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9:15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篇1

(一)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题。依靠低成本廉价人力资源打天下的就业岗位全球战争时代已经过去,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的竞争已经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我国企业的产品目前还处于“中国制造”阶段,离“中国创造”的差距还十分遥远。当前,中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着重在学校教育。而作为肩负有“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应该做些什么呢?可以做些什么呢?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既不是单纯的职业科学,也不是单纯的教育科学,是两者结合的交叉学科。其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是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为主的。这些特点为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的顾明远教授早在2005年的“高职教育人文论坛”中指出,“如果高职教育纯粹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和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作为‘全面的人’的教学,当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他们可能很容易上手某项技能,成为熟练工,但由于他们在人文素质培养上的缺失,使他们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在激烈竞争中同样处于‘弱势’,最后面临的依然是‘解聘’①。可是,现今的高职院校的改革中,怎么协调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仍旧是摆在教学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政府的支持与政策的保障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口到2020年将达到1480万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规模(含高等职业教育)将达到达到3550万。高职在校生的人数占到了高等教育人口的41.69%。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六章中,国家对有关职业教育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首先,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其次,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最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这些举措,都为我们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要求与挑战。我们必须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在和企业的合作中,切实进行管理的创新,才有可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二、教学管理改革的理念:改革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成为“人”,高职教育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又具有教育本质的共性,也应是“成人”教育,即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促进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智的与技术的和谐发展。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活动都是围绕促成“人”的发展,包括了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学生的成才。在教学管理改革中,教学管理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理念呢?怎样才能实施有效的目标管理?以“不管”来达到管理的效果呢?

(一)服务的理念

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曾说,“没有纯粹的技术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而没有技术教育就没有人文教育……”②。在高职教育的教学与教学管理中,过度关注的是学生的“一技之长”的发展,而忽视了人文教育。教学管理中,无形中便形成了一种“依法治校”“靠制度约束人”的管理文化。在对教师的日常管理中,也是以各种教案模板,统一的教学计划进度表来进行教学管理。教学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信息服务,汇集、协调,沟通、综合,研究、参谋等工作决定了教学管理部门是以服务其他职能部门为主的。教学管理部门虽然和其他行政部门一样,是服务于全校师生的职能部门。但是,教学管理部门是直接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的,它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影响着各项教学政策的实施与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教学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二)学术理念

教学管理部门是否能为学校的教学决策提供一些新的思想与观点,能否真正发挥教学管理的功能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教学管理结构中的科研部门是否能为学校的教学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研究?这都离不开教学管理人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只有在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的基础,才有可能在常规的教学管理中去发现问题,深入领悟。而不只是简单的执行学校的各项教学政策与文件,疲于应付管理中的琐事。建立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管理理念。教学管理人员为广大教师创立“教学学术”的教学氛围,建立以“教学学术”为主的教学管理制度。首先,教学管理人员本身要有科研的眼光与科研的意识。其次,教学管理部门要为教室们创造一种为教学服务的科研热情和提供科研的条件。最后,要建立以学术科研为主导的教师评价制度。高职院校科研的主要精力大部分集中在学科自身的发展上,需要教学和科研管理部门在组织和管理上做出相应的指导与帮助。教学管理中采取恰当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调动其教学和研究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以学术为中心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三)以师为本的理念

“博洛尼亚之所以有了大学,得益于罗马法学者欧内乌斯,巴黎大学的出现肯定与经院哲学的创始人阿贝拉德有关”③,教师的地位在学校的发展中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教师特有的迷人风格成就了这些著名的大学。教师的师德魅力在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中有着同样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管理中,应该强化“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张楚廷校长提出,“一般教师除了工资之类的物质条件外,他们更看重的是文化环境,学术环境,更注重自己作为独立学人的尊严。”④在职业院校招生局势严峻的情况下,“没有学生何来的老师”的论断,固然有它的道理。可是一味的把学生的地位摆得比老师还重,甚至在老师和学生发生矛盾的情况下,不顾老师的尊严,这样的态度与理念也是需要摆正的。只有充分的尊重了教师的地位,让教师的权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才能调动教师的教学的积极性。更何况“尊师重道”本就是一种品品德,是我们在做学工工作的时候应该注重的。没有这一种品德与文化,学生管理工作也是问题百出的。倘若行政管理部门以管理者的姿态凌驾于教师之上,教师成了学校最没有话语权的群体,学校的管理部门应该加以反思。作为教师,也应该提高自身修养,来树立作为高校教师的形象。(四)反思的理念哈佛大学的校长在做350年校庆讲话的时候,谈及的是其担忧和可能的危险。忧思精神是我们值得借鉴的。高职院校从创立到发展,固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可是我们的管理部门是否看到存在的危机与问题并加以落实和解决。正如张楚廷校长所言,“一个成熟的名族,一所向上的大学,是必然经常要看到自己的危机与落后面的。”⑤在生源紧张的局势下,高职院校要得以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在现实中去反思。唯有如此,才会有其发展的生命力,才能站稳脚跟,并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教学管理人员,也是如此。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真正去落实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计划是否得到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各项目标是否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文件是否得到了有效执行,教训研究与改革是否有序进行着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反思和不断进行探索的。

