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40:25

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篇1

结合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和要求,学校必须积极创新实践育人的方法和途径,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努力提升育人工作成效。

一是要围绕三级课程,落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北京市规定,各学科要拿出10%的课时用于实践,不管是语文数学也好,还是物理化学也好,都要有10%的课时在课外实践中完成。相应地,我们有了语文开放性学习计划,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等。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的作用。

二是要依托社会大课堂,组织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2008年启动的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是一个资源平台,吸纳了不同类型的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实践需求。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资源单位都有相应的教育计划书,定期推出特色的教育活动,学校应该积极用好平台资源,既要集体组织做好“四个一”这样的活动,又要就近就便、创新形式用好平台资源,引导学生及其家长自行走进。

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篇2

一、对被附条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实行义工惩教制度的可行性

所谓义工,又称志愿服务者,是指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自愿以自己的时间、知识和技能等参加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公益性活动的个人。[1]而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义工惩教制度,是指被附条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根据考察机关的要求,通过参加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接受矫治和教育的一种制度。

(一)义工惩教制度能够在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同时,实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提高

有观点认为,义工帮助的主要是他人和社会,而被附条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义工是为了接受矫治和教育,获益的主要是他自己,即使他做了一些帮助他人的事,也是一种被动接受劳动改造的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义工行为。笔者认为,义工的定义和宗旨并不排斥帮助自己。义工制度的目的恰恰是要通过帮助他人和社会,同时提高自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明确指出,志愿服务以自愿、无偿为前提,以弘扬志愿精神为核心,能够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在做好事、献爱心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2],香港的实践经验表明,广泛开展的义工工作对于培养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意识、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感,都有促进作用,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与进步。[3]

还有观点认为,志愿服务是无私奉献,如果参与者掺杂了私利目的,无疑是对志愿服务本质的背离。因此,要求被附条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义工,显然违背了自愿、无私的原则。也有观点认为,无私奉献只是志愿服务众多价值取向中的一种。从无私奉献到损人利己,中间有很多层次,至少包括单纯利己、为己利他、无私利他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都能产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激励动力,而且应该说为己利他是多数志愿服务的动力所在。[4]笔者赞成后一种观点,志愿服务前提是无偿,但并不是无私。

(二)义工惩教制度兼具了惩罚与教育的功能

司法实践表明,如果只注重惩戒,将触犯轻罪的人,特别是未成年犯投入监狱、看守所或者少管所等封闭场所,容易产生交叉感染。但如果只强调保护,对未成年罪犯仅判处缓刑、罚金等非监禁刑,在现实中往往由于父母管教不力,其本人又因未受到严厉处罚而对自己过错不能正确认识,极有可能重新犯罪,反而违背了刑罚保护的目的。义工惩教制度兼具惩罚与教育的功能。一方面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通过对他人和社会进行无偿的劳动服务来弥补自己犯下的罪过,并在此过程中接受惩罚教育,不断反省自己的错误,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和给被害人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在专人的督促指导下完成公益服务任务,避免了非监禁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无人监管教育的问题,促使其在劳动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重新做人。

(三)义工惩教制度符合修改后刑诉法等法律政策规定

修改后刑诉法赋予检察机关对被附条件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的职权,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应按照考察机关的要求接受矫治和教育。尽管矫治和教育的具体方式及内容没有明确,但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对于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该设定一定的义务(比如进行一定的社会公益服务)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

(四)国外对于义工惩教制度有立法例

域外一些国家也确立了义工惩教制度。例如,美国、南非等国家规定了社会服务令制度。一些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如果同意参加无薪社会服务,则机关不再对其犯罪提出指控。这种社会服务令实质上是检控的替代手段,在法律效力上,它只是检察机关决定是否的参考手段。在社会服务令执行期间表现欠佳、无悔罪表现的犯罪嫌疑人,仍可被提起公诉。[5]《德国刑事诉讼法》第153条a规定:“为被指控人附加下列条件之一:(1)为弥补犯罪造成的损害进行一定的给付;(2)向非营利性机构或国库支付一定款额;(3)进行其他非营利性的服务;(4)承担一定程度的扶养义务……”上述第(3)项指的就是参加公益服务。[6]

(五)一些检察院对义工惩教制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我国对附条件不的实践探索已有较长时间了。有研究认为,最初由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检察院从1992年开始探索这一制度,距今已经有20年的历史了。[7]但是,在探索中各地做法不一,有的附条件不不仅适用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而且适用于成年犯罪嫌疑人。如宁波市北仑区检察院2010年制定了附条件不实施规则,主要适用于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也包括在校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孕妇以及初犯、偶犯、过失犯罪的嫌疑人。有的只要求被附条件不人在考验期内不再违法犯罪,有的还规定了被附条件不人要参加公益服务。如河北省石家庄长安区检察院2001年5月出台了关于实施“社会服务令”暂行规定,对符合不条件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由检察机关下达“社会服务令”,推荐到社会公益性机构,由检察机关聘用的辅导员对其进行思想感化教育,并在规定时间内从事有益的无薪工作。[8]上述规定和做法尽管各有不同,但多数都有附条件不适用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应该要求其参加公益服务这两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附条件不,特别是义工惩教制度在探索实践中曾引起较大争议。例如,宁波市北仑区检察院对涉嫌交通肇事的犯罪嫌疑人王本朝作出义工惩教及附条件不决定的案例,引发舆论对“行善代刑”的广泛热议。支持者认为,这一管教措施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不但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自我改造,赎罪自救,还能教育和警示他人。反对者则认为,这一做法不仅没有法律依据,也不符合刑事诉讼原则,检察机关无权对刑罚的方式进行创新。

应该说,无论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对符合条件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参加公益服务的社会效果都是认可的,分歧主要在于这项制度是否有法律依据。现在来看,实践证明附条件不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立法机关对这项司法改革成果给予了充分认可,并在修改后刑诉法中有所体现,这也解决了法律依据上的根本分歧。综上,对被附条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实行义工惩教制度有其可行性。

二、设立义工惩教制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做义工是否需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自愿

有观点认为,自愿是义工的基本原则和前提,被强迫去做的不是义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也明确指出,志愿服务以自愿、无偿为前提。因此,要求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义工,必须征得本人同意,不得强制。然而笔者认为,一般意义上的义工与义工惩教制度不完全一样,不应以自愿为前提。第一,被附条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本质上实施了犯罪并符合条件,尽管从教育、感化、挽救的角度考虑,对其作出不处理,但仍应给予一定的惩罚。而要求其做义工是符合未成年人特点和能力的惩罚方式,符合对未成年罪犯“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第二,《修改后刑诉法》第272条第3款规定:被附条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考察机关的要求接受矫治和教育。因此,做义工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义务,不需要自愿这一前提。第三,如果义工惩教制度以自愿为前提,那么如果被附条件不人都不愿意的话,这项制度就可能会作废。第四,义工制度的目的和实质是要通过帮助他人和社会,同时提高自己。对被附条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而言,如果能自愿去做当然最好,即使并非自愿,但能够按照考察机关的要求进行义务劳动,同样符合义工制度的目的和实质要求。

