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职业发展路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6:15

银行职业发展路径篇1

>>县域社区银行发展路径选择及优化研究中国民营银行发展路径的比较研究蓝海战略造就精品银行的路径分析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路径研究民营银行的发展路径选择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路径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路径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发展路径研究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困境及改革路径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及发展路径研究精品银行核心竞争力建设研究中国问题银行退出路径研究村镇银行发展研究银行保险发展研究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的困境及其发展路径研究互联网金融下的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路径研究统筹城乡发展路径研究高职本科发展路径研究商业银行通过私人银行业务服务电力行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策略研究关景春:努力打造成可持续发展的精品型上市银行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3]严谷军.社区银行与小型家庭农场金融支持——基于美国经验的分析[J].农村经济,2008,(1).

[4]曹爱红,姜子彧.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问题与对策[J].浙江金融,2010,(10):35-36.

[5]鲍志斌.浅析如何改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J].中国市场,2011,(3).

[6]金融界.江苏银行:盈利能力呈现爆发式增长[eB/oL].(2011-03-24).

http://.cn/ipo/2011/03/2410109549876.shtml.

[7]韩雪萌.泰隆银行董事长王钧:坚持定位严控风险[n].金融时报,2011-03-29.

[8]朱曙光,安军启.浅析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策略——基于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经验[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9]欧阳姝.银行同业业务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12,(2):23-26.

[10]于辉.商业银行事业部制改革探讨[J].经营与管理,2012,(2):87-91.

银行职业发展路径篇2

关键词:民营银行;发展路径;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一、民营银行发展路径概述

(一)增量发展路径。从理论上讲,增量发展民营银行的模式,可以促进银行业的竞争,督促国有银行改善管理,推动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新组建民营银行有许多优点。第一,一张白纸,没有负担。没有那些不合理的制度约束,没有既得利益集团的钳制。第二,比较容易通过市场来选择经理人员。第三,没有不良贷款的历史包袱。

(二)存量发展路径。从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看,开放民营银行的风险是很高的。许多国家,在没有相应的政治、经济和法律配套体系的情况下开放民营金融,都造成了严重的金融混乱。从我国国情看,上个世纪90年代初盲目发展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结果造成这些机构短期行为严重,经营管理混乱,最后只好进行撤销、关闭、兼并和重组,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因此,金融改革必须要有一个底线,即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改革,这是我国渐进式改革道路成功的精髓所在。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需要由现有银行的市场化和引进民间资本进入两个轮子推动。

(三)混合发展路径。一些学者认为,构建民营银行不能急于求成,应该采取渐进式的发展战略,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对国有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注入民营成分;二是吸引民间资本入股现有的中小银行,逐步实现中小银行民营化;三是在条件成熟时设立完全以民营资本投资入股、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民营银行。

二、民营银行发展路径的比较研究

(一)增量发展路径评价。增量发展民营银行有许多优点,如可以增加金融领域的竞争活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管理权限上收、资金外流和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我们更应看到,新组建民营银行,不仅在市场准入方面有着高昂的代价,还有可能重蹈过去随意办金融而引发惨痛教训的覆辙,更主要的是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这个我国金融改革应首先考虑的问题依然存在。

1.增量发展民营银行并不能启动银行业的竞争机制。对于一般企业来说,改革中的增量部分是一种可以自我调节的有机整体。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生存下来的民营企业都极富生命力,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带动国有企业改革。而银行业则不同,我国目前银行是进难退更难,退出就意味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2.增量发展民营银行并不能从根本上减轻国有银行的历史包袱。对于一般国有企业来说,改革主要的障碍是人员负担。发展民营企业,不仅增加了就业机会,而且随着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企业中的职工会主动离开,将减轻国有企业的改革压力。而银行业改革主要的障碍是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它不会因为民营银行的发展而减少。

3.增量发展民营银行将加大整体金融风险。银行的风险不在银行本身,而在于给广大存款人带来的风险。银行如果经营管理不善,导致支付问题,将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如果是一般企业,死一批,再发展一批,有利于市场的优胜劣汰,保持生命活力。但对银行业来说,完全的市场竞争法则,是行不通的。一家银行倒闭,有可能引发整个银行业的信誉风险和金融危机。

4.增量发展民营银行的经营成本高昂。从成本核算的角度看,以重新募集资本的形式成立商业银行,按照《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其资本金必须达到十亿元人民币。这个数额,对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来说,或许不是问题,但在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就成为其市场准入的一大难题。另外成立一家银行,还需要相应的人员、网点、机具设备等,这是一笔昂贵的费用。再者,其营业网络的建设、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及机构运转的磨合更需时日,这些都提高了新设立的民营银行的经营管理成本。由此可见,新成立民营商业银行不具普遍性。

(二)存量发展路径评价。采用存量发展路径,从改造现有城市商业银行、城信社入手,具有可操作性最强、成本较低、能有效避免可能出现大的金融风险等优点。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的成功经验表明,相当部分中小国有企业通过转让实现了民营化。我国资本市场上,一些退市的亏损上市公司利用“壳资源”的优势最终完成重组上市,顺利实现扭亏为盈。对国有银行的存量改造,可以借鉴国有企业民营化的经验。但存量发展路径也有缺陷:

1.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从总体来看,民间资本的积极参与明显成为主流。但民企参股农村商业银行所能掌控的股权比较少。为防止一股独大,使农商行成为某一家或几家企业的小金库,农商行对企业参股比例做了严格的限制。但由此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单个企业所占股份比较少,没有一个相对控股的股东,使得股东普遍对农商行发展缺乏关注。所有者缺位,虽然改制成商业银行,但和过去信用社时一样,一切仍旧是行长说了算,缺乏内控机制,积聚了潜在的经营风险。

2.存量改造延续的是一种“搭配销售”的策略。这种策略对于劣质产品生产者是一种占优策略,但对于优质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公平,只不过是强制消费者以更高的价格满足其效用。而产权的“搭配销售”则可能使总体效用锐减为零。

三、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增量发展路径还是存量发展路径,都存在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关键在于哪种方式的成本和风险最小、收益和效率最高。民营银行的发展路径选择应遵循自下而上、自小而大、符合经济发展自身规律要求的原则,其发展战略应侧重以小求大、以点求面、以稳求进。其发展必须考虑我国经济的现实发展阶段,必须考虑我国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循序渐进、依次推进,过度、过快开放都将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害。当前的民营经济大部分从事的是竞争性产业,在发展初期,管理不够规范;容易产生政策与制度疏漏,加之民营资本的逐利和扩张动机强烈,极易出现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从而大大损害民营企业的声誉与形象。而银行在放贷时,借款人的信誉往往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如果民营企业的声誉不提高,民营银行市场定位选择便很可能偏离民营企业,而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必然影响其发展路径的选择。因此,民营银行的发展路径应是多元化和混合型的,混合发展路径的优势自然就凸显出来了。民营银行试点以存量改革为主,兼顾增量改革,民营银行进入成长期后,则以增量改革为先导带动存量改革的渐进式改革是民营银行发展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姜应祥.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成因及解决对策[J].中国金融,2001.

[2]周浩明.民营银行的比较优势及发展路径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2.

银行职业发展路径篇3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流程再造;银行信息化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是职能型的组织结构,其业务流程也是按照职能型的组织结构而设计的。这样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与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发生扭曲,与银行信息化发展水平产生背离,应在组织结构和流程上实现再造。笔者认为,按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原则再造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选择。在组织结构再造实现后必须进行流程再造,这样才能使组织管理与流程运行相统一。

一、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的类型分析

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有多种类型。哈佛大学商学院nitnnohria教授在1995年6月发表的《组织结构概述》(noteonorganizationStructure)一文中,将不同的组织结构划分为职能型、事业型、矩阵型、网络型及其他混合型,并就这些结构的不同特征进行了论述,指出在设计任何组织的结构时,通常需要考虑下列几个方面的事项:劳动分工、协调机制、决策权的分配、组织边界、非正式结构、政治结构、权威的合理基础。

就我国而言,银行的组织结构应满足经营管理的三项基本需求:有效地完成银行基本任务,即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原则;能够对外部环境中存在的重大威胁作出反应,控制好组织结构的惯性原则;保持不断创新,即管理者的创新精神。据此,我国商业银行设计一个高效的商业银行组织系统,需要考虑五方面要素:环境的变化、正确的战略和经营方向、经营道德、有效的领导层、信息化水平。

