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艺术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48:37

审美与艺术素养篇1

近年来,随着艺术与生活的连接越来越紧密,公共艺术走进人们的视线,在公共空间里一些艺术家的作品经常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像2013年艺术家霍夫曼的“大黄鸭”在国内外引起的网议一浪高过一浪。何为公共艺术这一概念?我认为,公共艺术包含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物质的,落脚在具体实物上,特指艺术家为某个特定公共空间所创作的作品,或者在公共空间展出陈列的艺术作品。由于现代社会文明的进步,公共艺术越发凸显出它在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它反映当代城市文化的面貌,体现一个城市的精神财富与文化价值。它反映艺术与空间的关系。当然,公共艺术的存在意义远不止于此,另一层面则指艺术的公共性,它反映在精神层面。公共艺术能够通过改变所在地点的景观,突出某些特质而唤起人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认识,表达社区或城市的历史与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共艺术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能够长时间地影响着公众的精神状态与对周遭世界的认知;它也会成为城市身份的标识,在塑造城市的独特性格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虽然如此,但在中国大部分城市甚至是在重要的大都市,目前城市公共艺术还没有受到政府和人们的重视。因此,城市展示出来的公共艺术还不能完全体现专业水准,比如在北京望京京密路与广顺南大街交汇处,就有一个极其草率的城市雕塑《大熊猫》在马路中间。从题材、造型到形式都与此地域文化相去甚远,使观者行人对此雕塑颇有议论。这件公共艺术作品还透射出几个社会问题,除了反映了城市建设中对公共艺术的重视程度不高之外,从业相关人员的艺术素养与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也形成一对矛盾。另外,在城市空间中优秀的艺术作品极少,美术专业人员与公共艺术项目的连接不够紧密,也就是说,艺术与大众存有隔阂。

首先,以上两个问题,恰恰是中国公共艺术教育的契机,我们此时此刻不仅需要公共艺术教育,而且更需要关注成人这个群体的审美教育。只有全民美育推行到位,才能提升社会方方面面的整体审美水平。我们仔细来研究一下成人这个群体,他们占领着各行各业的关键岗位,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工作任务,是社会生产的中坚力量。他们数量惊人,占中国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踏入社会的这部分成人扮演着诸多社会和家庭角色,他们将影响几代人的思想观念。而从这一代的教育经历来看,因为当时社会历史进程特点或者说受当时社会“重理轻文更轻艺术”的局限,对美术的了解可谓少之可怜。当然这是那一代人教育的缺失和遗憾,但却造成了当今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他们的艺术素养直接影响到公共艺术的兴与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是让艺术走向社会,艺术家走向大众,也就是说艺术家应更多与社会各界互动。过去,艺术家常常在自己的艺术圈里处于半封闭状态,大众与艺术家之间似乎有一个天然的屏障。即便看到艺术作品,人们也没有机会与艺术家直接对话,更无法了解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内心感受,进而导致大众对很多艺术作品的迷茫。可以说,他们好像是两条相互陌生也从不交集的平行线。而我认为,要想提高全民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公共艺术的水平,当下,应使优秀的作品时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空间里,与人们的视觉世界发生关系,不断地刺激人们的眼球,提升人们的整体审美水平。优秀的艺术家也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拉近与人们的距离,让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艺术,让更多的人爱上艺术。二是整合社会媒体与艺术文化场所的资源,对大众进行良性引导。要实现全民美育的目标,社会媒体应首当其冲启发大众对艺术学习产生新的认识,而且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艺术文化场所普及美育,掀起审美教育再提高的浪潮。只有让更多的人对艺术感兴趣,更多的艺术家走进教育,艺术与社会的连接更加紧密,城市的公共艺术水平才会真正有所提高。今天我们虽然看到全国艺术和教育活动如雨后春笋,但针对成人这个群体的教育实践依旧匮乏。我认为,这将是改变公共艺术现状的重要途径,也将是一个重要的公共艺术领域新的研究命题。因此,成人将是提高中国公共艺术水平的重要人群,我们真的需要更多关注成人这一群体的审美教育。

审美与艺术素养篇2

关键词:美育;审美能力;文化素质

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开始千方百计地寻找精神食粮,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的同时,审美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精神生活提高的前提保障。

一、美育的发展与改革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称艺术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美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为基础,完善其人格,提高其素质的教育。国务院文件《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应体现时代要求,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为培养这种新型素质的人才,艺术课程的建设被重视,艺术教育不断向综合方向发展。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学科之间的融合为学生展现出一个崭新的艺术世界和人生境界,震慑学生的心灵、人格、心理与审美能力。他们的感知、情感、想象、思维和创造力,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得到健康的发展,从而形成新的美学教育和审美能力。

二、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从而培养人的审美情操。

审美教育即感官教育。实施时,并非只是灌输给学生理性方面的知识,更多地应采用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受和熏陶。通过对审美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心理素质和品格。

1.通过对审美能力的培养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训练和长期实践的结果。审美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对艺术品的鉴赏来体现。不是所有人在欣赏艺术品时都能获得审美经验,这与人的文化素质的高低有关。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往往以实用功利目的占优势,只注重表象而非内在。而文化素养较高的人则是审美态度占优势,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体验到艺术品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在精神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毫无疑问,我们更需要这种高素质人才。审美能力的提高已成为现今时代的迫切要求。

2.审美力的培养有助于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

君子把艺术当作一种人文修养,只有采取游的态度,艺术的“文”才能与人的“质”同形同构,使人成为文质彬彬的人。当然,也有人曾产生置疑,认为艺术修养的提高可能会导致道德水平的降低。其实,这是毫无根据的担心。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艺术修养的提高不可能导致其道德水平的降低,而是恰恰相反。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也可以使人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得到提高,以此美化人们的心灵,使之成为“君子”。

3.审美力的培养可以丰富人的生活

审美能力的提高可以给人一种快乐的情绪,丰富人们的生活。人们在获得快乐的同时得以积累经验,这种经验的累积是建立在审美直觉基础上的。当人获得一定量的经验后,审美过程就会变成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人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精神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提高。只有将艺术品与生活体验相结合,才能塑造出美的灵魂,才算的上是真正的艺术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置身于审美活动中,获得审美愉悦体验,把握到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

三、在专业美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教育的价值、目标、审美本质属性能否实现?在学校教育中能否取得应有地位?能否塑造出审美的人?”这都要依靠艺术教师。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能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通过艺术教师对学生在精神思想上的引导,使学生逐渐培养自主审美能力,从而将之变成自己的东西。

美术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注重调动学生的兴趣,努力把静态教学变成动态教学,展开审美活动,在审美活动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1)第一印象――首先,美术教师的引导是关键。要选最适合学生欣赏水平的作品,引起学生注意,将其引入特殊的审美心理状态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态度,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要营造一种审美情境,使气氛活跃。最后,要用生动的对话激发学生的观看和思考,使学生由被动走向主动,充分感知作品,产生联想。(2)对作品的特征和要素的识别――引导学生注意画家使用的线条、色彩、形式等,并从这些要素中识别出其表现出的意韵,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要素和性质的知觉。(3)把握艺术再现――把握具象艺术所再现的东西及抽象艺术所表达的微妙的情感、情调、意义或意味,是整个审美过程的关键。(4)把握艺术表现――风的怒吼、树叶沙沙耳语、流水潺潺歌唱、浮云匆匆而过,这些都包含人类情感,所以看上去也具有表现性质。加强艺术背景、艺术史对审美理解的作用。(5)把握艺术的含义――引导学生把握一件艺术作品的意义,通过讲解使学生进入更富有想象力的层次,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审美的能力。

随着学科间的大融合,美育已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育,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通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拥有积极的审美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从而成长为具有高素质的现代人才。

参考文献:

[1]余连祥.丰子恺的审美世界[D].学林出版社,2005.

[2]尤鲍列夫.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3]董学文.艺术教育是灵魂的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00(04).

[4]杜天力.审美价值论纲[J].文学评论,1992(06).

