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安全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30:29

大学毕业生安全教育篇1

论文关键词:高校;毕业班学生;安全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大众化,各高校毕业班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同时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密切,高校校园由过去封闭型的“世外桃源”转变为开放型的“小社会”。高校学分制改革后,学生的流动性增大,班级的日常管理松散,高校毕业班学生个性化问题突出,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使得毕业班学生的安全问题存在很大的隐患,涉及高校毕业班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等突发事件频发。

当代高校毕业班学生面对的安全问题日趋繁多和复杂化,对此除了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外,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对高校毕业班学生这个群体给予高度关注。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指出:“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而作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毕业班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更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一、当前高校毕业班学生安全存在的隐患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制度改革的深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高校的社会化进程加速,高校的办学形式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变化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认识空间,为学生毕业后从校园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提前做了预习和准备;但另一方面,这些变化也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一些冲击,使其安全方面存在更多新的隐患。当前高校毕业班学生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

高校毕业班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社会背景下,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设置骗局和陷阱,给毕业班学生的顺利就业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其中误入非法“传销”陷阱是对毕业班学生人身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国内某些地区非法传销活动猖獗,不法分子利用高校毕业班学生急于求职的心理,通过熟人联络等方式诱骗大学生从事非法传销活动。还有一些假冒公司,打着招聘的旗号向应聘者收取“培训费”等各种费用,或者以“剥削性”试用期的方式招收免费劳动力。这些非法组织骗钱害人,而毕业班学生缺乏此类相关的防范意识和能力,这使其生命安全时刻处于危险的境地。

2.交通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

交通安全的环境,包括大学生在校园内和校园外的道路行走、乘坐交通工具时的人身安全的环境。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化的加深,高校就处于社会之中,校园的人流量、车流量急剧增加,增加了校园内的交通安全隐患。同时,在学分制背景下,毕业班学生除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外,基本上都已经没有课了,许多毕业班学生由于考研复试、找工作或者实习等原因要经常离校外出,而其对交通法规的漠视、交通安全意识比较淡薄或者思想麻痹大意,这都有可能发生交通意外,由交通引起的人身安全问题也屡有发生。

3.宿舍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

高校毕业班的学生由于自身流动性比较大,同一宿舍的人在宿舍停留的时间不统一,个性化问题比较多,给班级和宿舍管理带来很大难度。毕业班学生在宿舍内大功率电器的使用率高,而学生自身的防火防盗意识薄弱,这不仅加大了宿舍管理的难度,也在无形中埋下了很多安全隐患。另外,一些高校毕业班学生以在外实习、求职等名义,私自在校外租房居住,这也对毕业班学生人身安全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4.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普遍都非常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现实,给遍寻就业机会的毕业班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高校毕业班学生还面临着学业压力、感情压力、经济压力、家庭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等,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和压力,就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郁、不安、恐惧、自卑、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在这些心态下,有的毕业班学生在找到工作签约时患得患失,在签不签约的选择中犹豫不定;有的毕业班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几经波折,却屡试屡败,开始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给学校的安全稳定和学生自身的安全带来隐患。因此高校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需要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

二、当前高校毕业班学生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

高校毕业班学生作为在校大学生的一个特殊时期的群体,其存在的安全隐患与在校大学生存在的安全隐患具有很多共性。因此,究其原因方面二者也具有共性,甚至前者是后者的沿袭,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高校对安全教育的力度不够

主要表现在:第一,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机构设置不规范,责任混乱不明确,出现事故时相互推脱责任、安全教育得不到落实、安全教育质量不高。第二,重管理,轻教育。针对学生的安全问题,目前高校主要还是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加大惩处力度等手段,而对于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培训、安全教育的质量好坏、在安全事故中的求生技能和能力如何等方面的重视不够。第三,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轻预防,重善后。高校安全工作具有不可预测性,对其的预防容易被疏忽,多数情况下只有发生了安全责任事故,才会引起高度重视,然后再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其实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第四,高校的安全教育不成系统,与实际相脱节,形式化严重,实用性不高。

2.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制度不完善和执行力度不够

一方面,由于毕业班学生的流动性大,日常的管理制度对其又存在某些不适用性,而针对毕业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有效管理制度尚未制定,在管理上存在很多漏洞和难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宿舍楼管、高校保卫人员、辅导员、学生干部等制度制定和执行者之间缺少充分的联系与合作,使得管理工作中出现一些不协调现象。目前各高校宿舍管理基本是物业化,物业管理人员的组成复杂,大多是面向社会招聘而来,个人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心欠缺,严重缺乏专业性管理知识和技能,使安全管理制度在执行力度上大打折扣。转贴于

3.社会外界的诱惑和影响

现实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诱惑和陷阱,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身在其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深受其影响。我们变得越来越倾向速食主义,对某一事物越来越没有耐心,越来越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判断好坏、去分辨是非。对于毕业班学生而言,求职心切的同时,又抱有一些不合实际的想法,比如渴望一步登天,能够有迅速致富的快捷道路,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钻的漏洞,制造一些就业陷阱,打着高薪招聘的旗号,招摇撞骗,骗取钱财。

4.学生自身安全意识淡薄,面临的压力过大,社会责任意识缺失

增强大学生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是安全防范的关键。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大学生都抱有侥幸心理,总觉得伤害或者事故不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不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3]认为那与自己无关,其安全防范意识非常淡薄,这为意外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给不法侵害者有可乘之机。大学生普遍缺乏对生命的认识、珍惜和尊重的意识,而在其复杂的成长环境中,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当其遭遇某些挫折时,如学业困难、就业失败、情感困惑、经济压力、家庭变故、生理疾患、人际关系紧张等压力时,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缺乏必要的社会应对经验。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负面的消极的心理情绪,甚至会造成轻生等严重后果。

三、加强当前高校毕业班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建议

1.加强高校的安全教育力度,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高校应采用多种形式在大学生中开展安全防范教育和普法教育,将安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中,并将其规范化、制度化。高校的安全教育不仅仅只是针对新生入学时期,还应该针对不同时期、不同情况的学生,安排一系列的安全教育活动,使安全教育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高校的安全教育方式也不能只停留在课堂的理论性教学,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校报等校园媒体资源和各种相关的活动,以案说法,多渠道地采取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演习,通过丰富而贴近生活的亲身实践体验来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引导其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同时培养其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

2.完善日常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度

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日常管理的规章制度,对高校特殊时期和特殊群体要有全面的、明确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对毕业班学生确保实现严格的请销假制度和宿舍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毕业班学生在外私自租房的现象,对于外出学生实行一周安全报告制度等。同时高校要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辅导员队伍和公寓管理员队伍,完善对辅导员和公寓管理员的考核、选拨以及激励制度,切实加强学生公寓安全保卫工作,密切高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联动,加强对毕业班学生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度。

3.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文明离校教育

毕业班辅导员要有预见性,详细摸排安全隐患,认真分析学生的真正动机和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方案,提前加强毕业班学生文明离校的教育和宣传。另外,开展一些与毕业生相关的班级活动,如欢送毕业生晚会、毕业典礼、毕业生聚餐、师生联谊、文体活动等,丰富毕业班学生的生活,转移和分散其注意力,引导其安全、文明、有序离校。

4.加强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受挫和抗压能力

随着毕业离校的时间越来越近,毕业班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会越来越大,再加上当前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比较优越,其受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低,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引起极大的心理波动,造成心理问题。[6]因此,高校应更加关注毕业班这一特殊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建立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经常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其科学地减轻压力,提高其心理的抗压能力。同时教育他们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认识,培养其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乐观面对困境、勇于承担责任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5.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的培训

针对毕业班学生,高校在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与服务的同时,要加强对毕业班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离校前的安全常识教育和防诈骗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就业指导和应聘技巧培训活动,开展就业安全教育,拒绝非法传销,揭秘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欺骗事件,帮助毕业班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其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提高识别非法传销组织和就业陷阱的能力。

6.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加强信息交流和互动

大学毕业生安全教育篇2

本刊讯(记者杨曙光)4月12

本刊讯(记者杨曙光)4月12日下午,省教育厅召开进一步加强营养餐安全管理电视电话会议,回顾总结前一阶段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针对我省近期发生的学生营养餐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安排。

