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精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08:37

传统文化精髓篇1

关键词:企业文化;传统文化;中国特色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并沉淀在企业员工心目中的一种价值理念,它是一种文化哲学。优秀的企业文化应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企业经营哲学,是指导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动准则。在当今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背景下,企业竞争的成败取决于企业的整体实力,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价值理念的一种体现,为企业的发展壮大,适应激烈竞争而生存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进程中,文化的力量将愈显示出它的功能。

中国现代企业文化,首先要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优秀的企业文化总是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基础上,吸收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显示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企业文化是亚文化,必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包涵着丰富的、具有规律性的管理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不仅可以与市场经济相容,而且能够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深厚基础,更能使我们的企业显示出突出的中国特色,即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指中国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物质、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是包括风俗、习惯、心理、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观念形态的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兵家和道家思想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所倡导的经营理念、战略思想和管理原则是相符的。儒家尊仁德,法家严赏罚,兵家重谋略,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都可以给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借鉴。如儒家的“仁义”、“慈爱”、“忠信”、“诚敬”等思想,同现代企业发展的精神是吻合的,可以指导企业家和从业人员更好地做人做事,爱岗敬业,凝聚企业的向心力,培育中国现代企业文化最深厚的根基就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料,吸收传统文化合理内核,从六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中国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现代企业制度要吸收儒家文化传统,坚持以人为本,对职工讲仁爱关怀。重视人际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情感型的管理,成为企业文化民族化的突出表现。在企业中注重道德教化,培植敬业乐群、合理奉献和人生理想等人文精神,可以使企业文化具有更加深厚的底蕴。

加强道德教化。中国的泛伦理型文化在现代社会虽流弊日多,但其精华部分仍光彩照人。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最理想的成就是所谓的“三不朽”,其中最大的不朽是“立德”,其次才是“立功”、“立言”,道德上的成就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成就。中华文化基本思想之一的刚健有为思想,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自强不息是讲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讲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归宿,二者讲的都是从道德上立人,以人之德性来包融天地万物。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无疑仍有积极意义。一个人格低下、道德品质恶劣的人,无论如何是难以给社会创造财富、作出贡献的。当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道德沦丧现象,不能不使人忧虑,整个社会对“堂堂正正做人”的呼声日益强烈。因此,企业人文精神建设首先应围绕道德建设来进行。在企业管理者中,应提倡“百行德为先”的思想,通过他们的道德人格力量去影响人、带动人、鼓舞人,真正做到“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对企业职工,应加强道德自律教育,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说,就是强化“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如果企业能够从这些具体的、员工易于接受的东西入手进行道德教育,就有可能培养出一代富有社会道德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培养敬业乐群精神。所谓敬业,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执著的追求与热爱,让人生的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闪光;所谓乐群,就是与全体员工和睦相处,共同奋斗。敬业与乐群密不可分。只有人人敬业,才能激发创造热情,减少内耗,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创业环境。为形成人人敬业的局面。

发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华民族素来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古老的《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宝贵箴言,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将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

传统文化精髓篇2

[关键词]和谐;中韩传统文化;精髓;总纲

[作者简介]余志勇,韶关学院旅游系副教授,硕士,广东韶关512005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2―0044―04

近年来,中国和韩国的学者都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精髓”的研究和运用问题,并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在这些研究中,大多就某个方面的“传统文化精髓”进行梳理和阐发,较少就“传统文化精髓”的整体进行归纳。本文在吸纳学者们可贵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和”的思想是中韩“传统文化精髓”之总纲,以期奠定“和”文化在中韩传统文化中的指导性地位。不当之处,期待雅正。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思想的发端及其意义

什么是“和”?《中庸・天命》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关于“和”的权威定义。尽管在历史上,“和”思想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但是这个定义的内涵却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历代学者仍然是沿着这条思路进行研究和阐发的。

与其他中国学说一样,关于“和”的思想体系发端于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一向被视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两个基本的从属本体的概念。阴、阳的本义是指阳光的向背,向阳为阳,背阳为阴,以后又逐渐引申为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气候的寒冷与温暖,运动状态的躁动与宁静等。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形态构成并在阴、阳作用下发生、发展和演变着的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同时,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这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方面,它们互为因果、相互依存、彼此消长并适时转化,对事物的产生至关重要。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和合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古代许多学科领域都与这种学说有关,例如中医学、天文学、气象学、化学、音乐学、宗教学等等,因此,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古老的根基,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先哲思维活动中最富哲学味道的理论构想,是“古代中国人能够构想的最终原理”[1](p254)。

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引下,关于“和”的学说被中国古代各家学派当作最热门的课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其中,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以下简称“儒学”)成就最大,至于道家、佛家等其他中国古代学派也有不俗的贡献。

儒学一般被看作世俗的哲学,也有学者根据它后来的宗教化发展倾向将其称之为儒教。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最重要源泉之一。作为一种世俗的哲学,儒学注重参悟日常生活、人生哲学、社会秩序和自然状态,其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内涵可谓博大深邃,意义可谓震古烁今,仅在中国主流社会统治就长达二千余年。在这二千余年的历史演变中,儒学思想虽然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基本内涵一直被传承着。众所周知,儒学的精髓首先在于关于人的思想,因为就其实质而言,“儒学以圣贤作为理想人格的典范和人生追求的目标,激励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借以完善人的道德主体,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的尊严和价值”[2]。因此儒学被理解或者注释为“人学”。但更为重要的是,儒学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集体、家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对这些关系的强调,构成了以和合、和平、和诤、和谐等内容为核心的普世的伦理学,因此儒学又有“仁学”、“和平的学说”等代称。

今天,很多中国的研究者对与“和”相关的思想及其价值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心的价值、至高的境界与理想,重视“和”或和谐是中华文化最显著的特点[3];“和合”是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体现形式”[4]。“和谐”“是中华民族延续了二千多年的传统儒家思想的精髓”[5]。“和”、“和合”等观念是如此的被古今哲人所看重,因此有当代中国学者把“和合”理论总结为“和合学”,加以深入研究,还提出了“宽容和爱是和合学的核心精神”等观点[6](p23)。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思想体系及其构成

关于“和”的思想,中国古代儒学乃至其他学派(道学、佛学)都有精彩的语言片段及相应的博大思想内涵。其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命题最有代表性,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思想体系的主干部分。

“和为贵”的命题最早出于《论语・学而》,其中讲“君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著名口号。西汉大儒董仲舒也有“德莫大于和”的提法(《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按照儒学等中国古代学派的说法,这些“贵和”思想要体现在各种关系的处理上。

首先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的处理问题。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又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孟子・离娄》)可见,儒学把仁、义、礼、智、信作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儒学坚持认为,家人父子,是人类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所谓“天地之祭,宗庙之事,父子之道,君臣之义,伦也”(《礼记・礼器》)。对家庭的看重,特别是对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的梳理并由此建立起家庭人伦模式,是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思想体系的显著贡献。不过,在儒学看来,只重视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关注家庭以外的君臣、上下、朋友等人际关系。儒学从家庭血缘亲情关系中引伸出“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的道德规范,并以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为起点,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为行为原则,自然而然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由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自然推及到个人与集