审美与艺术素养篇3

关键词:声乐艺术;审美要素;培养

引言

声乐艺术是把歌唱运用艺术化嗓音以及情感化的旋律,把内心深处的情感尽情地表达出来,通俗、民族以及美声等一系列的唱法,在情感抒发、融入体验的过程中让人们的内心获得震颤、获得升华,非常具有感染力。让人们对美的欣赏、美的判断变得更成熟,更具有内涵。研究声乐艺术的审美要素十分关键的,是丰富人们心灵情感和欣赏音乐艺术的必要条件。

一、声乐艺术审美要素

声乐艺术的审美要素通常情况下涵盖了三类,分别是声音要素、形象要素以及情感要素。

1.声音要素

听觉在人体各项机能当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功能,是人感知外界一切事物的主要方式,听觉对声音加以感知、传输、辨别,最后形成一种大脑神经中枢的反应,反射给身体其他的器官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声音对调节人的情绪具有重要作用。当人情绪低落、烦躁时,可以听一首节奏较为欢快的歌曲,如:《好日子》;当一个人某段时间非常兴奋想安静一下的时候,就应当听一些较为轻柔、纾缓的歌曲,如:《军港之夜》。探究其根本原因,其实是人的听觉对声乐存在独特的感知,能对自身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变化产生作用。声乐艺术审美第一步是通过音乐和歌曲激发听觉神经来实现的,它和文字、绘画具有很大的差异,音乐作品唯有利用唱奏的形式,才可以产生审美体验,才可以对声乐当中的美具有更高的标准与追求。在声乐艺术当中,审美要素主要是听觉,由于歌曲唯有切实的听到,才可以尽情的感受到,才能够激发心灵产生共鸣,就如同那些的戏迷一样,稍微听到一点京剧当中的锣鼓点就已经异常兴奋,由此可见,听觉是音乐审美素养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声乐艺术主要依靠“声”去完成、去感染,从而表现出音乐的美。

2.形象要素

声乐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听觉方面的审美感觉,同时也有视觉方面的审美,特别是在表演的舞台之上,歌唱演员伴随着音乐投入到歌曲的演唱当中,配合恰当的声乐表演和舞美画面,丰富观众的视觉感受。所以在声乐艺术审美要素当中,视觉要素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素之一。如:成龙、周杰伦、宋祖英、五月天等音乐巨星都曾经在鸟巢开过演唱会,精美的舞台设计和灯光处理与歌曲完美融合,对现场观众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而现场十万歌迷粉丝的互动和响应,进一步让人的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都出现了积极的响应,让身心都陶醉在声乐艺术环境当中,从而让审美获得升华。视觉审美的关键是人运用自身的眼睛真正切实的看到,将对事物的认识传递给大脑,大脑根据认知的反馈做出合理的判断,让善的、恶的、美的、丑的都能够明确的区别开,所以人们在利用听觉进行审美的同时,还必须在声乐艺术审美视觉方面下功夫,增强审美观以及审美的能力。

3.情感要素

感受声乐艺术的方式多种多样,根据歌曲当中的内容以及音乐当中的不同曲调,我们能够通过歌唱的方式、演奏的方式、身体动作以及表演等一系列的方式,充分的“参与”到声乐艺术当中,“身临其境”地感知音乐当中所蕴含的力量,感受声乐艺术所带来的美。简单的说,就是每个人都存在歌唱的能力,每个人都存在歌唱的权利,每个人都能够尽情地歌唱。把音乐当作一个平台,开辟更宽阔的知识面。声乐艺术对创造性思维的挖掘有着一定的作用,人们在诗化的歌词、优美的旋律中传情达意美化心灵,通过这种方式塑造高尚人格、推动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人文修养,而声乐表演的二度创作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声乐艺术审美要素培养存在的问题

1.注重发声技巧

长期以来,有关声乐艺术方面的教学上,对引导声乐艺术审美要素方面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有一个好嗓子音域宽能唱高音就是唱得好,对声乐的审美培养认识不足,缺乏意识。尽管也是利用听觉在感受歌曲,利用视觉在欣赏演唱,也有的尽情的参与到了声乐艺术表演当中,然而,对于怎样感受到声乐的美,怎样发现音乐可以净化灵魂,洗涤人们的心灵,以及渲染人们的感情,都未曾切实的了解与感受到。在声乐课程教学当中,教师一味强调对声乐的技术性训练,而忽略了对声乐艺术的审美培养,学生未曾真正的利用听觉、视觉、参与来感受声乐艺术,来体会音乐美的内涵,所以在培养声乐艺术审美要素当中在认识方面还有一定的问题。

2.忽略情感体验

在声乐审美过程中,另一种重要审美内容就是情感的要素。情感审美是一种人心理的反映。声音的美固然很重要,但绝不能轻视对情感的审美。这两种美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在演唱过程中不能只顾唱声音,而不注意情感体验,只有声情并貌才是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但在声乐艺术审美教育方面往往忽略了用心去体会歌唱这一点,或者说这一点的比重不够大,所以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声乐艺术情感审美成为关键。

3.忽略舞台实践

声乐艺术是表演性艺术,要达到声乐艺术审美,舞台表演是重要的手段,然而很多声乐艺术教育往往是忽视了这一重点,教学中并未重视艺术性的演唱训练和舞台实践,或实践并未得到科学的指导,只停留在课堂教学,仅仅是通过声音与形象,对歌唱进行体会与审美,来达到声乐艺术的审美,是比较片面的,也无法切实感受到歌唱的真。

三、声乐艺术审美要素培养策略

1.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声乐鉴赏能力

声乐艺术作为素质教育当中的一项重要方式,作为长期以来人民通过歌唱来表达内心情感,歌颂人间之美,批判虚假、丑陋、恶行,推崇真诚、善良、美丽的结晶。怎样利用声乐艺术加以审美,开发这些十分富有内涵的音乐元素与内容,使学生可以通过听觉、视觉以及情感体验正确的歌唱,让他们设身处地,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能够全身心地融入,让声乐艺术审美要素获得良好的培养,最重要的便是应当注重声乐艺术审美,注重声乐艺术给人们带来的美,唯有在认识方面获得了关注,才可以更好的开展进行声乐艺术的其他工作,才可以提高人们在声乐艺术审美方面的要素。

2.加强情感体验训练,培养学生对声乐表达的感受力

声乐教学既要有歌唱方法上的训练,也要在训练中渗透对歌曲内在的情感的训练,除了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获取情感体验,还要在课堂上,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创设歌曲的情境,来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对歌词进行准确到位的描绘和解释并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接着声情并茂地把作品完整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融入在歌曲的意境中。并向学生传授音乐处理的特殊手法,渲染歌曲营造的氛围,来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主人公,学生的情感体验也由此激发出来了。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仪器来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多媒体作为现代声乐教学广泛应用的教学手段,具备存储量大、查阅资料方便、可视性强的特点,利用它教师能多为学生提供优秀歌唱家的录像,让学生体会不同类型的歌曲在情感表现方式上的不同,诱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为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提供良好的科技支持。

3.重视舞台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声乐表演水平

培养声乐艺术审美的要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利用实践来完成,必须接受舞台实践的考验和锻炼。在舞台实践中与听众的情感互动方面会得到在课堂里得不到的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宽实践的舞台,舞台可以是习唱会、期末表演、晚会表演等来训练,任何有观众的地方就是舞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方式演绎自己的音乐。利用自身参与的歌唱,感受音乐所存在魅力,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创造、表现以及感受美的过程,并且还是审美要素的培养过程。

四、结语

声乐艺术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其审美功能与价值,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声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演唱者只有从歌唱声音、艺术形象、情感表现等方面去领悟和体会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把所有美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倾注在歌唱之中,把美的声音与情感融为一体去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绪,才能使歌唱艺术富有生命力,并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只有我们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寻,潜心研究,才能使我们的演唱更完整,声音更漂亮,表现的情感更丰富,塑造的形象更典型、更完美、更动人,积极有效的发挥声乐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马颖超.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J].戏剧之家,2017(08):68-70.

