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基本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8:14

中医护理基本特点篇1

1.1中医护理学双语教材匮乏

十多年来,各类中医护理学基础或中医护理学教材发展迅速,通过搜索引擎及联合书目查询系统等方法可检索出近60本教材,已经基本适合和满足高职、本科等多个层次的教学需要。但由于中医学及中医护理学起源于中国,国外没有相应的课程,无法像其他专业课程一样直接引用原版教材,双语教材编写的难度较大,因此截止到2009年,国内尚无该课程的双语教材出版。

1.2中医护理学双语教学的需要

为了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同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校更需要培养具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育部在2001年的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积极推进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或进行双语教学的要求。近年来,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促进中医国际化开展了多种学科的中医双语教学,中医护理学也紧跟中医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国内一些高等中医院校护理学院不仅开设了护理的涉外专业方向,而且也在中医护理相关课程中设置了双语教学,旨在培养既掌握现代护理理论与技能,又掌握中医特色护理理论与方法,且能承担中医护理国际交流的人才。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双语教学,而双语教材是实现双语教学的基础,因此编写合适的双语教材对有效实施双语教学至关重要。

1.3中医护理学国际交流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当今世界范围内中医药热潮的涌动,中医已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护理学科也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陆续有国外院校来国内中医院校护理学院洽谈并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项目。以我学院为例,2011年以来我院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多所大学护理学院开始洽谈中医护理培训的项目。虽然中医护理学科的国际化交流逐渐增多,但东西方地域、文化和语言等差异还是严重的妨碍了中医护理的国际交流和推广。为了适应国内外对中医护理人才和中医护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加快中医护理国际化进程,培养出具有对外交流能力的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护理人才,编制一本既适合国内护理专业所用又同时兼顾涉外专业及国际交流的双语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2中医护理学双语教材的编写思路

2.1编写人员由多学科背景专家组成

中医护理学双语教材的编写不仅考虑了国内中医护理学教学的需要,也考虑了外籍学生学习需求的特点,并借鉴了国内外现有中医英文版教材编写的经验与教训。一方面由国内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和循证医学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为编者编写中英文稿,以保证教材学术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并突出内容的实用性与适应性;另一方面又邀请母语是英语的外聘海外护理专家参与审译,对国内医学和中医学英语专家的翻译稿进行语言的润色和修饰,确保英语的原味性和可读性,尽可能做到学术水平与本土化两方面的兼顾,以推出高质量的中医护理学双语教材。

2.2编写内容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强化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该课程自身的特色和国内外学生的学习特点,编写者通过多次会议商讨,确定教材的编写大纲和编写内容。编写内容的组织、章节设置、字数分配、知识点的强弱程度、整本教材的系统层次等方面,在参考国内出版的同类优秀教材及《中医护理学基础》双语教材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了编写者多年来对本课程教学经验,最终确定了教材的编写框架和内容。为了切实适合国内教学和针对国外学生的短期培训班的教学需要,本教材在内容的取舍及深广度的把握方面遵循如下原则:力求知识结构科学实用、整体优化、内容简洁够用、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和实用性。因此,本教材由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部分组成,具体内容涵盖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中医基础理论概述、经络腧穴概述、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一般护理、传统中医护理技术、中医自我调护以及常见病症的中医调护。

2.2.1精炼“中医基础理论”内容

鉴于中医基础理论对国外学生而言,学习难度大,而国内学生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已学习该部分内容。因此,该部分内容的选择以“必需、够用”为度,仅介绍最能体现中医理论特点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在文字的编写上删繁就简,尽量减少陈述,力求精炼。

2.2.2增加“中医自我调护”和“常见病症的中医调护”内容

中医护理学科的中医特色主要体现在慢性病管理中融入中医养生康复理念与方法和发挥中医护理技术的“简、便、廉、验、效”的优势。本教材充分体现了中医护理未病先防、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养生、康复、保健和防治中的优势。因此,教材中加入了“中医自我调护”和“常见病症的中医调护”的内容。“中医自我调护”涉及口腔、颜面、头发、眼睛、耳部、鼻部、颈椎、手足、胸背腰腹等部位的调护。“常见病症的中医调护”精选了国内外常见、且能体现中医护理防治优势的8种病症,包括感冒、不寐、胃痛、便秘、痛经等。

2.2.3加强“中医护理常用技术”内容

中医护理有一套不同于现代护理的独特护理技术,具有鲜明的特点与优势。常用技术包括针刺、灸法、拔罐、刮痧、熏洗、贴药、敷药、热熨、中药保留灌肠、中药离子导入、推拿、穴位按压、穴位注射疗法等内容。在以往的对外交流中,发现国外来访者对中医护理技术兴趣浓厚,希望有机会学习并进行实践操作。因此,加强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内容的编写对推动中医护理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考虑到国外来访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认可程度及技术自身的可操作性,本教材精选了最具有代表性和得到国际广泛认可的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包括穴位按压、推拿法、艾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热熨法和熏洗法。

2.3创新版式,增加可读性

有研究发现,学生更乐于接受配有图示,并附文字说明的教材。本教材借鉴原版教材多配以彩色图片的特点,更注重图文并茂,增加了插图量、调整了教材页面设计,使教材更加生动而直观,增加教材的可读性,以适应外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

2.4体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中医护理基本特点篇2

   在各科室按照中医辨证施护病种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项目达到护理部要求的前提下,科室将每月中医特色护理开展情况上报护理部,经核实统计后上报院部,院部根据科室住院病人床位使用情况,按特色操作的收入予以一定比例奖励科室护理人员,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中医特色护理的开展。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护理部制定了护理部临床护士全员培训计划、科内培训计划、院内护士针推科轮转计划、外出进修学习计划等,以确保各项培训制度的落实。制定护理人员培训目标要求护理人员接受系统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非中医护理专业护士三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学时,中医护理培训人数达到医院护理人员总数的70%以上。各临床科室开展中医单病种≥2项,开展中医护理特色操作项目≥3项。要求中医护理操作开展项目尽量和单病种相关联。全院护士中医基本理论考核通过率达100%,中医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90分。院内培训(1)护理部理论培训。护理部基本理论和技能培训做到一线护理人员全员参与,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学习后,护理部上网下载专题学习资料下发到科室,课后出思考题,由护士长督促学习、提问,使护理人员巩固所学知识。2010年上半年,院部订购本科教科书《中医护理学》[2],人手一册,开设中医护理基础理论学习班,邀请院内主任中医师、针推科主任等给护理人员进行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授课。全院临床护理人员怀着极大的热情,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听课,4~6月两个月的时间共完成了38次、72学时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并进行了四次阶段性的理论知识考试、一次综合性的中医理论考试。素日里,护理部每月组织1次中医护理知识专题讲座,护理部每半年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中医知识考试,对不合格人员进行补考,直至考核合格。(2)护理部技能培训。根据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并结合本院实际工作情况选定了穴位注射、穴位按摩、耳穴压豆、艾条灸等共4项中医传统技术操作作为培训内容。护理部组织护士长、护理骨干外出短期培训、参观学习、观摩,护理部要求外出学习、进修回院的人员写学习体会,在护理人员中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业务讲座,并制定在科室开展工作的计划。护理部定时督查,以点带面,带动其它科室中医护理操作新项目的开展。

