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经营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2:58

贷款经营分析篇1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投融资;土地流转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053-04

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是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给银行获取贷款的方式。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抑融资。”2014―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多次提出要推动金融融资向农村倾斜。通过分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在政策、投融资、贷款偿还能力的风险和在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解决我国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发展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方法。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背景

(一)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探索历程

土地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中的抵押物,如何利用好土地资源,使承包者能够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经营利用,将农村土地整合发展农业或是通过融资发展其他行业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中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土地承包经营可以解决部分农户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土地资源可以得到更高效的利用,有利于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农业规模和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与需求也越来越不对等。1978年,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耕地向种川能手集中;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目标;2008年10月,中国银监会决定在我国的中部六省和东北二省开展农村金融创新试点;2009年,山东、湖南、浙江等省份开始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2013年底,全国共有23个省份进行了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的金融试点,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在金融机构的相关业务。农村金融机构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其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最受瞩日。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现状

我国的土地确权机制正在不断完善。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全方位地开展我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之后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了金融创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担保问题,同年,农业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库规范》;2015年4月,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库成果汇交办法(试行)》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库建设技术指南》,我国农村土地确权工作迈出来重要的一步;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使我国的金融资源更多地流向农村,同时降低农户融资成本,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主要类型是耕地、林地和牧草地。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我国土地状况为耕地135万平方公里,园地14万平方公里,林地253万平方公里,牧草地219万平方公里,其他农用地24万平方公里,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31万平方公里,交通设施用地3万平方公里,水利设施用地4万平方公里。

我国的社会融资规模在近年来不断上升,体现了国家对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视。到2014年,我国的社会融资规模从2008年的6980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64773亿元,相比2008年增长了136%。2008―2014年,我国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每年都在增加,从2008年的379765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1228591亿元,同比增长率有所下降,2008年为20.5%,2014年为14.3%。

我国常见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有以下几种:

1.农户间抵押贷款模式。农户间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主要发生在农户与农户之间,参与主体就是农户,常用于相互熟悉的农户间进行小额贷款的请款中,是一种期限较短、数额较小的抵押贷款模式。

2.农户的直接抵押贷款模式。农户的直接抵押贷款模式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农户个体或团体、评估机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土地管理部门,这种模式按参与主体来划分的话,又分为单一农户抵押贷款模式和农户联合抵押贷款模式。

3.第三方担保抵押贷款模式。第三方担保贷款模式的参与主体除了农户、土地评估机构、金融机构和管理部门外,还有各类第三方担保机构,例如担保公司,政府设立的担保基金等。

4.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中,农村信用社为承贷主体,参与主体有农户、信用联社、评估中介、土地经营权管理部门。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分析

(一)湖南省张家界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

张家界市的房屋抵押贷款模式是当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的重要方式之一。以桑植县为例,桑植县农村信用社在2013年的《桑植县集体上地房屋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中指出了包括农村宅基地房屋、乡镇临街商住房、集体上地企业厂房和农村集中区房屋可以凭借房屋产权证来办理抵押贷款登记。对符合抵押贷款条件农户和企业,这种贷款业务的办理标准为:在借款规模上,以资产评估价值为标准,发放占其价值50%的贷款,额度在20万~100万元之间;在借款时间上,一般为三至五年。

(二)四川省沐川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

沐川县林业资源丰富,采用的是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模式。沐川县的模式主要存在于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四川省就是其中的代表。沐川县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模式,占沐川县所有贷款总数的87.5%。沐川县的模式适合与林地面积较大的地区,对于林地面积小、林地分散的地区并不适用,这主要是由于林地种类不同,资源丰富,不易进行确权登记和规范化管理导致的。

(三)福建省漳浦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

福建省是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进行探索最早的地区之一,与全国其他试点地区不同的是,福建省的主要模式是农村土地经营权直接抵押贷款模式。以漳浦县为例,由于漳浦县是台湾农民创业园之一,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贷款中不转移农村土地利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不改变土地原有用途的条件下,对漳浦台创园内的农户与企业办理抵押贷款业务,这种贷款以农村土地经营权及附带地上固定设施为担保。

(四)湖北省天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

湖北省天门市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以资金在农户间的相互流转为主要形式。2009年以来,天门市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施了许多政策,对土地流转主要采取了出租、转包和合作几种措施。然而,天门市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的这次探讨以失败告终。2009―2012年,天门市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在实际上没有进步,全市的流转土地数据几乎不变均为37万亩。到2012年底,响应政策在土地流转中心登记过的土地流转仅有3万亩,农户对政策的实际参与率仅有3.2%。另外,在土地流转中,超过70%为农户之间进行土地流转,剩下的大部分流向了农户和大企业,少部分流向了政府。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比较分析

(一)优势分析

张家界市使用的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房产抵押贷款模式,它的优势主要有三点:一是拓宽了农户融资渠道;二是降低了农户融资成本;三是有助于农村的资金融通。

沐川县使用的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抵押贷款模式,它的优势主要有两点:一是将流动性差的林业资源进行了整合,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中间环节少,节约了土地流转的成本。

漳浦县使用的是直接抵押贷款模式,其中政府和金融机构的作用较大。它的优势主要有两点:一是具有有效信息沟通渠道;二是地方政府出台了合适的政策。2010年,漳浦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意见》,设立了相应的机构。

天门市使用的是农户间抵押贷款模式,它的优势主要有:一是农户间抵押贷款速度快,成本低;二是建立在亲友关系上的农户间沟通较为容易,农户间抵押贷款成功率高。

(二)劣势分析

张家界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房产抵押贷款模式的缺点有:一是业务发展面临法律障碍;二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到2014年,乡镇已办理产权证的农民住房只有10%,农村地区管理不规范,部分农户证件不齐全,限制了发展速度;三是农户难以负担收费水平较高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中介费用。

沐川县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抵押贷款模式,缺点有以下几点:一是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二是金融风险较大,林业资源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当贷款不能正常偿还时,金融机构将面临较大风险。

漳浦县使用的是直接抵押贷款模式,缺点有:一是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难以取得发包方同意的书面证明;二是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租赁合同及租金缴交凭证等资料不完整,统计登记难度大;三是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难以把控。

天门市使用的是农户间抵押贷款模式,缺点有很多:一是金融机构作用被弱化;二是政府的政策难以传达到位;三是相较于通过相关金融机构去办理业务,农户间的信用违约风险更大。

四、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的建议

(一)完善政策法规

完善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息息相关的法律。一是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机制,使农户在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过程中有法可依,依法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性。二是对土地流转主体有统一的标准,将《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规中对土地流转主体的统一定义。三是规范土地经营权登记的制度,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级划分统一的标准,加快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的质量,减少土地产权纠纷。

(二)完善投融资平台建设

完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上的管理机制。一方面,通过专业的金融机构来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问题。可以先由农村信用社负责,等到农村土地金融机构发展成熟后从中分离出来专门负责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相关的业务。另一方面,构建专业的农村信贷管理机制,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物价值评估体系的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其中,一是政府对农业贷款进行财政补贴;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这一类专门负责农村土地流转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支持。

(三)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逐步规范农村土地价值评估市场。在农户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过程中,土地的价值关系到贷款的多少,需要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以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为基础,以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交易处,以县级平台为信息网络和交易处置平台中心,以省级平台为全省土地流转和处置提供全方位服务。其中,一是土地流转信息的登记和公布,推荐可开发的项日;二是协调供求双方,稳定供求关系,办理合同签证手续;三是协调供求关系,维护土地所有者、经营者和承包者的合法权益,对土地流转进行跟踪服务,一方面,监督土地价值评估机构,保证土地价值得到体现;另一方面,监督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四)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一是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评估体系。一方面,统一农村土地流转的评估内容,规范风险评估的标准,这需要对相关机构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另一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对影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发展的因素进行评估,这些因素包括收益、成本、贷款利率和同业拆借利率等,从中选择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抵押贷款模式。二是保险公司提供相关的险种。一方面,可以完善风险补偿机制的不足之处,提高金融机构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农户的顾虑,让农户有信心进行相关的抵押贷款业务。

参考文献:

[1]袁诚.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创新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10):44-50.

[2]黄惠春,曹青,曲福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抵押性及其约束条件分析――以湖北与江苏的试点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

2014,(6):45.

[3]杨勇.拓展农村集体土地房屋抵押贷款的难点及对策[J].武汉金融,2014,(8):63-64.

[4]蒲明成,等.四川省林权抵押贷款模式及创新――基于四川省三个试点县的调查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1,(10):21-22.

[5]林建伟,刘伟平.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实践与启示――以福建省漳浦县为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10):

114-115.

