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2:59

茶文化现状篇1

关键词: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现状;对策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茶产业迅猛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将野一带一路冶升格为国家战略全球主题多次在重要场合重申野文化自信冶2017年1月中央办国办联合颁发的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曳要求各地区部门实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现在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强呼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统一的文化体我国现阶段茶文化仍处在动态变化发展中[1]茶文化的发展壮大重在加大教育以培养人才重在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加强茶文化研究工作[2]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了从初等中等到高职高等教育以及职业培训和各种短期培训等多层次的茶文化教育体系[3]与此同时不少高校将茶文化教育结合社团活动进行纷纷在学校内设立了茶文化社团使其服务于学生素质教育但是现实中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困难存在人才流失缺乏资金和教师指导不足等问题本文着眼于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现状结合自身经验和文献调查全面分析了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结出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1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的意义

1.1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茶文化的表现形态为茶艺茶艺之美在茶艺演绎茶席设计茶形之美茶器之精上并辅以插花及民乐令人心旷神怡学生在茶文化社团活动中经常组织茶艺活动将真山真水名人真迹融为一体精湛的茶艺技巧平和的茶人精神与茶浑然一体学生将感受茶文化的和谐之美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1.2有利于学生竖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物质文明越发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越发贫乏大学生表现尤为突出[4]学生在遇到学习不如意就业难等问题时如不能理性地进行情绪疏导和调节容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焦虑等消极情绪而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以茶为修习心性的载体饮茶艺术包括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因素茶艺重在泡茶的技术偏向审美享受而茶道则旨在通过茶艺展示的严谨与周围环境的影响达到修身养性在社团活动中专业教师对社团成员讲解茶人的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向学生灌输茶文化的精髓影响学生思想向乐观积极方向发展茶性温和茶文化社团主张通过饮茶的平台来沟通彼此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谊饮茶可清心达到洗涤内心浮躁的目的不断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行动以便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理性处理问题茶文化社团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学习不同的茶知识体验不同国家的茶文化参加无我茶会从赠茶品茶中感知乐于奉献的茶人精神茶文化微妙地融合儒道释三家的哲学色彩蕴含了诸多传统美德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在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的新时期开展茶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5]

1.3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茶与一定的历史文化相融合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社会的规章制度与法令下至各种民间的风俗风气与习惯以及以茶为内容所产生的各种茶诗茶楹联和茶画都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展其人文知识[6]

1.4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茶文化社团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指导的学生社团在社团内部社团成员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社团活动内容由社团成员集体协商修订在活动过程中全体社团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来完成形成团结协作的工作意识社团更好地发展需要社团组织者发挥自身的组织决策能力有利于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7]茶文化社团的成员来自校园各个专业在社团活动中社团成员通过授课讲座参加各种茶文化活动等获取知识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熟知各类茶的品质特点掌握每种茶类的冲泡技巧并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参观考察行业品牌营销等活动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例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社团提供茶艺师培训茶艺培训传承和传播了茶文化丰富了业余生活近年来茶文化在社会中颇受欢迎社会的各项活动也会邀请社团参与我院茶文化社团曾多次参与野中华茶艺技能大赛冶野青青经贸窑茶韵悠悠冶等竞赛活动和杭州茶都品牌促进会的二十四节气茶会浙江省茶叶学会的敬老茶会等志愿者活动并多次接受相关企业邀请参与品牌宣传茶叶营销等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逐步接触活动的组织执行并通过茶艺表演等增进自身的自信心

2存在的问题

2.1管理组织松散

广大兴趣浓厚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社团其运行更多依靠学生的热情兴趣与爱好管理组织较松散缺乏严格的规定和程序有较强的自发性社团成员组成复杂联系松散随意性强社团内部的管理活动开展一般均由社团成员自主决定学校分管部门一般只提供建议干预较少另外高校中学生社团的数量及种类繁多难于管理

2.2社员流失快

茶文化社团主要是围绕茶艺教学以及茶知识普及等方面开展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且缺乏乐趣很多社员几次活动之后便不再积极参与社团活动[8]另外社团活动缺乏场地器材导致组织的教学和表演活动效果不佳这些都影响了茶文化社团的进一步发展

2.3负责人领导力不足

高校社团负责人一般为本科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其经验丰富但学业较一年级新生繁重精力不足导致对社团的领导力不足限制社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低年级学生时间充裕想法丰富往往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社团工作但其缺乏经验社会实践能力不强

2.4缺乏场地

资金和教师指导支持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往往缺乏必要的场地支持开展活动要经过繁琐的申请程序且高校活动场地较紧张例如本院茶文化协会茶艺学习和表演往往需要宽敞有大桌子环境幽静的场地由于茶具场地等物件限制一旦要进行茶艺教学或表演排练就要和其他社团竞争场地场地紧缺限制了社团活动的开展经费困难更是阻碍社团发展的重要瓶颈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会费的收取[7]茶文化社团所需购买的茶具茶叶服装茶席等价格都比较高收取的会费远远不够在教师指导方面一些学校并没有茶学相关教师因而部分高校茶文化社团开展教师指导工作存在困难另一方面茶文化社团的指导教师大多属于兼职没有相应的报酬导致其对社团的指导有限限制了教师的积极性

3对策

3.1完善茶文化社团内部制度

抓好骨干培训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社团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社团建章立制要涵盖干部职责社团部门职责社团成员职责等方面体现权益和义务统一奖惩分明社团工作才会相得益彰[9]使社团成员共同维护野同甘苦共患难荣誉分享责任分担共存共荣的共同体冶同时建立健全社团培训体系提高社团成员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应遵循因材施教各因其才与时俱进的多元指导思想针动性采取不同的培训手段同时抓好骨干队伍的培养发挥学生社团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

