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6:54

银行业的发展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定位;发展

随着我国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用贷款价格竞争大型优质客户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并且,随着市场环境和客户金融意识的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客户已经不仅仅满足于银行提供的存贷款等传统服务,而要求银行提供包括重组并购、企业理财等投行业务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投资银行业务的研究,尽快找准市场定位与业务发展模式,积极进行新的产品设计与开发,促进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稳步发展。

一、现行监管框架下商业银行兼营投行业务的空间

当前,受分业经营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暂无法拥有投行业务牌照,只能在商业银行现行架构内发展投行业务,但商业银行兼营投行业务的空间仍然较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商业银行法》以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均为商业银行开展部分投行业务提供了政策及法律依据。例如《商业银行法》确定的业务经营范围就包括了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经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等。

如果以传统投资银行理论,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是证券承销业务,那么还很难说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真正介入到投行业务领域,只能说商业银行开办了投资银行的部分派生业务。事实上,国内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也正是从这部分业务领域开始起步的,它们构成了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基本成长点。

笔者认为,我国现行法规规定商业银行可拓展的投行业务范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相关的金融法规中,“经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这一条款留有很大的协商空间。随着国内金融形势的趋好以及金融监管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内外资银行同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范围在现行框架下已得到有效的空间拓展,并且将向除证券承销业务以外的其他投资银行业务发展。

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投资银行业务本身是一个综合性的业务大类,它具有广泛的、不断扩展的内涵。同时,投资银行业务又具有智能密集性,每一项具体的投资银行业务品种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以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状况、业务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不应盲目的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短期内不仅不能涉足投资银行业务中的高风险领域,也无法迅速开展投资银行的高端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外部监管政策、竞争环境的变化,结合自身的优劣势,找准市场定位,实行一个分阶段渐进的过程来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一)近期业务目标:在宏观调控形势下推动投行业务的发展

今年以来,在人民银行实行从紧货币政策、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大背景下,加快推进和开展投行业务,可使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规模限制的条件下仍能扩大客户基础,盘活信贷资金与增强流动性,挖掘中间业务增长点并提升盈利水平,能有效摆脱信贷依赖和规避贷款规模调控。

1.业务定位

商业银行应优先发展与信贷业务、资金业务及结算业务关系密切的投行业务。通过信贷资产出让、间接银团、贸易融资海外机构风险参与等的业务手段出售一部分账面余额较大、剩余期限较长、收益率相对较低的资产,以换取相对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快速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期限错配的风险敞口,改善商业银行短期贷款规模与外汇头寸敞口不足的状况,同时,腾出相应的贷款规模用于巩固和发展优质战略客户的合作关系,既避免客户资源流失,又增加了收入来源。

2.客户定位

在目标客户的筛选方面,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应着力服务于稳定和争取优质客户的竞争策略,要以稳定型或成长型行业中技术先进、规模经济、经营稳健并拥有卓越管理团队的公司为核心客户。同时,政府部门也应是商业银行一个重点服务对象,为政府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将是一个广阔的市场。通过担任政府部门的财务顾问,可以争取到优质客户,获得投资银行和传统银行业务的市场先机。

(二)中长期业务目标:在分业经营的大局下加快发展投行业务,形成一定的跨业经营格局

首先,商业银行应在国内分业经营的大局下,充分利用现有的客户资源与集团机构网络优势,在外部监管政策、金融市场环境以及竞争条件支持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投行业务,将资本市场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的交叉区域作为业务创新的重点领域,深入拓展以直接融资市场为主战场的投行业务,通过参与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直接融资,创新业务模式,加快发展资产管理业务、企业改制、重组与并购业务、不良资产及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业务、证券承销业务、股权投资服务/风险投资、金融租赁、金融工程等创新业务,在可预见的将来形成一定的跨业经营格局。

其次,商业银行应着力通过行属投行机构全面开拓股票债券发行承销交易经纪、直接投资、资产管理等传统牌照类投行业务,促进行内外各项投行业务齐头并进,行内外投行机构协调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完整的投行产品体系,逐步使投行业务成为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并列的重要业务板块,使投行业务成为大客户金融服务的主要手段及盈利来源。

再次,在目前分业经营的条件下,由于银行具有资金、客户资源、信息的三大优势,在对并购对象的选择、资信调查,到并购方案设计、融资安排以及后期整合的过程中,可能也只有银行能够为企业的金融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银行基于对客户信息的深度挖掘,无疑是企业之间实现并购和合作重要而可靠的信息来源。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深入发展,国内改制、重组及并购业务日渐增多,特别是股权分置改革后国内并购市场将会十分活跃。凭借客户资源优势,商业银行可以把握由此而来的顾问业务和融资业务(如过桥贷款等)机会,配合证券公司帮助企业借壳或选择买卖壳资源,共同策划具体的运作方案,并提供资金和信息方面的支持,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确立自己的投行业务品牌。

三、促进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的几点策略

适应客户需求变化,加快发展知识密集、高附加值的投资银行业务,实现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相互支持和协调发展,是商业银行走出规模扩张和低水平同质竞争泥潭,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必须详细分析自己的组织结构、业务特色、风险控制能力以及在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上所具有的优劣势,根据投资银行的行业特点进行相应的管理变革和产品创新,为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

(一)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实现全行上下左右的联动营销

1.完善组织架构

为加快发展商业银行系统内的投资银行业务,笔者建议在商业银行总行层面以及投资银行业务需求较大的省一级分行建立投资银行部,将现有的分散于公司业务板块、个人业务板块和资金业务板块的与投行业务相关的部门、职能、人员加以整合,构建由总行投行部、各分行投行部以及集团内部专业的投资银行机构组成的投行业务组织机构,并初步培训形成了一支总分行专业团队以及分散在各分支机构的兼职投行团队。同时,给予投资银行部相对独立的经营决策权,使其能够有效把握市场机遇,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对投资银行部进行系统策划、拓展和管理。

2.采用双客户经理制加强客户营销,理顺投行业务流程

在客户营销方面,要从以产品营销为中心到围绕客户进行交叉销售、实现综合营销的转变。鉴于投资银行业务跨度较大,客户需求较为复杂,建议在开展投行业务的营销过程中,考虑实施由公司客户经理和省一级分行投行客户经理组成的双客户经理制。在开拓一些以投行业务为主体需求的客户时,以省一级分行派出的投行客户经理为主进行营销;在成功营销客户并实现服务之后,公司客户经理再进入,深度挖掘融资、现金管理和其他综合业务需求。在为优质大型客户服务的时候,应尽量采取专业团队服务模式,针对大型企业客户提供包括短期融资券、债券承销、股票发行、票据融资、理财与投资等一揽子优质服务方案。

(二)搭建外部服务机构网络

为加快投行业务的发展,在与行内部门合作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还应尽快着手建立投行业务的“外脑”资源库,与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风险投资机构、其他咨询机构等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合作伙伴库”,聘请一部分外部专家形成“专家团”,引入这些“外脑”资源,一是可以在业务开展初期解决商业银行财务顾问、部分投资银行业务运作经验不足的问题,通过合作完成相关服务;二是借助其他金融机构的渠道和交易资格使客户能够参与各类金融市场的交易;三是可以凝聚一批有实力的机构和专家,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将投资银行部打造成为“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及时满足客户全方位的业务需求,切实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与投资银行业务相适应的运行机制

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不同,投行业务需要银行从业人员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智慧,必须把业务创新摆到特别突出的位置,从机制上促使从业人员保持持久的创新动力。同时,投资银行也是一个智力密集型的行业,所涉及的学科包括经济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和管理学等。因此,要充分考虑专业人才的市场价值和不同项目的收益水平确定分配标准,使人力资源的成本与收益相对称,让有限资源向最能为投行业务创造收益的专业人才倾斜,最大限度地激发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商业银行要依靠一支具有现代金融理论知识和丰富银行业务实践经验、专业知识面广并且懂得国际金融惯例的创新型人才来拓展投资银行的业务。同时,还要借鉴国内外先进投行机构和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的经验,完善激励约束与利益分配机制,真正实现收入与业务挂钩的机制,做到能吸引人、培养人、留住人、发挥人才在同业竞争中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薇,刘东艳.我国商业银行兼营投资银行业务的模式分析.商业文化,2007.06.