(二)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义工是否应有年龄限制

实践中,担任义工的主要是成年人。有人提出未成年人属于限制行为能力的人,不具备相关能力,不宜做义工。也有人提出,义工有很多种,不应有年龄限制。笔者认为,实践中有些义务劳动要求具备相应的技能,并不适合未成年人,如担任抢险救援的志愿服务者。但有些义务劳动,如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照顾老人、儿童等活动,未成年人也可以做。因此,未成年人可以做义工,但应有年龄限制。笔者认为,根据实践经验,年龄限制在16周岁以上比较合适。

(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义工是否应有种类限制

义工包括很多种。《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提出的志愿服务有:着眼于讲文明树新风开展的志愿服务行动,包括普及文明风尚志愿服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提供医疗卫生志愿服务、社会治安志愿服务、保护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着眼于扶危济困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包括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居家养老、扶残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以关爱帮困、便民利民为重点,开展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等等。上述志愿服务中,有的需要专业技能和经验,如提供医疗卫生志愿服务、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等,因此不适合未成年人。有的不需要专业技能,如参与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居家养老、扶残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等,未成年人均可参加。因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义工应有种类限制。

(四)以什么方式宣布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义工惩教

各地检察机关做法不一致,有的口头宣布,有的书面通知;有的发“社会服务令”,有的发“社会公益劳动服务通知书”;有的在受理案件后初步判断有可能作出附条件不决定,即征得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同意后,安排做义工,有的则在正式作出附条件不决定后再通知开始做义工。笔者认为,义工惩教制度涉及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监护人和社区、福利院等相关机构和组织,应该有正式书面文书,可在附条件不决定书中予以明确。同时,考虑到办案时限和尽可能迅速审结案件等问题,检察机关可在受理案件后初步判断是否有可能附条件不,即安排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公益劳动,并在正式决定附条件不时,综合考虑其前期做义工的情况合理确定义工期限。

(五)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义工的情况应由谁来监督考察

各地在探索中做法不一,如江西省宝应县检察院与该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制定的《关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参与社会服务的试行规定》第3条规定:“对于符合参与社会服务条件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由县检察院依法作出附条件不后提出,经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指定有关镇(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明确专门机构执行,敦促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自觉参与社会公益服务……”江西省永修县检察院制定的《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附条件不实施办法》第13条第2款规定:“附条件不决定生效后,本院将会同县司法局以及人民监督员组成考察小组,对适用附条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察。”

笔者认为,修改后刑诉法明确规定附条件不的监督考察机关是检察院,因此义工惩教制度的监督考察机关当然也应当是检察院。但对此应作广义理解,并非所有工作都由检察院来做。一来检察机关办案任务繁重,承办人难以承担所有监督考察工作;二来此处的监督考察实质上类似于社区矫正中的监督考察,司法行政机关及社区工作人员更有经验。因此,可以由检察院牵头成立考察小组,吸收司法行政机关、社会公益组织、未成年保护机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所在社区、学校等机构代表参加,共同制定监督考察计划。对于一些相对专业的矫治和教育工作,可以委托社会观护工作站、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专业机构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从各地实践经验教训来看,监督考察工作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对检察机关承办部门和承办人员要设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实践中,由于附条件不的考验期较长,且安排义务劳动、考察帮教需要做大量的协调工作,办理一件附条件不案件的工作量远远大于办理一件案件,一些承办人员不愿承担考察帮教任务,甚至干脆选择了事。二是要充分调动相关单位和组织的积极性。安排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义工,需要社区、博物馆、图书馆、敬老院等相关机构和组织的支持和配合,如果他们没有积极性,考察、监督就很可能流于形式。

三、关于义工惩教制度的具体方案建议

为认真落实修改后刑诉法,进一步贯彻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笔者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司法实践,建议制定附条件不义工惩教制度细则,具体如下:

第一条(适用原则)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实行义工惩教制度应当坚持以下原则:1.严格依照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规定适用的原则;2.保障被害人合法权益和尊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基本权利并重的原则;3.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个别化以及相称的原则。

第二条(适用主体)对于同时具有下列情形的案件,可以适用义工规定:1.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符合附条件不条件的。

第三条(不适用主体)对于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案件,不适用义工规定:1.不满16周岁的;2.不具备劳动能力的;3.其它不宜做义工的情形。

第四条(决定主体和程序)检察院受案后,符合上述条件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主动申请或者检察院提出建议的,经检察院指定有关社会公益、志愿服务机构或组织执行。

第五条(义工场所和范围)本规定所指的义工范围包括:到敬老院、养老院、孤儿院、儿童福利院,图书馆、博物馆,大型活动举办地,红十字会、慈善会,民政、环保、交通等场所、机构和公益组织,开展扶助弱势群体、救济贫困、科普教育、保护环境、维护交通、宣传法制等活动,以及担任大型活动志愿者。

第六条(义工时间)对拟作出附条件不决定的,考察期间为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义工累计时间为30小时以上100小时以下,并且应当在案件审查终结前结束。具体考察期间和义工时间,由检察院根据案情、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工作和学习时间确定。检察院可以根据犯罪嫌疑人的表现,决定缩短或延长考察期间和义工时间。

第七条(考察主体和程序)检察院负责考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义工的表现,要敦促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自觉参与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考察其认罪悔罪态度,促使其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执行机构应当根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义务劳动期间的表现,出具工作表现和思想转化报告,作为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或者的重要依据。

第八条(考察后处理结果)对于做义工期间表现良好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依法作出不决定;没有遵守义工考察期内义务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依法提起公诉。对于参与社会公益服务过程中有违法或者犯罪行为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检察院应当依法变更强制措施。

第九条(义工要求)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义工,一般进行无薪公益劳动,不得为商业活动提供服务。义工的执行机构可以对存在家庭生活困难等特殊情况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予以适当补助。任何机关和个人不得利用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义工牟取商业利益;所安排活动应当适合未成年人的身心状况,不得安排其从事重体力劳动和危险劳动等。对正在就学或正在就业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将做义工的时间安排在课余或工余时间,不得影响其正常学习和工作。检察院和义工的执行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注意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隐私,进行义务劳动的场所应当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区域保持一定的距离。