三、教学管理改革理想:改向何方

(一)树立人性化的教学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不明确教学管理理念应当树立四种意识:服务意识,过程意识,动态意识和全面意识,从而真正发挥教学管理机构的功能。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管理部门是以服务的姿态,为了学生的成才与教师的成长及学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其次,在教学管理中,有关注整个教学管理的过程,而不是局部的某一方面,从教学计划的实施到最后的评价评估。再次,教学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诸多环节。最后,要全面把握教育教学的相关政策及发展趋势,站在学校发展的全局来看待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二)建立稳固的质量保障评价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中的第三条明确指出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作为教学管理部门要关注的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人才培养的重大任务落在在高等院校,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需要对其做出反应与决策。首先,要有激励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什么的方法才能促成学生的创新思维呢?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否就应该只注重技能的训练呢?如张楚廷校长所言“如果英语律师业和美国律师业的水准存在令人遗憾的差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可能是美国的法学院强调实际的训练,而英国的大学注重对法律的理解。”⑥如果我们过分注重了技能的训练,学生极有可能成为了机械的受训者,没有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是无法成为职场需要的合格人才。古代中国科学也是偏于发明而乏于发现、重于实用而轻于思辨,这些也是现在职业教育所缺失的。这种“实用主义”的文化和引导,体现在学生身上则表现为:只对专业和专业相关课程感兴趣,非专业课或专业核心课的课堂没有生机,学生管理人员也只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了专业类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学管理者应该在这些方面,给予教师合适的引导和激励机制。在对教师的评价中,鼓励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既关注课堂也关注课堂外的教育。逐步从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中解放出来。其次,要关注教学过程的管理:要树立评价意识,让每个学生能体验到成功和快乐。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既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使评价从单纯的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转变为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变化与进步。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既关注“过程性评价”又重视“终结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情感意识,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视情感、意志、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教师要从心灵深处抠除优、良、中、差的等级烙印,与学生情感互动,心灵沟通,共同发展。教学管理部门在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中,都不可忽视这些因素。最后,落实教学质量管理及评价。进行各项教学质量的改革,最终离不开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我们要“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⑦高职院校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应该是多方位的,这对教学管理部门提出了积极创新并落实教学质量评价的各项指标新的要求。

(三)组建教学科研管理型的教学管理队伍

随着教学管理部门的理念改变,对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的能力要求也要发生转变。教学管理部门自身应该是一个对教学管理工作充满了热情和有一定科研感悟能力的人。因此逐步增加一些善于教学又懂管理的教师融入到教学管理队伍中来,同时也积极鼓励现有的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教学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多开展教学类的学术交流活动。以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科研氛围来影响和带动其他教师一起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中来。教学管理人员除了有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对课程的一般理论、对教学的一般理论有更好的理解与素养。对于其他系部的专业的知识和理论也应该有所研究,并且需要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教学管理水平。现在高职院校管理中的学术性缺失已经比较明显。学校的科研,应该是与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可在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高校教师知道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有大量的时间来从事科研,可是却不知从何下手。学校对科研的重视不够,科研经费投入就很难保障,自然就缺少很多科研工作的培训,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其实,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进行并不矛盾,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可以纳入科研的课题,科研的进行可以帮助更好的改进教学。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有着忧患意识,只有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与不足,才能迎头赶上,至少可以缩小一些差距。多一点科研的意识与激情,主动参与科研工作。尽管从事科研工作的大环境不是那么的令人满意,但是目前可以坐的是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和科研的意识。

(四)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首先,完善教学计划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是否得到了很好的实施,是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是否能够适用市场的需要,这都是教学管理部门需要进行监督,管理及评价的关键要素。其次,加大教学运行管理力度。教学过程管理的直接目是使教学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教学管理工作的“管”是为了以后的“不管”,是由教学型的教师队伍过渡到教学研究型的教师与教学管理队伍过渡的重要保障。再次,教学质量的评价包括了教师课堂的教学评价与学生的学习评价。构建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和服务管理水平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最后,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基本建设与管理也是教学管理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为教学管理的成功实现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五)寻找学院的特色,以特色的管理和专业立校

高职院校要在如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找到生存与发展的更好道路,就应该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特色的教学管理方式。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的学风建设一直是高职院校所缺乏的,也是需要学校的各部门齐心协力,积极配合,才能办出有自己特色的高职院校。大学的特色成为了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每个专业有每个专业的特质,人才培养的时候务必充分研究专业的特质。纵观现在的高职院校,什么专业受欢迎一点,大家就纷纷开办什么专业,哪还有什么特色可言?有的甚至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更加不利于专业本身的发展。某些专业的开办率竟然已经达到100%,可市场已经基本饱和。如果在专业的设置上,整合一下资源,每个学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专业,而且把专业特色做强、做大,至少在省域范围内做成一流的专业或者专业群。比如,长沙民政学院的殡仪类专业,已经办出了其专业的特色,若其他专科类院校都在自己的专业建设上丰富自己的内涵,做强、做大,做出至少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专业,何尝没有为学生的专业选择坚定信心呢?2010年,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但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人力资本浪费等现实问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滞后于人才市场需求。从2009年开始,省教育厅开始实行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引导职业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篇2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在设计基于“教学为本”评价理念的指标体系时,既有高职院校统计指标能够作为备用资源。我们在研究制定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评价体系时,一方面要对既有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同时也应按照我国高职院校当前的管理实际情况,对指标体系加以全面调整,使指标体系可以在不同角度构成相关性更为完善的整体,综合反映出学校教学的管理能力。在原则掌握与具体指标控制方面,需要表达出下述内容:即人员配备情况,比如组织机构类型、人员队伍规模等;而在制度建设上,则需要含有与教学有关的规章制度及相应的业务流程,同时还需要包括信息化建设、特色教学实践等。因为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自身就涵盖了多重相互影响性因素,各项因素所发挥的作用极为复杂,而且所呈现的效果又往往具有相异性。所以我们在进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需要关照教学为本思路,也就是把指标体系同教学主体内容对应起来,从而对体系加以调整完善。在设计时一般可以依照下述几项原则进行。

(一)科学性原则

在教学管理工作引入“教学为本”评价理念后,设计更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二者结合符合客观抽象描述,同时还要让设计具有良好的独立性与代表性,充分考虑到指标体系能否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情况相适应。特别是需要参考宏观情况对结构整体合理性予以研究,在不同侧面、不同侧重点抓住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方面。只有尽可能科学、客观地对教学管理各项因素加以描绘,才能简练、清晰地完成指标体系任务。

(二)整体性原则

所有事物都无法孤立存在,它们都处于统一整体的制约与限制之下,因而片面也孤立地解决问题无法揭示事物本质。因此在研究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评价时,一方面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个性化特点,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整体工作在高职院校办学中的重要意义,并采取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系统设计评估方法,最终构建形成合理、全面与系统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