贷款经营分析篇2

关键词:农地;农户;贷款需求;意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6)05-0078-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6.05.15

一、引言

当前“三农”问题己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大问题,而资金作为现代农业投入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来源是我们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资金不但包括国家投入的支农资金,也包括农民自己投入的资金,对于农民而言,资金的一般来源或是农民自有资金的积累,或是来源于借贷资金。借贷资金包括了民间的私人借贷和向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借贷。一般来说,农民自有资金积累非常有限,因此大多数资金短缺的农户不得不求助于伴有高额利息的私人借贷,这无疑会让农民的担子加重,同时会阻碍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1]。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农民没有可以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保证或是抵押品,而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抵押的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则顺利解决了这一问题,能够彻底打破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2]。以土地为切入点,着手与农村金融相结合,既可以顺利解决“三农”的资金问题又可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这对研究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的意愿是影响其开展的根本因素,因而对影响农户参与农地金融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

(一)数据来源

作者于2015年10-12月在山东省东明县进行实地调研,调研主要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并依据所取得的调研结果作为本文的数据来源。本次调研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240份问卷,样本分布在东明县的东明集镇、刘楼镇、三春集镇、小井镇、菜园集镇、沙窝乡、陆圈镇、马头镇、武胜桥乡、大屯镇、焦园镇、长兴集乡等十二个乡镇,每个乡镇发放二十份,收回有效问卷211份,问卷回收率为87.9%。调查样本分布见表1[4]。

在本次有效样本的随机选取中,男性159人,占75.4%;女性52人,占24.6%;样本年龄皆大于20岁,大都分布于30-60周岁,占76%;家庭人数多为4-5人,占62.1%;受教育程度以高中及以下为主,占到94.7%;调查中发现,少数人有过贷款经历,占比约为36%;家庭平均年收入大都分布在2-4万元之间,其中农业收入约为1万元,占总收入的35%左右,收入主要来源为外出打工,由于劳动力人数和技能的差距,每个家庭的打工收入差距较大,占到总收入60%的居多;同时根据结果我们也发现,75.8%的被调查者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不够了解。

(二)数据描述与分析

1.农户家庭收入与借贷情况。在被调查的家庭中,农户的收入来源呈现多样化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外出务工收入、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工资性收入等,其中以外出务工收入作为家庭主要收入的农户最多,占到52.1%,以种植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次之,占到28.4%。农户借贷水平比较高,借贷现象普遍,一个年度内借款2万以上的有73户,占到34.6%,其中将贷款用在为子女建房购房和婚丧嫁娶的有46户,占63%。对农户借贷渠道的调查中发现借贷途径主要有两种:向亲戚朋友借款和高利贷,仅有36户农民曾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占比约为26.5%。

2.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的意愿。根据收回的的有效问卷,农户在被问及是否愿意将农地抵押出去获得贷款时,仅有104名调查对象愿意接受,占总数的49.3%;107名农户不愿意抵押土地,影响其参与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最主要原因主要包括手续复杂、利息高、怕失去土地、对政策不够了解等方面,分布如表2所示。

3.农户关于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的受宣传程度[5]。根据获得的调研数据,相当一部分农户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知之甚少,有的农户甚至从来没听说过农地金融制度,对该政策非常熟悉的是少数家里有学历高、做生意或者是干部的家庭,了解方式主要是通过新闻报道、当地政府的宣传得知,而来自当地金融机构的主动宣传却很少,说明金融机构对农村的金融扶持有待加强。

(二)变量的选取和基本假设

本文首先选择了农户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需求作为模型的因变量,同时把自变量分为调查对象个人特征变量、农户家庭特征变量、外部环境特征变量三个方面。结合走访调查结果和相关理论研究,把影响农户参与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意愿的因素汇总于表3,主要包括变量的定义、描述和影响效果等方面。

1.被调查对象个人特征

(1)被调查对象的年龄。根据调查数据可以发现,被调查对象的年龄大都分布于30-60周岁,向两端递减,大致符合正态分布。同时也可得出,不同年龄段的农户对风险的承受程度也会不同,通常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加,农户的投资意愿逐渐降低,对抵押土地进行贷款的途径也比较抵触。因此本文假设,年龄越大的农户对农地经营权抵押抵款的意愿越低。(2)被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一个人的文化程度直接关系着他的眼界、知识面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因此我们假定,农户的文化程度越高,其投资意愿和管理风险的能力越强,进而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有更强烈的需求。

2.农户家庭特征

(1)劳动力人数和家庭规模。通常情况下,一个家庭劳动力人数越多,人均收入也就越高,对贷款的需求相应降低;相反,随着家庭规模的增加,所需要的资金相应增加,进而会对土地抵押贷款的需求上升。(2)人均收入。一般来讲,农村地区消费水平差距不大,这种情况下,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农户需要的额外资金相应降低。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农户对参与农地经营权抵押制度的意愿与人均收入呈负相关。(3)耕地规模。一个家庭的耕地规模越大,耕地的边际效用越低,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也会随着耕地的增加而降低,进而农户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也会降低,所以会更倾向于将土地进行抵押。(4)借贷经历。这里的借贷经历主要是指从正规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经历,如果一个家庭曾有过贷款经历,那么他对新兴的融资渠道会更容易接受,对抵押贷款的意愿也会相对强烈[6]。

3.外部环境特征

本文调查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贷款的优惠力度、政府的扶持政策以及关于农地抵押贷款政策的宣传力度和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优惠力度越大,农户从中取得的收益越多,进而投资意愿越强烈,最终导致农户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需求更大;通常情况下,政府的政策直接关系农户的决定,农户相信政府,一项政策从政府得到的扶持越多,农民对该项政策的信任度会越高,因而我们假设,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需求与政府的扶持力度呈正相关;一般来讲,如果一项政策的宣传力度越大,越有可能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进而被目标群体熟悉进而参与进来,所以我们同样假设政策宣传和抵押贷款意愿呈正相关;通常,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越完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越低,农户就越敢把这项沉睡的资产流动出去,进行土地抵押获得贷款[7]。

(三)模型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了SpSS19.0对211个样本数据进行了BinaryLogistic回归分析,估计结果如表4。从模型结果可以得出,所选模型取得了的良好的整体拟合效果,检验基本可行。影响农户土地承保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主要因素如下:

1.被调查对象个人特征对农户抵押贷款需求的影响。首先,从表4可以看出,性别的wald量的显著水平sig=0.714>0.05,说明模型无法拟合数据,因此性别变量对我们采用的模型没有显著性意义,所以应该剔除。年龄的回归系数为-0.625,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户对抵押土地来获得贷款的需求呈现降低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年龄大的农户通常具有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差、风险规避倾向性强、投资意愿弱等特点,进而造成贷款需求低的局面;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金融机构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往往对60岁以上的借贷者比较谨慎,所以导致农户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意愿与年龄因素呈负相关,并且sig=0.0000.05,说明文化程度因素数据的拟合效果不好,对模型贡献没有显著性意义,出现这种结果主要是因为当地的农村教育落后,以致于被调查者绝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足够的教育和知识去了解和接触到有关土地金融方面的事物,进而造成文化程度不能显著影响农户贷款需求的局面。外出务工经历因素的回归系数B=0.712,并且wald的显著水平sig=0.001

2.农户家庭特征对农地抵押贷款需求意愿的影响。从表4中可以看出,劳动力人数、家庭规模、耕地规模和借贷经历的统计量wald的显著性水平sig=0.000

3.外部环境特征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需求意愿的影响。从表4中可以看出,农户对政策宣传满意度和农户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满意度的统计量wald的显著水平sig均为0.000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东明县13个乡镇的211户农户的样本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得到了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意愿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农户的年龄、外出务工经历、耕地规模、劳动力人数、家庭规模、借贷经历、年人均收入、政策宣传、贷款优惠程度、政府扶持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同时,通过本次实地调查和模型结果分析发现,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展面临着潜在需求低、农户认知少以及农户恋土情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可作为一种重要的旨在解放农村生产力、打破资金瓶颈的金融创新途径,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已是大势所趋,故根据该次调查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速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研究发现,虽然相当数量的农户农业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日趋下降,农业收入来源也日趋多元化,但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农户对土地的精神依赖程度却没有降低,他们把土地当做保障其基本生活来源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对土地抵押贷款业务保持谨慎态度。因此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消除农户的后顾之忧,让农民脱离靠地保障生活的现状,使“沉睡”的土地资产流动起来[8]。

(二)加大政策扶持和宣传力度

首先,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对农村中低收入农户提供土地抵押贷款服务,提高这部分人群参与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积极性[9];其次,政府和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实行财政补贴、降低营业税等措施来使农户享受到切身利益,进而推进土地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展;最后,应该经常性的在农村开展专题讲座、发放手册等活动,尤其加大对没有外出务工经验、年龄较大农户的宣传力度,使其转变观念,尽可能提高政策认知度。

(三)开展农地抵押贷款试点

在我国开展农地抵押贷款试点是适应未来趋势和农村发展现状的必经之路,通过在试点地区实行政策优惠,加大扶持力度,解决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来推进当地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进而以点带面,提高其他地区农户参与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积极性,最后在各地有序推进农地金融业务的开展[10]。

参考文献:

[1]者贵昌,朱霁.关于构建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探讨―

―基于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思考[J].农村经济,2011(9):24-28.

[2]刘奇.农地抵押贷款的困境[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14(5):19-21.

[3]刘婷婷,刘钟欣,吴东丽,于丽红.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37个样本农户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3(2):38-41.

[4]赵帅,董继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山东省的调查数据[J].农村金融研究,2014(7):18-22.

[5]惠献波.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潜在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河南省四个试点县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2):9-15.

[6]靳聿轩,王志彬,张雷刚,朱杰亮,任章成.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山东省沂水县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4(10):411-413.

[7]吴洁敏,乔宇.为何农民对农地金融不感兴趣――来自大连、绍兴两地的专项调查[J].中国土地,2010(4):41-44.

[8]惠献波.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建构:动因、制约及路径选择[J].农村金融研究,2013(7):71-74.

