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经营企业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53:37

合伙经营企业流程篇1

关键词:合伙企业;法律风险;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D91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2

合伙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合伙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行为主体失范并与现行规则之间发生冲入而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后果,如决策程序的缺失损害投资人的利益、专利许可转让过程中法律操作的失误、国际投资中境外法律规则规制而投资没有效益等。[1]合伙企业的法律风险严重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有着严重、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对某市区域内的合伙企业的实际调研和分析,诊断其法律风险现状、揭示其成因,最终探讨合伙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深入研究并诊断合伙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笔者于2016年6月至2016年8月对某市区的合伙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余份,收回85份,其中去除无效问卷以外,有效问卷为77份,有效收回率为25.7%。通过调研,获得了详实的数据支撑了课题的研究。

一、调查数据与结论分析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笔者拟从如下几方面对合伙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风险进行探讨:

(一)总体状况

总体而言,合伙企业法律风险指数偏高。在77家企业中,近五年发生法律纠纷的有73家,约占全部有效调查问卷的94.8%。

(二)合伙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对防范风险的作用不高

在这一部分调查问卷中,专职聘请律师或法律顾问参与企业组织架构的不足9家,占全部又掉调查温暖的11.7%。但是,即使对于这部分而言,依然有3家企业在决策或合同处理中未咨询律师、法律顾问的意见,占比达45%。而在合伙企业事务执行人执行合伙事务过程中,针对需要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才能执行的事项进行集体讨论的进展13家,占全部有效调查问卷的16.9%。而对于知识产权制度,劳工合同制度等需要法律顾问或律师介入的制度形成过程的,有15家,占全部有效调查问卷21.0%。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巨大漏洞,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

(三)合伙企业人员法律素养低下,法律培训存在严重缺失

由于多数企业对律师或法律顾问的不重视,因而此部分的调查问卷主要针对企业经理及有关的业务员。由于法律知识的不断变动,只有持续性更新固有知识体系,才能确保在应对合伙企业法律风险发挥积极、有益的作用。针对合伙企业近五年是否做过专职法律培训的调查中,未做过专业法律培训的合伙企业有66家,约占全部有效调查问85.7%。

(四)业务流程合规性缺乏加大了合伙企业的法律风险

由于合伙企业规模较小、人数较少,往往由一个人办理数项业务,因而对流程的处理不重视。再加上由于控制机制的就缺失,特别是联络主体与审核主体职责权限不分、对外投资决策人与执行人、监督人身份重叠,在合伙企业中数不见鲜。这样的情况,在合伙企业中有58家,约占全部有效调查问75.3%。

(五)法律费用支出偏低

合伙企业用于法务的费用开支与国际社会或者国内社会中其他法律主体有较大的差距。据调查,在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的合伙企业中,法律事务开支在5万元以上的仅有3家(且基本上主要是因诉讼、仲裁等发生的必要费用支出),约占,3.9%。多数企业甚至没有为此支出一点费用,此部分比例较高,约占全部有效调查问84.4%,共有65家。这样的一种规模无法与其他国际、国内主体相提并论,这也是合伙企业合伙人对法律风险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够有关。就目前而言,对法律事务费用支出的必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二、合伙企业法律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合伙企业从成立到终止,面临各种各样的法律风险,使其权利义务处于不确定状态。究其原因而言,应该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缺失

合伙企业面对各种市场因素时,因法律风险而错失机遇与商机。主要是由于合伙企业对法律知识的培训不重视,特别是对合伙企业事务执行人的培训不重视。普通员工甚至不能区分法律风险是什么、会对企业发展有着怎么样的影响。高层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缺失,则会直接导致在涉法事务处理中“走过场”,律师及法律顾问参与率低。

(二)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机制缺失

合伙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由于风险的不可测与无法预知,很多合伙企业在面临法律风险而又无法依靠自身力量来解决的情况下才会利用律师、法律顾问。重大案件纠纷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决策上鲁莽、审核上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法律论证,机制、体制措施不到位。就整个合伙企业而言,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也不到位。

(三)内部控制制度缺失

合伙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为了提高合伙企业的效率,增强经济效益,在法律规则的许可范围之内所采取的为了确保目标实现的一系列的措施与方法的总称。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主要是授权与监督。由于合伙企业在设立、发展过程中,权力过分集中,或出现全权授权而无监督,或者监督无法起到制约作用而归于无效。[2]在这过程中,作为权力集中行使的主体极易导致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使企业遭受法律风险。

(四)法律风险防范环境缺失

诚信原则在民法中被称之为帝王条款,是企业的信誉之源、立身之本、发展之基。而作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大环境而言,诚信里面的确立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自身的信誉度,而且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但是由于社会征信系统的缺位、个体诚信观念的缺乏,合伙企业在诚信建设上也必然无法做到符合法律要求,只能“随波逐流”这方面对合伙企业法律风险的影响是深远而广阔的。

三、合伙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对策分析

正是由于合伙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缺失、防范工作机制缺失、内部控制制度缺失、防范环境缺失等造成了合伙企业法律风险案件不断发生。防范合伙企业法律风险的关键在于提出的对策建议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今儿提高合伙企业的竞争力。拟从如下几个方面完善合伙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机制。

(一)加快合伙企业法律顾问或律师制度的建立,增加涉法事务的费用开支,加强相关人员的法律培训

企业的营利目的决定了企业必须以较小的头换取较大的产出。对合伙企业而言,如果要创造100万的利润,需要雇佣工人、采购设备和原材料、投入资金,用一年乃至几年的收入才能产生相应的利润。但是,如果合伙企业能够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素养,或干脆聘请专职律师或法律顾问从事合同拟定或合同审查。只需要花上几天时间,就能为合伙企业避免损失或者额外增值超过利润的所得。

(二)规范合伙企业的业务流程,加强法律审查,预防、减少合伙企业决策中或经营中的风险

合伙企业的经营活动,需要由专业律师或者法律顾问介入,通过他们的法律服务在相关事宜的合规性上确保不发生漏洞。作为法务人员,应该全程参与,诸如合同签订、对外投资等活动中去。积极审查相关手续的合规性与合理性,并签署法律意见,同时需要对此负责,以降低合同签订以及对外投资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对于合伙企业而言,也可以从中立的第三方中介机构中选举一个或数个,对财务、会计业务进行委托审计,以提高透明度,规范合同与投资行为,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3]

(三)加强合同管理,防止合同陷阱;正确适用合同担保,预防合同风险;重视合同证据,防范合同诉讼

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加强合同管理,防止合同陷阱

合同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谈判、签订合同一直到最终的履行与结算,这是一个复杂又难以定量化的过程。因此,必须针对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并加以检查。合同订立过程中,需要注意合同主体的适格性,同时要保管好合同,建立合同档案存档制度。在合同履行中,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并解决,加强相关部门的沟通,将事前调查、事中控制、事后总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正确适用合同担保,预防合同风险

合同担保设定的意义在于确保合同债权的实现。合伙企业在提供担保行为中,应严格遵循担保法、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对于内容的确定与程序的预设必须切实符合规范,以降低担保合同风险。合伙企业如果作为债权人,则应审慎地调查大脑人的资信与财产状况,明确对方的责任承担;合伙企业如果作为单位,则必须严格审核债务人的财产状况与社会信用,必要时可以要求其提供反担保,以确保自身合法权益不会遭受非法侵害。同时,要善于利用合同权利加以抗辩,如先诉抗辩权、诉讼时效抗辩等。

3.重视合同证据,防范合同诉讼

由于我国长期盛行“重实体、轻程序”,“重事实、轻证据”,导致合伙企业在合同纠纷处理中“有理说不清的”无奈境地,造成合伙企业的经济损失。对于法律而言,特别是在诉讼中,证据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决定性的。因此,合伙企业在合同管理中应该有意识地保管好相关的文书、合同文本等物证、书证。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有关重要的合同进行公证、鉴证,以确定其法律效力,保证在经济活动、诉讼活动中的合规性。

总之,合伙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然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风险,只有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做好企业风险防范工作,才能在市场经济浪场中“迎头赶上”,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健刚.对企业经营风险及其法律防范的探索与思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4):182-183.

[2]李伟一.论企业经营法律风险控制与防范.商业文化,2009,8:26.

[3]舒胜.试论中小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1:177.

合伙经营企业流程篇2

2013年4月12日,用友在北京召开以“平台化发展产业链共赢”为主题的2013用友伙伴大会(yonyoupartnerworld2013),并宣布将基于Uap、nC6、U8+等领先产品技术,加快建立强大的产业生态链,与合作伙伴深度合作,共同成长。

平台制胜

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iCt新技术的推动下,商业环境和商业生态链正在不断地创新和重构。在商业层面,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体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产业链中所有创造价值增值的成员企业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企业如果想在市场上占有优势,必须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整合,加强管控,形成产业链优势。在技术平台层面,每个企业都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将企业各类信息应用系统打造成一个平台,或构建在同一个基础平台上,能够“敏捷、高效、实时、个性化”地动态适应市场需求和商业环境的不断变化,应对战略、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构建平台化的企业。

“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未来三年行业年均增长率仍将超过25%,但未来软件与服务市场将是平台之战。”用友公司董事长兼Ceo王文京表示,“对于软件企业而言,不仅要推进软件产品的云化、服务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开放平台,最大限度地聚合大量第三方应用服务资源,以多、快、好、省地满足客户大量的个性化需求。”

2013年1月,用友正式了2013/新三年业务策略――加快平台化发展,推进产业链共赢。由此,用友开始通过模式转变、产业链体系升级、促进经营结构改变吸引和发展更多的产业链伙伴,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

用友集合三年来在云战略方面的探索,已推出基于企业云平台系列方案与应用服务:面向大中型企业与公共组织的云平台――Uap。

Uap(Unifiedapplicationplatform)是为大中型企业与公共组织提供服务的统一应用平台,覆盖了云计算、大数据处理、商业分析、移动应用、电子商务、社交化应用等各种企业和公共组织需要的先进技术。Uap平台包括两个子产品,一是专注大数据的ae(acceleratedengine),支持数据压缩、列式存储、内存计算,提供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服务;二是专注大数据分析BQ(BusinessQuotient),实现闭环实时的智能分析,帮助企业实现精准决策,快速响应商业变化。

基于Uap技术平台开发出的用友nC6,通过构建云计算技术,能够为中国集团企业提供一个能够全面满足多级集团管控、全产业链协同和电子商务运营、移动管理及业务处理,并集个性化配置、集成、实施、运维、管理一体化于一身的大型企业管理和电子商务平台。

用友U8产品线历经16年,走过了财务业务一体化、U8eRp、U8all-in-one、U8+四个发展阶段,已经成长为亚太第一的中型企业管理软件和云服务平台。定位为“成长型企业管理与电子商务平台”的U8+,率先实现了从eRp到“软件+云服务”的跨越,用先进技术为成长型企业构建出集“精细管理、产业链协同、云服务”为一体的管理与电子商务平台。通过“软件+云服务”的模式,U8+可以让企业管理者管理更轻松、经营更敏捷、决策更智慧、协同更紧密、应用更时尚。

合作共赢

一直以来,用友持续与产业链伙伴开展密切合作,为企业提供更加适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2010年5月,用友与iBm合作共建云计算实验室;2011年4月,用友与中国电信签署全面业务合作框架协议,推进整个it产业链的协同,落地云计算应用。截至目前,已经有包括中国电信、华为、源讯、emC、iBm、英特尔、Vmware、中金数据等多家云计算领域的领袖级企业与用友达成合作,共同营造云计算的生态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用友通过与源讯合资组建的一家以企业云计算应用为主要业务的合资公司YUnano(中文名“云安”),实现了以创新型服务,为欧洲、非洲和中东(emea)地区的企业客户提供从财务系统、eRp管理软件到it咨询的一条龙产品、服务和云应用。此举也标志着用友从中国出发雄踞亚太之后,向更广阔的国际化市场迈进。

