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复习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2:23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篇1

关键词:历史;复习;兴趣;融会贯通

一、引言

每年中考一完,总有学生抱怨:为什么我的历史成绩比别的同学差了那么多呢?其关键就是学生在初三历史复习过程中没有认真地复习,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初中历史内容比较多,知识点覆盖面广,需要学生认真去疏理各专题的内容,找出它们的联系。而中考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分析能力要求也比较高,这就对历史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该如何去复习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提高历史成绩,抓好初三历史的复习,就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二、教学复习体会

1.运用“知识树”的形式进行详细复习。在九年级的总复习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总复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知识树的复习方式,是学生对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基础知识进行复习的有效手段。学生用本节课或者本单元的关键词作为知识树的总树干,根据这一关键词语不断地进行添枝加叶,由一个知识点向多个知识点扩散,让本单元的知识点都跃然“树”上。学生以关键词作为一个中心,不断回忆所学到的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巩固了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复习的兴趣,最难能可贵的是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们的历史归纳能力得到了提高。

2.联想法。如果在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进行联想式扩充复习,将许多相似的知识点进行链接复习,这样学生将会在一次复习过程中掌握多个知识点的知识,而且还会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南京条约》的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联想与之相似的条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联想到《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教师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总结这三个条约的相似性以及这三个条约签订的内容与意义等。学生在这个复习过程中,发现这三个条约都是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不公正的条约,正是这三个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问答法、讨论法。学生对知识的复习过程是对已有知识的再一次学习,但是对于许多学生而言,他们常常不喜欢复习,或者经过一轮复习根本没有起到任何效果。一方面是由于对历史知识的复习是学生对已有的旧知识的复习,学生常常误以为自己已经有了很好的把握;另一方面教师经常采取的方法或者是填鸭式的总结讲授,或者就是大量的题海战术,学生常常对复习缺乏兴趣。针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增加历史复习的生动性,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师生对答法,这种方法是针对学生自己复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和自身抓不住复习的重点而设置的,教师通过有代表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4.比较列表法。对相似知识点进行比较复习是历史复习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如果在对比的基础上,还可以绘制出对比的图表,学生一定能将这两个问题熟记于心并灵活运用。例如“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复习过程中教师就引导学生复习其原因、领导阶级、革命动力、影响等方面,学生通过对比,将这两次相似的革命牢固地记了下来。

5.成立学习小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在组织学生复习时总要在班里成立学习互助组:每四人为一个小组,设一个小组长;每四个小组为一大组,设一名大组长;大组长由课代表负责。教师的任务是布置复习任务、指导学习方法、维持课堂秩序;小组长的任务是检查本组学生的学习效果;大组长的任务是检查小组长的学习效果;课代表的任务是检查大组长的学习效果。由每个检查者制作检查情况一览表,记录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由课代表将检查情况汇总后提供给教师,以方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这种方式分工明确、任务清楚、环环相扣。检查者既是学生又是“老师”,检查时劲头十足、非常认真。被检查者不再因面对教师而感到紧张、害怕,也显得从容自信。再加上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与其综合素质评定挂钩等措施,学生的劲头就更高了,课堂学习氛围明显提高。

6.将重大事件的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历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对每一个重大事件进行简单的结构设计,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教材和梳理历史知识脉络。一般要让学生掌握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作用、影响等。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的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红军长征、解放战争以及世界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都可以用此复习方法。如可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整理如下:根本原因:19世纪末2o世纪初,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开始: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交战双方:同盟国一协约国。转折: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结束:1918年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性质:这是一场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掠夺战争。影响:略。

参考文献

[1]祁相明,“友善用脑”让初中历史复习课更有效,教育教学论坛,2010/22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篇2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阶段历史的考察方向、命题方式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试题在主观上具有灵活,生动,直观的特点,大都通过生动的情景设置,以及文字或是图表的形式呈现,在问题设计上,特别注意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切入,同时还会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何正确的把握中考方向,科学有效地开展复习,取得最理想的复习效果。下面就个人点滴经验谈一下粗浅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G623.4

把握信息,明确目标。

1.进入初三复习阶段,我们要认真学习,仔细研读《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中考强化训练》。对考试内容、要点,考查的深度、广度、难度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指导学生复习时才能够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2.深入研究往年各地市的中考题,尤其是本地区的中考试题。因为虽不可能考重题,但试题的考查方向、试题特点、考查的知识倾向性都无疑会对我们中考的复习工作指明一个方向