体、百姓与政府、人与自然等方面的和谐关系。儒学要求个人通过道德修养融入集体当中,通过维护集体利益来实现个人价值,因此有所谓“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忠经・百工章》)等说法。注重集体,也就成为了东方文化的显著特点。至于建立百姓与政府的和谐关系,关键是要树立并实践以“爱民如子”为特征的“以德治国”理念。所谓“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卦》),“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行仁政而王”(《孟子・公孙丑》),“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荀子・大略》),“国之命在礼”(《荀子・天论》),“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荀子・议兵》),“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礼记・天学》)等说法,即对“为政以德”、“以德治国”的理念作了全方位的注解。儒学、道学、佛学等中国古代思想流派均认为,自然和人是一个整体,相互依存、并行不悖,强调自然界的运行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礼记・中庸》中论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孟子・尽心》中论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荀子・天论》中论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老子》中论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都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经典论述。另外.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中国古代还被概括为“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等学说。现代中国学者钱穆认为,“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学说“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2](p93)。

不过,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强调“贵和”,但也强调“和而不同”。该命题出自《论语・子路》,即孔子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据《国语・郑语》记载,这种“和而不同”思想可追溯到西周末年的郑国史伯。史伯告诫郑桓公勿学周王“去和而取同”。他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说,“和”能使万物生长,“同”则不能产生任何新事物。史伯还以五行相配生成万物,五味相调以成美味,六律相和以成悦耳音乐的道理来说明他的“和而不同”的原则[8](p488)。《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春秋齐国晏婴以“和羹”、“琴瑟”为例,进一步阐明了“和”与“同”的差异。齐侯问:“和与同其异乎?”他说:“异。和如羹焉,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意思是五味调和,有各种材料才能调出滋味,乐曲声音要有轻重缓急长短才能相成相济与和谐。这说出了“和而不同”的个中滋味和美妙之处。

三、韩国“和”文化与中国“和”文化的一致性

据2005年lo月24日《中国青年报》的《韩剧的温情抓住了中国人的心》一文称,央视一索福瑞公司一份《从收视率看韩剧之热播》的研究报告指出,2004年,在中国电视台649部引进电视剧中,有107部来自韩国,占总数的16.5%;央视电视剧频道有57%的引进剧来自韩国。包括《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天国的阶梯》《玻璃鞋》《白雪公主》《人鱼小姐》《黄手帕》《加油!金顺》《1%的恋爱机会》《浪漫满屋》《巴厘岛的故事》《爱在哈佛》《新进社员》《时尚风云七十年代》等在内的韩剧受到中国观众的热捧,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韩剧之所以热播中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大多很好地体现了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和”文化精髓。像《看了又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等阐发了大家庭成员之间孝敬父母、夫妻恩爱、互相关爱等有关家庭伦理;而《人鱼小姐》《黄手帕》《加油!金顺》《大长今》等则尽情地宣扬了谦逊、恭敬、执著、坚毅、乐观、隐忍、自强不息等高尚品质。所有这些都是“和”文化的发扬与光大。其实,综观韩国的历史和现实,不难发现,韩国“和”文化与中国“和”文化存在渊源关系,且韩国以一种独特的现代方式保存并发展着中国的“和”文化传统。

一直以来,韩国十分推崇中国的儒学,且较多地选择了中国儒学中的“和”、“仁”、“义”、“理”、“性”等这些抽象的、形而上学的终极层次的内容。这与日本儒学更多注重吸收“忠”、“信”等具体实用的中间层次的道德原则明显不同[9]。新罗时代的学者元晓(617―686)强调的“和诤”思想,是一种既坚持原则,又对争执双方抱有深切关爱与理解态度的思想,接近于中国先秦时代即提出的“和而不同”思想[10]。李氏朝鲜的郑梦周(1337―1392)和郑道传(?―1398)、权近(1352―1409)等哲人极力推崇蕴涵丰富“和”文化的“朱子学”。16世纪的李退溪崇信朱子,致力于以“朱子学”为基础构建人间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17世纪的宋尤庵尊崇朱子,极端排斥异端,伸张春秋大义,成为完全超越民族、国家的文化普遍主义者。除了宋尤庵之外,还有许多古代和近代的韩国学者“把对中国朱熹的虔信和忠诚,看作是道德律令,对朱熹理学这一正统的宗教性敬畏超过了对本国的忠诚和情感……儒学也因此成为一个真正超越国界的普遍性文化”[11](p368―370)。

今天,以“和”文化为特征的韩国文化不仅在韩剧中得到普及,而且还与中国一样,影响到韩国人对构建世界秩序的认识。例如,韩国哲学界很早就提出了建立在东方文明基础上的和平发展观。1994年11月,时任韩国总统的金泳三,针对新加坡政府白皮书和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关于“社会第一,个人第二”的“亚洲价值”论述,提出“全球价值”观念。他说:“我们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必须配合全球化。我们一方面要保留我国传统文化的固有价值,一方面要使之与方兴未艾的全球化文化兼容并存。”[12]体育今天报社韩中文化研究所所长金映豪先生曾提议:“韩中两国可以就文化与感情上的共同点、相通性来抵制西方文化对亚洲文化的冲击,保持亚洲文化的传统,并一同将亚洲文化推向世界,传播亚洲文化的精髓。”[13]很显然,最值得传播的亚洲文化精髓就是“和”文化理念,因为这对构建“和谐世界”最有借鉴意义。

在中韩的历史长河和现实生活当中,无论涉及何种思想、何种领域、何种人士,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与“和”这个词联系起来。在中国,“和”以及与此相关的“和谐”、“和合”等字眼及其表达的思想内涵是学者和百姓们谈论和实践得最多的东西;在韩国,我们仅从韩剧中就可以看到韩国传统文化中“和”因子的无所不在,而且与中国“和”的因子一脉相承。因此可以说,“和谐”思想是中韩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是中韩传统文化精髓之总纲。今天,要建设中国的“和谐社会”和全球的“和谐世界”,中韩传统的“和”的思想有着无穷的生命力,值得中韩两国学者和两国人民不断发掘,认真审视,并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进行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75.

[2]徐远和.中韩传统思想与现代化[J].当代韩国,2001,(3).

[3]陈刚.弘扬和谐传统,建设和谐世界[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4).

[4]冯来兴.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构建和谐世界[J].江汉论坛,2006,(5).

[5]张英杰,徐惠茹.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儒学底蕴[J].学术交流,2006,(7).

[6]张立文.中国和合文化导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2001.

[7]钱穆.中国文化对未来人类可有的贡献:中国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8]邬国义,胡果文,李晓路.国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9]潘畅和.日韩儒家文化背景比较[J].日本学刊,2001,(3).

[10]魏常海.以“和诤”思想为中心看中韩传统思想与现代化[J].当代韩国,2001,(4).

