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学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33:53

探究教学的特征篇1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

探究是从问题开始,围绕问题解决展开,以验证猜想与假设为目标。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主线。怎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触景生疑,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情感是前提和基础。教学中要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理空间,使学生们在课堂上敢想、敢问、敢发表自己的见解。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思维开放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

探究式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程度的开放性,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会有怎样的观点,经常会是意料之外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但在探究过程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建立假设,如何验证假设等,学生不是生而知之的,它只能依赖于教师的诱导,逐步习得和提高,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开放性和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诱导,即所谓“变教为诱,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才能使探究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3.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特征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践、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探索活动,一是要组织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例如,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等等问题,我们都不是先分开结论,而是指导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二是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三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

4.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学生主体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查真理的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究式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它是通过“思考”、“活动”来学习的。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如观察、实验、讨论与交流、阅读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新的对自然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这种通过多样活动情境来获得知识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将探究的内容问题化,以系列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要准确把握探究的问题体系,熟悉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做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考虑通过怎样的问题讨论来纠错。

探究教学的特征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科学探究;化学教学;特征;解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6-0056-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科学探究(scientificinquiry)原本是指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是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牛津英语词典》中对“探究”的解释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学生建构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中学化学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积极贯彻到化学教学中去的一种教学方式,高中化学实施科学探究教学应有如下一些特征。

一、问题情境特征

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核心的,问题需是以情境或任务驱动的。科学探究作为一种个体认识化学的活动,是以展示情境中的化学问题为起点的,是学习者要围绕化学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提出的化学问题应与学生要学习的科学概念相联系,通过情境展示,当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与经验不足以对当前的客观现象或问题做出解释时,认知冲突就产生了,这种认知冲突促使个体产生探索的愿望和要求,引发其进行科学探究。

二、思维开放特征

科学探究注重探究过程,倡导学生思维的开放、独立思考、同伴互助、小组合作,倡导激励性的多元评价。个性张扬是当代中学生的时代特征,他们的思维活跃开放,科学探究的开放性特征利于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发展,同样的探究任务,由于学生思维的多元化、智能的多元化,会有多样化的方案、途径、设计等,这是课堂预设以外生成的动态资源,是课程过程中的财富,在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下,学生的内在的学习驱动力会被更深度的激发,使学生愿学、乐学,对化学学科的态度会从兴趣到乐趣甚至是志趣。

三、实践探索特征

科学探究可以是实验探究、理论探究、文献探究、调查研究、研究性学习,这些都需要学生亲自参与探索过程,动手动脑。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且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的学科,化学的学科特点使科学探究在化学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翻开化学发展的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任何化学概念、理论和原理的形成与发展、任何化学发现或发明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无不与化学家们敢于开拓新的思路,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实验密切相关。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学习是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著名化学家戴安邦认为“实验室是培养全面化学人才的最好场所”。

四、学生主体特征

科学探究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遵循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仿照科学家探求未知科学领域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科学探究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主观能动性,能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会独立思考、同伴互助、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科学探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差异化教育。科学探究的自主性特征,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驱动、任务驱动下积极主动、且有强力探究欲望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五、交流合作特征

科学探究倡导独立思考、同伴互助、小组合作,个体在探究中必须与人沟通、交流合作,发挥团队精神,才能取得成果,因此科学探究具有合作性特征。科学探究作为一种群体的知识建构活动,每个人都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由于不同的人己有知识与经验的不同对同一事物、问题常常视角不同、理解不同,要想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另外的侧面,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就必须通过彼此间充分的合作和广泛的讨论。科学探究的特点具有可重复验证性,为合作交流中的疑问提供集体探究的公正平台,个体承担的是共同任务中的个体任务,个体间能进行平等的探讨、研究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并在探究过程中互相促进、完善、配合、有效沟通,利于个体共同的进步。

六、知识建构特征

在学生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中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科学知识作为载体能够培养和形成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知识再生产过程的机会,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能够了解和学习假说、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判断、归纳、概括等科学方法,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背景建构提升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完成对化学知识由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螺旋式上升认知的过程,逐步建构完善自己的化学知识体系、科学知识与方法体系。

七、能力培养特征

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和研究中学化学,一定能提高科学素养,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科学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获取和应用科学知识的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与责任感。这对学生的长远的学习能力与科学素养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持续进步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探究,通过实际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与能力;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体现为: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善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学会多途径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八、思维发展特征

科学探究是一种思维的过程,是一种多方面、多层次的思维活动。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指出,探究是“对任何一种信念或假设的知识进行的积极、持续、审慎的思考”,探究的目的是通过使用解释、证据、推论和概括来证实信念。科学探究需要做观察、提出问题、查阅信息、提出假设预测、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答案解释,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不仅要使用观察、分类、交流、测量、推论、预测、假设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而且要使用概括、分析、类比、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来形成观点、得出结论,因此,科学探究的过程也就是科学思维发展的过程。

