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的外部风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4:15

企业经营的外部风险篇1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风险风险控制经营风险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经营者以维护企业资产完整,保证会计信息正确和财务活动合法以及促进企业经营目标实现为主要目的,在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个自我调整、检查和约束系统。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不确定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实际财务状况与财务目标发生负面偏离,从而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内部产生财务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导致的,企业能够通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来控制内部财务风险,防止或降低财务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财政部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防范财务风险,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企业经营风险与内部财务风险的关系

企业经营可分为资本经营、商品经营和货币经营三种方式。企业的三种经营方式各有自身不同的经营风险,其财务风险也不同。商品经营的风险来自市场供求关系所引起的市场需求和价格不稳定对经营收益的影响,与商品经营相关的财务风险主要是企业筹资成本变动、投资收益不确定以及存货和应收账款变现困难等原因造成的。相对于商品经营来说,货币经营具有较高的风险,其风险不仅来自于商品市场,而且来自于货币市场。

企业经营风险与内部财务风险的关系体现在内部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的货币体现,经营风险是财务风险的诱因。

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的一种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的经营风险,特指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的资金运动,包括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和资金分配活动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相对生产经营的实物运动,企业的资金运动具有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随着企业资金运动的日趋复杂,财务活动已具有其自身经营对象,企业可以从事期货、证券等投资活动并从中获利。在现代市场环境中,企业经营不能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经营,货币、金融工具都可以是企业经营对象,财务活动不是游离于企业经营以外的另一种方式,而是对企业整体经营活动的反映和控制手段。

二、财务管理与其他专业管理的关系

企业财务部门管理的是企业财务风险,其他专业部门管理的是企业经营风险,企业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密切相关,财务管理与其他专业管理能否协调运作对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防范有着重要意义。

(1)财务管理受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制约。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企业财务管理职能和作用的发挥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企业财务管理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部分。外部环境是企业财务管理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由市场经济体系相关的制度、政策组成,市场经济体系的内在规律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规则,相关的制度、政策又对企业财务管理做出了一定的限制。内部环境指企业自身的经营条件和制度约束。企业财务管理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关系是外部环境决定内部环境,内部环境应始终适应外部环境。

(2)财务活动是企业价值增值的条件而不是其本身。财富的增加来源于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生产,生产过程形成产品和价值,会计工作只是对生产过程进行反映和控制,就其本身而言,并不能形成产品价值。财务活动与会计工作者有着同样的性质,也不具有生产力的性质,更准确地说,其不仅不是一个增值过程.反而是一个消耗过程。财务管理在企业价值增值中的作用体现在其为企业价值增值提惧了实现的手段,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资金保障,为实现商品价值的最终跳跃提供了技术保障。因此,研究企业利润实现、财务风险等问题必须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

(3)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对财务管理中心论的看法。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财务管理居于从属地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财务工作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同时一些理论工作音提出了财务管理中心论,认为企业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应在观念上统帅其它专业管理,在制度上制约其它专业管理,在利益上奖惩其它专业管理。

我认为,对财务管理中心论应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财务管理的作用不言而喻,企业存在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盈利为前提,这些都最终表现为企业财务成果,然而我们也应该认清财务管理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关系,不能将重视财务管理演化为财务工作中心论、财务管理万能论,而应将其理解为财务管理的有关理念如财务观念应被各专业管理部门接受并在企业经营中得到运用。

三、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健全风险控制机制

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的集中体现,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就一定会有经济风险。因此,正确认识和评价风险、树立风险意识,在充分认识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控制和处理,采用一定的管理方法、管理措施,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

(1)建立风险约束机制。在企业内部要建立健全一套严密而科学的内部决策机制,对风险较大的经营决策和财务活动,要在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中进行严格的审查、评估、论证,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各个层面的作用,尽量避免决策失误而造成的风险。

(2)建立风险预防制度。可以按稳健性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如坏账准备等。加强对客户信用的调整和甄别,对信誉不良的客户,应采取定期或不定期调查措施,当客户由于经营不善而导致资不抵债时应及早收回货款,并停止供货,形成一套适合本企业的风险预防制度,把财务风险降至最低,以减少损失。

(3)建立风险分散制度。企业对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建立风险分散措施。如可以通过多方位、多元化经营来分散市场竞争的风险。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一产品经营战略有较大的风险性,要分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稳定程度,可采取多路出击的多元化经营战略。

(4)建立风险转嫁制度。在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企业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把风险转嫁给其他单位承担。如通过签订远期合同,将风险在一定时期内转嫁给对方,通过承包经营将风险转嫁给对方,通过保险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等。

参考文献:

[1]孙桂华,孙鹏.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变化及创新[J].经济与管理,2012,(10).

企业经营的外部风险篇2

企业作为当前市场竞争的主体,在逐渐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日益激烈,随之企业财务风险也不断增多。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现已成为问题影响企业经营活动和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规避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成为当前企业经营和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企业财务风险的基础理论出发,对财务风险的内涵、表现及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并针对企业财务风险问题提出了风险控制管理对策。

关键词:

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129-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下,我国企业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其经营管理模式。在经营方式的复杂与企业信息的多元形势下,企业的经营风险相继出现,尤其反映在企业的经营财务上,风险尤为突出。企业财务风险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营与竞争力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其风险的产生受外部环境因素及内部管理因素的影响,企业要想继续保持其竞争优势,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就应该了解财务风险的成因,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管理。

1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其财务活动中遇到的由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造成的带有破坏性的事件及问题。财务风险产生后,会使得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范围内获得的财务成果蒙受损失,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财务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始终,财务风险隐患较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企业无法消除,只能合理规避。另外,企业财务风险还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与隐蔽性,财务风险并不等同于经营风险,其多由负债所引起,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2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由于企业财务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全过程,因此财务风险则可能产生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环节,资金筹措、投资、利润分配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问题的产生。总结起来讲,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第一,企业筹资风险,此风险的产生是由资金供需市场及宏观经济的变化,企业筹集资金额过程中给财务成果造成不确定性,主要包含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及再融资风险等类型;第二,企业投资风险,是指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进行对外投资后,由于受到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而使得最终收益达不到预期目标,引发投资风险;第三,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产品生产、供应及销售等环节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资金运转之后,进而导致发生经营风险。企业经营风险主要包含采购风险、生产风险及存货变现风险等;第四,流动性风险,此风险主要从企业的变现力和偿付能力上考虑的,主要是企业在支付和偿债能力不足的问题产生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财务风险控制管理的工作上,首先要明确财务风险的具体类型,在分析风险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将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的程度。

3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3.1企业外部环境因素

外部的社会经济环境是企业财务活动开展的背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经济环境、金融环境、市场环境及制度环境。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环境的整体形势、国家政策、银行利率及国际金融状态都给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影响。而外部环境变化是企业难以预见和改变的,企业的财务活动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例如,银行利率的变化会产生利率风险,导致企业无法偿还债务,还会导致投资风险的发生;而通货膨胀则会使企业资金供给短缺,货币资金贬值,资金成本增加等。当前我国较多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意识较为淡薄,不能对财务进行分析,财务管理停留在账务处理工作上,陈旧的财务管理模式导致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差,更无法有效的预测、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

3.2企业内部管理因素

3.2.1财务风险意识薄弱

我们知道,企业财务风险客观地存在于企业财务活动中,但是从目前的很多企业来看,其在高利润的追求下,忽略了财务风险,普遍存在财务风险意识薄弱的问题,当出现产品滞销现象时,企业利用大量赊销产品的方式扩大销售,导致应付款项增加;与此同时,受客户信用额度的影响,有些企业不能及时收到偿还资金而出现因现金流量不足导致的财务风险问题。此外,受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和经济模式的影响,企业对于财务风险控制理念的认识不足,面对出现的财务风险问题,不能有效的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及时规避风险或减小风险带来的损失。