下面对现代商业银行的职能型、事业型、矩阵型、网络型四种组织结构类型进行分析。职能型组织结构是按银行职能部门来设置的,一般适合规模较小的银行,每一部门依据职能提供一项系列服务的一部分;事业型组织结构是依据企业的生产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划分的,适合规模较大的银行,它是根据产品特性的不同将银行职能部门分成事业部;矩阵型组织结构兼顾了事业型和职能型的特点,按客户的业务发展流程分类,每一事业部都能完整地完成目标任务,它需要复合型的人才作为支撑;网络型组织结构是按掌握一定技能的知识雇员的类型来进行划分的,其适用于变化大、不确定因素多的环境,实际上是网络经济时代的结构,已呈现“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这种组织结构理论说明了西方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西方现代商业银行的实际来看,随着银行发展环境的变化,价值观也实现了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质的转变,其组织结构也实现了转变:即从行政职能型、事业型的组织结构向矩阵型和网络型的组织结构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北美洲等一些跨国性的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矩阵式”的组织结构,这种转变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构建具有借鉴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及其缺陷

从组织结构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域和政府序列设置的。即各总行为一级法人;一级分行对应省和直辖市级;二级分行对应地、市级;最后是县(区)级支行和营业所(办事处、分理处),至今这种状况还没有得到全面改变。从管理体制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均实行一级经营、三级管理。银行内部经营机制无论在资金筹措与运用,还是财务分配、人事制度上主要由上级行管理。管理行集中了过多不该集中的经营权,而真正的经营行却缺乏足够的自主权力。决策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阻碍了分、支行经营活力的增强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此外,封闭的干部人事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仍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它既不体现员工的素质能力和工作绩效,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对经营提出的开放灵活的管理要求。在分配问题上,所实行的依然是行政干部的级别工资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这种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与信息化在银行中的应用已不相称,缺点是:管理层次多,管理成本高,信息链条长,市场反应慢,服务效率低下。虽然国外银行也有层级结构,但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外银行能充分利用信息化实施管理,在分行之下不设下一级机构。

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式比较好些,但仍然笼罩着行政机关的影子,基于信息化的管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现代信息技术在银行的广泛应用,为银行构建运转高效的矩阵型组织结构提供了可能。

三、按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原则再造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笔者认为,应根据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参照国际成功的银行组织架构,以银行信息化建设为平台,按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原则再造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按照组织结构扁平化的要求,打破省、地(市)、县(区)之间的界线,以经济区为中心,设立区域大型城市行为分行,总行作为管理决策层,主要职责是战略决策、授信管理、产品研发、信息综合处理等。其他权力尤其是产品营销和市场开发的权力尽量下放。这便形成了以总行为决策中一心,以分行为经营中心,以下属发展部为产品服务中心,从而实现集中政策下的分散经营,将政策控制集中化和业务运作分散化的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总行最高决策机构能够集中力量制定总目标、总方针、总计划以及各项政策。从事经营的商业银行在不违背总目标、总方针、总计划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管理其日常经营活动。在银行内部,运用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原则和方法,对商业银行优先配置资源,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按效益最大化原则经营。经扁平化改造的组织结构形成后,把过去多级管理、一级经营变为一级管理、多级经营。相应地减少了委托层次,从而在结构上减少了人风险。

矩阵型组织结构再造的操作可考虑三个方面。首先,合并过多的支行,特别是业务半径小的支行,如隔路毗邻的两个支行,把支行一级的机构整合为我国商业银行营业部下设的业务发展部。其次,压缩管理层级,减少中级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中级管理层还应该大幅度削减,减少银行业务发展的组织障碍,发挥信息技术在银行管理中的作用。最后,精选一批高级人才为客户经理,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在组织结构和业务管理上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这样就能够实现组织架构与以客户为中心相结合,压缩组织层级后减少了非利息支出,增加了银行利润。在矩阵型组织结构再造实现后必须进行流程再造,以使组织管理与流程相统一。

四、组织结构再造后的流程设计

流程是指一系列相关的创造价值的作业活动,并为一定的目标、任务而进行的过程。这一过程由一系列工作环节或步骤组成,相互之间有先后顺序,有一定指向,把所有这些工作环节或步骤衔接起来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流程。从管理学上讲,流程就是有效配置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具体工作路径。这种路径是既定理念、素质、分工条件下的产物,当理念、素质、分工等发生变化时,路径也应该发生变化,问题是这个路径可能有很多,而理想的路径应是效率最高、效益最好的。

1.我国商业银行现有流程的缺陷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速度具有其他行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管理的落后,这些优势尚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从流程上找原因,是因为:现有的流程是以银行为中心,按手工或部分计算机处理模式建立的,信息流在旧理念和旧流程环境下运行,发挥的作用甚小,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为发挥金融信息化在共享数据资源、流程自动化控制与处理、信息快速传递与跨地域存取的特性,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再造业务流程。又由于,在旧有的职能型组织架构中,客户的需求实现流程被肢解,呈现流程片段化,而客户对片段化的流程越来越反感和疏远,因而造成客户流失,为保住客户,达到客户满意和实现客户忠诚,实现重复购买,必须对流程进行再造。

2.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目的

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目的,就是要根据客户类别,将本来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最有利于顾客价值创造的营运流程重新组装,使银行能有效适应市场的要求。在银行业务流程的再造中,创造性运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作业进行最大限度地集成,从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组织,以期在战略方向、效率、质量、客户满意和对市场应变中取得突破。

3.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原则

我国商业银行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有以下五个原则。第一,要以“银行再造”的思想指导实践,以客户为中心,把客户的满意度放在核心地位。在业务流程设计中体现删繁就简、择优去劣的原则。第二,由于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不一,要根据客户价值定价,再通过多样化的业务流程设计体现差别服务的精神。在整合业务流程中银行应首先着眼于活动和流程对顾客价值贡献的大小。对一个银行来说,任何一个对产品或服务没有贡献的流程都是不增值的流程;对一个业务流程来说,任何一个提高成本而对流程输出没有贡献的活动都是不增值的活动。这些不增值的流程与活动大多是不必要的审核与监督,以及折中协调等环节。这些活动对银行而言并无任何附加值,可全部删除,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力和时间浪费。业务流程的设计不应限于原有的组织范围内,原则上应超越组织界限,以最自然的方法加以灵活调整。在任用通才而不是专业化人员的情况下,许多跨部门的作业可以整合为一体。第三,流程再造的重点在于简化流程,控制错误发生的风险,提高管理效率。第四,要加快银行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再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如果不能在实际中应用也是无价值的。因此,要大力培养既懂银行业务又懂信息化操作的适用人才。第五,要把流程再造和业务创新、组织结构再造等结合起来。

银行职业发展路径篇4

关键一:做块“璞玉”

每年的校园招聘结束之后,笔者都会和在银行担任和曾任HR的同行们聚会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谈到目前的大学生求职情况,大家喜忧参半。喜的是,随着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大力辅导,以及大学生本人的重视,现在的大学生应聘技巧越来越好,简历制作和面试表现有明显的进步。忧的是,某些毕业生求职表现前后矛盾,让人担心在光鲜的简历和流畅的面试背后,是否真正站着一个实有其才的人。如果用“玻璃”和“璞玉”来比喻大学生的求职表现,“玻璃”固然闪亮晃眼,但银行更喜欢吸纳“璞玉”,因为璞字的右上角是“业”,精于“业”的大学生才是美玉。所以,大学生求职面试过程中,应做真实的自己,不要虚假包装。

关键二:建立“以终为始”的求职思维

大学生求职,面对的是一条求职链:制作简历、初步面试、深度面试、笔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环环相扣。若想各个击破,决胜千里,必须掌握链条背后的钥匙。

这个钥匙,就是彻底了解应聘岗位的素质模型(通用素质和差异化素质)。因此,大学生应该尽早建立求职思维流程图:确定职业目标――关注银行招聘信息――分析岗位需求和胜任素质模型――针对性地打造并匹配职业素质――有选择地投递简历、参加面试等。这种方法,被称为“以终为始”法,它具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但现实中,很多大学生的求职路线是“三步法”:发现招聘信息――粗浅了解岗位要求――简历海投、参加面试。“三步法”缺失了“职业目标设定”和“岗位素质匹配打造”,这种方法可以说是“临门一脚”法。“临门一脚”能否“破门得分”呢?这很大程度上要看个人技术和运气。

所以,大学生求职决胜的关键,就是仔细琢磨银行的招聘广告,结合银行岗位要求,盘点自己的优势,针对性地制作简历,面试时适当表现。所有这些只为传达出一种信息――“我就是你要找的人!”

