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教育感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51:18

大学生劳动教育感受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动教育;渗透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准确分析以及利用小学数学课程当中一些相关的劳动教育的资源,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前提基础。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显性”的劳动教育资源,例如整理房间、烙饼问题、合理安排时间、测量等;另一方面,更要善于挖掘“隐性”劳动教育资源。通过研究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上的一些内容,虽然并没有直接明确相关的劳动教育的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却是能够很好地进行劳动教育,使其认识到劳动的真正价值的内容。合理地利用小学数学课程当中相关“显性”和“隐性"的劳动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劳动教育,是每一名数学教师必须担负的时代性教育任务。

一、借助数学文化,理解劳动的意义

马克思对于“劳动创造人”的伟大论断指明了劳动对于人所以为人以及劳动对于人的发展的重大价值,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也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方式。总书记提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在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古人计数(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中,改版后本节内容的课题由原来的“捆小棒”更改为“古人计数”,并增加了“古人计数”的主题情境图。在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认识比10多1的数的时候,我们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鼓励学生一起读出11-20各数后,提出了如下问题:小朋友真了不起,会认、读这些数了。但是这些数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从“古人计数”说起。“古人计数”这一文化史的自然介入,让学生模仿古人用手指头来数羊,数到10后,手指头不够用了,由此思考:新计数单位是怎样产生的?不仅知道10的后面的数是11,体验到了“数(shù)源于数(shǔ)”,而且感受十进制的起源,渗透了数学文化。我们想,这传递的是一种观念的改变。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认识11-20各数这一知识的结果,而且要通过“古人计数”的故事,渗透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基本数觉数数阶段实物计数手指计数符号计数”这一过程看出,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文明。人类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劳动创造,在艰辛的劳动过程中彰显了人类智慧。

二、通过数学活动,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适应社会是每一位学生成长必然经历的过程和要求。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践中去才能切身体会劳动的辛苦、不易,才能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产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助于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问题并且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整理房间”一课中,教学目标首先是在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获得分类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其次是能按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整理分类,初步体会对物品进行分类的过程就是寻找事物共同属性的过程。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分类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为他们整理过自己的房间、整理过自己的书包等。但大多数学生在对物品分类时分得不完整,或不理解分类的标准,更有学生几乎没有感受过分类的作用,这就很难形成分类的意识,也就很难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这节课中,我们首先对比笑笑和淘气的房间图,体会到整理的必要性后,再观察笑笑房间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使学生得到整理房间的间接经验。再让小朋友动手操作,通过实物图整理自己的房间,在自主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分类整理的方法,积累分类活动的经验。对于低段的孩子,温馨的家庭充满着孩子做配对与分类游戏的机会。最后,我们在课堂中加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配对与分类的环节:1.让孩子在餐桌前准备吃饭的餐具。2.让小朋友把将要放入洗衣机清洗的衣物进行分类。3.书房的笔筒里可能有一大堆笔,不知道还能不能用,这时该怎么分?4.将零钱进行分类,或帮妈妈整理钱包。5.打开家里的工具箱认一认,再分类。“小劳动,大思考”,在低段数学教学中,我们适时地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将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劳动习惯的养成,进一步提升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利用数学之美,感悟劳动创造美的价值

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是内在的优良品质。将数学特殊的自由的美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并取得成就,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肯定,在此过程中产生愉悦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正是劳动创造美的一种体现。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欣赏与设计”一课,要求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的基础上,通过欣赏漂亮的图案来分析基本图形,使学生能用这些基本图形设计出漂亮的图案,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们首先通过让学生观察衣服图案及淘气家装修的各种漂亮的墙砖、地砖、地毯、窗帘等图案来引入教学。这个环节的教学是先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然后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这些图案里有我们学习过的基本图形,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这种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情境,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进行学习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欣赏各民族服饰的图案及各种刺绣、蜡染等,体会这些带给我们的震撼,让学生充分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坚韧的优良品格。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案的特征时,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从各种图案中分析出基本图形,并能添加辅助线明晰基本图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使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基础上去表现美、创造美。最后,“小小设计师”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进入了角色。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涂色,创作出了许多独特的图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欲与表现欲。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在图案中独立地挑出所学的基本图形,再根据所学的基本图形去设计美丽的图案,发展了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感受到了平移、旋转、对称现象。总之,从引入教学开始分析所学的基本图形,到学生设计漂亮的图案和分析基本图形,始终没有离开“认识图形”这一条主线。同时,学生在观察、分析、设计的过程中,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感受劳动创造的美。

