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幼小衔接的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37:05

简述幼小衔接的策略篇1

一、幼小衔接的现状

将幼小衔接作为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来做,是基于儿童成长需要作出的选择,因而也是当下幼儿教育中的一个研究热点。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意到,幼小衔接一般并不作为幼儿教育的显性内容而存在于幼儿园的工作当中,对于相当一部分幼儿园而言,幼小衔接工作有时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往往都是一个区域内的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要求,然后各幼儿园才有所行动。这种机制下的幼小衔接往往暴露出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即将一部分小学阶段的知识提前到幼儿园来教,如拼音等。这是幼小衔接中最为常见的动作,在一些地方非常普遍,乃至于到了小学之后拼音教学不到两周就结束了(因为在幼儿园已经学过)。这种不顾教学规律、忽视幼儿成长特点的做法成了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

再比如说幼小衔接容易演变为幼儿园的单方行为,即幼儿园不知道小学阶段的实际需要(不只是指知识上的需要,更是指能力上的需要),只凭自己的理解去做一些自认为是幼小衔接的事情。这种基于单向理解的行为往往难以避免一定程度的盲目性,从而造成幼小衔接工作的低效性。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幼小衔接工作做得相对好一些,它们往往能够兼顾到自己所教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小学学习的各项能力需要,从而选择出一些比较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笔者在对这些现状进行梳理之后,提出以下一些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供专家同行们批评指正。

二、幼小衔接,幼儿园的工作思路与策略

要研究幼儿园可以为幼小衔接做些什么,关键在于我们幼儿园要知道自己有了什么,知道小学需要什么。一般情况下,靠幼儿园自身往往难以获得全方位的信息,因此这个时候幼教教研员可以发挥自身的一些优势,通过对小学低年级教学需要的研究,了解儿童进入小学之后迫切需要哪些能力和习惯(要具体且尽量能够用事例说明),然后将这些信息利用教研活动等平台传递给园长和骨干教师,这样就可以使得幼儿教师们在幼小衔接方面的工作具有明确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进行具体细节指导(这些指导不可能由教研员一次传递给全区域的幼儿教师,应该通过纸质载体或通过各园业务骨干向下传递),例如:

幼儿园要做的第一个细节工作:研究大班幼儿的学习习惯和特点等。这是幼小衔接工作的基础,一般情况下,我们要求幼儿园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分析:一是总体分析幼儿们的学习习惯,这些学习习惯往往受生活习惯影响,因此可以从幼儿家长那儿寻找有关信息。对幼儿在园期间的生活、学习进行观察,也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到相关信息;二是分析幼儿们的学习习惯,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不能只满足于观察幼儿们在课上的表现,要分析他们一些学习行为背后的因素。比如说幼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是多长,观察力强不强,想象力是否丰富,平常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等,把这些内容积累起来就是很好的第一手材料。有了这些材料的积累,就可以进一步开展学习习惯与特点的研究。

幼儿园要做的第二个细节工作:知道小学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上学期需要学生哪些学习能力。在上面概述的基础上,还应当注意这样四个方面:一是书写能力,二是朗读能力,三是作业习惯,四是生活习惯。小学一年级的拼音、简单汉字需要学生有规范书写的意识与能力,短文需要一定的朗读能力;幼儿园一般没有课后作业,幼儿缺乏作业意识,但小学课堂知识需要一定量的课后作业来巩固,因而尽早形成课后作业的习惯可以缩短学生的适应周期,生活习惯则体现在相对早起、在校值日卫生等方面。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寻找到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方面的有效抓手。为了让同行们理解方便,特对照上面两点阐述如下:

一是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从幼儿在园的吃饭、走路、听课开始,要让他们逐步适应一定时间内的坐正、走稳、吃饭时不说话等习惯;通过科学适量的周末任务(除了书面的之外,还可以是一些手工制作等)的及时完成,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意识;通过在园擦好自己的桌椅、收拾好自己的抽屉、饭前便后洗手、午睡前整理好脱下的衣物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入园时与门卫的问好养成礼仪习惯等。习惯的养成重在一种意识培养,而不必过于追求短期内形成高度规范的行为。

二是培养幼儿学习兴趣与能力

小学阶段与幼儿园阶段的学习有着明显的不同,好多孩子在进入小学时由于新鲜感而产生兴趣,可在很短的时间里由于学习不适应,就会出现相当普遍的不喜欢上学的情形。因此在幼儿园阶段就让幼儿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可以使得幼小的阶梯变得更为平坦,孩子们也可以更好地适应。比如说,同样一个游戏,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要求、加大难度、拉长时间、明确游戏收获等,让幼儿不再是简单地参与一个游戏,而是在游戏中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持久活动的毅力等。我们的研究表明,一旦这个目的达到,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也会由浅层走向深层。

这两点看起来都是一些细节,但事实证明离开了这些细节,基于幼小衔接需要的能力与习惯就无法形成。

三、关于幼小衔接工作的一点总结

简述幼小衔接的策略篇2

关键词幼小衔接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分析探讨

一、幼小衔接导向及其对于学前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学前教育是向小学阶段学习过渡的一个前置阶段,它通过一系列学前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手段和方法对儿童进行知识的启蒙和启发,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儿童进行集体生活和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而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要参考小学阶段对于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并进行相关教育环节、教育内容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设计。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它着眼于儿童后继小学阶段的学习和要求,提前在幼儿阶段学前教育中给予适当涉及并对儿童的心理和智慧进行塑造和启迪。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导向对于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的贡献率为37.5%,大大超过了其他方面的影响程度,同时该调查报告也显示,儿童后继小学阶段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中的要素与其学前阶段的幼小衔接导向的培养效果呈现出0.45的相关系数和强度,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导向在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目前学前教育在幼小衔接导向上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整个教育系统改革的逐渐推进和深入以及在学前教育中每年平均5%的递增投入幅度,目前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表现在幼小衔接导向上体现为儿童进入小学阶段的适应指标和学习生活等基本素质指标2009年较1998年相比平均每年上升了7.8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对于小学阶段教育的贡献率同期也实现了每年5.7个百分点的增加。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在幼小衔接导向上学前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幼儿教育中的班级课堂时间设置与小学教育阶段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难以适应常规班级时间的设置,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甚至厌学的情形。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应该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实践证明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其次,幼儿教育中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常规要求与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特点及常规要求出现严重的不匹配,造成了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一年级教育的困难境地。比如字体书写上,在幼儿园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再次,幼儿教育中的对于儿童的自理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状况不满足小学教育阶段对于学生日常生活能力的要求和基本目标。幼儿园大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