科学探究是贯穿于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特色,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化学学科的科学探究教学设计中,把握好科学探究的特征,把每一位学生的长远发展利益放在教学实践的重要位置上,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回归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的真正提高,让学生在化学的学习中既有兴趣又有乐趣,有了乐趣还有志趣,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

探究教学的特征篇3

1激励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1.1能动性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更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动地探究学习。

1.1.1鼓励质疑。提出问题,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起点。为激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质疑的环境,并对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进行鼓励。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几乎在每堂化学课上都会遇到同学提出问题,有时候甚至同时有几个同学争着提问。他们的问题往往是:这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的?这个问题能不能从另外的角度去理解、我认为这个问题这样考虑更简单,等等。上述问题由学生提出,又由学生通过探究得到解决。可以认为,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他们的探究学习提供了载体,质疑是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发动机。

1.1.2引导自主编题。根据自愿原则,每次作业后让学生可以增加一个跟化学学习内容相匹配的自编问题(当然,不要求每个同学都做这样的作业),自编问题的质量要求从模仿到迁移到创新逐渐提高,并选择质量较高的自编题向全体同学推荐。我们认为学生自编化学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

1.1.3激励个性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通过兴趣小组学习、参与社会调查、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等活动,使学生个性获得发展。

1.2过程性策略

在化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上,在兼顾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前提下,更注重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为了使过程性策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2.1让学生共同设计发现化学规律、探求化学新知的方案或实验步骤,并参与寻求化学真理的实践活动。

1.2.2通过参与上述活动,让学生自己从中感情出探求和掌握新知的一般方法。

1.2.3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信息源媒介体、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学节奏的调控者。

1.3开放性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突破现行教材的限制,通过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开放的教学内容等手段,使学生的思维获得开放。

1.3.1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开放性可以引发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以教学情境作为起点,以开放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来,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使思维获得发散,再对问题的各种可能原因或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主要原因或结果,并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而使之获得化学探究学习所必需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从中感悟到理科学习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1.3.2形成开放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师生之间传统的我教你学的关系,建立起一种既是教与学的关系,又是教学活动共同设计者与参与者的关系。

1.3.3提供开放的教学内容。为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及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向学生提供课本上未作介绍的相关化学资料,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来解释或从理论上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所遇到的化学问题,如环保问题等等。

1.3.4给学生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在实践中通过让学生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将探究性学习的时间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将探究性学习的空间从教室拓展到了家庭、图书馆、实验室和电脑网络终端等。

2实施激励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的教师教学行为特征

在实施上述激励学生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过程中,我们感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具有如下特征:

2.1注重化学探究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通过能动性策略的实施,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由教学过程中的被动执行,变为主动寻找探究内容、提出探究方案、实施探究活动、获得探究结果,其效果明显优于被动学习。如在学习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时,大家通过对一系列数据的分析,发现影响离子晶体熔点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离子半径和离子的电荷。经过对不同数据间关系的探究,大家发现了如下规律(当其他因素相同或相近时):(1)离子半径越大,离子晶体熔点越低;(2)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晶体熔点越高。到此时,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基本结束了,这时突然有个同学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如果有a、B两种晶体,按照离子半径判断,熔点应该a高,但按照离子的电荷判断,熔点应该B高,当出现这种相互矛盾的判断结果时,我们怎么办?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又激发起了大家进一步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接下来教师的处理方法是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已有数据之间的递变关系。通过探究,大家发现,当离子半径发生变化时,离子晶体熔点的变化范围在几十度到几百度之间,而当离子的电荷发生变化时,离子晶体熔点的变化均在一千度以上。这一发现,使大家找到了影响离子晶体熔点的主要因素,认为在离子半径和离子的电荷两个影响离子晶体熔点的因素中,离子的电荷占主导地位。这样,学生获得了规律,提出的问题也就顺利地从理论上解决了(当然在规律之中,也隐含有特例)。

2.2重视探究方法的训练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过程性策略的实施,让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科学方法不外乎两种形式――理性思维和观察实验。在将上述方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实施时,我们将它们改造成了如下形式:(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大胆假设、设计验证、迁移创新。(2)创设情境、顺应同化、抽象概括、获取新知、迁移创新。

在学生参与化学探究学习的活动中可以交替使用这两种组织形式。如在化学平衡的移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在探究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采用的是第二种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并且对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获得化学平衡移动的一般规律;接下来的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则让学生根据已经获得的规律,对实验结果提出理论假设,然后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实验证明学生的假设是正确的。这样的结果使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呈现多样性,使学生内隐地受到完整的科学方法论的教育,也使学生得到探究方法的训练。

