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产的划分依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4:06

金融资产的划分依据篇1

【关键词】金融资产分类;标准;比较;金融市场

金融资产的分类是金融统计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在国际通行的各种统计规范中,金融资产分类也是重要关注点。充分认识我国金融资产分类调整详细方向,是确保金融统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一、金融资产分类的重要意义

在金融活动的分析和参与中,对金融资产的分类一向是重要的内容之一。金融分类能够有效的帮助金融从业者在处理金融统计问题中的各类问题,促进金融分类的完善化和精确化。分类金融资产的原因在于:一是它关系到金融资产以及负债数额的计算;二是作为资产结构的风险性、流动性评估的依据;三是它也是金融从业公司会计报表制作的依据。对于金融资产分类,需要根据使用报表的实际需求来考虑分类的方法,在一些情况下需要更加详细的报告,而对于一些业务面比较广泛的公司而言,对于一些新生的金融工具的分类以及对于金融工具更加细致的划分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93Sna和2000mFS两大标准之间的对比

2000mFS和93Sna在金融资产分类上并没有根本性区别。mFS在金融资产这个本质概念的含义上没有做出改变,也就是“是指一切代表未来收益或资产合法要求权的凭证,即为一切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交易,具有显示价格和未来股价的金融工具的统称。”两者的金融资产分类标准也没有区别。两者的实际区别为,mFS在金融资产的分类上更加具体,同时也做出了更多的补充与完善,对于存款、金融衍生产品、回购协议等新生分类作出了进一步补充。

具体来看,两者对金融资产的分类存在着区别,Sna在分类的类型上显得较多,对于金融资产的大类划分上将金融资产和负债简单的分为七种,分别是: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流动资金、股票以外的证券(包括衍生金融工具)、贷款、股票或其他权益、保险专门准备金、其他应收应付账款。Sna对于一些大类划分增加了更加详细的划分,对于保险专门准备金而言,分为投资者对养老保险或保险准备金的所有部分、预付费用和索赔准备,对于贷款和债券则将其依据实践加以分类。

mFS在分类上除了分类细化也有着其他的变化,增加了回购协议和证券出借、金融衍生产品、本币与外币存款、其他非贷款资产等分类。其它改变有如下几点:首先是分出了新的金融衍生品类别,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其次是债券的分类被进行了细化,增加了新的债券分类方法,分类更加精细与科学,对于其类型加以划分为长期债权、短期债券、抵押担保债券和其他衍生债券;再次是对于股票的划分,对于金融性公司的股票以及其他股权负债方的资产在记录上一同记录,再根据其具体情况按照股权投资、留存收益、各类准备金、价值调整等类型分别划分类型;最后mFS对于一些新的金融工具也加以收录,在总体上显得更为精密。

三、Sna2008对金融资产分类方面的改进

93Sna对金融核算体系而言是一件重大更改。93Sna对于全部的金融衍生工具都作为金融资产加以考虑,并根据其具体特性加以分类。

在此基础上,2008年推出的《货币与金融统计编制指南(2008)》又加以扩展,雇员股票期权也被计入,将此分类变为“金融衍生工具和雇员股票期权”,并根据其功能将其划分为期权和远期。其在金融资产分类上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在资产的分类变得更加详细,对非股票证券、贷款、股票和其他股权、保险技术准备金、金融衍生工具和其他应收应付账户这五类资产完善更改其定义,同时也对这几类分类的二次分类进行了概念更改和详细化。

现阶段,Sna2008已正式颁布,它对金融资产分类的更改与补充显得更加细致精密。具体情况包括:对于一级分类的数量增加了,变为八个;对于股票以外的证券这个显得不明确的概念改变为债务证券这个分类(其内容与定义并未改变);股票和其他权益被改为权益和投资基金股票的称呼,而权益的概念包括上市与非上市股票,投资基金股票则作为一类单独的金融资产被划分出去;保险专门准备金的概念被扩大化变为“保险、养恤金和标准担保计划”。

四、我国目前金融分类实施现状

就日前来说,我国在金融资产分类的划分中还是比较落后的。虽然新兴的金融工具已经出现于市场上,在各类金融资产统计的分类中却并不能得到准确的反映,这就是显而易见影响到了金融资产统计工作的开展。而虽说一般对新型工具也有着一定的统计记录,但其归属尚不明确,不能正确的确定其作用与类型。一方面,在金融分类上并不严谨。根据日前我国的财务准则,企业或金融机构所持有的债券既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又可能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甚至还有可能是持有至到期投资。不同的类别计量方法完全不同,会导致不能准确计量财务情况,而准则对这一点没有明确规定。对于来自二级市场然而持有者打算长期持有的股权资产,也具备属于长期股权投资和交易性金融资产两种不同类别的特性,虽然说这种问题并不常见,但是就造成了可以通过简单的计划改变金融统计情况的问题,显示了目前我国的金融准则还不够严谨,不能完全应对所有情况的不利现状。

另一方面,日前也存在着金融资产统计中的核算范围问题。根据相关法规,金融统计包括在中国人民银行审批和监管之下的所有金融活动,但这一标准在实际中执行并不如人意,对市场上实际的金融活动来说,审批和监管的日标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也造成金融统计和核算对于不断发生的变化也要跟随变化。

对于我国目前的金融统计情况而言,要加强对国际标准的认识与了解,同时对于各种业务情况精熟于心,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灵巧的运用金融分类标准,但也不能违背法律与法规。

最后,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不断根据国际标准完善金融资产分类体系,把握国际业界金融产品与类型的不断变化,加强对各类分类本质的认识,促进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五、结语

金融资产分类具有变化性,在对金融资产分类的认识中,要不断的与国际化接轨。对于分类的确认是日前工作的重点,对于不同的分类加以注意,更好的为统计目标所服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于金融统计分类的新修正相比于过去的标准更好的反映了国际金融市场局势的变化,更好地指导了金融统计工作的进行,对于我国优化金融体系有着巨大的作用与帮助。对于金融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金融行业从业人员需要增加对业界的认识与了解,对于业界的新趋势新情况加强认识,增加了解,从而更好地将理论与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李晓敏.金融资产的分类与计量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12-01

[2]邓.成金融资产分类问题的研究――基于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影响

[D]西南财经大学,2014一04-01

[3]金B.iFRS9金融资产分类与计量的变化对我国的影响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12-01

金融资产的划分依据篇2

关键词:中国制造业;金融加速器;对称性;门限面板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6-26-04

一、引言

中国经济周期存在金融加速器效应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相关的实证文献更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国金融加速器效应的非对称性。宏观层面,赵振全等(2007)运用门限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我国宏观经济和信贷市场的非对称性关联;微观层面,袁申国等(2011)运用微观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考察了我国金融加速器效应依地域、企业规模和宏观经济形势三个方面而呈现出的非对称性。袁申国等(2009)和曹永琴(2011)从行业层面分析了金融加速器效应的非对称性。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地域和行业层面存在客观的划分方式外,对于公司规模的金融加速器效应非对称性的分析,以往的划分方式都过于主观化,也即作者往往经验性设定某个企业规模为划分大小企业的标准,或干脆把样本按大公司、小公司对半分。本文认为,对金融加速器非对称性的考察,不应该只建立在对样本的经验性划分基础上,其划分标准本身应该有其理论的合理性和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所以本文认为,将应划分标准,或者说门槛参数,同样作为未知参数进行估计,鉴于此,本文使用门限面板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其次,袁申国等(2011)的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层面的427家上市公司在1999年至2009年期间内的公司规模金融加速器效应并不明显,特别是东部地区的上市公司尤为突出。我们认可袁申国等的研究结果,同时这个结论也使得我们更进一步的思考,金融市场的摩擦和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的确是摆在我国金融市场上一个不可置否的现象。然而如果这种非对称性并不是显著体现在公司规模这个绝对值上,是否是体现在负债资产比这个相对值上呢?关于企业面临的外部融资约束问题,早在1988年,Fazzarietal开创了经典的FHp范式,在考察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及非对称性时,对企业的划分就使用了长期负债对资产的比率为标准。我们借鉴FHp选取门槛值的方式,展开相应研究。

本文后续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变量的选取和计量模型设定;第三部分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为本文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变量与模型设定

本文数据全部来自wind数据库,包括了沪深两家证券交易所上市的703个制造业企业,从2001年到2014年的年度微观财务数据看,剔除了样本期间内数据缺失和严重资不抵债的公司,并对微观层面的财务数据进行winsorize处理,即将每个变量1%分位数以下的观测值用1%分位数观测值截取,99%分位数以上的观测值使用99%分位数观测值截取。宏观数据包括价格水平,基准贷款利率。其中为了得到通货膨胀真实利率,本文用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求得。

