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常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07:57

小学音乐教学常规篇1

学理念,如果没有高效高质的教学常规作保证,那么一切都将归于无形。尤其音

乐学科,作为欣赏美、表现美的一种艺术形式,需要教师与学生都要以沉静之心

感受音乐的特殊魅力。所以,音乐课堂的教学常规显得尤其重要。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课堂教学的常规组织并非一般意义上对学生进行强行的束

缚措施,逼迫学生在强制手段的禁锢中收敛自己的行为,而是利用各种有效措施

,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归心于音乐课堂,在欣赏美甚至表现美的过程中认识自我

、回归自我、提升自我。

一、激发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落实常规

谈及常规,兴趣是不能绕过的话题。尽管这个话题已经非常古老,但恒久的主题

必定会在新时代中迸发出新的精神内涵。新课程改革以来,呼唤人性的回归与人

文的积淀。为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音乐课堂更应该结合本学科特有的学科

魅力,召唤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

动力。”低年级学生自主意识差,自我控制能力更是不强。只有充分调动学习的

兴趣,调整他们的心态,才能将教学常规落到实处。

在教学《春姑娘》一课中,我率先以猜谜的形式充分聚收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接

着利用小红花的形式充分表扬鼓励大胆发言猜想的学生。接着借助多媒体课件呈

现美丽的春姑娘来到人间的自然美景,充分让学生在环境的烘托中激发他们向往

自然之情。在水到渠成之中揭示内容,学生将跟随歌词的意境自由演唱,随着旋

律的飘荡自主发挥。如此,在常规的引导下,音乐课堂教学效益明显提升。

二、情境预置——在顺水推舟中拓展常规

儿童的意识空间是个神奇的世界,常常是成人所无法理解的。这些纯真的孩童常

常活在一个虚拟的意识宇宙中。所以,创设情境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

制教学常规的策略。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难以调控,善于模仿。模拟

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自主融合其中,从心理意识层面上自然而然将自我转化为主

人翁,以便更加自然的归附自我,自然形成良好的教学常规。

教学《数鸭子》一课时,由于这首歌曲节奏明快,活泼快乐,不少学生没多一会

儿就已经超越了课堂常规的规则,纷纷做起了鸭子游水的动作,整个课堂就此乱

成一锅粥。如果此时一味的训斥或者高声的管制,即便能够归于安静,最终也只

能获得表面平静,而孩子内心仍旧沉浸于自娱自乐的心境中。此时,笔者灵机一

动,何不顺水推舟,就让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扮演各自的角色来体验歌曲表现的

内涵呢?笔者迅速调整设计,让一个学生表演放鸭子的小朋友,其余学生扮演鸭

子,在虚拟情境中,学生边表演边学唱。最终,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而且对于

歌曲所表现的那种快乐童真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关注互动——在欣赏表演中融入常规

传统教学价值观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与众多学生一对众的对话过程,事实上这样

的课堂始终将课堂教学对话限制在教师与学生这一单线层面上。新课程改革以来

,一直呼吁课堂教学的多层对话,不仅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更应该有学生与学

生之间的对话。如此视角的转变,将课堂教学对话层面不断拓宽,不再局限于教

师满堂灌与教师与学生的单一对话形式,而更多地将课堂教学引入到生生对话这

种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教学层面。尤其是音乐课堂,学生的演唱更需要注

重学生表演与聆听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教师更应该

注重学生之间言语、眼神、情感等层面的互动,使得学生之间在信息发出与信息

接收中不断连接,形成不断促进的良性循环,从而保证了在课堂常规的基础上提

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教学《卖报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这首歌曲所表现的特殊年代下

儿童的生活境况,我让学生先讲讲在电视电影中看到的报童生活的状况。不少学

生在介绍时,我组织其余学生注意聆听,并在聆听的基础上组织追问,来消除因

为年代久远而形成的认知差距。这种描述与聆听的互动弥补了学生认知的差异;

接着,我在教学两段歌曲时,组织学生以表演唱的形式进行,同时又形成了表演

与观赏的互动关系。表演结束,我引领学生对表演的内容进行全班性的互动研讨

评价。在观众学生的点评与建议中,学生不断在思考与言说中阐述对于歌曲的内

涵的解读,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完成了这首歌曲的教学。这种描述与聆听的

互动、表演与欣赏的互动,更好地将学生联系在了一起。

音乐课堂教学中,必要的常规实施决定了一堂课教学效益的高低。所以,结合不

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将教学常规不着痕迹地嵌入在教学流程设计

小学音乐教学常规篇2

关键词率先垂范关注细节强化聆听多方配合 

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魅力、实施高效美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对于陶冶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情操、培养他们创新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的课程改革之中,小学音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改革纲要再次将小学音乐教育定位于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上,将音乐学习的常规纳入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小学阶段正是给学生以基础性的习惯率先在学生的生命质态中树立音乐学习的意识。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该强抓常规意识,为保证音乐课堂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利用无限大的空间来激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致。 

一、率先垂范,常规在言行中呈现 

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下,学生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自身的习惯、常规意识已经逐步淡化,包括在校的表达有转向家庭的趋势。而且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其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双方的关系,势必会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 