贷款经营分析篇3

[关键词]财务 贷款 风险 控制

1 财务公司的特点

财务公司实质上是一种金融机构。其日常业务主要是为各种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和升级、企业产品销售等提供金融咨询服务,我国的财务公司主要是指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不属于银行系统的一部分。

财务公司与一般的商业公司和金融机构相比较,具有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财务公司的业务范围比较广泛,但也相对集中,广泛性是指财务公司可以从事集团公司的一切金融活动,集中性主要是指财务公司的活动范围有限,一般只能为集团内部提供金融咨询服务;二是财务公司要接受中国人民银行也企业集团的双重监督和管理;三是财务公司的资金通常情况下全部来源于企业集团内部,其资金的运用也必须在集团内部使用,不得单独从事与企业集团无关的其它金融活动;四是财务公司从事金融活动时必须遵循服务与效益相结合、服务优先的经营原则。

2 财务公司贷款项目的风险分析

财务公司贷款项目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运作风险和经营风险三个方面。

2.1 信用风险分析

信用风险主要包括借款方的基本信用风险、担保风险、财务风险和非财务风险。

借款方的基本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借款方不能按约定履行贷款合同中的一些贷款协议,使得财务公司面临借款资金不能及时回收。由于财务公司地位的特殊性,在进行贷款项目操作时常常面临顶头上司――“集团公司”的压力,受到集团公司的行政指令干扰,造成借贷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疏于对借款方基本信用的审查,从而产生了信用风险。

担保风险也是财务公司贷款项目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担保方式主要包括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四种,如果担保方的财务状况恶化时,可能直接影响财务公司顺利的收回贷款资金,甚至造成贷款资金无法追回。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出现了财务结构不合理而导致贷款资金无法正常收回的风险。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借款方无法按时偿还贷款资金或者无力偿还贷款资金;由于外界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如利率增长直接增加了公司的资本金,增加了企业偿还贷款的风险;资金再次筹资融资的风险,这直接加大了借款方的负债比率,降低了借款方偿还贷款的预期能力。

非财务风险是指借款方除了上述三种风险以外的其它风险,如借款方的经营管理出现问题或者行业形势发生逆转,可能会引起借款方企业不能正常的回收企业资金。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直接影响了借款方的贷款偿还能力

2.2 运作风险分析

运作风险是指财务公司在贷款业务运作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风险,具体来说,运作风险主要来自财务人员的操作风险、财务公司贷款业务制度风险和外部事件风险三个方面。财务人员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于财务公司人员的有意识或者无意识行为而引起的风险,如财务人员可能缺乏相应的业务能力导致贷款项目操作失误,一些财务人员可能假公济私、失职违规办理贷款项目,这种操作方式对财务公司必然产生重大的风险。

财务公司贷款业务制度风险主要是指财务公司贷款制度不完善而引起的风险。如财务公司的贷款业务流程缺失、或不完善,或相对完善但没有进行严格的执行而产生一些财务错误行为。

外部事件风险是指财务公司面临的外部突发事件影响了财务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并且产生了一定的经营管理损失。这种外部事件风险往往和采取公司内部存在一定的关联,如财务公司内部人员勾结借款方欺诈公司进而骗取贷款资金的行为等。

2.3 经营风险分析

财务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方面,具体包括行业的经济运行周期、国家的财政政策变化和货币政策变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干预以及集团公司的行政干预等。

3 财务公司贷款项目的风险控制

3.1 信用风险控制

一是要认真审核借款方的基本信用信息,重点审查借款方的法人代表信息、借款方近年来的资产负债表和资产损益表、借款方以往的贷款信息及贷款偿还情况、担保方的财务信息状况和以往贷款、担保记录等。

二是认真分析借款方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重点审查借款方的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比率分析以及现金流量分析等内容。非财务信息主要考察借款方的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企业的组织运行机构、近期行业内的变化及发展趋和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等。

3.2 运作风险控制

财务公司的运作风险控制关键在于认真分析贷款项目的运作风险,找到控制的关节关节,并制定相应的方法措施进行管理。具体来说,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完善的贷款项目运作制度,认真做好贷款项目的评级授信、信贷调查、信贷审查、信贷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工作。

二是要改变财务公司的贷款业务方式,做好贷款业务的长期规划,尽量不进行或者少进行一些短期贷款业务,贷款方式也向集约型管理靠拢。

三是耍完善现有的信贷经营管理模式,将财务公司的授信工作作为贷款业务的重中之重,针对不同的借款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每一个借款方都要建立一套独立的信用审批体系,并形成记录;加强财务公司贷款业务工作的专业化分工,明确各个岗位的责任,做到授信、审批、房贷分离,避免权力集中出现一些违规操作行为。

四是要推行责任制度和问责任度,尤其要建立一套贷款项目主要责任人的责任制度和问责制度,强化主要贷款人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责任。

五是要加强财务公司的信息化管理,提高财务公司贷款业务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3.3 经营风险控制

经营风险管理的目标主要是实现资金收益率最大化,经营风险控制的具体办法包括:

一是要建立完善的经营风险管理制度。完善的经营风险管理制度的具体实现方式为财务公司的管理层人员设置专门部门对经营情况进行实施监控,并对经营状况定期进行分析,以便达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还要建立完善的经营风险识别制度、经营风险管理制度和控制制度,对已经检测和识别的风险因适当的市场风险资本分配机制。

贷款经营分析篇4

关键字:贷款风险;特点;成因;方法

贷款业务一直以来都是商业银行一项主要的传统业务。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如何在金融行业中有效地解决不良贷款包袱,把信贷风险降至最低,是各家商业银行所必须考虑的大问题。笔者通过对商业银行贷款分类、贷款风险的成因进行简要的分析,对如何加强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提些建议,希望能为同行提供参考依据。

1商业银行贷款的分类

商业银行贷款按项目用途、性质、企业性质和产品开发生产等不同阶段划分,主要包括基本建设贷款、科技开发贷款、技术改造贷款、商业网点贷款等几种贷款。为了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加强银行信贷管理,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颁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1416号),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五级分类分别定义如下[1]:1、正常类贷款:贷款人能够正常履行合同,也能够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2、关注类贷款:尽管贷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还存在一些可能对还款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3、次级类贷款:贷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无法全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造成一定损失;4、可疑类贷款:贷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会造成较大损失;5、损失类贷款: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2商业贷款风险的成因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而且有一部分贷款逾期时间长、回收难,形成呆滞甚至呆帐的风险不断增加,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威胁着商业银行本身的生存和发展。

2.1经济环境的原因

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活跃,外部环境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企业资金周转加快盈利性强,银行所投入地方企业的信贷资金安全性高在经济周期下行阶段,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趋紧缩,企业生产经营面临重重困难,如果产供销环节出现问题,资金周转不畅,那么亏损破产情况就会大范围出现。特别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波及到地市级层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周期的稳定性,而经济周期的不稳定性又制约着地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经济周期的下行时期,商业银行将面临着融资客户的风险转嫁[2]。

2.2企业管理上的问题

在企业的自身管理上,部分企业起步晚、成长时间短,内部尚未建立起规范的管理体系,特别是某些中小民营企业仍然采用家族式管理体制,组织水平和产业水平粗放化、大路化,竞争能力脆弱,成长性差;部分企业经营风险高,自有资金不多,资产负债率高,经营业绩不稳定,抵御风险能力差;部分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中高级人才缺乏,产品的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等等。由于管理方面的因素,加之对市场发展变化反应不够灵敏,不能随市场的变化对自身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下降,这势必会造成银行先前所投放的信贷资金面临较大风险[3]。

2.3银行自身因素

作于银行层面,首先自转制以来,有一部分领导干部的经营指导思想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对商业银行的企业管理意识和经营风险意识不强,对信贷工作管理不严领导不力。其次,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够严密,缺乏自我约束机制,贷款工作中职责不明,自身信贷队伍建设不力;银行的领导体制上往往是个人说了算,使不该贷的贷了,结果无法收回贷款。最后,不少信贷人员法治观念淡薄,信贷原则和制度在有的商业银行没有真正得到落实,违法发放人情信用贷款现象时有发生,对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的制度执行打折扣,导致贷款风险发生给信贷资金造成重大损失[4]。

3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控制的方法

3.1贷款前的评估

贷款前做好各类评估工作,对债务人的道德品格、资本实力、还款能力、担保及环境条件等进行系统分析,以确定是否给予贷款及相应的贷款条件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借款人的品格无法计量,因而银行既可以根据过去的“记录”和积累的经验进行一系列调查,对借款人的品格进行评估,也可以通过专门的征信机构了解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以评估其品格。分析、评估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应从两方面来考察[5]:一是要看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品质量、销售收入以及生产竞争力;二是要看企业经营者的经验和能力,特别是要分析企业主要决策者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用人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借款人的资本情况反映了借款人的财力和风险承担能力,并作为其从银行取得贷款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同时,资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成就。贷款担保的作用在于为银行贷款提供一种保护,即在借款人无力还款时,银行可以通过处分担保品或向保证人追偿而收回贷款本息,从而使银行少担风险,少受损失,保证贷款本息的安全。银行要对借款人的经营环境变动做出分析、预测,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作为应变手段,以保证贷款的安全。

3.2贷款过程的管理

贷款过程中也是防范风险、强化管理的重要环节,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加强的。最重要的是要严格执行审贷分离机制,审查评估是项目贷款风险管理的重要一关,经过初步评估,银行已经对项目有了大致的了解,贷款申请过程中的审查除了按照评估系统的指标对经营者进行调查之外,还应注意企业固有的风险,借款人采取的措施,风险是否能减轻,银行怎样安排才能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等。另外,在审贷分离的基础上,为避免执纪不严、有章不循的非正常现象,减少个别人员的违规行为,还必须建立严格的贷款责任对应机制,形成违章能究、违章必究和有人去究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

3.3贷款后的监控

进一步强化对信贷业务从发放后到收回的全过程风险管理,把贷款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加大贷后管理在客户经理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增强其实施贷后管理的主动性。要建立与信贷业务风险滞后性特征相匹配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客户经理主动加强贷后管理。要增加贷款“三查”内容,除了要关注企业经营情况、节能环保情况、担保情况、现金流情况等常规内容外,还要重点关注企业是否存在拖欠工资拖欠税费拖欠货款,职工是否放假或轮岗,是否有高利贷融资,是否投资于股市、期市或房市,存货是否正常,结算是否正常,股东关系是否和谐,合作伙伴是否稳定等等,并将其作为判断贷款是否形成隐性风险的主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韩文广.商业银行项目贷款风险与控制[J].财经视点,2010,7:112

[2]杨红英.试析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防范[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02:89-90

[3]杨青.基层商业银行风险贷款管理转型的思考[J].财税金融,2010,02:53

贷款经营分析篇5

关键词:存量贷款规避风险

由于农村信用合作社服务对象和现行的政策环境、经营体制、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农村信用合作社发生存量贷款的风险远远高于其他金融机构。按照普遍性分析存量贷款风险的成因,主要有体制转变、市场变化、自然风险、政策性的因素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因此,探寻一条规避风险的途径,更好的为“三农”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一、农信用社存量贷款风险的普遍性成因分析