[2]李勇.商业银行如何做大做强投行业务.西部论丛,2007.05.

银行业的发展篇2

一、运行状况

资产负债规模继续扩大。截至2008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62.39万亿元,同比增长18.62%;负债总额58.61万亿元,同比增长18.22%。,本外币存款余额47.84万亿元,增长19.3%;本外币贷款余额32.01万亿元,增长17.9%。

行业竞争性进一步加强。2008年,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随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发展迅速,资产占比继续扩大。其中,政策性银行资产占比9.05%,比上年提高0.99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占比14.12%,比上年提高0.34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占比6.60%,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农村金融机构资产占比11.4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占比51.01%,比上年下降2.24个百分点。

资产质量整体提升。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双降”。截至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02亿元,同比减少7082亿元,不良贷款率2.4%,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

资本充足水平明显提高。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渠道补充资本金,其中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和混合资本债募集资金724亿元,比上年增加92.3%。截至年底,资本充足率达到8%监管标准的商业银行有204家,同比增加43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99.9%,同比提高20.9个百分点。

盈利水平大幅增长。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净利润5834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其中,主要商业银行(含5家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税后净利润4383.6亿元,增长44.7%。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资本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达到17.09%和1.00%。

监管有效性不断加强。2008年,银行业监管部门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指导和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高度关注银行业资产质量变化情况,防范不良贷款反弹;加快金融风险处置和创新业务风险管控,防范金融突发事件;不断加强国际监管沟通和跨部门监管合作。及时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和要求银行建立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提出了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十项措施,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增长。

二、改革进展和成效

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及应对危机能力,及时化解金融风险,有效维护了银行业稳定。

(一)国有大型银行改革继续稳步推进

2008年,按照国家金融业改革总体部署,国有大型银行改革继续稳步推进。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精心研究论证中国农业银行(简称农业银行)改革方案,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工作。10月21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10月29日,中司通过汇金公司向农业银行注资1300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与财政部各持有农业银行50%的股份。农业银行先后完成了资产评估、土地确权和不良资产剥离等工作;同时,不断扩大县域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支持。2009年1月9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召开,股权董事、监事按法定程序产生,“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架构初步设立;1月16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初步完成。2008年初,国家开发银行(简称开发银行)改革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商业化改革稳步推进。改革方案明确了财务重组中有关外汇资本金汇兑损失的处理、共管基金、风险准备等问题;明确了国有股权管理方案,财政部和汇金公司作为发起人分别占51.3%和48.7%的股份。12月1日,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召开,并按照公司法程序要求产生了新一届董事会、监事会、高管等。2月16日,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此外,中国进出口银行(简称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简称农发行)也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建没,稳步开展新业务,为全面改革创造条件。200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成立工作小组,专题研究推进进出口银行和农发行的改革问题。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政策性银行改革进行了部署,明确了政策性银行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改革原则,提出首先推进开发银行改革,进出口银行和农发行也要进行内部改革,增强资本实力,为进行全面改革创造条件;继续发挥政策性金融服务国家战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逐步改革政策性金融业务运行机制,实行公开透明的招标制,财政给予必要的贴息等风险补偿。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稳妥地推进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和农发行的改革工作。目前,开发银行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已于2008年12月16日挂牌成立股份公司。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全面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最新变化,稳步推进进出口银行、农发行和中信保的改革。通过改革,不断强化其服务国家战略的职能,动态调整其业务范围并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规模控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明确风险补偿机制,建立规范的外部监管和考核评价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促进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2008年,针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货币政策由从紧及时调整为适度宽松。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不断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取得明显成效。

及时调整贷款投放。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市场需求变化及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在信贷管理和信贷结构调整等方面较好地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从紧货币政策的要求,合理把握信贷总量和贷款投放进度;下半年及时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特别是第四季度,进一步加大了信贷投放。全年新增贷款5万亿元,其中第四季度增加1.43万亿元,有力地配合了国家“保增长、扩内需”政策的实施。

农村金融服务继续加强。一是农业银行制定并实施了服务“三农”的总体方案,开展面向“三农”试点工作,探索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为依托、以农户为重点、以惠农卡为载体、以农户小额贷款为突破口、以县域事业部为组织保障的服务“三农”模式,年末涉农贷款余额9330亿元,同比增加135l亿元。二是农村信用裢支农主力军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截至年底,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3.7万亿元,其中农业贷款1.7万亿元,占比为46%;农户贷款余额1.33万亿元,占比为36%。三是不断扩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拓展农村金融机构服务领域。截至年底,共核准107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9l家,贷款公司6家和农村资金互助社10家。

中小企业信贷服务能力有所提高。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度关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索通过市场化机制扶优限劣,不断创新信贷方式,提升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水平。一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不少商业银行将中小企业贷款作为战略熏点和未来利润增长点,中小企业贷款逐步增加。截至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lo.9万亿元,同比增长13.5%。二是发展针对中小企业盼专门化金融服务。一些商业银行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有别于大型企业的中小企业信贷流程和管理制度,进行专门的风险管理。2008年,一些银行已设立小企业服务专营机构,专门从事中小企业贷款。

全力支持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2008年,中国发生了罕见的丽雪冰冻和特大地震灾害,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应对,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功能,支持抗灾救灾和灾詹重建。一是及时恢复营业,合理布局基层网点,扩大灾区金融服务覆盖面。二是落实国家灾后重建政策,对灾区实施倾斜和优惠的信贷政策,加大对灾区重点基础设施、中小企业、“三农”经济等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积极支持灾区住房开发建设。加大对因灾损毁住宅重建和修复及灾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倍贷支持力度,发放农民自建住房贷款,帮助农民自建和修复因灾损毁住房。四是加强受灾地区信用环境建设,保护灾区客户合法权益,及时核销符合规定的不良贷款,对因灾无法按时偿还的贷款,不催收催缴、不罚息、不作不良记录、不影响借款人继续获得灾区其他信贷支持。

(三)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

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应对网际金融危机过程巾,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投资遭受了一定损失。但总体上看,中国银行业境外投资总最不大,占银行业全部资产的比例较小,投资损失金额有限,整体风险可控。同时,银行业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一是密切监测国际金融危机发展动态,做好风险评估和预警,建立应对危机工作机制和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防范危机对银行业的冲击。二是积极防范化解境外投资风险,加强境外投资管理,积极调整优化境外资产结构,降低外币资产组合风险,及时足额计提减值准备,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信息共享与区域协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四是继续深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改进风险监测与评估技术,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强化风险管理人才培养,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五是进一步加强功能监管和审慎监管,科学调整并稳步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全面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做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各项准备工作。按照中国银行业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目标和时间框架,监管部门将从2010年开始受理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申请。2008年,监管部门了《商业银行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指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等一系列监管指引,推进商业银行新资本协议的实施进程,基本建立了涵盖银行业主要风险领域的审慎监管法规体系。同时,各主要商业银行结合自身实际,陆续建立了新资本协议实施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探索开发或引进新的风险计量模型和技术,完善风险评估方法,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积极使用已经开发的风险计量工具开展压力测试,提升应对负面冲击的能力。

(四)局部风险得到及时处理

2008年,有关部门加强了信息沟通与政策协凋,及时处置银行业局部风险。

缓解部分在华外资银行流动性压力。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母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部分在华外资银行流动性压力加大,少数银行出现流动性困难。对此,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立即采取措施,协调解决了个别外资银行的融资问题。同时:建立了在华外资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监管协作机制,以加强审慎监管,共同维护金融稳定。中国人民银行还设立了短期招标工具(taF),通过招标力式向符合条件的境内金融机构(包括外资法人银行)发放期限在3个月以内的短期质押贷款,创新了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方式。

平稳处置其他中小银行风险。2008年,部分高风险机构的风险处置有序进行。经有关各方努力,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基本得到化解,尚未撤销的停业整顿城市信用社减少到12家,部分高风险信托公司和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得到及时处嚣,少数历史遗留的高风险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工作进展顺利,湖南湘西州等个别地区因非法集资引发的银行挤兑事件快速平息。

