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54:56

茶文化的总结篇1

茶文化最初来源于中国,但是在传入日本之后,日本将茶文化赋予了自己本国的特色,茶道也由此产生。总的说来,中日茶文化在定义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以下,将对中茶文化进行总体的概述,以此对茶道、茶文化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中国的茶文化总说

中国的茶文化研究,当属陈香白老先生最为精通,他在对中国茶道进行定义时,将中国茶文化分为七种义理,即茶世、茶德、茶礼、茶理、茶品、茶情和茶学说。这七种义理的总结,是从饮茶过程出发的七种品格修养,使得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引导每一个品茶者完成自身品格的修养,从而实现民族的安乐和谐这道。在陈香白先生之后,还有很多学者对中国的茶文化进行研究,有人认为,饮茶是一个道德修养的过程,人们在悠闲的饮茶过程中,进行人格、道德与内心情感的训练,从而得到一种内心平和的结果。中国的茶文化可以归结为四个字,即和、静、怡、真,这四个字是中国五千年文化沉淀的结果。“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最早源于道家的“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它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所要求的“和谐之美”。“静”是中国茶文化中佛家思想的体现,静是每一个品茶者“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的追求。“怡”是指品茶者精神上的愉快之意,是指品茶者在品茶时的独特精神享受。“真”则是真理、真性情的意思,它是中国茶文化中最高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之处。

(二)日本的茶文化总说

茶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被日本人吸收、丰富与发展,使茶文化具有了日本本圭化的特点。日本人对茶文化的定义与中国不同,也们认为:茶道就是有关沏茶、饮茶的文化祗,是用以修身养性,与别人进行沟通与学习的工具。二十世纪末期,日本的谷川激三先生曾在《茶道的美学》中,对茶文化进行了定义,也认为茶文化是一种艺术,是以茶品为媒介而演出的一种艺术。因而谷川激三先生认为茶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即艺术、社交、礼仪与修行。可以说,日本的茶文化更具有实用价值,从中国古代高深玄妙的宇宙观中解放出来,将之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工具。日本茶文化的核心是禅,这与中国古代诗词中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修行十分吻合,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认为,思想的修行不需要去全心向佛,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修养,品茶正是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日本茶文化的形成,受中国影响很大,与中国的“和、静、怡、真”相比,日本提出了“和、敬、清、寂”四个品茶原素。与中国的道家形上的思想观相比,日本茶文化则具有相互尊敬、渴望社会安定、国家和平的愿望,这是日本茶文化在吸收了中国茶文化之后,进行了本土化思想的加工与改变。

二、中日茶文化之异同

饮茶,是中国与日本代表的东方世界所特有的生活现象。虽然茶文化最先起源于中国,但当它传到日本之后,茶文化开始发生变化,开始与中国的茶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以下,本节将对中日茶文化的异同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更好的理解茶文化有所帮助。

(一)中日茶文化相同之处

中日茶文化虽然在发展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茶文化中重视“精神内涵”的特点却是相同的。中国的茶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禅茶一味”等思想,是中国人对真、善、美境界的追求。因而中国人品茶十分注重“品”字,他们把茶看到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物,甚至把茶水当作人与自然、人与天地的媒介,而饮茶的过程则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进行交流与感悟的过程,其精神内涵的追求是品茶最终目的。在这一点上,日本茶文化与中国相似“,和、敬、清、寂”是日本茶文化的精神理念,日本人在品茶时,茶水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及时茶具的使用也是极具禅宗意味的。从茶室的布置与安装,到茶具的选用,茶叶制作的程序等等,日本的茶文化无一不体现着禅宗文化中“本来无一物,勿使染尘埃”的精神追求。此外,中日两国的茶文化的相似之处还在于,都追求品茶活动舒缓身心的作用,简而言之,饮茶成为人们放松心灵的一种方式。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影响之下,人们背负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的重担,每一个中国人都把家庭、民族的伟大与振兴当作自己的责任,从而背负着重重重担的中国人,把饮茶当作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希望在这种放松心灵的品茶活动中,能够收获更多的动力与领悟。由于日本民俗所特有的民族特征,品茶理所应当的成为他们放松身心的方式,正是基于品茶这样的特点,饮茶才成为社会中最为普遍的放松方式,无论是王化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茶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喜爱。

(二)中日茶文化相异之处

茶文化的总结篇2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出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呈现迅速壮大的态势,而旅游者对购买旅游产品对象的价值判断也日益由重视外在的功能价值向内在的精神满足逐渐过渡。传统层面理解的旅游产品是从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着眼的,主要包括沿线的旅游景点、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设施和服务。而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作为新兴的一种旅游产品,更重视内心精神世界满足的。茶禅文化旅游产品在茶禅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与发展,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不是简单的表层开发,或是文化形式的粗糙堆砌,必须具有更深层次的涵义。然而学术界对于茶禅文化及旅游产品的概念、内容界定模糊不清,已经严重阻碍了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发展。只有对其概念有正确与全面的理解,才能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因此,对茶禅文化及旅游产品概念的界定与明确,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茶禅文化概念辨析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美德、法律、习俗和习惯的综合整体。茶禅文化,是以茶参禅、以茶悟禅的一种人文境界,是茶与禅在精神层面上的相互契合,也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既道出了茶与禅宗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包含了中国士大夫对于茶文化内在精神的深刻把控。

但是目前学术界在“茶禅文化”及其代表理念“茶禅一味”的研究中,对其概念理解存在着片面性和混乱性,对茶禅文化存在诸多误解,在茶与禅宗历史关系、茶禅与禅茶等名称区别问题的阐述上的混乱。一些学者把“茶禅文化”片面地归结为“坐禅”之需,有的学者研究内涵则往往只讲茶符合佛教之德、禅茶的不解之缘,再举上一些佛教兴茶事迹;还有的学者甚至将佛、禅简单地混同,变“茶禅文化”为“佛茶文化”。更鲜少有学者对茶禅文化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

目前来看,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一些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中国茶学辞典》列入“茶禅”条:佛教提倡饮茶坐禅,过午不食,称为茶禅。日本茶道宗师千宗旦的著作《茶禅同一味》的第一卷标题即为“茶事以禅道为宗”,并在内文说:“一切茶事所用,皆不异于禅道。”潘林荣详细的考证了茶禅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文化流变,认为是禅宗与茶在内在精神本质上存在类同构的现象,所以禅境是茶饮之道的最高理想所在,最终形成“茶禅一味”。蔡镇楚认为,茶禅就是以茶参禅的一种人文境界,一种艺术境界,茶禅的联姻,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是中国茶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释泽道认为,禅茶是指通过对茶的体认与感悟而进行禅修的一种法门,同时也是依照禅理佛法来演绎的一种茶道。杨惠南提出茶与禅的融合,最终归结到“平常心是道”的修行理念上。韩金科等认为茶文化和佛教结合的内在原因在于共同承认个人的“修养”“克己”“俭约”“精勤”是成佛为圣的必由之路。赖功欧认为,茶成为禅文化的物质载体的原因在是茶有天生的亲和力,其静、定、清、淡、雅的茶性与人性有着相通之处。梁子认为“茶禅一味”的根源在于茶道与佛教在文化性格上属于同一色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追求清雅,向往和谐。空谷道人认为禅茶就是僧人在斋戒沐浴、虔心颂佛后,通过一整套严谨而神圣的茶道仪式来泡制茶的全过程,即禅茶属于宗教茶艺。而茶禅文化更多是品味茶与佛教在思想上的“同味”。丁以寿认为茶禅文化概念内涵是关于如何饮茶而习禅,通过茶艺、茶礼而修禅道。

然而,学术界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茶禅”的叫法本来就不太准确。葛兆光认为茶禅不过古时大德嗜茶者多,说公案,斗机锋,在“茶”与“禅”两边各拈一些花絮,凑合成几则茶不茶、禅不禅的话头,再在题内说几句题外的闲言语。在第二届禅茶文化论坛的会议记录中,诸多学者也质疑了禅茶的概念。但这种观点存在较少,一般学者还是认同“茶禅/禅茶”及“茶禅文化”的表达方法和其中内涵。

本文综合上述学者们的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认为“茶禅文化”是以禅文化和茶文化作为基础,以“茶禅一味”作为核心理念,以茶来传达禅的内涵和境界的一种修行方式,修行途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参考文化的定义,创造性的认为:

茶禅文化在狭义上是指以禅院茶礼为代表的精神产品,广义上是指通过茶艺、茶礼修禅道的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其中,“茶禅”与“禅茶”意同。

三、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概念辨析

由于不同学科或学者对旅游产品考察角度不同,学术界对旅游产品概念存在着不同理解和认识。从需求角度来看,林南枝从旅游者出发,认为旅游产品指旅游者花费一定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杨森林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者从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然后再返回原处的全部经历。英国学者密德尔顿认为旅游产品是指旅游者从离家到回家这段时间的完整经历。另一位英国学者霍洛韦在其著作中认为旅游产品是任何一种能满足市场欲望或需要的东西。这类定义的主要观点即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者的一次旅游经历。这个概念强调了旅游产品的整体性,将旅游者在此过程中的旅游活动以经历或体验的形式展开,而这种经历或体验正是旅游产品的消费形式、消费过程和具体用途,不能等同于产品本身。

从供给角度来看,林南枝、陶汉军认为,从目的地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这是由多种成分组合而成的混合体,是以服务形式表现的无形产品。魏小安认为,旅游产品是提供给旅游者消费的各种要素的组合,其典型和传统的市场形象表现为旅游线路。谢彦君认为旅游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的愉悦性休闲体验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和劳务的总和。申葆嘉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产品是旅游服务诸行业为旅游者满足游程中生活和旅游目的需要所提供各类服务的总称。这类旅游产品的定义更强调了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旅游经营者的重要性,这样就有了进一步的分类,即总体旅游产品和单项旅游产品。

综上所述,不同角度的定义都有其利弊,很难为旅游产品界定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概念。基于旅游需求角度出发的旅游产品定义忽视了旅游经营者在其中的贡献,更强调一种经历或体验,因此本文更倾向于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来定义旅游产品,结合上文定义的茶禅文化,即认为:

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茶禅文化吸引物及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文化、休闲需求的各种实物与劳务的总和。

四、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内容与特征

(一)产品内容

由于旅游产品本身内容广博,广义上,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要,旅游经营者需要向旅游市场提供的产品类型十分多样,而狭义的旅游产品主要包括旅游企业的某项旅游产品、旅游项目。

考虑茶禅文化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以狭义的旅游产品内容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本文认为,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一种组合型产品,他包括以下几种:

1、环境要素: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禅”之一词,属于宗教范畴,是最先发端于寺庙的,这样一种环境正是孕育茶禅文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佛寺的实体建筑是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此外,光有佛寺不可,还须茶田,两者共同组成茶禅文化旅游的环境要素,是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有机组成。

2、服务要素:通过物化劳动来为茶禅文化旅游者服务,提供效用或产生新的效用。这一类产品有茶艺表演,茶禅演出、茶禅歌谣、炒茶、制茶等体验性、文化性产品。这类旅游产品通过具体的服务展示了茶禅文化在旅游中的应用,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体验。

3、商品要素:提供非茶禅旅游部门生产的旅游商品,这一类产品有自营或外包的成品茶叶,各类茶具、茶宴所用到的用具及其他展示茶禅文化的旅游商品。这类产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能帮助游客回味在旅游产品中所获得的体验与经历,同时也是可带走的茶禅文化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欣赏性。