1.农信用社经营观念落后形成的贷款风险。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市场化进程推动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每一次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引起的新旧体制转轨,都给金融机构造成重大的冲击。而农村信用合作社因自身素质、经营观念落后等原因受到的冲击更大一些。

一是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农信社没有把集体贷款债务分摊到户形成呆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农村信用社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之际,经营观念未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没有及时做好农村集体债务的分摊落实工作,至使一些农村集体贷款债务没有分摊到户。有的虽已分摊到户,但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工作力度不够,面对农民不认可或农民认账不认还而束手无策,从而最终形成了大量的呆滞、呆账贷款。

二是农村乡镇企业倒闭使贷款成为坏账。许多乡镇企业借转换经营机制之机,用欺诈或变相欺诈的手段将新老账务划断,把贷款债务留在了已经为“空壳”的老企业,财产转移到新组建的新企业中。农信社追讨无策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长期挂账,随着空壳企业的破产、倒闭,贷款债务变成坏账。

三是基层商业企业在经营权、所有权发生变化时没有采取措施,使贷款质量恶化。基层商业企业在实行经营放开、价格放开、用工制度放开、报酬放开之后,采取了租赁承包及拍卖等方式经营权、所有权发生了变化。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些企业是稳定的信用贷款客户,贷款方式多为信用贷款。面对经济转型、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变化,农村信用社经营意识没有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没有采取保障信贷资产安全的措施,没有对贷款对象及贷款方式进行调整,使信贷资产质量的恶化。

四是企业在与外商的合资过程中,企业的实际资产发生了转移,而农村信用社未能及时按有关规定办理贷款的债务转移。另外,合资企业恶意逃避贷款债务也时有发生,使贷款债务追讨更加困难。

2.市场经营风险对贷款的影响。市场经营风险的影响主要分为市场经营风险对贷款人的影响和市场风险对信用社的经营的影响等两个方面。从市场对贷款人的影响来看,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尔虞我诈,给贷款人经营带来风险。市场竞争导致了一些贷款人的经营效益下降,甚至整个行业的不景气,影响到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收回。

市场经营的风险对农村信用社存量贷款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信用社没有意识到市场风险对信贷资产的安全构成威胁。在办理信贷业务过程中,忽略了必要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对贷款户可能遇到的市场风险缺乏预见性,人为的给存量贷款造成风险。

二是没有建立市场信息收集网络,市场信息把握失误。由于农信社没有建立信息收集机制,没有建立市场信息的收集、咨询、分析网络,基层社的信贷人员往往对市场的信息不堪了了,有时只能依靠贷款户自己介绍市场的相关信息,误导了基层信贷人员对市场的判断。于是,出现了对没有市场的项目或企业发放了贷款怪现象,给存量贷款风险埋下隐患。

三是农信社人员素质不高,无法驾驭市场经营。由于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受到了知识结构的影响,对贷款评估、技术分析、市场分析及对新技术、新产品信息的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低下,对一些只有短期效益而没有长期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企业发放贷款,使信贷资产存量转化成为高风险贷款。

由此可见,从信贷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市场经营风险对贷款存量风险形成的影响,有程序上的缺失,有制度和机制的漏洞,关键是农信社人员素质不高、观念落后,无法驾驭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

3.国家政策对信用社贷款带来的风险。农村信用社作为必须承担国家“三农”政策,宏观调控农村经济任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农村、农民、农业经济的支持是责无旁贷的首要任务。

目前,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利益低下,农产品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大,农村经济落后,农村信用社的涉农贷款风险先天性就大。因此,党和国家的一些对农业的导向性政策必须通过信用社信贷,来体现党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关心,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有风险也必须落实。第二,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面向“三农”的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及农民来讲,农村信用社是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对一些带有政策色彩的问题贷款的处理比较棘手,因此一些贷款就成为政策性呆账贷款,成为具有高风险性质的贷款存量。第三,由于农村信用社实行为社员服务的政策,不能单纯追求利润。因此,抵御贷款存量风险能力较差。

4.信用社干部自身素质给农村信用社贷款存量风险

一是受到地方行政干预,信用社不能自主选择贷款人和贷款方式。其二是为了竞争和争夺市场乱拉客户,不讲求经济效益,盲目发放贷款。其三是贷款不按规范化管理程序办事。个别农村信用社信领导专横,一个人说了算;有的一味照顾领导关系,不敢坚持原则。一方面是信用社干部素质低,决策不当使不该贷款的对象贷了款。另一方面在已发放的贷款中,由于贷款对象不当和贷款方式选择不当而造成了大面积的逾期贷款,形成了较严重的贷款存量风险。

二、规避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的途径

1.信用风险化解的途径。信用是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主要依据,也是规避信用风险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以上所述种种原因,贷款人的信用观念被淡化,在这时期信用发生危机给农村信用社存量贷款造成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贷款人有意违约或因客观原因无力履行合约规定的义务而造成农村信用社信贷存量资产损失的风险。其主要表现为大量贷款人不能如期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从而造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贷款应收未收利息不断积累循环上升,坏账损失更难消化。对于这种情况规避存量贷款的风险,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予以解决。

第一要对农村信用社的存量资产损失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对确属政策性因素造成的损失,由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承担消化,逐级向上报力求尽早解决。

第二给农村信用社适当放权,使之在有确凿证据的基础上有权核销一定额度的呆账。在农村信用社自身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允许其提高呆账核销比例。

第三建立健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通过建立农业保险机构,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使农村借款人在遭受自然灾害损失时得到补偿,有能力尽快恢复生产,降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

第四重建农村信用,确保农村信用社贷款安全。根据农村信用社贷款对象和经营环境特点,采取贷款信用连带担保办法。在难时能贷得出,期满能换的上。若一家违约众人连带信用受损,共同承担责任。一方面信用担保行之有效,另一方面增强信用社贷款的保障。

第五提高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驾驭市场的能力。伴随着老一代农信员工推出工作一线,新一代年轻员工上岗。建立健全信贷规章制度、完善信贷流程,树立严格遵章办事的工作作风成为农村信用社规避风险要务。同时强化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收集、分析、研判的能力,提高驾驭市场的本领是规避风险的关键。

第六转变经营观念,严格监控贷款使用过程。对因贷款人变更、企业破产等事项出现时要及时介入,采取财产保全等法律措施减少风险;对因不作为造成的贷款风险,追究经办人的经济责任,对造成重大损失的追究刑事责任。

2.规避财务风险的途径

财务风险是指农村信用社由于以上原因造成经营亏损,历年挂账难以核消。不生息资产比重过大,流动性困难,财务状况不断恶化最终形成的风险。

农村信用社的财务风险形成于1996年农行与农信分家形成的历史包袱和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通货膨胀时期的保值储蓄没得到国家的补偿,形成的巨额亏损。二是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资本金成本较高,各项存款中高成本的定期存款占到了60%以上。其大量存放央行及同业款项利率严重倒挂,形成的亏损。针对这些问题规避财务风险的途径是:

一是厘清责任,共担历史包袱。按照历史包袱形成的原因,采取由国家、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各自承担责任的办法逐步予以解决。

二是利率政策向农信倾斜,解决利率倒挂。中央银行应体现党和政府对“三农”的支持,对农村信用社转存于央行的农民存款实行利率优惠,解决利率倒挂的现象。

三是实行减免税收政策。农村信用社承担支农的重任,国家可将其作为农业企业从而给予一定的减免税政策的扶持,尤其是对贫困山区和高风险信用社在一定期限内实行免税的优惠政策,以使其充分得到休养生息,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

3.规避经营风险的途径

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是指其经营不善而导致的存量贷款资产风险。规避经营风险的途径:一是要树立市场经济经营理念,明确服务“三农”的宗旨,做强不做大,量力而行,规模适中,降低经营成本;二是强化领导。通过优化人力资源管理,选聘有现代金融管理能力的人出任农村信用社的领导,使农村信用社经营健康发展,控制经营性信用风险。第三,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强化稽核监督,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力度和责任追究制,保障农信经营绿色发展。第四,创新服务农村经济产品,强化成本意识在做强服务“三农”事业的同时,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五,要加强信用社员工教育及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并大力引进和培养计算机技术人才,为农信事业培养一大批有敬业精神、有经营思想、甘心为“三农”服务的干部职工队伍。

参考资料:

[1]浅谈湖南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和对策《企业开发》2009.9

贷款经营分析篇6

一、我国金融风险的现状

1、金融效率递减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银行业还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相抗衡。随着外资银行的纷纷抢滩,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放开,我国银行业面对的挑战将更艰巨。一方面国内人民币业务的蛋糕将与外资银行分享,另一方面外汇国际结算业务将逐步被拥有人才、技术、资金优势的外资银行所垄断。如果按照目前流行的说法,20%的客户拥有80%的存款,那么外资银行只要搞定20%的客户,就能在我国资金市场上呼风唤雨,这并不是天方夜谭。把炒得沸沸扬扬的“爱立信事件”和美国花旗银行在中国分支机构对小额存款收费这两件事连起来看,外资银行的竞争是有备而来,目标非常明确。对中资银行来说,“引狼入室”已成定局,如何“与狼共舞”靠自身的努力,求生存、求发展才是燃眉之急。

2、信贷资产质量差

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偏高的不良资产率正困扰着金融业的发展。2003年,国务院为强化对金融业的监管工作,将监管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成立了银监会。近期,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委重拳迭出,一是连下三道银行令,反洗钱;二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局初定。成立农村商业银行也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加强全体联合,提高农商行整体抗风险能力的处置意图已十分明朗。

无论是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还是站在某一单一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角度看,加强对金融业的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结合我国金融业的实际,需要在盘活存量、放活增量上下工夫。就微观经济而言,关键要健全银行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杜绝不良贷款的“超生”。

二、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

建立有效的银行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是指建立银行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银行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