三、稳健性评估

2008年,反映银行业稳健运行的主要指标总体保持良好,资产质量、资本充足水平、盈利状况持续改善,流动性总体较为充足。但银行业利润增速持续下降、不良贷款反弹压力有所加大。

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但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截至2008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下降明最。其中,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0.49万亿元,同比减少0.7l万亿元,不良贷款率2.45%,下降4.28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84.8亿元,同比减少26.7亿元,不良贷款率2.33%,下降0.71个百分点;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1.45亿元,同比增加60.82亿元。

2008年,受经济周期波动等因素影响,一些出口导向型和加工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钢铁、有色、化工、造船等行业经济效益下滑,房地产市场低迷,企业停业停产事件增多,部分行业资产质量下滑,不良贷款有所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

资本充足率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逐年提高,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2008年年底,资本充足率达到8%监管要求的商业银行达204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99.9%。其中5家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整体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14%和10.54%。

贷款损失准备金缺口下降明显。截至2008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损失专用准备金缺口l222.83亿元,同比减少7753.47亿元;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83.43%,同比提高48.36个百分点。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52.96%,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98.50%,城市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61.93%。

盈利继续增长,但增速持续放缓。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净利润5834亿元,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的大幅增长。资本利润率达到17.09%,资产利润率为1%,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其中商业银行资本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达到19.45%和1.2%,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受存贷款利差收窄、国内外金融市场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增速自2008年5月起连续8个月放缓。

流动性整体较为充足,但波动较大。截至2008年底,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为46.1%,同比提高9.72个百分点。其中主要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为44.3%,同比上升8.47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机构的流动性比例均保持在50%以上,远高于监管指标下限(25%)。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69.14%,同比下降3.35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流动性仍较充足,但波动较大。

存款增速加快,定期化趋势显现。截至2008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7.84万亿元,同比增长19.3%。人民币各项存款增速比上年上升4.06个百分点。其中储蓄存款余额22.15万亿元,增长25.70%,增速上升18.93个百分点;企业存款余额16.44万亿元,增长13.52%,增速下降8.94个百分点。

受利率下调影响,2008年人民币各项存款特别是储蓄存款出现明显的定期化趋势。截至2008年年底,人民币定期储蓄存款余额13.9万亿元,占储蓄存款余额的63.93%,比年初增加3.44万亿元,占新增储蓄存款的75.94%。

贷款平稳增长,房地产贷款增长放缓。截至2008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2.0l万亿元,同比增长17.9%,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新增贷款中,制造业贷款7541.44亿元,个人贷款5416.8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5089.63亿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691.60亿元,上述四类贷款占新增贷款比例为53.63%,同比下降16.37个百分点。票据融资增长迅速,同比增长50%,余额近2万亿元。

受市场调整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从7月份开始逐月下滑。截至年底,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5.22万亿元,同比增长8.75%;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16.3l%,下降1.20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2.2l万亿元,增长9.40%;购房贷款余额3.01万亿元,增长6.36%。2008年,房地产市场增速放缓,房地产贷款风险有所上升。

四、需关注的方面及改革措施

2008年:银行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下,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2009年,银行业继续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和改进信贷服务,加大对经济的支持力度,防范和化解经济周期波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继续做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一)加强和改进信贷服务,满足合理资金需求

2008年,银行业积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当前形势要求及市场需求相比,银行业贷款结构仍然不够合理,信贷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2009年,银行业适应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将切实加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对信贷资金的合理需求。一是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发展。加大对民生工程、重大工程建设、灾后重建、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区域协调发展的信贷支持。二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落实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三是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银行业金融服务功能,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业务,增加扶贫贴息贷款投放规模。四是加强和改进房地产信贷服务。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加大对城市低收入居民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的信贷支持。

(二)关注实体经济运行状况,防范信用风险

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出现回落,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受经济周期调整等因素影响,一些行业、企业经营出现困难,银行业潜在信用风险有所加大。

当前,银行业需要处理好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既要避免盲目惜贷,也要防止盲目放贷,积极防范信用风险。一是把握信贷投放节奏,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注意防范低水平重复建设可能引发的信贷风险。二是继续优化信贷结构。适当控制对一般加工业的贷款,限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关注集中放贷行为的潜在风险,降低信用风险集中度。三是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强化信贷监督和内控建设,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和重点行业企业信贷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信贷风险事件。四是运用信贷资产重组、转让和其他信用风险管理工具,适度分散信贷风险。五是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密切监测房地产价格波动,积极开展压力测试,动态评估房地产信贷风险。

(三)稳步推进业务创新,改善盈利状况

自2008年5月以来,银行业盈利增速持续放缓,利润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同时,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仍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盈利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下一阶段,银行业要加快业务创新,保持利润合理增长,继续优化盈利结构。一是抓住当前扩内需和保增长的市场契机,大力调整信贷结构,积极开展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经济资本回报率高、有利于优化结构的信贷业务,提高信贷收益水平。二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紧密结合当前形势和市场需求变化情况,推动中间业务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手续费、佣金和非信贷资产收益比例。三是提高创新能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开发有特色的新产品和新业务,避免过度同质化、低水平竞争,提高综合盈利能力。四是做好金融咨询和代客理财服务,优化理财产品设计,强化理财产品风险管理,改善理财业务盈利状况。五是完善信贷风险定价机制,科学平衡风险与收益,追求合理回报。

(四)规范和引导民问借贷活动,防范风险向银行业传导

近年来,中国民间借贷增长较快,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正规金融不愿涉足或供给不足领域的资金需求,增强了经济运行的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但民间借贷活动不规范容易滋生高利贷、非法集资、金融欺诈、洗钱犯罪等活动,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为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一是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强化法律和市场约束,积极引导民间借贷规范发展;促进多层次信贷供给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二是区别对待、分类管理,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活动。三是进一步发展正规金融,增强正规金融引导民间借贷的能力,形成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和谐共存的环境。四是加强金融知识和舆论宣传教育,充分揭露非法金融活动的危害性,提高民众金融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五是建立监测调控体系,将民间借贷纳入经济金融监测和宏观调控视野,防范民间借贷潜在风险向银行业传导。

(五)继续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影响,进一步做好各项应对工作

从2009年第一季度世界主要经济体金融运行情况看,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不断加深,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运行环境将更加复杂,经营管理压力和潜在风险可能进一步加大。

为此,应继续做好银行业应对危机的各项工作。一是加大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监测分析力度,健全银行业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总结吸取各国应对银行业危机的经验教训,研究风险向中国银行业传导的可能路径。二是完善应对危机工作机制和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防范国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业的冲击。三是积极防范化解境外投资风险,及时调整优化海外资产结构,加强境外机构管理,强化对主要国家投资风险的动态评估。四是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建立与风险收益相匹配且透明的薪酬制度,不断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五是进一步提高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正确对待境外战略投资者减持等市场自主行为,继续积极稳妥地实施“引进来”战略。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潜在机遇,科学调整“走出去”战略,全面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六是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功能监管、审慎监管,强化资本约束和流动性管理,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努力防范银行业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摘自《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9》主要执笔:郭大勇欧阳昌民赵民林文顺曲天石)

专栏l: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

政策性金融服务对贯彻国家战略意图、支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1994年,中国成立了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和农发行三家政策性银行,专门从事“两基一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粮棉油收购等政策性金融业务;2001年,组建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简称中信保),专门从事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自成立以来,四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积极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外经贸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保护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中国企业和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面临的市场环境、经营条件和目标任务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许多原有政策性业务实际上已逐步转变成商业性业务;另一方面,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出于国家整体利益和战略发展的考虑,一些领域产生了新的政策性业务需求。同时,随着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的拓展,其职能定位、公司治理、风险控制、激励约束、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显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

专栏2: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及调整

银行业的发展篇3

(一)成立资产重组管理公司,并由印度国家银行和印度工业发展银行掌握该公司49%的股份。同时出台了附有详细指导方针的公司债务重组计划等一系列措施。资产重组管理公司通过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向社会发行可公开买卖的有价凭证,一旦投资人认可了这些不良贷款的价值,银行就可以把这些凭证当作可兑现的资产。