(一)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金融加速器理论告诉我们,在资产负债表渠道中,经济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状况,进而改变企业外部融资成本,对投资行为的变动产生显著效果。因此,企业层面的投资行为和各项财务指标是本文分析的关键,这里我们参照相关文献,引入invest,投资,作为回归分析的被解释变量;Debt,负债对总资产的比率,反映了企业资产负债表的状况,并以其系数来测度微观层面金融加速器效应。控制变量包括:income,营业收入对总资产的比率;lnnV,公司规模,以净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r,月度加权的一年期基准贷款利率。门限变量Debt,同上。需要指出的是,门限变量,就是依此变量某个具体取值为标准对样本进行划分的变量。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度量方法如下表所示。

(二)计量模型设定

除了利率使用当期以外,所有解释变量及门限变量取一阶滞后放入方程中。i(・)为示性函数,表示当括号内的条件满足时,取值为1;不满足时取0。Const为常数项,μi为个体异质性,为分析方便,设定e(μ|x)≠0,其中X为全部解释变量,也即固定效应模型;ε为随机扰动。

门限回归模型的特点,就是将门限参数(用以划分样本的标准)作为未知参数进行估计。R.Hansen(1999)建立了面板数据门限估计的方法和一系列统计检验。模型一中,不仅包括系数α,β和常数项为待估参数,门限参数q同样也为待估计参数。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以往样本分组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门限回归不仅包括了变量系数,门限参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对模型本身也需要假设检验,即对于模型一,我们有理由怀疑回归模型的“门限效应”是否显著存在,也即,我们提出原假设H0:不存在门限效应。方程形式为:

(2)式相对于(1)式的区别在于,由于不存在门限效应(反映在模型中即不存在金融加速器的非对称性),对于所有样本,投资对负债资产比均使用相同的偏系数回归。在此假设检验下构造的统计量取值如果过大,或对应的p值很小,我们有理由否定原假设,即承认门限效应,或者说非对称性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对大小公司的划分实际上忽略了中间“过渡”性规模企业的存在,也即“不大不小”规模的企业,他们同样存在区别于其他规模的金融加速器效应,体现在回归模型中,我们应该使用两个分类标准将样本切割为三部分,即模型:

q1与q2分别表示两个阀值(阀值,即门限参数)水平。(3)式实际上是对门限模型(1)所进行的模型设定检验,在验证门限效应确实存在后,必须继续确认是单阀值模型还是双阀值模型,如果原假设单阀值效应被否定,接受存在双阀值的门限效应模型。当然,对于更多的阀值和更高阶的检验,重复上述过程即可。

为了进一步考虑金融加速器效应时期差异性和资产负债结构非对称性的交互作用,引入模型二:

这里t为时间虚拟变量,表示在经济下滑时期取1,经济增长时取0。承接模型一的估计结果,本文使用已估的阀值q作为区分公司的门限参数(当然,如果双阀值的模型显著成立,则(4)可以继续扩展,其他的情况不再赘述)。系数向量α的意义分别是:α11与α12表示资产负债率不大于q的企业在经济衰退和经济增长时的金融加速器效应;α21和α22分别表示资产负债率高于q的企业在经济衰退和增长时的金融加速器效应。关于经济下滑时期的定义,本文使用GDp增长率来衡量,具体的标准是,如果后一年的GDp增长率低于前一年,则记后一年为经济下滑年度,经济上升的年度依次类推。

(三)待论证命题

参照理论分析和以往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待论证命题:

命题1:以资产负债率为标准划分的不同企业,金融加速器效应存在差异,即模型一中,|α1|

命题2:经济下滑时期的金融加速器效应要大于经济增长时期金融加速器效应,即模型二中,|α11|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一

由于本文模型的数据结构是703面板个体,时间维度为14期,属于典型的短面板,在估计系数的标准差和进行显著性检验时,为了排除扰动项组内自相关性,在门限参数的估计结束后,对方程的估计采用聚类稳健的标准误。首先考察门限效应是否显著存在的假设检验:

表1显示,单阀值效应检验,即原假设:不存在门限效应,p值为0.04,在5%的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即存在门限效应;同时,双阀值效应检验中,原假设:只存在单阀值效应(备择假设为存在双阀值效应),p值为0.143,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故认为非线性的门限效应存在,且为单阀值模型。

通过模型内生选择门限参数而最优拟合非线性模型,得到门限参数q,也即资产负债比,估计值为0.6801。以此为界限,资产负债比高于0.6801,对应于传统金融加速器理论意义上的“小公司”,所受到金融加速器影响理论上应大于资产负债率低于0.6801的公司。下表给出了不同年份的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占比。

表3所示,所有系数均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经济学意义良好,投资关于企业规模偏效应为负并非违反理论预期,这和本文变量的度量有关,因为这里投资使用的是投资对总资产的比值,只是企业规模越大,总资产的增长速度越大于投资的增长速度,所以表现出企业净值的边际效应为负。投资对资产负债率显著为负,说明在中国制造业内,企业层面存在明显的金融加速器效应,其中资产负债率高于0.68的企业金融加速器效应为-0.122,即资产负债率提高1个百分点,投资率将会下降0.122个百分点;而资产负债率低于0.68的公司,投资对资产负债率的偏效应只有-0.104,绝对值低于高负债率公司的0.122,说明不同资产负债结构的公司间存在不同的金融加速器效应,这验证了我国制造业金融加速器效应的非对称性,只是不同于以往文献的分析,本文对非线性区间的划分,不是依据绝对的企业规模,而是资产负债结构,然而这种做法的直觉依然是明显的:在金融市场存在摩擦,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企业外部融资溢价和资产负债率成正比,因为过高的资产负债率意味着企业的还债能力弱,违约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在金融市场上借贷的风险溢价更高。

至此,命题1得到验证,即:以资产负债率为标准划分的不同企业,金融加速器效应存在差异,负债率高的企业金融加速器效应大于负债率低的企业,表现在模型一中,|α1|

(二)模型二

模型二中,利用模型一的结果,直接按已估的门限参数将样本分割,同时按照经济上升和下降的年份再次将样本分割,进而考察不同资产负债结构的公司,在不同经济环境下表现出的金融加速器非对称性。依据前文的年份划分方式,选取2002、2003、2005、2006、2009、2012、2013、2014,八个年份为经济下降期,其余的年份为经济上升期。同模型一的回归分析一致,模型二仍然使用聚类稳健标准误。

t*Debt*i(Debt>q)表示经济下降年份低高负债率公司的投资对滞后一期的资产负债率偏系数,t*i(Debtq)*Debt表示经济上升年份高负债率公司的偏系数,(1-t)*i(Debt

由表5知,在经济下行时期,资产负债率高于0.68的企业金融加速器效应为-0.128,负债率低于此值的公司,金融加速器效应为-0.108;在经济上升时期,资产负债率高于0.68的企业金融加速器效应为-0.104,负债率低于此值的公司,金融加速器效应为-0.091。这个结果不仅说明了金融加速器效应在不同资产负债结构和外部经济环境下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同时这种非对称性与理论预期非常吻合。控制外部经济环境,从不同资产负债结构引至的差异性上看,在经济上行时期,高负债公司的偏系数绝对值0.104大于低负债的0.09,在经济下行时期,高负债公司偏系数绝对值0.128大于低负债公司的0.108,说明在任何时期,负债率高的企业金融加速器效应大于低负债企业;而控制公司资产负债结构,从不同时期外部经济环境引至的差异性来看,资产负债率高于0.68的企业,在经济下行时的金融加速器效应为-0.128,绝对大于其在上行时期的效应-0.104,资产负债率低于0.68的企业,在经济下行时的金融加速器效应为-0.108,绝对大于其在上行时期的-0.091,说明控制住不同的资产负债结构,经济下行时期的金融加速器效应要大于经济上行时期金融加速器效应。这种资产负债结构和经济环境的交互非对称性很好的符合了理论预期。

至此,命题二得到验证,即:经济下滑时期的金融加速器效应要大于经济增长时期金融加速器效应,体现在模型二中,|α11|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中国制造业703家上市公司2001年到2014年年度财务数据和相关宏观数据,运用门限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微观企业层面金融加速器效应的非对称性,具体的结论如下:(1)我国制造业企业依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同存在明显的金融加速器效应非对称性。(2)将考察非对称性的样本分割内生化处理,即构造门限参数并进行估计,得出资产负债比0.68为划分样本的标准,为门限参数估计结果。资产负债比高于0.68的企业金融加速器效应要明显大于资产负债比低于0.68的企业。(3)共同考察资产负债结构和外部经济环境的交互作用和其非线性表现形式,发现控制住外部经济环境,资产负债率高于0.68企业的金融加速器效应要明显大于资产负债率低于0.68企业的金融加速器效应;控制住企业间不同的资产负债结构,经济下行时期,企业的金融加速器效应,要明显大于经济下行时期企业的金融加速器效应,说明我国制造业的确存在依资产负债结构和外部经济环境差异而产生的金融加速器效应非对称性。

本文研究意味着:政府在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促进制造业发展时,应考虑到其公司层面的金融加速器效应和其非对称性,具体的信贷政策应针对不同资产负债结构的企业差别对待。而在运用货币及信贷政策调整经济短期波动时,更要针对在经济景气或衰退时,金融加速器效应的不同特征,相机干预。

参考文献:

[1]曹永琴.中国货币政策行业非对称效应研究――基于30个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1,(01):3-15.