3.注意积累一些时事性的知识,热点性的问题,做好与历史知识的接合,及时通过历史知识渗透给学生。

二、集体研讨,实现共赢。

1.集体备课,群策群力。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学校教学成绩的好坏,绝不是一两个老师的问题,而是团队精神的体现。加强交流研讨,共同命制平时的练习题和质量检测题,进行质量分析,学情交流,探讨改进措施。达到统一进度,统一难度,统一练习。(现今由于班级数额较少,很多老师都是带一个级部,我们可与初一初二的历史老师多交流,,因为他们对中国史部分的把握更有感觉)

2.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研讨与交流。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树立大学科思想。基于此,中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加大了学科间共性问题的考察。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教研,尤其是与政治科老师的交流合作,因为热点的问题,他们最有发言权。

三、理清历史线索、形成知识网络

我们仔细地对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进行了梳理,大概有100多个考点。但如果在复习中只是一个个的过考点,知识将是支离破碎的。我们得让学生清楚考点具体在历史线索中的哪一位置,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这就需要构建知识网络,形成专题。(在“计划周密,安排有序”一栏中将重点说明)

四、对学生要授之以渔,加强复习方法指导。

复习中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复习方法,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会复习、会应考。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个新理念我们都清楚。但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有时就忘了。特别是由于时间紧,容量大,觉得学生速度慢,就包办代替,讲的太多,导致老师累,学生乏,效果不好。有一次让学生写复习建议,有一个学生说:“老师给我们留点时间吧,你也别太累了。”这句话对我启发很大,我决定应用教师的“懒”来换学生的“勤”。有时测验完,让学生互相批改,学生也能通过改别人的试卷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教给学生的复习方法,使他们知道如何把握历史知识要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复习的“主人”。、

善于总结规律,提高记忆效率。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善于总结,找规律,找特点,对比记忆(我们平时的专题复习就是这种方法的应用。)

五、关注社会热点,注重社会联系。

“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是学习历史的一个主要目的。近几年我们枣庄地区的中考试卷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当今社会与世界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所以关注热点问题是备考的重要内容。这个热点可以归纳为两大方向“一是当今的热点问题:比如金融危机,大陆台湾的关系变化,考察。第二就是周年记的问题,例如:2008年,值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市中考试题就考察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问题。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次中考试题就考察了行中国成立的相关问题

六、计划周密、安排有序。

我们历史学科复习备考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课时少、时间紧、知识量大。这就要求在复习备考中,要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做到计划周密,合理有序的安排复习进程。复习可分四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侧重于都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以市编大纲为依据)注重双基训练,理清历史线索。中考题千变万化,不变的是基础。命制试题的立足点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点,传统的双基仍是历史考试的重点。只不过在考查方式上有所创新而已。所以第一步就是夯实基础。在复习中引导帮助学生以“考纲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掌握最基本的史实,按照单元过关、讲练结合的方法。理清每一单元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及关键史实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2.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使学生构成知识网络,把孤立的历史知识依据内在的联系,形成专题,且在对比的前提下加深对专题性知识的深入理解,扎实掌握,升华突破。在这一阶级段的复习过程中,我们可把世界历史分成:近代化进程,世界战争,科技革命,社会主义运动,经济发展,世界格局的变化,文化等几个专题。中国史分成:侵略与抗争史,抗日战争史,社会主义建设史,现代化建设史等几个方面。这样我们把看似庞杂的历史知识,形成串、连成线、织成网,使学生以几大板块为总抓手系统的的掌握知识。

3.第三阶段,加强对学生进行模拟题的训练,这个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应动脑,多动手。收集,编制。既科学,灵活,多变又考试标准的试题,通过大题量的训练,使学生更加深入、全面的掌握历史知识。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积累科学丰富的做题经验,提升做题技巧,从而笑对中考。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篇3

【关键词】开卷考试;中考复习策略

十二五期间,本人主持了一项市级立项课题“开卷背景下初三历史复习课教学策略研究”,本课题旨在研究中考历史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三历史复习课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如何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在不伤害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把握开卷考试的规律,指导学生高效复习,节省学生学习时间,在中考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并为高中阶段更好地学习历史打牢基础。

通过两年多的行动研究,课题组初步总结出开卷考试总复习教学的十项策略。

一、复习进度规划的两个策略

策略一:夯实基础求全面。2011版历史课标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教学“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市中考历史的难易度比例是8:2:0,充分说明夯实基础的重要性,所以复习尤其是首轮复习时,务求全面、扎实,不能挂一漏万。