关键三:走体验式路径

一般来说,大学生对银行信息搜集的主要方式有:留意银行招聘信息、关注银行网站、生涯人物访谈、工作追随、银行实习等。本人认为,想成为心仪银行的雇员,先成为其客户,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以上六种路径,按照介入银行的深浅,可以分为三类:

式:通过招聘信息和银行网站,可以了解到一些公开的信息,属于单向的、表面的。

渗透式:通过对行内员工的工作追随和访谈,逐步了解到更多外人所不知道的信息,比如用人原则、文化氛围、工作强度、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等。

体验式:通过到银行实习和办理业务等,有了具体的感知和体验,和银行有了双向的互动,非常有益于深入了解自己、了解银行以及二者之间的匹配度。

银行职业发展路径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流程再造;银行信息化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是职能型的组织结构,其业务流程也是按照职能型的组织结构而设计的。这样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与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发生扭曲,与银行信息化发展水平产生背离,应在组织结构和流程上实现再造。笔者认为,按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原则再造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选择。在组织结构再造实现后必须进行流程再造,这样才能使组织管理与流程运行相统一。

一、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的类型分析

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有多种类型。哈佛大学商学院nitnnohria教授在1995年6月发表的《组织结构概述》(noteonorganizationStructure)一文中,将不同的组织结构划分为职能型、事业型、矩阵型、网络型及其他混合型,并就这些结构的不同特征进行了论述,指出在设计任何组织的结构时,通常需要考虑下列几个方面的事项:劳动分工、协调机制、决策权的分配、组织边界、非正式结构、政治结构、权威的合理基础。

就我国而言,银行的组织结构应满足经营管理的三项基本需求:有效地完成银行基本任务,即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原则;能够对外部环境中存在的重大威胁作出反应,控制好组织结构的惯性原则;保持不断创新,即管理者的创新精神。据此,我国商业银行设计一个高效的商业银行组织系统,需要考虑五方面要素:环境的变化、正确的战略和经营方向、经营道德、有效的领导层、信息化水平。

下面对现代商业银行的职能型、事业型、矩阵型、网络型四种组织结构类型进行分析。职能型组织结构是按银行职能部门来设置的,一般适合规模较小的银行,每一部门依据职能提供一项系列服务的一部分;事业型组织结构是依据企业的生产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划分的,适合规模较大的银行,它是根据产品特性的不同将银行职能部门分成事业部;矩阵型组织结构兼顾了事业型和职能型的特点,按客户的业务发展流程分类,每一事业部都能完整地完成目标任务,它需要复合型的人才作为支撑;网络型组织结构是按掌握一定技能的知识雇员的类型来进行划分的,其适用于变化大、不确定因素多的环境,实际上是网络经济时代的结构,已呈现“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这种组织结构理论说明了西方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西方现代商业银行的实际来看,随着银行发展环境的变化,价值观也实现了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质的转变,其组织结构也实现了转变:即从行政职能型、事业型的组织结构向矩阵型和网络型的组织结构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北美洲等一些跨国性的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矩阵式”的组织结构,这种转变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构建具有借鉴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及其缺陷

从组织结构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域和政府序列设置的。即各总行为一级法人;一级分行对应省和直辖市级;二级分行对应地、市级;最后是县(区)级支行和营业所(办事处、分理处),至今这种状况还没有得到全面改变。从管理体制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均实行一级经营、三级管理。银行内部经营机制无论在资金筹措与运用,还是财务分配、人事制度上主要由上级行管理。管理行集中了过多不该集中的经营权,而真正的经营行却缺乏足够的自主权力。决策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阻碍了分、支行经营活力的增强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此外,封闭的干部人事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仍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它既不体现员工的素质能力和工作绩效,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对经营提出的开放灵活的管理要求。在分配问题上,所实行的依然是行政干部的级别工资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这种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与信息化在银行中的应用已不相称,缺点是:管理层次多,管理成本高,信息链条长,市场反应慢,服务效率低下。虽然国外银行也有层级结构,但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外银行能充分利用信息化实施管理,在分行之下不设下一级机构。

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式比较好些,但仍然笼罩着行政机关的影子,基于信息化的管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现代信息技术在银行的广泛应用,为银行构建运转高效的矩阵型组织结构提供了可能。

三、按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原则再造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笔者认为,应根据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参照国际成功的银行组织架构,以银行信息化建设为平台,按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原则再造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按照组织结构扁平化的要求,打破省、地(市)、县(区)之间的界线,以经济区为中心,设立区域大型城市行为分行,总行作为管理决策层,主要职责是战略决策、授信管理、产品研发、信息综合处理等。其他权力尤其是产品营销和市场开发的权力尽量下放。这便形成了以总行为决策中一心,以分行为经营中心,以下属发展部为产品服务中心,从而实现集中政策下的分散经营,将政策控制集中化和业务运作分散化的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总行最高决策机构能够集中力量制定总目标、总方针、总计划以及各项政策。从事经营的商业银行在不违背总目标、总方针、总计划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管理其日常经营活动。在银行内部,运用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原则和方法,对商业银行优先配置资源,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按效益最大化原则经营。经扁平化改造的组织结构形成后,把过去多级管理、一级经营变为一级管理、多级经营。相应地减少了委托层次,从而在结构上减少了人风险。

矩阵型组织结构再造的操作可考虑三个方面。首先,合并过多的支行,特别是业务半径小的支行,如隔路毗邻的两个支行,把支行一级的机构整合为我国商业银行营业部下设的业务发展部。其次,压缩管理层级,减少中级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中级管理层还应该大幅度削减,减少银行业务发展的组织障碍,发挥信息技术在银行管理中的作用。最后,精选一批高级人才为客户经理,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在组织结构和业务管理上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这样就能够实现组织架构与以客户为中心相结合,压缩组织层级后减少了非利息支出,增加了银行利润。在矩阵型组织结构再造实现后必须进行流程再造,以使组织管理与流程相统一。

银行职业发展路径篇6

关键词:金融,利率市场化,路径依赖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中路径依赖的形成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金融在其长期发展与演进过程中又形成了一种惯性的路径依赖,这种路径依赖在它产生的当初往往与当时的经济环境是相容的,因而能支持经济的发展,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后,依赖型的路径往往又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要想维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这种旧的路径,或结合新的经济发展特点对旧路径进行改造。当前我国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就面临着既有路径依赖的阻碍作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及整个金融业的改革都至关重要。

我国建国后计划体制下大一统的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在初期为迅速组织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重点建设中是十分有益的,但在经济建设的总量和结构都发生明显变化后,这种银行主导的金融体制显然已无法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更不用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引导作用了。其后虽经过几次较大的改革,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制,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及其他金融市场虽有发展,但仍处于配角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作用仍相当有限。而根据发展中国家近几十年的经验来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无一不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调整金融结构,提高非银行金融的比例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并且能分散经济增长中的风险。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发展模式一旦确立,就会沿着既定的轨迹和路径一直演化下去,并产生不断自我强化的趋势,即使有更好的改革方案,也会因为昂贵的沉淀成本及其学习效应、网络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等造成的收益递增效应,使既定的路径难以发生改变,形成路径锁定效应,并成为阻碍制度框架变革的保守力量。当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面对的问题正是在这种以银行为主导的既定金融体制下,既要维持经济增长,又要使银行不致因利率市场化改革而遭受损失。然而一项成功的改革,不仅取决于目标选择是否正确,还依赖于初始时选择的路径,一旦路径出现偏差,有可能导致无效率的路径依赖发生(彭兴钧,2002),最终导致失败,并且金融行业改革失败往往意味着更大的风险。那么,利率市场化的路径何在?

二、过去的金融改革未能改变原有路径

1.银行贷款在融资中的比例有增强趋势。金融改革20多年来,尽管股票、债券从无到有,其他融资途径也逐渐增加,单一的银行融资模式被打破,但这种有利于金融改革的趋势并未能有效地持续,尤其是在最近几年,形势出现逆转,从可统计的融资渠道来看,银行融资的比例反而有增强的趋势,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前几年进入通货紧缩期后,经济增长放缓,为此,国家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债发行量加大,而资本市场却自2000年开始萎缩,为维持经济增长,银行在体制;蕊策、短期行为等多种原因下发放了大量的贷款。

2.银行存贷款利差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终目标是消除金融压抑和管制,让市场力量决定存贷款利率水平,那么,银行存贷款利差必然会逐渐缩小,但我国近年来的实际情况却是存贷款利差不断扩大,并有进一步增强趋势。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一些年份,存款利率为负,有明显的金融压抑。考虑到近几年改革中“先贷款、后存款”的利率市场化政策,实际上商业银行和一些试点的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在发放贷款时利率一般会上浮,而存款利率基本不动,则实际利差会更大,这是建立在压低存款利率基础上的。