3.2.2资本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使用资金主要来自于企业的自由资金和外界筹集资金,在这一资金构建过程中,只有合理分配自有资金和负债资金才能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在资金构建的决策上存在问题,筹资规模不当,企业的资金负债率过高,导致企业资本结构的严重不合理现象。筹集的资金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但也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风险,企业筹借的资金需要按合同期限还本付息,一旦你企业负债率高无法偿还债务,就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4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管理对策

4.1增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应变性

面对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与宏观经济环境,企业必须增强其对外部环境适应性与应变性。为了防范财务风险,企业要对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把握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财务管理策略,调整自身财务管理方式,以满足突发状况需求。同时,企业要强化各项财务基础工作,健全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大防范财务风险的力度,进而增强企业的适应性,减少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企业经营的外部风险篇3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防范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界定

随着市场化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面临的发展条件日渐复杂。企业经营范围逐渐拓展,并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企业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务风险的产生。风险就是企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潜在损失,风险的产生与企业的利润导向往往是契合的,这也与传统的高风险高收益的政策相一致。风险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诸如人才流失风险、资产减值风险、财务风险和其他不可抗力风险等。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中极其重要的风险类型,直接关系到企业利润目标能否有效达成。企业的财务风险就是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财务状况发生潜在损失的可能性。企业的财务风险可分为内生性风险和外生性风险,内生性风险是指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发生的自然损失,如资产减值损失风险,坏账风险等;外生性风险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发生的非正常风险,一般是指由于人为操控或者制度漏洞造成的风险形式。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1.筹资风险

筹资活动是企业进行有效生产经营的首要环节。一般来说,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内部筹资和外部融资,而外部融资是企业获得经营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企业在筹资活动中会产生多样化的风险表现形式,只要是利、汇率风险、重融资风险和货币价值变动风险等。具体来说,利、汇率风险主要是融资环境的变动产生的,企业在对外融资的过程中,会面对一定的外部融资环境,环境的稳定能够保证企业的融资成本控制在相应的范围之内,而利率水平一旦发生较大波动时,尤其是汇率升高时,会造成融资成本增加。当然,汇率主要影响企业的外汇持有价值,进而对企业财务活动造成影响。重融资风险主要指企业再次融资的方式一旦对企业的融资方式及融资路径进行重新规划时,就会对企业的未来融资造成影响。货币价值变动风险主要资本市场变动和政策调整给企业的财务活动造成的阶段性影响,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会直接影响企业价值和资金的有效使用,另外相关政策也会对企业的筹资活动造成一定影响。

2.投资风险

企业的投资活动是企业通过外部投资取得收益的重要形式。企业的投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投资,一是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企业通过入股等形式获得一定份额的股票,能够对被投资企业施加重要影响,这种形式可以使企业控股经营被投资企业,也可以是合营或者联营的形式。间接投资主要是企业通过购买股票或者债券的形式对相关主体进行投资,其中股票投资是收益、风险共享的形式,而债券投资不参与企业内部风险,只是相对稳定的收取利息。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中的股票投资都属于权益性投资,其主要区别是,直接投资上的股票投资能够对被投资主体施加重要影响,而间接投资上的股票投资不能对被投资主体施加重要影响。相应的,投资中产生的风险主要有投资违约风险、再投资风险、市场主体道德风险等。

3.收益分配风险

企业的收益分配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留存风险的最后一个环节。企业的收益分配风险实质上是由于企业扩大生产经营权与扩大股东权益的矛盾造成的。具体来说,企业的利润主要向留存收益和股东分息两个科目进行分配,留存收益包括资本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它们是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生产扩容的有效资金来源,而股东分息是保证股东权益的重要方式。企业为了保持足够的发展力,会留存足够的资金在企业内部进行周转,为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销售水平的提升和稳定的资金供给提供支持,但是由于企业内部留存收益过高会造成股东分息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股票的价值,从而造成企业收益分配上的不均衡,潜在风险增加。企业的收益分配风险与企业筹资风险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收益分配风险主要是内部筹资产生的,而企业的筹资风险更侧重于外部环境和外部政策等对企业的筹资活动造成的影响。

三、有效控制与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1.实施风险预警,并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

为有效控制与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首先需要建立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估。具体来说,风险预警即充分发挥风险预测功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管控。为实施有效的风险预警,企业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落实财务预算机制,对企业各种活动的财务预算行为进行系统管理;二是全面落实财务风险预警安排,具体来说,财务预警的主要数据来源是企业内部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相关报表,企业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和经营风险进行预测,对可能发生的不合理行为进行约束,以充分实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判别和报告预警。

2.正确认识并科学识别企业内部存在的财务风险

一般来说,企业在内部留存的风险是正常而且必要的,这与企业获得利润的目的相契合。因此,企业内部人员及经营管理者要正确认识企业内部存在的财务风险。为正确认识并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一方面,企业的投资者要扩大对内部财务资料的获取,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水平进行有效估计,并作出正确的决策;另一方面,企业的经营者要树立“风险—收益”平衡的理念,即风险与收益在一定程度上会呈现出正向曲线关系,风险越大,收益也就越高,这就要求经营者有基本的风险判断意识,对可接受的风险水平有相应的量化和衡量,在组织内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当寻求较高收益时,要相应承担较高水平的风险,反之亦然。

3.充分利用激励手段提高经营管理,并强化实施岗位责任制

激励和责任是强化企业生产经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举措。激励主要在委托的背景下产生的,当代企业的经营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为了有效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所有者会通过股权奖励等形式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效率。岗位责任制是落实企业的相关政策,实现企业发展的有效形式。岗位责任制的实施不仅和当前我国工作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相关,也和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等存在一定关联性。为有效降低企业内部的财务水平,必须强化实施岗位责任制,具体来说,一是明确财务各岗位职责,并对岗位职责中发生的业务交叉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界定;二是强化企业内部的价值管理,并结合实物管理进行有效管控,对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和处理,以充分体现会计核算部门的科学监督职能。

4.强化企业内、外部审计监督,并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养

为有效降低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还必须强化企业内、外部审计监督。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要是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监督和政府相关主管机构的审计监督;内部审计主要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就企业外部审计监督而言,企业要降低内部财务风险,必须依照相应的标准制定资产、负债、利润等相关报表,并严格依照权责发生质的原则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另外还要加强与外部审计单位的沟通,对审计过程中发生的不合规行为进行及时整改。就企业内部审计而言,要加强与会计部门的联系,将发生的相关数据及时传递给审计部门,并自觉接受内部审计人员的核查、监督。此外,为降低企业内部财务风险,还要注重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专业能力,为此财务人员要加强学习,企业内部强化考核,鼓励财务相关人员多参加会、审、税等相关培训,提升专业能力;二是职业道德素质,为此,企业要通过设置奖惩等手段,强化对财务人员的约束,以防止发生人为操控财务记录等违法行为。

四、结束语

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都存在多种形式,并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与经营收益往往并生而存在,因此,需要对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有足够的认知。本文通过对企业内部存在的财务风险的表现及其防范策略的探讨,以期为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卫涛.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财会学习,2016,(23):54~56.

