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部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30:27

工程管理部管理办法篇1

负责本工程的施工技术工作。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负责对设计图纸进行核对、技术交底、过程监控,解决施工技术疑难问题。负责编制竣工资料和进行技术总结,组织实施工程竣工后保修和后期服务。组织推广应用“四新”技术,开发新成果。按照合同规定,与业主协作配合,协调各作业队做好与其他各承包单位、前后专业工序之间的联系与配合。

二、工程部人员基本情况一览表序号姓名性别职务职责1男部长主管工程部全面工作2专业工程师负责工程部技术、方案的编制等工作3专业工程师三工区4现场工程师四工区5现场工程师四工区6现场工程师二工区7现场工程师一工区8专业工程师梁场9现场工程师梁场10现场工程师梁场11现场工程师梁场12工程部内业内业资料管理三、管理制度

(一)、施工方案的编制

工程部根据本工程的特点,结合施工图纸、规范和规程的有关技术规定、质量标准和安全环境要求,编写施工方案。

1、施工方案的编制内容包括施工进度计划,详细的施工方法、顺序、时间,材料、设备、人员进场计划、资源的安排,项目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人员的分工,施工安排和方法说明,质量控制方法、手段以及安全、环保等具体要求。

2、施工方案的制定必须结合施工作业队的生产能力、组织能力、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不能脱离施工实际,并确保方案满足项目整体目标的要求,同时在施工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3、工程部将编制的施工方案初稿报总工审核,同时将进度计划安排和安全保证措施等报生产副经理审核。测量队队长、试验室主任、物设部部长、安质部部长结合各自业务范围情况,审核施工方案能否满足指导施工,并对易出现质量的地方提出预防措施和指导施工的建议。

4、工程部根据会审意见最后修改,项目总工程师最后定稿。

5、工程部按有关程序上报监理。工程部部长结合监理组的批复意见最终确定施工方案,并下发各相关部门和各工区。

(二)、编制作业指导书。

1、作业指导书由工程部结合施工图纸、规范和规程的有关技术规定、质量标准和安全环境要求以及现场采集数据进行编写。

2、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内容包括引用的施工规范、施工图纸,采用的施工方法,详细的施工工艺流程、各个工序的施工内容及施工方法,质量控制要点、质量控制方法、手段、机具配套组合情况以及安全、环保、文明施工保证措施的具体要求等。

3、工程部负责根据会审意见对作业指导书进行最后定稿,并下发各相关部门和施工作业队。

(三)、技术交底制度

1、施工技术交底要求

(1)、技术交底应按不同层次、不同要求和不同方式进行,应使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掌握所从事工作的内容、操作方法和技术要求。未经技术交底不得施工。

(2)、进行技术交底时,应组织有关人员认真讨论,弄清交底内容。使到会人员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加以归纳集中,对内容作必要的补充修改,使其更加完善。涉及已经批准的方案计划的变动,应按有关制度报请上级批准。

(3)、施工工期较长的施工项目除开工前交底外,施工中还应分批、分时间段进行交底。

(4)、技术交底必须要有交底记录。参加施工技术交底人员(交底人和被交底人)必须签字。未参加施工技术交底人员必须补充交底。

(5)、施工人员应按交底要求施工,不得擅自变更施工方法。有必要更改时应取得交底人同意并签字认可。技术交底人、技术人员、工程和质检部门发现施工人员不按交底要求施工可能造成不良后果时应立即劝止,劝止无效时有权停止其施工,同时报上级处理。

2、施工交底内容

(1)、工程总体交底——项目部级技术交底

在工程开工前,工程项目部总工程师组织有关技术管理部门依据设计文件、设备说明书、施工组织总设计等资料,对项目部职能部门和主要施工负责人及各工区技术骨干,管理骨干进行交底。内容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特殊工序、施工工艺、安全保证措施及要素控制、施工计划及网络关键节点控制等施工技术。

(2)、专业交底——工区级技术交底

在分部分项工程开工前,工程部门根据专业设计文件、设备说明书、已批准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上级交底内容等资料拟定技术交底大纲,对本专业范围的各职能部门、技术管理人员、施工班组长及其骨干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交底内容包括:技术标准、工程特点、设计图纸、施工方案、进度安排、施工顺序、施工控制环节、特殊工艺、机械设备及物资供应安排、安全质量措施、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等

(3)、分专业交底——班组级技术交底

施工项目作业前,各工点技术负责人向作业班组分批、分时间段进行分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贯彻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内容包括分项工程工程量、施工特点、施工方法、资源配备、作业流程、作业标准、安全注意事项、环保注意事项,并形成文件予以存档。

(四)、施工图纸会审制度

1、图纸会审步骤

(1)、初审:初审是指在熟悉图纸的基础上,在某专业内部组织有关人员对本专业施工图的所有细节进行审查。

(2)、内部会审:是指施工企业内部各专业工种间对施工图的会同审查,其任务是对各专业,各工种间相关的交接部分,如设计标高、尺寸、施工程序配合、交接等有无矛盾;施工中协作配合作业等事宜作仔细会审。

(3)、综合会审:由项目部总工程师主持,各级技术负责人和技术管理部门人员参加,邀请建设、设计、监理、质检等有关单位负责技术人员和有关人员参加。对公司承建的工程主要系统施工图纸、各专业间结合部的有关问题进行会审。

2、图纸会审的主要内容

在各阶段会审工作中,抓住施工图的主要内容,与现行的国家技术标准及经济政策对照进行会审。会审的主要内容如下:

(1)、施工图是否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经济政策的有关规定;

(2)、施工的技术设备条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当采取特殊的施工技术措施时,现有的技术力量及现场条件有无困难,能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的要求;

(3)、有关特殊技术或新材料的要求,其品种、规格、数量能否满足需要及工艺规定要求;

(4)、各专业之间设计是否协调(如设备外形尺寸与基础尺寸、结构物预留孔洞及埋件与安装图纸要求等);

(5)、图纸的分数及说明是否齐全、清楚、明确,图纸上标注的尺寸、坐标、标高及地上地下工程和道路交汇点等有无遗漏和矛盾。

3、图纸会审记录

图纸经过会审后,会审组织者,应将会审中提出的有关设计问题,需及时解决的建议,做好详细的记录。图纸会审记录上应填写单位工程名称、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和主持单位及参加审核人员名单等。对会审提出的问题,凡是设计单位变更修改的,应在会审记录“解决意见”栏内填写清楚,尽快的请设计部门发“设计变更通知单”,施工时按“设计变更通知单”执行。

(五)、技术资料工作制度

1、工程施工技术资料必须真实地反映工程的实际情况,保证齐全、准确、真实、字迹清晰、签字齐全,必须由各级施工技术负责人审核。

2、施工技术资料的收集必须随施工进度同步进行,并在规定周期内完成整理和编撰工作;竣工文件、技术总结、分部管理总结、分部评价、责任成本管理总结等资料完成和上报时间按相关规定执行。

3、所有资料都必须分类建档按顺序装盒装柜管理,建立总目录、分目录和盒内目录,每月进行一次梳理,数量较大的每半月一次。

4、所有资料(含图纸)必须建立及时有效的收、发登记,并由收、发人双方进行签字确认。

5、进入竣工文件的资料,在资料收集时,资料管理人员必须按竣工文件规定的质量要求和份数进行收集、整理、归档。

6、所有施工技术资料必须采用碳素墨水书写,严禁采用圆珠笔记录和签字;当采用打印机打印时,应采用符合归档规定的打印机打印。

7、妥善保管所有的施工技术资料,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资料丢失、霉潮、虫蛀、鼠啃等;对涂改、伪造、随意抽撤或损毁、丢失等造成资料不合格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六)、竣工文件管理制度

1、竣工文件是工程的直接记录,是工程移交、维修、改建、扩建的依据,是工程验收、评优的依据,是办理工程结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2、竣工文件数据必须齐全、完整、真实、准确。

3、竣工文件的主要内容;

(1)完工后的工程竣工图;(2)征地拆迁资料;(3)各种施工记录、施工测量数据、工程日志;(4)开(复)工报告,各种施工检查证、材料合格证、试验报告单,半成品、成品质量合格证、检查试验等数据;(5)有价值的技术音像数据;(6)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技术总结;(7)承包合同或业主所规定要求的其它竣工数据。(8)铁路工程竣工文件的编制应符合《铁路建设项目竣工文件编制移交办法》。

4、竣工文件的编制

(1)项目部负责组织竣工文件的编制工作;

(2)工程技术部门负责本单位的竣工文件编制工作,有关部门负责提供相关资料。

(3)各作业队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应及时收集、整理竣工资料。

(4)工程正式验交前,应按有关规定和业主的要求完成竣工文件的编制。

(5)编制竣工文件要贯彻“谁施工谁编制”和“领导重视,责任到人,随完随编,集中文整”的原则,保证全部竣工文件规格统一,数据齐全。

(6)竣工文件的编制办法、份数、文整等要求按业主、档案馆及有关规定办。

(七)、施工技术总结制度1、技术总结的主要内容

工程概况、技术难度、施工方案、主要技术措施、“四新”应用情况、qc成果、出现的技术问题及处理措施、安全技术措施实施、技术管理制度、技术档案管理、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工程管理部管理办法篇2

一、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基本原则

外贸企业建立和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必须遵循国家统一规定

《企业财务通则》和《商品流通企业财务制度》是国家进行宏观财务管理的基本法规,是所有外贸企业财务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规范。外贸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必须依据并遵循这些基本法规,既不能超越或突破国家统一规定,也不能脱离国家财务法规另搞一套,必须保证国家财务法规的有效实施。

(二)必须充分体现企业本身特点及其管理要求

外贸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既要遵循国家统一规定,也应充分考虑其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特别是对国家赋予的理财自,企业应在内部财务管理办法中具体明确,凡是可由企业自行选择的财务处理事项,企业应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并结合其实际情况作出具体选择与规定。