(三)可行性原则

此处所说的可行性包括下述两方面含义:其一是应当尽可能让体系指标更加简洁,方便计算。同时需要对其中可能涉及到的数据加以规范化处理,让指标具备明确、易于了解的特征,利于后期定量处理工作。如果有些指标在理论分析时貌似重要,可是若其可操作性不强,采集时不易处理,那么就应舍弃,不加采纳;其二是各项指标均应具备计算方法上的要求,也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均应符合易于操作特点,以确保评价结果具备可信性。

(四)可比性原则

如果设置指标,需要具备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的可比。纵向可比性意为站在时间角度,利用观察有关指标的变动趋势,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变化加以研究,从而了解并评估管理水平的层次。与纵向可比性相比,横向可比性重点强调不同高职院校之间的教学管理水平指标差异。除了对纵向可比性与横向可比性两方面内容加以关注外,“教学为本”评价理念的贯彻还需要同国家相关制度要求相符,在具体评估过程中符合指标可比性要求。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教学为本”评价理念的体系建设

(一)确定评价指标

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以评价时,需要准确设计出基于“教学为本”评价理念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评价指标问卷。在问卷里面,其指标一是合理吸收当前国内各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特别是教学质量管理评价的先进经验,同时了解并借鉴国际高职院校评价指标合理化内容;其二,要根据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核心内容,比如:教学改革、教学运行效果、专业建设方向等方面内容的总结得到更准确标准。利用调查分析的办法,最终把数十项三级指标筛选出来,形成针对性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评价系统。

(二)明确指标体系特点

本项评价指标是充分借鉴国内与国际教学管理成功经验,并考虑我国未来高职院校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所形成。同此前的指标体系比较起来,需要明确“教学为本”评价理念应用后的几个主要特点。一是更加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突出了素质教师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对于增强师资力量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显然可见,尤其是关注了师资力量培训目标,且在培训内容上注意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外出学习和在岗培训同步进行,满足不同的教师培训需求;二是更加关注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性内容,在专业建设上,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教学为本”评价理念的体系建设强调了人才培养模式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关系,而在课程建设方面,则突出了课程体系同教学内容的同步改革特点;三是更加关注实践教学,针对高职院校的突出特点,出于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考虑,特别把实践教学专门列出来,使之可以保证在“教学为本”基础上,使学生可以做到“工学交替”,达到顶岗实习的具体要求。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教学为本”评价理念的体系应用及注意事项

(一)体系应用为了保证被评价部门及人员的公平性与公正性,专家组成员需要做到公开、权威。按照事先拟定的评分规则进行打分,评分规则由专家组成员按照高职院校实际情况自主设定。对被评价部门需要依指标中的各项内容逐一打分,并将标准划分成a、B、C、D共四级。并由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按照专家组给出的打分情况汇总,得到被评价单位的基本分数。接下来依分数对目标部门进行评价,针对该部门或人员所得到的分数,对其在教学管理相关工作中的效果进行合理化评价,利用评价了解其在教学管理中的优势及不足,从而据此寻求出问题的解决策略。

(二)注意事项

1.要关注常规教学同创新教学如何结合的问题,常规性教学管理可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让学校教学工作富于条理,然而仅仅关注常规管理远远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发展需求,这是由于教学管理的目标在于“教学为本”,在于人才培养,而现代化高职教育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多元性与多层次化特点,所以与常规教育相对应的创新性教学亦应引起注意。若还是一味遵循旧的章法,不注意针对人才培养新问题采取有效规范与调整,那么肯定是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教学为本”评价理念的体系建设相违背的,更难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了满足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及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要求,就一定在确保常规教学的同时,关注创新教学管理工作。

2.要让教学管理同时具备规范性与灵活性特点。一方面需要考虑到制度是否规范,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其灵活性特点,这种灵活性是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基于教师层面,强调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创新性,既能保证教师教学的规范化,又要对教师的个性加以尊重,鼓励其探索出更符合高职院校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其二是基于学生层面,使教学管理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而不是让统一评价对学生产生束缚,使学生思维受到僵化性引导。

3.要关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深入,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教学为本”评价理念的体系应用是增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能力的客观需求,目前很多院校均已经进行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例如:学分制的动态要求等,其中所蕴含的信息量要比既有的学年制模式丰富很多,特别是学分制所具有的弹性特点,还需要与每名学生的需求相适应,因此提供与其相配套的课程内容、教师团队、教学方案,并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全面促进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深入变得非常有必要。

四、结语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篇3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输出口,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结合酒店管理行业的实际情况,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进行准确定位,不断完善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及时解决在实践教学中遇到的人才培养难题,确保为社会输出优质的酒店管理人才。同时,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教育行业的重要教育目标,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行业对于人才的培养,影响着社会酒店管理人才的整体质量,甚至影响着整个社会酒店服务行业的未来发展。

2完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具体措施

要想从根本上完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就需要从实践教学管理、实训教材建设、教学体系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四个方面做起。

2.1在实践教学管理中完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对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来讲,实践教学管理是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和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地位,尽可能去完善这一管理体制,进而使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可以在教育界稳定立足并发扬光大。由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只有能充分适应社会酒店行业的飞速发展才能在教育专业改革中经久不衰。就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只有在教育教学中进行有计划的实践教学安排,通过课堂上的实践操作和毕业实习等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灵活结合,在坚实的实践教学体系强有力的支撑下,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实用型酒店管理人才。

2.2在教育教学中加强专业实训教材建设

高职院校对在校学生的教育,不单单是对综合知识理论的传授,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的专业实训。专业实训能力的优劣,直接关乎着学生在日后酒店管理工作中的能力。高职院校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教育目标。要想让学生切实掌握酒店管理方面的技能,必须加强专业实训教材建设,这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并得到锻炼的有效方式,促进了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实践技能的高低也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酒店管理行业需要的是在工作中可以凭借扎实的技能,出色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的实干型人才,这些能力在专业实训教材中都会得到体现。学生只有充分重视专业实训,才能让自己的实干能力得到提升,为日后做好胜任工作、打好基础能力的准备。