4、知识要素:提供茶禅文化的专业知识,通过翻译与导游对茶禅文化进行系统而清晰的介绍,还包括茶禅文化讲坛,茶禅文化展示馆等方式,为游客还原茶禅文化的真实风貌。

(二)产品特征

茶禅文化旅游产品具有有别于一般旅游产品的特性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1、文化创造、传承与赋予。通过游游业的开发,使传统文化以另一种崭新的方式保存起来,满足现代人对传统的认识和审美的需要,丰富现代人的文化生活。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中所表现与蕴含的茶禅文化具有独特性,历史悠久韵味悠长。这一类旅游产品正是表现了一种文化的创造、传承与赋予。

2、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茶禅文化旅游产品较之其他的旅游产品,可表现的方式十分多样。不仅可以欣赏茶禅的演出,体验茶园与禅堂,更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去领悟其内在的涵义。

3、境界的追求。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中通常传达了其内涵和境界,这类产品在参与或体验前,首先需要游客先脱离原本存在的社会,心定下来,再去品味茶禅的滋味。茶禅的本质是破执,即无念无执,追求内心的领悟,这种感受本身是因人而异的,再通过仪式来形成精神上、心情上的升华和转化。相较其他旅游产品。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体现为一个境界的追求。

4、庄严性与趣味性并存。茶禅文化本身与宗教文化紧密相连,因此也具有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的特点,即庄严性。寺庙等宗教圣地要求游客在面对此类旅游产品是保持一种敬畏与尊重的态度;而茶禅文化又与茶文化相生相依,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中可参与、体验的旅游项目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五、小结

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概念的辨析,对于茶禅文化旅游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学术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概念界定为:茶禅文化在狭义上是指以禅院茶礼为代表的精神产品,广义上是指通过茶艺、茶礼修禅道的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茶禅文化吸引物及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文化、休闲需求的各种实物与劳务的总和。并探讨了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内容和特征。

茶文化的总结篇3

关键词:茶叶;挥发性成分;形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tS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847(2014)06-0550-07

茶叶的挥发性成分是茶叶中所存在的化学物质综合配比的结果,它对茶叶品质的贡献率高达25%~40%。由于制作工艺的不同,茶叶中各种成分的配比也不相同,因此形成了具有不同类别和香型的茶叶。随着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从茶叶中分离鉴定出数百种化合物,这些香气化合物在不同类型的茶叶之间差别很大,这主要受到不同的加工工艺、自然环境与栽培条件、茶树品种、外源诱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文献中对茶叶挥发性成分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停留在挥发性成分的分离及鉴定上,因此对不同类型的茶叶(绿茶、乌龙茶和红茶等)的具体香气成分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对这些挥发性成分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则很少有全面的研究。由于影响茶叶挥发性成分的变量很多,即便是同一类型的茶叶在香型及香气组成上都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全面总结各种影响因素对茶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是十分困难的,但是茶叶中-些非常重要的挥发性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形成机制则是一致的。因此,本文从萜烯醇类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胡萝卜素类和脂肪酸的氧化降解和微生物住后发酵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入手,总结和这些影响因素相关联的茶叶挥发性成分的形成机制,为稳定茶叶品质、进一步开发茶叶深加工饮品及保健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l茶叶挥发性成分的形成机制

茶叶的挥发性成分是茶叶中各种挥发性物质以不同的比例所构成的,它少部分存在于茶鲜叶中,人部分是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形成的。茶叶挥发性成分虽然含量低微,只占茶叶总干质量的0.01%.~0.05%,但它的种类却多达500种,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目前,从茶叶中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涵盖了有机化学分类中的醇类、碳氢化合物、醛类、酮类、酯类、甲氧基苯类、酚类、酸类、内酯和含氮化合物等。在这些化合物中,构成茶鲜叶的芳香物质约有100种,这些物质是茶叶中的固有香气,是茶树体内自身生物合成的香气物质,其他的为转化型香气,是茶叶中的香气前体物质和制茶过程中各种不同的生产工艺所决定的。本文通过对茶叶香气形成机制的探讨和总结,能够为茶叶深加工产晶的香气淡薄及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提供一些参考,从而提高茶叶等级,稳定茶叶产晶的质量。

1.1萜烯醇类物质的生物合成与茶叶香气

挥发性的单萜和倍半萜是茶叶中重要的香气成分,主要为芳樟醇、脱氢芳樟醇、香叶醇、芳樟醇氧化物、α-萜品醇、法尼醇、橙花醇和雪松醇等。这些物质通常带有浓郁的甜香、花香和木质香,广泛存在于不同类型的茶叶中。它们在茶树体内通常以葡糖苷形式存在,这些糖苷挥发性较差,因此,茶鲜叶基本没有香味。这些重要的萜烯醇类物质是茶叶加工过程中由葡糖苷水解酶水解形成。takep等向酶失活的茶叶组织中加入葡萄糖苷酶后,这些茶叶组织能够释放出芳樟醇和香叶醇等香气物质,但是加入这种酶的抑制剂Hg2+后这两种香气物质的生成停止了,说明这些香气物质的前体为葡糖苷。樱草糖苷酶也是一个参与糖苷态香气前体释放的重要的酶,它通过水解樱草糖苷释放香气苷元,同时樱草糖苷是茶鲜叶中重要的醇系香气前体物质,含量高于葡糖苷。另外,一些自然环境和加工工艺也会造成茶叶中这些糖苷及其酶类物质的变化,从而导致不同类型的茶叶中这些香气化合物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在制茶的萎凋过程中,经揉捻、发酵以结合态形式存在的芳樟醇葡糖苷因细胞破碎而产生酶解反应,水解产生大量的芳樟醇。因此,在一些红茶和乌龙茶的香气成分中也捡出了较高含量的芳樟醇,而后发酵的黑茶中芳樟醇的含髓却比较低。一些研究证明植物体内的萜类物质来源于异戊烯基焦磷酸(isopentenylpyrophosphate,ipp)及其异构物二甲烯丙基焦磷酸(dimethylallylpyrophosphate,Dmapp),它们通过质体中的2-C-甲基-D-赤藓糖醇-4-磷酸等途径合成,具体的生物合成途径如图l所示。而芳樟醇的4种氰化物(i、ii、Ⅲ和Ⅳ)则是芳樟醇先氧化形成芳樟醇-6,7-环氧化物之后进一步转化形成的,如图2所示。总之,这些挥发性萜烯醇类物质具有宜人的花果香味,同时它们的活性闽值也比较低,即使在茶叶中含量非常低微,但却是茶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香气成分,对茶叶的品质贡献非常大。

1.2苯丙酸类和苯环型化合物

苯丙酸类和苯环型化合物主要是以苯酸为起点,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合成途径形成的,形成的物质大多数不具有挥发性,通常只有在C。位上发生酰基化或甲基化,才会有芳香气味。通常这些化合物主要包括具具有苦杏仁气味的苯甲醛和风信子气味的苯乙醛;具有攻瑰化香的笨甲醇和苯乙醇、具微弱玫瑰香味的2-苯基乙醇、有类似香草精的愉快香味的香豆素等,其中2-苯基乙醇主要是苯丙酸通过丙酬酸和笨乙醛进一步形成的。这些化合物在各种茶叶中均有检出,它们的具体牛物合成途径及形成机制还行待进一步研究

1.3

胡萝卜素的氧化降解

胡萝卜素类氧化降解米源的香气化合物也是茶叶中一类非常重要的香气物质,这类物质通常具有典型的花果香及木质香味,对茶叶香气的贡献很大。这些物质主要包括6-甲基-5-庚烯-2-酮、α-紫罗酮、β-紫罗酮、香叶基丙酮、茶螺烯酮、5,6-环氧-β-紫罗酮、β-大马士酮、β-环柠檬醛和二氢猕猴桃内酯等,它们在不同类型的茶叶中均有检出,尤其在红茶中含量最高。β-紫罗酮具有典型的紫罗兰香味和木质香味,Kanani等发现其感官阈值较低(0.007μg/L),估计对茶叶香气贡献非常大。Schuh等利用气相色谱一嗅觉测定法(GC-o)和香味抽提物稀释分析法(aeDa)分析大吉岭红茶的特征香气成分时,认为β-大马士酮是大吉岭红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香气化合物,其香气活性值低至0.004μg/L。特别是在红茶的发酵过程中,强烈的酶性氧化,使胡萝卜素大量降解形成这些致香化合物,同时形成了红茶独特的花果香。胡罗素的氧化降解是很多植物中挥发性成分的主要形成途径,如图3所示,这些降解形成的挥发性成分对都是各种植物中非常重要的香气化合物。

1.4脂肪酸的衍生物

脂肪酸衍生物的合成途径主要是通过多烯脂肪酸类氧化(oxidizedpolyenoicfattyacid)脂肪氧合酶途径形成的。这些脂肪酸类的衍生物大多数为醛类和酯类化合物,其中具有青草香气的反-2-庚烯醛由亚油酸自动氧化形成;具有油臭气及粗老气的(e,Z)-2,4-庚二烯醛和(e,e)-2,4-庚二烯醛由亚麻酸自动氧化形成:反-2-己烯醛是亚麻酸经酶解作用形成顺-3-己烯醛和反-3-己烯醛后异构化的产物;己醛则是亚油酸经酶解形成的,茶叶加工时发酵和干燥阶段大量形成。一些酯类成分如:十六烷酸甲酯、哑油酸甲酯、亚麻酸甲酯等,它们是由一些高级脂肪酸和低级醇脱水缩合而成,这些化合物挥发性差且无气味。其他的一些酯类成分如:茉莉酮酸甲酯、水杨酸甲酯和乙酸苄酯等,这些成分在乌龙茶中含量较高,是1乌龙茶中重要的香气成分,这些物质是脂肪酸在制茶过程中与醇类物质发牛化学反应形成的。另外,具有嫩叶的鲜爽和清香气味的顺-3-己烯一l-醇是茶叶中亚麻酸酶解及自动氧化后的降解产物:具有淡青的嫩枝叶气息的己醇则是由茶叶中的亚油酸经酶解后生成己醛,己醛再经醇脱氢酶作用而还原成己醇。

1.5微生物的作用

在我国六人基本茶类中,只有黑茶的生产涉及微生物的参与,这个工序称为渥堆后发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胞外酶的催化和湿热作用,使茶叶内含成分种类和含量发生了极为复杂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黑茶特有的色泽黑润、滋味醇和、香气纯正、汤色黄浓明亮的品质特征。目前,微生物对黑茶香气的影响主要是导致其产生了大量的甲氧基苯类化合物,特别是在普洱茶中。甲氧基苯类化合物的含量非常高,而在其他类型的茶叶(绿茶、乌龙茶、红茶)中几乎未检出。甲氧基苯类化合物同时是普洱茶具有典型陈香味最主要的原因,其中主要为1,2.3-三甲氧基苯、l,2,4-三甲氧基苯、3,4-二甲氧基甲笨、1.2,3-三甲氧基-5-甲基苯等。刘通讯等认为,甲氧基苯类及其衍生物能够有效改善茶叶的粗老味,使普洱茶香味陈醇,是普洱茶陈香的最要特征香气之一。这种物质的形成和后发酵过中微生物的活动有较大的关系,这些甲氧基苯类化合物可能是微生物酶氧化降解单宁酸(tannicacid,ta)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gal-late,eGCG)形成的。其可能形成途径如图4所示。另外,一些研究也证明,仅仅是普洱茶中检出较高含量的甲氧基苯类化含物,而在其他黑茶(如湖南茯砖茶)中并末检出此类化合物,检出的都是一些具有典型菌花香味的物质。这可能与后发酵过程中小同的微生物种类有关,研究证明普洱茶的微生物主要是黑曲霉,而茯砖茶中的微生物主要是冠突散囊菌,其他黑茶(六堡茶、雅安藏茶和青砖茶)中的微生物种类及对其香气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普洱茶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而不断陈化,特别是普洱生茶,经过数年至十年的陈化,其香气和滋味感受逐渐接近普洱熟茶。近年来,普洱茶随着陈化时间的增长,价格一路上涨,我们猜测这可能是缓慢氧化与微生物的活动及相关酶促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陈化的分子机制及其香气成分的变化还有待进行系统的研究。