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最后,幼儿教育中儿童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相应提高,造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效率和质量的下降,从而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信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作用。阅读能力可以使人与书产生互动,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增长。拥有这样的基础进入小学,会给小学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三、基于幼小衔接学前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幼儿衔接导向的学前教育及其基本内涵作用和意义的阐述,在分析了目前学前教育中基于幼小衔接导向中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幼小教育的知识和理论,同时借鉴国外幼小教育先进国家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就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第一,幼儿教育中课堂班级时间设置要与小学阶段的课堂班级标准相近或一致,以此培养学生的课堂班级时间观念和思维。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是多静少动,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第二,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习惯规律和常规要求,在幼儿教育中进行前置,即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的质量要求和培养规格以相对较宽的要求进行提前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幼儿教育中一直强调的事情,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高年级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

第三,在学前教育中加强和提高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和自理能力等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和常识的教育,采用多种方式以适合儿童心智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第四,有目的有规划有计划地在学前教育中提高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并辅之以拼音教学对学生的认字、写字及读字能力进行培养。坚持开展阅读活动,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阅读和老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两种。这两种活动,使小朋友既有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机会,又能得到老师的引导,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中,阅读方法、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些能力又直接、有力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

总之,学前教育对于培养儿童的后继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它是为儿童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和生活的准备阶段,对于儿童心理和智慧的形成和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幼小衔接的导向分析了目前学前教育在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和配套问题上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当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从学前教育课堂时间参照小学阶段进行设置、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向小学看齐、教会儿童进行日常生活学习的管理以及培养其进行阅读思考的能力,目前这几个方面是学前教育中基于幼小衔接导向中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希望本文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导向问题的顺利解决和改观。

参考文献

【1】周蔓雪.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关问题的新认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s1)

简述幼小衔接的策略篇3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衔接

论文摘要: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是多年来幼儿园、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基础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点。本文针对目前教育系统中存在的幼小衔接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改善幼小衔接的现状的策略。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初步认识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经济正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等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期待。

第一、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阶段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有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幼儿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其过渡是教育自然的连续过程。在基础教育的体系中,研究幼儿阶段教育和小学阶段教育的衔接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教育目标、教育方式、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诸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幼儿园教育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启蒙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则以系统的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的初等系统教育阶段,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减缓坡度,实现从幼儿到少儿的量变到质变,正是幼小衔接的研究内容。

第三、幼儿园教育的普及必然使幼儿园学习成为小学学习的准备阶段和必须阶段。为使孩子能够在进入小学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小学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就有意识、有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把过去小学办的学前班拿到幼儿园来办,或是单靠在幼儿园大班增加一些过度的教育内容,而是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都要科学地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二、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教育任务不同,存在着阶段性。幼小衔接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能否和谐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幼小衔接中还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儿童入学后易产生厌学情绪

许多幼儿园和家长把识字课和数学课放在重要地位,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提前拿到幼儿园,让未入学的幼儿学习。这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这种“教材下放”,让幼儿学习入学后将要学习的内容,实际上是让孩子先学一遍,一年后又重复学一遍。使得孩子缺乏主动学习的后劲,等到“储备”用完,就会出现使用困难。

2缺乏社会适应性能力锻炼

幼儿园平常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对遵守课堂纪律等非智力因素较少考虑,使得刚入小学的儿童表现得很不适应,如不知道按时完成作业、不知道准时上课等。教师更多地强调知识的培养和积累,其实非智力因素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儿童的感情、动机、意志、爱好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儿童的成绩好坏,还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3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求上的不一致,易产生不良学习习惯

有些幼儿教师由于对小学教育不了解,加之幼儿园本身就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儿童在幼儿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入小学后,有些儿童使用过学具后,不能自己收拾还原;书写汉字笔顺有错误,操作活动不规范;握笔姿势和坐姿不当;学习方式明显带有幼儿园特点,习惯于依赖教师;有的儿童甚至不懂得按顺序看画面、按页码翻书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将影响日后儿童的有效学习。

三、对幼小教育衔接的实践探索

1搭建小幼教研活动平台

小学、幼儿园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教育机构,工作中极少往来,老师间的教学缺乏最基本的沟通、了解。幼儿入学前的教育,大班老师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做些更改,如延长上课时间、小学化摆放课桌椅等,而无法从实质上加深幼儿对小学的认识。因此,小幼双方可共同搭建教研平台。(1)互相学学老师都在学习、培训《纲要》及新课标,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老师可借此机会共同学习,互相探讨、交流对新课程观的看法、问题。(2)课堂教学互听互评。从教学实践层面深入了解小学或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以便双方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能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措施。

2与幼儿家长、小学教师保持密切联系

幼儿园要定期和不定期与家长交流育儿知识,提高育儿素质,经常保持联系,纠正不正确的态度、方法,家园教育一致。幼儿教师主动与小学教师联系,如通过个别访谈、组织参观活动、座谈会等,倾听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为小学一年级教师准备一份较为详细的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表,以便全面系统了解。

3小学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

(1)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学生刚入学,面对学校、老师、同学等新环境、新面孔,总会有些不适应。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尽量帮助解决,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其次,为学生营造同伴间合作、交流的氛围,提供互相帮助的机会,增进同学间团结友爱的情感。

(2)调整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个体持续发展

考分只是作为评价方式之一,而不是划一的衡量标准。我们应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重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持续发展。

(3)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课上的模仿和记忆,尤其是数学,可参照幼儿园的学习方式,通过生活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游戏活动等进行;经常开展班会活动,给幼儿提供合作、交流、探究的机会,提高学习自主性。

总之,幼小衔接是教育整体改革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搞好幼小衔接,才能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我们应对处于衔接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探索,不断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小衔接的途径,帮助幼儿顺利地解决好其间的过渡和衔接,使千千万万幼儿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简述幼小衔接的策略篇4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衔接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的平稳连接与过渡,幼小衔接工作搞得好,可以使即将升入一年级的适龄幼儿自然顺利地过渡到紧张的小学学习生活,使他们在小学里健康快乐地成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幼小衔接问题便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作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总则的第三条明确规定了幼儿园应与小学相互衔接。目前,关于幼小衔接问题已经有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是大多从幼儿园角度来探讨,本文拟从小学角度来探讨科学教育中的幼小衔接问题。在科学教育中幼小衔接应注意以下问题:

1课程目标简易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科学的目标:(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的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

可见,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课程衔接的课程目标定位应重点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探索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经验,同时使学生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在这个特殊的过渡阶段,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把科学课程目标尽量的简易化,以便实现幼儿园向小学阶段更好的过渡。

