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济与茶文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46:55

茶经济与茶文化篇1

1.茶文化的萌芽

晋代、南北朝文人饮茶兴趣大增,有些关于茶的诗词出现,茶这时不仅是一种自然物质,更赋予了文化精神的涵义,发挥着一定的精神作用。

2.茶文化的形成阶段

中唐时,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出现,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里程碑。中国茶道精神第一次出现。

3.茶文化的兴盛时期

到了宋代,我国茶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茶叶文化的发展。宋太祖赵匡胤喜饮茶,他在在宫廷中建立茶事机关,并且将宫廷饮茶按等级分类。这时候出现了茶的礼仪制度,赐茶成为皇帝宠爱大臣,眷顾亲属的重要方式。

4.茶文化的普及阶段

明代茶叶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明代的文人雅士不少留有经世之作,比如唐伯虎作的《品茶图》等。这时候茶具也是各式各样,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清朝时期茶中正式作为出口的一种行业,这时候的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5.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1982年,第一个弘扬茶文化的社会团体在杭州成立,名为“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建立茶文化研究会,名为“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后来茶叶博物馆和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相继建成。茶文化的发展使得各地的茶馆数量俱增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各个地方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茶叶节都以茶为载体,带动了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从茶文化的发展动态可以看出,茶文化的研究和所进行的茶文化活动越来越受大众的喜爱和社会的接受、认可。我国经济发展以和谐科学发展为目标,人们通过举办茶事相关活动,对人们的道德培育和高尚情操的陶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茶事活动可以降低人们的工作压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对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促进中外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可以发展地方特色茶文化旅游,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地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

二、茶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可以从两个范畴来说,一个是广义上,另一个是狭义上说。而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化,同样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茶文化是指以茶为中心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结合。是以茶这个物质为载体,折射出一定的精神内容,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和谐高度熔合的产物。广义上的茶文化内容主要体现在茶中的发展历史、茶艺和茶道、饮茶习谷、茶具、茶诗和茶画等艺术表现形式。狭义的茶文化则专指剔除茶这个物质载体外的精神文明这部分,也就是指茶在被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文化和社会现象。茶文化是优雅、健康的文化,它可以使人们紧绷的心得到舒缓,平衡人们的心理。茶道精神主张以和为中心,主张和平相处,以礼待人。我国茶文化专家沈学政教授认为,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以这个载体来进行文化的传播,将茶和文化有机地进行结合,不仅体现物质文明,同时也是精神的折射。茶文化是通过茶派生出来的,是围绕茶所进行的心理、习俗和行为等现象,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茶文化对茶叶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茶界代表侯罗华认为,如果茶叶经济发展中没有茶文化的传播,茶叶只是一种自然的物质形态,只是一个农产品,一种人们习惯的饮品而已,它的经济价值也远不比上今天这么高。茶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社会功能,可以促进人们对茶叶饮品的消费,给茶叶市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潜力,同时对人们的旅游心理产生正面的影响,进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茶叶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指茶叶的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也得力于茶艺文化的宣传的推广,这两方面共同发生作用,是将来茶业发展的航向。茶叶经济活动如果没有茶文化的溶入,本质上来讲也就只是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单一的经济活动,缺乏传统文化元素,也无法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经济产业。为了将我国的茶叶打造在世界茶叶中的有利地位,提高茶叶产业竞争力,提高茶叶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茶文化是必须进一步宣传和弘扬的。茶文化与茶叶经济就像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要使茶叶经济得到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茶文化的宣传。茶文化对茶叶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茶文化赋予茶叶经济人文精神

“茶是和平的饮料”,茶能净化人的心灵,改善人际交往,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茶文化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通过茶有缘相聚一起,广交天下之友,茶能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减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将现实生活更加美化,将生活质量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中国茶文化有很深的底蕴和积淀,中国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茶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饮品。茶文化的传播使得茶叶经济在亲切、祥和的人文氛围中进行活动。

2.茶文化为茶叶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近几年来,各地举办各种类型与茶叶文化相关的茶叶经济活动。比如“茶叶博览会”、“茶叶展销会”、“茶叶节”、“名茶比赛”等等,这些茶叶经济活动中往往渗透着茶文化;这些茶叶经济活动通过茶文化的宣扬吸引茶爱好者。举办类型小至地区,大至全国,茶叶经济效益越来越高。世界各国举办茶叶经济活动都以茶文化为载体,这些茶文化主要有茶艺展示、茶道表演,茶歌、茶舞等,借助于茶叶文化,各种茶叶公司、茶厂和茶馆等纷纷借此机会进行市场的开拓和发展,进行业务洽谈,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人前往消费和业务洽淡。这种文化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有力地带动了茶叶经济产业的蓬勃发展,茶叶市场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篇章。

3.茶文化带动茶业经济产业链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茶文化这个载体,且茶文化不断趋于发展成熟。茶文化与茶叶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以“茶文化”为媒介,形成茶艺开发、茶会、茶礼等各种茶业经济产业链,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形成品牌效应,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比如中国白茶之乡安吉是全国闻名的茶乡。白茶产业得到了规模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白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型支柱产业。为了进一步促进安吉茶叶经济的发展,安吉也举办各种活动弘扬茶文化,为了使安吉白茶知名海内外,继续发扬光大,安吉县多次举办白茶节,节庆活动举办茶艺表演等各种茶文化活动。使得当地的茶叶经济呈稳健发展趋势。通过安吉实例我们可以看出,茶文化对茶叶经济产业发展的渗透力是无穷的。

4.茶文化提升品牌形象

为了吸引消费者前来购买,茶叶产品包装除了要体现文化的特性外,且包装需防阳、防臭、耐高温。茶的包装是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关卡。精美的包装不仅可以刺激消费者消费,增加销售量,还可以提升茶叶品牌形象。使茶文化得到推广和宣传。茶叶的外包装不仅外观图形、字体、色彩,就连材料的选用都充分渗透着文化气息。

四、倡导“茶为国饮”的理念

弘扬茶文化一方面为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需大力宣传“茶为国饮”的理念。通过茶文化的弘扬使消费者对茶有正确的认识,茶是一种健康饮品,茶中富含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有效成分,对美容、减肥、保养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茶知识的了解日益增多,大力弘扬茶文化将吸引更多的茶消费者。从而使茶叶市场进一步扩大,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

五、结束语

茶经济与茶文化篇2

关键词:茶文化;茶业经济发展;生态旅游

挖掘区域茶文化旅游资源来助力当地茶业经济发展,是促进我国茶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从自然禀赋条件来看,茶业产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和高寒地区,而且与之相关的茶叶深加工企业在区位选择上也以资源指向型为主导。从中不难发现,除了大力提升当地茶叶产品的品质和域外知名度外,发挥比较优势来引入生态旅游项目,则可以在范围经济效应下来推动茶业经济发展。之所以提出“生态旅游项目”在于:以形成区域差异性和新奇性为要求的旅游资源开发而言,需要使当地的茶文化旅游项目获得差异性、新奇性的特质,以及满足游客多样性需求的特征。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问题的提出

如何在茶叶种植生态园项目中挖掘茶文化,则是构建茶文化旅游项目的第一步。结合笔者的体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挖掘茶文化。

1.1生态主题下的文化元素

茶叶种植项目所蕴含的生态文化元素,与当前我国所大力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相符合。通过笔者对近年来旅游项目类型增长数据的考察可知,生态游项目成为了游客十分青睐的旅游产品。具体而言,生态主题下的文化元素包括“绿色、无污染”等核心要件,通过展示生态文化元素将能在游客面前塑造区域茶叶品牌,这一结果自然就与茶业经济发展相关联了。由于茶叶生长所依赖的特殊自然环境使然,在区位上毗邻的生态环境都可以纳入到文化元素的提炼之中。

1.2种植主题下的文化元素

为了提高茶叶的品质,在许多茶叶种植园区都采取的是精耕细作的种植方式,而这种基于原生态的种植方式便是对我国农耕文化的一种展示。与都市文化不同,农耕文化在时间节奏上呈现出“慢”的特点,而且通过人们的劳作向自然界获取财富,这本身就与都市文化形成了强烈对比,也正因如此,才能使种植主题下的文化元素挖掘具有商业价值。

1.3品茶主题下的文化元素

在以生态文化、农耕文化为特色的旅游项目中,必然需要在品茶主题下来挖掘文化元素。与简单的喝茶不同,品茶不仅需要静心品出茶味,还应在茶道中悟出人生道理。可见,追求休闲慢生活的都市游客,将能在品茶中获得旅游的乐趣。

2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简单而言,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2.1茶文化旅游优化茶业经济发展

前面已经提到,茶叶种植、茶叶生产受到自然禀赋条件和成本控制目标的约束,往往聚集在山地和高寒地区。从商业化视角来看待这种情形,当地茶业经济发展将因区位劣势而受到抑制。随着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在生态旅游项目的带动下便能使当地的茶叶产品逐渐走进游客视野,让游客认识并体验以茶为媒介的旅游产品,进而优化茶业经济的发展。

2.2茶文化旅游展示茶业经济发展内容

茶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体现便是茶叶销售,而茶叶作为一种快消品如何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不仅需要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还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活动展示其中的茶叶品质信息。茶文化旅游项目所呈现出的种植、炒茶、品茶内容,便能在产业链条下依次向游客展示当地茶业经济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便能增强当地茶叶产品的消费者体验度。

