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7:57

劳动教育规划篇1

中国农学会编制、编绘了重点突出、通俗易懂的《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宣传挂图和农民辅导读本,以农民的切身感受和朴实语言,对主要内容二十条作了全面细致的解读,今后将作为科普共享资源免费向全国广大农村基层提供。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参合率已达85.96%

截至2007年9月30日,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到2448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5.53%,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7.26亿,参合率为85.96%。

从基金支出情况看,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总额为220.31亿元。第三季度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86.93亿元。其中,用于住院补偿73.61亿元,占基金支出总额的84.68%;以统筹基金形式进行门诊补偿5.51亿元,占基金支出总额的6.34%;以家庭账户形式进行门诊补偿6.18亿元,占基金支出总额的7.1%;其他补偿1.23亿元,占基金支出总额的1.41%;体检支出0.4亿元,占基金支出总额的0.47%。

从受益情况看,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受益26331.89万人次。(北京吴晶)

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

大连盛世种业有限公司(邮编:116600,电话:0411-87703578)选育的玉米新品种“盛单218”,前不久通过了辽宁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春播生育期131天左右。株型紧凑,穗轴粉色,籽粒橙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4.9克。中抗大斑病、灰斑病、青枯病;抗丝黑穗病;感弯孢菌叶斑病。籽粒粗蛋白质含量10.08%,粗脂肪含量5.60%,粗淀粉含量72.90%,赖氨酸含量0.35%,容重752.0克/升。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680.7公斤。(辽宁付永军)

湖南选育成功“湘杂油7号”

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邮编:410116,电话:0731-5634082)选育的甘蓝型杂交油菜中熟组合“湘杂油7号”,前不久通过了湖南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生育期219天,株型紧凑,茎杆坚硬抗倒,种子黑褐色,近圆形,千粒重约3.65克。芥酸含量为0.98%,硫苷含量为41.24微摩尔/克,含油量为39.89%。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为153.1公斤。(湖南涂小林)

水稻新品种在福建问世

福建省南平市农科所(邮编:354200,电话:0599-5628968)选育的水稻新品种“宜优1659”,前不久通过了福建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全生育期129.2天,结实率76.49%,千粒重31.0克。感稻瘟病。糙米率78.0%,精米率67.5%,整精米率36.4%,粒长7.3毫米,垩白率31.0%,垩白度10.4%,透明度1级,碱消值5.0级,胶稠度9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2%,蛋白质含量7.6%。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510.05公斤。(福建程学先)

湖北选育成功黄瓜新品种

湖北省农科院蔬菜科技中心(邮编:430064,电话:027-87389846)选育的黄瓜新品种“鄂黄瓜3号”,前不久通过了湖北省品种认定。

该品种极早熟,第2~4节开始结瓜,膨大速度快;特别耐寒,遇1~2℃短时低温仍能正常生长;瓜条直,瓜肉厚,瓜长30厘米,直径约5厘米,单瓜重300克,瓜把短,刺瘤少,嫩绿白色。(湖北李金泉)

小麦新品种在甘肃问世

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邮编:744000,电话:0933-8212451)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平凉44号”,前不久通过了甘肃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属强冬性,幼苗半匍匐,生育期278.7天,抗冻抗旱性强,耐瘠薄,容重786.1克/升。千粒重48.8克。粗蛋白质含量10.92%,湿面筋含量18.07%,赖氨酸含量0.31%,粗淀粉含量68.1%。中抗条锈病。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286.93公斤。(甘肃刘乐陶)

“苏杂棉66”通过审定

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邮编:210036,电话:025-83243549)选育的中熟陆地棉杂交一代新品种“苏杂棉66”,前不久通过了江苏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生育期138天,单株成铃25.4个,铃重6.0克,籽指10.7克。大样衣分40.1%,小样衣分40.9%,霜前花率89.8%。耐枯萎病,耐黄萎病。马克隆值4.8,比强度30.6厘牛/特克斯,纺纱均匀指数148。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籽棉241.1公斤、产皮棉96.7公斤。(江苏魏成义)

大豆新品种通过审定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邮编:050041,电话:0311-86850664)、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共同选育的大豆新品种“石豆1号”,前不久通过了河北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生育期105天左右,亚有限结荚习性。单株有效荚34.7个,单荚粒数2.3个,百粒重21.4克。籽粒圆形,黄色种皮,黑色种脐。抗倒性较强,抗病性较强。粗蛋白质含量40.45%,粗脂肪含量20.40%。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190.01公斤。(河北程大力)

白菜新品种通过审定

河南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蔬菜育种室(邮编:450002,电话:0371-65714026)选育的秋白菜早熟新品种“豫新58”,前不久通过了山东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生长期64天,单球重1.9公斤左右。净菜率73.4%,软叶率57.5%,不结球率2.3%。品尝风味品质较好。粗纤维含量0.4%,蛋白质含量0.97%,干物质3.7%。维生素C含量15.1毫克/100克鲜重,可溶性总糖1.34%。高抗病毒病(tumV),中抗霜霉病。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净菜4836.2公斤。(山东黄胜海)

广东选育成功蝴蝶兰新品种

劳动教育规划篇2

共同做好劳动保障业务培训工作

──__*同志在劳动保障业务培训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同志们:

部党组对开展劳动保障业务培训、提高系统干部队伍素质十分重视,1999年专题研究劳动保障系统干部的业务培训问题,并且下决心对业务培训班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之后每年年初的部务会都要研究办班计划。期间,部里对如何加强办班管理进行了多次研究,不断进行了规范。今年专门列出会议计划,召开系统业务培训工作座谈会,主要任务就是通报劳动保障业务培训和办班情况,研究业务培训工作新形势新措施,就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业务培训工作和办班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下面,我讲几点情况和意见,供同志们研究。

一、近几年的劳动保障业务培训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劳动保障业务培训,是劳动保障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大概念,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内容上看,包括劳动保障的理论、政策和实操培训;从对象上看,有面向劳动保障系统干部职工的,也有面向企事业单位劳资管理人员的;从方式上看,既有短期培训,也应该有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本次会议重点交流探讨部里面向省级以下劳动保障部门围绕劳动保障领域新出台的政策法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开展的短期培训。

近年来,劳动保障业务培训对提高系统干部队伍素质,推动劳动保障中心工作和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业务培训及时宣传了劳动保障政策法规。近年来,劳动保障事业发展速度加快,新情况新事物增多。劳动保障领域相继出台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失业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一系列行政法规、部颁规章和有关政策。每一项政策法规的执行不仅取决于政策法规制定的水平,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执行者对政策法规背景情况、主要内容和有关要求的了解程度。部里通过组织业务培训,站在制定者的角度对政策法规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讲解,有效地提高了劳动保障系统广大干部对政策法规的理解水平,增强了工作主动性和预见性,减少了工作被动性和盲目性,对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企事业单位劳资管理人员是联系劳动保障政策法规与服务对象的纽带,他们的政策水平直接影响到劳动保障政策法规能否得到很好的落实。近年来,辽宁、江苏、浙江、四川等省份将业务培训延伸到企事业单位劳资管理人员,有助于将劳动保障政策法规落到实处。

二是业务培训有效提高了系统干部的业务素质。随着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劳动保障部门必须制定完善的政策促进就业、调节收入分配,提供社会保障服务,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部门,为服务对象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劳动保障公共产品,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同时,随着地方机构改革的推进,劳动保障部门的职责成倍增加,任务越来越重,而人员严重不足,以前几个人干的活,现在一个人干,如果没有较高的能力和素质,难以担负重任。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培训等手段提高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通过业务培训,才能使广大干部深入了解劳动保障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全面把握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的宗旨和基本要求,研究分析劳动保障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掌握工作的主动权。《20__年—20__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对公务员的培训方向是职业化、专业化,相应地,劳动保障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对系统干部的培训重点是劳动保障业务知识。围绕这一培训重点,部里于1999年组织编写了劳动保障系统干部培训教材(去年进行了修订),并且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举办了四期全国劳动保障厅局长培训班。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以来,部里各业务司局共举办了约200期劳动保障业务培训班(平均每年近30期),培训系统干部约5万人次(平均每期班培训240人次)。这些培训对劳动保障业务知识,从国内与国外、理论与实践、制度与管理、行政与经办等不同角度进行讲解,系统干部通过参加这些培训,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熟悉了业务,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升了能力。

三是业务培训积极促进了劳动保障工作全面深入地开展。近年来,劳动保障部门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导下,不断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继续巩固两个确保,积极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努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当前劳动保障部门肩负的任务依然很繁重,城乡就业和再就业的巨大压力将长期存在,同时还要研究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等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支撑能力比较脆弱;随着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劳动关系呈现复杂状况,合理调节工资收入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任务非常艰巨;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基础相当薄弱,重要法律还存在空白,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落后于劳动保障工作实践。由于我国劳动保障制度改革和事业发展的历史还比较短暂,特别是社会保障在我国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建立社会保障长效机制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如/:请记住我站域名/此重要的工作采取什么方式去推动、如此繁重的任务采取什么方法去完成?从工作方法论的角度看,除了召开会议、调查研究、搞好试点,业务培训是一种基本的工作方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近年来面对劳动保障系统干部的业务培训,不仅贯彻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劳动保障工作的有关指示精神,而且宣传了劳动保障政策措施;不仅传授了劳动保障基本理论,而且介绍了国内外的先进理念、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不仅研究分析了劳动保障工作新形势和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而且促进了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总之,适时开展业务培训,已成为推动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措施。