1.6其他一些重要化合物的形成机制

在茶叶的挥发性成分中,一些酚类化合物,如具有烟味的4-甲基愈创木酚和4-乙基愈创木酚,具有丁香和康乃馨香气的异丁子香酚和4-乙基苯酚等,前3种物质主要由阿魏酸经微生物和相关酶降解生成,而4-乙基苯酚主要存在于后发酵茶中,是在微生物作用下由香豆酸经脱羧反应和双键加氢反应生成,是构成日本腌制茶特征香气的主要成分之一。酸类组分,大部分来自于茶鲜叶,是茶树物质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尤其是脂肪族羧酸,它们是植物的花、茎、叶、果实里的酯类和脂肪的组成成分,这些物质沸点较高,挥发性比较差,对茶叶香气的贡献不大。含氮化合物主要为咖啡因、吡嗪和吡咯类化合物,其中咖啡因是茶叶中重要的功效性成分,对茶叶香气贡献不大。其他的成分如2-甲基吡嗪、2,5-二甲基吡嗪和2-乙酰基吡咯等,这些物质在炒青的绿茶中含量比较高.是高温条件下,氨基酸和糖加热后形成,能使茶叶具有典型的焦糖香。

2不同类型茶叶中一些重要挥发性成分的总结

目前,对茶叶香气成分的提取主要有同时蒸馏萃取(simultaneousdistillationextraction,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HS-Spme),SDe法在萃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有机溶剂,且需要在高温下进行,次生反应比较激烈,所萃取出来的香气成分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真实地的反映茶叶的原始香气情况,而HS-Spme法则不需要任何的有机溶剂,它集采样、加热、萃取和解吸过程为一体,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茶叶香气成分分析技术。因此,我们对文献中用HS-Spme法对不同类型茶叶的香气成分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找出不同类型茶叶对应的一些重要香气成分的分布比重情况,为进一步探索茶叶香气成分的形成机理提供理论基础。这些重要的挥发性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检出范围如表1所示。

通过表l我们可以看出,绿茶和红茶中主要以高含量的萜烯醇类物质为主(芳樟醇和香叶醇等),但红茶中花果香味的酮类物质含量较绿茶高;乌龙茶中主要以橙花叔醇、吲哚、茉莉内酯和α-法呢烯等具有典型茉莉花香味的物质作为其特征性香L成分;而具有陈香味的甲氧基苯类化合物则是普洱茶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这些差异主要和不同的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和环境条件等有关。

3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不同类别的茶叶挥发性成分的形成机制进行总结后发现,萜烯醇类物质的形成与葡萄糖苷酶水解茶树体内的葡糖苷有关;大多数酮类化合物的形成与胡萝卜素的氧化降解有关;大量存在于普洱茶中的甲氧基苯类化合物的形成可能与微生物酶氧化降解丹宁酸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形成有关等。再者,茶叶的香型可能是由一种或几种香气成分起主导作用,其余起协调支配作用,是内含各种香气成分比例恰当的综合反映。茶叶的香气成分受到栽培措施、栽培环境、茶树种植及加工工艺等的影响。目前,已有很多文献对不同加工工艺对茶叶品质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总结,但是对茶叶香气成分的合成途径及一些关键化合物的形成机制的报道较少,对茶叶挥发性成分的一些功效机制的总结电是空白。因此,全面对茶叶挥发性成分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解,对稳定茶叶质量、增加茶叶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末来对茶叶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还应朝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目前,对茶叶挥发性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人多是参考其他植物中挥发性成分的合成途径来进行推断的,尽管它们有一些相同之处,但茶叶挥发性成分十分复杂,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非常多,因此其合成途径可能会发生变化,后期应进一步研究茶叶中相关酶类与挥发性成分形成及其变化的关联性研究:

2)在茶叶的挥发性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形成过程中,一些关键酶的形成、鉴定、释放以及与底物的相互作用等动力学过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茶叶挥发性成分可能的功效机制及其对人类健康的益处还需进一步探索和挖掘:

4)茶叶挥发性成分随季节、土壤等的变化而变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茶文化的总结篇4

(一)茶叶产业取得的主要成效

1、茶叶基地有所优化

总结历年来茶叶基地建设的经验,为降低投资成本,确保合格种苗的供应,建一块成效一块,使茶叶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加快当地人民群众致富步伐。我办于**年10月,投资31.01万元,在勐堆关口建成茶苗繁育基地24.33亩,出圃茶苗468万株,全部于**年7月无偿提供当地人民群众种植。

全县**年茶叶计划种植任务3**亩,在“十一五”期间规划区域内发展,由所涉乡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完成。为扎实做好此项工作,我办与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勐堆、忙丙2个乡于4月15日成立了茶叶种植工作组并正式进村入户开展工作。通过各方面的努力,2个乡7个村同时于7月10日开始定植,7月31日全面结束,总投资270.48万元,共完成茶叶种植4830亩(含补植1730亩),占计划数的161。同时,借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忙丙乡实施完成低产茶园改造4**亩,占计划数的100。

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达76046亩,其中:高优生态茶园19089亩,有机茶园1**亩。采摘面积51584亩,总产量2285吨,平均单产44公斤/亩。茶园面积不断增加,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2、茶叶产销趋于平稳

由于受国际大气候的影响,茶叶市场极巨变化,对茶叶产业的冲击很大,不少茶农和企业陷入极其被动的局面。鉴于此,市、县两级政府都采取了有效的营销战略,使茶叶产销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县全年鲜叶平均收购价1.2元/公斤,毛茶总产量达到2285吨,比去年增加188吨,平均销售价格6.5元/公斤,实现茶叶农业产值1485万元,比去年减少612万元,茶农人均收入110元。从毛茶分类产量来看,晒青茶2055吨,占90;ctc红碎茶200吨,占9;红条茶30吨,占1。随着市场的拓展和加工技术的提高,再加工茶的数量不断上升,全县全年精制茶达到840吨,其中:普洱茶610吨,ctc红碎茶200吨,红条茶30吨,总体占全县毛茶总产量的37。产量比上年增加12吨,销售平均价格27元/公斤,比上年减少2元/公斤。总体上看,茶叶总产值、茶农收入比上年都有所下降。尽管如此,我办经常深入企业帮助其收购资金的协调,做到应收尽收,不向茶农打白条,在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的情况下没有出现卖茶难和茶贱伤农的现象。从而出现了全县的茶叶面积增加、产量增加、品质提升的景象,整个茶叶产业处于良好发展趋势。

3、完成市上下达茶叶产销任务较好

**年度,市上下达我县的茶叶产销任务为:完成茶叶总产量2202吨,完成精制茶销售量800吨。通过全县上下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年共完成茶叶总产量2285吨,完成精制茶销售量840吨,分别占任务数的104、105,超额完成了任务。

(二)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1、建立种苗繁育基地,确保茶苗足额供应

根据年度基地发展规划,我办自筹资金提前一年就近建设地块建立茶苗繁育基地,以确保合格茶苗在种植期间无偿足额提供当地群众种植。

2、成立茶叶种植工作组,保证项目的顺利组织实施

在茶叶种植期间,我办与有关乡人民政府成立年度茶叶种植工作组,统一领导全县茶叶种植工作,以保证计划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3、加大茶叶实用技术培训力度

春夏茶期间,联合有关部门对茶叶产区茶叶采摘、加工技术培训,努力提高茶农的生产技术水平。当年对忙丙乡忙丙村15个村民小组的茶农1520人(次)分15场(次)进行了实地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主动深入挂钩村点开展党建工作和产业开发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建设

一是全县泡核桃“三率”建设管护大会战现场培训会议结束后,我办随即由主要领导带队,一行3人于6月8日进入挂钩点忙丙村。10日下午在春花坝对全村村民小组长等50余人进行了现场培训,正式拉开了对自**年至今所建设且符合“六个一”标准的12**亩泡核桃“三率”建设管护的各项工作,按要求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于12月14日参加挂钩点忙丙村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并走访慰问困难党员。

5、积极参加第四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第四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于**年4月12—15日在昆明隆重举行。

为充分展示××普洱茶品牌,进一步提高其知名度,经请示县人民政府同意,我县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朵盛文任团长,政府专项预算安排参展费用,带领县茶办和外贸公司、忙丙茶厂2户茶叶龙头企业共12人参加了这一盛会。

在整个展会当中,我县2户企业共有30个茶叶花色品种参展,现场实现销售收入2万元,达成供货协议40万元。

通过参展,一是开阔了视野,进一步经受了考验和锻炼;二是获取了新的市场信息,为下步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打下了基础。

通过这次参展活动,收效甚多,启发也很大。参展团全体成员深刻意识到,我县的茶叶产业要发展,就必须切实按照“科技提高品质,文化提升价值,品牌开拓市场”和“闯关东、走西口、稳广东、销香港”的要求认真抓落实。

6、深入实地调查研究,认真搞好项目储备

多年来,我县茶叶创新项目普遍存在少而单一的现象,失去了很多立项实施的机遇。对此,我办在年初即着手同县发改局、县农业局、县扶贫办、县农开办、县科技局等部门对有关项目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严格筛选后纳入部门项目库,采取逐年分头申报的办法向上争取立项支持,切实有效推动我县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年,共向省、市创新办申报基地建设、厂房改造、品牌创新3个项目,通过跟踪,已批准立项实施1个,获得无偿资金补助10万元。

7、抓好茶叶产品质量安全

重点抓宣传教育,强化质量安全意识,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控。

8、提高产销服务水平

各级主管部门深入实地认真调查研究,积极为茶叶加工企业提销信息,做好促销工作。

(三)取得的主要经验

总结分析以往的建设经验,××茶叶产业的希望在于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良种化种植、产业化开发几方面的认知上,与此同时,树立好品牌竞争和忧患意识。对此,茶园建设既要重点布局在龙头企业幅射范围,围绕龙头企业发展茶叶基地建设,提质增效,又要兼顾在基础相对较好、茶农种茶积极性高、生态和水电路条件适宜的区域大力发展高优茶园。另外,各级各部门都切实树立起扶龙头、促基地、兴产业的思想,为茶叶产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我县由于一些茶区茶园田间管理加强,而且有较多新投产茶园的补充,使产量总体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整个茶区雨水少、阳光足,在制茶期间没有受天气影响;加上经过多年的技术培训,茶农制茶技术相对成熟;同时由于茶农的茶叶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提高,安全合理使用农药,茶叶农药残留普遍得到有效控制,加上今年茶叶销售形势好,生产效益增加,茶农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可是,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茶树品种更新跟不上市场要求,老茶园多,品种更新慢。茶园多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种植的,生产效益较低。品种较单一,采收期集中,雇工困难,采收不及时,采摘质量差,影响茶叶品质。

二是产销组织化程度低。这种分散的小规模经营阻碍了技术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小作坊及传统生产,影响茶叶品质,难以培育品牌。