2012年5月,用友与华为签署了解决方案合作协议,并了“用友-华为战略合作方案”。根据方案,双方合作形成了针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解决方案,即“用友-华为大企业私有云解决方案”和“用友-华为U8一体化应用解决方案”。

目前,用友已建立了由技术与产品类伙伴,实施与服务类伙伴、市场与营销类伙伴等上千家伙伴组成的产业生态链伙伴体系,为各类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和专业服务。

用友Uap的合作伙伴包括三种类型:开发伙伴、分销伙伴和产业伙伴。王文京透露,2013年,用友Uap平台将重点发展基于Uap开发及服务应用的各类合作伙伴,面向伙伴建立Uap中心产业链的价值营销体系,聚焦开发伙伴、分销伙伴和产业伙伴深度经营,搭建基于应用价值为基准的产业链。通过规模化培训、个性支持、深度扶持、共同开发多级技术支持体系,通过应用商城模式的建设推广,为合作伙伴搭建云产业销售平台。

江苏润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是用友Uap开发合作伙伴,与用友合作,共同为波司登信息化项目服务,通过快速、高效、稳定的Uap开发平台,基于nC平台对大集团应用的全面支撑能力构建的波司登信息化系统,完成总部对各个下属分公司、经销商的销售数据、库存数据等关键业务数据做到实时控制,并进行科学分析。从而更合理、更及时地优化销售策略,调整优化生产调配并降低库存,为波司登领导决策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论据。

法国源讯作为用友专业服务合作伙伴,从业务的角度开展用友nC整合与统一项目――在实施技术和推动未来运营之前,了解企业关键流程。通过在流程制定和改进过程中结合源讯成熟的工具、创新方法和专业知识,源讯帮助客户填补业务和技术之间存在的鸿沟。通过众多成功的项目经验,源讯深刻理解到强大的企业需要的是符合总体业务战略的nC系统。

福建榕基软件工程有限公司是用友的营销合作伙伴,从用友U8开始,承担用友U8销售和技术团队支持服务,积极开拓业务新市场,并通过系统集成提供增值服务,团队得到成长,人员优化,完成了中低端市场的全面接盘,同用友真正实现了产业链联盟共赢。

合伙经营企业流程篇3

【关键词】联合经营;合作伙伴;建筑企业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

全球一体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扑面而来,合作与竞争成为其中双峰并峙的商业形态。面对经济管制放松、辐辏体系兴起、规模效益不断增长的市场形势,企业的竞争优势往往取决于企业对自身所需分散资源的组合效果。因为企业的资源同自身所处的专业领域息息相关,决定了企业不可能在机构或系统内拥有所有这些分散的资源,联合就成为取得所需资源的流行战略。因此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及时研究、讨论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联盟模式是完善我国建筑市场秩序,提升国内建筑管理水平的当务之急,同时对实现国内建筑承建商“走出去”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联合经营模式概述

1.1联合经营的概念及特征

建筑企业联合经营模式的概念为:在工程项目建设全周期中,多个具有专业资质的企业组成联盟模式,将建筑产品的生产供应链上不同职能环节有效的连接起来(即纵向联盟),或者针对生产链上某个环节而组建的联盟模式(横向联盟),使各个专业企业边界模糊化、柔性化,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成本和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分享,以承揽特定的工程项目为战略目标,多方在保持各自独立法人的前提下,以市场机遇为契机通过一系列契约、协议和合同的方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网络组织,在生产链上采取集成系统管理,实现协作行动,最后取得各方“共赢”的效果。

1.2联合经营的优势

1.2.1技术优势互补,提升竞争能力

长期以来,在建筑这个行业里面,多个建筑公司之间在竞投同一个项目时,彼此是竞争对手,由于这种竞争的结果,使承包商为了获得一项合同,争相压价,造成一些建筑公司严重亏本。竞争似乎到了极点,行业内大批企业破产倒闭,“联合”的概念就在这无情的竞争过程中形成了。联合是为减少竞争对手而联合,为增强竞争实力而联合,为减少经营风险而联合。因此,联合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一种普遍经营手段和方式。

1.2.2提高行业资质,分散经营风险

承包商在工程建设中,往往还要面对诸多经营风险,这些风险对建筑企业来说,需要有效地进行规避、转化和分解。一般说来,承包商对风险的判断和控制归根到底表现在价格的确定上。但是,有些时候即使已经充分对各类风险加以正确评估,但从竞争需要考虑,亦不可能将全部未知因素用价格来体现。对于一项特大工程而言,在工程中的变量较大,亦可能涉及大量金额。所以由几家企业联合投标和经营,通过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方式,即可达到分散经营风险的目的。

1.2.3加强学习交流,培养专业人才

企业的学习能力与其竞争优势是密切并联的。联合经营可以通过“干中学”、“用中学”不断地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改善企业整体经济效率。一般来学,对外部知识的学习有三种方法,即被动学习、主动学习和互动学习。

1.3联合经营模式的类型

根据承包商联营模式的概念可以看出,主要分为两大类:纵向联营和横向联营。纵向联营的运营方式一般是面向建筑产品的全过程,将建筑产品生产链上的各个环节动态集成,使其协作生产、降低交易成本、敏捷地响应市场变化;横向联营是针对建筑产品生产链上某个环节的具体情况,由多个具有相同业务能力的企业组建的联营模式,实现并行施工。

从联营模式的网络组织结构划分,又可以将其分为有盟主的与无盟主的网络组织模式。在有盟主的网络组织中,有一个核心企业在网络组织中具有领导地位,对其他成员企业起到管理协调功能的作用,通过发出指令、签订契约等信息流来协调管理联营模式的内部运行,同时也是与外界进行信息、物质交流的枢纽;在无盟主网络组织中,各个成员企业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通过信息、物资交流平台,形成组织的自我调节以实现价值的转换,维持网络组织的运行。

2联合经营合作伙伴及良性运作概述

2.1合作伙伴选择原则

无数成功的联营实践表明,3C原则是寻找合作伙伴的关键条件,如果潜在合作伙伴具备了3C条件,那么联营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所谓3C,即兼容(compatibility),评估伙伴企业与自己的兼容性;能力(capability),实力相当;和投入(commitment),投入的意愿性。

2.2合作伙伴选择的技巧

首先,从自己现有的合作伙伴中寻找。其次,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要对现有的合作伙伴过分依赖。外部环境不断地变化,不同伙伴的贡献和利益也在变化。有些联营至多只能算是一种短暂的合作,另外还有一些联营不过是两个或多个公司之间实现技术和生产能力全面合并的前奏。

选择合作伙伴是一个双向的动态过程。你在选择别人,别人也在选择你,所以要经过一个多次反复相互选择、考核的漫长过程,才能最后确定下来。

2.3联营体良性运作的必要条件

联营意向的达成和联营伙伴的选择殊为不易。通过双方周而复始的选择比较和多次沟通协商,最终有合作意向的几家公司终于取得一致意见,同意组成联营体,共同去竞投和经营一个或多个工程项目。所以,千方百计使联营呈良性运作状态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项目联营体系要想自始至终处于良性运行状态,一般来说要具备三个必要条件:(1)各伙伴之间的充分互信;(2)科学而详尽的联营协议;(3)称职的项目负责人。

3联营企业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3.1绝大多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尚未形成,资源优势不明显,合作伙伴选择范围小,无法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3.2联营企业在公共信息的提供和互享上还存在地域和时间的障碍,造成联营双方未能进行有效沟通,以致组织管理成本大。

3.3联营企业缺乏不能很好理顺合作各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关系,从而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的矛盾纠纷。

3.4联营企业在实现统一认识和统一管理方面存在困难,往往难以脱离合作各方机械组合的影子,无法科学处理分和合的关系。

4联营企业合作伙伴关系创新

4.1伙伴关系创新的必要性

一个联营体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成功地选择了合作伙伴,还必须互相重视合作关系的维护和创新,也就是联营双方必须都有一种信仰,十分坚信联合起来的力量大于各自为战,并相信自己拥有对方所缺少的独特技能和职能上的能力,为使联营成功,双方都必须长期坚持努力。

4.2伙伴关系的创新

传统的管理思想,都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企业都以自己为中心,而很少以合作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这不适合既合作又竞争的联营模式的良好运作,因为联营的成功必须建立在一个互惠互利、相互协商的平台机制上的。因此,联营企业必须改变传统一已说了算的管理思维,双方互相尊重,承认对方的优势以及认清自己的劣势,与联营各方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5结束语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外资建筑企业日益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竞争激烈的加剧,使得联合经营管理模式成为我国建筑企业在现阶段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培养综合型管理人才,实现和外资大型建筑企业竞争的有效工具。联合经营模式在建筑企业运用以来,国外实际经验证明,在近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减少冲突、快速集成、提高利润和分散风险等,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陆绍凯.工程项目管理的联盟模式研究,建筑经济.2004.11

合伙经营企业流程篇4

关键词:法人合伙有限责任连带责任

abstract:Becauseofthesubjectiveandobjectiveconditions,China’s"GeneralprinciplesofCivilLaw"and"partnership"tothelegalprovisionsofthepartnershiplessandtherearesomedefectsandshortcomingsandthecorporatepartnerofanumberofissuesinsociallifealreadyexists,inviewofthis,thecorporatepartnertoexplorehasbecomeverynecessary.thispaperontheconceptofcorporatepartners,legalaswellasthecharacteristicsofthecorporatepartnertochoosewhethertobediscussedandpointedoutthatthecurrentdeficienciesofthelegislation,putforwardrelevantproposals.

Keywords:corporatepartnershiplimitedliabilityjointandseveralliability

一、法人合伙概述

(一)法人合伙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我国法律对法人合伙问题并无直接规定,但是,为了推动和规范各种经济联合的发展,我国曾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例如,1980年7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动经济联合的暂行规定》,正式确立了有关基本原则和政策;1984年10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横向经济联合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1986年3月23日,国务院又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同年3月4日,国家工商局、财政部还分别了有关联营的规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1986年4月12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对法人联营作了专门规定,使之在民事基本法上取得了一席之地,从而保证和促进了法人联营的稳定发展。根据《民法通则》第52条规定:“企业之间或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联营,共同经营,不具备法人条件的,由联营各方按照出资比例或者协议的约定,以各自所有的或者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协议的约定负连带责任的。承担连带责任。”

参照上述规定,我们可对法人合伙作出如下表述:所谓法人合伙,是指两个或两人以上的法人之间根据合伙合同的约定而设立的,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利益共担债务,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联合组织。

法人合伙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1、法人合伙是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联合组织。所谓不具有法人资格,是指这种合伙组织体不同时具有《民法通则》第37条所规定的法人成立的四项条件。根据现行工商法规的规定,设立法人型联营企业,在申请登记时,应当出具投资证明,并在联营章程中载明出资方式、数额和投资期限。而法人合伙则免于申报注册资金,法人合伙的成员须对合伙组织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2、合伙各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同投资是合伙企业进行合伙经营和对外承担民事责任的基本条件。没有共同出资,也就谈不上共同经营。各合伙人对于联营的共有财产享有平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在法人合伙中,共同经营问题直接涉及合伙各方的切身利益,所以,对各合伙人在共同经营中的权利义务,经营计划和其他重大业务决策等,必须由合伙各方共同协商决定。具体执行合伙事务时,可以由合伙各方共同执行,也可以经合伙各方协议,由合伙一方或多方执行。