[2]赵振全,于震,刘淼.金融加速器效应在中国存在吗?[J].经济研究,2007,(06):27-38.

[3]袁申国,陈平,刘兰凤.汇率制度、金融加速器和经济波动[J].经济研究,2011,(01):57-70.

[4]袁申国,刘兰凤.中国金融加速器效应的地区(下转第80页)(上接第28页)差异比较研究[J].财经研究,2011,(11):91-101.

[5]B.S.Bernake&m.Gertler.agencyCost,networth,andBusinessFluctuations[J].americaeconomicReview,1989,(03):45-47.

[6]m.Gertler,S.Gilchrist.monetarypolicy,BusinessCycleandtheBehaviorofSmallmanufactureFirms[J].nBeRworkingpaper,1991,(04):21-22.

[7]B.S.Bernake,m.Gertler,S.Gilchrist.theFinancialacceleratorandtheFlighttoQuality[J].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96,(05):33-35.

[8]B.S.Bernanke,m.Gertler,S.Gilchrist.theFinancialacceleratorinaQuantitativeBusinessCycleFramework[Z].nBeRworkingpaper,1998:3-6.

[9]R.B.Hansen.thresholdeffectsinnon-dynamicpanels:estimation,testing,andinference[J].Journalofeconometrics,1993,(02):345-368.

[10]B.mojon,F.Smets,p.Vermeulen.investmentandmonetarypolicyintheeuroarea[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2002,26:2111-2129.

[11]p.Vermeulen.BusinessFixedinvestment:evidenceofaFinancialacceleratorineurope[J].oxfordBulletinofeconoicsandStatistics.2002,64,(03):217-235.

金融资产的划分依据篇3

对要投资的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是基本建设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只有做好可行性研究工作,才能使项目的许多重大经济技术问题得以明确,形成解决方案,得出合理结论,使投资者的决策建立在科学而不是经验或感觉的基础上,保证建设项目以最小的投资换取最佳经济效果,对于可行性研究这门综合科学,其在项目投资决策和项目运作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小视。

一、可行性研究是建设项目申请有关部门核准的依据

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向当地政府、规划部门、土地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申请有关建设许可文件的依据。为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可行性研究对拟建项目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的设想提出了办法和措施,国家规划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可根据可行性研究具体审查用地计划,办理土地使用手续。可行性研究为确保项目达到环保标准,提出了治理措施和办法,这些信息可作为环保部门对项目进行环评、具体研究治理措施,签发项目建设许可文件的主要依据。

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承担风险,谁收益”的原则,并最终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国家改革了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并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按照核准制的要求,建设单位应就拟建项目编制项目申请报告,报送项目核准机关申请核准。项目核准批复文件,是办理土地使用、资源利用、城乡规划、安全生产、设备进口和减免税确认等手续的主要依据。而项目核准申请报告的主要内容,即项目申报单位情况、拟建项目情况、拟选建设用地与相关规划、资源利用和能源耗用分析、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经济和社会效果分析等,都是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要明确或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投资决策和编制设计任务书的依据

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确定项目是否进行投资决策和编制设计任务书的依据。一个投资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很难凭经验或感觉进行投资决策。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投资体制的改革,把原来由政府财政统一投资的体制变成了由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的多元投资格局,打破了由一个业主建设单位无偿使用的局面。因此投资者和国家审批机关需要通过投资决策前的可行性研究,明确该项目的建设地址、规模、建设内容与方案等技术上是否可行,法律上是否允许的评价结果,确定对此项目是否应该进行投资、如何进行投资以及哪种投资方案能取得最佳的投资效果等,避免项目方案的多变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和时间的延误。

三、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筹措项目资金的依据

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筹措资金,特别是向银行申请贷款或向国家申请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也是其他投资者的合资理由根据。项目建设单位基本上都需要就其拟建设的项目进行权益和/或债务融资。凡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潜在的合伙人融资或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的项目,必须按照规定向有关部门报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帮助它们了解拟开发项目的投资收益水平和所面临的风险。银行等金融机构、潜在合伙人或国家有关部门只有通过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全面、细致的分析评估,并认定项目确实可行后,才同意贷款、投资或进行资金补助。如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以及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都要求把提交可行性研究作为建设项目申请贷款的先决条件。

同时,对于属国家计划综合部门对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可行性研究是国家各级计划综合部门对固定资产投资实行调控管理,编制发展计划、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投资的重要依据。由于建设项目尤其是大中型项目考虑的因素多,涉及的范围广、投入的资金数额大,可能对全局和当地的近、远期经济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比如有些工程项目耗资大、工期长,因此,这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内容就要更加详细,才能作为计划综合部门实际对固定资产投资调控管理和编制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

四、可行性研究是建设单位与各有关部门签订各种协议和合同的依据

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与各有关部门签订各种协议和合同的重要依据。一个项目所需的建筑材料、协作条件以及供电、供水、供热、通讯、道路运输、交通等很多方面,都需要与有关部门协作。而这些供应的协议、合同都需要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商谈。近年来,国家提出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过去那种普遍存在的条块行政隶属关系和无经济责任的状况已大部分被合同经济关系所代替。项目法人及项目主管部门可依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同国内或国外有关组织和生产业主签订项目所需的原材料、能源资源、运输、工程设施、工程发包、水电供应以及资金筹措等协议合同。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拟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供需采购计划的依据。可行性研究中对拟建项目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已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论证认为可行的,项目建设单位方可依据可行性研究拟定的新技术引进和采购新设备的计划。

五、可行性研究是建设项目下阶段规划设计工作和编制初步设计的依据

可行性研究是建设项目下阶段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要依据。因为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项目的选址、规模、建设设计方案构想、主要设备选型、单项工程结构形式、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种类、建设速度等都进行了分析和论证,确定了原则,推荐了建设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后,规划设计工作就可据此进行,不必另作方案比较选择和重新论证。

金融资产的划分依据篇4

第一条根据省、市融资精神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融资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相关规定,我县加大了融资力度。为切实加强融资资金的管理,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本暂行办法所称融资资金是指县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的融资机构(以下简称融资机构)代表县人民政府向金融机构贷款融资资金,项目招商融资资金,吸纳民间资本、社会资本融资资金,资产资源融资资金,打捆到省市融资平台融资资金(以下简称融资资金)。

第三条各融资机构和县财政局是管理和监督融资资金的职能机构,对融资资金的使用和偿还实施管理和监督。

第四条融资资金实行政府担保、财政兜底。县财政部门向省、市等相关部门出具偿还贷款财政兜底承诺书。融资机构是融资资金的承贷、还贷主体,负责全县融资资金申报工作等事务,积极敦促各项目业主按时偿还贷款本息。各项目业主要与融资机构签订贷款合同,承担贷款户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负责按时偿还融资资金的本息。为如实反映融资成本,加大融资申报力度,按承贷项目实际到位融资资金的3%提取融资申贷费用。

第五条使用融资资金的项目业主应严格按照本暂行办法的要求,完善好项目建设程序、项目评估、项目监管等工作。

第六条成立县融资资金管理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分管项目建设的副县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县政府办、县工业园、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财政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建设局、县交通局、项目融资机构等单位组成,下设县融资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融资项目审定、融资资金的拨付、核算和监督等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地点设在县财政局。每年从各承贷项目实际到位融资资金累计金额中提取7‰作为融资资金管理的办公经费。

第二章承贷与使用

第七条各融资机构管理的融资资金,应严格遵守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及借款合同的条款规定,坚持计划转借、择优扶植、资产保证、专款专用、谁借谁还本付息的原则进行承贷和使用。

第八条使用融资资金的项目业主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

(2)经营方向和业务范围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3)借款项目业主应具有计划部门的批复文件并经县政府批准同意;

(4)资金使用效益好,具备还本付息的能力;

