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场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23:45

生态农场前景篇1

(一)游客数量统计

通过对海林农场旅游局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相关调查得出海林农场近年游客数量统计及变化(详见表1),可以看出2009年~2014年前三季度,游客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发展潜力巨大。

(二)旅游收入变化

近五年数据结果表明,除住宿2013年与2012年持平、购物2013年低于2012年之外,其他各项均是逐年递增的趋势,且发展势头强劲。

(三)合作开发

海林农场在自身不断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同时,还加强与周边景区的合作,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在不断扩大。农场凭借天然的地理优势,合理设计旅游线路,利用与镜泊湖、国家地质公园火山口地下森林、中国雪乡和亚布力滑雪场等的交通便利,形成了以农场为下榻基地,春夏秋冬都有去处的圣地。

(四)格局构建

海林农场构建“一心三圈九游”的辐射格局,以农场场部为中心,向外进行辐射,形成场内旅游圈、周边旅游圈和外地旅游圈。场内旅游圈重点突出北国田园风光生态游、高效有机农业观光游、现代农民生活体验游等“三游”;周边旅游圈重点突出镜泊湖游、中国雪乡游、宁海山风光游等“三游”;外地旅游圈重点链接东北游、西部游、沿海游等“三游”,通过“内部建、外部联”的模式,迅速启动农场的旅游产业发展动力,力争在2015年实现旅游产业收入占据农场全年收入的半壁江山,推动农场旅游产业健康迅猛发展。

二、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海林农场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过程中,虽然旅游人数增加,入住率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在面对旅游景区的宣传及营销方面,还在走其他景区发展的老路,应该不断开拓属于自己的营销道路,才能在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传统农业生态旅游营销方式探究

传统的旅游业甚至是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以产定销”的销售方式,即旅游景表2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5年来收入变化(单位:万元)点闻名什么,就依托什么,然后就卖什么,这种推销方式是世界各国甚至是我国大多数景区所遵循的老路子。这种营销方式最大的投资就是前期建设方面,当景点建设完工之后,便出现了“啃老族”现象,墨守成规。最后导致其他景点可以仿效,多地景点景观大同小异,特殊性丧失,吸引游客的能力降低,最终效益减少。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农业生态旅游的热情逐步增加,如果在营销方式上不加以更新,沿用老路,必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二)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营销方式探究

1.重点发展在线农业生态旅游根据相关报道表明,未来最有赚钱潜力的十大行业中不仅有农业,还有旅游业,但是这种旅游业并非是单纯意义上旅游业,而是在线旅游。相关数据表明,近3年来,中国在线旅游行业的复合增长率超过3成。而国际知名咨询研究机构艾瑞咨询数据也表明,2011年~2013年,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分别达到1313.9亿元、1708.6亿元和2204.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到38.5%、30.0%和29.0%,其增幅要高于国内旅游市场的整体水平,并且该机构预测到2017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4650亿元,符合增长率超过20%,因此海林农场发展在线农业生态旅游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生态农场前景篇2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问题对策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有的农业特色。要根据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水平,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容量和游览方式规划,旅游区区位选择和范围的划定,区内农林牧渔各旅游小区的布局设置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规划等。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农业内涵,这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生态农场前景篇3

谱好规划“曲”

八五八农场被松阿察河、大小穆棱河和乌苏里江所环抱,水资源丰富,农场境内120平方公里沿江地带被划为省级虎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一类陆路口岸—虎林口岸也座落在农场境内。全场辖区总面积742.8平方公里,湿地面积100%,是我国保护较完好的原始湿地和候鸟栖息地之一。近年来,农场突出乌苏里江源头和“虎口”湿地特色,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积极挖掘生态旅游资源,优化发展环境,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努力将农场建设成省级滨水旅游名城,使其成为北大荒精神文化感受地、虎口湿地生态旅游体验地、现代化大农业观摩旅游胜地。

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七年大变化”的总体目标要求,农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场投入为引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在改善旅游发展“硬环境”上有实质性提升;与此同时,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狠抓转变观念、完善体制、优化环境、培养队伍,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等“软环境”上有实质性提升。自2009年起,农场初步确立了农场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框架和发展思路,即立足生态资源基础,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突出江、河“湿地”特色,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下,以日益增长的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为根本,以培育旅游支柱产业为核心,实施适度超前的跨越发展,着力打造“滨水旅游名城”,推动农场旅游业健康发展。

在实施运作过程中,农场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高度重视旅游发展同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协调,正确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统一规划、科学开发、有效保护、永续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旅游惠民原则,坚持发展旅游业与扩大就业并重,旅游增长与就业增长同步,扩大旅游就业容量;坚持特色精品原则,充分发挥北大荒优秀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围绕特色文化、自然生态两条主线,坚持高起点、高水平,整体设计,重点开发,点线面结合,大力发展特色精品旅游;坚持农场主导原则,充分发挥农场在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以及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规范市场秩序和整体宣传促销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坚持市场运作原则,依托生态资源优势,面向市场,鼓励社会各类资金投入旅游业,开发多元化、多功能、高品位的旅游产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升旅游经济的质量、规模和效益。

2012年,农场着重加大千岛林、乌苏里荷花湾、水上公园景区建设,“3a”级景区顺利申报成功,打响了“乌苏里江源,湿地千岛林”的旅游知名品牌,积极构筑起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结构合理、与自然资源互为支撑的旅游产品体系,吃、住、行、游、购、娱有序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促销有力、结构合理、稳定活跃的旅游市场体系,实现由旅游产品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跨越,把旅游业培育成富民强场的重要支柱产业。

唱好特色“戏”

发展旅游产业,需要有一个品牌作为切入点。为加快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八五八农场专门聘请来北京大学规划设计院专家到农场进行考察,为农场编制旅游总体规划。借助乌苏里江源头以及“千岛林”生态环境保护完好,野生物种丰富,独具北国湿地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的优势,农场将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全面启动了“千岛林”旅游景区建设,对外打出了“乌苏里江源、湿地千岛林”北国边陲滨水之城——八五八的主题定位广告。

作为牡丹江管理局重点打造的东部六景之一,“千岛林”景区以小穆棱河为中心,外延至虎口湿地和天然次生岛状林,面积达22万亩,计划分五年建成。自景区动工建设以来,已经开发了观鸟游、湿地游等项目,同时加强了旅游设施的建设。总计投资150万元购进3艘游船和一艘豪华画舫游船,一艘快艇,可使游客尽情领略“千岛林”的自然生态景观。农场还将在景区沿旅游线路建造别墅,为游客实现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的愿望,提高旅游接待综合服务水平,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借助乌苏里江源和湿地千岛林的地域优势,在开发原生态旅游的基础上,八五八农场围绕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娱购”,全面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繁荣发展餐饮娱乐业,开发了一批特色旅游产品。农场内现有的三星级宾馆可同时为上百名游客提供优良的餐饮、住宿条件,增强游客住宿舒适度。今年又新开发了寒地果采摘园、垂钓游乐园、千亩荷花湖和渔家餐馆、度假山庄等项目,在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的同时为旅游景区再添新亮点。今年,农场着力突出乌苏里江源头、边境口岸、虎口湿地和小穆棱河自然生态的千岛林四大特色;打造乌苏里江、虎口湿地、千岛林、安兴水上公园四个景区;开辟虎林口岸、渤海国遗址、兰花摄影基地、白桦林摄影基地、千亩荷花湾、寒地水果采摘园、科技园区、万亩良田、岛状林、虎口江河分界线等十个景点。农场还将在景区沿旅游线路建造别墅,以实现游客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的愿望,今后,还要加大包括人工浴场、游船等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纪念品,以乌苏里江特产——绿色无污染的名贵鱼类为主,研发鱼类即食食品;以北方林地特产为主,研发菌类及野菜保鲜产品、干菜制品及蜂产品,通过不断努力,形成别具特色的旅游系列产品。通过一系列高端旅游项目的推出,有效促进了农场旅游由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转变。与此同时,农场还将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注重区域联合,实现资源共享。按照“市场开放、客源互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主动加强与各旅游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积极打造上至虎口,下至虎头、珍宝岛的边境旅游圈,与局直的“云顶山”、8510农场的“当壁镇”、856农场的“稻香湖”、庆丰农场的“大地号”、兴凯湖农场的“泄洪闸”等周边旅游景区,共同建立起高效、畅通的旅游网络,形成统一开放、服务规范、各种旅游服务设施完善齐备的旅游产业格局。

走好优化“棋”

旅游业要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亟需做好“吸引人、留住人”的文章,只有把游客留下来,才能实现旅游综合效益的不断提高,才能实现旅游从量的膨胀到质的提高的转变。为此,八五八农场提出了建设一批大型高端旅游项目,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观光体验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围绕“绿色、环保、低碳、生态”的理念,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三大工程,八五八农场按照总体目标要求,借助乌苏里江源和湿地千岛林的生态和地域优势,加大投入,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在旅游发展“硬环境”上有实质性突破,在规划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地理特点,八五八农场逐步形成了“滨水城镇”的基本构想,即在城区之内,建设大型环城水系,兴建水上公园群;在城镇,以乌苏里江、松阿察河、大小穆棱河为主线,构建界江界河水上游乐圈,让优雅的自然景观与现代化小城镇互相依托,互相映衬,真正打造出一个以夏日避暑休闲,冬季观日出、赏雪景为特点的“东方威尼斯”式水城,使其成为集自然生态观光和水上娱乐、冰上运动于一体的休闲放松、健康娱乐的重要景点,满足游客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需求,形成独具特色的北方滨水生态旅游景区,使八五八农场不仅成为全场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而且成为独具魅力的生态旅游胜地。