3、法人合伙形成的财产,是合伙组织的共有财产,由合伙组织统一使用。由合伙形成的财产暂时与合伙各方相脱离,合伙各方对这一财产均无独立的支配权,这一支配权归属合伙组织行使。同时,在出资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经营所得也为联营各方所共有,合伙各方按照出资比例或协议分配利润。

4、法人合伙成员对合伙债务以各自所有或经营管理的财产,按照出资比例或协议的约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这是合伙与法人在财产责任方面的本质区别。

5、法人合伙合同是合伙组织存在、活动及其成员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基础。合伙合同除具有经济合同的一般法律特征外,还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合伙合同是典型的诺成合同,只需当事人协商一致即可成立,不必履行任何特别要求的方式。二是合伙合同是双务合同。合伙各方经过协商确定对等的义务,它不像一般双务合同那样,有对价的特点,而且内容也是相同的,如都有出资义务。即合伙合同具有“平行性”的特点。与一般合同的“对向性”不同。[1]

(二)法人合伙与个人合伙的异同

法人合伙与个人合伙相比,除具有合伙的一般法律特征外,还有如下几点不同:

1、主体不同。法人合伙的主体为法人,个人合伙的主体为公民。实践中,也存在法人与公民的合伙,这种合伙一般称为混合合伙。

2、对出资的要求不同。个人合伙合同的出资条款即便规定全体合伙人都以劳务出资,也不影响个人合伙合同的成立。而在法人合伙中,出资条款若规定全体合伙人都以劳务出资,将可能由于缺乏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使合伙企业无法正常经营,所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搞好资金融通支持横向经济联合的暂行办法》第4条规定,要保证联合体有3%的自有流动资金。因此,法人合伙合同中的出资条款应以安排好以固定资产

出资和以流动资金出资的比例。

3、法律规定的责任不同。个人合伙,各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连带无限责任,而类似法人合伙的合伙型联营企业的合伙人,可以联营合同中规定两种责任形式:一是按份无限责任,通常情况下,合伙型联营企业的合伙人采取这种责任形式;二是在法律有特别规定或合伙人自愿的情况下,采取连带无限责任形式。在实际生活中,法人合伙联合体一般都具有成员多、规模大、财产及债权债务关系复杂的特点,因此,一旦联营企业严重亏损,由此产生的冲击力若通过连带机制迅速传导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或产业及不同所有制系统中的成员身上,对经济生活的破坏作用是巨大的。采取按份责任形式,可缓解合伙型联营企业破产时对经济生活的冲击。但却对债权人保护不利,同样对经济生活程序是个巨大的冲击!《民法通则》规定合伙型联营企业,合伙人以负按份无限责任为常态,以负连带无限责任为例外。但采取按份责任形式会影响合伙型联营企业的信用,在个别合伙人资力缺乏时不利于对债

权人利益的充分保护,同样对经济生活秩序是个巨大的冲击。因此采用这种责任形式有其明显的弊端。

4、组织管理方式不同。根据合伙的一般规则,个人合伙的每个合伙人都代表合伙执行业务的权利和义务,也可以由各合伙人协商约定或全体合伙人决定,委托一名或数名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而法人合伙企业由于其成员为法人而非自然人,其具有不同于个人合伙的组织管理形式,从实际情况看,一般采取两种组织方式:一是规定以各合伙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人组成合伙企业的管理机构,例如,采取“厂长(经理)联席会议”之下设立其他专门执行机关;二是规定合伙企业的一切事务均由一名合伙人执行,也即由全体合伙成员推举一合伙事务执行要执行合伙事务,这种管理方式在组织上往往表现为以一个成员法人为依托,以该法人的经营管理机构为自己的事务执行机构,而不再另行设立联营企业的执行机关,对于那些以一个骨干型企业为核心,结合若干中小企业组成的法人合伙来说,这种形式有很强的适应性。在技术管理上处于领先地位;骨干企业,通过这种组织方式,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大限度克服合伙型企业管理方式上的弱点,从而更加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但是,也正是由于法人合伙的业务执行由一个成员法人代行,有时易发生“自己”的情况,因此,当代行业务执行的成员法人与法人合伙发生法律关系时,合伙企业的业务执行权应由其它成员法人行使。[2](p852-855)

二、承认或禁止:法人合伙的命运选择

法人合伙一直是存有争议的问题,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总体上有禁止主义和许可主义两种主张。《民法通则》第52条规定了法人之间的合伙型联营,据此,应当说我法律是允许法人合伙的,《民法通则》的颁布实施后,我国对法人能否成为合伙成员的问题意见基本趋于一致,绝大数人认为法人可以成为合伙成员,[3](p149-150)《公司法》实施后,由于《公司法》对公司转投资问题作出了限制性规定,于是法人能否成为合伙又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此同时,事业机关法人能否参加合伙也成了争论的焦点,反对法人参加合伙的学者认为:首先,允许法人成为合伙人,不利于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同时有两个问题无法解决,一是《公司法》对公司的转投资作了不得超过总资本50%的限制,如果公司成为合伙人,可能突破这一限制;二是如果事业法人成为合伙人,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难以具体操作的困难。[4](p2)其次,合伙人对于企业债务需承担无限清偿责任,如果是负有限责任的企业(如有限责任公司)参加合伙或者无限公司或独资企业,则发生本来负有限责任的企业在负无限责任的问题,这些企业不能保证履行无限清偿责任,他们缺乏负无限责任的能力,[5](p106)而且,法人加入合伙,意味着法人财产的转投资,这一方面造成法人财产的不稳定状态,影响法人对债务的清偿能力,使法人的债权人难以得到可靠的财产保障;另一方面又对股东利益构成潜在威胁,因为股东的同一投资将为公司的经营活动和合伙的经营活动承担双重风险,这会导致公司股东承担无限连带责任。[6](p48)最后,由于法制不健全,我国国有企业及其他企业法人国有产流失严重,允许法人参加合伙,这就意味着允许法人与个人合伙经营,这样做,一则会加快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二则可能因合伙而使法人母体受制。[7](p33)作者认为,法人完全可以成为合伙企业的成员。

第一、法人具有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故有权独立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处分、使用自己的财产。对外转投资是法人生产经营活动重要组成部分,法人参加合伙,是法人基于自己的意志和利益,以所有者或经营者的身份使用、处分自己的财产的民事法律行为,既然确认法人的独立民事主体地位,就应当承认法人处分自己财产的权利能力,就应当允许法人基于自身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式组成不同的市场主体,这也是企业经营权内在要求的外在体现。法人投资设立公司和设立合伙本质并无实质差别,《公司法》允许公司通过转投资设立公司,那么同样也允许公司通过转投资加入合伙。法人(公司)以其拥有的独立财产加入合伙,形成共有关系,法人在合伙财产中的应有份额仍是法人财产的组成部分,法人本身财产并未因其加入合伙而减少。当然,公司加入合伙,要受《公司法》有关转投资数额的限制,但是这种转投资量上的限制不能改变公司加入合伙的质的规定性。

第二、公司加入合伙,以其全部财产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责任,这与公司应承担的有限责任并不矛盾。这里,我们首先应当弄清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的确切含义。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一种普遍的观念:“合伙的责任是无限的,公司的责任是有限的”,其实,这种观念并不准确。法人责任制度中的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是特指企业成员对企业债务承担财产责任范围的有限与无限,而非指企业本身的责任。任何企业或者其他组织对其自身的债务,都应尽其所有承担全部责任,不存在责任的有限与无限问题,责任的有限与无限,只能是企业成员责任的有限与无限,企业成员承担企业债务的根据在于其作为企业成员的法律地位,而限定企业成员责任范围的理由在于债务并非企业成员个人的债务,而是企业的债务,企业成员的财产无非分为出资于企业的财产和企业成员个人的财产,责任有限与无限的分界线正在于企业成员的出资,以出资额为限即为有限责任,超越出资额的即为无限责任。[8](p74)公司加入合伙,它就不仅以其对合伙的出资为限承担责任,而是以其所拥有的全部公司财产承担责任,这对公司债务清偿责任并没有影响,因为公司作为合伙人用来承担合伙债务的财产和公司的全部财产在总量上是完全相等的,易言之,公司加入合伙所负的财产责任同公司不加入合伙而直接从事经营活动所承担的财产责任在数量上是完全一致的,根本不会危及股东的利益,股东更不会因公司加入合伙而承担无限责任,因为法人(公司)与法人成员(公司股东)双方对外并没有权利义务的牵涉,他们是彼此独立的两个主体,股东认缴出资后,便失去了对出资的所有权而只享有股权,该出资成为公司独立财产,由公司支配,股东只享有到期收取利润的权利,即使公司破产,股东也仅以出资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公司加入合伙以后,须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规定表明公司不仅以出资,而且以公司所有或经营的全部财产作为清偿债务的保证,但公司的债务清偿责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转化为公司成员的责任,法人加入合伙只会以法人所拥有的全部财产负无限清偿责任,不会涉及到公司成员出资额以外的财产,所以,不能得出公司加入合伙后,公司股东由承担有限责任变为承担无限责任的结论。

第三,有的学者认为法人加入合伙会使法人母体受到限制,因而主张禁止法人合伙,我们认为,一个公司参加任何形式的企业联合都会削弱该公司董事会对公司的控制能力,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这并不能成为禁止法人加入合伙的正当理由,因为公司如果担心其加入合伙会因此削弱其董事会对公司的控制能力,那么它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自由决定不加入合伙,恰恰相反,一公司加入合伙,正是其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而作出选择的结果。[9](p150)如果以此作为禁止法人加入合伙的正当理由,那么就不会存在任何形式的企业联合。

第四,许多学者担心,允许法人与个人组成合伙,如果法人的厂长、经理与个人合伙人通谋,转移国有资产,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因此主张禁止法人合伙。应当说,这种担心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能成为禁止法人参加合伙的根据。法人与个人组成合伙后,全部出资财产形成了共同共有关系,这种共同共有关系决定了合伙人在合伙企业进行财产清算以前无权请求分割合伙财产,非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合伙人也不能转让、处分合伙财产。合伙财产在合伙关系存续期的这种稳定性,有效地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为了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我国应当通过国有资产立法来规范、调整国有企业与公民组成合伙的问题。

第五,至于禁止事业法人成为合伙人,有学者认为,事业法人成为经营性的合伙人,是与其目的是相违背的,但有学者亦认为,无论是事业法人还是企业法人都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在进入与退出市场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事业法人完全可以同企业法人一样进入市场参与交换和分配,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参加合伙是事业法人行使自己的民事权利,如果限制其成为合伙人,终将人为地制造各种主体地位的不平等,从社会生活的实践看,事业法人组成合伙的事例,屡见不鲜,最为典型的就是科工贸一条龙开发、研制新产品的产业形式,高校、科研机构利用自己开发掌握的高新科学技术同拥有雄厚资金的企业组成合伙,高校、科研机构负责提供高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研制,企业提供开发、研制新产品所需的资金并负责新产品的销售,双方各取所长,盈亏共担,这种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不仅充分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而且也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有效的途径。这种形式的合伙在社会经济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禁止事业法人合伙,在实践中也是无益的。作者认为允许事业法人成为合伙人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似更有益。