(二)加强公司治理,减员增效。针对国有或者国有股份制银行25%~50%的冗员,印度政府1999年提出老年社会与收入保障报告,提出建立个人退休金账户与养老体系。并于当年年11月开始推行自愿退休计划。根据此计划,上述银行中届满45岁的员工,可以申请自愿退休。届时银行、政府将会根据退休者工作时间长短予以补偿,并允诺逐步将其纳入即将建立的社会养老体系。据估计,约有5.7万名员工在一定补偿下离开了工作岗位,占12家国有化银行员工总数的19%。此外,根据银行业改革委员会的提议,还成立了“迅速纠错行动机构”,对存在问题的银行进行早期干预与指导。

二、印度银行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印度银行改革的经验

1.深化银行体制改革,鼓励发展私有制、外资银行,以增强竞争性。我国的银行体系仍然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在此条件下谈银行的体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首当其冲。长期以来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命题一直被披上了某些意识形态的色彩。因此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步伐经常步履维艰,甚至曾出现进一退二的情况。这种情况一直到2001年左右才有了比较明显的转变。其标志是2001年11月,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向龙宣称,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按每年2-3%的速度减少,并且为了避免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也不再将不良资产转移给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是在国有经济的羽翼下生长的,是建立在国有企业的基础上的。因此与国有企业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前我国银行改革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下滑,这不仅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资产质量的迅速下滑,而且由于国有企业占据了超过75%的银行贷款,所以还使非国有企业难以获得贷款,从而阻碍非国有企业的投资和产量增长。与中国情况不同的是,印度有关国有企业的问题不是那么突出,这使得印度政府在进行银行改革的时候相对容易些。印度的国有银行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逐渐的私有化了。其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就是配合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分步分阶段实施的。对于国有银行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改革对理顺银行内部产权关系、明确责任义务,对银行经营管理层造成压力,从而改善银行效率。关于所有制与银行效率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印度国有、私营银行的平均效率得分低于印度外资银行的平均效率得分,研究报告建议印度银行应继续实施减少不良资产,人员和分支机构合理化等现有的政策,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银行效率。以及RajeshChakrabarti也运用Dea方法对改革以来(1992~2002)印度银行的相对效率做了考察,其结果发现从价值角度来看,外资银行的效率最高,其次是私人银行;而从数量上看,私人银行效率最高,而外资银行效率最差。这表明外资银行更愿意介入那些营利性更好的精华性业务,而不愿意为广大普通消费者提供最普通但盈利性稍差的普通型金融服务。这些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印证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从各个方面都远逊于外资和私人银行,效率排名均为最后。对于我国以上研究的成果也一样适用,要想有效的提高本国银行的效率,降低银行准入门槛,鼓励发展私有制、外资银行已经势在必行。印度自1993以来允许私营银行进入银行业,同时允许外资银行在印开办分支机构。这些改革措施使得银行市场形成了良性竞争的格局,打破了国家垄断的银行局面。随着改革的深入,印度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竞争格局,活跃了市场,提搞了效率。截止到2006年底印度的银行体系中有27家国有银行(含国有控股)、25家私人银行、46家外资银行。2005年标准普尔公司的全球银行系统评级报告中指出,印度银行系统比中国银行系统更加稳健。

2.以市场导向为原则,兼顾政策调节,完善银行公司治理,提高银行的运营效率。银行完善公司治理,建立起高效的运营机制,不仅对于银行是一种效率,对于社会经济来讲也是一种效率。我国银行体系中,按照银行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可以将银行分为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两种。但由于政策性银行的特殊性,本文暂不涉及,以下仅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方面谈起。我国商业银行现存的主要问题有: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转轨进展缓慢,公司治理机制尚未真正的建立起来。由此导致的不良贷款率偏高,有些贷款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由于政银关系、银企关系没有理顺,商业银行往往很难仅通过市场来决定自己的经营取向,还要承担部分政策性职能。在特殊时期商业银行必然抛弃商业利益取向转而支持政府指定、导向、扶植的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资产比率不断上升以及经济效益持续下降,最终增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可以说没有国有银行的市场化、商以及国有商业银行不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银行的改革就不能停歇。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中国与印度两国银行业的问题的症结之所在都集中到“对于银行的调节究竟是市场好还是政策好”的问题上。这是因为中印历史的相似性,又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其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援。因此,两国在发展的前期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政策调节”这个法宝。根据印度的经验,我国的银行改革也应逐渐减少政府对于银行业的干预,引入市场机制来调节银行的发展。减少行政干预,增加商业银行独立性。商业银行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营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进行金融创新;同时,进一步改善运行效率、提高竞争实力,打破所有制偏见,在资金投放上做到国有民营一视同仁。

3.规范银行监管制度,保障金融安全。印度自1991年开始的银行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其中之一规范了金融制度,有效保障了本国金融安全。根据标准普尔公司公布的评级报告,至少在目前印度银行业比中国银行业更加稳健。自印度金融改革以来,实行了一系列的针对银行的监管措施。如资本充足率、资产分类、会计准则、信息披露等要求。而我国银行在此方面尚显不足。如关于会计准则方面,印度早在1994年以前就建立了相对完备的符合国际规范的会计准则,而我国直到1998年才开始引进国际会计标准。在银行风险评级方面,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印度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包涵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和银行内部监控在内的银行风险评级制度,以实施对银行的有效监管。而我国尚无此制度。

(二)印度银行改革的教训

1.信贷技术还不完善、待提高空间较大。落后的信贷技术常常为人所抱怨,其最为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印度与中国也都同时存在。在本次的印度金融改革中,对此却未有涉及,不失为一种遗憾。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世界商业环境调查数据(wBeS)显示:银行手续、在抵押品要求、高利率三个方面,印度银行表现差强人意。其中被调查企业认为对抵押品要求是其融资的主要障碍的占50.5%,抱怨银行手续费的占50.5%,抱怨借款利息过高的占81.2%。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出了印度银行信贷技术尚不完善。上述问题我国也存在,其影响了我国银行也得整体形象,这也将是我们改进的方向。

2.政府对银行的干预亟待规范在减少政府对银行干预的条件下,对现有政府对于银行的干预措施进行必要的规范。这也是印度银行所未涉及的领域。

三、结论

银行业的发展篇4

一、商业银行把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战略

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外资不断涌入市场,金融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的激烈,商业银行的利润不可避免的被挤占和压缩。为了开拓新的市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扩大银行的利润,开展新的银行业务,开发新的投资产品将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发展趋势。而在当前,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的业务将会是银行发展的首选项目。商业银行之所以着重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润来源被资本市场严重挤压,如:证券市场分流商业银行的存款,使得商业银行的存款项目有萎缩的倾向,商业银行的利润严重下降;第二,金融机构改革的趋势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进行转型,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会把投资银行的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战略。

二、投资银行业务的结构将会发生变化

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传统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相互补充,共同成为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并且已经逐步发展成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在开拓和发展过程中,品种不断增多,覆盖的领域也不断拓展。原有的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是一些债券品种,随着金融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投资银行的业务逐步拓展到企业债券、一些金融机构债券甚至拓展到政府债券。除了承销对象的不断拓展,新兴投资银行业务也不断发展,在商业银行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加大,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的业务产品线更加多样。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除了传统的债券承销、兼并收购、财务顾问、项目融资等方面外,商业银行可尝试开展以下几种业务:第一,基金管理,目前,基金已经发展成为金融支柱产业之一,商业银行投资基金主要是通过向投资者发行股票或者收益券,将分散的资金汇集成较大的基金,再对基金加以运作,从中获益;第二,资产证券,这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发行的证券多为票据、和优先股票等形式,获利主要是来源于债务人所付的本金和利息;第三,金融创新,分为三种:期货、期权、调期;第四,风险投资,主要是对一些新兴公司进行资金融通。对于一部分风险较高的投行业务,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建立较为完备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处理机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预警、规避和解决。

三、商业银行的客户服务策略将进一步转变

银行和客户之间是赖以共存的战略伙伴关系,没有客户,就意味着银行没有发展前途。因此,决不能把客户资源当成一次性的消费品。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充分重视客户资源的重要性,善于开拓客户价值。