2.3茶文化旅游搭建茶业经济发展渠道

若要推动当地茶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便需要大力挖掘消费者资源,或者说是拓展市场份额。这就意味着,在茶业经济发展中离不开中间渠道的搭建。那么如何进行招商引资来搭建中间渠道呢?不难发现,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实施不仅能提升当地茶叶产品的知名度,还将有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在旅游项目中植入客户关系管理要件,便能维系中间渠道的稳定性。

3茶文化旅游助力茶业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

具体而言,茶文化旅游助力茶业经济发展的功能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3.1提升知名度的功能定位

根据市场营销学对产品结构的定义,其从内到外分别是核心产品、有形产品、附加产品。茶文化旅游提升茶叶产品的知名度,实则就是通过打造有形产品为出发点的。有形产品可以理解为是核心产品的品牌,而品牌的作用在于建立产品的市场差异性,以及增强消费者的产品忠诚度。为此,茶文化旅游就需要围绕着以上目标来进行功能定位。不难发现,茶文化旅游所蕴含的茶文化旅内容,则能够起到提升茶叶产品知名度的功能。

3.2茶产品展示的功能定位

茶产品展示的目的在于激发起游客的购买意愿,以及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因此,展示中就应将茶产品独特的一面呈现出来。这里独特的一面可以是茶叶种植环境,也可以是茶叶制作过程,同时也可以是茶叶消费环节。所有这些都通过茶文化元素的释放来激发起游客的购买意愿,而且也与茶叶产品市场知名度提升相匹配,借助显著的市场差异性塑造了产品品牌。

3.3渠道搭建中的功能地位

渠道搭建中茶文化旅游功能的体现,归因于茶产品知名度的提升和茶产品的有效展示。茶业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便是将茶叶资源通过商业化运作来使当地社会获得经济效益为目标。由此,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载体,便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来使当地茶叶生产企业与域外经销商进行商贸洽谈,并在双赢态势下搭建起中间渠道。

4定位驱动下的茶业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茶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形成茶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植根性态势

推动茶业经济发展需要在茶叶产业视角下来进行,而茶叶产业作为相互关联的茶叶价值链系统,天然与区域自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这就要求,茶业经济发展模式应具有区域环境植根性。这里的植根性主要体现在与当地的茶文化环境相融合,与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相适应,这样才能使茶业经济发展获得不竭的内驱动力。

4.2打造茶文化旅游特色并充实活动内容

打造茶文化旅游特色的目的在于对茶文化的推广及传播,促进当地的经济创收。为此,当地可以根据民俗和茶叶生产周期设立茶文化旅游节,在节日中通过引入招商引资内容来拓展当地茶叶的销路。这里的关键词是“特色”二字,而突出特色便需要从旅游文化节的内容构成上下工夫。笔者建议可以在增强游客对茶叶种植、制作品茗茶艺等的个体体验度上下工夫,还可以在挖掘区域茶文化元素上做文章。

4.3贯穿于茶文化旅游中实现产品的展示

前面提到了茶文化旅游项目在实施中应突出生态文化、农耕文化和品茶文化,那么当地茶叶产品的展示活动也应贯穿于上述文化旅游之中。具体而言,参观茶叶种植生态园区可以将生态文化显性的一面展示给游客,进而能说明当地茶叶产品具有绿色生态特征。通过设立参与茶叶采集和炒茶的活动项目,游客便可以亲身感受到采茶所蕴含的农耕文化元素,以及炒茶与品茶相联系的劳动乐趣。

4.4将茶文化旅游与客户关系管理相联系

这里的客户可以是游客还可以是中间渠道商,而客户关系管理的重点应是中间渠道商。为了锁定中间渠道商,茶文化旅游项目实施中便应以旅游节为契机,邀请中间渠道商参与到节日庆典中,并通过评选年度优秀经销商作为激励机制。这样一来,就能较好的确保中间渠道的稳定性。我国每年在不同的城市举行茶文化活动和举办国际性茶文化节、茶博览会,弘扬茶文化,推介茶产品。不少国内外客人远道而来进行茶叶、茶具、茶诗书画作交易,购买其喜爱的茶商品;而随着茶保健知识的普及,爱茶者、嗜茶者、买茶者的增加,茶叶消费量的增长,给我国茶叶行业带来了无限商机。茶会展不仅促进茶经济繁荣,也拓展了会展业的发展空间。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历史十分悠久。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过去的老汉饮茶,发展为男、女、老、少齐品茶。茶文化的有力推动,使茶馆也得到迅速发展,不断地促进了茶业经济的发展。

5小结

本文认为,茶文化旅游的功能可定位于提升知名度、茶产品展示、渠道搭建等环节。在推动茶业经济发展上则需要从:形成茶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植根性态势、打造茶文化旅游特色并充实活动内容、贯穿于茶文化旅游中实现产品的展示、将茶文化旅游与客户关系管理相联系等方面下工夫。

参考文献

[1]殷鑫浩.关于乡村旅游项目的创想设计[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4):32-34.

茶经济与茶文化篇3

摘要:

少数民族地区在历史因素与区位劣势因素的影响下,长时间处于经济落后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逐渐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也逐渐呈现上升的趋势。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茶对少数民族的经济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茶产业的发展历程与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历程,通过研究茶产业与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状况,探讨茶对少数名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关键词:

茶;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影响;作用

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在面积广阔,人口稀少,地理位置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茶叶凸显出其独特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茶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带动少数民族地区走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少数民族的人民拥有安定富裕的生活。

1茶产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茶产业最早起源于汉代,被众多文人雅士所喜爱,成为他们高谈阔论的必需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与生活水平都发生重大改变的同时,茶产品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并对中国人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从人们经常谈起的一句“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我们就可以得知,茶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目前,茶主要被分为乌龙茶、红茶、绿茶、白茶、黑茶、黄茶共六类,与再加工的花茶、茶饮料等。我们所熟知的铁观音、龙井、普洱茶等茶叶都被涵盖在这六类茶产品之中,分别以不同的口味与功效走进我们的生活。现如今,茶产品不仅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在国外同样吸引着广大外国友人的食用欲。在扩大茶产业在中国发展的同时,同样要拥有良好的对外发展贸易,日本、韩国、东南亚、英国、荷兰等国家都是中国茶叶对外出口贸易的大国。由此可见,中国茶产业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进步,逐渐呈现经济上升发展的趋势。茶产业之所以在社会中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是因为茶叶拥有美味与特殊的功效。茶叶在清新爽口的同时,拥有养生保健的功效。茶单宁(茶多酚),作为茶叶有的成份,具有苦、涩味与收碱性,在饮用的过程中,可以起到抑制血压上升、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菌、抗过敏、抗氧化等功效。茶中含有的钾、钙、镁、锰、硒、锌、氟等30种矿物质,可以对人的身体起到保健的作用,防止蛀牙、抗老化、增强免疫功能都是茶叶所带来的特有的功效。由于茶叶的养生效果显著,导致社会中出现大量的茶饮料,以饮料的方式为社会中更多的人提供茶产品。这样的销售模式,对茶产品的销售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大力发展,我国茶产业不仅在对外贸易与市场营销中呈现良好发展的态势,在旅游观光行业同样呈现经济持续上升的趋势。现如今,茶产业对中国部分地区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促进我国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

2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状况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分布在我国的西南、西北等边疆地区,远离国家的政治核心与经济核心,导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起点比较低。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利,信息设备严重缺乏。这些区位劣势因素与历史积累因素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致使少数民族经济一直处于落后于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阶段。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家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具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从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逐渐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在国家经济与政治的大力扶持之下,少数民族的交通状况得以改善,火车、汽车等交通顺利的通行。与此同时,少数民族人民文化落后现象也得以改善,通过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人民愚昧的现象,提高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思想境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具有积极的影响。种植业的发展状况,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其中,茶产业对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就具有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气候环境与土壤性质适合茶叶的生长。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为了满足社会中更多人的生活需求。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茶产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在茶市场、茶艺馆、茶贸易与茶旅游业盛行的同时,茶产业带动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现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带动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逐渐提高了少数民族人们的生活质量。

3茶对少数民族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3.1茶艺馆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茶艺馆,作为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对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程度的发展,在拥有安定富裕的生活的前提下,人们对于精神享受与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茶艺馆作为小型的文化交流中心,满足了大部分人的生活需求。茶艺馆是以茶作为主要的媒体,为生活压力大,寻求放松的人们提供幽雅、舒适的休闲娱乐活动场所。在茶艺馆里饮茶的人们,可以与朋友开心的聊天、洽谈,可以安静的阅读一本书籍,还可以欣赏自己喜欢的曲子,品味它的韵味。茶艺馆还可以满足商业洽谈人士的需求,允许他们在茶艺馆举办各类的会议。茶艺馆内部雅致的布置、休闲的气氛、以及充满韵味的文化气息,吸引社会中形形的人。茶产品爱好者更是将茶艺馆与饮茶作为自己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常邀约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们,走进自己喜欢的茶艺馆,共同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当然,茶艺馆的开放离不开优质茶叶的支持,在茶艺馆盛行的同时,我国茶产品的消费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提高了我国茶产品的销售数量。茶产品拥有广大的受众群预示着茶产业的发展,拥有大片茶园的少数民族地区,正潜移默化地受到茶产业的影响。在茶产品供不应求的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利用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茶产业,生产中国的优质茶叶。随着时间的流逝,茶产业带动不适合生产农作物的少数民族地区走向繁荣。至今为止,茶产品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富裕生活提供保障。