2.3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

开放性策略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方法,如果这些观点、方法是独特而有效的话,那么他的创造学习就开始了。如在解决怎样检验no2和Br2两瓶红棕色气体这一常见问题时,同学们提出了八种不同方法。有一个同学提出分别将两种气体加热,根据加热后气体颜色深浅的不同就可区别,紧接着另外一个同学提出将两种气体放到冰箱里冷却。当时大家感到的思路跟前面同学是一样的,仅仅是方法相反罢了。这时这个同学讲了他的观点:当两种气体降到一定温度时都会发生状态变化变为固体,此时一瓶中得到的是有色固体,而另外一瓶中由于n2o4首先固化,引起化学平衡移动,使no2完全转化为n2o4而得到无色固体。到这时,大家才理解了他这种方法的原理,不禁为他别出心裁的思路而喝彩,确实这是一种大家不容易想到的奇异而有效的思路,具有创新的成分。

应该指出的是,对以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甚至不同的学生而言,所采取的激励学生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以是不同的,在教学实践应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教学策略,以期收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探究教学的特征篇4

关键词:声乐教学;个性化特征

声乐教师在独唱中,要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身心成长特点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的个性化教学,把握声乐教学的个性化特征。教师在独唱教学中要主动地培养和培养学生个性化地演唱能力,发展创造性教学的才能,让学生学会模仿,摆脱模仿,并形成独特的理解,重视对学生歌唱能力的提升,重视个性化处理,强调独唱教学的需要,进行尝试和实践。教师要发挥学生个性化的特点,发挥独特的学生学习群体的个性化特征,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也不一样,要重视学生的体态,讲究喉头发声的特点,形成不同的演唱的结构,发挥音色的差异,形成柔和的硬朗的沙哑的声音,或者清亮的声音,实现不同的音色的差异,形成个性化的演唱的风格,重视学生不同的音色,是学生获得唱歌自信的资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声音特点。

一、声乐教学有传授技艺的特点。声乐教学时培养人才的重要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设置中,肩负着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重任,声乐教学要重视遵循声乐教学的普遍的规律,遵循音乐艺术的教学原则,并发挥声乐教学的实践才能,形成特殊的教学形式,重视声乐教学技艺和传授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的教学情况,重视学生教学的个性化行为,实现歌唱教学艺术的特征,并重视教学技艺的传授,重视训练的特点,并根据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产生个人的领悟和思考。

二、声乐教学的个性化艺术表现形式。、

声乐教学时人的歌唱的活动,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形成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参与者的人数进行划分,重视独唱、重唱、合唱的教学等,并从声乐实践的角度方面来看,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教学行为的训练,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重视发挥艺术化的行为活动,演绎不同形式的声乐教学艺术特点,依托教学对象是个性化的学生群体的特点,构建起姿态不同的声乐教学艺术的美,演绎出不同形式的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并培养歌唱的能力和唱歌的技巧,注重从学生的个性化的训练形式开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声乐教育。

三、发挥声音教学的声音条件的个性化特征。

声乐教学要重视物质基础,重视发挥歌唱者的生理构造特征,发挥歌唱教学的个性化特征。学生的发声是决定生理结构和功能的显著差异的明显的个性特征,教师要重视学生发出声音的差异的个性化的特征,并学会主动地讲歌声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的演出形式。具体从每个学生的声音的不同特点方面来看,歌唱教学主要体现出以下的个性化的特征。

1、 音色和音质差别。声音的音色是根据声音的波型和发音的不同而形成的声音的特色,音质就是声音的特征。教师要重视歌唱者的声音的个性特点,因为音色和音质是交融的,掺和的,是构成嗓音特点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发挥演唱者的声音的特点,形成人的声音的整体个性化的面貌。我们平时根据人的特点能够辨别不同的声音,而进行歌曲演唱的时候,更要发挥个人声音的特点,进行歌曲的演唱才能的训练。教师要发挥音色和音质的差别,发挥与性别因素有关的活动,并发挥个体的生理情况,重视学生的发音器官的结构功能训练,实现学生的发音部位的训练,并形成学生的不同的个性化的声乐演唱的音色。

2、性别和音域的差别。教师要发挥学生性别的差别,形成不同类型的重要因素,根据学生的嗓音特点,将学生的声音进行不同方面的划分,实现学生发声个性的结果。音域是学生可以演唱的最高音到达最低音的差别,经过发声器官,决定着学生的个性特征,并形成具有可塑性的教学过程,重视学生后天的训练,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加以改变,因此,根据学生中女生的声音特点,女生的发声特点比男声高一个八度的特点,教师要发挥性别和音域特点,并加强类型特征的结合,构成学生唱歌的不同类型的声音特点的训练,提高学生唱歌的个性化的声音。