二、劳动保障业务培训基本实现有序管理

1998年以前,部里对业务培训及办班管理没有明确的制度性安排。1998年机构改革以后,部机关面临人员少、任务重的实际情况,部党组多次研究业务培训工作和办班管理问题。为使业务培训工作实现政事分离,部里专门组建了教育培训中心,同时为加强培训管理、规范办班行为,部党组研究决定,对我部的业务培训实行计划管理。1999年至今,部里先后制定下发了《举办业务培训班暂行规定》(劳社厅发[1999]11号)和《关于加强业务培训班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厅内发[20__]7号)两个规范性文件,初步建立起人事教育司抓培训管理、主办司局提培训需求、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培训的三方协作办班运行机制,对规范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江苏、四川、辽宁、福建等省业务培训班管理体制的建立,借鉴了部里的模式。

目前,部里举办的业务培训班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列入计划的培训班,第二类是未列入计划、经部领导批准的培训班。列入计划的培训班,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管理:

第一,人事教育司负责编制计划、审核实施和监督管理。每年年底,部属各单位根据来年业务工作需要提出办班计划,人事教育司对计划的内容、数量进行审核和综合平衡后,拟订业务培训班年度计划提交部务会讨论。经部务会讨论通过后,由人事教育司将办班计划印发各地劳动保障厅局。培训班举办前,人事教育司还要对每一期办班方案的培训内容、地点选择和收费标准等审核把关。培训班实施过程中,选择部分培训班实地监督检查。

第二,培训班的主办司局主要负责内容设计、讲课师资和培训资料准备工作。主办司局领导亲自抓培训班的准备工作,在培训内容上根据业务工作需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讲课老师一般为熟悉政策、精通业务的司、处长和相关领域的专家,有时也邀请地方劳动保障部门的同志介绍当地工作经验。

第三,教育培训中心负责印发办班通知和班务管理工作。部里举办的业务培训班统一由教育培训中心下发通知。是不是部里按规定要求举办的培训班,这是一个主要的鉴别依据。教育培训中心在主办司局确定培训内容后,负责协助主办司局选择培训时间和培训地点,确定收费标准,承办培训班期间学员的食宿、管理和教学评估等工作。

另外还有三类培训班,虽不列入部里统一的办班计划,但也是经部里批准举办、内容很重要的培训班:

一是重点工作需要举办的培训班。这类培训班由主办司局提出申请,人事教育司审核,报部领导同意后组织实施。这类培训班一般是部里开展重点工作需要的。比如20__年国务院了《工伤保险条例》,同年部里颁布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工伤保险司、养老保险司、基金监督司和教育培训中心集中力量举办了5期贯彻落实新法规、新规章的培训班,共培训1337人次,约占全年总培训人数的四分之一,对推进相应业务工作起到了较好的配合作用。

二是有项目经费支持、减免收费的培训班。这类培训班,主要是指项目培训,作为项目计划的内容之一,一般随项目报部领导审批,不再列入年度办班计划,但必须在实施前报人事教育司核准,防止在地点选择等方面出现违规。

三是部教育培训中心自己举办的培训班。部教育培训中心作为部里专门的培训机构,每年要组织若干期培训班。培训对象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劳资管理人员,在内容上对部里其他司局的培训拾遗补缺,尽可能避免重复培训。这类培训班不列入年度计划,由人事教育司平衡、报主管部领导审定后组织实施,但也要受部里办班管理规定的约束。

部里举办的上述培训班,总体上看,管理是比较严格的,操作是比较规范的,质量是有保证的,参训人员的反响是比较好的。除此之外,我们也发现,部里个别单位和个别干部,无视部里的办班规定,私自下发办班通知,违规办班。对这类违规的计划外办班,一经发现,坚决查处。也真诚希望各地予以监督,如发现此类情况,及时向部人事教育司举报。

三、劳动保障业务培训工作管理体制运行良好

在办班工作运行中,部里重点围绕减少办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规范办班管理、防范计划外违规办班行为,对培训管理体制进行了不断改进。总体上看,近年来劳动保障业务培训管理体制的运行情况是好的。

第一,对培训的协调、管理和监督力度加大,各类业务培训班的管理更加规范。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去年以来我们对业务培训班管理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调整:一是由最初的部分计划管理改为全部计划管理,尽量在制度上控制计划外办班行为。头几年,部里对业务培训班管理重点针对部机关业务司局面向劳动保障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对部属事业单位根据社会需求、面向企业举办的业务培训班基本上是放开的,后来为了便于管理,防止失控,都实行计划控制。二是将培训班的数量减少一半,力求通过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三是改变收费办法,由原来的培训费、资料费、食宿费分开收取改为总量控制、一票收取,提高了收费的透明度。同时,人事教育司作为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主管部门,注意协调好主办司局和教育培训中心之间的关系,保证培训班的顺利实施,并且联合部机关党委、纪检、监察部门对培训班进行跟班检查指导,督促提高培训质量,搞好服务工作。

第二,主办司局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着力提高培训质量。劳动保障工作任务繁重,而业务培训涉及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业务培训管理体制建立后,主办司局不再参与培训班的事务性工作,而是围绕提高培训质量,将主要精力放在设计培训方案、聘请师资、撰写讲稿等工作上。近年来参训人员对培训班教学评价的情况表明,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资料的实用性和讲课老师的教学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

第三,教育培训中心对业务培训的承办水平不断提高。部教育培训中心成立以来,作为专业培训机构,不断总结培训工作经验,力求为参训人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积极探索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培训服务方式。比如,对即将举办的每期培训班通过两次下发办班通知,给拟参训人员一定的时间准备;在网上公布参训人员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派出单位对本单位人员学习表现的了解;培训地点尽量选择在定点宾馆,便于管理;启用就餐、考勤iC卡,既方便了参训人员,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成本。

第四,各地劳动保障厅局办公室、人事教育处的支持和配合,保证了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每年的培训计划下发后,各地劳动保障厅局的办公室、人事教育处将计划认真转发厅局其他处室和地市劳动保障部门;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积极帮助组织生源。此外,还发挥监督作用,及时反映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如实举报计划外办班行为。在此,我对大家、对未参加今天会议但对这项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一并表示感谢!

尽管业务培训管理在不断改进,监督力度在不断加大,业务培训的违规行为仍屡禁不止,对此有关方面时有反映。问题主要出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仍然存在计划外办班现象。虽然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管理,但是一些单位和个人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部里名义擅自办班。计划外的培训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一般收费比较高,管理比较松散,培训质量不高,有的虚开发票,有的以培训为名组织学员出国境旅游,严重违纪违规,败坏了培训声誉和部里形象。近年来,部里先后对三起比较严重的计划外办班行为进行了查处,没收违规所得,取消一年办班资格,对相关人员和主要领导给予了政纪处分。

二是培训质量还有待提高。大家对部里举办的培训班还有一些反映。比如,有的省市反映部里的培训班收费比较高。比如,对省、市、县三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作人员实施一样的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比如,个别培训班授课时间短,组织管理工作还不够细致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改进。

三是有的参训人员对自己的要求不太严格。有的参训人员报名不报到,报到不听课,以参加培训为名公款旅游;有的参训人员不遵守教学纪律,不请假私自外出;有的参训人员要求开假发票等等。尽管不是普遍现象,但所造成的影响非常不好。对于这方面的问题,部里将与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及时沟通情况,共同做好管理工作。

四、进一步做好劳动保障业务培训的几点意见

劳动保障业务培训工作,是一个大课题,是一项需要深入研究、不断推进的长期任务。本次会议重点交流探讨部里面向省级以下劳动保障部门开展的短期业务培训,鉴于省级劳动保障部门也承担着本省区劳动保障干部的业务培训任务,为了上下一起共同做好劳动保障业务培训工作,使业务培训管理更加完善,使业务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我讲几点意见:

第一,在培训的内容上,要提高针对性。要紧紧围绕劳动保障目标任务开展业务培训,通过培训提高系统干部的业务能力,推进劳动保障中心工作和事业发展。不能为培训而培训,更不能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培训。要确定好培训内容,必须对系统干部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摸底。没有深入的调查分析,很难把握好培训需求。为什么有的培训不受欢迎,反响不好,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培训需求没有把握好。组织培训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控过程、质量评估、效果反馈、后续开发等诸多环节,这项工作越来越专业化。通过分析需求确定培训内容,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首要环节、关键环节,必须认真对待。

第二,在培训的方式上,要提高有效性。要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选择相应的方式。近几年的系统业务培训班,一般都在百人以上,基本上都是大班,基本上都是集中讲授。这种培训班,这种培训方式,最大的好处是求同存异,节约成本,但不一定适合每个地区、每个参训人员的实际需要。从道理上讲,成人在职培训,重在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灌输知识是大学阶段学历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同的培训内容,应该有不同的培训方式,如果是知识培训,培训方式应该选择讲授和讨论;如果是技能培训,培训方式应该选择练习、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如果是工作态度方面的培训,培训方式应该选择情景模拟和行为模仿。具体到劳动保障部门的业务培训,在内容上有的是知识培训,有的是技能培训,有的是工作态度方面的培训,应该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选择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否则,收不到预想效果。在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希望大家在培训实践中悉心体会。

