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文化基本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56:11

关于茶文化基本知识篇1

关键词:高校;茶文化课程;文化素养;途径

茶文化,是深刻扎根于我国本土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我国传统文化之一,茶文化教学在高校中的开展对于高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可以起到突出的推动作用。当前,很多高校在意识到茶文化的重要价值后,掀起了高校“茶文化”热潮,先后开设了茶文化教学的相关课程。可以说,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将茶文化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尝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理论层面挖掘和弘扬茶文化的精髓,推动茶文化课程的发展建设,进而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茶文化课程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既处于学生时期,又处于学生向社会工作者的过渡时期,在这样的时间段内,大学生群体具有思维活跃、参与感强、求知欲强、对客观事物有一定判断能力但又容易判断失准等特点。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阅历不深,尤其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存在欠缺,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就成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方向。我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集中体现了很多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进行塑造,不失为一个非常良好的尝试。具体来说,高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可以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方面至少可起到这么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完善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在知识结构方面仍然较为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理论知识为主,对于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所知甚少,而茶文化课程的开设,可以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一定的完善,在传统文化方面为大学生注入更多的营养,间接完善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为大学生走入社会做好准备。二是提高大学生在人文方面的思维能力。人文学科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学科,涉及到多个社会领域和科学领域,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当代社会的人文内涵,掌握基本的人文价值观念,透过我国茶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和潮流文化的融会贯通,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非常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三是增加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我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茶文化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我国茶文化在当代被漠视甚至丢弃,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传统文化失去了魅力和价值,而是传统文化没有被很好地发扬和传承,以茶文化课程的开设为切入点,向学生传授我国传统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其中蕴含的人文智慧、道德情操,可以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茶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对我国传统茶文化产生热爱之情,并有效增加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高校茶文化课程开设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

基于茶文化的诸多积极意义,高校在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多,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客观来看,我国高校茶文化教学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对茶文化深刻内涵的传授方式存在缺陷,导致大学生对茶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不够全面,甚至无法准确领会茶文化中的基本内涵,这对茶文化的传承、传播不利,也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利。二是茶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老套,缺乏具有现代气息的内容载体,在依托历史、偏重茶史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对茶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茶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实用性和魅力,这对茶文化在当代的继续发展不利。三是茶文化课程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缺乏学生实践环节,在有理论、无实践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成了“纸上谈兵”,在连泡茶、饮茶、品茶都没有接触过,连茶具、茶服、茶室都没有见识过的情况下,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就很难深入,偏重理论的教学方式也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四是茶文化课程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和细化,虽然一直在强调通过茶文化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基础文化素养,但这样的目标仅仅是泛泛而谈,并未进行进一步的细化规定,这也间接导致不少茶文化课程教师缺乏授课动力,甚至在授课中存在应付了事的情况。

3高校茶文化课程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分析

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基于良好文化素养的更加完善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基于当前高校茶文化课程客观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有必要对高校茶文化课程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进行客观分析,以帮助高校通过茶文化教学将茶文化的魅力和茶文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效果充分发挥出来。

3.1理论教学和充分的实践教学相结合

众所周知,茶文化虽然体系庞大、内涵丰富,但却是从基本的饮茶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高校茶文化课程教学中,为向学生充分传授茶文化的内涵,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亲身体验饮茶活动的魅力,这即是茶文化课程的实践环节,也是茶文化课程教学中基础性的内容。实现茶文化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好结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基础性的茶文化理论讲授,带领学生初窥茶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基础性的茶文化理论讲授应当涉及茶文化的来源与定义、茶之道、茶之善、茶之美等,使学生对茶文化产生求知欲和喜爱感,在奠定了这样的茶文化教学基础和教学基调后,茶文化的深入教学将会更加容易开展,学生对茶文化也更容易由浅入深地深入理解;二是开展茶文化实践活动,包括饮茶和品茶,参观茶艺博物馆,感悟茶艺馆,品味茶艺精神等,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带领学生亲身体验茶艺文化的魅力,感悟茶艺精神内涵,体会茶文化内在精髓,逐步形成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并最终通过茶文化的学习实现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完善。

3.2茶文化教学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划分

茶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向学生全盘传授茶文化内容,相对难以做到,而且耗时耗力,因此需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对茶文化的教学划分层次性和阶段性。从茶文化教学的层次性来说,对于非茶叶专业的学生,应当重视茶文化基础应用知识的讲授,将茶文化的通俗内容和精髓表现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对传统茶文化形成初步的、正确的理解,对于深入的茶文化内容,应当有选择性地决定是否以授课的形式进行教授;而对于茶叶专科的学生,茶文化教学则应当适当深入,不仅要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基础性的茶文化内容,也要帮助学生拓宽对茶文化的理解,以茶文化为工具实现学生人文思考能力的提升,以茶文化授课为切入点塑造学生的人文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基础扎实的、以茶文化为支撑的文化理论体系和文化理论能力。从茶文化教学的阶段性来说,茶文化教学应当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以阶段性、衔接性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一层一层地品味、掌握茶文化的内涵,形成基础牢固的茶文化知识理解和理论能力。

3.3对于茶文化中“真、善、美”的教学主线的把握

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真、善、美”是茶文化的主线,在高校茶文化课程中,“真、善、美”也是教学的主线。茶文化中“真、善、美”三者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真”所体现的是茶叶之真,指的是茶叶来自自然、清新脱俗的本性、本质,“善”所体现的是茶文化内在的和谐、包容的精神,是我国民族性的象征,“美”所体现的是茶文化中追求美好、热爱美好的精神,对人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启发。在茶文化教学中,把握“真、善、美”的主线,要做到以茶叶发展史实为依据,传达茶文化的精神实质,上升茶文化的内涵和本真,展示茶文化在调节社会生活、人与人的关系乃至国家、民族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探索茶文化中蕴含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美好未来的向往。为帮助学生理解茶文化中蕴含的“真、善、美”,必须通过良好的、富有情感的教学,让茶文化真正以民族精神代表的姿态走进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真正领略到我国土生土长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茶文化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文化魅力,感受茶文化在当代的魅力所在,并以此为契机完善自身的价值观、文化观。

3.4对于茶文化课程授课者能力的较高要求

基于茶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以及传授茶文化内涵的较高难度,在高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必须为其配备教学能力突出并且对茶文化乃至我国传统文化理解深刻的教师。具体来说,高校茶文化课程对于授课教师能力的要求包括:一是必须深刻理解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对于茶文化的渊源、定义、发展以及茶文化中蕴含的道德品质、人文精神、时代精神等要有深入的理解,并能以此形成茶文化的完善理论体系;二是茶文化授课教师必须本身是爱茶、敬茶的,这是茶文化课程老师应当具备的文化价值取向,在爱茶、敬茶的基础上,教师才会产生传播茶文化的热情,对于茶文化的教授才会更加一针见血、有理有据;三是茶文化授课教师应当能够做到将茶文化和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这将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更加顺畅地理解茶文化内涵、掌握茶文化精髓,提升授课的效率,优化授课的方式;四是茶文化授课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足够的授课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在有限的课时内,要通过良好的、高效的授课,将茶文化内涵有效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对茶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4结语

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高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的的确确可以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提升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效果,以此实现大学生自身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的继续提升,必须深入挖掘茶文化的优秀品质内涵,深入探索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茶文化教学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助力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秒高.平等参与式教学在高校《茶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广东茶业,2010(1):15-16.

[2]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等.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3]张玥娟.基于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茶文化课程建设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08-110.

关于茶文化基本知识篇2

关键词:茶叶视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已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广泛,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师的主要培养基地———高校,必须将高质量的幼儿教师人才培养作为首要目标。2012年教育部明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提出了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基本要求与目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等成为了现阶段幼儿园教师培养的重要依据。但当前不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并未严格按照《专业标准》的指导要求组织课程教学,导致存在专业课程内容重叠、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不科学、艺术类课程不完善等等问题。开设茶文化公共课,以及茶艺表演必修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队伍,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传统贡献力量。

1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课程内容重叠

针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重叠问题,针对学者已经做过详细调查研究,2014年俞裕芝等人对新进幼儿教师工作适应性调查中显示: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内容较为混乱,整体呈现出弱分类和弱框架现象。弱分类是指专业课程之间知识的重合度高,弱框架是指老师决定授课内容,这一现象使得课程内容和课程本应传递的知识存在很大的差异。[1]学者们的研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从学前教育专业书中也可以看出课程知识之间存在重叠的现象,《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以及《幼儿园游戏》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如果不重视各专业知识的整合,高度关联的知识内容将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势必会影响新教师,在授课中很难将自己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2]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对于刚入职的幼儿教师而言,这样现象容易影响其对工作的适应性以及能力的发展,只能照本宣科,照葫芦画瓢,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1.2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不科学

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都是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设置,本科、专科院校基本上会开设思政类、计算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军事理论与训练等公共课程,明显缺少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而教育部《专业标准》明确提出幼师要具备一定的“通识性知识,”这就要求幼师要了解、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在教学中不至于照本宣科,积极地发挥能动性增加课程的知识容量。[3]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与人各种现象的学科,观察与逻辑推理是自然科学基础,幼儿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可以指导幼儿开展探究活动,激发幼儿的科学意识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开拓幼儿视野。人文科学知识是研究社会现象与发展的一门学科,其涉及文艺学、哲学、宗教学等等,具备一定基础的人文科学知识的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全面发展思维能力,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爱学习的习惯。

1.3艺术类课程设置仍需改进

艺术类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其中包括音乐、舞蹈、美术、钢琴、视唱练耳等等,较为系统地即从理论层面到技巧层面学习这些艺术课程,不但能提升艺术技法,而且也突出了学生内在艺术修养与人文底蕴的培养。但当前高校艺术类课程教师绝大多数是艺术院校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技法轻人文素养的倾向。音乐、舞蹈等技法类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艺术所蕴藏情感、人文精神关乎教师道德修养以及思想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以及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感悟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4]这些能力的缺失对于一个幼儿园教师来说是一个致命的不足。针对上述分析高校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将茶文化融入高校学前教育课程中,理由有二,一是茶文化是一种综合性文化,既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如茶文化产生、发生以及内容,茶道精神发展等等,又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茶叶生产、制作等等,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二是茶文化与音乐、舞蹈、美术等等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既具有茶文化本身博大精深的内涵意蕴,又蕴藏着各艺术门类自身的审美趣味,培养教师的审美观。