企业经营的外部风险篇4

关键词:经营风险;内部控制;财务管理

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是风险问题。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是造成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企业对经营风险抵抗能力不足。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关注的焦点。

一、企业经营风险

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受到外在环境影响,经营管理上出现误差,使企业不能达到预期目标,降低企业经济利润。企业经营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来自企业内部,包括企业管理、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来自于市场环境、市场经济形势、市场供求、政策等等。

企业经营风险具有客观性、随机性、可测性特点。信息不对称,管理人员水平有限,再加上外在环境变幻莫测,使经营风险无处不在。尽管企业风险客观存在,人们还是可以通过观察、预测降低风险,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需要采取内部控制有效措施。

二、企业经营风险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加强企业管理重要手段。企业内部控制主要由企业董事会和各阶层领导决定,员工按照领导指示执行,提高企业活动效率。企业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目标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确保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有效执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企业经营风险内部控制主要有三个原则。一是全面控制原则,企业风险内部控制核心全面管理风险,包括全过程管理、全员管理、全方位管理。二是系统性原则,企业经营风险内部控制要包括各方面要素,覆盖企业各个部门,保证实现企业各项目标。三是效益原则,企业内部风险控制要考虑实施成本和实施效益,切合实际控制风险。

三、企业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1.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但防范系统与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企业风险评估体系没有发挥积极作用,不能有效评估企业存在的风险。有的企业虽然建立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但没有贯彻执行,企业内部控制没有统一标准,内部控制不规范。控制方法没有考虑到企业实际情况,只是将控制措施简单化,部分控制环节没有相应制度支持,使企业存在风险。

2.内部控制认识不足。许多企业人员对经营风险内部控制认识不足,部分人员把企业内部控制视为简单规章制度。有些员工把内部控制视为管理层事务,没有充分认识会计职能。还有的企业内部人员把内部控制视为互相牵制手段,存在排斥心理,使企业不能全面执行内部控制,落实不到位。

3.财务管理问题。企业为了经济发展,要实现各个项目,需要一定资金。许多企业没有合理利用资金,财务管理方面出现问题,财务采购、付款、管理存在漏洞,物资短缺、产品滞销没有及时处理,造成经济损失。同时企业内部审计没有发挥作用,审计部门不独立,企业对审计部门不重视,没有监督管理,使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审计部门成为摆设。

四、加强企业经营风险内部控制措施

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基本保证。要想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就要建立完整风险防范体系,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管理、主要业务流程风险管控等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主要有预防、监督、检查管理三方面。因此要根据企业发展目标,明确职责部门权限,同时制定详细工作目标,明确内部控制相关标准。建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约束内部控制管理者行为,使管理者严格按照企业相关规定进行资金统计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保护会计数据安全,将企业内部控制落实到各项经营活动中。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确保落实工作才能发挥作用。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落实情况不理想,不能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因此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要彻底落实控制制度,保证工作质量。

2.加强企业经营风险内部控制认识。企业工作人员要加强企业经营风险内部控制认识。工作人员要学习内部控制思想观念、尽职尽责、遵纪守法,把企业经营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企业定期开展培训,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同时检查员工思想情况,对存在问题的员工进行再教育,采取必要对策,防范经营风险。

在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建立评价制度与奖罚制度,使员工重视企业风险内部控制。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时要进行评价,评价体制能够检测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提高员工对企业经营风险认识程度,通过可靠的评价保证内部控制效果。在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时,对成绩突出人员给予奖励,调动工作人员控制企业风险积极性,减少违规行为,督促员工尽职尽责,降低企业风险,达到内部控制目的。

3.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要想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首先要加强企业资金预算管理。企业要全面预算资金流动、投资、出纳,有效利用资金,保证资金安全,控制资金风险。预算管理是企业发展战略体现,通过预算管理可以将企业内部控制战略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阶层当中。企业预算管理还要实施相应保证措施,使预算管理发挥作用。

同时还要实行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在企业设立财务部门和资金结算中心,集中管理资金,统筹安排。资金集中管理有利于调节企业资金区域不平衡状态,减少企业各个部门闲散资金和沉淀资金,加快资金周转。

财务管理方面还要加强企业资金活动监督管理。企业设立监管部门,管理企业资金活动,确保资金合理利用。一旦出现滥用资金现象给予处罚,控制资金风险。在投资方面,监督管理部门要严格审核投资方案,实地考察投资内容,减少资金风险。

企业经营风险内部控制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有效途径,是企业经营管理主要手段。企业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风险控制认识不足会降低企业控制风险能力,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企业要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将风险控制到最低,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经济利润,使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程程.企业经营风险内部控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2]丁树人.企业经营风险的内部控制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16(02):178.

企业经营的外部风险篇5

一、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一)财务风险理论概述。

1、财务风险的基本含义。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的预期收益偏离实际收益而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本质就来源于各种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因此企业生存发展所处的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引发了企业财务运行结果的不确定性,从而产生财务风险。企业财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不同融资方式引起的企业普通股股东净收益的不确定性。因为狭义的财务风险是由筹资决策引起的,所以也叫筹资风险,其大小取决于企业的资本结构。而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包括筹资风险在内的所有由于不确定事项给企业带来的可能损失或收益,它在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

2、财务风险的分类。

财务风险在不同的理财环境、理财阶段,针对不同的经营主体和理财项目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风险类型。关于财务风险的划分标准也很多,如以可控程度划分,以研究对象划分等。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可将其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和资金分配风险四个方面。这里,我们主要以风险的成因为标志,将财务风险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投资风险、筹资风险、流动性风险、政治风险、违约风险、道德风险等九种风险。

(二)财务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由于财务风险管理客观存在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所以财务风险管理的存在无疑会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民营企业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综合体,但其主要是一个经济组织,其主要目标是经济目标,表现在财务上就是业财务目标。因此,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可以定义为:民营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内部不确定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实际财务状况与财务目标发生负面偏离的可能性。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与成因分析

(一)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

1、缺乏筹资渠道。

当前,筹资难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瓶颈,由于受到了自身规模的限制,根木无法通过发行证券、股票等方式从资木市场筹集所需资金,还有就是多数民营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资产小、信用度低以及没有相应的担保和抵押作为依据等诸多因素的存在,商业银行通常不会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由于缺乏筹资渠道,致使民营企业难以及时筹集到资金,对其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筹资成本相对较高。目前,银行信贷依旧是民营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可是,在银行的信贷中,所增设的贷款一般都集中在中小企业中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由于民营企业的规模较小,所以,银行贷款机率不高。就算是民营企业在银行中获取了所需的贷款,但还是会因贷款程序复杂繁琐,手续办理时间太长,且收费高,最终导致民营企业需要支付过高的筹资成本。

3、财务风险控制缺失。财务控制在企业则务管理工作中属于核心部分,但大多数民营企业尚未构建一套完善的则务风险控制机制,没有充分认识到则务风险控制管理工作具有的重要性。多数民营企业还未建立起新型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大多存在着权责不明、职责不清的情况,并且资金管理不严,资金流失现象屡见不鲜,致使企业资金结构缺乏科学合理性,大大降低了资金实际使用效率。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1、内部原因。

(1)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民营企业在初创期往往采取简单的家庭式治理结构,向成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公司治理结构的转变,而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过程中,势必凸显其原有公司治理结构的固有问题,并产生一系列新的矛盾。随着民营企业成长和扩张,这种简单原始的公司治理结构势必无法满足需要,而其管理环境的先天不足导致其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过程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导致更多问题的产生,造成所有者、经营者和债权人之间更多的利益冲突,产生更多的成本。

(2)缺乏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普遍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与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而成长型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很多都应归咎于其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对于仍在摸索中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民营企业,其管理者往往缺乏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具备正确的风险观念,很多民营企业由于人员、机构和管理成本所限,不愿或者暂时难以专设内部控制机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也很难建立。

(3)民营企业财务人员素质较低。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夹缝中产生的。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都是业主自己的家人或是亲戚。这些人要么没有文化,要么没有财务知识。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财务人员听命于管理者的意志,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另一方面这些人员不能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并结合外部环境制定财务战略,即使是日常的财务决策也缺乏科学性。而业主又不敢放手引进外来专业人员,这种模式制约了企业财务人员的开发培养和更广范围的择优选聘,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将严重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健全和发展。