3.2重点扶持优秀社团

学校重点扶持活动开展好组织制度健全经考核优秀的社团并给予一定的经费奖励场地奖励或给予优秀教师指导资源奖励等凝练社团文化让社团文化走出校园走向各个高校走向社会以保持社团长久可持续发展

3.3提供资金补助和教学指导

高校茶文化社团要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加强对社团的指导以及对社团经费的管理茶文化社团经费有限要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刀刃上社团要有选择地开展活动在大型活动开展中可以向社会企业等寻求帮助例如我院茶文化社团可以参加相关企业的商演来增加社团经费[10]

3.4完善社团建设

积极宣传社团文化加大茶艺社团建设力度例如我院茶文化社团利用社团节结余社费购置了多套茶具茶服茶席等基本上能满足社团学员们正常的教学需求对于大学校园内茶文化社团的宣传不应只局限于某个系的学生圈子而应该利用有效媒体广为宣传吸引更多的学生青年加入充分发挥校园中媒体的宣传作用如贴吧匝匝海报宣传单等方式普及茶文化知识推介茶文化社团

3.5整合高校茶文化社团资源

茶文化社团可以和现有社团进行合作如绘画协会书法协会棋类协会器乐协会等合作学习表演等这样既有利于管理又有利于丰富社团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另外可充分利用大学城的优势来扩大发展空间形成规模效应加强与其他学校茶文化社团间的交流打破校际界限共享社团资源共享活动成果共享场地资源经济资源管理资源品牌资源等联合开展活动学会分工合作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网络[11]

3.6提高社团活动质量

打造品牌社团社团活动能够加强成员间的联系提高社团凝聚力同时也能提高社团认可度从而吸纳更多的优秀学生关注社团加入社团支持社团社团才能更好地发展提高活动成效要求要做到2点院一是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活动的举办的目的和形式集思广益创新社团活动理念结合院系专业特色举办精品活动避免野重复活动冶寻求强强联合弱强联合同时茶文化社团要积极创立自己的品牌活动走活动品牌化之路对一些野杂牌冶活动进行清理整合提升形成一种良好的活动氛围二是要在活动过程中积极组织服务克服困难力争最好的结果只有精心策划加上不懈努力总结提炼成功活动经验活动才会取得更好的实效[12]

参考文献

[1]张琳洁.现代茶文化现象研究[D].杭州院浙江大学2004.

[2]余悦.加强茶文化学科建设的理性思考[J].农业考古2005464-65.

[3]伍萍宋丽丁以寿.中国茶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初探[J].农业考古2006530-33.

[4]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院大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新突破[J].中国教育报2004352-54.

[5]何海兵.论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探索20024118-121.

[6]康日晖.茶文化社团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商情20122198.

[7]周玲侯艳居倪萍等.以茶艺团建设为龙头培养高素质特色人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97184-186.

[8]任孔冰.高校学生社团发展问题及应对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1018200-201.

[9]樊立君余华珍.新形势下高校社团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520191.

[10]苏建国.高校社团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924346.

[11]邢光晟毛波杰张庆华.高校学生社团科学发展问题刍议[J].江苏高教20105125-126.

茶文化现状篇2

关键词:功夫茶具;造型;设计艺术

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功夫茶属于其中之一,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瑰宝。所谓功夫茶主要是指喝茶之人的品茶能力和饮茶的功夫水平,并且用专业的茶具进行泡制。将功夫茶的喝茶方式与其他饮茶方式相比较而言,功夫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性,同时茶品的浓度更高,更有味道。通常,用于功夫茶的产品主要有凤凰茶、铁观音茶等,并且功夫茶具主要包括茶壶、茶托、茶碗等,将功夫茶具与茶相互配合,能够形成自然的艺术文化,更能够使爱茶之人心胸开阔。下文主要针对功夫茶具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分析。

1功夫茶具的分类及设计

从我国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来看,茶具和茶道两者存在一定相关联性,茶具是茶道精神的承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茶道精神一般以回归自然、心态平和为主,从茶道中能够看出品茶人的性格特点及文化内涵等。功夫茶具是功夫茶的主要器具,其不仅是用于盛茶的杯、碗等,更能够从另外一个层次看出品茶人的心境和素养。目前,对于功夫茶具的设计除了要保证其基本的实用性,能够用于倒茶、盛茶、托茶等方面茶具最基本的作用以外,还需要通过茶具的材质、设计造型的各方面突出功夫茶的艺术内涵及相应美感。所谓功夫茶具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功夫茶具包括茶具本身、还需要炭火、炉具,其中品茶和泡茶的人也必不可少,从这一层面来看可以判定功夫茶具的广义概念。如今功夫茶具的设计要从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两方面共同考虑,设计出文化价值及使用价值相互融合的茶具。根据目前我国功夫茶具的发展及设计形式来看,我国功夫茶具主要可以被分成五类,其中包括陶土茶具、竹木茶具、漆器茶具和另外两种类型茶具即瓷器茶具和金属茶具。