四、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发展学生的数学智慧

智慧的数学不应该只是一个由讲解到接受、再到熟练的程序性学习过程,启迪智慧需要紧密伴随积极的数学思考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课程内容要提供好的素材,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数学教学应渗透劳动教育,努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并鼓励学生通过交流,丰富数学思考,开启数学智慧。“重复的奥妙”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中的一课,本课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体会简单的“重复”规律,这节课也是教材第一次引导学生探索规律,理解周期现象。在这节课中,为了使学生感受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们从学生身边实际情境出发,首先设计了“美化校园”这一劳动情境:为了进一步美化我们的校园,后勤老师准备用彩旗装饰我们的校园,这串彩旗是由红、黄、蓝、绿四种不同颜色的旗子组成的,你们看,第一面是什么颜色?第二面呢?猜猜第六面呢?情境图中丰富的规律有助于帮助学生感受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性,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体会劳动创造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第二个环节中,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规律。在用多种方式表示规律、创作规律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集体创造和表演的过程中,充分与他人交流,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第三个环节,让学生思考:照这样的规律,第39面应该挂什么颜色呢?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在学习任务单上。有的学生选择画图找到答案,而有的学生发现画图很慢,特别是当数量比较大时,于是联系到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4面为一组,39里面有9组,还剩3面,那么第3面就是蓝色了。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发现,当总数比较多的时候,用除法比较方便。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劳动与智慧密不可分,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时,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增长了数学智慧。从人类的进化过程和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劳动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劳动帮助了人类认识世界。数学教师要合理地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改变过去劳动教育仅仅依靠劳动课的思维观念,真正将劳动教育融人日常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Z].2020-3-20.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王爽.当代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群文天地,2012,(04):125-126.

大学生劳动教育感受篇2

(一)、关于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把“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基本原则贯穿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渗透了情感教育和理想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的第一封信是在儿子初上大学时写的,也是他给儿子写的第一封信。他由信中告知托人给儿子送面包一事教育儿子要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信中说:“儿子,你不要忘了,面包这个最起码的生活物资。我不相信上帝,但是我说面包是神圣的,愿面包的神圣永远伴随你一生吧!你要记住,你是什么人,是从哪里来的。要知道,获得这几片面包是多么来之不易!不要忘记你的爷爷奥梅里柯·苏霍姆林是一个农奴,他是受扶着篱笆死在庄稼地里的。任何时候都不要忘本,不要忘记,此时此刻当你学习的时候,有人正在劳动,正在为你提供生活资料。即使你学完了,当上了老师,也不能忘记这块面包。面包——这是人类的劳动,是未来的希望,它永远是衡量你和你的子女们的良心的一个尺度。”

这段话让我思考了很多。首先,作为一个大学生,我接受着科学的教育,知道要热爱劳动。但我所接受过的全部的劳动教育对我的影响,远远没有这一段话这么贴切,这么深刻。读过这些话,我立刻感到很惭愧。因为我想到学习的机会很珍贵,它是父母辛苦劳动,为我提供物资和生活资料而得来的。以前,每次收到父母打到卡里的钱,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去买早就想吃的美食或添置几件衣服。而没有像苏霍姆林斯基在信中写的那样,想到父母为了这些钱而付出的辛苦劳动。我把给我的钱和学习的机会,这些父母辛苦劳动的所得看作理所当然。因此,我没有好好利用大学时光。转眼大四毕业在即,面对招聘会上众多的竞争者,我没有自信能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取得成功。这个时候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封信,感慨自己忘了本,感慨如果早点读到这封信该多好。时刻怀着对父母的感激,怀着对大学时光的珍惜,这样度过大学四年的我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我不是抱怨学校没有告诉我这些道理,而是感慨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养成如此重要,但它的重要性从没有被重视。在我的同学中,收老师喜爱的永远是学习成绩出众的同学,即使他们霸道、孤傲,即使他们在打扫除中对别的同学颐指气使,自己只在一旁观看。老师似乎在他们身上看不到缺点。成绩不好,劳动积极的同学只有在劳动时,老师才会想到他们。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学生的成长环境越来越优越,他们的劳动不是打扫、植树,而是郊游、逛街、玩游戏。面对他们互相攀比,不爱学习,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考试,学习剥夺了他们童年的自由和快乐。老师们抱怨今天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封信中,我感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天的学生需要劳动教育,今天的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真正的劳动教育。不是对着课本讲解劳动知识,而是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中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体会到自己的幸福。让学生在感恩中成长,在快乐中成长。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五封信中所说:“什么是生活的最大乐趣?我认为,这种乐趣寓于与艺术相近的创造性劳动中,寓于熟练的技能之中。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劳动,那么他就会努力使他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中包含某种美好的东西。”

在他的第五封信中,对于儿子选择了自己喜爱的无线电物理学专业他表示祝贺。同时,他说:“人的志向不是某个人强加给他的。假如在中学时代,你不是从二年级就开始钻研收音机示意图,如果不付出劳动,那么你未必能形成这种志向。志向是成为天才的幼苗。经过勤劳的双手的精心培育,在肥沃的土地才能长成粗壮的大树。不付出辛勤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的幼苗也会连根枯死。”他通过这些话让儿子体会到过去的努力钻研造就了自己今天的兴趣和志向。同时激励儿子,选择了无线电物理学专业后还要继续努力,志向的幼苗才能成长为粗壮的大树。

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劳动可以造就理想,理想是在劳动中实现的。2008年,电视剧《士兵突击》的播出掀起了一股“许三多”热。草根阶层许三多的成功受到人们如此强烈的关注,反映了人们对成功的渴望。剧中很多经典台词让观众警醒。“想要和得到,中间还有一个做到”,这句台词强调要得到想要的,就要做到,要行动。但是很多人还没有到了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从小就学习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但是我们根本不理解这些与我们吃饭、穿衣、上学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我们有理想,那就是期末考试达到80分,那就是英语过四、六级。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都是为了考试。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我们愿意花一生的时间去做什么?这些问题不可能对着课本,听着讲解就解决。我们应该怎样寻找自己的理想?劳动,在劳动中寻找理想。让学生通过劳动找到理想。今天的学生应该参加劳动,今天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参加劳动。