3.2茶贸易影响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中国茶叶贸易在我国古代时期就已经开始盛行。宋代的茶贸易在促进宋代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进一步的推动了茶器具以及茶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茶产品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如今,茶产业不仅在本国进行茶叶贸易,在世界各国都拥有良好的对外贸易市场,茶文化吸引着广大外国友人的购买欲。由此可见,茶产品的贸易发展状况对于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古至今,从未改变。中国茶贸易的大力发展推动了中国茶产品的销售数量,在茶贸易发展水平的提升下,中国茶产品的销售量也得到了大力提升,从而促进中国茶产品种植业的发展,扩大了茶产品种植的范围。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作为茶产品的主要种植地,在茶产品贸易发展的前提下,提升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民进行茶产品的种植。久而久之,种植茶叶成为大多数少数民族人民的主要行业,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茶产品贸易影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少数民族的人们积极发展生产力,保证生产优质茶叶的同时,努力提高茶叶的数量。茶产品的种植,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而无法在丘陵与山地进行农作物种植的现象,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新的生活希望。茶贸易的发展水平直接提升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缩小我国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应该重视茶产品的贸易情况,根据贸易发展报告,改变茶叶种植的种类与数量,以保证少数民族地区茶产品经济的顺利发展。

3.3茶文化旅游业带动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旅游,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享受方式,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喜爱。现如今,在少数民族地区,茶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经济发展方式。越来越多的旅游爱好者为了欣赏茶园的美丽风光,而走进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生态旅游,感受茶园的独特魅力。茶文化旅游业同样吸引着国内外的茶叶爱好者,为了学习不同地区的茶叶知识,很多茶叶爱好者选择亲临茶园,走进生产茶叶的地方,了解有关茶叶的奥秘。在游玩茶园的过程中,旅游者可以体验茶叶表演、听茶戏、猜茶谜、吃茶宴等一些与茶有关的活动,充分了解茶产品的历史,挖掘茶产品的民俗文化。旅游者欣赏茶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服务业与交通业的发展。为少数民族人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茶文化旅游业的兴起,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无人问津的状态以及贫困落后的现象,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走向共同繁荣富强的道路。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更加积极的创造与茶有关的文化活动,以新颖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结语

茶产业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少数民族的发展道路上,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促使少数民族经济逐渐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少数民族地区应该继续依靠茶产业,努力发展地区经济,在茶产业的带动下,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洁.茶对云南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J].云南社会科学,2011(5):101-104.

[2]刘念慈.[J].中武陵山区特色产业的减贫路径研究———以绿茶产业为例国商贸,2014(18):203-204.

[3]廖国一.新形势下环北部湾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64-69.

茶经济与茶文化篇4

开风之先,率天下名茶闯津门

天津茶博会将为各大茶企开启北方茶业市场创造重要契机,因而得到了广大茶企的热烈响应,短短两个月内展位已几近九成。天津茶博会以其雄厚实力背景与战略眼光吸引了全国百强企业的进驻,如北方茶业巨头张一元茶叶、福建华祥苑茶业、山东日照碧波茶业、云南双江勐库茶叶等,此外还有湖南白沙溪茶厂、云南普洱茶(集团)、云南大益茶业、云南海湾茶业、云南六大茶山茶业等等品牌企业也纷纷抢滩。

天津茶博会此次展出的茶叶品种种类也异常丰富,涵盖红茶、绿茶、黑茶、藏茶、高山茶、大红袍岩茶、昆仑雪菊……茶具方面更是令人期待,展出的不仅有日本铁壶、广东铜壶、景德镇青花瓷等,还有江苏宜兴数十位高级工艺师也将携最新紫砂作品亮相。

天津茶博还将以文化为内涵,大力营造茶文化之风,通过各类精彩的茶文化活动,对茶文化的传承、发展、传播、承载做出更多贡献,使天津成为中国北方茶文化中心。

立足天津,拓北方茶业大市场

天津茶博会对开启北方茶业市场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北方茶业市场的消费需求逐渐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从过去的以花茶为主,到近年来绿茶、普洱、乌龙的销量逐年增长,这标志着北方茶叶消费开始趋于成熟,从单一的日常消费品开始向生活享受,甚至是向奢侈品转化,消费者对茶消费与茶文化的热情也在不断升温。此外,茶叶批发市场建设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北方茶业市场竞争开始趋于激烈,不少茶企已开始将开拓巩固华北市场作为重点。在这样的环境与形势下,天津茶博会的创办,将站在面向北方乃至全国市场的高度,整合全国茶业企业资源优势,增进北方地区茶业行业交流融合,为茶业企业开拓、巩固北方茶业市场打造重要的战略平台,力助茶业企业立足天津,向河北省、辽宁省、山西省、山东省等周边省份辐射开来,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扩大到全国乃至东北亚国际市场,从而也加速繁荣北方茶业经济的更快发展。

凭借承办单位广州益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创办品牌展会——广州茶博会的实力与天津市商业联合会的经验,天津茶博会将力求通过培育与发展成为北方的品牌茶业博览会,带动整个北方特别是天津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天津作为京津冀的核心,毗邻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承载更多华北经济中心的功能。站稳北方市场,实现战略目标,天津是首选城市。因此在天津举办茶博会,对推动茶业经济发展,推动企业开拓巩固北方茶业市场有着不同凡响的积极意义。

把握机遇,启未来经济新飞跃

茶经济与茶文化篇5

关键词:茶文化;茶经济;茶旅游;茶产业

随着文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人们给旅游业也提出了新要求,一些生态环保、回归自然的旅游建设项目。所以,为了促进茶产业的发展,茶叶市场业进行了不断改革,已经成功将茶元素融入到旅游发展中,带动了茶旅游业发展,对茶叶发展提供了比较广阔的发展道路。

1茶文化旅游背景

中国是茶叶发展的故乡,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古人经常用茶作为与各国沟通交流的载体。现阶段,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主要以茶的品种、烘焙、加工、文化为主,不仅加强了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沟通交流,还推动了中国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人们不再将茶叶作为单纯的冲泡饮品,而是不断对茶资源实施开发。这一想法获得了广大人士的认同,激发起了很多人的参与热情,茶品种、种植、采摘、烘焙等茶工艺,开始广泛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建立了茶艺馆、茶趣园、旅游观光茶园等,在旅游范围内兴起了一场茶叶风波,得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茶文化旅游是一种以茶叶为载体的旅游方式,可以让人们在观光旅游的过程中,获得茶工艺和茶知识,了解并学习茶艺文化,兴办茶叶旅游已经成为茶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2茶文化旅游的内容和具体实践

茶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两部分组成。物质文化主要由茶叶生产工艺、技术、消费方式和生产流程等重要因素组成;精神文化主要表示茶道、茶艺术和茶文化等,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给茶物质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茶文化表示茶是一种旅游资源,是一种物质实体,涉及茶历史、茶生产、茶艺术、茶科研、茶习俗等众多方面。我国桂林茶叶研究所是广西唯一的茶叶研究所机构,坐落于桂林非常有名的风景区域,与尧山索道以及靖江王陵景点在同一条线路上,互为一体。园林四周由比较茂盛的绿叶、桂花树和一些奇特石峰相互映衬,园内环境非常好。如果可以将这些景色和茶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就可以满足人们对自然和文化的双重需求。广西首批创新项目开始实施,桂林尧山旅游观赏园就是主要代表,院内还建立了很多科技园,实现了茶叶和园林的结合,成为首个茶文化旅游场地,可以从几下几方面分析园林茶艺特点。

2.1茶叶品种园林

中国是茶叶品种生产的原产地,茶树品种特别多,特征各有差异。经过分析发现,院内总共收集广西茶叶品种300多种,给茶叶品种研究提供了很多素材。除此之外,园内还拥有大量的育苗基地,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繁育了很多优良种苗,给旅游者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展现了中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茶叶品种。

2.2高产优质示范园

使用优良的茶树种苗和比较先进的科技种植手段,形成了很多无公害示范茶园,给茶叶优良品种的发展提供了保证。此园内,主要给国内外旅游者普及一些基础茶知识,供游客观赏游览,不仅可以让游客感受到田园气息,还可以了解有关茶叶树种的性质、管理和采摘技术。游客可以积极加入到采摘中,感受采摘茶叶的风趣。

2.3茶叶加工室

茶叶加工室主要摆放一些简单的茶叶加工机器和图片说明,包含红茶、绿茶、白茶、黄茶等多种类型,并摆设了相关的知识介绍,可以让游客在游览观光的过程中,学习并了解一些茶叶知识,体现了中国茶叶种类繁多,让游客明白中国作为世界茶都的含义。

2.4茶叶科普知识宣传室

宣传室主要摆放一些茶叶实物、图片和文字说明,有利于游客了解茶叶科研成果,学习茶叶相关的功能、营养价值、药用价值、饮用茶方法、茶鉴别与储藏、茶艺等。除此之外,还设置了农家作坊,有各种各样的茶用具、农具、和茶配件等,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远古时期淳朴的农家气息。

2.5茶历史室

茶历史室主要利用图像、文字和解说等方式,给游客介绍茶叶的起源、发展、传播、科研成果等,除此之外,还设置了一些不同年代、不同样式的茶叶加工设备,让游客感受中华茶史对世界茶叶发展做出的贡献。