三是标准体系不健全。一些茶类产品缺乏标准,生产加工欠规范。

四是技术措施不到位。多年来我县没有发展茶叶专项资金,基层茶叶技术推广部门经费缺乏,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推广难度大,造成技术措施不到位。

五是茶叶市场秩序混乱。质量等级不符、品质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年茶叶产业工作打算

在新的一年里,我办将切实按照全县茶叶产业发展一盘棋的思路,以区域化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以科学创新机制为动力;以改善茶叶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和生态环境条件,提质增效,提高茶叶单产,使财政增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同时,加大对新产品研制和开发,扩大加工企业投融资渠道,确保我县茶叶在县内最大限度得到加工升值增效,让产品向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方向发展,使古茶树得到有效保护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具体要力争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力争实施完成低产茶园改造6**亩,同时加强对历史茶文化和民族茶文化的挖掘,合理开发和保护茶产业。

二是力争实施完成忙丙茶厂改扩建工程。

三是积极支持挂钩村产业开发建设工作。

四是规范茶叶市场秩序,避免无序竞争,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扶持龙头企业,使之做大做强做活、提高加工水平、扩大品牌效应。

(一)工作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放,以市场为导向带动机制创新,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有效促进茶叶产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二)主要工作措施

1、认真贯彻落实好茶叶发展政策,有效引导茶叶企业搞好生产经营活动,督促有关实施主体做好己建项目的跟踪管理,切实抓好新建项目的组织落实工作。

2、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为边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明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3、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为其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有力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4、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协调好各级各部门关系,发扬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和学习作风,克服困难,振奋精神,抓出成效。

三、对全县下步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意见

为做强做大做活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茶叶产业区和茶叶企业,构建现代化的茶叶产业体系,实现全县的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特提出以下八点建议意见:

一是坚持集约化发展战略,以提高科技含量为重点,走内涵发展道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茶叶发展与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当前农业发展受土地资源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今后茶叶生产要以巩固提高为主,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挖掘内潜,增优改劣,提质增效,走内涵发展道路,把工作着力点放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益上。

二是坚持区域化发展战略,以培育发展优势茶产品和优势茶产区为重点,推进茶叶优势区域建设。要以资源为依托,挖掘地方特色产品,培育优势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要优化茶叶区域布局,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合理配置资源,做强优势产区,逐步形成区域化生产。

三是坚持优质化发展战略,以强化标准体系与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为重点,推进无公害、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是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加快标准的完善制订与实施,加强宣传教育,强化质量安全意识。通过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建设,逐步实现对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的有效监控,推进和规范无公害、绿色食品茶叶生产。

四是坚持产业化发展战略,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发挥行业协会功能为重点,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分散生产经营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生产关系。今后一要依靠国家与地方政策,扶持重点茶叶龙头企业,组建一些“产、制、销一体化”的大型茶叶企业集团,逐步实现区域连锁经营,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力,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二要发挥行业协会的功能作用,把分散的经营主体组织起来,逐步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诚信经营、一致对外”的行业自律机制,推动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五是坚持品牌战略,以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市场的认同化为企业创品牌的工作重点,增强市场竞争力。当前市场竞争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茶叶产业、茶叶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必须培育出有特色、知名度高的品牌。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市场的认同化是知名品牌的基本特征与要求。茶叶企业要围绕这些方面创造条件,培育自己的品牌,扩大品牌影响,提高市场竞争力。

六是坚持产品多样化与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以开发新产品、新花色、市场新领域为重点,拓展茶叶消费与市场新空间。要最大限度满足市场对茶叶多样化的要求,不断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开发新产品,大力发展名优茶。出口企业除经营好现有传统绿茶、特种茶外,还要大力开拓新的符合国际口味的特色品种。要积极探索茶叶综合利用产品开发,研究开发精深加工产品,积极开拓茶叶新用途。要挖掘和弘扬茶文化,通过茶文化、茶会展、茶艺馆业等的发展,以及各种形式的品茶宣传活动,拓宽茶叶的销费渠道,促进茶业经济的发展。

七是加强市场监督管理,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各级政府、农业、工商、质监、卫生等职能部门要加大对滥用农药、化肥、无证照经营和卫生不达标以及制假贩假、以次充好等重大问题进行严厉查处,全面动员社会参与监督,对那些危害社会、影响声誉的不法行为媒体曝光,加大对茶叶增产、优质、生态、无污染的宣传,吸引采购商进入,建立起合理的竞争机制,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茶文化的总结篇5

关键词:茶鲜叶;水洗方法;绿茶;品质

中图分类号:tS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2-5506-03

茶人工栽培并作为饮品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传统加工方法是不经过清洗而直接加工成产品,但随着环境变化及消费者对茶叶卫生安全的重视[1-3],茶叶在加工过程中能否经过清洗后再加工成成品,近年来成为业内外争论的热门话题[4-7]。争论焦点在于:鲜叶水洗后对茶叶品质是否有影响,水洗能否有效去除茶鲜叶前期污染,即要明确茶鲜叶水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在此之前必须要解决如何洗的问题,首先就应该确定茶鲜叶的水洗方法。前期通过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平台,名特茶加工岗位团队调查研究了湖北省内茶鲜叶水洗工艺,其中水洗方法多样,有浸泡、淋洗、浸泡+淋洗、浸泡+搅拌+淋洗等多种水洗方式,水洗时间、茶与水比例均无定数,总的来说,茶鲜叶水洗方法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

为此,在调查的基础上,针对茶鲜叶水洗方式、水洗时间和茶水比例3因素各设置5水平处理,通过对干茶进行感官审评及理化成分检测,分析各单因素对绿茶品质的影响,探寻茶鲜叶水洗最佳工艺,旨在为下一步茶鲜叶水洗方法最优组合的研究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鄂茶1号试验园1芽2叶鲜叶;清洗水为娃哈哈纯净水。

1.2茶鲜叶水洗及加工流程

茶鲜叶水洗工艺流程:鲜叶清洗脱水摊放。茶叶加工流程:杀青揉捻烘干。

1.3试验设计

试验原料为同一批鲜叶,其中各处理鲜叶质量为500g,鲜叶采摘摊放2h后进行水洗处理。水洗方法单因素试验设计如下:①水洗方式5水平处理,即浸泡、浸泡+搅拌、淋洗、浸泡+淋洗、浸泡+搅拌+淋洗。清洗时间为2min,茶水比例(质量比,下同)为1∶10。②茶水比例设置5水平处理,即1∶6、1∶8、1∶10、1∶12、1∶14,清洗时间为2min,水洗方式为浸泡+搅拌。③水洗时间设置5水平处理,即30s、1min、2min、3min、4min。水洗方式为浸泡+搅拌,茶水比例为1∶10。茶鲜叶水洗后进行离心脱水,再薄摊2h,然后将鲜叶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工序制得成品绿茶,进行感官审评,并检测其中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的含量。所有检测重复3次,取平均值。

1.4检测方法

各处理的干茶样水浸出物含量按照文献[8]的方法进行测定,茶多酚类总量按照文献[9]的方法进行测定,氨基酸总量按照文献[10]的方法进行测定,咖啡碱含量按照文献[11]的方法进行测定,感官审评采用密码审评制,相关程序及要求按照文献[12]的方法执行,邀请业内专业人士按照名优绿茶感官审评方法要求对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进行评分,其中各项因子权重分别为20%、35%、35%、10%。

1.5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结果与分析

2.1水洗方式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5种水洗方式处理后所制绿茶的感官审评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随着水洗程度的加重,绿茶感官品质呈下降趋势,综合得分表现为淋洗>浸泡>浸泡+淋洗>浸泡+搅拌>浸泡+搅拌+淋洗。淋洗处理的感官审评得分最高,加权后总分为90.7分,其中汤色明显优于其他处理,单项分值高出其他处理4~11分;浸泡+搅拌+淋洗处理绿茶感官审评结果最差,总分为85.4分,由于其清洗程度最重,致使汤色变黄、香气不高、叶底微花杂。5种水洗方式处理后所制绿茶主要内含成分的检测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绿茶茶多酚含量随着水洗程度的加重有降低趋势,咖啡碱含量有增加的趋势,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则无明显变化,但各处理之间内含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表1、表2的结果后认为,茶鲜叶水洗方式以淋洗为佳,淋洗可提高绿茶汤色,有利于保障茶叶品质。水洗程度越重其感官品质越差,同时也有可能导致水溶性物质被浸出,部分内含成分降低。

2.2茶水比例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5种不同茶水比例处理后绿茶的感官审评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随着水比例的增加,所制绿茶感官品质无明显变化,其中以茶水比1∶6处理的绿茶感官审评得分最高,加权总分为91.1分,突出表现在汤色上,其汤色单项得分高出其他处理6~10分;茶水比1∶12处理的绿茶感官审评结果最差,总分为88.2分,但与1∶8、1∶10、1∶14处理的分值非常接近,差值仅0.3~0.7分。不同茶水比例处理后所制绿茶主要内含成分的检测结果见表4。由表4可见,绿茶中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随着水比例的增加基本呈现降低趋势,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则无明显变化;茶水比1∶6处理绿茶的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与其他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该处理绿茶水浸出物含量最高,与1∶12处理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2.3水洗时间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5种不同水洗时间处理所制绿茶感官审评结果见表5。由表5可见,绿茶感官品质随着水洗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以30s处理的绿茶感官审评结果最优,加权总分为89.0分,4min处理的绿茶感官审评结果最差,总分为87.7分;从单项因子来看,香气、滋味、叶底得分均以30s处理最高。不同水洗时间处理绿茶主要内含成分的检测结果见表6。由表6可见,绿茶中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均随着水洗时间延长呈现降低趋势;30s处理的绿茶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最高,其中茶多酚、氨基酸含量与4min处理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3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如下:①茶鲜叶水洗方式以淋洗为佳,淋洗可提高绿茶汤色,有利于保障茶叶品质;随水洗程度加重,绿茶感官品质呈下降趋势;不同水洗方式处理后所制绿茶的主要内含成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茶水比例以1∶6处理的绿茶感官审评结果最优,汤色单项分值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干茶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随着水比例的增加基本呈降低趋势;内含成分方面仅1∶6处理与1∶12处理的水浸出物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

本研究目的是为了明确茶鲜叶水洗方法,现阶段仅探讨了茶鲜叶水洗方式、茶水比例、水洗时间3个因素对绿茶感官品质及其内含成分的影响,还需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正交试验,以优化水洗工艺参数。对于水洗过程中茶鲜叶有水溶性物质被浸出到水中并导致其内含成分降低的推论,还需要对水样进行检测分析后才能定论。同时,试验材料的选取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

参考文献:

[1]陈宗懋.我国茶叶卫生质量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福建茶叶,2001(3):33-34.

[2]周金球,赵如敏,谢玲玲.茶叶卫生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4):146-148.

[3]陶运来,殷俊峰,田素润,等.关于发展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11532-11533,11536.

[4]高士伟,郑鹏程,叶飞,等.茶鲜叶水洗工艺研究初报[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4):5680-5684.

[5]高士伟,龚自明,郑鹏程.茶鲜叶水洗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a].说茶论道蒙顶山-第六届全国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文集[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324-329.

[6]韩庆春,黄延政,屈家新.加工全程清洁化质量安全放心茶[J].中国茶叶,2008(12):23-25.

[7]屈家新,韩庆春,黄延政,等.鲜叶清洗加工工艺对茶叶品质影响的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9(2):26-27.

[8]GB/t8305-2002,茶水浸出物测定[S].

[9]GB/t8313-2008,茶叶中茶多酚类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S].

[10]GB/t8314-2002,茶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S].