(二)关于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具有共产主义理想,是社会主义公民精神文明的首要特征。他指出,共产主义思想是激发儿童和青少年不断产生崇高的、纯洁的、美好的愿望的源泉。如果学生内心认识到共产主义的崇高目的,那么,他就会为社会的利益而投身与生活。

他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并不是描绘虚幻的美好境界。他在第一封信中说:“我不相信那种权且称为巧克力式的共产主义。说什么一切物质财富都极为丰富,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充分的供应,似乎只要一挥手就什么都有了,任何东西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即使到了共产主义,也得把手磨出茧子,也得有许多不眠的夜晚。而最主要的,人们永远保持的是他的智慧、良心和人的尊严。人们将永远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食物。”

大学生劳动教育感受篇3

【关键词】德育劳动融入

人类起源于劳动。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不仅创造了人类本身,而且创造了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保证了人类的延续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学校要给学生参加劳动的机会,劳动是教学,是政治思想课……”值周劳动班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纪律教育、责任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每个班级每学年至少要承担一周的劳动值周工作。

目前,学生中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有所抬头,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忽视劳动素质教育是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在劳动中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劳动过程中逐步渗透德育,具有行知合一的最佳效果,与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人之成德乃在于力行”的主张相符。毫无疑问,将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融入劳动教育是培养一代新人的一条重要途径。可见,劳动课必须渗透德育教育,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这种独特而全面的功效,有意识给以强化。

一、以德育为主题,树立健康的劳动观

在目前重智力轻劳技的大背景下,学生心目中逐渐形成这样的观念:只要把学习成绩搞好,其他什么都不用做。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也被家长代劳。这些都导致学生缺乏责任心,在学校的劳动中表现为对日常劳动和值日工作能不做就不做,有时勉强做一下,也是敷衍了事。自私自利的多,主动为班级集体做事的少。“劳动创造了人类。”试想,一个人连最起码的劳动技能都没掌握,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怎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呢?还谈什么爱祖国、爱人民?

劳动课中的德育目标是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包括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获得劳动的成就感,让学生懂得劳动的重要性,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产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在这个教育过程中要倾注自己的情感,寓劳动教育与德育一体,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劳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保持环境的整洁需要靠我们的辛勤付出,劳动并不可耻,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换来别人的赏识,服务别人,快乐自己。只有体现到劳动的辛苦后,才能在以后的日子里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一系列的德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促进学生养成坚强的劳动意志,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而实践证明在劳动课中,恰如其分的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还可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辛苦的,可是劳动更要付出汗水与艰辛。

二、培养勤劳俭朴、节约利废的优良品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的家长正在代替或剥夺孩子的劳动权利,“蜜罐中长大的一代”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待遇,养成了吃要口味、穿要名牌的不良习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的勤劳俭朴,他们感受较少。时下,校园中对粮食、衣物和学习用具随意浪费丢弃、不会洗衣服、花钱无节制的现象比比皆是,正是这一社会现状的体现。甚至有的学生厌学,觉得即使外出打工也比在学校学习要自由、舒服得多。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认识?通过劳动课来进行教育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劳动课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从而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自己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劳动的可贵,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人处于群体之中,学习、工作、生活的过程都是与人合作的过程,正如歌中所唱:“人字是相互支撑的”。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协作精神、主动团结意识能使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正常发展,在劳动课中,由于实际需要经常要开展分组劳动,在劳动中会遇到需要分工的情况,这正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最佳时机。在劳动过程中作为老师一要创设条件,造成生生互助的氛围,分组便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谈,相互评论,相互协作,二要善于发现那些不畏辛苦和善于谦让、宽容别人的同学,及时总结,予以表扬,引导学生向互相合作的方向发展,有助于学生及早认识个人在集体中的正确地位,对于将来适应社会工作,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有很大的潜在价值。

充分发挥劳动课的德育功能,可以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德育教育空洞说教、被动灌输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感悟道德境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主动遵从道德规范。同时,要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注意德育工作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参与性,充分发挥劳动课的德育功能,将德育教育融入劳动课中。

参考文献

1孙立春.素质教育新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周明星.教育创新素质与方法.中国人事出版社

大学生劳动教育感受篇4

【关键词】学校美育教学过程的美育教师形象的美育校园环境的美育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b)-0153-01

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所开设的各门艺术课程如美术、音乐、文学诸科目及课外作业与课外活动,既以相关“艺术”知识、技能及教学内容,却直接赋予美育任务。此外,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学校环境的美育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总之,学校美育的贯彻与实施应充分利用学校环境中的各因素,因地制宜,有系统、有计划的组织与实施。同时也应注意人文环境对美育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行积极引导。

1教学过程的美育

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美育作为五育的一方面,渗透其他四育之中,与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1.1德育中的美育

美育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从理论上讲,也就是美与善的关系问题。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人们善的觉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美,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情感体验。美育就是通过美的陶冶,使人有美的情操,由于美育与德育是直接关系到人的情感与品德的教育,所以它们之间具有某种共同性。