3、心理上的差别。教师要重视学生个性化的生理特征来进行声乐教学,还要发挥声乐教学中的心理因素,发挥声乐学习和训练的发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重视发声练习,重视歌唱的声乐联系,教育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集中注意力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记忆,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结构,和心理的功能,发挥共性的教育教学的规律,形成心理素质的差异,并积极提高学生活动水平的差异,提高学生的能力,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方法的传授,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逐渐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四、重视艺术教育的原则。

声乐教学是艺术教育,要遵循许多客观规律,发挥学生声乐学习主体的作用,坚持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原则,实现学生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的使用。教师要重视学生声乐教学的学习,重视学生音乐教学的落实,重视现代教育理念下,学生科学方法价值的严整,并贯彻落实个性化的原则,实现人才的培养,教育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个性化的声乐教学方式。

个性化的教学应该形成声乐教学的组成形式,可以是单人表演,可以拓展到很多人表演。教师要重视个体的最基本的演唱单位,发挥集体多人合唱的作用,重视提高个人表演歌唱技能的训练,发挥合唱者的演唱艺术水平,重视教师个别授课和学生个别学习,教师一个对应一个进行指导的训练,培养学生声乐人才的最佳组织形式,全面落实因材进行教学的个性化声乐教学模式。

总之,教师要不断提升个性的特征,提高个人的声乐艺术修养,提高个体自我的演唱水平,并不断多听大师的音乐作品,认真阅读专业的理论书籍,并参与教学实践,多聆听学习优秀的声乐作品,不断丰富自身的音乐知识,提升自己的声乐演唱的水平,并实施声乐教学的教学过程,争取取得更多力量的支持,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完成声乐教学的要求,实现学生声乐个性化学习的过程,提高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探究教学的特征篇5

【关键词】音乐心理教学价值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越来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培养了自己对音乐的兴趣,学到更多关于音乐的知识,也提升了自己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鉴赏音乐的品味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还能由音乐欣赏展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因此,音乐欣赏是学生丰富情感、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的途径,在实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讨欣赏教学的审美教育。

一、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使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往往表现的很积极、很热情,为了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事,进而参与到探索事物的过程中去。学习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生对这门课程、这个知识点的兴趣,兴趣使然,让学生主动对学习投入精神力量。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来自于欣赏音乐之后在心理上产生的共鸣,音乐欣赏教学中,每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状况是不同的,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欣赏的音乐比较易懂,而高年级的学生因为心智上已经成熟很多,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他们的音乐欣赏往往带有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活泼、上进、张扬个性。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来选择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比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范唱范奏、课件上的诗文配乐、利用图片展现出直观的意境描绘,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例如,在欣赏《清晨》的教学中,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世界各国的关于清晨的歌曲,比如班得瑞的《清晨》,然后通过一些图片展现出清晨美好的时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欣赏到清晨的美好,进而激发他们对音乐欣赏的主动性和审美兴趣。

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有句话说“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欣赏中也有这个特点,并且表现的特别突出。每个人由于成长环境、心情的好坏、性格上的差异、生活阅历的丰富和单调而会对同一首音乐的曲子产生不同的心理。有的学生比较内向,他对音乐的欣赏表现的比较含蓄,但并不是说他不懂得欣赏,有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在音乐欣赏上敢于抒发自己的感情,活跃课堂上的气氛。因此,音乐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适时的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在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布设一个轻松地环境,让学生全身心的放松下来,充分的感受音乐给自己带来的感觉,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出来,特别是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更要鼓励他们多发言,给予他们肯定的评价,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比如,学生们体验《快乐的农夫》这首乐曲时,笔者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心体会农夫的快乐,然后用自己的动作有节奏地表现出来。乐曲播放后,有的学生做出了大大的笑脸表示高兴,有的学生装扮成一个小农民到处炫耀他的“丰收果实”。但有一些内向的学生不愿意动,有的因为胆小想表现又不敢表现,这时,笔者就鼓励他们并且让其他的学生带动他们,让他们互成一个表演小组,看看哪个小组表演得好。孩子们一听,很快的就组成了自己的表演小组,还自编自排,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在大家的帮助下也表演出自己的动作。由此,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悄悄形成了。

三、把握音乐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探究教学的特征篇6

关键词:探究式物理教学思维误区教学策略

1.引言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的对象是学生,重视学生的学习特征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探究式物理教学的特征

学生有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环境和运用适当的方法。为此,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征提出几点看法。

2.1问题情境持征和思维开放特征。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大学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发现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实施大学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宽广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声音的产生”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听琴声,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琴声,从而提出问题。设置一系列物理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