第三,在培训的实施上,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要以更高的要求实施业务培训。具体地说,至少应树立起三种意识。一是服务意识。随着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培训任务日渐繁重,要本着为中心工作服务,为劳动保障事业服务,为系统干部服务的精神,在节约开支、降低成本的同时,不断增设服务项目,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二是精品意识。要精心筹划好每一期培训班,精心组织好每一堂课,争取让每个参训人员都满意,努力打造劳动保障业务培训的优质品牌。三是专业化意识。专业化是培训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能固步自封,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培训理念和成功的培训经验,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第四,在培训的外延上,要妥善处理好有关关系。目前劳动保障系统干部培训除本次会议交流探讨的短期业务培训外,还有三类培训:一类是根据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确定的分级负责原则、运用系统干部培训教材实施的培训;一类是全国社保经办机构实施业务素质考核组织的培训;一类是为劳动保障岗位资格证书与劳动保障专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暨“双证书”考试组织的培训。请大家妥善处理好这些培训之间的相互关系,避免重复培训。“双证书”考试培训,有利于改善系统干部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系统干部的学历层次,有利于提高劳动保障工作的专业化水平,请大家一定要重视这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有关情况连辉同志还会专门给大家通报。

第五,在培训的配合上,要共同协作。劳动保障业务培训涉及管理者、主办者、承办者、参训者等几个方面的关系,要把这项工作做好,需要大家协调配合,共同努力。希望各地劳动保障厅局办公室和人事教育处一如既往地支持部里的业务培训工作。省市一级劳动保障部门在业务工作的开展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业务培训工作的开展同样需要大家发挥这一桥梁作用。请大家注意收集和反馈参训人员、派出单位对培训班的各种意见,有意识地跟踪培训效果,以便部里更准确地把握培训的有关需求,不断改进培训班的管理、教学和服务质量。此外,协助部里组织好参训人员,监督检举办班中的违规行为和计划外办班行为,也需要大家认真配合。

劳动教育规划篇3

关键词:劳务派遣;职业规划;薪酬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为解决时展产生的经济问题和就业问题的大背景下,国家于1999年在全国范围内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提高大学生比例,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高等教育在扩招的政策的带动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由于高校学生规模逐年增加,原有的高校各类资源已不能满足快速学生需要,特别是高校的人力资源。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高校不可能无限膨胀,高校人员编制也不可能无限扩大,为了保证高校的持续科学发展,基于以上考虑,很多高校将编制主要用于教学岗位、必要的教学辅助岗位和高级管理岗位,对于一些临时性、辅工作岗位采用劳务派遣的办法聘用劳务派遣人员。

2008年《劳动合同法》正式施行,为劳务派遣制度的确立和劳务派遣的规范化提供的法律依据,2013年《劳动合同法》进行修订,更加明确了劳务派遣的试用范围,并对劳务派遣机构提出新的要求,保障劳动者的权利。虽然从制度设计上考虑了劳务派遣人员的权益,但劳务派遣人员毕竟是弱势群体,在实际工作中,他们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劳务派遣人员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在诸多行业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仅就高校中劳务派遣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劳务派遣人员的职业规划和薪酬体系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劳务派遣人员面临的共同问题

劳务派遣是用人单位与派遣单位签订协议,由派遣单位提供人力资源的用工形式,原则上用人单位不直接和劳务派遣人员产生劳动关系,但要协助派遣单位做好劳务派遣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劳务派遣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雇佣单位和使用单位是两个主体,雇佣单位不使用,使用单位不雇佣,这就导致用工单位对劳务派遣岗位人员的忽视,主要表现在:

1.同工不同酬现象较为普遍

一般说来,从事《岗位说明书》确定的相同岗位工作应该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报酬。然而,高校使用劳务派遣人员的目的就是节省一些非关键性岗位的支出,减低高校的运营成本,达到节省事业单位支出的目的。在实际中,虽然劳务派遣人员从事和“正式职工”相同的工作,但是由于正式职工一般职称和学历都高于劳务派遣人员,所以同工不同酬在高校看来也是合乎情理之中。

2.无劳务派遣人员职业发展规划设计

在劳务派遣模式下,按照管理流程规定,用工单位协助派遣单位做好劳务派遣人员管理。高校认为劳务派遣人员是和派遣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理应由派遣单位做好其人员的职业规划。处于劳务派遣机构和高校夹缝中的劳务派遣人员,他们缺乏关爱和温暖,显得无奈与无助,感觉前途渺茫,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和努力的方向。

3.劳务派遣人员的部分权力受到限制

用工单位和劳务派遣人员未签到劳动合同,没有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关系,从而导致劳务派遣人员不能在用人单位加入工会。为了避免和劳务派遣人员产生劳动关系的嫌疑,高校一般不会同意劳务派遣人员加入其工会,即使个别可加入高校工会,也不能享受到高校的各种福利和权利,当然高校工会更不会在相关福利上和内部机构据理力争了。在正式职工和劳务派遣人员产生利益纠纷时,高校往往会站在正式职工一边,维护其正式职工的利益。

以上就是高校劳务派遣人员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由于劳务派遣身份还有可能在小范围内存在一定的歧视。为稳定劳务派遣人员队伍的稳定,最大限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确保高校各方面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应构建适合劳务派遣人员的职业规划和薪酬体系。

二、加强劳务派遣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职业规划管理

加强劳务派遣人员的教育培训是提升劳务派遣人员软实力的需要,开展职业规划可以让劳务派遣人员明确奋斗目标,将长远规划和近期工作相结合。

1.围绕岗位能力要求开展职业培训

劳务派遣人员的学历相对于高校正式职工较低,专业能力和业务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但高校劳务派遣人员原则上都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对于教育培训有内在的需要。通过培训,可以让劳务派遣人员感受到高校的关心和关爱,增强其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劳务派遣人员的社会竞争力,在原有工作岗位上更加得心应手。

2.结合高校需要和个人发展方向开展职业规划

如果缺乏对劳务派遣人员的职业规划的管理,将导致劳务派遣人员找不到目标,碌碌无为,不利于提高员工素质,也会降低高校的竞争力。同时,如果高校放弃对劳务派遣人员的职业规划,也是一种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可能还会引起劳务派遣人员的离职,影响队伍稳定。

高校的岗位设置主要以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为主,劳务派遣人员主要受聘在管理岗位上,但是个别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取得更高等级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当然,个人开展职业规划必须和集体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个人的发展和能力提升应满足单位不断发展的需要。高校应根据对劳务派遣人员的专业特点和专业素养的评价,有意识提供不同岗位锻炼劳务派遣人员,让劳务派遣人员找到自身发展的方向。

三、根据劳务派遣人员职业规划设计薪酬体系

高校实行聘用制以来,每个岗位都有详细的岗位说明书,岗位的工作量相对来说都是科技量化和计算出来的。原则上,劳务派遣人员的工作报酬和社会福利应参照在编人员执行,但考虑到高校发展成本控制,劳务派遣人员报酬至少应不低于当地其他事业单位相同岗位劳动报酬。

劳务派遣人员薪酬体系应按照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分别设计,可参照高校各类各等级岗位收入情况制订劳务派遣人员独立薪酬福利机制,做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让劳务派遣人员能看到自己的下一个奋斗目标和长远目标,调动劳务派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建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劳动关系。

劳务派遣作为高校用工方式的补充,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预留了剩余编制,使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得以实现。只有维护好劳务派遣人员队伍的长期稳定发展,才能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增强人资资源综合管理的效能。

参考文献:

[1]李雪贞,任梅.事业单位高层次劳务派遣员工权益问题的反思与前瞻[J].北方观察,2011(05).

[2]王云杰.公办高等学校劳务派遣人员激励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07).