[11]黄炳泰.儒学与现代化――中韩日儒学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传统文化精髓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论语经典名著

一、聆圣人之音

必修一“名著导读”部分就介绍了《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当然《论语》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即使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今天,《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对于高中生,教师完全可以从《论语》入手,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传统经典,感受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进现实生活。

笔者在所教的班级,开展了每天学习一则《论语》活动。起初,笔者每天讲一则论语,不是简单地翻译解释而是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新的解读,并戏称为“任老师《论语》心得”,如讲到《学而》第六则“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告诉学生,这是古时的素质教育,这句话体现了古时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所谓人才要先成人,后成才,先具备了孝悌谨信,爱众亲人的素质,然后才能学习。有了这样的素质学习就不再是难事了,也不会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更不会出现不孝不悌,不谨不信,不爱不亲的不合格人才了。学生听了都忍俊不禁又觉得很有道理。教师起到了示范作用后,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每天请一位同学来讲一则《论语》,并要说出自己的心得。有一位学生,平时上课经常犯“迷糊”,轮到他讲《论语》时,他讲了《阳货篇》第二十二则“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他说,这则《论语》是自己的真实写照,自己就是难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读了这则论语深受触动,觉得不能再终日无所事事,应该象许三多一样好好活,活得有意义,劝诫大家不要学他,博得了同学热烈的掌声,并说他颇具巴金的自我解剖的精神。每天一则《论语》,每天与圣人对话,在圣人光芒指引下,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每天一则《论语》,学生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是可读、可知、可感、可用的,可以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有了传统的指引,可以让现代人不再迷茫困惑,站在先贤的肩膀上,看到未来的路。

二、探文化之源

必修二,梳理探究部分有个《形式源流与文化寻根》专题。笔者没有大包大揽,而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将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分别负责“形式源流”、“年节风俗”、“民族探源”三个课题,并且给了他们足够整理长的时间,去图书馆或上网收集和整理资料,最后制作成课件,在班级讲解展示。

实际上每个课题都和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每个课题背后都充斥着庞杂的资料,在查找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既深入了解了传统文化又提高了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探究姓氏源流,了解不同姓氏的发展历程实际就是在了解中国的历史演变过程。有些学生又以姓氏为出发点开始探究姓、名、字、号的关系,既丰富了知识,又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姓氏文化。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了人类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和认识。现代人再去探究节日,更应该看到节日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几乎每个中国传统节日都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探究节日的起源可以了解中国神话。中国是诗的国度,节日更是展示诗人才华的绝佳时机,诗人的诗还原了古人过节时的场景。如“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展现了端午赛龙舟的热闹;“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是七夕的缠绵哀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是重阳节的惬意舒适。由节日到诗句,由诗句又回归节日,一圈转下来,既了解了节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又阅读了大量诗词,一举两得。

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探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多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的意义。

三、感古人之魂

传统文化精髓篇4

一、启智明慧,行正致远:立德、立志、立人

学校围绕智慧教育,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制度建设,探索科学化、民主化、校本化的素质教育范式。

1.培根r实,文化立身

校名“r实”,出典于唐朝散文大家韩愈《答李翊书》中的“养其根而r其实”。意思是:培养根基等待果实,根非养不沃,实非r不丰。教育先贤们取“r实”之意,行“养根”之事,实际上是对新式学堂办学宗旨的宣言:教育要着眼于学生成长的过程,要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丰厚的基础。

学校扎实文化根基,树立“三风”――校风:崇德、勤奋、求实、进取;教风:认真、挚爱、严谨、朴实;学风:好学、善思、多问、勤练。坚持“立德志,固根基,成大器”培养目标,形成独特的“三让六创建”办学思路。“三让”:让学生在充满生命活力与成长气息的课堂和班集体中张扬个性,自主创新;让老师在充满挑战勇于创造的教育中开发学生智能,塑造学生人格,成为学生阅读的道德书籍;让学校在充满勃勃生机、全方位开放的新世纪中架设学生走向社会的立交桥。“六创建”:努力创建以人为本的教育园,底蕴丰厚的文化园,链接未来的信息园,和谐恬静的礼仪园,陶冶情操的艺术园,拥抱世界的国际园。

2.智慧教育,弦歌相续

学校传承百年名校文化传统,坚持素质教育创新,提出了创建“智慧教育”特色学校的理念。围绕“建智慧学校、塑智慧教师、育智慧学生”的宗旨,促进连元教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让“走向智慧的现代开放教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景及文化追求。实践证明,智慧教育丰富了“养根以r实”的精神内涵,以多元智能开发学生潜能,以特色教育张扬学生个性,以全面素质奠基学生未来,促进了这所百年名校办学品质的全面提升。

二、圆智行方,刚健有为:至礼、至善、至美

学校高举教育现代化旗帜,建设智慧团队,开展智慧教学,涵养智慧教师,培育智慧学生。

1.校本课程,创中求新

“儿童体验”课程,动手实践寓乐趣。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学校创新发展校本课程。有开设二十多年的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等棋类课程,开发智育,修身养性,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小棋王”。有开设近十年的《国学小课堂》,精选中国古诗词、《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中的经典篇目汇编成12册校本教材,日日诵读吟咏,月月舞台编演,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小剧本演出中积淀经典。有坚持多年的游泳必修、选修课程,让连小学生个个会游泳,人人能自救。学校还从中国的木工、饮食、园艺、茶文化中开拓创新,设立“连连木工坊”“元元厨艺馆”“开心农场”“r实茶艺馆”等学生课程体验场馆,为学生开辟动手实践的体验课程。

“二胡艺术”课程,传统文化育后人。无锡是二胡之乡,以无锡籍二胡演奏家邓建栋先生冠名的“邓建栋二胡艺术学校”于2013年11月在我校隆重挂牌成立,旨在传承中国民间艺术,营造校园艺术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培养无锡二胡艺术的接班人,已成为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闪亮名片。三年来,艺术学校从零起点发展到目前一百多位二胡小学员,学员们多次在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无锡分会场“天下民乐汇太湖”音乐会等高规格音乐舞台上演出。如今,二胡艺术的好苗子正在“邓建栋二胡艺术学校”幸福成长。

“主动发展日”课程,精彩纷呈增才干。每周五下午,连小的孩子都不用上课,这是学校“主动发展日”活动时间,全校学生打破班级和学科限制,自由选择认知、科学、审美等体验性的项目活动。12个社团,103个“主动发展日”课程,这是连小每个学生最向往的活动,他们可以参与课程设计,积极地成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在他们的建议下,学校开设了“小明星话剧团”“小喇叭小记者团”“小小特种兵”“快乐音符音乐社”“缤纷世界美术社”“阳光体育运动社”“r实连元棋社”等深受孩子喜爱的社团,这些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可自主选择的“菜单式”活动项目,给了他们玩耍、梦想的舞台,留下美好的童年印痕。我们希望通过主动发展把儿童当作儿童,在其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培育一个胚芽,留下一个生长点,从而真正成全人生的发展。

2.素质课程,新中求优

重视均衡发展,提升全面素质。我校拥有深厚的素质教育底蕴,优秀的素质教育团队。连元童声合唱团、舞蹈团、民乐队、连韵拉拉操队参加全国级比赛并屡创佳绩,学校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作为最早的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连小还是一个缤纷的运动世界。除了人人会游泳、个个能下棋外,民间体育技艺在学校也蔚然成风,“抖空竹”“抛铁环”“踢毽子”“跳长绳”,连小的孩子人人行;学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棒球、击剑、攀岩,师生兴致盎然。在省美术特级教师率领下的美术团队积极研究“立美教育”,创编美术教学校本教材:《泥塑》《水墨》《手工》《木版画》,学生捏泥人、画国画、做手工、刻木板,不亦乐乎。学校先后被授予教育部“中国民间和乡土文化资源与美术教育研究”课题实验校、《中国美术教育》杂志社教学实践基地、国家课程标准美术实验教材实验基地。许多学生的美术作品在全国、省、市美术比赛中屡获佳绩,并在中国美术馆展览,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江苏省美术馆收藏。特级教师贾方老师领衔全国“蒲公英行动”课题研究,将无锡民间纸马艺术在课堂延续生长。

与此同时,信息、科学、综合、劳技、品德等学科提优课堂,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科技小发明成绩显著,学生获专利122项,学校被评为“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

三、聚智凝力,引育并举:求真、求实、求和

“天地之性,人为贵。”学校以人为本,坚定儿童立场,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智慧学生为育人宗旨,建设求真务实的素质教育和谐园。