策略二:首轮“过书”要扎实。因为是开卷考试,课本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资料,首轮复习的教材梳理,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时间再紧,也不能削减首轮复习的时间。

二、三大复习课型的六种教学策略

总复习阶段有三大基本课型:课本复习课、专题复习课、试卷讲评课。

1.课本复习课的常用策略

策略三:时序性和主题性相结合的框架策略。2001版课标打破时序,突出主题;2011版又恢复时序,但未抛弃主题;在老教材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将两者结合起来。比如中国史部分按照时序可以划分为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而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特点,复习时两者结合,先明细单元框架,梳理每一课的基本线索,然后再仔细温习课本,帮助学生系统地回顾所学知识。

策略四:因生而异、因班而异的互动策略。课本复习课很容易枯燥乏味,伤害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为了保证复习课的高效,有必要增加互动。互动既可以是师生互动,比如有效提问;也可以是生生互动,比如小组研讨,小老师带着大家复习等。如果学生预习充分,对复习内容比较熟悉,互动可以多一些;如果学生对课本比较陌生,但课堂秩序良好,可以少一些互动,老师充分讲授,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因班而异,讲求实效。

2.专题复习课的常用策略

策略五:新颖性策略助学生融会贯通。专题复习时,学生对教材内容已经比较熟悉,此时要突出线索,重视古今中外的纵横比较。如果一味重复单元主题,毫无新意,则不能对学生的有效复习提供帮助。所以要从学生未曾关注的角度切入,有更大的视野,实现跨单元乃至跨课本的整合,让学生有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中外改革之比较、中外思想史梳理、三次科技革命比较等等。

策略六:超链接策略助学生触类旁通。网络中的超链接可以让我们不断从任意兴趣点跳转,而专题复习中可以从一些兴趣点进行超链接式跳转,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在不同知识体系之间建立起多种多样的链接,从脑科学的规律看,这样做更容易唤醒记忆。

3.试卷讲评课的常用策略

策略七:基于数据统计的典型选讲策略。上课之前要对学生的试卷做充分统计,统计出每题的正答率,错误较多的题目还要梳理典型错误。这样选讲的题目就特别有针对性,能真实发挥考试和讲评的实际作用。

策略八:基于审题、答题能力培养的分析策略。部分学生开开卷之后反而迷茫,不知道如何提高历史成绩。他们的问题往往在于审题不清,答案不规范。在讲评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审题能力的提升,指导学生顺着命题者的意图答题。比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是要从两个角度回答,一个从材料出发,一个从课本出发,如果只答一点,就不符合题意;比如“中美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变化”,就要回答从敌对到走向正常化,答出从什么到什么的变化过程。

三、整理与使用复习资料的两个策略

策略九:多搜集、少印发。书店和网上的历史复习资料是海量的,教师要认真研究,仔细甄别,做好精选、精用,以减少学生的重复学习时间。

策略十:查教材、不冲突。在2011版新教材出台之前,现在仍然是一标多本,我们搜集来的很多资料是基于不同版本教材编写的,其整体体例乃至部分知识点的表达与本市所用教材未必一致,不能轻率使用,人为增加难度,造成毫无必要的困惑。在选编练习时更要注意这一点,要保持印发资料的前后一致性,不能彼此冲突,让学生无所适从。

【参考文献】

[1]崔允t主编.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篇4

关键词: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复习策略

开卷考试是指在规定时间内,考生可以翻阅教材

等来解答试题的考试。开放性命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而且能考查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开卷考试的意义

开卷考试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方法之一。具体而言:(1)有利于减少死记硬背,减轻课业负担,培养创新性思维。(2)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没有现成答案,学生不会作弊,可以考出真实成绩。(3)强调对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改变“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学方法。(4)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去阅读课外书,开阔视野。

二、开卷考试的弊端

1.使学生产生了许多错误认识

(1)学习态度极不端正。初一、初二是闭卷考试,导致多数学生认为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学不学无所谓。(2)不需要记忆。学生试卷答案驴头不对马嘴。(3)答案在书上能找得到,故许多考生考试前不用心复习课本。(4)资料比教材更好。六本教材让学生感到很困难,所以许多学生考试时只看资料。(5)一见题目就翻书,浪费许多时间。

2.对历史教学和教师不利

开卷考试使得历史课堂纪律较差,教学效果也较差,实施绩效工资后教师切身利益受到影响。

3.导致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困难大增

初中开卷到高中闭卷的变化以及课堂教学的变化,使得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重重。初中历史是开卷考试且分值很少,学习停留在了解的层次,很多学生应对考试就是划重点抄笔记,且不需理解也不需记忆,因为只要记得在哪本书哪一章就行了。到了高中,在高考和新课改夹缝中的历史教学和初中相比差别很大,造成学生无法适应,教师也感到教学压力增大。