(5)在银行已开设基本帐户。

第九条具备上述条件的借款单位,应向融资机构提出借款申请和其它应具备的相关条件和资料;融资机构根据借款单位的申请,对其财务状况、盈利的稳定性、发展前景、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等条件和资料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后与贷款单位签订预借款合同,合同中必须对贷款的种类、用途、金额、利率、期限、还款资金来源及方式、违约责任等进行明确,报县融资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审定,方可签订借款合同和办理借款手续。各融资机构按项目主管部门审核的项目工程进度情况和经项目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县融资资金管理领导小组领导签署批复的工程支付申请报告拨付资金。

第十条设立融资资金结算专户和在会计核算中心设立经费专户。使用融资资金的项目业主应在指定的商业银行开设专户,预留银行印签。资金结算专户只办理转帐业务,不办理现金收支业务。

第十一条各融资机构根据项目业主建设项目的工程进度及时安排用款计划,并报县融资资金管理领导小组批准下达。为确保贷款资金按时付息,项目业主只能使用90%的计划资金,其余10%资金留各融资机构专户,以备付息。

第十二条融资资金的工程预决(结)算,须经财政部门或财政部门委托的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审查认定,作为办理工程款拨付和工程竣工决(结)算的依据,并根据出具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结论,再予以清算。

第十三条融资资金的项目建设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质量终身追究制,并按规定程序办理立项、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报建等有关手续,上述手续同时报县财政局、各融资机构备案。

第十四条为加强对项目业主使用融资资金的监督管理,成立项目业主使用融资资金监督管理小组,对项目业主的财务开支实行五人会审制。五人会审由分管各项目的政府负责人、分管项目单位的主管部门负责人、各融资机构主要负责人、项目业主法人代表以及经办人组成。项目业主对工程款的支付,根据合同要求按工程进度支付,业务经费的支出由项目单位提出申请,报融资资金领导小组批准,由各融资机构拨付项目单位经费专户。

第三章贷款偿还

第十五条利用融资资金收购储备土地的土地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土地收益金额缴入财政专户,再由县财政将应付的贷款本金和利息拨入各融资机构资金专户;财政承贷用于市政等公益事业项目的融资资金,由财政列入当年预算,并根据合同约定,由县财政拨入各融资机构资金专户。

第十六条各项目单位和融资机构应当做好还本付息资金需求的测算和准备,按照借款合同的约定,制定还本付息方案,在每年年初提交县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并在所承贷的融资资金到期日3个月前,将应还本息如数拨付各融资机构资金专户,对能产生效益的项目建设单位,到期未能还本付息时,各融资机构和财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依法采取措施,向建设单位收取借款本息。

第四章监督与检查

第十七条每年年初,各融资机构应将上年度融资资金使用和偿还情况向县融资资金管理领导小组汇报。每到位一批融资资金,融资机构应及时向县融资资金管理领导小组汇报,县融资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向县政府常务会议做出专题汇报,并根据到位资金的额度、时间及项目运作情况,研究决定该资金的使用和偿还方案。

第十八条融资资金的使用依法接受同级和上级计划、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的审计和监督。县融资资金管理办公室负责对融资资金使用情况实行日常监督和检查。

第十九条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纠正,并分清责任,依法处理。对截留、挤占和挪用融资资金的,应责令其限期归还。逾期仍不归还的,将依法扣缴款项和停止拨付有关资金。

第二十条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财会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依法对本部门、本单位各项财务活动实施会计监督。对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财会人员应当及时向本部门、本单位提出书面意见,有关领导仍坚持其决定的,财会人员应依法向其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反映情况,责任由有关领导承担。财会人员明知资金使用不符合财政法规规定,不予制止,又不向有关领导提出意见和向其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反映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融资资金使用和偿还实行项目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不按时归还融资借款本息和截留、挤占、挪用融资资金以及因工作失职造成资金损失浪费的,由融资资金管理领导小组责成相关部门和单位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并给予行政处罚,违反财政法规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金融资产的划分依据篇5

【关键词】金融资产;企业契约理论;盈余管理;管理者意图

--------------------------------------------------------------------------------

一、企业契约理论对金融资产分类的影响

科斯于1937年提出的“企业的契约理论”(thecontractualtheoryofthefirm)是现代企业理论思想的起点,该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契约是签约方关于各方合作者关于合作中取得的收益分配问题达成的一种权利义务协议或约定,预期在未来(契约到期日)能够被兑现。如果一个主体加入企业期望的回报高于它付出的成本,这个契约便成立了。每个签约方(企业各主体)投入和取得资源的数量、形式和时机是他们之间讨价还价的博弈结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选取会计政策主要基于以下三种基本契约动因:政治成本因素、债务契约、报酬契约。

(一)政治成本因素

企业会计数据是政府进行税收和其他相关调控的基础,所以企业为规避政治成本,在选择会计政策时的影响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第一,税收政策,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等特征,企业管理者倾向于选择降低当期计税基础,所以会增加企业现金流的会计政策;第二,被收费和管制成本,在政府管制较严垄断性行业,常常会依据企业的资产收益率、投资报酬率等财务指标来制定收费标准,所以企业在选择财务政策时会考虑避免暴露利润来降低收费标准;第三,企业的潜在危机,由于企业的会计盈余会到社会的特别关注,而这种状态可能被政治家用来解决或制造“危机”。

徐先知(2010)以上市公司在新会计准则下沪深a股作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政治成本、债务契约、报酬契约、企业经营状况、金融资产重要程度对金融资产分类都存在显著影响,而管理层持股、管理层变更、高管变更对金融资产分类的影响不显著。

(二)报酬契约假设

魏刚(2000)研究了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表明我国没有有效的报酬契约,高级管理人员的年度报酬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样,西方国家的报酬契约假设在我国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无法验证。徐维兰、曹建安(2004)以上海证券市场上机械、设备、仪表板块类a股公司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折旧方法、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方法的选择为例,从契约理论的角度,结合我国政治和经济环境的特殊性,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动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三大假设在我国未得到证实。

(三)债务契约假设

债务契约是债权人与企业之间的债务约定,是企业契约的重要构成部分。Sweeney(1994)研宄发现:与控制样本相比,发生债务契约违约的企业一般比较偏向于在出现债务违约的前几年选择能增加会计盈余的会计政策。Beatty、Ramesh和weber(2002)研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和债务契约的关系,得出了借款者愿意支付较高的利息来保持可以进行自愿性会计政策选择变更的灵活性。同时,Beatty和weber(2003)还在前文结论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直接证实债务契约假设的证据,即若债务契约允许进行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则借款者往往变更为增加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

二、管理者意图的影响

ivancevich等(1996)认为,SFaS115使拥有完全相同证券投资的企业有可能在财务报表上呈现出极大的差异,进而影响到投资和借贷决策。而究其原因完全归结于管理者意图。管理者意图的使用为盈余管理行为创造了便利,使企业可以方便地提高或平滑利润。徐经长(1998)指出,依据管理者意图确定报表项目,尤其是金融工具类项目的计量属性,不失为再计量阶段计量属性选择的一种有效方法。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再计量应依据持有者意图处理持有损益。朱海林(2000)认为,由于管理者意图不同,同样的金融工具归属于不同的类别时,可能因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而导致会计信息不可比;企业的管理者受金融市场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改变其最初持有金融工具的意图,从而改变会计处理,这些改变并不一定能够真实反映企业实际经济情况或面临的风险;从一个极端的情况看,企业管理者可能利用管理者意图的随意性划分金融工具。吴江涛(2007)认为,基于管理者意图进行会计确认和选择计量属性使会计实践活动过于复杂化。为限定管理者意图的任意性所设置的一系列可验证性条件,有些极其复杂且不具有可操作性。

三、文献评述

根据以上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到,大多数学者认为管理者意图在可验证性方面不可行,依照我国现有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分类由管理者意图进行划分是不可取的。况且,我国并没有可以验证管理者持有意图的标准,就使管理者对会计政策选择上随意性极大,且可验证性极低,对金融资产的划分是否是按照企业管理层的意图还是其他潜在动机就不得而知,这对内部以及外部利益相关者都是一种损失。

那么在会计政策选择的这个问题上,根据管理者意图划分是不可行的。那到底又是根据什么进行划分的呢,国外基本上都是以三大契约假设为核心进行检验,即:政治成本动机、债务契约动因、薪酬契约动因。西方学者的实证检验都在不同程度上验证了这三个动机,这说明三大契约假设在会计政策选择问题上的解释力很强。而且自从契约理论运用在会计政策选择以来,我国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为本文关于金融资产分类的动因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笔者准备选择同样适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金融资产,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动因的研究,不包括以摊余成本计量且可验证性较高的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及应收账款。不仅包括了研究数量较多的盈余管理方面,也包括了准则划分不明确、债务契约动机、政治成本动机在内的四大动机,对金融资产分类的动因做出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孙蔓莉,蒋艳霞,毛姗姗.金融资产分类的决定性因素――管理层意图是否是真实且唯一标准