很多时候,学生并非不愿意向善,而是无法向善,他们没有学习的榜样,没有赶超的目标。学生常常误认为自身的实践行为就是标准化的。此时,教师需要运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和人格魅力,在音乐展示中为学生树立标尺。笔者在课堂中经常鼓励学生用音乐的方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克服害羞、胆小的心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身不仅要做到,而且还要做得出色。用歌声与学生交流,就是我做出的表率之一。教师的率先垂范,不仅是给学生水平的展示,也是对学生进行的水到渠成的音乐熏陶,更是用自身的言行力量激发学生运用音乐表达自我的一种示范。 

二、关注细节,常规在细微处闪亮 

音乐课堂的养成教育以及常规训练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种历经常态的恒久性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音乐课堂教学中注重平时的积累,在细节中帮助学生建立常规习惯,在细节中磨合常规执行,在细节中强化常规意识。只有在积少成多的细节中点滴渗透,才能聚沙成塔,逐步养成常规意识。 

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学生学唱歌曲时开始并没有随手打节拍的习惯,在教师三令五申下,学生的这项常规意识也并没有能够养成,这给学生准备掌握歌曲节奏、提升节奏感带来很大的弊端。在实践教学中,笔者抓住细节不断提出要求,并自身作示范,给予学生友情提醒。经过一个多月的细节训练,学生的这项常规已经逐步养成,节奏感也随之提升。 

三、强化聆听,常规在互动中凸显 

班级授课制下,学生的有效聆听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准。尤其在音乐课堂,音乐本身就是一门聆听的艺术,只有静心聆听才能真正从心底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冲击力,才能在音乐的艺术感染中激发学生感受音乐的精妙,从而提升音乐的综合素养。可以说,有效聆听是音乐课堂的生命。 

为了提升充分展现音乐本身的精彩,教师常常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亲身感受原创音乐的魅力,利用录音机、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展现名家名作。其无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将直接注入学生的心灵,自我倾听的形成将学生聆听常规落到实处;课堂中,教师经常组织学生之间练唱,聆听他人也是课堂聆听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在聆听他人过程中进行比较,增添艺术敏感度,于微妙中习得音乐的感知能力;同时,也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聆听,在聆听自我的声音中,反思得失,从而提升自我,实现与音乐作品的有机融合。 

四、多方配合,常规在立体中彰显 

音乐常规不仅是音乐课堂的孤立存在,还牵扯到学生生命中方方面面的内容,与学生的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加强常规引导之外,还应该在与学生经历的各个方面取得有效联系,运用合力,帮助学生共同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常规。 

首先,求得班主任的协助。班主任是学生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学生可靠的贴心人。利用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势必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去音乐专用教室时,很多学生不能排好队。这个看似是与音乐本身无关的细节,但却反映了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浮躁,更是对音乐缺少价值意义敬佩的一种反应。 

小学音乐教学常规篇3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引导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由此可见玩在教学活动中占有主要地位。从事幼教事业多年,感慨颇多。觉得教幼儿唱歌学音乐应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可通过时间的累积证明教幼儿音乐方面的各种知识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我们不应该总把音乐的各种活动建立在固有的模式上面,要打破死的套路,做到教与学的统一合作。真正把每次的音乐活动课都做到“音悦”的模式上面来。那么如何能让音乐在幼儿的环境中“悦”起来呢?这就要从孩子的兴趣方面来考虑,虽然幼儿园的生活不像小学那样一味的以学习为中心,但是在这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中也免不了孩子有枯燥无味的时候。为此,在我教孩子的时候都本着一个原则,那就是在玩中学,学中玩!幼儿好动、好玩,思维具体形象,符合音乐的感知规律,因此将音乐和游戏融为一体是可行的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将音乐律动改编成许多律动游戏,使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游戏中体验、感知、表现音乐,接受美的熏陶,萌发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音乐的魅力在于对人的情趣、情感能起到调节作用,愉快的音乐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激昂的音乐能使人精神振奋,安静的音乐能使人情绪稳定。我们可以根据不同音乐性质的特点和一日生活常规的内容安排选择相应的音乐。小班正是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关键期,所以在幼儿一日教学活动中,要非常重视幼儿的养成教育。在音乐活动中如果没有能够吸取幼儿兴趣的东西,那么这节活动课就不能让幼儿真正的“悦”起来,所以在音乐活动的选材上要迎合幼儿的兴趣。从歌曲的歌词、节奏、体裁和风格各个方面要贴近幼儿生活,体现童趣。无论是幼儿还是成人都喜欢听音乐,唱歌,跳舞而这些都离不开音乐。所以我决定运用音乐艺术来培养幼儿的常规养成教育。把音乐艺术渗透在常规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当中,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当中建立起良好的常规。

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可把“感觉艺术”与常规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在教育的同时借助音乐中的旋律,运用情感交流与肢体语言相结合,把音乐语言和生活常规教育结合在一起,给幼儿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心理环境,使常规教育“艺术化”。当我在组织每次教学活动的时候都会融入一些简简单单的音乐知识,使教育活动不显得那样的枯燥无味。活动前为了使幼儿的心能够静下来,我会为他们弹一首安静点的歌曲比如《小燕子》,在倾听中加入一些指导性的肢体语言,这样幼儿就会跟着歌曲的节奏来做一些动作,会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飞翔在天空中的小燕子,使自己的肢体很好的融入到音乐中去,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当幼儿跟着老师完成歌曲的同时自然而然的也就安静了下来,老师不用多说幼儿也喜欢这种方式,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想要完成的任务。