目前,流行于市面并且特别广泛应用的茶具主要为陶土和瓷器茶具两种。陶土茶具中最典型的即为紫砂茶具,这一茶具无论是外形设计上还是实用性能上都具有较大优点,紫砂茶具据有古朴风,茶具色泽饱满并且茶具设计形状精致美观,特别是茶壶的设计,通常紫砂茶具中茶壶多以上小下大的形状为主,将茶壶内的容积含量进行核算评估,同时再设计茶壶本身的重量,保证两者能够处于合理的配比范围内,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保证茶壶的稳定性,在茶壶周身色泽饱满的地方通常刻有兰梅竹菊等字样,以此提高茶壶的美观性,同时也能够反映出品茶人的性格特点。紫砂茶具具有较好的渗透性,能够在品茶的过程中最大程度保留茶品的香气和色泽,保证更好的口感,近年来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品茶人的认可和追捧。除此之外,瓷器茶具又可以根据颜色及质地等各方面的不同,将其分成三类,即白瓷和黑瓷茶具和另外一个更具典雅中国风的青瓷茶具。通常,白瓷茶具主要以乳白釉色为主,虽然色调单一,但是能够充分表现出其典雅性;与之相对应的黑瓷茶具具有较好的保温性,主要是由于这类茶具无论是视觉上还是感官上来比较其更具厚重感;青瓷茶具一般表现为胎骨厚实、色泽光亮等特点。功夫茶具的器具一共有以下十几种。

1.1茶壶

功夫茶具的器具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茶壶的设计。以功能设计的角度来看,茶壶的容量大小可以分成两人量或者是四人量,并且为了满足不同性格特点的品茶人,可以将茶壶的形状设计成不同类型,其中主要包括桔形、栗子形、鼓形、瓜形和梅花形等,在众多的茶壶形状中以鼓形最为常见,主要是鼓形茶壶的外形更端正,并且茶壶的容量和重量都处于比较浑厚稳重的状态,更被品茶人所认可。对于茶壶的设计要坚持茶壶的大小为“宜小不宜大”,并且茶壶的容量和重量为“宜浅不宜深”。一般,大茶壶不被人们所看好,主要是由功夫茶多以小巧精致、平和耐心为主,但是大茶壶从形状上来看就不够精致,往往会给人一种懒散的感觉,难以表现出功夫茶的精神所在。品茶人通常喜欢浅的茶壶,不喜欢深的茶壶,主要是由于浅茶壶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更留住茶香,使茶味更浓,与此同时浅茶壶蓄水量和蓄水频率均较小,茶叶更能够表现出原有的味道,不容易变涩,能够给人更好的口感。品茶人在衡量一个茶具是否属于上品,主要通过“三山齐”这项指标来衡量。主要是品茶人选取平整完好的桌面,将茶壶的茶盖去掉,随即将茶壶覆置在桌面上,观察茶壶的壶嘴和茶壶的提柄和茶壶的壶口,查看这三者是否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这三者可以共同被称为“三山齐”,质量较好的功夫茶具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品茶的质量。

1.2茶杯

在功夫茶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茶杯,茶杯的设计要符合功夫茶的特点,要小巧玲珑。要保证茶杯不能过大,品茶人能够将茶杯中的品饮一饮而尽,同时还要保证茶杯不要过深,保证杯身浅显,品茶人在饮茶过程中可以水不留底,这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二次冲泡的口感;与此同时茶杯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保证其杯身质地轻薄,这种质地在保证茶香的同时能够将茶气散发出来,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品茶环境;一般茶杯多以白色浅色为主,这种颜色质地可以作为底色,将茶汤的颜色更好地予以衬托。

1.3茶洗

茶洗主要用于茶壶、茶杯等茶具的清洗,一般茶洗主要以大碗的形状为主,在设计的过程中,茶洗的颜色需要与茶具的整体结构形状颜色相互辉映、相互协调,保证茶具的整体性。与此同时,设计茶洗深度的过程中要保证其超过茶壶的高度,能够将茶壶放置其中,能够浸没茶壶的壶盖最顶端,能够却把茶具清晰的清洁度。通常,功夫茶具中需要三副茶洗,其中需要一副正茶洗,同时还需要两副副茶洗。品茶人在洗茶杯时需要应用正茶洗,在清洗茶壶的过程中需要应用一副副茶洗,而另外一幅副茶洗主要用于盛放泡过的茶叶。茶洗能够保证茶具日常应用的清洁度,提高功夫茶的质量。

1.4茶盘

茶盘属于功夫茶具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一般茶壶、茶杯等茶具均放置于茶盘上。设计师在设计茶盘的过程中,可以将其设计成不同的形状,可以保证茶盘款式的多样性,通常茶盘以棋盘形和圆月形最常见。设计茶盘要保证其宽敞性,在保证美观的基础上尽可能将茶盘设计较大,这种情况下可以保证品茶人根据客人摆放茶杯的数量,保证茶杯与茶盘的整体性;除了宽敞以外还需要保证茶盘的平整性,茶杯放置其中要稳当、确保茶杯不会倾斜,茶饮不会流出;与此同时在设计茶盘的过程中保证边缘浅、色泽白,这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功夫茶具的视觉效果。

1.5茶垫

茶垫的设计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一点,其要小于茶盘,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保证茶垫的季节性差异。一般夏天温度较高,茶垫的设计坚持夏浅的原则,以此散除茶品的热量,并且保留茶品的茶香,冬天要在浇罐中加入适量的沸水,以此保证在冬天低温的环境下茶饮不会凉得太快,保证茶饮的口感。

1.6水瓶品

茶人多会认为素瓷青花的水瓶最好,无论是在色泽、花纹还是质量上都比其余材质水瓶好,一般功夫茶中贮水煮茶应用水瓶,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水瓶比例良好,并且底部平整,同时还要在水瓶的一侧设置提柄,以便提拿。

1.7水钵

水钵的大小、形状与花盆相似,并且多以素瓷青花为主,水钵主要用来贮水的,并且配有朱红色木盖,同时还有盛水的椰子瓢。品茶人用水钵中的水煮茶,体现出功夫茶的本质。

1.8龙缸

龙缸也是功夫茶具之一,并且大小形状不一,可以由设计师自由发挥。龙缸大到如庭院中的莲缸,形状小的也可以是室内的小水缸等,一般在缸的周围绘制不同的团,以此保证功夫茶具的整体感。