1.环境熏陶,促进美育发展

学校重视环境教育功能,使之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校门口,学校的创办者杨模铜像凝望着莘莘学子;学校建筑都以优秀校友命名;校史室内,荣誉墙熠熠生辉,校史历历在目,杰出校友一一介绍,参观校史室是每年新生入学第一课;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r实学堂界碑”,1934年学校更名为无锡县立连元街小学的铜钟,都无声地述说着学校发展的历程;操场上,两块面积400余平方米的巨幅海报,彰显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楼长廊的巨幅灯箱,集中展示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知心姐姐信箱”静挂墙上,倾听孩子们心中的声音。此外,一月一期、人手一份的《小百花》校报,每周一期的连元红领巾电视台节目,发挥着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2.行为教育,促进习惯发展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连元街小学的每一位学生都会参加一门特殊课程的学习:养成好习惯。全校学生都有一套《学生好习惯读本》。这是一套专门为小学生编写的书,由生活好习惯、学习好习惯和为人好习惯三个单元组成,一共讲述了60个好习惯的养成。在这些好习惯中,有一根红线是贯穿始终的,那就是连小人说的“崇德”。之所以将“德”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是因为我们深知“德”乃人安身立命之根本。基于学校的文化传统,我们提出学生德性的培养要从礼仪教育抓起。礼仪教育渗透在校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课堂教学常规、仪表、队列、站(坐)姿、整理书包等。结合60个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我们以“好习惯”学习为重点,以“系列活动”为基点,深入开展奏响“礼仪少年,行为养成”三部曲活动。“好习惯小超市”由此孕育而生,当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攒好习惯连元星换得小奖品,获得作业免做卡、争取到烘焙体验活动时,好习惯也将伴随他们终身。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新生入学仪式、十岁成长仪式,在礼仪熏陶、行为教育下,二百余名队员被评为省、市、区“四好少年”“追梦少年”,并涌现出数名“全国优秀少先队员”。

3.综合培养,促进能力发展

学校制订了“一二三四五”的育人目标:争做一名智慧学生;学会两种语言:汉语和英语;掌握三种技能:游泳、乐器、武术;培养四棋兴趣: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和国际跳棋;熏陶五种手艺:版画、木工、泥塑、厨艺、篆刻。

r实学堂首任总教习华蘅芳在教小学生算术时,有时故意把算题做错,然后要求学生大胆地加以训正。当时师道尊严,学生是不敢批评老师的。华蘅芳便诱导学生说:“先生年龄已老,算题难免出错,你们发现有错,应该勇于指出。”当学生鼓足勇气训正时,华蘅芳便大加赞扬。学生得到老师的鼓舞,从此勤于思考,勇于质疑。

这则故事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在连小,只要能够达成教学效果,只要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每个教师都会积极热情地致力于对教学方式的探讨和改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校的学科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小小作家”“阅读达人”“巧算小新星”“生活智慧星”“超级思维星”“听力达人”“小小记忆王”……因材施教,各取所长,深受学生欢迎。近三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活动中获部级奖项122项,省级奖项211项,市级奖项1294项,区级奖项321项。

4.活动体验,提升品德发展

学校少先队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活动。坚持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坚持20余年创建英雄中队,坚持28年开展“群星争辉”艺术节活动,坚持30年实施队日制度。

以党的精神为指针,开展大型主题活动,如“红领巾心向党”“我与我的中国梦”“核心价值观记心间”“最美少年我先行”等主题教育活动,“市未成年人‘八礼四仪’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暨第二届‘文明风尚好少年’”全媒体选拔大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电影、微调查比赛,等等。在活动中,全校少先队员结交党团员朋友,参加主题队会,学党史、知党情,树立了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四、融智创优,砥砺前行:传授、传承、传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有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胸怀,连元这棵大树才更加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

1.广结良友,建立教育国际基地

我校先后与美国、英国、丹麦、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学校建立友好关系,与澳大利亚新金文中文学校、新加坡英华小学等校定期互访,建立教育国际基地。作为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我们努力探索国际交流的实效性、互动性,并成为无锡教育国际化的示范点。

近年来,师生赴境外修学旅行,访问学校,体察中外教育差异,孩子们有了新感受,老师们有了新思考。心有多大,未来就有多远。开放教育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教育空间。

2.拓展资源,形成双语教学特色

传统文化精髓篇5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过:“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华文化全盘否定的激情方式,将对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埋下深层隐患。”面对工业社会、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类对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大,工具理性在人的意识中不自觉地占据重要的地位,并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甚至影响到了人的正常生活、冲击着人类的生存秩序、道德底线。尤其是21世纪以来,信息的泛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所面临的矛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关系更加紧张、尖锐,社会矛盾、自然灾难时刻威胁到个体人的生命。但上个世纪80年代的“巴黎集会”又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1988年,世界各国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30年前,到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这正说明,有智慧的人无不是在承接传统中走向未来的。也如罗曼・罗兰所言:“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历史、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的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也如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当今的青少年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文化;不是智商,而是智慧;不是技能,而是精神。文化的奠基、智慧的成熟、精神的培养,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国学典籍。从国学典籍吸收国学精髓在为人与为学上来完善自我,成就自我。

一.国学精髓适应性教育的理论

那什么是国学精髓呢?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它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北京大学教授王炳照认为“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全人类的财富”,“是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通过上述名家的界定和启迪,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国学精髓是古人在长期的人生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先哲和先贤的智慧,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当下教育所主张的“人化”、“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传统教育思想中或隐或显地贯穿始终。而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的核心也突出了人,尤其是个体的人从外在的规范向内在心灵深处的探寻意义,更重视其存在价值和生命价值。

国学之底蕴、人格之养成则奠基于童年、少年时期。如《易经》所谓:“蒙以养正,圣功也。”有鉴于此,故需积极弘扬传统文化,面向中小学生推动国学(启蒙)教育,开启悟性,成就完美人性。我们加强优秀国学熏陶,整合国学经典,吸收国学精髓以适合学生成长的需要,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并逐渐完善其人格,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而适合性教育是指国学精髓要和当代中学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需要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国学精髓选择首先要适应孩子身心发展的;其次,要在选择的基础上有效地整合其内容,在为人与为学上对孩子有所促进;最后,在整合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教育理念与孩子的心理、身体结构特点以适合不同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教学。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所言: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教育。我们把国学的精华部分融合各科的教学目标,将国学思想渗透在各学科中,以适合学生成长之需,让学生在各科的学习过程中无形地接受到思想的熏陶,进而在不增加任何负担的前提下,活跃学生的思想,培养其成人成才。

二.国学精髓适应性教育的实践

适合性教育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它不是一味地迎合,配合,而是在把握孩子心理成长规律及需要的基础上来把握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不仅对内容的选择,还是在教育的方法;不仅是在孩子的德育建构,还是在智育的启发上都要有积极的适合。学校不能一刀切,而应从校情与学情出发,坚持“差异性原则、自主性原则、鼓励性原则、全体性原则”。它以适合学生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主体在德育与教学,修身与践行、人文与科学、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上,建构让师生“双适应双发展”的和谐统一的教育教学模式,以达成师生主体身心结构完善,于快乐中自我实现,收获成功体验的教育教学。正如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一切从“心”开始,这也是国学所包含的育人之道。因为它尊重教育规律、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促进公平、真正,促进教育和谐。

1、主题为先行整合国学经典

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发展需要及智力水平,我们按照主题进行编排教学内容,从国学经典中吸收有关主题的国学精髓进行适合的教学,以完成对适合性的教育教学内容的整合。根据各年段的教学内容及年龄特点、明确教育目标:低年级旨在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中年级旨在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高年级旨在扩展学习者的阅读理解与写作表达能力。