劳动教育规划篇4

高等教育与社会就业关系转型的原因分析

1.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非常规化国际上衡量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对我国而言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然而,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带有明显的“为经济发展作贡献”的功利性,发展速度过快、过于仓促。自1999年我国政府做出高校扩招决定后,当年即扩招47%,发展至今,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绝对数量上全球第一,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而这样的“成果”,美国却用了近3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速度堪称世界壮举。然而,在入学率增长的同时,我国就业市场的培育和结构调整并不同步,就业岗位的增长率远不及高校入学率的增长,使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不仅没有改观,反而进一步扩大,客观上引发了毕业生的就业难题。上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斯潘斯(a.michaelSpence)提出的教育信号理论可以很好解释此现象。教育信号理论认为,学历的信号功能对劳动者获得就业岗位及报酬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随着扩招造成的高等教育人数剧增,大量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致使教育的信号功能弱化,雇主很难从就业市场中筛选出合适的雇员。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能力者为了把自己从相对低能力者中区分开来,以获得满意的就业,遂不得不继续进行教育投资,本科毕业后继续接受硕士研究生教育,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与此同时,个人对高等教育的追加投资进一步为国家扩招提供了现实依据,而扩招又进一步造成高等教育信号功能的弱化,再次造成高等教育过度投资,并且形成一种非良性循环的影响因素。[4]

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上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皮奥里(m.piore)、多灵戈(p.B.Doeringer)、卡诺依(m.Carnoy)等人提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认为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现实的劳动力市场被制度性地分割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等类型。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要求求职者应具备的教育水平不同,在工作报酬、稳定性、劳动者获得晋升机会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并且劳动者很难在不同的市场之间流动。一些研究者提出我国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市场即是一个多重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影响分割的因素包括区域和制度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行业的限制、工作经验的限制、就业时间的影响等四个方面。[5]我国城乡二元分割对立,东西部发展差距显著,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给毕业生就业选择带来困扰。城乡、地区间收入差异明显,社会保障城乡分割,个体求职成本存在巨大差异。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取决于他们的就业收益预期和机会成本。在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存在如此巨大差距的现实国情下,到乡村和西部求发展无疑不利于毕业生们就业预期的实现,同时也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机会成本。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广大毕业生仍不情愿到农村和西部就业。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造成教育与就业关系不确定的根本原因。

3.高等教育供给结构与社会就业需求结构不一致劳动力就业市场对劳动力与人才的需求,既表现为一种数量的需求,也表现为对劳动力层次与人才学科专业结构的需求。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供给结构与社会就业的关系,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比如:一些研究者基于1998-2007年数据,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我国高等教育各层次的招生人数的变化确实影响到就业结构的调整,尤其影响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6]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在于规模的扩张和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构变化,高校在面对高等教育的结构问题时,常常是被动的,反应滞后的,而恰恰是结构问题,已经凸显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第一位的大问题。[7]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突出。首先,我国高校扩招缺少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动力,也不受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制约,导致高校一味追求扩大规模,忽视市场需求,专业的设置及调整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形成人才培养结构严重失衡、毕业生数量激增与就业越来越困难并存的局面;其次,由于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特色定位没有相应的政府计划指令和促动,各高校片面追求学生数量最大化,于是专科学校效仿本科学校、本科学校效仿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则力求学科更齐全,致使专科学校到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和培养模式趋同,忽视质量和特色的教育供给,与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严重脱节,在这种情形下,毕业生就业难,结构性失业自然不可避免出现。

4.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然进入大众化阶段,但毛入学率仍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因而不少研究者认为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属于“伪问题”,表面的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和不良择业行为。在城市就业工作岗位增长逐步放缓的情况下,很多毕业生仍然以精英教育的就业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就业选择,就业预期过高,出现“东高西低”、“眼高手低”等现象。比如,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偏向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一线城市,有意向到西部及边远省区的毕业生甚少;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成了毕业生们的“宠儿”,而很多中小型企业急需人才的空缺岗位却无人问津,当前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报考热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工资收入预期上,毕业生的期望值与实际值也有较大差距,这些现象充分表明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存在很大误区,带有一定的盲从性和不合理性,许多高素质人才找不到合适工作,人才浪费愈来愈严重。结果出现了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与自愿性失业并存的局面。

应对高等教育与社会就业不确定性关系的策略

1.转变观念,拓宽就业领域首先,要教育引导毕业生积极转变观念。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组织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到村任职计划”、“农技特岗计划”等各类基层就业项目,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基层就业渠道。其次,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稳定灵活就业。全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创业政策扶持和创业服务,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最后,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高校要建立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政府要根据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特点,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完善服务措施,将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就业援助体系等。

2.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性互动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的时期,产业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产业结构调整应充分考虑社会的接受度和经济发展的延续性,做到既不失时机地进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又不因产业结构的剧烈变动造成大规模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要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产业发展战略,[8]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着力发展既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又具有较强吸纳能力的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实施有利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技术战略,带动生产性就业岗位增长,努力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大力发展具有增长潜力的生产业和生活业,创造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农业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在安排投资、重大建设项目和制定产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扩大就业的需要,探索建立投资带动就业评估机制,更好地发挥投资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政府应及时和宣传行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业领域的人才规划,引导高等教育根据行业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

劳动教育规划篇5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立足劳动保障事业大局,全面推动普法工作

(一)把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大精神作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抓好抓实。党的*大报告通篇充满了法治精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和有效措施。我局将按照党的*大对普法工作的要求,立足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大局,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把党的*大精神落实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

(二)加大对《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三法”)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今年是“三法”全面实施的第一年,要在去年普法工作的基础上,继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三法”重要意义的认识。对“三法”实施中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回应和解释工作,及时消除误解和疑虑。紧密结合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的进程,统筹安排,科学谋划,突出重点,着力推动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增强全社会劳动保障法律意识,维护劳动保障法律权威。

(三)加大对劳动保障民生工程政策法规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围绕劳动保障中心,抓住阶段性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等民生工程政策法规的宣传,为做到应保参保、应保尽保提供政策保障和法律氛围,切实把民生工程落到实处。

二、紧紧围绕三个重点对象,提高普法工作的针对性,进一步推动“*”普法规划深入开展

(一)加强对全系统工作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以提高全系统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把普法培训作为系统干部培训的一项必备的重要内容,围绕宪法、行政法、劳动保障法律制度以及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相关规定等重点,开展全系统干部普法培训。巩固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制度,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争议仲裁、以及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等岗位人员的法律培训和考核制度。加强对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要求,牢固树立起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利,做到依法行政。

(二)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以树立守法诚信的良好形象。结合开展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建设,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提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劳动保障权利义务意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加强对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以提高劳动维权意识和能力。要将法制宣传教育作为统筹城乡就业的一项重要内容,融入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中去。要通过各种普法宣传形式,引导劳动者正确理解法律规定,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自觉守法,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反映诉求,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结合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不断推动普法方式创新,提高普法工作的实效性

(一)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企业、进单位、进机关、进乡镇、进社区、进学校活动,研究分析全社会对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的客观需求,及时推广“法律六进”活动的新形式、新方法,推动“法律六进”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整合普法资源,创新普法宣传形式。搭建劳动保障法律服务工作平台,整合劳动保障部门各业务机构以及工会、妇联、青年团等普法资源,共同参与到劳动保障普法工作来。要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手机短信等现代传媒,丰富宣传内容,扩大普法覆盖面。

四、加强组织领导,提升工作指导水平,全面落实“*”普法规划

劳动教育规划篇6

关键词:农民;职业教育;劳动力;农业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4-0020-04

一、农民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安徽省阜南县现有农村劳动力815576人,2015年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的有六十多万人。农村劳动力不再仅仅是农业劳动者,相当一部分已成为第二、第三产业的职工。因此,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对于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业的现代化涉及的因素很多,而人的知识化、专业化是最根本的因素。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过程中,要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生物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方式管理农业,这些都需要高素质的农民与之相适应。即使在现阶段,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实用农业增产增效的普及和推广,也都需要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民。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七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1.63%,系统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因此,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45%左右。意味着“十三五”期间,每年年均要提高户籍城镇化率1.3个百分点,每年要让1600万没有获得城市户籍的人成为户籍城市人口。上述规划提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是要加快落实中央确定的使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这1亿人主要指农村学生升w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和居住5年以上及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1]。在阜南县815576农村劳动力中,剩余劳动力约有48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很多,农民的职业教育素质是决定转移规模和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会越来越窄。农村劳动力只有掌握一技之长,才能有助于他们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出去,实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流动。另一方面,通过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能够使农民开阔视野,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主动性。从实践上看,一方面,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明显高于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据统计,2015年,在阜南县转移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2%,比平均值低20.2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4%,分别比平均值高23.1和30.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转移农村劳动力中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较高。据阜南县统计局的问卷调查,2015年的转移农村劳动力中,接受技能培训的占55.3%,高于农村劳动力总体技能培训水平40多个百分点。因此,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是政府服务农业的基本职能

wto主要成员国都将农民培训作为政府为农业发展提供的主要服务之一。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关键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我国对农业劳动者的职业教育以及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法国政府规定农民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贷款,获得经营农业的资格。荷兰90%的农民受过中等教育,12%毕业于高等农业院校。而美国不仅有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还在农村广泛开办培训班,对青年农民进行系统培训[2]。因此,县委、县政府要利用好阜阳市唯一一家科普基地――阜南县委党校这个平台,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加大投资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的职业教育水平,这既是政府服务农业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政府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四)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

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农业和劳务两个方面。不论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还是增加劳务收入,都与劳动者的素质密切相关。据调查,不同文化程度农户的家庭收入是不同的,农户家庭收入和转移劳动力劳务收入水平会随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同时有关资料显示,专业技能培训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更加明显[3]。因此,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执业能力,激发农民的创造力,是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措施。

二、加强农民职业教育的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转型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农村城市化使大批农村劳动力有序快速转移;二是规模、效益、特色、有机农业将得到长足发展。因此,农民职业教育面临两大任务:一是适应农村社会转型需要,开展农民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培植农村专业农户和骨干农民,防止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妇女化、弱质化。农民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对农民的社会化终身教育,为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服务。

要着力构建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各类农民职业教育机构应相互沟通,分工协作,构建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具体包括:一是农业系统中的中等农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承担高、中、初等农业职业教育,普及性农业科技培训,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同时创造条件开展非农职业技能培训。二是教育系统中的农村普通初中和高中,通过“3+1”“3+X”的形式,植入职业教育内容,对不能继续升学的农村青年开展职前技术教育和培训;农村职业中学应主要面向“三农”,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三是技工学校在面向城市开展技能培训的同时,要更多地承担农民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四是各类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五是县委党校要充分发挥阜阳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这个平台,围绕技能、转岗等职业教育开展培训。六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应结合生产经营活动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七是村委会、村民小组等农村社区组织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教育事业,主动承担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职能。