2茶叶视阈下探索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近些年,茶文化在社会大众生活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城市茶馆还是乡村茶文化产业旅游都为大众提供悠闲、娱乐、释放压力、放松心灵的场所。不少学者也在积极倡导将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一方面在于通过茶文化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本文重点在于谈论如何茶文化视角从构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解决当前学前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开设茶文化相关内容的公共课

我国是种茶大国,几千年年来的种茶历史不仅养育了一方村民,培育闻名于全世界的茶叶品牌,而且孕育出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茶文化,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类型,在儒道释三家哲学思想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之中,形成博大精深、千姿百态的文化形态。可以说,茶文化包含雅俗共赏的文化意境,“琴棋书画诗酒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附庸风雅的人生乐趣,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亦是寻常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之一。那么如何开设公开课呢?笔者认为应该分层次进行授课,一方面以茶文化内容介绍为重点,即一种通识性的知识介绍,旨在让学生们了解茶文化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以茶道、茶艺为重点,这一方面可以适当地结合学前教育的艺术类课程进行展开,其实如有可能,这一方面可以拓展成为学前教育的必修课之一。关于茶文化通识性知识的学习,囊括了与茶相关的所有内容的发展形态,如茶叶、茶馆、茶文化等发展史,茶道、茶艺、茶礼俗、茶诗歌、茶舞蹈等内容的介绍[5]。其实,笔者一直认为不仅仅是学前教育专业应考虑开设茶文化方面的公共课,国家教育部应该将茶文化课程与大学英语、计算机、政治等一起纳入必修公共课之行列,或者融合到大学语文教材,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因此,茶文化包含着道家淡泊、宁静、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朴素精神追求,表达了道家“朴素而天人莫能与之争美”、“贵天法真”的审美理想,也蕴藏着儒家中和之美的思想内涵与佛教内省顿悟、净化心灵的修身养性之道,这些思想对于有利于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大学生精神的腐蚀,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人文素养。

关于茶文化基本知识篇3

中国的茶叶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的积累与沉淀,赋予了茶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内涵。如今,茶文化已经升华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与信念,许多大学课程都融入了茶文化的德育功能教育,以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关键词:

大学;思政教育;茶文化;德育功能

当今社会,茶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饮品,而是代表了某种精神与修养,人们视“茶”为人格力量,视“品茶”为精神享受,在品茶中深化思想、感悟生命,完善自我修养。品茶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步入了人们的精神领域,“德育功能”也成为茶文化最高层次的核心内涵,具备了哲学性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其实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必然结果。

1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体现

1.1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以人文本,关心、关爱、尊重人的生命价值,是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在生活阅历的积累中逐渐形成的综合品质,而茶文化本身所蕴藏的德育功能具有鲜明的自由、豁达情怀,这与大学生的人文情怀不谋而合。物质条件的提高让眼下很多大学生过分追求金钱与利益,年纪轻轻便丧失了本真,整日沉迷生活的享乐中,缺乏拼搏奋进的精神,更谈不上人文情怀。茶文化的宁静清雅之气,定会涤荡象牙塔里的奢侈之风,为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茶文化的纯真质朴之韵,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他们逐渐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

1.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茶文化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事,它囊括的内容博大精深,寓意深远,它是在上百年的茶事活动中积累而成的文化现象,凝结了太多的哲学思想与人生智慧。茶诗、茶道、茶艺、茶学、茶德等诸多茶文化元素构建起人们推崇的精神理念,这无疑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起到了积极作用。茶文化道德功能的基本要求是“重德”,它关注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必定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准则;“崇俭”极为崇尚节俭,培养大学生“以俭育德”的思想观念;“尚和”强调的是“我”与他人之间的融洽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形成价值尺度标准;“贵真”则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1.3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有资料显示,近几年,各大高校的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指数都在持续下降,大学生的抗压能力、面对困境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大学生内心敏感脆弱已经是普遍现状。而茶文化德育功能的中心思想就是“和谐”,它包含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间万物的和谐关系,吸收了茶文化“和谐”思想,原本脆弱又自我的大学生一定会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以及如何与自然相处,从而保证了身心的健康成长。

2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在大学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茶文化课程的内容设计宽泛浅薄

茶文化原本就是一门近几年才建设起来的课程,目前仍在探索阶段,要在课程的设计中体现出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理工专业、文史专业、艺术专业的茶文化课程没有进行细分,各专业学生学的是一样的课程,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存在很大差异。再者,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规划课程内容,以至于许多大学生对茶文化知识接受、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如今很多大学都在积极相应教育部的号召———发挥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作用,但是落实到实际课程内容上,却忽略了大学生的知识面,没能做到因材施教,只是笼统地将茶文化、德育知识进行整合。

2.2茶文化德育功能的教育效果无法充分发挥

蕴藏于茶文化当中的崇俭、尚和、重德、贵真等精神理念都拥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也是人们修身养性,无比向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些精神理念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却几乎没有发挥出它的价值,也就是说,“德育功能”至今为止仍是流于形式的一种口号,并没有在大学生群体中体现出它的实际意义。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第一,对茶文化德育功能的诠释有待完善,高校缺少具备茶文化专业知识的老师,授课老师本身对茶文化的了解就不够深,那么到了学生身上,他们对茶文化的理解就会更加浅薄,只能停留在表层意义上。第二,茶文化所涉猎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这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知识体系,而且很多内容相对抽象枯燥,囊括了许多深奥的哲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以大学生的年龄也很难对这些产生兴趣,基本上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学习压力下也无法细细品味茶文化的精神。

2.3茶文化教学方法缺少新意

作为一门近年来最新兴起的课程,茶文化初次步入大学校园,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教学方法都处在尝试、摸索阶段,授课老师也相对保守地采用了传统教学方法,仍然以老师单方面的讲解为主,课堂上几乎没有师生互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低落,以至于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对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除此之外,由于茶文化的知识体系非常庞大,这也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很多老师还没有找到通过多媒体呈现茶文化知识的切入点,也没有深入研究和创新茶文化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对茶文化课程丧失兴趣,对其中的德育功能并没有想要了解的想法。

3大学思政教育中茶文化德育功能的应用途径

3.1深挖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茶文化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许多为人处事的智慧,也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90后大学生正处于懵懂迷茫的成长阶段,蕴含于茶文化当中的精神与哲学,无疑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品格的完善产生积极作用。3.1.1高校老师应从自身做起,丰富茶文化知识储备量,在全面了解茶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精神内涵,积极主动地与从事茶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交流探讨,再用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把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和精神内涵传递给学生。3.1.2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茶文化德育功能的态度,对茶文化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表面意义,应该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茶文化的德育功能。

3.2开设茶文化课程

许多大学采用茶文化德育功能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没有考虑到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深度,部分学生学习茶文化只是为了拿到学分。所以,高校应全面了解大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程度,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结合他们对茶文化德育知识的储备量、学习能力来设计不同层次的课程,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不能让茶文化课程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失去了德育功能的教育意义。结合高校各个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各专业学生设计相应的茶文化课程,比如理工科学生最好从茶文化的基础知识学起;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直接学中级茶文化课程;文史专业的学生则学习高级茶文化课程。将课程分化设计,因材施教,让不同专业、各个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对茶文化产生兴趣。

3.3创新茶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

当今时代,陈旧老套的教学方法早已被淘汰,新媒体等信息科技才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流。茶文化课程的教学更应该与时俱进,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从学生视角出发,创新茶文化教学模式,老师必须敢于尝试新型的教学手段,在尝试中不断调整与完善,熟练掌握常用的计算机技术,利用多媒体整合音乐、视频、动画和图片,为学生呈现耳目一新、生动有趣的茶文化知识,直观地阐述德育功能,丰富大学生的茶文化知识储备量。与此同时,老师还应不断创新茶文化教学内容,除了向学生讲述茶文化的基本知识之外,还要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渗透茶文化的德育功能。

3.4营造良好的茶文化校园氛围

如今,很多开设了茶文化课程的大学,一定程度地实现了其德育功能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却没有充分体现出茶文化的影响力。大学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以及校园氛围的影响。因此,各所高校有必要积极开展能够发挥茶文化德育功能的时间活动,比如:茶文化德育演讲比赛、茶文化德育知识竞赛、茶文化德育讲坛等,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汲取茶文化的精神力量。在开展校园活动的同时,还应积极联系社会各领域的茶文化活动,比如茶文化庆典、茶文化博览会、茶文化交流会等,组织学生共同参与,让他们对茶文化的精神有更深层的认知。

4结束语

茶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之精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它本身所拥有的强大的德育功能,通过高校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无疑会给当今大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观。这对于社会、国家、民族而言,无疑是极其珍贵的教育财富,更为“中国梦”的实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胡雅娟,夏达.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研究[J].福建茶叶,2016,06:211-212.

[2]蒋怀柳.论高校德育校本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

[3]徐丽屏.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发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李松林,蒋晓侠.论通识教育的德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13,01:36-40.

[5]杨超.“思政课”考试的“德育”功能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6:24-26.

[6]唐琳,许琛,徐昕.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德育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04:86-88.