[2]叶建芳,周兰,李丹蒙,郭林.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基于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分类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9,3:10~12

[3]徐经长,曾雪云.公允价值计量与管理层薪酬契约[J].会计研究,2010,7:18~19

[4]陈敏,罗艳清,刘颖莎.新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分类的影响――基于上市公司的调查统计数据[J].会计研究,2008,8

[5]游小聪.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对企业利润的影响[J].财会研究,2009,3

金融资产的划分依据篇6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真实销售;担保融资

资产证券化是近三十年来国际金融领域中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上世纪70年代末产生于美国,90年代开始迅速向全球扩展。具体地说,资产证券化就是金融机构把具有预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打包成资产池,转移到特殊目标机构(SpV)后以信托关系实现破产隔离,通过结构性重组发行证券,从而实现在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并提高流动性的过程,如图1所示。传统的融资方式是企业以自身产权为清偿基础,企业对债券本息及股息权益的偿付以公司全部法定财产为限;资产证券化虽然也采用证券形式,但证券的发行依据不是公司的全部法定财产,而是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某项特定财产。证券权益的偿还也不是以公司产权为基础,而是以被证券化的资产为限。由于资产证券化具有创造流动性、分散风险以及降低融资成本等特性,自上世纪70年代推出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美国的金融市场上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被誉为20世纪以来金融市场上最重要、最具有生命力的创新之一。

2005年3月,我国开始试点资产证券化,中金公司专项理财计划、国家开发银行aBS以及中国建设银行mSB真正开启了中国资产证券化的进程。按照主导部门的不同,当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分为证监会主导下的企业资产证券化和央行、银监会主导下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对信贷资产证券化而言,企业资产证券化有其特殊性,交易过程中复杂的合约安排、独特的现金流设计和创新的交易结构,给原始权益人带来了全新的会计难题。

一、基础资产的确认――初始确认问题

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在经济业务数据转化为会计信息的过程中,需要经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四个步骤,其中确认又可分为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在企业资产证券化运作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原始权益人向专项计划转让基础资产的过程中,会计上应将这一转让认定为真实销售还是担保融资,即是否应该终止对基础资产的确认。因此,在讨论基础资产转让的会计问题时,首先应从会计确认的角度对基础资产的会计属性进行探讨。在企业资产证券化中,基础资产往往是某项资产的收益权,如此在会计上就产生了新的难题,即对于这些收益权,会计上应该如何确认,也就是初始确认问题。

(一)资产的定义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在这一定义中,主要有三个要点:1.这一资源必须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2.必须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3.未来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是,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出现,上述的资产定义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在对金融工具的定义中,放宽了上述要点中的第一点。这样,《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拓宽了对资产的定义,将金融资产界定为:1.现金;2.持有的其他单位的权益工具;3.从其他单位收取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权利;4.在潜在有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权利;5.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的合同权利,企业根据该合同将收到非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6.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衍生工具的合同权利,但企业以固定金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换取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的衍生工具合同权利除外。其中,企业自身权益工具不包括本身就是在将来收取或支付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合同。

根据上述定义,金融资产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基本金融资产,比如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二是衍生金融资产,比如利率互换、掉期等。

(二)基础资产的分类

在企业资产证券化运作中,基础资产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现实的债权,如企业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第二类是收益权,如高速公路的收费权、CDma网络租赁费、污水处理收费权等。

第一类基础资产符合资产定义的三项要点,在会计上可以明确确认为一项资产,而且属于金融资产的范畴,因此在判定该类基础资产转让时适用金融资产转让的相关会计准则。但是,第二类基础资产是否符合资产或金融资产的定义呢?从理论上看,收益权属于未来债权,而未来债权主要包括三种:一是附生效条件或附始期的法律行为所构成的未来债权,即附生效条件或始期的合同债权,此种合同债权已经成立但尚未生效,必须待特定事实产生(如条件成熟或始期到来),才能成为现实的债权;二是已有基础法律关系存在,但必须在将来有特定事实的添加才能发生的债权,如受委托将来为委托人处理事务支出费用的请求偿还的债权、将来的租金债权等;三是尚无基础法律关系存在的未来债权,被称为纯粹的未来债权。

从未来债权的分类可以发现,未来债权要么尚无基础法律关系,要么即使存在基础法律关系,也需待特定事件产生后才能成为现实债权,而在资产定义中首先强调了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这一原则。同时,在金融资产的定义中,虽然放宽了对过去交易或事项的限制,但是在定义的4-6点强调其至少应为一项有权从其他单位取得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权利”,如期权即为这样一种“合同权利”。而未来债权中交易的任何一方要享有“从其他单位取得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权利,必须待特定事实产生或添加后方可以实现。如,高速公路收费权,车辆在进入高速公路后,甲乙双方的合同方才成立,高速公路公司才取得对特定车辆收取通行费的权利。因此,从这一角度看,收益权在会计上无法满足资产或金融资产的确认标准,那么也就无法在会计上确认为一项资产。此时,在资产证券化运作中,以收益权作为基础资产进行转让时,讨论是销售还是担保至少从会计角度而言缺乏基础,即从会计角度看,无法确认到底转让了什么?

从经济学角度看,当前企业资产证券化定资产的收益权属于所有权的一部分,从概念上看似乎与无形资产较为接近。正是因为拥有这些收益权,企业才预期该资产能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资产。但是,如果要对所有权中的收益权单独确认并进行转让,至少需要解决以下几个会计问题。

首先,收益权在会计上能否确认为一项资产并脱离特定资产单独转让,会计上尚无明确规定,从理论上看面临诸多难题。若将收益权单独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那么根据资产的定义,收益权所依附的特定资产的价值需要减记为零,否则将造成企业资产虚增。如此,将产生一个悖论,即当前企业所有有形资产的价值都可减记为零,全部有形资产都可确认为一个无形资产下“××收益权”的明细科目,这显然不尽合理。

其次,按照上述逻辑,在转让收益权时,出售方在出售特定资产一定年限的收益权时,相当于企业收到了该资产一定年限未来收益的现值,则按照资产的定义,该特定资产应该计提减值准备。

最后,对于购买方而言,当买入该收益权后,是否应该借记这一科目?

实践中能否按上述方法处理,从而在会计角度实现基础资产的真实销售?接下来,笔者从终止确认的角度进一步分析这一问题。

二、基础资产的转让――终止确认问题

在讨论基础资产的终止确认问题时,笔者依然将基础资产分为两类进行分析。

(一)既有债权的转让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当原始权益人以现实债权作为基础资产,向专项计划转让时①,其是否应该认定为真实销售呢?下面,笔者以转让应收账款为例加以说明。

1.转让不涉及追索权时:

在转让应收账款的过程中,如果购买方未保留对出售方的追索权,按照风险与报酬分析法,出售方可以认为已转移了应收账款上的绝大部分(超过95%)风险,因此可以将其认定为一项销售行为,确认销售收入,并将应收账款从账上注销,即对应收账款终止确认。

2.转让涉及追索权时:

在转让过程中,如果购买方保留对出售方的追索权,按照风险与报酬分析法,由于出售方保留了应收账款上绝大部分的风险,因此不应将其确认为销售。但是,如上所述,应收账款等这些既有债权在会计上属于金融资产的范畴,而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以下简称23号准则)的规定,此种方式下的应收账款出售应该按照继续涉入资产处理,并同时确认一下继续涉入负债。

总之,在23号准则的规范下,在出售如应收账款之类的既有债权时,在不存在追索权或后续担保的情况下,出售方可以将其确认为一项销售,对出售资产进行终止确认;在存在追索权或者提供担保的情况下,则按继续涉入处理。对于企业资产证券化而言,这意味着企业以该类资产作为基础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时,应视交易安排对所转移的基础资产进行终止确认或按继续涉入处理。

(二)收益权的转让

在以某项资产的收益权作为基础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的过程中,原始权益人向专项计划转让基础资产的行为,在会计上应该如何认定呢?