2.3注重对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在高职院校对酒店管理行业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是社会酒店管理行业衡量高职院校输出人才是否优质的标准之一。在当今社会,高学历已经不再是个人能力高低的唯一代表,社会更需要的是实干型人才,高职院校在对人才的培养定位时尤其应该注重这一点。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合理安排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创设并完善教学实践条件等方面,加强高职院校对实干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确保满足酒店管理行业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2.4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

社会对优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真正的优质人才不仅仅只局限于高学历或高技能,各方面综合能力较高的人才才是最受欢迎的优质人才。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注重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出于社会对于综合型人才的强烈需求,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长远目标,促进学生快速成长为综合素质较高的符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发展日益壮大的酒店管理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5在教育教学中强化学生职业意识教育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酒店管理行业的闪光点,更深刻地认识到从事酒店管理行业的意义所在,以加强学生对酒店管理行业的职业意识,还要加强学生的服务理念,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一个真正具有强烈职业意识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表现地更加出色,才有可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成就。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也是影响酒店管理行业从业者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推动环节。

3结语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篇4

近年来,民办高等院校连续几年大幅度扩招,招生人数的增加,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普遍偏低。此外,高职录取最低分数线一般在200~350分之间,平均每科考分在30~50分的范围之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上大学深造的机会,但是也导致高职生文化素质的不足。忽视他们的文化素质基础与能力实践能力,缺乏务实的态度,制定甚至比本科生标准还高的目标,这正是在不恰当的对象身上实施错位的教育。从广东的高职高专院校出发,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两种途径,包括高考统招和定向招生。高职学生录用分数低,学生文化素质、文化基础较差以及学习积极性不高。高职学生的差异也受生源地的经济发展的制约。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思想单纯,能吃苦。而来自城镇的学生,思想较“前卫”,个别学生只是一味的追求享受,不懂得进取。

二、民办高职高专学生的基本特点

准确地把握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营造良好学风,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1.心理承受能力低和功利性强

入学初,高考成绩的不理想,录用学校和心里向往大学之间的差距,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多重因素,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和偏激的心理。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弥漫在高校中不良的风气。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有较大的变化,功利心越来越强,通过我校这几年对学生的调查可以看出,85%的学生在参加各项活动之前,都会思考从中是否得利。

2.集体观念、团队意识薄弱

现阶段,高职学生思想比较开放,普遍存在着张扬个性,表现自我,想引起他人关注,大胆地参加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及社团活动。但是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都是娇生惯养,家长比较溺爱。基本上没有经过吃苦、挫折教育。进入大学以后,这部分人自我观念强,通常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淡薄。

3.主动学习和培养能力较低

民办高职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兴趣爱好广泛、但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严重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性,经常把大量宝贵的时间用在上网玩游戏,有时候晚上通宵玩。白天上课无精打采,不能集中精力,作业完成情况很差,经常抄袭学生的。并且学生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及远大的理想抱负,学生迟到、早退、旷课情况严重,懒散、追求享乐现象和不受纪律约束现象日渐明显等等。如果长期生活在这种不健康的氛围中,很容易给同学们造成消极影响,使同学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集体观念造成缺失。对以后的学业、参加集体活动、就业等等都会产生消极、冷漠的心理。同时这些现象对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以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带来很大的压力。

三、对民办高职高专学生教育的几点建议

国家在新时期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基本状况及学生的基本特点,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情况,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方式、创新工作机制,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努力探讨适应形势发展和要求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1、注重思想辅导,重塑自信心

自卑心大部分产生在大一新生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步入陌生大学一部分学生会产生孤独感和恐惧心理。作为管理者,可以通过组织班级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的集体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应该努力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在新学期开始就给学生们灌输积极向上的思想,只有自身不断努力刻苦学习,才能更好的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作为学生管理者,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着想。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切实需要,及时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帮助解决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在制定政策和相关学生管理细则时,要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要求。

3、改进和加强德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首先,民办高职院校一定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不断的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其次,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教育,它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保证。

4、创新多种教育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篇5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管理学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队伍理论知识雄厚但实践技能不强,缺乏企业锻炼的经历,不利于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内容的深入。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的优化与调整,关键一点仍在于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夯实管理学教学的基础,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强化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的应对措施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的优化与调整,其着力点仍在于如何实现课程教学的创新性发展,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建设、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等途径,实现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的改革发展。

2.1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建设

有效管理学的教学体现,在于充实理论教学,落实实践教学。偏颇一方的教学形态,不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因此,在管理学教学的优化过程中,应着力于课程体系的完善,强化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首先,合理设置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课时,确保实践教学有足够的空间。其次,践行好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目标,夯实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地位。再次,完善引导鼓励机制。一方面,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夯实实践教学建设基础;另一方面,规范引导学生实践行为,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校企合作是高职管理学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途径。学生深入到企业管理之中,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并发现自我学习的不足,进而在理论学习中不断地补充,实现对学生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

2.2调整教学方法,强化多元化教学构建

僵化、单一的教学,不仅不利于有效教学的构建,而且逐渐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应注重教学方法的调整,逐步构建多元化课程教学。①案例教学法。该教学方法强化了“生本”理念的践行,并确保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实现了良好的实践培养。一方面,案例选择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感染力,这是有效案例教学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实践创造空间。例如,在案例教学中,笔者就将电视剧《闯关东》中父亲的沟通技巧运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②角色演练法。角色模拟也是一种有效教学的方法。该教学方法首先需要契合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的连贯性要良好,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角色模拟中,更好地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

2.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夯实教学发展的基础

教师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是困恼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高职院校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师资队伍建设是重要内容。首先,高职院校要认识到自身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要注重人才引进机制的建立,让学校成为教师发展的舞台,留住人才就是留住课程教学发展的动力。再次,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制,让教师充分到企业进行锻炼,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保障,提升教师学习深造的空间为教师提供平台,以不断的优化管理学教学。