关于茶文化基本知识篇4

关键词:茶学专业;茶艺课程;茶艺师考试;课程改革

茶艺课程是茶学专业茶文化类课程中的一门骨干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茶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使学生了解中华茶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原理、茶艺要素和环节、茶艺礼仪、茶艺美学特征、茶艺编创原则等理论,掌握各种形式茶艺的技能实践,茶的冲泡和品赏艺术,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艺术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综合素质。[1]茶艺师考试是人社部对从事茶艺服务的工作人员进行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内容与茶艺课程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实现茶艺课程教学与茶艺师考试的对接,就要分析茶艺课程教学与茶艺师考试的异同,对茶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本文将以青岛农业大学茶学专业为例,探讨茶学专业茶艺课程改革与茶艺师考试的对接。

一、茶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及企业需求

茶学专业是由我校2008年新开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2]据统计,近3年我校茶学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保持在80%以上,20%-30%的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其他学生报考了公务员、事业单位或从事茶业相关的生产、销售和服务工作。在这些涉茶的工作岗位中,从事茶艺工作的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及工资待遇方面都是非常好的,深受茶学毕业生尤其是女生的青睐。[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层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茶叶企业的经营销售就需要茶艺师们来发挥他们专业技能,赋予茶叶文化艺术,因此中高级茶艺师可以说是市场中的“抢手货”。各大茶叶公司、茶艺馆、涉外宾馆等把拥有茶艺师资格证的茶艺师看作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专业培训的茶艺师往往能得到消费者信赖,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茶学专业毕业生对此深有体会,学生被安排到茶业公司实习期间,学生普遍反映大多公司里没有茶艺人员可以为顾客泡茶、介绍茶叶、招待客人,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把茶叶推广出去。另外通过参加几次青岛市、济南以及烟台的茶博会,同学们发现在人山人海的茶博会上,茶艺表演往往更能吸引更多的人来认识并了解企业的茶叶,使企业产品在万千茶叶中脱颖而出。而一些茶艺馆、茶文化类公司,也需要大批优秀的茶艺师。茶学专业毕业生获得茶艺师资格证书,不仅能证明自己的职业能力,还能为他们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提供帮助。

二、茶艺课程教学现状与茶艺师考试形式

(一)我校茶艺课程教学现状

我校茶艺课程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茶艺课程的理论知识,介绍了与茶有关的各种基础知识,而作为茶学专业的毕业生,经过茶文化、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制茶学、茶叶审评与检验等课程的学习,其茶艺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相当扎实。茶艺课程实验教学教授学生习茶基本手法、基本程序,玻璃杯泡法茶艺、盖碗泡法茶艺,壶泡法茶艺、壶杯冲泡乌龙茶、壶盅冲泡乌龙茶、碗杯冲泡乌龙茶等。实验教学内容侧重茶艺基本手法、基本程序的掌握,简单的茶艺表演形式。

(二)茶艺师职业技能考试

茶艺师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技术人员。本职业共分五个等级: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茶艺师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茶艺表演两部分。理论考试主要考核茶艺师对茶专业知识的储备,只有拥有足够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通过考试。茶艺表演则考查了茶艺师对茶艺表演的熟练程度以及创新能力。这种茶艺师考试的根本目的不是考试,而是提高茶艺师的职业技能和素质,这是需要茶艺师经过长期不断地练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的,这也是衡量茶艺师从业资格和能力的重要依据。

三、茶艺课程的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试的异同

2014届茶学专业的几位学生曾在2014年10月参加了青岛市职业技能大赛———青岛首届茶艺师大赛。这次比赛共进行了两天,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审评茶样(干茶辨识与茶汤辨识)、茶艺表演三部分。学生普遍反映理论考试还行,到了审评的时候虽说是各大类茶都在审评课上审评过,可缺乏实践,不能快速而准确的审评出来。茶叶表演也不是教师课堂上所教的那样,当茶海出现在茶艺表演用具上的时候,因为以前都没有用过,学生有一点茫然。作为茶学专业的学生志在冲击大赛前三名,可最后居然没有一个人进入前十名,更有甚者名次还非常靠后。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学习的茶艺课程与茶艺考试还存在很大的不同。

(一)茶艺课程的教学与茶艺师考试的相同之处

我们所学习的茶艺课程与茶艺师考试有一些相同之处。例如:1.考试形式相同,都分为理论知识与茶艺表演两部分;2.考查理论知识部分覆盖全面,涵盖了与茶有关的各方面知识,要求我们的学生储备大量的茶叶基础知识;3.考查茶艺表演形式基本相同。茶艺师考试所考查的茶艺表演是最基本的绿茶、红茶、乌龙茶茶艺表演,这与课堂上教师所教给的基本相同。

(二)茶艺课程的教学与茶艺师考试的不同之处

我们学校茶艺课程的教学方案、教学评价方案与茶艺师证书考试要求不太相符。在我们茶学专业的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人才培养方案还是教材内容,多数是与茶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课程偏重理论知识,这样便造成了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死记硬以应对各项考试,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而茶艺师考试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考核,最重要的还是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核。考试不仅考核了茶学的理论知识,还要考核职业道德、茶艺服务、管理等内容,这正是茶学课程所缺乏的。学生由于缺乏技能实践和经验,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就业要求,出现就业偏离专业的情况。对照茶艺课程的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试的异同,不难看出,我校茶学本科专业茶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涵盖了茶艺师和茶艺技师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但学生的实践锻炼环节有所欠缺,学生做不到活学活用,距离优秀的茶艺师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实现茶艺课程改革与茶艺师考试对接的必要性

茶艺师资格证书是劳动者能力的标志,也是进入人才市场的通行证。而现在有些茶学专业学生为了取得茶艺师证书,专门报培训班学习茶艺考试,培训报考费用高达两三千元。我们茶艺课程本来可以学习到的知识却要专门花钱来另外学习,这样不仅浪费财力还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因此,将茶艺师资格考试引入到我们的茶艺课程中,可以很好地避免这样的事情的发生,也更加便于我们茶学专业的学生取得茶艺师资格证。我校是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专业技能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技能。针对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现状分析,应该将茶艺师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到茶艺课程中来。坚持将茶艺课程教学改革与茶艺师考试相对接,能促使学生在获得学位证书的同时又能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4]

五、茶艺课程改革与茶艺师考试对接的措施

(一)课程体系设计要适应社会需求

茶叶行业茶艺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对茶艺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茶艺课程不仅要涵盖茶文化、茶艺技能、茶叶生产加工、茶叶品鉴、茶具鉴赏,还需要涵盖营销管理、传播策划、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为了适应茶叶行业的高速发展,茶艺课程要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改进,培养出适合现在企业的复合型茶艺人才。学生要深入到茶行业中去,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共赢。

(二)改善薄弱的师资力量,降低授课中的理论比重

目前我校茶艺课程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既懂专业技术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团队。这就导致教师在授课中理论比重过高,而在实际的操作实践比较少。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本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素养。

(三)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茶学专业的茶艺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课程设计学时短、专业实践明显不足的问题,相对削弱了对学生茶艺能力的培养。而茶艺师职业技能考试却要求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操作实践,把审美与艺术表演相结合,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此外,还需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网络的支持强度,提高校外实习基地的服务水准,可以让学生参观一些具特色的茶艺培训机构和茶楼、茶艺馆等,并介绍学生到其感兴趣的地方实习。

(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考试资源

很多学生在进行茶艺专业备考的过程中,普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考试资源。通过建立网上测试平台,不仅能够实现茶艺知识的无纸化考试,而且还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五)学生自身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在完善茶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学生本身也不能松懈。虽然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环境以及优质的学习资源,但若自身不努力,也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茶艺师。因此,学生不但要学习教师所教的茶艺知识,自身也要不断的提高。作为学生可以多走出去,去茶博会、茶馆等地方不断观察、学习,以提高自身的能力。另外,也可以去参加一些茶艺比赛,在比赛中发现自身的不足。茶艺比赛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茶艺师,他们都拥有自己的能力和特点,学生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开拓自身视野,不断创新。茶艺比赛能在体验比赛的乐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

六、小结

实现茶艺课程改革与茶艺师考试的对接,能让学生在取得茶艺师资格证书的同时,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胡建辉张新富赵磊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参考文献:

[1]丁以寿.中华茶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2]丁兆堂.山东省茶产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培养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0(8):68-70.

关于茶文化基本知识篇5

1认知语言学对于跨文化交际基本的立场主张

整体性来看,认知语言学(cognitivelinguistic)虽然是语言学的一种新型分支,但其基本的知识体系却来源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是一种多学科互相交融、互相交叉的产物,整体上成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主要的创立者是语言学家乔治•雷可夫。认知语言学不纯粹是一种关于“语言”的学问,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研究范式”来被学术界广泛认可的。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建构出来的“茶文化英译”———作为一种翻译也能够被纳入到认知语言学的范畴中去,这是它保持持久的生命力的一种特质所在。认知语言学对于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等的基本立场主张包括这样几个部分:1.1语言的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认知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之间最为本质的分歧在于如何看待语言的属性上。传统的主流语言学范式“形式语言学”认为语言虽然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认知能力和独立的能力,但是,就语言的结构、规律等来看,语言就是语言,语言的每一个概念在客观上都对应着一个客观的存在物(即特殊的指向),并且这种语言与万物之前的联系、语言的语义是不以特定人的立场、认知等变更为变更的。认知语言学则认为,尽管语言客观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语义“特殊指向”,并且这种特殊指向具有一定的中立性,但是,在一个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下任何语义都会跟不同的主体采取的不同立场、不同利益观、不同文化背景等有关,所以,语义本身就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1.2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具有不同的文化“隐喻”。在语言学上,文化隐喻的概念和范畴一直存在,并且饱受争议。认知语言学家们则将文化隐喻的重要性拔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认为语言语义的“主观认知”差异最为重要的一个来源就是“文化隐喻”的差异,或者说对于同一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由于不同的“文化隐喻”存在,由于跨文化交际的参与,所以导致了人们对于特定概念认知的差异。比如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自由”、“民主”、“平等”等就是饱受争议的概念,在认知语言学看来人们对于这些概念的认知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同国家的国情不同,也即“文化隐喻”的差异。用认知语言学的话语来说,这种文化隐喻指的就是“从一个认知域或概念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这种映射并不是一种严格的对称关系,而是极有可能带有一定的扭曲、变形。1.3跨文化交际要注重两种文化的“互文性”置换。对于翻译实践这种较为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来讲,从语言符号到文化内涵的翻译转换并不是一种单向度的“直译”过程,而是带有一定的“互文性”安排。在此处,所谓的互文性,一方面既指两种文化之间的互相对照,另一方面也指单种文化内部之间知识脉络的互相关照、互相引用,从而用一种整体的知识结构而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和语义呈现在受众眼前。