   评价指标理论水平

   以本科教材《中医护理学》[2]等考试成绩为指标,技术水平以《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3]技能考核成绩为指标,护理质量检查成绩以每季中医护理质量检查得分作为指标。提高了护士学习中医知识的兴趣系统的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全院护理人员对中医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兴趣,促进了护理人员中医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009年10月呼吸内科护理单元被评为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2010年10妇产科护理单元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全国护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至2010年10月全院有66人取得丽水市中医药学会和丽水市中医院联合举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技能培训合格证书,有125人3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学时。2011年10月在浙江省中医医院“三级乙等”等级评审中我院的中医特色护理得到好评。护士的中医理论、技术操作成绩有大幅度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成绩、考核技能成绩,活动前后成绩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促进了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通过中医理论的系统培训和考核,激发和促进了护士参与中医护理操作的工作积极性。中医技能护理项目由原来4项增加到12项,中医技能开展的次数由186次增加到10385次。提高了中医专科专病的护理质量在中医医院医院管理年活动开展后中医专科护理质量检查成绩有显着提高。活动前后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

   讨论

   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带动各护理单元中医特色护理工作的开展。经过3年的系统培训,中医特色操作开展项目从4项增加到12项,开展次数从186人次到10385人次,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得益于系统的中医护理培训。促进中医护理操作技能的临床应用对护理人员进行基础理论、技能应用的系统培训,护士的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明显提高,为临床护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大大提高了护士工作能力,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加上医院给予合适的奖励机制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了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中医护理技能如拔罐、熏洗、敷贴、耳穴压豆等方面,具有操作方便、使用器具简单、适用范围广和见效快的特点[4]。在本院住院的老年病、常见病,及需长期治疗患者的治疗中有着积极作用,病人乐于接受。由于效果明显,提高了住院病人的满意度,同时促进了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中医护理基本特点篇3

【关键词】中医护理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22-02

社区护理起源与西方国家,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组织[1]。社区护理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构建顺应我国国情、满足社区健康需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是推动社区护理发展的关键环节[2]。相对于起源地西方医学而言,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疗法在社区护理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发扬。

1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五方面构成,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2中医护理的发展目标: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在我国具有独特的运用价值。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除此之外,中医理论当中“治标和治本”的概念,实质可以通过中西医疗法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区护理的主要为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健康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稳定病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理论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不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如运用得当,精巧结合,中医护理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不断的完美融合。

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和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共同构成中医护理体系。中医护理在理论、只是及技能等方面自成一体,在养生保健、疾病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都与社区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且中医护理以我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发展至今,一些中医理念已被人民所耳熟能详,一些保健运动也正在任命大众中普遍发展,这些都说明中医护理在我国具有良好的民众基础,贴近大众生活,便于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接受,这为中医护理在社区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医护理技术还具有廉、简、便、验、效等特点,在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的区域,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于不同的人群,中医护理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健康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预防保健为主;对于伤残、疾病后遗症、术后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康复护理为主;对于急慢性病人,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残病护理为主。无论中医护理针对何种人群,发挥何种护理功能,都同时应用到多种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即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例如常见的对脑血栓导致的瘫痪病人,需要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进行饮食调节,推拿按摩、中药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以及保健运动指导、情志护理等。

4关于现阶段的中医护理开展情况大力开展的意义:

我国的社区服务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萌芽阶段,全国只有在大城市有较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主要还是以给药及治疗为主,基本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而社区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方面开展较少[3]。针对居民特点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还很欠缺,中医护理开展的还不够广泛。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此外,在社区中开展中医护理,不但有利于促进人民的健康,还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医药文化,促进民众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倡导回归传统、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也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红云,赵燕利.中医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家庭护士,2008,6(3):665.

中医护理基本特点篇4

关键词:中医护理操作竞赛效果评价

我院于2013年5月10日举行了首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竞赛,全院领导及医护人员观摩了选手们的比赛。参赛选手都能遵守赛场规则,本着沉着、冷静、应变的态度,评委们做到认真、负责、公开、公平,现场评分并点评,使得这次中医护理操作竞赛活动能够圆满完成。

1、操作竞赛的做法

1.1参赛选手

首先由护理部组织全院护士进行八项中医护理操作的培训,各科护士长组织科内护士练习并一一考核,按照科室总人数的20%选派优秀护士参赛。总共有16名护士参赛。

1.2参赛项目

总体为八项中医护理操作技术,选手现场抽签决定自己参赛项目。要求各科护士按照自身科室的特点设计患者诊断、病情,根据疾病情况选择相应的穴位操作。比如刮痧法,内科可选择头痛、咳嗽等病症,外科可选择各种痹证等。

1.3评分标准

评委由护理部主任、各科护士长及资深老师担任。按《中医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评价指南》标准,并增加护患沟通、健康教育等人性化护理的得分比例,选手操作完后由评委老师现场给予点评。

1.4奖项设置

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科室组织奖一个。并给与丰厚奖金。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

2、效果评价

2.1全院护士练习中医操作的积极性提高

竞赛目的不仅是展示科室和个人的操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护士勤练中医操作技术的热情。促使大家共同进步。没有模特,大家就互相在自己身上练习,力求经络、穴位的准确。科室有一位同事,对头部穴位按摩的力度和手法总是把握不好,后来就向理疗科医生请教,下班后在自己爱人头上反复练习,直至达到专业水平。通过这次竞赛加强了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操作技能训练,极大地激发了其技术练兵的热情和自我表现欲望。竞赛标准的提示,感受自身技能的不足,使每位有争优的热情、积极性和竞争意识(1)。

2.2中医理论知识增强

大多数护士都是西医院校毕业,中医基础理论底子薄,为了将操作练好,大家主动学习经络和腧穴的理论知识,比如刮痧,得了解经络的循行部位,什么病症该选择什么经络;穴位按摩,得了解穴位的定位和功效。无形之中大家的中医理论知识明显得到了提高。现在护士在病房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总是会教会患者好多中医养身治病的方法,患者都非常乐意接受