[2]秦北涛.声乐艺术实践中表演技巧的培养分析[J].当代音乐,2017(04):42-44.

[3]张波.声乐艺术审美要素及其培养探讨[J].艺术研究,2015(02):66-67.

审美与艺术素养篇4

关键词:艺术教师文化修养审美观专业水平

全面推进艺术素质教育,是全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艺术教学理念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艺术课程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必定会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提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艺术教师是主力军,因为他们担负着审美传播的重任,所以艺术教师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那么艺术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才能使教学、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全面的文化修养,从非自身专业的能力方面抓起

对教师的看法,学生们心中自有一面镜子,要成为学生心中优秀的教师,艺术教师必须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具备优秀文化品质,热爱祖国、淡薄名利、心胸宽广、谦虚包容、平等待人、身心健康等等。没有优秀品质的人是“吸引”不了学生的。即使在学业上、业务上有所建树,也会因为各种不健康的因素而导致停滞不前。高校艺术教师的教学对象,是来自文、理等各个学科的学生。在平时的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提问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他们对艺术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由此,高校的教师知识面要宽泛而丰富。在课堂中,如果你讲的内容涉及文学或外国历史,那么中文专业、外语专业的学生,就可以检验你的水平。要关注艺术以外学科,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常识,以及有关的当代时事信息等,使自己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做到知识尽可能广博、宽泛一些。

艺术教师尤应注重艺术素养的提升,例如高校的美术类选修课程,美术教师面对的是广大有一定审美基础的大学生,担负着培养具有高艺术素质的国民的重任,教师艺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学生艺术素养的成长。大学生所需要的是美术的普通教育,美术技能之外更强调领会艺术共通规律,通过美术以培养美感,借助技法传播美术理念,提高艺术修养,在传授美术技能的同时,不能忽视创造力与美感的培养。美术教师不再是仅仅掌握简单绘画技能的工匠,应该是具有广阔的文化艺术视野的、不断进取、锐意创新的美术教育人才。对于艺术专业的教师来说,虽然不能一夜之间成为高素养的教师,但我们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积累、不断进步,课堂教学上多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可以解决综合能力的难题,还可以虚心请教相关学科教师的教学教法,同姐妹课程的教学教法结合起来,业余时间再参加一些综合方面的学习,使自己的综合素养水平逐步提高。

二、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艺术教学实施的保障

美是连结情感的纽带,审美修养包括对美的感知能力、欣赏水准、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审美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它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作为高校的艺术教师,不仅应有能力对本专业的学科进行研究,还应对人生有所追求。艺术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审美情感,才能看到作品中美的形象,感到美的内涵,了解美的实质。教师的审美价值观的正确与否,都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艺术教学对艺术教师的审美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审美能力的构成需要丰富的情感,需要有准确的评判力,还需要有美丑辨别能力,更重要的是自信心和责任心的和谐统一。对作为人师的艺术教师来说,审美修养是非常珍贵的心理品质。从教育实践上看,忽略教师审美素质的作用,学校培养优秀的人才这个根本任务将难以圆满完成。

坚持正确的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重视艺术的审美趣味,在高校艺术教学中尤为重要。以音乐欣赏课程为例,面对音乐专业的学生,专业教学内容应讲透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他的代表作。所谓代表作,就是艺术家成熟的作品,是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精神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的优秀作品。面对非艺术专业的选修学生,我们在评价某部作品或某位艺术家时,要坚持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注重对大学生思想情感的影响,给予他们最能代表人类优秀文化的艺术精品,从而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层次。新时代艺术教育审美活动应该是: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主动学习与自我表现,不断净化其心灵,使其感受美、理解美。因此,教师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艺术教学实施的保障,是落实艺术创新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

三、艺术教师过硬的专业水平,需要不断在学习中提高

学生所处的优良的教学环境,对他正面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经常与有修养、思想有深度的教师接触,学生会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通过模仿、潜移默化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学生跟教师的关系正是如此,学生往往被教师的一些思想同化,或者学习教师的一些处理问题的方式。久而久之,跟着名师的学生的思想会提高一个档次,而且往往名师会带出一些高徒,这就是教师的感染力。如果整天跟一些素质低下的人混,很难有本质的提高,除非有着极端的天赋或者某种特殊的机缘。

艺术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艺术的发展和平民化,专业基本技能只要学习就没有什么高不可攀的,常人都可以掌握实现。而艺术教育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艺术的沉淀积累,而非一个量化概念,需要艺术教师永远对自己的专业保持热爱。我们应该把眼光多放在宽泛的地方,极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专业水平。不可否认,艺术专业水平需要在生活中总结思索,经常是长期积累、偶然所得的漫长过程,很多的艺术教育者,总是不能教育学生什么是艺术的本质、灵魂,如何揭示本质,具体的行为又是什么,往往因其个人专业水平之故避而不谈。其实,还是要从基础的专业技术点入手,艺术素养的表现脱离技术能力,一样是空谈,艺术素养是上层,技术能力是基础,当务之急还是加强深层专业技术能力。

总之,时代赋予艺术教师神圣的使命,艺术教师素养应该具备的能力涉及了众多的内容,而这些方方面面的内容是我们要向学生传达信息的内存库,只有不断地、全方面地、长期地积累知识、积累经验、阅读大量书籍和资料、刻苦锻炼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顺利地达到教学效果,发挥艺术课的作用,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审美与艺术素养篇5

关健词:素质教育;陶艺教学;审美品格;综合创造力

陶艺教学作为大、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教学内容离不开对学生审美教育和艺术思维的培养。这里所指的审美教育,包括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个方面。

审美形态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对自然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包括艺术品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识辨能力,它侧重于对象之客观形态的描述和认识;美感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诸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落实为某种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本文通过对中国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的回顾,分析素质教育与陶艺教学之间的联系及陶艺教学的培养目标,从教学思想和方法构建等方面来阐述陶艺教学在大、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中国的陶瓷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它长期影响世界陶瓷的发展,世界对中国灿烂文化的认识也是从陶器开始的,中国的陶瓷艺术在世界文明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是我国陶艺教育却发展缓慢,自上世纪初在湖南醴陵创办湖南瓷业学校开始,我国陶艺教育虽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时至今日,国内开设陶瓷艺术专业的高校尚不足30所。国内的陶艺教育大致可分为专业性陶艺教育和普及性陶艺教育。专业性的陶艺教育多集中在全国各艺术院校和国内主要陶瓷产区,普及性陶艺教育主要分布在大中小学教育机构以及各个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面的社会人群当中。但从设计理念到公共艺术的介入以及陶艺教育普及率等方面我们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曾经享有的陶瓷大国美誉似乎风光不再。

发达国家的陶艺教育,虽也是在上世纪初开始发展,但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介入,国外的陶艺创作早已融入了当代艺术形式当中,陶艺以其在现代生活和艺术观念的独具表现,与其它艺术门类一起构成了当代艺术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在大中小学各层次的教学上,陶艺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手段,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教育体系。

在日本、美国、德国、加拿大、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陶艺教育已进入大学、中学、小学课堂,陶艺创作和陶艺教育非常普及。在美国,有近500所高等院校可提供陶艺专业的学士和硕士学位。由于陶艺和人们生活贴近,泥土与人们的亲密性,加之陶艺能培养、训练学生的创作观念和思维,大中小学都设有陶艺课程,社区学院和各种活动中心开设陶艺课程的就更多了,并且家庭式的陶艺作坊普及率很高;在日本,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美术都全面和完善地开设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立体造型能力的粘土、陶泥课;在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也都在幼儿、中小学当中开展陶艺教学课程,特别在韩国只要是开设美术专业的院校就会有陶艺专业。

而在我国,除少数专业院校四年本科教育有陶艺课程设置外,中学、小学陶艺课程设置一直都是凤毛麟角!但我们看陶艺教育为学校素质教育带来的生气,学生们不仅会从中学到陶艺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养性、静气、识史、追求完美、规范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品行意志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陶艺活动符合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特点,又充分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勿庸置疑,逆转!进入21世纪,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可增加陶艺的教学内容”;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各类学校艺术教师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创造性组织教学,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艺术教育资源,拓展艺术教育空间”。