三、开卷考试的复习策略

1.消除思想认识误区,端正复习态度

由于受到开卷考试表象的迷惑,许多学生思想松懈,认为学与不学一样,反正可以抄。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思想认识,它不仅与实行开卷考试的初衷背道而驰,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把思想上的误区消除,才能有效提高成绩。教师要告诫学生,开卷考试注重的是考生联系现实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做铺垫,根本就谈不上能力的

提高。

2.夯实基础,熟悉课本,梳理基础知识

基础薄弱的考生翻书时间过长,题目难以做完,如果能熟记史实,将会大大减少翻书时间。要想能用最短时间找到知识点位置,加快解题速度和提高答题质量,这就要求考生对教材非常熟悉。建议多看教材目录,在复习到某个知识点时让学生比赛,看谁最先在教材中找到,指导学生将教材目录与内容结合使用。梳理基础知识时,课前对照中考考纲的要求,在知识框架上空出重要知识点,提前将讲义发给学生,让学生课下查书填写。上课主要是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强调知识要点。

3.找准结合点

要找准材料新颖的时政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进行专题复习。

4.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

(1)合理安排时间。对需记忆的内容作出概括,分散记忆。早晨的时间适宜背诵,晚上的时间适宜思考。(2)不理解的不能死记硬背,要向教师请教,多重复几遍。(3)搜集一些记忆方法来帮助记忆。(4)要养成经常复习的好习惯。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篇5

关键词:初中学困生形成原因转化策略

在学校教育中,由于学生群体层次来源较复杂,其早期所受的家庭教育不尽相同,容易在教学过程及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上的差异性,体现在日常表现及阶段考核中就形成“优等生”、“学困生”等概念。初中阶段是学生知识体系逐渐构筑成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着重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转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研究意义。

一、学困生基本概述

在学困生这一概念的表述及界定上,业界定义较多,学者对学困生的表述及界定多是出于不同的理解角度,而学困生之一教学及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本身具备一定的复杂性,由此使得学困生概念种类较多。

一般而言,在学困生的认知上,业界普遍采用以下表述:学困生是指无智力上的明显缺陷,受各种原因的制约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一种能力水平较低、学习成绩远远低于大多数学生群体的特点的学生群体[1]。初中历史学困生是指在历史学习中存在学习困难、历史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学困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落后性并不具备长期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由学困生向优等生的转化。

二、初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初中阶段学科内容带有一定的系统性、综合性,同时也具有相当程度的复杂性,学生在由小学转入初中时,由于课程体系的变化,容易在学习中遇到多方面的困难。一般而言,初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初中学困生的突出特征是在基础知识储备上不足,导致其无法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内容加以融汇,由此导致学生在新知识接收上出现一定的困难,长此以往,不利于其知识结构的完善,使其感到学习枯燥乏味,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初中历史课程来讲,由于其涉及众多的历史史料,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存在一定的隔阂,学生在学习时学习动力有所欠缺,学习效果不明显,初中历史学困生数量逐年增多。

其次,初中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两方面的制约影响增加了学困生形成的几率。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群体往往难以一视同仁,对优等生及学困生的关注力度有所不同,导致学困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受损,由此导致学困生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的恶性循环。对于学生来讲,其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运用不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缺乏探究思考的意识及主动询问的态度,在学习成绩的压力下,会极大地损害其学习的兴趣及动力。

最后,外部因素的影响是导致初中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因素。所谓的外部因素影响,一方面来自于学生的家长,学生的家长知识层次不高、教育方式较为落后、家庭关系不够和谐时,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另一方面源于社会环境,如社会中出现的读书无用论等思想,极易诱导学生走入学习误区,挫伤其学习积极性。

三、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探究初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自觉主动性。

初中学困生尽管形成原因较多,但具体到课程教学,学生缺乏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是导致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初中生在思想理念及学习能力上都处于一个过渡期,其思维逻辑能力较之小学阶段提升较显著,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这一思想特征及学习规律,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切入点,提高其学习的自觉主动性。

例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在讲述建国时期的历史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音视频,如《义勇军进行曲》、《开国大典》视频纪录片段,从视听两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降低历史学困生产生的概率。