2.3沟通能力得到提高

因为中医护理操作需要和患者沟通的内容特别多,比如在为患者进行拔罐治疗时,首先得告知患者拔罐处皮肤会出现紫红色瘀斑,或许还会出现水泡。这就需要护士有足够的沟通技巧,既要让患者欣然接受治疗而又不能使其产生恐惧心理,每位护士与患者沟通的方法都不尽相同,大家在台下观摩后可以取长补短,在今后的工作中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与患者沟通。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护士用语言、形体等形式与患者进行沟通,情感交流,患者处处感受到关爱之情。护士与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是患者及时得到指导;询问患者感受,使患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感到安全,营造了和谐的护患关系。

2.4患者满意度提高

以前经常会听到患者抱怨:中医医院治疗方法与西医医院差不多,没有什么区别,偶尔开几剂中药而已。现在逐渐开展中医药实用技术后,患者赞许声就越来越多了,认为中医院的治疗还确实具有中医特色!

2.5中医药实用技术得到推广

之前,我院中医药实用技术开展的非常少,一直都得不到推广。自从医院开展中医护理操作竞赛活动后,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操作技术都非常熟练了,她们也很想体现自身的价值,经常建议医生开具适合病人治疗的各种中医护理操作项目,护士愿意做,医生当然会乐意下医嘱,最重要的是病人也觉得做这些中医治疗有很好的疗效。就这样,科室开具的开展中医药实用技术的医嘱也越来越多,真正推动了医院中医药实用技术的发展。现在各科室均能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二项以上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

本次活动坚持竞赛与考核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提升了护理人员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和中医护理基本技能,使广大护理人员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患者,全面营造爱中医、爱护理、学理论、精技能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为深入扎实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医护理基本特点篇5

【关键词】中医;管理年活动;做法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推进中医医院改革,引导和促进中医医院在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2008~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总体安排,在总结2009年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2010年“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本院作为县级中医医院,是此次活动的重点督导对象,分别接受了市级和省级专家组的检查。医院通过动员部署,制订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重点,组织分工,强化责任,进一步树立了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加强内涵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使本院的学科建设、人才队伍、中药药事管理、中医护理和中医药文化建设等得到进一步优化,使中医药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1医院概况

本院始建于1951年,由最初的联合诊所沿革而来,现已发展成为中医特色和专科优势较为突出,门诊、住院、急诊急救功能基本齐备,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为一体的中西医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二级甲等中医院。医院现占地7亩,总建筑面积15510平方米。现有职工531人,其中卫技人员478人,高级职称53人,拥有省级名中医1人、市级名中医1人、县级名中医3人、县级学科带头人3名、省农村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对象4名、硕士研究生20名。医院开放床位300张,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伤科等8个住院病区和25个临床科室。其中儿科、骨伤科为市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腰腿痛病为市中医重点专病。医院年门急诊量为33万余人次,住院患者为9200余人次,出院患者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由于医院业务发展和城区布局的需要,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中医院整体搬迁的重大决策,并列入政府实事工程予以重点推进,新中医医院占地66亩,建筑总面积72365平方米,工程总投资3.5亿元,设置床位共830张。

2在管理年活动中的几点做法

2.1优化学科建设结构,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2.1.1十一五期间,本院儿科与骨伤科陆续成功创建了市中医重点专科,儿科和针灸理疗康复科于2009年、2010年先后入选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项目,在儿童哮喘、肺病、肾病、颈椎病、腰腿痛病、脑中风等疾病治疗中充分显现了中医药特色优势,其中儿科2010年收治住院2057人次,同比增长10%,针灸理疗康复科门诊人次达36635人,同比增长13%。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发挥针灸在脑血管病中的治疗优势,医院与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取得联系,通过互访,就“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达成合作意向,并得到该疗法的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针灸专家、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名誉院长石学敏教授的指点,医院已派出四名医护骨干赴天津学习,先期采用“送出去”进修培训的方式,掌握“石氏中风单元疗法”的运行模式以及针药并用的治疗技巧,争取成立该项目的合作单位和分中心,以后再通过“引进来”带教指导的方法,夯实建设具有中医特色脑病康复专科的基础。

2.1.2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医院编写了《百首方剂简明词典》,明确了疾病症候中西医诊断对照表,完善了中医药治疗有相对优势的内、外、妇科系统的32个病种的诊疗规范,以之作为突破点,带动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学术发展。同时,在制度上规范“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医疗行为。医院将中医药特色指标列入院科两级管理综合目标责任考核内容,调整了医疗质量月度考核办法,出台了《医院关于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的管理措施》,制订了“关于加强病区中药饮片使用率考核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措施,鼓励临床科室通过使用中药饮片、针灸、推拿、拔火罐、中药换药、中药灌肠和中药足疗等方法,辨证施治,中医诊疗手段不断丰富,非药物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针灸、推拿、贴敷、咳喘科和病科等以传统诊疗为主的科室得到发展,中医中药参与率在手术科室和非手术科室均超过管理指标,医院中医特色优势得以显现。

2.1.3在中医药科研方面,儿科参与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医药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研究”;申报了市级的科研课题“固本防哮饮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证的临床评价”,通过了审核立项;骨伤科的省级科研课题“骨刺肿痛散治疗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在省中医药管理局顺利结题;2010年,外科开展的《乳腺癌在本地区的流行病学研究》项目,获地区高层次人才创新性科研项目经费资助;今年,根据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申报2011~2012年科技项目的通知精神,本院组织上报了外科、儿科、针灸科、妇产科等共5项科研课题。

2.1.4认真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和对口支援工作。坚持“中”、“西”并重互补的原则,把握中医和西医在不同学科急慢性疾病各个时期的诊治特点,实行优势互补。充分利用中医药在防治手术后并发症如术后感染、切口愈合、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肛肠科使用中药熏洗和坐浴治疗的方法,预防痔疮、肛瘘等术后肛管黏膜水肿、切口疼痛等并发症,发挥辅助治疗的作用;妇产科采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散结消肿等功效的中药外敷手术切口,达到消肿、止痛、消炎的目的,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肿瘤科为患者提供围手术期中医药支持疗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脑外科使用针灸疗法促进颅脑外伤患者手术后的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的恢复等,逐渐形成中西医结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积极实施对口支援工作,多年来,本院与六家乡镇医院结成对口支援关系,利用本院的中医特色优势资源,加强对乡镇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指导,帮助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协助开展医务人员“三基”培训和考核,举办学术讲座或各种业务培训,建立双向转诊机制,解决患者的就医困难,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确保对口支援效果。