2.2实践探索特征和能力培养特征。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探索活动,一是要组织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三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

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大学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例如,在设计研究某个问题的方案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在完成某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实践探索能力;在研究某个物理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联系的问题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2.3学生主体特征。

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体、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大学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特征,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教师只是在教学过程中起了引导的作用,教学活动全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特征。

3.探究式物理教学中常见误区

大学物理的探究式课堂教学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很多课堂教学设计与具体操作中仍存在着对探究理解的“误区”,阻碍了该模式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3.1误区1:频繁提问即是探究。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就是“问题探究”,即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见问题性特征并非等同于“频繁地提问”。问题探究的特征应有如下三层涵义:(1)问题是教学的开端;(2)问题是教学的主线问题;(3)问题是教学的归宿。

3.2误区2:重能力、方法的培养却轻知识的落实、掌握。

掌握知识和掌握方法彼此之间并非对立关系,而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就知识和能力关系而言,知识也是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确实需要改革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注重探究程式的设计,以期在教学中真正落实知识目标。

3.3误区3:多媒体课件可以代替实验。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教学代替实验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扼杀了课堂的生动性。

4.探究式物理教学问题转换策略

下面我就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策略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4.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在情境中设置有思考价值,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学会观察,提出新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演示实验、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境。

4.2经历过程,重视探究。

物理教学实质上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对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性认识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过程,让学生亲自去实验、体验、揣摩、模拟这个过程,就能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重视过程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获得一些科学的结论,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探索科学的方法。

4.3借助实验,引导探究。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方法是物理学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亲身体验与理论学习相对照、验证,来加深理解,以形成正确的物理情景。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易观察到的事物,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为突破难点营造良好的氛围。

4.4重视主体,发展探究。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媒体的选取与组织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又要满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求。知识的教育、观念的培养、能力的训练既要为学生近期的学习打下基础,又要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和终身教育,要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

5.结语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寻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科学思想,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永不满足,不断创新,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从思维的误区中走出来,寻找合适的转换策略,这样才能使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取得更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会会.论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3).

[2]张正兵.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教学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1,(8).

探究教学的特征篇7

关键词:迁移学习模式;陈述性知识;积累经验技能;无效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1674-9324(2012)10-0208-02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求教师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促使学生做到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去学习。”新一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点就是彻底改变过去传统教学过程中“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的学习状况,倡导“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模式,促使学生的学习模式由此产生实质性变化。因此,广大教师把“探究性”学习模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因此出现了偏差,导致课堂教学“探究学习”活动的失败。下面,我就几种常见的无效探究学习活动做出具体分析和反思,以防止我们的探究活动走弯路,便于以后我们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探索活动一:“迁移学习模式”的无效探索

案例:在教完“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基础上,一名教师想由此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事先并没有布置预习作业)

教师问:大家想想看,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生①答:个位上是3、6、9的数。教师问:大家都同意他的答案吗?生②:我不同意!例如:13、16、19这几个数,它们的个位上虽然是3、6、9,但却不能被3整除。教师问:大家再考虑考虑,能被3整除的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没有同学举手回答)

教师再说: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能被3整除的数究竟有什么样的特征?(同学们讨论了好久,但最终得不出正确的答案。没有一个学生能从中总结出:各位上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一定能被3整除)

案例分析与教学反思:

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应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活动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数学结论并不是要求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掌握,只要我们通过“推理、证明或事实验证”就能感受这一数学结论的确切性。

在上边的案例中,教师要求学生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究竟有什么特征”,一般情况下,学生就会由之前讲的“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与该数的个位有关,这就会对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有明显的“负迁移”作用。大多数同学会猜想其个位是3、6、9,很难能从中“悟”出“各位上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一定能被3整除”。因此,我们可以对案例后半部分的内容做如下处理:教师问:能被3整除的数究竟有怎样的特征呢?请同学们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教师接着说:同学甲,请你任意举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看看有没有这样的特点。教师继续说:同学乙,请你任意举一个有这种特征的数,看看能不能被3整除。最后,通过学生的举例,使他们在事实验证的基础上亲自感受这一结论的确切性。

探索活动二:“积累经验技能”的无效探究

案例: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片段:

第一种探究操作。教师问:请同学们选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教师接着说:请同学们把自己拼的图形到实物投影上给大家展示一下看看。(不同拼法的同学都进行了展示。几乎所有的拼法都是学生顺手拿起,随便拼摆而成)教师继续问:观察这些图形,哪些是我们所学过的?学生答:平行四边行。