事实上,法人合伙是普遍为许多国家法律所接受的,在德国,普通商事合伙的合伙人并不局限于自然人,诸如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这样的法人,以及其他普通商事合伙或有限合伙都可以成为普通商事合伙的合伙人;[10](p268)在法国,通过注册取得商人身份的自然人,合伙法人都可以成为合伙成员;在美国,法律明确规定法人可以成为合伙人。美国《标准公司法》第4条第16款规定,公司可以“充当任何合伙人,成员、合作者或者经理”。美国《统一合伙法》第6条规定,合伙是两人或两人以上作为共有人,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经营的组合”,该法第2条对“人”的所作的解释是:“人,包括个人、合伙、公司及其他组合”。在美国各州的实务上,在设立有限合伙时,为了减轻普通合伙人的责任,有限合伙往往利用公司的方式担任普通合伙人因为公司仅以其全部资产承担债务责任,而公司的资产一旦完全用来支付合伙的债务之后,即使合伙债权人没有能够得到全部清偿,一般合伙人(即普通合伙人)仍然不需要负责任。[11](p231)实际上,就全世界范围而言,只有我国台湾地区和日本公司法禁止法人合伙,其法律限制公司充当合伙人的理由,一般认为是合伙人负无限责任,公司充当合伙人之后,一旦合伙经营不善,公司必将受制于全体合伙人,结果公司失去作为法人的独立性,使董事会丧失对公司的控制力。[12](p117)其实,正如上面我们所分析的,这些理由都是很牵强的,不禁止法人合伙才是合伙法人的趋势。

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现行法律政策也是允许法人成为合伙人的。《民法通则》第52条明确规定法人可以组成合伙型联营,《经济联合组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也规定法人可以参加合伙,许多企业集团等联合体就是典型的法人合伙。由于法人合伙在我国已经大量存在,因此,允许法人合伙比禁止法人合伙更为科学,意义更大。

首先,由于合伙具有投资方式灵活、经营管理方便的特点,它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根据市场变化做出选择,快速占领市场,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其次,允许法人合伙还有利于迅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资产重组,扬长避短,发挥不同企业的各自优势,优化组合使企业向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充分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总之,法人合伙在我国有其存在合理性和自身价值,我们应从法律上鼓励、扶持法人合伙,而不应当采取禁止的方式。如果禁止法人合伙,那么我国现存的合伙型企业联营和企业集团势必解体或改变为合同关系,这一方面会违反公平、效率原则,造成社会资源和财产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会削弱、阻碍中国企业联营和企业集团的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我国合伙立法的缺陷及其立法完善

㈠我国法人合伙的立法缺陷

我国《民法通则》第52条是目前涉及对法人合伙调整的唯一的专门性法律规定。不论从其立法技术、立法内容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生活的实践来看,《民法通则》对法人合伙的立法都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有:

1、把个人合伙归入“公民”,把包括法人合伙的联营归入“法人”,从而把合伙这类主题在法律表现形式上置于身份不明的地位。合伙是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非法人组织,“非法人组织”本身就是以说明了合伙内在的质的规定性。“非法人”即不是法人,与法人专章规定不妥;“组织”即不是公民,在公民专章中规定不妥,这最终必然导致在理论和实践中不利于合伙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且法律上使用的“联营”的概念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容易与合伙、法人这些概念相混乱,违反民事主体体系。

2、《民法通则》把法人合伙与个

人合伙截然分开,给个人与法人之间的合法立法留下了盲区,导致合伙立法的不周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与法人之间的合伙大量存在,而这些合伙即不能归入个人合伙又不能归入法人合伙,处于法律身份不明确的状态。

3、我国法人合伙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上还存在不少欠缺和不足。作为健全的法人合伙法律制度应当规定合伙的形式,合伙的设立条件与程序,尤其要重视合伙合同所应有的内容,如合伙名称、经营场所、经营范围、合营人的投资(形式、数额等)、盈余分配、债务承担、合伙的经营管理、合伙人相互的权利义务、合伙人的入伙和退伙、会计制度、合伙存续期限、合伙的结业与结算、合伙人于退伙或破产后合伙商号的继续条件和责任负担、合伙协议的变更、合伙的清算等。我国的《民法通则》仅以一个条款对合伙型联营进行了规定,没有涉及也不可能涉及法人合伙的这么多内容,有一些虽有涉及但也不合理、不完备,如对法人合伙债务承担责任的规定就不尽合理。

㈡立法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有关法人合伙的规定和实际,笔者提出如下的立法建议:

1、变更《民法通则》的立法体系。在总则中单列“合伙”一章与“自然人”、“法人”并列,把个人合伙、法人合伙、个人与法人之间的合伙统一规定在合伙专章内;《民法通则》取消联营专节,将三种不同性质的法人联营分别纳入公司法、合伙法、合同法调整。

2、建议修改关于“入伙的原物,退伙时原则上应予退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54条所作的这一规定,应看作是对包括法人合伙在内的合伙原理的一般规定,笔者认为,由于出资人投入合伙的实物,大多为合伙生产、经营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原物的返还容易使合伙经营难以为继,因此,不宜硬性规定合伙人退伙时将原物返还。

并应在修改《民法通则》或制定民法典时明确规定:除合伙合同另有规定外,不问合伙人出资的种类,都可以现金抵还。

3、对法人企业、事业单位和法人合伙重复参加合伙组织制定禁止性规定,根据合伙

的一般原理,合伙成员通常要对合伙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如果允许法人和法人合伙重复参加合伙将会使合伙成员承担双重或多重的连带责任,其结果:一是多重的合伙登记,手续繁琐,难以监督;二是合伙组织的相对人难以了解和掌握合伙组织的资信情况。容易产生疑虑,对合伙经济的发展不利,三是这种情况下使复合伙的债务和初次合伙的债务都依赖于同一合伙成员的全部财产,且两种债权人都享有请求连带无限清偿权利,从而使债权人的利益无法得到可靠保障;四是合伙成员有可能利用多头和多层次的连带关系转嫁经营风险,逃避债务,扰乱正常经济秩序,妨碍交易安全,因此,从管理和实际操作上看,由于复合伙内部关系的多角性和复杂性,在有关法律和管理制度本来就不健全和不严格的现实情况下,应对法人参加复合伙问题作出禁止性规定。

4、法律应明确赋予法人以是否参加和参加什么样合伙的最终选择权和决定权。由于合伙无限连带责任的规定,往往是资财雄厚的法人合伙人成为首先被债务人选择的目标。如果该法人以后可以从其他合伙人那里追偿到其他合伙应承担的份额,那么并不会加大法人的责任;但如果其他合伙人丧失清偿能力,那么,首先承担债务的法人合伙人的责任显然被扩大了。这种扩大的责任可能使该法人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甚至破产。为了尽量减缓法人合伙扩大原始投资人的责任和风险,针对在我国实际经济生活中法人主管机关对法人参加合伙行政干预过多的突出问题,笔者建议,法律应赋予法人以是否参加和参加什么样合伙的最终选择权和决定权,并有权拒绝法人管理机关关于该法人参加或不参加合伙的决定,使原始投资人对于投资机会(随之可能增加的收益)和相应的风险作出权衡,并对因此所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5、统一合伙称谓。

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有关合伙的规定看,对合伙的称谓很不一致,有的称“合作经营”,有的称“联营”,有的称“合伙经营”等等。其实,“合伙”一词已是约定俗成的法律术语。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法律术语规范化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所以,在今后的我国立法和有关政策的制定中,有必要统一合伙的称谓。

6、加强对合伙法律法规立、改、废的协调。

我们知道法律技术的作用,是使每一个法律形式都成为一个理性的规则结构。它使各方面的权利义务、责任最恰当的平衡,力争从结构、体系乃至具体条款细节上做到协调、精密。因此,建议目前我国在立法上还存在部门保护主义影响比较突出的情况,加强对合伙法律法规立、改、废工作的协调很有必要。例如:法人合伙企业生效日,是以协议订立、登记而不是业务开始为标准,合伙财产范围的界定,合伙税收问题,都需要立法机关与有关部门的多方协调。

总之,法人合伙法律制度的不断调整更新和健全完善,不仅是法人合伙这一企业形态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也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卞昌久.析合伙型联营合同的法律特征及其诉讼[J].政法论坛,1999(4).

[2]王家福.民法债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

[3][4][5][7][12]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热点问题研究[C].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

[6]方流芳.关于合伙的几个问题[J].法学研究,1987(5).

[8][9]赵旭东.企业法律形态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

合伙经营企业流程篇5

企业制度的形式之独资企业

独资企业始于古埃及和古罗马时代,起源最早,也是最普遍的企业组织。独资企业在零售业、手工业、家庭工业、农业、林业、渔业等行业中十分普遍。即使是在以大公司为企业主体的西方各国,独资经营的个人企业在数量上仍占多数,其作用也不容轻视。在我国台湾,独资企业约占企业数的80%,是经济生活中最活跃的细胞。

独资企业一般是指个人单独出资经营的工商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皆归属于出资人。通常情况下,独资企业规模较小,营业范围较窄,组织结构比较简单。因此,独资企业的H常运行,往往均由业主自己负责。企业的财产,与业主自己的私有财产一样,在法律上并无任何差别。企业的债权人,在必要的时候,不仅可以针对企业的资产索赔,而且还可以针对业主所有的财产提出偿债要求。独资企业也可雇佣经理人员负责日常的管理,但经理与业主之间,只是一种的关系。经理人员属于法定人,其职责和权限,受民法中关于的有关规定的约束。一旦企业陷于破产,对外的负债则由业主承担无限的清偿责任,经理人员概不负责。这一点,乃是独资企业的重大缺点之一,它使得独资企业的风险骤然增大。但独资企业的优点也相当明显。

(1)独资企业成立或解散的程序简单。在美国,独资企业的成立只需缴纳低廉的市府档案费或填写州营业税缴纳申请表,无须其他任何手续。在我国,独资企业成立时,仅需到当地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并交纳少许费用,即可领取营业执照。独资企业在解散时,只需把债务偿清,即可由自己或委托他人充当清算人,免掉了经过重大议程等程序。

(2)独资企业保密良好。独资企业由业主负责,除非他自己促使商情外泄,否则极少有人能明了他的内幕。

(3)企业运行效率较高。独资企业的管理权和所有权两位一体,企业的各种活动、决策皆可高度简化。业主自己可以独断专行,企业成败即个人成败,因此独资企业的负责人最具进取动力。

(4)独资企业的信用关系较长久。独资企业的业主是以个人身份向外借债的,其信用关系建立在个人关系之上。只要个人关系尚存,信用关系就不会削弱或消亡。

除了上面所说的负债的无限清偿责任外,独资企业尚有若干缺点:其一,个人资金力量有限,业务扩展比较困难;其二,由于业主可按一己之意愿随时终止营业,因此独资企业长久存续的安定感不强,同时,业主的死亡、犯罪下狱等意外事件,也可给独资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其三,独资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均握于业主之手,故其事业能否兴旺,完全要看业主的才识与能力。同时,独资企业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内部制度也较难完善。

企业制度的形式之合伙企业

关于合伙,英国规定:“合伙为多数人以营利为目的,而经营共同事业之关系体。”美国规定:“合伙,乃两人以上互约出资共同经营之营利事业。”

我国台湾省“民法”规定合伙有两类,一是普通合伙,二是隐名合伙。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在法律上属于自然人,没有法人资格,前者是指二人以上互约出资,以经营共同事业的契约合伙,后者是指当事人约定,一方对于他方所经营的事业出资,分享其营业所生之利益,分担其所生之损失。普通合伙可用金钱、财产、劳务或信用作合伙物,隐名合伙则仅限于金钱或其他财产,普通合伙人之出资及其他合伙财产,属合伙人全体共同所有,隐名合伙人之出资,财产权移属营业人,普通合伙人对于合伙之债务负连带清偿责任,隐名合伙人对债务的责任仅限于出资限度,普通合伙之事务,除另有契约规定外,由合伙人共同执行,隐名合伙之事务,则由出名营业人执行,普通合伙人对共同经营之事业,于第三人皆为权力义务主体,隐名合伙人于第三者则不生权力义务关系。