2.2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中医药服务技能

2.2.1通过与省中医院、上海红房子妇产科医院等著名三甲医院合作,邀请妇科、肿瘤科、皮肤科、不孕不育等专家教授定期来院坐诊,采取一对一跟诊的方式,提高专科医生对疑难杂症的诊治水平。今年,本院进一步深化与省中医院的合作内涵,在专家定期来院坐诊的基础上,开展病区教学查房,规范指导中医证候诊断和中医药参与工作,提升本院临床医生的中西医结合诊治能力。

2.2.2加强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录用质量,2008~2010年,医院连续录用了12名中医药专业硕士研究生,今年,又有7名中医类硕士研究生通过人事局的考核被本院录用,临床高层次人才的比例明显提高。

2.2.3医院对临床医生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青苗”和“青蓝”培养工程,举行“青苗培养工程师徒结对”仪式,为10名青年中医师与指导老师建立师徒关系,培养和提高青年中医师临床辨证施治能力和学术水平,对西医专业人员开展“西学中”培训,去年,共有192名医护人员通过了结业考核。同时,医院还陆续出台了《在职医务人员参加中医、中西医结合等研究生课程进修的规定》和《关于报考在职研究生的相关规定》,制定奖励措施,鼓励在职医务人员开展高层次课程的进修教育培训和参加研究生学位学历的学习,逐步形成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人才优势。

2.3优化中药药事管理,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2.3.1根据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印发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强化科室基础管理。在医院用房面积不足的情况下,尽力改善各药房、库、室的设施条件。去年,医院为提高膏方制作效率,为煎药室添置了煎药机和包装机;为保证住院患者使用中药汤剂的质量,煎药室购置了大型冰箱;今年,为满足中药的储存条件,医院为中药库添置了除湿机和空调。同时,积极做好煎药质量的控制、监测工作,做好煎药记录和消毒清洁记录,确保中药汤剂的煎制质量。在新院中,规范建设中药房、中药库、暂存间、煎药中心等,完善各项区域功能。

2.3.2定期编制药讯,刊登药事动态、药物警戒、医院药事、合理用药以及药物禁忌等,方便临床及时掌握药事信息。

2.3.3在开展小包装中药饮片工作方面,医院本着“因药而异、临床需要、高频多规、品规最少”的原则,在完成中药饮片常用剂量、月处方使用频率的统计工作的基础上,参考周边中医医院小包装中药饮片使用情况,初筛出医院中药饮片小包装400多种予以实施。

2.4优化护理管理措施,增强中医护理工作成效[1]

2.4.1严格执行护理工作制度,落实中医护理常规,确保护理质量和安全。护理部各考核小组认真履行职责,对各科室的中医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严格质控,量化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指导性意见,使中医护理工作水平持续提高。

2.4.2开展特色服务,提升护理质量在继续推进妇科优质护理示范病区创建工作的基础上,医院今年把内科也列入创建范围,通过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做到护理工作零投诉;建立“糖尿病护理专科门诊”的长效工作机制,定期为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完善内、外、骨、妇科等病区的“星级护士”评比工作;各护理单元以“一科一亮点”工作为载体,结合科室实际,开展亮点护理服务活动,其中骨伤科的“每日一问制”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护士的业务水平和沟通能力,产科的母婴分离卡对接更好地保障了婴儿安全,脑外科的“昏迷患者唤醒服务”有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急诊科的抢救患者转运交接单使用加强了环节管理,实现了部门间无缝对接,使急诊患者得到更快速有效的救治,肿瘤科的“爱心帽”增强了肿瘤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切实提高了医院的整体护理服务水平。

2.4.3开展年轻护士素质提高行动医院以年轻护士为主要对象,开展“中医杯”护士素质提高系列活动,其中包括护士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理论和技能竞赛、工作场景摄影展评、演讲比赛和优秀护士评比等六个方面,通过“讲”、“评”、“比”,有效地提高年轻护士的专业素质及人文素养。

2.4.4培养专科护士,提高护理水平根据临床专科发展的需要,医院及时选送护理骨干参加专科护士的进修培训,其中包括重症监护、急诊急救、肿瘤患者护理和糖尿病护理等,培养一批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以提高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

2.4.5加强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和培训各病区护理单元根据科室疾病特点,分别开展穴位按摩、耳穴埋籽、艾灸法、中药足浴、贴药法等中医护理操作,护理部定期开展中医理论培训和操作示范,进行考核,促进中医护理技术的规范实施。2010年本院成功举办了市级中医护理学术讲座,开展学术交流,并就“中医体质辨识”、“中医情志护理”进行了重点探讨。

2.5优化中医药服务条件,提升中医药文化建设内涵

2.5.1医院紧跟新院建设进程,积极做好各项工程的参谋决策,建好新院工程中的紫砂浮雕、文化长廊和百草园地等庭院建设,在医院建筑上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氛围。

2.5.2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本院除在地方日报、广电报、广播电台等媒体做好中医药健康知识的宣传外,充分发挥《蒲公英》院报的作用,开辟中医药文化专栏,刊登中医药方面的典故、集粹,并在门诊区域、病房走廊的宣传栏制作中医健教专栏,在候药区宣传中草药煎煮和使用的常识,在两个楼道建立中草药植物标本展示区,强化中医药文化的氛围。同时,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到城镇老年大学、老年公寓、社区等健康课堂开展中医知识讲座,深受群众欢迎。去年,医院通过媒体征集院徽,通过筛选,一幅名为“腾飞”的含有太极、和平鸽、银杏叶等元素的院徽设计作品被本院录用。今年,医院再一次启动院歌征集活动,向社会征集院歌歌词,从而逐步完善医院的价值观念体系。

2.5.3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近年来,医院组织职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编排评弹《流光溢彩名医堂》、手语舞《感恩的心》、舞蹈《轻轻地捧着你……》等节目,歌颂名老中医的良好行医风范,勾画美好和谐的医患关系;举行摄影、书法比赛,陶冶职工高尚情操;开展“爱岗敬业,弘扬医德”和“中医杯”主题征文演讲活动,提炼医务人员新时期的良好医德风范;每年还组织开展“迎新年趣味运动会”等。同时,结合医院中心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公益活动,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走访慰问社区低保户,与贫困学生结对助学;派出医疗小组到乡镇、街道义诊,组织医务人员到有关单位开展紧急救生培训;2010年医院先后启动了“志愿者医院服务”和“党员志愿者进社区”活动,组织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为门急诊患者提供咨询、引导和陪诊服务,每周定期到社区开展义诊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医院的整体服务能力,树立了公立医院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中医护理基本特点篇6