2课程内容整合化

开展幼儿科学教育与小学科学教育的衔接,从浩瀚的科学知识宝库中精选出一部分内容,实现从儿童的科学到成人的科学的转变,使孩子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这就需要将幼儿科学教育与小学科学教育的有效整合。

对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年龄的孩子们来说,学习目标当然有所不同。在幼儿园向小学过渡阶段,科学学习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是,我们要尽量减小这个坡度,让幼儿能够实现顺利过渡。需要强调的是,在幼小衔接教育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这是贯穿幼小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也是科学教育成功的保证。

儿童科学教育非常注意对教育内容的整合,因此搞好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小学一年级搞好幼小衔接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把学生的学习看成一个整体,避免学习内容和形式的单一;注意发挥科学课本本身提供的整合条件,注意科学课与其他课、课内与课外之间的联系;注意发挥班主任的优势,沟通学科与学科、学习与活动之间的联系;注意学生的现实生活对科学课程内容的渗透作用,并把课外生活引入课堂,以丰富教学内容。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内容整合的重要方式,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方式,重视游戏在小学一年级教学中的重要性。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循儿童身心特点,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广度,做到难易适度,分量适当。选择的大多是常见的、儿童感兴趣的,且能够亲自进行观察、实验和操作的教学内容,体现了趣味性和实践性,尽量将幼儿科学的内容与小学科学内容整合,以此减少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不适应。

3课程实施弹性化

在幼小衔接阶段课程的实施上,教师要敏感地把科学教育融于儿童一日生活中,并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机结合。也就是说,教师要有随机教育的意识,能随时随地激发儿童的科学兴趣,并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1)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承认和保持学生个体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力求从生成、反思、转变的角度来看待学生。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可能制约学生的发展,如果学生原有科学知识贫乏,学生可能对教师所讲的知识感兴趣,如果学生在幼儿教育阶段接受过相关的科学知识,或许就有厌学倾向,所以老师在实施课程的时候要注意弹性化的处理。注意有区别的对待,尊重学生原来的知识经验。

(2)教学方式的探究化

科学教学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点在世界各地的取向是一致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收获是多方面的,他既可以获取科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也可以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甚至可能养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所以,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在现行的科学教学中间一直在提倡。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幼儿通过好奇、好问、好探索,并大胆实践、尝试,由此获得直接经验来认识、了解事物。而贫乏的知识经验和粗浅的认知水平,又决定了幼儿不能客观地解释自然事物和现象及其关系。因此,小学教师要注重科学方法、行为、习惯的引导,让儿童正确获取各种科学知识,鼓励儿童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在实践中感悟科学知识的乐趣,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幼儿进行积极、自觉的探究活动。

(3)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

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陈鹤琴先生从事幼稚园教育实践时就曾提出,儿童生活是整个的,在学前和小学阶段,他们未形成学科概念,尽量以活动单元的形式进行教学。他的"活教育"课程即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性和连贯性的"五指活动"形式: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儿童每天都会接触到科学现象,每天都在自发地从事科学探索,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科学学习。只不过他们的科学学习与成人的科学学习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不同,具有儿童的特点而已。游戏是儿童极为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恰当地把这种活动形式运用到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如果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适时地采用游戏方式进行教学,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方面都有利于帮助儿童顺利渡过幼小衔接的过渡期,使儿童更加健康地成长。在教学中,只要条件允许,教师应采取学生习惯的比较自由的游戏活动方式进行教学。在科学教学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缩小幼小衔接的跨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4课程评价多元化

以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为导向,关注幼小衔接时期儿童的评价问题。在评价主体、内容、方式上都应强调多元化。

(1)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多元主体指不仅教师,而且幼儿及其家长也参与幼儿科学教育的评价。应改变儿童在评价中的被动地位,注重儿童参与自我评价,使评价成为儿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

(2)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儿童的知识与技能方面,而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解决问题的策略。现代儿童科学教育不能只以传授科学知识,记忆科学概念为目标,而是要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探索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经验,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情感;教师应鼓励儿童参与活动,使幼儿获得科学经验,在科学现象中去感知概念原理。

(3)强调动态的过程评价。课程评价关注的不是静止的目标,而是关注儿童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儿童学习变化和成长的历程,是持续的过程。动态的评价体系要求在真实的情景下而不是人为的情景下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要在儿童真实的生活、学习经验和情景中对儿童科学教育进行中评价。动态的、真实情景下的科学教育评价就避免了把单纯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的获得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同时把幼儿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沟通能力、个性特点、学习方式等等都纳入评价体系,这就兼顾了儿童在其他领域的发展,这样的评价还避免了仅仅关注儿童目前的发展情况,对过去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的预期也成了评价的参考内容。

综上所述,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园与小学的相互衔接应注意科学课程目标简易化、课程内容整合化、课程实施弹性化、课程评价多元化。关注这一时期儿童的特殊需要,有效而科学地帮助他们平稳顺利过渡。

参考文献

〔1〕刘东.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再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异步教学研究,2006.4(26-27)

〔3〕〔4〕刘勋祥.解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J〕教学与管理,2002.10

〔5〕吴秋菊.幼儿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甘肃教育,2006.9

〔6〕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7〕唐文中、郭道明、李定仁.小学游戏教学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1

简述幼小衔接的策略篇5

【关键词】幼儿舞蹈教学环节过渡

一节幼儿舞蹈课主要包括热身活动、基本功训练、舞蹈组合学习等环节。其中新授课的舞蹈组合学习环节又分为:复习舞蹈组合、新课导入、舞蹈动作学习、组合展示等环节。这些环节看似相对独立,但其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处理好这些环节间的衔接过渡,能够促使整体教学的高效展开,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与效果。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如何把握幼儿的身心特征,并结合舞蹈教学特有的艺术性做好衔接过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笔者即基于此进行了策略上的探索。

一、幼儿舞蹈课环节间的关联性

幼儿舞蹈课大体包含了热身运动、基本功训练、舞蹈组合学习等环节。这些环节当中,每一部分也包含了小的环节,要衔接好这些环节首先需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一)热身运动

热身运动是指通过运动前一系列的低强度运动,调动起身体机能,从而能够最大程度降低运动期间意外受伤的概率。但是对于生理、心理上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幼儿而言,舞蹈课前热身运动的作用不止于此。幼儿在认知上处于以兴趣为导向的阶段,在接受新知识或游戏时,兴趣是引导他们进入课程学习的必要选择。因而,幼儿舞蹈课的热身运动不同于成年人舞蹈课的热身运动,它除了要能够达到调动身体机能的目的之外,最为重要的是调动起幼儿参与接下来的课堂环节的兴趣。