会上,省教育厅巡视员廖晓珊宣读了高峰副省长4月12日作的重要批示和罗崇敏厅长对会议作的重要批示。

高峰在批示中强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各地各部门为保障学生能够吃上营养餐、改善学生营养健康状况、提高体质水平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学生营养改善工程重中之重的内容认真抓好。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严格监管,严肃纪律,坚决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学生健康安全,把这一惠民工程真正做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幸福工程。

罗崇敏在批示中指出: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我省教育部门、特别是各有关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改善学生的营养、增强身体素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起了积极的作用。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强营养餐原料采购、加工烹饪、食品贮藏保管等各个环节的卫生安全管理,杜绝学校餐饮卫生安全问题的出现,确保中央和省政府关于营养改善计划在我省全面落实。

省教育厅副厅长张之政在会上介绍了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开展情况,并重点从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作落实,强化安全管理、确保饮食安全,加强营养教育、科学卫生饮食,落实工作人员、确保工作开展,完善应急预案、处理突发事件,开展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惩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7个方面对下步工作进行了安排。

大众控股(新加坡)智力支边暨云南幼教信息化论坛在昆举行

本刊讯(记者杨曙光)4月13日,以“幼教信息化与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为主题的2012年大众控股(新加坡)智力支边暨云南幼教信息化论坛在昆明举行。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并致辞。300余名幼教工作者和来自香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专家参加论坛,并就如何提高幼教信息化水平、如何提高幼教教师素质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罗崇敏在讲话中强调,幼儿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对幼儿的兴趣培养,行为养成,智力开启,思维训练的过程。幼儿教育要道法自然,遵循幼儿成长的规律,遵循幼儿教育的规律。教育信息化注重的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学前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信息素养,要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国际国内的信息资源,推进幼儿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对农村幼教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大众出版集团成立于1924年,是一家在新加坡上市的国际化集团。集团发源于华文教育,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的研发工作,从2000年开始,配合新加坡政府推动数码教育。在过去10年开发了许多数码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软件,电子书包,及多种多媒体教学平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在当天开幕式上,大众控股(新加坡)有限公司昆明富保利教学科技公司现场向全省一级示范幼儿园捐赠了价值1100万元的教学资料。

上海市慈善基金总会

公益助力云南校车建设

本刊讯(记者杨曙光)4月10日,《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公布施行。是日,由上海市慈善基金总会发起,并联合上海烟草集团和上汽集团向云南捐赠专业校车捐赠仪式在昆明举行。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省烟草专卖局局长余云东及上海烟草集团、上汽集团的领导出席捐赠仪式。仪式由省教育厅副厅长张之政主持。

罗崇敏在捐赠仪式上致辞,他表示,云南省教育厅高度重视这一次捐助,特别是第一次接受了这样的捐赠,我们非常感动。我们会教育云南的学生,要有感恩之心,要有感恩之情。我们的感恩就是要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高度重视校车使用的安全,全面加强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在享受社会关怀的时候,把它作为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安全生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动力,使自己很好的成长、成才,来报答关心我们生命安全、关心我们学习生活的企业。”

“这次所捐赠的上汽集团最新推出的maXUS大通V80校车,是国内首家符合国家标准的6米以下校车产品,更是国内唯一通过严格翻滚测试的轻客校车。这批校车每辆可乘坐18名学生、1名看护老师和1名驾驶员,适合道路情况复杂的城市街巷、山地等地区使用。”上海烟草集团副总经理唐煦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本次校车捐赠,不仅推动了校车安全理念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更解决了云南部分地区急需安全校车的问题。”

云南教育系统启动“跨越发展先锋行动”

本刊讯(记者张惟祎)3月23日,全省教育系统启动“跨越发展先锋行动”视频会议在昆召开。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杜玉银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陶晴主持。

为贯彻落实省九次党代会的重要精神和《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实施“跨越发展先锋行动”的意见》精神,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党组3月初制定了《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实施“跨越发展先锋行动”的实施意见》。

杜玉银在讲话中,就在全省教育系统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好“跨越发展先锋行动”提出明确要求:

一是要准确把握教育系统实施“跨越发展先锋行动”的总体要求。要把“行动”作为基层党建工作服务教育科学发展全局的总要求和总抓手,积极引导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紧紧围绕省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国家和我省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争先进位、服务群众、凝心聚力、强基固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推动云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是要明确全省教育系统实施“跨越发展先锋行动”的主要任务。一要创先争优树教育系统典型,明确要求推动学校抓落实;二要争先进位创教书育人先锋,形成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三要创服务育人先锋,增强跨越发展的整体合力;四要凝心聚力创和谐校园先锋,营造跨越发展的良好环境;五要强基固本创科学发展先锋,夯实跨越发展的组织基础。

三是要加强对全省教育系统实施“跨越发展先锋行动”的组织领导。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二要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三要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国务院督察组充分肯定云南切实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本刊讯(记者张惟祎)为深入了解各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3月24日至28日,由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姜志刚为组长的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督察组赴滇对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重点督察调研。

3月27日,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督察组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召开云南高校座谈会。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陶晴主持会议并代表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作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汇报,9所在昆高校分别汇报各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陶晴在汇报中说,近年来,云南省高校毕业就业工作总体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连续4年以每年1万多人的规模递增,年增幅均超过11%,面临总量压力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挑战。同时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还面临在扩大就业总量的基础上,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就业质量的新课题。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注重并突出抓落实、创新、质量、维稳的工作原则和关键环节,各高校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广泛动员学校、企业和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11年云南省有高校毕业生115821人,年终就业率为95.9%。

大学毕业生安全教育篇3

根据会议安排,我对20*年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对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进行探讨,对20*年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等会王菊梅副省长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20*年我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20*年我省共有大中专毕业生31.1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毕业生22万人,比20*年增加4.1万人,增幅约30%。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过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省辖市、各大中专院校和广大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截止9月1日,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9.78%,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年初确定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我省上年同期水平”的“双高”就业工作目标任务;普通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继续保持在90%以上,实现了“十一五”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开局。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专门发简报介绍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前不久,省委徐光春书记做出批示,充分肯定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回顾过去一年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体会: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扎实推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去年4月份,徐光春书记、王菊梅副省长等领导同志到省教育厅进行专题调研,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李成玉省长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省人大、省政协有关领导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各省辖市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就业再就业工作议事日程,强力推进;各大中专院校认真实施“一把手”工程,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职能部门具体抓,上下结合、齐抓共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各有关方面分工合作,共同促进毕业生就业。教育厅作为牵头部门,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和20*年扎实办好人民群众关心的8件实事之一;组织、人事等部门积极实施“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计划”、“大学生村干部计划”、“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计划”等;人事等部门注重发挥人才市场的重要作用,并从高校毕业生中录用了一批公务员;劳动保障部门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市场促进毕业生就业,并把尚未就业的毕业生纳入社会低保范围;共青团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贫困县计划”;公安部门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的落户服务;财政部门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民政部门为因患病等而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实施临时救助;省发改委拨50万元专款,支持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人行、工商、国税、地税、中小企业等部门为自主创业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减免税费等多种支持;宣传、新闻部门坚持正确导向,为毕业生就业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广大用人单位不断增强人才意识,积极开发和提供适合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狠抓政策落实,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环境。按照国家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年的部署,年初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与省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对各地和省直有关单位贯彻落实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政策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使毕业生就业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贯彻落实中央18号和省委36号文件精神的配套政策措施。如:南阳市政府与河南农业大学联手实施了“科教富民行动计划”。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邓州市100多名毕业生回到家乡自主创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四)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及信息化建设,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教育厅与信阳、新乡等省辖市政府和发改委、卫生厅、食品药品监督局、中小企业局等部门联合召开了分区域、分行业、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人事、劳动等部门和各省辖市分别举办了面向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各高校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校园招聘活动。同时,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组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联盟,全省各高校都开通了就业网站,举办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毕业生就业网络双选活动。