1.9火炉

火炉主要用于煮茶,其能够保证火势均匀,能够保证煮茶的口感和效果,一般火炉的形状被设计成长方形,放置炭火即可煮茶,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加置炉门,不用时可以将火炉盖起收起。

1.10茶锅

茶锅的设计不应用钢材料或者铝材料,其中以应用砂泥最适宜,其根据有自然气息,更符合功夫茶的要求,能够保证茶香茶气不变。一般将水盛于茶锅中,待水烧开后,茶锅的盖会掀开,品茶人需要将茶叶放置其中,这一时期煮茶最能够保留茶香。

2现代功夫茶具的人文设计理念

功夫茶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现代功夫茶具的设计要符合传统文化的要求。首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保证功夫茶具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无论是煮茶、盛茶还是喝茶都使不同器具发挥其不同的作用,同时还要茶品的色泽及茶具造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无论是视觉上还是感官上都能够营造出良好的饮茶氛围。其次,现代功夫茶具的设计要坚持自然环保的原则,要保证茶具贴近功夫茶的自然特性同时还要选取合适的环保材料,在不影响茶饮口感的同时保证品茶人的身体健康。最后,融入现代文化。

现代功夫茶具需要融入不同的现代文化才能够适应市场的发展,赢取更多的消费群体,才能够长久可持续发展。结束语功夫茶具的设计对于我国功夫茶文化的传承发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功夫茶具的十二项器具,同时分析了现代功夫茶具造型设计理念,功夫茶具造型的良好设计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功夫茶文化的发扬,丰富我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明月.谈功夫茶具的设计艺术[J].福建茶叶,2016,38(2):137-138.

[2]施茜.从中国功夫茶到英式下午茶———宜兴紫砂壶在欧洲的传播与流变[J].农业考古,2014,(2):80-85.

[3]何哲熠.潮州功夫茶文化在功夫茶具上的映射[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3(1):146.

茶文化现状篇3

关键词:阳新采茶戏学术研究现状困境策略

一.前言

阳新采茶戏是湖北省阳新县一个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剧种,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阳新采茶戏渊源于“茶歌”,经由黄梅采茶戏与阳新当地“花灯戏”结合流变而成,从发展至今,约有200余年历史。然而随着时展,阳新采茶戏在当代遇到受众缺乏、社会关注度低等问题,出现“生存危机”。目前,针对阳新采茶戏,学界大致从源流梳理、现状分析和振兴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但研究篇目少,且论述较为笼统、缺少学术专著,给出的突围方法针对性不强。以下,是对目前关于阳新采茶戏以及部分传统地方戏曲创新发展的文献的整理,以求在厘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采茶戏的困境进行更系统化的分析,并结合地方传统戏曲的发展构想,提出更具实践性和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二.研究现状

1.阳新采茶戏的学术研究历史:

目前,学界对阳新采茶戏的研究还留有很大空白。《阳新采茶戏研究构想――从乡村文化的角度》(李海萌)一文梳理了阳新采茶戏的学术研究历史。文中提到“1963年,湖北艺术学院杨匡民、程国权、熊永良等专家召集采茶戏知名艺人谈会冰、刘应锡、成传福等集中完成阳新采茶戏传统音乐的调查、挖掘、整理和记谱工作,对阳新采茶戏进行改革”,对阳新采茶戏的音乐、道白进行了整理加工。1965年,阳新采茶剧团成立,是对阳新采茶戏“进行实践性的改造”。上世纪80年代后,“全国文化系统进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的编撰工作,由湖北省文化厅领导、戏曲研究所负责实施,对阳新采茶戏进行了一系列的资料整理和初步的理论研究工作,出版了油印资料《湖北戏曲音乐集成・阳新采茶戏卷》(1985年,咸宁地区文化局、阳新县文化局、阳新县采茶剧团编)。该资料对于阳新采茶戏在当时的资料整理方面比较细致,但在理论研究方面没有深入”。2000年,采茶戏研究在乡村文化研究的热潮下,开始再次升温,“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相继出现如《90年代阳新采茶戏民营职业剧团现状调查》(2002年)、《80年代以来阳新采茶戏观众群的变化》(2004年)《阳新采茶戏的传播学研究》(湖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内部出版物,2005年)、《扶植民营阳新采茶戏演出团体,占领乡村文化阵地》(2008年、政协提案)等”。该文章指出,虽然这些学术研究成果在一定文化意识的指导下完成,但多描述现状,探讨不够深入。针对这些问题,李海萌又从传播、行为角度,为阳新采茶戏研究架构提出了一系列构想,为采茶戏提供了较为详细和开阔的研究思路。

2.阳新采茶戏的历史发展:

阳新采茶戏是四省文化交流的结果。针对阳新采茶戏的历史发展,学界多溯源至“采茶调”、“黄梅戏”与“花灯戏”。清代嘉靖年间,黄梅采茶戏经由黄梅、小池、大冶沿路传入阳新(当时称兴国州)后,与当地花灯戏相结合,约于清道光年间演变形成,又与江西武宁、瑞昌的采茶戏互有影响,后吸收了汉剧的剧目和表演。唱腔有北腔、汉腔、叹腔、四句腔四大主腔,还有多种小调。新中国成立前,阳新县只有非职业的“呼拢班”;新中国成立后,阳新采茶戏开始受到政府的关注和保护。