所以,从幼儿心理特点出发,热身活动是舞蹈课堂教学正式开始前引起幼儿兴趣,让幼儿在接下来活动中更为主动、积极参与的关键环节之一。它与后续环节相互衔接,如接下来的基本功训练环节,相对而言这个环节比较专业,也比较枯燥,是较为影响幼儿热情的环节。所以在热身活动当中,教师要尽量多地引起幼儿的参与兴趣。

(二)基本功训练

基本功训练是每个初学舞者首先需要进行的专业训练,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素质条件,提高舞蹈的基本能力,为学习各类舞蹈奠定基础。舞蹈基本功训练对不同年龄段的要求有所不同。比如幼儿舞蹈,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少而浅,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第一,掌握基础训练的主要动作,如地面动作选择坐姿、勾绷脚、开胯、压腿、胸腰、背肌练习等;第二,动作追求简单规范,要求只要能掌握训练的方法、领会动作的要领、明确训练的目的、鉴别动作的正确与否就可以了,不能超越学生的能力去要求动作的软度、高度和速度。

从上述幼儿舞蹈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些内容从组成上看相对简单,但还是略显枯燥。对于好动的幼儿而言,舞蹈教师如何安排好这些教学内容,并且能够与接下来课程环节衔接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热身活动与接下来的环节能够做到有效衔接,正是由于在热身活动当中,教师能够更为自由地创建活泼、易引起幼儿兴趣的环境,让两个环节能够达到教学设计当中的要求。对于接下来基本功训练这个环节来说,目的是为了给幼儿传授一些基本舞蹈知识,在舞蹈组合环节当中,教师能够更好地实现幼儿的动作串联和组合,达到训练效果。所以,这两个环节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需要教师思考如何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两个环节能够更好地衔接起来。

(三)舞蹈组合学习

舞蹈组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音乐或节奏的配合,经过科学、艺术构思,由若干动作串联、组合起来的一种短小的训练性小品,学生在单一动作中难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组合中可以得到足够的学习和训练,由于教学组合具有一定的结构,就像芭蕾舞中的“变奏”一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幼儿舞蹈课程当中,舞蹈组合这个环节,实际上并不应该作为单一授课环节存在,它应该是一种贯穿于幼儿舞蹈教学每一个环节当中的一种方法。不过因为实际的教学组合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需要具有相应的基本功基础作为依托,对于初学舞蹈的幼儿来说并不能完全展开,还是需要从传统的顺序性教学单元开始。尤其是在考虑到引导幼儿学习兴趣的时候,如何保证组合学习的多样化,保持幼儿学习兴趣的持续性是首先需要考虑到的。如果只是为了教而教,一味地照本宣科,当进入这一学习环节后,机械地分解基本动作,容易导致幼儿学习兴趣的降低。因此,以上无论是哪个环节,其关键点都在于如何通过一定的方法创设相互衔接的情境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如此才能够达到教学设计的基本目的。

二、幼儿舞蹈课环节间过渡的策略

在教学各个环节过渡时,需要从幼儿心理和身体状态角度进行考虑,创设能引起幼儿兴趣并产生强烈印象的情境。

(一)组织语言过渡

在幼儿舞蹈教学实践当中,很多教师在进行授课环节的过渡时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就是组织语言过渡,为幼儿虚拟出一种环境。在组织语言进行课程环节过渡时,需要教师注意语言的生动化。舞蹈本来就是一种抽象的形体艺术,要让幼儿对新课感兴趣、印象深刻,教师的语言就要做到生动、形象,甚至在语音、语调上也要尽量做到抑扬顿挫、起伏有度,从幼儿的喜好出发,一下子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如在开展幼儿舞蹈《开心跳跳糖》蹦跳步的教学时,从导入环节过渡到新授舞蹈组合时,有教师利用语言,巧妙地进行了衔接。

师:我们的跳跳糖已经真的是一颗会跳的跳跳糖了,如果能成为一颗会跳舞的跳跳糖那该多神气啊!你们想当一颗会跳舞的跳跳糖吗?

生:想。

师:那我们赶紧来学习新的本领吧。

这样的语言过渡看似简单,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幼儿带入到舞蹈角色中,用形象的语言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舞蹈动作。

(二)开展游戏过渡

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游戏教学法是一种较为常用且效果很好的方法,在舞蹈教学环节过渡当中,这种方法也适用。利用游戏的方式,能够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顺利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如在开展幼儿舞蹈《我是皮影小玩偶》基本手位及侧踵步的教学时,有教师在教学导入到新授环节过渡时,创设了一个皮影戏表演游戏。

师:你们想不想当一回皮影戏里的小玩偶?

生:想。

师:那要请你开动小脑袋,想一想如果你是皮影小玩偶,在影窗里会怎么表演呢?(鼓励学生能表演出皮影戏人物的俏皮感、顿挫感)

教师邀请学生进入影窗进行游戏表演。

师:小朋友们的表演真棒。你们想知道真正的皮影小玩偶到底是怎么走路、怎么摆手的吗?

生:想。

师:好,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执教教师利用有趣的表演游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同时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通过感受、回忆事物的特性来模仿、想象及创造动作,符合幼儿爱玩、爱模仿的天性,并顺势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三)构建情境过渡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引导,搭配以相应的环境与音乐,来激发幼儿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自身的内心感情与看法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通过情境的模拟,能够突破课堂的限制,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与观察能力。而在教学环节的过渡当中,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如开展幼儿舞蹈《春晓》教学时,在蹦跳步和跳踢步这两个知识点之间,有教师创设了一个春天公主带领我们游西湖的情境进行过渡。

教师播放春天公主录音内容:“小朋友,你们的表现真棒,这么快就学会蹦跳步了,恭喜你们,过关啦!现在让我带领你们去游览西湖吧。”

教师播放课件:西湖花港观鱼的景色。

幼儿在游西湖这个美妙的情境中一会儿喂鲤鱼,一会到牡丹亭休息,玩得不亦乐乎。

教师再次播放春天公主录音内容:“小朋友们,如果你们还想去下个景点玩的话,就要再学一个本领哦!快请老师教你们吧!”

课堂教学进入到跳踢步的学习。

因为有了春天公主带领游西湖的情景引领,幼儿的兴趣被很好地激发,既复习了旧动作,又很自然地拉开了新动作学习的序幕。

综上,不难看出教学方法之间其实是相通的,一些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只要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就可以运用在教学环节的过渡中。

参考文献:

[1]张云鑫.幼儿舞蹈教学方法初探[J].黄河之声,2015(3).