中国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审美思想、审美情感、审美心理的形象化、具体化的凝聚。尽显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风貌与把握美、创造美的能力方法与方式。陶艺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陶艺教学,让学生了解陶瓷文化,丰富学生文化视野,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因为,中国陶瓷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不仅在于制瓷工艺,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时,陶艺作为一门制作较为自由随意的艺术形式及陶艺教学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极具趣味的学习过程,为教学目的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能极大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提升和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这是因为,陶艺课程的性质及特点决定了在素质教育的两个方面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有更多主动发展的空间。

何为素质教育呢?素质,其概念古已有之。素质,一指事物是性质;二是素质品质、资质;三为心理学所指人的精神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特点。素质教育,是以开发青少年、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提高审美、强身健体、热爱劳动、培养创造力、发挥潜能,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综合教育。

英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赫胥黎曾说:“一个道德高尚的和知识渊博的人,尽管他是个优秀的人,甚至是伟大的人,但毕竟只能算是半个人。因为人们就像天生的聋子和瞎子一样,没有发现艺术世界中美的能力。所以在大多数人身上,审美能力正像推理能力和道德观念一样,是需要唤起、引导和培养的”。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培养的途径在于通过艺术素质教育的实施,公共陶艺教育作为大中小学的艺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教育内容离不开对学生审美教育和艺术思维的培养。陶艺作为一种文化艺术门类,对学生素质的教育、培养、提高有着积极的潜在功能。“修身养性”早已为古人重视,“陶冶情操”正是陶艺精神的体现,而它独有的魅力正是开展综合素质教育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式。

目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正式把陶艺作为教学内容列入其中。中小学美术课程内容中有“泥工”、“泥塑”、“陶艺”等部分。不过,劳技课程也将陶艺内容作为六年级一个单元的教学部分。这样,就出现了陶艺教学在不同学科的“碰撞”现象。学科属性模糊不清,教材编写形式单一,成为制约陶艺教育发展的因素。在国外,陶艺教学隶属“大美劳”的课程范畴,这门既注重工艺性又强调审美性的工艺美术课程,应该具有属于自身的课程体系,即整合美术与劳技的学科特点,建立偏重于艺术审美方向的课程目标与评价体系。

这是因为,陶艺既有美术学科的共性,又有着区别于其他美术门类的独特性。任何一件陶艺作品都是材料质地、工艺手段、艺术表现形式三者的统一,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实践的综合体现。陶艺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具备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陶艺课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要将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艺术家,而是要通过亲手制作陶艺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陶艺课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个性的空间,他们可以将自己的“理想”通过艺术实践转变为现实。陶艺教学不仅仅只是做陶技能的发展,而是语言、创造力、动手、想象、观察等一切能力的全面培养和发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冶炼。当学生在制作一样作品时,他首先要考虑表现什么,用什么手段来表现,这就需要调动他的思维能力,在制作过程中,怎样去发现美的形、色、物,并能分析其中的问题,这就需要观察和分析能力。陶艺教学的过程是符合审美的知、情、意功能的,即审美知觉、审美趣味、艺术判断的结合统一。

陶艺作为一门对青少年的审美品格和艺术思维、综合创造力培养、提升的密不可分的学科,并且陶艺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非智力因素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陶艺制作,学生能够获得充分运用创造力的机会。在陶艺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技能教育,又要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学生通过感受泥性和动手制作的实践活动,使眼、手、脑更加协调一致,加上个人的创造力,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作品。而从欣赏课上所获得的系统的分析美的法则,以及从作品中感受到的精神力量,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非常有益。因此,在陶艺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关注欣赏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从全方位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陶艺教育对于发展学生智力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正如美国美学教育家罗恩菲德所言:“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们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目的的一项重要目标已达到。”

审美与艺术素养篇6

关键词:美育;艺术美;美术欣赏;审美;美的享受

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225-02

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职业院校开设独立的美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审美能力,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加强思想品德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像著名艺术家豪泽尔在其《艺术社会学》里提到的: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之所以感到审美愉快,是因为他把握到了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这种形式积淀了人的情感和理想,具有特定的社会内容,所以会同时作用于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各种心理能力,使它们处于一种极具自由和和谐的状态。

一、美的教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实践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和塑造理想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审美实践的过程也就是艺术享受的过程,是审美教育的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www.133229.com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随着《艺术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艺术新课程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教育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的一门重要课程。新课标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助者,以学习者的平等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作,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二、美的享受

可以得到美的享受的途径有很多,艺术,文学,科学等等,而单就艺术美来说,艺术美的意义要通过审美主体的审美过程才能充分发挥;美的价值也要通过审美主体的艺术享受才能充分体现。一个不能进入艺术审美过程的人,是得不到艺术享受的。而不能得到艺术享受,艺术美的美育功能就不能实现。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艺术美就要在艺术欣赏中贯彻和体会了,现单就美术欣赏课来进行分析。

(一)美术欣赏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美术欣赏课教学是审美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也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美,感悟美,把握美,进而提高审美能力的一门课程。它主要是通过对具体美术作品的解读和赏析,揭示出作品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使学生对作品的审美认知能力,得到一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过程。职业类院校美术欣赏教学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它主要以古今中外优秀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等作品为教学内容和审美对象。因此,在作品内容选择方面,力求做到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同时还应兼顾到作品内容之间的系统性与连贯性。重点选择那些主题突出,风格鲜明,内容和形式上都相对完美,在美术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优秀作品。同时,还应适当选择现当代的一些寓意深刻,意蕴丰厚,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的优秀美术作品。只有把真正优秀的作品作为欣

赏和审美的对象,才会给学生带来强烈而持久的艺术感染力,才能够使他们的审美心理得以陶冶和塑造,人文素质得以提高。

目前,结合各类职业院校学生审美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美术欣赏课教学应该尽量体现美术的人文性,在美术欣赏课中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让学生都能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艺术的感化下形成良好的个性,在艺术美的天地中增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二)美术欣赏课中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学方法

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明显有别于美术技法课教学,它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调动其审美潜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门课程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它要求胜任该课程的教师,既要有美术创作方面的实践经验,还要具有扎实的美术史、文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并且善于把这些知识有机地融会贯通于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之中。一名美术教师不管你绘画技巧多熟练,也还是要看你能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特点和认识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能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争取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并且,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态度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善于鼓励学生;在教学方法上,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要善于针对不同课题内容的艺术趣味来引导、启发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要因地制宜,适当地迎合学生的情感和心理要求,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境,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三)美术欣赏教学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美术欣赏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合理建构其审美心理。通过对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审美主体逐渐能透过作品的形象层和形式层,品味到其中的深层意蕴。优秀艺术作品的感染和教育作用往往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随着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深化,作品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就有了更为生动而丰富的理性内容,它把艺术家的人文情感以物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当欣赏者从不同的作品中解读或品味出作品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人生境界、时代意识、哲理思考等理性内容时,回应在内心的将是一种悦志悦神的喜悦。这时的艺术作品已不再是艺术家心灵的独语状态,而是作为“中介”,成为了艺术家与欣赏者精神往返的“桥梁”。这样,在欣赏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充分享受美术作品带来的愉悦的同时,也积累了审美知识,丰富了审美情趣,启迪了智慧,从而使他们的审美体验得以充实,审美心理得以完善和建构。