《采茶戏的名与实――采茶戏若干问题辨析》(衣萍)提出,采茶戏大体来源于采茶歌、采茶调,也有的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茶灯,并且与其他艺术相结合不断地发展完善而成。采茶戏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采茶活动是采茶戏的生活根基,采茶调正是其最初的艺术形式,茶灯则是歌舞兼备的进一步表现。清康熙年间,流行于赣北各县及湖北阳新、广济等地的武宁采茶戏,就渊源于江西北部武宁的“茶歌”(即“采茶调”),后博采道教音乐、民间说唱、赣南采茶戏、湖北茶歌、黄梅戏众家之长,自成体系。《采茶戏音乐的生发、传播与变异》(冯光钰)也这么认为。各采茶剧种的生成与本土的民歌、歌舞音乐有密切关系,加之民间艺人的流动加强了彼此的横向传播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地采茶戏的成熟与发展。但该文章认为,宋元以来各地就流传着唱采茶的习俗,在元散曲作品中,已有用[采茶歌]演唱的曲目,但[采茶歌]与成于明清的采茶戏是否有渊源关系因没有音乐曲牌作证而无法推论。《鄂东南采茶戏花鼓戏同出一源》(学犁)也从采茶戏老艺人的口中证实“通山、阳新采茶戏,都来源于黄梅……相传阳新采茶戏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由黄梅逃水荒的灾民敲道情筒(即渔鼓)传到阳新的”。与此相似的论述还出现在《采茶花开三百载,黄梅飘香醉神州》(李玖久)、《阳新采茶戏调查报告》(阮琼刚)、《论湖北地方小戏的生存空间与发展范式――以阳新采茶戏为例》(韩晗)等文章中。

但采茶戏的内容鲜与茶事有关。《论湖北地方小戏的生存空间与发展范式――以阳新采茶戏为例》(韩晗)梳理了阳新采茶戏现存的十四个剧目,指出正在上演的阳新采茶戏多以历史剧为主。《采茶戏的名与实――采茶戏若干问题辨析》(衣萍)也提到采茶戏剧目,多是根据历史生活、现代生活和当地民间故事改编的,也有来自其他剧种的剧目。

阳新采茶戏唱腔有北腔、汉腔、叹腔、四句腔四大主腔,还有多种小调。关于采茶戏唱腔、音乐的详细论述,在《采茶戏音乐的生发、传播与变异》(冯光钰)、《采茶花开三百载,黄梅飘香醉神州》(李玖久)两篇论文中有详尽的介绍。

3.阳新采茶戏的现状评述

在戏曲生存土壤受到挤占的当代社会,阳新采茶戏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困境。2006年《黄石日报》――《阳新采茶戏:期待山茶花再怒放》(毛新香):阳新采茶戏传承至今已有11代,1979到1989年是鼎盛时期,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一度陷入“凋零”境地,近几年得到了政府每年100多万元的扶持,其他乡镇也新出了一些自发成立的采茶戏剧团。

目前,阳新采茶戏的表演主要依靠“阳新采茶剧团”。该剧团也是全省现存唯一一家专业采茶剧团。《浅析湖北地区戏曲剧种的流布现状》(龚战)提到:阳新采茶戏多分布流行于咸宁地区(引自《中国戏曲志・戏曲卷・湖北地方戏剧种概况》)。《论湖北地方小戏的生存空间与发展范式――以阳新采茶戏为例》(韩晗)称:阳新县的古戏楼,目前仍常有演出,村民们也形成了演戏、看戏的艺术习惯。2008年整理得出,现阳新采茶戏常演的剧目主要是《库岛红烛》、《山中一片云》、《闯土杀亲》、《荞麦模赶寿》四部,正在上演的剧目内容上多以历史剧为主,而创作上多是新人新编的作品,而这二者的结合“是阳新采茶戏为何能够在当下度过‘戏曲寒冬的’原因”。

此外,该文章还指出:“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阳新地区涌现出大量的采茶戏人才:国家一级作曲家李家高,国家一级编剧俞畅识;国家一级演员向东桂、崔小牛、程国华等人,他们在阳新甚至湖北省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与喜爱,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根据相关文献中对戏曲发展困境的分析可以蠡测,目前阳新采茶戏的发展面临的困难的主要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

首先,大众的娱乐消费模式转变,戏曲观众群缩减。《传统戏曲文化产业的困境、机遇和发展方略》(严丽娟)认为,传统戏曲艺术故事情节节奏感过慢,不能满足人们“短、平、快”的文化消费口味,因此当今戏曲的观众群缩减,受到人们文化消费思想上的冷落。《从心态看戏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传统戏曲的当代思考》(万千)也认为,观众文化心态、审美需求的转变使传统戏曲在艺坛一统天下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一来,出现在在当今戏曲舞台上的剧目有许多还属于旧时代审美心态的产物。二来,开放、自由、追寻刺激的现代心态,与戏曲体现的传统中国人迟缓、稳定的文化心态相悖。与此相类似的观点也在大部分有关戏剧困境分析的论文中有所提及。如《金华婺剧发展现状及市场化运营》(黄秋萍)以金华地方小戏“婺剧”为例分析道:信息化时代中成长的年轻人对陈旧的剧本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没有较高认可度。加之“当代观众追求综合性舞台感受和高雅文化享受的双重满足”(《论“戏曲危机”与民族传统演剧艺术的产业化》(张朝霞),传统戏曲模式在这种审美风尚下只能面临观众的流失。