3结束语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篇6

(一)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科技与人才是当前市场竞争中的主要因素,科技的发展是以人才的发展为基础,也可以说人才是市场竞争中的关键点,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大幅度改革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并积极创新,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个性发展制造更多的机会,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是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以及学生人数逐渐增多,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需要对教学管理活动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深入调查社会对人才层次的需求并根据来学生素质水平之间的差异情况等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另外,还要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与真实情况,加强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促使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得到利用。

(三)高职院校对教学管理活动进行创新是为满足教学改革需要。

随着当前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高职院校也逐渐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由整体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有必要对教学管理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深入发展,进而促使高职院校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把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使教学管理体制能够在高职院校中高效运行,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探索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的途径,以此来促使教学管理的质量不断提升。

二、高职院校在教学创新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管理中缺乏合理的学科设置。

由于人才市场波动加大,人才需求处于不稳定状态,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而是为了追逐所谓特色与热点不断增设新的专业,甚至不考虑后果,频繁更换专业,而专业的频繁变动,也会导致教师的课程也会随着变化,教师忙于为新专业学科设置课程,可能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另外,高职院校中的各个院系由于缺少统一管理,导致各院系所设置的专业也存在着相似性,这就给高职院校的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同时有的院系没有相应专业教师,临时指定教师担任课程,这就会导致教师由于没有做好课程准备,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教学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管理机构设置比较复杂,责权划分不明确,不仅如此,从管理权限来说,管理机构的管理权限过于集中,而院系却没有足够的教学管理权限,直接导致教学目标无法更好地实现,教学管理秩序混乱以及院系对教学管理与监控力度弱化等问题的出现;另外,高职院校缺乏工作考核机制,对教师的考核不太重视教学工作考核,即使有教学工作考核制度,在对教学工作的考核中仅是对教学工作量的考核,教学水平考核存在形式化,不利于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同时,高职院校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考核主要是对教师的管理工作进行考核,高职院校的领导者以及管理者却不用进行评估考核,这就导致考核的结果存在片面性,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健全管理考核机制,从而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管理工作中,进而促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三)教育目标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仍旧采用传统的目标体系对教学进行管理与评估,或者是仅对原有的教学目标进行简单的修补,而不能根据真实的需求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另外高职院校的管理者缺乏现代管理意识与思维方式,仍然采用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教学的效果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性对策

(一)健全教学管理的相关机制。

高职院校要健全教学管理的相关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健全激励机制及竞争机制,教师在教学质量提高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从而增强教师对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在人才培养与教学工作中投入很大的热情。具体操作步骤:一是高职院校可以采取教师竞争机制,也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教师,要逐步改变院系给教师安排任务的做法,对于一些公开课程或者是选修课程可以通过公开竞争,择优上岗的方式对任课教师进行选拔,还可以让在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多承担一些教学的任务,有些课程高职院校也可以选择向校外招聘优秀教师,借以增强教师队伍的实力,使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对于在同一课程中由多个教师担任的,可以让学生通过投票的方式选择出自己喜爱的教师,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二是改变对教师的考核制度,高职院校在对教师工作考核时要把教学质量作为考核的依据,在对教师考核时不能仅把科研以及论文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而是把提升教学质量作为关键的因素,从而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完善激励政策,从而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比如说:按教师教学成果给予奖励等,吸引教师教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第二,完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在教学管理全过程都要进行监控与评价,不仅要建立与教学质量相适应的制度,而且要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教学过程做出评价,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健全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

高职院校要对教学管理活动进行创新就需要健全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修养,高职院校不仅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重任,而且还承担着发展科技的职能,这就对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操守,才能更好适应教学管理创新的需求。二是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以及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管理成效;三是教学管理人员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才能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改革创新中提出创新方案,才能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进程;四是具备计算机网络知识,能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到教学管理中去,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高效与快捷。

四、结语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篇7

(一)学校发展的现实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普及,高职院校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教师人数等都相应的有所增加。原有的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高职院校管理的实际需求,采用二级管理体制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现实需求。二级管理体制的实行能够充分实现学校管理的宏观调控作用,将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范围缩小,从而使管理者能够更加精简的处理学校事务,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关系学校发展的重要方针政策上。教学管理中二级管理体制的运用能够实现管理部门间的职能转换,有效将管理权力下放到系部,从而使系部能够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以及教学管理,形成更加自主有效的管理模式。

(二)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

近年来高职院校呈现繁荣发展的趋势,但是高校教育的普及也使高职院校面临一定的压力与挑战。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高职院校需要完善管理体制,提升教学质量,从而在高等教育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显示出持久的生命力。现今高职院校在学科建设上缺乏系统性,专业教学倾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实践教学的忽略与缺失显然与社会人才实际需求相悖,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学校的学科建设。二级管理体制的实行则能够有效的弥补这些不足,充分调动各种教学资源,建设更具专业特色的专业教学模式。同时这能够推动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互补,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适应学生的发展以及社会的人才需求。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一)教学管理思想缺乏先进性。

一级管理在教学管理理念上显示出落后的趋势,二级管理体制则能够进行灵活的创新。基于教学管理的现实需求,不少高职院校在考虑自身特点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二级管理体制的应用,但是由于落后教育理念的桎梏,教学管理工作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在以往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权利结构中,行政权利占据主导地位,对于学术权力的缺失导致很多学术人员难以投身到教学管理中。同时高职院校虽然采取系统的管理体制,但是文化建设重视不足,这致使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缺乏有效的思想作指导。

(二)教学管理能力欠缺。

二级管理体制给予系部更多的管理权力,工作效果需要以系部的管理能力做保障。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系部教学管理能力欠缺。虽然二级管理体制给予了系部更多的自由,但是由于以往管理模式的影响,系部依然习惯处于被动管理的位置。二级管理体制的权力下放使系部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也使系部不得不直面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对于管理能力欠缺的系部而言,显然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三、二级管理体制下开展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管理制度是高职院校进行教学管理工作的依据,所以学校都比较重视管理制度的建设,努力完善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够做权力的督导者,二级管理更需要明确严谨的制度作支撑,从而保障院部系部能够合理处理权责关系。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给予院系更多的教学管理自,需要防止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制度加以捆绑。这需要高职院校从学校实际状况出发,有效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同时学校也需要根据管理制度积极探寻相应的具体管理方式,从而使管理落到实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评估考核的方式实现对院部以及系部的目标管理。这可以使院部系部在尊重学校整体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改进自身内部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理念,从而做到管理科学有效。制度管理建设的落实能够推动二级管理体制的实施,从而提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效力。