我国现行有关法规规定,合伙企业为两人以上共同经营的事业。合伙关系的成立以口头或书面的契约为要件。合伙契约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合伙事业及合伙人名称,契约生效日期,经营事业的性质,营业的地点,每一合伙人投资的数额及投入资产的名称及其估价,合伙人的权力义务,结账及利益计算和分配日期,每一合伙人分配净利的方法,每一合伙人允许提取的限额及超额提取的处罚,合伙的存续期限,合伙人退伙的条件和程序,合伙人死亡时的处理方法,发生争议时的仲裁规定,企业解散时合伙人的权力与义务。

与其他企业形式相比,合伙企业的特点主要是: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地位,合伙人相互之间可作为人。对债务负连带无限责任,即合伙企业倒闭时,若合伙资本不足清偿债务,则每一合伙人对于不足数额,都有全部清偿的责任。企业事务的表决形式,不论出资多少,一人一票,如有一个合伙人表示异议,便不能通过。除非合约另有规定,否则任何一位合伙人死亡或退出,或加入新合伙人,旧合伙企业即告解散。合伙人有权转让合伙权益,但转让导致其他合伙人受损时,须予以赔偿,并且不能强迫其他合伙人接受承让人为合伙人。合伙企业的资产,可自行规定提取的限额,法律上并不特加限制。

合伙企业的优点大致有:①凡有两人以上同意,便可订约出资,开始营业,故组织方便。②合伙人多是情投意合的至亲好友,利益共享,关系融洽,办事效率高。③由于表决时一人一权,故小股东与大股东地位平等,小股东也有充分保障。④政府、法律对合伙企业不像对公司企业那样限制严格。

合伙企业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合伙人须负无限清偿债务责任,风险太大,加上股份转让不易,致使合伙企业较难筹得大笔资金。而且,合伙企业的寿命很不稳定,因为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发生都可导致合伙企业解散:①任一合伙人死亡或退出。②任一合伙人破产或丧失行为能力。③合伙契约规定的经营时间告终。④合伙预定经营项目完成。⑤新合伙人加入。最后,由于合伙人较多,分歧容易产生,易互相牵制,失去营业良机。合伙企业经过发展,还产生了一些其他形式。常见的有:

有限合伙是指合伙人部分或多数对债务仅负有限责任。但是如果合伙企业不恪守法令,则法院常会判定合伙人须负无限责任。而如果合伙企业在另一地开业,则有限合伙人在别处就变成了无限责任者,特别是有限合伙证明书须由有关当局特别起草、受理。

专案合伙通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人员同意发起一项投机事业,从而形成短期合伙。专案合伙人之间很少有共同行动,管理权也经常由一个合伙人掌握,而且,某一合伙人死亡也不会解散或终止该专案。

公司合伙,是指一个公司依法组成,合伙人具有有限责任。每一合伙人接受股份证明书,但不能自由转移。当某一外人从该公司某一合伙人处购买股票,购买者可由其他合伙人投票准其参加。若投票没有通过,则原合伙人须将股票购回。

股票合伙,是指合伙企业的资金可发行股票,并可自由流通买卖。但购买者成为合伙人后,须负无限清偿债务责任,与一般合伙人相似。

企业制度的形式之公司企业

公司企业是根据公司法成立的营利性社团法人。公司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现代经济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我们说现代企业制度,主要的就是指公司企业制度。

与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相比,公司企业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是法人。公司企业一经依法成立,法律就赋予它人格,与自然人一样拥有享受权力和承担义务的能力。

公司企业法人的性质,属于社团法人。所谓社团法人,是与财团法人相对而言的。财团法人因财产设定,享有独立权力义务,社团法人则因“人”结合而成。

公司企业的目标,在于提供商品及劳务,赚取利润。公司企业设立必须严格遵照公司法进行,否则,不得称为公司。

公司企业有多种,可分为无限公司、有限公司、两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两合公司。

企业制度的形式之企业的联合组织

除了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外,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企业联合组织形态。这种企业联合组织通常包括集团企业、联营公司,中心卫星工厂制度和连锁店制度。集团企业也称关系企业,又有“一干多枝”、控股公司、母子公司之分。所谓一干多枝公司是指在一个资本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合一的公司形态下,另外再成立数个不同形态的所有权公司,这些公司接受原管理权拥有者的控制,形成一个由中央管理机关统辖数个公司的结构。

控股公司是指某一原始公司以收买其他公司足够多股票为手段,达到控制其他公司的目的,此原始公司即是控股公司,其他公司即是被控股的附属公司。如果别的公司自动将股权委托此原始公司代为营运,则此原始公司就成为托拉斯公司,意即“被信托”的公司。而那些自动请求代为管理的公司及此托拉斯公司,若在同一产品市场上占有垄断地位,则被称为卡特尔联营组织。

母子公司是指一家原始公司,投资于其他公司(新创或中途购买),并派遣自己的管理人员到被投资公司担任重要主管人员,此原始公司即为母公司,被投资的公司即为子公司。与控股公司相比,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干预程度更深。

联营公司是指数家原来独立的公司,经过审时度势,签订协议,共同投资成立一家新公司,并由新公司代为办理原来公司的行销或采购工作。联营公司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防止了过分激烈的价格竞争,另一方面谋取规模效益。

中心卫星工厂制度有三种方式,其一是以一个成品装配厂为中心厂,以其他零配件供应厂为卫星厂,内部各厂之间以内部价格核算。其二是以一个原料供应厂为中心厂,以其他加工厂为卫星厂。其三是以一个共用的贸易商为中心企业,以产品生产厂、检验厂、发货仓库等为卫星企业。

连锁店制度是指一个企业联合其他类似的企业,在不同地区或地点,从事一致或相似的产销活动,在采购、仓储、运送、会计、财务调度等方面采取统合做法,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做法可以是由一家公司在各地自行设立,也可由一家公司到各地游说劝告各独立店参加联盟,也可由各地独立店提议大家联盟,还可由一家公司提出完整计划,授权各店使用。

企业的联合组织本质上都是企业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企业联合组织的产生,有赖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在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完善之前,不宜鼓励企业联合组织的大幅度发展。

 

企业制度的形式有哪些相关文章:

1.企业管理制度有哪些要求

2.企业工资制度有哪些

3.企业制度建设的步骤和方法

4.企业危机有哪些

合伙经营企业流程篇6

关键词:物流;战略联盟;成长动力

物流战略联盟是以物流为合作基础的企业战略联盟,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经营的物流企业组织在某个时期内出于对整体市场的预期和企业自身经营目标、经营风险的考虑,为达到共创市场、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等战略目标,通过签订协议、契约等方式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现代物流在我国的发展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进入本世纪以来,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据官方统计,目前我国国内已经注册的物流企业有70多万家,但绝大多数物流企业普遍存在规模不足与战略资源短缺等弊端,中国加入wto后,面对外资物流企业的激烈竞争,必须改变原有的孤立经营的传统模式,物流企业之间从对立竞争向协作竞争转换的迫切性越来越明显,组建物流战略联盟已成为物流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策略。

一、发展物流战略联盟的意义

(一)降低生产成本

由于企业之间存在着资源的相互依赖和经济活动的互补性,这些资源和经济活动在联盟中能够得到新的组合和延伸,从而使企业降低交易成本,获取更多的潜在利润。

(二)学习并形成新的知识和技能

在联盟过程中,可以利用与伙伴的合作机会相互学习,一个公司要保持战略领先,必须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和机会,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从长期来看,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强的学习和吸收能力。这里的学习不仅包括知识的传输,还包括知识的创造。战略联盟创造了学习机会和一个分享知识的环境,使公司容易接受新技术并能在内部进行顺利转换,循序渐进地提高效率。

(三)获取本身缺少的战略资源

优势互补是企业战略联盟的优势性所在,拥有关键的战略性资源的公司可以从中获得持续的竞争利益。随着一些战略资源日趋复杂化,它们不容易被分拆引进、也不能被模仿和再造。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需要使用其他公司战略资源的公司最好使用联盟的方式达到目的,因为如果买进另外一个公司的全部或部分以期掌握战略资源,很可能导致更高的成本。战略联盟也可用于获取那些补充性资源,如分销网络,而无需花费巨额成本在内部构建那些资源。

(四)提高运作效率

由于联盟各方都是以各自的核心资源进行联合协作,在当今分工日益深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企业战略联盟的实力是单个企业无法比拟的,它可以综合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来完成单个企业难以胜任的各项经营任务,具有提升企业竞争力、分担风险、防止过度竞争、扩张市场以及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等高效功能。

(五)应对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情况下,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随着现代物流需求的增长、现代物流理念的传播,大型传统储运企业纷纷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一些大型制造企业如海尔、一汽、青啤等企业的物流部门也有向专业物流企业转型的趋势。此外,随着中国物流热的掀起,大大小小的运输、仓储企业甚至小型送货、送报企业都纷纷打起了物流的牌子,进入物流市场,使国内物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这些新进入者的加入会导致物流行业服务能力的扩大,在需求相对未见增长的情况下必然引起与现有物流企业的激烈竞争,使服务价格下跌;新加入者要获得物流服务所需的资源也必然导致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使行业生产成本升高,二者都导致行业的获利能力下降。

所以现有物流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客户企业建立联盟战略来规避这一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与现有物流企业的竞争者结成战略联盟,将威胁化解为更大的机遇。

二、物流战略联盟伙伴的选择

战略联盟面对的是共同的客户以及客户的客户,为使战略联盟获得成功,达到合作双方预期的目标,物流企业在选择联盟伙伴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互补性

互补性是物流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的前提,互补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潜在合作伙伴能否提供本企业所需的资源和能力。物流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联盟来弥补自己所缺乏的资源和能力。第二,本企业能否满足潜在合作伙伴的需求。与本企业一样,合作伙伴也期望通过联盟获得其所需的资源,实现其战略目标。第三,联盟伙伴的市场是否重叠以及重叠程度如何。对联盟企业来说,高的市场重叠度意味着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而低的市场重叠度则意味着联盟企业之间可能有更大的互补性,其战略联盟也可能更易成功。

(二)兼容性

兼容是一个成功的战略联盟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进行联盟的企业,如果缺乏兼容性,那将很难经受时间的考验,也很难应付变化的市场和环境。物流企业在选择战略联盟的伙伴时,必须从企业战略、组织文化、经营方式等方面综合评估双方的兼容性。

(三)可靠性

联盟伙伴的可靠性直接决定着战略联盟的成败。这主要从企业信誉、联盟合作的投入以及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去考察。企业信誉反映企业在以往经济活动中是否遵循诚信的原则、遵守诺言等。虽有实力但缺乏信誉的企业难以成为可靠的联盟伙伴。联盟合作的投入是指备选合作伙伴愿意在联盟中进行的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一般来说,联盟伙伴对联盟合作的投入越大,它对联盟的忠诚度越高,可靠性更强。企业运营状况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业务运作状况、财务状况、管理状况等。选择一个运营状况良好的联盟伙伴,是联盟能够顺利运行的保证。

三、物流战略联盟的成长动力分析

物流市场实现增长与物流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依赖传统的资源、合作与集成能力,更需要创新与变革的竞争力。

(一)内部动力——服务创新

物流业的服务创新是指物流企业战略联盟为了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和创造新的市场价值而发生的物流服务要素变化,对物流服务系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改变的动态过程,主要包括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内容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等。

“成长”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存续状态。实现持续成长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在极力追求的战略目标。从外延角度来看,成长的方式主要体现为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而从内涵上来看,企业成长的方式则体现为新要素的引入和要素组合的改变。物流服务创新要素的引入是新经济时代物流企业实现内涵式成长的一种重要策略。物流企业在运营环节中引入物流服务创新要素,一方面通过物流服务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增加软性竞争优势,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通过物流服务创新活动来优化流程、人员及技术等配置,提升企业自身的经营效率,从而增强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物流企业不断成长。