2、美术欣赏可以陶冶性情,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美术欣赏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积极而能动的反映。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审美主体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们经常性的审美活动,可以使他们的性情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例如,从达芬奇、拉斐尔创作的圣母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母性的慈爱、温柔、端庄、纯洁的美好品质;从梵高的名画《播种者》中,可以感悟到画家留给欣赏者更多的是信心、希望和阳光;罗中立笔下的《父亲》形象,让人感受更多的是中国传统的农民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温厚、善良、勤劳和淳朴的美,这种美具有一种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从柯罗、米勒、维米尔、康斯太勃尔等画家那些关注自然和人生的质朴画风中,又可以唤醒人们对大自然深挚的爱与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这些源自现实生活的艺术形象中,表现出的是人性中可贵的品质,引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会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和谐的和审美的人生态度。同样,一幅好的国画或油画风景作品,不仅会使欣赏者赏心悦目,而且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悦情悦意的理性欣喜,使人们更好地认识美术作品中表现的自然美和人文美,不知不觉中便会置身于如诗如画的诗意空间中,体会到作品中“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另一种意境之美。学生们在感知美和接受美的过程中,身心得以放松,精神得以振奋,学习和生活变得轻松而愉快。诚如席勒所言

:“只有美能使全世界幸福,谁要是受到美的诱惑,他就会忘掉自己”,另外,美术作品中表现的爱国情怀、协作精神、乐观的态度、坚强的意志与无私的品质,以及人间普遍的情感体验和具有社会文化内涵的理性情感,都经过艺术家理性的塑造和艺术化的处理,将美与善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注入画面中,作为不竭的精神源泉,不断给人以精神滋养。在从优秀美术作品中感受美、欣赏美和发现美的同时,欣赏者审美素养明显会得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自觉地通过审美活动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还有助于增强他们战胜现实中困难与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3、美术欣赏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有学者研究表明,通过美术欣赏等审美活动,以内化的方式,培养人美好的情感,提高人的情商,健全人的人格,对人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而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却面临着诸如人文精神日渐缺失、伦理道德的滑坡、人际关系的淡漠、存在价值的迷茫等诸多社会问题,这让不少有识之士痛心不已。就如同贾柯梅蒂的雕塑作品《行走的人》中所表现的符号化人物形象那样,没有性格,没有表情,情感世界已“荒漠”化了,缺乏人所应有的社会特征。由此可见,现代科学在求“真”的同时,忽略了“美”和“善”对人心灵的陶养则会被社会所异化,从而引发了新的悲哀。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写道:“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要不全神贯注于那个在术和科学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空虚的。”他以自己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艺术的滋养对于他的全面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结束语:美术欣赏课教学是审美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也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美,感悟美,把握美,进而提高审美能力的一门课程。以美术欣赏为基础的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素质,丰富审美心理,提高审美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接受美的教育,发现美,感受美,得到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张桂木.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4]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审美与艺术素养篇7

(天津科技大学团委天津300222)

摘要:界定并分析了美育及艺术教育的概念和关系,得出艺术教育是美育下位的概念且属于形式美育范畴的结论。在分析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从艺术教育要发挥基础性作用、发挥形式美育作用以及发挥形式美育向实质美育过渡的促进作用三个方面探讨了艺术教育美育作用的发挥途径。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美育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131-04

作者简介:信欣(1987—),男,河北唐山人,硕士,天津科技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党的政策提及美育最具体的一次。寥寥数字不仅对美育进行了准确的定位,也为教育系统改进美育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之所谓定位准确,是因为《决定》将美育定位为素养教育、通识教育,而非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定位为以人为本位的情感教育,而非以技术为本位的知识教育。换句话说,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大背景下,新时代党对美育的定位是以一种基础性教育的形式来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即在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规避利诱、净化内心,在齐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召唤下,立德树人,成功成才。高校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美育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在时代主题的指引下,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美育作用能否发挥、如何发挥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美育与艺术教育的概念及二者关系

(一)美育

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包括艺术美、自然美、技术美、旅游美等多个方面,且广义范畴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学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由此可见,美育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的教育,对其他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几种教育形式都有某种程度的涵盖或包容。

(二)艺术教育

学者普遍认为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方式。它是培养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教育。而这一概念所提到的审美教育是指教育者借助审美媒介所开展的审美活动,其内容是具有审美价值、能够满足主体审美需求的审美媒介,其实施方式是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审美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而非理论知识的灌输。

(三)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从二者的概念中不难看出,美育与艺术教育都遵循着“由认知到创造”的教育逻辑,即遵循着促使受教育者主动接触,具备鉴赏能力,形成价值体认,进而实现艺术再造这种逐级提升的教育过程。但是,从二者的定义来看,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下位概念。

首先,广义的美育是具备渗透性和广泛性特点的教育活动,受教育者既可以通过教学双边活动达到受教育的目的,也可以在工作、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进行自发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艺术欣赏或艺术再造。相对于美育,艺术教育虽然较之专业知识教育略显宽泛和随性,但是艺术教育更多地还是通过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特别是在学校环境下,艺术教育很大程度上应归为显性教育范畴。

其次,从美育的概念来看,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只是美育过程中不同层级的几个阶段,其最终任务及最高目标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价值和理想境界的能力。这一目标也与《决定》中的美育定位相吻合。而艺术教育更多的是通过艺术媒介为培养受教育者的能力提供方法和途径,较大程度上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审美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教育是实现美育最终目标的一个基础性步骤。

再次,美育可分为形式美育和实质美育。所谓形式美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审美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实质美育则是以形式美育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由此不难看出,艺术教育尚处于形式美育的阶段,《决定》对美育的定位是要实现由形式向实质的革命。

高校艺术教育现状

如前文所述,在高校教育情境下,艺术教育是实现美育目标的必要和基础性步骤。艺术教育对于培养高校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促进形式美育向实质美育的过渡与飞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在形式美育阶段的现状事关其作用的发挥。

(一)高校艺术教育定位模糊不清

导致高校艺术教育定位模糊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源于人们对艺术教育的不当认识,另一方面源于艺术教育或是美育本身未如其他教育那么明确具体。

当前,对于艺术教育,国家层面似乎与学校层面和个体层面产生了认识矛盾。国家高度重视艺术教育,自1989年即颁布《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并相继出台《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2000—2010年)》、《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等文件,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各地区学生艺术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等工作也相继开展、渐趋成熟。而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当前有72%的学校设立了艺术选修课程,但仅有10%的学校开设了必修课程,且多为211重点大学。在开设的艺术课程中,选修过两门以上课程的学生仅有8%,还有37%的学生未选修过任何艺术课程。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可以说,从国家到个人已基本认同了艺术教育的重要程度,但是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艺术教育以及美育本身就具备综合性、超越性的特点。诸多研究表明,美育对于其他各育的发展,艺术教育对于思想品德、专业学习、创造思维的培养均具有促进作用,而正是由于艺术教育这种通识教育而非专业教育、素养教育而非职业教育的特征,使得其定位不如德育、智育、体育那么明确,其地位不如德育、智育、体育那么重要,毕竟社会的发展需要政治可靠、品德高尚、专业深厚的人才,而艺术教育和美育对于意识形态和专业知识的教育作用是间接的,因此出现了政策方针青睐有加,而实际效果未尽如人意的矛盾现象。

(二)高校艺术教育目标尚未实现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艺术美的教育,其目标应当包含面向全体在校学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两方面内容。而就目前来看,这两大目标尚未有效实现。这一问题在中美艺术教育的对比中更加明显。

我国高校的艺术活动多倚重校内艺术团体,特别是具备艺术特长生招生资格的学校,其专业艺术团既可以承担校内文化活动,又是校外艺术展演比赛的主干力量。换句话说,国内高校的艺术教育多追求艺术教育成果的展示,而忽略了艺术教育的过程,从而使艺术教育的受众面大打折扣,背离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其艺术素养的初衷。而在美国,学校更加重视全员参与艺术活动的各个环节,在这种艺术教育氛围中,学生既是组织者又是表演者,既完成了活动任务又实现了自我修养的提升。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的艺术教育多将注意力集中在意识养成方面。艺术教育陶冶情操、激发情感的功用变相等同于实施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于此暂不评价此种做法的优劣,但是仅仅发挥艺术教育辅助德育的作用,而忽视其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本质内涵以及对其他各育的支持作用实在有失偏颇。而美国将艺术教育视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艺术更多地被视为自我认知和创造思维的源泉。通过艺术教育,学生艺术素养有效提升,认知创造能力不断增强,这对于德育、智育、体育均有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三)高校对艺术教育作用重视不足