3.金融相关比率(FiR)的提高并非金融深化的表现。自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金融相关比率(FiR)这一重要概念以来,不少学者将这一指标的高低作为金融深化的重要标志,然而,一些国家,尤其是中国近年来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FiR的数值又令人困惑,中国过高并继续攀升的FiR值是代表金融深化还是金融抑制?笔者认为这一偏离常态的高值代表金融改革中出现的新的金融抑制,原因如下:首先,计算公式选择上的问题。戈氏的FiR计算公式为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由于金融资产总额的范围难以界定和统计,一般用m2代替,分母则用GDp代替。由于m2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只反映总量上的增减而不能反映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其次,由于我国在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失业等方面因体制不完善,居民普遍存在巨大的压力,从而为此被迫高储蓄积累,而除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市场不发达,还迫使居民不得不主要选择银行,从而强化了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制,由此导致m2每年较大的增幅,故m2/GDp逐年走高。这种由于制度的不合理,使居民被迫增加储蓄使m2增加,从而使FiR上升就是金融压制而不是金融深化和发展。进一步比较也可以发现,在FiR位居前列的国家币几乎都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制,如中国、日本、韩国等;而即使同一国家,尽管FiR的总体趋势是升高,但在其FiR偏离正常趋势异常走高的时期,也几乎是该国资本市场低迷而银行处于强势地位的时期。

4.非正规金融活动加强。金融发展的另一个表现是非正规金融的融资利率与银行的法定贷款利率的差别逐渐缩小,活动边界也逐渐模糊。即使金融发达的国家,也有大量的非正规金融存在,并普遍遵循这一规律。而我国非正规金融近几年的实际情况表现为:一是活动范围加大,影响扩大。由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及银行风险意识的转变,相当一部分融资需求转向非正规金融。二是融资利率升高。最近一两年来,江浙一带民营经济从非正规渠道的融资利率一般在12%~20%左右,有些甚至达到30%左右,而在1998~2000年间,需求量没有这么大,平均利率也在10%以下,而那时正规金融的法定利率要较现阶段的高,这一升一降的双向差幅,显著地表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利差的扩大。非正规金融的加强及利率的升高,表明了正规金融的改革滞后,或者说是金融压抑。在每一轮宏观调控银根紧缩时,最先受影响的都是民营企业,迫使它们转而求助于非正规金融。

三、路径依赖对利率市场化的阻碍

1.金融市场和融资渠道不发达的阻碍作用。我国利率市场化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体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改革的突破口将是货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现阶段虽然已建立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但这一市场的利率并不具备权威性。首先,这是一个被分割的市场,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对进场主体资格和融资额度的限制,剥夺了一大批中小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参与这一市场的机会,它们往往是最需要通过市场融通解决资金矛盾的,而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一批实力雄厚的机构,资金量相对充裕,理论上说是没有多大资金融通需求的,却最有资格参与这一市场,因而这一市场利率反映的只是一个在资金向来较充裕的、以大中型银行为主的半封闭市场的、低于市场真实水平的利率。其次,正因为它的分割性,它割裂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现代市场经济中,利率和资本市场的关系是必须正视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每个细分的金融市场功能不同,服务的对象也有很大的差别。银行信贷市场是一个相对稳健保守的市场,它只能支持那些技术上已比较成熟定型的产业,对那些引领科技创新和进步的高新技术产业,却因风险过高,且一般没有多少有形资产可供抵押,不合银行贷款要求而望而却步,而后者正是资本市场的专长,我国因资本市场不发达,缺少相应的金融支持,在科技创新和风险投资方面一直处于劣势,不利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不利于加速产业升级换代,与赶超型的金融发展战略不符,结果只能尾随发达国家,用银行信贷市场持续不断地支持那些从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成熟、甚至落后过时的产业,最终沦为世界经济的加工厂,还易固化这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的路径。

2.存贷款利差过大的阻碍作用。从最近几年银行的业务和盈利结构看,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赚取利差,大约有85%的利润来自于存贷利差,中间业务和其他收费业务盈利太少,不足15%;而国际银行业中来自存贷款利差的利润一般不到50%。按已设定的利率市场化路径,贷款利率保下限,可上浮70%~100%左右;而被人为压低的存款利率却基本不动,最多可小幅上浮,在目前Cpi指数已达5%左右的情况下,存款实际利率为负,致使银行实际平均存贷款利差不断扩大,有的甚至高达七八个百分点,而国际银行业的平均利差一般只有1%左右。我国银行业如此高额的存贷款利差,足以使银行丧失创新的动力而更加专注存贷款业务,并想方设法将一切社会剩余金融资源“拉”进银行,既始终难以改变业务单一落后的局面,又不利于金融资源分流,抑制资本市场等其他金融业的发展,加剧了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业中垄断独大的局面。高额利差还使得银行有倒逼政府的动机。

政府的初衷可能是好的,让利于国有银行,让其通过高额的利差消化一部分不良资产造成的损失,但结局是造成了过分保护银行、导致银行业份额过大的落后金融业局面。同时这种被锁定的金融路径依赖还使得居民没有多大的资产选择余地,只能将资金存人银行,持续不断的新增储蓄又维持了银行的清偿力和流动性,银行的安全性建立在广大资金存人者的利息损失上,并足以使银行对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丧失应有的警惕,反过来又自我强化了这种银行主导的金融发展路径依赖。

3.产业导向形成的倒逼阻碍作用。许多发展中国家往往以为利率市场化就是放开利率,提高利率,结果导致了高通胀及留下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如南美及部分亚洲国家。由于担心高负债的企业在利率升高的情况下负担加重,我国政府对贷款利率的放开采取了较谨慎的态度,这虽避免了恶性通胀的后果,但对产业结构调整却不利,并形成强大的倒逼机制,阻碍利率市场化。低利率有利于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多为技术含量不高的制造业等,盈利空间有限,但就业容量大,很符合政府短期内求稳定的愿望,但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满足低层次产业的正常运作,维持就业,政府不得不在利率政策上权衡,尽量维持低利率。

4.政府作用不当的阻碍作用。不同的初始条件决定了金融发展可能存在不同的路径依赖,patrick(1966)区分为“供给引导型”和“需求引导型”两大类。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早期,供给引导型的金融发展居主导地位。它们实行赶超战略的心情越迫切,就越会以政府的力量来推动供给引导型金融的发展,这为利用有限的资源支持那些国家急需的项目和更有效的技术创新确实提供了可能,一旦经济发展进程转为稳态增长阶段后,需求尾随型的金融发展会居主导地位,但政府在金融活动中的作用应及时淡出,让市场引导需求,否则会阻碍需求尾随型金融的产生,形成新的金融抑制。

我国现阶段仍然是以银行为主的、政府主导的供给引导型金融发展路径,由于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因而作为商业银行,本身既要控制信贷规模,又要贯彻执行货币政策,还得经常接受行政命令性的宏观调控,并且还要保证企业存活,保证贷款到期时能按时收回来,可见难度之大。这种路径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微观基础,只能靠国家扶持和强迫。由于政府对经济金融仍管得过多,抑制了需求型金融的自发产生,那么经济越发展,就反倒越离不开供给引导型金融了,相反,若短期内迅速放弃供给引导型金融,则经济可能会出现大的衰退,转轨成本会很高。

四、破除利率市场化改革中路径依赖的措施

在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下进行利率市场化,理论上有三种方式可选择:一是打破旧路径,另建新路径;二是直接在旧路径下进行利率市场化;三是在旧路径中边发展,边改造。第一种情况因成本过高几乎不可能,第二种的很多弊端已在上文论述,只会进一步形成路径锁定,那么较理想的选择就只有第三种方式,并尽可能通过修正改造旧路径来打破其束缚,以增量破除对旧路径的依赖。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改善微观基础。利率市场化的微观基础是广大的企业和居民个人,应充分考虑他们的承受和适应能力,但不能迁就。最近几年,个人投融资业务逐渐兴起,他们对利率变化的弹性较大,风险自我控制能力较强。而企业则不一样,在强大的资金需求压力下,对利率变化的弹性较小,对银行而言,风险较大。在三类企业当中,尤以国有企业的风险自我控制能力最差,银行的不良资产也主要集中在此。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中,一个误区是国有企业尽量退出市场,越快越好,于是国有企业产权转让退出甚为流行。其实不然,诺思等人认为,路径依赖理论比传统的产权理论在探索制度安排和持续发展的动态问题上提供一个更有用的理论基础,短期内强行改变产权,打断国有企业的生存路径依赖,有可能给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应是国家退出市场,而不是国有企业退出市场,国有企业的产权也不需要改变,要改变的是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

2.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目前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根源主要有两点:一是上市公司缺乏诚信导致投资者对市场缺乏诚信;二是国有股与流通股股权分割、分置造成的一系列后果,这就是典型的初始路径选择失误导致的路径锁定及当今改革难度巨大的例证,以至于当前虽然认识到了这一弊端,但在新股发行时还不得不循旧例,而一旦触及.国有股全流通,则市场全面恐慌。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例,让资本市场自行甄别项目风险,合理配置社会剩余的金融资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加快产业升级换代,最终形成资本市场主导型的公司治理机制和资本市场引导型的金融体系,用增量金融破解旧路径,则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更广泛、更灵活,阻力也减小。

3.政府淡出。就目前经济金融的情况来看,已跃过了“贫困陷阱”,完成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并逐渐走向成熟阶段,已有相当的自我持续发展和约束能力,政府应及早退出市场,放弃行政干预,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调控,弱化行政与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过于紧密的联系,建立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关键在于取消国有企业(含金融企业)负责人的官本位制度,改党政任命为市场竞争选择职业经理人,依靠市场的力量、完善的制度的优势来增强企业的长期发展竞争力,而不是靠组织部门选出的一两个能人来治理企业。

银行职业发展路径篇7

关键词:金融;人才;职业化

abstract:inthispaper,theconceptoffinancialprofessionals,characteristicsandclassificationweredescribed.thenthebasicmodelofanalyzesofthedevelopmentoffinancialprofessionals.Ffinally,forthemainproblemsofChina’sfinancialprofessionals,thegrowthpathwasproposaled.