2、课程为依托融合国学精髓

在课程的设置上,小学开设《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等浅显的启蒙、教学课程。其中主要《弟子规》为中心,根据当下生活与社会内容,对原版弟子规进行修改、整合、融合,以适应当代孩子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来教育孩子。将道德培养放在比学业知识更重要的地位。关心孩子身心健康,注重孩子的品德塑造,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初中开设《论语》《大学》《孟子》等富有特色的国学课程。尤其开展以《论语》为核心的国学经典教育,注重吸收其中“仁者,爱人”,以仁为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宽容他人。阐释“和”的价值内涵。不仅要求个体身心、个体之间、家庭间和谐,还要国家、社会等社会群体之间要和谐,这与我们现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一脉相承,与世界发展同步。

3、国学精髓熏陶育人先育德

国学大师钱穆之子钱逊认为:国学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讲做人的道理。国学的价值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知识层面、道德层面、思维层面、人格层面。现在青少年学生学国学,不能仅停留在引经据典、诵读古代诗文的知识层面,而应该提升到道德层面、思维层面、人格层面上来。学习国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奉公守法、恪守信用、遵循规则、奉献社会的人。其次要修志,《论语》把人生的追求分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要有“为万世开太平”的恢弘志向,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把青少年成长的目标设定为一个对社会有益、有贡献、有价值的人。再次要修气,“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是古人追求的气节。这也正是对目前教育偏知识、技能、智力培养,而缺乏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人格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的纠正。国学教育思想中就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自我修养的道理和方法。善于启发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善于启发学生甚至教师的性情与智慧,并注重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和谐,这是国学精髓适应性教育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德性是教育的核心。作为学校,应该引导青少年有系统地、实实在在地阅读国学经典,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国学精髓,为现代社会培养全新的有文化的公民。

传统文化精髓篇6

关键词:传统元素;多元化;符号;意义

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18-01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中国传统文明的博大精深在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承载着东方文化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传统服饰是由丰富的传统元素组合而成,中国的传统元素是东方文化的独特景观,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也是设计师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一、现代服装多元化环境的发展现状

在当今服装行业,已经没有一种服装元素能够完全成为主力流行,社会的科技发展,信息媒体的快速传播促使服装市场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传统元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在多元化环境中或许与相同性质的风格色彩的元素一并暗淡萧瑟,如何才能在多元化环境中彰显传统元素的独特精髓,成为走向世界的“敲门砖”,以独特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时尚艺术之林,成为一个新课题。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服装行业呈现转瞬即逝的“快时尚”,我们需要更浓烈、更混杂、更强调、更另类的刺激和惊喜,服装发展的多元化是流行发展的大趋向,才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倾向。流行元素也已经消失了原有的单一性,朝着各种方向的元素和风格去施展而更加为服装艺术所强调。各种风格思想的相互碰撞,相互渗透并相互融合,使服装的风格界限越来越模糊,超越的统一的边界变得多样。一切的时尚元素都在打破重组、更新,一切又彼此混合,重新定义,成为新的时尚先锋,成为前所未有的时尚象征。服装设计发展的多样化过程极其复杂,也受到了文化、经济、习俗、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服装设计越来越依赖于人们的审美水平和个性追求,对于服装的形式美的感知越发敏感,期望大不相同,诸多不同正是加快服装多元化发展的因素。

二、新时代对中国传统服饰发展提出新要求

(一)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运用的分析

服装多元化发展对于中国服饰的发展无疑产生巨大的冲击。中国服饰的精髓需要传统元素的承载和传递,比如中国传统图案的龙凤图腾、水墨画等,中国的传统工艺刺绣、滚边等,中国传统款式旗袍、立领、盘扣等。在现代服装的发展的冲击下,若没有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的服装相结合,仅仅将中国传统元素的简单罗列,它将会只是一个符号代表,是传统优秀文化和独特中国气韵的物质化外壳,只重视传统元素的直接运用而不考虑对传统元素的推陈出新只会造成视觉审美疲劳、只得其形不得其神。因此,在服装多元化的环境中传统元素不能只在外形上讲求中国风格,还要在设计理念中抓住中国文化的气韵和精髓,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将成为中国服饰传统元素在时尚界提升的源动力。

一件古墓挖掘出来的汉代服饰对收藏家来说趋之若鹜,对年轻学生来说却毫无兴趣,活化中国古老传统元素的重要意义值得深思。因此,传统元素需要重新注入活力,让其不仅仅成为一种符号,而是能够与多元化大环境共进取的艺术追求,承载着让沉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精神内涵,也是推动历史车轮滚动向前的动力和源泉。在今时尚界,各种不同的风格迥异,灵感来源丰富多样,风格各异的服装受到不同人群的喜爱和追捧。传统元素的应用需要与多元化的环境相结合,营造流行时尚的氛围,这就需要“造境”,服装一定要放在一定的环境当中去理解,比如景观、规划等行业,中国古人不叫建筑而叫营造,我们不能简单的将一些象征性的符号嫁接到服装上,而是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去设计符合空间想象力,让服装与多元化大环境相融合。中国传统元素的最佳运用方式是“写意”而非“写实”,未必要在服饰设计中体现明显的元素符号,而是要传递一种淡雅宁静的气质。

当然,传统元素是从前辈手中传承下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灵魂的东西需要传承下来,同时也需要在传承上有所突破。然而,突破需要“包容”,不是历史性的符号直接运用,因为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也许只适合过去的环境,但现在可以用以前的图案、色彩,通过重构结合现在的趋势再表现出来。“越是中国的,越是国际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国际大牌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作为自己作品的新元素。例如:channel09秋冬推出的中国红系列;armani高级成衣上的祥云图案;JustCaval连衣裙上的精美刺绣,将中国传统元素作为创作灵感加入到系列设计中,传统元素的影子无处不在。但传统元素是否可以持续流行,取决于自身能否不断的变革,设计师在运用不是简单的仿古和照搬照抄,应该从面料、款式、颜色等方面通过多样的形式巧妙运用,使服装散发中华文化的魅力,又紧跟时尚潮流,让传统元素在时尚舞台大放异彩。

(二)各国设计师对中国传统元素运用的实例

近年来,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奥林匹克大家庭掀起了一股“中国风”,除了中国“红黄配,简约和谐”外,瑞典奥运代表团更注重服饰本源上的“汉化”,以纯粹中国路线设计其队服,设计师们使用了旗袍、中山装等中国服装的设计理念,采用瑞典国旗的蓝黄两色,为参加北京奥运会的瑞典运动员制作特别的队服。这些队服既能在色彩上体现出瑞典的特征,又能在款式上传达中式服装设计的精髓;将中国特色最大量地运用在服装上的,加拿大首屈一指。设计中还吸取了中国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灵感。因此,在北京奥运会上,各国设计师竭力挖掘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元素,完美地诠释了中国传统元素。

在多元化的环境中,中国传统元素正由于其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诸多设计师从中挖掘和汲取养分,创造出现代设计的艺术时尚。将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中,自然需要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将中国传统元素更好地演绎。在运用中国传统元素的同时,设计师需要将中国传统元素同世界语言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使具有东方韵味的时尚设计步入现代艺术设计的道路,才能让中国传统元素在新时代下愈发具有生命力。

三、结语

服装是极具及时性和流行性的产品,需要不断的推陈出新,不同的个性的相互交融,让时代感不断演变和顺延。现代服装的多元化促使更多流行元素的产生,同时也冲击着传统元素,因此我们在处理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的关系时,要注意理论学习和研究,在精神层面上去把握传统元素的精髓,牢牢抓住传统元素的精神理念,防止符号化、表面化地组合传统元素。将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与传统元素的精神理念结合在一起,比较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传统服饰与现代服饰的不同,将传统的精髓更好第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上去,让传统元素在多元化环境中成为更多设计师的灵感来源,创造具有东方韵味的国际潮流,让中国传统服饰文明登上国际舞台并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刘晓刚.服装设计概论.东华大学出版社.