三、农民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农民职业教育机制

农民职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涉及农业、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等多个政府部门。完善农民教育机制,一是领导机制,可在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下,由农业部门协调实施。二是决策机制,可采取统分结合的方式进行。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对各自承担的农民职业教育职能提出意见,由农民职业教育的领导、协调机构进行统筹,确立农民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形成权威性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规划,由有关部门分头组织实施。三是执行机制。政府部门制定的农民职业教育规划应由公办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有资质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实施,所需教育培训经费除农民个人合理负担外,应由政府财政解决。有关部门对教育培训过程要进行严格管理,对完不成任务的要追回经费。四是加强部门合作。农村基础教育、农村职业中学开展的职业教育,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积极参与,在师资、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帮助。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部门也要积极配合,在教学场地、生源分流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调动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农民是职业教育的主体,农民认可不认可、接受不接受,是评价职业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准。

调动农民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首先,要选择农民需要的教育内容。当前主要是效益、特色、生态、观光农业及有机农业实用技术,农民进城务工岗位技术等。

其次,要选择方便农民学习的教育形式,教育培训地点要尽量贴近农民,最好与农民的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劳动力转移输出相结合。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是一种打破时空限制、深受农民欢迎的现代远程教育形式,在普及农业技术,实施农民终身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农民职业教育中,要注重发挥其作用。

再次,要建立必要的制度规范,包括对教育机构的收费、质量的规范,转移就业的规范,对农民参与学习优惠待遇的规范等。特别要严格执行劳动准入制度,对实行就业准入的工种要加强检查和监督。

最后,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有关调查显示,农业科技培训中有偿服务的障碍度为0.887。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农民普遍认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多在遇到问题时才想到学习技术。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在求职碰壁后才走进技能培训班[4]。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和职业教育机构要开展广泛的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宣传,提高农民学习职业技术的积极性,使未来的农村劳动力都能掌握与其从事的职业相适应的实用技术。

(三)推动农民职业教育的法制化进程

关于农民职业教育的法律规定,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等规定中。由于这些规定过于原则化,很难在实际中贯彻落实。近年来,农业部、教育部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农民职业教育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由于农民职业教育涉及关键的投入问题,具体贯彻时往往是层层发文件、层层难落实。因此,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必须有国家权威的规划或政策作保障,最好能有专门的法规加以规范,使农民职业教育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道路。

(四)多渠道增加农民职业教育投入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的决定》指出:“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也要增加对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和教育的投入”[5]。农民职业教育是政府的一项基本社会职能,属公共财政负担范畴。增加农民职业教育投入,一是要把农民职业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根据教育培训规划确定资金规模。二是教育部门征收的教育事业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部分,应当切出一块用于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三是应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投入,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项目等。四是应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紧密联系生产和经营活动,出资开设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班。五是应支持农村社区组织,如村委会、村民小组等,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筹集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资金,自行组织开展互的教育培训活动。六是应鼓励社会机构捐资支持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事业。七是应鼓励企事业单位在税前列支农民工培训经费。当前,农村普通中学的“3+1”职业教育培训、农村职业中学的教育资金是由财政保障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经费这一问题如不解决,就无法在农村中培养一批热爱农业的骨干农民,农业劳动者老龄化、妇女化、弱质化的趋势将会越来越严重。

(五)切实加强对农民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

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将农村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建设现代化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项战略任务。农民职业教育牵涉面广,重在社会效益,组织难度大,需要必要的政府投入,因此必须加强领导。一是要建立权威性的领导协调机构,由党政分管领导一起抓,农业部门总协调,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等部门参与支持。二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农民职业教育状况是反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但常规的官方统计数据都未涉及这方面的分类统计。因此,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状况的统计调查,为制定农民职业教育规划、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研究提供客观依据。三是要制定权威性切实可行的教育培训规划,既要考虑农民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又要考虑政府财力的承受能力,不图形式、不急功近利,做到目标明确,便于操作。四是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将农民职业教育纳入各级政府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作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基本任务进行考核,增强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陈龙珠.我国农民职业教育提升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r业大学,2013.

[2]S祖琴.加强农民工社区建设教育的措施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5(24):150.

[3]张慧敏.关于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11(12):11.

[4]商学芳,姜卫良,郑世英.关于加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的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2-67.

[5]全.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使命与改革思路[J].中国农村教育,2014(12):26-27.

FarmerVocationaleducationinFunanCountyofanhuiprovince

ZHUJin-hong

(partySchoolofFunanofCommunistpartyofChina,Funananhui236300,China)

劳动教育规划篇7

第一条为了促进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民办学校,是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自筹资金设立的实施学历教育的非营利教育机构。

第三条本市范围内的民办学校,除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基层自治组织为本系统或者本区域成员子女设立的实施学历教育的机构,以及境外机构和个人在本市举办的民办学校之外,均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民办学校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市民办学校的统一管理工作;其中,民办技工学校由*市劳动局统一管理。

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区域内民办学校的管理工作,并接受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民办学校的办学经费自理。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民办学校给予必要的资助。

第六条民办学校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并达到基本的教育质量要求。

第七条民办学校应当接受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市劳动局的管理、检查和监督。

第二章民办学校的设立

第八条设立民办学校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学有专长并熟悉教学业务和学校管理的校(院)长;

(二)有明确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办学方案和教学计划;

(三)有按学校类别、层次与规模配备的符合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并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专职和兼职教师;

(四)有符合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市劳动局规定的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

(五)有学校的组织章程;

(六)有办学和教学的管理制度;

(七)有相应的开办资金和保证日常教学正常开展的经费来源。

第九条经批准设立的民办学校,其学校名称应当明确表示学校的类别、层次。

第十条设立民办学校的申请审批程序,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设立普通小学、初级中学、完全中学和高级中学的,向其所在地的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接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并在作出审批决定后的10日内,报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二)设立职业学校的,向其所在地的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接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三)设立中等专业学校的,向其所在地的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接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四)申请设立技工学校的,向市劳动局提出;市劳动局在接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五)申请设立高等学校的,向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接到申请后组织*市高等学校设置审议委员会进行评审,对通过评审的,由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市人民政府对符合条件的批准筹建,对筹建结束需正式建校的,由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审批。

第十一条按本办法经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市劳动局审核批准后,方可设立民办学校。

第三章民办学校的管理

第十二条民办学校可设立董事会。民办学校设立董事会的,董事长为民办学校的法人代表;不设董事会的,校(院)长为民办学校的法人代表。

第十三条董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选举与罢免董事长;

(二)聘任与解聘校(院)长;

(三)制订学校的发展规划;

(四)决定学校经费的筹集方案,审核学校的预算、决算;

(五)决定学校教职工的编制定额和工资标准;

(六)管理学校的基金与资产;

(七)决定接受捐赠;

(八)修改学校的组织章程。

第十四条民办学校选聘的董事应当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市劳动局备案。

第十五条民办学校校(院)长的任职资格,参照国家举办的同级同类学校校(院)长的任职资格执行,但年龄上可适当放宽。

民办普通小学、初级中学、完全中学和高级中学选聘的校长须报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民办中等专业学校选聘的校长须报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民办职业学校选聘的校长须报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民办技工学校选聘的校长须报市劳动局备案。民办高等学校选聘的校(院)长须报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设立董事会的民办学校的校(院)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二)组织实施学校的发展规划;

(三)执行董事会的决议;

(四)管理学校事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五)聘任与解聘教职工;

(六)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十七条不设立董事会的民办学校的校(院)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二)制订并组织实施学校的发展规划;

(三)管理学校事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四)决定学校经费的筹集方案,审核学校的预算、决算;

(五)聘任与解聘教职工;

(六)决定学校教职工的编制定额和工资标准;

(七)管理学校的基金与资产;

(八)决定接受捐赠;

(九)修改学校的组织章程;

(十)其他职权。

第十八条民办学校专职或者兼职教师的聘任资格和职称评定条件,参照国家举办的同级同类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民办学校聘任教师,应当与教师签定聘任合同。聘任合同内容应当包括:聘任期限,工作条件和工作纪律,工作报酬和保险、福利待遇,违反聘用合同应当承担的责任,其他事项。

第十九条民办高等学校的招生,按照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订的招生考试录取办法办理。

民办普通小学、初级中学、完全中学、高级中学和职业学校招生的计划,经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纳入学校所在地的区、县的招生计划;其中,职业学校跨区、县的招生计划须经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民办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计划须经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民办技工学校的招生计划,须报市劳动保障局批准。

民办学校招收境外学生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民办学校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主要课程和授课时数,应当参照国家举办的同级同类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必修课应当选用经国家或者本市正式审定的教材。

第二十一条民办学校学生学习结束后,经考试合格的,由民办学校颁发学历证书;其中,民办技工学校的学生,经市劳动局技术等级考核合格的,由民办技工学校发给技术等级证书。

学历证书由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印制,技术等级证书由市劳动局统一印制。

第二十二条民办学校可以举办校办产业,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在税收政策方面,与国家举办的学校享受同等优惠待遇。