2.6瞭望台的设置

瞭望台设置在科技三楼的顶层,游客在瞭望台上可以浏览科技院内的景色。远处可以看到很多尧山风景和电视转播,四周有群山围绕,可以清楚地看见田园和农业活动。游客还可以在院内合影留念,给游客带来了奇妙的游览享受,促进了茶产业市场的发展。

3茶文化旅游和茶叶经济之间的关系

3.1提升茶文化,带动茶产业附加值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叶生产为基础的,此种方式让茶文化和旅游行业实现了深度结合,打破了传统的茶叶生产模式,给茶叶旅游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实现了两者的深度结合。实施茶文化旅游,不仅可以让游客实现游玩,还可以根据个人爱好,了解一些茶生产、制茶和品茶乐趣,受到广大旅游者的青睐。茶旅游的开展,主要将茶叶相关的景观、景物、购物、餐饮和娱乐等实现了结合,带给人们全方面享受,带动了茶叶文化旅游消费,增加了茶叶附加值。例如,桂林茶叶科技园的开发,就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形式,在中国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年平均接待游客80万人,中国占10万人次。

3.2利用茶叶文化旅游促进茶叶经济发展

茶文化旅游不仅可以让游客直观地了解到茶叶生产流程、制造工艺和生产历史,还可以让游客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采摘、烘焙和品尝茶叶过程中,茶园经营者还可以直接向消费者推销产品,激发旅游者的购买欲望,提高茶叶效益。同时,当游客购买到茶产品后,还可以在无形中给茶产品做了广告,实现了促销目的,客观上实现了培训茶人、扩大茶产品知名度和促进茶消费的作用,对营销市场具有重大作用。除此之外,茶生产者还可以根据游客对茶产品的需求,及时调整茶叶结构,提升茶效益。桂林茶叶科技园林自改革开发以来,共赢得四千多万的市场销售额。

3.3茶文化旅游提高了茶产品质量

随着茶产业的迅速发展,茶叶已经成为人们馈赠亲朋好友的主要礼品。很多旅游者希望茶产品的质量可以得到保证。所以,实施茶旅游时,必须要提高茶产品的质量,让旅游者对茶产品得到认同,让茶产品向比较广阔的方向发展,提升产品的经济效益。桂林茶叶科技园的很多茶树品种都得到了相当好的经济效益,每年可以培养出六千多万的优良茶叶种苗,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作用。

3.4加强茶文化宣传普及

茶文化的关键就是不断向游客宣传茶叶知识,带动茶叶事业的发展。可以在游客参观的过程中,设置一些旅游导游,利用导游的作用,给广大旅游者普及茶叶知识,增强旅游者对文化的了解。

3.5茶叶和中国人的关系

茶叶是中国人的物质产品,可以发挥传统文化艺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茶的带动下,桂林和世界各地的关系更加密切,促进了桂林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国经济水平提升具有显著作用。

4促进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

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茶叶市场已经得到了广泛发展。但是从中国茶市场发展的状况来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与世界各国茶产业发展相比,依然有很大差异。例如茶叶旅游文化主题不突出、宣传力度较浅、茶文化旅游项目单一、参与性不大、产业相关产业开发力度不足。在这些问题的共同作用下,中国茶文化旅游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为了促进我国茶叶旅游产业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创新茶文化。茶文化和茶科技都对茶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所以,茶叶界相关人员和政府机构,一定要提高对茶文化的重视,尤其是茶科技管理人员,需要加大对茶旅游的支持,不断挖掘茶文化,根据茶叶发展,创新茶产业文化,带动茶叶向更长远的方向发展。第二,实现茶文化和旅游行业的完美结合。实现两者结合的时候,可以结合茶文化和旅游特点进行,不仅要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还要符合旅游行业的发展准则,给人们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带动茶产业的发展。第三,在教课书上体现茶文化。根据教课书的改革特点和发展要求,实现茶文化和教课书的有机结合,积极向高中职业院校和中小学宣传茶叶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国茶叶的发展历史和种类,学习茶叶烘焙工艺,培养学生爱茶、喝茶和品茶的习惯,促进我国茶叶产业和旅游行业的发展。结束语本文主要从茶文化旅游与茶叶经济发展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茶历史方面阐述了茶文化旅游背景;然后,通过桂林尧山旅游观赏园说明茶叶和园林景观集合,对茶旅游的带动作用;其次,分析了茶文化旅游和茶叶经济之间的关系;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创新茶文化,实现茶文化和旅游行业的完美结合,在教课书上体现茶文化等措施,希望可以让茶产业和旅游实现结合,带动茶行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杭芳.浅谈茶与休闲农业[J].中国茶叶,2012,(04).10-12.

[2]金凡.茶.经济史学的中国情结[J].中国茶叶,2010,(11).35-36.

[3]王京传,赵修华.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J].中国茶叶,2010,(06).20-22.

[4]赵浪平.发展杭州茶文化旅游[J].中国茶叶,2011,(02).78-79.

茶经济与茶文化篇6

积极发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茶文化部分、并与茶园经济相链接而发展起来的茶园观光旅游业作为旅游业中的新兴分支,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得到发展与完善。为更好地发掘茶园观光旅游的潜力、创造更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关部门与茶园运营方应积极加强对茶园观光旅游业方面的文化产业管理。

一、茶园观光旅游业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问题

目前茶园观光旅游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依旧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茶园景观安排与设计不尽合理,影响游客的观光体验;茶园相关的资源配置不合理、?a业体系建设不够健全,经营产业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的建设亦不尽到位,从而限制了旅游观光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相应的行业监管工作不到位、相关规范建设力度不足、业内整顿力度不足等问题,也导致业内不规范经营现象与侵害游客权益的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茶园观光旅游业的社会声誉,从而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加强茶园观光旅游文化产业管理的措施

为解决茶园观光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加强茶园观光旅游文化产业管理,相关部门和茶园运营方应积极加强合作、采取相关措施,对茶园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并积极完善茶园的整体产业体系,同时加强业内监管与规范,保护游客合法权益,从而进一步促进茶园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具体将在下文详述。

(一)对茶园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茶园景观的建设使茶园观光旅游的基础,因此在发展出茶园观光旅游的过程中,应积极重视茶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积极提升茶园建设的质量。在规划、设计与建设茶园的过程中,应立足于实际情况,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气候状况、土壤状况,选取合适的茶叶进行种植,积极借鉴历史经验,有选择地选取合适的茶叶品种进行种植。在加强茶园整体景观的建设的同时,也应积极提升茶农与茶园运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有效考核,从而保证茶叶种植过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保证、并提升茶叶的整体质量。在进行茶园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建设措施的科学性,保证景观整体的自然与美感[1]。

(二)完善茶园的整体产业体系

发展茶园观光旅游业的实质是将茶叶种植业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这要求进行茶园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类建设措施可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前茶园建设的现状已难以有效满足社会各界人士的各类需要,在此背景下,为保证茶园观光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茶园更应以出色的茶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细致周到的服务、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为游客提供美感体验和优秀的旅游体验。

对此,在设计、规划、建设茶园的过程中,运营者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客户群体的实际需求与期望,满足不同年龄段、文化背景与层次、以及社会背景的游客群体的消费需求,从而充分发掘茶园的经济价值。此外,运营方也应积极注重茶园旅游相关的产业链开发,完善茶园的整体产业体系,将茶园发展与相关设施、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有机结合,统一进行规划、设计与开发,有效形成集聚效应,从而进一步推动茶园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在建设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的同时,各地在进行茶园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各自发展的差异性与各地茶文化的独特性,重视茶文化的地域特色。我国茶文化作为统称,概括了相关文化内容的整体框架与主要内容,然而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各地的茶文化在具备共性的同时,也保有了各自的地域特色,表现出具有地域特点的差异。因此,茶园观光旅游业也应当充分发掘当地的文化特色,积极将茶园文化与当地特色文化有机结合,从而树立、推动、发展具备当地特色的茶园观光旅游品牌,将茶叶经济与观光旅游相结合,积极推动二者的协同发展,有效实现二者的互利与共赢,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尽可能地创造其应有的价值。

(三)加强业内监管与规范,保护游客合法权益

在积极对茶园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完善茶园整体产业体系的同时,茶园运营方和相关部门也应积极加强加强业内监管与规范,对侵害游客权益的行为进行坚决打击,从而有效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这需要当地政府积极出台相关的法规与制度,对茶园旅游与茶园经济进行有效规范,也需要茶园运营者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对游客的权益进行有效保护[2]。

茶经济与茶文化篇7

   关键词:西乡;茶文化;旅游开发

   中国自古就是茶的故乡,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开始,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到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国人民在茶的栽培管理,茶叶的加工制作,饮茶的方法,茶具生产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的经验,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单一绿茶到多种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从饮茶的物质层面到品茶的精神层面等,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并由此形成了内涵丰富,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茶文化。

   西乡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地处汉水上游和南北气候过渡带。现有茶园1、2万亩,是茶树栽培最早的地区之一,是中国西部最北的产茶区之一,也是历史上茶马贸易的发祥地之一,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把茶文化与西乡这个特定的地域及其所产之茶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西乡茶文化。西乡茶文化是西乡茶在被应用过程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其实质是物质的精神化和主观精神的物化。

   一、开发中的问题

   随着西乡茶产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了许多的不足。纵观国内,西乡茶在产品加工、包装质量上不及南方,在价格上竞争不过南方,在品种上,结构单一,根本就走不出陕西,更走不出国门,而这还是次要的,最要命的是我们内部性因素。放眼西乡,有几个茶场是规模经营?又有多少茶场不是以村户为单位在"各自为战"?而各自为战的另一个缺点是无法形成品牌优势,产品没有知名度,就算销出去了,也是廉价货,赚不了大钱。