音乐这个法宝每个环节都适用,不光是在教育活动中,在幼儿进餐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加入适合的音乐。平时每到该吃饭的时候,有的幼儿总是想别的事不想吃饭,还有的幼儿没有良好的吃饭习惯,总是一边玩一边吃。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我会选择舒缓,慢节奏的轻音乐,还会在音乐中加入一两句简单的进餐小儿歌。幼儿很喜欢听,进餐的时候也挺“卖力气”的,不剩饭也不挑食,当幼儿倾听的时候告诉他们看看哪位小朋友的表现最棒。他们就会有比赛的心情来很好的把饭消灭掉。

在幼儿排队,走步的时候我们可以加入节奏性强的音乐或者节奏或者肢体语言。因为活动的时候,幼儿的心情就会放松达到一个兴奋点,这时幼儿就会喜欢活跃的,节奏性强的音乐,这样的音乐能吊起幼儿的积极性,大脑里的活跃细胞都能调动起来。例如:幼儿在集体活动走出教室的时候,老师会要求幼儿手拉手、排好队、要把队伍走齐要听从老师的指挥,我就会用《学做》这个歌曲。站队有一些身体上的要求,所以就要求幼儿像叔叔一样。在音乐中我依然加入了一些指导用语:老师在前面不远的地方发现了有情况,请赶紧排好队,我们一起去侦察一下。这样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迅速地把队伍排好。会把站队作为一件高兴而有意义的事情来做,幼儿的积极性也会很高涨,会很好的完成老师交待的任务。

运用丰富的音乐节奏不仅能很好的融入到常规教育中去,还会使常规的教育游戏化,如今的幼儿园各种教育方式都在提倡教育的个性化,有自己的特色,不但要给幼儿提供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还要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而在常规教育培养的活动中,我根据常规培养的目标,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如在组织培养幼儿集中注意力的环节当中,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手鼓的声音拍拍手,即模仿小手鼓的节奏、强弱拍手,通过手鼓敲打出来的各种不同节奏型,从而让幼儿感受不同节奏带来的新鲜感觉,也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当小手鼓敲出来很强的节奏时,幼儿就会跟着小手鼓敲打出的较强的节奏而有力地拍手,当小手鼓敲打出很弱的节奏时,幼儿就轻轻的拍手,随着手鼓的声音慢慢的轻下来时,幼儿也就会慢慢地安静下来了。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只是敲打不同类型的各种乐器都会让幼儿有这样的新奇感,目的就是让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自然地集中注意力,而不是老师一味的说教等方法来让幼儿来集中注意力。通过这种借助音乐教育手段来培养幼儿的常规教育会让幼儿很高兴,很轻松的体验成功的喜悦。

快乐的生活离不开音乐,今天的幼儿音乐教育,已经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唱唱、跳跳、玩玩了,而是要紧紧地与“培养人”联系起来!培养人不仅要在其他的课程中体现出来,在音乐的活动课中也要很好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学常规篇4

关键词:一年级;小学生;音乐;喜爱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049

一年级小朋友正处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折阶段,他们的认知活动带有随意性、不自觉性,认识水平也是以具体形象为主,爱玩、爱动是他们的天性。如果强制孩子小脚并并拢,小手放放好,小嘴闭闭好,小眼看教师,这种强迫型的命令,会让孩子显得如此无助。如何让一年级小朋友尽快地融进音乐课堂,并能在课堂中享受美、创造美,确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我们每位音乐教师责无旁贷的事情。

一、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

良好的课堂常规,必须从第一节课抓起,必须在每一节课里做起。现在的一年级小朋友,在家里都以“小皇帝”自居,在宠爱中长大,他们都有一种唯我独尊的心理特点,而且加上年龄小,活泼好动,上课注意力集中不到五分钟。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我们教师不加以规范,那么今后的音乐课堂效率就无从谈起。因此,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是优化音乐课堂效率的前提。

1.重视第一印象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指出:“保持和重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的注意和兴趣的强度。”由于“先入为主”是人普遍的主观性倾向,师生首次见面,学生总是以强烈的好奇心与新鲜感来观察教师的言行和举动。由于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感知也非常敏锐,印象会很深刻。因此,一年级的第一堂音乐课,我们要特别重视。选材、备课、教学示范、教学手段的选择等,都要做好充分准备。为了给教学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我们要始终笑迎孩子,这样就会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孩子感到教师的亲切、友好和温和。

2.利用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是灵魂,节奏是支架。在音乐课堂中,良好的课堂常贯穿于音乐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要离开音乐语言。在音乐教室中,教师应该借助教室中有限的教学设备:钢琴,带领学生领略音乐语言。比如组织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笔者设计上行音阶让学生起立、下行音阶让学生坐下,选择节奏感较强的《颂祖国》音乐,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拍手安静,让他们通过多感官感受音乐,使他们在理解音乐节奏语言时,能够身体、心灵与情感合二为一。