第十条(检查监督)检察院应加强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义务劳动的法律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对其做义工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案是对被附条件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实行义工制度的原则方案,实践中应当根据不同情况进一步细化工作范围与方式。例如,安排到图书馆做义工,可以根据图书馆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制定更具体、操作性更强的工作办法。

注释:

[1]2010年7月修订的《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第三条。

[2]2008年10月的《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第1条。

[3]《香港志愿机构及义工制度对内地社会保障的启示》。

[4]龚万达:《志愿服务20年――中国志愿服务研究综述》,载《辅导员工作研究》2010年11期。

[5]马婷婷、罗鹏:《“社会服务令”相关问题分析》,载《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10月。

[6][德]克劳思・罗科信:《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106页。

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篇3

关键词: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活动建设;保障建设

在寒暑假和双休日,有一支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活跃在高邮车逻镇社区,其作用越来越受到孩子、家长、学校和政府的重视,其协助关工委、社区教育中心举办校外教育辅导站,连续三年为市、县提供观摩现场,受到了原教育部副部长、江苏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王湛的充分肯定,《新华日报》等媒体进行了宣传推介。从2012年开始,车逻镇社区教育中心开展了《强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社区育人”功能》省级课题研究,本文从车逻镇社区角度对加强农村基层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和管理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

一、明确教育志愿者队伍的招募管理和组织领导机构

社区教育志愿者必须坚守信念,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要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必须尽己所能,不以志愿者的身份从事任何盈利性活动,帮助孩子,服务社会。

车逻镇社区教育志愿者是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关工委、文明办、共青团、妇联倡导,由社区教育中心具体负责统一的招募和管理。为方便有效地开展工作,志愿者经批准后进行登记注册,发放《车逻镇社区教育志愿者》证书,即成为社区教育志愿者。社区教育志愿者接受社区教育中心的统一安排指挥,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二、制订一套教育志愿者管理制度和章程

车逻镇社区教育中心制订了社区教育志愿者的管理制度和章程。在社区教育志愿者管理制度和章程中,规定了志愿者的基本条件、志愿者的招募、登记注册、分级和注销。明确了志愿者的服务内容、权利义务、日常管理、培训与奖励等内容。

有好教师就有好学校,同样,有好的志愿者就有好的社区教育,就能充分发挥社区育人功能。“专业技能”是志愿者的立身之基。同时,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孩子的期盼,客观上要求志愿者务必勤于学习,不断以新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三、关于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1.凝聚“五老”力量

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老艺人,这“五老”队伍是我们做好志愿服务工作的主体力量,目前共有“五老”82人,其中18人正常参加活动。他们中有省劳模、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陈普山同志,有二胡能手、爱好曲艺的周道元先生,有吹拉弹唱、一专多能的文化站老站长陈德璋同志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些老同志充分发挥他们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时空优势、亲情优势,为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2.动员在职教师、大学生村官等争当志愿者

镇教育中心校从211名在职教师中,推荐26名党员、骨干教师光荣地成为首批志愿者,大多是扬州市、高邮市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他们为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

四、关于教育志愿者队伍的服务内容

车逻镇教育志愿者成立爱心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构筑“德育”课堂,开辟公德育人新天地。开设科技创新辅导,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培养青少年多方面的才能。举办文化学习辅导,提高基本技能技巧。

近三年,车逻镇社区教育中心组织志愿者免费办班,开设舞蹈、二胡、笛子、绘画、书法、口语交际、思维体操、自然探索、百树林文学社、电脑十五个兴趣班,吸收学员400多人。

为了检查教育效果,社区教育中心还建立了考核奖励制度,对接受志愿服务的孩子进行考核验收,观看他们的才艺展示和成绩展示,对成绩优秀的学员发给奖状和奖金,对完成任务好的志愿者进行表彰奖励。

五、关于阵地建设和经费来源

车逻镇党委政府坚持“科教兴镇”战略,把发展社区教育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区公共服务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镇“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全面落实齐抓共管、协调共建。明确经费由镇财政承担,专项经费“一事一议”,并逐年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搭建服务平台,真正让孩子们感到“学者有其所”“乐者有去处”。

目前,社区教育中心占地32亩,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建有标准教室12个,配备了教师办公室、书画室、音乐室、图书室、图书阅览室、多媒体教室、乒乓球室、健身房、舞蹈房,有36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1个,图书8000多册,多媒体、音响、一体化文印等设施齐全。

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篇4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活动课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一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授课每周、每班,开2—3节课,启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师资队伍培训;二是课题中心组与政府具体落实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活动项目、形式等,并签订有关的实践活动协议;三是启动六大类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如下:

(一)启动抚优、助人类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

(二)启动宣传教育类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启动环保卫生类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

(四)启动军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军事基础知识教育、军事基本技能训练、组织纪律教育、人民军队光荣传统、军事现代化、国防教育等。

(五)启动社会生产劳动类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工农业生产劳动、公益劳动、校园劳动等。

(六)启动参观游览类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配合专题教育进行参观考察、参观德育基地、科技园地、观赏游览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等。

人的成材是先天和后天的统一,素质和教育的统一。劳动实践是人人成材的重要环节。通过劳动实践能促进知识的形成,良好素质的养成。而一定的技能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重要本领。但人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并非生而有之,它是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塑造人的重要途径。

然而,纵观现在的中小学,多数学校受升学压力的影响,重在追求升学率。因此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倡多时但许多学校还没有真正改变过来。结果培养出了大批高分低能、动口不动手的“君子”,甚至许多所谓的尖子生、高材生劳动观念淡薄,轻视劳动者,劳动素质低下。因此,加强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他们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劳动意识就显得尤其迫切。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关注了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生活方式变革不断加剧的社会背景下,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以适应学化时代、信息社会和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体现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需。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改变了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强调学生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掌握科学方法。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了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实践活动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环境、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当前,全国各地正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努力改变旧课程脱离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的状况,大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意识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了当前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样,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便应运而生。

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通过参加会昌社区与瓯海区环保局、瓯海区文明办、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团总支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青露社联合举办的一次环保宣传活动,使我对社会实践活动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早上到达活动现场,听了领导人介绍关于整个活动的分配工作。在介绍的过程中,我知道了当人们路过时,我和一起工作的青露社社员们需要分发给他们每人一张环保宣传单;当他们希望能更深一步了解环保的时候,我们再负责分发给他们一本由温州市瓯海区环境环保局所编的环境保护宣传资料,并告诉人们如果愿意,可以在环保签名处,签上自己的名字,代表自己对环保的支持;如果人们有兴趣,可以到有奖问答处进行环保知识有奖问答。