(一)建立银行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

风险识别是一种实践。更多的是凭识别者的判断能力、识别手段和经验总结。建立银行风险防范的识别机制,目的是为了认识风险。

宏观的风险,由于我们所处位置的局限性,事实上很难把握。结合我们自己的工作实际,风险识别应侧重于微观风险的识别,风险识别的关键是抓好两方面工作。

1、建立较完善的信贷档案

“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真实记录,是进行贷款管理的必备资料。”参照国际金融机构的做法,结合自身实际,较完善的信贷档案应包括:(1)基本情况。(2)财务状况。(3)担保抵押文件。(4)分析报告。(5)备忘录。根据人民银行的监管要求,所有企业贷款和大额个人贷款均需实行一厂一档管理,尽可能完善。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现在又在搞信用村镇建设,发放信用贷款,对千家万户的农民也应一一摸底登记,否则,信用贷款的风险就无法有效控制。这是建立风险识别机制的基础。而要真正建立较完善的信贷档案,关键靠信贷人员自身的努力。如要建立一个企业信贷档案,就是腿勤、手勤、脑勤。和工办、税务、工商等部门经常保持联系,看企业是否依法纳税,是否已吊销营业执照,是否还生产正常;对其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以及住所地的村(居)干部要加强联系,以了解其人品和诚信状况;对其自身要经常联系,正面了解,必要时深入车间,就产供销情况进行现场解剖,并按季写出分析报告。

2、关注早期预警信号

通过早期预警信号的识别,有助于发现和预测贷款的现有问题和发展趋势,来确定贷款的按期足额偿还的可能程度。早期预警信号很多,主要有:(1)财务不健全。(2)三项资金占用不合理。(3)财务状况不良。(4)营销网络不健全。(5)企业或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社会声誉败坏,等等。企业早期预警信号的出现有时是单一的、也有时是集中性发生;有时是短期的,马上会调整过来;也有时是中长期的。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能像测算股票一样绘制“k线图”,而只能靠管理者自身时时关注和把握,客观、冷静地判断、分析早期预警信号、这是建立风险识别机制的关键。

(二)建立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

在银行风险防范的事前预警中,银行风险分析是核心。银行风险分析具体包括财务分析和非财务分析两方面。建立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目的是为了把握风险。

1、财务分析。根据会计分析的要求,财务分析的指标主要有盈利比率、效率比率、杠杆比率、流动比率四个。财务分析成功的关键是获取企业真实的、全面的、准确的报表。但遗憾的是我国一些企业在这方面信用极差。部分企业备有应付财税、银行、工办的三套不同的对外报表。本身就是一本糊涂账。这就使我们对企业的财务分析缺乏现实基础。为此尽管我国相继出台了《会计法》、《审计法》、《统计法》等,却管不住一双弄虚作假的手。这既有国民素质问题,也有法制的不健全问题,更有管理的不到位问题,等等。所以,对企业的财务分析,还需多张报表共同分析。

财务分析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财务分析指标不是孤立的、僵化的,而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指标。通过财务分析,我们才能对企业有比较真实、准确的了解。

2、非财务因素分析。按照西方商业银行的观点,非财务因素主要是指借款人的行业风险因素、经营风险因素、管理风险因素、自然社会因素以及银行的信贷管理等因素。

(1)行业风险分析

每个企业都处在某一特定行业中,将面对同一行业基本一致的风险。一般可以从借款人行业的成本结构、成长期、产品的经济周期性和替代性、行业的盈利性、经济技术环境的影响、对其他行业的依赖程度以及有关法律政策对该行业的影响程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借款人所处行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并由此判断借款人的基本风险。

(2)经营风险分析

可从借款人的经营规模、发展阶段、产品单一或多样、经营策略等方面了解借款人的总体特征,分析其产品情况和市场份额以及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风险因素,来判断借款人的自身经营风险。对企业而言,这个过程是最复杂的,也是最根本的。如果说行业分析是群体分析,那么经营风险分析则是个体分析。通过它可以直接分析具体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程度。

(3)管理风险分析

主要是通过对借款人的组织形式、管理层素质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经营管理作风等方面来考察借款人的管理风险。在中国一般对客户重在物的风险分析,特别是客户的主要财务、信用指标的考查;西方许多国家银行对一般客户重在人的风险分析,特别是法人代表的“人品”分析。事实上,人是最能动的因素,忽视人的管理而只重视物的管理,其管理效率是令人怀疑的,这也是造成中国特色的信用危机的根源之一。通过管理风险分析,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企业兴衰的脉搏。

作为金融机构,密切关注开户企业的管理,并不时督导开户企业加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很有必要。

(4)信贷管理风险分析

实践证明,一些贷款不能及时、完整地收回,其原因并不完全在借款人一方,金融机构对贷款缺乏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有必要对金融机构信贷管理进行风险分析。

①违反法律、法规发放贷款。

这些贷款由于在法律上得不到充分保护,具有先天不足。如上阶段金融机构搞的福利贷款损失惨重。吃了几条鱼,发了几张煤气票,结果贷款被“套牢”。这是变相抬高利率发放所造成的。还有上阶段,有些金融机构片面强调存款立社,为了突击拉存款,甚至为了月末、季末的一夜潇洒,不惜泡大户,贷款累大户,结果鸡飞蛋打。这是不正常竞争引起的违规操作。

②缺乏有效的贷款监督。

这是可能造成贷款被挪用和资金使用不当的主要原因。如有的贷款被挪用于归还其他债权人的贷款,或未经银行同意将回笼资金投入炒房地产、炒股票、期货等另一高风险的交易中去。特别是以贷还贷现象事实上相当普遍,这将对担保合同的有效性直接构成威胁。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企业贷款的以贷还贷率占40%左右,如果企业普遍性经营不善,合同纠纷将会把我国金融机构拖垮;又如贷款资金被挪用更是防不胜防。圈地热和房地产业“发烧”目前最引人关注。

③对到期贷款催收不力。

贷款经营分析篇7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有效的金融扶贫方式,在我国已有近20年的发展历史。该信贷方式解决了农户生产生活中筹资难的问题,提高了农户规避家庭财务风险的能力。目前,尽管学术界对小额信贷的政策效果已给予了广泛的关注,认为贷款对低收入家庭资产积累和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已有研究中对于小额信贷的实施效果尚存在一定分歧。此外,小额信贷对农户福利影响的测度主要停留在收入、消费等变量上,未考虑农户的其他福利。国内外研究小额信贷与农户福利的文献大致包括三类:小额信贷对收入增加的影响研究;信贷改善福利和脆弱性的研究;不同区域和项目的小额信贷影响的实证研究(孙若梅,2006、2008)。典型的文献如:桑德菲尔(Sandefur,2010)对参贷群体所获福利的实证研究表明:小额贷款提高了农户收入水平,但收入的增长并未引起食物支出或儿童受教育年限的增加。施鲁德(Schroede,2009)通过测量越南不同信贷机构小额贷款的经济效果,发现贷款额的增加会提高家庭消费支出水平,且影响系数在0.193—0.212之间变动。内尔吉兹(nargis,2008)将孟加拉国2700个随机样本分为三组(从未参贷、偶然性参贷、经常性参贷),并采用1998—200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三组人群的总福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个群体的福利水平都呈上升趋势,但经常参与小额信贷的群体增长最慢,从未参贷群体反而增长最快。因此,他认为应将小额贷款用于帮助最贫困人群,使其福利达到社会平均水平,以发挥其最大作用。阿萨德和迈特拉(islam和maitra,2008)通过比较参贷农户与未参贷农户在遇到生产生活中的冲击时的反应,发现参贷农户应对冲击能力更强,即小额贷款有利于降低农户面对冲击的脆弱性。从国内来看,孙若梅(2006,2008)对中国扶贫经济合作社的经验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小额贷款对农户收入的贡献程度与使用贷款次数及决定收入的其他因素有关,小额贷款主要通过非农经营投入影响收入水平。李锐、李宁辉(2004)则利用孔达卡尔(Khandker,1995)提出的福利模型分析了农户借贷行为对其福利状况的影响,细化了小额信贷对农户福利影响的途径,即农户受教育年限、土地规模等因素通过影响农户借款数额进而影响其收入和福利水平,发现借款对农户纯收入和福利状况在统计上有显著影响。朱熹(2006)分别建立收入和消费模型对农户借贷的福利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正式借贷和非正式借贷对农户收入和消费的增长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刘燕丽(2008)进行案例分析得出小额信贷通过有效缓和农户脆弱性来防止农户陷入贫困的结论。王春蕊(2010)利用河北省幸福工程小额信贷项目10年评估调查数据,对小额信贷参与农村扶贫的贡献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小额信贷额度、项目类型和项目经营状况等指标对小额信贷政策的效果有显著影响。本文以某市为例,对福利指标进行拓展,研究小额信贷对农户福利的影响程度和方式。

二、数据来源及样本情况

调查地市是全国率先推行农户小额信贷的地市之一,小额信贷覆盖面广、实施效果良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分两步进行抽样:第一步,采取典型抽样法,选取该市小额信贷政策推广最好的甲镇和乙镇为主要调查区域;第二步,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两镇中的a村、B村、C村、D村、e村5个村庄,共发放问卷220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84份,其中,参与贷款的76份,未参与贷款的108份。具体情况如表1。从农户获得小额信贷的渠道来看,样本农户中82%通过当地农村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11%通过商业银行,只有极少数农户通过民间信贷机构或其他方式获得小额贷款。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信用社与农户联系较多,手续相对方便简单;另一方面,其他金融机构宣传力度不够大,信息的不对称使农户无法做出新的选择。从农户的理想借贷金额来看,36%的农户选择1万元以下,21%的农户选择2万—4万元之间,34%的农户选择4万—10万元之间,9%为10万元以上。现实中放款额多为1万以内,但很大部分农户期望更高额度的贷款(2万元以上的达64%),当前的放贷金额难以满足农户较高的贷款需求。从农户的理想还款期限来看,39%的农户觉得1—3年较合适,34%的农户认为6个月到1年较合适。我们发现,农户是根据其生产周期和资金流动状况做出选择的。从农户贷款的用途看,67%的农户将全部或绝大部分(占贷款金额的80%以上)的金额用于生产性支出,这与当地的产业特征是密不可分的,当地多数贷款农户从事养殖、种植等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连续的资金投入和周转。