在市场开辟上,农场积极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打造“三合一旅游”格局。农场境内120平方公里的省级虎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保护较完好的原始湿地和候鸟栖息地之一,借助渤海国遗址、倒木沟遗址,农场计划以“古道”为“基”,建设贯穿虎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观光旅游大通道。立足自然风光、历史遗迹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虎林口岸是经国务院批准,1993年正式开通的国家一类陆路双边客货运输口岸。口岸大桥长207米、宽13米,是中俄边界上最大的永久性界河大桥,口岸功能齐全,吞吐能力大,是不受季节影响,全天候开放的口岸。虎林口岸对应地区广、辐射面宽,从这里过境可随时前往俄罗斯腹地,并可取道海参崴,前往日本、韩国。随着中俄双方经济贸易合作的不断扩大,借助中俄一日游的口岸优势,八五八农场将逐步成为东北亚经济循环圈上的重要国际通道。农场还将投资1300万元建成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打造成环境园林化、作业标准化、设施现代化、标牌规范化、两个效益最大化的农业技术的示范中心、新技术推广的培训中心、新技术展示的辐射中心、休闲与观光的娱乐中心。2009年至2010年,八五八农场先后投资1千余万元,强力推进“三绿”工程,形成了一条45公里长的“绿色景观大道”,打造碧水环绕绿树掩映的“边陲滨水旅游名城”,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且形成了生态游、边境游、农业观光游等多游并举的旅游格局。到2015年,力争接待游客达到4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超过3000万元。

打好促销“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就是两者优势的互补,没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开发,只能是浅层面的,低层次的。遵循这一发展思路,八五八农场在旅游开发中,十分注重引进文化理念,一以贯之地融入于旅游开发整个过程。自去年以来,农场在特有的生态、人文资源上做文章,收集农场生态美景印制成精美的宣传图册,分发给来场参观游览的全国各地各界人士;并且选取出既具有代表性、艺术性,又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照片在农场三星级宾馆内展出,扩大宣传覆盖面。编制农场旅游广告,在总局电视台连续播放,在农场主要路口、通往密山、虎头等路口树立显著的旅游品牌形象宣传广告牌,多方宣传,强力推介,扩大影响,提升知名度,让更多人对八五八有了深刻了解,打响了“乌苏里江源、湿地千岛林”品牌。农场始终把践行北大荒核心价值观与发展旅游经济相结合,依托千岛林风景区,承办了千岛林自行车赛;依托千亩荷花湾,承办了廉政建设现场会。今年,农场将借助举办全省“乌苏里”旅游摄影大赛的契机,深入挖掘乌苏里江历史资源,整合乌苏里文化,加大对“乌苏里”品牌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场旅游知名度。与此同时,深入挖掘军垦文化、知青文化、北大荒文化、渤海国遗址等旅游文化资源,为旅游业发展赋予文化灵魂和时代气息,增强旅游文化的感染力。

生态农场前景篇4

关键词:矿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路径

安徽省淮南市位于我国华东腹地、淮河之滨,处于安徽省中北部,是中国最重要的煤炭资源城市之一。总面积2585ko,截止到2014年底.淮南矿业集团公司煤炭开采沉陷区越320万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积约总面积的55%,根据淮南矿业区的地表水位勘察,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地面受沉陷影响将呈现出在前期面积上快速增大,在后期深度上缓慢增加的自然规律,预计到2020年,淮南矿业集团公司采煤沉陷区的总面积将达到369平方千米,最终塌陷面积将达到687平方千米,其中积水面积达最大积水深度将超过20m,相当于100个西湖大小。

造成塌陷区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经济利益的驱动。煤,被誉为“黑色的金子”,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因此,一些小商贩不顾环境的恶化,在利益的驱动下,不顾国家的法律法规,对煤炭资源大肆露天开采,导致地下排水管破裂,临近建筑施工、改造,引起地下水位急剧变化导致地面塌陷。另一方面是开采机制不完善。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小商贩违反国家规定,为节约开采成本,不购置先进的技术设备,导致煤炭开采技术不过关,开采方式不合理,导致地表及地下结构发生非常态化变化。

当前,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煤炭资源开采强度迅速增大,淮南市塌陷区面积也在飞跃增长,导致地面受沉陷影响范围迅速扩大,耕地面积锐减、环境破坏严重,种种现象影响着经济发展,冲击着社会和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考验,同时也会导致煤炭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滑,影响企业的长足发展。因此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解决好采煤沉陷区的环境污染,对有效治理生态破坏问题,化解当前社会矛盾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土地复垦

随着当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也一并增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人们开始采取一系列工程或生物措施优化自己的生活,但是同时也破坏了生活的土地。而土地复垦就是指将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造成破坏的各种土地恢复到社会所期望可供重新利用状态的一种活动。在我国的体现主要是:以水产养殖为主的综合养殖模式;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绿化生态模式;煤矸石回填造林模式;矸石地灌浆复土发展农业模式;粉煤灰填充复土造林模式;简整为农地模式;疏排法复垦为农林地模式;积水深陷区的“防护工程”;“田块”道路工程;塌陷区植被“滴灌”工程;煤矸石填充营建建设用地模式;基塘或生态农业复垦模式;生态农庄复垦模式。

淮南市潘集区泥河镇政府通过对后湖村塌陷区现状及其区位自然条件的细致分析,从本地区所面临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入手,形成将“生态农业与旅游休闲相结合”的治理策略,即“后湖模式”。

后湖生态园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泥河镇后湖村采煤塌陷区内。淮南市潘集区政府积极探索采煤塌陷区的治理模式,治理因采煤造成的塌陷区,将沉陷区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实现塌陷不荒废、不浪费、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减收的目标。人们把这种“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的成功做法称作“后湖模式”。目前后湖生态园已经完成1万亩概念性规划及一期工程4000亩详细规划和核心区1360亩土地整治。这就是利用地区所拥有的独一无二自然优势的塌陷区和本地农业所特有的模式,建成的为游客提供生产、观光、休闲、度假和娱乐等综合活动的农业观光园。本次规划极具创意,在国内塌陷区治理模式中属于开创性方案。这不仅是一个全面的、生态的、科学的和可行的方案,也是生态保护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路径。同时后湖生态园不仅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营方式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还让土地资源得到了全面的再生利用。为采煤塌陷区生态恢复与新农村重建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二、景观规划

在对土地复垦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城市矿区景观策略的规划。所谓景观规划是指基于城市土地的实际情况,对城市中采煤塌陷区、荒地、低山地等废弃土地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对土地重建使废弃土地具有具体的利用方式,为了达到最终的生态整体目标,我们需要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与周围景观的特征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本文旨在探讨的景观规划主要包括:大地景观、农业景观和工业景观。

大地景观规划。指的是景观设计的艺术方式,在矿区景观重建过程中,利用各种采矿废料作为生态恢复的载体,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景观生产和生活空间。淮南市淮南公园正是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园林、湿地公园,湿地公园位于淮南市滨河小区北侧,东临龙湖公园,西邻十涧湖,是淮南市滨河绿地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该地的湿地、内湖、外河、农田及大片湿地滩涂占据主导地位,明确城市发展核心的文化,同时明确城市生态规划结构,形成生态核心以及沿河生态廊道。该公园的功能主要有:城市阳台、城市会客厅、生态湿地保育区、生态湿地公园体验区等功能分区。规划结构,形成城市发展轴线,进而通过产业延伸、两条轴线叠加,形成片区空间结构的布局。景观系统中,沿河形成城市公园景观带,作为淮河滨河景观保护区,与城市发展相对应结合。再融合了淮南市地方文脉特点,设计了富有多重功能的主题空间,如休闲广场,儿童游憩空间,树阵广场,户外演艺广场等,为公园周围片区内的商务、居家、校园等不同需求的不同人群提供了学习、生活、休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场所。这种设计具有两大优势:首先,因为大地艺术亲近自然,它体现出了对自然的重视,有助于土地的生态恢复;而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在恢复遭到破坏的土地过程中,它以艺术为主题,在提升了观景质量的同时,也改善了当地自然景观的视觉价值。而农业景观规划是指立足于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结合,利用田园、湿地景观等环境资源,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条件,融现代农业、乡村文化、观光休闲以及环保教育、农事体验于一体。而这种农业景观的应用最早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都市农业,如: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上久负盛名的旅游大国――西班牙把路边的城堡或大农场进行内部装修改造成饭店,用以留宿过往游客和发展乡村旅游。以后陆续出现了美国的观光农场、日本的务农旅游等,都为本国经济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就我国而言,应用上述做法还尚属少见,而淮南市政府认为,土地农业复垦无疑为采煤塌陷城市的废弃土地充分利用、农业景观再造提供了契机。为此,淮南市政府建立老龙眼生态区发展城市农业景观。目前,老龙眼生态园区一期修复工程已经完成,山体水库周边污染产业已退出(其中4家石料场、5家养猪场、1处养鱼塘)。按“因山造景,因水造景,因势造景,返璞归真”的原则,已完成水系的疏导、水库坝体除险加固;完成库区水质治理(进行了清淤、换水、植被净化);完成库区的植被恢复(种植3万平方米的草坪,5000余棵乔木);库内增建了2座鸟岛,1处生态池;对水库边坡岸进行了修整,还建立了洞山生态区、大通湿地区等生态区。目前,淮南市政府对资源枯竭矿区修复与开发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8160万元(其中老龙眼水库生态区7400万元、洞山生态区200万元、大通湿地生态区650万元)。由舜耕山脉连为一体的大通湿地生态区、洞山生态区、老龙眼水库生态区,经修复治理,已初显盎然生机,这是淮南矿业城市治理的典范。除对土地本身的价值利用外,目前发达国家在矿区内工业景观艺术的创造中也十分重视,如:德国西部的鲁尔区曾经是德国的工业命脉,煤炭和钢铁的生产基地,也曾是欧州最肮脏的地区之一。但近年来由于德国北威州政府大力推动工业文化之旅,在进行矿区、工业厂房的景观重建的同时,特意保留了原有的工业元素,再经过设计赋予其新的功能,即把多个废弃的工业建筑改造成公园、美术馆、设计中心等,这样不仅为老建筑注入了新的生命气息,也让城市的寿命得到了延续。这种不仅体现出了工业文化的发展历史,同时也可以用作进行教育和环保宣传的生动素材。而对于拥有百年历史的煤都城市淮南市而言,加强对能源城市工业景观再造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目前淮南市望峰岗矿井场前区景观设计正是基于此种景观设计方法为基础,使矿区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望峰岗矿区地处望峰岗镇,属于城镇内矿区,矿区场前景观设计十分注重城市内部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处处遵循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保持矿区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相适应。其工业景观设计,放弃了钢筋水泥结构和大面积的玻璃材料,而是以软质景观结构为主,以硬质景观为辅。同时把人们的行为心理和环境心理需要与景观设计规划相结合。矿区内各类娱乐设施齐全,篮球场、乒乓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地等配套设施丰富,矿场区内演讲台也可用于矿区员工集会、表演节目、组织各项活动等。这种与建筑物、道路、办公区相结合的格局,针对特有的办公区环境主题的相关要求,采用现代景观园林建造理念手法,将环境与景观一体化建设,突出以人为本的概念,并兼顾不同矿区的员工生活需求,为人们创造出了舒适宜人的办公环境和生活环境。这种以工业元素为基础、兼顾以人为本的煤炭城市发展思路,对于加强能源城市工业景观再造、推动城市发展转型,促进城市保持好又快发展、永葆煤炭城市的生机与活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相协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目前淮南市对上述景观策略的探索还在进行中,城市各项发展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城市治理体制还在进一步加强,但在我国矿业城市发展中仍属于探索较早,这说明景观的再造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景观再造所创造出的活力和财富,可以为煤矿区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契机。