第二种探究操作。教师问:请同学们选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或钝角三角形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学生拼后,把拼成的各种图形展示出来)教师问:观察这些图形,哪些是我们所学过的?学生答: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教师小结:由此可见,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都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第三种探究操作。教师:请你任意选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刚才的两次操作,生丙选了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他满怀信心地上展示台拼摆,第一次拼摆发现不是平行四边形,马上又改拼还不是,这时脸已憋得通红。再观察其他同学的拼摆,他们大都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案例分析与教学反思:我们进行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其目的为了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以上案例中,第一种探究操作:教师通过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成图形,虽然通过学生观察得到“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结论,但教师并未引导他们探究掌握其他的拼摆技能;接下来的第二种探究操作过程,虽然学生一直在进行探究操作活动,但学生仍以之前的经验积累拼摆图形,实质上是第一种探究操作拼摆的重复,学生并未积累拼摆的经验。因而在第三种探究操作中,学生就出现了上面所说的失败结果。

所以,在第一种探究操作中,既要让学生展示运用已有经验拼摆出的各种图形,也要引导学生掌握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旋转和平移),再通过第二种探究操作,让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促使其形成技能。这样,在第三种探究操作中学生就能灵活拼摆了。

探索活动三:“陈述性知识”的无效探究

探究教学的特征篇8

[关键词]高中政治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倡导提出的。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科学家”一样,以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在我国的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在新课程背景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能否有效的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对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积极作用。在这里就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内涵和特征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内涵。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它是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较为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特征。探究式课堂教学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是居高临下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的师生关系,为相互平等的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的新型师生关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特征:

1、问题情境特征。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高中政治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政治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政治问题情境中自主参与、主动探求,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思维开放特征。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

3、实践探索特征。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实施高中政治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判断和决策、交往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4、学生主体特征。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高中政治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体特征,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主动学习。

5、能力培养特征。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高中政治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里的能力不仅是读书能力,还包括社会实践设计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搜集信息能力、判断和决策能力、交往能力等等。

二、政治课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意义

(一)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综合能力的提高,提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式教学方法学生探究过程完全是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来完成分析推理形成结论,并能应用提高,符合了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二)有助于学生科学精神与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学生探究交流的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对实际的体验,培养学生求真实证的精神。通过对材料分析筛选,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有助于学生实现终身学习。它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学会透过复杂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自己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深入学习探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实现终身学习。

三、探究式教学方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施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真正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统一,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充分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使整堂课充满新意,以激起学生的创造精神。在自主探究中实现自我发展,主动内化。

(一)激活探究。探究式教学过程一般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教师可利用一些教学素材,通过精心加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以导入新课唤起学生探究的动机与欲望。在激活这一环节,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把教学的基点放在发展思维和能力培养上,教师创设的问题一定是源于学生生活的,这样他们才会有兴趣;必须与教学的难点重点内容有关联性、指向性,难易要适中,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不能给学生提供结论性的答案,而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以便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参与新课教学奠定基础,通过教师设置疑景,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

(二)引导探究。通过激活诱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教师应承接激活环节,决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完整的告诉学生。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应为学生创造获得正确结论的条件,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内涵与结构,如讲《哲学生活》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时,结合课本知识提出如下问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了什么?孟母三迁说明了什么?如何看待马加爵杀人事件?应用本课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通过诱导引出了内外因的辩证关系这一重点教学内容。在探究疑问的过程中,要采取师生互动的合作方式解疑点拔,归纳总结。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人际间交流,互相启迪、丰富知识,促使交际表达能力的提高,为此教师可以设置认知过程中的障碍。

四、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政治课教学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的问题。开展探究要选择好探究内容,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探究形式,一些陈述性知识,如体现名称、事实等方面的内容,采用接受阅读等方式就能较好掌握。有些内容由于受学生学习准备情况或知识掌握深度限制,不宜进行探究教学。如:同是对“中国加入wto”问题进行探究,选择“中国加入wto对金融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开展探究就十分困难,而选择“中国加入wto对生活的影响”,则相对来讲学生容易进行探究。选择适宜的探究内容是实施探究式教学形式的载体,切忌随意选择探究内容,造成内容与形式的脱离。活动“走过场”、刻意地单纯地追求活动的次数和学生参与的人数,为活动而活动,讲“热闹”,都是不可取的。

(二)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结合问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目标,传授知识仅仅是手段,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其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收集并分析资料,学会解难释疑方法,进而培养创新能力。

(三)教师的导向问题。教师要唤起学生开放的心态,提供合作讨论互相交流的机会,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探究。教师提供探索的线索,提供充分探索的时空,应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保证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好政治课。在现实的操作中,由于学生在知识、经验、心理等方面的限制,难免会出现一些与我们教学的目标方向相背离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方向,起好主导作用。如当学生为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所迷惑时,当学生不能把握好合作与竞争的“度”而出现不和谐时,教师的及时、有效引导成为必需。