(五)强化毕业生就业指导,切实提高服务水平。教育厅会同人事厅建立了全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轮训制度,成立培训中心,计划20*-2009年将全省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培训一遍,目前已举办5期培训班。不少高校也结合实际进行了校内培训。各高校加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活动。郑州大学、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等40多所院校举办就业指导服务周、服务月、就业论坛等活动上百次,有效地提高了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六)满腔热情地关心帮助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教育厅对民办院校、新建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重点指导,并针对女性毕业生和残疾毕业生就业难的实际情况,先后与省妇联、省残联在河南财经学院、中州大学举办了女性毕业生和残疾毕业生就业专场双选会。各高校积极开展就业帮扶工作,加强对家庭经济贫困、身体残疾、长线专业等求职难度较大毕业生的服务。各省辖市积极实施待就业毕业生登记制度,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带着深厚的感情,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帮助他们就业。

(七)加强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提高毕业生就业统计的准确性。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情况定期报告制度”,设立举报电话,并在河南工业大学等7所不同层次高校设立了就业状况监测点,确保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数据真实可靠。

(八)适应市场需要,科学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我省连续四年向社会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学校评估、学科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适度挂钩,调整了部分高校及专业的招生规模。各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需要,调整专业结构,改革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郑州轻工业学院轻工职业学院、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的“订单式”培养成效显著。

(九)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和文明离校工作,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各大中专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思想教育和安全文明离校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毕业教育和后期管理,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确保毕业生文明离校,维护了学校的安全稳定。这一工作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

(十)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党和政府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宣传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先进典型,在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主要媒体多次对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专题报道,营造了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20*年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提供的有效岗位不能满足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的需要;毕业生就业政策特别是面向基层就业的配套政策需要进一步落实;毕业生的一些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有待进一步规范;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的毕业生就业观念仍需进一步转变;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近年来,我省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目前,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97.4万人,毛入学率18.3%,“十五”期间为社会输送近百万本、专科毕业生,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一五”期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23%,在校生规模达到136万人左右,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也将不断增加。20*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将达28.4万人,比20*年增加约30%。在社会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是检验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需要我们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来谋划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和毕业生就业。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它的规模、质量、结构及人才培养模式能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将影响到毕业生就业,进而影响高等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对高等学校来说,促进毕业生就业是培养的人才接受社会评价和检验的过程,是高校办学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重要途径。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促进毕业生就业作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事来抓,坚定不移地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一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转变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它的声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要靠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能力及做出的成绩来赢得。高等学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本,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树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不要盲目追求升格、盲目追求“大而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要给自己定好位,力争在本类型、本层次的学校中办出特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要把服务社会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服务社会主要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技等,但最基本的还是通过人才培养并促进就业,从而实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不断提高。高等学校也必须通过为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获得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教育正在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今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力量,说到底是社会需求。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学校的社会声誉就好,生源就更好,学校发展就更快。

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着力点,也是毕业生就业的着力点。因此,要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要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层次、类型、结构,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办学水平。继续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要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开展“校风、学风、教风”教育活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组织领导、规章制度、措施落实、后勤服务等方面加大对提高质量的支持力度。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毕业生整体素质,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三是要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目前,我省在调整高等学校培养结构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学科专业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培养层次更加多样化,为我省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但是,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仍然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高等学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专业的调整与设置必须具有超前性和科学性,遵照社会适应原则、市场供求原则、长期规划原则、质量保证原则、规模效益原则,认真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基础与应用、长线与短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以社会发展为出发点,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遵循市场规律,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和人才需求。要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就业和社会所需要的针对性教学,注重实践、实习环节,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监测机制,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为强化毕业生就业的导向作用,教育部把就业状况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一级指标、作为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教学评估的核心指标。我省要坚决贯彻落实好这一要求,把毕业生就业率、职业适应能力、用人单位满意率、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满意率等,都纳入到高等教育评估体系。要将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适度挂钩,对就业率比较低的高校和专业调减其招生计划,对就业率特别低的专业要减少直至停止招生。要完善毕业生就业情况定期报告和监测制度,坚决实行就业率作弊“一票否决”,确保就业情况及时上报和就业率统计数据真实可靠。要开展就业工作评估,推动各高校更加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工作制度,健全服务体系,促进毕业生就业,进而推动我省高等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三、加强就业服务,全面做好2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把20*年确定为“毕业生就业全面服务年”,要求全面提升就业工作服务水平,精心周到地为毕业生提供各项就业服务。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围绕省政府提出的2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全面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一)重视基层就业,加大毕业生就业政策服务力度。近年来,国家和省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落实好这些政策措施,是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础。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大中专院校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毕业生了解政策、熟知政策、真正享受到政策;要主动协调好相关项目实施中各个环节的工作,加强项目间的政策衔接;要结合地方实际,扩大地方项目规模和服务范围,简化办事程序,为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提供高效、快捷、优质的便利服务;要配合有关职能部门落实好国家和省有关毕业生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加强对基层服务期满后毕业生的择业指导和服务,解除到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二)完善网络联盟,提高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效率。加强就业信息服务,是新形势下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要加快我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联盟建设步伐,力争早日实现各省辖市、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有条件的县和新升格的专科学校要在年底前尽可能开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各地、各大中专学校要加大投入,通过改善设备、丰富内容、扩充功能,逐步提升信息服务能力,降低毕业生求职成本;要尽可能多的组织网上双选活动,逐步替代大规模的现场双选会,力争使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成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

(三)发挥市场作用,强化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功能。目前,我省已基本上形成以校园市场为主体,以常设性、区域性、行业性、高校间协作市场为补充,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今年要更注重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的效率,减少重复性和盲目性;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双选活动的安全工作,始终把学生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杜绝因毕业生就业双选活动而引发安全事故。各大中专院校要继续发挥校园就业市场的主体作用,及时毕业生供求信息,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热情、周到、便利的招聘服务;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诚信档案,减少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纠纷和争议。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素质是提高就业服务能力的关键。要充分发挥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培训中心的作用,开展各项培训工作。通过省外学习交流、省内培训、学校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途经,提高我省就业指导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服务能力。尤其是高职院校、民办高校和新办院校要高度重视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调集精兵强将充实就业工作队伍,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

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各大中专院校必须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要结合社会就业形势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发适合不同层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教材。

要高度重视在校生创业教育。要采取措施,加强创业指导和培训,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要充分利用各种创业基金和创业项目孵化基地,积极开展学生创业实践活动。

(五)加强思想教育,为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提供服务。目前,造成毕业生“有业不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毕业生择业观念落后,直接影响着他们就业。要满腔热情地去关心他们,把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他们认清形势、合理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把个人价值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增强到基层就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六)带着深厚感情,做好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服务。我省大中专院校有一些家庭贫困、身体残疾、长线专业毕业生和女生就业比较困难。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既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各大中专院校要强化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带着深厚感情,做好这个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要对这部分毕业生进行重点指导、重点推荐;要进一步落实培训、见习等帮扶措施,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举办针对他们的专场双选活动,努力使他们早日走上工作岗位。

(七)维护学校稳定,做好毕业生安全文明离校服务。毕业生离校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把毕业生离校工作做细、做实。学校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亲自过问;各部门要明确责任,通力合作,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和后期管理服务。要洞察隐患、化解矛盾,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要通过隆重举行毕业典礼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要简化离校手续,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的便利服务,确保毕业生文明离校,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

大学毕业生安全教育篇4

关键词:毕节学院;安全工程;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范育青(1980-),男,江苏灌云人,毕节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讲师;汪华君(1970-),男,山东聊城人,毕节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贵州 毕节 5517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毕节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JG20100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77-02

一、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现状及其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安全专业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安全科学发展的基础和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安全工程教育始于1958年,并于当年设置了工业安全技术、工业卫生技术专业,1983年根据需求建立了矿山通风与安全本科专业,1984年在前面3个专业的基础上确立安全工程本科专业。[1]近年来,我国的安全专业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开设了安全工程本(专)科专业的院校有100多所,但由于安全学科是一门综合理、工、文、法、管、医等学科的新兴交叉学科,目前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分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开设专业基础课总共有74门,专业课113门,差别非常大。

此外,安全科学的交叉学科特性及各高校本身具有的不同行业特色,使得不同院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呈现出不同的特色。[2,3]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用人机制的变化,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4]

因此,如何从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构建合理且具有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毕节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坐落在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毕节试验区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承担着为毕节试验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的重要功能。2010年8月4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出席毕节学院“创先争优”座谈会上时也指出:“服务毕节试验区是毕节学院的根脉所系。”

随着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工业强区”战略的实施,毕节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校2010年增设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开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级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服务。