三、移民安置

对于采煤塌陷区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另一个重要的难题,即如何妥善安置因采煤塌陷区而引起的移民拆迁问题。近年来,随着采煤塌陷区范围的不断扩大,致使各种地面建筑和道路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许多村庄塌陷为大水面,且煤矸石粉煤灰又带来二次污染,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引发了群众失地失业生活困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那么,如何解决采煤塌陷区在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农户搬迁矛盾呢?笔者根据我省淮南市具体环境特点,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三方沟通,建立机制。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安置实行三级沟通,一是集团公司(如:淮南矿业集团)同市政府的衔接沟通主要解决涉及搬迁的政策性重大问题;二是集团公司同区、县政府的对接沟通,主要是执行搬迁政策、确定搬迁方案及区县政府指导搬迁工作,;三是矿井同乡镇的沟通,主要解决实施搬迁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确保搬迁进度,促进沉陷区村庄搬迁工作顺利进行。

模式探索,和谐安置。根据采煤沉陷区特点以“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为治理思路,对塌陷区进行综合治理。一是集中式搬迁。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合理编写制定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治理规划,完善采煤塌陷区搬迁安置政策,使得搬迁安置由“应急”向“常态”、由“据实补偿”向“以人口补偿为主,据实补偿为辅”转变。把采煤塌陷区居民村庄的搬迁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发展思路相结合,与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相结合。迁村入镇、迁村入城,集中建设多层住宅,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或趋于城镇化,打造集住宅、商贸、教育、生态旅游观光于一体,以塌陷搬迁安置为主体的现代化新农村面貌,从而妥善解决搬迁群众的安居问题。据笔者调查,截至2013年底,由于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淮南市采煤塌陷区治理工作已取得了重大进展,淮南市已建设安置住房面积649万o,组织入住4.48万户13.82万人,安置区环境、教育、医疗及卫生基础设施均有了较大的提升。二是发展式安置,即政府应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搬迁失地农户进行合理补偿,截止目前,淮南市财政已安排6000万元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确保民众“搬得出、住得稳、可致富”。市、县、区政府每年投入一定的可用资金,建立了2400万元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发展专项基金,按照产城一体的思路,统筹安置区和工业园区、创业园规划设置,同时可根据农户原有的土地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也可为失地农民建设工业园区进行就业培训等,以便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安居乐业问题。三是开发式治理。所谓开发式治理,就是根据采煤塌陷区的现状与特点,因地制宜的将其建设成多功能区,妥善解决塌陷区的再利用问题。如:把塌陷区变成“经济开发区、生态园区、经济发展潜力区等。”

淮南市已率先在安徽省建立了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发展专项资金,并建立“中国工程院彭苏平院士工作室”,积极推进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使塌陷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塌陷区综合治理效率大幅度提高,塌陷区区域经济也明显加快。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治理在国内乃至世界看来都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任何地区的塌陷区治理都必须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因地制宜,若盲目模仿、照搬照抄,必将适得其反。(作者单位:1.安徽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安徽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指导教师:孙功

本文系2014年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201410361096

参考文献:

[1]吴中能、于一苏、刘俊龙、陈维、季琳琳、戴晓薇、何生富、刘德胜.淮南市泥河镇采煤塌陷区后湖生态园模式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0):15318-15320,15412.

[2]夏海山、夏正伟、王凌绪.采煤塌陷区规划的策略方法――以山西司马矿的景观生态观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7.(10):31.

[3]王辉、汪应宏、卞正富、刘小丽、鞠元江.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动态补偿机理与规划实践[J].中国土地科学.2011.8.(8):25.

[4]孙功.淮南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路径[J].环境保护.2013,(17):63-64.

[5]宗云峰.采煤沉陷区移民安置问题探讨[J].中国煤炭.2012.10.(10):38.

[6]王福琴.安徽省两淮采煤塌陷区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建议[J].安徽地质.2010,20(4):291-293.

[7]刘飞,陆林.采煤塌陷区的生态恢复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612-618.

[8]康继田.矿业法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生态农场前景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6)01-0134

abstract:agriculturalmanoreconomytakesanimportantroleindevelopingagriculture,improvingpeasant’slife,andconstructingnewvillages.inordertoenhancethescientificityofYunnanagriculturalmanorsconstruction,thisarticlereviewsthehistoryofoldChineseandeuropeanmanors,andalsodiscussesseveraltypicalagriculturalmanorscasesintaiwan,anhuiandYunnan.theresultshowsthecharacteristichighlandagricultureshouldbethecoreproductionandtheagriculturalrecreationistheextendedproductionforagriculturalmanors.Byanalyzingonthelanduseof6administrativevillagesinthecentralregionofYunnan,thisarticleputsforwardlandscapespatternofhighlandcharacteristicagriculturalmanorintegratedwithecological,productionandlife.

Keywords:agriculturalmanor;landscapepattern;highlandcharacteristic;Yunnanprovince

随着“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对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以及休闲农业的发展,农业庄园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响应“三农”号召、促进城镇一体化发展,2013年,云南省委九届四次会议提出了大力发展庄园经济的战略部署,自此全省掀起了庄园建设的浪潮。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现代特色农业庄园的建设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庄园建设的科学性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庄园是集合了第一产业(农业生产)、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第三产业(休闲农业)的综合产业结构,一般包含建筑区、生产区、休闲区3个部分。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特色农业庄园是结合了3个产业的综合经济体,这种经济形式所展现出来的物质形态本身就是景观,且这种物质景观是庄园经济结构的构成的外在表现。因此,本文从景观格局及组成的视角研究庄园。

1中西方庄园发展概述

1.1西欧中世纪庄园

西方历史上的庄园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西欧中世纪一个“典型的庄园”通常包括:1)领主或其的住所;2)农民简陋的茅舍;3)礼拜堂和教士的住宅;4)铁匠、木匠们的工作屋;5)草秣房;6)水磨坊或风磨坊[1]。这种典型的庄园结构,在当时既是政治和社会的基本单位,还是生产的基本单位。庄园大小通常由领主势力的大小决定,大的庄园包括几个村庄和田地,小的庄园甚至只是一个村庄的一小部分。

1.2中国古代庄园

中国历史上的庄园则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庄园常建坞壁以自保,因此研究中国庄园,就须研究中国坞壁[2]。坞壁呈四方形,四面建高墙,前后设置大门,四隅有角楼。这种形式的庄园在当时不仅是强大的军事、政治综合体,还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据《颜氏家训》记载,当时坞壁庄园吃的食物来源于庄稼,穿的衣服来源于桑麻,蔬菜、瓜果来源于菜园生产,鸡猪等牲畜来源于圈养,居住的房子、生产用工具都是劳动经营所得。

由此看来,西欧中世纪庄园与中国古代庄园都是一个具有社会组织结构的经济体,这种经济形式表现出一定的物质形态。景观上庄园包括乡村的田园房舍或者是大面积的田庄[3]。这种物质形态主要由2部分组成:1)房舍,由生活住房和生产用房组成,生活有时还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如领主或地主住房、农民房舍、教堂或祠堂、手工作坊、马厩、磨坊等;2)田地,由生产用地,耕地、林地、牧场、鱼塘等构成。

2现代农业庄园调查

基于经营模式、生产要素组合、规模效益等,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现代农业庄园是按照现代农业要求统一规划,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柱、资本为纽带,经济效益为中心;是一种建立在土地资本化、资产股化、融资市场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基础上的农业开发和经营组织形式;是集生产、生态、旅游等功能于一体,多业态并存、多功能并举的新型复合循环经济模式[4]。这种现代农业庄园自20世纪中叶出现于欧美、日本国等发达国家。

台湾现代休闲农业庄园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在长期的发展中也不乏一些宝贵的经验与较为成功的案例。我国现代农业庄园发展相对起步较晚。1997年开始在南方兴起现代休闲农业庄园,以2012年由中国旅游协会首次评比“全国十佳休闲农庄”事件为标志,可以看出当前正值我国农业庄园建设热潮,各省市农业庄园建设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但是,庄园建设实践中出现了规划不科学、缺乏产业链、管理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有甚者更是假借庄园之名进行房地产、旅游地产项目开发。笔者针对庄园建设的问题进行了大量文献调查、实地走访及访谈调查。