(三)必须全面规范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

外贸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财务管理也必须是对全过程的管理。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应该体现全面性的原则,既要有资金筹集的管理办法,也要建立资产、收入和费用等管理办法,尤其是对属于微观财务管理范围而在国家财务法规中未作规定的有关内容、程序、关系以及财务管理体制、职责分工等,均应作出明确的规范,确保企业财务活动高效、有序的运行。

二、外贸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结构体系

(一)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权责

1.明确企业法人代表在财务管理上的权责。包括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根据企业财务预算方案依法组织好企业生产经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具体确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构设置;组织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和财务预算;指导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财务检查,以及接受财政、税务、审计等机关的监督检查。

2.明确企业财务负责人(包括总会计师或行使总会计师职权的企业领导人)的权责。包括宣传、研究和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财务政策;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审核重要财务事项;负责组织企业财务管理,审核财务报告并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制定企业财务预算并负责实施,督促、检查企业资金、成本、费用、利润等指标的考核落实;协调企业内部各单位的财务关系等。

3.明确企业财务部门的权责。包括负责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检查、分析;具体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组织、指导企业内部各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监督财务收支,依法计算缴纳国家税收并向有关国家管理部门报送财务报告;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统一调度资金,统筹处理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包括配合财务部门落实财务预算,分析本部门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依法提供或填报各种原始记录和有关报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5.理顺企业的各项财务关系。包括企业与投资者的财务关系;企业与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内部各独立核算单位的财务关系;企业集团公司与成员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特别是实行公司制的企业,应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具体明确企业财务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

(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1.明确原始记录管理及填报要求的办法。包括统一规范各种原始记录的格式、内容和填制方法,明确签署、传递、汇集、反馈的责任要求,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完整、正确、清晰、及时,健全财务管理资料。

2.明确财产、物资的管理及清查盘点办法。包括各项财产、物资的购进、销售、转移、调出、调入、收发、领退、盘盈、盘亏、毁损、报废的管理制度及相关手续;固定资产台帐制度和低值易耗品的保管使用办法及其管理部门;定期和不定期财产物资盘存制度,并明确重点清查的办法,做到帐、物、卡三相符。

3.明确商品计量、检验验收办法及定额管理办法。包括计量检测手段及购进、运输、入库、销售等各环节计量验收管理工作及责任;商品质量检验与计量检验相结合的进货验收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包括商品自然损耗定额、费用定额收支管理办法及定期修订制度等。

4.明确编制财务预算的要求。包括财务预算编制办法程序;计划期内预算调整的程序、方法及考核要求。

5.确定内部稽核制度。包括内部稽核工作的职责分工;稽核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审核凭证、复核帐簿、核签报表的方法;实行电算化核算的企业,应专门确定电算化凭证、帐簿、报表的复核、审签制度等。

6.确定财务分析制度。包括定期进行财务分析和检查;企业核算资料的搜集组织,进行财务分析的基本原则,分析资料的真实、可比,以及进行财务分析的基本程序和目的要求等。

(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基本制度

1.资金管理制度。包括资金需要量的预测、资金预算的编制、最佳筹资渠道的选择及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等办法;资本金分类管理、资本保全及增值管理办法;已实施股份制改造企业增资扩股办法;资本公积金的管理以及对于国家各种专项拨款的单独核算管理办法;企业各类负债的合同以及责任等管理办法。

2.货币资金及往来户结算管理制度。包括货币资金日常管理的原则及办法;现金、备用金收支的管理办法及内部控制制度;开户银行的选择及基本银行帐户管理办法;对外付款的复核、审批管理制度;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在途货币资金、信用证存款、企业单位信用卡的使用与管理等办法;往来户结算登记、定期核对与清理等制度;应收票据登记、保管及或有负债信息反馈责任制度;坏帐损失的确认办法、审批手续、报损程序与责任,合理选择确定坏帐准备金的计提比例等。

3.存货管理制度。包括存货的计价方法及存货转移、收发等管理制度及其相关手续;商品削价准备制度和商品削价的审批权限,存货清查盘点制度及存货盘盈、盘亏原因分析、审批程序、责任归属、财务处理办法;低值易耗品、包装物有关的摊销方法及收发、保管、报废、损坏赔偿等管理办法。

4.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包括企业适用的固定资产目录;固定资产标准和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净残值率;固定资产的实物保管、出租、出借、调入、调出、内部转移、盘盈、盘亏、维修管理、报废清理等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在上述各环节中的责任与管理权限;购建固定资产的内部决策及审批程序;购建固定资产的可行性分析、立项审批、实物保管在建工程期间管理及预决算审查、竣工验收与考核等项管理制度。

5.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管理制度。包括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管理范围、计价方法、实际成本、摊销期限、转让收入、成本结转等财务处理;开办费的开支项目、责任、摊销计划等。

6.对外投资管理制度。包括投资方向与方式的选择、投资可行性研究、决策的审批程序和投放管理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投资效益的反馈追踪和考核评价;对外投资的计价方法及核算方式;投资损失的确认方法、审批手续、报损程序与责任;有价证券的登记、保管、转让和审批程序的管理等。

7.外币业务管理制度。包括确定企业记帐本位币;明确企业记帐汇率、合理选择汇兑损益计算确认的方法及企业外币帐户的调整方法;企业出口收汇、进口用汇的管理;企业外汇帐户的管理及内部控制等。

8.成本、费用管理制度。包括企业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标准,预算、开支及审批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划清商品进价成本与商品流通费用开支项目和工资性支出与其他支出界限,明确工资性支出的具体项目及分配方法;对重点费用开支项目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如差旅费、业务招待费、涉外费、劳动保险费和技术开发费等;企业依法纳税制度及有关纳税责任管理制度,明确企业所得税费用的计算方法、纳税程序和纳税责任,企业履行纳税义务的财会手续与财会责任,正确选择确定处理企业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差异的核算方法等。

9.主营业务收入管理制度。包括商品销售收入、代购代销业务收入管理制度;商品销售的预测、分析及日常管理制度;编制企业进出口商品销售计划的原则及方式方法;明确商品销售收入实现的确认原则以及有关进出口商品销售收入的计价、入帐时间及依据;进出口商品销售收入有关运费、保险费、佣金的收支管理办法;企业其他销售收入的管理制度等。

10.其他业务收入管理制度。包括外贸企业速遣费收入、涉外保险等劳务费收入、其他酬金收入等来源范围及确认原则,严格收入的入帐、核算管理办法及防止收入隐匿、转移等财会和审计的监控措施。

11.利润及其分配管理制度。包括企业利润预测分析制度与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利润考核指标及责权归属;企业各项营业外收支项目、范围、财务手续和核算管理办法;企业各项捐赠的内部控制制度;按国家统一规定的税后利润分配顺序及分配比例,相应建立企业利润分配管理办法,尤其是对盈余公积金、公益金的具体用途、核算管理等,应按国家规定的原则或公司章程有关规定作出详细的规定。

12.财务报告、分析及评价制度。企业应根据统一规定填报有关报表和编写财务情况说明书,同时应根据内部管理需要,合理选择、设置一些内部报表、如各类成本费用明细表、营业外收支明细表等,并对其格式、指标、编报要求等作出具体的规定;对于全资投资单位或隶属单位,除应按统一规定编制合并报表外,应根据其业务的性质加强其内部报表的管理。健全企业财务分析制度,包括财务分析的项目和主要内容;财务分析的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财务分析的具体方法及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等。在国家统一规定的外贸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经营决策或内部管理需求,健全企业内部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13.电算化核算管理制度。包括电脑程序设置、维护、调整的管理制度;财务软件的审批、监督制度;操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权限;防止有关数据被修改及未经审核而录入电脑的措施,如上机操作记录制度等;保证机房设备安全和计算机正常运行的管理制度和责任措施;企业会计数据和软件的安全保护措施,以及磁性会计档案的管理制度等。

(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单项制度

1.经济合同的财务管理办法。包括企业经济合同的编码管理、代表企业签订合同的基本要求、进出口合同的签约金额权限、结算方式选择的财务管理以及合同签订和生效后的有关财务责任及履行合同有关的财务处理,合同结束后的最终管理或评价等。

2.进出口业务的财务管理办法。包括进出口业务财务工作程序,合同生效后应履行的财会手续;明确规定出口业务中跟踪结汇、采购备货、商品出库、外汇帐款结算、出口退税、运保费、佣金支付等,以及进口业务中落实外汇、开证准备、付款结算等各具体环节的具体财会手续及责任,建立起程序明确、手续明了、责任清楚的进出口业务财务管理办法和内部控制制度。

3.不同贸易方式的财务管理办法。除基本的进出口业务财务管理办法之外,外贸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建立有关进出口业务财务管理办法、出口信贷方式销售管理办法、代销国外商品销售财务管理办法、加工补偿业务、易货贸易业务等其他贸易方式的财务管理办法,健全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

4.信用证及其它结算方式的财务管理办法。外贸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的特点,也可独立于进出口业务内部财务管理办法之外,单独制定信用证及其它结算方式下的财务管理办法,包括合同信用证条款的签订、开立信用证的程序、验证审证程序以及其他结算方式中财会部门应明确履行的程序、手续与相关的责任等。

5.内部银行的财务管理办法。对设立内部银行的大型外贸企业,应建立严格的内部银行财务管理办法,包括明确内部银行职能、权限和责任,规定内部银行结算方式和结算纪律等管理办法。

6.对外担保的财务管理办法。包括对外担保的内部审批制度及财务参与担保决策制度;具体规定担保条件,如当地银行的不可撤消担保书或远期承兑汇票、财产抵押公证书等等;明确担保年限、金额、依据和责任;对所担保事宜进行定期监督检查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员。

7.出口退税的财务管理办法。在国家统一的出口退税办法下,企业应具体制定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出口退税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包括具体规定出口退税办税员的职责,出口退税的业务流程及手续,出口退税的确认、退税凭证的取得,出口退税申报的管理及事后检查责任等。