[2]刘元风.服装艺术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

传统文化精髓篇7

招贴设计一般是指可以张贴在户外的广告,具有一定宣传和传播作用,并大批量的印刷,张贴在城市街道等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它具有时代性、速读性、创新性等自身特点。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招贴设计是在没在没有计算机辅助系统大肆扩张的年代,人与物之间的极为重要的信息交流锁链,至今仍然被大家认为是信息传达的重要手段。招贴有文化和商业两大类。其主要区别就是利益的出发点的不同。文化招贴又称公益招贴,主要是以社会利益为主,不是以营利为直接目的,而是采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向人民大众传播有益的社会活动。商业招贴是广告媒体的一种形式,是企业进行营销、宣传、确立品牌形象,加大产品市场的覆盖率,提升销售业绩的有力武器。但两种招贴设计都要具备视觉传达艺术的所有要素,招贴画面的比例较大,设计师可自由随意的创意,是平面的设计中最接近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现代招贴和传统招贴的联系与区别:在招贴设计中,现代招贴设计和传统招贴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现代招贴和传统招贴之间的联系是相辅相成的,视觉上两者都起到了传播警示的作用。表现和表现方法上两者也有着区别,传统招贴多运用传统元素表现,表现的方法上也大多是手工表现出来,现代招贴普遍运用电脑辅助软件完成,招贴的设计素材也多数运用现代的设计素材。所以,现代招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传统招贴也不能失去吸取现代新事物的精华,我们要从这种观点出发,将现代招贴和传统招贴完美的结合,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的创新。

二、我国现代招贴设计存在的盲目性

就目前看,招贴主要存在两大问题,其一,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国内的设计吸取了大量的国外文化,这样使我们淡忘我们本民族传统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二,当今是科技的时代,很多的设计师可以灵活的运用计算机制图软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手绘基本能力会慢慢的减退,会使我们失去设计师最原始最人性化的设计能力。针对于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用客观的方式加以解决。设计,应该从人类的本能出发,在机械化和科技化的时代条件下,作为设计师我们要展现出人性化的一面,招贴设计更应该注重人性。我们要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发扬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要善于发现新事物,创新并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效地将现代招贴和传统招贴相比较、衔接,让中国特色的招贴在设计中尽展风采。

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国现代招贴设计的解决方案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将我们中华民族的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作为最具特色的中国古典纹案在招贴设计中的使用很广,比如,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和运动员的服装上,我们都可以看见我们中国古典纹案的影子。中国古典纹案在招贴设计中可以广泛的使用与表现,表现方法也非常丰富,如手绘、编织、刺绣等等。这样一来,中国现代招贴设计的发展也就形成了新的设计需求。举例说明如何通过中国古典文案改善我国招贴设计(龙纹,云纹):云纹和龙纹是我国古典纹案中最具代表性的纹案,云纹,线条舒缓、唯美灵动,在招贴设计中起到了传播和谐、友好的意义;龙纹,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意义最深厚的纹案,古代皇帝用龙比喻自己,可见龙在中国的地位是非常之神圣的,运用龙纹表现在招贴设计中,不仅可以提升画面的整体视觉效果。而且可以给人一种尊重、庄严的氛围。当代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是通讯,中国联通公司作为我国通讯公司之一,其标志也是也十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通讯作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用这样一个别具传统特色的形式传递给世界各地。由此可见,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不仅是我们的精髓,也是全世界的精髓。

四、中国古典纹案在招贴设计中的影响及作用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各类古典纹样成为现代设计元素新的立足点的同时,设计师也意识到传统纹样的文化价值。我们要灵活的运用和继承中国传统的精髓,要妥善的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我们民族的文化相结合,做出更有意义的招贴。现代招贴设计越来越强调作品的个性、民族的特色,强调设计文化的混合型和开放型,中国古典纹案作为中华民族璀璨的代表,正以自己的方式向人们讲述中国的辉煌。中国古典纹样是华夏文明不断创新的浓缩产物,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产,是中华文化进行创新发展的根本与精神灵魂的体现。我们应全面深入地学习和吸收祖先们的创意智慧结晶,把握好中国古典纹案的精神实质与内涵,并让中国古老的文化创意精髓与现代招贴设计进行有机的结合,以更加全面的审美性出发在现代招贴设计中自然的流露出来,赋予这古老的图形以新的时代感和生命力,提升中华民族的设计创新凝聚力,帮助我们在国际设计风格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现代审美之道路。

五、结语

传统文化精髓篇8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提高临床医生对SCD的认识。方法对23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SCD患者均表现为脊髓后索、锥体束和周围神经受损症状,其中合并有精神症状13例(57%);血清VitB12降低17例(74%),外周血象检查均有红系改变;胃镜均有异常,其中萎缩性胃炎15例(65%);脊髓mRi检查均在不同节段后侧索有明显长或等t1长t2信号的改变。经治疗后完全康复11例,12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其中16例患者做电生理检查均有异常。结论SCD的诊断除了典型的脊髓侧索、后索损害、周围神经损害和巨幼红贫血症状外,还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借助于脊髓mRi检查,结合周围血象、胃镜检查、电生理检查基本可以确诊。补充维生素B12和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脊髓mRi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是一种与VitB12缺乏有关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严重时大脑白质及视神经亦可受累,如不及时治疗,病程持续进展,可导致不可逆性损伤,造成瘫痪[1]。我们对23例临床确诊的SCD患者进行分析,以探讨其病因、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4年3月至2007年7月我院收治的23例SCD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其中女9例,男4例,诊断符合Hemmer等[2]提出的标准。患者均以消瘦、肢体无力、行走不稳、精神症状渐进性加重而就医。有深感觉障碍者19例,Romberg征阳性者21例,Lhermitte征阳性者11例,Babinski征阳性者10例,括约肌功能障碍者5例。

1.2外周血象检查、血清VitB12和胃镜检查本组患者外周血象检查示血红蛋白16例下降,7例基本正常,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均增高,RBC减少15例,HCt降低13例;血清VitB12降低17例(74%),正常6例(26%),HCt降低13例;胃镜检查15例表现为萎缩性胃炎,7例为残胃合并浅表性胃炎,胃多发息肉1例。

1.3脊髓mRi脊髓mRi检查均在不同节段侧后索有明显长t1、长t2信号的改变,SCD治疗前后横断t2w1胸髓长t2信号有不同程度的减小或消失。

1.4电生理检查9例行肌电图检查,均为神经源性改变,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动作电位波幅下降或消失。

1.5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VitB12或甲钴胺500~1000μg/d

肌内注射,持续4周,以后每周肌内注射3次,持续2个月,而后口服甲钴胺500μg/d1个月,有萎缩性胃炎者给予稀盐酸合剂饭前服用,及早补充叶酸、铁剂、中草药和肢体康复等综合治疗。随访半年,11例取得满意疗效,临床症