2.1台湾特色农业庄园

台湾现代特色农业庄园或称农庄、农场等,现已进入成长后期。台湾庄园发展有几个重要经验:农场功能空间包括生活、生产和生态,即“三生”;在规模上,台湾普遍认为千亩耕地即可以打造一个农业品牌,在景观营造上追寻农场的特色等。

当前,就生存或发展而言,台湾休闲农庄特色营造实在太重要[5],这由台湾清静农场、南投埔里镇桃米里营建的青蛙观光村等案例可见一斑。农场的特色来源于对农业与乡村资源的运用,是针对农业资源的季节性、地域性、生长性、活动性、景观性、实用性与乡村资源的产业性、传统性、情感性、审美性、文化性展开研究并实际运用。

2.2省外庄园调查

安徽省芜湖市某庄园位于市郊,采用的是公司独自经营的模式。总规划面积为1600hm2,项目预计总投资40亿元。整个项目分为三期进行建设,其中一期、二期已经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三期还在规划建设中。调查中发现,庄园已经成为大型的旅游休闲度假区。这种由公司独自经营模式的农业庄园,实质是围地做大量的房屋和旅游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用地也不多,农业景观鲜见,可以说完全抛弃了农民,违背了“三农”精神。

2.3省内庄园调查分析

昆明呈贡近郊区某庄园,占地13hm2,是一个集参观、休闲、娱乐、文化、科普、餐饮、会议、住宿、健身、体验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庄园。调查中发现,该庄园主要功能是餐饮,每天人流集中在中午与晚上,其余时间游客很少。这种以餐饮休闲为主导产业的庄园,其单一化的产业结构使庄园存在着季节性经营淡季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庄园的持续性发展。

玉溪庄园是专属于红塔集团的烟草庄园,位于玉溪峨山岔河乡凤窝自然村。一条盘山公路进入该村,村内四面环山,三河交叉,青山绿水环境优美,纯净的空气,优良的水土,具有多样、完好的自然生态景观。以“玉溪庄园”品牌产品的有机烟生产基地入驻以后,开始大力建设烟田、烟水、烟路、烤房等基础设施。该村以庄园建设为载体,通过Gap管理,以有机烟叶生产为核心,建立起良好的循环经济体系。玉溪庄园采用“品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民”的经营模式,以品牌产业带动周边经济,促进了城乡发展,大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提高了居民收入。

“褚橙”品牌已进入百度百科词条(因褚时健而得名),褚橙种植基地位于哀牢山深处玉溪市新平县嘎洒镇,建设始于2002年,种植云南特产冰糖脐橙。褚橙庄园成立于2014年,是以褚橙基地为基础而建立的特色农业庄园。庄园功能是文化展示、会务接待、旅游培训、休闲观光等,全园分为宾馆区、农家乐区、生态养殖区、休闲垂钓区、果园区5个部分,建筑面积0.37hm2。庄园采用“公司+基地+农民+科研院所+休闲旅游”的经营模式,经过长期的发展,褚橙畅销全国,同时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

云南红酒庄园,位于弥勒县东风农场内,以红酒生产为主,葡萄观光为辅,集餐饮、娱乐、住宿等于一体。庄园拥有葡萄基地3000hm2,年产500万株的种苗基地,0.3hm2的地下酒窖[6]。云南红酒庄采用“公司+基地+农户+休闲旅游”模式,带动周边近4000户农名种植葡萄,促进了弥勒片区大批酒厂的发展。

柏联普洱茶庄园位于普洱市景迈山,庄园基地总面积约733hm2,其中茶园408hm2,涉及23个生产队800多户茶农[7]。柏联茶庄由制茶坊、储茶仓、茶山寨、茶博物馆等8个开发保护项目组成,是云南省首个同时通过欧盟茶叶种植管理和生产双认证的茶庄。采用“公司+基地+农户+休闲旅游”的模式,带动了云南普洱茶产业的发展。

从现代农业庄园案例调查来看,只有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才会促成庄园的建设发展。从目前云南经营发展较好的玉溪庄园、褚橙庄园、弥勒红酒庄和柏联普洱茶庄园分析中可以发现,云南发展的庄园具备一些共性:1)庄园选址皆建立在自然环境优良之地;2)庄园农业产品品种经济价值高,具有品牌效应和优量品质;3)庄园经营组织上,由企业主导,农户参与,以发展农业产业为根本;4)庄园可以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特色农业,休闲旅游作为特色农业庄园的延伸产业;5)在时间发展顺序上,农业产业优先发展,且在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形成品牌,逐步完善特色农业庄园的产业链,以“主产业”来促进“休闲业”[8]。上述基本特征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庄园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3云南特色农业庄园景观构成

云南省提出庄园经济的建设新要求,基于云南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传统特色优质的高原农业,三大“云系列”(云茶、云花、云药)、三大“林产品”(林化产品、木本油料、食用菌)和四大“高原牌”(高原果蔬、高原薯业、高原糖酒、高原渔牧)等优势农业产业为背景,发展云南农业产业经济的政策导向。

滇中城镇近郊坝区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用地条件好,产业品种特色已经形成,因此本研究以滇中坝区的行政村为基础进行分析。

3.1滇中坝区农业庄园用地分析

从对云南滇中城市群(昆明、玉溪、曲靖、楚雄)周边,从云南数字乡村网中,分别筛选出6个行政村,统计其人口、用地、农业产业基本情况(表1)。

一个行政村包含几个自然村,村委会所在地自然村称为中心村。中心村一般交通条件好,基础设施相对较为完善,是作为庄园建筑选址的理想之地。

根据百度地图对筛选出的6个行政村中心村用地平面图进行整理,可以看出:村庄建设用地多位于山脚坡地或平坝集中分布,在农业社会经济条件下,留出相对平整土地作为耕地,形成靠山面田的基本的平面格局。中心村用地由村庄建设用地、道路用地、河流沟渠用地、山体林地、农田耕地构成(图1)。

3.2以行政村为基础的农业庄园规模分类

为进一步明晰庄园建设的规模,根据表1的统计结果,以行政村的实际土地规模和人口规模来确定庄园建设规模,可分为大、中、小3种(表2)。

3.3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庄园景观格局

假定以行政村为基础,建设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庄园。从用地分析来看,景观是自然山脉、自然河流水系、农田、村庄、庄园、道路等景观要素的有机结合,并构成基质、斑块、廊道的景观格局(图2)。从景观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自然生态景观、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各部分景观特质如下:

3.3.1生态景观

生态景观包含自然本底的山脉和水系两大部分,构成庄园的生态基质。

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山脉作为特色农业庄园生态景观基质,保留地域性的原生态景观和乡土气息是基本原则。

河流水系作为生态景观廊道,除了对生产景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外,对于维护特色农业庄园环境的生态性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当前城乡河道污染的现实,河道景观重点是自然河流廊道的景观修复和生态保护。研究表明,当河岸植被宽度大于30m时,能有效降低温度,增加河流生物食物供应,有效过滤污染物[10]。

3.3.2生产性景观

生产性景观包含高原特色农业生产景观和农产品加工生产建筑景观2部分。

农业生产景观是构成特色农业庄园的主体景观,包括耕地、林地、鱼塘、牧场等具有农业生产功能的景观斑块,较大程度地影响着特色农业庄园所展现的景观形态。如以耕地景观斑块为主的特色农业庄园,有无际的稻田,散布的打谷场、草垛、谷仓等;以鱼塘景观斑块为主的特色农业庄园,有相互连通的鱼塘,晾晒的渔网,渔船及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腥味;以牧场景观斑块为主的特色农业庄园,有无垠的草场、成群的牛羊、错落有致的牲畜棚等。云南现有农业生产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国际国内认可度,如罗平油菜花、哈尼族梯田、东川红土地。

其次是以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为主体建筑的人工斑块,构成现代人工建筑景观,赋予景观的现代化意义。

3.3.3生活景观

生活景观斑块包括村落和道路2个部分。云南拥有25个少数名族,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相互学习影响,创造了虽有融合但“和而不同”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景观,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民族文化景观,不同区域有不同内涵[11],这是营造云南特色农业庄园景观的无穷源泉。民族文化景观集中在村庄中展示,包括民族建筑、歌舞、风俗等。

道路生态景观廊道,除了具有连通各景观斑块、庄园与外界联系的作用以外,同样也发挥着维护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作用。道路景观廊道在提供植物绿化景观的同时,改善交通状况,有利于休闲旅游的发展。

现代人渴望的乡村旅游决定因素依次为:自然景观、优美的乡村田园景观,清洁的生态环境,重温乡村记忆(乡村景观特征),民风朴实(文化风貌),有机健康食品,适当参与体力劳动(参与性)[9]。而融合生态景观、生产景观和生活景观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庄园正好契合了这一需求。

4结论

云南是农业大省,现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农业庄园作为云南探索农业产业化的一种发展模式,其发展健康与否影响着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进程。

生态农场前景篇6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化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对于生产特定的农产品来说,是有一定的标准化的。如农田水利的标准化,道路及坡面的绿化和建设标准等。日本的农业标准化中关于道路坡面植被施工要领(1980)、设计要领(1985)等,对坡面建设的坡度、形状、排水沟、不同地区种植的植被类型、种类等都有详尽的规定和标准。