茶文化的总结篇6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莅临古茶道

3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一行莅临“天驿古茗”指导工作。

路甬祥详细了解了古茶道茶业有限公司的发展状况,对“天驿古茗”作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入驻联合国馆表示赞赏。他指出,世博会是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大好的机会,“天驿古茗”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努力做好工作,积极打造自主品牌,开拓创新,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品茗完毕后,“天驿古茗茶仙子”陪同路甬祥一行攀登天游峰,讲解武夷山的文化和风景名胜,最后,路甬祥携夫人与“茶仙子”合影留念。

语儿泉茶业有限公司

语儿泉茶业组织全体员工欢度“三八”妇女节

为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语儿泉茶业有限公司于3月13日组织全体员工前往青龙瀑布及玉龙谷景区游玩。此次活动体现了语儿泉公司以人为本,注重妇女权益保护。同时也培养了员工的团队精神,增强了企业凝聚力,为公司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节节清(福建)茶业有限公司

节节清品牌包装外观设计喜获国家专利

2011年3月,节节清茶业(福建)有限公司申报的ZL201030225000.4茶叶包装盒(1)和ZL201030225312.5茶叶包装盒(2)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外观设计专利证书》。这一专利成果的获得既可以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更是对“节节清”品牌的充分肯定,也是树立节节清品牌效应的重要一步。

董事长荣获市国际劳动妇女节“特别贡献奖”

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节节清茶业(福建)有限公司董事长邹水英女士荣获武夷山市“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1周年活动特别贡献奖”。这是该公司近年来响应号召,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见证。

近年来,节节清茶业(福建)有限公司积极响应武夷山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提出的“共促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生活”的号召,努力践行“创业、维权、文明、关爱”四大行动,开展了资助春蕾女童等一系列爱心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节节清茶业(福建)有限公司召开2010年工作总结大会

2011年3月1日,节节清茶业(福建)有限公司、龙山茶叶公司2011年年会在建瓯家兴大酒店多功能厅隆重召开。来自节节清茶业公司武夷山总部、建瓯龙山茶叶公司、武夷山仙店加工厂、建瓯项目部、北京办事处、广州办事处及各直营店的百余名员工齐聚一堂,一起总结过去一年的成就与不足,展望未来一年的方向和目标。

九龙袍茶业有限公司

九龙袍茶业总经理叶羚姗荣获南平市“巾帼文明岗”称号

2011年3月8日上午,各行业先进妇女齐聚武夷山市政府四楼会议厅,听取了“三八国际妇女节成立101周年建设海西绿色腹地、激发广大妇女创造性”的报告。武夷山九龙袍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叶羚姗荣获南平市“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与同时获此殊荣的姐妹们共同展现了新时代女性半边天的风采,彰显新时期妇女自强不息、勇于奉献的时代精神。

绿洲茶业有限公司

原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站站长陈郁榕莅临绿洲茶业有限公司

2011年3月6日原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站站长、国家一级高级评茶师陈郁榕以及相关专家莅临绿洲茶业有限公司参观指导。在公司领导的陪同下,陈郁榕一行对绿洲茶业的生产车间等进行了参观指导,详细地了解公司的情况。参观期间,陈郁榕对绿洲茶业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并充分肯定了绿洲茶叶的优秀品质。

正山茶业有限公司

“正山堂”金骏眉荣膺“2010年厦门消费者最喜爱的品牌茶”

3月11日上午10时,由海峡导报、厦门茶叶协会联合主办的“2010厦门消费者最喜爱的十大品牌茶”暨厦门茶叶质量颁奖盛典在厦门东妮娅国际会所四楼演艺厅隆重举行。

获得无数次殊荣的“正山堂”金骏眉红茶在此次评选中再次揽括此项荣誉,又一次力证了“正山堂”品牌在厦门市民和茶友心中崇高的地位。

此次获奖是茶叶界对正山茶业公司的又一次高度的肯定和赞誉,正山茶业公司一直以“为世界制作最好的红茶”为使命,在红茶制作技术上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在复兴和发展红茶事业的道路上努力前进,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观景(福建)茶业有限公司

用四种心态品味观景禅茶

观景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因此用这四种心态来品味观景禅茶,自然茶味独特。

感恩使茶汤中充满人了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包容让人间的恩怨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入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让人间正气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分享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提醒我们关注人间苦痛,体恤社会弱小,多一分公心,少一点私欲;多一份关爱,少一点冷漠。

以茶汤的滋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岩上茶业有限公司

岩上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国英到武夷学院召开讲座

3月13日,岩上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国英应武夷学院茶与应用生物系的邀请,在武夷学院多媒体教室举办了以“武夷茶的生产现状”为主题讲座。刘国英所长对武夷岩茶的生产现状,市场分布,发展现状,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了重点介绍。让大学生们了解到武夷茶的特色和优势。期间,刘国英还与学生们进行了互动沟通,耐心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源美茶业有限公司

“红袍村”将进入全新的品牌营销时代

2011年“红袍村”将进入全新的品牌营销时代。届时,将全面导入专业的ViS(企业视觉识别系统),推广全新的品牌理念,随着新茶叶产品的生产推出,新的产品包装随之面市,身与水溶,心与道合,沉浸茶境,这便是“红袍村”的茶韵,随性随我,顺其自然。敬请广大茶友关注。

武夷山市叶嘉岩茶厂

浙江省金华市书画家在“半壁江山”茶艺中心举办迎春茶宴

3月9日下午,由浙江省金华市茶文化研究会和梅溪书画社主办的迎春茶宴活动在“半壁江山”茶艺中心内揭开序幕。该市书法家杨守春、何斌、裘樟清、张哲民、陈轶超、吴文胜、画家严军、凌宁冰、张咸镇、韩象理、施晨光等先后围绕“茶”文化元素,挥毫书画,气氛热烈。

主办方旨在通过这样的活动,提升金华市茶文化产业和商业服务业的水准,为打造宜居、宜游的繁华都市做贡献。在此次活动中,“半壁江山”茶艺中心被金华市茶文化研究会、梅溪书画社授予“金华茶文化研究会活动中心”和“梅溪书画社创作基地”。

桃渊茗茶叶科学研究所

桃渊茗生态茶业获海峡两岸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茶企荣誉称号

2011年2月,桃渊茗生态茶业被福建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海峡旅游》栏目评为海峡两岸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茶企之一。这份荣誉是对公司多年来所取得的骄人成绩的高度赞誉和充分肯定,是公司多年来过硬的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的有力证明。该公司表示,今后将会继续坚持走可持续的品牌营销发展道路,坚持以最好的品质及一流的服务回馈社会。

顺风堂茶业有限公司

中国美院国画系主任蔚晓榕为顺风堂创作“顺风图”

近日,顺风堂堂主洪一渌拜访了中国美院国画系主任蔚晓榕,并与蔚主任把盏品茗,二人交谈甚欢。尽兴之余,蔚主任欣然挥毫为顺风堂创作了一幅“顺风图”。既契合公司的品牌“顺风堂”,又寓意公司发展一帆风顺。

北斗岩茶研究所

北斗岩茶研究所组织全厂员工赴浙江横店影视城旅游

阳春三月,在经过一年的忙碌工作后,北斗岩茶研究所组织全厂员工赴浙江横店影视城旅游。此次活动旨在增进员工们彼此的了解,加深同事之间的情谊。同时,让员工们调整身心,鼓足士气,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茶制作做准备。

御上茗茶业有限公司

中国花鸟研究会副会长许化夷至御上茗参观品茗

2011年3月,中国花鸟研究会副会长、盛世神州杂志社总监、中华老人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许化夷先生至御上茗茶业有限公司品茗,与该企业负责人王剑平亲切交流茶文化,并品评了御上茗大红袍、正山小种等相关品种茶叶。期间,许会长给予御上茗茶业高度评价,并为该公司挥墨题字。

裕兴茶业有限公司

裕兴茶业“兴九”湖南怀化店盛大开业

2011年3月,裕兴茶业有限公司“兴九”湖南怀化店盛大开业。这是裕兴茶业有限公司兴旺发展的又一见证,是公司的一股新生力量。新店既秉承了裕兴茶业有限公司的传统理念,又不乏新鲜元素的注入。它将继承裕兴以顾客为本的理念,以最好的品质,最优质的服务,回馈广大消费者。

岩悟茶业有限公司

岩悟茶业组织河南岩茶迷品鉴岩茶活动

2011年伊始,岩悟茶业组织了河南岩茶迷品鉴岩茶活动。活动聚集了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岩茶爱好者。大家相互交流,相互谈论,充分肯定了岩茶的独特魅力。

岩悟茶业创始人许俊海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3月20日岩悟茶业创始人许俊海对企业的20多名员工进行培训,要求员工们以满腔的热情,专业的知识水准为普及岩茶文化作出最大的贡献,打造岩悟茶业独特的服务水平,力求使岩悟茶业成为河南岩茶界的第一品牌。

海峡茶业交流考察团莅临岩悟茶业“国香店”

3月23日在国香茶城郭总的带领下,海峡茶业交流考察团对河南市场岩茶的发展进行考察,并专程参观考察了河南省做武夷岩茶比较早最专业的岩悟茶业国香店,并高度赞誉了岩悟茶业的武夷岩茶的品质。

香江茶业有限公司

“大王”被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

2010年11月至12月,香江茶业有限公司“大王”注册商标被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该公司“曦瓜”注册商标被省农业厅认定为福建省名牌农产品。争创驰名商标是扩大企业知名度的重要途径,是构筑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公司负责人表示,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产品销售量和产品信誉,实施商标战略,努力提升公司的整体形象。

武夷山王府茶业有限公司

九韵堂推出限量版大红袍、金骏眉精品

秉承“以好茶会好友”的理念,九韵堂(王府茶业)即将推出999份限量珍藏版大红袍、金骏眉。该茶品特邀大红袍技艺传承人和正山小种制作名师的制作,系该公司本年度的扛鼎之作,由名师签名监制,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日前,九韵堂开通了4006655513热线,接受全国茶友预订。

千枞茶业有限公司

茶文化的总结篇7

台商到福建投资茶文化产业的意义与作用

1、推动福建茶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全面发展。一是促进乌龙茶品质的提高。台湾茶文化产业掀起“清香型”乌龙茶热,“台式乌龙”制作工艺传入福建,促进了乌龙茶制作工艺的改革,提高了乌龙茶品质。二是促进了福建制茶机械的改进。三是引进新品种,丰富了福建的茶叶品种。四是延长了茶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促进了经营观念的改变。台资企业到福建办厂后,经营的连锁化与产品的多样化,给福建带来新思维。五是带动观光茶园的发展。

2、扩大台湾茶文化产业的营销,为台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台湾茶业者向福建省转移,有效扩大了台湾茶叶销售。台湾岛内茶叶产量很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大规模的茶叶市场。因此台湾茶商多数采用“台湾接单,福建提货”方式,利用原有的国际渠道,销售在福建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拓展了台湾乌龙茶的市场占有量。目前,台商投资福建开办的茶企业,多数为小型企业,规模都不大。企业生产的产品多数为传统茶叶,品种比较单一,很少进行深加工。就连这样的小企业已经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今后台商到福建投资茶文化产业的趋势