2当前茶文化对外传播视域下茶文化英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茶叶的原产地、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学科技的重大发明国,无论是人文性的茶文化知识还是科技性的茶文化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但是,受制于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约束,我国茶文化的英译还存在这样几个问题:2.1对外传播的茶文化专有名词翻译错乱。在对外传播中,中国茶文化相关的文本主要包括茶文化文学作品、茶文化商务交际传播文本、茶学相关的学术论文或专著、基于新媒体的茶文化影视作品等,由于不同的翻译者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水平差异,在对外翻译时一些专有名词往往存在典型的翻译错乱的问题。比如说,茶叶名称“六安瓜片”有些人经常采取拼音直译的方式翻译为“LuanGuapian”,稍微有些知识面的翻译者则将其翻译为“Li原uanLeaf”,在对待最起码的名称方面竟然存在着这样错乱的翻译,严重影响到了中国茶文化的“整合营销传播”的问题。2.2茶文化内涵翻译的不到位。受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隐喻”之影响,中国茶文化自唐代陆羽所著《茶经》问世以来就高举起了“精神修行”的大旗,将茶文化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修行、道德准则、道德交际等来看待,因此,中国的茶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富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内涵。从这样的角度分析,茶文化的英译不仅仅是对交际语言符号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要对这些语言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比较典型的例子比如人们对于“工夫红茶”和“功夫红茶”统统译为“kongfublacktea”,完全忽视和漠视了两者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给国外受众提供了一种轻视茶文化内涵的暗示。2.3茶文化英译的“文化融入”不足。用认知语言学的逻辑来看,如同“自由”、“民主”等概念的语义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一样,东西方人们在看待“茶文化”时也具有一定的认知分歧。因此,茶文化的英译就变得十分困难,一方面既要突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又要用西方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符号来让西方社会正确地接受“茶文化”,想要取得这种平衡就变得十分困难。我国茶文化英译不注重文化融入是惯有的问题,比如“龙井茶”被翻译为“dragon-welltea”,尽管在中国文化中“龙”是一种代表尊贵和高尚的图腾,但在西方社会,“龙”是一种凶暴、邪恶的化身,也就是说,我们的翻译没有正视到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带来了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3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茶文化英译策略建议

认知语言学属于一种人的主观属性偏重的语言理论,它所重视的“文化差异”、“文化隐喻”等理念对于我们创新茶文化的英译具有重要的启示:

3.1基于茶文化专有词汇平行语料库的翻译策略

鉴于中国茶文化的复杂性、专有词汇(比如特殊的地名、特殊品种的茶名、特殊的茶学科技词汇等)的复杂性等,为了较好地向国外受众呈现出一种统一的文化形象,我们建议由高等院校、翻译机构、企业、对外文化交流机构等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将中国茶文化的专有词汇翻译进行统一,确保中国茶文化“语义”界定的相对边界清晰。

3.2基于接受理论的归化翻译策略

把我国茶文化翻译为英语的本质是将我国国民的“认知逻辑”转化为西方社会可以看得懂、摸得透、听得明白的“认知逻辑”,也就是要确保我们的文本交际符号转换、茶文化内涵的转换要让西方社会的正常认知逻辑能够“接受”,这就是一种“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强调“在翻译处理中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采取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的表达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比如仍以上文中提到的“龙井茶”的翻译为例,如果翻译为“dragon-welltea”在文化融入上会形成一种“异化翻译”效应,不仅达不到让西方人了解这种茶的目的,还会带来一定的文化反感。反之,我们不如将其翻译为“Longjinggreentea”,其中的“Longjing”采取直译的方式保留了“龙井”品牌的音译,而后面的“greentea”则体现出了龙井茶的本质是一种“绿茶”,会让他们更加容易理解这种茶的内涵。

作者:蔡维娜单位:郑州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关剑平.茶文化传播模式研究(上)———以平安时代的日本茶文化为例[J].饮食文化研究国际茶文化专号,2006(2):55.

[2]孙立坤.整体性治理视角下政府与nGos间信任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newmark,p.approachesto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关于茶文化基本知识篇6

关键词:茶博园;4a景区;公共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F28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099-03

江苏茶博园始建于1960年,前身为句容市高庙茶场。1961年冬季开始改植茶树,1964年经省林业特产厅批准,改名为句容县高庙茶场,确立了以茶为主的种植结构。1980年元月1日,改名为句容县高庙茶场,由句容县管辖。1985年,镇江市多管局在茶场举办“金山翠芽”名茶特制现场训练班。1986年引进无性系良种茶“大毫”,后陆续引进17个新品种,达200余亩面积,成为全市的茶叶品种库。1992年,向国家工商局申报“容宝”牌茶叶产品商标及系列商品条码,并获批准。1995年,句容县撤县建市,遂改为句容市高庙茶场。直至2008年,句容市政府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将句容市高庙茶场与句容市高庙职业中学划拨给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充分利用江苏省科技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省内有限的茶业教学、科研资源,掀开了茶场建设的新篇章。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也是江苏省唯一的农业类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承载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的功能,使生产与教学融合,茶园与校舍为伴。由于不断地升格与扩大影响,学院与句容市政府共同建设了新校区,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江苏省级品牌专业――茶艺专业利用原有高庙茶厂的厂房、设备、技术力量,经省农委批准,建设了江苏茶博园,并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与特点,着力筹建了部级“4a”级旅游景区,江苏茶博园建有的主要景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茶文化知识长廊。茶博园受道教文化和茶文化影响,内涵丰富,无论是在道教理论、哲学、经籍、建筑、金石、音乐、化学、医药、冶炼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民俗学等方面均留下许多著述和遗迹,这些不仅是茅山地区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在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上起过积极的作用,深受海内外学者的关注。新打造的茶博园景区进口设立了茶文化知识长廊,定位为茶文化的科普展览,从茶的起源、分类、栽培等五大类专业知识,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传递着茶的渊源,为游客提供茶文化的科普知识,帮助游客了解茶文化、弘扬茶文化。

2.茶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原高庙职业中学原有的校舍与设施,成立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学院(茶学院),学校能容纳3000余名学生在此学习和生活,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学院风情的特色旅游景区。校区整体建筑为现代徽派风格,各类设施齐全。学院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教学设施先进,办学特色鲜明,就业前景宽广。学院为各类游客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中小学生夏令营游、初高中学生理想游、大学生求学访友游、上班族休闲养生游、校友重温母校游、培训人员充电培训游,同时,学院本着“产、学、研一体”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让学生特别是茶艺学生全程参与茶叶的生产、加工与制造。

3.茶业研究所。江苏省茶业研究所,是以2008年江苏省科技设施基础项目――江苏省茶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由学院内较强的茶业教学与科研实力打造而成,以检测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围绕着茶叶优质、高产、高效和茶叶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科技问题开展攻关创新的研究机构。江苏茶博园作为首创国内特色景区申报4a,主要目的是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知识,其特色在于文化性与参与性。江苏茶博园创建国家“4a”景区的目标是“植茶乐”、“晓茶事”、“知茶效”、“通茶礼”、“悟茶道”。

(1)植茶乐,景区将专门设置的一块近20亩的土地命名为“茗人园”,让游客在度假旅游的同时,逐渐了解现代化茶园,领略种植茶树的过程与兴趣,感受浓厚的茶文化。

(2)晓茶事,以茶待客,历来是有数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中国最普及、最具平民性的日常生活礼仪。客来宾至,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示情爱、重俭朴、弃虚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尚礼节和纯洁美德。茶与礼仪已紧紧相连,密不可分。江苏茶博园专门建设了长达500米的“茶文化知识长廊”,从茶的起源、种类、功效与茶俗等五大板块介绍了茶文化基本知识,并在内部建设了长达400米的竹长廊,专门介绍了“中外茶俗(主要介绍国内外茶俗)”与“名人茗事(主要介绍国内外名人与茶)”两大板块。

(3)知茶效,茶这种奇妙的饮料,将为人类的健康带来福音。江苏茶博园另精心制作了一个“茶与健康”的知识长廊――木长廊,完全以木结构制作,总以茶与健康为主题,以各茶类保健作用为版块,翔实地向游客介绍健康饮茶的相关知识,是游客、学生学习茶文化的好场所。

(4)通茶礼“习茶院”的建立,是景区最大亮点。该景点包含茶类加工(红、绿、青及黑茶等四大茶类机械制茶展示)、手工制茶体验(让游客切身体验制茶的趣味,身临其境的了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艺表演(中国茶馆、欧式茶馆及日韩茶馆)及一些相关制壶、字画等文化形式的展现,是集茶文化展示、茶艺体验、茶叶加工制作于一体的综合性茶文化体验区,位于江苏茶博园东南角,自然环境优美,周边的茶树使得整个习茶苑茶香四溢。整个建筑呈回字形布置,分室内、中庭和室外三个空间。室内主要是对茶叶加工制作、茶文化陈列展示以及茶艺体验等的展示,通过对展区的设置,不仅加强了游客的科普教育,也增强了对茶文化的认识,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熏陶。中庭主要是为品尝休憩和室外观赏提供简单停留。习茶苑室外展园主要是将江苏茶文化融入园林景观,再现江苏名茶的自然和人文的生长环境,加深对江苏茶文化景观的直观映像。同时,游客还可以进行制茶体验,增加了景点的内涵,提升了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景区知名度和市场吸引力不断提高,让游客感受到了“茶、水、具、境、艺”的文化内涵,让人不知不觉地如同徜徉在江苏茶区的山水之间。

(5)悟茶道,自古水为茶之母,好茶须有好水配,茶有灵性,泡茶要用心。“好茶需好水,好壶泡好茶”。沏出好茶,除了泡茶的技艺外,心情的好坏、环境的优劣、器皿的选择都会影响茶的品味。而在所有的外在因素中,影响茶口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水的选择。本景区设立“天下第一壶”、“茶道碑”、“茗苑广场”等三个景点展示茶道精神。①天下第一壶,茶壶主体以玻璃钢制作,直径3.05米,高度3.05米,重达1.5吨。整个壶身垂悬于水面,上书“茶业福地、科技洞天”八个金色大字。因茶壶直径和悬挑难度举世无双,景区现已将此壶向吉尼斯世界记录总部申报为“天下第一壶”。②“茶道”碑,广场正中,一块7米高的巨石直插云霄,巨石正面是由著名书法家米南阳手书的两个遒劲大字――“茶道”,背面是茶博园建园记,该记概述了茶博园的由来及学院办学理念与成果。游客佳宾可以登临亲水平台,亲览湖水荡漾;亦可静坐环廊之中,亲品茶韵流长。③茶道广场,茶道广场是吸引游客驻足浏览和供游客栽茶留念的区域。广场设有景观喷泉和专业演出舞台,到了晚上会有大型的文化演出,可同时容纳两千多人观赏表演。广场绿化以本地常绿树种为主,各种花卉、灌木点缀其中,与喷泉、小桥流水共同营造出和谐的旅游休闲环境。所以“茶道广场”可谓是集今古诗赋丹青于一,配茶艺室当场献艺,缕缕丝竹乘风送爽,产品琳琅茶香弥漫。

