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1:57

社交媒体的看法篇1

运用多种终端获取新闻并进行多维互动正成为新闻消费新趋势,这将对新闻生产产生何种影响?请看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室主任殷乐的《多屏时代的新闻生产与消费态势》。

今天的舆论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群体分化严重、意见对抗激烈、热点迅速转化等,新闻人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自律能力等显得比以往更重要。请看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卞文阳的《全媒体时代的舆论特点与新闻职业伦理》。

唐宋两朝是我国古代新闻事业萌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的媒介批评情况如何?请看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正强的《唐宋时期媒介批评探微》。

社交传播的概念

在汉语里,社交顾名思义是社会交往的简称。但是,在社会暗语中,社交往往指的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会交际能力,甚至在上个世纪的十里洋场上海,交际花是有特定含义的。一般来说,普通人之间的交往很难被叫做社交,社交常常是带着台面的,换言之,就是有一定场合的,不管是鸡尾酒会,还是推杯换盏,都有某种公开性。如今有社交恐惧症的说法,有些人比较怕和别人交往,包括谈恋爱,还有与单位的领导相处。

社交传播可以说是人际传播的一种形式,指的是通过社交渠道进行的一种传播。过去我们说的社交新闻,通常是指道听途说的花边新闻,可以说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谣言,能够进入社交新闻视野的往往都是有一定社交渠道的人。比如,在一些报刊上,有专门的社交新闻栏目,一般是以传闻的形式出现,有圈子的色彩,这种栏目的主持人肯定有独特的交往圈子,所谓有人脉,多是以文艺界的圈子为主,因为文艺界名人多,小道消息吸引人。

社交网络出现以后,社交传播变成了显性传播。以前,社交传播是隐性的,几乎是一种抵制性传播,像人际传播中的一道防火墙,往往是对夸张传播的一种纠正。现在,社交传播有了主动色彩,人际传播里的熟人法则被颠覆,陌生人之间的人际传播成为可能,甚至出现了半生不熟的人之间的传播。

我们从新闻推送就能够看出一些社交传播的历史变化。新闻推送在初级阶段是比较招人烦的,因为是在网上。在新闻推送到了手机上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很多人会把推送来的新闻当做一种熟人之间的谈资,津津乐道。这一方面看出了网络和手机的某种区别,手机变成了一种贴身的伴随式媒介,另一方面,新闻推送也和以往新闻传播的“后篱笆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篱笆现象”说的是过去许多美国家庭在茶余饭后,太太们在房子的后篱笆边意犹未尽地说着一些有趣的新闻,这表明一些新闻的话题持续性比较强,同时,它也不完全等同于普通的人际传播,它还是和新闻有关。

社交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由传播者主导的传播,而社交传播更像是传说中的自媒体传播,在社交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身份很难辨认。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交传播容易让人联系到哈贝马斯说的公共领域,从早期的咖啡馆和茶馆,到今天的社交媒介,它们都代表着一定的场域。换言之,社交传播类似于一种场所传播,它的前提是必须有场所,只不过今天的场所概念已经有了一种虚拟的味道。这个问题有关传播的空间,在以往的观念中,基本上都是传播的时间在消灭传播的空间,而今天,情况似乎发生了某种逆转,空间传播开始挤压时间传播了,其中社交传播最有代表性。

我们当然没有必要美化社交传播的公共性,但是,应该看到的是,社交传播本身既有一定的私人性,又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可以说是一种私人化的公共性,或者说是有一些公共色彩的私人性。这一点在中国可能更引人注目,看看现在的微博和微信就能够理解了。

有一个问题特别能够解释社交传播的概念,这就是国家领导人开微博。美国总统奥巴马开了,他在第一次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就大张旗鼓地利用了社交媒介,以至于很多人说奥巴马是一个网络总统,言下之意是肯尼迪是电视总统,罗斯福是广播总统,再往前就是报刊总统了。无论是否领导人本人写微博,社交媒体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领导人的媒介形象,对中国领导人而言也是如此。领导者个人微博往往比官方的政务微博更有吸引力。说奥巴马是网络总统,不如说他是社交网络总统,社交传播对他的竞选活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社交媒体的崛起

社交媒体的异军突起无疑是这些年媒介发展中的大事,有了社交媒体后,传播的速度问题再度引起关注。比如说伦敦骚乱事件,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自下而上的传播在速度上会输给自上而下的传播,这就和传播工具有关。社交媒体使社会底层的垂直传播可以演变成扁平化,使得它趋向于横向传播,这几乎是纵向传播受阻后的必然反应。

伦敦骚乱让我们依稀看到了社交媒体的分众能力。过去,我们一直探讨一个问题,分众化是不是媒体的特征?或者分众化是否是媒体的发展趋势?当媒体分众遇到青年文化时,分众好像就有了内部化和细分化的特色,局部的发散的分众对抗的是整体的有秩序的分众。社交媒体似乎正在把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从传统媒体的分众模式中解放出来。

从大学的研究也可以看到社交媒体的影响,当很多学生把社交媒体称为社会媒体时,许多老师都有一种不大习惯的感觉,就好像当年很多人不习惯社会新闻的称呼。这当然有翻译上的适应问题,同时,也体现了新媒体的日新月异。即便是当初研究新媒体的专家也很难预见到社交媒体的今天,这恐怕不仅仅是因为很多研究新媒体的学者来自于旧媒体,也不只是因为新旧媒体的研究方法大相径庭,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我们是否还要坚持媒体的研究路径。说白了,就是我们还需要坚持用研究媒体的方式来研究社交媒体吗?

什么是研究媒体的方式呢?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媒体思维。在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很多研究者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用媒体中心论来研究媒体,媒体处于研究的中心,一切研究是都围绕媒体展开的。这种情况有几分像西方学者眼中的东方研究。我们在研究新媒体的时候,尤其能够看到这种偏向。比如,很多人觉得是网络自己想要媒体化,他们批评国内的一些网站经常想要靠近媒体,或者说是要做另类的媒体,言下之意是发主流媒体不敢发或者不方便发的东西。但是,网络的媒体性质并非自由选择,对此,网络更可能是避之唯恐不及。况且,媒体化并不是媒体的专利。当初有人批评凤凰卫视时用的也是此说法。

再举例来说,有网络以后,特别是有社交媒体后,很多人都会有一种感觉,就是既然谁都可能当意见领袖,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意见领袖呢?今天意见领袖已经跳出了传播学的专业概念,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传播链似乎是已经被打散了,意见领袖好像是越来越草根化,可以说,新媒体在反权威的同时仿佛也把意见领袖给反掉了。

那么,什么属于非媒体研究方法呢?或者说我们应不应该使用这样的方式来研究媒体呢?所谓非媒体研究方式,就是不把媒体置于研究的中心,可以采用社会学和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我们现在就经常看到这样的研究。比如,德国式的,还有就是一些非媒体圈子的研究者,他们是从自己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媒体,媒体在他们那里,只是一个有意思的研究平台。

人类的社交活动由于有了社交媒体而变得如虎添翼,在此之前,媒体只和大众传播有关,而人际传播变成了大众传播的附庸。现在,我们要问的是,社交媒体能完全复制人际传播的模式吗?看上去它几乎是十分完美地做到了。只不过不同的是,它在一个虚拟世界中完成了这个任务。这好像是一种复古,或者说是人际传播的复兴。差异是,人际传播的点对点有利于权威性,而社交媒体中的意见领袖则形同陌路,特别是在伦敦骚乱中,这一点似乎更是如此。

自从大众传播出现以后,人际传播就退居二线了,大众传播是第一落点,人际传播是第二落点。人际传播起的作用经常就是扩散大众传播的影响。而现在,情况发生了逆转,网络是急先锋,然后是关系传播,如今又到了社交媒体,这好像就是目前的新媒体链条。新媒体出现至今,我们好像刚刚看到一点曙光,也就是说:我们似乎一直都在面对一个不知道方向的庞然大物,现在开始有一点眉目了,如果说新媒体还算媒体,那么它仿佛正在朝着关系媒体的方向发展。所谓关系媒体,就是媒体从单纯的传播走向了复杂的人类交往,包括互动和社交,而社交媒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走向我们的。

从大的方面说,虽然我们可以把社交媒体划入新媒体,但是,新媒体毕竟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包括了网络媒体,也包含了手机媒体,确切地说,今天的大部分社交媒体都离不开手机。我们过去研究手机媒体的时候,通常有一个误区,认为手机媒体会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媒体形态,比如,手机报。尽管现在的手机新闻推送越来越有社交传播的味道,然而,社交媒体的最大收获还是在微博和微信上。这似乎意味着我们从电脑移动到了手机上,媒介的移动性更强了,传播场所更加变化多端,传播时间好像变得可有可无,媒介变成贴身工具了。