在茶文化产业领域,台湾需要继续保持和深化与福建省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互利互惠,达到双赢。福建省方面,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总体规划,应在政策上进一步加大茶文化产业的对台优势,优化配置资源,合理调整要素配置,推动台商到福建投资茶文化产业。在政策上福建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吸引台商到福建投资。一是,积极争取中央的政策支持,使海峡西岸经济区保持先行先试的优势。二是,通过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快整合要素,进一步拓展闽台合作空间。吸引台资将营运总部、研发中心、金融机构、创业基地等重要机构设在福建,通过集聚形成区域内高附加价值的经济增长模式,从而进一步辐射周边区域。三是,利用eCFa的政策优惠,利用台湾在品牌塑造、国际营销、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向台湾岛内延伸发展,实现闽台合作的跨越式发展。

台湾方面,今后台商到福建投资茶文化产业可能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台商投资福建茶文化产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应进一步增强集聚效应。例如,福建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至2012年3月已入驻台资企业59家,比2010年增加5家,常住台商490多人,其中高山茶企业48家,种植面积5.5万亩,增加4800亩,种植茶叶面积是台湾高海拔茶园总量的近五分之四,是大陆地区最大的台湾软枝乌龙茶生产基地。2011年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认证委员会审定,台商杨瑞投资的漳平九德农场已有茶场500亩,茶园环境、生产条件,加工设备、产品质量等符合有机茶标准,获得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是创业园48家台资茶企业中的第一家。在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投产的高山茶得到了两岸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同与肯定,在各大型茶事评比活动中屡获金奖,永福高山茶列入“故宫贡茶”给台商们带来了信心。这种集聚效应一方面为台湾厂商提供了有效降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使台资企业对区域产业集聚环境形成依赖。

2、台商对大陆投资区域格局正在逐步调整与变化,对福建茶文化产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目前,台商到大陆投资的区域布局正在调整。企业经营决策除了考虑商务成本之外,对投资地的进行选择时,更多是以综合评估为基础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台商赴大陆投资总额前五名依次为江苏省、广东省、福建省、上海市、浙江省。如果以合同台资排序,则依序为江苏省、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据台湾“陆委会”主持的《两岸经贸统计月报》统计,2010年以来台商投资大陆的地区,仍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广东省、上海市及浙江省,合计约占投资总额的84%左右。从农业合作发展趋势分析,福建不但能为台商提供优越的自然条件,还将逐步完善便捷的交易平台、完整的产业配套、充沛的专业人才和宽容的人文环境,台商到福建投资茶文化产业的空间将越来越广阔。

茶文化的总结篇8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体育舞蹈;艺术特征;实践教学

采茶戏自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江南地区和岭南部分省份重要的汉族戏曲之一。采茶戏源自于清代中晚期,至今形式多样,且各地区特色分明。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特色的采茶戏,有文献专门记载其最早发迹于赣南九龙山产茶区。其表演艺术多与赣南一带客家人的生活习俗有关,反映的是当地客家人的精神追求。赣南采茶戏艺术文化的传承与江西客家人的劳作息息相关,由“采茶歌”结合民间舞蹈形成“采茶灯”,然后继续融合各种唱腔元素形成如今的采茶戏。而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交谊舞,是现代体育项目之一。体育舞蹈是一种以男女为伴的步行式竞赛项目,主要分为摩登舞项群和拉丁舞项群两种,具体又可细分为华尔兹、探戈、伦巴和斗牛舞等。不同类别的体育舞蹈风格自成一派,按不同舞种可自行编排成套动作。

1赣南采茶戏的特征

1.1矮子步———源自生活

矮子步是赣南采茶戏表演表现生与丑的一种技法,分为高桩、中桩和矮桩三种。矮子步表演的基本技巧是自始至终以双腿屈膝、抬头并直腰的形态展示,表演步法则分为矮步、高步、矮步交叉步、摇蹉步、惊口、滑步和铲步等。另外,矮子步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以河东与河西为区别的流派之分,两种表演流派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男子在矮子步表演方面要较之于女子更低,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表现男女舞台形象地位高低,女性形象要高于男性形象。矮子步表演因表演者展现一种滑稽的体态和浮夸的步伐,喜剧成分和娱乐性质极为明显,这也是对采茶戏注入鲜活魅力的一种做法,地域特色极为浓厚,也反映赣南客家人日常生活方式较为风趣。总结采茶戏矮子步的表演要诀为:“老虎头,鲤鱼腰,双手峨眉月,下身轻飘飘,腰腹稳紧住,膝头定三桩。”另外,采茶戏表演丑角以矮桩形式展示最为常见,其表演要诀为:“蛤蟆腿、狗牯尾、三节腰、筲箕背,画眉跳架、贼手侧脚侧背,紧走紧跪,矮步相随。”总之,采茶戏矮子步的表演技法与客家人日常生活习惯和作息方式息息相关,可谓来源于生活。矮子步的表演要求头要神、手要柔、腰要韵、步要轻,如此才能保证采茶戏的艺术美感。

1.2扇子花———变化多样

扇子花也是赣南采茶戏表演的一种基本技法,要求表演动作要变化多样,扇法须讲究,且模拟的形态与诸多民族舞蹈的原理一致。扇子花要求指法独具特色,且拥有多种指法,并有“五指花头朝天,四指花头朝前,三指花打四边,二指花摇胸前,耘、按、抓、抖靠肚面”的讲究。扇子花表演者须由右手执扇,并分为“单扇花”和“双扇花”两种。男女皆可表演“单扇花”,“双扇花”则主要以女性表演者居多。采茶戏扇子花表演主要包括三击扇风车扇、抛甩扇、平端扇、摇摆扇、风流扇和瞄路扇等多种形式,表演者按照不同情景演绎不同形式的扇花,即兴表演成分十足。先辈总结扇子花表演的要诀为:“扇花变化在于手,力在手腕见于烽,左甩袖筒右摇扇,十指牵着两臂走。”

1.3单袖筒———独具特色

通常,传统采茶戏在其表演过程中,袖子的出现是成双成对的。赣南采茶戏则不同,采用单袖筒表演形式是独有特色。赣南采茶戏中单袖筒是生与丑的技巧形式,通过甩、扬、抓、遮、绕、抛、挥、摆、飘、圈、拖、缠和摇等刷袖筒动作表现不同艺术含义。同时,以刷袖筒劲道大小又可分为抓袖、背袖、搭袖、绕膝袖、绕肩袖和抖袖等形式。应用单袖筒并未有硬性规定,很多情况下仍需配合右手耍扇子的方式来丰富表演内容。有关耍单袖筒的技术要点先辈有过总结:“摆动象狗尾,站势吊马腿,游走像蛇过,龙头又凤尾。”可见,赣南采茶戏以单袖筒表演可充分体现其生动艺术和形象艺术特色,不管何种角色,赣南采茶戏的表演技术要点相对统一。

2采茶戏与体育舞蹈教学结合的实践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当地客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历史渊源久远,艺术表演内容丰富,地方特色浓厚,且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广受当地民众喜爱。赣南采茶戏在当今社会仍然存有广泛的生存空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地方及国家文化部门对赣南采茶戏十分关注和重视,曾多次派表演艺术团代表进京演出,很多表演剧目已被翻拍为现代影视作品且公映于市,影响颇好。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采茶戏正式被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江西省教委正式启动“赣南采茶戏走进校园、走进生活”的专项活动,将采茶戏艺术与国人素质教育相结合,将采茶戏与体育舞蹈教学相结合初见愿望。当下,体育舞蹈教学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模式为主流思路,而采茶戏与体育舞蹈教学结合可以此作为切入点,探求采茶戏文化精髓的同时,又能增进体育舞蹈水平。采茶戏与体育舞蹈教学结合的实践与作用阐述如下。

2.1认识采茶戏、欣赏采茶戏和提高体育舞蹈领悟能力

赣南采茶戏发展至今拥有超过300年的历程,它以赣南地区九龙茶灯作为文化基础,广泛汲取当地民间艺术精华而形成。赣南采茶戏又称“灯子戏”,是江西客家文化的杰出代表,被现代戏曲家田汉盛赞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赣南采茶戏的主要文化特征有:以茶腔或灯腔为主的曲牌体唱腔表演形式,并兼顾路腔、杂调,我们可将其称之为“三腔一调”;以民间乐器作为伴奏,涉及二胡、唢呐、铜锣、大鼓、铜钹和笛子等等;以喜剧为主;以基层民众生活作为取材对象,反映的是基础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和生产工作,表演动作以模仿动物居多,歌舞戏相互结合。上文提到,采茶戏有三种基本技法,号称“三绝”,即矮子步、单水袖和扇子花。采茶戏是赣南地区表现客家方言的一种艺术形式,其艺术表达多体现活泼风趣的风格,并融合地方其他民族戏曲、歌舞、说唱和灯彩等内容,生活气息浓郁。采茶戏与体育舞蹈教学结合须将采茶戏的艺术特性充分融入到体育舞蹈之中,要提振教学对象的兴趣“热点”。我们知道,赣南采茶戏为何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吸引学生兴趣的东西应该是家乡的乡土曲调。采茶戏清醒婉转且不失俏皮,表演过程节奏欢快诙谐,整个体育舞蹈教学可将采茶戏的基本理论、精彩表演唱段完美融合至形体表演室内,如“虾蟆跳”、“鸭子步”等模仿动物动作的表演动作手把手地交给学生,激发每一位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学习热情,并能从学习体育舞蹈的过程中认识采茶戏、欣赏采茶戏和提高体育舞蹈领悟能力。

2.2针对赣南采茶戏的代表作品编制体育舞蹈动作的教案,并能将此做法推广至体育舞蹈教学之中

体育舞蹈教学中要让学生对采茶戏的文化和历史感兴趣,针对赣南采茶戏的代表作品编制体育舞蹈动作的教案。当我们虚心向采茶戏演员请教学习时,可以尝试将采茶戏的表演动作融入到体育舞蹈之中,如圆手摘茶、扇子花、伞花、鸭子步、矮子步等都可作为素材。编排一套涉及采茶戏表演动作的体育舞蹈,强加练习,熟悉采茶戏表演的艺术特征,掌握采茶戏表演的基本动作,让采茶戏真正与体育舞蹈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学习采茶戏的热情不断高涨起来。

2.3发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创造性地将采茶戏文化融入到体育舞蹈教学

2004年,第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以一幕《采茶神韵》正式拉下帷幕。被选派表演《采茶神韵》的团队正是一只体育舞蹈团队,该团队将采茶戏表演动作融入体育舞蹈形成此部作品,其表演受到了世界客属乡亲和领导人的广泛赞誉。同时,编演《山花花开》曲目也获得全国校园文化汇演的金牌奖项、编演《采茶姑娘》、《擂茶香》等在2008年各大电视台参与演出。采茶戏与体育舞蹈教学相结合同样是一种将采茶戏曲文化融入到全民健康活动的一种手段,编排《采茶健康操》让广大民众可以了解采茶戏的同时又能锻炼身体。采茶戏文化也能与德育教学相结合,可为采茶曲调填词,集合全体学生咏唱。采茶戏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对采茶戏文化的传承有利好。要求专业的采茶戏表演艺术团在社会公园、社区广场做专场演出,老年人也可组成相应的“老年采茶舞蹈队”,组织有关采茶戏文化的体育舞蹈竞赛活动,广泛激发民众学习采茶戏、学习体育舞蹈的积极性,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也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储备基础人才。

3结束语

本文探讨采茶戏与体育舞蹈教学的结合。首先,阐述赣南采茶戏的特征,让我们能够知道“三绝”和基础客家人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它是赣南客家人日常生活的艺术抽象,它来源于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也是客家人长期生存与山林中的严峻的生态环境中的文化产物;然后,重点讨论采茶戏与体育舞蹈教学结合的实践,为培育民族对赣南采茶戏阐述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将采茶戏文化融入到体育舞蹈教学活动中,其目的有二:其一,良好传承与保护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乡土戏曲与体育舞蹈教学相结合,让乡土戏曲与学校德育建设相结合,提升我国民众的综合素质,构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文化,为广大民众、为整个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可持续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黄文华.浅谈赣南采茶舞中的“矮子步”[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65-67.