(四)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性能否被充分调动的问题。探究教学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机会和权利,引导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并获得一定成功,但是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方式、分析能力等等造成学生个体的差异,问题情景设置时,要贴近学生的现实,靠近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要对探究教学进行“粗线条设计”,留出“弹性区间”。新课程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时也强调这些东西不再是灌输,而是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

(五)活动的时间长短问题。这里讲的活动时间的长短包括学生查找资料的时间,进行调查的时间,到具体活动的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课程还有其他的任务,同时,学生所学科目多达十科左右,许多的科目都有综合探究活动,这就注定了每一个科目的活动时间不能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否则会影响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从长远看也不利于本学科的能力培养和知识掌握。这要求教师要有全局观,要求从活动设计过程就预计好时间安排。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之一。自主、探究、合作三者的核心与关键是探究,探究统领着自主与合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加强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使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探究教学的特征篇9

【关键词】实体造型入门教学设计

pro/e软件课是机械类学生作为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材使用,适合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训。它有贴合专业的特色,对相关课程的学习能起到良好的帮助和提高作用。实体造型是pro/e软件课教学中的重要章节,是初学者学习pro/e软件的必经之路,比较难入门。在教学工作中,笔者总结出一条经验,不但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还能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就pro/e软件课实体造型的教学作一探讨。

一、教材分析

零件模块分为实体、复合、钣金件、主体、线束五个子模块,常用的就是实体和钣金件两个模块。对于初学者而言,实体造型是pro/e软件课的重点与难点,下面针对这一子模块进行详细介绍。

实体:实体零件是众多的几何特征组合而成,几何特征包括:实体特征、曲面特征、曲线特征及基准特征等。详见如下表:

特征特征类型基本特征

实体特征基础实体特征拉伸/旋转/扫描/混合/高级

放置实体特征圆孔/倒圆角/拔模/管道/壳/倒角/筋

曲面特征基本曲面特征拉伸/旋转/扫描/混合/高级

操作曲面特征合并/面组

基准特征基准点/基准轴/基准曲线/基准面/坐标系

高级特征又分为:螺旋扫描、扫描混合、可变截面扫描。

1.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三维建模的预备知识;

(2)熟练掌握草绘操作;

(3)熟练掌握基本实体特征。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拉伸/旋转/扫描/混合及高级实体特征创建一般零件。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基础实体特征的应用

教学难点:高级实体特征的应用

3.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二、分析学生的特点,要求其掌握基本概念

pro/e实体造型是在二年级开设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理论与技能。但是,农村中职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尤其是对枯燥乏味的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因此,在专业知识的入门上,不能按普高生的教学速度进行。pro/e软件课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课。教师在讲授实体特征的概念时,不能照本宣科,一笔带过,尤其是高级特征概念。必须把概念的讲解融合在实体造型创建的过程中,这样才能具体形象的向学生阐述实体特征的概念,变抽象为具体。学生通过练习简单零件的创建,加深对实体特征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为今后复杂造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石。

三、强调二维草绘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掌握其作图技巧

二维草绘是pro/e最基本的独立功能模块。所有的二维图形都是由点、直线、矩形、弧、圆等基本图元构成的。每个实体模型都是由一个个简单的特征累计而成的,而在创建特征之前,往往都需要先建立二维截面图。所以,草绘是特征创建的基础,草绘贯穿于实体建模的整个过程,通常是实体造型的第一步。如果草图绘制不完整,就无法生成实体,所以学会使用基本图元的绘制命令是首要之务。在讲授实体造型之前,教师必须通过至少两周的时间对二维草绘进行精讲,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熟练的运用基本图元进行作图,掌握二维作图技巧,活灵活用,为实体造型的学习埋下伏笔。

四、突破传统教学瓶颈,优化课堂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黑板加粉笔,模式单一,实体造型的教学仅借助“黑板+粉笔”,学生会感到抽象,难以消化和理解。由于缺乏演示工具,学生对三维空间的想象力感到茫然。

pro/e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人均一台电脑。笔者根据多年的软件课教学经验,总结了突破传统教学瓶颈,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供大家商榷。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关键。通过创设情景把学生引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相互讨论,为新知识做铺垫。

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pro/e软件课以图形化界面和鼠标操作为主,通过向学生播放视频,详细地展示实体造型的操作步骤,有效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并挑起好奇心。而且,通过视频教学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相互讨论、交流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二)精心设计,诱发探究

pro/e实体造型以案例教学为主,那么教师在案例上应该精心选择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例如台灯、幸运星、电话筒、鼠标盖等。而且教师在演示绘制零件的操作过程中分析它的结构特点,巧设问题,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例如,直齿圆柱齿轮,它的轮齿是利用拉伸命令创建的。如果要创建斜齿圆柱齿轮,它的轮齿是否也能运用拉伸命令创建?若不能,是否混合、扫描等命令可行;CaD的偏移命令是针对二维图而言的,运用灵活。那么pro/e的二维草绘环境是否也有偏移命令呢?答案是否定的。pro/e的偏移(偏距)命令只存在零件模块环境下,而且只能对曲面进行偏移,实体不能运用偏移命令。教师只有通过巧妙的设置问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带着问题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当中,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问题的设计,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更能训练学生从多个角度探究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扩展多变,激发探究