   1、茶园管理以小户经营为主。西乡山多川少,工业商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的途径主要是外出务工和在本地务农从事种植业等。100多万亩茶园是该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如今家家有茶园,但大多从事的是原材料生产,要么就是原材料的初级加工,由于茶园小户经营很难形成规模生产。

   2、法制观念不够强,农药使用随意性较大。在防治病虫时,茶农们想到更多的可能是如何有效地把病虫杀灭,而很少会想到用药的安全问题。因此,农药使用上的随意性较大。

   二、市场开发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发挥优势,改变劣势,努力用质量和信誉开拓市场。让我们西乡的午子仙毫走出秦巴山区,走出国门。

   1、树立品牌意识,发展有特色的茶叶,扩大生产规模,占有市场。除了过大午子仙毫的知名度外,我们还应创立更多的品牌。有特色的茶叶就有优势,有优势就有市场竞争力,有市场才能带动生产发展和出口创汇,以不断提高知名度,才能逐步占领市场。

   2、严格执行名优茶产品质量标准,定价相符,建立市场信誉。质量是名优茶的生命线与重要保证,因此,要根据名优茶的质量标准,选用优良的品种原料,精心采摘,形成系列产品、质、价相符,投放市场才能深受消费者喜爱与信赖,建立市场信誉。

   3、规范名优茶加工工艺,推广机械制茶,稳定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名优茶品质的稳定与提高,除鲜叶原料的采摘标准与保养等因素外,主要靠精湛的加工工艺,然而少量的手工制作固然重要,然而难以形成规模生产,品质也难以稳定与提高,只有大力推广名优茶的加工机械,规范加工工艺,以提高品质,提高产量,提高市场竞争力。茶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销售一直是看好的,因此,要根据市场信息,国外对保健、快速、方便等饮料的需求,发展果味茶、保健茶、速溶茶、袋泡茶等名优新产品,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

   三、旅游开发

   西乡产茶历史久远,种茶地域广泛,茶园规模空前,深受游客青睐,很适合发展旅游。但就当下来看,还尚未打造出一批有叫得响的茶园旅游品牌。我们力将发展茶园产业与旅游联姻,共同引导开发一些茶园观光游项目,集采茶、品茶、制茶、茶艺表演、茶园观光等服务于一体的生态茶园游,让游客在欣赏西乡茶园独特美景的同时,更好地去领略西乡茶文化的魅力。

   以发展生态茶园为依托,开辟了茶园观光旅游线路,大力发展茶园农家乐,开发出品茶、观光、娱乐、健身等多种旅游项目。把西乡打造成一座集茶商品贸易、茶精品展示、茶文化交流、茶信息传播、茶科技研究,休闲、旅游、娱乐、汇集于一体的西北最大的西乡茶城。西乡旅游资源丰富,有百万亩茶园,美丽的樱桃沟,风景秀丽的午子山等,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产品单一,因此要丰富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在突出抓好樱桃沟景区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午子山景区、千亩生态观光示茶园建设。在生态茶园建设上,要进一步对公路、集镇沿线连片茶园进行改造,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美化茶园环境,修建凉亭竹屋,开放生产车间,为游客提供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产品,做强叫响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茶艺、茶食"为一体的"茶山行"茶园生态观光游品牌,逐步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让游客留得住。

   参考文献:

   [1]尹志琴,赵丹莉,陈小丽,等.汉中旅游业发展之我见[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9.

   [2]常翊,朱颖育,李悦,等.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309.

   [3]刘盟,许军让,刘军波,等.浅析汉中天台山的深度开发[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308.

   [4]谢艳凤,吴琳,李耀战,等.汉中民俗与审美[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338.

   [5]李琰,秦婉君,任睿,等.谈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保护[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81.

   [6]谢文平,李轩,赵琨,等.汉中市旅游消费结构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9.

   [7]张姣,刘军波,刘田天,等.浅议汉中旅游景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8.

   [8]刘军波,范亚静,张姣,等.关于不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若干问题--以汉中为例[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7.

   [9]李耀战,邱晓艳,孙莹,等.汉中旅游评价与结构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55.

   [10]石全平,闫新慰,赵琨,等.汉中旅游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28.

   [11]谢艳凤,李耀战,吴琳,等.浅谈旅游与区域的发展[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34.

   [12]乔凡梅,刘田天,袁婷玉,等.榆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43.

   [13]孙莹,王芬,王沛,等.汉中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56.

   [14]赵丹莉,陈小丽,李晓萌,等.以商洛为例谈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65.

茶经济与茶文化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茶产业;节能环保;生态旅游;经济政策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引起了资源短缺,导致生态失衡与高温效应现象的发生,因此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全球重点关注的问题。“低碳经济”逐步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经济模式,从而倍受人们的关注。在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通过对茶产业的种植到销售整个生产链进行分析,发现该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且排放大量废弃物,从而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并对我国茶产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通过对我国安溪地区与贵州地区的茶产业生产情况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出以低碳经济为背景的茶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低碳经济与我国茶文化之间的联系。

1、我国茶叶市场的特点与发展方向

1.1现阶段茶叶市场的发展状况。

现阶段,茶叶饮料作为一种消费性饮品,其地位已经仅仅次于水,并且茶产业已经遍布于全球150多个国家,并赢得了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人们的喜爱。截止到目前,全球接近50个地区都在生产茶叶,年产量接近400万吨。全球约有100个国家需要通过国外来引进茶叶,我国茶园的总占地面积位居世界排名的第一位,总面积约为1500千公顷左右,茶叶的年产量可达120万吨,茶叶产量可达全球总产量的四分之一。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饮茶的人数逐年增多。人们消费水平的得到不断升高,这使得我国茶叶市场得到了极快发展,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由于茶叶的生产量大于市场的需求量,所以出口的竞争变得尤为激烈,导致这种现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产茶国在不断地扩大其产茶园的总体面积,单位面积的茶叶产量也在不断地增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茶叶行业发展的更加专业化、科技化从而使得茶叶的产量增大。某些发达国家,为了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需要,不断改进传统的饮茶方式,加大对新型茶叶产品的开发力度。但是,随着非洲某些国家不断地发展咖啡饮品,对茶产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全球人口在逐年增长,对世界茶业市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2对我国茶叶行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据相关调查统计,自2007年起我国茶叶园的总面积可达2419万亩,因此我国茶叶的总产量可达116万吨。茶叶产量的增长率逐年增高,其中绿茶的出口量可占世界总贸易量的百分之八十。由于国内茶叶市场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我国南方茶叶的生产主要以乌龙茶为主,而我国北方地区则以花茶为主。通过对茶叶行业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我国消费结构主要向着中、高、低档开始转变,而茶行业市场在现阶段的发展趋势则是向着礼品茶盒的方向发展。近年来,我国已跃居世界产茶大国的第一名,成为全球第一产茶大国。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我国茶叶饮料喜爱的程度不断加深,这更加有利于我国茶叶市场的发展,为我国茶叶市场的建立与扩展提供了前提保障。我国茶叶产业占地面积范围广,茶叶品种繁多,因此我国有着其他国家不可替代的产茶条件。我国不断加大投入茶叶的生产,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国际市场对茶叶需求。为了可以长期保持我国茶叶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有利地位,不仅应注意茶叶行业在我国内部市场的增长情况,更应该时刻注意茶叶行业在国际上的增长速度,通过对国内市场茶产业的调查,分析出我国茶业新产品的开发与研究方向。通过对我国贵州地区的茶叶种植与生产情况调查分析表明,我国贵州地区有着十分优越的地理条件。其一,贵州地区具有充沛的降雨量、酸性土壤以及适合的热量,并且具有全国最为主要的产茶园。贵州地区的名优绿茶主要有都匀毛尖、石阡苔茶、雷公山银球茶等名茶,这些名茶的生产技艺十分的精湛,集聚色、香、味于一体。贵州作为我国较大的农业省,其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农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不仅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也将关系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情况是否安定。为了在最大程度上的加大我国茶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从低碳经济的角度上来分析,在保持我国环境不受污染的前提下,更好的发展我国茶产业。

2、我国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有利条件与问题

2.1有利条件。

由于我国贵州地区处于云贵高原,降雨量充沛且土壤有机物的含量十分丰富。这种特殊的生态环境,使得贵州等地产出的茶叶具有鲜爽醇厚、香高浓郁等特色。并且由于贵州地区使用农药与化肥的用量较少,从而更加适合茶树的生长。我国贵州地区的茶品种类繁多,可达600种之多。因此,科学利用贵州地区的种植优势,充分加快茶产业的发展。我国安溪县处于我国云山山脉的东南坡,完全符合茶叶的地理种植要求,亚热带的湿润气候为茶叶的种植提供了合适的生长环境。安溪县为沿海山区大县,历史文化悠久,是我国首次批准的沿海开放大县之一。我国安溪县的茶叶园总面积与茶叶产量位居我国产茶县的第一位,受到全球茶叶市场发展的影响,使得茶文化、茶旅游、茶饮品的相关茶产业争相发展起来。安溪县不仅重视对茶产品的宣传,同时还成立了专业的茶产品研究所,长期从事对茶叶的研究。被誉为“乌龙茶之乡”的安溪县,拥有茶诗长廊、茶叶大观园等旅游资源。