(二)提升管理能力。

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二级管理体制处于不断的贯彻实施中,学院系部因此拥有更多的工作自主性,但这也使学院系部面临着急需提升管理能力的现实问题。二级管理体制使学院系部从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客体成为主体,不再仅仅是学校各种工作的执行者,还成为名副其实的管理者。为了落实各项管理工作,院校系部不得不从自身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方法,从而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对此,院校系部应当积极建立效率型,专业化的管理组织结构,从而使管理工作能够明确到各个部门,保障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完善管理组织结构的同时,系部应当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管理工作中,从而做到责权到人。系部应当给予教师一定的培训指导,使教师树立正确的管理思想,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提升管理能力,从而保障教学管理工作的效果。

四、总结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篇8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策略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兴起和发展,其逐步广泛应用于我国教育领域,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推动力。在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信息采集效率更高,且管理方式多样化,但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弱化了新媒体的作用和价值。对此,探索有效的教学管理创新策略,已然成为高职院校的紧迫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逐步进入新媒体时代,在此背景下开展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必须正确认识新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第一,信息丰富性。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不再是某一个人的专属权利,每个个体均可以成为信息的者和传播者,且信息内容覆盖范围广阔,体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并且依托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资源,类型十分多元化,其中包含视频、文字、图片、音频、动漫等多种形式。第二,即时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为显著的差别,是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即时性特点,传统媒体在信息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因此,导致信息传播及时性较差。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每个个体均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信息或接收信息,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并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途径[1]。第三,交互性。这是新媒体最具显著的特点,个体不仅可以通过新媒体浏览各类信息,同时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实时互动功能,与信息者展开实时在线的交流和互动。新媒体的显著特征,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面临的机遇

(一)有助于教学信息的快速采集和传递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迎来诸多机遇,基于新媒体的大众性和互动性特点,信息采集、传播与反馈等各个环节发生较大变化,信息采集与传播的渠道更为广阔,极大提高了信息采集与传递效率,同时新媒体平台的交互性,能够更快地获得反馈信息,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提供诸多便利。例如,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可以运用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并将信息进行整合、分类,为学生打造完善的信息资源库。同时,进一步创新教学管理模式,通过新媒体平台了解学生,提升教学管理方式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此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也可以打造新媒体官方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以及官方微博账号,及时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相关信息,为学生提供点击链接即获取教学信息的途径,促使其对教学管理计划更加了解,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继而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水平。

(二)有助于教学管理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与教学内容,借助新媒体网络平台与学生开展沟通交流,通过实时在线交互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状况,继而选择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方式。除此之外,借助新媒体网络平台,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内容,例如针对在校生的学习指导建议、针对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以及教学管理日常涉及的管理制度、缴费要求、考试成绩等,在新媒体的充分融合下,管理者可以采用更加多元化的管理方式,继而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三、新媒体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带来的冲击

(一)教学管理互动性不足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必备品,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带来诸多挑战。例如,当前许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利用智能电子设备打游戏、看小说、看影视剧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课堂教学中的不良现象,不仅会对整体教学效率和质量产生消极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周围认真学习的学生。同时,当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学生十分追求网络文化潮流,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十分抵触,即便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互动,大部分学生均无动于衷,课堂教学氛围死气沉沉,师生之间互动性明显不足,严重阻碍了教学效果提升,更加大了教学管理工作难度[2]。

(二)利用现代化手段作弊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生源,但生源质量却普遍偏低,且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受网络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低,大多数学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考试及格,考试过程中违背诚信、作弊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各类新兴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先进的作弊手段。例如,隐形耳机、微型手机等,在高职院校的考试活动中,许多学生会借此来作弊。加之高职院校在考试活动中,监管力度相对薄弱,甚至有许多学生利用手机搜索答案,加大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难度,且由于学生作弊情况的存在,难以了解学生的真正学习水平,无法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影响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多为“95后”和“00后”,且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和长辈的宠爱,心智发展相对不够成熟,本以为进入高职院校就获得了自由,在面对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时,会形成较大的心理落差。并且新媒体和网络技术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网络中的消极文化和不良信息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理,久而久之许多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部分学生并不遵守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各项教学管理计划的贯彻落实面临诸多阻碍。

四、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策略

(一)审视教学管理模式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积极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打造多样化的教学管理平台,依托新媒体提高学生对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关注度,使学生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认知不断提升。同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打造新媒体网络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了解新媒体当前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为大学生提供自我表达途径。例如,大学生可以将自己对学习的理解以及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经验,在新媒体教学平台中分享,为其他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参考借鉴;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教案和教学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素材[3]。此举能够极大提升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效率和质量,且充分发挥了新媒体的利用价值。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完全摒弃,而是应保留其积极的内容和模式,通过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的引入,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提供良好的辅助工具。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需正确认知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师生角色和地位,特别是高职院校教师应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模范形象,作为教学以及管理工作主体,通过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最为直观且具有说服力的教学管理方法。