社交传播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第一个影响,就是社交传播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点。以前,很多人都认为最好的大众传播就是人际传播,但是,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就让人头疼了,因为大众传播是强势传播,人际传播是弱势传播,人际传播往往被视为第二落点传播,也就是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补充。有了社交传播以后,好像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可以被串联起来了,人际传播不再是大众传播之后的窃窃私语,而是和大众传播齐头并进。

在社交传播中,我们甚至于可以看到传者是如何向受者转变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受众怎样变成了传者,也就是所谓的自媒体。但是,我们可能忽视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就是传者也会向受者转变。在微博和微信上,这一点似乎很明显,记者来这里不仅仅为发新闻,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进入受众的管道,他们到这里来不是为了体验生活,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媒介生活。

第二个影响,社交传播让我们看到了一点公共领域的曙光。如果把微博也算成社交网络的话,那么,看上去社交媒体更像是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因为社交媒体兼备私人性和公共性,它们似乎是网络上的咖啡馆和茶馆,甚至微博和微信上的参与者的平均素质好像也高于通常意义上的网民。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作为一种学术理想被引进中国以后,受到很多学者的追捧。民生新闻嫁接公共新闻失败以后,一些专家寄希望于网络,但是,这种想法看上去更多针对的是传统媒体的不够透明,一旦考虑到网民的素质问题,包括公民的受教育程度,还有网络文化的某些扭曲,网络的公共领域依然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社交网络一开始在中国建立的时候,似乎不是作为传统媒体的对立物出现的,而是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它可以联通内部传播和外部传播,在改变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的同时,也在开辟着公共领域。

第三个影响,社交传播给大众传播增加了一些主动的色彩。比较而言,大众传播可以归入被动传播,也就是说,由于它的灌输性较强,因此,受众在接受传播的时候显得比较被动,可以选择的东西不多。而社交传播则是比较典型的主动传播,换言之,大部分社交传播的参与者都比较积极,他们身兼传播者和被传者的双重身份。

第四个影响,社交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复活了口碑传播。口碑传播在很长时间里已经被视为一种特别古老的传播方式,也就是说,它在大众传播的冲击下,看上去基本没有复兴的可能性。但是,社交传播改变了这种看法,社交媒体加快了口碑传播的速度,在以往的观点中,口碑传播之所以落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的传播速度非常缓慢。同时,社交媒体还创造了许多口碑传播的新空间,让我们感觉自己好像进入了一个新口碑传播时代。

第五个影响,社交传播对大众传播有去魅作用。大众传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最后一百米,这就如同电信的入户问题,最后一公里是关键,恰恰是在这个最后的环节上容易发生传播距离的倒置问题,具体说,就是越靠近受众的事情往往越不容易得到被传播者的认同,反之则容易得多。有了社交媒体以后,这个问题好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意见领袖和典型人物都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被议论纷纷的对象。

第六个影响,社交传播让大众传播变得更直截了当。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传播属于间接传播,虽然它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受众,但是,它主要是靠新闻记者来传递信息的,记者就是一种中介。这也是为什么记者的职业非常强调客观性的原因之一。而社交传播属于直接传播,它可以让领导人和百姓都直接面对自己的听众,意味着它可以绕过记者这道墙,使得传播者和受传者面对面。这似乎是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传播的游戏规则。

国家也可以变成媒体吗?在2013年中德媒体对话会上,德国汉堡大学的布克哈特教授说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他的意思是说在新媒体时代,国家变成了媒体。以往在报道层面,政府通常是信息来源。而现在他们似乎从幕后走到了台前,领导人个人和官方可以通过自己的渠道信息。

社交媒体的看法篇2

扩大覆盖面 提升传播力

社交媒体的优势,一是其拥有庞大的、精准的用户,二是用户间深度互动所带来的新闻传播面和覆盖面,而这些恰恰是传统媒体所欠缺之处。要利用社交媒体,首先是优势互补,将社交媒体的用户和互动引向传统媒体,扩大传统媒体的收看、收听和收视率。

200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宣誓典礼举行,近4000万民众通过互联网观看了Cnn转播的典礼画面,这一数字超过了单纯通过电视观看的用户数。之所以产生这样大的效应,是因为此次就职演讲的电视直播中融入了社交网络的元素。Cnn与Facebook合作,采用了“视频+更新信息窗”的方式进行就职典礼的报道:在Facebook网页左上侧的FacebookConnect嵌入了来自Cnn的直播视频画面;右侧是Facebook网友的个人状态信息,视频直播过程中,Facebook用户可以与在线好友边看边聊,交流看法,也可以在直播页面上即时评点。页面下方,则超链接就职典礼的相关信息和动态消息。据统计,有近2000万用户观看了Cnn与Facebook合作的直播页面,产生了100万条相关信息。从当天早上6点开始,Cnn对相关程序进行了20多万次更新,在线视频点击数达到1390万次。

“收视至上”是电视节目不得不面对的规则。要想把观众留在电视机前,电视节目必须把握住观众的需求,寻求观众的兴奋点,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让他们感觉自己是节目的一部分。过去,电视台采用短信、彩信、语音的方式,由主持人口播观众的互动内容,这种方式对于观众而言有延时性,也很被动,如果不是大型节目,互动的参与度就较低。时下,社交媒体成了电视节目亲近观众、收集反馈、聚拢粉丝的首选。

美国BravotV电视台与社交网站Foursquare达成一项合作协议,将BravotV电视节目与Foursquare的游戏活动功能相结合,希望观众在关上电视、合上笔记本以及停止收看Bravo电视节目之后仍能与之互动。而在这种合作中,Foursquare则是鼓励用户尽可能多地参与真实的生活活动。Foursquare是一个提供位置定位服务的网站,当用户处在某一个地点通过手机或其他移动工具连上Foursquare,就可以登入(checkin)该地点一次。登入次数越多,就能获得相应升级、地位、头衔、勋章和奖励。BravotV电视台利用了Foursquare的这种功能,节目主持人会在节目上提供有关活动位置的线索暗示,帮助观众赢得这些新徽章和奖品,具置将由Bravo电视台根据旗下热门电视节目来挑选,比如《真实主妇》、《百万富翁婚嫁》等在美国家喻户晓的电视节目。这样一来,既为BravotV电视台节目汇聚粉丝群,也让各档节目深入人心,让观众更依赖这些节目。

建立对话沟通渠道

社交媒体是web2.0的典型应用,用户是web2.0诞生的条件,也是web2.0发展的基石。传统媒体由于缺少与用户直接对话的渠道而总被认为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传播,所进行的议程设置由于传播的片面性也往往效果较差。社交媒体不仅能够在媒体与用户中搭建直接沟通的渠道,更重要的是拉近记者、编辑、主持人等与用户的距离,实现一对一的口碑式传播。

2011年3月以来,《纽约时报》采取了在线收费阅读的模式,但为了不使报纸的读者流失,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在社交媒体中开通帐号,将部分文章链接到那些社交媒体中,关注《纽约时报》的用户或粉丝可以通过Facebook、twitter链接进入其社交媒体来搜索并免费阅读新闻,也可以进行评论和交流。除了《纽约时报》外,美国大多数传统媒体都在利用社交媒体与用户直接进行对话:美联社利用Facebook页面要求读者分享对“9・11”事件的回忆,最后共收到100多条评论,完成了一个由众多回忆组成的袭击事件十周年纪念日的新闻报道;明尼苏达州亚历山大市的一家小型电台KSaX,因张贴张未经鉴定的路杀动物照片,其Facebook页面变得异常活跃。众多用户应邀帮助鉴别该动物并获得最终确认;密歇根州格林维尔的《每日新闻报》就地方性盗窃保护法执行情况向读者征询,进行民意测验。可以说,传统媒体利用社交媒体与用户交流已成为一种常态,也正在成为媒介融合的剂与助推器。

改造传统媒体

面对社交媒体的崛起与冲击,传统媒体虽然已处于衰落位置,但也不得不面对挑战,从被动观望到调整观念、思维和战略,通过积极利用来改造传统媒体,以适应受众新的阅读方式。

美国JournalRegister报业公司曾在2009年因无力偿还巨额债务宣告破产,但在以私人公司形象出现后,走上了与社交媒体融合的道路,“数字优先”战略使其成为美国“数字第一”的传媒公司。首先是利用免费的社交媒体获取相关内容再加工制作,不仅降低传统媒体的生产成本,还能调动用户的积极性;其次是创立了线下的“社区新闻室”,让本地区的住户到实验室享用咖啡、上网、讨论新闻、进行互动,甚至参加编辑会议,为报纸做出评价和决策建议,报纸对会议进行在线直播,观众可以通过聊天室或推特对会议的内容进行讨论或反馈。