2.2不利条件。

尽管我国贵州地区在茶产业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对于其他国家的先进地区来讲,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在生产与加工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部分地区对贵州茶叶的科学性认识较为浅薄,茶产业的目的性不明确,并缺少科学的管理与规范性的指导。某些企业的生产模式较为落后,对于茶产品的创新意识不够强烈,由于企业管理模式较为落后,从而导致企业资金没能得到有效的利用。我国贵州地区茶产业加工厂的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投资金额偏少,从而导致名优茶品牌短缺。部分茶叶加工厂的生产设备较为落后,这使得茶叶的质量较差,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我国安溪县主要生产的茶叶品种有本山、铁观音等,生产结构较为单一,茶树的提纯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品种退化;同时,较大部分的茶叶生产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茶产业结构设计得不够合理;由于茶产业的相关经济文化起步相对较晚,导致茶叶的资金流动性不强,没能突出茶旅游业的重点;化肥、农业等大量的使用,导致该地区茶叶园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3、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促进我国茶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1有效提高化肥与农药的使用效率。

通过对茶叶的生产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化肥中的微量元素,通过适当的配比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由于茶园属于较为干旱的地区,所以应当适量的应用增效剂,从而有效减少化学反应,防止氮元素含量的降低。对于农药的用量与次数应当严格按照相关制度与规范合理使用,从根本上提高茶叶的品质。

3.2改进施肥技术,研究害虫防治技术。

通过对茶园害虫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找到更为合适的生物防治技术,使得茶叶可以在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经济环保的环境下生长。通过对不同种类的病虫进行研究,采用灯光诱杀与色板诱杀等物理方式针对不同种类的害虫利用科学环保的手段进行处理,并加大茶叶园的管理力度,制造出对病虫有害的生存环境与繁衍环境。通过对施肥技术进行有效的改进,帮助茶叶中氮元素的应用,从而有效地提高化肥利用率。

3.3构建多样化的生态茶园。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茶叶园种植出更多优良的茶叶,应秉着茶叶多样化发展的原则,并结合茶叶园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出适合的茶树品种进行种植。在构建复合茶叶园的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采取绿色生态茶园的生产模式,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对生态茶园技术的探索措施,为我国茶树的生长与发育制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的生长环境。根据我国内外市场对于茶产品的需求,通过对茶产业内部的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使得我国的“黔茶”等名贵茶叶的知名度得到上升,加大我国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度。

3.4向着茶产业循环经济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展壮大我国茶产业,应使我国茶产业向着可持续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在对茶叶进行加工时,应当确保厂房内茶叶加工人员以及各项生产工序保持清洁,对相关设备应做好及时的卫生处理工作,积极有效的利用清洁能源。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排放工作应当与茶叶的清洁生产工作科学地结合起来。相关企业应当重点提倡对节能设备的使用,对于水能源与土地资源等应当简化使用。茶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可以通过加工制成纸巾、肥料、鞋垫等,从而达到减少浪费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可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兴办绿色茶叶工程,加大对荒地、荒水等资源的利用,从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促进生态平衡建设,使我国更多的农民走上致富道路。以茶产品的发展为向导,不断优化茶产业,在逐渐加强经济建设的基础之上,对我国茶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

3.5实施绿色营销战略。

相关企业应当树立绿色营销意识,将绿色营销的观念渗透到我国茶品行业,构建卫生质量监控体系,从而保证茶叶的质量卫生安全。对于绿色食品茶与有机茶等进行产品认证,并通过科学环保无污染的生产技术,生产出无污染的绿色茶叶。构建有机茶园,通过加大有机茶的生产力度,从而扩大国内外茶叶市场。为了进一步扩展我国的茶叶资源,应当适当的开拓多元化茶品的创新,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开发出更多、更受欢迎的茶叶产品。茶叶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出现在国际市场当中,例如:茶饮料、茶点等。通过对企业内部之间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得同等价值的产品价格统一,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素质,将茶产业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3.6以茶文化为核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努力将我国茶叶园打造成绿色有机茶叶生产基地,通过相关政府的干预,努力解决茶产业生产与营销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以悠远的茶文化为核心,不断加大我国茶叶园的建设力度,通过对茶艺、茶馆等民间茶文化的推广、并积极开展茶博会,鼓励开展以茶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业活动,通过将茶文化与低碳经济相结合,从而使茶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生态文化特色,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茶叶行业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随着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我国的发展战略从之前的规模效应逐渐向着经济效应的方向发展,因此我国将面临一个全新的挑战。在这个以经济为主的现代社会,如果要加快促进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速度,就应当建立科学的资源节约体制,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做到低碳产业与节约环保共同发展,降低企业生产时对能源的消耗,从而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由于在生产的过程中,使用的农药与化肥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导致生态失衡,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对我国茶产业在低碳经济下的发展进行的研究工作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0,(10)

[2]郑永红,梁星.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J].环境经济,2010(11)

茶经济与茶文化篇9

1949年以后,我国的茶业经济,经历了两个大的时期。其一是从1956年至1984年计划经济时期;其二是从1985年至今市场经济时期。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从经济学的角度,计划经济属于“短缺型经济”,而市场经济则属于“过剩型经济”。以云茶为注脚,这种经济特征更是显露无疑。

建国初期,从1954年开始,云南全面开展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直到1956年彻底完成。从此茶叶属于“中央掌握,地方保管,统筹分配,合理使用”的计划经济之列。为了支持国家的建设,作为为数不多的可以创汇的主要产品,茶叶整体的分配原则是:“扩大外销,掌握边销,调剂内销”。这一指导原则,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只有细节上的调整,而无本质的改变。能够大量出口创汇的滇红权重最大,其次是内销的滇绿。作为边销的普洱紧茶,产销量可观,却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上,更多时候需要补贴。外销的普洱茶集中在狭小的香港市场,并借道香港转销台湾以及东南亚和海外。地位完全不可与滇红、滇绿相较。这一点在与云南中茶公司的副王吉祥的交流中也得到了印证,直到1992以前,云南中茶公司,负责滇红销售的都是一百五六十人的大部门,滇绿也是如此,而负责普洱茶销售的只有五六个人的小组。对于今时普洱茶市场的盛况,王副总坦言:“这有谁能想的到呢?”

计划经济时期,普洱茶仅仅供应边销、侨销香港等市场,还常常力有所不逮,所以才有广云贡饼等茶,都是以普洱茶的名义进入香港市场。对于率先富裕起来,曾经有着“亚洲四小龙”之誉的香港、台湾等地来说,茶叶市场容量体量不大,再加上有历史上积累下来的陈老普洱茶,对于普洱茶的需求并无紧迫性。而对于地域广大的内销市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对于普洱茶又几无认识,更加之作为一种短缺经济下的产物,想买也不容易买到。这种由计划经济提品,满足市场经济需求的局面,直到1985年被打破。随着流通体制改革,茶叶由二类物资被下放到三类物资,朝着由市场经济来调节供需平衡的方向发展。香港凭借自己特殊的窗口地位,成为普洱茶市场经济的引领者,既转口做台湾、东南亚、海外的普洱茶贸易,亦开始注意到大陆的普洱茶消费市场蕴藏的巨大潜力。经济运行有着属于自己的商业逻辑,获得商业话语权,无疑是对己最为有利的。就是在这种语境之下,一个是越陈越香,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的老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另一个是云南名山古树茶,作为承继老茶传统的明日之星,渐至于获得市场的追捧。过往可品的号级、印级老茶,未来可期的云南名山古树茶,都被赋予了高贵的出身。其中核心的要点是产自云南名山、采自古树、古法青饼、越陈越香。当这一套商业语系建立起来之后,为了确保商业上的高回报,必需确立老茶、云南名山古树茶的稀缺性,才能获得最广泛的认同。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的老茶”不断被强化宣传“喝一片少一片,喝一泡少一泡!”而新茶中,只有“云南名山、乔木古树、古法青饼、越陈越香”的稀缺性产品,才能担负起未来老茶的历史使命。不得不承认,这种商业模式确实成功了。回顾过往,从1985年至2015年,这30年之间,大陆的普洱茶消费市场,几乎是从无到有,到如今真正的“名遍天下”。港澳台普洱茶商的特点非常明了,并不追求将企业体量做大,而是追求个体的高额回报。既往的号级、印级老茶是稀缺的,未来可期的云南名山古树茶是稀缺的,掌握了少量的稀缺资源,从而达到撬动整个普洱茶高端市场。为此,他们选择了战略性的放弃,既有产品,又有资源。相较于号级、印级的老茶,甚至于现在的云南名山古树茶,七子级的普洱茶获得的认同度要低很多。原因是茶商们宣称,七子级的普洱茶来自于现代化大面积种植、现代化批量生产的产品,永远达不到前者的品质,也无法达成前者的价值。在这种二元化的思维下,后者被冠以“台地茶”之名已经呼之欲出了,2000年以后被彻底传播开来。回溯过往,从1995年开始,港台茶商亲身垂范,奔赴云南订制所需之茶。随后大陆茶商跟进,且有后来居上之势。直到刚刚过去的2015年,名目繁多的云南名山古树茶,终至于达到史上最热络的时候。两相对照,备受诟病的台地茶,处境艰难。台地茶的未来,路在何方?