二、培养音乐兴趣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凡是感兴趣的事物,在学习过程中易于被接受。新课标也指出,要强调音乐教学的愉悦性,一年级的孩子对音乐审美态度处在“写实阶段”。纯真、快乐的天性自发地产生了音乐审美态度。他们爱唱、爱跳、边唱边玩、随心所欲,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完全凭兴趣参与。这时,只要教师教得好,以兴趣为导向,学生都会积极、欣喜地参与音乐活动的。

1.利用游戏培养兴趣

“游戏是小学生与世界打交道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枯燥的节奏,如何把枯燥、呆板的节奏变得让儿童乐于接受呢?把节奏带入游戏中,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各种不同的节奏。如在学习《小青蛙找家》这首歌曲的“XX”和“XXX”节奏训练时,笔者就采用了游戏法,可先用“小青蛙找妈妈”这个故事导入,当讲到“小青蛙长大后它们继续找妈妈,于是边跳边呱呱地四处张望”时,便于让小朋友溶入这一游戏中,笔者让他们边跳边念“跳跳|呱呱|跳跳|呱呱|”,当讲到“小青蛙找到了妈妈,便迫不及待地想扑入妈妈怀抱”,于是加快步伐时,再让小朋友体会“跳跳跳|呱呱呱|跳跳跳|呱呱呱|”这一节奏。这样枯燥乏味的节奏也就变得灵活多姿。

2.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嘴巴是闲不住的。但如果让他们随意说话,无疑会影响教学。这时,我们可以设置一定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较容易进入状态。因为特殊的教学场景必定渲染出特殊的教学气氛,极易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角色,如同身临其境,直接产生心理体验。

三、开展体态律动

著名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体态律动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不断地促进听觉、动觉、思维、情感的协调发展。只有从儿童本身具有的节奏要素出发,以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为手段,才能唤醒孩子本身所具有的音乐本能。让一年级孩子学玩结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体态律动同时协调对孩子的大脑、身体和感觉进行开发,让他们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

1.在律动中感受节拍

多年的教学经验让笔者明白,体态律动教学是一种很好的表现音乐节拍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各种可爱的动物或各种生活中的动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感受音乐的节拍。如通过模仿跛脚老人走路使学生感受2/4拍子的强弱规律,用青蛙三次跳感受了3/4拍子的强弱规律,通过蹦、走、单腿跳、走去感受4/4拍子的强弱规律,通过模仿荡秋千、摇摇篮、划小般等动作感受6/8拍子的摇曳的样子等。

2.在律动中训练音高

音高的训练不仅不能使儿童得到音准,而且能培养儿童的乐感。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音高概念较差,有些小朋友根本就体会不到教师所讲的到高音区就唱高一点或低音区唱低一点,而且总是唱不准。在教学中,笔者就利用教自身的体态律动来进行辅助教学,用手势让学生体会音高,如在学习《法国号》时,533|533|这一句是音程跨度较大,学生很不容易掌握。于是,笔者用手势来进行辅助教学,学生在无意中就感受到了音高,音就唱得准确无误了。

小学音乐教学常规篇5

关键词:小班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常规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106-001

小班的幼儿多数是刚刚从父母的怀抱中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幼儿园,因为不熟悉,给了他们太多的不安全感,幼儿常常会出现哭闹等现象,不稳定的情绪,不仅影响幼儿自己及其他幼儿的情绪,还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当务之急是稳定情绪后的常规习惯培养,例如上幼儿园不哭,上课坐坐好集中注意力听讲,会听音乐做动作,会排队一个跟着一个走等等,集体生活体现在规则的统一性,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幼儿园常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常规教育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在园的生活质量,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

我发现,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在纷杂的哭闹中,如果老师突然弹奏出动听的音乐,教室里会突然停止了哭声,安静了许多,好多孩子会出现的目光和探索的神情,情绪也稳定了许多。可见音乐的魔力所在,这也是教师和孩子拉近距离的契机所在,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音乐,已无法查考。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喜欢音乐可以说是孩子的天性,在内容多样的音乐活动中,孩子积极愉快、活泼、欢乐,他们的身心都会得到陶冶和发展。《幼儿园纲要》中提到:音乐教育是美育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显露孩子个性、爱好、能力的最好途径,幼儿园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作为美育的一种形式,是与幼儿同步发展的,它包括唱歌、音乐欣赏、音乐游戏、律动、打击乐等丰富的内容,《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彻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应注重培养激发孩子的情感,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幼儿园的常规习惯都可以在和音乐的有机配合下,在潜移默化中,再优美的旋律中,在幼儿的愉快情绪中,寓教于乐,幼儿主动接受和学习的过程,也充分体现了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从而使孩子轻松、愉快主动地学习。

小班幼儿动作发展灵活性差,音乐经验还比较少,在音乐活动方面首先以音乐律动为主,律动《拍手点头》《捏拢放开》《猪八戒吃西瓜》等为孩子带来了新的冲击,小手小头有模有样有节奏地随着音乐和老师一起动了起来,新的感受体验中有节奏的听音拍手的规则渐渐形成了。