因此,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和完善与客户的对话机制,充分尊重每一个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地把每一个客户当成上帝,为他们量身打造一站式服务,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仅帮助客户创造了价值,而且也有利于促进银行进行资源整合,拓宽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从目前的银行发展现状来看,很多银行已经意识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重要性,在为客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大大的促进了银行业务的发展壮大。但是,现在这种一站式的服务覆盖的人群还比较少,今后的发展必将朝着这样的方向继续前进。

四、内部制度建设更加规范,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不同于以往的传统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是新兴产业,虽然现在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它其中的一些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尚有不健全之处,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投行业务的混乱。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离不开银行的内部管理,要想不断拓展投资银行的业务,就必须加快建设和完善更加规范的投资银行的业务流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能力,打造一支致力于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队伍。

银行业的发展篇5

美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借鉴

资产管理起源于欧洲,发展壮大于美国,目前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成熟、竞争最激烈的资产管理市场,美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历史与特点的分析对判断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未来走势有重要意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美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迅速。美国的资产管理业务起步于20世纪三十年代,最早为保险公司所用,但未形成规模,发展一度缓慢。七八十年代之后,随着国民财富不断积累、利率市场化推进、金融综合化经营、技术持续创新等条件的累积,美国资产管理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九十年代后资产管理成为金融服务业中成长最快的领域,图1所示,1980年至2012年,美国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主要机构投资者管理资产规模从1.6万亿增加至32万亿,资产管理规模与GDp比值从55%增至197%,反应了美国资产管理市场高速发展的态势。其中,投资基金从5%增至83%,增长了近17倍。

进入21世纪经济发展对资产管理业务影响明显。如图2所示,至20世纪末,美国资产管理行业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并未受到美国经济增速整体放缓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主要机构投资者管理资产规模从1980年的1.6万亿美元增加至2000年的18万亿美元,资产管理规模与GDp比值从55%增至175%。进入21世纪,包括9.11事件后的短期经济下滑和2007年后美国因次贷危机进而形成金融海啸,都对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资产管理随着利率市场化迅速发展。利率市场化改变了市场主体的投融资行为,促进了资产管理行业的加速发展。利率市场化以后各种金融工具的高速发展,自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居民存款和房屋占资产的比重明显下降,投资越来越多地从存款转向金融市场,数据显示,美国居民和非营利机构部门金融资产中通货和存款占比从1986年的22%降至2013年的13%。美国、日本、欧洲历史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以后资产管理均进入加速发展的轨道。

混业经营提升了银行资产管理的规模及抗险能力。1987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修正,允许银行持股公司子公司从事一定比例的投资银行业务,金融混业经营放松管制,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法案》使金融混业经营全面开放。在法案实施五年后,转换为金融控股公司(BHC)银行数量占银行业的12%,但资产总额已占到80%。一方面,混业经营使银行的产品线大大丰富,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满足各种风险―收益特征客户的需求,资产管理业务得到发展。另一方面,与20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的两次经济衰退中银行大量破产相比,2001年以后美国再次进入衰退和低速增长,但银行破产数极少,股票价值、收入增长等方面甚至高于其他行业,主要原因是资产管理、托管等资产管理类业务业绩相对稳定,收入增长增强了银行抗御市场周期性的能力。

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判断与预测

通过与美国的比较分析,目前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还处于美国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发展阶段,未来将经历一个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阶段。预计2020年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规模将达到80~90万亿元。

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处于美国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发展阶段。多因素分析显示我国正处于美国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阶段。资产管理规模与GDp的比值:2013年我国资产管理总规模约30万亿~32万亿元,GDp为56.9万亿元,资产管理规模与GDp的比值约为53%~56%,接近美国1980年55%的水平;利率市场化: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从1970年到1986年,利率市场化加速了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处于存款利率改革阶段,并即将进入尾声;混业经营:美国1987年从政策上对混业经营有了放松,在此之前银行业已经在不断通过创新实现混业化,2012年以来我国证监会、保监会出台一系列资产管理市场的新政,打破了各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分割的局面,分业监管、混业经营趋势显现。

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还将经历一个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过程。美国1980年资产管理规模为GDp的0.55倍,而到了1999年已达1.85倍,在此期间,行业稳定快速发展;2000年后随着资产管理行业扩大到一定规模,同时经济低速增长对行业发展的支撑力也在削弱,使得资产管理行业对经济波动、证券市场波动的敏感性越来越强,行业进入波动增长时期。我国目前资产管理规模仅为GDp的0.5倍多,经济还将基本维持中低速发展,根据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将经历一个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阶段。

2020年我国资产管理市场规模预测。根据分析,我国目前正处于美国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发展阶段,如果以美国1980年与我国2013年对应,美国1987年对应我国2020年,美国1987年资产管理市场规模与GDp比为89%。则根据美国经验,分别以6%和7%的年均GDp增速预测2020年我国资产管理市场规模约为80万亿元和85万亿元。考虑到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假设以美国1990年资产管理市场规模与GDp比96%预测2020年,则GDp年均增速6%和7%两种假设下,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规模将分别为87万亿元和92万亿元。

商业银行应对策略分析

在大资管、混业经营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将从信用中介向资产管理中介转型。国际经验和国内银行业发展态势都表明,以息差收入为主导的盈利模式将成为历史,轻资产、高收益的资产管理模式将成为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同时随着资产管理行业的打开,混业经营的趋势越发明显,各机构之间的合作成为大势所趋,资产管理成为银行的战略选择。

布局混业经营金融生态系统。2012年以来证监会、保监会出台一系列资产管理市场新政,打破了各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分割的局面,银行、信托、证券、基金、保险等各金融机构进行跨领域、跨行业的资产管理合作与竞争,金融机构已走向“大资产管理时代”。

目前各银行纷纷布局自己的混业经营生态系统。除了中信、光大和平安三家国家特批金融控股集团外,本质上实现金融控股模式的集团有数十家,其中还包括招商局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长城资产等资产管理类机构,以及万向系等民营企业,金融控股模式已经初具规模。同一控股集团下不同金融牌照的机构可共享客户、优势互补、分享投资、促进金融控股集团业务的多元化发展。随着混业经营步伐加快,未来将出现更多拥有多牌照的大金融集团,也将极大的促进资产管理的繁荣,产生更多的竞争、合作与创新,银行凭借综合化的系统布局,加强与其他机构的业务合作和客户共享,拓展集团整体的资产管理业务,银行收入也将得到稳定和增长。

大型商业银行的实力和地位决定了其采用银行母公司模式实现混业经营的倾向,大型商业银行比其他金融机构在资产、渠道、利润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在集团中也拥有绝对话语权。工农中建民生银行等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已通过子公司的形式获得两种以上金融牌照,未来银行母公司模式也将成为大型商业银行布局金融生态体系的重要选择。(见表1)

银行理财业务向资产管理转化。预期收益率型理财产品仍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主流,银行与投资者之间实际上是一种约定利率的借贷关系,而非受托资产管理关系,存在刚性兑付和隐性担保的问题。银监会于2013年及2014年出台了一系列监管要求促使理财业务实现风险隔离,突破刚性兑付。未来银行理财将加速向资产管理型转变,理财产品由预期收益率型向开放式净值型转化是主要发展趋势。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4)》数据显示,2014年开放式理财产品资金余额较2013年末增长210.51%,在开放式理财产品中净值型理财产品资金余额较2013年末增长267.03%。未来银行理财业务还将与多机构跨市场合作,创新投资端资产配置,除目前较高比例配置的债券外,将加大权益市场的开发,近来多家银行已通过定增配资、专门净值型产品、“打新”基金等方式投资直接融资市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退出,海外资管市场也将成为资产配置的新方向。

银行业的发展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

一、前言

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商业银行通过电子银行的业务进行常规工作的改良,并且使商业银行的活动能够得到更大范围内的认可。因此,很多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都将电子银行的业务处理作为工作的重点。商业银行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性机构,而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和完善能够使商业银行的社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分析电子银行的应用策略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意义