2012年云南省茶产业发展报告的总结:2012年云南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中,有15个州市110多个县市区产茶,涉及茶产业从业人口达1100多万人。云南省茶园面积达580万亩。云南省成品茶总产量17.03万吨,其中普洱茶产量为8.13万吨,绿茶产量5.05万吨,红茶产量3.62万吨,其他茶产量0.24万吨。数据是枯燥的,但也最具说服力。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滇红与普洱的地位惊天互换,发人深省。即使是普洱茶在现在云茶中的地位如日中天的时候,我们也应当知道,当下在国际市场上红茶仍然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我国在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红茶非滇红莫属。其次是在我国的内销市场,绿茶仍然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里隐藏着一个少有人注意的市场,一直以来我国最大量的茉莉花茶茶坯都来自滇绿,云南的元江也是中国四大茉莉花茶的主产区之一。云茶的发展,现下由普洱茶担当大任,但同样需要普洱、滇绿、滇红这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这关乎云茶的命运,需要云南省进行省级战略规划,但也是云茶必由之路。

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多次发表题为“植物多酚――第八营养素”的演讲,每每在演讲的最后,都掷地有声地宣称:“普洱茶,云南人说了算。”可惜从市场经济来看,并非完全如此。普洱茶是由市场经济决定导向,普洱老茶的市场如此,云南名山古树茶的市场也是如此。念好普洱茶市场经济的真经,才能有更大的收获。与千万计以茶为业、依茶为生的云南涉茶众生来讲,这才是最大的福祉所在。

二、科学视野下的技术探讨

台地茶,本身就是一个商业词汇。我所见到的较早关于台地茶的解释出自台湾的普洱茶商石昆牧所著《经典普洱名词释义》:“台地茶分为现代管理之茶园茶,以及人工栽培但无管理之粗耕野放茶。茶科植物种生容易变异,为稳定茶菁质量,现代台地茶园管理多以良种茶扦插无性生殖,少有种生苗。2003年以前,高度人工管理的无性生殖良种茶,都属于滇红、滇绿茶园,用于制作普洱茶原料;2003年底开始,普洱茶大为盛行,滇绿与滇青价格贴近,许多茶贩收购良种绿茶原料以滇青制程制作毛茶。”

这是各类普洱茶书籍中关于台地茶较有代表性的解释。从中还是可以看出,台地茶是由云南现代茶园种植管理方式引申出来的。我们无法苛责普洱茶商都用科学主导下的茶业科技理念来阐述。而《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则对云南茶园管理技术有详细的记述:一是1949年建国之前的云南属于原始形式的栽培管理阶段。以易武、景迈、南糯山等古茶山为代表,埋籽繁殖满天星种植方式,只种不管,只采不培。二是以50年代至70年代前期现代栽培管理形式的过渡阶段。中耕、施肥、修剪、采摘等关键性技术措施跟上。三是自70年代中后期开始,80年代前期基本形成的现代栽培管理技术阶段。开辟新茶园要做到集中连片,台地平整,有沟有路,等高条栽,选用良种,增施肥料,合理密植,属于高产优质丰产茶园。追本溯源,从中可以看到商业词汇“台地茶”的源头所在。

我们曾经有听过一句耳熟能详的宣传口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云南省茶业行业的发展来看,一代又一代的茶叶科技工作者投身于此。其中最重要的成就当属云南茶园种植方式的转变。从1956年至1984年计划经济时期,无论是响应的号召“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或者是促m经济发展,首要任务都是解决“短缺型经济”的桎梏,先满足需求。在优质高产的追求目标下,高产是放在第一位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79年之后,云南大力发展矮化、密植、速成、高产的新茶园。1980年之后,开始推行老茶园的改造。从1981年起,每年改造10万亩,计划改造40万亩。措施为改土、改园、改树。从结果来看,这两项政策措施在当时都非常成功。茶园总面积从1980年的139.53万亩增加到1984年的164.88万亩,产量从35.68万担增加到56.33万担。1985年,改造低产茶园项目获得了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从20世纪50年代起,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科技工作者投身云南从事茶树品种繁育,选育出勐海、凤庆、勐库3个有性系大叶群体种成为部级茶树良种;选育出云抗10号、云抗14号两个无性系的部级茶树良种。更有众多地方有性系、无性系的茶树良种。截止到2013年,云南全省茶园面积586万亩,其中无性系茶园面积达223万亩,其中云抗10号在云南全省的推广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正如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程启坤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既往的良种选育沿用的是红茶良种的标准繁育出来而大量栽培的。这是其与普洱茶适制性的要求,存在先天不足。

但在1939年云南红茶诞生之前,云南的茶主要就是用来加工普洱茶的。现在对云南名山古树茶的追捧,从品种的选择来讲,也是接续了传统的做法。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研究员张顺高先生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古茶即使好到天上,也不是云茶产业的主体,因为它的总量很少,估计只有云茶总产量的百分之一左右。”

与现在备受冷落的台地茶相比,古树茶炙手可热。虽然有争议,但普遍认同的标准是古茶树的树龄在百年之上。以此上推,古茶园应该是在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前,清末民初以前遗留下来的。因为缺乏数据,彼时到底有多少茶园很难考证。而现在的说法不一,有说在30万亩以上,也有说在50万亩以上,但都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有一个数据可资参照,据《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记载:1950年云南全省茶叶面积16万亩。按理说古茶园面积应该比这个数字还要少才对。再加上建国后,从50年代开始直到80年代持续不断地对低产的老茶园进行改造,古茶园面积应该会进一步下降。被错误评价了半个多世纪以后,直到2000年以后古茶园的价值被重新认知,然后才逐步被重视起来。但愿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这也反向证明,云南茶园的主体,正是现在饱受诟病的台地茶园。恰是这一点说明了一个问题:科学也是有它的边界效应的。我们绝对不能否认在科学名义指导下云南半个多世纪以来现代茶园的成就和巨大的贡献,但同样也应该正视既往茶业科技的时代局限性,由此,才能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且逐步加以解决。

张顺高研究员不无愤懑地指出:“现代化的,新式的优质高产的茶园,良种茶园,生态茶园,是农业文明几千年探索发展的成果,是茶树栽培技术进步的体现,是云南三代茶人历经半个多世纪艰苦奋斗、用汗水和智慧凝结的结晶,它是今天云茶产业跻身于产茶大省的坚实基础,是云南600万茶农改善生计的依靠和根本,商人把它们一律贬称为‘台地茶’,不如老树茶,是不能容忍的,错误的,有否定文明发展和技术进步之嫌。倒退荒野,是农业文明始祖神农都不能答应的,至于受此影响而去发展荒野茶则是荒诞的笑话。我们要用科学说话,坚持科学发展观,让科学发展观统领茶产业发展。”

从云南茶产业发展的角度,应该坚持多元化发展战略:普洱、滇绿、滇红并重。

从云南茶园建设的层面来看,生态茶园的建设,绿色、有机茶园的建设是趋势。

从茶树品种选育推广的角度来看,继往偏重于适制滇红、滇绿的品种,也应该重视适制普洱茶品种的繁育,弥补短板。

纯从普洱茶品质出发,原料是基础。原料品质的高下受环境、气候、土壤与茶树品种的影响,这是从根本上的解决方案。生态茶园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采其鲜叶制成的普洱茶,品质有明显的提升!

有人曾笑言:现在市场上的普洱,言必称古树茶,想要买一饼纯料台地茶,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此反问:天量的台地茶,都到哪里去了呢?

其实谜底揭开非常简单:普洱茶行业的商业话语体系中,古树茶的名称等同于高端茶,台地茶的名称等同于低档茶。为了逐利,自然产生了追捧古树茶,并顺手打压了台地茶。回溯过往,从计划经济时期步入市场经济时期,短缺型的经济转变为过剩型经济。从1985年到2015年,在这过去的30年当中,整个中国茶行业从常规价廉质低的大宗茶生产为主,转向价高质优的名优茶为主,名优茶贡献了更高的经济回报。普洱茶亦是如此,名山古树普洱茶完全走的是名优茶的路线;受制于先天的不足,台地茶仍然停留在常规大宗茶的路线上。过剩型的茶叶经济是相对的,稀缺型资源下质优价高的名山古树茶广受追捧就是明证。但当所有的普洱茶厂商都拥挤在这个狭小的市场中进行争夺时,更为广大的“民茶”消费市场被忽略了。而经过提升改造之后,生态茶园所产性价比适中的民茶,在新常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无可比拟的竞争力。个人的看法,由于工业化进程,中国传统的茶叶金三角已经从江南茶区的“苏、浙、皖”,转向西南茶区新的金三角“云、贵、川”。如何将这先天的环境、资源优势和从未有过的历史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是摆在云南省政府、科研院校、茶业行业面前的宏大命题。

三、文化视野下的价值取向

云茶产业的三大主体是滇红、滇绿与普洱。在计划经济时期,滇红为云茶产业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也为中国红茶在国际市场红茶贸易竞争贡献颇大。唯一可惜的是,滇红至今未能构建起自身的文化体系!所以伴随国内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成本不断推高之下,在国际上大宗红碎茶贸易中,逐渐丧失成本优势。而在2006年之后国内兴起的红茶消费热潮中,未能确立自身的优势。内外交困之下,红茶从占据了半个多世纪的云茶龙头老大的地位,滑落至第三位。在继往滇红当家的年代,现在所谓的台地茶,大都被用作加工滇红出口,不存在现下的困境。当转向内销市场之后,未能及时调整,留下了巨大的遗憾。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滇绿始终处于云茶产业的中坚。但始终停留在大宗绿茶的阶段,这有来自外部的因素。自唐以降,一千多年以来,中国的茶都以绿茶为主体,尤其是名优绿茶占据市场的主导。至今为止,中国的名优绿茶中,来自云南的滇绿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潜在的因素在于农业社会时期的国人,饮食以“五谷杂粮”为主,与滋味清淡的中小叶种名优绿茶最为相宜。过去市场经济这30多年的进程,中国由农业社会步入了工业社会,饮食已经转向肉食为主,其实已经为大叶种、内含物质丰厚、味最酽的滇绿做好了市场准备。