其次,戏曲的市场管理和运营方式相对落后,剧团难以维系。①政府集权程度较高,束缚了戏曲的市场化。“从制定计划到组织实施,从编排戏曲剧目到正式进场演出,都基本由政府手上挥舞的指挥棒指挥而非市场,政府在传统戏曲文化艺术的发展方面,主要重视社会效益和价值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经济效益。”(《传统戏曲文化产业的困境、机遇和发展方略》(严丽娟))②资金不足,市场狭小,恶性循环。戏曲文化市场的投资主要来自政府,限制了戏曲文化产业的投资规模,导致连锁反应――戏曲文化市场竞争力不足,缺乏吸引力、市场份额小,因此戏曲院团面临资金不足难以维系的状况。③管理不科学。《金华婺剧发展现状及市场化运营》(黄秋萍)一文称:地方小戏剧团多由政府职能部门管理或民间自发组织抽检,缺乏科学的企业组织和管理观念和统一筹划、组织。演员因出场费微薄而依靠第二职业生活、没有明确职责分工和定位等现状,导致地方剧团管理出现漏洞。

此外,戏曲本身自有的“故障”也对戏剧产业的发展有所制约。①一些地方小戏自身艺术性不高,作品故事不够精彩、唱腔不够规范、台词不够精致、音乐不够优美。张洪浩《地方小戏的魅力与危机》认为,地方小戏缺乏优秀剧作来使之发展壮大。②剧本单一,缺乏时代气息。《金华婺剧发展现状及市场化运营》(黄秋萍)就提到,地方小戏婺剧的剧本题材主要为神话、历史故事,且这些故事多为人熟知,导致影响该剧种的市场开拓。且地方方言腔调难为大众所接受。③缺乏有效宣传。地方戏剧主要靠少许新闻报道和部分宣传彩页,以及乡间口头散播为其宣传手段。有“非长期票友的民众因不知道演出信息而错过观赏。……受众定位是老年人,其宣传不能够有效的引起民众注意,忽略了对非老年市场对的培养”的现象出现。④地方戏剧缺少长期发展战略。黄秋萍分析道:地方剧团没有以商业化本质看待自身成长,没有长期发展战略,定位不清,导致地方婺剧剧团勉强达到盈亏平衡,自身发展停滞不前。⑤剧本创新改编困难。《浅论当下传统戏曲改编的难题》(浦晗)一文从审美风尚复杂多变、“经典化”与“现代化”问题、“文学性”与“剧场性”矛盾、电子媒介组织操纵四个方面分析了当今传统戏曲改编的困难,就如何将传统剧本中的现实与历史、新旧审美观念、“文学性”与剧场效果、荧幕图像与传统写意手法之间的平衡,向戏曲编剧提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

4.阳新采茶戏的发展策略:

目前,专门针对阳新采茶戏突围方法研究的论文存在空白,我们只能从传统地方戏曲改革的方式策略借鉴经验,结合阳新采茶戏的现实情况,进而提出有效的突围方法。而地方传统戏曲的改革,可以概括为“三改”方针(《传统戏曲的危机和新变》叶长海),即改进戏曲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改造戏曲艺人的世界观和改革戏曲剧团的管理体制。

第一,改戏。改戏包括改革内容和改革形式。改革内容又包括五个方面:思想、题材、人物形象、传统特色和地域特色以及剧本。在思想上,余青峰于《传统戏曲的坚守与创新》一文中提出要有前瞻性的思想深度,贯通现代人的心灵。叶青于《地方戏创新的成功探索》中说明,在题材上,要有对重大现实题材匠心独具的切入和深刻的主题挖掘。在人物形象上,人物性格应立体而鲜活,性格冲突应成为推进剧情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传统特色上,要能“独具慧眼”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打造文化精品振兴地方戏曲―以柳琴戏为例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发展》(赵建玲)》,还要追求“美好的自我”(《传统戏曲的危机与新变》(叶长海))。在剧本上,在创作好的剧本以外,还应当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开拓华语市场(《台湾传统戏曲的产业化对策》(魏然)》。改革形式包括三个方面:舞台、剧本表现手段和语言。在舞台上,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使舞美更具时代特色(叶长海)。在剧本表现手段上,应尽量合乎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将现代情思与多元叙事有机结合。在语言上,传统戏曲要想生生不息,就必须适当注入当代语言,尤其是为人民大众喜闻乐听的民间语言。(魏然)

第二,改人。这里的“人”包括戏曲艺人和戏曲观赏者,即观众。对于戏曲艺人而言,要培养和推出一批技术过硬、水平一流、德艺双馨的有影响的中青年艺术人才(《打造文化精品振兴地方戏曲―以柳琴戏为例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发展》(赵建玲)),加强学校的专业教育(《戏曲文化传播的危机与振》(刘兴武、吴晓明)),创新人才机制,确保后继有人(《戏曲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利用》(于有容)),并重建戏曲队伍的艺术理想,增强他们的艺术事业心(《戏曲的危机与生机》(唐全贤))。对于观众而言,要分析研究观众,不仅要了解各地方的差异,还要了解时代的变化(《传统戏曲的危机与新变》(叶长海)》。赵建玲也认为要留住老观众,吸引新观众,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办戏唱戏”。同时还可以借鉴台湾国光剧团的成功案例,一改昔日正统的、死板的说教形象,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活泼有趣(《台湾传统戏曲的产业化对策》(魏然))。