小班新生刚刚入园,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顺利地从家长怀抱中接过孩子,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班的集体生活。这些连老师的话都不能完全听懂的孩子,怎样才能让他们懂老师的指令,使管理常规有序开展,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我发现音乐教学中音乐游戏的效果很好。它对幼儿的影响更为直接,它抛开了幼儿机械性的技能训练和教师的一味灌输,孩子主体性很强,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孩子以乐先行,身心得到了陶冶,在顺其自然中获得了知识。它具有音乐和动作相结合的特点,对幼儿动作的发展、音乐的感受力以及活泼乐观情绪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它是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游戏中的动作要符合音乐的内容、性质、节拍、曲调,并有一定的规则,有的音乐游戏是听和做的配合,有的音乐游戏是做、唱、听的结合,如《小兔和狼》《找小猫》《开火车》等。游戏能给他们带来无比的快乐,让他们暂时忘记对爸爸妈妈等家人的思念,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暂时忘却对家人依恋,就此建立幼儿对老师信任。

欣赏一些时令动画音乐,可以帮助小班孩子稳定情绪,拉近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提高音乐感受力。小班幼儿刚入园,分离焦虑使他们情绪极不稳定,为了转移他们的注意,可以先选一些比较时令的,适合幼儿特点的动画歌曲及背景音乐如《喜羊羊与灰太狼》,让幼儿欣赏,感受音乐形象,帮助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之间产生共鸣,增加认同感,抛开负面情绪,尽快融入幼儿园生活。稳定后的幼儿常规训练就可开始。

歌唱一样能对小班的孩子进行常规训练,好听的音乐节奏声中,教育性的歌词融入孩子的脑中,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各方面教育,如《我是好宝宝》《好妈妈》等。

无论是音乐教育的何种形式,教师所选内容必须是幼儿所熟悉的,教师掌握的动作必须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易于幼儿掌握。选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教育针对性较强的教材,这样便于孩子感受音乐形象,产生情感共鸣。

作为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特点,选择的音乐活动不管是何种形式,教师都要事先设计好,哪种音乐是训练孩子自控力,哪种音乐是训练孩子队列常规的,哪种音乐是训练孩子幼儿游戏常规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形成规律,不要改来改去,让孩子无所适从,良好的习惯就难以习得。

总之,音乐教育形式多样,用来培养小班幼儿常规习惯,效果明显,教师在培养小班幼儿常规习惯时,首先要稳定他们的情绪,然后选择适合幼儿特点的题材和形式进行训练,并做到持之以恒,此阶段幼儿养成好习惯,有利于幼儿今后几年的学习生活,甚至影响着幼儿的一生。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工作规程

小学音乐教学常规篇6

关键词:音乐;德育;情感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教育以音乐艺术为手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德育情感无处不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的孩子都非常喜欢上音乐课,希望通过音乐教学,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让孩子插上德育这双美丽的翅膀,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一、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音乐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版面新颖鲜活,很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应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挖掘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如,《我们多么幸福》《国旗国旗真美丽》等歌曲都有明显的爱国主义内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国家的尊严;《采山》

《小渔篓》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总之,教师应牢固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挖掘教材的因素,使每节音乐课都有我们进行德育的闪光点。

二、抓课堂常规,促自我教育

在其他学科的教师眼里,音乐课总是“乱”课,常常说我们组织教学差,课堂常规抓得松。其实不然,我们的音乐课主要以“唱”“读”“跳”“敲”等多种形式进行声音教学、演绎课堂。从外行看,我们是“杂乱无序”的,但我们音乐教师并没有放松每节课的四十分钟,而且还非常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文明等习惯的培养。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我每学期的第一节课,都要先制订、学习我们的课堂常规,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站立姿势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学生举止文明、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辨音高等方法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德育翅膀更丰满

小学音乐教学常规篇7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由卡尔•奥尔夫创立,具有综合性、创造性、参与性、本土化和从儿童出发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符合人类审美规律,利于小学生的肢体协调和语言组织的发展。本文旨在论述奥尔夫的原本性音乐思想的精华、奥尔夫思想在小学音乐教学运用的可行性及运用策略,从而通过音乐教师的努力探索和实践,更好地彰显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特色和优势。

【关键词】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小学音乐教学;音乐欣赏

卡尔•奥尔夫作为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创立并实践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其根本思想是原本性音乐教育。原本音乐由小型序列形式和回旋曲与固定音型共同组成,与语言、动作结合紧密,而且需要人们的亲身参与,故而原本音乐是亲近自然的音乐,而且是能为参与者体验的音乐。该音乐适合儿童欣赏和学习,目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国内的小学音乐课堂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奥尔夫的原本性音乐思想的精华

奥尔夫教育体系的思想精华在于其教育观念,即奥尔夫的思想。原本的音乐思想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不是让听众被动聆听乐曲,而是令其主动参与并表现体验音乐。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思想融入到音乐教育中即令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之中,例如随着音乐拍腿、跺脚、拍掌、捻指等,均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原理如下:

(一)综合性。

音乐属于综合性艺术,其能够边唱边跳的同时使用乐器进行演奏。原本音乐是人类原始的音乐形式,其属于最接近人类本性和心灵的自然音乐。

(二)创造性。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少,没有受社会的过多影响,因此小学生对音乐具有较强的创造性。例如,孩子们在观看一幅图画之后,能够通过音乐表达其对音乐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有利于挖掘小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三)参与性。

情商是智力的重要因素,其途径非常困难。然而,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就能培养小学生的情商,通过视、听、嗅、触等感官调动孩子的潜能。音乐响起之际,孩子们需要用身体动作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体会和理解,这种原本化的音乐教育形式非常有利于抒发孩子们的情感和思想。

(四)本土化。

奥尔夫的音乐思想重视音乐传播的本土化。奥尔夫音乐教学鼓励依照本国及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将奥尔夫音乐理念植入其中,提供无限发展和自由发挥的空间。故而,中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能密切结合本民族的民歌、童谣、甚至方言。

(五)从儿童出发。

音乐决不是精英的专属,艺术是人类的本能,所以每个孩子都有天赋去感受音乐的内涵和力量。奥尔夫音乐不是高深的技能,其重视潜能和音乐启蒙,最适于小学生的音乐教学。

二、奥尔夫思想在小学音乐教学运用的可行性

(一)从发展心理学看

奥尔夫音乐教学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能够使学生主动参加音乐活动展示风采、锻炼意志和陶冶情操,培养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二)从音乐教学价值看

奥尔夫音乐教学符合人类审美规律,是想象、理解、感知、情感等心理要素的综合过程,可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其形象思维能力。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投入音乐学习和欣赏,在探索中体味快乐并实现学生自我价值,提升自我能力和信心的过程。

(三)从多学科相互渗透的角度看

奥尔夫音乐教学思想能够通过音乐欣赏,发掘小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使学生体验音乐带来的愉快情感,同时令其通过动作和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利于小学生肢体协调和语言组织的发展。

三、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思想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一)结合艺术系统的各个门类:

艺术系统由众多门类组成,这些门类相辅相成且相互联系,包括:舞蹈、影视、戏剧、美术、音乐、摄影、文学等方面。音乐属于听觉艺术,其特点是使用乐音构成音响结构。故而,小学音乐欣赏课可以把相关联的艺术元素植入到教学中,从而体现奥尔夫音乐教学思想。

(二)融合各种艺术语言:

每种艺术语言都独特,美术语言是用点、线、面勾画人物和景色,即通过具体的的图像再现生活。音乐语言则包括:音色、音区、旋律、节奏、调式、和声等,用以体现思想情感。舞蹈语言由组合动作塑造人物、表现情感。故而,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学就是将各种艺术语言融于音乐欣赏之中,给学生带来最丰满的艺术享受。

(三)融合各种艺术题材:

音乐欣赏的题材多样化有利于开拓小学生的知识面。例如,教师可以把不同音乐题材融入音乐欣赏教学中,同时结合与音乐作品相关联的绘画作品,营造音乐和绘画合一的艺术世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

小学音乐教学常规篇8

【关键词】音乐教学学生学习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09-01

心理学指出,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对于音乐学科来说,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才能逐步掌握音乐双基、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循序渐进的音乐学习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一、突出音乐学科特点进行音乐课堂常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周密而合理的课堂教学组织工作是确保教学能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所以,建立课堂教学常规,目的是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老师有计划,有目的,要求明确,严格落实,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形成。

1.明确音乐课堂常规要求。首先是课前准备,主要是要求学生认真做到:备好学具,情绪稳定不急躁。其次是上课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答和提出问题的习惯。再次,要求学生知道并注意时刻保持良好的坐姿、朗读歌词的姿势、演唱歌曲的姿势、演奏课堂乐器的姿势(如乐器怎么拿?怎么演奏?怎么放)等。

2.持之以恒抓落实。(1)抓典型。抓好的典型,也抓差的典型,奖优罚劣,每节在班务日志上体现,表扬第一个按照老师要求做好的同学,以点带面,这样其它的同学就都能自觉地像第一位同学那样做好了。(2)搞评比。就是在所教班级里面开展同学与同学之间、组与组之间、排与排之间执行课堂常规要求的比赛。我们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常采用多表扬激发音乐学习动机,规范课堂纪律。每一次学生进教室之前,我要求学生排好队,比一比谁排队时最快、最安静,每一节课我都进行评比。