看到眼前大家为了环保宣传辛劳的一幕,我不禁感慨万分。

拯救地球,匹夫有责:做一个环境志愿者已成为一种国际性潮流。很多大公司在录用人才时,特别注意应征者是否有参加环抱公益活动的记录,以此来判断其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据报道,美国18岁以上的公民种有49%的人做过义务工作,每人平均每周义务工作4.2小时,相当于2000亿美元的价值。在日本及欧洲各国,做环保志愿者也是公民普遍的常规行动。在我国,做环保志愿者日益成为风尚。各地公民自愿去内蒙古恩格贝沙漠植树;深圳市民自发到长江源头建自然保护站;北京大学生周末去社区进行垃圾分类宣传;西安有“妈妈环保志愿者活动日”;吉林志愿者多次组织大规模环保公益活动……这些行动影响着更多的人,环抱志愿者的队伍正在不断扩大。

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篇5

[关键词]高中生志愿服务问题对策

1993年,发起实施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吸引了广大青年加入志愿者服务行列,也吸引了众多研究者关注志愿服务活动。在政府的推动和鼓励下,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的指引下,广大学生积极投身扶贫支教、社区发展、抢险救灾、扶危济困、城市文明创建、环境保护、大型赛会等领域的志愿服务,如在南京举行的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有众多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也包括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志愿者行动已经成为动员青年学生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随着高中生志愿者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志愿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中生志愿服务活动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因此,研究高中生中开展志愿服务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克服不足,提升志愿服务实效显得非常重要。

一、高中生开展志愿服务的意义

1.开展志愿服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志愿服务精神则对志愿者提倡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互相帮助,其精神的精髓是无私奉献。在高中生中开展志愿服务,引导他们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在做好事、献爱心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这有利于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到实处。

2.开展志愿服务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有力抓手

高中生开展志愿服务,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致力于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净化了校园风气,营造了良好的道德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着周围的教师和同学。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广大高中生中广泛践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以关爱消除隔阂、以奉献凝聚人心,促进校园形成人际和睦、充满关爱的氛围,影响和带动学校师生自觉将自己纳入到这种道德环境中,能动地与校园氛围良性互动,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与形成。

3.开展志愿服务是促进高中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提出,中小学要把志愿精神有机融入到《品德与生活》等课程的教育教学中,要将参加志愿活动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也可作为学生评优、高校选拔的重要参考因素。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自我责任的认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需要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开展志愿服务势必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深入了解情况,这将为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提供一个认识社会、走进社会,提升自己的渠道。高中生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将接触到社会中各个群体、阶层的真实情况,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通过与他人、与社会的接触,促使自己加深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认识,理解这一角色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在丰富自己社会阅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当前高中生开展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1.活动组织自上而下,组织形式单一

当前高中生参加志愿服务的主要形式是由学校团委组织发动,以班级或志愿服务队为单位整体参加。根据《上海中学生报》2013年3月25日的报道,在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中,74.3%主要是在学校的组织下参加志愿服务,12.3%通过公益组织参加志愿服务,还有13.4%的学生则是个人行动,这说明学校组织是目前青少年参加志愿服务的最主要途径。学校作为志愿者服务的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其优势在于在组织发动环节上,通过行政的力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广泛地将志愿服务的要求告知到每位学生,从而使活动更加高效有序。同时,学校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可以在活动的参与环节上能够较好地控制安全责任风险。

2.活动项目以公益性劳动和志愿服务为主,活动内容单薄

高中生的志愿服务大体上分为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两类,受制于高中生年龄特点和面临的“高考指挥棒”影响,中学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大多以适宜适量的指导思想结合志愿服务的热点时段、上级部门的工作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如环境保护、社区活动、大型会展、大型运动会等活动服务,以此增强高中生的志愿服务意识。

在校内的志愿服务中,一般以校园卫生打扫、校园活动服务、文明服务、图书馆、食堂实验室等场地服务为主,在校外开展的志愿服务大体可分为环保类、爱心类、文明创建类三种类型,环保类志愿服务目前主要体现在为社区打扫卫生、收集废旧品、进行环保宣传等;爱心类志愿服务主要体现为去福利院陪伴孤儿、去敬老院陪伴老人,或在街头进行爱心募捐、在校园举行爱心义卖等,文明创建类主要是进行行人的文明出行宣传、在地铁、车站等场所进行秩序维护和人员引导,在风景名胜区、博物馆等地方进行参观讲解、秩序引导、现场咨询等便民服务。这些活动相对对服务的技能要求不高,活动的辐射面较窄,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成就感相对较低,志愿服务活动很容易就流于形式。

3.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学生参与动力不足

虽然2009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要求进一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保障和激励机制,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加入志愿活动内容,可作为学生评优和高校选拔招生的重要参考因素。但在实际过程中,中学更多的是提倡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在考核环节中,学校对高中生参加志愿服务的考核绝大多数是以寒暑假中接待单位的盖章证明以及本人的活动总结,存在着“一张表格走过场,一个公章说了算”的现象。因此,志愿服务的考核对于高中生而言是人人都能过关,个个都能通过,这就难以发挥志愿服务作为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要指标的作用和功能。

三、提升高中生志愿服务实效性的对策措施

1.加强宣传力度,为志愿服务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当前,志愿服务已被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所知晓和认同,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片面的看法和认识,认为志愿服务就是在“雷锋月”或学校重要活动期间进行打扫卫生等义务劳动,甚至将志愿者仅仅看成是“义务劳动力”。因此,学校及社会要加大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力度,要在广大学生中进一步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在新生入校、特定节日、重大活动期间,大力宣传和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健康开展储备足够的人才。同时,学校要明确志愿服务的功能定位,激发高中生的参与热情,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投身志愿服务活动中实现个人价值。

2.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提升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动力

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对高中生进行青年志愿服务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与高中生的学习、成长、发展有关联的多层次、多样式的学生志愿者表彰激励制度,以增强高中生自我成就认同,提升自我价值,长期保持参与青年志愿服务的内在动力。

学校要梳理现有表彰评定、荣誉授予、升学资格认定等激励措施,把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评价作为参评指标纳入其中;学校要逐步形成以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次数和组织评价、服务对象评价为依据,对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客观评价,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时间为主要内容的认定制度和奖励制度;学校要定期组织校园志愿服务明星、优秀志愿服务队、学雷锋先进典型等各项评比,树立身边榜样,通过在学雷锋主题活动月、志愿服务月等主题教育活动中进行集中表彰,利用校内宣传栏、广播站等方式广泛宣传本校的志愿服务先进事迹,在学生中倡导“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价值取向。