商业银行当中电子银行业务的理论研究,已经在很多银行工作领域得到实践。在一些企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因素并不稳定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并不能保证各项经营活动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处置。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单位很有可能在竞争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出现竞争过程中的效仿性因素的变化[1]。除此之外,在电子银行业务逐步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对接之后,诸多电子银行业务有可能在银行业务存在不足的情况下出现运行质量问题,造成很多的商业银行活动并不能保证在电子银行业务的有效支持下进行处理。同样也导致很多的银行机构并不能在核心竞争力因素的影响下对银行业务的具体需求进行处理[2]。因此,商业银行的各项活动需要在相关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形成有效的银行运作模式。电子银行的业务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务必结合当前金融行业的信息资源设计方案进行技术处理模式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设计方案比较容易在核心竞争力因素的影响下形成银行业务的变化,也比较容易在电子银行业务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同技术含量不足的因素形成结合,因此,对电子银行业务在商业银行领域的应用情况实施的分析,能够有效保证商业银行的业务得到全面的执行。

三、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

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不断完善,所有的电子银行技术都处在快速革新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在拓展业务范围的过程中对技术性因素的敏感度较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诸多网络经济的发展因素都有可能在思想观念因素的有效带动下形成发展[3]。所以,对经济发展活动推进过程中的模式特点进行分析,并对相关理念的变化情况实施研究,是当前很多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主要趋势。

四、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

(一)明确电子银行业务定位。电子银行业务在处理的过程中,要针对相关客户的定位模式加以关注,并保证商业银行的全部业务的管理细节可以有效的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要求进行处理,提升网络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电子银行业务处理水平[4]。此外,要根据当前客户普遍对电子银行业务的认同感情况,对客户已有的电子信息技术加以分析,并使后续的技术操作流程可以有效的适应商业银行成本性因素的控制需要,提升经营活动推进过程中的电子银行业务处理水平。另外,要对电子银行的全部生产性活动实施完整的研究,并对信息化战略的执行标准进行完整的探索,在电子银行的各项业务都能凭借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求进行处理的情况下,必须对所有的原料采购程序实施分析,并使后续的电子银行技术能够同社会需求相适应,保证电子银行的定位能够在工作效果的判断中得到更加准确的处理。

(二)科学设计电子银行业务处理阶段。首先,必须加强对商业银行客户管理工作推进过程中也许细节的关注,保证所有的业务处理人员都能适应电子银行业务的实际管理要求,并对后续的金融活动进行市场因素的判断[5]。此外,要结合金融市场管理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客户源特征,对所有的储蓄性业务实施分析,确保后续的电子银行活动能够在各项资金的有效维护下得到推进,提升理财活动推进过程中的商业银行质量控制水平。在具体的电子银行各阶段业务控制过程中,必须对后续的理财业务进行完整的分析,并且有效的按照不同种类的业务控制特点进行银行业的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使全部的理财活动都能的商业银行的业务需求保证下得到更加完整的推进。

(三)完善传统业务处理机制。在进行常规业务的细节控制过程中,必须对业务当中是否具备传统网络资源的优势进行分析,切实保证所有的业务细节都能在市场资源的合理控制之下得到处理机制的完善[6]。在进行电子化业务处理应用的过程中,必须对后续的技术发展要求进行明确,并保证各项金融性质的活动能够在创新机制的影响下进行推进,使一些具备竞争性特点的业务都可以在银行业务的具体推进过程中实现运行水平的增强,保证各项竞争机制的运行都能适应银行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外资处理水平。在进行当前处理机制分析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各类竞争性因素都能在电子化技术的处理之下实现运行流程的有效分析,保证传统业务的控制活动能够完全按照境内的商业银行综合实力实施处理,并使全部的外资银行可能对本土银行形成的冲击进行深刻的判断。

(四)改善合作机制。在进行合作机制设计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电子银行业务流程的关注,使后续的电子银行各类业务都能结合合作机制的运行特点进行发展速度的控制,保证为各类合作机制的设计和巩固提供良好的依据。此外,要结合合作机制处理过程中的网络技术运行特点的关注,保证全部的网络技术能够有效的适应合作机制处理过程中的电子银行业务要求,并且提升新形势下合作机制的处理价值,为电子银行业务的控制预留良好的体制性基础。可以根据新时期的合作机制处理特点,对全部的金融活动细节进行分析,以便后续的金融活动可以避免各类竞争性因素的比例影响,并且提升合作机制运行过程中的电子银行业务处理价值,为合作机制的设计和运行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的保障。要加强对原有商业银行合作模式的关注,并从中整理电子银行业务的完善经验,保证为商业银行的各项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以便具备挑战性影响的商业银行业务可以完整的适应营业机构的规模特点,保证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可以为商务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

(五)提升品牌创新质量。首先,必须对当前的商业银行各项经营业务实施分析,保证所有的创新活动都能在客户资源需求的满足执行得到推进。此外,要对商业银行的活动推进过程中的创新体制实施分析,有效的保证创新活动能够在银行的经营机制改变的过程中得到处理机制的完善。可以结合不同时间段内业务的处理要求,对全部的金融活动细节实施分析,并有效的保证所有的业务模式能够在业务流程的控制过程中得到优化处理,使品牌创新活动的推行可以在业务流程的设计过程中进行创新技术的应用,提升品牌创新活动的执行价值。

五、结论

商业银行的工作是提升我国金融环境质量的重要工作,分析商业银行工作中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发现和发展意义,并对提升电子银行业务处理效率的方式进行制定,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商业银行的业务处理质量。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成刚,胡剑波,傅亚平,马绍东.基于GmDH的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07:37-42.

[2]李浇.论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06:102-104.

[3]杨战军,楮海山.浅析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若干问题[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8,S1:157-160.

[4]张国海,高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国际比较与发展战略[J].金融研究,2003,08:129-134.

银行业的发展篇7

电子银行业务领域是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在努力争取的新兴阵地,如何有效地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完成最初的市场划分是每家商业银行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客户发展、电子商务、产品创新、渠道分流、信息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力发展电子银行客户

客户是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基础,只有成为了电子银行客户才能为其提供最大限度的电子金融服务,从而占据有利市场格局。

1.对于到银行开户的客户要同步签约电子银行。客户第一次到柜面办理开户业务的同时也是营销办理客户电子渠道的最好时机,商业银行要为客户提供无缝的金融服务,一方面在柜面办理业务同时也将客户想电子渠道引导,使其对银行的服务多一个了解的渠道。

2.对于商业银行的存量客户要在其到柜面办理业务时签约电子渠道。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没有实现100%的客户签约电子渠道,也就是说每家银行都有大量的存量客户是非电子银行客户,这需要柜面人员抓住客户到柜面办理业务的有效时机对客户进行营销和指引,尽量将其引导至电子银行渠道办理业务。

二、推进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

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达4.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面对如此巨大的电子商务市场,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不能对其置之不理,必须要全面推进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

1.继续为商户提供结算服务。一直以来商业银行都是为电子商务客户提供最基本的资金结算服务的,对于这部分服务来说,可能银行获取的收入并不是很可观的,但是要通过与商户的良好服务来带动客户的应用,从而间接促进电子银行服务的扩张。

2.为电子商务客户提供融资服务。商业银行可以在现实世界中为企业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也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为电子商务客户提供融资服务,只要电子商务客户具备了银行的要求条件、能够提供一定的抵押或者担保,商业银行是完全可以为其提供融资服务的,不仅产生利息收入也可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3.直接参与到电子商务运营当中。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且多家商业银行已经在网站上开办了电子商城服务,利用银行的良好信用以及便捷的支付结算手段使银行本身就成了的电子商务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三、电子银行产品要不断进行创新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电子渠道几乎就是柜面业务的翻版而没有真正体现电子银行所特有的产品和特色,这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产品创新上加大投入,不断开发出更加适应客户和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1.时刻体现以客户为中心。商业银行进行电子银行产品创新的时候,习惯性的是从银行管理和核算的角度出发,没有非常好的体现以客户为中心,而事实上良好的客户体验是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首要条件。电子银行的交易都是由客户自助完成的,客户不是训练有素的银行员工,更需要的是人性化的界面和操作流程,在进行产品创新时必须要以此为前提。

2.产品创新要与客户价值相匹配。商业银行的客户如果按照对银行的贡献度来划分的话可以简单地分为高价值客户和低价值客户,对于高价值客户商业银行需要通过电子银行渠道为其提供更加广阔和完善的金融服务;对于低价值客户要将其可能发生的交易尽量保持在电子渠道以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