3.突出音乐学科特点,把课堂常规放在音乐中进行。

音乐课的常规训练和其他学科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不同之处。不同点在于既要对学生进行站、立、坐、及排队、进出教室的训练,又要把这些训练放在音乐中进行,让学生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完成各项练习。如:听音乐做律动进教室,坐下后听音乐拍手,安定学生的情绪;听上行的音阶表示起立上课,通过师生问好歌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同时达到融洽师生感情的目的;用简短的音乐或有节奏感、乐律感的儿歌(人坐直,脚放平,胸挺起等),让学生安静坐好,强调所有的训练都要在音乐中进行,充分体现出语言的音乐性,动作的音乐性,以及课堂活动的音乐性,使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在充满音乐氛围的常规训练中逐渐牢固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认真聆听音乐的习惯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通过听觉直接和我们的心灵接触,学生听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想象的过程。“听”是进入学习音乐的基础,音乐教学中的任何活动都要在“听”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音乐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听音乐的方法,养成认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如何听音乐有个方法问题,教师只有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听赏音乐的习惯和科学的听赏音乐的方法,才能形成欣赏音乐的能力,使音乐伴随他一生。音乐一开始要静静地听,完整地听,在参与听赏音乐的初级阶段,学生只能对作品感悟到:高兴、欢快、优美、忧伤等情绪,随着参与听赏的深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寻找“为什么?”使学生从感官的欣赏到理性的分析,掌握音乐要素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让学生懂得音乐艺术像文学作品中的文字,绘画艺术中的线条和色彩一样,也有它自己的一套传情达意的手段,具体来说就是旋律、节奏、和声、音色、速度和力度等音乐要素。我们平时正是根据音乐中各种不同的音乐要素及其表现形式――如旋律的起伏与平稳、节奏的紧凑与松弛,以及不同的力度、速度、节拍、调式、演唱形式等来“听”出音乐作品所表现的不同情绪、风格和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的。

三、运用激励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建立良好的音乐课堂常规,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唱、动的习惯是学习音乐的关键。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主动、持久、稳定的行为方式,小学阶段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从一年级新生入校的第一节课抓起。但是要让学生真正“习惯成自然”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这就要求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持之以恒的科学而严格的训练,并多采用激励评价的手段予以效果的提升。

小学音乐教学常规篇9

明确教学目的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时期步入学习时代,难免不习惯,对自我的约束能力差,对行为准则的认识相对浅薄,所以课堂常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对学生基本行为要进行严格的训练外,笔者经常会用一些音乐形式来规范学生在课堂上的动作,让学生真正感受什么是音乐课。

例如:用童趣的语言让学生聆听音乐进入教室,笔者会对他们说:“好学的小杜鹃来呼唤我们上课了!”笔者还用音乐的问好歌来进行师生问好,比如设计了一些听节奏“我来拍,你来学”的环节,让学生坐好,来达到用音乐说话的常规训练。这些方式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练耳能力,还进行了常规训练,以及形成音乐课堂的特点。同时,笔者在教学中会给学生奖励:平时记录每个学生的情况,一个单元结束后会进行单元检测,以此来评定每个月的“音乐之星”,以及每学期的“艺术之星”,并用鼓励的语言激励他们。被评到“艺术之星”的小朋友还会收到关于音乐的小礼物,笔者会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保持对课堂的热情,对音乐的热爱。

丰富音乐实践

在新课标里,一年级音乐课的内容设计是非常丰富的,一旦教师把握不好,课堂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所以教师应该抓住教材的这个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笔者认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游戏”是音乐课上最好的应用方式。笔者在课堂上贯穿游戏活动,融入他们,同他们一起去学习、去感受,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感悟传递给他们。如学唱一首歌突破难点是关键,因此,笔者为了避免生硬的传统教学,借用了一些“奥尔夫”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节奏教学中,笔者用“杯子游戏”入手,用三种颜色的杯子代表不同的音符,分别是蓝色的杯子代表“四分音符”唱“ta”,躺下来代表它的延长拍;绿色的杯子代表“八分音符”唱“ti”;粉色的杯子代表“附点”。然后进行节奏组合,以此来进行节奏学习,学生们对于这个游戏特别的喜欢,学得也特别扎实。因此,笔者在每节课的开始都和学生玩“杯子游戏”,通过“比一比”“念一念”等环节来巩固节奏。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入校还不识谱、不识字,因此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直观教学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新教材里,笔者经常运用一些形象生动、简洁明了的图谱来创设轻松活泼、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音乐课不是负担,而是同小伙伴们一起游戏、一起娱乐、一起学习的课。如一年级第一册《小树叶》中,图谱依据歌词的内容,采用小树叶的图形,展示音的高低,使歌曲旋律的走向一目了然。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解读图谱,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体验中感受音乐蕴含的美。

多媒体的介入也活跃了音乐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音乐从单纯的听觉艺术拓展为视听艺术,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动感,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萌生喜爱音乐,参与歌唱活动。

提升审美能力

小学音乐课堂内,音乐的意境存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如在《堆雪人》中,笔者大量采用意境教学,先从“谈话导入”讨论冬天,然后进行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下雪,感受雪天的魅力,仿佛置身于其中,使他们自然而然的通过下雪想到堆雪人。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接受知识的同时,笔者也把课本中心思想传递给学生。学生看到洁白无瑕的雪花飘落在地上的时候,歌声也像雪花一样优美轻巧,然后循序渐进地进行歌词教学。不需要过多讲解,只需用音乐告诉他们,从头到尾让学生感受雪天的纯净轻盈。最后,学生很享受这节课,主动地去学习,欣赏水平得到了锻炼,歌唱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效果。由此可见,创设美好的意境是音乐课的核心。

艺术的启蒙教学对学生是相当重要的。时间太早了,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不够,被动的填鸭式接受教学,无法有效地展现成果;时间晚了,学生的习惯养成,吸收知识的方式固定,再去学习会事倍功半,所以,正确的引导能促进学生全方面的成长,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学生是责任,是挑战,也是荣誉。