(二)转变教育理念,丰富完善教学方法。

初中教师应树立一视同仁的教学理念,摒弃原有的以成绩分数划分学生档次的观念,秉持教育平等、学生共同进步的新的教育思想,注重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及热情,关注并鼓励学困生的进步发展[2]。此外,初中教师还应着重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结合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具体的学困生个体进行细致的分析,丰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做好学困生的教学辅导工作。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向学生传授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其掌握初中历史常识记忆及题目解答的方法技巧。例如在教学近现代历史中的各类条约时,如《南京条约》,教师可以总结出通商口岸的记忆口诀―“光厦上宁福”,便于学生强化记忆;在历史题目解答时,注重引导学生采用标注关键词、时间点、事件点的方式,提高解题的针对性。

(三)注重学困生学习自信心的激发及保护。

在学困生学习自信心的激发及增强上要注重以下几个要点:首先,教师应注重对学困生的学习进步加以鼓励,结合其学习特点及学习能力,布置一定的难度得当的学习任务及目标,使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进步的喜悦,教师可选择当面表扬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习动力。

其次,在进行分组学习时,教师要注重为学困生提供良好的沟通交流的条件,使其在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思考及实践的水平,潜移默化地借鉴吸收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优点及学习方法[3]。

最后,教师在学困生的日常管理中一方面要秉持关爱有加、细致入微的态度及原则,帮助学困生克服恐惧及自卑心理,通过师生深入交流,使学困生感知到自身在教师心中的地位及价值,从而帮助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及进取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与学困生家长做好沟通,从学校、家庭两方面为学困生的进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初中学困生在初中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其形成原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是各种因素综合制约影响的结果。教师在对待初中学困生群体时,要在注重教育平等、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措施途径,促进其实现学习能力由弱到强的转化,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篇6

一、梳理知识,划分专题

从初中世界史课本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全世界的国家众多,但在初中世界史课本的内容中,主要介绍了几个重要的国家的历史,世界史给人直观上的感觉是内容繁杂,范围和跨度都十分广大,但是只要我们在复习中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学习的困难往往就很容易克服了,我认为,对于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的复习,首先要依托教材,夯实世界史的基础知识,其次,是对知识进行梳理,结合课本的内容划分出几个专题,每个专题再划分出几个小专题,那么,这些小专题的解决,也就自然而然地化解了大专题,我们将几个个小专题复习好了,大专题也得到了相应的解决。

比如,我们划分出一个“国际关系史”的专题,所谓国际关系就是国与国及国际组织间的关系,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整体把握后,首先将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划分为如下四个专题:1.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所产生的斗争;2.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侵略、反侵略、称霸、反称霸的斗争;3.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抗争;4.国际协作问题。下一步的更小的专题划分就是来整理那些国家间的矛盾、斗争和相互的协作等,再如,我们再划分一个“国别史”专题,如果以法国为例,就可以把课本中全部的和法国有关系的内容进行梳理并列为一个大专题,把法国不同的阶段的历史划分为小专题。这种方式的有效运用,大小专题可以相互作用,获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二、科学联系,提升效率

如何提高学生的复习能力和效率是世界史复习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纵观目前中考中的世界史试题,我认为,要学生提升对知识的整合能力是十分关键的,整合能力需要对世界史知识做出全面的、科学的多层次联系,通过对比整理,寻求这些知识中存在的规律性的东西,把握好事件的实质性问题。比如,我们可以采用纵向横向的联系、中外史联系、现实热点联系等方法,结合事件顺序和事件来抓住一个国家的特征是纵向的联系,这种方法有效地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把世界各国具有性质、类型基本一致的历史事件作出总的概括就是横向的联系。这种方法强化了学生对知识总体化的认识;由于学生的中国历史知识大多掌握的比较好,我们在复习世界史的过程中,就可以采用中外史使联系的方法,把中外历史科学地联系起来,因为与学生所掌握的中国历史有关,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现实热点的联系可以使学生减轻记忆的压力,提升复习的效率,比如,从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我国的的联系中,将二者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做比较;再如,从英法美三个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由此深层次地理解英法是通过反对封建统治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美国则是反对殖民主义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还有在复习英国的对外殖民侵略时,联系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就是由于资本主义的侵略扩张等。这种复习的方式使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科学合理的联系构成了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提升了复习的效率。