[2]曲梅.幼师舞蹈课施教体会点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2).

[3]何娅敏.浅谈幼教专业舞蹈教学中幼儿性的贯穿与渗透[J].中等职业教育,2010(12).

简述幼小衔接的策略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幼儿接受正规化教育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学前教育的幼儿园阶段,用小学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对幼儿进行教育,比较普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基本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认为十分必要。

二、主要特征

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幼儿教育脱离了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大体采取向小学阶段的教育标准看齐。

(1)在教育内容上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体、美、劳教育;

(2)在教育方法上重视知识讲授,轻视幼儿自主学习;

(3)重知识,轻情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4)重教学,轻游戏。孩童时代本应在快乐的游戏中度过。

三、成因

1.家长的主观愿望

在一些错误教育观念的影响下,部分家长持有“望子成龙”的观念,急于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为“尖子”,逼迫自己的孩子要赢在“起跑线”上,在知识的获得上要超越别人的孩子。很明显,完全出于家长的不成熟的思想偏差,从而有了“超前需求”。由此可见,家长的愿望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形成的重要原因。

2.幼教部门的利益驱动

幼儿园办园体制的市场化导向,使幼儿园客观上主动迎合社会需求,不顾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开设小学课程,向幼儿提出过高的要求。加上幼儿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工作不受社会重视,幼教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难以认识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在教育实践中容易把小学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带到幼儿园。

3.幼儿小学教育衔接机制的缺乏

尽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小学入学不准考试,但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缺少,仍有部分小学特别是高质量的公办小学,为了获得较好的生源,进行入学考试或者入学面试,并按照考试(面试)成绩分班。为此,幼儿园配合小学的要求,为让孩子们上小学而提前进行小学阶段的教育。

四、相关对策

幼儿教育不是简单的智力开发,幼儿教育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科学的幼儿教育应该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健全的人格、扎实的身体基础、良好的性格行为习惯,都应该从小着手培养。幼儿教育应偏重这些方面,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为此,为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应当采取相应的策略。

1.坚持素质教育先行的理念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于没有以素质教育的幼儿教育理念作指导。“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应当以优生学、儿童保健学、儿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等科学理论为依据,以《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和《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对学前儿童实行科学的养育与教育,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的教育。

2.遵循幼儿教育规律

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出发,必须按照幼儿教育规律办园,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征而进行。

3.正确衔接小学教育

幼儿教育是入学前的准备教育,既要体现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启蒙性,又要注重幼儿学习的适应性、科学性。做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能使幼儿较快、较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4.转变家长错误思想倾向

应当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扭转家长们的幼教观念。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座谈会、培训班,向家长宣传、教授科学的幼教理念;电视、报纸等信息媒体应当关注幼儿教育,以主流社会舆论观点,引导家长思想转变。

5.改变幼教模式

家庭、社会、幼儿园三位一体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用爱和尊重健全孩子的人格。社会要改变标准、整齐、划一的幼教评价手段。父母、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年龄和个性差异,发挥其自我发展的潜力,不能视孩子为家长和教师的附属物或单纯的接受者,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引导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小学化限制了孩子的天性和自由,过早地将孩子拉入了“苦涩”的学海之中,阻碍了幼儿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在这里,我认为,学习、领会教育部2012年10月15日的《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下称《指南》)尤为重要。《指南》在语言领域强调重点培养幼儿的口语交流能力,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以及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在科学领域强调幼儿的数学学习应注重在生活和游戏中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初步理解数量关系、形状与空间关系,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指南》还着重强调了要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成人不应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等先进教育理念。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思想意识,创新方式方法,联合社会各界力量,让幼儿教育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2012.

[2]国家教育委员会25号令:《幼儿园工作规程》

[3]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

简述幼小衔接的策略篇7

关键词:小学新生问题浅析小学生活研究成果

国内外教育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1]因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长期以来,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困难、成绩偏低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为让孩子尽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我们通过对教师、家长问卷,与领导、教师座谈等形式,对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一年级学生中学习习惯较差、成绩偏低的学生所占比例平均高达22.8%。这对于智力上无明显差异,入学不足一年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1)家庭教育方面。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多地把目光集中在分数上,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却不够重视。(2)教育者自身存在问题。由于来自学校、社会、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得有的教师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致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成绩偏低的学生所占比例较高。(3)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学习活动中应具有的认真、主动、顽强的心理能动状态。(4)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小学低年级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教育衔接不到位,一年级新生入学后不能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综合以上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教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不够重视,缺乏科学的培养方法与策略,成绩偏低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良学习习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构建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策略体系研究》这一课题,旨在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策略,最终使学生养成从小热爱学习、学会倾听、善于思考、大胆发言、认真书写、敢于提问、认真观察等良好学习习惯,为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避免学生输在学习的“起跑线”上,进而全面提高全县小学的教学质量。

二、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研究抓住学生成长的起点,避免学生输在学习的“起跑线”上,在教师中树立并推广了一种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乃至一生成长奠基的理念。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及幼小衔接方面,进行了细致、具体、有针对性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提升了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认识,而且初步构建了适合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教育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操作体系。

(一)制定了教师可操作、学生可比照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目标细则》。

通过反复讨论、实践、研究并结合实际,我们制定了《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目标参考细则》。对教师来讲,《细则》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实现的教育目标;对学生来讲,其是在学习活动中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细则》对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方式,以及课前准备、上课、读书、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章可循。

(二)初步构建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操作体系。

1.建立档案,抓早抓实

在学生入学时就应狠抓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建立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档案。内容包括:个人档案、学生照片、老师及家长评语(每学期一次)、好习惯培养目标细则(分年段)、学生学期初计划(我的小小心愿),以及学生取得的各种荣誉、参加的活动材料或其他相关内容。档案记录了学生在习惯养成方面的点滴进步,既有利于教师、家长了解学生习惯养成情况,又为学生积累了成长过程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2.循序渐进,反复抓,抓反复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可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但巩固却需要至少36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我们在研究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从做好课前准备,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入手,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例如:在课前准备上,我们要求学生每节课前准备好下节课所需的书本、学具等,并在指定的位置摆放好,但有的学生总是做不好。对此,班主任经常跟组长一起检查、督促,对不会整理的学生亲自指导、帮助整理,连续几次后,这些学生受到了感动与启发,达到了教学要求。