状基本消失。12例正在治疗,病情已明显改善。

2讨论

2.1病因和发病机制VitB12缺乏可引起恶性贫血和神经系统损害,主要发生于脊髓、周围神经、视神经和大脑白质,而脊髓是最早最常受累部位,多从后索受累开始。人体不能合成VitB12,其缺乏主要由于缺乏内因子和胃肠道内VitB12吸收不足。

本组病例中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主要原因。文献报道也有因叶酸缺乏、酒精中毒引起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者[3]。VitB12是Dna和Rna合成时必需的辅酶,缺乏则导致核蛋白的合成不足,从而影响神经系统中很多甲基转移化反应。这些甲基转移化反应对于核糖核酸合成和髓磷质碱性蛋白合成髓鞘是必需的,可导致髓鞘脱失和轴索变性[4]。

2.2病理变化和mRi表现SCD以脊髓最早最常受累,主要损害胸段脊髓。早期为髓鞘肿胀、断裂,随后出现轴索变性和脱失。类似改变也可发生于周围神经、视神经和大脑白质中。大脑、脊髓灰质、脑膜和神经根一般不受累。mRi较好显示SCD脊髓病灶的影像手段。本组23例行脊髓mRi检查,均于脊髓后或/和侧索不同节断中长t1、长t2异常信号病灶,与文献报道类似,符合脱髓鞘改变[5]。长t2异常信号灶系由于神经胶质增生、水分增多所致,可有增强效应。这种脊髓后部的长t2异常信号改变并非SCD所特有,假如这种长或等t1、长t2异常信号病灶仅见于后索、侧索,且没有明确的节段性则应高度怀疑SCD的可能性。经治疗后病灶可缩小或消失,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好转呈正相关,可有力支持诊断。

2.3SC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SCD的诊断在基层医院主要依靠经典的脊髓侧索、后索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以及贫血和血清VitB12检查,尤其为巨幼贫。Lindenbaum等[6]提出mCV、mCH增高为SCD的亚临床表现。随着mRi在基层医院的普及,借助于脊髓mRi检查,可明显增加SCD的确诊率。SCD的诊断还可借助于电生理的检查。蒋红等[7]报道,Sep检测显示,SCD组n20潜伏期及n20~n13中枢传导时间(CCt)明显延长;mep检测显示,SCD组皮层潜伏期与上、下肢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均明显延长。这反映了SCD患者周围和(或)中枢的神经传导路径受到破坏。SCD须与多发性神经病、脊髓压迫症、多发性硬化、精神障碍等相鉴别。本组患者大都未能及时明确诊断,分析延误诊治的主要原因是临床医师对于本病的认识不足,引起的教训值得重视。

2.4治疗及预后应用VitB12后临床症状消失,血清VitB12浓度恢复正常,电生理及mRi检查均有明显改善。本组应用VitB12治疗的同时及早补充叶酸、铁剂、营养支持和针刺理疗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可见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加强饮食指导可以明显改善本病的预后[8]。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5.

2HemmerB,GlockerFX,Schumacherm.Subacutecombineddegeneration:clinical,electrophysiological,and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indings.Jneurosurgpsychiatry,1998,65:822.

3鲁金胜,刘怀玉.慢性酒精中毒引起国人亚急性联合变性2例.临床荟萃,1996,11(2):95-96.

4高绪文,郑明新.临床脊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30-233.

5黄旭升,郭晓玲,等.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及mRi表现.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2(5):347-348.

6LindenbaumJ,HealtoneB,SavageDG,etal.neuropsychiatricdisorderscausedbycobalamindefficiencyintheabsenceofanemiaormacrocytosis.nenglJmed,1988,318:1720.

传统文化精髓篇9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企业管理;管理艺术职业经理人

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几种原生性文化之一,具有文化本源的意义。众所周知,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很深的渊源,许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亦如此。日本企业的辉煌得益于日本人把中国传统伦理与美国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企业高层管理者手中都有《论语》、《道德经》和《孙子兵法》等书,在日本管理界是一种普遍现象,这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这种魔力是如何造就日本企业高管的精英?

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企业根本定位

《论语》中云:“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大概是对企业最早的根本定位吧?也许我们能从我国百年老字号:“信祥和”、“全聚德”、“德发长”、“同仁堂”的名字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的定位及影响力。这些名字无一不把企业的生存与社会正当需求相结合;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否决开设的董事会议案,成为当代企业根本定位的经典案例。

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企业组织管理

《荀子・王制》中云:“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合群是人本能的心理属性,然而“分”是使群体变成现实稳定和谐社会组织的必备条件。“分”,就是从较大群体中继续寻求共性,不断的细分。如把企业以管理结构、组织结构和伦理结构等形式划分为小群体。近年来内地有着良好形象的私人企业,以及港、澳、台和东南亚知名华人企业,他们的管理理念及经营秘诀无不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基石。他们以以现代企业管理手段为前提,以“平均、宽容和仁爱”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这种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纳、认可并付诸实践。

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企业协调管理

《论语・学而》中云:“礼之用,和为贵。”又云:“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主张和谐,是儒家文化一向强调的中庸方法论于现代管理艺术中的重要启示,它提倡凡事需不偏不倚,“礼”是和谐的标准,始终注重大同稳定、和谐相处。孟子倡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民间的“和气生财”。“人和”精神早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一项基本的管理思想,鼓励员工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以期达到“统一思想,服务大局”的良好局面。邓小平同志处理“和”这个问题很非常高明,他主张不争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一国两制”就是息争求和的典范。

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企业管理方法――刚柔并济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传承过程中,一直提倡“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的控制之道,其精髓是为人处世、随和谦让。孔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主张处理实际问题时力求灵活运用、即“通权达变”。这就是当今国际企业管理中流行的“权变管理”。换言之,企业管理应遵循刚柔并济的管理原则,也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这样方能相得益彰。

五、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企业定位的根本――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孔子说:“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正是中庸之道的根本体现。

《中兴通讯――全面分散企业风险的中庸之道》一书,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兴通讯将中庸之道切到好处地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成就了中兴20年的成功。

作为“巨大中华”之一的中国通讯巨头中兴通讯,其企业文化因秉承“牛”文化闻名于业界,“森林原理”是中兴企业的认识论,而“低成本尝试”原则是中兴企的方法论。它不仅是东方价值观的体现,更是典型的中庸之道在中国企业中的运用。

中庸之道在日本企业管理文化也备受推崇,如松下公司致力实现中庸之道,主张以诚、宽和礼待人;反对折中和放弃原则,把社会利益作为重中之重。

我国知名企业海尔集团的管理模式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融合了日本管理模式和美国管理模式,即日本管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美国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髓=海尔管理模式。其中日本管理的实质也源于中华传统文化;而美国管理是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

六、职业经理人如何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

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高层管理者的自身品德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较好融入企业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职业经理人,作为现代企业运营“执牛耳”者,应当在借鉴吸收西方企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从企业生存文化需求为出发点,着手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奥妙,在提高自身管理艺术水平的同时,开拓性构筑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管理文化。笔者认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是职业经理人必须掌握的管理哲学。前者是对个人素质的综合要求,后者是一种战略思维。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于《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周易》又称《易经》,不但内容博大精深,而且智慧非凡。历来认为“易”有两层意思,首先“易”字本意是“鸟振翅”。其含义是“鸟只有不停地努力在高空中飞翔,才能飞得更高,才不会粉身碎骨”;其次“易”字衍生“变化发展”和“平等亲和”等意思,这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厚德载物是成就大事的必备条件之一。《孟子》中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作为职业经理人,最佳境界是德才兼备,其次是有德无才,最可怕的是有才无德。