关键词:中医护理示范岗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103-01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强化中医护理内涵,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发挥中医护理优势,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我科于2011年1月正式批准为《中医护理示范岗》建设科室。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科坚持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以整体观念开展中医特色护理,提高了中医护理服务水平,丰富了中医护理工作内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切实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满足了患者的需求。

中医特色护理服务内容:

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宣教:中医认为七情治病,可直接影响相应的脏腑,使其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疾病发生或病情加重,故中医护理应注重情志调养,避免其情内伤。指导患者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克服悲观消极情绪。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保护性原则教育,使患者家属在精神上给与患者支持和鼓励,避免恶性刺激。做好情志护理,可增强患者抵抗力,对提高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认为药食同源,许多食物与中药一样具有“四气五味”的性能,也具有治疗、补体的作用。在治疗的过程中,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耐心讲解饮食疗法的重要意义,让患者从心理上接受、重视饮食疗法。根据中风病的疾病特点,一方面大多数患者记忆力较差,另一方面卧床患者更换家属频繁,特制定了适合我科得管理办法:主管护士在班时每天下午进病房给予健康指导。主管护士休假时则由相应的护士管理,确保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同时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通过实施,收到明显的效果,得到患者的好评。

开展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具有器具简单、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见效快、价格低、无毒副作用,百姓易接受的特点。我科开展多项中医适宜技术:艾灸、耳穴压豆、拔罐、中药泡洗、刮痧等,重点突出艾灸和耳穴压豆两项中医适宜技术。丰富了中医护理内容,充分得到患者认可。

中医护理基本特点篇7

关键词:护生;职业素质;实习;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中职卫校是为社会医疗服务行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学校培养的护生能不能成为适应行业发展的真正“人才”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医院已从公益事业向着盈利事业转变,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医患之间的关系逐渐变为服务与消费的关系,其中的护患关系更是每一所医院实现优质服务的重要环节,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赢得患者对护士乃至医院的信任与尊重。我们对中职护生的培养也要围绕着这些主题展开。

1、现状

本人曾开展过一次各级医院对本校实习生综合能力及职业素质评价调查:

在100份调查表里,较差、一般、好的票数分别为,护患沟通能力为45、27、28;同事之间沟通能力为20、24、56;医德素养为20、29、51;敬业精神为36、22、42;服从精神为21、35、44;团队精神为46、36、18。

从调查结果发现,医院认为45%的实习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较差,医院认为46%的实习护生的团队精神较差,而服从精神、敬业精神、医德素养的“一般”和“较差”的比例都超过55%。

2、护生特点

“90后”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再加上护生绝大多数为女生,都是在家人的呵护下成长,优越感强,自我意识强,对于在学习医学知识、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因而形成的素质基础较差。

许多中职教育学者都认为:中职生这一群体在行为心理上可以用“青涩、多变、可塑”来概括。青涩指情绪的未稳定性,多变指易受影响性,可塑指易于引导的特点。因此这一群体在专业能力的形成、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目标的确立等方面具有“循序渐进,稳步形成”的特点。

3、教材的局限性

3.1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教条、脱离实际、缺乏说服力

中职采用的课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从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出,教材虽说明了这些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和重要性,也有较少的事例,但却依然“口号”,缺乏更多有血有肉的事例去应证,同时也缺少对事例的深入分析,如:从企业的目的、个人的需求等角度去剖析。

例如“诚实守信”,在严重缺失诚信的现实社会里,置各种频发的非诚信的社会事件、道德滑坡于不顾,一味的要求学生诚实守信,不仅上课的教师“心虚”不已,学生也会对此置若罔闻,就算是有了教学的效果,那也是培养了几个不能适应社会、幼稚的学生。

3.2相对护理专业,教材缺乏针对性

在所有中职各专业中护理专业有其特殊性,它所直接面对的是人的健康,而非产品,因此,严谨与责任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包括本校在内的各中职学样大都采用的人教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从类型上看应属综合类教材,针对护理专业特点的内容十分匮乏。

4、改进教学思路

4.1注重护患沟通、服务意识、服从精神、团队意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

4.1.1培养护生具有四种素质的重要性

1、护患的有效沟通是医疗护理人员在进行治疗和护理活动中与患者及其家属在信息、情感方面的交流[1],是护患之间联系的纽带,亦是护士的基本技能之一。加强护患沟通技巧的研究,有助于护理工作者对患者顺利地实施治疗和护理,满足患者对医疗信息的需要和减少医疗纠纷[2]。中职学校在培养护生的过程中注重有效沟通技巧与研究不仅对现今有待改善的护患关系有推动作用,也为将来护生们进入临床从事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服务意识

现阶段就医环境对护理人员的服务品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护士服务意识决定着护理服务品质。护患关系更是每一所医院实现优质服务的重要环节,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赢得患者对护士乃至医院的信任与尊重。医疗卫生行业特别是各级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所面临的现状是:硬件设备能到了很大的改善,而软件却不尽如人意,很明显的表现在许多从业人员特别是作为医院“窗口”的护士服务意识参差不齐。中职卫校是为社会医疗机构培养一线服务技能型人才的基地,是培养护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护生成长的关键塑形期。学校培养的护生能不能成为适应行业发展的真正人才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而受种种现实状况影响,中职入学护生的对道德的认识还是处于较低水准。因此,上述现状也就决定了我们在培养护理专业的学生时,更应加强服务意识这一职业素质的教育。

3、服从精神与团队意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生产劳动就更加需要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任何团队都是以追求效益作为它的最终目的的,而实现效益的的基本途径就是“发挥领导作用,实现工作高效率”,那领导作用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实现呢?那就是纪律和因服从而产生行动的执行力。如果大家的服从意识很淡薄,那么一盘散沙的一群人何来执行力,结果,效益就是句空话。现如今的各级医院大多已从公益事业转变为盈利性机构,医院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当然也追求着效益,所以,医院里的每一个科室就是一个团队,每一名成员都应保持高效的执行力。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讲,服从就是一种美德,只是许多人都误解了,对“服从”两字很不服气,以为“服从”就会有损尊严,有损个性。于是,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加以引导,使我们的护生从意识上转变,并愿意去实践。

4.2改进教学方法: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采用自编教材的形式适当增加适合护理专业特点的四种职业素质实践教学内容,例如:护患有效沟通三要素,有效沟通的前提基础是心态;基本原理是关心;基本方法是主动,同时设计好护患沟通应用场景实例,要求护生在课前对课程里的应用场景做好前期准备:“想一想,自己该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等等”