(二)外部动力——市场创新

物流业的市场创新是以客户为中心,努力寻找市场机会、挖掘客户物流需求,并为赢得顾客的满意而进行的开创性的活动,它包括物流市场广度的拓展和深度的挖掘。对于战略联盟下的物流企业,通过联盟的力量扩大物流服务网络开拓新的物流市场,提高物流服务能力,满足客户多元化深层次需求,在保持原有客户的基础上挖掘新客户,都是市场创新的表现。通过战略联盟实现市场创新,对物流企业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市场是否兴旺发达与企业生死攸关,市场兴则企业兴,市场衰则企业衰,市场亡则企业亡。因此,最大限度地找到企业的潜在客户,尽可能拓展企业的市场生存空间,几乎是所有企业面临的共同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种产品

从其研究开发到其导入市场、在市场成长、成熟、衰退乃至消亡,都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市场是物流企业的生命源泉,持续不断的市场创新是物流企业不断成长的外部动力。物流企业只有不断地研究市场需求,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并创造市场需求,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健康持续成长。

(三)物流战略联盟的成长动力模型

在传统的内部成长机制下,我国物流企业势单力薄,仅凭自身力量被动地去适应市场的需求。由于单个物流企业的能力有限,物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物流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企业成长主要表现为被动成长,发展空间很小,生存和成长的压力很大。战略联盟是我国物流企业内外成长动力的助推器。由图1物流战略联盟的成长动力模型可以看出,通过战略联盟,我国物流企业可以使其成长变得更具有主动性。

如图1所示,战略联盟下的物流企业成长主要通过服务创新和市场创新来实现。服务创新是物流企业成长的内部动力,市场创新是物流企业的外部动力,两者的合力共同推动联盟下的物流企业成长。战略联盟有力地推动物流企业实现服务创新和市场创新。在战略联盟的条件下,物流企业共享联盟资源,突破自身能力限制,增强物流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在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实现服务创新;组建市场联盟,拓展市场广度,挖掘市场深度,开辟新市场促进市场创新。总体来看,战略联盟从根本上推动了物流企业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洪华.优选供应商的几个问题[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6).

2、韩臻聪.论企业物流战略联盟的建立[J].现代管理科学,2003(9).

3、孟卫东,张卫国,龙勇.战略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4.

合伙经营企业流程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战略伙伴关系第三方物流企业动态联盟商会

进入21世纪以来,供应链管理思想日益得到重视。如何在探求更先进的制造技术的同时,谋求合作伙伴之间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已经成为制造型企业应对竞争的关键要素。

信任关系的建立

供应链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竞争——合作——协调”机制,以分散化生产的企业联盟的协调为保障的新的企业合作模式,它以实现企业“双赢”为根本目的。只有当企业间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时,双方才能信赖对方,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因此,实现战略伙伴管理首先要建立信任关系。

“诚实守信、公平互利”的信任关系是基础

建立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的企业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合作伙伴,要求合作双方必须了解彼此的生产程序和生产能力,明确彼此的经营计划、策略,并且明确各自为了协助对方实现战略目的而必须采取的战术策略和承担的责任。同时,合作双方在进行利益和责任的分配时要体现公平互利的原则,特别是在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一方,更是不能欺压弱小的一方,否则只会导致信任关系的破裂和合作伙伴的失去。

风险控制和管理措施是保证

在供应链中主要存在两种不确定性,一种是需求信息偏差逐级放大引起的供应商库存不确定性,另一种是物流供应时间延迟效应导致的交货期不确定。

对于“放大效应”,供应链企业间应该通过信息交流和沟通来消除信息扭曲,要更自由、高效地使用eDi交换有关成本、作业计划、质量控制信息;供应商和制造商要经常进行互访,加强对风险的事中过程控制而不是事后控制等。

对第二种不确定性,可以通过进行业务流程再设计来精简供应链,消除冗余环节;在选择供应商时尽量实现本地化和Jit;在某阶段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在局部环节解决问题,把影响范围限制在最小;采用第三方物流并在实现分销网络和运输路线优化的同时加强运输过程实时跟踪;安排充足的提前期,同时精确设计安全库存。

激励机制是手段

常见的激励模式有以下几种:价格激励;订单激励;商誉激励;信息激励;淘汰激励。建立科学、合理、公平、有效的供应链评价体系,并始终坚持对企业外部资源的全球搜索。在保留优秀合作伙伴的同时,保证充足的增补资源,促使合作伙伴为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和自己在供应链的地位,主动实现成本、质量等全方面的革新。

供应商关系建设

业务外包使现代商业组织发生了许多根本性变化,减少了成本,降低了风险,消除了冗员,增强了供应链竞争力,同时,也使企业的组织网络急速扩张。因此,现代企业也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有效地开发、管理数目众多的供应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供应商开发

企业要进行全球资源的供应商搜索,同时,密切关注业界动态,跟踪领域中的领导者,并为企业发展建立充足的备选资源储备,以确保与最优秀者建立伙伴关系。

合作双方必须主动地为配合对方实现战略目标及时采取行动,必要时,供应商要自发地为下游企业围绕某些特定的主题举行供应商论坛。而采购商则必须与供应商保持密切的互访,经常组织双方的管理人员开展高级管理会议,适当时聘请国内外专家进行讲座。对于长期存在的重要问题,成立专门研究小组,不定期开展供应商调查活动,了解客户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交流、协作方式和效果。

成本改进

战略伙伴的成本改进追求的是整个供应链成本的降低,故应首先了解供应商的状况,满足与供应商的共同优势需要。

将成本控制的重点集中在占公司总成本80%的供应商身上,对这些公司所进行的任何改进都可以实现大量的成本节约,从而实现改善产品质量、缩短生产时间、提高交货速度的目标。供应商要不断地向制造商汇报业绩,报告的内容包括产品质量、成本控制(包括供应商成本的降低)、企业运作流程中的资源分配情况、库存水平、交货速度、配送表现以及技术支持等。制造商要按照一致的质量标准来要求供应商,帮助供应商开展质量团队培训、供应商研究小组和供应商论坛等建设性工作;建立相应的供应商原料、劳动力、成本等的详细的数据库,帮助供应商进行价值分析;配合供应商进行边际成本及竞争性目标市场的分析,以使产品价格具有竞争优势。

本田公司为了实现成本节约实施了本田Bp(最佳位置、最佳生产力、最佳合作伙伴)、现场改善法等改革方案:激励供应商参与新产品研发;实施现场工程师项目,为供应商在生产现场设立办公室,参与现场生产、即时配送,可以使用本田内部的网络系统;建设新产品实验室,邀请供应商在现场帮助解决研发中的技术难题,并提出成本改进建议。通过类似的一系列改革方案,本田把整个库存周转率降低23%-33%,元件的即时配送率达99.9%,公司成本节约30%。

供应商支持

对于实施战略合作的企业来说,进行技术、渠道、市场和人力资源的整合,实现外部资源的共用也成为了决定战略合作的重要指标。

戴姆勒—克莱斯勒邀请供应商的技术工程师参与新模型开发团体,在供应商中启动了SCoRe项目,要求供应商每年都必须提出改进生产、降低成本的计划,一旦建议被采用,则将从中所获成本节约及增加的效益与供应商分享。本田在其工厂附近通过社区学校为供应商设立培训项目,费用共同承担,甚至免费。iBm在自己的采购系统实施成功后,为供应商安装了Sap软件和自己开发的采购系统,帮助供应商把间接原料、服务以及耗材等非传统产品进行集中化采购;实现了供应商之间的技术连接,给供应商带来了巨大的效益。1998年iBm为联合科技公司安装了采购请求目录和Sap软件,联合科技所所有的非生产性物资采购交给iBm公司管理,当年联合科技就实现了7.5亿美元的经费节约目标。

构建分销商合作关系

物流——看不见的利润源泉

中国仓储协会第三次全国范围内的物流供求状况调查显示,尽管我国年社会物流费用支出已约占GDp的20%-30%,并且还有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但是,许多企业还是对目前的物流运作速度和物流信息的利用很不满意。

随着我国流通体制的不断改革,物流继物料管理、流程控制之后成为了企业的第三个利润源泉。沃尔玛、DeLL就是凭借其不可复制的物流模式确立了其在业界的“霸主”地位。落后的物流模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只有掌握了物流的主动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注分销渠道建设

在买方市场,“得渠道者得天下”。同时,一些大流通商为了确立自己在流通业的垄断地位,经常要挟供应商不断提供最低的价格,流通业也因此博得了“经销杀手”的“名号”。但制造型企业自己组织商品销售是很不经济的,因此,制造业如何转变与经销商之间纯粹的讨价还价关系,转而谋求战略合作关系显得异常重要。

加大力度、不失时机地打造自己的营销渠道。常见的渠道组织形式有管理型垂直渠道系统、契约型垂直渠道系统和特许经营组织。目前,特许经营组织形式是欧美国家中发展最快、地位最重要的销售组织形式,是指拥有某种独特产品、服务、经营方式或商标专用权的个人或者组织根据契约而联合组成的渠道网络。特许人允许经营者享有其独特的商品、服务或者专利使用权,而经营者向特许人交纳“特许使用费”。像麦当劳公司向经营者收取15万美元的开张费,并从销售额中提取3%的特许权费用和3.5%的租赁费。

着力培植或扶持某些行业流通领域。流通是一个高价值的领域,但是我国在很多流通领域的“杀手”企业仍然空缺,在百货业国内有百联,外资有沃尔玛等;食品超市有家乐福;国美和苏美则已逐渐成为我国家电流通业的杀手,但是,在办公产品、汽车配件、家具、建材、医药等领域具备“杀手”能力的流通商尚未诞生,假如谁能把握这个机遇,谁就可以从中掘取巨额的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加入wto的保护期,着力培植和发展自己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流通杀手。

关注国际流通巨头在国内的扩张。零售业是我国第三产业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外资零售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在持续高速增长。随着wto保护期的临近结束,外资零售巨头也加快了在我国的扩张,例如最早进入我国的日本7—11便利目前已经获准在广州开店300家,还计划未来5年内在北京开500家,麦肯锡甚至预言:未来5年内中国60%的零售市场将被三大国际零售集团所占据。

尽管对中国零售业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是对于具有“全球制造中心”区位优势的中国制造业来说这却是一个急速拓展海外市场的良机。

发展竞争伙伴的战略合作关系

一方主导的企业动态联盟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不仅在价值链的上下游环节存在战略合作关系,即便在同为竞争对手的企业之间也可以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他们可以通过共用某些企业资源例来达到双赢的目的。日本7—11便利店就成功的实现了基于竞争对手战略合作的“共生多赢模式”。日本7—11的董事长铃木敏文在考察美国餐饮业时却意外地发现:美国大型餐馆的旁边有很多的小型店,他们不但没有被挤垮,反而呈现一种良好的增长势头。他在仔细分析了这种状况后认为这种模式在零售业同样适用。于是,日本7—11开始尝试实现与传统中小零售商店的共同发展。他们以特许加盟的方式构建了一套系统,帮助他们解决财务管理、税务申报、集中采购和支付以及物流等功能。如今,加盟店、厂家、供应商、共同配送中心和7—11总部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

行业协会的发展

商会作为企业和企业家的组织,分别代表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利益集团,通过合法的途径,公开阐述自己的意见,参与协商和平衡政府决策,加强政府、企业和公众沟通,实现行业发展和协调、自律的民间自由商业中介机构。

合伙经营企业流程篇8

一、战略联盟关系管理的难点

(一)选择联盟伙伴

联盟伙伴的选择是战略联盟关系管理的起点,一个好的联盟伙伴是联盟战略成功的一半。但是联盟伙伴的选择却并不简单,这是因为联盟成员需要根据市场竞争和联盟战略来决定,最终能否实现联盟还取决于对方的合作意愿。因此,联魏中的各方实际上处于一个动态的连续博弈过程中,一方考虑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实现战略意图,另一方则考虑在联盟过程中能否以较低成本获益。