三、强化训练迎战中考

我认为根据中考历史的考试说明进行世界史的复习,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提升了复习的实效性,因为考试说明是中考的重要指南。目前,我们中考的题型主要分为选择题、纠错题和材料题等,在对于材料题解题时要有悟性,当然这种悟性是不能脱离扎实的基础知识的,考题可以说是百题百貌,任何人都无法拥有解百题的妙法,世界史作为初中历史学习之难点就更难追求了。因此,我们要通过强化训练,创设多种开启智慧的方式,以悟与变为前提,在平时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完全理解了问题的含意后,再进行解答,在解答时要尽可能地运用精要、缜密的文字来叙述,达到逻辑严密,有条有理,中考是一场竞技,学生在考试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从容应对,懂得方法至上,相信自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绩。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理性思考

学生学习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是否得到提高和发展,是课堂教学效益是不是最大化的重要衡量指标,实施有效教学是教师教学生涯中终生追求的奋斗目标。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笔者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本文就最为实用有效的几种策略做一简单介绍。

一、知识系统化策略

知识组织得好坏,对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有很大的影响,与学习成绩有密切的关系。将知识系统化和形成完整性对学生复习历史有重要的意义。

如中国近代的每一个变化无不与世界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把历史事件置于世界的大背景中学习,形成历史知识系统化、完整化。但中学历史知识是零碎的、混乱的、孤立的,只有在充实基础,全面掌握历史课本知识,再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才能适应新课改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

为了把知识学活,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结合课本,比较对照,辨其异同,“纵横”串联地归类知识。要在全面系统了解历史教材的前提下,进行知识归类和重新组合教材。因此,这就要求师生双边活动,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一方面要把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知识相联系,这就是“横”的联系。

二、选择学科限制策略

选择教学方法时不必拘泥于学科限制,采用跨学科的方法不仅可以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多学科综合素养,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隐为显的目的,从而优化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实现有效教学。“文史不分家”是人们熟知的常识,历史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可涉及语、政、地、数、理、化、生物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也是人人皆知的事实。在历史教学中加强横向联系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和广阔的前景,历史、政治因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天然纽带作用而产生密切联系。历史教学中借助诗歌和地理知识可以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如“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唐代岑参诗)把古代大戈壁滩飞沙走石场面描绘得形象生动。

再比如,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经常会指导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历史课本剧教学形式,它不仅可以促进同学们主动创新地学习,提高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人文素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像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表达能力和团结合作学习能力,更可以使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对历史有了感性的认识,让逝去的历史现象和史实变得非常形象直观,使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过程活灵活现在同学们面前,便于学生提高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化解了教学难点。凡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课本剧,表演时总是气氛热烈,笑声不断,同学们在品味精彩演出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难忘的思想教育。

三、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策略

动手计算和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历史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这样可以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从而解决学习中的难点,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数字计算方法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辛丑条约》中的赔款银两合计为八亿九千万两白银,如按当时的16两制换算成斤计算,相当于55620000斤,再按2000斤为一吨换算,也即相当于27810吨白银。如果用每两十吨的大卡车装载,要用2781辆同样的卡车才能一次装完。通过计算,学生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贪婪与野心,激发了学生认真学习、振兴中华的决心和热情。实践证明,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是学生手脑并用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而且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有效利用成语、典故、诗词、俗语策略

成语、诗词、俗语是脍炙人口的精炼语言,其中包含了许多哲理和历史过程。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成语、诗词、俗语等,挖掘语言丰富的内涵,既可以突出一节课的中心内容,又可以使深奥的知识通俗易懂,也满足了学生对美的欣赏需求,引发愉悦的学习心境,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例如,讲授封建专制主义和皇权主义时,可以引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伴君如伴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请君入瓮”等成语俗语来加深学生的认识。在讲到经济方面的巨大力量时,可引用“财大气粗”、“有钱能使鬼推磨”等来引导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又如讲皖南事变的题词时,对“同室操戈”这个成语,可补充曹丕逼曹植写“七步诗”的故事,以增强学生对积极,消极抗日的理解。如讲“焚书坑儒”时可用唐朝章碣的“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一诗来说明其对秦王朝本身的危害性。如用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来反映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悲惨生活。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参与,彰显的是学生的“人本”意识,活化的是学生的心理体验。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历史课堂才会生机盎然,有效教学才会如花似锦。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篇8

一、彻底更新复习观念

(1)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探究史实。这是确定复习内容的标准。历史教学的价值,主要在于发展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完善学生的历史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社会意识、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社会理解能力。因而,那些最具现实意义的历史知识,必将成为复习重点。比如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化的探索,经济全球化等内容应作为重点复习内容。