[2]刘斌.奇绝的采茶舞幽幽的客家情――析赣南采茶舞的风格特征[J].艺术评论,2016(1):62-62..

[3]赖丹.赣南客家舞蹈艺术中“三绝”的审美意韵[J].江西社会科学,2015(11):9-10.

[4]温雅丽.赣南采茶舞蹈中“三绝”的艺术特征[J].艺海,2010(12):190-192.

茶文化的总结篇9

关键词:文化禀赋;农业;溢价;茶产业;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F32;S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1-2362-04

effectofCulturalFactorsonteaindustryinZhejiang

SUZhu-cheng,SHenXue-zheng

(SchoolofteaCulture,Zhejianga&FUniversity,Lin’an311300,Zhejiang,China)

abstract:teaindustryinChinaisamodeofagriculturewithculturalendowment.FromthedevelopmentmodelandpractiveexperienceofZhejiang’steaindustryinrecent20years,culturecouldnotonlyinfluencethedevelopmentofareaagricultureinaspectsofagriculturaltechnologyandinstitutionandsoon,butalsohavefunctionofpremiumprice,whichcouldberealizedbytheinstitutionofprotectionoforiginalproducingareaandthegeographicalindicationandsoon.

Keywords:culture;agriculture;premiumprice;teaindustry;Zhejiangprovince

一个农业技术与组织的模式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特定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文因素等[1]。显然,不同的技术与组织模式有着不同的经济绩效上的含义,这也是研究该命题的意义之所在。本文将从浙江省茶产业实证的视角,探讨文化对农业的溢价机制与实现方式,以及文化禀赋对农业技术与组织模式的影响。

1浙江省名优茶文化性消费特征及其溢价的实现途径

1.1名优茶已成为浙江省绿茶生产的主体

浙江省是中国绿茶重点产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绿茶出口基地,据2009年海关统计,浙江绿茶出口量15.68万t,出口额3.62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绿茶出口总量和总额的68%和69%。鉴于浙江省绿茶生产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浙江省委省政府[2007]52号文件将茶叶确定为浙江省十大主导和优势产业之一,并明确提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实施绿茶全球化推广工程,全力打造“浙江绿茶”品牌,着力构建世界绿茶生产、加工、贸易和文化中心。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浙江绿茶产业逐步走上了效益型农业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产品结构优化和名优绿茶的大力发展。据2009年浙江省农业厅统计,浙江茶叶总产量16.74万t,总产值77.50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6.70万t,产值68亿多元。名优茶占总产量的40%,但产值却达到87%。可见,名优茶在浙江省绿茶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2001年浙江省开始全面实施“一县一品”茶叶品牌战略,要求每个产茶县或一个区域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一只具有地方特色、竞争力强的品牌。至2002年,浙江省省级名茶将达到42只,且基本实现“一县一品”的目标。2004年,浙江省开展“十大名茶”评选,根据对申报名茶的品质、规模、知名度、包装、标准化、产业化等6个方面,评选出大佛龙井、开化龙顶、安吉白茶、西湖龙井、武阳春雨、松阳银猴、径山茶、金奖惠明茶、望海茶、绿剑茶为第一届“浙江十大名茶”。2009年浙江省开展了第二届十大名茶的评选,其中西湖龙井为浙江省特别荣誉名茶――国家礼品茶,其他十大名茶分别为越乡龙井、大佛龙井、松阳银猴、开化龙顶、径山茶、武阳春雨、安吉白茶、绿剑茶、千岛玉叶、金奖惠明茶。另外,望海茶、永嘉乌牛早、余姚瀑布仙茗、天台山云雾茶、龙谷丽人茶、紫笋茶等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名茶。

1.2名优茶文化消费属性与地理标志制度

与传统大宗茶不同,名优茶具有文化性消费的商品属性。名优茶之所以被市场接受,原因之一是因为其拥有特殊的品质内涵,包括自然环境、历史与人文因素及传统加工技术等元素。如对西湖龙井茶品质的认知,包含了西湖的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工艺、龙井茶历史渊源以及人文因素等。这些因素有些是物质层面,有些是精神层面。因此,名优茶消费的同时具有了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偏好需求。由于名优茶与特定区域及其人文历史的不可分割性,浙江省各县市十分重视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产品识别标识的申报工作。截至2009年3月,浙江省茶叶品牌共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3个,分别是龙井茶、安吉白茶、乌牛早茶、临海蟠毫、江山绿牡丹茶、余姚瀑布仙茗、径山茶、磐安云峰、苍南翠龙茶、大佛茶、桐庐雪水云绿茶、开化龙顶、普陀佛茶,这13个茶叶品牌中,龙井茶、安吉白茶、乌牛早茶、径山茶、大佛茶、桐庐雪水云绿茶、开化龙顶共7个品牌产自农业部规划的浙江名优茶重点区域,余姚瀑布仙茗产自浙江省特色优势茶叶基地。其中,“龙井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于2009年获得国家商标局的核准注册,浙江省区域内受龙井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的生产地域涵盖18个县(市、区),172家企业成为首批使用“龙井茶”证明商标的企业。据一些研究资料,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茶叶产品,与其他同类茶叶相比,普遍溢价15%~20%,这应包含文化等人文元素对产品经济价值的提升作用。

2名优茶文化消费需求的感官品质标准化及对产业技术的影响

2.1文化性消费与名优茶感官品质的认知

就目前市场及消费者而言,名优茶文化性的品质内涵及其消费是直接反映在对名优茶感官品质信息的认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规范名优茶的工艺和建立市场的有序竞争,各地政府在申请原产地域证明标志的同时,陆续制定了相关产品的感官品质标准。这些标准主要界定了不同名优茶外形和内质的品质特征,涉及8项因子。其中,外形因子规制了名优茶形状特征、色泽及整碎度等方面的属性。名优茶感官品质的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根据商品质量信息获取难易程度,经济学上将商品分为3类[2]:一些商品的质量在消费者购买时就能知道,这些商品称为“搜寻品”(Searchgoods);另一些商品是人们在消费之后才能知道其质量,这类商品为“经验品”(experiencegoods);还有些商品,即使消费之后也很难知道其质量,这类商品为“信任品”(Credencegoods)。对于“经验品”和“信任品”的交易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这就需要市场“承诺”制度来确保所购买产品的质量。茶叶对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具有“经验品”和“信任品”的某些特点。因此,通过名优茶感官品质标准化,建立有效的茶叶质量“承诺”机制,则能帮助消费者认知识别,从而确保茶叶市场有序竞争。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2.2名优茶感官品质标准化对茶叶加工技术的影响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浙江制茶工程技术发展呈现几个阶段性特征。50~80年代,浙江茶叶加工逐步机械化,并有向连续化、规模化和出口加工初精制联装发展的趋势,但这种趋势随着后来名优茶的发展而停止。在80年代,行业开始倡导和鼓励以手工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名优茶发展。在此后的20多年,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促进了各种名优茶机械设备的研制和生产。但稍作分析,不难发现,这段时期,尽管有各种新型机械设备应用于茶叶加工,就其技术本质而言,它始终是沿着小规模家庭式的路径进行着发展与创新,并未能推进茶叶加工技术向规模化和连续化方向发展。

现在看来,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名优茶创新给产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其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它刻画了近20年浙江茶产业技术创新的路径和浙江茶叶加工业的发展方向。

名优茶感官品质的标准化对产业加工技术及其工艺设备创新路径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其中,外形标准的影响尤为突出。按照目前行业的感官评审方法,外形的精致度是构成名优茶等级的主要因子之一。名优茶具有各自差异化的造型,这些外形标准大多采用定性的文字描述性方法,这也是名优茶最典型的文化性消费特征之一。对外形的刻意追求需要精细的采摘和特殊的加工技术,规模化生产设备很难达到这种外形品质的要求。

近年来,名优茶生产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涨和因生产普及化所带来市场价格下跌的矛盾。劳动力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会诱致能节约这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名优茶加工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据浙江省农业厅2009年统计,全省名优茶加工机械拥有量达到21.5万台。名优茶机制设备的研制和推广,是生产要素价格变化所诱致的资本型技术创新,但通过对这些设备工作性能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设备技术的创新始终受到名优茶特有外形的制约,表现对名优茶外形品质标准的路径依赖性。这些设备大多采用手工和机械相结合的技术方式,并呈小型化和家庭式使用的特点,这样的技术方式容易满足名优茶特殊外形的需要。因此,20多年浙江茶叶加工工程技术创新的发展轨迹是劳动力成本上涨和茶叶外形需求制约双重因素的作用结果。与此相对应的是,浙江省从事茶叶加工设备生产的企业也具有小型化特色,目前浙江省有将近30家不同规模的企业专业从事名优茶加工设备的生产。

鉴于外形对产业加工技术规模化与连续化发展的制约性作用,业内有学者对名优茶感官品质标准化的制度提出异议。其中,争议之一是外形标准设置的必要性以及品质综合评价时在多大程度上设置该权重。笔者认为,外形对一些名优茶,尤其是历史名茶而言,是一种特征品质符号,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因此,是非常必要的。如果采纳有些学者的提议,采用容重和成分比等量化手段来评定茶叶等级,则会失去历史名茶文化性商品属性。那么,如何处理外形和茶叶品质的关系,笔者建议,根据茶叶文化性消费和物质性消费的差异,针对不同茶叶应区别对待。对历史和地方性名茶,应肯定外形所特有的文化性消费价值及其蕴含的经济价值,不应过分强调资本型技术使用。为满足特殊造型的要求,名优茶加工需要劳动密集型技术的投入,自然应获得高价格的市场回报,它可满足一些市场消费群体的需求。对那些纯粹物质性消费的茶叶,则应强调内质而弱化外形在品质评价因子体系中的权重,进而引导规模化和连续化加工技术及其工艺的创新与应用。

3名优茶的技术属性对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制度变迁的诱致作用

3.1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结构的变迁

近30年来,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结构变迁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3个阶段:分别为20世纪70年代的集体和国家所有制茶场、80年代茶园的家庭小规模经营与鲜叶加工专业化分工,以及90年代中后期逐渐形成的以自产自制为特点的生产组织方式。众所周知,80年代在中国广大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当时的国有或集体所有茶场一分为二。其中,茶园经营承包到户或个人,但鲜叶一般仍由茶场集中加工并统一营销。显然,由于当时以生产大宗绿茶为主,因此集中加工方式符合规模经济的需要,有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但进入90年代,浙江省茶叶的茶类结构开始调整,随着名优茶生产逐渐成为主流,原先鲜叶集中加工的专业化分工失去优势,而自产自制的生产组织方式逐渐成为优势。

当前,浙江省名优茶生产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以家庭小规模经营为主体、加工专业化分工不明显、小型设备应用与手工相结合的生产组织方式。据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浙江省现有茶叶种植农户约100万户,按浙江省茶园总面积18.2万hm2计算,每个种植户经营不到0.2hm2茶园。另外,浙江省从事名优茶生产的种植户一般同时拥有茶园和加工设备,即生产的鲜叶由自己加工。从制度经济学来看,这是完全内部化交易的一种契约安排。

3.2浙江省与世界其他主要茶叶生产国生产组织方式的比较

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有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日本等,其中斯里兰卡和肯尼亚是以茶园的家庭小规模经营为主要特征,这与浙江省的状况非常相近。因此,以斯里兰卡为例,与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结构进行比较。