(二)扩充教学管理阵地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教学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应及时更新教学管理平台,结合大学生成长与发展规律,为其打造良好的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的过程中,第二课堂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可以借助微信或QQ等网络社交媒体平台,通过设置群组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且在该平台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和意愿,实现一对一互动或一对多互动。在具有即时性的交互平台支持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发展走向,继而针对性选择教学管理工作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突破自身以往的角色束缚,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交流,针对学生存在的错误言论和思想,教师可以利用私聊形式,加强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引导。第二,打造教学管理微信公众号或官方微博,及时公布各类教学管理信息,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例如,教学管理工作者可以借助公众号或微博平台公布教学管理日志、教学活动日志,分享校园故事,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同时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集思广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管理工作,共同打造教学管理新模式,提升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丰富教学管理内容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结合时展形势与当代大学生特点,对传统教学管理工作内容进行适当取舍。高职院校传统教学管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并且教学管理内容的指向性相对较差,导致教学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应不断丰富教学管理内容,深化教学管理内容的理论内涵,且保证理论内容的创新性和针对性,充分凸显教学管理内容的新媒体时代特征。对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在创新管理内容的过程中,可以从基础内容架构着手,不断增强教学管理内容的社会适应性,基于虚拟空间维度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继而促使大学生正确认知新媒体的优势和劣势,避免大学生过度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影响高职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现实交流能力。此外,在构建教学管理内容体系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所选取的内容具有价值和意义,立足新媒体平台,对传统教学管理内容进行保留和升华。此过程中,高职教师群体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主导者,需将新媒体平台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辅助工具,正确引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使其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4]。

(四)完善教学管理

评价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才能贯彻落实各项教学管理计划。对此,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工作创新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教师参与管理机制,转变责权,不断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而在教学管理工作创新的过程中,教学质量评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客观准确的评价反馈,可以使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了解当前工作的不足并制定教学管理优化对策。具体实施教学管理评价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着手: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需转变传统教学管理理念,尊重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发展需求,充分彰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评价的标准发生变化,更注重考察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综合能力,其中包含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心理素养、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对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应不断转型升级,结合社会的人才需求,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和价值,在教学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注重社会人才需求,以新媒体平台对学生展开全方位的评价。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教学管理人员应正确认知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冲击和影响,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改进教学管理评价标准,使其精细化、合理化,能够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起到规范性作用。

(五)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在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新媒体作为辅助工具和手段,仍然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加以运用,才能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对此,要不断增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新媒体素养,使其树立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创新意识,能够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和平台获取充足的信息资源,且对各类信息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一方面,高职院校管理者自身要充分认识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和应用价值,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体意识与能力,能够将新媒体技术灵活运用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确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综合素质水平,为教学管理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夯实高职院校新媒体物质基础,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教学管理软件。同时,应定期开展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这是提升管理者知识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新媒体作为新鲜事物,许多教学管理者对其的了解并不充分,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培训的形式,促使教学管理者掌握更多的新媒体知识,并有效锻炼其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要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学管理者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和运用。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管理者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工作,并对其工作成效进行评价,并将纳入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的标准中,对教学管理者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督促,在高职院校内部营造出良好的新媒体环境和氛围,引导广大管理者形成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学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通过审视教学管理模式、扩充教学管理阵地、丰富教学管理内容、完善教学管理评价以及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等策略,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创新发展,切实提升教学管理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教学管理工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雪,杨佩月.现代技术背景下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思考[J].公关世界,2021(14):96—97.

[2]黄敏.新媒体对高校教学管理带来的冲击及对策[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5):15—17.

[3]黄锦生.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服务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0(21):30—32.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篇9

【关键词】高职艺术院校;教学管理;研究

本世纪初,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正式备案的第一所高等艺术职业学院――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于2000年正式成立,自此,我国的艺术高职教育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以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为例,我国所有的艺术职业院校几乎都经历过多校合并、从中职升格为高职的发展历程。十余年来,起步早、建设快的学校已经在我国的高职教育界具有一定声誉。然而一些起步较晚的高职艺术院校,却仍然停留在初期阶段,尚未真正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主流。文章从学校管理的核心――教学管理工作出发,探讨高职艺术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要如何变革,才能推动高职艺术院校快速发展,提高办学水平。

一、高职艺术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现状

1.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沿袭中专教学管理模式,管理水平偏低

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了教育系统的改革,很多中职逐渐变成了高职。然而,名字的改变却并没有改变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很多学校的管理人员并没有与时俱进的改变教育模式,而是沿袭过往中专时期的教学管理模式。中职阶段的教学管理部门主要工作任务是对常规教学秩序进行安排和管理,学校规模小,管理任务轻,教学管理部门包办了很多工作,明显不能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要求。但是升格为高职以后,面对院校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剧增,工作任务的加重,对教学管理部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主要的教学管理部门还不能尽快地转变思维,转变管理方式,导致管理松散,管理水平不高。

2.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方式简单,宏观指导能力不足

由于上述原因所致,主要的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方式简单、细微,系部做不了的工作全由教务处包揽。工作是完成了,但是由于教学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对专业的熟悉程度不够,使得工作质量并不高。

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具有宏观性和科学性,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指导教学工作,改进教学方式,而不是一手包办所有的事情。教学管理部门对学院教学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整改学院的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职艺术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必须要进行改革才能真正推动高职艺术院校的全面协调发展。

3.教学管理模式落后,与现代高职教育理念脱轨

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日趋完善,但在高职艺术院校中,许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停留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以教师授课为主,人才培养模式普遍比较落后。在教学过程中,以练功房代替舞台、以练习代实习,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研究不够透彻,不能形成一套适应当前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方法。

4.教学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教学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少对教育、管理、专业的综合研究。有的学历高,但工作经验欠缺;有的学艺术专业毕业,懂专业但是不懂管理;有的懂高等职业教育,但又不懂专业,尤其是在专业和管理能力的融合方面要加强。懂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懂专业;懂专业的不一定懂管理。高职艺术院校缺少对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培养,缺少懂教育、懂专业、有经验的综合素质比较强的管理队伍,使得在具体工作中出现被动的情况。

二、高职艺术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策略

1.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

从中等艺术职业学校升格后,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管理制度还没有提高到相应的水平,存在许多弊端。中专时期的教学管理属于粗放式管理,缺少规范性和科学性,有些时候甚至出现以人治代替法治的情况,因此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是改善艺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石。以艺术教育特征为基础,以高职教育管理为规范,引导教学部门参与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包括常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建设、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建设、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建设、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设等方面。