生产过程和工艺的标准化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和生产工艺具有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关于农作物,从新品种选育的区域试验和试验方法,到品种育成后新品种的栽培技术工艺规程,以及农产品的收获、加工、贮藏方法等都有具体规定。如农民种西瓜,选用何种品种、何时播种、何时施肥、施多少肥料,以及何时采摘都有严格的规定。农业标准化在更多的情况下,包含农产品加工工艺和加工过程的标准化,这是由市场的需求所决定的。以鸡蛋的加工包装为例,须经过鲜蛋消毒光照甄别分级包装后,才能上市流通。水果和果菜类的加工过程也大体相似。

农产品的标准化在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应该说都是加工后符合一定标准的农产品。所有农产品在进入市场前,都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分级,市场销售优级优价。在发达国家市场出售的农产品,如鱼虾等是以条为计量单位;梨、苹果等多以“只”为计量单位,特别是高等级的,如1只价格多少;大白菜、包菜等是1棵或半棵售价多少,其他如青菜、韭菜、芹菜等则是1把(束)价格多少,没有以重量单位计价销售蔬菜水果的。在这种情况下,充分体现了优质优价。等外品的农产品不进入市场销售,而只作为加工用原料。

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意义农业发达国家的每个农业生产环节,都实行了标准化,形成了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协作方式、管理方式以及机械化作业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我国先进地区推广农业标准化的实践表明,要加快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的根本性变革,就必须用工业化大生产的思维方式来重新审视和发展农业产业。原本只是出现在工业生产中的标准、质量、管理、组织、成本、品牌等概念,要越来越多地进入农业领域。标准体系的建立和贯彻,是农业大生产方式形成的基石,而只有在这种大生产的条件下,农业科技水平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和普及,进而取得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在实施农业标准化过程中,通过制定和贯彻执行标准,从技术和组织管理上,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保证农业生产有条不紊。通过建立和完善以产品为龙头,以等级制度为重点,以国际标准为目标的标准体系,并按照标准把握生产管理、产品安徽农业科学加工、质量分析检验、包装储运等各个环节,使我国农业更快地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作为一项上联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下联农户的基础性工作,可以把农业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生产经验组装配套,变成浅显易懂的技术规范,准确地传授给农民。完善有效的标准体系,贯穿于产前的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选用,产中的栽培、管理技术和产后的产品分等分级及贮藏、保鲜、包装等,可以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从而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企业要想求得生存与发展,在国内外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只有靠过得硬的质量,叫得响的品牌,别无他途。

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卫生,提高社会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许多农产品已供大于求,买方市场基本形成;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严重超标,致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业标准化包含农产品生产环境的标准化。随着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农业监测机构将通过对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态环境实行全面的监测,确保提供健康、优质的农产品和确保建设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2003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试行)》(简称Gap)和《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规定生产企业是否对申报品种制定了保护野生药材资源、生态环境和持续发展的方案。这类标准规范的实施,必然会促进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卫生,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地方名、特、优产品生产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对于生产特定的农产品来说,是有一定的标准化的。Gap和《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就明确规定申报种植(养殖)品种的历史和规模、产地生态环境、品种来源及鉴定、种质来源、野生资源分布情况和中药材动植物生长习性资料、良种繁育情况、适宜采收时间及确定依据、病虫害综合防治情况、中药材质量控制及评价情况等,必须符合要求。这无疑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名、特、优产品生产,促进地方名、特、优产品品牌的创建。近几年来,我国农业连续丰收,农产品市场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过剩现象,各地政府采取措施,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在现实中,市场的不断变化及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信息的滞后,使各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不容易到位,而唯有以农业技术标准组织生产,使当地有特色的高品质的农产品脱颖而出,创出农产品独特的品牌,才能给结构调整带来新的亮点,为高效利用地方资源和发挥区域优势带来新的机遇。进一步利用地域优势,依靠农业标准化实现农业产业化,才能创出在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的品牌,才能使农业结构调整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是农业应对加入wto新情况的迫切需要加入wto后,我国市场全球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将越来越多地受到全球市场的影响及其标准的制约。而标准化是紧紧围绕消除贸易技术壁垒、实现商品的自由流通、提高产品竞争力而展开的。因此,制定和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是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济技术合作和兼顾农、工、商及消费者利益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标准化是重要的手段。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形成的市场上优质优价机制激励着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极力采用先进标准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以提高农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按统一的技术标准把从事生产、加工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分户生产、集中加工、统一销售,这是适合当前农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的一种切实有效的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农业产业化“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经营走向的逐渐清晰,扶持一批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创出一批对市场颇具吸引力的名牌农业产品,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农业标准化促进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标准化的保证。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在促进农业的对外开放和技术经济合作、大力发展创汇农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产业化的形成、标准化的实施,使农、工、商及消费者利益得以协调和兼顾。

旅游景区地区实施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农业标准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旅游景区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中同样存在。

标准化知识尚未普及农业尚处在转型时期的今天,人们对质量标准关注得还不够。比如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原商业部就制定了一系列水果的质量标准,遗憾的是,市场上知道的人很少,贯彻执行的人更少。按照《标准化法》及有关条例规定,至多每隔5年应对标准进行一次复审,酌情修订,但现在仍使用10年前制定的标准。目前全国农产品质量整体合格率只有65%,水果类仅有1/3。事实表明,淡薄的农业标准化意识,是导致全社会农产品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标准化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农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林、水产、水利、农机、计委、科委、财政、技术监督、农业科研院校等诸多部门。虽然我国的农业质量监督体系已有了一定基础,国家农业主管部门设有专门分管农业质量标准化的机构———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部门都设有农业标准化管理部门,但是尚缺乏协调和统一规划。标准是国家公开公证地管理监督生产者的一种手段。目前我国政府服务于农业的部门是多头管理,标准虽然不多,但是国家的各个部门为了部门利益,制定相应的农业标准,没有能够把所有服务管理监督农业的政府部门联合起来,围绕农业产业的全过程详细制定完整的农业标准,让生产和流通领域无所适从。

农业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执行不够严格已制定的标准中,产中技术规范多,产后标准和系列标准少,更缺乏企业产业化系统标准。标准水平特别是安全标准普遍低于国际标准,产品质量缺乏国际竞争力;农业标准体系不够健全,认证不规范,部分农产品的分级标准缺乏科学依据;农业检测手段落后,质量检测缺乏权威性;缺乏对农业安全生产和产品品质的全程控制;标准的制定周期太长,标准与市场、流通结合不紧,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要求;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推广严重脱节,存在着重制定标准轻实施的现象,从而导致标准执行不严格,标准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在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农业标准化计划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计划。农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高度重视。结合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的实际,根据旅游景区的发展规划,同步制定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分步实施,积极推进,切实抓好当地的农业标准化工作。

加强领导,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支持力度农业标准化是一项关系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造福于民的公益性、社会性、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求很高,需要多个行业和部门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各地在推进农业标准化过程中应强化政府行为,认真部署农业标准化工作。明确各部门的分工,落实各部门的责任,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切实抓好协调和监督工作,确保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时,政府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属于世贸组织规定的“绿箱”政策,各地应争取财政支持,加大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投入力度,将农业标准化经费列入景区的财政预算,确保景区及地区农业标准的制定、、宣传、组织、实施以及监督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抓好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要抓好农业标准化工作,首先,应切实抓好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生产过程、市场销售等四个环节的工作,实现由事后检验把关为主,向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程管理上转变。

其次,应突出抓好五大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和完善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核心,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规程、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农产品检验检测标准及管理标准协调配套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全过程、全方位的标准体系;

二是建立包括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研院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内的多层次、广覆盖、重实效的农业标准推广体系;

三是建立检验检测机构和市场、基地检测点、分工负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包括农业产地环境和农业投入品)检验检测体系;

四是建立以无公害产品认证为基础,涵盖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名牌产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五是建立包括农业标准信息、法律法规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在内的农业标准化信息体系。

加强宣传教育,抓好示范推广,努力实现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新突破农业标准化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必须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常抓不懈。首先,要突出特色,做好规划。要做到景区及同步规划,做好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工作。其次,要在景区主要名特优农产品、出口创汇农产品和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并逐步向大宗农产品扩展;第三,各地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建立多种多样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样板,让农民学有样板,做有示范。

发挥市场价格杠杆作用,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农业标准化首先是政府行为,农业标准中的强制性标准要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依法强制推行。同时,应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杠杆作用。当前,最主要是解决农产品市场价格失真问题,在景区特别是要注意从严格市场准入,倡导绿色消费,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标准意识,打击假冒伪劣,实行无公害农产品和优质农产品设立专营市场、专营柜台等入手,确保按标准生产的无公害农产品和优质农产品优质优价,以提高农民、农业企业的标准意识和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优化旅游景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和资源环境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角度看,旅游景区地区是景区的有机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景区生态环境的优劣。因此把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建设好,对促进景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必须按照农业标准化的要求,认真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封山绿化;把保护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从源头上排除和控制污染。实施生态良性化工程,切实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为发展旅游景区和促进景区地区农业优势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生态农场前景篇7

1.1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内涵

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定义论述有很多,通过前人对园区定义的整理分析,在对农业科技园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认为现代农业科技园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以高新科技为核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高科技农业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为手段的集高新农业技术示范、科普教育、新奇特品种的培育和生产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主要任务就是依靠科技进步改变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整体效益[4]。农业科技园作为现代农业园的一种独特的主题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先导条件是科技,它是此类农业园的命脉,是以科技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点。

1.2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首先对于农业来说,现代农业科技园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其建设也大大加快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进程,以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落实推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从总体上促进了农业进步和区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此外,它还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作为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和扩散的载体,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次对于农村来说,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规划和建设有利于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促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另外它还有助于稳固农村的生态安全格局。同时,它还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科技示范、教育的平台,让科技走进了千家万户,借助其自身强大的组织和扩散功能,有效地提高周边地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从而最终实现园区增效和农民增收。

