的改善以及造就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家等途径着力营造有利于数字娱乐产业科技转化的社会环境。营造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的自主调节能力,必要的时候弥补市场缺陷,如给出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引导和帮助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加快数字娱乐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等工作,增强对数字娱乐技术成果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数字娱乐产业也属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必须以强大的文化资源为后盾,这就需要政府在企业与文化之间发挥适当的调节作用。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是没有优秀的产品导致中国的动漫不景气,实际上这与市场的开拓策划也有一定的关系。企业和政府不重视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的发展,未能满足动漫受众审美心理和消费需要才是主要差距。例如,包括重庆在内的中国动漫业,特别是动画片,说教味太浓,作品缺乏新颖的创意[7]。政府在这方面应该适当放开,让企业慢慢成长起来,积极鼓励民族文化数字娱乐的发展,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数字品牌。

3.2.7构建数字娱乐公共技术服务及支撑平台。美国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平台化运作是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关键;产业平台建设与风险投资结合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加速器[8]。近年来,在市场巨大需求的牵引和政策的扶持下,重庆从事数字媒体产品开发的企业和团体迅速增加,但存在着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脱节,企业和市场脱节,技术与产业脱节的现象,无法支撑数字娱乐产业有效发展。对于高投入的数字娱乐产品开发而言,显然企业开发资金有限,若有标准化高性能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可供利用,则可把有限资金应用到产品的设计和创意中去。其次,通过平台的建设,可为重庆数字娱乐创业团队提供工作和发展环境,避免人才外流,也就保证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重庆市应通过集成和开发数字娱乐产品生产流水线的软硬件资源,打造该市的数字娱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重庆市数字媒体中小企业创业团队软件平台租赁服务以及增值技术服务,通过资源共享,降低数字娱乐产业的进入门槛,以促进数字娱乐产业的繁荣;该平台还可利用自己所处“产学研”交集点的优势,为企业提供顾问咨询技术指导和培训,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加快数字娱乐产业集群化,并推广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及高级产业人才培养。通过重庆数字媒体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立,提高重庆数字娱乐产业的技术水平开发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使重庆本土数字娱乐精品大幅增加,为重庆数字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基金项目:重庆市沙坪坝区软科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陈禹.科学的发展观和信息产业的地位及作用[J].通讯世界,2004,17:15-19。

[2]王文博.发展高新技术促进西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兰州商学院报,1999,15(4):31-34.

[3]李思屈.数字娱乐营销传播与民族品牌[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32-33.

[4]卓武扬.网络游戏产业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54-55.

[5]叶绿.中国移动数字娱乐服务业现状分析[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4:2-4.

[6]张素娟.数字娱乐产业新的“组合拳”[J].中国电子商务,2005,1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