社交媒体的看法篇3

关键词:多屏;社交;信息消费素养;沉溺

一、“见面不如闻名”:网络社交逐渐覆盖现实场景社交

社交软件是大学生多屏媒介的“标配”。调查发现,有将近九成的大学生在多个社交应用间“游走”,他们根据需要和特定场景来选择当下使用哪个社交软件,其中以QQ、微信、钉钉等最受欢迎。艾媒咨询分析,大学生群体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和展现自我,并在社交平台上与他人沟通交流,单一社交软件无法满足其自身社交属性[1]。这些社交软件定位侧重略有不同,都具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整合与分享功能,通过分组功能和权利设置,主用户在平台上可以清晰地将人际交友圈按照远近亲疏进行扁平化梳理,管理和沟通起来更容易达到目的。我们在调查中随机翻看了几位大学生的手机社交软件,发现每个人在不同平台上都有数十个不同社会关系的联系人分组,如班级群、兴趣群、密友群等;向不同的群组开放的权益也不同,如限制查看朋友圈内容的天数等。他们表示,社交软件中的分组使社交沟通更加轻松,在群组中的社交更有话语权。而不同社交软件的功能叠加交叉,渗透进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随时随地拿起手机就能与对方解决大部分社交需求,在一定层面上消解了“闻名不如见面”的实景社交必要性。传统观点认为互联网社交属于“浅社交”,缺乏了解深度,浪费大量时间处理信息泡沫,是低效和不可靠的。如今,这个看法显得有失偏颇。首先,大学校园“90后”乃至“95后”一代,恰是成长在互联网黄金发展的时代,很小就接触电脑、手机和互联网;其次,“90后”及“95后”中有较大比例的独生子女,相较于多子女家庭,与人相处的社交经验主要来自学校以及他们非常熟悉的互联网平台。再次,年轻人对新事物、新技术有敏锐的好奇心和快速接受度,他们在QQ、微信等社交软件功能的了解和使用上,远远超过“70后”“80后”。因此,社交软件的各项功能不断丰富与升级,带给他们的是使用便捷感而不是使用难题。最后,社交软件的开发市场体现了“长尾效应”,各类定位不同受众需求的社交软件不断推出和迭代,带给青年群体更多元的选择自由。在社交平台上,他们很快能够根据自身需要迅速找到“同好”,社交效率高,社交认同感油然而生。这些都使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天然带有对互联网的亲近感,与经历过报刊电视时代的“老一辈”人对互联网的质疑与观望态度迥然不同。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也反映出青少年对网络社交的态度:绝大多数美国青少年肯定了社交媒体的积极作用。被调查的743名美国青少年中,81%的人认为社交媒体让他们感到增强了和朋友之间的联系;71%的人表示社交媒体有助于展示自己的创意;69%的人认为有助于结交新的朋友和更多样化的群体;68%的人认为通过社交媒体在困难时期得到了朋友的支持[2]。2017年,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以及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的《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称,作为互联网核心用户的青年,73%的人通常每隔15分钟至少看一次社交软件[3]。可见在大学生群体中,社交软件的使用活跃度和忠诚度都是极高的,无论中外青年,对于多屏传播时代的网络社交都持有欢迎和肯定的态度。社交软件欢迎所有人,大学生栖息在自己喜欢的社交软件中,栖息在认同的价值观范围内,避免社交窘境和交往冲突,同时以此来创造社交火花。

二、从被动到主动:信息消费素养显著提高

信息消费素养是指公众需要具备更多的选择、判断与辨识的能力,包括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辨识、分析与判断能力。与此相适应的,信息生产素养也同样重要,即普通公众也应该负责地信息和言论、负责地进行信息再传播。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的内容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的活动,它通过对象征性的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环境,不仅制约着人们的认知行为,还能以此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由于多屏传媒已广泛渗透进大学生的生活,其内容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大学生对其所传递的现象的理解,进而通过传媒中的信息表征来理解自己。在此前提下,信息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建立对周遭环境的了解更依赖于电脑、手机等互联网屏媒体,这些媒体所呈现的信息构成了大学生所处的拟态环境。排除媒介因素,是否被选择、被认知、被理解和被传播则是大学生用户主观行为所决定的。一个人的信息消费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近处拟态环境,后者更容易对个人的具体认知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能够有目的的得到有用信息以及有能力鉴别有害信息,是信息消费素养的核心。社会在发展,各种法制法规日益完善,媒体传播日渐规范,在互联网“摇篮”中长大的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在不断提高。首先,大学生对使用多屏媒体作为信息检索和收集工具这一能力已经相当纯熟。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几乎所有的受访者在笔记本电脑及手机中都安装了信息类网络平台和使用软件,如各大新闻门户网站新浪网、新华网等;权威媒体的自媒体平台,今日头条、澎湃新闻等;专业资料文献网站,知网、万方数据网等。根据个人所感兴趣的内容不同,还有不同领域知识的智能软件被大家所喜爱,如知乎、豆瓣等。受访大学生反映,工具软件和平台提供了最新的新闻信息和最前沿的专业资讯,对专业学习、毕业设计和考研等方面有很大帮助,是必备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培养和锻炼了大学生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其次,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谣言等不实言论或有待考证调查的新闻信息的处理态度,也能体现出对信息的辨识、分析与判断能力。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且带有攻击性、目的性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政治人物、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调查中,受访大学生表示都见过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主要出现在微信朋友圈、微博、论坛等渠道。“面对这些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你会怎么做?”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表示,对于显而易见的谣言信息不予理睬,避免二次传播,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对于可疑的信息首先做到不盲目传播,并通过其他正规信息途径进行核实。大多数大学生会主动去判断和鉴别,不听信和传播谣言,只有极少数的受访大学生会选择中立或者相信。几乎所有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愿意在甄别网络谣言之后将正确的认知宣传给身边的人。这说明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行为越来越谨慎,更进一步认清了在多屏传播时代受众作为消息源前置的责任感,他们对于网络谣言的脱敏性在增强,对网络不实信息的鉴别力和免疫力都有了很大提高。随着国家法制的健全和各种媒体的正向引导,网络的发达和渗透使当代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工具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工具与伴侣:对多屏媒介体现出沉溺与依赖倾向

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0%,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30.0%,网民学生群体占比为25.4%[4],这个年龄段恰好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几年。大学生群体的网络使用时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大学生群体对屏媒体所产生的依赖与沉溺倾向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第一,在将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多屏媒介当作工具使用时,大学生表现出短时高频的使用特点。我们在调查中发现,87%的大学生平均每日借助多屏媒体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时长是体现依赖性的最直观元素。而在使用目的上,95.7%的大学生选择了获取信息,即学习知识和浏览新闻,且几乎每个大学生都在多屏媒体端装有信息软件,可见多屏媒体在此是作为学习工具使用的。除此之外,很多大学生提到生活中多屏媒体的工具性,如手机消费和支付功能、手机地图的指示功能、手机和电脑软件提供的图片和视频功能等。这些功能的指向性和目的性非常强,使信息获取便利易得,短时间就能达到目的,如乘坐公共交通、地图导航等。第二,在将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多屏媒体当作生活“伴侣”时,大学生表现出更为专注的沉溺。调查组曾向学生了解平时的生活娱乐方式,半数以上选择在网上看视频、玩游戏使自己得到放松;而在网络社交平台与朋友们聊天也是很多人的首选。艾媒咨询的《2018中国大学生在线休闲娱乐行为监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大学生最喜爱的手机软件冠亚军分别是社交通讯类和休闲娱乐类软件,与我们的调查情况相吻合。社交类软件用户粘性强,使用场景广,休闲娱乐类软件则承担休闲娱乐的主要作用。大学生长时间挂线网络社交软件,并且在多种社交平台共时使用,这直观体现了他们渴望交流的社交欲求。娱乐休闲为主的影音类软件也表现出强劲的“霸主”势头。据艾媒咨询数据,综合视频类软件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渗透率高达94.3%,新兴的短视频软件也深得大学生的心,渗透率迅速达到80.7%。这些软件不拘一格的包容和新潮的使用感、巨大的流量和网红效应,正符合当代大学生乐于展示自我、自主观察世界的青春风貌。本次调查中,大学生群体对抖音的认知度达到100%,相当部分学生是抖音这类软件的忠实用户,还有不少学生在直播平台上自己制作视频,体验到了演员和创作者的乐趣。艾媒咨询公司得出结论:网络制式变迁和移动互联网发展,使影音、游戏等休闲娱乐类软件在校园市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1]。我们认为,大学生群体对休闲娱乐类软件的喜爱和沉溺不仅是时间成本的付出,更多是心理上的认同和亲近。

四、结语

社交媒体的看法篇4

很多批评人士认为,企业一窝蜂地在社交媒体上烧钱不过是在填一个无底洞。不过我认为,这些矛盾的数字却说明了另一个问题:社交网络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同时企业也正不遗余力地跟上。虽然企业正在通过社交网络接触更多受众,也正在看到日益增加的好处,但持续变迁的社交媒体图景使得获得持续的成果,以及衡量这些成果,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