美归根到底离不开善,完善才有美。美以善为前提,也决定了一切审美教育,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为了培养与激发人们善的情感,使个体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格。

1.2智育中的美育

智育对美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表现在:美育需要有一定的智力准备,也离不开审美主体的智力结构。人们赞美青松的挺拔、大海的壮阔,高山的雄伟等等,固然这些自然美是客观的存在,同时也是结合着人自身的知识经验,对美的一种体会。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教育,也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与思想情感的训练,才能使学生身心得以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育不能只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要用激情去激发学生思想情感的变化,这样才能有助天学生的成长。

1.3音乐体育中的美育

音乐教学大纲的第一句话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音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实质就是在美的旋律中获得知识,逐渐扩大知识领域,在美的享受中达到娱乐的目的。音乐课上要给学生的美的享受,要进行美的教育,就必须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通过演唱表演,达到创造美、欣赏美、鉴赏美。

对于体育,大家往往只重视它的增强体质方面的作用,而忽略它在美的教育方面的意义,实际上学校体育中的美育不仅有其独特的教育手段,而且有其独特的教育效果,学校体育中的美育,从而获得的自然形体美,其次,体现在学生的内心世界的美的教育,即大家的通常所说的心灵美。

1.4劳育中的美育

劳动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作用,是最伟大的美育,因为唯有凭借劳动实践,才能创造审美,审美文体,丰富人的主观感觉和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这就决定了美育只有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着眼于培养人热爱劳动的品德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也才能从根本上造就人,高尔基认为:“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劳动要成为一种审美教育,必须要有正确的劳动强度,让劳动者感受劳动的乐趣,让他们感受到创造生活的乐趣,创造有效的劳动价值.只有把劳动与创造价值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鼓舞人和教育人的目的,这样的劳动实践也才会更有意义。

2教师形象的美育

教师的形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的形象主要是由教师的品德、气质与风度等所构成。事实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发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影响则更大,对教师品德的要求,概括地说,就是要光明正大、博爱宽厚、精益求精、诲人不倦。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美的人格,首先自己要有美的人格。对教师的气质,最重要的就是坚定、稳重、勤奋和秘人为善。要求应该给人一种大方、庄重、整治、亲切之美感。教师的风度也表现在表达能力方面。教师的表达不仅应注意语言准确、深刻,表情动作要恰到好处,而且书写、图画也要讲究清晰、美观。

由此可见,教育形象的美育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美好的形象给学生以活生生的榜样,另一方面,正由于学生受其感染,所教内容就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使教学效果更好。

3校园环境的美育

学校的教育内容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显性课程,即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另一是潜性课程,就是通过校园环境的熏陶对学生起到直接教学所起到的作用。充分利用环境进行陶冶教育,应视为一种经常的重要的手段。陶冶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

教育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自我作用,才能实现。所以,如何创造一个好的校园环境,对生学习的自觉性,对促进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劳动教育感受篇5

为了全面提升劳教(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治质量,在劳教(戒毒)场所对学员实施美育教育,是一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和作用的事情。现在就美育对劳教(戒毒)人员的教化功能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什么是美育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在现阶段,美育是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教育者,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人的情感、思想、意志和性格。对劳教(戒毒)人员进行美育教育,能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激起他们的情绪体验,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以至完善其人格。

二、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美育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与德育、智育、体育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正如蔡元培说过那样,健全的人格,应该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个方面。德育着重解决的是一个人健康心理所要求具备的心理素质,主要是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智育着重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主要是为人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体育解决的是如何提高人们的体能体质,而,!美育则是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对于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从而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在教育中形成互补的关系,谁也不能代替谁。一是德育工作对人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它寓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美育是德育的先导,德育又是美育的中心内容。二是智育为美育提供了必要的审美知识,知识面越广,就越能辨别真伪和美丑,越有利于美育的实施与创新。三是美育与体育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体育有着指导作用,美育可以为体育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体育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实践活动。总之,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有机结合,才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美育在劳教(戒毒)场所的重要作用

美育对劳教(戒毒)人员的思想、意志、情感有重大的影响,因此,美育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劳教(戒毒)场所,借助美育可以使学员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提高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至完善其人格。

一是借助美育可以启发学员的智能。

人的智能可以分为一般智能和特殊智能。一般智能指的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特殊智能是在一般智能的基础上经过专业训练发展起来的,它能促进适应性更强的一般智能的发展。比如劳教(戒毒)人员中有许多书法、绘画爱好者,但是只有具备深刻细致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时,才能完成一幅优秀的作品。当学员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一幅书画作品,那种喜悦感由此产生,在民警学员的赞美声中会陶冶他的情操,美化他的心灵,也进一步促进他的创作热情,他会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因此,对学员进行绘画、书法教育,能够培养学员的审美观察力、审美记忆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思维力,促进他们特殊智能的发展。

二是借助美育可以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在劳教(戒毒)场所开展一些主题系列活动,如演讲比赛、文艺汇演、队列会操、场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特长和才华,实现自我价值,树立自信心。同时由于社会道德观念和社会舆论,活动中的道德要求,又会促使学员在参加这些活动中,不仅要增强责任意识和团队凝聚力,而且能体会什么是真善美,从而促使他们朝这个方向发展,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