3.依托校内外服务项目,推进志愿服务平台化

学校要积极拓展学生志愿服务的项目,发挥校内校外两种资源,依托校内外的服务平台,将志愿服务覆盖到校内,延伸到社会。

学校可通过设立和开辟校内的志愿服务岗位,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内的绿化清洁,文明督察,节能环保,图书馆、实验室的图书资料、实验器具的整理摆放,以及运动会、艺术节等学校重大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同时,学校要积极建立与周边社区、政府职能部门、文化场馆等的共建关系,大力开拓校外阵地,引导高中生在健康、环境、卫生等领域寻找服务内容,比如,围绕公共文明交通,在繁华路段、地铁站台开展交通文明劝导志愿服务;围绕保护环境、关爱自然,在社区、公共场所开展捡拾垃圾志愿服务;围绕关爱孤寡老人,开展敬老志愿服务;围绕公共场所文明秩序,开展旅游景点、文博场馆秩序维护志愿服务。

4.适应移动互联的发展,提倡“碎片化”志愿服务

随着移动互联的发达和普及,特别是微博、微信等应用的兴起,移动互联的便捷性、社交性、互动性的特点使得高中生们了解资讯、获取信息、参与评论的渠道和方式大为丰富。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发挥移动互联的优势和特点,结合传统的组织形式搭建志愿服务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即时和交互性平台。要借助移动互联的功能,增加志愿服务的形式,提高志愿服务的便捷度,使更多人能参与志愿服务,如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转发网民的求助信息,开展网络公益调查,通过“随手拍”查找汉字使用不规范的地方,公布社会不文明现象等等,不断丰富新时代的志愿服务形式。

学校也要结合当前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和行为活动习惯,突破之前传统的集中式的志愿服务,提倡“碎片化”志愿服务,引导学生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服务他人,服务社会,鼓励学生“人人都做志愿者,随时随地做公益”。比如,在校内引导学生养成垃圾随手捡起,出门随手关灯,课间擦净黑板,捐赠争先恐后,献血排起长队……的文明习惯,真正将助人精神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准则,把志愿行动作为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姜思哲.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社会机制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30-132.

[2]杨云涵.论志愿精神与我国青年志愿者的激励方式[J].南方论刊,2011,(2):69-71.

[3].新形势下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0,27(5):135-136.

[4]应露晨,黎霞芳.我国青年志愿者组织的产生及其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09,(04):56.

[5]任朋辉.论志愿服务法制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3,(05):273-274.

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篇6

在8月28日举世瞩目的南京青奥会闭幕式前,有这么一个花絮,刚下飞机的国务院总理随即看望了青奥会的志愿者代表,鼓励他们要弘扬志愿者精神,向社会传递“强大的道德力量”。

此后的9月23日,总理再次对志愿者做出重要批示。在回复白求恩志愿者协会的来信中他再次嘱托青年学生:志愿者服务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希望千千万万的志愿者一起传播守望相助的正能量,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好风尚。

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总理两次对国内志愿服务活动做出高度评价和殷切期望,在引发社会广泛热议的同时,也在全社会掀起了志愿者活动的热潮。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抑或通过主动发起、抑或通过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主题活动,向社会传递他们对于贡献和谐社会建设的良好意愿,同时也展现出他们对于服务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负责任形象。

应该说,这既是道德力量的进一步释放和更大范围的传递,同时也是志愿者精神的一次本源回归。从公众普遍的认可来看,志愿者精神很多时候与我们熟知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等联系在一起,但伴随着整体经济形势的不断向好,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思潮下社会责任的快速发展,新时期的志愿者精神已不单单停留在道德提倡和风气开化的层面,而是与社会责任建设、社会公共治理、社会服务创新等一系列更加具象、更加精细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

这种有机联系与道德释放,不仅为组织或个人履行社会责任、担负公民义务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新的载体,同时对于进一步加强“组织―公民―社会”,“义务―公益―责任”的有效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这也同时要求我们对于志愿服务的审视和评价,除了传统的志愿者人数、项目资金投入等指标之外,同时也需要从志愿服务更为核心的规范化运营、科学化管理、可持续开展等方面去综合权衡和规划发展。具体来看,笔者认为不妨从如下三个方面去做一些初步的尝试:

关于记录:大数据服务综合管理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服务记录制度是建立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基础制度,通过建立起客观真实、信息通畅、内容适当的志愿服务信息数据库,不仅有利于完善志愿服务广泛、深入、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对于组织或企业自身通过志愿者项目的统筹,进而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也具有重要作用。

志愿者服务记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据了解,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对志愿者提供服务的情况并没有记录,少数开展了志愿服务记录的地区,也存在着做法不一的情况,比如,应该记什么、怎么记、谁来记、怎么用存在很多困惑,而在记录形式、记录内容、格式和程序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所以在这里,笔者愿意重新赘述一下关于志愿者服务的几个原则。其中就包括:“自愿而不是强制的”,“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持之以恒的而不是偶尔为之的”等,应该说目前的志愿者服务记录更多还是源于自发、处于无序和相对混乱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违于志愿者服务记录的初衷和原则。

要改变这个现状,真正发挥志愿者服务数据库资源协调、管理到位、数据分享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从相关的立法和规范层面出台文件、厘清认识、统一规范。而事实上去年民政部的《志愿服务记录办法》(下称《办法》)就清晰明确了志愿者服务记录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如何规范的问题,同时《办法》还对信息范围、信息类别等做了规定。

如,《办法》第五条至第十二条规定,志愿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志愿服务信息、培训信息、表彰奖励信息、被投诉信息等五类关键环节信息是志愿服务记录必须包括的内容,在每一类信息中,又分别确定了一些必记信息项。《办法》同时指出,记录信息是为了规范服务、深化管理,要考虑社会的接受度,为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便利。

关于计算:除了时间,还有什么

所谓“服务”,是指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特殊需要。这也就增加了志愿者服务统计和核算的难度。通行的处理办法是按照通过计算志愿者服务的时间来作为衡量志愿者贡献的主要依据,而《办法》也将此作为志愿服务信息记录的核心内容。

但目前争议最多的是,志愿服务时间要不要因志愿者提供服务不同而区别计算。因而有观点认为,实施难度高、劳动强度大、专业化程度高等志愿服务不同于其他的一般,同等时间内志愿者的付出也存在差别,因而此类服务也理应按照区别于一般服务统计的方法进行统计。

类似的争论很自然让人联想到经济学中关于“价值”的定义,对于“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强调和解读在于,尽管从形式上看有各种各样的劳动,但从实质上看都是消耗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过程。而笔者也认为,尽管价值表现有大有小,服务形式千差万别,但如果从志愿服务的精神本质来看,志愿者付出的劳动却没有高下贵贱之分,都代表着组织(个人)对于奉献社会、服务民生的良好祝愿和行动。而在《办法》出台之后,也做出了相关说明,认为“志愿者参与不同的志愿服务项目只是服务分工的不同,同等时间内的服务价值是一样的,其时间记录也不应区别对待”。