在课堂上采用情景教学模式,通过角色扮演与讨论,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达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设计好的以下应用场景:假设今天是12月的一天,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两岁的孩子来门诊输液,当值护士怎样实现沟通与服务。护生们首先应有所准备,以5分钟为一个扮演片断,其后的5分钟进行展开式讨论,并如此循环。笔者的课堂中,护生们曾为“给孩子盖一张医院里的小毛毯”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中,护生们学会了关心,知道了主动,于是,这一课堂就会深深地刻在她们心里

通过几年的实践,护生们都能感觉到原来职业道德课可以做到如此生动,在这样的教与学中,我们能深深的体会,课堂应该是护生们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好好把握住教育的走向。

参考文献

中医护理基本特点篇8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护理服务对象、范围和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对于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优化护士队伍结构。进一步增加大专层次护士比例,缩减中专层次护士比例。到2015年,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8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50%”[1]。高职护理专业迎来了巨大历史机遇期,同时也面临重大挑战。只有进一步加快高职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立新型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护理人才,才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医学基础课对高职护理教育而言,是职业技术课的必修基础课程,怎样建立职业基础与护理职业技术课之间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基础医学教育作为高职护理教育的基础,其成败直接决定了护士专业素质的高低,因此,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就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现状进行探讨,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1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现状

护理职业教育因其自身特点课程改革相对滞后,一些院校在不断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改革,但仅限于满足学制要求而削减教学内容,总体上仍未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护理设课及教育模式,这种现状越来越不适应高职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专业办学特色。目前,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1.1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

不同院校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在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方面差异很大,对于同样的培养目标,使用不同的课程设置,导致最终的教育效果大相径庭。目前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仍然存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学时分配不合理,基础课负担过重,课时数占总课时比例过大,学生专业课课时数相对不足,导致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受限。基础课各课程多强调单科的系统完整性,知识过细、过繁,过于强化学科,课程体系仍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为本科或临床专业的压缩,内容局限于固定教材、大纲,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与护理学无关的内容较多,严重脱离临床,更忽视了与其它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联系,造成授课内容交叉重复,缺乏临床实用性,专业针对性差。

1.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的为前提、教学原则为指导,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共同进行的一种具有某种特定秩序的教学活动,是开展教学的纽带和方式。为了赶进度,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我国高职护理专业仍多采用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习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满堂灌”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差,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职业素养及良好医德的形成,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

1.3使用的教材

教材编写总体上不能适应护理专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针对性差,与护理实践联系不密切。护理专业以往多选用的是“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的通用教材。近年来,已经意识到这点,尝试改编已有的基础课教材,力求适用于护理专业,个别出版的教材增加了基础与护理临床的结合内容,但多数教材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可读性差,不利于学生的系统性自学和阅读;生搬硬套的模式化内容太多,具有自己独特核心价值的内容较少,缺乏系统性;对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2]。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差,滞后于临床,难以满足临床护理的要求。课程间缺乏横向联系,交叉重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4授课教师

多数教师缺乏护理的临床经验,而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在基础医学领域往往缺乏深厚的知识底蕴。高职护理院校逐年扩招,护生人数多,专业基础教师的队伍并没有扩大;基础课教师每天忙于教学而到临床医院进修学习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时间不足,造成理论与护理临床实践严重脱节,不能按照整体护理思维的框架教学,不能将临床护理学的新进展、新方法、新技能充实于课堂教学上,跟不上临床快速发展的需要,使教学滞后于临床实际。

1.5实验教学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基础医学实验室功能、结构单一,实验教学依附于相应的理论课程,教学主要目的是解决认知问题,实验课由各教研室负责,内容多局限于一些简单的验证、演示性实验,课程间缺乏横向联系,“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教师实验教学理念陈旧,仍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人体系统知识被人为分成的诸多学科所分割;实验内容安排欠合理,多年来重复做固定的实验;实验课时安排偏少,只强调实验课的开出率,学生动手参与实践操作机会少,忽略了实验课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均与高职护理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不相适应。

2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尝试

2.1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专业性强

我校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对基础医学课课时进行调整,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与临床护理学科之间的衔接与有机融合。以“基础医学知识专业化、课程教学内容系统化”为原则,寻求改革切入点,形成能力本位、淡化学科设置课程的基本思路。保证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保留医学基础知识的系统性,为后续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理论铺垫。

2.2教学方法多样化

目前国外普遍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有机融合”的教育理念,国内本科教育中进行了部分尝试[3-5],国内高职院校也应根据班级人数、不同教学内容,适度引入多种形式教学方法来实施课堂教学,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实践反思法、角色扮演、调查汇报、目标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发现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做法。我校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实践,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总结、归纳、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恰当选用、整合教材,编写校本教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应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选用针对性强与适应性好的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创作,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护理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及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知识构架。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应淡化学科或课程意识,删除重复的、不必要的理论内容,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通过相互渗透,使学生及早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融会贯通[6]。为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为专业服务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护理专业特点,我校将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将传统的人体生理学、组织胚胎学与人体解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将传统病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整合为病因病理学基础,自编教材,在护理专业使用,效果良好。

2.4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素质

师资队伍对于高职基础医学教育来说至关重要。为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临床,使学生了解最前沿技术、新知识、新技能,我校基础课教师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老教师每年不少于一个月下临床进修实践;并安排基础课教师定期听护理专业课;定期组织联合教研,教学相长。同时,不断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并有计划地组织落实教师培训制度,让教师不断“充电”。采用自身培养和外出培训相结合方式,不断创造对外交流机会,鼓励教师走出去,到国内外专业特色鲜明的院校进修交流学习。力争培养一支任心强、教育能力强、业务水过硬的教师队伍。

2.5实验教学改革

2.5.1整合、优化实验。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断建立跨学科间相互融合、渗透,我校基础医学教学部将原有教研室的独立实验室进行重新合并重组,成立了综合性的形态实验室和机能实验室。在现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和优化实验项目,替换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实验及设计性实验,并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开虚拟实验。考虑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实验教学有极大相通性,将原有的课内实验取消,进行实验整合、优化,单独为护理专业开设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统一排课,提高设备、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体现护理专业特点。

2.5.2加强实践操作考核。为改变护生“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我校将以往单纯过程评价改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由原来的实验报告、出勤、提问、作业等评价成绩,增加了期末实验操作考核,部门统一组织,教师协作完成,考核项目如:基本常用手术器械识别、血压测量、心音听诊、标本辨识等项目,有效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总之,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结合护理专业的自身特点,顺应时代的发展,遵循全面发展、学以致用的原则,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从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教师培养、实验教学等方面全面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建立适用于我国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设课模式,才能充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eB/oL].(2011-12-31)[2016-02-01].http:///gzdt/2012-01/10/content_2040677.htm.