(6)展茶技,茶博园在农业科技方面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景区内设有茶业研究所、运动草坪研究所、茶学院等科研机构,强大的科研能力是茶博园景区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区的特色之一。景区先后组建了江苏省茶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一系列茶叶科技平台,承担茶叶科技攻关科研任务。目前,茶博园拥有国家发明专利23项,各级科研项目获奖22项,承担国家省市各级课题数百项,组织高规格座谈会、学术研讨会20余次。院士任继周、陈宗懋、向仲怀等一大批学者专家先后来茶博园交流、指导。①茶树品种基因库,建成“茶种质资源库”(百茶园),占地3000平方米,目前已经引入了祁门种、黄山种、普洱茶、安吉白茶等100多个部级无性系茶树良种,按照栽植形态、方式不同进行布局,努力打造省内知名茶叶品种基因库。此外,景区还先后建成百竹园、百药园、百果园等项目,为种质资源的保护、保存、新品种选育及教学等提供资源支撑。②茶园科技示范区,茶园是茶博园景区的主体景观资源,现已形成生态茶园与设施茶园相结合,传统种植模式与现代高效种植模式相融合,集休闲观光、科技示范为一体的特色游览区。③育苗工厂,景区还设有茶叶及色彩苗木扩繁育中心,建有温室大棚等设施,收集优良品种,将各种育苗技术相结合,实施工厂化育苗,建成省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与推广中心。育苗工厂主要是在日光大棚内使用移动式育苗床,利用高效的穴盘育苗技术,达到快速繁育优良品种的目的。景区内现有育苗工厂3000平方米,主要繁育龙井长叶、福鼎大毫等无性良种茶苗及红叶石楠、红枫等彩叶苗木。工厂达到了育苗的快速、批量、科学化生产,实现了年出圃苗木200万株,服务了一方群众。

江苏茶博园为了打造部级“4a”景区,围绕“茶文化”、“茶科技”、“茶休闲”这一主题,不断丰富旅游资源,通过举办江苏省乡村旅游文化节、全民饮茶日、江苏省手工制茶比赛、中秋游园等活动,吸引了新华网、新浪网、新华日报、南京日报等近20家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扩大了景区影响力,提高了知名度,目前已接待15个国家近60万人次的来宾、游客。经过近10年的建设,江苏茶博园在建设目标上已取得了一些成效。

(1)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针对江苏省茶产业发展特点和趋势、市场需求新变化和茶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组织本领域的专家开展调查研究,对茶农及茶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疑点、难点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对共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重点开展茶园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催芽素、茶叶专用肥等共性技术攻关。目前已有一名专家获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个人称号。

(2)品种创新、技术创新研究、推广,广泛收集国内特别适宜我省条件生长的茶树种质资源,并利用现代育种技术进行品种创新。积极引进茶叶生产加工新技术,进行茶叶生产工艺及深加工工艺的技术改进和茶树栽培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着重推广龙井43、龙井长叶、中茶102、浙农113、锡茶11号等适宜在江苏茶区生长的国家或省级良种。积极推广日本防霜冻技术――茶园防霜扇技术,并在周边进行了推广,为江苏省早春名优茶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3)提供质量检测服务。利用服务平台的专业检测设备的技术优势,帮助茶企业进行产品研制过程中的有关技术指标测试,提供测试结果;为出口茶、内销茶、有机茶、无公害茶、绿色食品类茶叶提供检测服务。

(4)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建立江苏省茶叶专家库、茶叶技术信息、网上技术咨询、茶园病虫害预测预报、茶叶质量安全标准等专业信息服务网站,提供茶园、茶厂建设、改造规划、可行性方案分析、深加工企业工程咨询等技术咨询服务。

(5)提供人才培训服务,积极为茶场、茶叶农民合作组织提供种茶、制茶技术员及管理员的相关专业技术培训;为社会提供评茶师、炒茶技师、茶艺师等职业技能培训。

(6)丰富了省内茶业活动,江苏茶博园利用现有的一些影响与技术力量,先后举办了“江苏省手工制茶竞赛”、“江苏省茶艺竞赛暨全国茶艺大赛江苏省赛区选拔赛”、“全民饮茶日”等科普与文化活动,大大地丰富了江苏省区茶业活动,为茶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休闲茶业的发展丰富了旅游市场。随着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于乡村旅游[1]。江苏茶博园毗邻国家5a级旅游景区――茅山道家文化景区,且江苏省句容市着力打造全国乡村旅游市场,茶园特有的绿色景观、独特的茶文化氛围深受消费者的喜欢,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到这里参观、了解茶叶知识、品茶以及购买茶叶。茶园之所以称为新的旅游热点就在于其特有的茶业生长环境和茶文化底蕴,这些自然环境和文化内涵极具吸引力,成为旅游活动开发的基础,休闲茶业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旅游市场。紧张的工作生活以及嘈杂的城市环境,促使城市居民向往大自然的怀抱,“返璞归真”已成为城市居民的时尚追求,而农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休闲旅游场所。观光休闲农业也应运而生[2]。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江苏茶博园以茶为主题,围绕“绿色、生态、有机”的理念,为江苏人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陈明秀,王奇.基于乡村旅游的休闲茶业发展模式[J].福建茶业,2015,(6).

[2]陈杭芳.浅淡茶与休闲农业[J].中国茶业,2005,(4).

CreateapublicServiceplatformtoBuildaFirst-Classprovinceteaexpoasanopportunityto4aScenicSpot

―ReportontheJiangsuteaexpoGarden

GeJin-gang,LiUmin,ZUoKun,wanGRun-xian

(JiangsupolytechnicCollegeofagricultureandForestry,Jurong,Jiangsu212400,China)

关于茶文化基本知识篇7

关键词:茶产业旅游;策略

文化旅游产业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产业,涉及的方面广,辐射能力强,能够极大的带动与之相关的产业,并且对于游客来说,具有体验性,能够真正参与其中。要想将茶文化旅游真正发展起来,首先要得到各级政府与领导的肯定和支持,此外,还需要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因此,政府部门要加深对茶文化旅游的理解,并给予经济和政府上的扶持,在支持茶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和,让茶文化旅游业成为茶产业新的带动点。

1政府角度提倡茶产业旅游发展策略

1.1强化政府职能,为茶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政府机构要引起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关注,并对其进行科学长远的发展和规划,确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例如可以通过设立专业的产业发展机构来更好的制定相关措施,颁布有关制度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在基于文化旅游经济的背景下,更好的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此外,对新的旅游产品的开发,政府各级部门应给予财务或资金支持的一定倾斜,逐步增加投资政府引导,与有关旅游机构相互配合,致力于提升文化旅游环境,此外,还应想方设法增大旅游产业的投入,不断改善融资环境,增加融资渠道,提升融资效率。政府机构还应在文化旅游企业的改造和创新上给予大力的扶持,有效的落实有关问题,执行发展项目,使茶文化旅游产业外部环得以改善发展。

1.2政府为主,多方参与的发展策略

一种新兴产业的成长,往往需要得到政策和环境的大力支持,才能获得发展空间。更何况旅游业本身就是投资长,收益慢的产业。茶文化旅游属于综合性产业,关联度高,依托性强,协调难度大,且分属不同部门。按照产业分属情况,茶产业归属农业局,旅游产业归属旅游局,景区景点则是地方的发言权更大。所以,在发展茶文化旅游的最初阶段遇到的制约的因素较多,必须依靠地方政府不断的利好政策去保护,扶持和开发。通过行政力量消除不利因素,控制好负面因素,协调好各部门,产业之间的关系。

因此,政府在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中,可以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一,牵头举办与茶文化旅游有关的大型咨询活动,可选择在地点极佳的市区大型广场,让市民和游客积极参与。这样,可以提高市民和游客对茶文化旅游的认识和相关内容的普及。二,可以成立诸如温州文化旅游研究会等类似组织,邀请圈内各界人士和旅游相关部门成立类似带有学术性的社会团体。研究,传承和弘扬温州茶文化旅游,并选举一位有政府背景的官员或曾经担任过政府要职的退休领导人担任协会负责人。三,由政府主导,成立民间性质的茶文化旅游故事编审委员会,收集和挖掘温州茶相关的故事,茶的歌瑶,茶的童摇,茶的神话传说等。丰富温州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和厚度。为茶文化旅游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3政府倡导,加大宣传策划和促销茶产业旅游品牌效应

凡知名企业,现在往往高度重视企业品牌的整体策划与宣传,也乐于从企业经营中安排巨额的资金投入到企业整体形象策划的战略上。企业品牌的无形价值甚至高于它的有形价值的案例比比皆是。

就目前而言,笔者并没有看到国内任何地方茶文化旅游的形象标志的出现或有了标志却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虽说在中国,茶文化旅游在上个世纪末借助旅游大热潮在各地兴起,但是直到本世纪初,谈起茶文化旅游,广大受众却一脸茫然,脑海里一闪而过的只是一些空洞的概念和一些自以为是的东西。很大的原因就表现在无一固定的品牌标识体现为茶文化旅游。让旅游消费者一看到这个标志就想到某个具体的东西。笔者就联想到可口可乐商标,一个二岁小孩不识字,但他却在便利店的货架上准确的找到可口可乐。肯德基和麦当劳始终会在一个城市最热闹的地方开出了它的连锁加盟店和在最显眼的位置将标志悬挂出去。形象标识是如此的重要,但我们都淡忘了。

而全球的企业形象策划,日本和美国做的最好。日本的企业形象策划表现为坚持以认知企业理念和坚持以人为本的准则。美国的企业形象策划体现为鲜明的视觉化和突出的个性化。犹如我上面的这个案例,二岁小孩虽不识字,却能认识可口可乐商品。笔者以为美国的企业形象的策划要优于日本企业形象的策划。故各地茶文化旅游可以依照美国企业形象策划的要点来做。

首先,充分运用广播、报纸、节庆活动等传统的促销手段,在广大旅游消费者中树立初步形象。其次,可以通过新颖的商业广告和编写剧本的植入的方式,在有号召力的导演所拍摄的商业片和贺岁片中,植入当地茶文化旅游的形象标志。扩大知名度,增加美誉度。最后,遴选代言人,选择健康向上,形象极佳的名人代言的方式,将当地特色茶文化旅游推广出去。

2茶文化旅游发展的企业运作机制

2.1重视市场需求,以积极开拓客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大,旅游已然成为人们快节奏、高效率生活节奏中减压,自我修复的方式,回归自然、本源、生态的绿色出游选择之一。茶产业的绿色、生态方面的特点正好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丰富的茶业资源,底蕴深厚的茶文化,与旅游产业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满足人们从物质生活追求向精神生活追求过渡的新型生活方式。所以,企业需要利用好自身的优势,抓住游客的胃口,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享受生活,更高的精神生活享受,以顾客的需求为开发目标,才能不断做大做强。