8.其它相对独立于基本制度之外的管理办法。包括财会人员岗位职责、企业职工工资性收入分配制度、企业职工住房和医疗等福利制度、职工社会保障等有关财务管理办法、境外企业或机构的财务管理办法、公司人员出国与制装费的财务管理办法等等。

三、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应注意的问题和程序

(一)外贸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形式可根据企业的规模、管理特点而定,既可以以基本制度为本制定一个总的内部财务管理办法,也可以按具体财务事项单独制定若干个单项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特别是大型的外贸企业总公司,财务关系比较复杂、管理职责分工较细,应参照上述单项制度制定单项的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各单项财务管理办法既自成体系,又统一相联,确保整个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完整性、系统性。

(二)外贸企业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应根据自身经营特点,按照重要性原则,对有些内容只作一般性规定,有些内容作详细规定。企业可根据需要按本指导意见的结构体系作适当分解和组合。在具体内容上,应尽量详细,把规定的重点落实在具体的程序与应履行的手续上。

工程管理部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科学管理;案件工作;路径

自2003年6月高检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案件管理的规定》指出“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是检察机关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责、加大工作力度的重要保证。”由此,检察机关案件管理这一概念正式产生。这一规定特别强调要积极推行办案流程管理,要根据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建立科学的办案流程管理机制。对受理控告举报、初查、立案侦查、审查逮捕、审查、抗诉、办理申诉案件等各个办案环节,都要制定明确的操作规范。在实际工作中,关于案件管理工作的诸多基础性问题尚不够明确,一些重要原则性问题也尚未理清。对检察机关案件管理机构存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行深入的探讨,有助于提高检察干警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对案件管理机构的职能认知,有助于案件管理工作的逐步开展与完善。

一、检察机关原有案件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行政化的管理方式,管理层次多,指挥链条长,不符合现代司法活动规律。司法程序是一种“设置有对立面的过程”,强调横向对抗,而非纵向审批。目前的案件管理模式主要通过听取汇报的形式来决策,行政化色彩明显。一方面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同属一个“系统”,在利益上具有一致性,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层层行政审批的将导致责任主体不明确。这一管理模式并不契合现代司法。一是案件管理机构的职能定位不明确,与检察业务工作的联系不够密切。不少地方盲目跟风,设立案件管理机构的初衷只是为了增加一个部门、解决几个编制、提拔一名干部,未考虑检察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对案管部门的职责、地位和实施办案监督的程序、方法研究不足。即便是同一地区的上下级检察机关之间,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和沟通,案管机构的工作内容也不尽相同,造成上下职能的不对应,影响了案管机构作用的发挥。

(二)注重结果管理,忽视过程管理,难以全面保证案件质量。现有的管理制度只要求结果的“正确性”,而对办案过程中的偏差、遗漏、甚至错误却缺少有效的监管手段和力度。“过程管理”是现代管理学中重要内容,保证过程的正确性,才能全面保证结果的质量。一些地方受思想认识的束缚,重配合、轻监督等长期形成的工作理念难以改变,案管机构与其他业务部门属于同一检察机关的内部机构,是“兄弟”,碍于情面,正常的监督措施往往得不到有效地执行,例如备案不及时、只备案不审查或者审查不够细致深入。对执法中存在的超时限办案、与侦查机关互借办案时间等违法现象不能及时发现并提出纠正意见,或者提出的意见无关痛痒,缺乏针对性。

(三)办案主体与监督主体相互混淆,业务部门对案件自我管理,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一直以来,办案业务和管理事务犹如一对连体兄弟,难以分开,既分散了办案人员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又造成了监督缺位。在出现问题时,各内设机构也是自寻对策,各找原因,缺乏对全院执法办案

工作的整体把握。这种管理模式导致的直接后果:一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速度缓慢,信息容易失真;二是管理“断头”多;三是纠偏纠错动力不足。从目前来说,检察机关案件管理机构仍属于新生事物,专门的案件管理机构的建立,实现了检察案件由自我管理向阳光、透明管理的转变,弥补了执法办案内部监督的不足,不少地方受编制和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案管机构人力匮乏,素质参差不齐,人员结构搭配不合理,造成案件管理的合力不足;同时,由于案件管理的工作量大,而目前大多数检察院还没有实现网上办案,对案件的流转控制、案件预警只能通过人工手动操作,跟踪、监督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信息化程度不高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二、建立科学案管模式的必要性

(一)基层检察院业务工作需要。案管工作满足了基层需求。基层院信息化建设基础好、案多人少矛盾较为突出,“有客观需求”案件管理机制正是一种自体化的法律监督,“就宏观层面而言,案件监督管理满足了时展新形势对检察工作的新要求。“就微观层面而言,案件监督管理很好地解决了基层检察机关面临的案多人少的矛盾。”它的主要性质和功能就是制控法律在检察机关内部的运行过程防止、控制和纠正偏差或失误,在检察工作实践中起到保证案件质量,规范执法行为的作用。

(二)案件质量监控评价的需要。长久以来,检察机关虽制定了内部各机构之间加强协调配合的诸多规定,但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依然存在,案件承办人员以未依法定期限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退回补充侦查名义相互借用办案时间、办理换押手续不及时、案件归档遥遥无期等不严格按照诉讼程序规定操作的现象经常发生。而案件管理中心的存在,则能从块面上,全面掌握案件流程并实行监督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执法办案中的违法违纪问题隐患,促进检察机关和检

察人员公正规范地文明执法。

(三)规范业绩考评的需要。目前,检察机关还没有形成统一、具体、规范的业绩考评体系,主要依赖于检察长、主管副检察长的宏观管理,业务部门负责人的直接管理,以及上级业务部门的监督管理,管理归口分散,纵向层级过多。检察长和部门负责人往往身兼业务、队伍和行政事务等多项管理职责,检察业务管理经常被放到第二或第三的位置,不利于检察绩效考评工作的科学性,也妨碍了检察官司法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检察机关业绩考评急需开辟新的途径,打破管理层级,进行专门的业务考核审核汇总和考核资料的统计,从而使检察业绩考评工作专门化、规范化。

三、以科学管理为基础构建检察机关新型案件管理机制

(一)制定切合实际的业务工作流程。编写操作文件、制定工作流程是规范化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案管管理办公室的操作文件是明确案件管理“由什么人做”、“做什么”、“怎么做”的具体工作规范,按照“写我所做、做我所写、记我所做、查我所记、改我做错、验我所改”的思路,制定案件管理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标准,做到制度明确、有章可循;要制作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岗位说明书,制作案件管理工作流程图,突出案件管理的重要控制节点。

(二)按照过程控制理论加强工作流程中的监督。一是要加强对案件管理办公室自身工作流程的过程控制。案件管理办公室的工作过程主要包括案件受理、分流和移送转出,在受理环节,整合业务部门原有的案件受理权限,变为统一的对外窗口,因此要细化受理的条件,强化形式审查,例如根据法律文书判断是否属于本院管辖、卷宗材料及相关法律文书是否规范齐全、案件请示是否符合程序要求等;在分流环节,将原来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分配案件的权力收归案件管理办公室,根据案件来源、性质和办理阶段的不同,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自动分配到相关业务部门办案人手中;在转出环节,案件管理办公室统一结案管理并负责案卷的对外移送,要重点审查规定流程是否已经完结、卷宗材料、法律文书等是否齐备,对不符合结案条件的要退回办案部门。二是要对案件的具体办理过程加强监控。主要是对各办案部门立案后的办案期限和办案程序进行跟踪、预警,及时发现和督促纠正违法办案的情形,对于办案期限届满后仍未办结的、案件流程中违反法律规定的,案件管理办公室应当向办案部门下发《案件流程监控通知书》,要求其整改或落实。发现办案人员在诉讼活动中有违反诉讼程序行为或涉嫌职务犯罪线索,应通知并督促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三)建立案件管理中的质量评价体系。案件质量是司法的生命,其维系着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案件质量评价是检察业务规范管理化的重要方式。案件管理办公室对案件办理的质量评价也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办案流程监控中的实时评价。实时评价发生在案件管理办公室与业务部门的工作衔接、流转过程中,例如受理时的形式审查、针对违法办案的监督预警、案件管理办公室接受办结案件移交时的审查等,要同时对相关行为作出质量评价,发现不合格的要坚决予以纠正;二是定期的质量评查。质量评查属于阶段性的集中评价机制,包括重点案件评查、特定类型案件评查、随机抽取案件评查等方式,其目的在于发现、分析、解决案件质量问题,总结办案经验,提高办案质量。质量评查一般以检察委员会为主体、案管管理办公室为具体办事机构,抽调相关部门的业务骨干进行。对于评查中发现的问题,如果属于人为责任,要与相关责任人员的奖惩相挂钩;如果属于制度性问题,如业务岗位设置不科学、检力资源分配不合理等影响案件质量的全局性问题,要提交检察委员会对业务规范化管理体系文件进行重新审视,建议检委会启动对规范化管理体系的内审、外审和管理评审,实现规范化管理体系文件的定期修正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樊崇义:《证据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美]丹宁:《法律的正当程序》,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郑成良:《现代法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工程管理部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贷款;在建工程抵押;法律风险

中图分类号:F8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5-0046-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4.12

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在建工程办理抵押向银行申请住房开发贷款已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以在建工程抵押方式发放的住房开发贷款业务已成为银行信贷资产业务的主要品种之一,该业务品种为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提供了平台,更为银行经营利润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地方立法及行政管理制度的滞后,截止目前海南省政府职能部门尚未制订统一的有关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的管理办法,造成了海南省各市县对于在建工程抵押登记部门做法各异,使得银行以在建工程抵押发放的住房开发贷款面临着潜在的法律风险。

一、在建工程抵押相关法律规定及国内的做法

关于“在建工程抵押”的定义,明文规定最早出现在1997年5月9日建设部的《城市房地产抵押登记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其中第3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在建工程抵押,是指抵押人为取得在建工程继续建造资金的贷款,以其合法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连同在建工程的投入资产,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抵押给贷款银行作为偿还贷款履行担保的行为”。[1]