三是借助美育可以磨练他们的意志,强身健体。

劳教(戒毒)人员大多数身体状况欠佳,在劳教(戒毒)场所开展一些体育竞赛活动,不仅可以磨练他们的意志,而且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由于体育运动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因而活动中的有关纪律约束着他们,集体的责任感激励着他们。一方面培养着学员拼搏和争胜的精神,另一方面赛场纪律和道德规范可以治愈一些不道德行为,要求学员不断克服体力和精神上的障碍去拼搏,因此,通过参加比赛,不仅能磨练他们意志,而且能够培养公正、诚实、谦虚、礼貌和友好等优良的道德作风,同时还能培养他们顽强、坚毅、勇敢、自信、自制和积极进取等意志品质。

四是借助美育可以促使他们养成劳动习惯。

劳教(戒毒)人员大多游手好闲、好逸恶劳,要改变他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好的劳动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说来,个体正确的劳动习惯,劳动观念的形成,劳动能力、劳动知识的获得,尽管主要是劳动教育的结果,但美育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因为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够产生一种愉悦感,幸福感,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创作的愉快,而这种喜悦和愉快的心情同时又能促进自己养成一种良好的劳动习惯。如当他通过自己的双手,完成了当天的习艺任务,受到干部的表扬时,他会从心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慢慢会促使他们养成劳动的习惯。

四、劳教(戒毒)场所美育的基本任务

对劳教(戒毒)人员实施美育,就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

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有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很强的审美能力以及健康个性,从而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成为一个自食其力、遵纪守法、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和有利于家庭的人。

一是培养学员正确理解美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感,抵制各种精神污染。

二是培养学员真正感受美的能力。在培养他们敏锐的感觉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高尚的审美情感,能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

三是培养和发展学员创造美的能力。在理解美、感受美的基础上,按照美的法则创造美,把美体现在生活、劳动和其他行动中。

五、开展美育的途径

美育是培养学员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对学员进行美育教育的方法是多样的。既可以通过音乐、美术和文学等艺术美的教育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大自然和生活的现实美的教育来实践;既可通过科学教学的方法来实现,也可通过课外活动如社会实践的方法来实践。劳教(戒毒)场所实施美育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是成立各类兴趣小组。组织学员开展各类兴趣活动,包

括书法、绘画、棋类、球类、写作、声乐、刺绣、手工制作等,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培养学员良好的生活情趣,起到健身、健心的作用。书法是一种静态的表现艺术。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它通过点画运动和用笔、用墨,在整体结构中展现一

大学生劳动教育感受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对策

一、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和现状

劳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受教育者多种素质的教育活动,是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为一体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综合性教育。

劳动教育对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劳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劳动中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智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劳动教育可以健体,锻炼我们的肌肉和感官。通过劳动使我们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智者,克服困难征服困难的勇者。在劳动中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激发学习欲望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作为未来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我们可以在劳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劳动是个体全面发展的主要载体,劳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所以劳动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内容,也应是教育活动的一种方式。

二、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来,注重对高职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劳动教育,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是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实际调研我们发现,现在高职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的综合状况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许多学生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养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习惯,认为别人为自己服务是理所当然,不用向谁负责,也不用和谁去合作。最后的结果是在高职学生中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劳动观念淡薄,厌恶劳动,不愿干体力活,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基本的寝室卫生都搞不好;不尊重劳动人民,鄙视劳动人民;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随意浪费水、电、粮食;劳动意识薄弱,一些毕业生贪图享受,到了单位不屑干如扫地、打水、擦灰等体力活,不愿下基层,眼高手低,频繁跳槽,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这些学生不知劳动的意义何在,排斥劳动,更谈不上热爱劳动了。这些现实无情地告诉我们,现在高职学生的劳动观念与当前社会发展是不协调的,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对学生今后事业发展不利,甚至会被社会所淘汰。

三、进一步完善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对策建议

劳动教育周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为了使劳动教育周在加强学生管理、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从劳动周的课程体系、评价机制和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培养劳动意识,转变劳动观念

意识改变思想,观念决定行动。在我院部分学生中存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勤工俭学有点丢人”、“劳动无用论”、“打扫卫生是在浪费时间”等消极思想,对于劳动教育周的开展存在抵触、不理解、消极应对等负面情绪,因此,我们必须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加强意识引导和观念转变,提高学生劳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确保劳动教育周的顺利开展和预期效果的实现。

(二)丰富劳动内容,构建相对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在保持原有劳动教育内容和效果、适当调整时间安排和劳动强度的基础上,系统安排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劳动项目,例如,将劳动周的学生分派到学院各个部门,在辅助教师工作的过程中,实践办公室礼仪、体验办公室规则、感受办公室文化、学习办公设备的使用,提升职员化水平;学习传统技艺,感受文化魅力,激发爱国情感,学习剪纸、风筝、中国织绣(丝带绣等)、中国结、包饺子、包粽子等;进行生存教育,介绍出行常识,并以下达任务模拟出差的形式走出校园加以实践,提高独立外出的办事能力;进行吃苦教育,可以采用种植菜地、护理花圃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农业常识,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使学生低下头、弯下腰,提升动手能力,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团队合作的意义;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校内校外公益活动,提升社会责任感。