艺术既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它往往是一个时代对人们所奉行的主流价值观的升华结晶,抑或是一个阶级出于执政需求所依靠的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途径。而艺术无论是发挥何种作用,其形式都有别于社会中分散的间接经验学习或是课堂中抽象的道德说教,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专业人士的思考与设计,将一个时代、一个阶级的主流思想有意识地转化为借助艺术传播媒介或艺术传播者本身能够传达的形式。所以,艺术既具备有意识的课堂教育的特点,也能起到类似于人们在社会中积累经验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艺术的这种特性以及艺术教育对德育、智育的间接性作用,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忽视其所应发挥的作用。而这恰恰是当代实质美育所追求的、其他各育和教育手段所不具备的渗透作用。

其实,艺术教育的教育中介是一个时代、一定人群所奉行的主流美学价值观,艺术教育之所以得以存在,其传达的艺术理念、艺术作品、艺术形式必须符合这一时代人群的审美观念。而当艺术教育通过对审美媒介的传递、剖析、讲解,使得受教育者感受到了艺术的本源、理解了艺术创造者的思想、掌握了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受教育者定会将艺术的感召力与自身的创造力相结合并应用于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使艺术教育由学校泛化至社会,将个人的审美修养传播给其他受众。但是,艺术教育这种作用的发挥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受教育者参与艺术教育的主动性和欣赏艺术、利用艺术的认知深度必须依靠一定的教育手段才能实现,而当前高校对艺术教育作用的重视程度和实施手段还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艺术教育美育作用发挥的途径

《决定》关于美育目标的提法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如前所述,艺术教育的综合性、超越性、间接性等特点导致了人们对艺术教育认识深度、重视力度和参与程度的不足。换个角度来看,正是因为艺术教育具备上述若干特点,才使得艺术教育向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教育领域渗透成为可能,从而使受教育者掌握审美能力,从基础的艺术鉴赏上升为创造性的艺术再造,在审美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将艺术结晶再次渗透到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实现人文素养普遍提升的目的。这就需要高校艺术教育正视当前问题,寻求解决方法。

(一)切实发挥艺术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艺术教育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必须依靠其渗透性的特点,进而实现艺术教育与美育的一致性,即对个体综合素质和其他教育形式起到支撑和辅助作用。艺术教育既然作为美育的下位概念,那么艺术教育在教育领域的身份也必然是通识性教育和养成性的教育。当前,高校艺术教育迫切需要一个准确的定位,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人们对艺术教育作用的正视,并且要祛除急功近利的心态,切实发挥艺术教育面向全员的养成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规格需求的提高,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是大势所趋。素质是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而艺术教育先天所具备的基础性和综合性无疑与素质教育的目的相契合。1987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博士关于裂脑的系统性研究为艺术能够促进右脑发展、进而促进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提供了生理学支持。此后的诸多研究也表明,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大脑的健康和健全发展,而大脑的发展恰恰是个体发展的生理基点,同时也是德育与智育、智商与情商发展的生理基础。

正确认识艺术教育的作用是意识层面的第一步,艺术教育的渗透性特点也就相应地决定了它无法像其他教育形式那样具备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高校对艺术教育的态度就应该是注重长效、厘清比例。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出了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呼吁,任何教育形式都要以“授人以渔”为第一要义。特别是艺术教育更要以培养审美习惯、传授审美能力为主要任务。而这一任务目标的实现,就需要高校将艺术教育教学进行规范化,避免教育教学的随意性。艺术教育与基础学科教学、专业学科教学的结构关系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切实发挥艺术教育的形式美育作用

形式美育属于广义美育的范畴,是指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可以说,高校中的艺术教育,其目标、任务、作用均与形式美育相一致,艺术教育同时也是高校环境下进行形式美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看,知识如同积木,相同的知识经由不同个体会在其大脑中搭建出不尽相同的意识结构。这就要求艺术教育要把握两大原则:一是所选的艺术教育中介要具有代表性;二是将艺术教育中介以及艺术教育各个环节进行拆分细化,将最本源的艺术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

《决定》中提到了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而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如何选取审美媒介。美的本质是人们主流价值观的体现,经典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长期传承、备受推捧,必然是符合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因此,艺术教育要为学生选取极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媒介,在培养和塑造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同时完成对人类文化的认同和体验。但是,经典的作品,特别是传承时间较为久远的艺术作品往往其艺术本源、创作背景、创作手法等艺术精髓并不能被当代人所理解,这也使得人们觉得艺术与生活存在距离,向往艺术又望而却步。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理应也能够将审美媒介的艺术内涵向学生细致传达。艺术本源的介绍会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艺术本身就来源于生活,进而激发其观察美、认识美、探索美的意识;而生活之美的点滴呈现,必然要经由艺术家的独特思维得以结晶升华,在剖析艺术精髓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使不同时代、不同结构层次的人们体认艺术家的创作手法,也能够让学生深受启发,运用自身的个性特质形成有别于他人的创造素质。

总之,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细致具体的讲解剖析是艺术教育在形式美育阶段所应达到的教育效果,这对于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切实发挥形式美育向实质美育过渡的促进作用

《决定》中所提到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说是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所追求的更高目标。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们对人类生存意义和生存价值的关怀,而《决定》中所提出的这一美育定位已属于实质美育的范畴。形式美育向实质美育的过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基础以及形式美育的主要途径需要从引导性、实践性、广泛性、规范性上下工夫。

学生审美素养的塑造是其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当前,高校的艺术教育要艺术课程、艺术实践、文化活动三轨齐头并进。首先,艺术教育要发挥其引导性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将人类长期积累的艺术知识以间接经验的方式高效概括地传达给学生,使其具备理论基础。同时,艺术课程也不能拘泥于说教,而是要利用学校优势、地源优势、政策优势为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优秀艺术作品和艺术团体的机会,使学生感官获取与原有知识结构相结合,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提升艺术素养的动机。其次,艺术教育要注重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激发和维持学生动机为目的,为学生提供参与艺术交流、进行艺术实践的平台,拉近学生与艺术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艺术的一时热情逐渐成为对艺术的爱好和习惯。再次,艺术教育还应将其影响范围扩大至课堂之外,通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受教育者提供展示机会,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示范效应、打造艺术氛围,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艺术教育中来。最后,随着艺术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受众群体的不断扩大,艺术教育要从目标、内容、师资、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地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并为其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

综上所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提法将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成为美育和艺术教育的指导性纲领。高校艺术教育应当在国家、学校、个体共同重视并共同参与的基础上不断发挥其提升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作用,切实完成形式美育任务,并为形式美育向实质美育的过渡和飞跃打好基础、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养[n].中国教育报,2014-01-27.

[2]李莉.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

[3]赵赟.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1.

[4]周芳.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5]魏娜.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审美与艺术素养篇8

关键词:艺术审美;思想政治;资源;课程;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243-02

引言

早在古代,孔子就提出了“美在其中”,把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荀子“乐”教化美育的思想,也指出“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其化人也速”的审美价值。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康德认为:“人的审美判断同时具有认识和道德双重属性”,一个人的美就是其道德的象征。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也曾说:“恰是利用美的媒介,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据此人们也需要通过美学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的政治问题。”人的内在平衡通过外在的平衡来达成,而这种人的内在自然的美是通过外在来表现,指导人们选择良性的道德、行为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这表明基于艺术审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拥有现实的理论支撑和政策支持。

艺术审美在提升大学生文化认知、陶冶情感、引导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艺术审美是通过审美教育使得大学生在思想、心理、精神等方面得到整体提升,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行为习惯,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是相吻合的。在我们针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立足于使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心理品质以及正确处理与人之间的交往。而要形成这种好的人文品质,不但需要依靠教育者所具有的较高素质水平,更需要大学生自身具备较高的修养水平。而艺术审美教育恰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双向地提升两者自身的品质与修养,不但可以实现对大学生的隐性的艺术陶冶与熏染,达到完善其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而且可以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激发、相互进步,让素质和修养在二者之间的“教学相长”中得到提升。从根本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而不仅仅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浮于表面。