2.建立院系两级管理模式

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中心在教务处,关键是在系部,要建立起院系两级管理模式。教务处作为院级教学管理部门,要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其工作重点应该是明确学院教学工作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规划、制定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做好教学当中组织、协调、监督、管理、服务等职能。各系的教学管理工作重点则是日常教学工作的组织、实施、秩序保证。分级管理模式的实施,不仅能够实现对整个教学管理宏观、微观两方面的管理,还有利于加强系部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夯实学院教学管理队伍的基础。

3.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教育部2000年制定的《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中明确规定,高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师队伍管理,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作为中专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工作重心在教学运行管理。而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内涵更深,工作范围更广,对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要求则更高。要不断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熟悉国家高职教育政策、省市教育规章制度、懂教学、懂管理、勤思考、善研究、综合素质高、结构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同时还要不定期开展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和管理理论培训,以适应新时期对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的需要。

4.加强宏观指导,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005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现代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高职艺术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加强教学管理方法研究,加强对系部开展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宏观指导以及制度设计,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用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方法对高职艺术院校的教学工作进行管理,适应时代的需求。

5.推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推动管理理念的更新。在高校纷纷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的当今,高职艺术院校也要跟上步伐,在管理手段上,引入能够符合高职艺术院校的教学工作需要的教学管理软件;加快建设能够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制度,以此提高管理效率,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开放,更能满足现代化高职教育的需要。

三、结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高等职业教育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宏大背景下,艺术教育又面临着新的机遇。在竞争与机遇并存的今天,艺术高职院校如何寻找自身的立足之道?一方面“特色立校”,另一方面“质量强校”。既要结合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确立自身的教学特色,还要以开放的胸襟面对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艺术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要求,加强自身质量建设,以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推动学院教育质量上台阶,从而增强高职艺术院校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5号)

[3]施王伟.高职艺术教育发展及其特性[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2)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代化;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是指教学管理人员依据教育教学规律,按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整个过程。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它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是教学管理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所谓教学管理科学化,就是为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教学管理观念、意识的转变,增强管理行为、创新管理手段以及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形成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新局面。要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一 教学管理观念的现代化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去指导管理实践,才能真正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在新时期,我们首先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管理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从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这种管理思想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且逐步完善其内涵,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以人为本”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

1 以学生为本

(1)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创造,突出关爱,全方位育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校工作的总目标,视学生的发展为学校管理的生命线,为学生提供越来越满意的高质量服务,使学校的管理模式适应学生的意愿和社会的需要。在高职院校中实行学分制管理,是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最好选择。

(2)必须坚持“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宗旨,树立科学管理教学工作的思想,以服务学生提高管理教学,以管理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到学籍管理、考试管理等都必须为学生提供发展能力的平台;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既要遵循教学规律,也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在为学生办理事务时,为他们提供热情周到、优质高效的服务。

(3)激励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鼓励学生配合教学管理,建立多种互动沟通渠道,对教学管理提意见、提建议,建立教学管理反馈系统,使教学管理更符合教学需要;其次,通过导师制,加强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指导力度,构建一个可以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状况进行透彻分析的可操作体系,使学生深刻把握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学习力度、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加强高职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再次,鼓励学生参与课程教学评价,评价的结果作为课程教学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参考,也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以教师为本

(1)教师与教学管理实现互动。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是学习环境的创意者、策划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掌握教学管理的主动权,必须处理好教师与教学管理的关系,因此必须明确教师是教学管理的重要责任者之一,同时也是教学管理的对象,具有双重身份。

(2)教学管理要从教师出发。第一,要为教师提供愉悦的教学环境,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教师思想品德修养,强化师德教育,提倡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第二,在教学评价方面要从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研、教改及创新的角度出发,结合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在教学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动态评价,使评价结果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三,培养普通高校毕业教师师范专业教育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3)鼓励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参与教学管理。教师的职能不仅体现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参与教学管理是每位高校教师应尽的义务,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体验,鼓励教师提出切实可行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管理计划和政策,使教学管理过程日趋完善。

3 充分发挥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动性

首先,为充分发挥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应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采取进修、学习等形式,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文化修养,培养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其次,教务管理工作应采取情感激励与竞争激励机制。情感激励作为一种非理性管理机制,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能刺激教学管理人员原有思想情感的转化,激起人们内心的动力和热情,化消极为积极、化保守为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目的。情感激励,如领导与下属、同志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良性情感互动,可形成稳定、愉悦、上进的工作氛围。同时要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管理队伍,只有存在危机感,存在竞争,人才能进步,高校才能发展。

二 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具有较高政治素养、业务素质,较高学历层次、工作水平、管理能力,爱岗敬业、勤于奉献,开拓创新的专职教学管理队伍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保证,也是各校建设的目标。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实现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是当务之急。一是要充分肯定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地位与作用,改善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待遇。二是把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纳入学校师资培养计划,开展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在岗继续教育和培训。三是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积极从事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的研究,参与教育类、管理类科研项目,提高学术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发挥其将教学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紧密结合的优势,及时提出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为领导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四是引入激励机制,开展教学管理评估和评奖工作,奖优罚劣,优上劣下,开展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岗位争优活动。

三 教学管理运行的规范化

教学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评价等一系列职能,这些职能通过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作用于教学管理活动,因此,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是教学管理职能的实现方式。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由以下七个机制整合而成:决策机制、实施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反馈机制、调控机制、评价机制。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要实现教学管理运行的规范化、科学化、有效化,一是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使决策机制顺畅合理。如建立教学工作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务处、督导室、系部、教研室等一系列管理组织机构,并明确各自职责,合理分工,协调合作,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订各项工作的流程图,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按部就班;二是要制订教学管理工作计划,保证各项管理工作有组织、有步骤、有保障地进行,提高工作效率,使各项工作沿着预定轨道有效推进;三是完善监督反馈机制,充分发挥督导室作用,不但“督导教学”而且“督导管理”,在教学工作的推进中实行动态调控,保证管理工作的有序高效;四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评价标准、评价方法、操作程序、结果应用等方面,构建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

四 教学管理手段的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