“无为”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的主要精髓,其包括顺应天道,遵循自然规律的要求及有所作为的意思。职业经理人侧重于管理,笔者认为顺应天道更符合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特点和要求。

第二,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在《企业文化》一书的序言中指出:“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企业文化在国际企业文化交流中最具生命力。中国企业文化要发展、繁荣和昌盛,不但要吸收国内外企业优秀的文化,而且要继承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在融合中敢于创新,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做好两种文化的对接和超越。”职业经理人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如“企业关心员工,员工热爱企业”的企业文化理念充分反映了根植我国传统文化中“善”和“爱”的观念,“善”是我国佛禅的基本理念之一,“爱”是儒家所崇尚的基本理念之一。这样在将优秀传统文化恰当融入到企业中的同时,又满足了企业良好文化建设的需要。

第三,定期组织企业员工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据笔者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企业只有达到较高层次的员工才有机会获得公司组织、安排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及培训,基层员工基本上没有学习及培训的机会。笔者认为只有公司的基层员工具有了较高的国学修养,才能提高整个公司的形象,才能对该公司的宣传积极有效。因此笔者认为公司应该有计划地针对各层次的管理者及职员工开展培训,如针对中高层管理者主要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作用的培训课程,以提高中高层管理者的管理境界、管理理念与管理水平;对基层人员主要组织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等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熏陶,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提高员工的责任心与道德观念。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曾经说过,要使企业文化扎根久存,企业文化必须符合民族文化。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只有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科学、先进、高效的管理理念相结合,方能成就企业基业长青。

参考文献:

[1]刘刚.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林宜龙.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

[3]马银春,吴学刚.读三国学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120-313.

[4]唐药隐.儒家语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43-50.

[5]巨天中,李放.孟子智慧今说[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9:62-63.

传统文化精髓篇10

关键词:汉字书写书法教育教学策略

一、引言

书法教育及汉字书写是整个学生时代都直接或间接接受的一门学问。汉字及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理应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因此学校需要通过开设适当的课程进行针对性教育,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书法的博大精深,提升汉字书写修养。本文分析了书法教育及学生汉字书写现状,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策略。

二、写字和书法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校及师生的重视程度不高。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书法教育及汉字书写指导方面的课程往往很是匮乏,学校更多地将精力放在主要课程之上,甚至将英语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对于书法教育,只是语文课堂上老师附属讲授的内容或者一笔带过甚至忽略不讲。学校教师对汉字书法教育的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学习语文等传统课程的过程中不会对书法产生价值认知,导致学生对汉字的内含价值、蕴藏的精髓模糊不知。学生在整个教育阶段将更多精力放在专业课程之上,最终导致对中华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高。

2.书法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

这种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更多的书法教育由语文老师进行课堂讲解,导致老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很容易忽视这一部分,或者因为课堂时间限制不能涉猎更多书法知识,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干脆放弃不讲。或者部分语文教师本身对书法知识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了解,导致在书法知识缺乏的情况下放弃这部分教育。另一方面,书法教育内容更多地被安排在语文课本的附录或最后几面,如七年级上册的硬笔楷书、七年级下册附录的临摹、欣赏颜体书法等,将书法教育欣赏内容放在课本的最后附录很容易导致学生只是偶尔翻看并不深入了解的局面。

3.相关规范制度不够合理。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书法教育往往仅涉猎学生的书写及表达规范,国家社会对书法及写字的要求规范放在语文识字和写字环节中,对书法写字并没有做出具体有效的规范要求,导致学校在落实相关书写内容教育过程中只是按照宽泛的标准。这种制度上的不够合理导致学校领导及广大师生产生不重视书法教育的心理。

三、写字和书法特色教育策略分析

1.在相关教学过程中融入书法写字教学。

在书法教育并没有形成专门课程的情况下,学校应该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针对性改进。如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行恰当的灌输和教育,在写字过程中直接指导学生,规范学生的写字方式。另外,结合语文教学内容进行灌输传授。如在古诗词鉴赏或古典文学阅读过程中适当引入书法方面的教育知识,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书法相关知识精髓,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2.举办专门的书法专题活动。

在书法教育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专题活动教育。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识字写字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进行一些专题活动。如举办描摹书法作品的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汉字书写比赛中,并对书写规范及有特色的学生作品进行展览和鼓励;中学阶段,虽然学生的写字基本形成自身特点,但需要通过举办一些硬笔或毛笔书写比赛等活动调动学生的书写积极性。另外,可以举办专门书法专题教学活动增进学生对中华书法精髓内涵的理解及兴趣。

3.建设书法特色学校。

建设书法特色学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从学校领导、学校教师骨干、学校教师等层面进行教育重视,提升领导阶层对书法教育的认识,让学生对书法加强重视;二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对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模式,规定不同书写要求,让学校制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三是改变课堂书法教育方式,通过引进不同教育方式进行趣味教学,如在古文知识教育过程中进行穿插式教育,或者专门就书法知识定期举办班级或年级活动竞赛,从思想意识上重视书法教育;最后学校就相关制度规范进行具体化,完善宽泛空洞的制度。

4.营造浓厚的习字氛围,陶冶情操,增强教学效果。

(1)净化语言文字环境。为了营造浓厚的习字氛围,彻底净化语言文字环境,要求做到四无:校园内无不规范汉字;写字无不规范双姿;学生作业无涂擦痕迹;教师批改无潦草字迹。

(2)美化书法兴趣小组活动室,注意张贴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悬挂历代书法大师的肖像,陈列有关书法家碑帖、教师及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以陶冶师生情操,激发书写兴趣。

(3)定期举行师生现场书法比武大赛,每年举办一届“绣湖书艺”展示活动,激发写字能手的荣誉感和进取心,扩大社会影响。

(4)每年定期举行一次教师三笔字过关测试和学生硬笔书法三星级测试,教师达优秀级、学生达三星级的名单上光荣榜,教师颁发优秀级证书,学生颁发三星级奖章。

5.建立评估机制。

为了公正、客观地评价每一个教师写字教育工作实绩,制定若干评优制度,并制订具体的评比标准、办法。

6.建立“四项考核”、“六项评优制度”。

四项考核指:学生写字达标验收考核、学生参加各级书法比赛获奖考核、教师辅导书法特长生考核;各科教师对作业书写要求及工作实绩考核。

六评优制度指:写字教学评优课、写字教学优秀教案评比、写字教学课件设计评比、写字教学经验论文评比、写字教育先进个人(集体)评比、学生写字星级评比。

7.健全写字档案。

学校写字档案:有关写字教育的上级来文、通知、条例、简报等;有关写字教育文件,各种规章制度,评估材料,评优材料等。

教师写字档案:参加书法展的书法作品;每学期参加三笔字大比武的书法作品;每周写字任务完成情况和成绩记载;教师参加“三字过关”考试的书法作品等。

学生写字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归档。每生一本“我的写字展览室”,存放每学期一次的书法段位评定作品等。

四、结语

在当今学校教育过程中,需要积极响应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模式进行教学。素质教育需要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其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及传统文化修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书法教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理应受到广大师生家长的重视。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传授和有效讲解,鼓励学生进行书法创新。同时,学校应在书法制度管理方面进行具体并有针对性的规范,只有从制度管理到具体操作落实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完善,才能改善书法教育被冷落的尴尬境地,实现写字及书法特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金旭光.关于中小学生书法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02).

[2]谢剑雄.当代书法教育的理性思考及其未来发展[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4(20).

[3]慕金才,于继开.语文教师的书法教育责任与能力[J].宁夏教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