艺术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即便有着不同的理论系统和方式方法,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上也是有着各自的特征与规律。然而,在教育学生目标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教育学生手段上可以彼此参照,在教育学生机制上可以彼此补充。艺术审美教育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面,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体现,是大学生精神格局的建立与社会化水平的反映。即是通过艺术审美来使得高校青年学生成为具备厚实人文修养与品格的全人,促使他们拥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完备的人文修养和优秀的品德,实现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基于艺术审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境遇

目前,利用艺术审美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更好地完成了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工作。在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同时,还可以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但在现实发展中,还是存在些许不足之处。

首先,不少院校在利用艺术审美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部分问题。比如,艺术审美教育覆盖面偏窄、艺术审美教育方法使用较为单调,审美活动的举办缺乏规划,随意性现象突出,也就失去连续性;还有就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审美环境的建设没有深化,使审美教育工作流于形式等,艺术审美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的相互融合难以实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机械化,特别是其工作乐趣性、活泼性和创新性不足,不能与艺术审美教育实现深度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艺术审美形式的渗透,艺术审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引导,是导致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高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很多高校在基于艺术审美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足。长期以来,艺术审美属于德育、艺术审美等于艺术教育的错误观念一直存在,这就造成一些学校的教师自身文化素质意识淡薄、基础教育中的艺术审美教育薄弱、教育形式落后等现象的出现,它们没有把艺术审美教育当作大事来抓,缺乏主动开展艺术审美教育的自觉性。有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娱乐、轻教育”的现象。

二、基于艺术审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

1.完善艺术审美教育师资队伍

不管选择何种教育内容,还是选择何种教育方法,最终能够实现何种教育效果,是由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修养所决定的。因此借助艺术审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的个人素质修养的提升,而后在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才会主动把握艺术审美内在特征,针对性地对青年学生实施有意义的艺术审美教育。此外,为了高效实施艺术审美教育,除了拥有实施美育的技巧和手段之外,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丰富知识和阅历,以及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种素质水平。

教育者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决定作用,其自身具备的美的修养的质量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因此,必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审美示范的形象美和内涵美。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审美渗透实际效果所能达到的广度和高度,是由教师自身美的素质和美的感染力所决定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致力营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精神品格,并充分利用个人在文化上美的知识与智慧,生活上美的情趣与品格,心理上美的境界,以自然流露的语言美、行为美和气质美来影响学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中时刻饱含着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的无限魅力。特别一提的是,较高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领悟力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于此,教师才能因时因地地“点化”同学,帮助其形成审美感悟和经验,从而实现熏陶精神的目标。

2.积极开发利用艺术审美教育资源

艺术审美教育的深化还须收集提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匹配的艺术审美资源和素材,这也是开展基于艺术审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只有开发并建立与之匹配的审美资源库之后,审美教育才得以顺利实施。艺术资源的开发提炼可以利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首先,从挖掘中国的历史文化入手。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有着极其充足的优质资源可以开发。挖掘利用传统文化中艺术的、文学的、思想的审美构成,使大学生在领略其中深刻文化内涵的同时,让自身的审美意识得到提高。这类艺术资源将有利于受教育者陶冶性情、培养审美能力和获得美感。这类资源包括文学经典如《诗经》、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的经典作品。此外,艺术类经典如音乐名曲、名歌、美术类的名画、书法作品等。这些资源都包含着一定的审美情趣,能够促进大学生情感世界的丰富,使生命存在呈现出一种“诗情画意”。高等院校应该准确把握艺术审美实施的切入点,促进校园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相互渗透,借助地方民族的独特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符合时代特征的艺术审美教育品牌。借助大型节日、纪念日举办艺术审美教育活动,使得学生在无声无息中得到艺术文化的熏陶;借助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活动,在促进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的同时,使得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认知得到提升。利用饱含民族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建设具备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达成艺术审美以美育德的重要作用。

其次,应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思想中审美价值的进一步开发。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供运用的“美”的资源,本质上是一个丰富的兼容并包的美的整体。其不仅包括现实生活中显性的美的内容,还包括像教育现象本身所包含的隐性的美的要素。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内容因拥有教育主体精神结构的同构性而成为审美资源,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方法手段理所当然也是发现美与欣赏美的必然范畴。不管是自然界本身事物所拥有的美,还是社会发展中的人文美,均是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的显性构成。除此之外,更要重视教育组织实施中各方面构成的隐性美的调动,特别是深入开发和创造日常生活里的审美要素,来提升受教育者欣赏美、创造美、表达美的审美意识,丰富受教育者美的心灵世界,让每个受教育者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和心灵来观照世界。

3.优化艺术审美教育课程设置

艺术审美教育是建立在文化素质教育基础上的,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在进行艺术审美教育课程设置中,必须整合现有资源、设备、环境等要素,合理安排,确保审美教学高效实施。无论何种工作都要遵循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内在规律,分阶段、分层次地实施。

首先,在规划课程时,不能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而为。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与思想政治素质的建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对不同学生效果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课程规划安排时,在防止重复性的基础上,分阶段、分目标人群来安排。

其次,课程的设置要有利于学以致用,有利于个人、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接地气”,围绕学术调研、艺术知识普及、艺术文化宣讲等大学生实践活动进行设置,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艺术审美课堂教学与自我实践的统一。

再次,在艺术审美教育组织实施中,应该积极发挥大学通识课程的作用,大学通识教育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极易吸引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统一对大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把艺术审美教育融入日常的通识教育课程,逐渐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依托校园文化拓展艺术审美教育

首先,大学校园在建设时,就应根据自身确定的人才培养特点和目标,做好整体规划,使之有利于师生的学习、休息和娱乐,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个性。建设一些有学校特色、反映学校历史传统的人文景观,建设各种艺术文化设施,如宣传栏、阅报栏等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让学生随时随地触景生情,受到美的感染,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其次,利用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通过各类学术社团活动普及校园艺术精神。如举办与艺术审美教育相关的文艺演出、朗诵、歌咏、绘画、艺术节、摄影及书法等活动,从而使大学生在人格塑造、行为模式、道德素质等方面得到升华。

再次,深化传统校园文化活动,提升传统文化活动的效果,要从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角度出发。整合传统大学艺术教育活动,将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调查、梳理、分析现有校园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状况、评估活动效果,“砍掉”娱乐性过高、审美价值不高的活动,将有限的活动资源整合到学生认可度较高的品牌活动中来,提升活动效果,打造精品,树立“招牌”,以“招牌”吸引人,以精品教育人,从而提升整个校园文化艺术审美活动的品位与效果。

5.加强艺术审美教育实践

要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创建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系列活动。艺术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可谓殊途同归,最后都是利用理论来指导行为实践的,基于教学理论的整体性来说,理论学习和实践提高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弥补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紧随时代步伐,在教学形式上通过组织大学生实践、参观、调研、讨论、听讲座报告、看视频等多种方式,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举办多样化的艺术审美教育活动,利用符合时展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手段,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美、形象美的实践活动,切实使审美意识能够潜移默化地进入大学生内心,引导大学生将内心美的感悟外化为美的行动。

其次,在艺术审美教育中发挥体验教学的作用,也是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这一载体体验审美意识的重要渠道。通过“亲验”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手工创作、自编自演节目等,在这些实践中去体会,以此加深对审美的认知、引导美的情感、行为。通过“想验”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认识和思想情感,借助角色饰演、情景模拟等形式,让学生自身参与、体会真实情景中的人物心理、酸甜苦辣,借此建构高尚的审美人格。

值得肯定的是,把艺术审美逐步渗透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上,并且把思想政治这一教育理念全部地融入,贯穿和深入到艺术审美的各个细枝末节中去,从而促进我们实现艺术审美以及思想的政治教育互相渗透和融合,这必将是今后各个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中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孙正林.当代大学生主题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彭巧胤张科.艺术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文学界(理论版),2010(1).