Keywords:finance,personnel,professional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4-0049-04

近年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业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次贷危机的发生,将导致世界金融格局的巨大变化,既给我国金融发展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金融竞争力的关键是金融人才资源的竞争。在后危机时代,如何根据金融人才的客观成长规律,构建系统的金融人才成长模式,明确成长路径,是推动金融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关键。

一、金融人才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一)人才的概念

所谓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人才成长就是成才主体通过创造性劳动,在不断提升人力资本的同时,对社会或社会某方面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的过程。人才成长包含了两方面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因素:一方面是人力资本,即物化为人才中的专业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是人才所赖以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做出贡献的基础,是能力素质的主要内容,人才成长必然伴随着人力资本积累;另一方面是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即人才做出的贡献。创造性劳动成果是人力资本积累的最终目的,也是人才的最终检验标准。

(二)金融人才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金融人才,就是具有一定的经济金融专门知识或专门技能,从事金融业的创造性劳动并做出贡献的人。总的来看,金融人才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一是人力资本的专用性。金融人才主要从事金融工作,人力资本是专门的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技能,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一方面,金融人才从事金融工作能发挥最大的效能,其职业转换成本高;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结构及金融文化是决定金融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金融人才取得创造性成果的“软环境”,不同机构、区域存在明显的差别,对金融人才的创造性成果有显著的影响。

二是人才要素的决定性。金融业是资金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也是高风险行业,人的因素在金融运行状况、金融经营绩效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金融业而言,人才资源不仅是第一资源,而且是关键资源。这也决定了金融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在金融机构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三是人才成长的职业化特征。金融人才成长的职业化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职业资质来看,特定的金融业务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特定的金融专项知识和专项技能,如从事信贷营销和风险管理的职业资质就各有不同;二是从职业意识来看,金融业既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又是服务行业,需要严谨、规范的从业意识;三是从职业道德来看,金融业务的对象,就是风险的识别、定价和管理,要求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因此,从成长路径来看,金融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金融人才的人力资本积累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锻炼,才能取得较好的职业资质,人力资本积累的成本高、时间长,金融人才的最优成长路径是专注于特定的金融领域和金融业务,从而呈现职业化成长的特点。

(三)金融人才分类

金融人才可以按照多种维度进行分类:一是从人才个人主体的属性来看,可以按照人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职称结构进行分类。二是从人才工作性质来看,可以分为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业务操作人才,其中专业技术人才又可以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进行细分,如研究分析人才、营销销售人才、交易结算人才、风险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人才、审计监督人才、人力资源人才、行政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法律人才、投资银行人才和资产管理人才等。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行业还拥有不同的专属人才,如银行业的公司银行、个人银行人才,证券业的期货和基金管理人才,保险业的运营和精算人才。从结构来看,专业技术人才是金融人才队伍的主体。三是从工作机构来看,金融人才可以分为金融管理部门人才和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人才。金融管理部门人才身份主要是公务员或者参照公务员管理;而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人才主要是企业人员身份。此外,从金融从业资质来看,按照持有的金融职业资格证书不同,可将金融人才分为不同的类别。

二、金融人才职业化成长的基本模式

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是金融人才素质能力建设。建设一支适应金融市场化、国际化发展需要的金融人才队伍,必须从构建金融人才职业化成长的模式出发,使个人的职业目标、兴趣爱好与组织的需求、战略发展相契合,实现金融机构发展战略与金融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机结合。

(一)金融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

从人才个人能力发展的阶段来看,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具有渐进性和阶梯性。按照对知识的学习、应用和创新,人才成长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是学习阶段。从人力资本的积累来看,主要是学习、掌握最基本金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创造性成果来看,能够胜任金融业的基础业务工作。第二阶段是应用阶段,从人力资本的积累来看,已经全面了解、掌握特定金融领域、金融业务的金融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好的工作经验,并能够独立从事有关金融业务。第三阶段是扩展阶段。在此阶段,金融人才已经具备特定金融领域、金融业务的专长,并能够就该金融领域进行基本的业务指导。金融人才也成长为业务骨干。由于金融业的智力密集型特点,金融人才成长为业务骨干需要更长时间的学习、积累过程。第四阶段是指导阶段。金融人才全面并较深刻地掌握、理解特定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能够就业务流程、工作技能等提出创新思路,同时能够对特定金融领域提供较好的业务指导。金融人才成长为业务专家。第五阶段是领导创新阶段。金融人才不仅对本金融领域有深刻、领先的理解,而且具备相关金融领域较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制定并指导实施特定金融领域的发展战略,全面推动专业理论创新。金融人才成长为资深业务专家。

以上金融人才成长的5个阶段,是相互衔接、依次递进的关系,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和基础。第4、第5阶段是金融业高层次人才阶段,是金融人才人力资本“质”的飞跃。成长为专业和资深专家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投入,而金融专家和资深专家的数量、质量,决定了金融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

(二)金融人才的职业化成长路径

从金融人才的职业化成长路径来看,由于金融的专业性强,金融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金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此为基础才能胜任相关的金融管理工作。因此从人才成长路径来看,金融管理人才均从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而来,和专业技术人才存在相互转换的基本关系。因此,金融人才按照其职业发展的路径,分别呈现专家型人才(i型人才)、系统型人才(t型人才)和管理型或复合型人才(∏型人才)的发展路径(图2):

对于刚步入职业发展起点的员工,由于知识、专业技能和经验的不足,只能在他人的指导下承担简单、辅助类工作,其专业的能力处在阶段1。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逐步能够独立承担简单的、例行化的工作,其专业能力发展到阶段2。再进一步,员工成长为本专业领域的骨干,具有本专业领域的技术专长,并为他人提供专业支持,其专业能力进入阶段3。当员工专业能力达到阶段3、成为业务骨干后,职业发展主要有三种路径:其一,能力向深度发展,即向阶段4和阶段5方向发展。人才在成长上具有“精”、“专”的特点,最终成长为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级专家。其二,能力向广度发展,即向阶段4’和阶段5’方向发展。人才在成长上具有“广”、“杂”的特点,最终成长为跨专业(或领域)的高级专家,但特定领域的专业能力提升较慢。其三,向管理方向发展。当员工的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除了可以继续往深度或广度方向发展外,还有一些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人才可以转换通道向管理方向发展。由于工作性质、任务和对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管理人员在业务能力提升上有一定程度的弱化。

如果员工的专业能力非常精深,但综合、协调等能力相对较弱,这样的人才就是i型人才,即专家型人才;如果员工的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深度,又有一定的广度,这样的人才就是t型人才,即系统型人才;如果员工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同时又有很强的管理技能,这样的人才就是∏型人才,即管理型人才或复合型人才。

金融人才成长的5阶段特征和职业化成长路径,主要体现为金融人才的“五级双通道”的职业化成长模式。从横向上来看,由于职业目标不同,分别有管理通道和专业通道两条通道,其能力要求又各有不同:其中管理通道突出的是群众公认和驾驭能力,而专业通道突出的是本专业的研究及操作能力。从纵向上看,每条通道划分为1-5个不同的级别。员工在成长为专业骨干之后,可以根据自身特长、意愿及组织需要,选择不同的发展通道(图3)。

三、当前我国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但与国际金融同业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我国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绝对数量大,相对规模较小