(2)要学会立足教材,挖掘教材。立足教材,是确定复习方法的标准。要在师生多边活动中通过运用来理解教材内容,从而把握基本史实。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因素,发展学生人格。如通过学习历史,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二、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

构建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揭示了历史事物的联系,是理解教材,提高综合能力的桥梁。主要类型包括章节结构、单元结构、阶段结构、专题结构等。例如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都分别有十个单元的教材编排,我们都可以用章节结构和专题结构的形式来构建知识体系和架构。

概括历史的阶段特征。首先,把历史发展过程概括为有突出特征的阶段。如中国现代史的1949~1956年可以称之为过渡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称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世界史中14~17世纪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17~18世纪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时期;19世纪中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或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扩大时期;其次,根据知识结构,概括阶段特征。例如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属于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由于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等因素的改变,又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可以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特征概括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四个武装斗争时期,三座大山的压迫,取得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的历史。

三、善于联系与比较

面对全开放的考核形式,必须让学生学会联系与比较。

(1)相同历史事件的不同特点的比较。如同是大规模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性质及其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不同;又如,同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中国的与日本明治维新的结果不同;等等。

(2)与现实问题相关的历史事物的联系比较。如科技革命与中国当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系;纪念建党90周年的讲话内容与党建的历史之间的关系分析等。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篇9

一、要合理安排时间复习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也不是均衡的。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根据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特征,同学们必须在第一时间复习已学知识,即及时进行复习。这样才会最大限度地将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巩固和记忆,复习的效率才会有较大的提高。如果课堂上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支配,课后要想方设法挤出时间复习,尽量将复习时间与第一次学习时间间隔控制在较短范围内。千万不要把复习时间与第一次学习时间的间隔拖长,拖得越长,遗忘得越多,最终导致复习难度越来越大,效果也越来越差。历史学科中的知识点较多,且比较零散,记忆起来会有难度。所以,同学们更应该及时进行复习巩固。

二、学会整体与部分复习

同学们复习历史时,常常会遇到以下两种情形。一种是知识点比较独立。在遇到这种情形时,同学们可以用整体复习法来进行复习。例如,在复习知识点“《南京条约》”时,同学们可以从《南京条约》的签订背景、主要内容、产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整体把握。另一种是知识点比较难、时间跨度大。在遇到这种情形时,同学们可以用部分复习法来进行复习。例如,在复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百年嬗变”这一知识点时,同学们就不能简单地从它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等方面整体上进行复习,而应当化繁为简,对该知识点进行分解,分阶段、分时期进行复习。可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百年嬗变”分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新生、光荣结束”等几个时期,化繁为简地进行复习。不过,在实际的复习过程中,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的方法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是可以交叉使用的。这两种方法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

三、要对知识进行迁移复习

历史学科的复习一定要讲求效率,讲求灵活性。凡历史上出现的事件和人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同一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的,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形成都有它的前因后果……历史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与其他的历史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真正复习好了一个知识点和与之有联系的知识点,那么有关该知识点的知识框架结构或知识体系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对同学们来讲,你们复习的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复习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如果想达到以上的效果,就需要同学们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和意识。同学们若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意识,那么你们看问题的角度将会更加独特,分析历史事件的深度和广度将会有一个更大的突破。例如,在复习有关“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点时,就可以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来复习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从复习一点促成复习一面,形成知识辐射。例如,在复习有关“世界市场的发展”的知识点时,就可以联系“新航路的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有关世界市场发展的情况。同学们若掌握了这种方法,并且能灵活运用,那么历史复习将会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四、用多样化形式进行复习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篇10

[关键词\]初高中;有效衔接;课堂组织;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4-0072-02\

高一年级很重要,它是整个高中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我们如何让高一学生很快从初中教学的模式下摆脱出来,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进行高一历史教学,使学生适应高中的学习,这些是高中历史教学无法回避的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

一、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差异

在中考压力之下,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往往偏重于机械识记。在教师的帮助下,他们固然可以很好地记住基础知识,但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①学生学习方法不合理,习惯于机械识记,习惯于教师包办一切,习惯于教师的“严防死守”;②学习习惯不科学,不会记笔记和意义识记;③学习主动性不够,课堂表现不够活跃,不敢、不乐、不愿配合教学;④历史知识储备不够,知识面窄,仅仅局限于课本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

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环境变了,不再像初三那样紧张;同学变了,同班同学的水平不再是参差不起,而是旗鼓相当;教师变了,教师不再像初中那样盯得紧了。高一的学生都会用怀疑、好奇的眼睛观察着新环境中的同学和教师。他们既渴望得到新的学习方法,同时又受以往学习方法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科学地加以引导。引导得当,学生豁然开朗;引导不当,则适得其反。