1.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指出:“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具备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安全教育与培训等工作能力,并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在学校本科教学思想与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在充分调研国内其他院校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提出了2011版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案,将课程体系分为五大模块: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安排上,对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做了重新分配,主要为了减少专业主干课学时、总学时及总学分,增加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学时及实践教学环节学分。

(1)通识教育模块。旨在进一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和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心素质。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等课程,占总学时40%。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分为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体育艺术与素质拓展类等系列。该类课程每学期由学校教务处统一修订,要求学生至少选修8学分,占总学时6%。

(2)专业基础模块。旨在为学生打造一个宽阔的专业知识基础平台,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基础与制图、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语言程序设计、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工程燃烧学、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工程地质学、测量学、电工与电子技术等课程,占总学时21%。

大学毕业生安全教育篇5

自治区人劳厅、计委、教委《关于2000年自治区普通大中专学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2000年自治区普通大中专学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意见

2000年我区普通大中专学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以下简称毕业生)就业工作,要继续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区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职能,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使毕业生就业工作尽快适应我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的通知》(〔1999〕50号)和教育部《关于做好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做好2000年全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在国家毕业生就业政策指导下,建立“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机制。要发挥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节作用,由学校和各级政府推荐和指导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办法落实就业单位。

非宁夏生源来宁就业毕业生,需经自治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审批同意后方可接收;自治区属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在自治区外就业,经自治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办公室审核批准后,可在区外就业(以上毕业生含并轨招收毕业生)。

委托培养和定向培养的毕业生按合同就业。固原地区6县和同心、盐池、陶乐县的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在来源县教育系统内就业。鼓励川区师范类毕业生到山区教育系统内就业,也可在全区教育系统内就业。非师范类的大中专毕业生可在全区范围内就业。自费生自主择业,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普通大中专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同等对待。农村户口的自费毕业生到区内外就业的,由自治区公安、粮食部门办理“农转非”户粮关系。

毕业研究生是国家有计划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要继续贯彻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证高层次毕业生资源的合理使用。毕业研究生的服务范围主要是高等院校、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党和国家机关,以及人民所属单位。

二、继续做好毕业生流向的调控工作。要根据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对区外院校本科层次、特别是自治区紧缺专业的毕业生,严格控制在区外就业。区内院校在提出毕业生就业方案时,既要保证毕业生的合理流向,又要优先考虑和支持重点单位、艰苦行业、边远地区以及毕业生生源市县对毕业生的需求。各级政府要运用政策导向,采取措施,引导、教育、鼓励毕业生到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工作。

三、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在我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科教兴宁、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强协调,切实放宽对毕业生就业地区和就业部门的限制,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与优化人员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结合起来,在政府机构人员分流的同时,还应针对一些基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及时补充高素质的毕业生。按照中组部、人事部部署,2000年我区将安排100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支教、支农、扶贫或到企业锻炼,两三年后选拨其中的优秀人员到机关工作。对表现特别优秀的,可提拨到乡、镇政府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对此各地要提前做好宣传组织工作。

税务、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审计等部门录用工作人员,除等指令性安置外,应优先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拨。

公安警察院校毕业生由自治区公安厅会同各市县提出就业方案,由自治区毕业生就业办公室签发“报到证”,安排到各市、县公安系统内就业。

县以上党政机关选拨毕业生,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考试录用的办法和程序进行。

国有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加大吸收毕业生的工作力度,切实消除毕业生就业的各种障碍,做好人才调整和储备工作。积极支持和鼓励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及民办科研机构等单位接收毕业生。毕业生被非公有制企业聘用后,其行政、工资等人事关系和档案统一由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管理,连续计算工龄。其户口关系凭《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人才交流机构出具的证明及聘用单位的证明办理。毕业生在非公有制企业聘用期间,各级人才交/!/流机构应及时按有关规定,为他们办理工龄计算、职称评定等手续,聘用合同期满后,允许正常流动,调入国有企业工作的,按正常调动办理有关手续。

四、规范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要纳入法制化轨道,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违章必究。要积极培育和完善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提供服务。各地、各部门、各大中专院校组织毕业生招聘活动,要依照《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执行,不得以盈利为目的,不能冲击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用人单位在进校招聘时,不得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允许未经自治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同意,组织毕业生招聘活动或举办毕业生就业市场。外省区在我区大中专院校招聘毕业生,须征得自治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同意,所签协议经审核同意后方可生效。2000年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过程中,继续使用教育部和自治区统一印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要严格执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对普通高校毕业生收费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计价费〔1998〕1349号)中的规定,不得向毕业生乱收费。凡涉及毕业生收费问题,按自治区有关规定执行。

五、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和各大中专院校要结合机构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切实转变职能,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指导和服务。

要加强毕业生信息工作,加快自治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建设。各级领导要重视这项工作,努力加大投入,为尽快实现毕业生信息的网络化,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创造必要的条件。

六、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利用多种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形势教育、国情教育、政策教育、求职技能方面的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提高毕业生为国家服务的自觉性,引导他们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继续做好自治区优秀毕业生的评选和表彰工作。

七、具体政策和规定。

(一)违反国家定向分配政策的毕业生、委托培养的毕业生,经学校审批同意并报自治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办公室批准后,缴纳培养费和违约金后再办理有关就业手续。已经签定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凡违约者,由学校审核同意并报自治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办公室批准并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缴纳违约金,方可办理有关就业手续。

(二)国家任务招收的统招毕业生到毕业时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按毕业生来源市县列入就业方案,由当地政府安排或推荐就业。在两年之内落实接收单位的可按有关规定进行调整。对于国家任务招收的并轨生、自费生毕业时仍未落实就业单位,档案可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管理,两年之内联系就业单位的由自治区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办理就业手续,两年后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将其档案关系全部转回户口所在地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中心,由人才交流中心纳入人才市场推荐就业。

(三)区内毕业生表格发放、派遣、调整改派等就业手续均由学校统一审核办理,自治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办公室不直接受理毕业生个人有关就业事宜。不具备国家派遣资格的毕业生(成人、计划外自费生、职业中专班、不包分配班),学校不得发放由教育部和自治区统一印制的就业协议书,如发现要追究学校当事人责任。

(四)根据《关于招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学〔1997〕9号)的规定,对从1999年开始招生的高职毕业生实行学校推荐、自主择业的制度,不使用教育部统一印制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由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出具“高职毕业生就业资格证”,办理有关档案和户粮迁转手续。

(五)根据教育部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规定,今年不再使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启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以下简称“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毕业生在规定时间内联系到工作单位后,由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开具“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毕业生持“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到工作单位报到,用人单位凭“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办理有关接收手续。

(六)毕业生收费项目原则上只限于收取培养费和违约金两项,按自治区教委、物价局、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宁教(人)发〔1992〕201号文件执行。根据自治区物价局、财政厅宁价(费)发〔1998〕25号文件精神,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收取相应的工本费。

(七)毕业生到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单位就业,接收单位须到相应的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申办人事档案及有关手续,经人才机构盖章同意后,学校才能为毕业生办理有关就业手续。

(八)各部门要按规定时限上报大中专毕业生接收方案的调整意见,各学校也要及时上报毕业生就业建议方案(包括自行联系接收单位的毕业生名单)。在自治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协调会之后,仍未上报的,将不列入就业方案。

大学毕业生安全教育篇6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过去五年特别是20*年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分析研究新时期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势和任务,动员和部署20*年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等会儿,孔玉芳副省长将要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委托,现在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五年来及20*年全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五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五年来全省共有154万大中专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普通中专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70%。自教育部2003年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来,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4年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特别是20*年,全省大中专毕业生41.8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毕业生28.9万人,比20*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到32%。毕业生总量和增量都是最大的一年。在社会有效需求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经过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截止20*年9月1日,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达到22.9万,较20*年同期增加5.6万人,平均就业率达到79.03%,超过全国平均就业率8.12个百分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人数达到16.7万,较20*年同期增加3.3万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57.75%。普通中专毕业生就业率继续保持在90%以上,圆满完成了省政府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在扎实推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我省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如省委、省政府组织实施“毕业生就业工程”;鹤壁市、平顶山市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就业工作;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实施“订单式”培养;省教育厅、省人事厅在全国首创大中专院校就业指导人员轮训制度;我省较早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联盟等,这些经验和做法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评价,并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回顾过去的五年,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1、形成了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我省顺利实现了由“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毕业生分配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的成功过渡,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2003年,省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副省长任组长,组织、宣传、教育、人事等21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统筹协调。省直各部门结合各自职责,共同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省辖市以及大多数县(市、区)建立了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定期研究,强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社会各界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心、支持程度也在迅速提高。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全力支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格局。