[3]金连钧.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之维[J].江苏高教,2010(5).

[4]张敏.新媒体条件下以美育手段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报业,2012(16).

[5]王蕾.高等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运用与启示[J].广东科技,2013(14).

审美与艺术素养篇9

[关键词]高校扩招审美素质审美教育

近年来,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美术院校也都纷纷扩大规模,其基本规模都远远超出了过去的学生数量。艺术考生剧增,看到巨大的生源与利益,各类高校也趋之若鹜,纷纷效仿开设艺术专业。表面看似欣欣向荣,实则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面对高校不断扩招,艺考文化科分数偏低的形势,诸多考生把美术作为上大学的跳板,一些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无论有无美术功底,为了考进大学便纷纷报考艺术专业。尤其是一些学校采取文化考试希望不大的学生改学美术的方式,以此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

诸如此类的经过所谓强化培训考上艺术院校的艺术“速成生”,无论在绘画基本技能上,还是在审美意识上都不尽人意。特别是在审美素质方面。绘画的基本技能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得到较大的提高,而审美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这些艺术考生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首先同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严重制约着中学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发展,高考制度只侧重学生的智力水平检测而轻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评,大多数中学将艺术类课程课时压到最低限度,同时对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投入不够,导致了学生忽视艺术教育,其审美能力更得不到多方面的训练和提高。当前的美术高考制度也过于强调考生对美术基础技能的掌握,而不重视对考生审美素质和创造力的测评。另外,当前美术专业考试中考题模式的单一,使考生在美术学习中时常表现为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因此很难在卷面上看出考生所应具备的整体艺术素质。

在美术考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纯粹是因为文化课较差,自己知道考不上大学而又不甘心,才改行学美术。这批考生中大多数过去对美术毫无兴趣,对美术专业更缺乏认识和了解,只是把学美术当作进入大学的一个途径,他们大部分经过几个月的考前强化班的“专业训练”便匆忙应考。有些社会上的美术专业强化训练班的一个美术老师带着上百名多学生在做示范,学生的美术基础实在是难以得到保证,更谈不上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因此,审美素质的提高、审美意识的培养,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审美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很多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和智育的建设,却忽视了审美教育,也因此制约了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

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教育学研究出发,研讨审美的实质、任务、作用、方法,总结审美经验,探索审美规律。通过艺术教育的手段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进而达到提高人们审美文化修养的目的。审美教育指导人们的审美实践活动,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为宗旨,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并使人格趋于高尚化。因此,我们的审美教育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教育,是潜移默化、自觉感受的教育,是创造高尚的内在情感和精神境界的教育。

无庸置疑,通过审美教育才能使学生具备起码的审美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培养起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才能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自觉地用审美的标准去分辨美丑、是非,在不断的审美实践中提高审美素质。

审美教育是各个教育环节共同的责任,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和内容,开展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对人的精神素质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和促进作用。当前,人们的审美取向也正在向着多方位、多元化的研究审美对象上发展,审美取向也发生了丰富多彩的变化。在审美教育多元化的今天,以往的审美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时展的步伐。开展审美教育,应拓宽审美教育的范畴。把传统艺术教育之外的新兴艺术引入教育范畴,也是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以及提高的方法和途径。当今的学生生活在缤纷多彩的城市中,有来自多方面的艺术品对他们进行影响,他们会很自然地选择非文本的图像化的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非文本的东西具有容易吸引人的地方,尤其是信息社会的图像文化,正在成为主流。

在审美教育中应侧重艺术体验教育。让学生在文艺作品、音乐、绘画欣赏课中体验和感悟。尽可能运用多种审美渠道开拓审美教育的途径。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自然风光等资源延伸审美教育。让学生从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世界的优秀文化艺术中吸收营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和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艺术之所以具有审美教育作用,是因为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展示生活的外观,而且能够表现生活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规律,在艺术作品中又总是饱含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蕴含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认识、评价和态度,渗透着艺术家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使欣赏者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艺术的审美教育不同于道德教育,也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形式。这是因为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具有美学的意义和艺术的魅力。

审美教育的过程也是审美体验的过程,其主体一直处于情感体验之中,因此是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代替的。虽然智育、德育中也不乏情感的因素,但更多的是注重理性,往往带有被动接受和灌输的意味,而审美教育强调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从当下的现实教育来看,审美教育仍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塑造完美的人格,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教育的各个环节的重视和努力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高师《美术教育学》教材编写组.美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梁玖.艺术概论.西南范师大学出版社,1995.

审美与艺术素养篇10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审美能力

前言:总而言之,今天的美术教育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技能训练。我国新《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提到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选修课,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对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进行分析,希望可供相关从业者的参考。

1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指国家强制的、平等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学校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素质教育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了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其目的集中在人格的培养上,注重智力为知的素质、气质为情的素质、性格为意的素质、能力为技的素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各方面有着学科独特的优势。

2美术教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2.1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

丰子恺说:“美术是为人生的,人生走到哪里,美术跟到哪里。”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塑造学生美的心灵。美育对青少年的文化、修养、品位、思想、品德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美育的形象性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在美育中学生能够认清是非、真假。可见,美育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可使学生受到艺术的感染,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美术知识、美术作品欣赏及美术理论知识,即所谓的美术常识系统的教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2.2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生活中,细心的人往往会发现,曾接受过系统、正规美术教育的人往往思维活跃,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态度和创造性思维。而没有受过美术教育的人,很少有创意。“艺术教育并非造就专业艺术家或进行一种职业训练,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发展认识与智力,特别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独创能力。”其实,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因此,美术教育的实施,加强视觉能力训练,并注重意象训练,不仅提高了观察客观世界的深度,而且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2.3美术教育与各学科的教育相辅相成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绝不是孤立的。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现行教材中,有许多要运用图像来阐明科学内容,剖析理论问题,甚至有些问题,只用语言文字符号难以表达,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而且美丽的图像又能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了美的教育。譬如,有些中文类课程教学中,为课文绘制插图,教师通过图文的密切配合,增强了讲课的艺术效果,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如,配合化学实验课,用试剂绘制山水画,通过喷染不同试剂进行化学反应,显现出使人变幻莫测的绚丽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此外,还可以密切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绘制大量的图画、海报等,发挥美术学科的教育作用。

3实现素质教育中美术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分析

3.1绘画技能的训练与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并重

美术教育包括艺术制作和审美能力两个方面,它是互为联系的。教师也应把审美教育放在与绘画技能训练并重的位置。只要求学生掌握绘画技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它只是一种工匠式的手艺而已,在教学中充其量也只能教给学生一点纯技术的绘画技能,不可能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也无法达成教学目的。

3.2传授知识与培养美感并重

蔡元培对美育是这样论述的:“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情感为目的者也。”造型艺术的审美鉴赏是通过有形可视的艺术形象进行的,而构成艺术形象的线条、形体、色彩等要素和它们之间按照美的法则进行的组合关系,则是诱发美感的直觉媒介。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能从各种形式要素中体验寓于其中的情感和意味,使学生具有一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进而升华到对作品的理性认识,达到鲁迅所说的“能感上令我们看了不但喜欢玩赏,尤能发生感动,造成精神上的影响”的教育效果。

3.3专业修养与全面素质并重

美术教师不仅在业务上必须较全面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本专业的“多面手”,而且还应有一般文化知识的全面素养。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有许多相互通联的法则规律,审美教育的实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教育。因此必须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开展课外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3.4支持鼓励,坚定自信。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因此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应以引导为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与创造,不能轻易否定学生不合常规的想法,或动辄以“异想天开”、“白日做梦”等有明显贬义的话语训斥学生,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时,教师应学会倾听,充分肯定,不拿自己的观点左右和制约学生。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创造。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我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老师一句表扬的话、一个信任的目光、一种赞许的眼神都使我信心倍增且终生难忘。

4结语:

总之,美术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改变片面地传授知识和纯技术训练的传统观念和教学习惯,学习各种教育理论,综合各种经验开展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总结,更新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之形式多样,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