2015年,社交媒体变革的步伐注定会进一步加快,但对于企业来说,现在与以往存在一个重大差异:主流社交媒体为了生钱,正在想方设法使企业能更轻松、同时更富有成效地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同时,随着各种工具的不断涌现,追踪社交媒体支出的成效,甚至衡量每一条微博的收益,也会变得更加简单。

简言之,2015年是企业利用社交媒体的成效更容易显现,也更不容易被忽视的一年。现在就让我们透过“水晶球”,看看明年的社交网络会给企业带来什么。

在Facebook上搞营销将花费企业更多的钱

你们公司的Facebook主页已经有了几千个粉丝,所以这意味着每次你更新内容的时候,都会有几千人看到,对不对?错!在Facebook专用算法的限制下,每条营销内容大概只会接触到一个品牌16%的粉丝。不过奥美公关公司的研究人员今年年初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6%左右,可能还会进一步下跌。该报告的作者马修曼森认为:“Facebook等于是说,可能有一天,营销内容的‘自然触及人数’可能达到零。”

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首先,用户的消息流中,涌入的内容只会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每条营销内容被看到的概率也会越来越低。与此同时,Facebook还在鼓励企业使用它的付费社交广告,它所触及到的用户要比企业的普通内容多得多。这些所谓的“原生广告”就像普通的Facebook消息一样,会直接显示在用户的消息流中,而不是像传统的横幅广告一样显示在网页边缘。

这对2015年的企业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要想在Facebook上做好“微营销”,企业可能要在付费社交广告上砸双份的钱。与此同时,企业还会把鸡蛋往其它的篮子里放几个,比如twitter、instagram甚至是中国的微信等等。这种广撒网的方法虽然对Facebook的未来发展不利,但对于企业来说不失为触及不同人口群体的好办法。

如果“微营销”真能促进销量,我们还会看到更多的工具

在twitter或Facebook上有几千个数丝,或者在instagram上收集几万个“赞”来秀一下虚荣心,的确不是很难的事。但它们如何转变成销量和收入?一直到现在为止,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都被规避掉了,企业在社交媒体上砸了那么多钱,只是基于“曝光度”和“注意力份额”等空泛的术语。

但是这种情况也正在迅速改变。很多新工具正在涌现,它们给社交媒体营销流程带来的精确性,就犹如上一代衡量工具之于网络销售流程。首先,有一些分析工具已经能够指出哪家社交媒体最能吸引流量和点击率(比如我们公司使用的uberVutool),并且会记住你正在发送哪类内容(文字、图片还是视频),以及你的目标群体是谁。这些应用可以自动规划消息的发送时间,使它们在一天中最佳的时间发送出去。同时它们不仅可以报告有多少人阅读了你发送的内容,还可以反馈这些读者的相对影响力。

将这些工具与Googleanalytics和nimble等社交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它可以记录客户在社交媒体的互动情况)结合在一起,企业就有可能追踪到,所有这些“微营销”的内容如何转变为企业网站的访问量,甚至可以追踪到有多少人联系销售人员,或者直接通过网购渠道购买。最后,我们就可以明白一条特定的微博可以产生多少实际的销量,带来多少真金白银,而不是想当然地猜测。

社交网络将与商业联系得更紧密

今年11月,Snapchat公司推出了一款叫做Snapcash的产品,由此成为北美第一家允许用户通过消息向其他用户转账的主流社交网络。该服务使用的是借记卡信息,而且至少目前为止还是免费的。一旦它存储了你的信息,你就无需再次输入,只需要在手机上点点划划,就可以把钱轻松地从一个账户转到另一个账户。

随着移动支付大战的升级,其他社交网络可能很快也会如法炮制。事实上,今年10月的黑客事件显示,Facebook已经悄悄地在其备受欢迎的messenger应用程序上嵌入了一个隐藏的支付功能。如果该公司将其激活,该应用的5亿用户就能互相转账了。

不过,这种点对点支付还只是一个开始。预测这种功能即将向商家付款开放,并不需要很大的直觉跳跃。这反过来将为社交媒体潜入电子商务世界铺平道路。打个比方,零售商可以以推文或微博的方式发送特定产品的信息,而消费者只需在手机上点一两下就完成了整个网购流程。实际上这种社交媒体与电商的“合体”已经发生了——目前Facebook和twitter已经开始对“购买”键进行beta测试。

另外,对于商家来说,通过社交媒体接受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转账,比接受信用卡支付更有诱惑力,因为信用卡支付每笔都要收取2%至4%的手续费。随着社交网络开始参与越来越多的金融交易,用不了几年,Facebook和其他社交平台有可能会推出比传统的信用卡体系更廉价易用的交易系统。

客户服务:社交媒体与手机齐上阵

航空、互联网、有线电视以及许多其他行业都表示,把客户服务搬上社交媒体后,给他们带来了显著的效益。消费者的满意度之所以会增加,是由于社交媒体的客服体验更加人性化,同时也比“800服务电话”或通过电子邮件联系更加方便快捷。由于对话基本上都是公开的,因此有合理的理由发牢骚的顾客往往会获得更好的待遇,同时企业如果处理得当,也会很快在社交网络上得到认可。

但这些好处也可能成为负担。很多客户信息非常敏感,不能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讨论。另外有些问题比较复杂,很难在140个单词的微博里完全解决。当然,也不是每家公司都想把不体面的事情公诸于世。不过,一些新的产品正在整合电话服务和社交媒体服务的长处,同时还能减少潜在的负面影响。

明年有可能出现的一个新功能,就是所谓的“推文回电”链接。比如一个顾客通过twitter反映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一家公司就可以发送一条单独的链接。点开该链接,用户会得到一个单独的电话号码,可以直接联系到能够解决问题的某一位服务代表。一旦通话结束,该号码就会失效。

通过这种办法,用户既能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快捷的响应时间,又能享受到传统电话服务的隐私与全面性。另外企业可以继续提供独立的电话服务,以解决那些通过低成本的社交渠道无法有效解决的特定问题。

最大的社交媒体创新或从“后门”而来

云计算改变了软件和技术(包括社交媒体)进入企业的方式。过去一切都是it总监说了算,但是现在,所有部门的员工都在积极寻找能让他们的工作做得更好的应用和服务。很多应用使用的免费增值模式使用户可以免费使用一些应用或服务的基本版,也使用户能更容易地试用新产品。这些云工具一般更加直观也更易用,就像Facebook和其他消费型应用一样(这种趋势又被叫做it的“消费化”)。

社交媒体的看法篇5

【关键词】社交网络;语言学习;英语教学

【abstract】nowadays,Socialmediaisplayinganevermoreimportantroleinpeople’slife.asameansofcommunicationwithlanguage,socialmediamayactuallybringpositiveeffectsifitisusedoncollegelanguageteachingandlearning.inthisarticle,theauthorlooksintothedevelopmentofsocialmedia,itsinfluenceoncollegelanguageteaching,challengeandpossibilityithasbroughtabouttocollegelanguageteaching,thepresentandfutureuseofsocialmediaincollegeenglishteaching.

【Keywords】Socialnetworks;Languagelearning;englishlanguageteaching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在当今社会以及人们生活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越来越与网络紧密结合。而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接受度都走在了社会的前沿,对于社交网络(socialnetwork)以及社交媒体(socialmedia)更是毫不陌生。为了证明这一点,作者随机抽取了浙江省三所大学六个班级(其中大一新生班级为两个)的267名学生进行了对社交媒体与社交网络熟悉度与使用程度和频率的初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从未听说过社交网络与社交媒体的人数为零,而手机或电脑当中没有安装社交媒体软件的人数仅为2人。事实上,大学生对社交媒体与社交网络的了解与使用程度之高势必给高校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势必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并带来新的契机。

1社交媒体的兴起

社交媒体与社交网络,是人们用来创作、分享、交流意见、观点及经验的虚拟社区和网络平台。社会媒体和一般的社会大众媒体最显著的不同是,它使得用户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和编辑能力,并得以自行集结成某种阅听社群。社交媒体能够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呈现,包括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流行的社会媒体传播介质包括了blog、vlog、podcast、wikipedia、Facebook、instagram、twitter、Google+、网络论坛、Snapchat等等。(维基百科)从其诞生至今,社交媒体一直是人们生活中语言和交际的重要载体。1971年,人类第一封电子邮件诞生,其缘起就是为了方便阿帕网(aRpanet)项目的科学家们互相之间分享研究成果。1991年万维网(worldwideweb)成立,也是基于伯纳斯・李(timBerners-Lee)创造的“超链接”传输方式,他早在1980年就开始构建超文本在线编辑数据库enQUiRe项目。在大家耳熟能详的Facebook、twitter之前,类似的同学交友网站有Classmates,早期搜索引擎有,博客工具有Blogger和LiveJournal。因此,追溯起源,社交媒体已有约40年的发展史,但其真正意义上变得炙手可热,却是在近十几年之间。比较为大家熟知的facebook和twitter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instagram于2010年。就国内比较流行的社交媒体来讲,qq出现于1999年,而微信则是2011年。这十几年来,社交媒体的流行无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密不可分。地铁上、餐厅里、最明显的是大学校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低头族,面对面坐着的朋友或者是同一个寝室的室友已经日益习惯用社交网络代替实际生活当中的种种交流。在调查当中,267名学生当中有47%的人每天查看社交网络的次数达到10次以上,有73%的同学曾经在课堂上查看过社交网络留言或信息。从如此数据中不难发现,大学生对社交网络的依赖无疑为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2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对大学外语教学提出的挑战