结束语

小学音乐教学常规篇10

关键词:湘西农村中小学少数民族音乐音乐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在经济落后、教育基础薄弱、教育改革起步较晚的湘西农村中小学,却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湘西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对湘西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进一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对湘西农村多所中小学现状进行了调查,旨在促进本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音乐教育认识不够

在经济条件落后,交通、信息闭塞的湘西农村,多数中小学课表上所呈现的课时量形同虚设。领导教师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育观念难以转变,人们普遍认为升学率是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和领导业绩的的指标。因为音乐课对升学率没有没有做出直接贡献,常常被看作是“副科”。现有的课时,通常会被“主科(语文、数学、英语)”挤掉。音乐课的开设与否,学生的音乐知识和审美认识如何,是否达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常不被领导重视。以升学率为核心的思想,在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的心里根深蒂固。重视应试教育,轻视美育教育,把学校的音乐课看成是可有可无,可以任意调剂的学科。

2、教师队伍不稳定

调查发现,湘西农村多数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这样的一个现状:音乐教师基本上不具备音乐专业知识,为了适应政策的号召,一些老师通过函授拿文凭,成为“专业音乐教师”。在德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走弯路,就连基本的识谱、基本乐理都不会。

由于音乐教育与升学考试没有直接联系,学校便没有配备专业的音乐教师,取而代之的是兼职的音乐教师。一个老师兼教几门课,这是常见的!湘西经济落后,导致中学师资力量薄弱,音乐教育受到很大限制。

3、教学设备欠缺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教材呈现形式”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用参考资料除了用文字表述的教师用书之外,要大力提倡开发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音响教材要紧密配合教科书的选曲,并用多重形式呈现(如:录音带、录像带、VCD等)”,“标准”在教学硬件上提出了明确的建议。而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设备欠缺,音乐课还停留在“喊唱游戏”阶段,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同样也没有固定的音乐教室,偶尔上节音乐课也是在班里进行。教育行政部门常把限有的经费投资在“主科”上,例如:购买些化学、物理仪器等。受“升学率第一”的观念的禁锢,作为“副科”的音乐课,改善其教学设备更是遥遥无期。

4、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认识不够

湘西以土家族、苗族居多,传统的苗族人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真实的原生态歌曲深刻地反映了他们的音乐文化。湘西的音乐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族性,深刻地理解湘西的原生态音乐形式,并使之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对保护湘西的地域和民族音乐文化都有非常显著的意义。

教育机构在思考本地文化发展的同时,更应重视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并着力于本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学研究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可是,这一点却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以致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逐渐被“汉化”,一些特色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发展中脱节。例如,苗族的传统芦笙节,每到节日之时,芦笙吹起,载歌载舞。然而,湘西大多数苗族居住地区已经淡化这样的节日,部分地区已经没有了。青少年的音乐素养慢慢地被“潮流”侵蚀,不仅特色民族音乐文化被“汉化”,更有被取代的危机。

5、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在年度工作经费预算内保证艺术教育经费。”对于经济落后的湘西农村,专业教室、钢琴等设备由于经济所限短时间内可能实现不了,但是,对于价格不是很昂贵的电子琴之类的常规乐器应予以保证。县、镇教育机关的教育经费有限,本来就不是很重视中小学音乐教育,加之分歧又多,投入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经费就少之甚少,甚至没有。有限的经费只能维持日常教学开销,根本谈不上购买音乐教学设备。

二、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中小学这个年龄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艺术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苏霍姆林斯多次表明了这样的观念:“中小学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反映出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它的基本目标是育人。各领导老师应牢牢抓住“以审美为核心”这一理念,以音乐教育为突破口,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以音乐教育来加强和引导学生其他方面的成长,这就要求各阶层领导老师转变观念,打破升学率的禁锢,大力发展美育,改变“只有升学率才能救学校,才能发展学校”的看法。

2、城乡互动

积极推行合作学习,加强文化交流是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迫切的教学需求。音乐教育不能闭门造车,在强调校本探究式教学的时候,应努力与外界联系。县、镇、学校领导应鼓励一线教师进修学习,鼓励其组织学生参加城镇的音乐演出、比赛。鼓励其到艺术学校,省、市优秀的学校观摩教学。在大力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积极吸取城市的多元音乐文化,学习新知识,开拓视野,革新观念,才能与时俱进地组织教学。

3、因地制宜,发展乡土音乐

湘西音乐艺术资源丰富多彩,其中苗歌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农村中小学,不闻钢琴、小提琴之音,但得清秀山间之鸟乐。“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用树叶模仿大自然的声音,极易融入音乐课堂,并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

湘西苗族有着广为流传的山歌。乡音演唱的山歌,成了湘西原汁原味的艺术魅力。或表达苗族人朴实、善美的本性,或表现苗人强悍、勇敢、向阳花的性格。山歌是苗族人的社交工具,应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本区域的山歌引入中小学课堂,实现音乐民族化,避免了民族音乐在青少年身上逐渐“汉化”的趋势。

4、加大音乐教育投入,优化音乐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