《办法》出台后,以在建工程抵押发放住房开发贷款的业务逐渐受到各家商业银行的青睐,贷款规模不断扩大。然而,由于国家当时尚未出台统一规范的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管理办法,各省市对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的做法各不相同,从而出现了各地方法院对“在建工程抵押登记效力的标准”存在不同理解的情形,有的地方法院认为在建工程抵押登记必须要在房产部门登记才视为有效,但也有的地方法院对于只要在房产部门或土地部门中的任一部门办理在建工程抵押登记手续,就可认为抵押登记有效。可见,商业银行以在建工程抵押发放的住房开发贷款因在建工程抵押效力的不确定性而面临潜在的法律风险。

2000年9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第1133次会议通过的《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为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的“有效性标准”作出了明确司法解释。《解释》第47条规定:“以依法获准尚未建造的或者正在建造中的房屋或者其他建筑物抵押的,当事人办理了抵押物登记,人民法院可以认定抵押有效。”《解释》第60条规定:“以担保法第42条第二项“以城市房地产或者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登记部门未作规定,当事人在土地管理部门或房产管理部门办理了抵押物登记手续,人民法院可以确认其登记的效力”。[2]从以上规定来看,以在建工程作抵押办理登记,因政府部门的原因没有明确抵押登记管理部门,当事人只在土地管理部门或房产管理部门办理了抵押物登记手续的,抵押时点日的在建工程部分应具有抵押优先权的担保效力。2007年10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0条规定:“不动产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3]《物权法》明确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但截止目前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尚未出台统一有关“在建工程抵押登记范围、机构和登记办法”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造成了我国各地方对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管理仍存在不统一的局面。

关于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的管理,目前在国内已有北京、重庆、杭州、东莞等城市先后制定了比较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明确了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管理部门、政府职能部门职责、商业银行与房地产开发商的权利义务等等。这些办法的出台既促进了当地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又保障了商业银行住房开发贷款资金的安全。这些城市的一般做法是:商业银行与房地产开发商签订在建工程抵押合同后,先是在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建设用地抵押登记手续,然后发放住房开发贷款,待在建工程建到发放预售许可证时,双方再到房产管理部门办理在建工程抵押登记手续。此后,在预售或销售环节,房产管理部门对开发商预售或销售的每一套商品房,只有在预收款进入建工程抵押权银行专管账户,银行通知解除相应房产的抵押并同意房地产开发商出售并办理预告登记手续时,方可协助房地产开发商办理预售或销售房屋的预告登记手续或过户手续。

二、海南省主要市县办理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的做法及对银行的影响

《物权法》于2007年10月1日颁布实施至今,海南省尚未出台统一的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管理办法,省内不同市县就“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的做法各异。本文重点选择有代表性的海口、三亚、文昌与琼海市的做法进行分析。

(一)海口市“在建工程抵押登记”做法

目前海口市尚未出台有关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的管理办法,海口市房产管理部门认为“在建工程”不符合房屋抵押登记标准,不接受房地产开发商及商业银行提交的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申请。海口市国土环境资源局在受理房地产开发商及商业银行提交的土地抵押登记同时,同意将抵押双方签定的《抵押合同》中确认的抵押时点日的“在建工程”部分记载入《土地他项权利证书》的他项权利种类及范围。可见,海口地区的“在建工程”抵押登记手续是通过海口市国土环境资源局的颁发的《土地他项权利证书》形式予以确认的。具体做法是抵押双方向国土部门提交如下材料:一是房地产开发商与债权银行共同提交抵押登记申请书;二是双方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法人代表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三是《借款合同》、《抵押合同》;四是抵押物评估报告;五是国有土地使用证原件。国土部门受理前述资料并进行审查,若干工作日后由政务中心窗口通知债权银行授权委托人领取《土地他项权利证书》。《土地他项权利证书》的他项权利种类及范围一拦注明:将抵押土地面积及抵押时点日在建工程或地上附着物(面积)作为债权的抵押。

(二)三亚市“在建工程抵押登记”做法

三亚市国土环境资源局与市房产局虽分属两个部门,但根据三亚市政府的有关规定,三亚地区的所有涉及房屋、土地类型的各种抵押登记手续统一在三亚市国土环境资源局下属的房地产交易中心一个窗口办理,这使得作为债权人的商业银行希望通过办理在建工程抵押登记手续达到债权风险防控的目的具有机制上的保障。具体做法是抵押双方向房地产交易中心提交如下材料:一是抵押双方共同签定的抵押登记申请书;二是双方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法人代表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三是《借款合同》、《抵押合同》;四是抵押物评估报告;五是国土登记部门在抵押登记卡上注明抵押物为土地及在建工程等相关要素;六是商业银行出具“关于同意允许抵押人继续销售该项目的房屋及分摊土地,同意抵押人销售该项目商品房时,解除相应分摊土地的抵押登记”的证明函;七是双方另行签订协议约定:“未经银行同意,抵押人预售的房屋不得在交易中心办理预告登记手续”,交房地产交易中心备案并执行。房地产交易中心受理前述资料并进行审查后由国土环境资源局出具《三亚市土地使用权、房地产项目抵押登记卡》,《抵押登记卡》有关拦目注明担保债权金额、抵押土地面积,备注拦注明:“抵押物为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抵押人同意办理抵押登记后,允许抵押人继续销售该项目的房屋及相应分摊土地,在办理已销售的房屋及分摊土地转让过户时,自动解除已销售房屋及分摊土地的抵押登记。”土地证原件退回客户。

(三)文昌市“在建工程抵押登记”做法

文昌市办理在建工程抵押登记手续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在文昌市国土环境资源局办理单纯的土地抵押登记手续,国土环境资源局在最后颁发的《土地他项权利证书》中的他项权利种类及范围一拦只注明“抵押土地的面积”而无“抵押时点日的在建工程或地上附着物”;对于地上建筑物部分则另外在文昌市房屋管理局办理期房抵押登记手续,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抵押双方确定在建工程抵押面积,以内评报告确定的可抵押价值的建筑物面积(已剔除办理备案登记的建筑物面积)为准;二是双方填写《期房抵押登记表》,抵押人并同时提供已办理备案登记的客户清单(包括姓名、房号、面积、金额、购房日期);三是双方持《期房抵押登记表》及有关单位和个人身份材料到市房产局申请抵押登记;四是房产局审查报送的抵押材料后,对已办理备案登记的客户名单在《期房抵押登记表》上作出说明后,加盖公章完成抵押登记手续;五是抵押双方在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时还须向市房产局出具函件,市房产局将按照双方约定进行管理。函件内容为:对抵押人的预销售备案登记,须经抵押权人对销售材料审查同意后方可办理。

(四)琼海市“在建工程抵押登记”做法

琼海市办理在建工程抵押登记手续部门为琼海市国土环境资源局。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抵押双方共同提交抵押登记申请书;二是双方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法人代表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三是在建项目建设用地土地证;四是在建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五是在建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六是在建项目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七是借款人(抵押人)出具同意土地及在建工程抵押的股东决议,同时还提供截止抵押日已销售房产不属于抵押范围的说明;八是在建工程评估报告(以评估报告确定抵押面积为准)及备案表。九是借款合同及抵押合同。十是土地部门审查无误后,经过若干工作日通知债权人授权委托人领取《土地他项权利证书》。《土地他项权利证书》的他项权利种类及范围一拦注明:将约定面积内的土地及抵押时点日在建工程或地上附着物一同抵押。

综上所述,由于海南省当前尚未出台统一的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管理办法,从而造成了不同市县办理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的部门不同、程序不同、要求提交的材料、抵押权利证书的形式、对销售房屋的预告登记或备案登记约束机制不同等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只要是抵押双方到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办理了“土地及地上物”的抵押登记手续的,则应认为在抵押时点日的“土地及地上物”即“土地及在建工程部分”具有抵押优先权的效力。

当前银行在建工程抵押面临真正的法律风险在于抵押时点日后的因房屋销售而造成抵押物悬空或丧失的法律风险。具体表现为:房地产开发商与银行在政府职能部门办理在建工程抵押登记手续并发放住房开发贷款后,因房地产开发商的还款来源是房屋销售款,所以在已抵押的在建工程建设具备预售条件时,应房地产开发商的请求,银行不得不向房产管理部门出具“同意开发商办理《房屋预售许可证》”的证明,否则房产管理部门不给房地产开发商办理《房屋预售许可证》。根据《物权法》第191条、《担保法》第49条的有关规定及有关司法实践中的一些判例结论,银行出具“同意房地产开发商办理《房屋预售许可证》”的证明行为,可以推定为银行同意抵押人处置已办理抵押登记手续的在建工程抵押物。如果此后房地产开发商销售房屋,房产部门也已给买受人办理了房屋预告登记或备案登记,则银行的在建工程抵押权将无法再对抗房地产开发商与买受人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此时的销售房屋对应的在建工程抵押物部分实质上已因房屋的销售而被悬空或丧失。

从当前海南省主要市县对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的管理做法来看,三亚市、文昌市房产部门的做法比较有利于有效约束房地产开发商的房屋预售或销售行为,对商业银行发放的住房开发贷款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其类似做法是对于已办理在建工程抵押登记并在日后领取《房屋预售许可证》的房地产项目销售,如果贷款银行未向房产部门出具“同意对销售房屋办理预告登记或备案登记”证明,房产部门将拒绝对销售的房屋办理预告登记或备案登记,此做法为银行住房开发贷款的资金安全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然而,除三亚市、文昌外,海南省包括海口市在内的大部分市县的房管部门并未执行上述做法。即对于无论是否已在国土部门办理了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的房地产项目,只要房地产开发商取得《房屋预售许可证》并进行销售,房管部门均接受销售房屋的预告登记或备案登记,此时,如果房地产开发商不及时归还住房开发贷款,那么作为抵押权人的商业银行住房开发贷款将面临无法收回的法律风险。