茶文化旅游企业在开拓市场方面,首先,针对省内市场而言,可强调绿色、清肺、踏春等理念,把省内游客吸引到旅游地。如开展茶叶的采摘活动,游客既体验了茶文化,切身感受了茶叶采摘的过程,也是与平时生活完全不同的一种娱乐方式。加强与省内各大旅行社的合作,积极推销茶叶采摘旅游路线,开展一日游等活动。

其次,对于省外市场,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要在这些方面着手:第一,各旅游单位应开展紧密的合作,可以将茶文化旅游路线以及活动当作旅行礼品来发放;第二,利用广播、电台、杂志等形式深入到旅游市场中,发掘潜在的客户;第三,以会和开幕式为契机,向消费者介绍新产品以及新开发的旅游路线。另外,还可以召集茶文化的研究者以及知名人物参加宣传活动,借助这些人的知名度来提升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举办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交流会和旅游节等活动,以此来加快茶文化旅游业前进的步伐。应注意的是,不能盲目的举办这些活动,活动必须要有目的,有原则。并结合当地的风俗。“轮流坐庄”的做法还是值得的组织者学习。总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茶文化旅游既有挑战又存在机遇。茶文化旅游开发一旦人们步入轨道,肯定会越来越好。

2.2开发茶为原料或主题的旅游消费品

优质的茶文化旅游副产品,不仅可以使游客有购买欲增加收入,同时也反过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第一种是含茶食品,如茶叶,茶食。优良的品质茶叶加上精美的包装,可作为纪念品和礼品,也可起到无形的“广告”和促进作用。同时需要提防一些企业受经济利益的茶叶以次充好现象,造成游客的损失,开展茶文化旅游业带来不利影响。有茶宴席,茶的风味食品,如杭州著名的“龙井虾仁”。吃是每个游客游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美食的诱惑大多数人都抵挡不了,美味和精致茶食品肯定会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其次,是精美茶具,特别是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的茶具;还有用茶或茶副产品为原料的工艺品,如日本以茶叶为原料加工茶船,花盆等为茶叶发展,以茎健枕头等原材料,以及典故为题材的茶衍生产品,如诗歌和茶产品。使游客在购买这些产品的同时也将促进茶消费,促进茶叶相关产业的发展。

旅游商品属于旅游产品的范畴。它可以展现旅游地的风土人情,提升当地的吸引力,与旅游六要素相辅相成。于是,深度挖掘旅游商品的地方特色有很重大的意义。

茶文化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各产茶区政府应开发极具当地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商品。充分发挥茶叶的保健作用和医疗作用。企业应与研发部门开展合作,来进一步发掘茶叶的价值。比如说,用树枝做的工艺画,将茶树做成精致的盆栽,记录当地茶文化的影音产品。

2.3形成茶产业、茶旅游、茶文化三位一体的产业链

实现茶区第一和第三产业链的整合扩展,也是旅游业和农业之间的一种交叉的高效产业。就农业而言,它反映了农业经营的一种新形式,是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和渗透;旅游,是旅游活动对农业部门的扩张,从而开辟了新的旅游空间。这是农业生产,提高了产品的传统结构调整,大大提高了农业和农村系统的附加值,同时也促进了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茶区的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将使农业,旅游,文化,生态,产业结构等方面,各个环节连接在一起。茶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和休闲旅游项目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并能有效地将茶区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多年来,农民收入一直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大课题。由于小规模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旅游休闲农业较传统农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从传统农业本身的收入,旅游收入,来自多个渠道的整体经济收入等多方面增加收入。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在业内也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参与,使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可能是在其中,发挥山区村建设的作用。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实现了第一链和第二,三产业链整合和延伸。

3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社会传播机制

3.1重视社会影响,推动茶文化教育

利用教育方式可以有效促进新生文化的发展,产品不应只注重经济效益,它还需注重社会效益,只有这样的产品才能称作好产品。茶文化是一种能为大多数群众接受的文化,它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茶最早产生于中国,茶和茶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茶文化旅游也应当做一种优秀传统继承下去。因此,我们应把茶文化旅游推广到各中小学校,采取第二课堂的做法将茶文化旅游知识传授给学生,这能大大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茶文化旅游知识应当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例如,在老年大学开办茶文化旅游班,奖励在职业学校开设茶文化旅游课程的班级。扩大茶文化旅游知识的普及范围,有利于提升人们的民族素质,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3.2扩大开发层面,多样化融资发展

据中国人民银行保守统计,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是40万亿元,2014年底,这一数字达到49.9万亿元,可见,我国民间资本的巨大体量。为旅游项目寻找资本,为资本寻找旅游项目。作为茶文化旅游业的探索资本市场创造了新的想象空间。茶文化以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商业资本和政府投资相组合,多元化的融资途径,如主要的旅游服务设施,包括市政道路的建设,由政府出面资助的,其他项目可以吸收社会资本,企业土地招标,发展合作的财产形式,以减少政府的现金流的困难。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的发展,提高专业人才的待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加强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同时,增加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综合水平。在旅游服务基地规划上,要以旅游区为核心的城镇进行建设,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布局要更合理。加快以镇为主要核心的旅游服务基地和以县城为核心的旅游集中区的规划建设,提高“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功能,增强相对的接待能力。

4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拓展

4.1提高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广义的茶文化包含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文化,物质文化有科技、前人总结的成果、消费模式,政府机构和其他茶的茶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是指茶的一切物质文化的学习,包括茶叶,茶具,茶艺和茶文化等,对茶叶的物质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

世界各地的旅游景点都有独特的资源,这些资源吸引着无数的游客来参观,旅游地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深入开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以此来提升文化的吸引力。茶文化在我国兴起,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在国际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在马斯洛看来,人有五方面的需求,即生理方面、安全方面、社交方面、受尊重方面以及自我实现方面。当今社会,人们的需求由低等的生理需求上升到了更高一级的精神需求,旅游就属于这种高层次的需求。人们需求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要求旅游产品也应有所提升,有所改进。当今社会,文化旅游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那些蕴含文化内容的特色旅游产品是文化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普通的旅游产品相比有着极大的竞争优势。例如白族“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文化,就蕴含着丰富的人生道理,即在经历苦难后才能有所收获,这一过程值得我们去反复品味。卢祺义先生提出的“席问茶道”是传统文化与当今生产技术的结合体,这表明当今时代的人对传统的茶文化有着更加现代化的理解。此外,还应提升景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整体素养,他们是茶文化与游客之间的桥梁,茶文化只有依靠他们才能被广大游客所知晓,在此方面,上海的茶校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4.2探索茶文化旅游的丰富内涵价值,及挖掘茶的物用价值

有句谚语是:“诸药为百病之药,茶为病之药,”这说明茶对于身体健康来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但能消除疲劳提神,补充多种维生素恢复,也有强健心肌,防癌抗癌的效果。“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茶和医疗保健有着悠久历史关系。茶叶中含有丰富的成分,有超过5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必需营养素的。旅途中饮茶可消除疲劳乏力,长期饮用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目前已经有以茶叶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为出发的生态养生旅游,如茶健身,开展旅游团的旅游介绍这方面的知识,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因此,通过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动茶保健功能的作用,拓展茶人团队,促进茶消费,从而推动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茶游览茶保健,并采用讲座的方式,使游客在游览美景时,学到一些关于保健的知识。

5.结论

茶文化旅游是一种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通过探索研究以进一步弘扬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从茶文化旅游的内涵与实践背景下的生态农业旅游为基础,探索和分析茶和茶文化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茶文化旅游是茶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物质实体文化为载体,包括茶叶,茶的历史,茶的生产,茶俗,茶艺,茶礼,茶的其他科学技术成果的发现,集茶叶生产,旅游,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新兴旅游项目之一,这也是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和时间等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本论文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有些问题还没有解决。首先,按时间,地域和影响收集有关中国的茶文化旅游的信息还不够完善。二是对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客源市场的数据收集,分析不够完全真实的反映我国茶文化客源市场的真实情况。在以后的日子里,笔者还需随着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适时更新客源市场的数据,并对这一问题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梅英,庞杰.中国茶文化[J].北京:茶叶科学技术,2003,(4):

[2]王桂兰.日本的茶文化[J].山东:科技信息,2010,(9):

[3]金翰钧.中日茶文化之比较研究[J].昆明:农业考古,2008,(3):

[4]林莉.浅谈俄罗斯的茶文化[J].昆明:人文论坛,2008,(3):

关于茶文化基本知识篇8

关键词:性别;年龄;收入;消费行为;茶叶;营销策略;信阳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4.018

茶叶,作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变,以其健康、绿色、环保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信阳市产茶历史悠久,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的主产地,是河南省茶叶主产区、全国重要产茶区之一。因产茶而饮茶、知茶、爱茶,信阳更是茶叶产品的重要消费区域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上越来越多的茶叶产品和服务同质化,导致影响消费者购买茶叶决策的因素也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因此,从性别、年龄、收入等方面来研究消费者的茶叶消费行为,将对茶叶企业进行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开展差异化经营产生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可为茶叶经营者提供现实参考。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消费者性别、年龄、收入因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调查的内容包括消费者日常饮茶习惯、饮茶种类、购茶频率、购茶目的、购茶渠道等消费行为。

1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以信阳市的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并且采取当场回收问卷的方式获取数据,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93份,有效问卷180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0%。

2.1.1饮茶种类

茶叶消费的区域性很强。信阳是绿茶的主产区,茶文化氛围浓厚,品茶已经成为大多数信阳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由图1可以明显看出,消费者平时饮茶种类绿茶占比重最大。绿茶性寒,能够生津止渴、祛火,是提神清热的最佳饮品。男性消费者主要品饮绿茶,其次是乌龙茶。女性消费者平时喜欢品饮绿茶的占比重46.94%,其次为红茶、花茶,均占比重14.29%。红茶性温,花茶美容,可以满足女性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

由图2可以看出,男性消费者购买茶叶原因主要是自己饮用与送礼,两者占比近50%,单位购买占比重为13.19%。女性消费者购茶原因为自己饮用,占比重75.11%,其次为送礼,占比重为4.89%。茶叶作为礼品,能满足各种层次的健康礼品要求。茶由饮品提升为礼品,正在逐步成为人们送礼的重要选择。