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社交媒体的流行所带来的首先无疑是一种冲击。而当前的调查也表明,对无论是学习者还是教学者来说,社交媒体目前在学习或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无疑在更大程度上还是作为学习的干扰者。在对267名学生32名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分别有43%和62%的学习者和教学者认同社交媒体在未来的学习和教学中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现有的情况来说,大部分的教师(71%)和学生(83%)却认为现今尚未看到社交媒体在语言学习当中发挥明显的积极作用。更有一部分老师在对开放式问题的回答当中表达了对学生沉溺于社交媒体的担忧,直言学生对社交媒体的过度关注已经干扰了课堂注意力的集中。

3国内外有关社交媒体应用于语言学习的研究

时至今日,国内外的语言学习研究者已经不同程度的意识到了社交媒体在社会当中的流行程度,并对其可能对语言学习产生的促进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一些研究在理论上指出了社交媒体在语言教学当中可能起到的作用。Lara和Gilian例举了国外一些有代表性的社交媒体,从技术法、生态法、心理语言学以及社会语言学等方面分析了社交媒体应用于语言学习的可行性,并探讨了社交媒体在实际应用于语言教学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Lara&Gilian:2016)。陆方匆约霸君从交际法和内容教学法出发,提出社交媒体的一种形式--微博可以对语言学习起到促进的作用(陆方矗曾君:2011)。户晓娟在其《大学英语教学中微信软件的应用探究》一文中也提出,微信这一社交媒体在语言教学当中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兴趣、并能突破地点上的限制,促进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在激励学习者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户晓娟:2014)。而在朱晔的《论社交媒体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也论述了社交媒体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时效性、交互性、激发性优势明显,并能够很好的促进一些任务型、交际型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进行协作式学习(朱晔:2015)。然而,这些文章角度不一,或纯粹着眼于理论,或是只探究某一社交媒体的可行性应用。

4社交媒体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势和可行性

就作者看来,社交媒体在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当中的合理应用有着不可否认的优势。首先,社交媒体的流行以及学习者对社交媒体的熟悉和喜爱程度无疑可以更好的激励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社交媒体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既涵盖了文字,也兼容了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语料,这使得学习的内容不再单一,交流的方式也更加灵活。其次,社交媒体使得学习与教学交流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和时间,同时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学者的协作和互动更为频繁方便。此外,社交媒体的使用极大地有助于目的语的输入和输出,同时通过与同伴、教师及其他母语者的意义协商可以检验输出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习者对于目的语语言认知的构建。再者,利用社交媒体的学习可以算作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的运用学习,从此种意义上来讲,语言学习更是一个有意义的协商过程。同时,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语言学习的形式能够以不同的话题或活动为中心,通过对特定的话题,如文化、艺术、历史、经济、科学等内容的学习获得语言交际能力,有助于学习者通过使用真实的语言完成真实的任务。

5社交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现有的和未来可能的具体应用

目前,国内基于社交媒体的外语学习与教学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交互性的在线学习平台

目前,国内几个比较大的教材出版或外语学习机构已经推出了一些在线学习平台或引擎。利用这些平台或引擎,学习者可以进行在线的自主学习。同时,这些平台或引擎可以进行线上留言、答疑、讨论等等。这些引擎和平台的使用,将纸质教材搬上电脑,并很好的与一些视频音频相结合,丰富了学习资料的多样性和吸引力。同时,借助这些平台,教师可以任务、更好的监控并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就其缺点来讲,这一类平台或引擎严格说来与社交媒体还是有着巨大的区别。首先,这些引擎或平台基本依托于电脑,大部分对浏览器和播放器有着自己的要求,学习者无法做到随时随地学习。其次,这些平台或引擎更适合个人学习,就交际来说,功能不强、互动性较弱,因此社交媒体的优势并没有得到明显体现。

2)学习公众号

这类应用的好处是受众人数较多,信息或知识的比较及时。但其主要目的是信息,针对性沟通不明显,对于知识的阐释不够全面,常常是只着眼于点而忽视了面,对于特定知识和技能的强化较为薄弱。

3)Qq或微信群

目前很多学习者会议班级为单位建立qq或者微信群,但据调查显示,这类群起到的作用基本是信息或任务。就线上交流来讲,因为教师和学习者上线的时间可能不尽相同,因而同一时间参与交流的人数常较为有限。

除了以上的几种常见的应用,作者认为,在未来,社交媒体可以以更多样的形式更广泛的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例如:

1)建立专门的学习社交媒体组群

教师可以建立学习专用的社交媒体组群,这个社交媒体社区可以和日常生活的社区区别开来。教师可以组织学习者就某一主题独立发帖,并鼓励其他学习者进行评论以及互动。

2)利用虚拟社交媒体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利用社交媒体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评论、课堂讨论等活动。当然课堂教学当中所展示的内容可以是经过教学者设计、符合教学需要的,也就是说利用社交媒体的形式引起学习者的兴趣,请学习者对图片、视频进行简单的描述、评论等,使学习者参与到语言、知识、观点、文化等的讨论当中,从而锻炼并提高语言的使用能力。

6结语

社交媒体作为语言交流的载体,将其应用到语言教学当中可谓是适得其所。然而,不论应用的方式如何,教师的引导都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规避在应用过程当中任由其娱乐性盖过了实际对语言学习和使用的锻炼和促进作用。当然,更不能因噎废食,而要因势利导,使之对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LaraLomica,GillianLord.“SocialnetworkingandLanguageLearning”.inFionaFarr,Liammurray,ed.theRoutledgeHandbookofLanguageLearningandtechnology.Routledge,2016.

[2]户晓娟.大学英语教学中微信软件的应用探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1).

社交媒体的看法篇6

关键词:社交媒体;社交媒体营销;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092-02

进入21世纪,社交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经营和生活消费方式。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中国社交媒体用户超过3亿人,中国的社交媒体也超过了2000家,它们的形式从论坛、贴吧、SnS(社交网站)到新兴的微博各不相同,而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也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不同角色。

社交媒体营销又名社会化媒体营销,就是利用社会化网络、在线社区、博客,或者其他互联网协作平台和媒体来进行营销、公共关系处理和客户服务维护及开拓的一种方式。一般社会化媒体营销工具包括SnS社区、论坛、微博、博客、图片和视频分享等。

一、社交媒体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1.传播方式的不同。传统媒体中,不管是报纸、电视还是户外广告,企业的产品信息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强迫性的、单向性的传播,无论你是否喜欢,只要你接触到这些承载着信息的广告媒体,就只能被迫接受。而社交媒体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性和交互性,你可以关注自己想看的信息,取消不愿意看的,而且可以直接与企业、广告商和其他消费者相互沟通交流。

2.传播内容的不同。由于传统营销渠道一般需要支付大量的广告费,传播信息内容主要是针对产品本身的特性和功能展开。而社交媒体营销中,每个人所接受的信息根据每个人所关注的程度和所在的社交圈而定,而且社交媒体中所宣传的内容可以是和产品本身有关的,也有可能是和企业文化、企业活动、企业管理者有关的,更能够很好地调动消费者的主观积极性。

传统营销和社交媒体营销的区别还表现在多个方面,笔者在下表作了对比:

二、社交媒体营销的Swot分析

1.优势。(1)门槛低。社交媒体并没有对使用用户做出任何限制和条件,这就意味着任何个人和企业都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之上注册并进行使用。(2)传播快。通过转发和分享,在社交媒体平台之上的信息可以迅速传播,扩散速度很快。(3)互动性。较传统营销方式而言,社交媒体营销是一种沟通、交流、辩论,甚至是一种思想火花的碰撞,使得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更加立体化、多维化。例如微博营销具有极强的互动性,为企业开展口碑营销、情感营销、危机公关奠定了基础。(4)成本低。社交媒体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营销方式,较传统的广告媒体而言,价格、成本低廉得多,因此,企业应该重视这个新生事物,并将其纳入企业营销体系。