三、当前商业银行防范在建工程抵抑贷款风险应采取的措施

一是坚持按照贷款行当地做法完善住房开发贷款在建工程抵押登记手续。根据上述《解释》第47条、第60条的有关规定,在当前海南省尚未出台统一、完善的《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管理办法》之前,各家银行除了认真依照银行信贷管理规定签定有关的合同文件外,更应当严格依照当地有关“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的具体流程进行办理。对于当地房产部门不接受“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的,贷款行在国土部门办理《土地他项权利》登记手续时,务必要求国土部门在《土地他项权利证书》的他项权利种类及范围一拦注明:抵押范围包括土地及抵押时点日的在建工程或地上附着物。

二是加强与地方政府及房产部门的沟通,争取房产部门配合银行对已办理在建工程抵押登记项目房屋预售的预告登记或备案登记进行监督制约。对于当地房管部门不办理“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的各家银行,可以学习三亚市的做法,加强与当地政府或房管部门的沟通,争取房管部门接受银行与开发商作出的“开发商预(销)售房屋过程中,未经银行同意,抵押人预售的房屋不得办理预告登记手续”内容的备案并监督执行。即要求房管部门在受理已办理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的项目房屋办理预告登记手续时,如无银行出具“同意办理预告登记手续”的函,将不予办理预告登记手续。

三是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准入名单制管理。要尽可能选择资信良好、工程开发前景看好的客户,提高开发企业的申请条件,并对其资质、还款能力进行严格审查,并在贷款发放前增加一些保护性条款。

四是严格按照银行监管部门制定的有关住房开发贷款政策对在建工程抵押住房开发贷款进行管理。对房地产开发贷款项目的资金归集与使用、项目建设与销售、按销售比例收回贷款等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督和管理,以确保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安全收回。

五是住房开发贷款与按揭贷款捆绑营销。尽可能在发放住房开发贷款时,在《借款合同》中增设义务性条款,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将银行投放的住房开发贷款支持项目的按揭贷款业务交予银行办理,以确保将来住房开发贷款资金的还款安全。

六是密切关注政府土地、房产部门职能变动情况。近期海南省各市县政府相关部门机制及职能进行调整,有些市县的土地、房产部门职能也相应发生了变动。各级行要随时关注当地土地、房产部门机制、职能变动情况,以确保银行办理住房开发贷款在建工程抵押登记手续的连续性。

四、对海南省完善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管理工作的建议

2007年10月1日颁布实施的《物权法》为海南省制定统一的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管理办法提供了立法依据,国内部分省市陆续制定的有关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管理规定及做法为海南省制定统一的在建工程抵押登记地方行政规章提供了实践参考。2009年,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政府工作目标,东环铁路、文昌卫星发射基地等一大批与旅游密切相关的大项目落户海南省,为海南省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信贷资金的支持,尽快完善我省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管理做法是保障商业银行住房开发贷款资金安全迫切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制定我省统一的《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管理办法》,明确在建工程抵押登记机构、办理的程序、银行住房开发贷款资金安全保障措施等等,我省金融部门发放的在建工程抵押住房开发贷款的法律风险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于解决当前我省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管理现状引发的住房开发贷款法律风险,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各商业银行应紧跟海南省政府明确的“省直管市县”机制管理要求,积极配合海南银监局、海南银行业协会向省政府提出立法建议,建议参照国内先进省市的作法,尽快出台海南省统一的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管理办法。

二是在海南省统一的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管理办法未出台前,呼吁省政府责成各市、县房产管理部门参照国内先进城市的做法先行完善在建工程抵押登记管理工作。具体程序是:商业银行与房地产开发商签订在建工程抵押合同后,先在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建设用地抵押登记手续,然后发放住房开发贷款,待在建工程建设至发放预售许可证时,双方再到房产管理部门办理在建工程抵押登记手续。此后作为抵押权人的商业银行对开发商每销售一套商品房,在预收款进入银行专管账户后,即可通知房产登记部门解除相应房产的抵押并同意房地产开发商出售并办理预告登记手续,否则房产登记部门不得协助房地产开发商办理销售房屋预告登记或过户手续。

三是建议国土部门与房产管理部门建立信息共享网络,确保在办理房产备案或房产证时能够及时了解土地及在建工程是否已设立抵押信息。

四是建议房产管理部门尽快建立外网销售房产备案情况查询系统,以便商业银行及时知晓抵押项目房产销售情况。

五是近期内也可以由政府主管部门、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商共同委托有关机构研发住房开发贷款、销售监控、抵押登记管理三位一体的软件管理系统,这对多方需求都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城市房地产抵押登记办法[Z].1997.

工程管理部管理办法篇5

现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市[**]63号)转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贯彻意见,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要高度重视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投标工作

工程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龙头,而方案水平是工程设计的灵魂。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建办质[2007]1号)明确要求,“规范建筑设计方案评选,增强评审与决策透明度”,“细化方案评审办法”,“明确方案设计的评选重点”,“建立公开透明的专家评审和社会公示制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出台《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对于规范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投标工作,保证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水平,实现建筑工程科学决策、科学实施,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规范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投标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

二、要认真做好《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的宣贯和培训

《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和《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办法》(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等八部委第2号令)、《建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建设部第82号令)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针对当前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投标活动中存在的评标标准不够科学合理、评标过程不够规范透明、低价竞争扰乱市场、骗取设计方案侵犯知识产权等突出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较好地体现了合法性、适宜性和规范性。特别是规范了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投标的管理流程,提高了可操作性。各地要认真组织设计管理、招标机构、设计企业和交易中心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准确理解和掌握其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为全面贯彻实施奠定基础。

三、要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

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综合管理工程建设的行政职能,勘察设计管理、规划管理、招标投标管理、施工图审查等方面要密切配合,严格执法,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和规范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投标工作。

依法必须进行设计招标的建筑工程项目,应按照《建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建设部第82号令)的规定,及时向当地建设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公告备案和招标结果备案手续,并如实填报《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备案登记表》(附后)。凡未按规定进行设计招标并进行备案的,有关部门应依法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予以处罚。

依法必须进行设计招标的建筑工程项目,在向规划主管部门申报建设方案以及委托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时,应同时提交经备案后的《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备案登记表》。

工程管理部管理办法篇6

一、充分认识做好民办高校登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我国民办高校迅速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已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发育的时间较短,规模较小,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尽完善,一些民办高校在招生、管理、教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登记管理方面,由于民政部门对民办高校进行登记的时间不长,有关行政部门间的政策法规不够衔接配套等原因,登记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这些问题如不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将会影响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各级民政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精神要求,把规范民办高校的登记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好。

二、依法做好民办高校的登记工作

登记管理机关要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有关政策规定的要求,依法做好民办高校的登记工作,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点审核申请登记的民办高校是否具备法人条件,对不具备法人条件的,不予登记;二是对民办高校在申请登记时的开办资金认定问题,可要求举办者提交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有关证明文件,否则不予登记;三是要做好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共同或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民办高校的《章程示范文本》,并在其中纳入《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章程示范文本》的有关内容;四是要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暂行办法》的要求,认真做好民办高校的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工作。

三、规范民办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

要推动民办高校按照其章程规定,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理(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推进民主决策,建立民主监督,逐步提高自身能力建设。继续推进民办高校自律与诚信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和承诺服务制度,规范民办高校的行为,提高办学水平,增强社会公信力,提高社会地位,逐步建立对民办高校的长效管理机制。

四、加强民办高校的年度检查工作

要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年度检查办法》的有关规定,认真抓好民办高校的年度检查工作。年度检查的内容主要是,民办高校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情况、依照条例履行登记手续的情况、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情况、人员和机构变动的情况以及财务管理的情况。要将民办高校自律与诚信建设情况、是否坚持非营利性质等,作为年度检查工作的重点。对违反《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开展活动的,要指出错误,限期整改,视其情节轻重,可给予“年检基本合格”或“年检不合格”的结论;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登记。

五、加大监督查处工作的力度

登记管理机关要加强与公安、教育等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监督网络,加强和推进社会监督,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监督机制。要重点监督和查处那些未经登记而擅自开展活动的、抽逃、转移或挪用办学资金的、办学结余分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行为。要会同公安、教育等有关部门依法查处、取缔非法办学机构和非法中介,对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加强工作协调和指导

登记管理机关要认真学习、领会、落实《通知》的精神要求,切实做好民办高校的登记管理工作,把民办高校登记管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高质量上来。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理顺管理体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与教育等行政部门的协调配合,按照职责分工,认真落实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做好登记、管理、服务和监督工作。

工程管理部管理办法篇7

一、目前案件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

目前实行案件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法律政策研究室负责模式,一种是案管部门负责模式。由案管部门负责案件质量管理工作的管理模式的优点是责任明确,案管部门通过把好案件受理入、出关口等业务来监督和制约业务部门的办案,能够使案件质量管理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松散变为集中,提高了案件质量标准。缺点主要有:案管部门只在形式上履行了审查的程序,但都属于事后审查,缺乏有效地监督和制约。与之相配套的机制(包括与案件质量关系密切的调研机制、审查结果的奖惩机制等)不健全,也使得案件管理工作因缺乏科学机制作为有效保障而基本陷于空谈,缺乏客观标准难以遵循,缺乏奖惩机制难以操作,势必导致案件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另外,案件质量管理行政化色彩浓厚。

二、建立健全案件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

检察机关案件质量管理工作是事关全局、事关检察机关整体在“两大考评”工作是否占据优势的关键。而案件集中管理是一项崭新的、创造性的工作,是检察工作的发展趋势,也是检察机关顺应时代要求的重大改革举措。在新的形势下,对履行检察职能、提高案件质量、加强内部监督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应当从以下几点强化案件质量管理工作:

(一)制订一套能够规范案管部门有效运行的制度体系

针对各项业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案件管理的工作原则,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规范体系,健全上下一体、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运行高效的案件管理机制,健全完善执法岗位责任规范、业务工作运行规范、执法质量保障规范、检察业务考评规范,依法构建一套制度完备、程序严密、标准具体、责任明确、考评科学、统一实用的检察业务制度体系,逐步实现执法办案工作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促使各项检察业务工作走上健康、有序的轨道。

(二)充分发挥案件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

案管部门要真正发挥好“管理”、“监督”、“参谋”、“服务”的作用,就必须履行好对各业务部门的办案情况进行宏观掌握、跟踪监督、问题预警和质量评估的职责。实行对办案全程各个环节的动态了解,不仅可以实现事后监督,而且还可以做到事前事中监督。通过完善案件质量评估、跟踪监督和问题预警,进一步规范案件质量标准,提高干警的质量责任意识,促进办案质量的提高。

一是案管部门应加强案件登记、录入、分流工作,规范案件受理。案件管理中心设立受理室,统一受理、分流案件,对刑事案件实行集约化管理,形成案件受理与办理分离机制,促进执法规范化建设,避免不规范受退案和压案等现象。同时注重对案件在部门间不同办案流程环节的监督,使案件质量监督和办案流程管理贯穿于整个案件的侦办全过程,转变事后被动监督为事前、事中主动监督。注重办案环节中与公安、法院相关联办案流程的监督,防止可能存在的监督脱节、空档现象,避免产生法律监督的盲区。二是要建立调研介入、调研联动和争议问题处理机制。案件监督管理部门要主动参与检察业务的办案活动中,在不涉及业务部门办案自的前提下,应积极跟踪、介入重点案件及重大业务活动,通过以调查研究为渠道,有针对性地对办案程序、定性、处理有争议的疑难案件、疑难情况、疑难问题等与有关部门共同探讨研究,促使案管工作更加规范化、系统化,保障办案质量稳步提高。三是要加强流程监控和同步预警,搞好办案跟踪监督和效率监督工作。案件分流以后,通过制作案件监控台账,围绕案件运行,抓住执法办案关键节点,从案件受理到案件归档,对案件流程完整性、办案程序合法性、法律文书规范性等进行全程监控。如在对不捕、不诉、无罪等案件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若发现存在不正常的上升或下降趋势的,应与有关职能部门及时开展调研,找出原因,报检察长后发出预警信号,并积极采取措施,改进当前工作,使检察业务工作整体运行态势和质量效果得到有效调控,确保公正高效文明执法。四是要强化内部制约,提高案件质量。案件管理机构应成为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机关的各项业务工作都是围绕办案开展的,构建案件管理机制就是要建立起办案质量的监控评价体系,通过对案件的流程监控和办案质量绩效考评,确保案件管理一体化、信息化和规范化目标的实现。案管部门应设立专门的案件质量监督评查小组,负责对案件质量和办案过程的动态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办案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对办结案件进行质量评查,尤其要针对不捕、不诉、改变定性、改变事实以及自侦案件中“三类案件”、“五种情形”的评查,严把案件“出口”关,增强办案人员的质量意识。

(三)建立案件质量问题处理和反馈系统,完善质量问题责任追究机制

该系统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在事前质量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后,追踪问题的处理情况,落实责任,保证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得以实现。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建立业务部门复查制度。针对案管部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各业务部门应定期进行复查,并提出整改措施。建立检委会听取整改意见制度,使案件质量监督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2、建立案件质量集中备案制度。实行集中备案,可以动态地把握案件质量情况,为以后的总结和分析准备资料,提供参考。

3、建立分析反馈制度。单个案件的质量好坏难以反映部门整体的案件情况,因此,应按季度、年度对《案件质量考核评分表》进行汇总分析,采用对比分析、单项分析以及对规律性的问题进行定向分析等方法,找出案件中的进步与不足,并定期向承办人公开反馈。

工程管理部管理办法篇8

一、设立专门的案件管理机构

案件集中管理是和传统粗放式管理相对应的一种案件管理模式,是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管理的跨越。这种管理模式通过建立专门案件管理机构,统一对案件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与控制,达到对案件信息进行全方面、不间断的采集汇总和综合分析,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横向整合,形成整体协调、运行顺畅、控制有力的案件管理新局面,确保检察权运行效能的最大化。设立案件管理中心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突出管理。案件管理中心是专门的案件管理机构,通过对案件的集中统一管理,能够及时全面了解和掌握检察机关全部案件信息,便于检察长对检察业务进行统筹指挥、组织、协调,提高决策准确性和效率,使检察机关的整体优势和效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是强化监督。设立案件管理中心,建立案件集中管理机制,主要作用就是对案件运行过程进行监控,防止和纠正办案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或失误,通过自体化的内部法律监督,控制权力运行,防范权力滥用,规范执法行为。

三是提高质量。案件质量是检察工作的生命线,一切体制机制的运行都应该以提高案件质量为核心。案件管理中心通过完善流程控制、案件质量评定、业务运行分析、综合考评等机制,进一步规范案件质量标准,极大提高干警的质量意识,促进案件质量的全面提高。

四是有利办案。案件管理中心作为案件管理部门,不参与到具体案件的办理中,不占用正常的办案时间,而且通过承担文书送达、对外移送案件、律师接待等事务性的工作,缓解事务性工作对办案人员的压力,有利于办案人员集中办案精力,提高工作效率。

五是方便群众。案件管理中心通过公开检察环节的办案程序、检务信息公开等工作,提高办案透明度,为群众查阅、了解案件进展开辟了正常的渠道,探索出一条落实执法为民的新途径,拉近了检察机关与群众的距离。

二、案件管理中心的职能定位和具体职责

案件管理中心与其他业务部门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如果定位不清、职责不明,就会和其他业务部门纠缠不清,甚至影响办案,这与设立案件管理中心的初衷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一)案件管理中心的职能定位

案件管理中心的职能定位是一个核心的问题,也是案件管理部门成立的现实基础。案件管理中心是案件管理的专门机构,在检察长和检委会的领导下,履行办案流程管理、业务运行情况分析、考核评价等职能。从机构属性来说是综合性的检察业务部门,其职能定位总体来说是:“管理、监督、参谋、服务”,即程序管理和实体监督并重,以提高案件质量;办案情况统计分析,以服务决策;兼顾服务办案,以提高效率。

1.案件管理中心的组织功能定位:检察长、检委会的“参谋部”。案件管理中心负责日常办案流程管理工作,掌握案件运行的全部信息,为检察长、检委会随时提供决策所需要全部数据,并通过对业务运行情况进行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2.案件管理中心的业务功能定位:“统管”和“督。“统管”即统一流程管理;“督权”即监督检察权行使。案件管理中心通过对案件实行统一流程管理,及时发现执法不规范、定性不准等问题,并加以纠正,有效解决“怠权”和“滥权”的发生,提高执法水平和案件质量。

3.案件管理中心的事务功能定位:业务部门的“后勤部”。案件管理中心在做好“参谋、管理、监督”的同时,要兼顾“服务”功能的发挥。案件管理中心通过承担文书送达、案卷移送等事务性的工作,使业务部门能够集中精力、专心办案,做到了“业务”和“事务”的分离,这是检察业务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提高了办案效率。

(二)案件管理中心的具体职责

案件管理中心应该在遵循专门性、独立性、统一性原则的基础上,履行好“管理、监督、参谋、服务”职能。包括十项具体职责:一是负责统一受理和分配审查逮捕类、公诉类、民事行政类等检察机关管辖案件。二是负责法律文书和工作文书的管理,统一对外移送案件;对管辖权争议案件进行协调管辖。三是负责制定、修改办案流程规则,统一实施办案流程监督管理。四是负责对有异议的不批捕、不、撤案、无罪等案件进行评查;对经检察长批准的具有重大影响、疑难复杂案件进行实体审查。五是负责对扣押、冻结涉案款物进行管理和监督。六是负责对检察业务数据和案件运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通报。七是负责检察业务综合考评工作。八是负责对上级交办、督办、检察长批示下级院办理的案件进行备案管理。九是负责接待律师阅卷、案件信息管理等工作。十是负责案件管理对下指导工作及完成检察长、检委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案件集中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统一受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督、案后评查、综合考评”是在总结各地检察机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它既是案件集中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也是检察机关案件管理改革近一个时期所要确立的目标。

(一)统一受案

案件管理中心通过统一受理和分配审查逮捕、审查、民事行政申请或者提请抗诉等检察机关管辖的各类案件,统一案件入口,对检察机关所办理的案件从源头进行控制,这是案件集中管理的前提。案件管理中心经程序审查后,对符合受理条件的案件予以受理分流,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不予受理,从受理环节开始严把案件质量关。

(二)全程管理

全程管理是指案件管理中心对受理的各类案件统一录入网上办案系统,并将整个办案过程通过网络置于案件管理人员的实时监控之下。期间,通过法律文书的审核、编号、办案期限预警等重点办案环节的管理,强化节点控制,使办案人员遵守案件流程管理规定。全程管理是整个案件集中管理过程中重要一环,没有全程管理就无法实现动态监督。

(三)动态监督

案件管理人员通过网上办案监督管理系统,对整个办案过程进行实时的、不间断的监督和检查,提醒、督促办案部门和人员遵守时限等程序性规定,并对定性不准确、法律适用不当等实体性问题进行监督,必要时可向业务部门发出监督提示函,要求予以纠正。动态监督是案件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提高案件质量的重要手段。

(四)案后评查

案后评查是案件管理中心对各业务部门办结的案件根据一定的质量标准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案后评查可以通过质量等级评定、质量抽查、重点案件评查等方式进行。评查的基本内容包括:程序是否合法、实体是否正确,文书是否规范及社会效果等方面的评价。

(五)综合考评

综合考评是案件管理中心对本院各业务部门及下级院执法办案质量和业务开展总体状况的综合考核评价,是检察机关业务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检察机关通过考评目标的设定,为执法办案指明努力的方向,并通过有效运用考评结果,开展检察业务指导工作。