图2性别与购茶目的2.1.3茶叶信息获取途径

由图3可以看出,不同性别消费者获取茶叶产品信息的途径没有显著差别,主要依靠亲朋推荐。在当前茶叶交易信用比较低,消费者辨别茶叶的技能缺失,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以及不确定性,使得消费者在购买产品过程中往往处于一个比较边缘的地位,容易受到伤害和欺骗。另外,受中国茶行业良莠不齐、茶叶产品标准化程度比较低、消费者选购茶叶的知识和辨识技巧缺乏的影响,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往往更倾向于选择亲朋好友的推荐。

2.2.1饮茶频率

饮茶频率与消费者的年龄、饮茶习惯直接相关,并且受当地茶文化的影响。由图4可以看出,本次调查人群多为习惯性饮茶人群,没有饮茶的消费者仅占7%,这可能与信阳地区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因处于茶区,本地消费者大多从小就饮茶。在饮茶的人群中,“每天一次”的饮茶频率大多集中于36岁以上人群,其中46岁以上的消费者饮茶频率最高,占526%,这与中老年群体相对稳定和固化的生活习惯紧密相关;“每周几次”的饮茶频率各年龄段差异较小;“每月几次”的饮茶频率多集中于35岁以下人群,这说明茶区的年轻消费者正逐步养成饮茶习惯,饮茶已经逐步转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

由图5可看出,不同年龄消费者饮茶原因有所不同。18-25岁的消费者饮茶主要原因为会客会友,占比重为29.6%,其次为健康美容、休闲。26-35岁的消费者饮茶主要原因为提神解渴,占比重为37%,其次为会客会友,占比重为30%。36-45岁的消费者饮茶主要原因为会客会友,其次为提神解渴。46岁以上消费者饮茶原因为提神解渴。

图5年龄与饮茶原因消费者饮茶原因大多集中在提神解渴、会客会友。茶作为国饮,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提神解渴。随着消费者对自身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把茶叶作为会客会友的最佳饮品。

2.2.3购茶渠道

由图6看,消费者购买茶叶地点主要集中在茶叶专卖店、农户。这是由于大部分的消费者缺乏基本茶叶知识和辨识技能,无法准确的辨别茶叶的真伪和质量的好坏,而茶叶专卖店和茶农的茶叶产品相对有保证。在茶叶专卖店、农户这些专业性销售茶叶的地方选购茶叶,消费者可以事先品尝不同价位、口感、色泽的茶叶,选择的空间大,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专业的茶店茶叶供应数量较多,销售商之间的竞争激烈,市场信息也比较完全、透明,消费者可以与茶叶销售商进行讨价还价,最终选购到自己喜欢的类型和价格的茶叶。然而在商场、超市里面选购茶叶时,各种品牌、档次、规格的茶叶已经固定包装而且明码标价,不可能完全让消费者事先品尝斟酌。

3收入与茶叶消费

2.3.1购茶价格

从图7数据来看,信阳茶叶市场以101~300元/斤、301~500元/斤为主流市场,信阳茶叶市场还属于中低端消费水平。消费者的月收入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茶叶的价格。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2000~3000元、3000~4000元的消费者,购买801元/斤以上茶叶为零;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无购买100元/斤以下的茶叶。由此看出,对于茶叶这种嗜好品,消费者收入越高,购买茶叶的价格也就相对高些。

由图8可明显看出,口感是不同收入消费者考虑最多的因素。茶叶作为饮品,首先考虑的就是口感,尤其是针对绿茶产区的消费群体。由于茶行业的地域性极强,长期存在着“有名茶无名品”的现象,而且在传统的购物方式中,消费者根据自身的经验、亲朋好友的介绍认知茶叶产品或者茶叶企业。但是这种认知了解的方式,使得茶企的知名度比较低,即使在同一茶产区也很难说出知名茶企。对品牌因素进行分析,月收入4000~5000元、5000元以上的占比重比2000元以下、2000~3000元、3000~4000元较高,但品牌总体比重较低。对于价格因素进行分析,月收入4000~5000元与5000元以上的占比例较低,月收入低于4000元的占比重较高。可以看出,收入水平的高低对价格因素影响较小。

3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1)男性消费者饮茶种类的选择相对集中单一、女性更加分散多元;而在购茶原因选择上,男性消费者的选择范围更宽、女性较窄;购茶过程中,亲朋推荐因素对不同性别消费者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网络知识、专家推荐与广告宣传因素对女性购买决策的影响显著高于男性。(2)36岁以上消费者饮茶频率显著高于36岁以下的消费群体,大部分保持每周几次以上的饮茶频率;消费者饮茶原因大多集中在提神解渴、会客会友,但18-25岁消费者对茶叶产品休闲与生活品位象征的功能选择上显著高于中老年消费者;35岁以下消费者购茶渠道首选专卖店、36岁以上消费者首选农户,对商场超市与网购渠道的选择上35岁以下消费者显著高于中老年消费者。(3)消费者选购茶叶的价格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中等收入消费群体是茶叶消费市场的主力,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购茶过程中,口感是消费者购茶时主要考虑因素,但高收入消费者对茶叶口感、品牌与包装因素的关注度高于低收入者。4营销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的结果,茶叶行业生产经营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茶叶行业、企业方面,加强茶叶知识的普及力度,尤其是茶叶加工知识、品质辨别知识、冲泡知识、健康保健功能知识的普及推广,提升消费者对茶叶的了解度,引导大众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养成科学饮茶、健康饮茶的习惯。

第二,茶叶企业需重点关注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茶叶产品时尚、休闲、娱乐功能的需求,不断满足消费者对茶文化与日俱增的精神需求,开发多样化的茶叶产品与服务,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三,茶叶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细分消费群体,进行市场定位,采取目标市场营销策略。针对不同性别、年龄、收入的消费群体,制定适宜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与促销策略,提高市场占有率。

第四,重点选择茶叶产品的口碑传播和公共信息渠道,提高宣传的公益性、休闲性、权威性、文化性,尽量减少信息传播的商业氛围;同时,重视忠诚顾客的培育,通过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忠诚度、美誉度来扩大口碑传播效应。

第五,采取体验式营销方式,通过提高实际参与感,引导消费者饮茶、买茶。如渠道方面,选择专卖店和茶农进行广泛宣传,引导消费者参与体验采茶、制茶、品茶、茶艺表演等活动;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加强网购渠道的宣传、开拓力度,重点增强消费者的体验感与信任度,助推茶叶电子商务,满足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富桥,姜爱芹.消费者产品知识、知识获取渠道与消费行为―基于杭州市1803份居民茶叶消费的调研数据[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1):5257.

[2]李佳,李楠等.农村儿童零食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5):7276.

[3]赵越,韩燕.北京高校羊绒制品消费行为分析-基于北京8所高校学生调查数据的分析[J].现代商业,2013,(3):189190.

[4]张静,周跃斌.湖南黑茶消费市场调查分析[J].茶叶通讯,2013,40(1):3739.

[5]赵仕红.品牌农产品消费意愿及消费行为特征分析-基于南京市的调查[J].企业经济,2013,(6):8487.

[6]蓝婷,屠幼英.在杭大学生对茶及茶产品的消费与剖析[J].中国茶叶加工,2008,(1):1316.

[7]刘佳佳,李道和等.消费者茶叶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调查数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26(9):98102.

[8]管曦,杨江帆等.中国茶叶消费现状与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茶叶科学,2011,(6):546551.

关于茶文化基本知识篇9

关键词:英语精读课;现状和问题;茶文化导入;构建思路

新时期,英语精读课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一门重要的语言学课,已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语言技能,而是掌握语言背后所代表的深层次文化同时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茶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文化积淀被运用到越来越多的教学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但目前英语精读课教学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这就要求在整个英语精读课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导入茶文化时注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探索茶文化导入的构建思路。

1当前英语精读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英语精读教学理念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英语精读课教学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对学生进行单词语法和阅读、翻译等技能的教授,正逐步摒弃传统教学方式进而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的交际英语教学模式上来,但必须强调的是当前英语精读课教学现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需引起重视:首先英语精读课形式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难以达到应有的课堂教学效果。虽然英语精读教学不断革新,但很多学校仍在沿用传统的靠着一本教材老师教授字面意义的语法、句子结构等基础知识,学生标记好知识点后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而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等抽象词汇,学生根本不理解其真正的意思,甚至完全按照本国的文化和语言习惯去理解,这样不仅导致理解偏差易出现错误,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厌学情绪,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降低,自然教学效果不尽人如意。其次英语精读课教学教学观念落后,缺乏创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结构更新的不断加快,要求高校英语精读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掌握新的教育和教育模式及知识结构等满足社会发展和英语精读课教学工作的需要。当前英语精读课教学存在着知识陈旧,教材教具教学场地单一,教学观念落后等问题,很多学校的英语精读课教学依然只过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音、语法、阅读理解,翻译等基本技能,而忽视了学生对英语文章本质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不仅教材多年不变,课堂教学也仍停留在老师口授学生聆听,几乎没有互动性的模式上,导致很多学生学习了多年英语,即使拿到了等级证书,依然是“哑巴英语”。最后应试教育制约了英语精读课教学的发展。虽然我国现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对英语教学无论在教学模式、教材编排、教学方式上等都进行了很多改革和创新,很多孩子在小学甚至幼儿园就接触并学习掌握了很多英语知识和技能,但进入初中之后,应试教育迫使家长和学校仍以强调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为主要目标,“填鸭式”传统英语教学又死灰复燃一直到学生进入大学。而进入大学后,由于多年的英语学习习惯和思维已根深蒂固,教师和学生都很难从根本上扭转思想,导致英语精读课教学革新和发展受到影响很难推进。

2茶文化的内涵和传承价值分析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千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德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社会功能成为千百年来国人争相学习和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今中国茶文化已推广到世界各地,受到各国人民的青睐,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和传承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茶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国是茶叶种植、生产大国,茶作为可再生资源,不仅为从事茶事的人们带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体现了其强大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茶事活动,很多地方更是形成了庞大的茶文化经济链,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振兴了地方经济,也推动了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其次茶文化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目前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健康、低碳、环保、老少皆宜的饮料,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广东人吃早茶就是吃早饭,四川人的生活里更是离不开茶。新时期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此同时时代飞速发展引发的激烈竞争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于是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很多人会寻求轻松愉悦健康的放松方式来舒缓压力,茶馆无疑是释放压力消遣娱乐最好的去处,喝茶的环境、茶叶的清香能让人们消除焦躁、疲惫的情绪,全身心得到放松。最后传承茶文化对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播有深远意义。我国茶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古代文人墨客把茶和文化相结合,赋予茶文化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很多文学著作里都可见茶的踪迹。茶文化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精神内涵可指导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如茶文化内涵中关于“礼节”的体现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教导人们宽厚待人、诚信待人,和谐共处。新时期各国间茶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中国的茶文化已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渗透进各国的文化中,这对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英语精读课教学中茶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分析