虽然近年来我国金融人才总量在总体上不断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规模仍然偏小。2003-2007年,中国每万名从业人员中金融业从业人员平均为48人,而同期美国有423人,日本为249人,法国为287人,德国为281人,韩国也有174人,分别是中国的4-9倍②。根据《imD世界竞争力年鉴》,金融人才在中国市场的获得难度约是美国的3倍,称职的高层管理者的获得难度约是美国的2.5倍。

(二)高层次、国际型人才相对匮乏

当前金融人才队伍存在“五多五少”的结构性问题:一是一般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二是操作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三是单一领域或行业人才多,满足金融综合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少;四是营销人才多,研究开发和风险管理人才少;五是熟悉国内金融的人才多,而熟悉国际金融市场的人才少。以CFa(CharteredFinancialanalyst,特许金融分析师)为例,截至2006年中,美国CFa占比达到60%左右,而中国占比不到1%。

(三)人才效能提升较快,但绝对水平相对较低

2003年以来,我国金融人才效能在逐步提高,但与国际同业横向比较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截至2007年,我国金融人才效能与德国相当,但美国高于我国6倍之多(表1)。

(四)金融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

随着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科学的金融人才培养、流动机制初步形成,金融人才活力显著提高。但金融人才职业化成长的体制机制仍然没有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管理部门仍然主要实行干部“身份管理”的基本模式,金融业的高层次人才在管理和使用上缺乏统一调配机制。二是金融人才的市场化评价体系较为混乱,从业资格考试和职业资格认证种类较多、相互重叠,客观上影响了对金融人才的科学评价。三是缺乏金融业统一的职业分类体系,一方面影响了金融人才职业成长规划和人才流动,另一方面影响了金融机构内部人才职业化成长通道的构建,降低了职业培训效能。四是金融业薪酬形成机制正处于体制转换中,科学的薪酬激励机制、体系尚未建立。

四、金融人才职业化成长的路径构建

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是遵循金融人才职业化成长模式的要求,在统一金融职业分类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根据金融机构的战略发展要求,在金融机构内部构建人才职业化成长通道,形成金融人才成长和金融机构战略实现、金融人才市场化流动相结合的人才工作格局。

(一)统一金融职业分类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

主要是根据岗位需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内在要求,将金融人才科学划分为不同的职业类别。以此为基础,统一构建金融业从业资格、特定职业资质和专业技术职称等金融人才评价体系,形成覆盖全面、评价科学、激励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金融人才市场化成长、培训、流动的基本制度。

(二)构建金融机构内部的人才职业化成长通道

根据金融机构组织战略和运行特点,依托统一的金融人才职业分类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建设金融机构标准化职位体系,明确职位的履职内容、专业知识和资质要求,开展职位分析,明确职位评级,并相应建立宽带薪酬制度,从而构建金融机构内部的人才成长通道,为金融人才提供明确、具体的职业规划路径。金融机构可以依托标准化职位体系和成长通道,从招聘与调配、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人力资源规划等方面,建立完善的专业人才管理制度,推动实现专业人才的职业化成长

(三)制定金融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

应从金融业发展改革全局的角度,指导金融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同时以规划为指引,针对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专项实施重点工程,加大海外引才力度,加快推动金融国际职员的培养选拔,建立重点培养体系,带动我国金融人才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注:

①职业化(professional)一词有三种解释:一是遵循某种专业标准开展工作;二是具有某种专业特长或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三是全身心投入到给定的工作并视之为职业或靠它维持生计(引自《美国传统词典》)。

②数据来源:CeiC。

参考文献:

[1]宋德福.八年人事制度改革行[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2]韩平,齐小东,万重山等.中国人民银行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内部资料,2007.

[3]韩平,齐小东,万重山等.中国人民银行人才发展战略研究,内部资料,2008.

[4]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监督局.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法规选编[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5]杨士秋.王京清.公务员法配套政策法规文件汇编[m].中国人事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6]徐颂陶等.人才理论精萃与管理实务[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7]朱兴佳.白京红.职位分析与评估[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银行职业发展路径篇8

村镇银行公司治理主要缺陷

主发起人治理缺陷

主发起行过度干预。少数主发起银行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或团队参与村镇银行治理,主要通过董事会决议采取三种途径参与村镇银行治理:一是组织保障,成立村镇银行管理处专司村镇银行筹建和运营管理职责,在特定情况下可协调总行各部门参与村镇银行业务条线稽核检查。二是人员保障,村镇银行的董事长、监事长均由发起行派出,选拔产生和委派村镇银行行长、副行长及部门负责人,并为村镇银行员工培训提供主要依托体系。三是文化保障,通过村镇银行章程将其服务农村的市场定位加以固化和贯彻;通过委派业务骨干传导内控文化,帮助村镇银行建设内控制度体系;通过允许村镇银行采用与主发起银行相似度较高的企业标识系统,使村镇银行能在较最短时间内复制其成熟模式。

上述治理模式能够快捷实现经营管理机制复制,但独立法人地位易受动摇。该类主发起银行为实现村镇银行快速实现适应县域、小企业、农村市场发展,并做好风险管控,需将成熟的内控机制、经营理念、市场定位、营销机制、企业文化快速导入村镇银行。但导入过程很难避免主发起银行超过村镇银行法人治理边界,对其战略、经营、财务直接“指手划脚”,有违公司法原则。但主发起行作为村镇银行第一大股东,对风险防范与风险传导重视的天然“性格”,决定了主发起行事实上的风险兜底,从而导致实际控制人管理倾向,因此,应尽力避免主发起行过度干预治理,有效实现村镇银行独立经营。

对人依赖的较大不确定性。主发起银行主要选择核心领域参与村镇银行核心业务,对村镇银行派出1名专职董事并充分授权其负责筹建和人员选择,尤其要对信息科技系统建设等关键领域进行重点参与。一是主导村镇银行it系统前期规划,参照发起行标准建立村镇银行的核心业务、综合管理、信贷系统、网银系统等多个系统,并通过选派科技人员赴设立地提供当地支持和科技专家团队远程支持的方式提供人员保障。二是规划建设发起行和村镇银行之间的清算平台建设,转接现代化支付系统与村镇银行之间的业务通存通兑,提供清算保障。三是注重向村镇银行输出主发起行的企业文化,协助发放小额农贷,传播信贷理念。

这种治理模式能以相对较低成本解决治理核心问题,但存在对人依赖的较大不确定性。该类主发起银行投入硬件不大,通过规模化地解决it等重点领域的帮扶,有利于村镇银行在主发起银行设定的业务架构下,较快地形成业务经营能力。该模式下,主发起银行对村镇银行主要负责人的授权充分、信任程度高,村镇银行的最终经营绩效与该主要负责人的关联程度极高,该主要负责人对主发起银行内控制度的把握程度、对企业文化的认同程度,以及经营开拓的能力水平对村镇银行影响重大,同时也需要重点解决村镇银行人才有效储备与风险有效管控问题。

决策链条过长。由国有银行为主发起行的村镇银行,其董事长一般由发起行当地分支机构有关负责人担任。主发起行当地分支机构在品牌、结算、票据业务等方面提供支持,村镇银行即借助国有银行网络平台在短期内实现结算网络平台对接,使其结算线路基本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规定所有重大事项均需向发起行市分行、省分行和总行逐级上报后通过董事会审议。该模式在短期内能解决品牌、渠道对接等方面问题,但该模式决策链条过长,重大事项决策流程少则一个多月,多则数月,效率有待提高。另外,国有银行总体企业文化、市场定位、经营策略方面与村镇银行专注服务县域农村金融政策定位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要进一步解决好两个独立法人之间减少信息传递成本等方面的问题,使村镇银行更适应当地的金融生态,做好农村金融服务。

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由农村信用社发起行的村镇银行高级管理层全部由主发起行上级单位,即省联社指派组成。如某联社出台的《关于农村信用社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指导意见》中规定:“(农村信用社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不能擅自向社会公开招聘员工,中层管理人员及员工应主要来自于出资发起的农村信用社系统,数量不低于村镇银行员工总数的80%。”受限于这一规定,村镇银行高级管理层全部由主发起行上级单位,即省联社指派人员组成,基层员工中除新招聘的大学生以外也都来自农村信用社系统,其他股东均未派员参与该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形成了事实上的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公司治理和有效制衡,也不利于村镇银行吸引其他银行业机构的优秀人才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村镇银行主发起人,隐含“发起人埋单”要求,一旦难以埋单,会影响整个银行体系安全。村镇银行还在起步阶段,也是银行业中最脆弱的部分,目前在相关风险处置机制、退出机制、存款保险制度还未明确的情况下,一旦蜂拥而至成立数十家甚至上百家,发起行很难埋得起这个单。填补金融空白并非只能依靠物理网点,还有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方式可以选择,不必为了完成1000多家村镇银行的指标,想尽办法利诱机构设立村镇银行。