第三,改制。这是极为关键的一点,关键在于要建立开发、表演、研究、传播的立体化发展格局(《传统戏曲文化产业的困境机遇和发展方略》严丽娟)。具体说来,则要分以下几个方面同步进行。首先是市场。对此,严丽娟认为深化传统戏曲文化市场体制改革,应该实施市场调配为主、政府扶持的保护性发展策略,同时抓好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赵先正在《传统戏曲艺术该如何应对市场的挑战》一文中也申明,面对市场经济,必须主动面向市场,积极寻找市场,自觉开拓市场,切实巩固市场。除此之外,对不同的市场和受众开展不同的市场分析与调研,对受众的数量、群体的特征和演出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也必不可少(《金华婺剧发展现状及市场化运营》黄秋萍)。但也要注意防止不顾传统戏曲本质和灵魂的庸俗化“创新”,反对片面迎合市场(《论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创新发展》(常文丽))。其次是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保护。对此,常文丽提出“三重保护”:一是物化保护,二是对重点戏曲人才和重要艺术流派进行保护,三是分门别类对地方戏曲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于有容则在他的《戏曲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利用》中针对第三点提出具体措施,即树立政府搭台、剧团与企业唱戏的观念,支持国有剧团和民间剧团的发展;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制定一系列倾斜政策;以及改革奖励制度等。此外,他还呼吁完善保护机制,加强立法。既要重视保护,又要重视开发,还要重视地方戏曲的教学与科研,大力培养传承人。再次是宣传与现代传媒。面对地方剧团在宣传过程中手段单一、方式陈旧的现状,赵建玲提出应当重视电视、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以及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严丽娟还认为,应提高传统戏曲文化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手段。另外,企业化管理。不仅要采取科学的企业化管理模式,责权分清,各司其职(黄秋萍),更要改进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如艺术法人制、艺术总监制、项目签约制、艺术团体股份制改造等,形成不同形式和层次的新布局,从根本上转变地方戏剧院的经济增长方式(于有容)。最后是与旅游业相结合。钟俊昆在他的《论赣南采茶戏的旅游开发》中对此作了详细的方案规划,包括开拓多样化的盈利模式、增强顾客流的宣传作用、重视信息流的支持作用、依托产茶胜地进行采茶戏的旅游开发、借助茶文化节庆等活动大力宣传以及开展采茶戏国内国际学习交流活动。于有容则从舞台演出、人文景观和旅游纪念品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在这一方面台湾也为我们提供了范本,建立了台湾戏剧馆,提倡“戏曲旅游”的结合方式,发挥衍生效应(《台湾传统戏曲的产业化对策》(魏然))。

最后的最后,我们应耐心面对传统戏剧的突围,对戏曲艺术的振兴保持希望。《论“戏曲危机”与民族传统演剧艺术的产业化》(张朝霞)通过纵向分析20世纪以来的两次大“戏曲危机”论思潮,提出“所谓‘危机’,不过是某一特殊历史条件下,戏曲与时代的短暂“失和”。两次‘危机’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戏曲为适应时代所进行的种种调试”,古老的戏曲艺术不会灭亡,而是还会赢得新的生机。《台湾传统戏曲的产业化对策》(魏然)一文则引用了某些学者对创新问题的犀利看法――创新原本应该是经历了大量的学习与模仿之后,对传统艰难的超越,它是在无数一般的、普通的艺术家大量模仿和重复之作基础上偶尔出现的惊鸿一瞥。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到当代戏曲的创新和对时代的适应需要时间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所有致力于其保护、创新、研究的人员都需要保持耐心、恒心和希望。

三.总结

综上,从学术研究历史、阳新采茶戏的历史发展、现状评述和发展策略四方面,不难总结出:以往学界对戏曲的危机及创新发展研究较为丰富详尽,为阳新采茶戏的困境和突围研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研究方法和经验。且对阳新采茶戏的新闻报道较多,利于从中对阳新采茶戏的现状进行理性认识。然而研究阳新采茶戏的专门著作、论文较少,其困境和发展策略的论述较多借鉴于抽象的戏曲发展策略,鲜少有结合阳新采茶戏现实状况而提出的具有实践性、针对性的突围方法。因此,后期的研究工作应该从以往研究中借鉴经验,了解不足,以求进行更具有学术性的现状评述,并结合实地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和情况,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严丽娟.传统戏曲文化产业的困境、机遇和发展方略[J].神州,2013(5)

[2]叶青.地方戏创新的成功探索[n].中国文化报,2009-06-15(4)

[3]韩晗.论湖北地方小戏的生存空间与发展范式――以“阳新采茶戏”为例[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2012(0)

茶文化现状篇4

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窑址的出土物中,与茶器相关的器物数量远远多于前代,也在同时代出土器物中占了很大比重。以越窑为例,盛唐一朝,碗、盘、水盂、注子产量最大,占所有出土物的80%以上,而以碗的出土量最为巨大。(《中国陶瓷史》)除了水盂之外,上面提及的其他三种瓷器均作为茶具使用。

其次,茶文化的兴起,推动了瓷器器型的革新。唐代以前,瓷器尚保留了大量陶器的特征。自茶文化兴起,瓷器变得更加灵动。以壶为例,魏晋时期流行“鸡首壶”,壶身与早先的陶罐无异,仅多一鸡首状流,盘口、鼓腹,短小流,整件器物重心偏下,显得厚重。唐代以后,“汤瓶”取代了“鸡首壶”,盘口逐渐变为侈口,腹变小,流加长,且流多管状或棱状,重心上移,整件器物显得活泼。这些变化,可能与晚唐时期兴起的“点茶法”有关。“点茶法”即先将茶末置于盏内,用汤瓶注以沸水,将茶末调成膏状,最后持汤瓶向盏中冲注适量热水而成饮用的茶。向茶盏中冲注的动作称为“点”,因为盏的容量很小“,点”特别讲究技巧,否则沸水很容易溢出。于是对装沸水的汤瓶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从流里面倾倒的水水流要顺畅、水量要适度、落水要准确。