英语精读课是一门语言学科,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英语精读课教学想要达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的,就要广泛植入各种文化,茶文化作为中国社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理所当然,英语精读课教学中茶文化导入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将茶文化融入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以往的英语精读课只关注学生对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习兴趣等都缺乏深入细致的考虑,良好的文化修养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学习观念,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其次,在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导入茶文化能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每个时期时代背景不同文化特色也不尽相同,而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方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渗透入茶文化中,都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茶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又与当地文化相碰撞融合,赋予新的内涵和价值。最后,导入茶文化对英语精读课教学的引导和启发。茶文化所蕴含的专注、美学鉴赏、分享等内涵为英语教学提供引导启发作用。如学习泡茶就要了解各种茶的品性,口感及冲泡方法等,泡茶时要专心致志注意力集中才能将茶叶的功效发挥到极致。通过学习借鉴茶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另外茶文化蕴含的谦让、勤俭、感恩、修心等处世哲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启发学生思维。

4英语精读课教学导入茶文化的构建思路分析

英语精读课是大学教育体系中一门至关重要的学科,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为社会培养全面人才有着重要意义。现阶段,很多大学已经充分认识到英语精读课教学导入茶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英语精读课教学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学习语言技能的过程,而是学习了解各国文化,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过程。英语精读课教学导入茶文化的构建思路分析:首先,调研学生的英语精读课学习现状,查找问题和不足,完善教学体系。想要从根本上改变英语精读课教学效果差的问题,必须深入细致地调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切以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对落后的教学理念和现状必须狠下功夫加以改进。将茶文化选择性地导入英语精读课教学中,找出二者的切合点准确导入,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并定期检验导入茶文化后的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更正。其次,英语精读课教学要注重创新。时代飞速发展,英语精读课教学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展步伐,培养适合时展的全面人才。这就要求英语精读课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可以灵活多变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如开展茶艺课,让学生在品茶、聆听茶文化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知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文化的魅力。又可以将古代的采茶舞融入到现代舞蹈中,学生在体验中势必要先了解茶叶的种植、制作等工艺及各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色。这样的教学重在体验容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显要比教师一言堂抽象的教学方式效果显著。最后,英语精读课教学导入茶文化应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同时入手。首先学校方面应加强对英语精读课教学的重视,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入,改革教学模式,引进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师方面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刻苦钻研东西方文化差异,加强对各民族和国家文化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上应推出新灵活多变大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学生方面,学生不能满足于书本及老师传授的知识,应发挥现代社会互联网和信息发达的优势,积极主动搜集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英语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和进步,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导入茶文化已逐渐成为大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目前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茶文化的本质和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大学在开展英语精读课时边研究边总结,认真提炼茶文化的内涵选择性地导入到英语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廖文丽.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2):123-126.

[2]周东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导入研究[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16-118.

[3]赵才华.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电化教学,2015(5):171-175.

[4]陈汉生.大学英语的作文教学要溶于精读课的教学中[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216-220.

关于茶文化基本知识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英语教学;茶叶企业;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茶树种植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一大茶叶产地,茶叶饮品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民间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之说。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外贸发展前景广阔,其中传统茶叶产品出口主要以原材料居多,产品技术含量低且价格普遍低于国际均价,多数产品无法达到欧美国家的技术安全标准,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较大。我国十三五规划将大学生就业创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构想,使高校创业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茶艺专业作为有针对性的实用专业,课程内容的可操作性极强,高校就业创业培训开展为学生提供必要帮助和方向指引,将理论教育与行业实践相结合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茶艺专业大学生发挥专业特长,以更加积极的跨文化交流态度为实现出口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及深入文化交流提供可能,提高世界市场对“中国茶”的固有认识,为世界范围内茶文化爱好者提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窗口,为茶叶产业带来全新生命力。

1茶叶产业中大学生创业

1.1当前茶叶产业大学生创业环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茶叶产业发展趋势向好,面对日趋饱和的传统茶叶市场,茶叶企业开始积极拓展全新销售渠道及海外市场。茶叶产品与普通的消费品不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海外著名的茶文化包括:英国的下午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文化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中国作为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具有很强文化优势。不同于常规经济作物,茶树的种植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开展进行的,茶叶贸易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受“儒释道”三家文化影响,在饮茶过程中出现的礼仪道德以及周边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这一文化内涵和西方先进的茶叶生产技术具有一定互补性。现阶段,世界主要茶叶进口国多在欧洲、北美以及东南亚地区,受地域文化及民族风俗影响与我国传统茶文化有着一定差异,贸易过程主要依靠英语交流,国内产品的推广需要借助深层次跨文化沟通。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激烈竞争为茶叶进口国提供了更多选择,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逐步提高完善产品准入规则,由于我国茶叶生产相对分散,茶农对产品生产工艺及绿色环保方面认识不足,行业整体产能低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出口企业数量的增加导致同行间不时出现恶性商业竞争,拉低“中国茶”在世界市场中口碑,欧盟等国家长期对国产茶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国产茶叶无法打通西方主流消费市场,利润空间受到了极大挤压。

1.2茶叶产业大学生创业可行性

中国是世界茶叶出口大国,茶叶产业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在茶叶贸易方面主动权较少,以茶叶生产品种为例:我国地理条件更加适宜生产绿茶,早年为迎合进口国对红茶喜爱,国家采取补贴形式进行红茶种植,“赔钱”生产的红茶质量一般并没有获得海外市场认可,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生产资源浪费。近年来我国逐渐转变固有思维,加大对绿茶的宣传推广力度,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适应、喜爱绿茶,充分说明了良好市场沟通的重要性,顺应茶叶产业发展趋势,具备专业茶艺知识及基本商业英语能力的综合人才发展空间广阔。由上文可知,茶叶企业迫切的需要与海外消费者及潜在市场进行沟通,以适应进口国检测标准,通过具备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人,宣传茶文化附加价值推动世界对“中国茶”了解。因此针对茶艺专业学生开展的创业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下产业发展情况,通过就业实践、创业大赛等多种活动,分析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是指导创业活动、确保创业效率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业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善于利用地方政策支持以及社会力量,增强与知名企业合作、海外交流开展及创业者分享,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帮助学生实现抱负,减轻当下就业压力,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2英文对茶叶企业海外贸易的重要性

2.1英语在茶叶海外贸易中使用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拉近了信息时空距离,大型跨国茶叶企业的出现、扩张,欧盟茶叶绿色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都对我国茶叶企业发展影响巨大,除了海外市场外,国内市场也受到了来自立顿等国际品牌冲击。语言是人类实现沟通的重要媒介,而英语是当前国际商务交流中的通用语言,大多数茶叶进口国以英语为主流无言,为传达我国茶叶产品具备的独特茶文化精髓,茶叶企业必须借助英语工具。茶叶海外贸易过程中,我国迫切需要改良生产工艺、打破传统分散经营模式、加强企业管理、注重产品的营销包装,善于利用茶文化带来的优势,建立起现代化茶叶企业,而这一过程需要与西方国家交流技术及文化的沟通。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整个外贸行业中都占据重要地位,贸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需要平等交流以及信息互信,企业良好的语言能力可以帮助识别客户反馈不断完善改进产品,并与大型企业进行必要的技术交流及行业探讨。企业员工具备基本的商务英语知识,应对茶叶贸易中经常出现的反倾销、反垄断等争议事件,在面对不公正规定和贸易争端时,有能力保障自身利益,积极开拓市场以构建与世界市场充满联系的特色品牌,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2.2大学生创业能力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茶艺专业作为新兴的实用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小,课程安排以专业知识为主,专业老师及学生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比较有限。然而,从上文提到的我国茶叶行业整体发展前景来看,茶叶海外贸易转型势在必行,由于未来工作中可能产生的跨文化交流,英语对茶艺专业学生的就业及创业都有着重要作用。高校需要转变传统英语教学重视基础词汇和语法的固有模式,结合茶艺专业特点和行业发展趋势,帮助学生在具备基本翻译能力的同时熟悉英汉双语跨文化概念。了解欧美国家的日常表达方式,达到采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讲述茶文化知识,设计宣传资料。教学中注意对商务英语知识以及翻译理论的渗入,引导学生阅读了解西方先进行业发展模式,翻译过程需要忠于原文并符合不同语境下的表达习惯,借由必要的实践模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前练习学生面临不同突境时的反应水平。最后,学生选择就业或是创业都是自我意识的表达,创业活动开展要遵循完全自愿原则,充分理解学生的想法,使学生提前了解创业可能存在的辛苦和风险,通过大量训练为学生面对社会打好基础。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同时提高,用多样化表达使消费者理解语言含义,对英语教学及创业培训提供必要的考核标准,以便与学生随时认识到自己的水平。

3结束语

茶叶产业是我国商品化经济作物的代表,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的创业模式建立有助于改善当前的严峻的就业压力,也为茶叶海外贸易转型提供了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加深对行业发展及国际市场变化的了解,以模拟演练的形式尽可能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加强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作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英语作为当前国际贸易的通用语言及我国基础教育必修课,英语学习长期伴随学生成长,高校教师应当在了解学生基础水平的同时对常见的商务英语尝试及茶艺专业术语进行补充,增强英语教学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恩临.试论商务英语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J].才智,2016(33):16-17.

[2]刘璐.商务英语翻译对企业国际贸易业务重要性分析[J].品牌,2015(12):230-231.

[3]贾敏.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19+30.

[4]陈曌赟.实用主义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以湖北文理学院“东莞新航线实习基地建立”为例[J].现代交际,2015(4):224-225.

[5]何丽娜.体验教学中商务英语教师特殊能力的重要性[J].才智,2014(25):50.

[6]孔雪龙,钱慧,韦富琳,梁静.需求分析视角下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以南京财经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为例的实证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24):245-246.

[7]李欣欣.从校企合作的角度看企业商务英语培训创新———以丹东地区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8):49-52.

[8]谢平娟.企业新闻会中的商务英语的应用特征[J].海外英语,2012(4):248-249.

[9]张宁,索燕京,吴泽华.外贸企业对员工进行商务英语培训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商贸,2011(30):201-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