从被动卷入,到主动拥抱并赢得这个大时代的恰恰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敬陪末座的普洱茶。缘由在于中国大陆,茶行业的话语权一直被科研院校把持,且长期集中在绿茶领域。在1985年以前,国人心目中的名优茶专属于名优绿茶。历经过去30年市场经济的l展,在科学技术、商业活动、文化繁荣的三重促进下,各大茶类的代表性名茶纷纷跻身名优茶的行列。其中以普洱茶的崛起最具代表性,先是由外向型经济的牵引,来自港澳台的需求带动,并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商业语系。进而凭藉未曾中断的传统文化滋养,进而构建起普洱茶文化体系。在商业与文化的双重推动下,返流大陆,在普洱茶流通、贮存、消费最为集中的广东珠三角区域,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当回溯到原产地云南之际,在茶行业内获得了很大的认同。但同时,也有来自科研院所的不同声音。只是这种声音在巨大的商业潮流的裹挟之下,几乎被淹没掉了。

有着悠久历史的国人,常常会回头看,不断重新认知先人留下的有形的资源与无形的精神财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茶园,就让我们再一次重新审视文化的价值。古茶园中蕴含的生态文明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迪,面对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现代茶园,我们洞悉自己的不足。由此诞生的台地茶,有着不能承受之重。我们重新加以改造为生态茶园,不是要回到洪荒时代,恰恰是立足长远,重新构建人和自然的关系。能够真正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景迈山已经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备选目录,已经是一个好的开始。而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先后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文明的进步。

根植于农耕社会的普洱贡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先后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于现在工业社会现代机械化制茶技艺,仍然有启示与借鉴的价值。

据背景资料分析,还有相关的记载。古董茶中的号级茶、印级茶,大都来自农耕时代的茶园,使用或承继传统的制茶技艺,迄今为止仍然有遗存于世,显现出巨大的价值。从七子级普洱茶时代开始,现代茶园成为中流,工业化批量出产的生、熟普洱占据市场。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名山古树、传统工艺的普洱生茶出现,至2015年这20年中,成为普洱市场的高端。而另一方面,现代茶园、工业化批量加工的生、熟普洱,名为台地茶,产量巨大,成为普洱市场的主体。两相对照,有助于看清楚未来市场的走向。

茶经济与茶文化篇10

[关键词]生态经济发展优劣分析

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257-01

一、概述

(一)狗牯脑茶介绍

狗牯脑茶产于遂川县汤湖乡的狗牯脑山,生产历史悠久,色、香、味独特,乃“遂川三宝”之一狗牯脑茶,列于茶中珍品,全县现有茶园面积6.8万亩,年产茶叶70万公斤。对于遂川来说,基于狗牯脑茶开展生态经济建设,探索以此结合旅游、养生等产业,推动以狗牯脑茶为主导的生态经济,充分开发遂川的生态价值,进而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二)遂川生态经济的发展

生态经济是近年越来越受重视的一种经济形态。当前对生态经济的理解是广泛的,定义并不统一,学术界表述也不一致,大致可界定为:在一定区域内,基于生态环境的相关要素,由人类的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社会财富的流通效应,并据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前提是基于一地区的特定生态环境,并融合该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文化、生态特色。

遂川建县有1800多年之历史,位于江西省西南,南邻广东,西连湖南,全县总面积3144平方公里,森林面积约18万公倾,植被覆盖率达77.4%,居全省第二,人口约55万。随着我国生态经济的兴趣,遂川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为生态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遂川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过境及辐射能力越来越强,也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二、遂川狗牯脑茶生态经济发展面临之问题

(一)经济建设中生态经济意识不足,狗牯脑茶产品缺乏品牌推广

作为县域,遂川必须认识到,自身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工业未必适合遂川长远的发展。因此,在遂川在进行经济建设中,应强化生态意识,倡导经济经济,完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从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角度,思路遂川未来生态经济发展的思路,也为促进未来遂川生态经济形态转型的打造动力。

狗牯脑茶是特定生态环境中出产的产品。因此,遂川生态经济的建设不可缺少狗牯脑茶价值的发掘。但长期以来,狗牯脑茶却缺乏积极的品牌推广,其生态元素并的价值未充分发挥,由此导致省内省外的知名度并不高。

(二)遂川狗牯脑茶产品文化不成型,生态经济建设缺乏主题化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自身的自然环境、地理文化、人文历史是其特色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遂川狗牯脑茶虽历史悠久,远外闻名,但就在遂川这个原产地,却至今尚未形成系列化、体系化且完整的产品文化,“狗牯脑茶文化”挖掘不够,尚只在本县小范围传播,其对外影响力有限,由此导致遂川生态经济建设缺乏主题,缺乏“以点带面”的辐射能力。

生态经济建设的下一阶段,应以创新开放的眼光,拓展生态文化,构建遂川遂川狗牯脑茶文化,并结合遂川“三宝”,以养生、健康、环保为主线打造遂川生态文化,为生态经济的长远发展创建主题。

(三)缺乏地方特色产品研究,狗牯脑茶生态价值发掘不够

一直以来,人们就只知道遂川狗牯脑茶是难得的珍品,但大多不知这一特产的诸多价值。生态经济建设提出这几年来,对于本县以狗牯脑茶为主的地方特色产品却缺乏相关研究,尤其是其养生、保健上的宝贵作用未能充分发掘,从而极大的影响了狗牯脑茶的知识价值。

如今随着环保养生观念的普及,正是大力发掘狗牯脑茶生态价值的时机。因此,可组织本地文化科研人员开展针对狗牯脑茶在营养、保健上的价值进行研究,并作为产品文化的内容整合到品牌推广中。

三、遂川以狗牯脑茶为主导的生态经济发展之策略

(一)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推动养生旅游为主线

遂川是一个内陆县,拥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林地广阔、植被多样,濒临粤湘赣三地,其生态环境具有融合三省之特点,尤其适合开展养生旅游产业。因此,遂川当前首先要打通三省通道的交通基础设施,为吸引更多前来遂川旅游养生的人群;其次,在旅游文化上应以养生为主线,打造“健康环保之行”,从而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遂川的宝贵生态资源。

(二)多方支持狗牯脑茶品牌经营,紧跟互联网商务的步伐

遂川狗牯脑茶作为一种特色产品,有着自身的商业价值,为此需要多方发力支持将狗牯脑茶进行品牌式经营,从农业生产、文化包装、商业加工、广告宣传等方面,将特色产品转化为品牌商品,将狗牯脑茶塑造成遂川旅游文化的一张名片。

在此基础上,鼓励狗牯脑茶与互联网商务的融合,比如鼓励本地商家开展网络销售,或将本地特色产品经营外包给某一商家,由其在建设网店对外宣传销售,如在天猫旗舰店面向全网销售,聘请专业的网络营销策划人才来进行推广,政府部门在这一过程中给予政策支持或经济补贴,以此带动狗牯脑茶品牌的完全市场化。

(三)围绕遂川狗牯脑茶产品,开展全方位生态宣传

鉴于狗牯脑茶产品的诸多价值,尤其是在养生保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围绕狗牯脑茶的这些特点,开展全方位的宣传,将狗牯脑茶品牌产品融合生态理念、文化历史及健康思想,在此基础上带动整县生态价值的发挥与开发。

狗牯脑茶产品的生态宣传是一项长期工作,其具体方法是多样和开放的,如在酒店向旅客提供赠品,在外地举办狗牯脑茶产品生态展览,在网络上开展产品秒杀销售活动,面向全国开展狗牯脑茶文化征文等。

(四)定期举办遂川狗牯脑茶文化节,扩展遂川狗牯脑茶文化的影响

生态经济建设是系统化、长期性的工程,遂川狗牯脑茶文化助于生态经济建设将是长远的。因此,在成功塑造遂川狗牯脑茶文化之后,就要考虑将这一文化以物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并持续不断的对外推广展示,如通过定期举办遂川狗牯脑茶文化节,配合诸多的文化活动对其进行完善,也可以开展多方面、多角度的狗牯脑茶文化交流,从而进一步扩展遂川狗牯脑茶文化,并促使这一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认同。

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长远的,其带来的价值是难以预估的。因此,遂川当地应在未来的三五年,着力打造这一地方文化品牌,将这一文化名片展示于更多的地方,使更多的人了解狗牯脑茶文化,进而了解遂川,这样以生态文化的传播的办法,必然会给遂川带来诸多的经济发展之效益。

四、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遂川这样的县域来说,生态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开发利用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而应以更开放的理念,以本地特色产品,如狗牯脑茶等为生态经济建设的突破点,构建一条以狗牯脑茶品牌为主线,融合多元化生态元素的生态经济开发之思路。未来的生态经济建设,既有生态化的产品,也有网络化的营销,更有主题式的文化,从而开展立体化的生态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肖先军.遂川经济特色发展初探.新农村:黑龙江,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