在这里,笔者还想讨论的,志愿服务时间的计算,除了志愿服务时间,是否还有新的统计标准和核算方法?触发笔者认为此讨论必要的,在于“以献血、募捐等形式的志愿行动似乎并不适合按照时间记录,同样也不宜按照一般服务的标准进行统计”。对于这个问题,《办法》没有纳入到调整范围,也明确指出“不宜折算成志愿服务时间。”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目前来看,没有!尽管志愿者服务的精神以及志愿者行为的本身并不(甚至是不主张)看重服务的汇报和反馈。但笔者认为,通过结合相关的政策规范和鼓励办法,同时建立类似服务星级评定制度,对于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推出更加人性、准确的计算或量化方法,不仅有利于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同时对于志愿者自身的尊重、对于推进志愿服务的科学发展、健康有序也有重要意义。笔者同时更愿意相信,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和社会力量也将逐渐汇聚并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贡献于社会的可持续美好未来。

关于配置:用来交换,为什么不

“服务能不能交换?”

“当然可以!”

“那么志愿者服务呢?”

“……”

我甚至能想象到很多人错愕的表情和一脸的茫然:服务是自愿的,为什么要交换?服务千差万别,跟谁交换?服务还不是实物的,怎么交换?

事实上,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纯属猜想的情景,却在去年的成都锦江区社区教育中心看到了实现的可能。外国友人来中国想学习一些中国传统文化项目怎么办?在这里,他们可以通过教社区居民学英语等“交换”学习自己愿意学习的项目。

这是锦江区社区教育中心推行的“中外志愿者服务交换”的社区教育国际化新模式:外籍志愿者走进条件成熟的街道市民学校或社区学堂(学苑),以课堂、沙龙、广场游戏、亲子活动等方式,向市民提供英语教学,并介绍交流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等;中方传统文化艺人志愿者,则向外籍志愿者传授中国民间技艺,如剪纸、舞龙、太极、刺绣等。

锦江区社区教育中心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颇为自豪,此举增加了文化融合、双向理解,不仅有利于推进锦江社区教育国际化进程,同时也能增加外籍人士在社区教育活动中的成就感,以及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那么,企业志愿者的服务如何交换?在外资企业中比较常见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规定:在企业员工参与志愿服务时间达到一定的数量时,企业将向该员工提供一定期限的带薪假日。此外,也有企业将企业志愿者的服务纳入到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考核和预算中,如该企业的员工志愿者如果自发服务某项志愿者活动达到一定人数和一定的时限后,企业将会正式考虑通过资金预算或者项目支持的方式负责该项活动的后续推进。

如前文所说,如果我们认可了“志愿者服务是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同时又具有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使用价值,那么尽管这种行为的初衷是自愿的,它也具有流通和交换的可能。

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篇7

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加强社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知识经济、加快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社区建设和发展文明社区的灵魂和载体。因此,乡镇社区教育应从教育人手,以文化为纽带,提高农村居民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健康向上、求知好学的社会氛围,为提升社会文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从事乡镇社区教育的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社教工作的责任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加强镪导。探索构建社区教育的管理模式

(1)强化领导,健全社区教育组织。新集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教育工作,把社区教育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成立了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制订了社区教育长期规划和近期计划。形成以镇社区教育领导小组为核心、社区教育中心为主体、社区学校和村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建立包括党校、人口学校、老年学校、假el学校、文化站、司法所、妇联以及志愿者服务站在内的社区文化教育宣传网络;建立包括镇人力资源保障所、农副业服务站及农业示范基地在内的科技推广网络;还开通镇社区教育中心网站,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平台。

(2)注重协调,完善社区教育机制。社区教育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作为介于政府与非政府行为之间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形态,要确保社区教育健康、有序、规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有效干预。新集镇加强政府对社区教育的统筹领导,首先把社区教育置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审视,将社区教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目标管理范畴,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其次,成立由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机构,统筹协调社区教育工作,并加强沟通和协调,形成“政府主导、社区主体、社会参与”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其三,建立并逐步完善社区教育保障体系,建立以政府投人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妥善解决社区教育的办学经费问题,保证社区教育机构的有效运转。

(3)整合资源,提升社区教育功能。一方面,大力倡导社区内的各类学校、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及企业与社区开展共建,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最大限度地将各类教育资源向社区开发,向社会延伸和辐射,为学员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和场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区内离退休老干部(教师)、专家学者、企业家、在校中小学学生的积极性,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适应社区需要富有社区特色的高素质的社区教育管理及教师队伍,使之成为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重要力量,提高办学质量。

三、贴近实际。开展适应地方发展需求的实用培训

以加强职业培训为切人点,是乡镇社区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重要举措。社区教育必须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新农村建设也必须依靠社区教育。社区教育中心与企业联合,找准需求,主动对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开展订单培训,为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民增收作出积极贡献。主要培训对象是待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和在岗的二、三产业农民。一方面开展农民工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农民工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另一方面抓好职业技能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的,以技能鉴定为手段,有效地安排培训内容,增强农村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

四、满足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教育活动

(1)关爱留守儿童,丰富假日生活。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关爱留守儿童是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的一份责任。2011年暑假,新集社区教育中心启用多个功能室,举办了绘画、象(围)棋、乒乓球、跆拳道、舞蹈、乐器(古筝、电子琴、竹笛)等青少年儿童兴趣班。每天中心大楼门庭若市,热闹非凡,笑声、乒乓声、乐器声不断,洋溢着浓浓的娱乐氛围。在这像似“儿童乐园”的大楼里,儿童们完全放下了学业的压力,感受到了来自心灵深处的轻松感,感受到了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新集社区教育中心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育人为目的,努力满足广大儿童兴趣爱好的需求,让更多的儿童成为社区教育中心的“常客”,使在外打工的家长们多一份安心,少一份牵挂。

(2)志愿服务,奉献爱心。探索专业化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新集社区教育中心于2.011年上半年建立了志愿者服务工作站,成立了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和9支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制定了志愿者服务章程、制度和计划,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技能全面、有奉献精神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自队伍成立以来,服务活动效果明显,社会反响较大,特别是庆祝建党90周年前夕,以张集小学学生志愿者组成的文艺表演队赴敬老院开展题为“爱心奉献迎七一,志愿服务进社区”慰问演出,受到社区各部门的广泛关注,深受孤寡老人们的喜爱。