2、构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框架体系。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内容涉及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民营企业就业、自主创业、高等教育改革、强化政府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宏观调控职能、做好就业服务和保障工作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今年,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将2003年以来出台的政策措施进行规范梳理,进一步予以明确,同时结合新的形势,制定了许多新的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形成了相对完整、系统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政策体系。

3、健全规范了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近年来,市场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我省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和规范。政府举办的公共服务机构为毕业生服务的职能逐步加强,校园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区域性、行业性、校际间的各类协作市场进一步密切,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资源共享,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毕业生就业有形市场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同时,以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为龙头,以各大中专学校、省辖市毕业生就业网站为基础,以社会中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为补充的毕业生就业无形市场和网络服务体系也已成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一个重要渠道。

4、树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在毕业生就业制度不断改革的同时,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各高校在确定发展规模和调整布局结构等工作中,以毕业生就业状况为重要依据,在安排年度招生计划、设置专业等方面与就业率适度挂钩,坚持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原则,初步形成了事业发展与毕业生就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管理运行机制,促进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推动了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5、建立了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2003年,省政府批准成立了河南省大中专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各省辖市也充实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各大中专学校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在学校内部形成了“校级领导主管、职能部门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目前我省已经建立了一支政策性强、素质较高、爱岗敬业、相对稳定、专兼职结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

6、营造了良好的毕业生就业舆论氛围。随着我省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大众化就业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和家长所接受,“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正在逐步淡化,“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逐步成为毕业生的共识。各大中专院校加强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以正确的观念教育学生,以科学的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各新闻媒体加大就业工作宣传力度,积极宣传国家毕业生就业政策,宣传党和政府对毕业生的关怀,宣传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艰苦行业工作的先进典型和事迹,共同营造了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五年来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经验和体会是:

第一、领导重视是关键。省委、省政府和各省辖市党委、政府及各大中专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省委徐光春书记每年都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批示,还亲自到省教育厅和高校进行专题调研。省委最近召开了全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会议,徐书记亲自到会讲话,安排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省政府主要领导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明确要求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协调解决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省政府把毕业生就业列入重点工作,每年都召开全省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出台专门文件,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省辖市把毕业生就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整体规划,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强力推进。各高校深入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实行目标责任制,层层抓落实。这些都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二、部门配合是保障。几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各级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使得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效开展。组织部门从党管人才的高度加强了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在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方面牵头抓总,连续发出多个文件,明确分工、明确要求、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把握正确导向,营造了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舆论氛围;教育厅作为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积极当好省委、政府的参谋,努力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并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本厅年度重点工作,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人事部门在建立就业见习制度、完善人事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劳动保障部门把毕业生就业纳入就业再就业整体规划之中,积极开展创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特别是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待就业登记,实行优先培训和优先就业;共青团系统积极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服务贫困县等多项计划;发改委、民政、公安、工商、税务、银行、中小企业局等部门也按照职责分工,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

第三、强化服务是基础。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切实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积极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组织双向选择活动。各有关部门带着深厚的感情,多措并举,切实做好弱势群体毕业生就业的帮扶工作。各高校认真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构建了“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之所以取得丰硕成果,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直接推动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各高校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和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广大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艰苦努力、无私奉献的结果。正是有了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才有效的应对了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和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的双重挑战,保持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基本稳定,保持了毕业生就业人数的稳定增长,保持了高校校园和社会的基本稳定。在此,我代表省教育厅向各部门、各省辖市、各高校及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

二、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为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做贡献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和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必然要求。党*把“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全党的任务,第一次明确提出,意义重大而深远。教育战线的同志要提高认识,把思想高度统一到*精神上来,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当前贯彻落实*精神的重要任务,在全社会就业总体形势严峻、毕业生规模持续攀升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管理体制、政策体系、服务网络和工作机制,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服务。尤其是各高等学校,要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人力资源建设步伐,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1、着力提高高校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适用人才的能力。我们要把促进毕业生就业作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事来抓,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各项改革。继续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社会实用人才。要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来培养人才。要加强基本建设,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增强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大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逐步形成自身的专业品牌和特色,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综合评价体系,重视教学的个性化培养,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2、把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职业院校要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大力推进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在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要按岗位标准要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牢固树立职业本位思想,把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贯穿课程建设的始终。在加大技术基础课程比重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构建“基础宽、技能精、针对性强、适应面广”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开辟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绿色通道”,在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广大基层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这个问题能否处理好,关系到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高校要高度重视,树立大局意识,建立宣传、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切实把此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好,推动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健康持续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会议和徐光春书记讲话精神,充分认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广泛宣传动员,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报名应聘;抓好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为毕业生到村任职提供支持和服务。有关高校要对相关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以适应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实际需要。

4、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继续实施高校“人才强校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高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通过校内培训、省内培训、对外交流学习等多种途径,提高广大干部教师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要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增强广大干部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科学管理、教书育人的能力。要落实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吸引优秀青年当教师,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做好2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

20*年是就业工作政策的落实年,20*年是就业的服务年,那么20*年就应该是就业工作的推进年、促进年。20*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将达33万多人,加上未就业毕业生,预计超过35万人,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就业工作任务更为繁重。20*年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就业机制,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结构,健全就业市场体系,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圆满完成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任务。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好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落实。各级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各有关方面落实好《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细化实施措施;要简化办事程序,为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提供高效、快捷、优质的便利服务;要用足、用活、用好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为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服务;有条件的省辖市要创新思路,努力开辟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新渠道。各大中专院校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毕业生了解政策、熟知政策、真正享受到政策;要继续实施好国家和地方的面向基层就业项目,确保今年到基层就业毕业生人数比去年明显增加。

2、抓好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校园市场为主体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整体规划,整合各种资源,举办分区域、分专业、分科类的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在积极组织好校园双选活动的同时,要不断加强区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协调与合作。对于各类毕业生就业双选活动要精心组织、认真筹备,做到用人信息公开、透明,提高办会质量与效果。要高度重视就业双选活动的安全工作,始终把学生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杜绝因毕业生就业双选活动而引发安全事故。各高校要组织毕业生认真学习《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联合有关部门切实维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3、抓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充分发挥网络在促进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降低毕业生求职择业成本;要不断提高校园网站的专业化程度,积极完善网络职业教育与测评、视频面试、就业指导等服务功能。各省辖市(县)要加快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功能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要进一步完善设施,丰富信息内容,突出网站特色。要加快扩大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联盟,争取到年底使加盟高校由目前的40所增加到60所,实现资源共享。

4、抓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以“教师培训年”为契机,加强大中专院校就业指导人员培训,全面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真正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确保课时足、效果好;要为学生提供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逐步建立以就业指导课为载体、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重点,辅之以专家讲座、个别心理辅导、企业实习等多形式、多途径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要采取多种形式,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观念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成才观和创业观。要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为毕业生解疑释惑,排忧解难。

5、抓好毕业生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要把引导、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各大中专院校要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指导和培训,增强毕业生创业意识,树立创业典型,倡导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建立毕业生创业教育示范基地,或积极加强与创业孵化基地的联系,指导开发适合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创业孵化园区和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把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纳入服务范围,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必要的支持。

6、抓好特殊群体毕业生帮扶工作。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毕业生、长线专业毕业生、女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实际困难。要优先安排他们进入就业见习基地,提供有计划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毕业生,要在其求职过程中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针对他们进行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和重点推荐。要引导未就业毕业生回到原藉后主动到有关部门进行待就业登记,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7、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为进一步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再上新台阶,实现高校就业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今年开展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从组织领导、基本条件、指导服务、规范管理、绩效评价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评估工作每4年进行一次,第一轮评估从今年开始,两年内完成。

8、抓好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毕业生文明离校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稳定,今年做好这项工作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大中专院校一定要高度重视。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并统筹安排此项工作,各部门要明确责任,通力合作,简化离校手续,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的便利服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毕业纪念活动,举办隆重的毕业典礼,为毕业生文明离校营造良好氛围,让毕业生安全文明离校。