零件是由一个个基本特征累计而成的。是否一个零件只有一种创建方法呢?不是的,pro/e提供了拉伸、旋转、扫描、混合等多种建模方式。例如创建一个圆柱孔,方法一:可以通过绘制两个同心圆,运用拉伸命令生成:方法二:运用混合命令生成一个圆柱,然后利用拉伸除料的方法创建孔特征;方法三:运用扫描命令生成一个圆柱,然后利用拉伸除料的方法创建孔特征。若发现圆柱孔的尺寸或形状不对,是否要彻底删除,重新创建呢?不是的,可以对模型树中指定的二维草图进行编辑定义,修改二维草图的参数便可。

通过灵活多变的习题,学生既能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学习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兴趣。发散思维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建立不同知识点间的桥梁。不但能促成知识的迁移,又能有效的发散学生思维空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多方位发展。

(四)动手实践、主动探究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下的学生是不可能获得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生只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的能动作用,创新学习,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pro/e实体造型的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操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掌握作图技巧与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竭尽全力的为学生创造学练结合的机会。按分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讲授、演示操作同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直观的获得知识内容。学生通过观看教师演示并结合课本、视频亲自动手实践。学习中若出现瓶颈,通过认真反复的观看视频,找出自己的操作步骤与视频有何差异,主动探究;可以与同学相互探讨、交流,合作学习;可以向巡视的教师请教。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检查学生的掌握知识的进度,并对理解、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分层次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实现个性化教学。同时,尽量培养多个“小助手”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变空间想象力为现实实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就感,促使他们愿意去主动探究。

五、教学效果

pro/e实体造型的教学宜精讲多练,通过教师的边演示边讲解,让学生在观看――讨论――分析――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实体造型的创建流程及各种命令的作图技巧。这一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变被动为主动。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实践教学提出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通过教师巧设问题,相互探讨、交流,参与课堂互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实践操作完成课堂任务,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改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师生、生生在交往互动中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享受学习pro/e实体造型的乐趣。由于机械零件缤纷多样,创建方法复杂多变,因此教师应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达到真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

【参考文献】

探究教学的特征篇10

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注重形式、缺乏实质、没有实效”的现象,使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问题,增强合作交流的实效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由于社会、家庭等种种原因致使很多学生个人主义比较严重,私心很强,缺乏合作、交流意识,不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有的干脆做漠不关心的旁观者。这些问题不解决,合作交流就会成为空话。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能力和力量是有限的,很多活动需要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明白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是学习伙伴,都是合作者,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合作感受集体的力量,形成团队精神和集体责任感;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相互之间互教互学、取长补短,进行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才能获取更多、更广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明确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为什么要进行合作交流。三年级(上)“我的大树”的观察、“各种各样的叶”的搜集等的教学活动就能够让学生得到体会。因为一个人观察到的现象和收集到的叶的种类是有限的,只有合作交流才能更好的完成这些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白了合作交流的意义和进行合作交流的原因后,教师就要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学习环境,弯下身来和学生站到一条线上,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交流中,这样就能和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关系。通过和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情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就形成了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再通过制订一定的规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认真倾听、遵守纪律的合作、交流习惯。

通过以上工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心理品质,为合作、交流学习方法产生实效奠定基础。

二、紧扣教学实际,不滥用合作、交流的方式

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条件合理的使用这种学习方法,更多的还是要让学生亲历探究。较简单的探究活动和学习内容,能让学生独立探究和学习的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例如《淀粉消失了》、《被压缩的空气》、《造一艘小船》、《测量物体的温度》、《导体和绝缘体》等内容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合作进行探究;而《各种各样的花》、《各种各样的岩石》、《研究材料的特征》、《生物和环境》等复杂、综合的探究内容就必须采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讨论、制订方案、探究和交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相互补充、更正和辩论,获取更科学、更全面的知识,从而更真实的完成教学目标。如果滥用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剥夺更多学生亲历探究的机会,也使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三、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

要让合作交流发挥更大的实效,教师除了和学生站在同一线,做好参与者和合作者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参与学生合作交流的同时,要认真的“听”、认真的“看”,了解学生探究的对象和进程,分析他们探究活动的可行性和知识面,既要让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够正常实现,又要注意知识的互补,便于交流,获取更全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