2.劣势。(1)容易被埋没。社交媒体的门槛低导致了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数量的庞大,所以那些内容单一,营销活动乏味,期待短期效益的营销手段很难看到利益回报。(2)企业对社交媒体营销不够重视。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没有对微博用户进行市场细分,分析出潜在客户,挖掘出消费群体。由于社交媒体的发展尚处于成长期,用户需要引导来参与活动,然后产生互动需求。当前中国多数企业还处于观望状态,对社交媒体营销不够重视,更没有将其纳入到企业的营销战略体系中。

3.机会。(1)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多,社交媒体营销前景巨大。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网民数达到5.64亿。中国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已达3.4亿,拥有全球最多也最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群。据调查,人们在社交媒体网站上所花费的时间占所有在线时间的30%,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2)中国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平台功能的逐步完善。随着其功能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利用社交媒体这个平台。对个人消费者来说,社交媒体有可能进一步成为他们的个人消费门户。(3)企业创建社交媒体认证账户可以提高权威性。企业通过官方社交媒体和用户沟通,由于公众对其信任度较高,因此既可以增加用户对产品的了解,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

4.威胁。(1)网络平台不够完善,阻碍社交媒体营销的发展。网络安全是开放性的网络营销方式健康发展的前提,与国外相比,目前中国社交媒体营销的网络平台安全性存在一些问题,网络平台还不够完善。(2)缺乏互联网监管,阻碍社交媒体营销的发展。由于用户信息自由化,言论中容易出现虚假信息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这不利于社交媒体平台的良性发展,会使公众对其信任度降低,一定程度上对社交媒体营销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社交媒体营销的策略

1.企业营销策略的整合。(1)选择正确社交媒体平台和目标客户。由于社交媒体数量较多,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社交媒体平台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企业和品牌需要根据目标人群选择合适的社交媒体。例如快消品,具有庞大的人群基础,在微博、SnS平台能够有效地与目标受众进行沟通。对于汽车品牌,那些来自于好友的体验分享,更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消费者聚集的SnS平台,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汽车品牌的传播者。微博的互动性比较强,较为适用于那些亲民的日用消费品的品牌和企业;以人人网为主的SnS网站则比较适用于那些以展示为主,需要构建小众人群的品牌忠诚度的品牌和企业。另一方面,公司应该制定有效的在线营销策略来接近和吸引消费者。社交媒体在促进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沟通非常有效,利用新型媒体鼓励双方对话,鼓励消费者对品牌提供反馈,企业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消费者对自己产品的建议和要求。(2)注重产品内容的和更新。由于社交媒体具有随时共享信息的特点,所以在平台上信息的内容必须有一定的筛选和控制。企业要仔细研究信息的展现方式,不能随意堆放毫无兴奋点的垃圾信息,过度的垃圾信息容易使用户产生厌恶。而有“兴奋点”的信息会让消费者愿意回访你的网站,这也使营销人员更容易链接到它。(3)结合企业的公益性宣传。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企业的非商业性社会活动,有助于加强产品品牌的认知维持品牌的忠诚度和客户关系。当今社会,因为工艺的进步,“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消费者面临非常多同样是质量好的品牌的选择。(4)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社交媒体主要的风险来源于账号安全、企业官方所的信息内容以及企业员工和相关个人。首先,来源于网络传播的大量病毒和木马使得个人信息被盗且做商业交易,很容易形成虚假消息风靡社交媒体的情况。如果企业在营销过程中不注意账号的安全性,社交媒体营销的风险就会显著加大。其次,企业官方的内容也很容易造成风险。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和调查信息,很容易造成用户的反感和集体抵制。再次,企业员工的不当言行也很容易造成一定风险。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都会发动自己的员工参与社交媒体的营销之中,这也导致了一些员工可能成为风险的导火索。每一个员工的社交网站账号就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他们的言论也部分代表着企业的表达,所以规范每一个企业员工的账户使用和言论使用也是当务之急。

2.社交平台的建设和整合。现在手机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完全能够支持社交媒体的第三方应用。依靠单纯的社交媒体平台文字、图片的信息已经显得单调和呆板。Google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搜索引擎巨大的商业价值,而社交媒体正是这些搜索引擎密切关注的站点。“关键词”是借助搜索力量的一种最基本手段,它能对目标受众和品牌知名度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关键词的设定要能围绕公司的业务中心创造出吸引人的、更新及时的关键字,要随着市场的变化、消费者视角的变化以及产品的变化而进行及时地更新,这样才能有效通过搜索方式提升“品牌存在”的价值。

3.政府积极发挥监管作用。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急速增长,尤其是使用用户的范围扩大,越来越多的信息安全问题和网络信息的“垃圾化”、“虚假化”,造成了很多企业和个人很难获取正确的信息,不利于企业进行社交媒体营销,也不方便用户和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政府应当加强对信息传播的监管,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控制谣言及虚假信息的传播,成立相关的信息监督部门打击网络造谣,对于网络散布虚假信息的商家和个人进行处罚。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开发,增强网络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雁.中国社交网站的盈利模式优化[J].中国电子商务,2010,(5).

社交媒体的看法篇7

首先,和BYoD的趋势类似,企业社交同样得益于it消费化的大趋势。来自CnniC的数字表明,到2012年上半年,中国社交网站用户数增长至2.51亿,网民使用率为46.6%。社交网站正在从不同的维度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企业。另据一份来自iDC的预测,企业社交软件的市场也将由2011年的800万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4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42.4%。这充分显示出企业软件供应商对于企业社交的良好预期,去年一年,从iBm、Saleforce到微软,都花费巨资收购与企业社交相关的企业,充实到自身解决方案里。

从《2012iBm全球Ceo调研》看出,业绩出众的企业对开放性的重视程度比业绩不佳的企业高出11个百分点。企业内部的开放性集中体现在企业内社交网络的构建和运营上,而这就属于Cio的职责。itValue社区就it社交化是否靠谱做投票,结果显示,有82%的Cio认为it社交化是一种靠谱的趋势。

其次,Cio利用社交媒体可以给公司发展带来种种红利。国内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开始利用社交媒体招募人才,比如无线网络提供商enterasys,其首席营销官Valaafshar非常直接的表示:“传统简历已死。社交媒体才是你的新简历”。从企业外部的社交媒体到企业内部的社交网络之间,Cio还能发挥那些优势?techtarget前专栏作家,1610公司创始人ScottLowe分享了他经验:

联系他人共享想法。公司正在使用的社会化媒体工具提高整个组织的通信流,并没有采取电子邮件的手段。在这种方式中,企业充分利用内部的社会媒体工具汇集来自整个组织的想法,即使当该组织遍布全球。通过利用社交媒体的原则,首席信息官们推动全公司的团队可以很容易地使用社交工具协作。

实现业务目标和成效。一些公司都在使用社交媒体工具增加销售、使公司更快地成长,并将它作为一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里更具有竞争力的手段。

业务增长和提高生产率。在最近的一次社交媒体的商业调查里,几乎每一个评估方式超过75%的受访者认为社交媒体工具对最终商业上的成功和持续提高生产力将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指标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表明两组之间有清晰的校准。

那社交媒体对Cio的个人职业发展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Cio通过外部的社交媒体(国内如新浪微博、国外如twitter)可以接受到大量行业资讯,并在互动中结交更多的同行,这对Cio的未来职业发展颇为有利,而且,通过对社交媒体个人主页的更新维护,也是个人品牌塑造和完善的过程。在国外微博客twitter上活跃着大量各行各业的Cio,这里有一份twitter上值得关注的50位Cio列表,感兴趣的读者不妨了解下。

社交媒体的看法篇8

编者按: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媒介融合之势日渐突出。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当代传媒教育拓宽了思路,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媒体环境下,传媒类高校转变传统教育理念、突破办学体制壁垒、开辟传媒教学新领域、掌握教育主动权,成为其教育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南京师范大学面对媒介新技术的挑战,在传统教育理念支撑下,开辟了当代传媒教学新领域,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与国内、国际知名高校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注重国外先进培养理念的借鉴,在融合中寻获机遇,打造出新时期传媒高等教育的全新品牌。本期我刊记者有幸采访到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顾理平院长,他执着严谨的学术精神和长期坚守的工作热情,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近顾院长,感受他卓尔不凡人格魅力的同时,体悟全媒体时代我国传媒教育的新发展。