2、外部原因。宏观环境的复杂性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具体分析是金融市场不完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向金融机构贷款是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处于转轨过程中,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并不完备,民营企业的融资投资环境不佳,融资渠道、融资规模和投资领域都受到限制。但是引发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还包括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法律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

三、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防范制度。企业内部体制的健全还要和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要综合企业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还要顾及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在筹资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的有效结合,对于资金的额度以及期限都要有一个计划,这样才能够正确的估算出成本,对成本进行控制,管好资金,将资金用在正道上。另外,还要制定出一个还款的计划。财务要做到严格的事前控制,做好预算工作;做好资金的事中控制,这样才可以确保资金的有序流动;事后还要构建一个资金审核体制。

(二)选择正确的风险管理策略。

1、筹资风险的管理策略。资金结构具体指借入的资金和自有资金两者间的比例。最优的资金机构指在企业可以接受的最大的风险范围之内,在总的资金成本最少且企业的价值最大的时候的资金结构。可以用负债的比例去表示最大的筹资风险。一个只具备自有资金而没有借入资金的企业尽管实现了无筹资风险的愿望,但是它的总成本是比较高的,也不能够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债务成本比较高的情况下,企业的资金总额降低了,进而收益也可以增多,但是筹资的风险会愈加的大。

2、投资风险的管理策略。作为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重要内容组成部分的投资决策可以直接左右到企业在长时间内的经营效益以及资金结构,投资决策一旦失误了就会影响到企业的效益,令企业遭遇困难险境甚至破产。在选定投资项目之前一定要对可行性分析与论证进行缜密的研究,要秉承投资决策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对投资资金必须合理配置,处理好专业化和多元化经营之间的关系,将企业的投资风险分散开来。

3、资金回收风险的管理策略。中小企业在对客户的赊销行为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要制定出一套严格的标准,对于那些经济效益不好、信誉不高、来历不明确的、负债比例高的,上一次的赊销还没有结账的企业都不应该再次给予赊销,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企业的资金不外流,避免给企业带来亏损。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货款的回收考核制度去强化收款、企业可以将货款的回收程度作为销售人员的重要考核标准,还要和企业的内部经营责任联系起来,共同促进货款的及时收回。

企业经营的外部风险篇6

【论文摘要】本文着力探讨外贸风险管理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本文对外贸风险管理的对象、内容、主体、职能、目标、实现目标的条件与途径等问题进行了一些阐述。【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风险防范风险管理一、外贸风险管理的对象和内容外贸风险管理指的是外贸主体在对外经营过程中对各种相关风险进行识别、测定和分析评价,适时采取风险管理技术或技术组合,对外贸风险实施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实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的目标,保证对外贸易活动正常进行的管理行为和过程。外贸风险管理的对象当是国际贸易中形形色色的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风险损失。这既包含经济风险,也包含政治、文化风险;既包含国内风险,也包含国际风险;既包含进出口方行为所引起的风险,也包含其他经济主体和行政机构所引起的风险;既包含处于潜在状态的风险,也包含处于现实状态的风险;既包含未起作用的风险,也包含已造成损失的风险。根据外贸风险管理的对象,对外贸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处置即是外贸风险管理的任务。概括来说,外贸风险管理的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健全企业对外经营的风险管理制度和体制,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统一规划、组织和协调。二是预防和控制风险,防止国际贸易风险从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三是处理外贸风险损失,将国际贸易风险损失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二、外贸风险管理的主体外贸风险管理一般由外贸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在大型外贸企业可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配置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实行专业化的对外贸易风险管理。但是,外贸风险可能源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各个过程。风险管理涉及到企业对外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工作,涉及到对外经营的全过程。因此,外贸风险管理的主体不应仅限于风险管理部门成员,外贸风险管理的主体应该包括外贸企业的全体成员。外贸企业中上至最高领导决策者,下至一线生产工人和普通外贸业务员都是风险管理的主体。外贸风险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外贸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务必养成全员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全体成员都应当是风险防范的当事人、责任人和主人。各成员都应认识到自己工作的点滴疏忽都可能构成风险险源,引发严重的风险事件,产生无法挽回的经济社会损失。每个成员都有义务消除本工作岗位上的风险隐患,为创造企业整体性的安全运营环境做出贡献。外贸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有必要在每个经营环节中都对相关风险因素实施管理、监控,消除引发风险事件的苗头,化解风险危机,防止外贸风险从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企业全体员工应严格按照风险管理规程开展工作,确保每一个工作流程都不出现差错,把风险隐患消灭在具体的工作流程中。外贸业务人员、财务人员、一线生产人员、各部门负责人员既要分工把关,又要协调合作。只有通过外贸企业全体人员的精诚合作、共同努力,企业的对外经营方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三、外贸风险管理的职能外贸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贸风险管理服务于对外经营的总目标,它对企业的涉外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外贸风险管理的作用与职能具体表现为:1.风险分析职能。所谓风险分析,即是对相关国际贸易风险因素进行较为全面的识别、鉴定和评估。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外经贸企业必须洞察各种隐性和显性的国际贸易风险隐患,对这些风险隐患进行比较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较为客观地估计出风险产生的概率、频率、影响幅度,为制定切合实际的风险防范对策提供依据。2.风险警戒职能。为保障企业的切身利益,保证对外经营的顺利进行,外经贸企业必然要加强国际贸易的风险警戒。企业要对各式各样的贸易风险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戒备,对外贸业务活动保持审慎的态度,对交易环节中的风险因素保持合理的怀疑,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全程监控。外经贸企业要经常对国际贸易环境进行评价分析,对国际贸易风险进行搜索,及时发现国际贸易风险隐患并发出相应的警报。3.风险预防职能。根据对国际贸易风险因素的较为准确的分析把握,外经贸企业可采取充分而必要的手段、措施对外贸风险进行防备,以遏止或消除风险隐患。在行使风险预防职能时,外贸企业可以采取积极的手段驾御风险因素、排除风险隐患,防止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的发生;也可采取消极的防御措施,躲避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为更有效地应对风险,外经贸企业往往会先采取积极的措施主动消除风险隐患。当风险隐患无法清除,风险事故无法避免时,企业则可采取消极的回避策略,躲避风险损失。4.风险处置职能。风险事故发生后,外经贸企业应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风险损失进行积极的补救,防止风险损害事态进一步恶化,从而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点,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继而,外经贸企业要亡羊补牢,迅速地对各个部门和环节展开查漏补缺的工作,发现并清除其他类似风险隐患。外经贸企业应以风险事故为鉴,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强化风险意识教育,完善风险管理制度。5.风险抵御职能。外贸企业要通过有效的对外贸易风险管理工作,从体制上、制度上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健全风险警戒防范措施,增强预防风险、驾御风险、抗击风险的能力,从容自如地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贸易风险。四、外贸风险管理的目标外经贸企业经营的总目标是为企业获取最大的利益。企业对外贸易风险管理的目标必须符合于、服务于外经贸企业经营的总目标。做好了风险防范工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才会有保障,企业的利润才能得以实现。外贸风险管理的目标具体包含高级层次上的风险管理目标和普通层次上的风险管理目标两个方面。高级层次上的企业风险管理目标,是指通过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工作为外贸企业创造安全稳定、和谐高效的外贸经营环境,保障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按照这样的目标,外贸企业应积极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机制,准确分析、识别外贸风险,有效地监控、处理风险因素,慎重地开展国际商务活动,引导外贸企业在比较安全的外贸轨道上运营,保障企业对外贸易活动的安全性和赢利性。这属于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的上策。普通层次上的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则是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的具体目标,该具体目标指的是通过风险管理,预防外贸风险损失的发生,或者当风险损失发生后,尽快采取补救措施,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保障企业经营的连续性。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的具体目标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预防、遏止风险事故的产生。企业应安排专业人员对汇率变动、贸易壁垒、单证制作、交易方的商业信用等多项风险点进行监视、布控。企业争取以最低的成本、最经济的方法去预防潜在的风险事故,对企业对外经营计划、财务保障措施、风险管理技术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周密的部署。第一个具体目标强调的是对外贸风险的前置管理。其二,当风险事件发生后,使风险损失最小化。风险损失既已发生,就要尽快采取合理的补救措施,防止风险损失扩散,减轻风险损失对企业的冲击。同时,通过有效的风险处理机制和安全保障机制,逐步化解风险损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保证企业对外经营的持续发展。上述第一个具体目标强调的是外贸风险管理的前置功能,第二个具体目标强调的是外贸风险管理的后置功能。五、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实现的条件和途径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需以下列条件作为保障:1.健康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在健康、稳定、开放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下,国际经济法律规则和制度得到了普遍遵守,交易者可以在比较自由、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竞争,违逆国际经济关系准则者将受到相应的制裁。在这样的国际经济法律环境下,企业风险管理的安全目标与获利目标自然容易实现。反之,若在国际经济关系中贸易保护主义猖獗、非关税壁垒措施林立,企业正常的对外经营都难得展开,企业时刻面临着美其名曰“公平贸易”的贸易保护主义大棒袭击的危险,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如何能够实现?2.健全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构成外贸企业风险防范所倚赖的一个重要平台。为此,以wto为主导的多边协调机制和大量双边协调机制需得到健全的发展,其调节贸易争端、缓解贸易冲突、消除国际经济动荡因素的作用能得到有效的发挥。3.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须在企业宏观管理体制下运行。企业运营管理体制构成外贸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科学严谨的企业管理体制为外贸风险管理提供了保障。4.稳定高效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预警是保障外贸安全的第一条战线,风险预警机制是护卫企业利益的第一道屏障。稳定高效的风险预警机制为外贸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国家应建立起覆盖全国范围的风险预警网络,及时为外贸企业提供国际贸易风险预警服务。同时,在外贸企业内部亦建立起科学的风险预警体系,制定有详细的风险防范规程和风险应急方案。企业的一切对外经营活动均需严格地按照程序和规矩办,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杜绝各种侥幸心理。在上述条件保障下,外贸企业可采用众多途径来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这里列举出一些重要途径,但需说明的是,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途径不限于此。其一,政府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协调和合作,建立高效的国家间冲突解决机制和风险信息通报制度。对于企业难以独自抵御的国际经济贸易风险,政府积极出面应对处理。其二,外贸服务管理机构与部门,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外贸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海关、商检、工商、外汇管理等部门要以热忱服务于外贸、服务于企业的工作作风,千方百计地为外贸企业排忧解难,帮助外贸企业排查风险、克服风险、战胜风险。要坚决清除外贸机构中的衙门作风、官僚习气,禁绝对外贸企业的“管卡要”行为。各外贸服务管理机构与部门要将服务好外贸企业作为其工作的第一要务,作为考核其政绩的最为重要的标杆。其三,加强企业的风险防范机制建设。风险管理重在防,重在用健全而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来防。外贸企业应建立起全天候、全方位的风险监控、管理体制。要把好外贸立项、审核关,所有外贸项目必须经过专业人员的多层次、多环节的风险评估。对所有外贸项目都要进行严格而规范的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事后检查,加强对国际贸易行为和流程的全过程监控。由于外贸交易涉及的因素和环节颇为复杂,一旦出现风险事故,当事者很难控制其进程。因此,对风险因素不明、风险事件无法控制的外贸项目坚决不做。对不同的贸易项目制定有不同的风险控制底线。其四,强化企业全员风险防范意识。企业成员上至董事长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都应将风险防范工作作为第一大工作,将风险防范意识作为第一工作意识。要将风险防范工作作为考核企业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的首要标准。企业领导决策者行事务必谨慎,决策力求集思广益。重大外经贸项目不经专业论证,不能匆忙立项。企业内每位员工在工作中必须按工作职责和流程办事,把好每一关。一旦发现风险苗头应毫不迟延地汇报。其五,实施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工程。外经贸企业若想立足于世界市场,必须要有足够的应付外贸风险的能力。外经贸企业务须重视外贸风险管理的能力建设和措施建设,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大型外贸企业应设置有专门的风险防范部门,安排有专业的风险防范人员。中小外贸企业的风险防范部门可与其他职能部门合并设置,风险防范人员兼任其他工作。各外经贸企业中所有部门的成员都对风险管理负有与其岗位相对应的风险防范职责和义务。外经贸企业应定期举行面向全体成员包括领导决策者在内的风险防范教育培训,增强企业全体成员识别风险、估测风险、监控风险、预防风险、处理风险的能力。