第二十三条民办学校可以收取学费。学费的标准,由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市劳动局提出,由市物价局核定。

第二十四条民办学校应当配备财会人员,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

民办学校的资金、财务管理以及校办产业并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的收益,应当接受财政、审计管理部门的监督与审计。

第二十五条民办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的学籍档案管理制度。

第二十六条民办学校学生毕业后,在选择就业和升学方面与国家举办的学校的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

第二十七条民办学校需变更名称、规模、董事长、校长的,申请应当按设立民办学校的程序,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市劳动局审批或者备案。民办学校需停办的,应当提供学校善后处置的方案和学校财产清单,向原受理办学申请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市劳动局提出申请,由原审批机关作出审批决定。

第二十八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市劳动局接到停办民办学校的申请后,应当组织有关单位对学校资产进行清理。

第四章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市劳动局对办学成绩显著的民办学校的创办人、校长及有关人员,应当予以表彰与奖励。

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市劳动局对国家举办的学校的教师、学生表彰与奖励的规定,同样适用于民办学校。

第三十条对违反本办法的,视情节轻重,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市劳动局按下列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一)擅自设立民办学校的,责令限期改正、停止招生;情节严重的,并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民办学校违反招生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停止招生。

(三)民办学校管理混乱、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招生。

(四)民办学校滥发学历证书或者技术等级证书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侵吞、私分或者以其他非法手段占有民办学校经费和资金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市劳动局作出行政处罚,应当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收缴罚款,应当出具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没财物收据。罚没收入按规定上缴国库。

第三十二条民办学校违反收取学费规定的,由物价部门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三条拒绝、阻碍执行公务的,由公安部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当事人对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讼诉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不提讼,又不履行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部门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章附则

劳动教育规划篇8

农民工是我市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是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推进**湾港口城市建设的迫切要求,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把农民工问题作为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局性问题摆上议事日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方针政策,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市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项合法权益仍难得到全面有效的保障。这不仅有碍社会公平与正义,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也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解决好农民工面临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当前,我市正在全力建设“产业集聚强劲、配套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湾港口城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将会长期存在。我们必须站在加快发展的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按照《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确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部署要求,从莆田的实际出发,制定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经济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推动平安莆田、和谐莆田建设。

二、切实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

(一)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严格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给本人,做到工资发放月清月结或按劳动合同约定执行。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和工资支付监控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对发生过拖欠工资的用人单位,强制其在劳动保障部门指定的帐户预存工资保证金,实行专户管理。切实解决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的问题。所有建设单位都要按照合同约定及时拨付工程款项,建设资金不落实的,有关部门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不得批准开工报告。严厉查处克扣和无故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支付农民工工资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恶意拖欠、情节严重的,相关部门可依法责令其停业整顿、降低或取消资质,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并对有关人员依法予以制裁。各级各部门都要继续加大农民工资清欠力度,并确保不发生新的拖欠。

(二)合理确定和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规范农民工工资管理,切实改变农民工工资偏低、同工不同酬的状况。认真贯彻落实我市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及时做好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的工作。用人单位应参照我市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合理确定农民工工资标准,不得以计件工资为由拒绝执法最低工资制度,不得利用提高劳动定额变相降低工资水平。严格执行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延长工时和法定假日工作的,要依法支付加班工资;休息日安排加班的,要及时给予补休,不能安排补休的,要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农民工和其他职工要实行同工同酬。建立健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

三、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

(一)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从源头上规范企业与员工的劳动关系,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促使全市企业劳动合同签订、履行、管理工作有新的突破。各类招用农民工的用人单位都必须依法订立并认真履行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合同时,不得采取欺骗、威胁等手段,不得收取抵押金、风险金等。劳动合同内容不得与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相冲突,任何单位都不得通过签订违反法律法规的劳动合同损害农民工权益。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提供劳动合同鉴证服务,鼓励企业及时办理劳动合同鉴证。录用劳动者或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到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对遇到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患病或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农民工,企业不得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但可视实际情况依法与职工变更劳动合同。企业如因生产经营等客观情况发放变化,需要变更劳动合同的,应与农民工协商,协商不一致的,应依法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金。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违反劳动合同约定等行为,要依法予以查处。

(二)依法保障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权益。严格执行国家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规程及标准。用人单位必须按规定配备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对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企业要坚决停产停业整顿,整改无望的要坚决取缔。强化用人单位职业安全卫生的主体责任,要向新招用的农民工告知劳动安全、职业危害事项,发放符合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可能产生职业危害作业的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加强农民工职业安全、劳动保护教育,增强农民工自我保护能力。从事高危行业和特种作业的农民工要经专门培训、持证上岗。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监管职责,保障农民工因工伤或患职业病能及时获得医疗救助和足额的经济赔偿。发生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除惩处直接负责人和企业负责人外,还要追究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的责任。

(三)切实保护女工和未成年工权益。用人单位要依法保护妇女工的特殊权益,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工或提高女工录用标准,不得安排女工从事禁忌劳动范围工作,劳动合同中不得规定限制女工结婚、依法生育的内容,女工享有晚婚晚育的有关照顾性规定,不得在女工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招用未成年工,应对其进行规范的健康检查,办理《未成年工登记证》,并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严格禁止使用童工,对介绍和使用童工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从严惩处。

四、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和培训

(一)建立政府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要把统筹城乡就业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作为重要任务。从**年开始,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年新增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人数列入各级政府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的财政支持力度,各地要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劳动保障、农办、教育、科技、建设、财政等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工作。强化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岗位培训责任,对不履行培训义务的用人单位,应按国家规定强制提取职工教育培训费,用于政府组织的培训。

(二)做好农民转移就业服务工作。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体制,经过五年努力,建成城乡统

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制,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服务。以“春风行动”为品牌,强化公益服务与规范市场服务相结合,推动供求信息的沟通和对接,大力发展适合农民工需要的就业服务。加强县(区、管委会)、乡(镇、街道)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县(区、管委会)、乡(镇、街道)就业服务网络,重点推动劳务输出任务重的乡(镇)建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和相关信息。推广培训、服务、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做到农民进城求职有门路、上岗有技能、权益有保障。落实职业介绍补贴政策,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普遍向外地农民工开放,免费为其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等基本服务。大力发展劳务派遣,在全市农村逐步建立健全劳务派遣组织网络,把劳务派遣服务功能延伸到农村,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培训提供服务。进一步发挥劳务派遣维权的作用,劳务派遣机构与被派遗的农民工要100%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努力做到与其他劳动者“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权”。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规范职业中介、劳务派遣和企业用工行为。劳动保障、公安、工商、人事等部门要联合对中介机构进行清理整顿,形成常规性制度,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活动。

(三)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台帐和转移培训基地,实施农民贫困学生技工教育资助计划,强化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工青妇组织等社会团体的积极性,积极引导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参与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综合运用农民工职业培训补贴政策,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计划”、“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和“就业扶贫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以农村新生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已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为主要对象,相应开展劳动预备制、劳务输出和农民工技能提升等三大类培训,使接受培训的农民工掌握就业技能、实现转移和稳定就业,为“经济翻番、港城崛起”培养新的产业工人大军。鼓励企业与各类培训机构、劳务派遣机构结成培训和用工联盟,建立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学校组织培训的“订单、定向”劳动力培训与转移机制,做到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衔接,实现对口培训、对口派遣。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远程教育等现代手段,向农民传授外出就业基本知识。重视抓好贫困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四)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认真实施国家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各县(区)都要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教育中心(中等职业学校)。各县(区)可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现有设施及网络、媒体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使农民在家中通过学习掌握职业技能。支持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扩大农村招生规模,建立贫困家庭学生政府助学制度,采取政府资助、学校减免学费、半工半读、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有条件的普通中学可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教材和实训基地建设。

五、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一)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认真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工伤保险实行全市统筹,凡是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尤其是农民工较集中、工伤风险较高的建筑、矿山等采掘业,都必须为农民工办理参保手续,并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建筑施工企业在参加工伤保险之后,应为从事特定高风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不得用商业保险代替工伤保险,不得采取将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险险种“捆绑”参保的方式。农民工上岗前必须经过有关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农民工发生工伤后,有关部门要做好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待遇支付工作。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发生工伤,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标准支付费用。

(二)抓紧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问题。充分考虑农民工的参保能力,按照“低费率、保当期、保大病”的原则,确定在莆农民工的医疗保险为“大病统筹医疗保险”,按照上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总额的2%,由用人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参加农民工大病统筹的职工享受莆田市统筹基金支付的待遇,允许患大病的参保农民工自愿回原籍治疗,医疗费用按相关规定给予报销。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可以参加“统帐结合”的医疗保险。对已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地区,符合参保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可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原籍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异地就医的农民工回原籍报销医疗费,提供医疗结算服务。

(三)建立完善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养老保险的征缴力度,特别是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农民工扩面工作,扩大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覆盖面。针对农民工就业流动性大、收入低等特点,积极探索更加适合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办法,在省里出台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的基础上,出台我市的贯彻实施意见,进一步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可续保、规范简化退保办理程序等问题。在企业就业的已参保农民工解除劳动关系后,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予以保留,重新就业后给予接续。