四、有效迁移柜面交易

美国银行电子银行与柜面交易量之比2009就达到了4.3倍,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电子银行交易量是柜面交易的6到7倍,要将柜面的非现金类交易全面向电子渠道迁移。

1.减轻柜面压力。柜面每天进行着大量的客户交易,这些交易一方面为操作人员的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为银行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将柜面的非现金类交易都迁移至电子渠道,将柜面的人力资源解放,用于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理财服务才是现代商业银行发展业务的首选。

2.渠道分流在一定时期需要使用强制手段。目前绝大部分客户是更加喜欢和习惯于在柜面办理业务的,对于这些客户需要使用一些强制手段,比如限定柜面交易的金额、种类等等方式强制一部分客户必须到电子渠道办理业务。

3.加强渠道分流的宣传。目前还有很多客户对电子银行不了解,不知道电子银行到底是做什么的,这需要商业银行加大在电子银行方面的宣传和引导,让客户对电子银行业务有所了解,包括基本的业务功能、可以办理的业务种类、可以享受的优惠等等。

五、通过电子银行提供金融信息服务

目前客户对银行金融信息的获取渠道是比较有限的,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电子渠道的无限空间扩展为客户提供金融信息服务。

银行业的发展篇8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

“影子银行体系”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上提出,他用“影子银行体系”概括那些“有银行之实但却无银行之名的种类繁杂的各类银行以外的机构”。后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2008年)》中使用“准银行”这一概念讨论类似的金融机构与金融活动。本文认为,“影子银行”是行使着银行的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其工具和产品。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一)商业银行内生的影子银行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还占有主导地位,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能够为例如对冲基金、信托机构、货币市场基金、担保公司等其他影子银行部门提供丰富的客户资源。

以最近兴起的银信合作为例。这种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可为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应收账款收益权以及其他资产组合。商业银行可以不使用自己的资金,将风险转嫁给信托产品发起人和投资人。并且,信托资产属于表外资产,这样,商业银行绕过监管可以将资金贷给由于法律政策等原因不能放贷的目标客户。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银信合作的项目中可谓是收获颇多。

(二)非银行业的金融机构

这部分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消费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汽车公司等等。这种类型的公司近些年发展迅速,并有一部分已经纳入监管体系之下。

(三)民间借贷和地下钱庄

近些年,随着银行利息的不断上升、信贷的紧缩以及对房市的打压政策,民间借贷正呈爆发式增长。据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2011年10月的《中国民间借贷分析》估计,中国民间借贷的余额已经达到为3.8万亿元,占中国“影子银行”贷款总规模约33%,相当于银行总贷款的7%。

(四)政府批准的非金融机构

例如典当行、担保公司、青年互助与创业信贷等均属于这类机构。这类机构具有较详细的职能分工,能够协调部分资源以支持特定的服务对象。由于对金融市场需求的加大,这类型机构在近几年也迅速壮大。

三、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

(一)以直接融资为主要功能

与西方“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交易类型不同,我国的影子银行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要职能。我国由于金融市场体系发展起步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创新产品较少,尚未形成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通道,所以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同商业银行的融资和股权融资一道,解决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效率问题。

(二)金融工具较为单一

由于中国的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较为落后,所以中国影子银行的金融工具种类较少,设计也较简单,现阶段主要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主,其他也包括如小额贷款公司的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等。其杠杆率也不像美国金融衍生品那样高。

四、中国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有利影响

(一)影子银行是对商业银行的有益补充

如前所述,从2011上半年数据来看,商业银行贷款占总贷款的53.7%,说明商业银行仍然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较为分散的、风险较高的资金需求没有成熟的体系与之相对应,这部分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而民间借贷的借款方式比较灵活,没有利率限制,也不像银行那样需要繁杂的手续,更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民间资本一般会将资金投向回报率较高的行业,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二)影子银行引导商业银行创新

在严格的监管政策和巴塞尔条约的限制下,再加之中国商业银行数量多,业务相似度较大,银行业竞争激烈,急需进行金融创新。而影子银行中各种灵活的融资形式,一方面为传统商业银行提供了可借鉴之处,另一方面也为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合作提供了可能。例如民间借贷便捷、灵活、注重信用关系的操作方法,就对商业银行的改革和提高服务质量颇具借鉴意义。

五、中国影子银行对传统银行体系的不利影响

(一)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形成竞争

由于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转而将资金投向影子银行,这使得本就拥有巨大揽储压力的乡镇商业银行失去更多的储蓄资金,在存款严重不足的形势下,以另一种形式流转大量资金,对银行储蓄产生了冲击和损失。并且,大量的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不能得到准确的统计和计算,这将直接削弱国家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

(二)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产生了挑战。影子银行产品的大规模开发对于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利差模式形成挑战。新型业务带来的高收益弥补了近年来息差逐渐收窄所导致的对于银行收入的冲击。实际上,这个过程通过改变银行的业务模式为银行进一步市场化改革进行了铺垫。如果商业银行收入过于集中在利息收入,那么存款市场化改革会进一步被拖后。

六、对影子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影子银行的管理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规律

在金融现代化历程中,我国作为“后发者”,在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面对国际金融业所创造出的上万种金融产品和规避抵御金融风险的无数成功经验,完全可以通过分析、研究、比较、总结等方法,从中找出既符合国情又能规避风险并带来利润的金融模式,缩短在“黑暗中探索”的时间直接进入较高阶段。这种借鉴性创新应该成为我国金融体系创新的主渠道和捷径。

银行业的发展篇9

【关键词】网络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建议

网络银行,又称网上银行、在线银行,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载体兴起的一种新型银行服务,它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故又被称为“3a银行”。网络银行通过因特网向客户提供开户、查询、对账、行内转账、跨行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管理活期和定期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众多业务,可以说,网络银行是基于因特网的“虚拟银行”柜台。

一、我国网络银行产生的相关背景

1.经济、金融一体化促进了网络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在国内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加强以及电子商务、政务的发展,一方面为网络银行的进一步普及和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经济行为也迫切需要商业银行提供全方位、高效率、无国界的金融服务。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的一体化,金融业务也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世界金融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证券、保险不断推出金融创新产品,强占市场份额,银行要想在金融业独占鳌头,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因此,寻找金融创新——发展网络银行就成为国际银行业应对竞争以求生存的必然选择。

2.入世以后我国网络银行发展具有紧迫性

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对金融业逐步实施开放,到2006年,我国全面放开了对银行业的限制,各大外资银行在国内金融市场上进一步凸显它们强大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尤其在与国内银行争夺“黄金客户”方面更加显示出了它们不可比拟的优势,这给国内银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使国内金融业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单靠传统的单一渠道竞争,那未来银行的发展必会走入死胡同。为此国内银行要想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跟随时代的步伐,着重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当代市场经济对金融发展的新要求。

二、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现状

1996年,中国银行在因特网上设立网站,首次尝试开展网络银行向社会提供银行服务。1998年,中国银行成功办理了国内第一笔国际互联网业务。1997年,招商银行开办网上银行业务。1998年,招商银行又试行“一网通”业务。之后,细分为“企业银行”、“个人银行”、“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三大部分,开始介入电子商务领域。1999年推出支付业务全国联网,在全国确保安全性的同时扩大网上商城。之后,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也开始向客户提供网上银行服务,部分在华外资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等也开办了网上银行业务。

网上银行的发展空间广阔。2007年个人网银成长指数为62.07,比2006年增长6.4%?企业网银成长指数为58.84,比2006年增长0.2%?但不论企业还是个人,需求指数都是发展最好的,通过比较个人与企业指数发现,个人网银的认知指数得分排名第一,企业网银的需求指数得分排名第一,说明现阶段,企业比个人更加需要网上银行?