(三)重视劳动考核,健全保障制度

建立科学规范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坚持育人原则、明确评价主体(坚持属地或属人原则)、细化评价标准(坚持岗位责任制、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坚持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重视评价结果(注重奖罚分明、建立劳动档案、将劳动评价与学生综合考评和毕业考核等相结合)等。此外,还应加强统筹协作,如加强劳动教育的集中统一领导、打造专业的教学团队、强化教材建设、营造教育氛围、注重社会合作等。

参考文献:

[1]张杨.史爱华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7)

[2]刘猛.劳动教育・从陶行知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3)

[3]刘艳君.劳动教育:人文素质内化的有效途径[J].湖南社会科学,2004

大学生劳动教育感受篇7

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概念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培养目标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2、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2)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2、社会生产方式

(1)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制约

(2)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和政治设施的制约。

3、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4、教育目的的确立

在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问题上教育形成的两大理论观点:

(1)个人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2)社会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

(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我国的教育方针

(1)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2)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3)1981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4)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素质教育

(1)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意义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详见德育理论与实践部分)

2、智育

(1)智育的意义

①智育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和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②智育在全国发展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智育的任务

①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②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是指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等因素,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3、体育

(1)体育的概念

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

(2)体育的意义

①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②体育是促进学生人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③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

(3)体育的任务

①增强学生体质(根本任务),其中包括促进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机能的发展,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②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的基本技能;③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促进我国体育水平的提高。

(4)体育的内容

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游泳、武术、军事体育。

(5)体育的组织形式

①体育课(基本组织形式);②早操、课间操;③课外体育锻炼;④运动队训练;⑤运动竞赛。

4、美育

(1)美育的概念

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①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②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③美育能促进体育,美育有怡情健身作用。

(3)美育的任务

①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②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4)美育的实施途径

①通过各科教兴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②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③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1)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①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还能促进学生体质增强;②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2)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①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②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3)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①现代工业和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②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③服务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大学生劳动教育感受篇8

1.把握教材内容,渗透德育教育教学的准备关键在对教材的分析,教师应当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在我们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的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如:《幸福生活》、《真善美的小世界》、《不再麻烦好妈妈》等都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每首歌曲中的德育因素。如歌曲《一对好朋友》,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后,教育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看到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人相处,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和睦相处是人生的快乐。在教唱《爱劳动》时,让同学们观看多媒体画面演示,看看动物是怎样劳动的。如:青蛙是怎样劳动的?蜜蜂是怎样劳动的?观察妈妈是怎样劳动的?我该怎样做?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辛苦和劳动成果的快乐,教育孩子劳动最光荣。另外,在备课时特别要备好作曲家和作词家,要把作曲家、作词家的高贵品质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的同时,了解历史、关注文化、感悟人生。

2.利用各种音乐手段渗透德育教育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唱游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综合训练等,教师要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了估量的影响;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游戏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他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毅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动物说话”等游戏,不仅是学生们感受愉快的音乐氛围,而且还能从游戏中受到启迪;结合教材做律动,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如教学《挤奶舞》是采用一首欢快的蒙古族民歌写成,乐曲描绘了孩子们学做小小挤奶员,愉快地忙碌着挤奶的情景。学生边听边学挤奶舞。感受蒙古族的音乐风格;《圩归来啊哩哩》感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不仅清楚认识中国的多个民族,也加深了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3.在学习评价中渗透德育教育在以往音乐课的学习评价中,教师往往让几个学生组成一组选唱一首歌曲,打上一个等级草草了事。这样不仅没有起到综合评价作用,更重要的是严重淡化了学习评价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都是我们评价应包含的内容或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对美的追求。例如:我在一次期末考核中,加入了父母评价一栏,让学生把《自己的事自己做》回家唱给父母听,还可以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创编歌词,表演给家长看,家长给出简要的评价。第二天看到家长们的评价时,让我大感意外。“她长大了,懂事了!”“我的宝贝儿子也会做事了!”一句句真挚的话语,不正是我们德育教育的最好结果吗?

大学生劳动教育感受篇9

关键词:爱心进取心宽容自尊心

所谓个别生,主要指学习差、品德表现差的学困生、行困生。在我们班级这样的学生有不少。帮教个别生笔者认为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因为对个别生的教育转化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班级班风的建设。如何帮教个别生呢?在对班级个别生的教育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用爱心真情感化

常言道:“动人心者,莫先于情。”情感是教育的前提条件,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很容易使学生受到感动并得到肯定的情感反应,进而使他们愿意接受教导。反之,学生就会以一定程度的否定或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在对个别生的教育过程中,笔者把自己真挚的情感融入到对他们的教育中,用温暖的爱来感化他们。个别生在校的主要表现是不热爱学习,不关心集体,不主动劳动,不遵守纪律等。于是,笔者常利用课余时间或是中午吃饭时间与他们谈心。在谈心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教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使他们逐渐认识到要爱校爱班爱劳动,以影响损害班级的荣誉为耻,使他们具有“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热爱集体”之心。通过谈心拉近了笔者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深深地感到老师时时刻刻都在关心他们,老师没有把他们当成个别生对待。