大学毕业生安全教育篇7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思想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3-0074-05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校肩负的政治责任。同时,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也是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涉及到学校的声誉和能否健康发展。因此,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非凡。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有关问题要进行认真研究和思考。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困难因素分析

就业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1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步入“大众化”,随着大众教育时代的来临,大学生也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高校扩招,在培养了越来越多的人才的同时,也造成了就业市场上的供大于求。近年来的国际国内严峻的经济状况,给就业市场又蒙上一层阴影,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严重,这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纵观关于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因素的研究成果,可以把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原因归结为三类:一是社会因素,主要包含就业市场的供求不平衡和当前经济环境的影响等;二是高校因素,主要指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和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等;三是毕业生个人因素,主要指高校毕业生自身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有巨大落差,定位不准确,导致“就业不难择业难”的普遍现象。

二、深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理念的认识

(一)工作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需求为工作导向,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工作中心,以创建一流水平为工作方向。全面谋划,抓好重点,整体推进,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作贡献。

(二)工作理念

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坚持“服务、创新、实干、高效”的工作理念。

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理念。只有牢固树立起服务理念,才能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热情接待用人单位,主动开展工作,取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理解和支持。

创新: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事求是,根据形势变化和工作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永不止步。

实干: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务实,既要认真谋划,又要一件一件的去干。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才能将学生的就业单位落实下来。在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避免浮而不实,形式主义,搞花架子。

高效:一是高效率,就业工作有其“黄金”时间,要在“黄金”时间内高效率工作,才能显见成效,事半功倍;二是高质量,各项工作要用高标准要求,高标准行事;三是高成效,就业工作要尽力取得高成效,争取一流水平。

(三)工作方法

一是充分调动三方(学校、学院、毕业生)积极性,发挥三方作用,形成做就业工作的整体合力。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发挥好对就业工作的宏观布局,重点工作的设计和操作,对学院就业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作用。学院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各项就业工作要在学院予以落实。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要把毕业生充分发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去就业。

二是加强分类指导。对就业整体困难的学院,要加强指导,帮助他们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增强他们的工作信心,尽力提高就业率;对毕业生多的学院,要加强指导,推动他们尽量提高就业率,为学校多作贡献;对个别专业就业有困难的学院,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对就业状况整体好的学院,要指导督促他们不懈怠,使毕业生充分就业,将就业率提高到最高点;对就业工作有特色、有成效的学院,要及时予以总结和宣传,进行表扬和推广;对发现有问题的学院要及时予以指出,帮助改进。

(四)工作重点

就业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毕业生的教育引导和就业市场的开拓两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基本上是通过就业市场实现的,学校只是起到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连接起来的中介作用。所以,将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联系更多的用人单位和用人信息,并通过就业市场,尤其是校内就业市场,将双方连接起来,才能促成更多的毕业生就业。

(五)树立广义的就业工作观

所谓广义的就业工作观,就是“三化”工作观。一是就业工作要“整体化”,除做好毕业生教育、就业指导、市场开拓等就业工作外,还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做好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培养适销对路的“产品”,使得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提高就业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就业工作要“全程化”,从低年级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引导,高年级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形成系统,引导学生及早树立成长成才目标。三是就业工作要“全员化”,就业工作人员要专兼结合,学生工作干部为主体,教职工全员参与,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发挥重要作用。只有树立广义的就业工作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考虑

(一)进一步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就业市场的开拓,可以按照“点、线、面结合”、“新、老结合”、“与外联工作结合”、“校、院结合”,即“四结合”的思路进行。所谓“点、线、面结合”,“点”,就是用人大户,要重点开拓;“线”,就是按照行业开拓市场,不仅煤炭行业,其他需求量较大的行业,也要加强开拓;“面”,就是需求量较大的省市、地区,要重点开拓,而且,要向发达地区的县级市延伸。所谓“新、老”结合,就是对原有的就业市场要加以维护、巩固和调整,同时,要具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不断拓展新的就业市场,扩大市场份围,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所谓“与外联工作结合”,就是学校、尤其是学院在对校外进行教学、科研、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交流合作时,要注意结合就业市场的拓展进行,一举多得。所谓“校、院”结合,就是学校从宏观、总体层面上进行就业市场开拓,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适合本院专业需要的就业市场开拓,体现出微观专业特色,两个层面的就业市场开拓结合起来,以形成广覆盖、无死角的就业市场。

就业市场的开拓,可以按照“三联系、三借力”的方法进行。所谓“三联系”,就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加强与人事、劳动、人力资源中介部门的联系,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通过加强“三联系”,以创造更好的外部工作环境,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支持;所谓“三借力”,就是借教职工之力,借校友之力,借毕业生之力,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拓展就业市场。

1.巩固煤炭、地质、铁路、化工等就业领域的基本市场,积极开拓“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主动到用人单位联系需求信息,争取用人单位选要本校毕业生。除学校组织外,各学院要针对自身情况,单独组织外出联系就业工作。

2.举办好校内专场招聘活动。校就业办积极联系并举办全校性的招聘会,各学院应举办有针对性的小型招聘会。据统计,近几年安徽理工大学80%以上的毕业生都是通过校内招聘会找到就业单位的。

3.全员参与。各学院要充分发挥本学院教职工、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作用,使得毕业生就业工作由少数人做,变成大家做、全员做,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员化转变。

4.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把实习实训与就业紧紧联系起来,使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融为一体,实现一个基地,两块牌子。

5.成立校友总会。通过校友会将本校校友资源开发和利用起来,发挥校友在毕业生就业、尤其是学校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6.加强对外宣传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介绍学校,介绍学校的专业和毕业生,使社会和用人单位了解学校,为他们选要毕业生提供信息。

(二)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第一,加强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教育引导工作。到基层就业是党和国家的号召,基层需要人才。近几年,国家加大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引导和鼓励力度,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学校要按照上级的要求,做好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根据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分析,每年80%以上的毕业生都是到基层就业。到基层就业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的总的趋势,只有引导毕业生树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才能使学生充分就业。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就业办、校团委和各学院要设计方案,采取切实措施,在毕业生中开展“到基层建功立业”的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党委宣传部要及时宣传报道到基层建功立业的典型。各学院可结合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措施,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第二,抓好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就业办和教务处要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的要求,修订就业指导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做好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就业指导课既要讲理论,更要讲实践运用,要增加实际案例教学。要加强教师教学水平的培训和提高,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邀请校友和用人单位的有关人员作为兼职教员给毕业生讲课,教授如何在工作单位成长成才,帮助毕业生树立岗位成才意识。

从新生进校开始,在入学教育中就要把就业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及早树立就业意识,增强就业责任感。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推进就业指导从低年级学生开始的“全程化”。可以邀请校友和用人单位的有关人员作为兼职教员给学生讲课,讲解为适应今后工作需要,如何在校健康全面成长。

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竞赛活动。就业办、校团委和各学院要积极邀请校友来校给毕业生进行创业方法和示范教育,要将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实用本领。

把经济贫困、身体残疾、女生等有求职困难的特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作为重点来抓。对弱势群体和就业困难毕业生要进行“一对一”的就业帮助和重点推介。

充分发挥学院专业课教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对毕业生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指导的同时,加强对毕业生求职的指导和督促。实践证明,具有重要作用。各学院要对专业课教师提出要求,帮助和指导学生求职,也是老师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只有学生较好地就业了,才能有利于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学生的就业状况,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息息相关。

通过就业指导,把毕业生充分动员和发动起来,使他们积极就业、主动就业。

(三)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

继续加强就业网络建设,建设好无形就业市场。积极推进学校就业网与国家、省市各类人才信息网的联通。校就业网要及时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通过网络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确保学校就业网与各学院网络的畅通,各学院就业网就业信息要及时更新维护。不断拓展网络服务功能,满足学生网上求职包括远程面试的需要。实现信息实时化、网络招聘常年化,进一步提高网上就业服务的水平,充分发挥网络便捷、高效、信息共享的优势,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信息服务平台,降低毕业生求职风险和择业成本。