董事会履职缺陷

一是《公司章程》与《公司法》的精神相悖。目前村镇银行《公司章程》中规定:“董事会由发起行委派人员组成,员工董事由本行全体员工选举产生”。而《公司法》中明确规定,董事应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由于“本行员工”未必是“本行股东”,因此,由全体员工选举员工董事的规定与《公司法》的精神明显不符。

二是董事履职不到位。如部分村镇银行均存在个别董事无故缺席董事会或委托他人代为出席董事会,但存在缺少委托手续的情况,个别董事甚至连续多次缺席董事会,没有达到《公司章程》规定的基本履职要求。

三是监事会职能不到位。部分村镇银行《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了监事会的职权,但开业至今仍未设立监事会。有的村镇银行虽然设立了监事会,但从未派员列席董事会会议,不符合《公司章程》对监事会职责的有关规定,监事会职责形同虚设。

关联交易操作问题

目前村镇银行不同程度地存在关联交易问题。村镇银行关联交易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董事会普遍未设立关联交易委员会,关联交易均未经董事会审议批准。二是缺少关联交易内控制度,没有对关联交易审批标准、审批流程及信息披露等做出明确规定。三是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不充分,经营管理层向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汇报时,均未提及关联交易有关情况。

强化村镇银行公司治理的建议

主发起行应承担起对村镇银行的支持、指导和监督责任

在设立初期,村镇银行往往存在经营管理经验相对不足、社会认知程度低等劣势,需要借助主发起银行解决市场定位引领等问题,借助主发起银行的品牌优势、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资金管理等渠道,解决员工招聘培养、对外宣传、流动性支持等问题。但主发起银行要着重考虑自身商业模式与村镇银行的相关性和兼容性,量体裁衣选择合适的对接路径;还要在选人、用人上坚持从实际出发,选择具有战略视野、具备全面风险能力的法人经营管理人才;而建立两个法人间畅通、高效的信息传递渠道也是治理的重要内容。此外,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也相对薄弱,需要主发起银行的条线检查与稽核稽查的适度支持,但主发起银行要坚持通过公司治理途径引导入轨,不可地简单以“分支机构”的形式进行干预。

一是主发起银行要防止出现越位操作。独立法人地位是村镇银行竞争优势之一,应在公司治理、架构设置、经营机制等方面突出高效、灵活的法人机构特点,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村镇银行主发起人的政策用意也在于通过履行大股东职责,帮助村镇银行建立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体系。在此过程中,主发起银行须以股权为纽带,通过有效议事规则途径等公司治理途径,对村镇银行的战略文化、人力资源、品牌建设、施加积极影响,同时兼顾中小股东的利益。此外,主发起行及其上级管理单位注意履职边界,把履职重点落在业务指导和系统支持上,避免对村镇银行人事管理和业务发展过多干预,应督促主发起行或其上级管理单位“不缺位、不越位”,充分尊重村镇银行的法人地位独立性。

二是主发起行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要在制度完善、系统建设、风险控制、案件防控等方面的优势,加大支持和监督力度,指导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形成独特的管理文化,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应指导村镇银行在成立伊始就建立规范完善的公司治理,为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村镇银行应加强经营管理机制建设,实现规范可持续发展

一是准确选择自身市场定位,确保业务发展不偏离“三农”方向。加强金融创新,形成适应农村社区金融需求的产品结构,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建立完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组织体系与业务流程建设,建立严格的内控机制,强化合规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村镇银行在薪酬、晋升等方面的灵活优惠政策,积极引进精通金融业务和熟悉“三农”业务的人才。加强业务和形象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

二是村镇银行股东和董事应勤勉尽责,帮助村镇银行规范发展。村镇银行股东和董事充分认识到村镇银行经营发展的好坏关乎切身利益,切实摈弃“仅履行出资任务就万事大吉”、“占据董事职位却长期不出席董事会”等现象,发挥专业素质和管理经验,从各个方面帮助村镇银行探索建立规范运行的经营发展模式,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是村镇银行应尽快完善关联交易相关内控制度,防范关联交易风险。村镇银行加强对股东的政策宣讲,彻底改变部分股东想把入股村镇银行当作获取贷款便利途径的错误观念。同时,监督指导村镇银行明确关联交易的标准、审批程序、信息披露办法等相关制度规定,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处理关联交易有关事项,对新设村镇银行应将其作为机构准入审批的必要条件,严防关联交易风险。

完善扶持村镇银行发展政策,积极指导村镇银行完善公司治理

一是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扶持村镇银行发展政策。探索根据村镇银行的经营实效进行评级,据以决定相关优惠政策,以激励村镇银行的发展。财税政策支持上,允许村镇银行比照农信社享受免征所得税和减免营业税的优惠政策;落实涉农贷款补贴制度,对村镇银行发放的涉农贷款,由中央和地方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信贷补贴,鼓励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同时,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农户对村镇银行的信任,保护农村金融的安全。将村镇银行发展纳入农村经济金融整体规划,支持其提高对经济的渗透力,使其尽快融入县域经济发展中。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持,有效解决村镇银行联行、支付结算等技术问题。

银行职业发展路径篇9

关键词:多捆一清;央行;现金质量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近年来,为全面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服务水平,人民银行相继推出了包括假币“零容忍”和全额清分在内的多种新举措,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也积极配合,社会流通中的现金质量提到显著提升。但由于目前人民银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缴存发行库款项实行的“一捆一清”制度,存在不利于其履行社会责任、不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等问题,成为流通中人民币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制肘之一,适时研究和推出“多捆一清”制度,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央行处理银行业金融机构缴存款的现状

“一捆一清”是指在现金处理时以一捆为一个结算单元,对该捆的数量进行结算,差错进行相应处理。“多捆一清”则是指在现金处理时以多捆(一捆以上,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为一个结算单元,对结算单元的数量进行结算,差错汇总处理。

目前人民银行主要处理银行业金融机构缴存的残损券,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其回笼的残损券经过后台简单整理后缴存发行库,由人民银行实行“一捆一清”全额处理,发现长短款差错时,按长款退回,短款及时补足的原则,同时附上该捆差错的原始封签、腰条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定期结算。人民银行在全国设立了多家钞票处理中心,配备大量人员及设备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缴存款的清分、复点和销毁处理工作。这种模式在初期对于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现金收付质量管理,提高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的模式也日益显现出诸多弊端,迫切需要进行改进。

二、目前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民银行承担了过多的金融服务职能,一定程度上已沦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后台服务中心。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承担着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的法定职责,银行业金融机构负责向公众提供现金服务。目前人民银行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无偿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处理钞票,甚至提供每一笔差错的封签、腰条等明细信息,帮其将差错追溯到个人,削弱了本应着重强调的监管职能,而银行业金融机构则过于依赖人民银行提供的服务,忽视了自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导致其整体现金服务水平上不去,这样的格局显然是不合理的,不利于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责任。

2.劳务派遣用工模式面临法律风险。《劳动合同法》规定,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最新《劳务派遣若干规定》指出,用工单位在辅岗位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用工总量的10%。目前人民银行劳务派遣员工所占比例已超此规定,改变现有的分工模式和用工模式,精减劳务派遣员工数量势在必行,目前这种模式已难以为继。

3.效率低下,造成资源浪费。一方面人民银行隶属于行政体制,却从事企业化的生产,先天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无数例子已证明,这样的制度安排效率十分低下,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不符合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另一方面由于要对每捆内发现的差错逐笔核算,大量手工重复劳动也导致效率较低。

4.不适应反假、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依赖人民银行为其发现缴存款中的差错,且发现的差错没有相应处罚,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现金质量的动力不足,因而很难从根本上满足反假要求。人民银行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研发的货币金银二代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货金二代)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袋缴存现金,结算单元差错信息与袋签RFiD电子信息自动匹配,实行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目前模式则不能适应新系统需要。

三、实施“多捆一清”的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一)意义

1.有利于明晰责任,提高效率。“多捆一清”制度将倒逼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缴存款质量,实施到一定阶段后,人民银行可以只按一定比例抽查缴存款,从而腾出更多的人手和精力,着重于履行流通中人民币的监管职责,银行业金融机构则通过自身或外包形式,利用市场化方式处理现金业务。让各方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同时,由于工作环节简化,工作量大为减少,也将有利于节约资源,增进效率。

2.有利于降低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通过“多捆一清”,可以大大减少手工差错处理工作量,降低操作风险,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操作性业务的减少后,人民银行可以逐步缩减派遣员工数量,逐渐适应相关法律要求,降低法律风险。