2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的理论探索

2.1农业区位理论

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和农业地理学家冯•杜能指出:在城市周围应根据距离城市的远近不同来划分不同的农业类型园,才能保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使农业经营者处于有利的经营地位[5]。它划分农业区位的依据是生产地距市场的远近,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产品生产成本,按照运费多少和收益等情况来确定某种农业的适宜范围,这是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中心思想。这是在交通运输不发达、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提出来的,虽然从理论上讲有不少缺陷,但其中的区位分析和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运用,对于农业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规划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2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空间结构,是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农业资源在乡村环境属性中具有生产和生态双重属性,应被广泛的挖掘和利用。依据乡村自然景观特征,结合地方文化景观和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将高科技农业视为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相统一的复合景观系统,合理规划和设计科技农业园区内的各种景观体系,在景观保护与开发之间建立可持续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2.3景观安全格局理论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称作景观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于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建设中多方面元素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和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

3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的实践探索

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规划应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和考虑。首先,要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分析,宏观层面主要指整个区域大环境背景的分析,包含经济环境、产业环境、技术预测等方面的分析,这些对于农业科技园制定一个战略性规划是非常关键的。微观层面的分析是指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关联度及园区的辐射力的预测,与之相对应的是园区主导产业的需求和供应分析,这关系到园区的正常稳定的运作和管理。其次,现代农业科技园应做好合理科学的产业规划。科技园区的产业规划主要是明确农业产业的选择,主要体现在主导产业和项目的选择上。这其实是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基础。其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凸显地区农业的特色和优势,了解其资源、市场、技术等潜在的优势。再者,现代农业科技园应做好对场地的规划—精心科学的布局。园区场地规划应立足于产业规划的内容来进行合理的布局,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合理的安排园区的功能布局,只有科学合理的功能区划和布局才能更好的为园区的运作提供一个安全高效的环境构架。

4实例分析—以新郑市观沟农业科技园为例

目前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建设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现代农业科技园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和发展。因此,做好现代农业科技区的规划布局及功能定位关乎其类型未来的命运。现以新郑市观沟农业科技园为例,介绍了农业科技园规划的要点和方法。

4.1规划区概况

观沟农业科技园位于新郑市薛店镇,紧邻薛店镇观沟移民新村,占地面积63.3hm2。该区位交通便利,距郑州市区25km2、新郑市区6km2、镇区2km2、107国道8km2、京港澳高速公路2km2、郑州新郑国际机场5km2。同时薛店镇还拥有“六港合一”(机场、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高速铁路)的独特交通区位优势,地理条件优越。

4.2规划指导思想

观沟农业科技园的规划与开发紧紧围绕新品种的引种、开发和生产示范,充分利用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和开发现有自然资源,同时以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现念为总揽,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管理为保证,创造出集生产示范、品种培育、科技培训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新型高科技生态农业园区。

4.3园区产业规划

该农业园的产业定位主要是紧紧围绕设施栽培区进行高端蔬菜生产,主要承担品种的育苗、选种、生产以及科研的综合功能。因此,该园区规划了31.3hm2的设施蔬菜生产区,约占总园区面积的一半。生产设施由2种类型组成,分别为鸟巢温室和连栋温室2种。这2种温室的搭配为设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内容,同时它独特的外形设计,也大大提升了温室外观的景观效果和园区的整体特色。该产业区属于一种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同时,是整个园区的重点所在,是设施农业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定位把这部分作为整个园区的支柱产业,这是走向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响应了河南省现代农业建设的号召。

4.4规划结构与特色布局

4.4.1总体规划结构

园区规划的整体结构为“一体、一环、七片区”。首先,依据场地地势看,整体来说北高南低,北有靠山南见来水,则丰衣足食。所谓“一体”指的是中心水体景观区,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有水的地方就有财,依水而居,则万物生息,凝财聚富。水体的形状大致由凤凰的形状抽象演化而来。所谓“一环”指的园区的主干道打通了园区的整体脉络,以道路为骨架,依据场地自然特征及功能需求对园区进行空间的围合和划分,营造出富有特色的空间格局和功能分区。园区从功能特征和景观特色上划分为园区服务中心、生态园林景观区、开心农场区、设施蔬菜生产区、露地蔬菜生产区、鲜果自摘园、珍稀园林苗木生产区7部分。

4.4.2特色布局

设施蔬菜区:该区规划,从农业设施的选择上采取了现今较为流行的连栋温室和较为奇特的鸟巢式温室为主。鸟巢温室是一种基于仿生学的一种新型温室,它利用自然界鸟类筑巢的三角交叉法,及结合蜂巢的六角加固方式复合而成的高强度耐灾害性天气的曲面球体温室。它的发明填补了当前国内常规温室产业存在的众多技术空白,也为设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内容。它以其独特的外形也大大提升了温室外观的景观效果。在空间布局上,特色鸟巢温室区主要采用了组团式的布置形式,既集中又分散,与连栋温室相互交融,整体上既能满足生产需求又丰富了景观视觉效果。场地内的温室采用了2种规格,分别为1500m2和2000m2。连栋式温室的布置主要是围绕水体来布置,与鸟巢温室遥相呼应,一方一圆,构图活泼。生态园林景观区(“丹凤朝阳”):中心水景区位于园区中心位置,设计为狭长的流线型水体,为整个园区景观休闲的主要区域,面积约有2.7hm2据地势的变化,尽量减少工程量,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整个园区较为低洼处营造水系。水系不仅给整个园子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使整个园区显得格外有灵性。风水家认为,有水方有地,无水地不成;水,讲究来去的方位,也讲究来去的形势;弯环缭绕、清浊缓急等关系,概称“水法”。整个水体以曲线为主,神似以一只“凤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由此将水体命名为“丹凤朝阳”。水体周围布置一些休息平台等设施,从而以满足人们亲水娱乐的需求,增加了园区的趣味性。开心农场区:此区域紧邻与入口区域,所选位置从各方面讲都比较优越。占地约1.3hm2。它的设计来源于风行大陆的网络游戏“开心农场”。一块块蔬果等图案的木牌竖立田埂,每块木牌标明蔬菜品种,写有认养者姓名。地块大小规格分为30和60m2,周围风景良好,有栅栏和小型形象牌,在场地的中心部位集中设置管理用房。每到周末、节假日,人们可以前来进行农耕活动,没有空闲照料的情况,园区可以提供一条龙托管服务,让业主不出家门即可了解到菜地状况,成熟季节园区提供送菜服务,让新鲜蔬菜及时出现在业主餐桌上。

5结语与启示

生态农场前景篇8

关键词: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现状;发展对策;孝感市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9.010

abstract:Basedontheelaborationoftheproductionanddevelopmentofecologicalagriculturetourismanditssignificance,thisarticlemakesanoverallanalysisofthecurrentsituationandproblemsofXiaoganecologicalagriculturetourismandthenputforthsomesustaineddevelopmentmeasures.

Keywords:ecologicalagriculturetourism;productionsituation;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Xiaogancity

生态农业旅游在我国是近些年才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它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也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项目,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有机地附加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的交叉性产业,是当今旅游新需求的必然产物[1]。农业生态旅游是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作习、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类型。

1生态农业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生态农业旅游是20世纪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是生态农业与旅游结合催生的产物。“生态农业旅游”一词首先出现在世界旅游发达的欧美国家。在国外,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了生态农业旅游。意大利在1865年便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专业协会。该协会的主要功能是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体验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这实际上标志着农业与旅游业已经结合成为一个新型的产业。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兴起的这种生态农业旅游,之后逐步扩展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80年代,日本、韩国、新加坡陆续成为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热点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也开始进行生态农业旅游的探索性研究和开发。

我国生态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国家旅游局推出“1998年华夏城乡游”为主题的旅游年活动,拉开了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序幕。2006年确定以“中国乡村游”为主题的旅游年,主题口号是“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2009年的“中国生态旅游年”,倡导“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这些举措有力地助推了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相继出现了以农家乐、度假村、野营地、休闲农村、生态农业观光园、教育农园、民俗文化村、乡村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业旅游。全国生态农业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消费方式。

2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现状

孝感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十一五”期间,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迅速,旅游功能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显著提高,成为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促进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旅游创建力度不断加大

2006年《董永传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国家旅游局授予孝感市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13年中国民协授予孝感市为“中国孝文化之乡”称号。旅游名镇、名村创建及“农家乐”升级达标工作积极推进。2010年6月,湖北省政府授予汤池镇为湖北旅游名镇、孝昌观音湖熊畈村为湖北省旅游名村。还有7个村被列入全省旅游名村创建单位,即孝南肖港镇小周村、汉川翥夂许家村、应城汤池镇洪河村、云梦下辛店镇泗洲寺村、安陆烟店镇碧山村、大悟新城镇江冲村和双峰山大砦村。“农家乐”创星工作开始启动,到2010年底,全市星级“农家乐”达到102家。

2.2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末,孝感市已有2a级以上旅游景区13家。其中,4a级生态农业旅游景区4家、3a级景区5家,2a景区4家,2011年新增4a级生态农业旅游景区1家;省级旅游名镇1个;省级旅游名村1个;星级农家乐102家。

“十一五”期间,孝感市累计接待游客2710.5万人次,年均增长22.4%;实现旅游总收入154亿元,年均增长21%。2013年,全市接待游客14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8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6.8%。

2.3旅游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孝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2008年,孝感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制订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成立了孝感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孝感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小组,研究并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财政安排旅游专项资金用于旅游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通过招商引资,开发旅游景区、星级宾馆、生态观光园等项目24个,投资规模80多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38亿元。天紫湖、观音湖、嘉沦河、白兆山、钱冲银杏谷、大悟白果树湾新五师司令部纪念馆等生态农业旅游景区相继建成。5年来,市、县两级政府投入3亿多元改造旅游基础设施。

2.4旅游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市场开发成效显著

为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孝感市政府出台了《孝感市一日游管理规定》和《孝感市旅游业管理办法》,批准成立了孝感市旅游执法大队和旅游质监所,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通过新一轮机构改革,全市县市区旅游工作机构得以健全,工作力量得到充实和加强。