(四)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范围。贯彻落实新颁布的《**省失业保险条例》,突出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积极做好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失业保险费应由个人交纳的1%允许农民工自愿选择交纳。农民工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后,本人未交纳1%失业保险费的,依法享受一次性生活补助费。本人自愿按规定交纳1%失业保险费的,享受与城镇失业人员同等的失业保险待遇。

(五)积极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各级政府要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将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纳入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尽快建立适合被征地农民特点与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资金,促进被征地农民实现就业并融入城镇社会,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六、切实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

(一)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转变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对农民工实行输入地管理。在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的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加公共财政支出,逐步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二)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财政部门要按学校实际在校生数(含农民工子女)核拨生均公用经费,并对接收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在城市教育附加中要安排部分经费用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歧视性和不合理限制,简化各种入学手续。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在收费标准、接受教育、入队入团、评优奖励、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到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得违反规定向农民工子女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学杂费等方式帮助家庭贫困的农民工子女就学,关注并解决好农民工托留在农村子女的教育问题。

(三)加强农民工医疗卫生保健和适龄儿童免疫工作。将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纳入管理,强化对农民工健康教育和聚居地的疾病监测,落实国家关于特定传染病的免费治疗政策。对已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区),应积极引导、支持农民工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已实施婚前医学检查、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儿童保健和孕产妇分娩减免费用的县(区),外来农民工欲婚男女青年、孕产妇与儿童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各级政府要增加预防保健经费投入,把农民工子女中的适龄儿童纳入当地免疫规划,各预防接种门诊要对农民工子女中适龄儿童免费接种卡介苗、脊灰糖丸、百白破三联、麻疹、乙肝、乙脑、流脑等7种疫苗。对居住时间累计一个月以上的流动儿童按常住人口管理,建立预防接种卡证。

(四)进一步做好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实行以农民工输入地为主、输出地和输入地协调配合的管理服务体制。输入地政府要把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作为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确保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投入到位。按照有关规定,免费为农民工育龄群众落实基本项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免费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做好农民工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妇科病普查等宣传和优质服务工作。严禁乱收费、乱罚款现象,禁止户籍地强令外出已婚育龄妇女回乡参加避孕节育情况检查。落实企业、事业单位法人代表在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上的职责,密切相关部门在农民工计划生育方面的综合管理与服务。

(五)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保证农民工居住场所符合基本的卫生和安全条件。对于招用农民工数量较多的用人单位,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在依法取得的企业用工范围内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可建设统一管理、供用人单位租用的员工宿舍,集约利用土地。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农民工聚居地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和保障能力。要把长期在城市就业与生活的农民工居住问题,纳入城市住宅建设发展规划。在流动人口较多的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居)委员会,建立规范的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服务站,整合各类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协管队伍。扩大完善《暂住证》服务功能,使流动人口中的暂住人口凭《暂住证》在生活居住、卫生保健、计划生育、义务教育等服务及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保障方面,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权利。有条件的地方,城镇单位聘用农民工,用人单位和个人可缴存住房公积金,用于农民工购买或租赁自住住房。

七、完善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

(一)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民主政治权利。用工单位应吸收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职工代表大会要有农民工代表,以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权利。农民工户籍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在组织换届选举或决定涉及农民工权益的重大事务时,应及时通知农民工,并通过适当方式行使民利。有关部门和单位在评定技术职称、晋升职务、评选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方面,要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等看待。依法保障农民工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坚决制止打骂、侮辱农民工的非法行为。

(二)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地、有条件地解决长期在城市、城镇就业和居住农民工的户籍问题。对办理《暂住证》或《居住证》并实际在我市城区或城镇连续居住满5年、签订劳动合同、有固定住所、无违法犯罪记录的暂住人口,在本人自愿的基础上,准予将户口迁入实际居住地派出所。对农民工中获得县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或被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或被企事业单位聘为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以及其他有突出贡献者,本人要求户口迁入的,有合法落户住所的,应准予落户;其中获得市级以上表彰奖励的外来务工人员,应优先予以办理。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的配套政策,促进户籍制度改革平稳有序进行。

(三)保护农民工土地承包和流转权益。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侵占农民工承包地,不得以农民进城务工为由收回承包土地,对违法收回农民工承包土地的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农民外出务工期间,所承包土地无力耕种的,可委托代耕或通过转包、出租、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但不能撂荒。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违背农民工意愿强行流转承包地,流转的收益应归农民工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也不得以其他方式侵占其收益。

(四)加大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执法力度。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应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加大维权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查处用人单位侵犯农民工权益的违法行为,对用人单位有重大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的,要向社会公布。健全农民工维权举报投诉制度,设立农民工投诉举报中心,公布投诉电话,认真受理农民工举报投诉并及时调查处理。加强和改进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对农民工申诉的劳动争议案件,特别是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农民工工伤待遇的纠纷案件,要做到尽快立案、尽快审理、尽快执行。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硬件建设的经费投入,把劳动保障监察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正常开展。

(五)做好对农民工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把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作为“五五”普法规划的重点内容,把农民工列入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充分发挥“12348”法律服务专用电话的作用。简化申请法律援助程序,引导法律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积极参与涉及农民工的诉讼活动、非诉讼协调及调解活动。鼓励支持律师和法律从业人员接受农民工委托,并对经济确有困难而又达不到法律援助条件的农民工适当减少或免除费。对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法律援助的,可以适当放宽或降低其经济困难的审查条件。对其中经济确有困难的农民工,要及时依法决定诉讼费的缓交、减交或免交,切实落实便民利民措施。各级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法律援助资金,为农民工获得法律援助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六)充分发挥工青妇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作用。依法保障农民工参加工会的权利。大力推进农民工集中地区和行业、企业的工会组建工作,创新建会形式和方法,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基层工会联合会以及工程项目工会、楼宇工会、市场工会的建立。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工会组织领导下的维权机构,完善群众性劳动保护监督制度,在劳动合同、劳动工资、劳动条件和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督促用人单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同时,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组织在农民工维权工作中的宣传、监督、服务作用。

八、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区)域经济,引导相关产业向山区转移。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落实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当地转移就业。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加工型企业向山区转移。

(二)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筹规划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对农村饮水、沼气、村容、道路等农村公益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繁荣。加快形成政府支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民劳动积累相结合的农村建设投入机制。重视利用当地原材料和劳动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注重建设能够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促进农民直接增收的中小型项目,积极引导扶持农村立足当地优势,重点发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科技应用型工业企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就地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就业。

(三)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提高产业集聚和人口吸纳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做好小城镇规划和建设。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公共设施。继续实施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发展小城镇经济,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外出务工农民回到小城镇创业和居住。

九、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完善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由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有关群众团体组成,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工负责,检查督促对农民工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各县(区、管委会)也应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明确职责,落实人员与经费,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建立农民工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农民工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将涉及农民工的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子女教育、治安管理、劳动争议处理等有关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支出范围。涉及对农民工实行免费公共就业管理服务所需费用,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36号)要求,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支出范围,在现行财政供给渠道中予以安排。加大对农民工输出输入集中、财政压力大的县(区)、乡(镇、街道)的财政支持力度,帮助县(区)、乡(镇、街道)解决农民工管理工作经费不足问题。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办法,逐步建立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的农民工培训投入机制。继续支持“就业扶贫工程”和“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补助经费以培训券、现金等形式直接补贴给受训农民,或通过降低收费标准的方式补贴给培训机构。

(三)引导农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同时,广泛深入开展农民工普法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农民工的法制观念和知法守法自觉性。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和社会公共道德,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各级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和培训机构要把农民工的法制教育、公德教育和文明意识教育同时纳入教学培训内容。

(四)发挥社区管理服务的重要作用。建设开放型、多功能的城市社区,在**湾港口城市和谐社区建设中,着力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民工服务和管理平台。鼓励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增强作为社区成员的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发挥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与城市居民和谐相处。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和文化设施,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立农民工活动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文化活动,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

(五)加强和改进农民工统计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和整合统计、劳动保障、公安、人口计生、农业、经贸等部门的资源,以统计部门为主渠道,探索和建立农民工统计制度,规范部门统计工作,推进农民工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信息共享,为加强农民工管理和服务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进一步做好农民工输入地和输出地有关统计信息交流和工作的衔接。

劳动教育规划篇9

一、组织健全,人员落实,制定计划,经费保障

根据全县“五五”普法规划和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转发全省劳动保障系统法制宣传教育“五五”普法规划后,我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于20*年2月制定并印发了《*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明确了劳动保障系统“五五”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工作要求、工作方式、实施步骤、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为了把“五五”普法规划落到实处,我局分别于20*至2009年印发了各年度全局劳动保障系统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部署了普法工作任务,明确了依法治理工作重点。大力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按计划完成了法制宣传工作任务,围绕劳动保障中心工作实施依法治理,为完善劳动保障体制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

(二)建立健全普法组织领导,指定专人负责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五五”普法规划实施后,2009年6月由于工作变动,我局根据领导班子和机构人员变动情况,于2009年7月调整了局普法工作领导小组,由罗向东局长任组长,和承君、叶春彩二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法制监察股具体承办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办公室成员由余光辉、杨振梅组成。

(三)依法治理和法制宣传经费落实到位。为了保障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20*-2009年12月份,投入工作经费4.3万元,主要用于法规宣传、法规落实情况监察等相关材料;20*年3月投入3万元,用于印制和购置“五五”普法宣传材料及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材料、相机等费用,如:《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读本。