根据上述分析,收益权并不符合金融资产的定义,因此对其转让的判定不适用23号准则。那么,对于企业资产证券化实践中收益权的转让行为,应该如何处理呢?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目前在对资产转让的终止确认上,除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同时适用风险报酬分析法、金融合成分析法外,其他资产的终止确认仍然仅适用风险报酬分析法。因此,对收益权的转让行为仍应采用风险报酬分析法进行分析。

1.应该明确收益权是依附在特定资产上的一项权利。如果该资产归于消亡或遭受损毁,则其收益权将无法实现。如,高速公路的收益权,若高速公路因地震、战争等原因而损毁,则该收益权将无法实现。而特定资产正是因为具有收益权,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才能在会计上被确认为一项资产,否则即使在法律上该资产归企业所有,在会计上仍应将其价值减记为零。因此,可以认为收益权和特定资产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2.在原始权益人以特定资产的收益权作为基础资产,向专项计划转让时,其转让的仅仅是特定时期内的收益权,而非其依附的特定资产。也就是说,该特定资产仍在原始权益人的控制之下。此时,由于收益权和特定资产的相互依存关系,使得专项计划为了保证基础资产能带来稳定充足的现金流,往往要求原始权益人仍负有保证特定资产完整、安全、有效地运营的义务。如,原始权益人在将某高速公路特定期间的收费收益权转让给专项计划后,仍然要保证公路路况良好,道路畅通,仍然要履行对通行车辆的收费职能。

3.从风险转让角度考虑,目前国内已经发行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均要求银行提供担保。这样,当未来期间基础资产未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时,银行将启动担保,之后向企业追索,因此企业并未转让相应的风险。

4.从法律角度考虑,当前在以收益权为基础资产的资产证券化运作中,收益权虽然已经让渡给专项计划,但由于原始权益人仍享有对该特定资产的所有权,专项计划只是享有该资产特定期间的收益权。在此情况下,一旦原始权益人破产,如何保证已经让渡给专项计划的特定资产的收益权不被列入破产财产呢?即如何隔离基础资产与原始权益人的破产风险?笔者认为,在实际操作中,虽然特定资产所有权的收益权已经让渡给专项计划,但如果原始权益人在专项计划期间破产,而原始权益人的该项资产被列入破产财产时,即使证券公司依据“专项计划已经获得该特定资产的收益权,不应该被列入破产财产”进行抗辩,也往往难以得到司法机关的认可。

综合上述四点分析,笔者认为,即使收益权在会计上能单独认定为一项无形资产,但对其转移从风险报酬法的角度分析,仍不能终止确认,仍然不符合真实销售的标准,而只能作为担保融资进行处理。

那么,在资产证券化中为何又强调真实销售呢?事实上,强调真实销售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对基础资产的风险隔离乃至破产隔离。但是,真实销售并不是实现风险隔离的唯一办法,更不是资产证券化的唯一方式。如,标准普尔公司曾经在2001年了一项研究报告,报告称在英国(英格兰和威尔士)、开曼群岛、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百慕大等国家和地区,当地法律支持“非真实销售资产证券化”。显然,从国外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看,担保融资也是一种重要的资产证券化方式。

三、二者并存――一种现实的选择

国内外的立法和资产证券化的实践经验表明,“真实销售”的确认至少涵盖了法律、会计和税务三个独立的专业领域。每个领域遵循的法律、判断标准、实现的目的均有不同。本文主要从会计角度,对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转让进行了分析。

一项制度的变迁不仅需要考虑新制度安排本身的合理性,还需要相应的基础制度环境与之相协调,均衡整个制度结构。在目前的会计规范体系下,采用特定资产收益权作为基础资产实施资产证券化时,若认定为担保融资,则会计上无需专门做一笔分录,而仅需期末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某项资产的收益权,因发行资产支持受益凭证而实施了质押,同时在企业收到资金时记录一项长期负债即可。这样处理有以下几点好处:首先,回避了收益权在会计上的初始确认问题;其次,避免了在将收益权作为销售处理时对特定资产减值的问题,从而避免了公司通过操纵减值来操纵利润;再次,更符合交易的经济实质,并且在目前相关税收法规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可以避免许多潜在的税务问题,使资产证券化运作更为可行。如果基础资产的转让被认定为真实销售,则按照当前的税法规定,可能涉及到营业税或增值税等税收问题,这样将加大公司融资的成本,从而使资产证券化在经济上失去价值。因此,在我国当前的制度环境下,允许担保融资模式的资产证券化,或许是一种更为现实的选择。

四、结语

资产证券化起源于市场上利益主体的多元需求,合理的制度安排应当允许参与资产证券化的各市场主体在我国特有的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下互动博弈,做出理性的选择。否则,不从资产证券化的核心价值出发,务实地界定“真实销售”,可能难以满足市场主体对风险偏好的合理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2).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006(2).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2006(2).

金融资产的划分依据篇7

【关键词】企业融资融资管理融资方式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目标之一。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单纯重视生产经营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融资、投资、收购、兼并、上市等形式,促进企业规模和实力的不断壮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融资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保障,而融资管理同样不容忽视,其主要目的在于筹集企业所需资本,在投资收益一定的情况下,促进资金成本、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三者间的平衡,并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加强融资管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一、融资管理与融资方式的涵义

所谓融资管理是在企业满足资金需求的前提下,为实现融入资金的风险与成本的双重控制,通过风险分析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战略,从而建立更有弹性的资本结构。融资方式的选择是重点,融资方式是指企业获取资金的形式、手段和渠道。依据资金来源的不同方向,可以把融资方式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是企业依靠留存的税后利润和计提折旧等形成的资金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投资活动的新增资金需求。外部融资是指从外部获得资金,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指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直接融资是指企业通过证券市场直接向投资者发行股票、公司债券、信托产品等方式获得资金。

二、企业融资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目前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但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由于企业投资项目、建设规模和经营种类的差异,其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总结而言,当前我国企业融资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有:(一)企业融资观念落后,对企业的融资管理缺乏足够重视,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成本观念、风险意识较差。(二)融资方式单一,很多企业融资时单纯依靠银行,忽视商业融资渠道的储备,重外部融资轻内部融资,重短期融资轻长期融资,重资金短缺时融资轻资金充裕时融资。且对融资决策不科学,缺乏专业调查和分析。(三)融资时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资本结构和综合资金成本,存在盲目举债经营现象,且对资金的使用缺乏合理规划,资金占用、闲置和浪费问题严重。(四)忽视融资数量和期限管理,部分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缺乏成本管理,筹资工作的立足点不明确。以上问题严重阻碍企业融资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企业融资管理对策

(一)高度重视企业融资管理,树立资金成本观念和风险意识

融资观念落后,是目前我我国很多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企业应逐步树立企业融资管理意识,提高融资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企业还应树立资金成本观念和风险意识,合理选择融资时机,合理预期资金市场,对政府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全面把握,使筹资成本达到最低。

(二)根据企业实际,合理选择融资方式

不同的融资方式特点各不相同,适用的时间也不同,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综合考虑企业经营现状、财务现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坚持总量控制和综合平衡的原则,选择较为合理的融资方式、融资规模、融资期限和融资用途。融资方式的选择应遵循先“内部融资”后“外部融资”的优序原则,并根据企业资金需求,选择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融资方式。外部融资时应首选低风险类型的债务融资,继而选择发行股票。一般来说企业在发展快速时期,一般可以采用增发股票、发行债券或向银行借款等融资方式。而发展放缓阶段,应逐渐收缩债务融资规模。

(三)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融资结构,防范融资风险

企业应制定相应的融资管理办法,将融资纳入预算管理,依据月度融资与年度融资计划,对企业内部各分支机构的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并根据不同的融资方式实行分类管理,提升整体融资管理水平。同时比较各种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并对确定的融资平台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在筹资风险一定的情况下使筹资成本最低。另外应建立融资风险评估机制,规范融资行为,有效防范融资风险。

(四)加强和完善融资数量和期限管理

企业应善于利用融资环境和时机,融资前应结合融资环境和融资需要,制定详细的资金需求计划和融资计划,对融资数量做出规划或预测,确定合理的数量界限,优化融资结构,确保其不影响企业对资金的适用时间和数量,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融资数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部门预算、各项目规划,在实际操作中,难免精确把握,因此建议成立融资数量调解资金,当融资数量多余时,把多余资金纳入其中。当融资数量短缺时,从基金中拔付部分资金补偿。期限管理主要针对于债务融资,企业应正确运用负债经营,合理优化负债融资期限结构,注重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管理。

总之,融资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企业筹措发展资金,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资金闲置,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融资管理,制度科学的融资管理措施,恰当安排资金结构,进一步规范融资管理,促进企业融资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

参考文献:

金融资产的划分依据篇8

【关键词】eRp;资金管理;预测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之一,在风险可控的状态下,如何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使资金的循环周转顺畅,迅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是企业管理者普遍关注的问题。电力企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企业,提高资金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河北省电力公司采用收支两条线实现资金集中化管理,日常管理以月控制、旬滚动的方式结合年度预算填报资金计划,计划中填报预计收入、预计支出及支出的项目,省公司按计划和年度预算安排资金并下拨。同时利用集团账户和资金池等金融工具实现资金有偿共享,减少闲置资金,大大提高流动资产周转率,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公司资金管理仍存在许多不足,仍存在挖掘潜力,现就发现的问题和下一步设想进行探讨。