围绕开拓武汉旅游市场,组织了一系列宣传促销活动。先后组织参加了3届华中旅游博览会,连续2年以孝感市政府名义在武汉举行了大型旅游宣传推介会,开展了“武汉万人游孝感”活动。加快与武汉黄陂区、东西湖区的景区联动和市场对接,着力抓好融入工作。围绕提升孝感旅游知名度,积极开拓境外市场,2次参加省政府组织的“台湾湖北周”活动。先后参加了在昆明、烟台、重庆召开的国内旅游交易会。此外,组织指导汤池温泉、双峰山等景区和有关企业,开拓河南省信阳、南阳,以及省内宜昌、襄阳、荆州等城市旅游市场。

3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3.1宣传营销不够充分[2]

从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实践来看,对自身旅游资源的宣传和营销以及对景区宣传的广度和深度都还做得不够,对于不同的客源群体、不同的市场群体没有采取相应的宣传策略。甚至,本地的一些市民对本市的一些生态农业旅游点还不是很熟悉。有些景区在宣传的过程中只注重风景的宣传而忽略了当地文化与风景的有机融合,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全市还没有一个综合性的旅游专业网站。

3.2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改善

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无论是游客乘坐公共交通还是私家车出游,良好的交通条件都是他们考虑的首选。如孝南区杨店镇,交通历史欠账多,虽然近几年交通状况有明显改善,但还是相对滞后,公路等级较低,公共交通落后,难以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需要。

3.3具体产品服务雷同,缺乏特色和品牌化[3],创新性不足

生态农业产品单一,缺乏精品,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难以提高重游率。生态农业还局限于传统的生态农业模式,经营的项目绝大部分都是农家餐饮、垂钓、观光、休闲,模式和格局都大同小异,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农庄之间不能有效地实现协调发展。产品没有品位和特色,许多项目都是由生产性项目改造为观光农园,项目功能单一,缺乏创新与特色,尤其是可供游人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较少,对本地的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不充分,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缺乏吸引力。生态农业缺乏现代化、市场化理念,农业科技支撑和引领的核心作用没有突显,农产品还在产品价值链最低端,农产品附加值不高,“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区域联动机制尚未形成,精品乡村旅游线路还需进一步提升。

3.4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服务质量不高[4]

很多旅游经营项目都是个体经营性质,实行的也是家族式管理,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不足,在经营管理上不够规范,在服务质量上不到位。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方面,与游客的要求相差甚远。服务员大多数是自己的亲戚或在本地招聘的员工,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健康检查,用餐设施很少经过卫生管理部门检查和实行严格的消毒制度。

4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加大宣传营销力度

无论是生态旅游的景区还是旅游产品,都必须要靠宣传来扩大知名度。没有宣传,即便是再好的旅游景点也只能是“养在深闺无人问”,如果宣传工作做得好,那就是“一举成名天下知”。要以“董永故里,孝文化名城”为主题,以汤池温泉、双峰山、天紫湖、观音湖及白兆山等4a级生态农业旅游景区为标志性产品,塑造和推广孝感旅游对外新形象。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宣传:在交通要道上增加宣传广告;与旅行社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加强售后服务,建立顾客档案,在特殊节日发卡片邀请,采用淡季降价并对重点游客赠送礼品等方法;或推出会展游、商务游、假日游、休闲游等改变以往的以观光游为主的旅游模式,让游客有更多的选择;有针对性地在互联网、电视、报刊、杂志等相关媒体上开辟专题、专栏、专版,开通微博,全方位宣传孝感市旅游产品,向游客发放旅游宣传册;发挥音乐作品《孝感》、《孝感我的家乡》、电影《天仙配》、《欢天喜地七仙女》等对孝感旅游业的推介作用,以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制作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网站,并设立网上预订系统,完善网络营销渠道,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加强电子商务网站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5]。建设旅游信息查询平台、互动平台,每个景区将自己的旅游点制作成电子宣传册,把电子宣传册置于生态旅游网首页的醒目位置,配以背景音乐,这样游客在到景区之前就可以通过网站进行前期的相关了解;顺应互联网、物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发展趋势,拓展信息终端,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周边地区举办旅游景点联谊会、洽谈会,借此机会宣传本地景点,扩大景点影响力。

4.2资源共享,突出特色

生态农业旅游必须充分体现自己的特色,什么是特色呢?高文化附加值就是特色[6]。要注重文化品位,发扬地方文化特色,挖掘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并将其合理地与城乡经济文化交流融合。

要尽快改变当前生态农业旅游低、小、散的现象,要根据本地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特色,延长农业产业的产业链,围绕“高、新、特、优、雅、奇”几方面努力打造特色休闲品牌。借鉴广西灵山荔枝节[7]的成功经验,精心策划“中华孝文化旅游节”、“中国银杏节”、“孝感杨店桃花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力争将其中一些活动打造成全国的旅游节庆品牌。

4.3以管理为核心,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

要将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引入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中,进一步规范化管理,提高管理技能。一方面要积极引进策划、营销、经营、农艺、花艺、公关礼仪、导游等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与劳动部门合作,大力培训本企业从业人员,努力提高管理技能、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要扎实搞好环境卫生和餐饮卫生,提高厨房、餐厅、卧室、浴室、厕所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质量,对厨房卫生和餐厅卫生进行定期检查[8]。

4.4大力推进旅游路网建设

要大力发展旅游交通业,提升旅游公路等级,解决景区的可进入性问题。连接主要旅游景区的公路,形成整体合力,产生市场凝聚效应。修通双峰山―孝昌观音湖―大悟龙潭湖的生态旅游公路,提升双峰山至黄陂木兰天池、孝昌观音湖至黄陂清凉寨、安陆白兆山至应城汤池温泉公路等级。加快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建设,城际铁路是连接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是游客进入各地、各景区的快速交通工具。要尽快完成汉口火车站至孝感城区汉孝城际轨道列车的建设,并逐步延伸至云梦县、应城市。高速铁路要利用石武高速铁路和武荆高速铁路的建设,让游客能顺利通过高速铁路交通到达孝感旅游。要完善景区内部交通,景区内部交通要以车辆环行道路建设和游客步行道建设为主,让游客能方便地游玩。

4.5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要充分利用国家的“中部崛起”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湖北省政府把孝感市建设成“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战略,发展孝感市的生态农业旅游业。

4.5.1加大政府投入要设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宣传推广、旅游人才培训、旅游公共服务、旅游重点项目引导性投入和对旅游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

4.5.2实行税费优惠对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的新建旅游景区(点),其门票收入征缴的营业税地方留成部分,按第一年至第三年全额、第四年至第五年50%的基数标准,由同级财政予以奖励。对旅游企业上缴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允许企业在缴纳所得税前扣除。旅游企业宣传促销费用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纳入企业经营成本。旅游企业在注册登记、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市本级财政收入的,按规定标准的50%收取。落实水电气价格政策,经营服务性收费从优收取。星级饭店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同价。

4.5.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从事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饭店经营、旅行社以及旅游运营业务的旅游企业,凡符合贷款条件的,担保机构应优先给予担保,银行机构应优先给予信贷扶持。

4.5.4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将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列入全市重点项目的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用地计划,按报批程序由市专项安排。非政府单项投资额达到1亿元以上并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旅游建设项目,配套费等规费可由市财政按50%的比例奖励给项目单位。

参考文献:

[1]喻红林,路娜,邓楚雄.基于aHp的新疆博湖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1):84-87.

[2]李霰菲.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探析――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J].北方经济,2012(10):52-53.

[3]王洁佳,陈巍.国外农业旅游及发展实例分析[J].世界农业,2013(5):99-101.

[4]张青,田家林,徐立岗,等.南京市休闲农业旅游现状分[J].经济研究导刊,2013(20):107-108.

[5]林惠恋.农业旅游电子商务应用现状及策略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3(16):2-3.

[6]侯敏,何杰,宗如菊.我国创意农业旅游发展初探[J].新农村,2012(4):21-22.

生态农场前景篇9

一、开发西山观光农业暨生态旅游的现状分析

1.地理位置。西山村位于凤冈县城西部,辖区有13个村民组,总户数1349户,总人口5586人。2002年建造的西山公园,距县城仅4公里,誉为凤冈后花园。西山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景区公路已硬化4公里,向西5公里是湄潭县地隋阳山,距永安田坝茶海公园约20公里。

2.自然状况。西山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0%,境内林木葱郁苍翠,动植物种类繁多。松柏、柳杉、香樟、山茶等竞相争秀,层峦迭障,松涛绿浪声声;繁花丛中,雀叫鸟鸣阵阵,白鹤、画眉、喜鹊及穿山甲、红腹锦鸡等颇负盛名;土地资源占龙泉镇之首,现有耕地5228亩,土壤肥沃,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已超过3000亩。

3.自然景观。西山公园方圆成片林地2.5公里,有海拔600多米的皂角顶山峰,山顶悬崖峻伟,峰峦峭秀;山下西山河水清澈见底,溪流交错,是一条无污染的河流;植被景观有位于田家堡的古香樟树群,其中有两棵极为显目,胸径达1.2米,树高25米,冠幅80余平方米;在老鹰田寨中有古银杏三棵,呈三角形相距6米生长,胸径达1.5米,树高50多米,三树幅宽160余平方米,树龄1千年以上,每年结果62000多斤,寨民称之为“摇钱树”。

4.人文景观。古军事遗址将军山营盘海拔近1000米,气势雄伟,站在山顶,瞭望四周,无边无际,浩气众然,据传为清咸、同年间号军所建。有清道光年间蓝翎五品官古墓和颇具传奇色彩的摩岩石刻“龙虎榜”及“进士匾”、“段氏桥”等等。