[2]金叶.扩招背景下的高职护理专业困境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8):63-64.

[3]王岚,闫贵明,曹晓娜,等.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老年护理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2):100-102.

[4]郑金伟,叶菊风,李闪闪,等.国内护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理论成绩影响的meta分析[J].医学信息,2015(43),78-79.

[5]李根亮,李韬,李曙波,等.医科生对实验教学中实施tBL教学法的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2):108-109.

中医护理基本特点篇9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三站式查房;护理查房

近年来研究显示,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特色护理查房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查房的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升护理的业务素质,然而如何有效地将中医辨证施护应用到护理查房中,以便更好地开展优质护理,是广大中医院管理者面临的难题[1-4]。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年来在不断学习、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型中医护理查房模式,创立了基于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三站式护理查房,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②所有入组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患者意识清楚,有一定的自主能力,能够配合护士进行体格检查;④预计住院时间超过1周(便于做好查房前准备及沟通工作)。排除标准:①患者意识模糊,自主能力差,不能有效配合护士进行体格检查;②预计住院时间少于1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研究组患者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62.47±10.0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女6例;年龄(57.33±8.7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查房及管理模式,即日常实行三级护理查房制,护理人员每季度定期参加医院组织的业务考试及年终考试,每年年底对抽查患者的责任护士进行综合评比。1.2.2研究组采用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三站式护理查房。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但不限于藏象、阴阳五行、经络、气血津液、体质、病因、病机、养生与预防、治则与治法等,其中藏象学说又被认为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每位护理人员的必修课,同时也对其进行定期考核。日常护理工作需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同时在采用三级护理查房制的基础上,每个季度增加三站式查房,具体内容如下。1.2.2.1第一站———汇报病史及相关护理第一站侧重于汇报人(责任护士)的汇报,汇报人(责任护士)于示教室汇报患者病史及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主诉、入院症状、阳性体征、诊断、中医辨证、治疗原则、护理问题、护理目标、护理措施等。1.2.2.2第二站———体格检查主查人向患者介绍查房人员,解释查房的目的,根据病种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突出护理专科检查的特点、重点,整个过程需按中医四诊体检贯穿始终,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其中望诊是对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问诊是指询问症状,通过问诊了解既往病史、家族病史、起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过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觉症状及饮食喜好等情况,结合望、切、闻三诊,综合分析,作出判断;切诊是指摸脉象,同时包括测量患者的血压、体温等情况[3]。同时,询问患者的主诉、疾病转归及患者对护理的要求等。1.2.2.3第三站———答疑主查人根据前两站的查房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汇报人(责任护士)提出的护理问题是否正确、护理措施是否得当进行评价和补充。同时对汇报人提出的护理难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导,完善该患者的护理工作,解决护理中的疑难问题。按职称、年资由低到高对参与护理查房的护理人员进行提问,提出该患者在当前的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主查人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答疑,应充分体现专业水平和内涵。

1.3评价指标

1.3.1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包括患者及医生对护理的满意度,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评估,问卷包括患者端调查问卷、医生端调查问卷两个部分,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工作服务态度、沟通能力(医患沟通、医护沟通)、护理操作、责任心、处理问题能力等,其中患者端调查问卷总分为60分,医生端调查问卷总分为40分,共计100分;总分>85分为满意,总分在60~85分之间为基本满意,小于60分为不满意。1.3.2临床工作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制定护理人员临床工作能力考察表,其内容包括:中医护理思维能力、中医症候辨析能力、中医规范操作能力、护理文书、人文关怀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6个维度,每个维度的评分为20分,共计120分,得分越高说明临床工作能力越强。1.3.3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事件主要包括跌倒、坠床、导管滑脱、给药错误,统计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选用

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临床工作能力除护理文书及人文关怀维度外,研究组护理人员的临床工作能力得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中医护理基本特点篇10

关键词:高层;病房楼;标准护理单元;濮阳市

中图分类号:tU246.1+1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我国医疗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建筑师们获得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遇到更多的挑战与问题。本文所探讨的问题,是以大型综合医院的扩建为背景,在原有院区基础上进行的医疗功能扩张活动。这种扩建工程,用地条件往往比较紧张和苛刻,基地条件复杂、设计难度高,建筑师往往不能像新建医院项目那样随心所欲、游刃有余地进行设计活动。因此,通常被普遍适用的设计方法已不再适用于这种特定的环境中。

濮阳市人民医院新建病房楼就是这种特定环境的产物。该工程位于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院区内。濮阳市人民医院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现有的住院病床数已不能满足患者就医的要求,因此,拟建设一栋800床的综合病房楼。基地位于院区西北角,南侧毗邻4层高的门急诊医技综合楼,北侧为2层高的传染病科室,基地西侧为垃圾回收站,东侧为5层高的干保病房楼。基地东西长约118米,南北长约55米。图1.1为本项目用地条件及周边环境。

综合了院方需求与相关部门的意见,设计者通过相关案例的研究与分析,以护理单元的基本设计要求为出发点本,结合用地情况,尝试以集中式的高层病房楼形式来完成新建病房楼的扩建任务,并对设计过程做了总结和梳理。以下从概念到结论的论述,旨在为病房楼标准护理单元的设计提供更多思路,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引起建筑师对护理单元平面形态的思考,通过具体数据的引入,建立一套病房楼标准护理单元的评价体系。图1.2为实施方案鸟瞰图。

图1.1濮阳市人民医院新建病房楼建设用地范围图1.2濮阳市人民医院新建病房楼鸟瞰

二、护理单元的基本设计概念

2.1护理单元的概念、规模与功能

由我院主编的《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88版)对综合医院护理单元的概念、规模、功能组成有如下定义和规定。

护理单元的概念:综合医院住院部一般由各科病房、出入院处、住院药房等组成。各科病房则由若干护理单元组成。护理单元则由一套配备完整的人员(医生、护士、工人)、若干病人床位、相关诊疗设施以及配套的医疗、生活、管理、交通用房等组成的基本护理单元。

护理单元的规模:一个标准护理单元一般为35~45床,专科病房或因教学科研需要者可小于30床。

护理单元用房的配备:其中必须配备为病房、抢救室;病人厕所、盥洗室、浴室;护士站、医生办公室、处置室、治疗室、男女更衣值班室、医护人员厕所。配餐室、库房、污洗室;根据需要配备为病人餐室兼活动室、主任医生办公室、换药室、病人、家属谈话室、探视用房、教学医院的示教室。