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篇8

两星期以前,一位十八九岁的青年工人修理桌上的电话机,我停下工作和他攀谈,晓得他是山东某县的初级师范的学生,去年被调到北京学习修理电话机,我就问他:“就你的志愿来说,你愿意做小学教师还是愿意做现在的工作?”他微笑地回答说:“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现在如果用这一类的问题去问我们周围的青年,多数都会回答你口“服从国家的分配”“祖国要我到那里我就到那里”。他们在回答这一问题的时候,态度是坚决的,语调是豪壮的。表现出青年一代献身份祖国社会主又建设壮丽事业的安愿和决心,充分说明国家教育机关和青年团体对青年、儿童进行共产主又道德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逐步培养起青年儿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正确的思想和感情,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把祖国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愿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培养青年儿童的这种高贵品质,始终是教育工作者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应当肯定,这一方面的教育必须不断地加强。

在服从祖国建设需要的大前提下,可不可以有个人的理想和志愿?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正确地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本身就应当包括着理想和志愿的教育,指导青年、儿童把服从祖国的需要和个人的理想志愿正确地统一起来。可是有些教育者和青年工作者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却存在着一些偏向,他们在纠正青年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不良倾向的同时,却错误地认为青年抱有任何理想和志愿都是不应该的。因而,青年的某些正确的理想和志愿也往往受到干涉,认为是“个人打算”“好高鹜远”。例如,有些青年志愿作一个保卫祖国边的战士,自动报名服兵役,写决心书,却被说成:“不安心工作”“想出风头”等等,大大地打击了他们的政治热情。

教育者的责任不是干涉青年、儿童不许他们有任何理想和志愿,而是要善于培养他们的符合人民利益的高尚理想和志愿,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密切地面系起来。我们必须教育青年一代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首先,在祖国大地上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应当成为青年一代的共同的伟大理想,指导青年修养锻练成为革命的爱国主义者,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英雄模范作为自己典范。树立起远大的和具体的奋斗目标,愿意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诚实地劳动,发挥出自己的体力和智慧、作出杰出的贡献。必须教育青年认识到为人民服务的一切劳动都是光荣的,特别应当重视直接生产物质财富的工业、农业中的体力劳动。批判和清除把劳动分为高下等级、轻视体力劳动、闹个人名誉地位等资产阶级思想,在青年、儿童的思想上培养起做一个忠诚的、优秀的劳动者的理想和志愿,必须教育青年一代正确认识国家需要和十人志愿的关系,时时刻刻把服从国家需要放在第一位,在服从国家需要的前提下来考虑自己的志愿。认识到,一味强调个人的兴趣与志愿,不服从祖国建设需要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行为是很可耻的。使他们懂得,党、政领导机关考虑人们的工作、学习的时候,除根据国家需要外,同时也考虑到各人的志趣和特长等,尽可能把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前途正确地统一起来;,这样做法,对国家和个人都是有利的。可是国家需要和个人志愿发生抵触的情况也是常有的,这时候,作为一个革命青年就座当坚决服从国家需要。必须教育青年一代,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自己所处的具体杯境以及自己的经验才能、健康状况等条件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研究,从实阮出发来考虑自己的理想和志愿,把自己的理想和志愿建立在现实的物质基础之上,这样的理想和志愿就不至于成为缺乏任何实现可能性的空想、幻想。按照上述原则指导青年、儿童正确地考虑自己的理想和志愿,培养起符合人民利益的理想和志愿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完全必要的。

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篇9

如何破解全国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经费短缺两项难题?笔者以为下述实践教学可以采用。1.大学生社会调查。1997年,清华大学刘美珣教授等国内首创“大学生假期返乡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法:放假前教师布置给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调研任务,假期学生返乡调查(通过亲友帮助,社会调查容易实施),开学后学生交调查报告,思政课理论教学时联系学生社会调查实际。社会调查已经成为全国高校实践教学最普遍的教学法。在这次问卷调查中,调查全国40所高校,有29所搞学生社会调查,是这些高校采用最多的教学法。有的学校搞假期返乡社会调查,有的学校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社会调查。2.大学生为社会志愿服务。2005年初,为破解全国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开发难题,笔者国内首创“志愿服务”实践教学试点。为防止学生社会实践没有单位愿意接待,笔者设计的实践教学法是:大学生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志愿者”为主题,学生用专业技能或者公益活动假期返乡为家乡基层单位(工厂、农村、学校、社区等)志愿服务。教改试点班级是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3个班级学生,53%的学生用专业技能为基层单位设计、安装局域网,组装和维修计算机;47%的学生为基层单位公益服务,举办邓小平理论和科学普及宣传栏,到敬老院志愿服务等。许多单位给我校写来感谢信,北京佑安医院给我校来信中说,“你校学生为我单位提供计算机技术服务,展示了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此种社会实践值得提倡。”学生为社会志愿服务,社会基层单位自然愿意接待学生社会实践,互利双赢机制突破了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的瓶颈。3.大学生志愿服务结合社会调查。2011年,笔者在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周”试点“志愿服务结合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法。学生在为社会志愿服务过程中结合社会调查。学生为基层单位志愿服务,受到基层单位欢迎。与实践单位的实践接待人员熟悉后,在志愿服务中结合社会调查,就容易实施。既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奉献精神,又使学生调查国情和基层,更深刻领会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倍增。4.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展览馆。学生小组课余时间乘公交自行参观免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免费的公益德育展览(例如,“学雷锋展览”“反腐败展览”等),这是很好的实践教学法。学校没有必要租车组织成百上千学生参观。上述四种实践教学法成本极低,并且志愿服务实践教学服务社会,受到社会欢迎。这些教学法可以一定程度改善全国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经费短缺的难题。

(二)破解全国高校实践教学师资短缺难题

许多教师受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认为实践教学就是教师组织学生校外参观,一名教师无法组织和管理几百个学生校外参观。如何破解实践教学师资短缺难题?笔者所在学校政治理论教育学院在实践教学上统一调配全体思政课师资的方法可资借鉴。我校实践教学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四门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每门课的1/4学时安排为实践教学,主要教学法是看视频(或DVD、或者观看政治教育影视)后讨论问题,视频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第二部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主要是校外社会实践,专门安排32学时,2学分。校外实践分为个项目与集体项目。个人项目有:学生小组“参观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例如,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参观反映“”的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等),或者参观公益德育展览(例如,“学雷锋”或“反腐败”展览等),或者观看政治教育影视,学生小组任选一项。集体项目有:在校外社会调查、校内调查、校外志愿服务、校外志愿服务结合社会调查、创作和表演德育文艺作品(小品)等实践形式中,学生小组任选一项。通过师资调配,全院思政课教师每学期无论有无思政课教学任务,都要指导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1-2个班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全院四,!门思政课教师统一调配,互相协作,破解了师资短缺难题。