一、资金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收入预计不准确、不及时

目前收入的预计(主要是电费收入)是按旬、月填报,由于财务部门与营销部门信息沟通不及时,无法对收入预计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无法准确及时地掌握最新收入预计数。

(二)支出预计存在误差与不足

1.年度预算与日常支出计划脱节,未做到按单位、部门进行事前控制。

2.日常支出填报旬计划、月计划,增加了工作量且不准确,易出现计划内支出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支付或可以支付的业务等待上报资金计划的情况。

3.由于计划是按旬上报,每旬划拨一到两次,实际支出是按日发生,必然会出现拨付时间与支付时间不一致的情况。或因无资金而推迟支付,或因资金提前到位形成资金闲置。

4.实际工作中为保证基层生产经营需要还不得不保留一定额度的安全备付,而同时我们可能还存在着借款,从而导致不节约。

(三)融资管理无法做到准确及时

由于收入与支出预计存在不准确性,为保证资金链畅通导致融资只能略大于实际需求,从而导致财务费用增加。

二、依托eRp的全面实施,收支管理精益化

eRp是企业信息共享与传递的平台,为集团内部信息按权限共享提供了平台,也为电力公司资金管理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可能。

(一)收入预测

收入是供电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其预测的准确性对企业资金精益化管理意义重大,对融资金额的确定也有决定性作用。要让基层单位认识到准确预测收入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合理判断、准确预测收入实现时间和金额。

各基层营销部门根据各单位预计年售电量预测全年电费收入并分解到季、月、旬、日录入eRp系统,随时间进度和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年度终了时预计数与实际数达成一致,财务部门按日、旬、月、季滚动考核预测的准确性。

要求各单位针对预测与实际的差异进行原因分析,不断提高收入预测水平,为支出和融资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从而降低企业成本。

(二)支出预测

资金管理中支出预测同样重要,收支不平衡需融资时其准确性更为重要。由于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更为可控,支出预测应执行比收入预测更为严格的考核。支出预测一方面要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应根据支出性质区分刚性支出和弹性支出,从而在需融资时对融资额进行弹性调整。

实行支出预测与实际支付联动模式。基建投资、成本支出、物资采购等支出依据年度预算,由相关部门分解到月、旬、日在系统中维护。签订合同后将合同总金额与预计支付时间、批次、金额同时录入并自动消减对应月的预计预算数,保持全年资金计划与年度预算一致,并随情况的变化进行修改,共享给财务部门后直接形成资金需求。发票等付款依据到达后形成准确的付款需求,并预计原始单据提交财务的具体时间,最终付款需求直接形成资金支付。

预测与支付联动后,对于超计划支付需求原则上不予支付,未按计划支付的给予严格考核,从而保障支出预测的准确性和刚性。

(三)收支平衡动态管理

省电力公司财务部门可查看各单位和本部的资金需求汇总,按日进行资金拨付,根据预测的长短期资金盈余来合理安排、筹措资金。财务根据资金需求金额大小分析筹集资金所需时间,并据此按额度规定各单位提交资金需求的提前期限,按时间段滚动考核各部门资金需求的准确性。基层财务部门可查看各部门资金需求明细,并且此资金需求是动态实时更新的,根据执行差异动态控制。同时将融资、投资形成的资金收支也纳入公司资金收支管理平台,形成公司动态现金流量预测表,还可从资金方面进行投资承受能力分析。

(四)实现银行与账务零未达项

收入根据银行实收当日入账,账务支出实现当日支付。收入根据银行实收按资金性质实现批量自动记账,电费账户根据收入实行自动记账,经费账户实行批量辅助记账。

最近滚动月计划直接由业务部门的具体支出构成并与滚动月预算费用保持一致。具体支出详细填写收付款信息、发生时间并最终直接传入账务系统自动生成凭证,审核通过后由账务系统传递至支付系统,实现计划、账务、支付无缝链接。

三、融资管理精确化

融资管理中融资金额的确定具有被动性,其准确性依赖于收入与支出预测的准确性。但是支出预测中的弹性支出为融资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操作空间。

1.在收支预测精益化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支出预测中的弹性支出,融资管理可以做到进一步精确化,金额精确,时间准确,在保障生产需要的同时,节约资金成本。省电力公司根据各单位的收入预测、支出预测汇总和集团还贷计划、支出情况,预测统计集团资金在各时间点、时间段的盈亏情况,安排长、短期融资计划,并根据不断变化的收支预测调整融资计划。

2.根据收支差出现时间的长短安排法人账户透支、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相结合的融资方案。

3.在资金执行过程中根据变化对融资方案进行微调,同时定期比对调整前后资金成本的变化是否与预测一致,根据差异原因对中长期融资计划进行调整。

四、“银企直联”支付模式的全面应用

所谓“银企直联”,就是集团企业在集团内部建立自己的资金管理系统,并与商业银行共同开发内部资金管理系统与商业银行网银系统(包括电财通)之间的数据接口,通过数据接口将内部资金管理系统与商业银行网银系统实现连接。

公司采用专线进行“银企直联”后,公司内部资金管理系统自动将账务中需要商业银行服务的业务通过数据接口发送给商业银行,借助商业银行网银系统的各种产品功能得以实现,资金管理系统在与eRp系统连接后将发挥更大的优势,避免单位账务系统与银行网银之间的断带,避免人工操作的等待时间。

五、资金管理目标和实施关键

1.收入与支出滚动预计,与年度目标挂钩,省公司与基层均可及时了解收支目标差异,提前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不断提高预测金额、时间的精确度,提高资金管理水平的同时带动公司管理水平提升。

2.预算、资金计划、账务、银企无缝链接,减少重复劳动和发生错误的概率,大幅度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3.实现资金目标余额、零余额甚至负余额,降低财务费用,进一步提高流动资产周转率。

4.实施关键在于加强控制与考核,不断提高各单位、各部门收支预测水平。推行精益化管理,强调目标细分、任务细分、流程细分,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考核。

5.不断加强财务资金管理人员的技术、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对资金使用问题综合分析的能力,提高从业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和回避风险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金融资产的划分依据篇9

第一条为推动本区水利建设融资工作顺利进行,保证贷款资金合理有序借入、安全有效使用和按时足额偿还,根据企业融资相关规定,结合本区水利建设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市区水利局是水利建设的融资主体,牵头办理水利建设资金融资相关事宜;市区大禹水利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融资公司”)是区政府出资的国有独资公司,具体承担全区水利建设融资任务及相关款项结算等。

第三条水利建设融资资金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理有效整合原则。结合全区水利实际,综合财力情况,按照重点项目规划和实施要求,合理安排融资规模,切实增强全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

(二)分项封闭运行原则。融资公司设立贷款资金专户,按董事会确定的年度资金计划支付额度,分项结算水利建设贷款资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平调水利建设贷款资金。融资公司也不得对外提供其他担保事项。

(三)专款专用结算原则。水利建设贷款资金主要用于按国家政策办理立项、批复手续,并经区政府批准列入贷款资金结算的重点水利建设项目。贷款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人负责、专项结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分配、挤占挪用。

(四)自我循环平衡原则。融资公司建立切实可行的还贷机制,编制年度平衡计划,通过自身合理运作,解决项目融资及相关费用,做到良性循环、自我平衡。遵循项目借款协议规定,明确具体还贷资金来源,按还贷计划和还本付息通知,做好还贷资金的落实工作,确保按时足额还贷。

第二章水利建设融资职责分工

第四条区水利局作为融资项目的实施单位,主要职责是负责申报和提交项目前期相关批件、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手续;组织项目建设,严格控制建设成本,确保项目概算科学合理;督促项目工程进度,按进度提出用款申请;强化项目检查验收,并提供项目管理所需材料。

第五条区财政局、区国资办是贷款资金日常管理监督机构,主要职责是负责指导融资公司业务工作;审核融资公司报送的用款申请,并开展日常监督考核;监控还贷情况,指导偿还贷款的机制建设;检查贷款资金的会计核算;组织对贷款项目的绩效评价等。

第六条融资公司为具体借款单位,在区水利局、区财政局、区国资办的业务指导下,主要负责向贷款银行借入资金;汇总报送提款、用款申请;根据审核批准的项目资金,按相关协议(或合同)向建设单位、供应商、承包商等支付资金;履行借款协议规定,按时足额还贷;提供相关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第三章水利建设贷款资金的申请和发放