二、衔接教学的渐进性原则

初高中学习方式有差异,所以初高中衔接教学也有自己的原则。这些原则是我们制定具体衔接教学策略时所必须遵守的。除了一般性原则外,笔者认为应该更重视渐进性原则,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上。

(一)从低起点到高要求

人的学习方法是有惯性的。高一学生无论在学习习惯、观念,还是学习方式上都有一个适应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时间可能较长。所以高一历史教学开始时,起点要低,不能一开始就拿高标准要求学生,否则教师会产生“现在的学生怎么回事啊?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初中的老师是怎么教的啊?”等这样的不满情绪,而在这种情绪之下,学生便会无所适从,从而产生“比较容易的历史学习怎么会变得如此之难?”的疑惑,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从关注过程到关注过程与结果

高一历史教学的评价要有别于初三教学。初三在中考压力下,追求分数至上。如果高一教学一开始也是这样评价的话,学生在潜意识里会认为高中和初中的历史学习一样,找不到新鲜感,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善。关注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没有学习压力的前提下,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个人才华得到充分展示。我们的评价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课前预习、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在学生逐渐适应了高中的学习过程后,我们再将关注结果和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课堂组织的有效衔接策略

根据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差异和衔接教学的渐进性原则,笔者认为高一历史课堂组织的有效衔接有如下几种策略。

(一)课前预习衔接:从“假”预习到教师指导下预习

课前预习很重要,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但学生往往存在不会预习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现了教学低起点和关注过程的基本原则。具体方法如下:

1.问题清单。教师可以开出问题清单,学生可以根据清单上的问题或提示进行有效预习。学生在预习时可按照以下提示的问题和步骤进行:理清标题之间和标题与子目之间的关系,寻找与标题有关的历史名词,寻找这些历史名词之间的有机联系,找出不太好理解的历史概念或现象,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等。

2.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的重要部分画出,写上相应的评注,并在课堂上验证自己所画的内容是不是教师讲课的重点。教师要求不宜太高,应该及时鼓励,给予肯定评价。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可以给一些简单的情境问题提示学生,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正好可以以此为契机导入新课。

(二)情境问题的组织衔接:先整理知识点后解决情境问题

高中学习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即基础知识点和情境问题解决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最好是学生能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主、合作解决情境问题。但对高一新生而言,这样做难度比较大。所以在衔接教学阶段,我们最好先整理好知识点,然后再解决情境问题。否则会耗时太多,不利于课堂任务的完成,而且容易给学生造成“一节历史课就是解决几个情境问题”的错觉。

(三)记忆指导衔接:从课后记忆到课堂记忆,从机械记忆到及时复述

学生往往习惯于课后记忆,忽视课堂记忆的重要性,这对历史学习是不利的。一是高一的学习时间有限,课后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用来记忆;二是课后记忆需要很强的自觉性,这不符合高一学生的具体情况。所以课堂记忆很重要,课堂记忆使学生能够跟随教师进行记忆,可以使学生抓住重点,防止遗漏,从而提高记忆效率。当然,这需要师生间的有效配合,教师在解释时要注意语速,必要时可以重复;教师还需要合理整理教材,尽量化繁为简,让学生可以实际操作记忆,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可以精简为16个字: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自由平等;教师还应该及时检查与评价,及时鼓励,树立榜样,以强化学生课堂记忆的行为习惯。

及时复述是一种高效的记忆方法。传统板书能克服多媒体演示的很多不足,因此教师一定要设计好板书,不能一味依赖于多媒体。例如第二单元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的板书如下:

平民与贵族BC509

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罗马共和国

罗马公民(国内法)

|新问题BC27

万民法: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国际法)

aD6C

《民法大全》:东罗马

复述:先有习惯法后有成文法;由于贵族滥用习惯法,导致平民与贵族之间产生矛盾;为了维护统治,调和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统治者颁布《12铜表法》,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公民法处理的是罗马公民之间的事务,属于国内法;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政治、经济、民族),为了维护统治,罗马帝国颁布了万民法,万民法处理的是罗马帝国内部的事务,属于国际法。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颁布《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

这种及时复述的记忆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关注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既简化了记忆内容,又突出了对历史概念的理解,符合新课程和新高考的具体要求,学生很乐意接受,可以有效提高记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卉.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11.

\[2\]阚韶辉.对高一历史教学要解决好初高中衔接问题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