(三)破解全国高校实践教学学生安全难题

如何破解学生校外实践人身安全难题?一是把学生实践教学规模由大化小。把传统的实践教学教师带领大批学生校外参观或参加生产劳动等,分解为学生小组(3-5人)校外参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避免了人多,秩序混乱,有利于保障学生社会实践安全;二是教师指导学生注意社会实践安全。教师在实践教学指导讲座中,首先重点指导和强调学生高度重视社会实践人身安全,注意社会实践的交通安全和实践场所安全。教师指导学生重新学习《大学生安全知识手册》。三是请社会实践单位接待人为学生讲“社会实践安全注意事项”。四是学生小组组长负责与学生互相关照相结合。每个学生小组推选出组长,负责学生安全和实践任务的实施。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内的学生团队协作,互相关照实践安全。学生在小学、中学、大学都持续不断接收校内外安全教育。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成人,具备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一些学生已经在课余时间到校外参加专业实习、志愿服务、家教等形式的社会实践。笔者这套校外实践方法已经实施4年,没有出现学生校外实践安全问题。

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篇10

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心理疏导长效机制

一、前言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伴随而来的工作机会的快速增多,使得越来越多原本就向往大城市生活的农村青年放弃祖祖辈辈赖以生计的农业生产,背井离乡到大城市辛苦打拼以谋求更好的生活。

在大量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的同时,农村地区也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问题,大多数农村地区都是爷爷照顾孙子的生活起居和上学,但是由于老人的宠溺,家庭教育的确实及其父母关爱的缺少等,使这些留守儿童在心理、家庭教育、学习成绩等方面的问题成为普遍现象。而近年来随着志愿服务力度的不断加强,使得本身就将服务地方经济作为四大基本职能之一的高校更是积极发挥自身各方面的优势,以关爱留守儿童健康发展为主要关注点来开展志愿服务。但是在志愿服务实际进行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怎样能更好的利用高校在人才、技术、知识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以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主要着力点,建立起一个长效的服务机制,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二、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目前阶段留守儿童大多跟自己父亲或者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

蚌埠作为安徽省第三大城市,据2016年蚌埠市政府、民政局、教育局和公安局对本市区留守儿童联合摸底结果显示,截止2016年7月,蚌埠市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共有53956人,留守儿童问题最严重的五河县达到24757人。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很突出的社会问题,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在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还是在其他家庭教育方面,他们都需要来自父母的细心呵护以及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给予引导,而他们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应有的来自父母的呵护和关爱,很容易产生认知,价值观的偏离和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现阶段留守儿童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疏于照顾,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

据统计,现在农村地区由接近80%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在孩子成长发育的正常阶段,父母都会成为他们获得心理安慰的重要途径,大多数孩子会在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及时和父母沟通使得问题得以及时解决,但是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加之隔代亲人对他们的过分溺爱或者其他人的过分苛责,使得他们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性格柔弱内向,心理自卑不愿意与人交流,语言表达能力下降等问题,甚至产生孤独无靠心理或者对父母的不理解导致的怨恨心理等,长此以往会是得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2.学习教育问题

孩子的学习教育主要分为学校教育和家庭学习监督两方面,留守儿童在学校结束学习后,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不在身边,家长对孩子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没有,使得他们在学习方面存在无人过问的状况,逐渐使得他们对学习产生无所谓的态度,进而将精力放在娱乐、打架等方面,对学习不会产生过多的兴趣,使得他们的学习状况越来越不容乐观。

三、高校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作为服务地方经济、保持高素质人才输出的各级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会关注突出社会问题。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为了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让大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发展,承担社会责任,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关怀和校团委的有力推动下,各学生组织和社团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各级媒体和党政机关的高度评价,但是在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1.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流于形式且内容单一

在现有的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学校和学院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学生组织社团在策划活动时,多数注重活动整体的流程和趣味性,且大多活动策划存在延续和抄袭原来活动形式的状况,导致关爱留守儿童的原本初衷被忽视。

2.忽视心理疏导和学习帮扶

留守儿童问题除了本身缺乏关爱之外,最迫切需要改善和解决的问题就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的现状,高校大学生具有专业的基础技能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加之大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年龄差相对较小,能更快的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理应在心理安慰和学习帮扶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从目前安徽财经大学14个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活动开展状况来看,只有经济学院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开始关注这一方面。

3.志愿者缺少专业技能培训,队伍素质较低

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对于志愿者本身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他们在和孩子们交流的时候在语言用词、行为引导等各方面都应该格外注意,这就要求活动组织方在开展活动之前对志愿者进行系列的培训,以保证活动顺利进行。但是在短期活动、志愿者本身学业压力和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指导老师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还是以快餐式的开展为主。

4.活动整体存在经费不足的状况

高校志愿服务与社会志愿服务不同,高校学生本身没有收入来源,但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多需要长时间坐车到偏远的农村,并且需要给孩子们带去关爱礼物和开展活动必备用品等,开展活动经费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得到学校充分的资金支持,但由于部分高校学生活动资金本身就不多,而且各学生组织社团开展活动都需要经费支持,使得在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方面,资金的不足成了最大的障碍。

四、针对现状的解决对策

1.发挥学校人才和技术优势,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只有解决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使得更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肯回到家乡发展就业,才能根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在师资队伍,技术知识的储备等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尤其是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快速的发展,更多的劳动力可以不用离开家乡,留守儿童问题自然也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2.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长期化、内容多样化发展

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应当摒弃之前各自为战,短期凑任务式的志愿服务模式,积极探索项目化运作的可行性,坚持活动的长期进行并且不因社团换届和人员的流动而受到影响。

在活动内容方面,积极拓展线上线下互动模式,合理利用现代化资源。通过不同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本着为留守儿童负责,为学校声誉和为自己负责的原则,不断策划和创新出更有利于他们健康l展的活动。

3.注重对志愿者的培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志愿者的开展活动的专业性是活动开展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高校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应该就基本注意事项以及他们的法律安全教育和学习兴趣培养等关键问题安排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培训,将志愿服务精神落到实处,也使得志愿服务真正发挥其该有的作用。

4.各部门合作建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联动机制

高校虽然在留守儿童关爱问题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真正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关各方打破职能界限,通力合作。学校需要整合自身学生内部资源,积极拓展活动和给予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同时政府部门需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建档等事项,保证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遗漏任何一个人,同时利用政府资源优势,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留守儿童的主流意识。只有高校,政府和社会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联动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才会长久。

参考文献:

[1]李玉华.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研究――以山西大学为例[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谢雨池.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构建与思考[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10),70-73.

[3]韦红霞.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现状及发展研究――以贵州大学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0),68-70.

[4]周湘宁.我国志愿服务制度完善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