在对个别生的教育中,笔者感到个别生的教育并不是通过一两件事情就能感化好的,他们具有反复性,需要长时间、多方面地进行感化教育。多数情况他们都是这些日子表现得很好,过些日子他们就做得又不好。当他们表现好的时候我们应该多鼓励多表扬,表现不好时,我们不能采取严厉批评的方式,而应该耐心地说服教育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化他们。在开始的几次劳动中,班级里的个别生总是不见踪影,其他同学也会效仿或者产生一些其他想法,长此下去,不利于班级发展也不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于是,再次劳动时,笔者主动与他们一起干,在劳动中交流,潜移默化地改善他们对劳动的观念,经过几次他们也觉得劳动不是一件难事情。笔者大胆地决定让班里平时表现不太好的“个别生”当了值日小组长。虽然也担心他们是否能干好,但笔者觉得有的个别生虽然学习不太好或品质有点问题,但他们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号召能力。如让班里的霍某、杜某担任值日小组长,霍某经常迟到时间观念不强;杜某个性强、脾气暴躁,有时不服从老师的管理,但事实证明他们在值日和劳动中不再袖手旁观,而是从小组的角度出发关心班级。笔者也在学习生活方面关心他们,霍某爱迟到就买个闹钟送给他,杜某住宿,就在家做点好吃的给他送去,有时买些奖品来奖励他们在劳动时表现好,用爱来慢慢地感化他们。他们表现得越来越好,这可能缘于对他们的爱和信任吧!在对个别生的教育中,笔者认为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表现不好的个别生需要更多爱,耐心的沟通好比毛毛细雨,真诚的感情交流能滋润学生的心田,感化学生的心灵,使个别生逐渐转化,朝着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的方向前进。

二、正确引导培养进取心

所谓进取心主要是指思想上要求上进,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努力刻苦,有崇高的理想。个别生主要表现在思想学习上没有进取心,他们有的认为在职高不用好好学习。有的人基础不好,认为学也不会还不如不学。笔者针对他们思想及心理特点积极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的进取心。教育学生的方法应以教育、引导为主,坚持教育引导的方法就需要对学生做全面的评价,既看到长处又看到不足,把热情的爱护和严格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使个别生在很多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思想认识有时很片面,但他们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点,我们应抓住闪光点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如班里耿某天性好动,上课时自习时不是说话,就是闹,有时还违反学校的校规校纪,但是他的优点就是爱劳动还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于是笔者让他担任班级的劳动委员,每次劳动中,不管老师在与不在他都认真组织,干到最后。另外,笔者发现他非常聪明,对计算机也很感兴趣,于是就让他当了“计算机基础”课代表。当上课代表,他学习也比以前有劲头了。笔者也经常鼓励他既然计算机的课程你能学好,其他课也能学好。在鼓励下他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上课自习也很少说话了。因为他的精力主要用在学习上,期末考试成绩也大幅度提升,而且他在学校举办的计算机竞赛中获奖。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笔者还发现有的个别生有早恋行为。于是笔者经常与他们交谈,在交谈中循循善诱谈早恋的危害,讲清道理并教育他们高中生应以学习为主,要进取,而不能浪费时间不好好学习。总之,在对个别生的教育中,笔者认为主要还是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帮他们树立崇高理想,正面启发诱导,并给他们一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学习和其他方面有强烈的进取心。

三、适度宽容保护学生自尊心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走进学生内心的法宝。特别是对待个别生,更要怀有一颗宽容的心,以理性的思维去处理和解决每一件事,让他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公平。对个别生的转化,采取适当的宽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宽容是一种理解,关心是一种体谅。宽容不是放任自流,撒手不管,相反,宽容是一种感情的投入,是一种对个别生的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多次受人宽容的人,情感会得到感化,从而产生自愧和内疚感,这种心理会使人产生动力,催人奋发,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由于个别生长时间受压抑,缺少关爱,好像周围的人和事总与自己过不去,很容易导致不良偏激情绪。在处理某些问题时要以宽待人,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即使犯了较严重的错误也要谨慎处理,不能“一棍子打死”,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学生。有一个女同学孙某,个性倔强、脾气暴躁、极易冲动,性格像个男孩子,特别爱和老师顶撞。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笔者首先冷静下来,不当面批评她,而是利用休息时间与她交谈摆事实、讲道理,让她明白顶撞老师事情的严重性,她表面上看似接受了,也向老师道了歉,但不几天又犯。教育这样的学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到的,这中间需要不小的耐性与毅力,应给她慢慢改变的机会。有一次她和另一个同学打架,按常理应该和家长联系共同教育,但笔者没这样做,因为她曾经说过如果老师给她家打电话,家长就不能让她念书了,而是找她深刻谈了一次。后来在她的学生档案中有一栏就是填写自身需要改进的地方中看到她这样写的:老师您有一颗宽容的心,每次犯错误,我都惹您生气,但我不是故意的。我会慢慢改的,谢谢您的教育。个别生往往表现出言行不符,出尔反尔,教而不改的情况。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转化个别生还必须要有耐心、信心,用宽容心正确地看待他们,相信他们能够改好。