企业经营的外部风险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对策

一、影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因素分析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其进行跨国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和经营失误的影响,而遭受损失的程度与可能性。影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因素有很多,既有外部环境因素,又有内部环境因素。本文主要从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1.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企业外部因素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东道国的政策和政局的稳定性对跨国经营企业的影响非常大。如果东道国政策经常改变、政局不稳定,企业将无法进行良好地经营,风险很容易出现。

2.文化环境。文化差异也是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导致东道国对外来文化的排斥,进而演变为对跨国经营企业的排斥,从而危及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3.人力资源风险。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对于如何输出跨国管理人才、如何在当地国家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仍处于摸索和学习积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就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带来了风险。

4.市场经营风险。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其经营活动要受行业竞争状况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如果企业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不能与利益相关者搞好关系,风险就会产生。

5.企业观念与营销活动。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必然要受到东道国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与东道国社会环境相适应已成为跨国经营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由于消费者的排外心理所导致的企业经营失败。

6.企业外汇情况。中小企业在跨国生产经营活动中随时都会面临着外汇风险,一般将外汇风险划分为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类。交易风险是外汇交易时产生的风险;会计风险是企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由于汇率变动引起会计上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发生变动的可能性;经济风险是未预料到的汇率变动通过影响企业成本、价格从而对企业一定时期的收入产生影响的可能性。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要随时关注汇率的变动情况,一旦汇率波动的方向不利于企业经营,风险就会产生。

7.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良好的企业管理有利于企业在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包括领导班子基本素质、企业信誉、生产效率、员工士气、安全生产、产品安全、员工利益等。在企业跨国经营中,如果这些方面出现问题,风险就会产生。

8.财务状况。财务状况是衡量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内部指标。财务状况包括财务支付能力、财务结构状态、财务运营能力等。稳健的财务状况有利于企业在恶劣的经营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否则风险就会产生。

二、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的规避对策

1.建立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规避流程。该流程把观测点作为起点,通过观测事先发现风险的迹象或征兆,进行风险预警、识别。决策中心根据风险情况采取防范与调整风险的对策,企业对风险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评估、总结,将执行的结果反馈给决策中心和观测点,使其根据反馈结果调整工作计划,以实现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规避流程如图1所示。

2.建立企业风险观测点,形成动态的风险观测系统。企业通过建立风险观测点,可以对以上八个因素进行实时观测,形成动态的风险观测系统。

(1)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中政治风险的观测。跨国经营企业要密切关注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的变化情况。包括①东道国的政府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政策及其变化情况;②东道国对外来企业的权利进行约束和限制的程度及变化情况;③国际上的重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的出现情况;④母国政府对跨国企业在政治、法律方面能够给予的各种援助。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2)对企业跨国经营文化风险的观测。按照文化层次划分,可形成的文化风险有物质文化风险、行为文化风险、制度文化风险、精神文化风险如图2所示。物质文化风险、行为文化风险构成浅层风险;制度文化风险构成中层风险;精神文化风险构成深层风险;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企业在不同层次文化风险的情况;②东道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③企业跨文化战略的制定情况。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3)对人力资源情况的观测。企业可以观测以下几个方面。①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是否制定;②企业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是否适应了跨国经营的需要;③人才本土化战略的执行情况。根据以上观测的结果,可以确定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4)对市场经营环境的观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行业的竞争状况;②企业与外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两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5)对企业观念与营销活动观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企业营销观念是否与东道国的市场环境相一致;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③公众对品牌的认可程度;④公众对广告的反应情况。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6)对企业外汇情况观测。可以对东道国的汇率波动情况进行观测。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是损失还是收益,一旦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是损失,风险将会产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交易风险状况;②会计风险状况;③经济风险状况。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汇率方面的风险程度。