三、变量选取与模型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说明

本文将农户的福利定义为农户通过小额贷款在生产、生活中所获的好处。在国在国内外关于小额信贷与农户福利的研究中,大多以收入或消费近似替代福利,忽略了其他福利因素,如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经营规模、生产经营模式、教育、医疗等因素。为了全面考察小额信贷对农户福利的影响,本文选取收入、消费、生产经营规模、生产经营模式为因变量,并选取贷款金额、户主受教育程度等为自变量。具体指标及释义见表2。

(二)模型设定及结论分析

1.影响农户福利因素的模型分析。农户收入、消费、经营规模、经营模式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影响,且上述4个变量分别受自变量X的影响,各个自变量Xi之间相互独立。针对福利的4项内容,构建模型如下:其中,X1表示农户贷款额,表示样本农户特征,包括户主受教育程度(X2)、土地规模(X3)、性别结构(X4)、理想还款期限(X5)、贷款资金用途(X6)、男性人口(X7)、劳动力人口(X8)、户主年龄(X9)。、、、分别表示各式的随机干扰项,描述各个自变量以外的因素对模型的影响。根据以上回归模型,通过eview5.0软件处理,消除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并剔除不符合经济意义的因素后,得出如下分析结果:以上结果表明:贷款金额(X1)、还款期限(X5)、生产性用途(X6-2)对农户收入、消费、经营规模、经营模式均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影响,即贷款金额越多、还款期限越长、生产性投入越大,农户的收入、消费增加越明显,经营规模、经营模式变化越明显,而农户受教育程度(X2)对农户收入、消费、经营规模、经营模式均具有较显著的负影响,说明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收入、消费反而越低,经营规模、经营模式变化越不明显,这与一般经验不符,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经营环境和机遇等因素的差异,使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福利反而不如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户。

2.福利的测算与对比。本文在同一福利指标下建立总福利模型,分别量化参贷与未参贷农户福利,再将同一收入水平的两类农户的福利进行对比,从而分析得出小额信贷对农户福利的影响程度。模型设定如下:其中,、、、分别为福利因素Y1、Y2、Y3、Y4的权重,并且。为确定4个福利因素所占的比重,本文设计了有关农户福利因素的评分表,该表涉及福利的4个因素,每个福利因素设置0—5分。在调研中,农户对每个因素评分,若所评分为5,则表明该福利因素所占比重最大,为0则最小。将农户评分表中所附分值进行加总平均,得出收入、消费、经营规模、经营模式的权重分别为30.16%、19.05%、25.40%、25.40%。由此得出福利模型:Y=0.3016Y1+0.1905Y2+0.2540Y3+0.2540Y4以上结果表明,当收入、消费、经营规模、经营模式各增加1个单位时,福利分别增加0.3016、0.1905、0.2540、0.2540个单位。由此可见,大多数农户认为与收入或与收入相关的因素能较大改善其福利水平,而消费对福利的影响则较小。将样本各特征值代入模型,加权求和得出所有参贷农户福利变化量的平均值为19037.80,所有未参贷农户福利变化量的平均值为4552.62,参贷农户福利变化量明显高于未参贷农户福利变化量,即小额信贷对农户福利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为了进一步比较小额信贷对不同收入农户的影响,本文将农户按还款后年平均收入进行分组,分为低收入、较低收入、中等收入、较高收入和高收入5个收入层次,计算出各收入层次的福利变化(见表3)。从上表可得,两类农户的福利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即收入越高,小额信贷对农户福利的改善越明显。这一方面是由于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追求更高收益,往往将政策倾向于较高收入群体,更充分地满足他们的贷款需求。另一方面,小额信贷对农户福利的影响与农户原有的经济基础及农户使用资金的方式有关。即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往往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较强的应对能力,能更有效地使用资金创造效益,因此福利改善也相对明显。鉴于此,小额信贷机构和政府部门应对低收入农户提供及时的指导和技能培训,优化其资金使用方式,增强政策的实施效果。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运用横向对比和多元回归的计量模型分析了小额信贷对农户福利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额信贷对农户收入、消费、生产经营规模等福利因素具有促进作用;而贷款金额、贷款投入到生产活动中的比例及参贷农户的还款期限则是影响农户福利的关键因素。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扩大小额信贷的覆盖面,使其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贷款需求

一方面,加大贷款在生活性或应急性消费上的投入,如教育、医疗、住房等。另一方面,将小额信贷的投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加大对养殖业、种植业等产业的投资力度,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二)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优化小额信贷政策

根据农户不同的生产周期,将其还款期限差异化;研发新的金融产品,推出小额贷款套餐服务,使其满足不同的贷款需求,如对部分从事养殖的专业户实施一定额度的联保。

(三)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兼顾公平和协调发展

一方面,不同农户由于原有经济条件、文化水平等的差异,参贷后获得的福利效果大不相同,这又大大加剧了贫富差距。因此,贷款机构和政府部门应对弱势农户提供及时的指导和技能培训,优化其资金使用方式,改善其福利水平。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禀赋、政策推广力度及社会风气的不同,不同区域小额信贷的参与率及效果存在明显差异,这加剧了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对此,政府部门应予以重视并加强交流、互帮互扶,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贷款经营分析篇8

[关键词]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两权一房

一直以来,农村产权抵押被认为是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农户最有价值的资产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是宅基地使用权。2006年福建三明、宁夏同心等地就开始了此类尝试。此后,湖北荆门、山东枣庄、湖南邵阳、浙江温州等许多地方也相继开展。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92号)的文件中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开办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并选择了一些地区作为试点,浙江宁波就是其中之一。改革中,各地试点取得实际效果,但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一方面,现行法律明确规定农村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用于抵押。另一方面,对于农村产权抵押可能产生的风险,各方观点不一。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针对宁波市江北区“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案例的分析,进一步提出政策建议。

一、“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开展现状

“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指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质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农村住房抵押贷款。

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质押贷款最高可达其所提供质押股权面额的80%,贷款期限最长为一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是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为服务对象,贷款金额最高可达其所提供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评估价值的60%,其价值则由该区街道(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心认定。贷款期限灵活,根据生产周期和实际经营需求确定。农村住房抵押贷款是以农村住房抵押贷款担保方式申请贷款的一种贷款方式。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农村住房的土地只有使用权,因此在抵押贷款之前,必须先取得江北区建设部门负责办理的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申请核准表。贷款额度根据该住房在抵押期内的折旧、价格变化及处理费用等情况确定,原则可达评估价值的60%。贷款期限较长,短期贷款最长可达一年;中长期贷款一般为1年至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宁波市江北区与2009年先后了《关于开展江北区农村“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工作的试行意见》和《关于印发农村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工作激励机制实施意见的通知》,并要求各相关单位起草与之配套的政策文件。至此,江北去的“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正式开展。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如成立专门的工作组、建立抵押贷款风险基金等,为贷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持。“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实施以来,较好的解决了有地生钱、有股生钱、有房生钱的问题,为辖区农民筹集资金。促进创业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有效的解决了融资难的瓶颈。2010年上半年,江北区累计贷款余额达8368.49万元。

二、“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制度存在的问题

“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的开展尽管取得了骄人的成果,问题也依然存在。

1.农户抵押物的法律依据缺失

从目前金融产品创新的情况看,“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已经突破法律。但由于我国土地的公有性质及土地承包经营权对于保障农民生活的特殊意义,目前我国的相关立法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态度。显然,现行法律对以家庭承包方式获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所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农民房屋进行抵押持否定态度,在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必然会遭遇法律障碍。

2.贷款及相关保障制度不完善

贷款实施的过程中,具体贷款细则和发放标准有待完善。对作为整个贷款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违约贷款处理阶段,没有明确规定,对于违约贷款的具体处理机制措施也无章可循。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的保障担保机制,贷款风险较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尚未进入,而农村信用社则完全暴露在风险之下。农村信用建设也相对滞后,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考虑不足。

3.抵押合同的法律效力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在对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的法律禁令依然有效的情况下,抵押合同纠纷一旦诉至法院,法官面对法律与政策的冲突又当如何判断?尽管全国各地的改革试点中普遍强调在办理抵押前的确权和发证,但权利的登记不过是农村产权的合法性公示,为流转提供操作便利,并不能因“有证”推出抵押合法的结论。纠纷一旦诉至法院,当事人一方若提出抵押违法、合同无效的主张,法院要做出完全符合法律规定和政策要求的判决无疑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三、进一步推广发展“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制度的政策建议

1.加快立法,明确农地经营权抵押范畴

为使农地承包经营权、农房抵(质)押贷款更具现实意义,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破除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法律障碍,把权益具体化、法制化,赋予农民更加充分、完整且有保障的权利。具体措施如下:抓紧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农村享有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处理四种权益,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用作抵押进行融资;认真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根据具体情况把土地所有权明确到户;完善承包经营权登记和承包经营权证书制度,以登记的方式公示,把这项权力真正落实到农户、落实到地块,提高其公信力。

2.加快农业生产保障制度建设

政府财政部门建立专门的贷款损失保障或补偿机制。在贷款发生违约、农村信用社实现抵(质)押权较困难时,实施抵(质)押物收购或进行贷款风险补偿,弥补农村信用社可能出现的处置亏损和不良贷款;保险部门要在现行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开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保险品种,以降低农村信用社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实现贷款风险分散转移。创造条件使金融机构愿意进入农村抵押贷款市场。

3.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担保机制

采取“财政补贴引导推动化商业运作”的方式,建立地方政府主导型信用担保公司,为农户的抵押贷款提供担保。具体措施是在财政政策优惠的引导下,针对农户贷款创业的不同类型、具体情况以及专业知识,建立不同类型的信用担保公司提供信贷担保以及其他综合性的服务。通过这种方式,为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疏通渠道,减少来自抵押物的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1]巴泽尔.《产权的济济分析》(中译本).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2]哈特等著.《契约经济学》(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邓纲.我国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前景――基于成都市相关新政的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0.11