顾理平:男,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法学研究专家,是教育部全国卓越新闻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委员,我国大陆新闻传播法学拓荒者之一。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闻侵权与法律责任问题研究”等科研项目近十项,在《当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开设学术研究专栏,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新闻法学》《新闻侵权与法律责任》《隐性采访论》等个人学术专著九部。多次担任江苏省运动会、江苏大学生艺术节、江苏中外大学生艺术节等重大活动文艺晚会的总撰稿,获评全国及省市各类新闻、散文、影评奖项近百次。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顾院长,您好!欢迎您做客我刊访谈栏目。受新媒体影响,我国高校在教学模式及办学理念上较之前有很大的转变和创新,请您谈谈贵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转变与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顾院长:你好,很高兴接受贵刊采访!2015年是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20周年,而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历史则已长达51年,培养了5000余名毕业生。从2005年开始,为适应社会发展及传媒行业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的理念和做法包括这样一些内容:顺应新闻传播业发展的新要求,我们确立了“造就顺应媒介融合趋势,有思想、有创意的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树立学之态度、立勤学之精神、培用学之能力”,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厚实基础。这一理念具体分解为“一二三四”的思路,即:确立以学生自主创新“一个核心”;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维支撑”;强化学、研、产“三位一体”,做到技能学习、创新训练和社会服务贯通;树立发展观、整合观、互动观、职业观“四种观念”。

根据上述理念,我们对新闻传播各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了重新规划。打破专业壁垒,整合教学资源,将各专业课程及内容设计成四大模块:公共基础型、专业方向型、综合模拟型、创新拓展型,形成“四级递进”的培养结构。突破时空束缚,贯彻开放理念,实施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实现学科内部开放和传媒业界开放,打造“两翼开放”的共享空间。顺应个性发展,融通媒介形态,进行“立体复合”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的多元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宽口径就业。

为了增强教学活力、提升人才质量,我们加强了与业界的合作与融通:将新闻生产流程引进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课堂内,聘请传媒业界精英担任兼职教授和业务导师,充实师资队伍,优化教学内容,对接传媒实践;课堂外,通过与媒体共建实践基地,进行嵌入式教育和实训,培养学生具备与社会真正接轨的知识体系、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

在服务社会生产过程中培养人才,提供高水平专业产品。倡导“依托科研活动,带动教学创新”,将学生参与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规范化、制度化,鼓励学生开展实践创新训练,为政府、媒体、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咨询、形象设计、调研报告、宣传产品等,将实践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既达到科研反哺教学,又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记者:融合发展是我国高校当前发展的基本态势。贵院很注重与国内甚至是国际上知名高校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学术合作交流情况以及这些学术交流合作对贵院的学科建设及学院发展有何促进?

顾院长:在办学过程中,我们既倡导埋头干事,也注重抬头看路。埋头干事,就是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奋力前行。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已跻身“全国新闻传播教育第一方阵”(方汉奇教授语)。与此同时,我们也敏感地意识到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带给新闻传播业的革命性影响,充分意识到融合发展对我们事业发展的影响,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首先,我院通过教师的访学进修机会,去境外著名新闻传播院校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我们先后有多位教师赴美国的北卡罗莱那大学、弗罗里达州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进行访学;其次,也强调与国内著名新闻传播院校的交流合作。目前,我们有多位教师参与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大学的一些科研项目。另外,还通过举办各种高层论坛、研讨会或学术讲座,拓展学术视野,例如2014年举办的首届民国新闻史高层论坛,我们邀请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著名的新闻传播研究专家共近100人进行学术交流与研讨。仅2014年一年,我院就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唐绪军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复旦大学童兵、李良荣教授、台湾世新大学副校长陈清河教授等一批著名学者来校开设学术讲座。这些专家学者在学术交流之外,还从宏观和微观不同角度,对我院的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建言献策,我的体会是:金玉良言,长期受益。

记者:贵学院与英国斯特灵大学签署了合作培养研究生协议,贵学院在复合型传媒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措施或方法?您作为教育部全国卓越新闻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委员,依您看,西方国家在传媒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顾院长:合作中开拓眼界,融合中寻获机会,在人才培养中,我们十分注重这一点。除了英国的斯特灵大学外,我们还和奥地利的萨尔斯堡大学签署了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协议,近年来每年都有3~5名研究生去那里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访学。2015年,我院又与台湾世新大学签订了合作培养研究生、本科生的协议,双方将互认学分。下半年,预计有30名左右的学生将去那里进行为期半年的交流学习。除了与这些大学合作培养学生外,我院在研究生培养中重点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第一,关卡前移,选好生源。在研究生招生阶段比较重视知名高校(985高校、211高校)保送生的接收,目前接收的保送生已超过录取计划数的50%。保送生在本科阶段优异的表现会让他们在研究生期间获得更大的发展可能;第二,团队培养补足养分。优秀的导师固然可以指导出优秀的毕业生,但团队的合力一定比单兵作战效率更高。所以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强调导师为主,团队协作,所有的导师是所有研究生的导师,所有研究生也是所有导师的学生,学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求教于任何一位导师;第三,论文写作融合项目。这里的项目包括两类:研究生自己申报主持的各级各类项目和参与导师们的项目。这种方法让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既有科学性,又有紧迫感,收效明显。在本科生培养中,我院严格按照如前所说的“四级递进,两翼开放”的教学体系,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多年的追求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界和业界精英,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唐绪军教授、中国新华电视网总编辑兼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陆小华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副院长崔保国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苏宏元教授、江苏省记协主席周世康先生、新华日报社社长周跃敏先生、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兼省政府新闻发言人肖泉先生、凤凰传播集团总经理周斌先生等。

基于中西方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有共通之处,也有各自的措施和追求,彼此取长补短,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坚守专业主义精神,这是中外所有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共同的任务。

记者:您被誉为我国大陆新闻传播法学拓荒者之一,我国新闻传播法学领域最早的和成果最丰富的研究专家之一,您能给我们谈一下如何界定这个学科?面对媒体融合发展,新闻传播法学问题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顾院长:首先,新闻传播法学是一门独立的有自身学科体系的学科。和任何一门科学规范的学科一样,新闻传播法学有其独特的学科体系和既定概念内涵,这也是一门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同时,新闻传播法学具有鲜明的交叉学科特点。顾名思义,新闻传播法学具有新闻传播学和法学的学科背景,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它的背景又不仅限于这两门学科,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甚至哲学等都是它的学理依据和科学背景。总体而言,新闻传播法学是新闻传播学之下的一门子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探讨新闻传播活动中各个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问题。其最主要任务是为我国的新闻传播法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学理支撑。

众所周知,作为我国新闻法治主要内容的新闻立法,从提交全国人大讨论到目前已逾30年,其间风风雨雨起起落落,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又再次成为热点问题之一,但一个基本事实是,迄今为止我国的《新闻传播法》尚未出台。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层面探讨中国《新闻传播法》迟迟不能出台的原因,我认为,理论储备的不足是其中的关键一条。新闻立法从宏观上涉及到诸多权利义务的平衡问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广泛领域,也涉及到诸多敏感问题,这些问题在法律条文中如何明确表达,只有在理论上、学术上探讨成熟以后。而这种理论的、学术的探讨主要仰仗新闻传播法学。但一个客观的现实是:中国大陆的新闻传播法学初创并被人们重视的时间也就二十余年,诸多在新闻立法中可能遇到的难题,还未从理论上获得科学合理的解释和支持,这也当然地导致新闻传播法的相关条文难以有准确的规定。我一直认为:理论研究应为法规和政策制定提供支持,而非法律和政策制定出来后提供解释。前者是理论研究者的社会职责所在,后者是新闻从业者的宣传任务。新媒体的发展和媒体融合的趋势,为我国的新闻传播法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但是,新媒体也好,网络世界也罢,所有的这些都不是独立于现实世界的世外桃源,人们在虚拟世界的一切言行,依然要受到现实世界政策法规的调控规制。所以,新闻传播法学研究者未来的重要任务,除了从宏观上继续关注新闻传播活动中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外,便是关注网络法治,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和公民的权利义务关系问题,防止新类型侵权行为的发生。

记者:如今,社交媒体日益活跃,这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对社会产生某些负面影响,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我国的相关规章制度应该怎样管理新闻媒体?