3.立足课堂,落实《细则》

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重点在课堂,同时将其渗透于班队会和其他课外活动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把《细则》渗透其中。根据一、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年段制定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目标细则》,并将分解后的目标细则粘贴在班级的醒目处,夹在学生的档案中,不仅教师要了解,而且让学生熟知,起到时时督促、事事参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依据《目标细则》对学生的课前准备、读写姿势、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教学中,时时进行提醒,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4.树立榜样,启发训练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大多数是按照家长、教师的要求或在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要为低年级学生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对此,我们的做法是:在班上尽量多表扬一些课前准备充分,上课认真听讲,作业书写工整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养成习惯。随时抓住学生的点滴良好行为,尤其是平时习惯较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营造有利于培养良好习惯的氛围。同时,教师要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如:教师的仪表、教学语言、教态、板书等尽量规范,以免让自己的不良习惯和不规范的言行影响学生。

5.幼小衔接,合力联动

在座谈中,我们感到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在习惯培养方面缺乏联系,衔接不到位。因此,在研究中,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小学与幼儿园的交流和合作,努力使教师在思想上对孩子学习习惯方面达成共识,在行动上达成一致。

(1)幼小结对,互动交流

在研究过程中,小学和幼儿园互相结成对子,开展互动交流活动。例如:“带幼儿园的小朋友参观小学的校园及课堂学习,模仿小学生的听、写、读的姿势等;邀请小学生来幼儿园与小朋友座谈,教幼儿一些书写、读书的姿势,纠正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等;通过环境布置、图片、录像资料等各种教育形式,尽量让幼儿了解小学课堂学习生活。”[2]

(2)专题研讨,加强合作

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幼小衔接专题研讨活动,如:培养良好书写习惯的专题研讨,培养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专题研讨,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的专题研讨等。

6.家校合作,形成合力

首先,积极向家长宣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不要只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促使家长重视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其次,通过家访、家长学校、家长联系卡、家校联谊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定期召开有关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方面的家教经验交流会,表彰先进,以点带面。家校合作,形成合力,使家校教育保持一致,巩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效果。

三、成果实践效果

(一)学生良好习惯得以养成。

按照《细则》要求,每个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能保持正确的坐姿和读写姿势,基本做到认真听课;能带着问题倾听老师和同伴的发言,尽量不打断他人的发言;能借助一定的条件把话说完整、说清楚;在活动中能够遵守活动规则,合作意识明显加强,我行我素的行为得到改善,初步学会整理玩具、学具,用后能放回指定位置。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通过训练能够较好地做好课前准备,能专心倾听他人发言,不随意插话,养成课前阅读、预习的习惯,在预习、阅读中能抓住重点圈划,阅读、预习能力明显提高。多数学生能说几句完整的话,表达比较清楚,声音响亮,能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表达出来。在老师的指导下,乐于发现和思考问题,在小组活动中,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能主动承担一些任务,书写和握笔姿势有了明显改善。在教师、家长的指导、督促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成为自觉行为。

(二)教师素质得到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视程度提高了,课堂教学中不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够利用各种,途径和形式,关注学生的学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好习惯养成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通过实践,教师们探索出了一些切合实际的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和策略,总结、积累了一定的可借鉴的经验,撰写了许多案例和论文。

(三)家长观念明显转变。

通过课题的实施,转变了家长重成绩轻习惯的传统观念,明确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掌握了一些指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动研讨、合作交流活动,使幼、小教育形成一个整体。教师们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方面,不仅在思想上达成了共识,而且在行动中做到了一致。在两个不同的阶段,采取更加有效合理的教育手段,在孩子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作息时间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过渡,有效地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简述幼小衔接的策略篇8

关键词:幼儿大班;语言教学;情感教育;渗透策略

德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情感教育又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幼儿教师要把情感教育渗透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让幼儿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康地发展。毫不例外,在幼儿大班语言教学中,教师也要千方百计地渗透情感教育,让幼儿在学习简单语言知识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教育。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p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幼儿大班语言教学实际,简略论述一些幼儿大班语言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挖掘教材内容,设计情感目标

制定明确而又贴切的情感教学目标是有效实施情感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制定清晰的情感目标,教师的教学才会紧紧围绕这一清晰的目标有序展开。在幼儿大班语言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要把情感教育作为语言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一定要在课前深入透彻地挖掘教材内容,根据教材相关内容,结合幼儿的实际学情设计出明确而又贴切的情感教学目标。例如,教师根据《小熊过桥》这首儿歌设计了一份幼儿大班语言教案,儿歌以小熊这一幽默、憨厚、幼儿喜欢的动物形象为线索,采取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明快的节奏向幼儿展现出了小熊过桥的心理活动。教师根据这一内容把这一课的情感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让幼儿感受小熊过桥时的心理变化,让幼儿懂得要勇敢、自信地克服困难。教师通过有的放矢地设计情感教育目标为对幼儿有效实施情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语言知识,感悟思想情感

语言不仅可以叙述曲折离奇的故事,还可以表露至真至深的思想;语言不仅可以描写宛如仙境的景色,还可以流露至纯至诚的情感……语言是魅力无穷、神奇无比的。毋庸置疑,学习基本语言知识是幼儿大班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在各种各样的语言中也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情感,语言是表露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幼儿大班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在学习基本语言知识的同时,感悟语言中所蕴含的各种思想情感。例如,在教学大班语言《秋天的雨》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让幼儿透过语言知识感悟思想情感。“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从这几句话中,幼儿在学习拟人化的描法的同时,还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黄色银杏树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从这几句话中,幼儿在真切体验小动物们在秋天的忙碌之乐、活动之美的同时,还能体会到作者对小动物浓浓的喜爱之情。幼儿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不仅扎实地学习了基本的语言知识,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语言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教师通过让幼儿真切感悟思想情感为有效实施情感教育开辟了通畅的渠道。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育思想情感

从小培育幼儿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等良好的思想情感是幼儿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些良好思想情感的培育离不开扎实有效的幼儿语言教学,更离不开多姿多彩的实际生活。教师通过融入五彩缤纷的实际生活情景进行语言教学,必定会让幼儿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培育出良好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在幼儿大班语言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情景,培育幼儿良好的思想情感。例如,在开展幼儿园大班“反义词”语言活动的时候,教师通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让幼儿联系实际生活准确地说出了相应的反义词:大对小、冷对热、厚对薄、方对圆、粗对细、高对矮、上对下、胖对瘦、黑对白、哭对笑等。教师在让幼儿尝试说出反义词的过程中,有效地培育了幼儿积极动脑、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思想情感。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幼儿语言教学工作,不仅能够让幼儿轻松自如地学习到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能够培育幼儿良好的思想情感。教师通过让幼儿联系生活实际培育思想情感为有效实施情感教育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综上所述,在幼儿大班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细致地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要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为情感教育的渗透奠定基础;教师要引导幼儿扎实认真地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中的各种思想情感,为情感教育的渗透开辟途径;教师要引领幼儿准确贴切地联系生活实际,培育情真意切的良好思想情感,为情感教育的渗透搭建平台。总之,教师要潜移默化地把情感教育渗透到幼儿大班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对幼儿进行卓有成效的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顾绍艳.浅谈幼儿语言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读与写,2014(9).