二、积极开展法制宣传工作

(一)组织领导。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健全,并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变动随时调整充实。领导小组由局主要领导负总责,副局长具体负责,普法工作有计划地进行。

制定了五五普法实施方案,并能在实行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认真组织实施。普法领导小组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每年深入基层进行法制宣传。定期研究、检查落实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进展情况。领导小组各有分工、职责不同,每年度组织一次依法治理活动检查。

(二)编印和购置普法材料,为普法对象学习法律提供方便。按照我局“五五”普法规划要求,我局普法办公室于20*先后征订了《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汇编》、《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上述普法材料,对劳动保障系统普法具有针对性,对劳动保障工作者学法用法具有实用性,深受单位职工和普法对象的欢迎。同时,根据普法学习的需要,购置了大量的法律书籍,如《农民法律知识读本》、《干部法律知识读本》等书籍,其中,《干部法律知识读本》、《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做到全面干部职工,满足了我局普法工作的需要。

(三)组织依法行政法律知识培训和学习,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水平。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转发《中共*县委宣传部*县司法局关于在全县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的通知〉(维发〔20*〕16号)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维政发〔20*〕10号)及《*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在全县公民中进一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维人发[20*]3号)文件精神。认真组织机关公务员参加县直机关公务员学法用法和依法行政培训活动,比较系统地掌握了依法行政理论。认真开展劳动保障专题法律知识培训活动,从20*年2月至2009年10月,共参加州、县法律培训班60多人次,组织县直机关、企业参加《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培训3期,参培人数达到300人左右。并全员参加县司法局组织的“五五”普法考试和学习。

(四)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在全社会普及劳动保障法律知识。按照州局“五五”普法规划和年度普法依法治理计划,深入开展劳动保障法律知识宣传活动。一是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劳动保障政策法规。二是结合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输出转移及农村技能技术培训的同时开展法制知识宣传。三是结合国家《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颁布开展法律宣传活动,散发宣传材料15000多份。四是及时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劳动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颁布后,掀起了法律学习的新高潮。五是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六是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参加州劳动保障局开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普法依法治理知识问答活动。

(五)两次组织普法统一考试,有力推动了普法工作深入开展。为了检验“五五”普法学习成果。20*年10月,举行了全体干部职工“五五”普法统一考试。考试范围以《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政策法规知识为主,同时兼顾与劳动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全局有30人参加考试,参考率为100%。

(六)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积极稳步推进普法各项工作。三年来,我局自始至终地抓好“五五”普法规划的落实工作。一是坚持每年召开法制工作会议,对一年来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总结,并对下一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研究部署。二是结合执法监察工作,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七)开展法律“五进”工作。一是积极主动送法进乡村活动。结合劳动保障部门开展的“春风行动”走进村寨,宣传《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散发材料5000多份,并先后为挂钩扶贫点订购《农民法律知识读本》、赠送了100本《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读本。二是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深入我县3个社区,结合劳动保障部门开展的“再就业援助活动”,积极开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宣传,散发宣传材料2000多份。三是开展送法到企业活动。在开展《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宣传的同时,走进十字街社区、砖厂、矿山等企业进行座谈,先后印发2000份小册子和宣传单送到社区企业,使全社会了解“三法”的内容。四是开展法律进校区。我局于20*年8月,在农职中学开展了以《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主的法制宣传活动,工作人员深入各乡镇校区,赠送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手册500多册。

三、依法治县取得明显效果

“五五”普法启动以来,我局普法教育、依法治县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更新观念,创新形式,有效地发挥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推进依法治县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提升了我局法治化管理水平。

(一)逐步建立健全了本单位各项规章管理制度。我们先后制订并印发了《局机关内部若干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把各项规章制度上墙。干部职工统一挂牌上岗,接受群众监督。

(二)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得到提高。注重对行政执法人员素质的提高。20*年-2009年10月,先后召开行政执法业务会议,全面开展行政执法业务整顿,明确劳动保障队伍的执法权限、执法范围、执法分工,执法主体、执法文书、执法程序、执法评议标准。“五五”普法以来,共接受群众举报31件,为202人农民工追回拖欠工资102.88万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好评。

(三)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认真负责,完成了县普法办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单位的政务公开、程序合法、行政收费、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得到规范。单位的政务、行政收费、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随着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逐步走入规范化轨道。

(五)结合劳动保障部门开展的“创三优”(优质服务、优良作风、优美环境)活动,积极开展“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示范窗口单位建设、行风评议”,制订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制度,在政务信息网公布了局长、副局长、劳动监察投诉电话,各股室的工作进一步规范,工作职责明确,实行对外服务承诺,加大了自我约束和监督管理力度。

(六)三年来我局综治维稳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凡涉及劳动保障突发事件都得到了妥善解决。

劳动教育规划篇10

一、原因分析

(一)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不同不同行业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以及由此体现的劳动贡献差异是导致行业工资差距的微观因素。行业工资高的金融等行业的员工在学历和知识结构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员工的教育水平比较高。排在末位的农林牧渔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员工教育水平比较低,而劳动力供给量则比较丰富。教育水平逐渐成为导致工资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劳动者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劳动生产率和边际产品价值也越高,往往得到较高的工资;反之,受教育水平越低,其劳动生产率和边际产品价值也越低,往往工资较低。工资行业差距多为受教育水平的外在表现。实证研究发现,教育对工资差距的贡献非常显著。我国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一直保持在13%左右的贡献水平,劳动者教育回报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数量增长趋缓、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提高、工资和社会保障水平上升,产业部门对非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对专业技术工人的需求增加。这些改变意味着低素质劳动力在经济中的重要性逐渐下降,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正在逐渐上升。实证研究表明,劳动力数量在人力资本贡献函数中的作用已不再显著,说明经济正从劳动密集向人力资本密集转变。今后,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将继续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二)分配机制不合理我国处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市场发育还不十分成熟,生产力发展也很不平衡,行业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分配机制不合理扩大了行业工资差距。垄断行业的利润分配也有待合理化。大量本应上缴中央或地方政府的利润留在企业内部,对这些社会财富缺乏有效监管,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垄断企业向员工发放过高的奖金和补贴。企业利润反映的只是垄断所带来的超额利润中的显性部分,还有一部分超额收益以超出正常劳动回报率的收益形式存在。垄断企业多数由计划经济时代垄断行业的管理部门演化而来,国家对垄断企业的利润分配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措施,对垄断企业的工资水平扩张倾向缺乏必要的预算约束,对各行业劳动者工资的正常增长缺乏明确的保障,客观上形成垄断行业利润分配的垄断,加大了行业工资差距。

(三)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劳动者的工资由劳动力市场决定,劳动力市场呈现以下特点: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市场力量不均衡,制度不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致使由劳动力供求决定的均衡劳动者工资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导致行业工资差距加大。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主要表现形式为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失业率。1996年~2009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上升,从3%上升到4.2%。这表明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相对过剩。工资制度的不尽完善导致工人工资水平长期偏低;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工人的劳动贡献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相关制度安排的缺位和不完善,导致行业工资差距扩大和工资外所得的存在;行业垄断及权力寻租行为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工资差距。

二、对策建议

(一)提高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通过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提供知识与技能,增加熟练劳动力的供给。随着我国进入产业结构迅速变化的新阶段,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结构,对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提出迫切的需求。产业升级需要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强化企业在职员工高等教育是提高劳动力教育水平的主要着力点。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制定发展企业在职员工高等教育规划,以提高企业在职员工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高素质的劳动力储备。在规划中应当明确在职员工高等教育的方向,即引导面向未来的在职人员高等教育和先导培训,加强对高等教育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在职员工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未来转换岗位和创业技能的要求。在规划中对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等也应当给予明确的指导意见。

(二)工资分配机制合理化1.规范垄断行业工资分配。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明确界定垄断企业的产权,实现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健全和完善委托机制。加强工资分配的规范机制,严格界定垄断企业的经营收益和行政垄断所导致的超额利润收益,避免人为扩大行业工资差距。完善行业工资指导线制度,指导和规范垄断行业的整体工资水平。除了地区工资增长指导标准外,还应行业工资增长的指导标准外,引导企业合理地确定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建立工资水平和工资总额的双重控制制度。根据垄断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估算其工资总额,并且对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进行监控。可根据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确定垄断企业的工资水平和总额的控制线,将控制线作为核定企业工资总额和员工薪酬总额的预算控制标准。核准工资总额预算和职工薪酬总额预算以后,监督企业严格执行。2.重构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格局。2012年,收取中央企业税后利润约为823亿元(其中,垄断行业所占比重达79.4%),仅占中央企业利润的近6%。国有企业分红应当逐步承担基本公共服务新增财力支出的30%~40%。“十二五”期间,国有企业累计利润预期为10.8万亿元,其分红应当承担2.8万亿元~3.7万亿元。要在明确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审核垄断行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保证其合理的获利水平。鼓励垄断企业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并规定超过一定利润水平的企业必须向社会股东分红,限制企业内部留存利润的标准和使用方向。将不同类型的垄断企业上缴的利润用于改善民生的各个领域,如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对于员工工资增长缓慢的企业,可以实行适当的税费减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