社交媒体的看法篇9

此次大会专门设置了以“新媒体趋势”为主旨的论坛,邀请了来自国际公关协会、万博宣伟、人民网、安利、时空视点和慕亚集团旗下Brandtology品智的专家,展开了精彩的演讲和讨论。在此我们总结出以下讨论的热点,为大家浅析在社交媒体时代,公关行业所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新媒体双向传递特征带来全新机遇

所谓“新媒体”时代,最大的变革在于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递的特质。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上,信息的双向传递创造了品牌与受众的直接互动。这种距离的改变在很多公关营销团队眼里,是黄金的机会。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经典的案例,一些内容的策划在几乎零成本的条件下,短短几天内转化为热门的网络话题。然而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动辄几百万投入的传播项目因为忽视了新媒体传播的特性,收获甚微。

媒体变革并不意味着公关原则的改变。万博宣伟提出的ContentFusion概念描述了公关传播的主线,即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介,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诉说故事内容,从而将品牌阵营和用户阵营有效的联系起来。在新媒体公关中,这一宗旨并没有发生改变,不同的是“倾听”与“对话”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双向传播所带来的改变。倾听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声音,是创造互动的第一步,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步。这直接导致了建立互动价值的低效,和客户品牌传播的不确定性。

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信息准确性与声音权重

“倾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媒体监测,在社交媒体时代被公认的最大挑战有两点:第一,信息的准确性;第二,声音权重的衡量。我们曾听过这样一个略显大胆的预测,即未来五年内将有80%的新闻稿由计算机撰写。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传统媒体内容的局限性。而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网络语言的更新速度和数量远超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仅凭计算机抓取技术和关键字判断,很容易造成大量的无关信息被纳入“倾听”范围,掩埋实际的用户声音。因此人工判断结合数据抓取自动化,是媒体监测的首选。这样无论从内容相关性还是情感判断方面,都能保证最高质量的声音收集。

新媒体危机如何应对

在回顾了公关行业在社交媒体中的机遇与挑战后,我们还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难题,危机应对。在这里专家为我们带来正反两个案例。Brandtology品智首席运营官刘伟良先生首先分享了一个客户的反面案例:今年年初,世界著名的奢侈品牌D&G在香港购物中心海港城的店面,因禁止港人拍照,引发网络热议,在短短三天内被热炒,由一个独立的冲突事件发展为地域歧视话题,最后导致上千人前去店面集结拍照,要求该店公开道歉。在整个事件中,D&G显然忽视了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自始至终没有通过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声明,反而是海港城在第二天才迟迟出面道歉。可见该品牌既没有做到在第一时间听到用户声音,又没有对话题转移做出应有的预测和应对。

相比之下,麦当劳的3.15事件可谓利用微博进行危机公关的经典成功范例。万博宣伟中国区董事长刘希平详细分析了整个传播过程:麦当劳三里屯分店在今年3.15活动中被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在信息公布后不到一个小时,麦当劳通过官方微博了简短的声明:第一,承认问题严重性;第二,确认三里屯分店的个别问题;第三,向消费者致歉;第四,做出改进承诺。在短短140字的致歉信中完美涵盖所有重要信息元素,表达清晰到位。并之后几个月积极地开展了“参观养殖基地”等一些列活动,成功地“转危为安”。4月统计表明麦当劳三里屯分店竟然奇迹般地没有受到危机影响,营业额还增长了4%。

由案例讨论专家们总结了新媒体危机应对的几大原则:

1.公关危机5S原则没有随新媒体发生实质改变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显示,在过去三年中,网络舆情的数量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而就微博本身,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60%。那么媒体平台的变化是否意味着危机公关原则不再适用?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把危机比作爆炸,那么舆情就是火药桶,而社交媒体只是导火索,而不是危机本身。所以重视人心的变化依旧是危机公关最核心的理念。

从专家讲述的两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实在社交媒体时代,危机公关的5S原则并没有发生实质的改变。我们熟知的譬如时间第一,承担责任,真诚沟通等依然是值得遵循的黄金法则,但是新媒体带来的一些新特性,却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如果没有善加利用,社交媒体会将品牌引入“塔西陀陷阱”,即一旦失去用户的信任,不论做什么都会被用户质疑(公信力丧失)。对于这点,社交媒体的张力远超以往任何一种传播平台。

2.重视社交媒体的多波动性与媒体平台转移

首先,从社交媒体的特征来看,危机来源的多样性和不对称性是显而易见的:每一位用户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再次体现了传播的双向特征。单独的用户可以与品牌直接对话,可以利用媒体造势,升级话题。其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从来源上看,记者的新闻线索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尤其是微博。从话题上看,传统媒体是网络舆情升级的必经传播介质。第三,新媒体的多波动性:传统媒体的危机话题波动次数以1到2次为主,而在新媒体我们甚至能看到5到6次的话题波动,某些事件表面上已经趋于平静,但因为社交媒体的挖掘再次复燃。

3.做到倾听“三种”事实真相,掌握传播节点与跨界监测

社交媒体的看法篇10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章编号】1000-9817(2008)07-0654-02

【关键词】大众媒体;时间安排;人际关系;儿童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种社会化过程。通过社会化,个体逐渐获得社会活动必需的品质、价值、信念及被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过程。皮亚杰认为,同伴交往的重要性超过儿童与成人的交往,甚至可以弥补早期亲子关系的损失。

大众媒体是现代人们社会化的重要介质。儿童可塑性强,大众媒体提供的各种人生理想模型,直接、间接影响着儿童社会行为和同伴关系。因此,大众媒体对儿童的社会化,尤其对其同伴关系的影响,已引起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于2006年5-6月对上海市某小学27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探讨不同同伴关系儿童接触大众媒体的时间。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抽取上海市某小学四、五年级6个班278名小学生,经瑞文智力测验,智力分布正常。其中男生146名,女生132名。

1.2方法

1.2.1同伴关系类型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用学生评价调查问卷(thepupilevaluationinventory,pei),让儿童对同伴进行提名,如“你们班里谁是好领导”,“谁打架”或“谁喜欢单独玩耍”等。将提名按Coie等[1]提出的标准,把学生划分为受欢迎型、攻击型和退缩型3种类型。

1.2.2大众媒体分类依据形式分为3类:(1)看电视、听广播;(2)看书;(3)玩计算机。

1.2.3学生日常接触大众媒体情况让家长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写出他们在6周内每天在大众媒体上花费的时间。家长、学生调查同时进行。家长问卷上有详细的指导语,由学生带回家请家长填写,完成后收回。学生调查由研究者直接到各班指导完成。

1.2.4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软件录入,分析方法采用构成比、方差分析和χ2检验[2]。

2结果

2.1儿童不同同伴关系分布由表1可见,攻击型人数多于受欢迎型和退缩型。其中女生受欢迎型多,男生攻击型多,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8,p<0.01)。

2.2不同同伴关系儿童每天接触大众媒体时间表2显示,攻击和退缩型儿童每天接触大众媒体总时间多于受欢迎型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9,p<0.01)。攻击和退缩型儿童看电视、操作计算机的时间明显多于受欢迎型儿童。

2.3不同同伴关系儿童对不同媒体所用时间分配由表3可见,受欢迎型儿童看书时间所占比例比操作计算机多;攻击型、退缩型儿童则相反,退缩型儿童47.5%的时间在操作计算机,只有10.2%的时间在看书。3组儿童接触不同大众媒体时间的比例分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7,p<0.01)。

3讨论

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大都发生在与学校相关联的活动中,为其进入社会成为合格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影响因儿童所在学校及个人经历而不同[3]。

当今电视和计算机网络对儿童的影响已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且其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如我国从1997年到2006年,网民从62万增至1.23亿,其中少年儿童占有相当数量。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20世纪60年代研究发现,与成人相比,儿童对暴力镜头的模仿有更大的倾向性[4]。通过这类模仿儿童逐渐形成具有攻击倾向的行为方式,伴随他们的是频繁的同伴冲突,因此他们很难在同伴中获得良性互动。低质量的同伴关系使他们很难得到来自同伴交往的社会经验。本次调查发现,退缩型和攻击型的儿童在电视及计算机上花费的时间明显多于受欢迎型儿童。提示过多地接触电视和计算机可能增加了儿童自我封闭的趋势[5],影响儿童同伴间的正常交往,削弱了学校在同伴关系中的良好作用。

调查还显示,书籍作为大众媒体的一种,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与电视和计算机不同。受欢迎型儿童看书时间最多,书中学到的知识可以通过提高社交能力获得更多的同伴接纳。美国凯泽家庭基金会的一份调查显示,长时间看电视或操作计算机对儿童阅读能力有严重影响。阅读能力主导了图书的选择;同时,读书的频率与语文能力存在正相关[6]。阅读能力好、读书频率较高的儿童,由于其突出的语言能力,他们在社交在中准确地表达想法、清晰地理解他人意图,与人交流得心应手,而这些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更稳固的同伴关系。斯坦福大学萨拉•迈尔斯博士的研究也显示,一至三年级阅读技能较低的儿童,到三至五年级后他们同伴较少。可见书籍作为大众媒体的一种,对同伴关系有较积极的影响。但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尚不能得出大众媒体影响儿童的同伴关系的结论。

4参考文献

[1]CoieJD,DoDGeKa,CoppeteLLiH,etal.Dimensionsandtypesofsocialstatus:across-ageperspective.Devpsychol,1982,18(4):557-570.

[2]倪宗瓒.医学统计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1-62.

[3]郭伯良,王燕,张雷.班级环境变量对儿童社会行为与学校适应关系的影响.心理学报,2005,37(2):233-239.

[4]曾凡林,戴巧云,汤盛钦,等.观看电视暴力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35-37.

[5]翁晖亮.当心孩子患上电视孤独症.中国社区医师,2005,21(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