四、构建完善的案件集中管理机制

案件集中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发挥其预期的管理效能,需要其系统内部各种管理机制得以健全和完善并规范运行。完善的案件

集中管理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构建案件流程管理机制,加强对执法办案过程的全程监管。流程管理就是运用规范化管理理念和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确立办案操作规程与质量标准,通过案件管理机构对案件集中归口管理和全程跟踪监控,实现规范执法行为和提高案件质量的一种管理活动。[1]流程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建立“全程管理、动态监督”的执法办案监督管理机制,没有信息化网络技术手段的应用,流程管理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案件流程管理机制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案管人员通过办案流程管理系统可随时了解每一个案件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实现案件进行到哪里,监督制约就跟踪到哪里,发现问题就查究到哪里,解决监督滞后性的问题,有效防范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其次是构建案件质量等级评定机制,全面加强案件质量管理。案件质量等级评定是检察业务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案件管理中心加强案件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检察机关应建立健全《案件质量等级评定制度》,确立案件质量等级评定的标准和方法。案件质量等级标准可以从程序、实体、社会效果、文书制作、卷宗装订等方面进行考察,将案件分为精品案件、优质案件、合格案件、不合格案件四个等级,每个等级设定具体的案件质量标准。案件管理中心根据案件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对业务部门办理的每起案件开展质量评定,评定结果记入干警执法档案,并纳入年终考核评价的内容。案件质量等级评定可以和日常案件监督管理工作结合进行,和对不捕、不诉、撤案等重点案件的评查相结合进行,全面加强案件管理,提高案件质量。

再次是构建检察业务运行分析评价机制,加强对业务运行统筹管理。案件管理中心作为检察长和检委会的“参谋部”,处于案件信息交流汇总的“枢纽”地位,通过运用检察业务运行情况定期统计分析,执法办案活动专项检查等手段,客观评价办案质量、效率、力度和执法规范化状况,提出改进工作的对策,服务检察长统筹指挥各项检察业务。检察业务运行分析评价可以采用月度通报、季度分析、半年、年终研讨的形式进行。即案件管理中心每月结束后,对上月各业务部门的办案情况进行统计后,在全院进行通报;在每季度结束后,对上季度的检察业务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在半年、一年时对检察机关的办案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召开检察业务运行研讨会,并邀请院领导、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讨论。检察业务运行分析研判的内容应包括:当前或一个时期内的办案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采取的对策;当前或一个时期内某类案件出现的异动,分析异动的原因,下阶段工作应注意的问题;分析预测下一个阶段检察业务的运行态势,部署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

第四是构建案件管理预警机制,发挥案件管理部门的预防功能。加强案件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办案质量,防范错案、不合格案件的发生。案件管理中心把建立案件管理预警机制作为案件集中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来抓,通过全程管理、动态监督、业务运行分析、质量考评等手段,建立了全面的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变以往事后监督为事前预警、事中控制,有效提高案件的质量和效率。办案流程监督管理系统将诉讼程序划分不同的办案环节,并为每个办案环节设定期限,对案件流转环节中的违规行为和违反办案期限的行为自动发出警报,有效避免了违规行为和超期羁押现象的发生;通过业务运行分析,对捕后不诉、撤回、无罪等重点监控的案件质量指标设定警戒线,定期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存在不正常的上升或下降,向有关部门发出预警信号,与有关职能部门及时展开调研,找出原因,积极采取措施,修正当前工作,防止问题的进一步衍生。

最后是建检察业务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检察业务工作的指导。检察业务考核评价作为检察机关业务管理的指挥棒,是规范、约束检察机关执法办案行为的重要抓手,对考核评价对象具有极大的引导、激励作用。案件管理中心作为检察业务管理的综合部门,统一负责检察业务综合考评工作,对本院及下级检察院执法办案质量和业务开展状况进行考核评价,并有效运用考评结果,开展检察业务指导工作。考核评价机制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有完善的考核评价运行机制。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应当包括科学合理的考评目标、客观公正的考评方式、适当的奖惩措施。首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目标,这是进行考核评价的前提。案件管理中心在设定考核目标时应该把目标设定在“可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程度,使考评对象始终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激励作用的充分发挥,并且目标的设定要尽量量化,实在不能量化的要细化,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其次,考评所依据的数据一定要客观真实,这是考评客观公正的前提。案件管理中心可以按照“平时收集、季度汇总的方式进行,并依据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半年测评、年终总考。最后,要强化考评结果的运用,把考评结果作为学习、培训、晋升的依据,有效发挥考评的激励作用。

工程管理部管理办法篇9

关键词:检察机关;案件管理;机制;意义;建构

加强检察机关案件管理工作是推进检察管理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建立检察案件管理机制,为办案服务、提速、监督、保障,严格规范行使检察权,保证案件的程序公正、实体公正,提高办案效率,是检察机关实现“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工作主题的重要保证。

一、检察案件管理机制建立的现实意义

检察权在本质上属于公权力,其行使公正与否,关系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检察权的运行必须得到有效的监督与限制。

(一)案管机制建立有助于促进检察机关的执法规范化建设

检察机关传统的案件管理模式是检察机关各业务部门自我受理、自我管理案件,在案件办理上呈流水线作业的模式,但检察机关的内设机构大部分是流程关系,案件从受理举报到公诉,各个环节是按照诉讼流程的顺序线型排列,对流程统筹型需求比较强,虽然注重后程序对前程序的制约,但在案件流转过程中,案件的具体行踪没有一个部门能全面了解、掌握情况,都是各管一段,导致对检察业务缺乏集中统一的指挥和有效的管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检察机关整体效能的发挥,影响了检察队伍的执法规范化建设。[1]案管机制通过成立案件管理中心作为一个专门的案件管理机构,对检察机关受理的案件进行常态性、统筹性、全面性的宏观管理,突破了检察机关原有的案管模式,有利于加强执法办案的横向监督制约、纵向统筹指挥,有效弥补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漏洞,防止检察权滥用。

(二)案管机制建立有助于加强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

自检察机关恢复重建三十余年来,围绕加强内部监督一直不间断地进行着改革。但是,这种监督制约主要来自本院领导、上级检察机关的监督和下一个诉讼环节的监督,并没有一个内部独立的监督部门,因此,缺乏有效的预警、督办机制,而且这些监督往往都是事后监督,不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业务环节上的各类差错和问题。而案管机制通过案件流程管理、案件质量管理和赃证物管理等内部监督措施,使得检察业务的管理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松散变为集中,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监督。

(三)案管机制建立有助于促进司法公正

为保障检察官对案件客观事实和法律适用作出独立正确的判断,这种监督就必须是办案主体外的一种力量,即应当实现案件管理与案件办理相分离。申言之,由不同职能部门分别行使管理和办案的职权,能够较为充分地体现监督与制衡,促进司法公正。[2]办案权、监督权集中于一个部门,监督者行使监督权时,通常会只注重实体部分,对一些本应履行的程序加以简化,程序监督形式化。历年来的司法实践证明,程序公正是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价值目标,是人类司法文明的重要表现。可以说,监督与办案分离,是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内在要求,也是案件管理机制的要义之一。

(四)案管机制建立有助于检察机关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

随着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不断完善,办理案件不断增多。尤其是侦监、公诉部门,干警每人每年办理的案件少说也有上百起。检察案件环节多、时间紧、任务重,承办人还要在事务性工作中耗费大量精力,影响了案件质量和效率。在案管机制下,通过发挥案件管理部门各功能区的作用,合理调配办案资源,切实减少案件流转繁琐、司法内耗大等问题,将办案部门和办案人员从繁重的事务性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实现了诉讼的经济性,促进办案效率的整体提高。

二、检察案件管理机制的设置

检察机关实行案件管理是检察机关强化内部监督的重要尝试,适应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强检察机关案件管理,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健全和完善长效监督机制,统筹和协调各部门的检察业务工作,实现监督的专业化、系统化。目前,各地检察机关已纷纷成立案件管理中心,设置了实质性的部门载体,这对于切实加强和改进案件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意义。按照最高检察院提出的“统一受理、全程管理、动态监督、案后评查、综合考评”的要求,结合近年来各地案管中心建设的实践,笔者认为,案管机制的设置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建立案件程序管理机制,加强对执法办案过程的全程管理

案件管理中心通过统一审查受理和分配各类案件,对扣押涉案款物管理等监督等手段,实施案件“进口”与“出口”的监管,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内部规章制度,对案件的整个诉讼过程进行监控和程序性审查,即审查各办案部门办理的案件是否在法定期限内办结,对案件的非结论性处理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准确掌握各类案件在办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发现即将到期案件及时提醒承办人,避免超期办案;发现侦查机关有超期办案情况的,及时通知相关业务部门,由各业务部门予以监督,促进执法办案活动依法规范进行。通过案件流程显示,全院所有的案件流程情况,包括执法办案的每个环节、每个过程一览无遗,大大促进了检务公开。在对案件的流程化管理中,通过预警机制等手段,可以有效地将案前、案中、案后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了案件的全程动态监督,克服了单纯事后监督的弊端。

工程管理部管理办法篇10

关键词:   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提升办法:

abstract: inrecentyears,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theadministrativeworkofenterpriseofficehasgraduallydevelopedtothedirectionofintegration.Greatchangeshavetakenplaceinmanymanagementinstitutionsandmanagementfunctions,andtheimportanceofadministrativemanagementhasgraduallybecomeprominent.inthecurrentmarketdevelopmentsituation,theenterpriseofficeadministrativeworkisfacingalotofdifficulties.inviewoftheseproblems,itisnecessarytoincreasetheanalysis,reducetheproblemscausedbytheofficeadministrativework,andpromotetheimprovementoftheeffectivenessoftheofficeadministrativeworkofenterprises.thispapermainlyanalyzestheproblemsexistingintheenterpriseofficeadministration,anddiscussesthecorrespondingmethodstoimprovetheeffectiveness,forreference.