[5]肖诗顺,高锋.农村金融机构农户贷款模式研究――基于农村土地产权的视角.农业经济问题,2010.4

[6]王勤伟.农村房屋抵押法律问题探析,2009

[7]王洪.作为不完全契约的产权:一个注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刊,2000.2

[8]姜长云.农村土地与农民的社会保障.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1

贷款经营分析篇9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信贷管理 理念更新

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产业务是贷款,其结构的优劣直接影响信贷资产质量,进而影响其生命力。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机构收缩,农村的金融服务不断被弱化;而农村信用社处于农村金融的第一线,主要为广大农户、个体私营组织、乡镇企业等各类农村经济组织服务,与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为了对某市农村信用社的目前贷款结构的基本状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进一步研究当前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对策,笔者先后在该市的不同地区选取四个有代表性的农村信用联社进行了调研,这次调研围绕着贷款结构展开的。

一、现状

1.贷款结构的总体概述

某市及部分县(区)的贷款情况表

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产业务是发放贷款。该市2005年各项贷款余额415426万元,当年累计发放477464万元,累计收回424862万元,净增52602万元,增幅为14.50%。其中:农户贷款累放315558万元,占各项贷款比重为73.68%;农业经济组织贷款累放18242万元,占各项贷款比重5.78%;而农村工商业贷款累放22831万元,占各项贷款比重5.79%;其他贷款只占14.66%。由此可见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贷款投向是农户、农业经济组织和农村工商业,是为“三农”经济发展服务,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的最好体现。除了全市总的贷款情况外,笔者还列示了其中几个县的情况。

2.各类贷款的结构分析

(1)以农户贷款为主的贷款结构

从贷款的数量上看,涉农贷款占投放总量的95.44%;从各种涉农贷款所占的比重来看,农户贷款总额所占比重最大,接着是其他贷款,再次是农业经济组织,最后是农村工商业贷款。农户贷款总额最大,其中的小额信用贷款所占份额却不大,但农户小额贷款中不良贷款很低为0.39%。

(2)农村经济组织的不良贷款率偏高的原因分析

农村的新型产业结构突破了传统生产要素,经营方式从个体走向合伙经营,贷款主体不断增多,农民从事的生产经营项目也不断增多,由于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拉长,贷款资金占用时间也相应拉长,资金需求呈扩张趋势。由于农村经济组织所需的贷款资金数额较大,贷款期限增长。当其出现经营管理不善等异常情况的时候,贷户偿还本息的难度就大,因此较易出现无法偿还贷款,其不良贷款率较高。如表所示,各个县的农村经济组织贷款中不良贷款比率都很高,全市为30.85%。但是也有例外,就是a县的该类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为2.42%。

由于农村经济组织贷款面临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分辩机会和风险,为防范风险必须慎贷。

3.贷款质量的现状分析

部分县(区)不良贷款情况

由上表可知,该市的不良贷款比率普遍较低,而且比起上年,全部是下降趋势。

(1)不良贷款比率较低的原因分析

①直接收回不良贷款。由于农村信用社各级管理部门层层下达清收不良贷款任务,县联社分解到各基层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净压缩任务,信用社再将任务落实到每个信贷员。经过信贷人员的清收直接收回部分历年发放不良贷款,是不良贷款的数量减少,降低了不良贷款比率的一个原因。但是,从调查的结果看,直接收回陈年的不良贷款不多,说明通过直接收回不良贷款来降低比例的力度是有限的。

②借新还旧减少不良贷款。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银发〔2000〕303号)规定,贷款符合“四个条件”即:借款人生产经营正常,能按时支付利息;重新办理借款手续;贷款担保继续有效;属于周转性贷款”可以进行盘活。由于农村信用社目前还实行期限管理的贷款“四级”分类,导致通过办理“借新还旧”减少不良贷款,从而掩盖的贷款的真实形态,这种的现象占一定的比例。

③呆账核销不良贷款。农村信用社通过以经营效益,通过核销不良贷款,实行账销案存保留追溯权,也是当前降低不良资产比率主渠道之一。

④中央银行票据置换不良贷款。由于国务院提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央提出扶持政策,因此人民银行按2002年底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用于置换信用社的不良贷款。这也是近两年来,降低不良贷款的主要因素之一。

(2)不良贷款率下降原因分析

①从客观上的分析,除了上述四点原因产生不良贷款比率下降的客观原因外,导致不良贷款率下降的还有一个是信贷规模的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经营规模壮大,农村信用社也不断加大信贷规模,增加新的贷款投入,在总贷款中不良贷款不变的前提下,不良贷款占比也随之下降。

②从主观上讲,由于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的力度不断加大,对于不良贷款措施不断加强。基层农村信用社相应做出依法清收、责任清收、岗位清收,以及奖励清收等措施。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全市各个县的不良贷款率与上年相比全都下降,而且现在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二、对策和启示

从上述的分析情况可以看出,农村信用社经营的是传统单一的金融产品,特别是资产业务单一性更加突出,所以信贷管理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来说更加重要。如何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如何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已成为重要的课题,为此,明确当前存在的不足,更新经营理念,进行更加严格管理要求,是农村信用社兴衰的关键。笔者提出四个方面的看法。

1.明确市场定位和客户战略,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思路

(1)找准市场定位是当务之急

农村信用社肩负着服务“三农”的特殊使命。服务“三农”,支持农村经济,是农信社必然选择。如果背离了这一定位,农信社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为此,农信社对“三农”的信贷资金投入应逐年增加,金融服务应逐步改善,积极推进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县域经济是农信社的基础和主战场,应充分利用农信社扎根农村、贴进农民的优势,提供个性化、规范化的金融服务,增强农民和经济组织对农信社的依赖,同时巩固发展城乡客户资源,建立完善具有自身特点的客户体系,不断开拓业务领域和市场空间。

(2)巩固优良的客户群体是关键

场经济环境下不光银行选择客户,客户也要选择银行。因此信用社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思路,就是要分析现有客户、了解潜在客户、巩固优良客户,跟上商业银业的竞争节拍。工作中,要有高招和实招,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培养与客户的感情,把贷款和存款联系起来,发展综合性的业务服务。

(3)创新业务品种是持续发展的动力

农信社应积极转变金融理念,开发创新金融产品,发展中间业务,推广“联保贷款”、“社团贷款”业务,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快捷、高效的服务。继续采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方式,努力满足广大农户的信贷资金需要。同时不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范围,加大对农户的指导和服务。

(4)建立有效的营销战略机制

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点多面广、工作量大、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是目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客观问题。为了生存和发展,农村信用社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必须提高自身经济效益,追求和实现利润最大化,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步骤是抓好贷款营销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对贷款营销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将贷款营销与组织存款、清收盘活相结合。要彻底改变“衙门作风”和“官商习气”,变坐门等客为上门服务。其次是要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营销机制,制定较为完善的营销方案,使营销工作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再次是要完善贷款营销体系,建立营销网络,提高社会信用。

2.严格五级分类推行和清分,真实表现资产质量

(1)推行五级分类的必要性

贷款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旨在促进农村信用社树立审慎经营、风险管理的理念,揭示农村信用社贷款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发现贷款发放、管理、监控、回收以及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判断、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全面推行五级分类,对于农信社向“市场化、商业化”前进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对于农信社来说,抓好五级分类工作一是有利于摸清家底,对信贷资产质量心中有数;二是有利于会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三是有利于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四是体现在农信社信贷管理理念的的转变,通过贷款五级分类,能够统一思想,转变观念。

(2)进行严格的五级分类清分

一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经办人员素质。对农户贷款进行风险分类,需要业务技能高、分析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工作作风实的经办人员,因此要加强对经办人员的培训,提高经办人的综合素质。二是要有创新工作方法,及时收集基本信息。要突破无法分析农户财务信息的思维误区。三是要细化分类标准,充分揭示贷款内在风险。四是加快电子化建设,提高风险分类科技含量。

3.采取行之有效措施和办法,盘活现有不良贷款

(1)依法清收

依法清收指通过法院对不良贷款进行清收。依法清收的对象是恶意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企业、单位和个人,通过依法清收可以有效改善和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

(2)责任清收

责任清收是指能够确定具体责任人,并负有终身清收责任的贷款。不良贷款谁发放的就由谁去收回,不能收回贷款要追究放贷员的责任,做到贷款发放“包放、包收、包资金安全”。这种规定可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3)岗位清收

岗位清收是指信贷人员对包片辖区内负有岗位清收责任的贷款。岗位决定责任,你在什么岗位上就要承担什么责任,不管不良贷款是不是你发放的,你都有责任收回。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信贷员的责任心和收回不良贷款的紧迫感。

(4)奖励清收

奖励清收是指信用社拿出专项费用设立清收盘活不良贷款集体和个人奖项,奖励清收盘活不良贷款成绩突出的单位和员工。奖励清收可以切实调动所辖单位和员工清收盘活不良贷款积极性。

此外,农村信用社还可进行不良资产保全。对一时难以收回的贷款逐一落实债权,必要时重新签订借款合同,如果不良贷款在两年内不催收,担保人就不承担责任,因此必须在两年之内对其进行催收,农村信用社可采取半年就催收一次的办法以保全信贷资产。

4.建立切实可行责任追究制,实行终身责任追究

(1)明确信贷岗位的责任制,加大考核力度,实行责任追究力度,增强信贷员责任心,从源头上控制贷款风险。

(2)严格信贷损失的赔偿制度,凡是对贷款造成损失的,对相关信贷员应有一定的经济处罚,并按照贷款审批权限分级全额追究审批人员的贷款损失赔偿,体现了责权利对应的关系。

(3)实行信贷责任的终身追究制度,防范信贷人员发放人情贷款、关系贷款及杜绝违反贷款操作规程,以贷谋私。

总之,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对经济建设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正在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如何把现有的农村信用社建设成为管理上乘、业务稳健发展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将是金融研究的重要内容?为了达到此目的,除了国家适当的政策扶持外,更重要的要从农村信用社内部抓起,重点抓好信贷管理,明确市场定位和客户战略,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思路;严格管理,采取行之有效措施和办法,盘活现有不良贷款;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良性循环,实现了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