简述幼小衔接的策略篇9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7-0077-02

[作者简介]蒋陆根(1981―),男,硕士,江苏省黄埭中学教师,一级教师。

初高中地理教学脱节现象日渐突出,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的正常开展,使得教学质量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在影响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由此可见,地理教材的改进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势在必行,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初高中地理教材及教学的衔接问题,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国内外关于衔接教育研究综述

国外衔接教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近代社会开端,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布鲁纳和奥苏贝尔等众多教育学者的理论或实践中都渗透着“教育衔接的理念”。如夸美纽斯提出了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1~6岁的婴儿在家庭的母育学校接受母亲的教导;6~12岁进国语学校,实施普及教育;12~18岁进拉丁语学校,学习物理、医学、农学等,还进行思维训练;18~24岁在专门学校或大学学习,以培养未来学者和社会机构领导人。从这个时候开始有了大、中、小学的体制,一直沿用到现在。

早在20世纪初期,很多西方国家甚至包括与我国毗邻的日本,就已经注意到教育的衔接问题,把学生的教育细分为几个阶段,开始推行义务教育,在享受教育均衡的前提下逐步实行教育改革,甚至实施调研并形成文字,如《哈多报告》具体分析和阐述了初高中教育教学的衔接问题,而且确立了目标,在一定的时间内加以实施。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很多发达国家为了增强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竞争力,不断提高自己国家的国民素质,普遍采用的方法就是通过教育改革,普及国民教育,如战后的日本,还有美英德法等。“中间学校”这一学校形态,主要作用和目的就是对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进行衔接,起过渡和衔接的作用,让初高中的教育教学无间断,使教育教学的质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比如美国,由于适应了时展的需要,这种学校形态迅速席卷全国。后来到了70年代,又不断延伸开来,由原先的初高中的衔接,发展到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小学到初中的衔接,甚至高中到大学的衔接,由于两种不同的教育衔接得当,教学质量也迅速提高,国民素质明显攀升。20世纪末,这种教育方式的价值在日本也得到体现和验证,日本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实行了初中和高中一贯制,有效地实现了初高中对接,适应了学生的发展要求,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英国的大学预科班,都要学生接受大学预科班的教育,也起到了同样的衔接效果。

受国际环境的影响,国内也开始了对学制衔接问题的研究。但由于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气候,各地的教育教学还很不平衡,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还在影响着教师以及学生家长,他们依然把地理等学科当作“副科”来看待。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教育改革的逐步展开,人们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以及工作的适应性等方面,也慢慢认识到教育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很多的学者也开始对这方面进行研究,从理论上主导人们的心理,比较有影响力的如余立编写的《教育衔接有关问题研究》以及耿金岭编写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都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具体地阐述了教育教学衔接的现状和解决措施。

二、国内外有关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至今还没有具体、细致的方案。但从一些国家的教育改革中也都有所体现,特别是在教学环节方面关于地理教学的初高中衔接理念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以日本为例,由于率先实行了初高中教育的一贯制教学方式,地理的基础教育和扩散提升教学分别放在初高中阶段进行学习研究,而且互相关联和衔接。而西方国家如英美等国主要是在教学计划和教学理念中有所体现,并不断改革,尽量趋于整体化。

相对于国外,我国在地理教学的初高中衔接方面却做了许多的研究工作,甚至有很多的年轻专业人员加入了研究的行列,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并逐步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多种模式供人们参考,如弥合式、顺序式以及六年一贯制衔接模式等,都为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提供了方向和可行性方案。

施鲁的《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出发,以上海市三所不同类型的高中为研究样本,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寻找衔接的理论和数据支撑,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万正耀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中,通过对乌鲁木齐市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出现衔接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探讨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另有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的文献23篇,除了学制模式的衔接以外,还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并提出对策,大家普遍认为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和学习的不扎实将会导致高中地理的学习困难,并探讨了如何做好衔接工作,使学生顺利过渡并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适应期。

总之,地理教育教学的有效衔接问题已经引起了大家高度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但由于研究的层次还比较肤浅,还停留在经验式的研究层面上,因此缺少理论依据和策略的系统性。研究方法上主要侧重于定性的研究,侧重于描述,定量的研究方法使用较少。研究成果偏重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而不是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发展的关注较多而对教师的提高关注较少。

参考文献:

[1]余立.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简述幼小衔接的策略篇10

2.当代幼儿发展评价的基本理念姚伟,于冬青

3.以反思日记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行动研究吴琼,崔哲,张巍

4.幼儿教师撰写反思日记的策略焦岩岩,郑力

5.教师成长档案袋:提升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有效载体王萍,刘剑啸,付清华

6.构建互动立体教育网络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张艳婷,许凯,李燕霞

7.早期亲子依恋对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影响王玉花

8.关注"窗边的小豆豆"——对幼儿园中的"特殊需要儿童"及其教育现状的思考左瑞勇,汪春梅

9.试论动画片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张耀庭

10.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及其动机浅析曾昵

11.论幼儿图画书的阅读与指导——兼论纯文字形式的幼儿文学作品的导学王海澜

12.在图画书阅读活动中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李平,廖诗艳,陈婵媛

13.图画书的画面特点与教师指导方式的相关研究郑慧俐

14.当前早期阅读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刘曲

15.谈谈幼儿园英语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陈立秋,侯峻姬

16.小班体育活动跳跳糖马瑾

17.中班数学活动一起去旅行陈贺芳

18.大班美术活动京剧脸谱陈敏玲

19.园长职业需要专业化吗易凌云

20.课程改革中幼儿教师的虚假认同与改进张文桂

21.在磨课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团结力量大"为例彭云

22.分享阅读活动中的家园互动指导策略白俐

23.幼儿教育"倒金字塔"现象——一个古典经济学命题胡海建

24."删除"教育的营利目的"保存"学前教育公益性魏少敏

25.幼儿教育"倒金字塔"现象之原因反思王金燕

26.幼儿教育市场的良性发展需要政府的强力监管吕武

27.推倒幼儿教育市场中的"倒金字塔"顾春军

28.幼教"倒金字塔"现象的成因及其矫正策略曾立荣

29.论幼儿教育公益性淡化与教师专业性欠缺徐鸿

30.论幼儿教师工资低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吕雯慧

31.家长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价值、身份及策略秦旭芳,沈文

32.多元互动让孩子爱上阅读杨丽娟

33.家长应走出幼儿艺术教育的误区刘晓娟,卢清

34.美国、日本、韩国幼儿教育政策法规的特点及启示童宪明

35.印度"整体性儿童发展服务"项日简介及启示裴培

36.北京居民欲自建"公立幼儿园"朱开云,付丽嘉

37.加大投入发展普惠性幼儿园

38."教育券"断了非法幼儿园"财路"宋全政,巍然

39.学前教育应"先普及后义务"叶知见

1.对教育公平政策取向下的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的思考闻声

2.学前教育改革呼唤教育家办学霍力岩

3.从《规划纲要》看我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严仲连

4.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民主化趋势及其启示徐跃飞

5.20世纪西方早期教育方案述评严燕华

6.儿童忽视问题的教育人类学分析覃明

7.关系攻击受害儿童研究综述苏余芬

8.幼儿自尊心的发展与培养王福臣,翟媛媛

9.在自主活动中发展幼儿和谐个性许丽萍

10.试析幼儿游戏资源及其开发陈姝娟,李晖

11.园本课程开发中幼儿教师课程领导的研究付洪岭,谭楣

12.幼儿园班级课程档案册的创建与应用陶金玲

13.在舞蹈活动中培养幼儿审美情趣的三种途径付民杰

14.爱吃水果的牛钱晔

15.夏天的歌王兴娟

16.interestingnature(有趣的自然)李春

17.幼儿园危机管理的意义与策略袁宗金

18.以人为本的层级化管理理念及其实施卢纪雅

19.家园共育幼儿音乐能力的指导策略研究陈荣,叫思成

20.幼儿园环境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以广州市为例陈金菊

21.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与其专业发展的相关分析谭友坤

22.城乡统筹背景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以重庆市为例秦波

23.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辨析王炳德

24.试析科技操作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谢春梅

25.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林燕

26.农村幼儿园开发乡土资源时应遵循的三个原则廖桂娴

27.把握幼儿探索心理特点创设科学启蒙教育环境陈伟芳

28.多动症儿童的家庭心理教育措施叶慎花,闫莉

29.家庭教养环境与幼儿人格特点的关系探究张庭辉,张进辅

30.中美两国学前艺术课程的比较研究周燕

31.俄罗斯学前教育政策改革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朱霞

1.警惕幼儿园大课程观下的『教育盲区沈小婷,郭敏

2.建构适合中国儿童的"发展适宜性课程"霍力岩,李敏谊

3.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核心概念与基本理念丁海东

4.西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探析——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视角汪娟,杨可

5.从教育环境透视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结构胡彩云

6.幼儿园新教师职业探索阶段特点分析——基于职业生涯理论视角余胜美

7.幼儿自我评价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其策略袁丽娟

8.幼儿交往能力缺失成因及教育对策刘洪玉

9.幼小衔接期儿童逆反行为归因与调适策略——以朵朵为例郑晓云

10.儿童情绪能力与同伴交往的相关研究述评卢玲

11.对幼儿园主题教学的再认识秦光兰

12.试论幼儿教师创编故事中的语言"形象性"问题陈莎莉

13.在阅读活动中训练幼儿的汉语词素意识叶青青,伍新春

14.对当前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问题的思考——源自阿德勒教育思想的启示冯芳

15.幼儿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指导李洁梅

16.奇妙的纸林峥延

17.有趣的夹子王莉

18.我是亚运小导游麦美红

19.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幼儿园常规的制定与实施——从《看上去很美》说开去方兴椿

20.心理契约理论视角下的幼儿教师管理尚慧馨

21.刍议幼儿园教学活动反思中教师之间的对话曾明鸣,赵亚

22.瑞吉欧社区管理模式对我国家园共育的启示周林灿,李娟

23.情感安全:幼儿安全教育的新焦点吴凡

24.从安全问题谈幼儿园危机管理刘艳芝

25.关注幼儿园安全问题背后的问题孙世杰

26.幼儿国危机应对策略陶金玲,许铁梅

27.联动机制预防当先邹慧霞

28.提升幼儿园安全教育管理质量马玲娥

29.维护幼儿安全必须做到"三心二意"韩冰清

30.建立安全"防火墙"是解决校园安全隐患的关键杨九斌

31.让游戏成为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李丽

32.亲子游戏治疗文献综述周平,左本琴

33.对早教机构中"家长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白芸,袁爱玲

34.农村亲子游戏中家长介入的现状及分析于小盼

35.崇尚天性——我眼中的美国幼儿教育王晓平

36.规范管理自主发展——"第二届中国幼儿园园长大会"综述王季云

1.幼儿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职业道德张志欣

2.从《规划纲要》看我国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霍力岩,高宏钰

3.广州市民办幼儿园教师合法权益现状的调查报告王季云,余秀言

4.试论幼儿教师的专业性黄绍文

5.市场经济环境下幼儿教师激励机制探析郑益乐,阳德华

6.误区与修正:对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思考雷湘竹

7.5岁~6岁学前儿童自控能力的调查与研究林举卿

8.试析父母因素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姜珊珊,杨洋

9.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屈慧珠

10.试论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的构建——以我国民族地区幼儿园为例孙亚娟

11.论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多通道参与"教学模式及其运用封蕊

12.幼儿园歌唱教学的传承与创新资利萍,陈冲

13.幼儿园倾听式教育模式简析曹莉

14.漂亮的仿蜡染手提袋王筱薇

15.花"轮胎"顾舟

16.快乐变变肖琦

17.践行园本核心价值观推进内部管理规范化龙小敏

18.说课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王莉

19.浅谈幼儿园的说课周东峰

20.政策视角下农村幼教师资流失问题的解析王彦波

21.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政策分析与重构史文秀,郑名

22.论学前混龄教育与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吕武,张博

23.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有效提问策略——以中班故事活动"月亮的味道"为例庄志玲

24.浅议幼儿园开展家长工作的策略姚颖

25.语言活动的开展要有"语言"味谭闽东

26.别让超强教育累垮了孩子程兰春

27.教育者:保育员必须关注与完成的角色定位黄辉萍

28.做智慧的"猫头鹰"尹金霞

29.浅析父母体罚子女与儿童人权保护刘淑美

30.亲子关系中"冷暴力"的表现形式、成因及解决对策彭飞霞

31.亲子阅读现状及指导策略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