(7)对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观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企业内部领导班子的素质情况;②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情况;③企业生产效率的变化情况等。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8)对财务状况观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跨国经营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②债务偿还能力情况;③财务运营能力情况;④财务支付能力情况。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3.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进行风险预警与识别。根据以上定性的分析,确定各种风险指标及各项指标的风险程度。风险程度可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五个等级,各项风险指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一个综合的评价结果,从而可以对跨国经营企业的风险及时预警、识别。

4.建立风险决策中心,制定风险规避的方案。风险决策中心根据观测点提供的风险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决策。若综合评判结果为较差和差,说明企业跨国经营中已经存在着风险,需要及时做出反应,制定风险防范的战略、措施及对策,以便尽快消除风险;若综合评判结果为很好或较好,说明企业跨国经营状态良好,当前状况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要及时关注经营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变化趋势,根据变化趋势对经营策略作出调整;若综合评判结果为一般,这时也应引起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关注其变化趋势,一旦存在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应立即进行风险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有效地防范、化解和规避风险,避免由此给企业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5.建立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

企业根据决策的执行情况,将信息及时反馈到决策中心及观测点,使其及时了解风险的化解情况和实际观测到的结果是否一致,据此决策中心提出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方案。

总之,只有加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的分析,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及时预警、识别各类风险并以此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鲁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2]马春光:国际企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年

[3]赵曙明:企业跨国经营研究――兼论中国企业国际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4]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企业经营的外部风险篇8

(一)内部审计的定义概述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成立的独立的审计机构,用于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各部门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是否实现了组织的目标。它既对内部牵制制度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又对会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资产的安全、完整,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等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内部审计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活动的特征是独立性。审计人员以独立的第三者,监督组织内部的一切经济活动。内部审计保持独立性的前提是组织领导者在思想上对内部审计保持高度重视,并科学合理的设置内部机构,确保内部审计部门在行使审计监督职责和权限时,其他部门及领导无权干预,使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应有的效应。

(二)财务风险的定义概述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普遍认为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等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常用的经营策略,即企业通过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等策略,来弥补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在企业整个经营过程中会涉及到投资、筹资、资金回收和收益等,而这些过程均可能发生财务风险。由此可知,财务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经营者无法回避它,更无法消除它,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或避免风险,同时风险还存在不确定性,即在经营过程中,财务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且风险的大小与收益的大小成正比。

二、引起企业财务风险的相关因素

(一)企业的财务管理结构不够合理

现阶段,虽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我国资本主义的市场也处在初级阶段,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企业融资的困难,破坏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合理结构,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进行融资之前没有对我国的市场环境进行合理、有效的观察分析,而且在实际的融资过程中目标不够明确,盲目跟风的现象比较严重,造成了企业内部资金结构混乱,财务管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给企业的稳定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很可能增加企业的负债,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给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另外,企业的经营以及资金的轮转运用都存在着一定的波动,所以一旦企业的经营出现任何问题就会危及到企业的资金安全,使企业无法偿还某些债务。企业在贷款时常常会有另外一些企业进行担保,因此,在某些经营出现问题的企业中出现负债的问题就会连累到担保企业的经营,使企业的负债转移为担保企业的负债,很可能造成资金短缺或者是断绝资金链的现象,从而造成种种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影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二)企业受市场经济环境影响较大

企业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外部环境的压力常常会限制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国家的相关政策对企业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在这些压力之中有许多因素都是预测不到的,企业在生产与经营的过程中也无法对这些因素形成的风险进行控制,因此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例如,我国税收政策的不断变化与调整、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价格的忽高忽低、国际金融环境的不断的更新、国家货币对外的升值与贬值以及我国进出口政策的调整等等,这些因素都是企业无法进行预测与控制的,然而这些因素都关系着每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命脉。除此之外,我国企业的一些领导者与管理者对财务管理风险的认识不到位,而缺乏足够的认识也就无法制定一套合理的、科学的规避财务管理风险的方法,无法达到控制与防范风险的目的,更严重的是由于领导者与管理者对财务管理风险缺乏充足的认识,忽视其重要性,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使得企业很容易因经营管理不善而导致破产等。

三、内部审计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分析

(一)内部审计防范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财务风险分析

引起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众多,但内部审计是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只有加强企业每一环节的风险控制,完善审计环节,才能将因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对外部环境进行风险防范,首先,对企业投融资活动要采取职务分离控制,让投融资计划编制人与审判(批)人相分离,资金经办人与会计记录相分离,会计记录人员与收发款人员相分离等。其次,对投融资项目购买相关保险,同时资金的支出与收入都必须经过审贷委员会审批,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合法合规的制定投融资合同。最后,对投融资项目中所涉及的资金,必须提交需求资金报告,其中详细注明所涉资金用途、利率、数额和偿还能力、偿还期限和可能的偿还途径等。通过全面预估可能存在的外部风险,进而将风险防范措施按照法律法规列明进合同中,或购买相关保险以通过可靠的手段来降低企业财务损失。

(二)内部审计防范财务制度弱化引起的财务风险分析

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证资金运行过程处于一种健康状态,内部审计需要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加强监督与评价。主要是对企业采购与费用支出或报销活动风险、营销活动风险等进行连续监督,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第一,对采购与费用支出或报销活动风险的防范,采取职务分离控制,确保采购岗位与付款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监督与制约;采购审批岗位不得越权审批;审批内容应与所签订合同内容相一致;并采取公开招投标,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等方式多方比较供应商性价比;严格采购活动的发票获取渠道,核对发票与合同内容,保证各方相关信息相一致。第二,对营销活动风险的防范,采取分离销售与收款职务的措施,确保销售岗位与收款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监督与制约;销售项目审批人员应严格根据企业规章制度进行审批活动,对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审批活动,严格追究审批人及其相关责任人的相关责任;财务部门对销售部门的出差、宴请客户等费用的报销流程加强监控与审核措施,对不符合报销要求的坚决不予报销;加强对应收账款控制,采取购买相关保险以保障应收账款回款率,定期对销售部门及财务部门的账款进行核对,及时清理财务坏账,加强监督财务部门对账务的分析预警等。通过企业内部审计,强化各项监督措施,以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