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需求信息搜集和机制。各学院要建立一支就业信息队伍,收集和传递就业信息。通过设立专门的就业信息专栏、短信等多种渠道,及时向毕业生就业信息,保证信息及时传递到学生当中,为毕业生择业提供有效服务。

(四)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专业化建设

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专业化建设,对做好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专职人员按要求配备;各学院均配备1人以上的就业工作专(兼)职人员,并配有计算机等工具。

进一步提高就业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校就业办专职人员和学院的分管领导应成为骨干和专家;学院学生辅导员应逐步成为行家里手。学校每年要举办学院就业工作专(兼)职人员培训班1次以上,并通过组织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的培训、调研等形式,提高校、院两级就业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尤其是要加强对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学生辅导员的培训和工作指导,他们处在工作的第一线,直接面对毕业生做工作,他们的工作质量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将产生重要影响。

(五)高度重视就业安全与稳定工作

切实重视就业安全与稳定工作,把维护就业稳定摆在就业工作突出重要的位置。保卫处以及各学院,要针对大型招聘活动安全和毕业生离校前后等重点时段,制定稳定工作的具体方案,及时处置突发事件。

加强毕业生的教育和管理。各学院要加强对毕业生求职的安全教育,防止受骗上当,防止误入传销组织。认真排查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加强对特殊毕业生的心理疏导,及时化解问题和矛盾。加强对毕业生的管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毕业生就业安全稳定。

进一步强化就业信息安全意识。就业办要对来校招聘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资质和需求信息进行认真审查,确保提供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安全。

(六)抓好毕业教育、派遣以及文明离校工作

毕业教育、派遣以及文明离校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平安、有序、和谐、文明”的原则,认真做好毕业教育和毕业生派遣各环节工作。

学校成立毕业生派遣工作领导组,制定毕业教育、派遣以及文明离校工作日程安排,指导、协调全校的毕业教育和文明离校工作。各学院要成立毕业生派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学院的毕业教育、派遣以及文明离校工作。校毕业生派遣工作领导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学校派遣工作的总体部署,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为毕业生离校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学校的安全、和谐与稳定。学生处、团委和各学院,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和管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爱校荣校活动、遵纪守法教育和文明离校教育,在毕业生中形成“成长思源、毕业思进、爱心留校园、文明赴社会”的良好氛围。确保毕业生无违纪现象,做到文明离校。

(七)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与学校整体工作同步发展。

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要点,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以指导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校就业办和各学院要制定具体的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学校每年要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研讨活动,以研判形势,总结和提高工作。

坚持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管理,不断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坚持将就业工作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学院和有关单位。不断完善学院年度就业工作的考核指标体系和奖励办法,不但要考核就业目标的高低和完成情况,还要考核就业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还要考虑各学院就业工作的难易程度,以进一步调动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制定和完善有关就业工作的规范程序,汇编成集,提供给就业工作人员,以指导就业工作的开展,规范和统一对工作的要求。

根据就业工作的实际需要,逐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学校就业工作规范、有序、健康开展。

(八)重视就业工作的研究和改革创新

就业办要继续做好每年年底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研究,形成书面分析报告;就业办牵头,继续组织各学院外出调研,跟踪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搜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撰写调研分析报告。提供给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为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进一步主动发挥就业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

加强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加强就业工作的改革创新。通过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总结、提炼工作,理清工作思路,站得高、看得远,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推陈出新,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高校的就业工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和工作的不断改革创新,做到工作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举措,工作要有新进展,科学发展要上新水平,使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

(九)切实落实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

继续建立健全学校、学院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组织,进一步加强两级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学校和学院两级组织作用,形成齐抓共管局面。

学校和学院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担负起就业工作“一把手”的重任,加强领导,亲自过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领导、督促和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学校和学院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抓就业工作,使得各项工作落在实处。

加大对就业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满足就业工作的基本需要。现在,学校和部分学院在市场开拓上工作量大,难度也大,投入也大,开拓市场已经成了就业工作的瓶颈和关键环节。因此,增加投入,是开展就业工作的基本保障。

(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学校在申报新专业时,应做好前期市场调研分析和论证工作,使新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市场需求,学生容易就业,培养人才具有社会效益。专业设置不能为了增设而增设,确实市场需要,对学校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不能设置后又成了学校的负担。

对专业方向不明确的专业,应加强市场调研和考察学习,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以利于专业建设和学生的就业。

在招生指标分配上,须考虑各个专业的就业情况。对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可以适度增加指标;对就业困难的专业,要控制规模。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有关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和行业工作的要求,及时做一些调整,以利学生的求职就业和工作的需要。大四的课程,能尽量调整到大三和大四第一学期上,便于大四第二学期学生实习和求职。同时,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适应现场工作的能力。

应建立就业工作部门参与学校教学改革、学科专业设置及招生计划制定制度,听取就业方面的情况汇报,了解市场和毕业生就业的真实情况,为学校决策提供参考。

根据对影响学生就业因素的分析,应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英语四级和计算机等级的通过率,以提高学生求职的竞争力。

对就业困难的专业,可以鼓励和帮助学生考研,学生既可以学习深造,又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低年级学生起进一步加强此方面的工作。从校、院、学生班级三个层面,有规划、成系统、形合力地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各种能力,且要将工作重点要放在大面积的学生身上,这样才能普遍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根据职能部门和学院反映,要切实加强学生室内外活动场所的建设,为学生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条件。

学校要注意听取社会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经常有目的地利用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校友返校等机会和邀请有关方面人员来校召开专题研讨会等方式,听取方方面面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争取社会对学校办学的重视和支持,按照社会的需要和高等教育的规律办学,办社会和人民满意的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双.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2):6-8.

[2]王利超.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大学士就业工作探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44-45.

大学毕业生安全教育篇8

年区教育系统就业的师范类毕业生包括:区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中明确备注了师范类”区内生源本科毕业生;年入学的3+2专科毕业生;内地班生源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区外生源区内院校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区外生源区外院校定向教育系统就业师范类毕业生。以下统称为“师范类毕业生”

二、毕业生就业工作安排

1、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招收的区外生源定向教育系统就业的师范类本科毕业生,由自治区教育厅面向全区统一安排就业。此类毕业生原则上在区内高中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就业。

2、师范类专科毕业生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民族职业学院师范类专科毕业生(3+2学制),原则上在小学教师岗位就业。其中,属昌都、那曲、阿里地区的生源的,原则上安排回生源地就业。、山南、林芝、生源毕业生可参加市、山南地区、林芝地区、地区小学教师岗位的双向选择招考。昌都、那曲、阿里地区生源的毕业生,也可报名参加市小学教师岗位双向选择招考,经考试后择优录用。通过双向选择招考未能在市、山南地区、林芝地区、地区实现就业的毕业生和、山南、林芝、生源未参加小学教师岗位公开招考的毕业生,统一调剂到昌都、那曲、阿里三地区就业。对参加双向选择招考未被录用,又不服从调剂就业的毕业生,自然取消其在教育系统就业的资格。

3、师范类本科毕业生

区内高校、区内生源区外高校以及内地班生源区外高校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在中学及以上教师岗位就业。其中属昌都、那曲、阿里地区生源的,原则上安排回生源地就业。区内院校区外生源的毕业生由自治区教育厅与区内高校统一调剂安排就业。、山南、林芝、生源毕业生可参加市、山南地区、林芝地区、地区中学教师岗位的双向选择招考;昌都、那曲、阿里地区生源的毕业生也可报名参加市中学教师岗位双向选择招考,经考试后择优录用。通过双向选择招考未能在市、山南地区、林芝地区、地区实现就业的毕业生和、山南、林芝、生源未参加中学教师岗位公开招考的毕业生,统一调剂到昌都、那曲、阿里三地区就业。对参加双向选择招考未被录用,又不服从调剂就业的毕业生,自然取消其在教育系统就业的资格。

4、各高校专职政治辅导员岗位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学、民院附中、格尔木教师岗位在师范类毕业生中的需求,由各学校通过双向选择从师范类本科毕业生中择优录用。需求计划和经双向选择拟录用人员须报自治区教育厅审批同意。

5、自治区教育厅师资管理处根据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工作流程,确定毕业生就业报到时间。对未在报到期限内报到的毕业生,取消其统一安排就业的资格。

6、大学、民族学院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要认真对师范类毕业生进行政治鉴定,由毕业生在报到时交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