近年来,我国网上银行业务持续增长,交易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额为71.6万亿元,2006年增长为93.4万亿元,年增长率达到30%。2007年,中国网银交易额达245.8万亿元,环比增长163.1%,呈现出一种爆发式增长。2008年,增长到320.9万亿元,环比增长30.6%。2009年,网银市场交易额达404.88万亿元,其中个人网银交易额达到38.53万亿,占比9.52%。网上银行注册用户达到1.89亿。到2010年,中国网上银行全年交易额达到553.75万亿元,到2010年底注册用户超过3亿。网络银行市场规模和注册用户数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随着互联网用户的持续增长,网上银行的规模将会继续扩大。

三、我国网络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网络银行的发展尽管非常迅速,但是作为一个新兴领域,毕竟还不够成熟,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国内网络信息技术方面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网络支付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世界第一家网络银行以“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命名,安全的重要性可想而知。2011年的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显示,有58.5%的受访用户把安全性作为选择手机银行的核心考虑因素,可见安全性仍然是用户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网络银行的安全漏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网络银行内部,二是消费者本身,三是网络第三方。其中以网络第三方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犯罪分子非法入侵、干扰、破坏系统或盗用资金,植入木马程序窃取用户信息,以及黑客攻击、网络钓鱼等等,这些风险事件严重影响了用户使用网络银行的信心,威胁着银行及客户的资金安全,成为制约网络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

2.信用机制和市场环境尚不健全,网络银行发展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

银行业的发展篇10

关键词:中间业务;兴业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其对中间业务的定义是: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按照《暂行规定》的参考分类标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可以分为九大类,具体包括支付结算类业务、银行卡业务、类业务、担保类业务、承诺类业务、交易类业务、基金托管类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和其他类中间业务。①

二、兴业银行简介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8月,是经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首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现已发展成为治理完善、特色鲜明、服务优良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并稳居全球前50强银行之列。

兴业银行主要从事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除存贷款等传统业务外还包括多种中间业务,公司已在全国各主要城市设立了119家分行、1,787家分支机构,与全球1,500多家银行建立了行关系。

面对金融脱媒愈演愈烈,行业准入放开,跨界竞争加剧,银行经营压力不断增大的形势,兴业银行也正加快经营转型的步伐,加快传统业务重心下沉,大力推动发展投行、资管、理财、托管、财富管理等新兴业务。②

三、兴业银行中间业务纵向对比

通过查阅兴业银行2011-2015年度的年度报表,将其中间业务按上文所述标准分类后,可以看出其2011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主要来自于银行卡业务、类业务和咨询顾问类业务等中间业务,收入占业务总收入比重为7.97%;2012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主要来源不变,较2011年同比增加62.63亿元,增长66.50%,且占业务总收入比重上升到了9.12%;2013年基金托管类业务成为了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银行卡业务、类业务和咨询顾问类业务仍为主要收入来源,报告期内实现的收入同比增加90.55亿元,增长57.75%,在业务总收入中占比达到了11.56%;2014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主要来源变为银行卡业务、基金托管类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收入同比增加36.76亿元,增长14.86%,在业务总收入比重为11.36%;2015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主要收入来源与上年相同,收入同比增加51.49亿元,增长19.04%,占业务总收入比重11.51%。

总体上看,兴业银行中间业务在2011-2013年度发展较大,2014、2015年尽管在业务总收入占比变化不大,但收入的金额有明显的增长。此外,对于2014年的收入增加以及银行卡业务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主要是兴业银行加强并优化电子银行、现金管理、银行卡等基础产品的支付结算功能和服务,带动手续费收入保持平稳增长。

四、兴业银行中间业务横向对比

兴业银行作为一个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将其2015年度的中间业务收入与国有控股银行、地方性银行2015年度的中间业务收入进行对比,其中,国有控股银行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为例,地方性银行以北京银行、宁波银行为例。

由表1可知,兴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较地方性银行高,但低于国有控股银行,就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比增长来看,兴业银行高于国有控股银行,低于地方性银行,且国有控股银行的同比增长比率较低,尤其是中国银行,而地方性银行的同比增长比率达到了50%左右,可看出其中间业务发展迅速。结合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在业务总收入中占比与同比增长来看,两家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的中间业务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的中间业务均发展迅速。

就报表显示的中间业务来看,国有控股银行中,工商银行主要以银行卡业务、支付结算类业务、交易类业务为主,而中银行主要以类业务和银行卡业务为主;地方性银行中,宁波银行以类业务和银行卡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北京银行主要以投资银行业务及理财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大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主要业务都包含银行卡业务,理财、投资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结合行业环境以及上文的分析,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如下:

(一)各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水平较低,难以撼动传统业务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其发展的时间较短,在银行业务总收入中占比较小,对银行整个营业额的贡献率偏低。

通过图1可以看出,目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兴业银行五家银行的贡献率均低于25%,最低的北京银行不足10%,而瑞士商业银行和德意志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贡献率在2008年就已经分别达到了85%和76%⑤。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的涌入将会是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的巨大挑战。

(二)各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速度存在较大差距,部分银行增长缓慢

由佣金收入同比增长占比这一指标可知,各类商业银行间差距较大,差距最大的宁波银行与中国银行之间的差距达到了60.78%,增长速度差距明显;而从兴业银行2011-2015年的数据来看,其在该项指标上从2012年的66.50%,2013年的57.75%到2014年的14.86%,2015年的19.04%,增长速度逐年下降,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业务总收入比重指标上看,兴业银行2011年至2015年间增长小于4%,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三)各行中间业务种类增加许多,各类中间业务发展差异较大

以工商银行为例,工商银行开发的中间业务已经逐步开始涉及到结算、承诺、交易、、担保、基金托管、银行卡、咨询顾问这九大类,而且产品的种类已经达到了五百多种;又以兴业银行为例,其经营范围同样覆盖了上述九大类业务,但从年报数据可以看出各项中间业务差距巨大,部分业务如银行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租赁业务、其他类业务发展较为缓慢,尽管收入逐年上升,但所占比例变动不大,又如担保类业务、承诺类业务、基金托管类业务收入变动较小,几乎没有发展。

六、结论与建议

纵观全文,中间业务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发展,但其发展速度较慢,发展形成的规模较传统业务差距甚远,不过,中间业务的发展空间较大,中间业务的高速高效发展将有效增加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提高其竞争力。为了优化中间业务的发展,本文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转变经营发展观念,提高对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

就当下的行业背景来看,为了应对外资企业的冲击,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各大商业银行应当转变经营发展观念,将中间业务提升到与资产、负债业务等传统业务同等的战略水平,争取以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三驾马车”拉动银行收入增长。为此,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管理和战略部署,对中间业务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投入。

(二)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

随着科技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以及互联网的运用可以使客户更为便捷地享受银行服务,提高银行服务质量,可以便于银行的内部管理和信息传输。

而人才的增加可以满足银行对于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以及创新人才等人才的需要,提高银行的管理水平,促进银行的技术水平提高,尤其是对于中间业务的发展,优质的创新型人才将大幅提高中间业务发展速度,以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三)创新发展中间业务,重点发展具有技术含量、提升空间大的中间业务

我国中间业务的发展仍不成熟,现有的中间业务不能完全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技术进步、同业竞争等也对中间业务的发展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就我国现有的部分中间业务而言,其技术含量偏低,容易被模仿,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乃至核心竞争力,并将面临巨大的同业竞争。此外,发展较为成熟的中间业务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能低于提升空间大的中间业务。因此需要重点发展具有计算含量、提升空间大的中间业务,加大对投行、资管、理财、托管、财富管理等新兴的中间业务的投入。

注释:

①引自彭珏、郭晓.金融企业会计[m].科学出版社.2013.

②摘自兴业银行2015年度会计报表

③数据来自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兴业银行2015年年度报表,部分数据根据年报数据计算所得

④数据来自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兴业银行2015年年度报表,部分数据计算所得

⑤引自梁潇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D].ν饩济贸易大学.2015.

参考文献:

[1]彭珏,郭晓.金融企业会计[m].科学出版社,2013.

[2]魏莉.中国银行广西分行发展中间业务Swot分析[J].现代商业,2011(7):4-11.

[3]苏B.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与建议[J].现代商贸工业.2016(29).

[4]王文婷.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探究[J].北京金融评论,2016(03).

[5]梁潇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6]王亚琼.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6(07).

[7]徐莹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分析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4).

[8]刘晓霜.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与发展思考[J].市场观察,2016(S1).

[9]李科娜.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及其对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