企业经营的外部风险篇9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湖南外贸风险防范与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湖南对外贸易风险防范机制建设的初步建议。关键词:湖南外贸风险防范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一、湖南对外贸易风险防范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1.外贸企业和外贸从业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湖南一些外贸企业普遍缺乏风险防范和规避意识,认为只要有定单、有业务做就是好事,一心只想者开发市场,增加成交量。而对于交易中潜伏的风险因素无暇顾及。对于一些国际通行的风险防范手段缺乏有效认识和利用。平时很少研究国际贸易风险实例,很少考虑预防各种风险的对策。一些外贸企业内部基本不开展国际贸易防范的教育,企业内上至领导决策层下至普通员工都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没有做好抵御、防范外贸风险的心理准备和措施准备。企业外贸人员对风险的生成、发展的特点规律没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对外贸风险的诸多征兆不去关注,对那些可以用来规避外贸风险的工具手段不去了解。一些外贸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不能及时发现和防范风险。一些外贸人员急功近利,无视风险的存在,为完成任务而不惜一切代价,不知不觉地陷入外贸陷阱。为了摸清楚湖南外贸企业在风险防范与管理方面的基本情况,笔者专门组织了对湖南外贸企业的问卷调查。相当多的湖南外贸企业将订单、利润、效益等指标放在企业经营目标的首位,而很少有外贸企业去关注风险防范与管理。这个问题需引起湖南外贸企业的高度重视。外贸企业在对外经营的过程中不仅要看重订单、利润,更应该重视企业的风险防范与管理。2.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组织制度不健全湖南外贸企业风险防范管理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风险防范的组织机构缺位,风险管理的制度规范很不健全。风险防范管理组织制度的缺位,使外贸企业在对外经营活动中无法对国际贸易风险实施有效的监控、预警,出现风险也不够及时控制、处置,企业在国际贸易风险面前处于一种不设防的状态。外贸企业风险防范组织制度的缺位,大大增加了外贸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和交易过程中风险发生的概率。目前,湖南外贸企业风险防范组织的缺位主要表现为:其一,相当部分的企业没有设置外贸风险管理的岗位,更没有建立风险防范的专门部门或联勤机构。少数设有风险管理部门的企业大多数是外商投资企业。其二,外贸企业内部缺乏一个统一的信用风险防范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过于粗略、模糊,制度落实执行的刚性较差,有令不行、行而不严的现象较普遍。其三,外贸企业缺少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外贸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无章可循,各外贸人员的职责不明。其四,对国外客户风险信息收集不全面、不真实,对拟交易客户的资信状况把握不准,不能选择正确的交易方式和结算条件。其五,外贸交易项目审批不规范、不科学,各个交易流程缺乏相互间的协调和制约,以致外贸企业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组织货源、租船订舱、跟踪货款等诸多环节中,出现操作失误。相当多的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只侧重市场赢利,不去进行风险防范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没有相应的风险预警方案和监控机制。这些外贸企业,事前往往缺乏对风险的预测,事中往往缺乏对风险的控制,事后往往缺乏对风险的有效处理。3.忽视对客户的资信管理在国际市场上,一些客商资信不良,经营状况不佳,资金周转不灵,无法支付货款或提交货物;一些信用恶劣的商户利用假单据、合同中的陷阱条款等方式蓄意欺诈,妄图部分或全部占有对方货物、货款。如果忽视对客户的资信管理,外贸企业就会遭遇信用风险和风险损失。当前,湖南一些外贸企业的风险管理处于空转或无序状态,诸多湖南外贸公司对国外客户缺乏充分的资信调查。出于市场竟争的压力,一些外贸企业不得不以赊销而拉拢国外客户。有的湖南外贸企业货款制度管理不严,或没有对货款的回收有制度性的要求,而只凭外贸业务员的感觉控制,货款目标不明,导致外贸企业进入“呆账坏账”的陷阱。在对外经营中,外贸企业对新客户或许还会去调查下其信用状况,而对老客户却似乎非常缺乏提防的意识。而实际上许多风险事件往往系所谓的老客户所为,对新老客户信用管理的缺失使湖南外贸企业吃亏不少。这些外贸企业又由于法制观念不强,存在着“人情重于债”的意识,怕得罪老客户,因此不善于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的债权,甚至放弃债权。4.湖南外贸企业缺乏风险防范管理人才风险防范与管理,是湖南外贸企业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也是树立湖南外贸企业国际形象的重要举措。风险防范管理的建设需要专业人才。外贸风险防范管理人才的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水平、经验、管理水平、责任心等方面。相对于西方国家风险防范管理经验和风险防范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湖南的风险防范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就落后了许多。风险管理人才的严重不足,导致一些外贸企业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处于空缺状态。风险防范管理人才的缺乏,严重损害着湖南外贸企业的利益,影响着湖南对外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5.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管理手段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风险防范管理已普及到各种规模的国际化经营企业之中。这些国家的外贸企业风险防范与管理的制度相当完善,能够对国际保理、出口信用保险等国际上通行的风险防范手段运用自如,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自身的外贸经营风险。然而,处于内陆省份的湖南外贸企业对于国际上通行的风险防范手段的了解和认识远远不够,能有效地运用这些手段的更少。大多数湖南外贸企业只是通过单一的保险方式来处理风险。许多企业的风险防范管理措施建设不到位,一些外贸企业在遭遇诸如技术性贸易壁垒、人民币升值、跨国欺诈等风险危机打击时,往往一蹶不振,甚至破产。二、加强湖南对外贸易风险防范机制建设的初步建议1.加强外贸企业风险防范的组织机构建设为了提高湖南外贸企业风险防范与管理的能力,有必要在外贸企业中设置专门的外贸风险防范管理部门并配备风险防范经理。湖南外贸企业可依据自身条件选择实施对策。大型外贸企业可成立风险防范管理专职机构来建立健全并贯彻实施科学的风险防范管理制度;中小型外贸企业可考虑实施风险防范管理委托制。中小型外贸企业,尤其是我国外贸经营权下放以后初次涉足外贸领域的为数众多的私营企业,可考虑直接将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外包”给风险防范管理咨询公司。与企业自己设立专门的风险防范管理部门相比,实行风险防范管理委托制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具有快速性、专门性和灵活性等优点;借鉴国际通行的风险防范管理手段降低外贸风险。外贸风险防范管理部应直接设在总经理之下,和财务部与业务部并列,并直接对总经理负责。外贸风险防范管理部是业务部和财务部之间的桥梁,是保证公司利益的必要组成部分。2.完善政府与企业间的风险防范联动机制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大好形势下,湖南各级政府(尤其是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可依据国家有关促进中部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对本地外贸企业出口经营的支持力度,建立与外贸企业互动的风险防范联动机制。在维护外贸企业的合法权益,推动企业外贸经营的同时,引导湖南外贸企业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切实有效的帮助湖南外贸企业解决其在外贸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风险问题,为湖南外贸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湖南各级政府要建立与外贸企业互动的风险防范联动机制,就必须发挥好湖南各级贸促会的纽带作用。湖南贸促会作为连接政府和外贸企业的“纽带”,应该充分发挥信息平台作用,向湖南外贸企业提供涉外信息、出口指导等,使湖南外贸企业能够选择市场潜力良好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出口经营。同时,湖南贸促会应该与国外同类组织建立联系,开展国际经济贸易交流与合作,及时搜集、海外市场信息,避免湖南外贸企业因资源能力的限制,造成信息短缺引起不必要的风险损失。3.重视国际资信调查在外贸业务往来中,湖南外贸企业要建立资信调查制度,确认客户的付款能力,特别是合同交易金额较大的,更应重视调查客户的资信情况。资信调查主要包括:公司名称、地址、电话、成立日期、公司性质、业务范围、注册资本等基本内容。对客户特别是主要客户,必须要有一个专门部门负责档案管理,按照业务往来中客户的付款情况和信用情况,建立、评定客户的信用等级。对信誉较差的客户,一要控制业务规模;二要严格付款条件;三要坚持前款不清不再发货,以免发生损失。湖南外贸企业在开展资信调查时,应力求全面了解对方经营状况,获取对方的注册或商业登记等资信资料,运用国际上通行的财务分析方法如趋势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评判对方的财务状况。4.充分利用风险防范的国际网络世界上除了wto、国际商会等综合性的国际贸易组织外,还有专门针对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方面的国际组织或跨国公司。这些专门性的风险防范国际组织已经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球的国际风险防范网络,能够为湖南的外贸企业提供详细可靠的资信调查及其他的风险防范服务。可资利用的国际性风险防范网络有:国际海事局、劳埃德船级社调查中心、纽约信用管理协会、美国的邓白氏集团公司。5.建立高效的风险监控和风险应急系统外贸企业在进行风险防范管理时,还应建立信息监控系统,监视相关风险因素和事件的演进状况,如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际市场竞争程度、交易流程的动态、货物与货款的状况等。通过及时掌握国外风险动态,捕捉外贸风险征兆,及时制定对策,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政府还要与企业一道建设国际贸易风险应急系统,制定出外贸风险发生后的多套风险应急处置预案,预备好各项危机处置措施。一旦发生风险,就能根据风险的性质、危害程度,按照预案,迅速采取措施,妥善处理风险事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风险处理成本和费用化解风险对企业的消极影响,最大限度地降低外贸企业所遭受的风险损失。6.加强外贸从业人员风险防范专业素质建设外贸企业风险防范能力与企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息息相关,要想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也就必须提高本企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外贸企业可以通过直接引进高素质人才的方式提高本企业员工整体专业素养,也可以采用安排进修、专家讲座、中短期培训等方式对本企业现有员工进行强化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素养。为提高员工风险防范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可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直接引进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人才特别是风险管理人才。二是通过宣传教育的形式,对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开展专门的风险防范管理教育,使其树立牢固的风险防范意识。三是对于在职在岗的外贸人员开展一些中短期培训,对之进行专门的风险防范操作训练,撰写一些风险防范研究报告,掌握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企业经营的外部风险篇10