大学毕业生安全教育篇9

一、 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提高政治业务素质

结合人事工作的性质、任务、会议,加强党的“xx大”文件、“xx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xx大”精神的学习,深刻领会党对教育人事工作的指导意义,增强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自觉性和切实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性。坚持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对新形势下教育战略地位进一步认识,增强搞好我区教育人事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加强学习人事干部的有关人事纪律、工作规范、办事程序等知识。

二、 严格执行政策规定,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安置与人事调配工作。

为搞好人事调配工作,我科对每所学校进行师资状况调研,搞好教师需求预测,及时做好人事统计工作和计划编报工作。

2、 贯彻省市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做好毕业生安置工作。由于调配工作抓紧抓好,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及程序,顺利安置了师范类本科毕业生14人,专科毕业生34人,中专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等技能科毕业生18人;34名同教育局鉴定就业协议的XX届中专普师毕业生,也均符合协议条件顺利安排上岗。另有7名师范类普师、特教专业无法安排,经给予分析就业形势及省、市毕业生就业政策,充分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后,愿意另择职业。

三、 稳步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深化毕业生实行试用期聘任制。对XX年分配的80名毕业生试用期满后根据业绩情况择优录用,对XX年分配的100名毕业生继续鉴定聘用合同书。

2、推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结合市教育局人事科草拟的《泉州市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初步制定我区中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并在马甲中学、罗溪中学、河市学区、万安学区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全员聘用制,为全面推行中小学全员全员聘用制,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更好地促进教师队伍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轨道创造试点经验。

3、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按照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一是做好首批在职教师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全区共有800人申请,经过普通话水平测试、体检和“两学”培训等项目审查后,剩692人通过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并做好了人员信息录入和系统管理工作以及发证工作;二是做好了社会人员教师资格认定及一些在职教师的资格认定的前期工作,前后开展2期普通话培训,进行2次普通话测试,目前已有1200多人过了二级乙等级别,占了全区教师教职工的67%,提高教师的语言能力,同时为将来的资格认定工作作了铺垫。

四、 加快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取得新的进展。

根据省、市关于“十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意见和有关规定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重视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中小学校长、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广泛发动和鼓励中小学教师积极参加提高学历培训,到目前为止有65%的中学专任教师教师参加了“专升本”自考和本科函授学习,80%的小学专任教师参加大专自考和电大大专班等形势的学习,本科毕业的初中专任教师占15%,大专毕业的小学教师占13%。。

2、全面贯彻执行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全面完成“xx”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任务的基础上,努力开展校长培训工作,选拔中学校长、小学校长各1名参加骨干校长培训,组织3名中学校长和一些小学校长参加校长提高班培训,把一些区管的后备干部和新任中小学校长分别报送参加泉州师院和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校长岗位培训,同时选派社会力量办学的校长参加校长岗位培训。

大学毕业生安全教育篇10

最新的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显示,2011年全国中职学校毕业学生为662.67万人,就业学生为640.9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71%,比2010年略有提升。

统计数据(不含技工学校)显示,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是:到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为406.17万人,占就业学生的77.26%;合法从事个体经营的毕业生为70.24万人,占就业学生的13.36%;升入各类高一级学校的毕业生为49.31万人。就业渠道情况是:通过学校推荐就业的毕业生为419.17万人,占就业学生的79.73%;通过中介介绍就业的毕业生为37.07万人,占就业学生的7.05%;其他渠道就业的毕业生为69.49万人,占就业学生的13.22%。与2010年相比,更多的学生通过学校推荐的方式实现就业,而通过中介介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下降了。

据介绍,各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是:2011年就业情况最好的专业是加工制造类,就业率高达97.8%;其次是交通运输类,就业率为97.11%;旅游服务类、信息技术类和财经商贸类的就业率处于平均水平以上;医药卫生类、土木水利类、教育类的就业率达到了96%以上;其他专业就业率在94%以上。从毕业生数量看,加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最多,为136.14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5.04%;其次是信息技术类,毕业生为108.05万人;毕业生数最少的是休闲保健类专业,毕业生为2.41万人。(中国教育信息网)

新疆:中职师资培养新方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近日对外中等职业教育“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根据该方案,2012-2015年,新疆每年招收500名中职定向师资班学生,4年共计招收2000名,将其纳入自治区“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计划”,由自治区财政承担相关培养费用。

自治区此举旨在加强全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免费定向培养的学生,取得本科学历、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和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按协议定向去全区师资短缺的中职学校,特别是南疆四地州及喀什、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的中职学校任教,享受定向安排就业的政策。

新疆中职定向师资班培养分普通高考和高职毕业生直升本科两种模式。为了提高生源质量,2012年中职定向免费师资班普通高考生源安排在本科零批次录取。高职升本生源根据选拔成绩(可综合平时成绩和选拔考试成绩)的排名,择优录取。根据自治区规定,自2012年起,录取和补录中职定向免费师资班学生入校时,必须与定向就业地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培养院校签订由自治区统一印制的《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教育协议书》,拒签定向协议的考生取消其录取资格。在培养过程中实行“过程淘汰”制度,对培养过程中达不到考核要求的,将予以劝退。在完成学业取得规定资质后,经考核,直接按协议应急补充到师资紧缺的各中职学校任教,履行任教协议,服务期限不少于5年。《中国教育报》

天津:建立新型职业培训模式

近日,天津市政府专门下发通知,推行“职业培训包”开发与应用,建立新型职业培训模式。

据了解,首批推出的50个职业、200个培训包,均属于技术技能复杂、与公共安全和民生利益紧密的二、三产业职业,涉及机电、航空航天、化工、食品药品、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遴选具备开发条件的单位展开职业培训包开发应用。

天津此次推出的“职业培训包”是指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针对不同职业层次的培训对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资源总和,包括职业标准、教学内容、使用教材、教学方式、考核标准、师资标准、实训条件等七个方面内容。通过对七个标准的“集中打包”,实行“捆绑作业”,形成规范、标准、科学的培训模式,确保培训质量和培养效果。

“十二五”期间,天津将全面推行“职业培训包”职业培训模式,到2015年,将完成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200个职业(工种)1000个“职业培训包”项目开发,开展技能培训100万人(次),使“职业培训包”模式培养的技能人才岗位持证率达到80%以上。(新华网)

上海: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开张

学习者对职业资格证书进行认证转换、前往不同高校学习各种课程,分别得到相应学分,积累到一定数量后获得本科文凭。随着近日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揭牌,这种“零存整取”式的学习成为可能。

上海学分银行是以继续教育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的学习成果管理与终身学习服务平台。首批开放商务英语、工商管理等6个专业,涵盖本科与专科层次。已有139种职业资格证书可以转换为学分,未来专业技术职务、发明研究成果也有望进行转换。截至目前,参与学分互认联盟的高校有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19所,市民进入其中任意一所学习并通过课程考核,都将在学分银行获得学分的积累。

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是我国首家省级学分银行,既服务学习者,又服务办学机构,打破高校之间的围墙,连接起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架设起各类终身教育学习成果相互沟通的“立交桥”。

(中国教育信息网)

山东:加大中职师资省级培训力度

山东省进一步加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省级培训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今年省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专款专用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升级培训工作,将培训3552人。

山东今年还安排了优秀专业骨干教师境外培训计划,92人分赴加拿大、德国进行为期21天的培训。据介绍,该省近年来不断加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计划培训力度,2011年至2015年,计划培训中职教师15140人。

此外,山东省还进一步加大了对“能工巧匠进职校”计划项目的投入力度,今年省财政将安排项目资金700万元,设立的中等职业学校特聘技能教师岗位总数将达到140个,有力改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整体素质。

《中国教育报》

云南红河州:农民工实训基地3年培训2000余人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民工培训基地,3年来先后举办30期现代农业培训班,培训农民工2000余人。

红河州中华职教社加大种植养殖技术、行业服务等职业技术培训力度,以职业教育为平台,联合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举办培训班,努力满足当地人才需求。先后主办、协办各类技术培训3000多期,完成了对农民工实用技术、下岗职工再就业、职工岗位提升等培训任务。

该培训基地总投资500余万元,占地101亩,设有培训教室、温室大棚、养殖场、酿酒房等,是集种植、养殖和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