3.为货金二代提前做好准备。央行研发的货金二代不久即将上线推广,通过将银行业金融机构RFiD封签信息与人民银行钞票处理信息绑定与匹配,实现社会钞票质量信息自动获取和追溯,改差错信息手工录入为自动读取。通过“多捆一清”,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早日实现缴存人民银行发行库款项的整袋交接和信息化管理,以提前适应央行贷金二代的要求及未来现金业务的发展方向。

(二)可行性分析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人民银行总行于近年先后出台了多个文件,决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缴存款结算单元进行优化,实施“多捆一清”试点,明确提出要改变缴存款差错责任追溯的操作方式,逐步取消保留差错行腰条、责任追溯到银行业金融机构个人的习惯作法,改进为保留封捆签或袋外封签,责任追溯到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人民银行各级分行积极响应推动试点工作,银行业金融机构也通过加强自身清分能力建设、严格内部差错管理和现金服务外包等方式,适应并配合人民银行的新要求。

2.具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对于公众而言,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现金差错和假币得到有效控制,可以得到更好的现金服务,消费者金融权益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操作性业务主要由市场承担后,符合市场经济分工原则,对整个社会而言将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整体经济效率。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将由于现金服务质量的提高而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

3.实行全额清分、假币“零容忍”后,实施成本较低。人民银行已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出全额清分和假币“零容忍”目标,并设立了实施时间表,要求其限期分步实现目标,从目前的实施情况分析,差错率和假币浓度较以前有了明显的下降,从而使得实施成本降低,容易为各方所接受,减少推行阻力。

4.符合现金业务未来发展方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流通中所需现金仍将继续增长并保持高位,消费者更加成熟理性,维权意识更加强烈。央行为达到提升流通中人民币整体质量的目标,必然会加速转型,逐步退出具体操作业务,转而侧重树立标准、强化监管。而现金业务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基础业务的地位不会改变,努力向公众提供更优质的现金服务仍将是其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实施“多捆一清”将有助于改善社会整体现金服务水平,符合未来发展方向。

四、实施“多捆一清”的路径选择

实施“多捆一清”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单位多、工作量大、要求标准高,需要早规划、早准备。由于长期实行目前的结算方式和差错处理模式,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人民银行的无偿服务已形成了路径依赖,推行改革试点必然会遇到许多阻力,需要给予银行业金融机构一定的过渡期,先试点后推广逐步实施。

(一)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分工

为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议成立由主管行长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协调和推动试点工作的开展,具体实施由货币金银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

(二)加强沟通协调,做好试点的前期工作

1.货币金银部门加强与钞票处理中心沟通配合,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回笼券质量管理,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试点具体实施方案。

2.适时召集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联席会议,协商讨论钞票处理差错处理方案,做好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沟通解释工作,取得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支持,并建立新的差错处置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3.根据试点工作方案,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提前进入角色,按要求扎实推进试点工作。

(三)分步实施,分类推进

设立试点平台,先试点后推广,分步分类推进,直至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缴存款只按封签行或袋签行实行“多捆一清”,差错汇总结算,不提供差错行的封签、腰条,差错责任不再追溯到个人。具体操作时,可先选择一到两家本地新设或中小规模银行业金融机构按袋签行实行“多捆一清”,汇总结算差错,待成熟后再逐步推广到股份制银行、国有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张建福.金融机构缴存人民银行现金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甘肃金融,2010(11).

[2]龙明开陈衍文陈前鹏.现钞清分处理的现状及路径选择[J].时代金融,2011(35).

银行职业发展路径篇10

关键词:农商行;思想教育;瓶颈;突破

思想工作是我国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新形势下,积极探究农商行思想教育的瓶颈及突破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新形势下农商行思想教育的现状

1.职工思想多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农商行职工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大局观念逐渐弱化,开始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等不良思想,这些不良思想严重阻碍了农商行的发展壮大。

2.缺乏认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农商行一直将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发展层面,思想工作逐渐被淡化。在经济和平建设时期,部分农商行领导尚未充分认识到思想工作的重要作用,过分关注银行的经济利益,忽略思想建设,对思想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势必会影响农商行的健康、有序发展。

3.工作方法落后

魍乘枷牍ぷ鞣绞铰浜螅目前,很多农商行仍然沿用传统开会、理论学习的老套模式,这种落后的工作方式无法提高职工参与积极性,使得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另外,部分农商行的思想工作内容无法与银行发展战略相结合,两者出现脱节,这严重违背了思想工作的开展初衷,实际效果甚微。

二、新形势下农商行思想教育的突破策略

1.思想内容创新

农商行所开展的工作实际上属于服务业的范畴,然而银行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的服务意识较差。因此,农商行领导应注重培养职工的服务意识,而提高职工的服务意识就应该从思想教育工作上着手,换言之就是针对提高职工服务意识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农商行职工大多思想活跃,这也决定了他们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他们遭受到外界的打击时,就容易把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去,严重降低工作质量,因此,农商行领导应有针对性地帮助职工解决思想情绪问题。农商行领导应及时向职工宣讲农村发展变化新形式,加强思想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接下来的思想教育工作奠定基础。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农商行领导应及时总结各种有效的工作思路,进一步优化、丰富思想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全面提升职工的职业素养。同时,农商行领导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经营两手抓的理念,加强法制与德治的结合,优化思想教育网络体系,推动制度建设与组织建设的联动发展,增强思想教育内容的时效性与针对性。最后,农商行领导还要加强对职工思想、工作、生活的关注与了解,使各项思想教育工作内容的开展符合职工实际情况,紧跟时代步伐。

2.银行机制创新

创新银行工作机制,农商行领导必须站在银行实际发展角度,对职工个人目标、银行整体发展目标进行纵横向考核,建立健全思想教育工作体制。将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与银行各项日常工作联系在一起,有效促进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规范职工行为是农商行思想教育的关键,要想充分调动职工爱岗敬业积极性,必须执行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农商行领导应从自身做起,勤政为公、严于自律,真正做到“一级带一级”,为一线员工做好榜样。与此同时,农商行领导要注重发挥警戒、典型的正反激励作用,树榜样、树典型,并在优秀职工晋升、薪资福利方面给予一定倾斜,正确引导职工价值取向。农商行领导也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小事抓起,公私分明,不占公家便宜;做到各项事情公平合理,克服私情,不偏不倚,处理好道与情、公与私之间的关系,公正严明,促使职工各项行为步入正轨。再次,农商行领导要结合农商行具体情况,制定行之有效、公平合理的激励制度与奖励措施,在充分调动一线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同时,激发一线职工创造力。最后,农商行领导还要建立完善的职位晋升渠道,通过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一线职工看到希望,更好地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与热情。

3.工作方法创新

农商行领导应加强职工“三观”改造,指导职工树立远大理想,对职工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无产阶级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使职工立足于本职工作,有的放矢,树立忧患意识,鼓励职工在爱岗敬业中践行三观。职工是道德建设的主要对象,农商行领导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中,应做到以人为本,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注意渗透原则的使用,善于以理服人、以情动人,通过思想教育工作提高职工认知,也改善自己的行为习惯。在以理服人过程中,应加强理论教育与实践的结合,结合农商行实际发展环境、职工工作情况,通过讲道理、摆事实的方式说服职工;通过参观访问、报告、谈话、辩论等方式让职工知晓更多的道理。切忌以势压人,压服并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在晓之以理的同时还要以情感人,加强与职工之间的交流。农商行领导还应积极改革传统自上而下、单向管理模式,积极吸引一线职工参与到日常管理决策、管理制度制定与考核过程中来,鼓励一线职工献计献策。

4.重新认识思想教育工作,加强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全面加强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力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农商行领导要重新定位思想教育工作在银行发展中的作用。银行领导能对银行的总目标制定和计划项目实施产生巨大影响,只有让银行领导重新认识到思想教育工作对银行发展的巨大影响,才有可能解决资源、资金、团队、计划等问题。因此,银行领导要严格落实中央下发的相关文件和提出的具体要求,将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上议程,为建设一支有力、高效的思想教育工作队伍提供必需保障。②深入开展群众路线实践活动,重点突出“”问题,努力打造一支讲奉献、重品行的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对思想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全面提升其抵御腐蚀的能力。思想教育工作人员更应本着对人民、对党负责的态度,自觉履行思想教育职责。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新形势下农商行思想教育工作的现状为切入点,从思想内容、银行机制、工作方法、队伍建设等角度,详细论述了农商行思想教育工作的突破策略,从多角度入手,以期全面提升农商行思想教育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增志.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基层银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J].南方论刊,2013(1).

[2]黄豪佳.农商银行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9).

[3]叶丽娟.关于加强农村合作银行思想政治工作[J].现代经济信息,2012(11).

[4]温小郑,王曦婕.我国商业银行一线网点服务质量研究[J].北方经贸,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