近有“县城后花园”之称的西山,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独特,环境优美,景色宜人。不仅具有美丽的田园风光,还有有浓郁的乡土文化和人文景观,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既是当前凤冈打造红色旅游带的重要环节,又是建设都市观光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关于开发西山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的构想

1.生态观光农业区。这一景区可以分为农园果林观赏区和生态工业园区。在土桥河至隋阳山公路两旁500米和到其它景点支路两旁100米范围内实施,以西山百亩大田为基地。

农园果林观赏区。此景区全部实现水改旱,可建百花园、百果园、耕作园。百花园主要以县城花卉爱好者和经营者为主,通过租赁土地形式为他们提供地方建立花卉园,以种植盆景和各种花期的花卉供不同时期前去的游客欣赏,这样既可以招揽游客获得经济效益,还可以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百果园主要以当地农户为主,也可以引进开发商,通过建成集观赏、品尝、采摘、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果园,这种形式是当前很受人们欢迎的农业旅游方式;耕作园主要是为前来旅游的城里人提供一个回归自然,农业劳作的实践场所,包括茶叶采摘、种植蔬菜等旱季农作物耕作。在这里,那些曾经从事过田间劳作的老人们可以重新感觉到泥土的亲切,而那些从小生长在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来说,这里更是充满了新奇与挑战。

生态工业园区。可以利用西山茶叶基地和百果园的优势,在现有乌龙茶厂的基础上再引进1家绿茶加工厂和1—2家果蔬加工厂,作为生态工业观光园地,以提升基地的品位和层次,将其建设成融生产和观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态工业观赏园区,充分体现其综合经营的特点,以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

将上述各观光农业旅游形式结合起来,让游客全方位地体验“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赏农家景、享农家乐”的生活乐趣。

2.休闲娱乐消遣区。人们来旅游自然少不了要休闲娱乐,但是要招揽不同年龄结构,不同地位和身份,不同社会背景的人都能选择这里作为目的地是要考虑的非常周到全面的。还要同时把市场经济的“整合营销”策略,有效地实施于旅游开发服务项目之中。此区以现西山公园为中心向周边发展,与皂角顶山和西山河紧密相连,可谓处于山水之间,空气湿润,水源充足,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设施方面。一些基本的休闲娱乐设施要具备,在区内可以建设天然浴场,水上乐园,垂钓区,酒吧,农家饭庄,停车场,儿童乐园,动物园等。要做到尽量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要求。

饮食方面。尽量让游客能在此吃出特色,吃出文化,不求山珍海味但求清纯可口。突出野味,突出新鲜,突出卫生,突出无公害。

服务方面。这一景区是游客与景区人员接触最多的地方,要特别注意培养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

3.民俗文化旅游区。在这一景区利用将军山的古军事遗址资源并配合其它一些古迹的游览,形成一个集游览,登山,摄影等产品于一体的旅游形式。在这个景区,把重点放在古迹文化的修复和开发方面。对保存相对完好的地段可以适当考虑现状维护,把真实的遗迹展现给游客,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研究考察价值。配合景观游览,还可以把此地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穿插在其中,以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

另外,在此区还可以把修建寺庙、教堂等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开发。宗教文化有一定的潜力,对大多数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同时与县里规划在三坝白岩塘建民族村结合起来,形成民俗风情旅游线,开展如土家族地区的“火把迎亲”婚嫁习俗和“六月六”节日等富有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特色的节日活动,以招徕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

三、当前及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设施的落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路等交通设施不完善。进入景区必经过的土桥河大桥亟待改造,在四年前就发现该桥身有裂痕,当时由龙泉镇人民政府向县委、县政府作了书面报告,但至今未作任何处理。目前,该桥原1米高的护拦已被沙石、块石堆平,严重影响了桥体的承载能力和人车通行安全,同时制约了城镇建设“跨河发展”战略。景区公路硬化段标准低、质量差,亟待升级改造,并有5公里路段未硬化,与一步之遥且属湄潭县边缘地段有天壤之别。二是现有的西山公园旅游服务等硬件设施不足。除政府修建的西山宾馆外,几家农家乐仅供游人就餐、打牌,文化娱乐设施未跟上,基本无特色。临近公园的景点均未开发,未建有一条景区支路。

2.思想观念滞后,产业发展意识不强。目前,传统农业在西山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民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对现代农业产品的开发认识偏低,定位不明。如在发展茶叶产业中,均不愿意用田种植茶园。观念落后阻止了观光农业的纵深发展,使其处在低位徘徊状态。

3.当地农户普遍收入较低,对改善家居环境投入不足。如在沼气池建设中实施“一池三改”均未到位,在镇政府补助大部分资金的基础上,仍有部分农户因资金原因未建沼气池,这为实施土桥河至隋阳山公路两侧农户按“四在农家”标准改造建设工程增加了难度。

4.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是在西山河用药毒鱼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西山境内的打石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亟待取缔。

5.民间、工商、外资等资本对生态农业投入偏少。观光农业除政府有部分资金扶持外,其余的投入较少。对西山优越的丰富的资源环境宣传力度不够,招商引资还需进一步组织推介。

四、对开发西山观光农业暨生态旅游的对策及建议

1.科学规划,明确区域布局。一是要以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为主线,以农业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文化习俗为主要内容,按照“适度超前、集中规划、分期建设、持续发展”的思路,高起点、高标准搞好观光农业发展规划,加快土地流转,确立基地;二是要合理布局休闲娱乐区建设,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提升园区硬件优势。三是要与古今文化相结合起来,配套建立包括农耕文明、有关文学作品、传记、典故及历史人物资料库。建议县能出台整村开发西山乡村旅游的配套文件。

2.搞好基础建设,创造良好的开发环境。一是建议县加紧实施土桥河大桥建设,最好能列入县2008年十件实事之一;二是请县预算专项资金,尽早实施土桥河至隋阳山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同时配套建设各景点支路建设;三是希望县有关领导能率部分科局到西山现场办公,帮助景区主公路两侧327户农户建设沼气池和改善居住地条件。

生态农场前景篇10

转变观念旅游当家

锦河农场耕地面积少、积温低、土质差,仅仅依靠传统的旱作农业,没有出路。为了突破发展瓶颈,锦河农场另辟蹊径,把旅游产业作为展示农场形象的“金名片”、职工收入的“摇钱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农场领导下大力气搞规划,举全场之力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品牌。近年来,锦河农场先后聘请了多位资深旅游专家到农场进行旅游资源实地探查,精心编制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旅游规划设计。

发挥优势协调发展

锦河农场发展旅游产业具有很多优势,如:口岸区位优势和围城地缘优势。锦河农场离黑河市仅10多公里,南靠著名世界地质公园五大连池、北临历史文化古城瑷珲,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航空、铁路、公路交通十分便利,距黑河机场仅有20分钟路程,黑嫩公路(301)省道就在农场边经过,此外哈黑铁路贯穿场区。便捷多样的交通网络为这里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尤其是黑河市自从被国务院批准为“沿边对外开放城市”后,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地理位置,优惠的投资政策以及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俄罗斯等国外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都有巨大吸引力。目前,锦河农场已经成为黑河市环城游憩带中的一个重要支点和城市的后花园,形成了集休闲疗养旅游、黑龙江民俗风情旅游、边境体验旅游、科考旅游、红色旅游、关东文化旅游等多种精品旅游线路。

来这里,还有不能不看的影视文化资源优势,电视剧《年轮》、《闯关东》、《大院子女》、《》、《知青》、《焦裕禄》、《中国故事》等影视剧相继在锦河农场拍摄,目前农场已将部分外景地加以完善,建成了闯关东历史陈列馆和知青影视城。

当然,这里最可观的当属锦河农场森林生态优势和风景资源优势,境内的锦河大峡谷位于小兴安岭东麓的石金河中游,景色优美壮观,尤其是河谷形成的欧姆符号与世界名表“欧米伽”的标志惊人的相似,令人拍案叫绝,在国内外实属罕见。峡谷长约10公里,最深处达100多米,国内的旅游专家在实地踏察之后称之为“大峡谷,神奇美妙在空中,魅力与精彩在谷中。”还有人评价为“锦绣山河,兴安典藏”。

锦河农场利用森林生态优势、地域文化优势、风景资源优势、现代农业优势,形成了以影视文化为支柱、以自然山水为依托、以休闲度假为基础、以农业采摘观光为补充的旅游发展构想,使景区布局更加科学、合理、规范。如今,闯关东历史陈列馆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黑龙江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并成为黑龙江省、山东省及中央新影集团外景拍摄基地,未来这里还将建设成集森林生态观光游、休闲度假游、健身养生游、野外生存拓展训练、森林科普考察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结合实体完善产业

锦河农场构建的旅游产业体系包括锦河山水田园国际小镇以及锦河大峡谷、石金河河谷、闯关东文化、知青文化、宗教文化、现代田园等六个旅游景区。再加上配套的旅游“六要素”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现代化的旅游产业。

科学规划打造名镇

如今,锦河农场地热温泉钻采正在进行,温泉钻采后,这里将继续招商引资加大温泉资源的利用,在石金河两岸修建河畔公园、广场、喷泉,然后在河与山的区间,建造欧陆风情特色住宅、温泉别墅,建造星级旅游酒店和各种休闲服务场所,修建野生动物园、冰雪乐园和滑雪场。目前,香港溢成集团已投资3亿元人民币,建造蓝谷西山别墅区,而农场石金河两岸滨湖项目也正在进行。眼下,农场的发展目标是经过数年的努力要把锦河镇建设成为中国农垦的北极村、黑河口岸城市的后花园、全面开放的国际旅游小镇、与海南热带海滨城镇相对应的避暑度假宜商宜居的北方“三亚”、中国北方四季休闲旅游胜地、国际温泉度假小镇。

借助自然招商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