一、市场风险概述

市场风险,有时也称为财务风险或价格风险,它是由市价的变化而导致亏损的风险。企业需要管理的主要市场风险是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和股票价格风险。

1、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因利率提高或降低而产生预期之外损失的风险。

2、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或货币风险是由汇率变动的可能性,以及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价值发生变动的可能性导致的。

3、商品价格风险。主要商品的价格出人意料地上涨或下跌,可能使业务面临风险。提供商品的公司,比如石油公司和农产品公司,会直接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同样地,依靠使用日用品的公司,也会遭受来自价格变动的风险。

4、股票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影响企业股票或其他资产的投资者,其表现是与股票价格相联系的。例如,若企业须为员工保持足够的养老基金,则暴露于股票价格风险,因其回报率取决于一系列的股票红利以及股票价格变动产生的资本利得。对该风险的敞口可能是一只股票或几只股票,也可能是一个行业或整个市场。股票价格风险也影响到企业通过出售股票和相关证券进行融资的能力。因此,股权风险与企业获取足够资本或流动资金的能力有关。

对以上四类风险而言,利率风险与汇率风险可能会互相关联。不幸的是,许多中小企业对市场风险并不了解,而且有时由于无知而承担了很重大的市场风险。

二、当前中小企业所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分析

1、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当前最严峻的问题。据统计,8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面临风险时最棘手的问题。这主要归因于以下几方面:一是金融危机直接导致银行惜贷,造成企业资金紧张。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基于自身经营安全考虑,对企业放贷、担保更加谨慎,要求更加严格,加大了企业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使得本来就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难上加难。二是银行贷款的主要对象忽视了中小企业。一些大集团、大企业始终是银行偏爱的对象,而一些成长型的中小企业扩展势头迅猛,企业研发和技改方面急需中长期贷款,却往往得不到支持。三是受经济不景气影响,企业的内销商品和出口商品无法按期结算,甚至完全收不到货款的现象增多;部分企业由于客户倒闭、应收账款形成坏账而遭受巨大损失。不少企业由于客户信心不足缩减订单,造成库存增加、资金周转不灵、货款需求量增加。

2、生产要素经营成本大幅提高,而中小企业议价能力弱。近年来,中小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上升,除了管理水平较低这一内在因素外,还深受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特别是伴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成本急剧上升,导致企业劳资关系紧张,一些企业由于经营成本骤增而大幅裁员,甚至倒闭。同时,2010年下半年,物价指数逐步攀升,生产要素上涨较快,中小企业在市场中议价能力较弱,经营利润被大幅压缩。

3、市场拓展日益困难。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的市场发展,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出现了市场萎缩、销售降低、订单减少的情况。同时中小企业普遍对市场前景信心不足,对未来短期内经济形势持消极态度,原材料价格涨跌幅度大、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走势不明,明显打击了企业经营信心;为避免贷款不能按时到位的风险和成本预算失控而遭受损失,很多企业下单、接单谨慎保守,甚至有单都不改接。

4、政府支持力度尚未落到实处。中小企业受规模及市场的制约,借贷能力不高。中小企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忽视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信誉建设,加上财力不足、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决定了其偿还能力较差,使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更加审慎。因此,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植。但是,当前政府的扶持力度还不够,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另一方面银行资金积压借不出。政府为金融机构、中小企业所提供的协调政策措施不到位,对银行的管理考核中没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制度规范。

5、中小企业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投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市场及财务风险。特别是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风险。

三、中小企业防范市场风险的措施

1、科学地预测市场需求和市场风险,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科学地预测市场需求,有效地控制中小企业的市场风险,可以对其进行评估和量化,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合适的风险防范措施,将有助于中小企业的损耗降到最低限度。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这也是企业产生市场风险的外部原因。经营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着重大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例如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使运输企业增加了营运成本,减少了利润,无法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就无能为力。

因此,应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制度环境及其变化情况,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为防范市场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经营管理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经营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经营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降低市场风险。因此,针对各种市场风险因素,相应规避风险的措施是:加强对市场变化的预测和应对,努力保持充裕的合同量,提高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络的稳定性,努力发挥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降低库存等。

同时,加强经营管理,增强企业盈利能力,进而增强经营者市场应变能力,是降低财务风险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盈利是销售收入抵补销售支出后的结余,现金流入流出安排越合理,盈利能力就越强,企业就有足够的资金支付利息、偿还本金,同时也意味着企业有足够的再筹资能力。因此,只要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就能有效降低财务风险。这要求经营者应有意识地提高自身市场应变能力,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走

向,提高企业盈利水平,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机制。对中小企业而言,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机制,重要的是控制负债比例,合理安排资本结构。目前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负债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0%以上。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负债比例是可以控制的,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安排资本结构,适度负债,使财务杠杆利益抵消风险增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改变单一的贷款融资方式,合理选择发行股票、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及商业信用等方式,以“融资组合”的方式筹集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降低融资成本,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资本结构进行调整,对不同来源和不同期限的资金进行合理搭配,从而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

3、加强业的内部监督。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过程就必须被施以恰当的监督。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通过监督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的有效性,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并及时反馈有关执行结果的资讯,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同时,在监控过程中,内部审计可以促进控制环境的建立,为改进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建议,为组织成功达到所需要的内部控制水平服务。当前,社会迫切需要呼唤企业的内部控制意识,需要在微观经济中加强管理和控制。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整章建制,有效地建立起各项考核制度、激励制度,明确职责,严肃纪律,把内部控制的水平提起来,让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企业化解风险、创造效益的武器。

4、运用多种财务策略,尽可能减少风险损失。在对风险预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坚持尽可能减少和降低风险费用损失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1)风险回避策略。对于超过企业承受能力的风险和风险较明显而且影响因素很难控制的生产经营项目,企业的决策者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财力,正确权衡收益和风险的得与失,或采取回避政策,或制定出正确的判断标准,求得风险取舍的最佳选择。

(2)风险转移策略。企业在转嫁风险时应基于合法、合理、公平、公正的原则,绝对不能采用欺诈手段使其他企业蒙受损失。可供选择的措施有:第一,以投保的方式将风险转由保险公司承担;第二,将风险较大的经营活动委托专门机构完成;第三,通过契约形式将风险损失转移;第四,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出让承包或出租等,将风险横向转移;第五,对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重估价值等措施,主动把风险接受下来,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