第七条区水利局根据上级下达的项目建设任务,确定建设资金来源,具备实施条件后,组织项目实施建设。

第八条项目投资的区管水利工程,经区政府同意后,由融资公司向贷款银行提出项目申请及用款计划,经相关部门与贷款银行商定后,在《借款合同》中予以明确。

第九条《借款合同》签订后,由融资公司负责落实《借款合同》中约定的提款条件,并正式向贷款银行提出贷款发放的书面申请。

第四章水利建设贷款资金的使用与拨付

第十条贷款资金主要用于区政府确定的全区水利工程建设所需的资金及必要的相关拆迁安置费用等,不得提取任何融资建设管理费。贷款资金使用实行统一审批程序,并接受贷款银行的监督和管理。

第十一条水利建设资金收支由区水利局委派项目会计,委派会计依法对项目资金实施会计核算和日常监督。对各级财政补助的项目资金,仍按现行的水利资金管理办法执行,由区财政局审核拨付;使用水利贷款资金,由融资公司依照项目进度确定的资金及项目会计核算结果支付资金,并按规定向区财政局、区国资办、贷款银行报送财务报表及财务报告,同时协助和督促收集、汇总工程决算资料。

第十二条贷款资金实行计划管理,即水利项目建设单位在使用资金前,须编制项目预算书和资金使用计划,及时报送区有关部门审核确认。资金的拨付必须合法、有据,与项目进度相一致,不得办理无预算、无计划、手续不全的资金拨付。对贷款资金专用账户实行双印鉴管理,融资公司和区财政局各持一枚印鉴,印鉴齐全方可拨款,以确保贷款资金的使用安全。

第十三条对货物采购和咨询服务实行合同付款。由水利项目建设单位向区水利局提出申请,并依照政府采购和资金性质、拨付程序等,完善相关手续,经审核批准后,按合同规定直接支付给供应商或服务方。

第十四条对土建工程实行进度付款。由水利项目建设单位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向区水利局提出用款计划,明确资金渠道,经审核批准后,直接支付给项目施工单位。

第十五条对相关拆迁补偿安置实行委托付款。涉及水利工程项目所需拆迁补偿安置费用,由相关部门或街道委托融资公司提出支付申请,完善合同签订、拆迁补偿登记审核等相关手续后,从融资公司专户直接支付给负责拆迁单位。委托方必须按融资公司转借合同规定的贷款期限、利率、提款计划、还款计划等内容,签定转借协议,并出具相关还款承诺函。根据实际情况,提供质押或有关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

第五章水利建设贷款资金的偿还

第十六条水利建设贷款资金分年度偿还,还款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预算安排的水利建设资金、当期土地出让收益、使用贷款资金形成的资产收益以及政府收取的各项水利建设收入等。

第十七条建立还贷准备金制度,还贷准备金规模原则上按贷款余额5%的比例提取,统一缴至区财政水利专户储存管理。还贷准备金的来源包括:预算安排,在编制年度预算时根据财力的增长情况适当安排偿债准备金;政府性基金;融资公司经营收益;处置国有资产收入;融资项目的土地收益等。

第六章水利建设贷款资金的监督与管理

第十八条项目实行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和工程资金审计制;并执行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及水利工程项目相关管理办法。

金融资产的划分依据篇10

关键词:融资平台;运作模式;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产物,是我国特殊经济体制下的产儿,自其诞生以来,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自2008年我国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救助计划后,其债务规模剧增,引发社会学者乃至商界的关注。本文拟从融资平台运作模式出发探析债务风险的存在性。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作模式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通过划拨土地、注入资金等形式设立,使其现金及现金流能够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制企业,该公司以政府信用为依托,通过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再将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中,从而替政府完成举借、推动城市发展的重任。

因此,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日常运作是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利用政府划拨的土地等资产作为抵押物,包装项目以推销至银行等借款主体,继而投资项目工程建设。在整个运作过程中包括融资和投资两个环节,但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一家以政府为依靠的国有制企业,其运作环节拥有不同与一般企业的特点。

(1)在融资环节中,一是项目是为融资服务,被予以包装的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被放大,以切实符合银行放款的要求,该类项目的回收期长,政府及相关部门对项目缺乏后续的跟踪监督,融资资金是否被投入难以预测,回收益没有保障。二是融资以政府的信用为依托,以政府的资产作担保,但政府的信息具有隐蔽性,银行等借款主体难以获取相应的政府债务信息,借贷是建立于政府无形的信誉之上,政府财政实力的担保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

(2)在投资环节中,一是政府的主导性控制较强,融资平台对项目的投资并不是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负债能力来确定项目的具体投向、规划投资进度,而是根据政府已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来安排资金需求,大多数项目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融资平台更多的经营决策是一种政府导向而非市场导向。二是投资的核心竞争力不强,投资项目大都是政府交办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竞争力弱,“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加之融资平台的工作人员以公务员安置、系统内招为主,人员能力单薄,不足以满足市场的多样性需求。

二、运作模式下的债务风险因素

通过上述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作模式的简要分析,可透射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潜伏性的存在。

1.融资渠道单一,偿还来源少

以土地作为抵押物向银行借款是融资平台的传统筹资方式,具有普遍存在性,土地对融资平台来说是非常重要也是很微妙的资源,土地价值随国家土地政策、房地产行情的波动性较大,一旦土地抵押物匮乏,抵押物价值不足以满足贷款条件,融资平台的融资渠道受阻,后续运作皆无法运行,对于以新债还旧债的融资平台来说,债务风险存量剧增。

2.项目盈利能力弱,投资回报率小

融资平台的投资项目公益性较强,资金的需求量大,投资收益几乎为零,加之项目的投资主体是政府,政府官员为追求政绩,通常注入大量无效资产填充融资平台的资产池,美化平台公司的债务数据,以降低资产负债率,但该类项目资产无助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长期融资能力的提升,融资平台自身的低收益性无力作为债务偿还的有效来源。

3.过渡依赖政府,市场化竞争力低

融资平台是政府举债的形象代言,以政府资本的投入而衍生,政府可视为其控制人,具有经营决策的权利,与生俱来的依托性决定其融资乃至投资活动的运作必依赖政府的信誉、财政实力,而这种过渡的依赖性使其丧失了自我的发展平台,难以卷入市场的竞争机制,优越的靠山环境使敢拼闯的精神减弱,倘若政府自身债务一旦加重,对融资平台的担保性自然降低。

4.经营范围窄,可持续发展程度低

融资平台目前主要经营的范围是土地开发、水利项目建设等基础设施,虽然平台公司的存量债务规模剧增,压力增大,但该类平台公司的自由资产占据一定的比例,而尚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国有资产的闲置情况比较突出,譬如许多圈地空置废弃,没有得到开发,分配后的安置房因残损也停住久搁,现金资产长期留置银行账面,平台资本造血能力不足,可持续发展性不强。

三、债务风险的化解措施

针对融资平台运作模式下的风险因素,本文提出如下措施以期能够有助于债务风险的化解。

1.开拓融资平台新渠道,实现融资多元性

(1)实行股权融资,全面清理整顿融资平台现有的国有资产,把优质资产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在股票市场发行股票,并力争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实现资金的可持续性流入,减轻负债压力。

(2)尝试项目融资,运行ppp模式,引入民间资本共同参与到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生态环境保护等城市基础项目的建设,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有效利用社会资本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

(3)扩大债券融资,倡导市级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工业债券,以市场运作方式在境外发债筹集建设资金,在人民币升值的市场条件下,可以通过汇兑收益降低融资的相对成本。

2.转变项目经营模式,提高项目收益性

有效区分融资平台运作项目的经营性质,针对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项目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首先,有效管理经营性项目,加强经营性项目的跟踪力度,规避该类项目的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的可得性;其次,适时创造条件,抓住机遇,转变非经营性项目的性质,由准经营性项目过渡到经营性项目,实现项目效益的突破性增加。

3.构建现代运营体制,打造队伍高效性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推行政企分开,弱化融资平台的政府主导性,明确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政府既可以设立一定的激励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也可以设计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促进融资平台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满足政府项目建设的要求,实现融资平台的自行运作,参与市场竞争,引入高素质人才,打造高效团队,实现良性高效运转。

4.做足做实资本活力,提升造血功能性

盘活各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逐步发挥资源效益,首先,清查核实国有资产,抓好产权界定工作,依据盈利性和盘活性分别进行保留、处置;其次,抓住国发(43)号文件关于地方债务化解要义,转移开发不当产生的不良资产,实现资产的业务转型;最后,充分挖掘可经营资源,通过经营租赁、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盘活现有的存量资产,增强融资平台的内生性。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沈谦.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作模式及风险探析.金融与经济.2010(3)

[2]徐继兵.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透视及化解策略.经济师.2011(7)

[3]杨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企业运营管理探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