2.2医疗流程与标准护理单元平面设计

护理单元的医疗流程从对象角度可以分为两类,人和物的流程;人的流程又可以细分为患者的流程、护士流线、医生流线、探视人员流线;物的流程可以细分为污物与洁物。不同的流程直接影响到标准护理单元的竖向交通设计、基本功能分区、污物流线与洁物流线的划分。图2.1描述了护理单元基本流线关系。

图2.1标准护理单元功能关系流程示意图

不同科室的护理单元,医疗流程也有所不同,外科、内科、产科、iCU病区都有不同的流程设计,虽然不同科室的医疗流程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但在标准护理单元平面的设计中,竖向交通组织、基本的三个分区(洁净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必须配置的护理单元用房是不变的。本文所探讨的内容仅限于标准护理单元。

三、高层病房楼护理单元的平面形态

3.1.“板式”单廊平面形式:

这种平面形式利用一条内走廊作为主要交通联系空间,易取得自然采光及通风、日照、朝向的良好效果,且建筑结构简单,易于实施等。但是,随着医院规模不断扩大,护理单元床位大量增加,护理路线加长,占地大,管线长的缺点就愈加突出。。

3.2.“板式”复廊平面形式:

这种平面形式起源于1950年代的美国,在原来单廊双面房间的基础上加一条走廊,改成双廊,两侧布置病房,辅助用房布置在当中的护理单元形式,从而突破了漫长、单调的单走道形式,缩短了护理路程,提高了效率。中间一排医辅用房两边开门,路线极短,这种布局方式在国外较为流行。在80年代后期我国相继建成一些双廊式的护理单元。

3.3“点式”回廊平面形式:

这种平面形式正是本文所探讨的类型。它是在复廊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压长加宽,形成环状走廊的方形单元,平面更加紧凑,护理路线更短。但与“板式”单廊平面相比,此类型平面不是所有的病房都能拥有南向的日照。图3.1和图3.2为两个典型的“点式”回廊式平面布局。

图3.1上海曙光医院护理单元平面图图3.2扬州友好医院护理单元平面图

3.4.“异型”平面形式:

异型平面形式是以“板式”单廊平面为基础,通过局部变化,形成诸如弧形、三角形、梭型等类型,这种类型的护理单元平面在以往的实际工程中较少使用,但在近几年,一批异型平面护理单元的病房楼建成,例如上海中山医院病房楼、东方肝胆医院安亭新院病房楼,这些灵活变化的平面构成了建筑丰富的外部空间形态,为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设计思路。

以下是我院部分已建成及在建医院项目中病房楼护理单元平面形式的统计。

护理单元平面形式

表3.1病房楼护理单元平面形式统计

四、高层“点式”病房楼标准护理单元设计要点

通过濮阳市人民医院新建病房楼的设计,笔者对高层“点式”标准护理单元的设计要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4.1平面尺寸与结构体系

本项目病房楼部分地上共24层,定义为100米内的一类高层建筑,从结构抗震的角度考虑,其矩形平面的长边与短边(以柱距计)之比不宜大于2.0。考虑到大部分病房应布置在南向,并且在该地区还需考虑“西晒”问题,标准护理单元考虑采用南北长、东西短的矩形平面,分别为49.8米和39.0米,由此生成的护理单元标准层平面面积为1925平方米,恰好控制在一个防火分区内(采用自动喷淋系统)。地下室不设停车库,柱网尺寸不考虑停车因素,仅以病房楼的开间和进深尺寸为柱网主要考虑要素,最后,结合高层病房楼疏散距离,将标准层的柱网确定为7.8米的标准柱网形式。结构体系参照结构设计要求和平面空间需要,选用框架-剪力墙的结构体系。

4.2基本功能分区

按照清洁度的要求,护理单元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包括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是指医生、护士使用的内部独立区域,半污染区是指医生、患者、家属、护士都能够到达的公共区域,污染区是指患者所处的病房区域。在每个功能分区的框架内,安排具体的功能房间。本项目中,在平面南侧与东侧最佳日照区域设置了病房区,医生与护士内部区域位于平面的西北侧,其余部分设置其它功能,其中,清洁物品运输和储藏位于西南角,污染物品运输和清洗位于东北角,这也是医院建筑洁污分流的设计要求。三个基本功能分区由内部环形走廊和电梯厅公共空间相互串联。图4.1是本项目功能分区示意图。

图4.1濮阳市人民医院病房楼标准护理单元功能分区示意图

4.3垂直交通设计

在病房楼护理单元平面设计中,垂直交通设计主要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是数量配置、第二是分类、第三是疏散距离。以电梯为例(本项目为内科病房楼,不考虑手术电梯),电梯使用分类需考虑患者用的医梯、探视家属用的客梯、运输洁净物品的货梯(设计为医梯)、运输污物的污梯、医生护士专用电梯、消防电梯。其中,污梯或洁物货运电梯可以兼做消防电梯。消防电梯的数量按照1500平方米一台,医生、护士专用电梯一部,清洁物品运输电梯一部(兼做消防电梯)、污物电梯一部(兼做消防电梯),综合以往设计经验,考虑到建筑的高度较高,医梯运行速度过慢,我们将患者使用的电梯和探视家属使用的电梯分开设计,各设四部。综上,本项目共设计了11部电梯。关于疏散楼梯,需结合《高层建筑防火规范》和《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第一个要点是数量,第二个要点是楼梯宽度及休息平台的宽度,需要特别提出的是,针对建筑高度较高的情况,本项目的两部疏散楼梯宽度均按照《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88版)中规定,即“主楼梯宽度不得小于1.65m”。还需注意的是,防烟楼梯间的楼梯宜自然采光。

4.5室内空间环境设计

从大众的生活经验看,“点式”病房楼护理单元往往在通风和采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如何为护理单元平面营造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这是本项目的设计难点,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机会,使它区别与以往的同类项目。

医院病房护理单元的室内空间环境往往泛指公共空间,包括电梯厅、公共走廊、内部走廊。在本项目中,公共空间首先考虑采光环境,我们把电梯门厅作为第一个需要处理的空间,将平面北侧活动室设置为开敞空间,使阳光直接引入电梯厅,护理单元给患者与家属的第一印象就是“充满阳光”,这有别于以往“黑暗、压抑”的环境;其次,我们对公共走廊的采光给予重点关注,在平面走廊的尽头都设置自然采光的窗户,让光线从不同角度进入建筑内部,医生、护士、患者与家属所处的公共空间都能够获得良好的采光环境,这在“板式”病房护理单元平面中往往无法实现。环境影响心理,心理影响生理,注重空间环境的设计是医院从功能设计走向空间设计的重要表现,也符合现代医学所提倡的“环境-心理-生理”的治疗理论。

图4.2标准护理单元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示意图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