Keyword: enterpriseoffice;administrativework;improvementmethods;

1、引言

行政管理工作在企业办公室内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基础。在办公室行政工作中包含非常多的工作内容,而且综合性较高,涉及范围较广,行政管理工作对于企业上下级工作起到了桥梁作用,关系着企业的正常运营。所以,企业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加大对自身工作职责的分析,探讨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促进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

2、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的特点

2.1、服务性

企业办公室行政工作具备着较强的服务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为领导服务。行政工作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企业决策人员完成相应的工作内容,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第二,为各职能部门服务。行政工作人员需要保持各部门之间的紧密沟通与联系,做到各部门的相互配合,确保企业内部工作的高效开展。行政部门在企业内部发挥着关键作用,促进了企业内部管理的协调性,让各项工作开展更具效率。

第三,为员工服务。结合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内容,积极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充分调动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真正实现行政工作的落实与优化。

2.2、复杂性

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着极强的复杂性,在实际的企业运转中,行政部门需要做到对企业内部各个事物的分析,虽然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都是小事,但是过多的小事堆叠在一起,造成了事物处理的繁杂性,一旦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到工作效率,还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加大对行政工作的正确认知,做到对各细节的分析,无论事务大小都应该保持正确的工作态度,尤其对待一些复杂的事务处理时,需要做到以人为本的原则,注意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科学开展。

2.3、困难性

企业办公室行政工作具备着非常强的开放性与系统性,而这一情况增加了办公室行政事务管理的难度,每一位办公室行政工作人员都需要积极处理好各项事务之间的关系,配合企业决策人员的工作,做到行政管理的优化,积极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难题。其面临的主要困难包含以下方面:首先,行政管理工作需要保持其时效性,针对工作复杂程度展开分析,对于一些需紧急完成的工作要做到马上执行,不允许出现延误。其次,落实科学的沟通和交流。在企业发展中,行政工作人员需要协调好上下级部门之间的关系,注意企业内部关系的掌握。行政工作人员主要做到的工作内容是上传下达,让企业各部门凝聚力提升,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最后,工作职责较大。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包含为企业决策人员安排会议、对物品的采购和发放等,为确保各项工作的积极开展,行政工作人员需要做到对各领导层和员工的需求分析,认真落实工作职责。

3、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能

3.1、协调职能

办公室行政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上传下达,属于企业内部信息的中转站,及时做到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与传递。在协调职能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上下协调。上下协调就是指根据企业内部的工作重点和决策方向展开分析,做到与相关部门的科学沟通,及时了解基层工作状况,将信息准确传达给上级领导,并且将企业决策传递给相应的职能部门。

第二,横向协调。横向协调就是指在企业内部的所有职能部门,由工作人员负责做到对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配合,加强合作。

第三,内外协调。内外协调主要是指办公室内部和外部的协调作用,既要掌握企业内部发展状况,又要明确外部发展形势,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第四,应急协调。企业应急协调就是指在企业日常工作中面临的突发事件,行政工作人员需要根据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进行跟踪和报告,做到对各项资源的科学分配,积极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理。

3.2、参谋职能

行政管理是企业内部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上传下达的作用,同样也是企业决策人员的重要辅助,所以需加大对行政工作的重视力度,并不能将行政工作归结于简单的文件收集与整理。在企业内部开展办公室行政工作时,需要具备较强的全局意识,结合企业发展重心进行分析,将有效信息及时进行提炼并上传给领导,做到对企业发展的全面分析。

3.3、服务职能

行政工作非常复杂,包含各类细节服务功能,也是办公室行政工作中的主要功能,必须要明确服务质量,保障各项工作的及时开展。办公室行政工作不仅仅要为企业领导服务,还需要做到对每一位员工的服务,也就是相当于后勤工作。办公室行政人员应做到对企业发展状况的分析,实施对基层部门工作状况的调查,通过工作报告总结,采用合适的方式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辅助。另外,各职能部门需要保持良好的沟通,掌握每一位员工的需求,做好桥梁工作。

3.4、组织职能

根据企业内部的工作状况,为相关部门和企业领导做好会议准备工作,做好重要客户的接待,做好相应的组织管理,让企业管理体系更加科学,促进企业的发展。

4、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4.1、制度规范不完善

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非常复杂,涉及内容较多,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办公室行政工作容易出现问题。因此,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的制度和规范,但是目前,一些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并不能确保行政工作的科学开展,再加上近年来很多办公室行政工作人员的压力较大,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着工作职责划分不够清晰的现象,造成了工作质量低下,无法满足日常的管理要求。办公室行政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将会造成日常工作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造成了工作效率下降,甚至会制约整个企业的发展。

4.2、“以人为本”原则未落实到位

办公室行政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的职责过于集中,再加上现有的管理制度无法落实对工作过程的监督,造成了办公室行政管理存在漏洞。办公室行政工作本就复杂,在工作过程中如果并未充分考虑到基层职工的意见,将会让行政管理工作失去价值,无法满足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增长,甚至会无法落实企业领导层下发的政策,对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实现极为不利。

4.3、行政人员能力欠佳

在当前的企业发展中,企业职能部门在进行员工招聘时,并未针对员工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分析。办公室工作内容和重要性逐渐凸显,这也就提升了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但是仍有很多能力和素质无法满足要求的工作人员进入企业办公室行政工作中,这些工作人员具备的专业知识不足,也无法做到对问题的科学处理,最终导致工作处理方式无法得到管理层和职能部门的认同,降低了企业效率。

4.4、精细化管理意识缺乏

通过对当前大多数工作人员实际情况的调查,发现行政工作人员具备的综合素质并不高,而且还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等现象,造成这一现象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企业内部精细化管理理念的融入不足。首先,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工作人员意识不足,造成了企业内部工作的疏漏,不利于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其次,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不足时,会让工作人员对现有的工作流程存在争议,很多工作人员无法有效完成自身的本职工作,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存在漏洞。这些问题在实际的管理中得不到解决,将会酿成企业内部的不担当和不作为现象。

4.5、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化应用不足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也需要融入更多的信息化技术,促进信息的高效传递。但是,在当前的企业管理中,办公室oa系统还在持续优化,很多信息集成并未落实,尤其是信息的填写和报送模式存在漏洞,造成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延误。

5、提升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实效性的方法

5.1、建立完善的行政工作管理系统

在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大对管理制度的规范,降低办公室行政管理中出现的失误。首先,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利用管理制度形成对工作人员行为的约束,引进先进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强化管理模式的更新,结合企业自身情况,确保建立更加科学的管理体系。其次,在办公室行政工作中明确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避免在工作过程中出现职能交叉,也减少工作人员处理问题的懈怠现象。最后,制定办公室物资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各项物资的采购、保存与发放,避免办公室物品使用不当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5.2、强化行政人员能力

人员能力是提升办公室行政工作效率的基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加大对能力低下等人员的科学处理,坚决不允许出现功劳冒领的现象,做到办公室风气的公平与公正。针对办公室内部一些能力较强的员工给予鼓励,让其具备更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在实际工作中不会因得不到鼓励而丧失工作的热情。为满足办公室行政工作的积极开展,需要融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加大对行政管理人才的融入,选取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行政工作中,同时对现有的行政工作人员展开专业培训,提升其能力和素养。另外,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评级制度,针对工作人员日常表现进行考核,以促进行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5.3、健全行政工作管理制度

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企业想要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当前的时代背景属于信息化时代,在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中工作重要性愈发凸显,企业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做到对问题的核心分析,与企业发展状况相融合,建立符合办公室行政工作内容的规章制度,做到对各工作的引导,减少办公室工作中出现的漏洞。同时,利用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约束,提升工作人员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另外,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展开科学管理,可以通过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融合的方式,保障企业办公室内部风气的优良。通过完善的薪酬管理方案,激发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薪酬考核中,企业可以配备随机机制,防止在工作过程中出现资历至上等现象。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范畴作为考核指标,强化工作人员薪酬体系制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5.4、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降低行政工作难度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技术已经融合到了各个行业,既提升了工作效率,又增强了工作质量,所以在办公室行政工作中也需要加大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减少繁杂工作给行政工作人员造成的压力。首先,企业需要结合实际的状况,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大信息处理力度,保障资金投入的合理性,结合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挥智能化管理的优势。其次,在信息化技术应用过程中,需要加大对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重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对各类数据和信息的收集,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更多支持。最后,在企业内部开展信息化技术应用时,企业工作人员可以在管理过程中加大对各类办公软件的应用,如邮箱、钉钉等软件,做到对各类软件的科学维护,整合企业内部的现有资源,促进各类资料和档案的数字化整理,从多个角度开展各项工作内容,促进行政工作的科学开展。

5.5、明确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目标

首先,工作流程优化。在企业内部结合企业的经营状况,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工作流程进行优化,结合工作性质将工作任务进行划分,确保各工作流程制定的科学性,既做到对任务的简化,又做到对各项工作任务的科学安排。其次,考核标准和考核要求的严格执行。在办公室行政工作中包含程序性工作和非程序性工作,通过对工作内容的执行,加大对各类指标的分析,确保指标量化具备较强的科学性,让员工具备更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实际的考核中做到公平与公正,奖罚分明。

6、结语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受到高度重视,通过科学的行政工作的落实,能够推进企业经济效益增长,保障企业更具竞争价值。因此,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加大对日常工作问题的分析,通过不断总结优化办公室工作内容,做到对工作职责的科学划分,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常树才提升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实效性的方法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4):39+41.

[2]柴晓华国有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办公室业务,2019(10):5.

[3]龚媛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的路径选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09):98-99.

[4]卫姝桥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策略探究[]现代国企研究,2019(08):61.

[5]李军军浅谈做好企业办公室行政事务管理工作J办公室业务,2019(04):7.

[6]刘雪锋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的路径选择([].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23):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