(二)维持信任关系

战略联盟中的各方是相互独立的利益主体,其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管理哲学、企业文化以及日常的业务流程都不尽然相同,这些不同决定了联盟伙伴间不会天然地建立信任关系并融为一体。因此,如何建立并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也是联盟关系管理的一大难点。营造信任关系的方法有建立信用等级以评价联盟伙伴的信用指数、搭建顺畅的沟通渠道和广泛的交流平台以保证伙伴间的信息共享、在联盟内部建立公正的规章制度以维护联盟各方的利益等。

(三)合理分配利益

无论是企业还是战略联盟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组织,获取经济利益是构建联盟的初衷,也是伙伴参与联盟的动机。一个联盟的建立,同时也就意味着一个新的利益和风险分配格局的形成。伙伴间的利益分配要坚持“多劳多得”的原则,根据联盟成员的贡献程度进行利益分配。另外,联盟应尽量做到风险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伙伴真正获益,从而建立良性的伙伴关系。

二、良关系的标志

(一)文化融合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企业的管理制度、经营作风、传统习惯、公共形象以及处事行为等。文化作为企业的软实力。在战略联盟关系管理过程中至关重要,良性的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联盟各方企业文化相互融合。基于文化独特性的考虑。联盟伙伴间不必追求文化的相同,但是要坚决避免文化的冲突。一般而言,互补的文化是较为理想的。

(二)相互信任

信任是合作的第一前提,能够结成战略联盟本身就建立在一定的信任基础上,但是战略联盟伙伴间的信任是有限的而非充分的。有限信任必然伴随着关系管理中的不信任,良关系的氛围是相互信任的,至少在关键问题上是相互信任的。在联盟实践中,信任不是单方面的要求,它需要建立在双方坦诚的心态基础上,心存戒备地要求伙伴对自己的信任是不现实的。

(三)求同存异

企业个性的存在决定了企业在规章制度、经营管理、战略目标和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差别。联盟成员应尊重对方的个性,正视存在的差别,积极协商合作。因此,只有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才能使联盟关系得以良性维持。实现联盟目标。

三、构建良好伙伴关系的方法

(一)建立专门的关系管理职能部门

关系管理职能部门负责联盟具体管理工作,协调组织内的联盟活动,制定规章制度来规范联盟成员的行为,同时还可以分享和利用成功联盟的管理经验。建立专门的联盟职能部门可以从四个方面创造价值:完善知识管理、提高外部知名度、提供内部协调和干预问题。

(二)制定关系管理的流程和方法

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业务活动上都制定了具体流程,却往往忽视关系管理的流程制定。许多成功的战略联盟通过制定规划和指南,使联盟管理过程系统化,形成具体的关系管理流程并具体到每一阶段,比如伙伴的选择、联盟关系的维护和利益的分配等。

(三)任用高素质的联盟经理

联盟经理决定着企业的合作意愿能否变为现实,其合作意愿、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战略联盟的成败。高素质的联盟经理不仅可以保证联盟流程的顺利进行,还可以为企业在联盟中建立强势地位。在关系管理中,联盟经理的管理水平更为关键,因为联盟关系管理中的难题解决不仅需要管理者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要构建良性的伙伴关系。必须为联盟的职能管理部门任用一位高素质的联盟经理。

合伙经营企业流程篇9

比方说:开业前要去哪里审批?新企业怎样注册?股权怎样分配?新公司如何选址?创业期间如何管理企业?初创时期的薪酬怎样设计?如何让企业在税收测算中获益?所有这些你都得考虑,如果你在哪方面做得不够仔细的话,你很有可能是捡了芝麻,却丢了西瓜。所以,在哪些方面你要花时间,如何做能够帮你省下一大笔钱,这些你都要考虑到。投资开店手续步骤流程指南!

一、开店手续去哪审批?

从事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审批部门,以下是二十七个行业对应的审批部门:

1、从事食品(含饲料添加剂)的生产、销售--区防疫站

2、烟草专卖品的生产、经营--烟草专卖局

3、药品生产、经营--卫生局

4、锅炉、压力容器制造及电梯安装--劳动局

5、化学危险品(含石油)生产经营--化工厅

6、金银收购、金银制品加工、经营及废料中回收的金银--人民银行

7、旅行社--市旅游局

8、特种行业(旅馆、印刷、废旧金属收购、文化娱乐、浴室)--公安分局

9、图书报刊和录音录象制品的出版、发行销售--广播电视局

10、公路水路运输、客运--交通局

11、娱乐场所--文化局

12、文物经营--文物局

13、小轿车经营--市工商局市场处

14、会计、审计事务所--财政局、审计局

15、房地产经营--建委

16、广告经营--工商局广告处

17、商标印刷--工商局商标处

18、国有资产评估--财政局

19、成品油批发、零售、加油站--计经委

20、煤炭经营--煤炭市场洽理办公室

21、汽车维修--汽车维修行业管理处

22、经济信息、房产信息咨询--工商局

23、物业管理公司(与房地产公司要有合同)--房产局

24、计算机网络服务--公安局25、医疗器械销售--医药管理局

26、职业介绍所--劳动局

27、企业登记--工商局二、投资开店骤流程指南创办新企业怎样注册?

我国现行法律,个人创业的法律途径主要有: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申请登记从事个体工商业;设立个人独资企业;设立合伙企业。

--注册底线1、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基本要求:

(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即由二个以上五十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

(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以生产经营为主的公司需50万元人民币以上;以商品批发为主的公司需50万元人民币以上;以商品零售为主的公司需30万元人民币以上;科技开发、咨询、服务公司需10万元人民币以上;

(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5)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2、个体工商户:对注册资金实行申报制,没有最低限额。基本要求:

(1)有经营能力的城镇待业人员、农村村民以及国家政策允许的其他人员,可以申请从事个体工商业经营;

(2)申请人必须具备与经营项目相应的资金、经营场地、经营能力及业务技术。

3、私营独资企业:对注册资金实行申报制,没有最低限额。基本要求:

(1)投资人为一个自然人;

(2)有合法的企业名称;

(3)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

(4)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5)有必要的从业人员。

4、私营合伙企业:对注册资金实行申报制,没有最低限额。基本要求:

(1)有二个以上合伙人,并且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责任者;

(2)有书面合伙协议;

(3)有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

(4)有合伙企业的名称;

(5)有经营场所和从事合伙经营的必要条件。

(6)合伙人应当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7)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从事营利性活动的人,不得成为合伙企业的合伙人。

备注:合伙人可以用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或者其它财产权利出资;上述出资应当是合伙人的合法财产及财产权利。

生意终归是你自己的:作为加盟商要明白,服务质量等各个方面上不去的话,最终毁掉的是你自己的生意。

维护品牌是双方的事:加盟商要使用加盟主的特许经营资源、商标、形象,要有维护品牌的意识,不要以为品牌不是自己的。品牌毁掉了,既影响加盟主的形象,你的生意也做不下去。

复制不代表不能创新:认同总部的经营理念,遵循总部的规章,但也可以有所创新,经过总部同意,自己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做些有特色的服务或宣传。

资料

专家支招之:9步选择法

中国政法大学特许经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特许经营专家李维华:创业者加盟特许经营体系时,可以遵循一定的科学流程和步骤,主要分为9步:准备一定的特许经营理论与知识,对行业进行定位,全面收集特许人(加盟主)的信息,选择加盟品牌,评估项目,确定加盟店特许经营形式,选择加盟的企业实体形式,选定项目并且筹集资金,签订合同。

具体过程中,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加盟主对加盟商是否诚信,是否有双赢的心态和行为,是否熟悉特许经营的理论知识和游戏规则,是否有好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对加盟主有持续的支持和协助等都是主要考虑因素。

专家支招之:多条件筛选目前中国的特许经营领域,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既给了人们更多创业机会,但也有不少圈钱的现象。

我的建议是:1.要看直营店,特许经营意味着加盟主和加盟商一起把店开好的能力,好的品牌一定是直营先做强,再做大;2.看那些店的统一性,例如视觉识别系统、陈列、面积大小(不会差距过大)、服务态度等,大品牌在此方面都没有差别;3.看二次加盟商的数量和比例,这些人之所以开第二家、第三家店,是因为第一家能够盈利,所以重复加盟体现了可复制性;4.同店增长率,是否推出新产品,具有让老店继续盈利增长的能力;5.特许经营合同越厚越好,合同越薄越麻烦;6.看对方有几个品牌,最好选择单一品牌专注经营的,多品牌经营难度很大,有些“骗子”就是用多品牌运作的。

合伙经营企业流程篇10

论文摘要……………………………………………………………………………1

《论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正文…………………………………………………2

一、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2

二、民营企业法律服务的宗旨……………………………………………………3

三、搞好民营企业法律服务的意义………………………………………………3

四、搞好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初探…………………………………………………4

1、立项方面的法律服务……………………………………………………………4

2、经营模式的选择…………………………………………………………………4

3、企业组建中的法律服务…………………………………………………………5

4、企业运行中的法律服务…………………………………………………………6

五、搞好民营企业法律服务的几点建议…………………………………………8

注释…………………………………………………………………………………8

参考文献……………………………………………………………………………9

论文摘要

尽管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代表着国家的技术和经济实力。但作为非公制经济的民营经济是目前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民营企业的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为繁荣市场,增加就业岗位,增加社会财富贡献其力量。这就有必要搞清民营企业的现状,摸索出企业发展规律。由于民营企业在我国发展起步低、基础差,就存在着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引导民营企业一开始就踏入正规,走上正常的经营之道。法律服务就必须跟得上,从项目立项、企业经营模式、企业组建,特别是企业在运行中,有关劳动关系、环保、知识产权等方方面面搞好法律服务,法律服务本着防范纠纷、超前控制的宗旨,把“超前、务实、至诚、优质”作为法律服务理念,搞好企业全过程法律服务和企业合同系统管理服务,有效地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有效地预防疏漏,避免纠纷。本文就如何搞好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作以下理论探讨,愿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近几年的中国国情看,尽管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代表着国家的技术、经济实力,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民营企业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是从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产生的“黑马”,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得重要。据统计,沿海发达地区,民营企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从数量上年年递增,质量上也是有目共睹,民营企业越作越大,对社会的贡献日益明显。民营企业以她灵活、高效率的姿态活跃在市场经济中。民营企业成为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国家和集体从业人员在锐减的同时,民营企业平均净增加300多万个工作岗位,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稳定社会做出了贡献。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同时,民营企业是推动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利用其机制灵活的优势活跃在大企业尚未涉足的领域。民营企业的经营活动势必推动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再者,民营企业也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依托。随着经济的发展,股份多元化,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对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竟相发展,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经典词句。党的十六大同时提出:“要鼓励一部分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一切的劳动收入和合理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这一论断预示着我国民营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经济学专定认为,民营不足一个所有制概念。民营是以经济主体的不同来定义的一个概念,重点应突出一个“营”字,民营经济包括的范围,大体上相当于非国有经济,但比非国有经济的概念的外延还要宽。因为国有经济可以采了民营的形式,实行民营,在所有制不变的情况下,采取由私人或民间机构来租赁承包、委托经营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必不可少的角色,它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潜力,一是商业的劳务性适用民营企业的自主管理。二是企业的组织性和分散性适应民营企业的独立经济,让商业的运行方式、经营方法、行业特色等比较适于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机动灵活的机制。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在市场浪潮中不断受到冲击、淘汰、兼并、联合、连锁,从而涌现出上规模、上档次、组织化程度高和科技含量高的实力型民营企业。