参考文献:

贷款经营分析篇10

一、农发行当前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由于个人道德而产生的风险。农发行的信贷道德风险,主要是信贷工作人员,因个人道德修养不高或是非标准不清,违反信贷规范,主观故意形成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受理和调查评价阶段时。信贷人员不按照规定受理贷款申请,不严格执行贷款准入条件和限制性条件要求。在审查贷款申请资料时,不认真审查,甚至帮助贷款客户弄虚作假,人为忽略材料的完整性、合法性、规范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在撰写调查报告时夸大客户经营业绩,隐瞒事实真像,只反映借款人合规性信息,而对借款人所存在的风险提及较少,甚至主观回避主要风险点。决策者只是在调查人员提供的信息上分析决策,无法掌握借款人的风险信息,从而在贷款审批和发放时,难以对贷款风险全面掌握、客观评价和有效控制,致使信贷项目从开始就有损失的可能。二是贷后管理阶段。在贷款发放后,信贷人员贷后检查流于形式,忽视对借款人贷后经营情况变化的跟踪了解,没有对贷款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缺乏对经营风险的理解,因而难以及时发现和有限处置风险,导致贷款无法按期收回,形成不良贷款。

另外,道德风险还客观存在于借款人方面。主要表现在企业法人代表、主要股东和重要管理者不讲诚信、恶意骗贷、抽逃资金、转移资金等。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有关人员素质低下,同时还与企业所有者、管理者等之间的矛盾,有关人员的不良嗜好等多方面原因有关。

(二)信贷操作风险。国务院57次常务会议以来,农发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商业性贷款规模逐年增加,且发展迅猛,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也不断增加。但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复杂局面,农发行我行管理信贷风险的能力仍显薄弱,信贷业务仍然存在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监督不力、责任认定不到位是信贷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为加大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力度,农发行内部及有关外部监管机构组织了大量现场检查。但这种检查多是自上而下运动式的、就事论事式的专项检查,而非内在性的和制度化的检查,由于这种检查不能从体制上查找原因并加以整改,缺乏持续跟进的责任认定、追究机制,诸多问题屡查屡犯的现象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二是关键岗位制约制度执行乏力是信贷业务操作风险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先行制度中对一些关键岗位有明确界定,但这些制度执行起来并不顺畅,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制度的执行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借口而大打折扣。从目前看,认真分析每一笔不良贷款,主要有贷款前调查风险、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抵押担保风险、贷款使用中的风险、清收中的法律障碍、受偿中的风险、处置风险等等。从考查、发放、管理整个过程梳理分析,半数以上是由道德因素造成的,另外主要就是操作风险。三是信贷业务风险防范权责不对称导致风险控制滞后。农发行与各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依然严重,借款人往往利用这种信息沟通不畅在多家银行获得远远超过其自身承债能力的授信,导致各家银行竞相通过放松担保条件等手段进行竞争,既不利于信贷市场竞争环境,又增加了银行经营风险处置。农发行自身内部信息也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的问题。目前的信贷监测工作还不够系统和全面,各种监测方法和对象相对独立,只注重重点监测,全面监测较少,这样就有可能出现监测死角和盲区,有些风险就不能及时发现和揭示。监测手段相对原始,加重了基层行负担,目前的非经营性监测、“两高企业”监测,都是靠支行信贷人员手工填制报表逐级上报,时效性、可靠性差。已开发使用的风险预警系统与Cm系统还有其他多个系统并列使用,客户人员发生一笔业务要同时登录多个系统,这些都造成了基层行重复劳动,加重了基层行负担。Cm2006系统在风险监测方面的功能尚未发挥出来,到目前为止,系统只限于重复手工审批流程,统计、分析等功能还未发挥作用,贷款客户数量、贷款分类统计和分析尚需手工完成。

二、农发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

信贷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防范信贷风险,提高贷款质量,是农发行稳健经营、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孜孜以求的目标。实施信贷风险的防范管理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基础工作、管理水平、员工素质等诸多方面。农发行应该从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方面入手来加强防范信贷风险:

(一)加强员工教育,防范道德风险。防范信贷风险,首先要筑牢信贷人员的思想防线。信贷人员只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廉洁自律意识,才能在信贷活动中主导自己的行为,自觉规避和防范信贷风险。防范道德风险必须加强信贷人员“三个方面”的教育。一是职业道德教育。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好任何岗位工作的保证,对信贷人员尤为重要。要从熟悉业务、顾全大局、秉公办事、恪守信用、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等六个方面对信贷人员进行教育引导,并将这些职业道德规范自觉融入信贷管理工作、贯穿贷款操作流程的各个环节。二是遵纪守法教育。重点学习金融违法犯罪的种类、构成要素、处罚及量刑,使信贷人员明白哪些信贷行为是违法犯罪,触犯了会受到怎样的刑罚,达到不越“雷池”的目的。加强案例警示教育,通过组织信贷人员学习上级转发的案件情况通报、举办法制教育培训班,剖析案件根源、历数犯罪危害、反思自身问题,不断增强信贷人员的守法合规意识,自觉规避和抵制信贷不廉、不法行为,防范道德风险。严查贷款违纪违法行为,通过采取向社会公开承诺、设立举报电话、建立贷款回访制度、加大信贷检查监督频率等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信贷违规、违纪和违法行为。对违规违纪的,给予限期收回贷款、退回违规所得、经济处罚以及警告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对诈骗等违法行为,坚决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三是爱岗敬业教育。爱岗敬业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先决条件,员工只有爱岗敬业,才会激发出工作的热情和动力,才会积极作为并追求工作的完美,并将个人行为与单位目标保持一致性。因此,要把培养信贷人员爱岗敬业意识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积极开展理论探讨以及“行业树形象,岗位树标兵”等活动,用正面的典型引导人、激励人。同时,要强化制度约束和责任追究,用反面的教材警示人、告诫人,使信贷人员自觉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在信贷管理活动中,时刻坚守道德防线和法律制度防线。

(二)提升员工素质,防范操作风险。构筑以人为本工程,健全贷款责任制度。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和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信贷业务和管理中,人才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在信贷风险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全体信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切实增强风险意识,防范信贷风险。一是要对进入信贷岗位的专业人员要求符合一定的标准,信贷员一般须有正直、踏实和谨慎的素质;二是要注重信贷人才的培养,既要做好基础理论知识、业务技能的学习,更要重视法律诉讼知识、心智技能的培训和锻炼;三是要通过以老带新,实施师徒帮教制,使每一位信贷人员都具有识别风险、把握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四是要实行奖勤罚懒考核,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业绩突出的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对业绩差的给予处罚;五是要落实信贷责任追究制,按照《贷款通则》的规定,实行行长(经理)负责制,同时明确信贷工作岗位责任制,凡是贷款造成损失的,对相关责任人应有一定的经济处罚,加大贷款责任追究制度的实施力度,防止出现“踢皮球”现象。

(三)实施客户授信管理,不断优化贷款结构。实施客户授信管理,就是收集市场动态和客户经营情况,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充分评定客户偿债能力和意愿,审慎地确定授信额度,减少信用风险的一种方法。一要科学测评客户信用等级。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时点值与平均值相结合,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分析相结合,年度评审与不定期评审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客户的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分析其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根据客户的行业、产品、经营管理、经营者素质和信誉等因素分析其发展前景、管理能力、信用状况,经综合评定后得出客户信用等级。通过信用评级把信贷风险防范的重点从事后监督转为事前防范,以风险分类的标准衡量潜在客户,优化客户选择,不断提高我行基本客户群的整体质量。二要运用信贷组合管理原理,分散贷款风险。通过授信业务的对象风险评级组合、行业企业类别组合、授信业务品种组合、业务回报率和期限组合,来防范和分散授信业务在某一客户、某一行业或某一产品上的集中风险,也要尽可能规避社会经济环境和周期的风险。同时根据市场和客户经营变化、资金往来情况等,适时调整客户授信额度,从而保持贷款安全性和流动性、盈利性的三性统一。三是要注重搜集分析主要股东和主要经营管理者的个人诚信信息,防范个人道德风险。农发行应加强与税务、海关以及司法部门的联系合作,多渠道查询有关股东和经营管理者纳税信息、诉讼信息等;要引进并利用好个人征信系统,强化同业合作和信息共享,查询是否有有信贷违约等不良记录和信用劣迹。

(四)完善信贷内控制度,防范业务运作风险。从加强管理,防范内部风险出发,农发行必须建立一整套的信贷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用信程序,强化监督机制,不断地进行检查、辅导、整改和考核,逐步达到制定制度无漏洞,执行制度无弹性。首先要完善和规范用信业务程序,必须进一步健全审贷分离制约机制。审贷分离是提高发放贷款质量的基本保证。这不但要从实际上、而不是从形式上做到机构分立,更应该做到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协调发展。贷款程序规定信贷部门的工作程序,要在贷款的“调查、审查、决策、检查、收回”的环节上环环相扣,达到层层把关,控制风险之目的。例如,贷款调查部门必须全部完成贷款调查程序后,才能将贷款调查材料上报贷款审查部门,审查部门在进行贷款审查前,必须首先核实贷款调查部门是否全部完成了贷款调查程序,若发现有漏掉的程序或步骤,就有权要求贷款调查部门进行补课。其次,要做到有章可循,规范运作、严格管理。根据信贷业务管理的一系列办法和规定,结合当地实际,依照经营合规化、操作规范化、文本标准化的要求,有效防范信贷手续上的法律风险和其他人为风险。贷款发放后要加大对信贷专业执行制度的检查频率为着力点,夯实信贷基础管理,做到边检查、边辅导、边整改、边学习。并定期和不定期的召开信贷风险分析例会,达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交流信息、共同提高、堵塞漏洞、防范风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