大学生劳动教育感受篇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青少年包括高校大学生在体格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身体素质与身体机能与过去相比却呈明显下降趋势。当代大学生在身高、体重、胸围等体格特征上的明显改善,显然是饮食状况与生活环境优化的结果;但体能素质尤其是作为衡量体能素质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耐力素质,呈明显下降趋势却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见表一)

1.生产力解放所带来的体力劳动的减少

城乡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能够从事的体力劳动内容及劳动强度已明显减少,身体锻炼减少,学生的耐力素质自然下降。

2.学校体育在教育改革进程中,在教学内容中速度、力量等项目锻炼逐渐偏多,耐力性项目锻炼渐渐减少

由于速度力量性项目可以更方便地寓于游戏、比赛、竞技中、项目内容趣味性浓,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而耐力性项目大多内容简单,枯燥乏味,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3.学校锻炼场地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耐力性项目的训练

扩招之后学校人数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的体育场馆与体育设施并没有随学生倍数的增加而增加。如果按照国家教育部“每200人一块篮球场地、每300人一块排球场地、每1200人一块足球场地,人均占有体育场地3平方米”的规定标准计算,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都十分不足,严重限制了学生体育运动。

4.现代家庭教育对学生体能锻炼意识培养的忽视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出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属于独生子女一代,在家中被视为掌上明珠,有的家长甚至给孩子立下“刀不准用,电不准碰,火不准动”的三不准规定,怕伤着、累着,更怕干一些家务而影响学习成绩。缺少劳动锻炼,缺乏劳动观念,当代学生不仅在身体素质方面普遍较差,而且在个性发中也有意志品质薄弱的特点,畏惧困难,讨厌劳动,不爱运动训练。

5.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对体能锻炼的轻视

在素质教育提出十多年后的今天,当代中小学教育仍基本保持应试教育模式,其核心部分“考试制度”就像教育界中的一个指挥棒,又像一把标尺,学生文化课成绩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好”与“坏”,老师水平的“高”与“低”和学校的档次,家长、老师、学校都不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在这种背景下学校优质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就不可能实现。

6.中小学与高校在教育体制上的反差不利于学生体能锻炼意识的自主培养

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与大学体制大相径庭。中小学对学生的管理往往过多,学生习惯在教师指导指示下从事各项活动,造成大部分学生的独立行为与独立意识较差,思想依赖性较强。而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又往往过少,学生一下子拥有了从未拥有过的大片自由空间。就像一个究光蛋摇身变成一个百万富翁,一部分意志薄弱、自律性不强的叛逆主义者开始“挥金如土”,放纵自我,逃课上网、逛街、在寝室睡大觉;另一部保守主义者手里攥着大把“钞票”不知该如何“花销”,对自己的生活缺少统筹安排。

二、培养大学生

体能锻炼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对策

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拥有的闲暇时间总量与体育运动量之间并没有对应关系,但体育运动量却与大学生信息获取量有相对应的关系。随着信息获取量的增加,学生的月内平均体育运动量也相应增加,二者基本成正比关系。大学生对体育信息量接受状况与其体育锻炼阶段相关。调查显示,学生所处的锻炼阶段越高所自主接受的体育信息量也越多,二者亦成正比关系。从中可见校园体育信息环境对体育锻炼有一定影响。

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感受的相关调查分析。在对我国2004年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以“体育锻炼各个阶段与心理感受间的关系”为内容的调查中,我们对处于不同锻炼阶段的大学生参加锻炼后的感受状况进行了测验。(见表二)

结果表明,锻炼后的心理感受得分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之间存在相关,随着阶段的变化,锻炼后的心理感受有上升趋势。据此推论,锻炼后的良好心理感受程度,可以作为预测大学生进行闲暇体育锻炼量的指标。因此,如何使大学生在锻炼后有愉悦感受应该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指导大学生选择锻炼项目、锻炼内容、锻炼形式、锻炼负荷、锻炼强度时,应以能否在锻炼后产生愉悦感受作为重要的依据。

三、高校体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应加强

对学生体能锻炼的督促管理与组织

首先,高等学校在学生教育中,应当加强体育教育宣传。通过营造良好体育信息传播环境,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与理解,让学生养成自觉自愿锻炼的习惯与行为。

其次,学校对学生体育锻炼要进行有效管理。学校要有组织地定期对每个学生的健康状况、身体素质与锻炼情况做详细了解、检测与记录,并建立个人身体素质档案,安排人员针对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与锻炼效果进行跟踪指导,还要把学生体能状态信息及时反馈到本人,学生可根据提供信息自主安排运动方式与运动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通过连续体育运动获得身心快乐和身体机能提高的成就感。

第三,对不爱锻炼和没有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要进行有效组织,绝对不能放任自流。学校应注意在组织形式中增加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也可以适当给学生提供一些体力劳动实践机会,比如校园内与社区中的义务劳动,植树或扫除等,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体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热情。

第四,高校要增加在体育设施上的投资,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运动器材和运动场所。

最后,要针对大学生的运动兴趣与运动特点,一方面在体育授课方式与内容上要做出有效调整,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组织时要选择适合学生身体状况的运动项目,如果运动项目选择不好,在运动中身体与心理上受到损伤与伤害,就不可能产生愉悦感受,其身体锻炼积极性必然受挫,对学生终身体育行为将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