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活力源。主要表现在:一、民营经济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源。三、民营经济是繁荣市场,增加供应的主力军。四、发展民营经济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渠道。五、发展民营经济是改善地方面貌,建设新兴城市的重要依托。六、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七、民营经济是实现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依托。八、它是解决业就问题的重要渠道。九是有助深化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改革。十、民营企业会成为出口创汇的主力军。十一、可为国家税收做出生重要贡献。十二、它将对于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民营企业的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希望所在。

二、民营企业法律服务的宗旨

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的过程。民营企业作为新生事物固然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理解、帮助和引导,有的民营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把企业做大做好,但好景不长,有的甚至昙花一现,究其原因,是与民营企业的经济理念、管理体制、决策体制分不开。作为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者,首先要考虑企业的社会效益,这是积极的一面,是主流,大方面。然后再考虑如何使民营企业逐步纳入正轨,步入良性循环,这是速度的问题。民营企业这辆经济快车,只有速度显然是不行的,方向正确才不至于失去控制、倾覆,民营企业“铁本”片面追究经济效益,不顾国家的整体利益,顶风立项,和地方政府一起欺上瞒下,违规侵占农田,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最后,业主被依法刑事拘留,巨额资金浪费,造成人财两空的局面。这个教训不能不说是深刻的,作为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在企业运行之初就做好服务,及时敲响警钟就不会造成失败的局面。可见,法律服务在民营企业的运行中的作用不可小视。

三、搞好民营企业法律服务的意义

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其民营企业要规范化,首先是必须搞好其法律服务。这样才能使其成为市场经济的活跃元素,这对当前的国有大中企业的改制与发展起着重要依托的作用。民营企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机构,就为今后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从而实现股份多元化,促进政企分开,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机构,这对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具有决定性作用,民营企业还是推动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力量,由于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国有大企业尚未涉足的领域,使得这些领域的竞争更加充分,市场更加灵活。

四、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初探

1、如何搞好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呢,作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首要目的。民营企业由于立项没有象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那样主营机营把关,有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优势,民营企业的立项往往是企业主依靠个人的市场感觉,况且有些项目虽好,经济效益可观,但不符合环保要求,有的不符合当时的产业政策,因此作为企业的法律提供者出具一份既符合产业政策又符合法律的法律意见书尤其显得重要,如国家三令五申下马的“五小”项目,企业主如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顾政府的产业政策,匆匆上马,其结果可想而知。由于项目得不到批准,企业的营业执照当然批准不下来,那么企业的命运自然是短命的,这样,资产被闲置,必然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

2、体制是企业的生命。民营企业在成立之初确定一种经营体制对于企业日后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根据业主的多少可建立个人独立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建立个人独资企业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投资人为一个自然人。(二)有合法的企业名称。(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四)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同时,业主须递交申请书,申请书中须注明:(一)企业的名称和住所。(二)投资人的姓名和居所。(三)投资人的出资额及出资方式。(四)经营范围。企业登记时,个人出资必须明确,是以家庭共有财产作为个人出资,还是以个人财产为出资的。以家庭共有财产为个人出资的,应当以依法以家庭共有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个人财产出资的,只能由个人而不是家庭承担企业的无限责任。个人独资企业在法律上无出资额的限制,但业主不能纯粹以劳务技术为出资额。这对于仅有技术等无形资产而无资金的业主不能设立个人独资企业,只能设立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而成为其股东。根据《合伙企业法》的有关规定,设立合伙企业,应当具务下列条件:(一)有二个以上合伙人,并且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责任。(二)有书面合伙协议。(三)有各合伙的实际缴付的出资。(四)有合伙企业的名称。(五)有经营场所从事合伙经营的必要条件。由于合伙企业是资合而不是人合,因此合伙人之间订立一个能够实际履行的,防止纠纷发生或者说一旦发生纠纷便有据可查的协议至关重要。合伙协议便是合伙人之间约定的法律,因此合伙协议尽可能制订周详,根据实践合伙协议应当载明的事项有:(一)合伙企业的名称和主要经营场所的地点;(二)合伙目的和合伙企业的经营范围;(三)合伙人姓名及其住所;(四)合伙人出资的方式、数额的缴付出资的期限;(五)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办法;(六)合伙企业事务的执行;(七)入伙与退伙;(八)合伙企业的解散与清算;(九)违约责任;(十)合伙企业的经营期限;(十一)急诊议解决办法;其中利润分担和亏损分担办法是合伙人依协议约定,可以按出资额多少定,合伙人就应该平均分配和分担。由于场地、技术条件等限制不能成立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而希望通过加入合伙而达到成为合伙人的,由于入伙后要对合伙前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而地入伙前的债权无权要求分配,因此新入伙的合伙人必须了解原合伙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最恰当的方法就是要对经前财务状况作以结算,明确权利和义务的份额。在经营过程中,如果发生合伙企业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时,必须及时办理不得使用与登记不一致的企业名称,不能冠以“有限”或者“有限责任”之类的字样。如果业主人数较多,资金数额大,那么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的优越性就突出出来,作为民营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特别是有限责任公司不仅仅是民营企业的必由之路,而且也是发展之路,有限公司最大的特点是责任有限,公司仅以全部法人财产对外承担责任,股东以投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它的最大优点是:财产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使其财产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股东可以参与管理,也可以不参加管理,公司运行的科学性、规范性是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无法比拟的,因此,民营企业要发展,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者必须提供其与其相适应的经营模式。

3、企业组建中的法律服务

一个企业的建立,往往从领取营业执照或法人执照开始。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如果经营范围是必须经特殊行业主营部门批准的,首先要取得特殊行业许可证。而特殊行业许可证往往是以技术为前提的,因此招聘特殊人才首当其冲。如制造船业,企业首先取得船舶生产许可证后才能生产船舶。特殊行业许可证是企业领取营业执照、法人执照的前提,兵马未到,粮草先行。企业要运行营业场所必不可少,作为民营企业的厂址首选是国有土地,但购买国有土地不仅要花费巨额的出让金,这会占用生产成本,由于我国可耕地近几年的锐减,国家在宏观控制土地方面已加强,再者,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占用数量不菲的资金购买厂址是值得三思的。第二,由于当前国有小企业、集体企业纷纷下马,其厂址闲置很多,租用这些厂的厂址,不仅一次性出资占生产成本较小,使用年限也可协商决定,而且缩短建厂时间、生产周期,为产品尽快占有市场提供先机。

4、企业运行中的法律服务

一个企业必须讲效益,效益就是生命,一个企业如何占稳、发展市场必须选择经营方式。根据现有经验,我认为有三种方法:第一:送料加工,再总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遭到重创。很多民营企业纷纷下马。日本民营企业为图生存,更轻装上阵,采取送料加工的方式,迅速扭转残局,这种方式为:不建厂房或者尽可能少建厂房,把有限的生产资金用在产品开发上。把产品分解成几部分,让给其它企业加工,然后总装,这样节约了大量资金,缓解了资金紧张的矛盾,又能把适销对路的产品尽快打入市场。第二,根据我国《全民所有制小型工业企业租赁经营暂行条例》的规定,租赁经营小型工业企业。由于目前县级经济逐步取消国有小企业,这就为民营企业发展让出了空间。这种租赁方式首先要解决小型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多方管理的问题,要用法律解决后顾之忧。要在发革委的主持下,租赁方、出租方签订协议书,同时要求司法公正,赋予其严肃性。为确保承租方的利益不受侵犯,争议解决的方式必须明确,有操作性。第三,采取嫁接同类企业的方法。通过合伙、入股渗透到现有企业。这样通过换汤不换药的方法嫁接企业。这类企业往往是经营不善或产品老化、产品不对路。如果另建一个新的企业,一方面往往涉及到特种行业许可,建设周期长,易错过销售旺季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一旦嫁接成功,就等于已经在竞争过程中吃掉了一个对手。如驻马店高新区天中船舶有限公司仅成立一年有余,由于两个股东对市场销售信息不灵,加之内部不团结,公司濒临破产。这样,一个私营企业主得到这个消息后,就主动找到其中一股东,要求购买整个公司。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是独立法人,不允许象商品一样灵卖过户。这样,通过入股的方式换掉原来的股东,加入新的股东,这样,原来的企业通过变更股东进而重新选举法人代表,就达成成功嫁接企业的目的。

企业成立后,招用职工必须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其中值得注意有以下几点:一、严禁招用童工、未成年工。二、工资标准,无论采用计时工,还计件工,工资均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三、聘用技术人员、营销、行管人员时,严把审查关。其中聘用上述人员时尤其慎之又慎。首先查清其身份,看其是否与原工作单位解除了劳动关系。否则,直接违犯《劳动法》第九十九条之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驻马店市龙升造船厂聘请泌阳县游艇厂的技术人员一案,由于前者在诉讼中败诉,被聘请的技术人员是位农民,无资产可供执行,最终法院执行龙升船艇厂的设备产品,致使该厂已停产数月,濒临倒闭。这个教训不能不说是深刻的。再者民营企业也应当应时缴纳社会保险费。由于职工工伤一旦发生,赔偿额一般较高,平时及时交纳社会保险费可化解风险、减少损失,及时对工伤事故的处理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会赢得职工的向心力,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一个成功的企业,往往成功地保护好自己的工业知识产权。一个企业必须有自己的品牌。品牌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打江山难,坐江山更不易,一旦产品上市有销路,就必须对自己的牌子申请注册商标,以便使客户从众多品牌中认准该商标,民营企业主要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的头脑,作为法律服务者及时、有效地为之提供服务,为确保民营企业健康地发展献策献计,再者民营企业也要有做大事业,敢于闯世界的精神和气魄,随着网络化日益普及,产品上网销售,这样民营企业也有自己的网址、网页、产品足不出户,就能广告到五湖四海。这样,就会产生极佳的广告效能。

作为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者,不仅要为企业主提供优质的服务,而且要为整个企业,甚至灌输到每个员工,至少是行管、营销人员一个法律理念。在日常的工作中不自觉地运用法律知识为企业服务。这就要求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看对管理层、营销人员进行基础的法律知识培训。针对人员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法律知识。例如:企业的营销人员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不可能每笔合同都经业主签章。实际工作中,只需委托一定的权限即可。这样,企业主对委托书的管理就要慎重。以免销售人员利用假委托、超期委托与别的企业签订合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再者企业主出具的委托书尽可能周祥,委托权限,委托期限,尽可能一目了然,不含糊。

五、搞好民营企业法律服务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扶制。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民营企业起点低,基础差,法律服务存在有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政府部门为培植税源,搞活地方经济,对于那些新产品适销对路、能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民营企业给予政策倾斜,给予扶制。政府要承担部分甚至全部的法律服务费。同时,政府要选派一批业务素质高的法律服务者到沿海发达地区参观、取经,甚至深造,为民营企业搞好法律服务提供人才保障。

二、广泛参与。要搞好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单靠民营企业、法律服务机构力量是有限的,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如劳动、工商、环保等部门应组织民营企业有关人员宣传法律,给民营企业灌输以法治企的经营理念。

三、健全奖励机制。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费用,政府部门承担部分或全部的。签订的法律服务合同时,政府作为监督合同履行的一方。对于那些恪尽职守,为民营企业献计献策,出色完成法律服务的法律服务者,政府应给予物质奖励。政府应逐步健全这种机制。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大家都来关心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的话民营企业的春天,就很快到来。

注释

本文有关数据引自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河南经济与社会发展策论》,该书编者为万兵、王玉堂。

参考文献

1、《知识产权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黄勤南主编

2、《商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王卫国主编

3、《财政金融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史文青蔡福元主编

4、《房地产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赵东旭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