斯里兰卡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2/3以上。斯里兰卡茶叶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印度和中国),出口量位居第二。茶叶是斯里兰卡出口创汇的最主要产品。斯里兰卡茶叶生产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体,但户均经营规模略高于浙江省的水平。据斯里兰卡茶叶协会提供的资料,斯里兰卡有茶叶种植农户20.6万户,其中17.3万户经营面积在0.3~1.0hm2。由于农户经营的茶园面积规模较小,所以一般没有自己的加工设备,而是将鲜叶交给茶叶加工厂,这些加工厂为私有或国有。目前,斯里兰卡约有380多个茶叶加工厂。然而,农户和茶叶加工厂之间交易既非完全内部化,亦不是完全市场化。农户所生产的鲜叶价格根据加工后成品茶在科伦坡拍卖市场的价格而定,拍卖价格的68%归农户所有,另有32%归茶叶加工厂。这是一种预先约定分成的契约制度。图1和图2分别是浙江省名优茶和斯里兰卡红茶生产、加工和流通的组织模式。

3.3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制度的理论假说

斯里兰卡茶叶加工业的纵向组织分工符合速水佑次郎“分包”(Sub-contact)假说。即在经营规模较小、面临市场信息缺乏以及巨大的市场风险面前容易造成经营失败的状况下,如果生产、加工和销售划分成若干阶段,分别由不同的经济实体经营,则市场和价格风险可以分散,并由不同的经济实体分担。浙江省茶园经营规模及其经营主体和斯里兰卡十分相似,但在鲜叶交易及加工方面,并不采用纵向专业化分工,而是采用自产自制的一种制度安排。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技术效率与交易成本是决定产业组织规模及产业纵向交易制度的主要因素之一[3]。仅就鲜叶交易而言,内部化契约可降低交易成本。鲜叶容易腐烂,不宜长距离运输和储存。显然,如采用市场化交易,农户处于十分不利的竞争地位。另外,在生产季节,鲜叶采摘是经常性的,所以鲜叶交易的频率很高,通过内部化制度安排,则能减少讨价还价次数,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基于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的视角,茶园种植农户都有着将鲜叶交易内部化的需求。然而,内部化交易制度的安排是否一定有效,还决定于内部化后的加工技术是否存在规模经济性,这种技术的规模经济性与所加工的茶类有关。

斯里兰卡主要生产红碎茶。相对浙江省名优茶而言,红碎茶的加工在效率上有着专业化和规模化的优势。因此,斯里兰卡茶产业组织的纵向分工迎合了技术效率的需求,而预先约定分成契约的内部化交易制度避免了因分工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的增加。相比而言,浙江省名优茶的采摘和加工有劳动密集性特点,这种技术特点使得农场式的生产管理和规模化加工不存在技术效率上的优势。茶叶的生产与其他农产品生产一样,在存在雇工时,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必然会因计量的困难而带来较高的管理成本;而加工的手工或半手工技术特点,决定了名优茶适合农户“挨家挨户”家庭式经营。关于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结构形成的基本假说是:社会收入的增加带来了社会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的变化,并随着茶文化的宣传和普及,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对茶叶的消费有品质化和文化化的趋势,从而诱导了浙江省名优茶产业的发展;市场对名优茶外形等品质需求具有文化消费特点,名优茶特殊外形需要传统、劳动密集型技术的投入,它适合于家庭式小规模经营;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特征的茶叶生产组织制度变迁,适应了名优茶技术需求,而名优茶产业技术特点又使得家庭经营制度更具有生命力和稳定性,并诱致产业纵向交易的内部契约化。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4结论与启示

有关文化禀赋与农业发展模式的关系,Hayami等[4,5]提出的农业发展模式理论认为,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和制度是影响农业发展模式的4个基本要素,4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动都会引起其他要素变量的变化。文化禀赋被认为既制约着一个制度和技术变革,又引导着这些变革。现有文献中少有涉及经验研究来检验该理论假说,而浙江省茶产业的技术与组织模式的变革是很好的实证案例。

从浙江省茶产业发展经验来看,文化禀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文化因素诱致了浙江省名优茶的技术与组织模式的变迁;同时,文化因素也使浙江省茶产业具有非传统农业拥有的一些经济价值和社会功能。冯子标[6]提出的文化解构传统产业的理论假说认为,文化通过渗透机制、转换机制和提升机制实现对传统产业的解构。文化因素的渗透会诱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正因为文化禀赋的存在及对传统茶产业的渗透,浙江省茶产业发展模式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首先,浙江省名优茶较其他农产品有着明显的文化溢价性;其次,浙江茶产业已向休闲旅游业和文化服务业延伸与扩散。近几年,浙江省各茶区相继开发了长兴贡茶院、羊岩茶文化体验园、西湖梅家坞农家茶园和径山茶文化生态旅游区等一批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另外,浙江省茶馆业的发展亦十分迅速。其中,杭州是一个很好的缩影。据杭州茶楼业协会2005年统计,杭州茶馆达到800多家(不包括萧山、余杭),年营业额已达10多亿元,居全国城市前列。杭州是西湖龙井茶的产地,目前西湖风景区内设座有近百家,西湖街道与产茶区有大小茶馆400余家。无论白天还是晚上,这些茶馆都有人来喝茶休闲或进行商务活动。综上所述,浙江省茶产业已成为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一种产业形态,是具有文化特质功能型农业的一种发展模式。它不仅在学术上具有实证研究意义,而且在指导培育生态文化与效益型农业方面,亦有政策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罗伯特D.史蒂文斯,凯瑟L.杰勃勒.农业发展原理――经济理论和实证[m].叶长生,武军,范家法,等,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2]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张维迎,马捷,吴有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oLiVeRw.economicorganization[m].newYork:newYorkUniversitypress,1986.

[4]HaYamiY,RUttanVw.agriculturalDevelopment:aninternationalperspective[m].Baltimor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85.

[5]BinSwanGeRHp,RUttanVw.inducedinnovation:technology,institutions,andDevelopment[m].Baltimor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78.

[6]冯子标.国外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及其借鉴意义[J].国外理论动态,2006(11):1-6.

茶文化的总结篇10

进学校、进社区正式启动

6月21日下午,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精心组织的茶文化宣讲团在杭州西湖国宾馆举行了“茶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展示活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鸿道出席并致辞,西湖国宾馆干部职工和微茶楼的部分成员饶有兴趣地参加了展示活动。

西湖龙井获2011最具影响力

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2012中国农业品牌发展推进会”上,“西湖龙井”荣获“2011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殊荣,这是继“西湖龙井”获得“2011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后的又一个好消息。杭州市西湖区农办介绍,“西湖龙井”品牌保护与发展工作将是一场持久战。

肯尼亚首季茶叶产量

同比下降14%

据肯尼亚《商业日报》报道,干旱和霜冻导致该国2012年第一季度茶叶产量仅为7240万公斤,较去年同期下降14%。肯尼亚茶叶局董事长西西里?卡里乌基称,茶叶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今年前3个月肯尼亚经历了炎热和干燥天气,之后霜冻又袭击了很多茶园。

央视拍摄万里茶路

武夷茶大红袍

6月28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在武夷山拍摄民间斗茶赛。当日,央视科教频道开始在武夷山拍摄万里茶路武夷茶大红袍的故事。摄制组将沿着当年万里茶路经过的线路计划拍摄15集,预计在明年上半年完成。

多彩闽茶·问道金陵

“闽茶中国行”南京站侧记

6月29日到30日,“闽茶中国行”走进南京,福建茶企携乌龙茶、白茶、红茶、花茶等多彩闽茶,与江苏、台湾的茶人品茗问道,为当地市民奉上芳香四溢的“文化茶宴”。

福建茶叶拟将实现电子化交易

引领茶产业变革

由海西商品交易所、福建省茶叶学会主办的茶叶品种上市研讨会暨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福州举行。本次会议研讨内容集中在适合电子化交易的茶叶品种、茶叶电子化交易对茶叶产业会产生哪些影响、茶叶电子化交易的空间效益、茶叶产业如何更好地结合金融平台以谋求多元化的发展空间等几大方面。

普洱茶价格普涨30%

茶商傍名牌销售劣质茶

在刚刚闭幕的大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上,主营普洱茶的展位再次占据半壁江山。经过多方采访了解到,今年普洱茶市场再度热闹起来,价格普遍上涨30%左右,一些知名产区古树茶甚至身价翻番。然而,近日接连有消费者反映,借着水涨船高的市场,市面上出现大量包装“傍名牌”的普洱茶,商家叫价相差几十倍,叫人难辨真假。

贵州银行将整合100亿元

助推黔茶产业发展

贵州银行将组建茶产业金融服务中心,整合100亿元资金扶持和推动整个贵州茶产业的发展。在近日召开的茶博会黔茶浙商合作论坛上,贵州银行发言代表称,贵州银行将通过银行的信贷杠杆作用,整合政府资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渠道的资金100亿元,用于推动整个贵州茶产业的发展。

中国柬埔寨共谋广西茶叶

如何走入东盟各国

7月16日上午,中国-柬埔寨茶文化研讨会在广西亿健茶叶有限公司南宁营销中心举行。来自中国和柬埔寨的专家学者,共同谋划广西茶业走进东盟各国的策略。据悉,广西已建有南宁茶叶批发市场、横县西南茶城等多个在中国与东盟有较大影响的专业茶叶市场,这些都为广西茶业走进东盟提供了可行性。

贵州茶产业总体目标确立

2015年产值增至500亿

贵州省省长赵克志日前在全省茶产业发展大会上表示,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着力打造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到2015年,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的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成为在规模、品质和品牌上引领全国的茶产业强省,其中,综合总产值从33亿元增加到500亿元。

日本茶叶专家

到南山茶场考察

7月18日上午,日本静冈县茶叶研究中心原所长小泊重洋博士来到尚田南山茶场考察我市中低值茶产业技术,市林特总站首席名优茶专家方乾勇陪同考察。

交流会上,小泊重洋详细了解了奉化曲毫的种植历史、栽培技术、品牌营销、产业推广等情况,并介绍了日本中低值茶产业技术特点。

泸州召开国家茶叶产业技术

体系2012年年中工作会

7月18日,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2012年年中工作会在泸州市纳溪区隆重召开。

这次在泸州市纳溪区召开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2012年年中工作会,将对泸州市农业发展,特别是泸州市茶产业发展增添新的动力,是对泸州市茶产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

结缘禅茶文化永春重启

东南亚佛手茶叶贸易

泉州市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炉,属于乌龙茶品种的永春佛手茶,它的制作技艺榜上有名。对于不少市民而言,它是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居家茶”,佛手茶与禅本属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

厦门茶行“空中营销”

多为空手套白狼

近些年,厦门地区的一些茶业公司设在封闭式的写字楼里,然而销量却不亚于租门面的茶叶店。原来这些店的经营者用了一种非传统的“空中营销”,利用电话营销主动出击跨省客户。很多商家是以劣质茶叶充当优良茶叶的,收到茶叶后很多人都会退货,也有一些人嫌麻烦,忍气吞声,而这部分人就是这些电话营销茶行的最好“鱼饵”。

台中市卫生局抽验

梨山茶与茶叶均合格

为了替台湾人爱喝茶的习惯把关,台中市政府卫生局19日特别针对饮料店、量贩店及自产茶叶园等地进行茶叶抽验,抽验11件梨山茶及19件茶叶,农药残留量结果均合格。

全球恶劣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