为了便于点注,高颈、长腹、长流的汤瓶应运而生。管状和多棱状的流,顺畅性和水流稳定性明显好于魏晋时期流行的鸡首流。魏晋时期的碗,直口或者敛口,深腹、实心底,与陶钵较为相似。至唐代中期,碗多为侈口,由深腹变为浅腹,圜底增多。唐代晚期流行斜直壁碗,器型也有逐渐变小的趋势。关于唐代文人饮茶方式,文献中也有零星的记载。唐代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笔记小说《封氏闻见记》卷六有这样的记载:“……伯熊著黄批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器内装的是刚刚煎完的茶,温度较高;喝茶时要能“手执茶器”而不烫手,茶器应该便于散热,而且方便“手执”。这一时期大量发现的敞口、浅腹、圜底的小碗,敞口、浅腹利于散热,小巧、圜底的特点,使人能以手执住而不致烫手,很可能是作茶具用。这种小型侈口碗,应是陆羽所提及的“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的茶瓯。

再次,由于品茶、斗茶风气的兴盛,人们不仅对茶色、茶味进行品评,还提高了对茶具的审美要求,进而推动了瓷器装饰性造型、纹样的产生,大大增强其文化内涵。“花口”是唐代瓷器的一大特色。中晚唐时,花口造型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大致与茶文化兴起的时间一致。根据考古的出土材料看,晚唐时的茶具大量采用花口造型。如当时流行的花口茶瓯,通常表现为五瓣花形,腹部无棱,圈足稍外撇,器型小巧精致。陆羽认为“膻鼎腥瓯,非器也”,即茶具已经不是一般的食用器,而是具有了一定文化内涵的器物符号。“花口”的造型,大大提升瓷器的文化内涵,使其脱离了“食用器”的范畴。1987年发掘的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发现了极其精美的秘色瓷碗。根据其器型、一同出土的金银茶具及文化意义上分析,这些秘色瓷碗应该为茶具。以茶具为代表的瓷器烧造,其技术已为我国青瓷制造的最高水平。

最后,因咏茶而推及瓷器,因而赋予了瓷器极大的文化内涵。有很多诗句都是借赞美瓷器来表现茶香,如郑谷“茶新换越瓯”、施肩吾的“越碗新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都是很好的例子。咏瓷诗兴盛是在唐代,并且咏瓷诗几乎都是咏吟茶具。由于茶文化的引入,瓷器第一次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茶文化的兴起在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此之前,瓷器作为食器,深深打上陶器的烙印,造型较为古拙;茶文化兴起以后,对瓷质茶具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器型变得小巧灵动起来,装饰性花纹和造型也大量运用其上。

茶文化现状篇5

关键词:产业化发展状况对策建议

一、我国茶产业现状

从我们国家的茶产业现状来说,我们国家的市场的构建与运行都相对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市场的构建与运行影响了我国茶产业发展。在我国茶产业来看主要是我国的茶叶没有做成品牌,导致了我国的茶产业缺少品牌,通过这些就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茶产业在世界上的排行。但是不得不知道的是,我们国家从古至今都是产茶叶的大国家,但是茶叶大国与茶叶强国是不同概念,我们国家虽然是茶叶大国但不是茶叶强国。因此,我们需要打造我们自己的茶叶品牌,只知道有这种茶叶,没有将茶叶做成品牌,这是不行的,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也是一个磨灭不掉的印记。在中国生产茶叶的县非常多,总共有2000多个,其中生产的茶也不乏名茶优茶。但是真正做出品牌的茶却很少,能说出来的茶的品牌也是不多的。

另外一个阻碍我国茶叶发展的因素就是茶行业的混乱,恶性竞争,导致茶市场不好。主要是现在中国的茶叶还没有准确的价格定位,导致很多商家乱喊价,乱要价的场面,也有部分商家违背行规,恶性竞争,导致了消费者分不清什么茶是真的,什么茶是假的,引起了消费者的不信任,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也打击了消费者对名茶的信心。

二、茶业产业化的发展的状况

1、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损耗大,是导致农产品“买难卖难”的重要原因。茶业从田间到消费者能享受到茶的甘甜香醇,要经过数个环节,每增加一个流通环节,成本都将增加。同时,由于物流设施建设滞后,在此背景下,加快茶产品流通环节成为当今的一个重要探索。

2、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在茶产业中普遍存在,即企业通过基地与农户连接的模式,然后由企业再与市场直接联系的方式。借助企业的经营规模,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动化和机械化操作,减少手工操作带来的二次污染,提高茶叶质量,降低企业成本。企业由于有独立的组织结构,可以使经营有序的进行,同时拥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更易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人才拥有相关专业知识,能够跳出小农意识,拓宽视野,获得市场的第一手供需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定位产品。产品的知名度首先需要的是质量,其次品牌的效用也不能低估。一个知名度和消费者认可度高的品牌本身拥有极高的价值,从而使得产品附加值也得到提高。近年来进入茶业的企业越来越多,在政府政策性支持和企业自身发展基础上,已经打造出不少知名品牌。企业在推广和创造品牌上比单个的茶农具有极大的优势,消费者对认可的品牌容易形成习惯性购买,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营销成本。

3、中国茶文化内涵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中国的茶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礼仪的体现,在中国如果有客人到家里做客,首先都是把茶泡好给客人品尝,这就充分体现了茶文化在中国礼仪的重要性。

三、促进我国茶叶产业化发展对策建议

第一,要加快研究出代表茶叶特质、并极具竞争力的统一品牌。加强文化宣传力度,引领茶产业的发展,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的价值理念正从文化从属论到文化立国论转变,文化事业面临着一个难得的机遇,文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财富。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内含着一种真、善、美的崇高精神,茶文化的核心就是和谐,其中的精神内涵已与云南各地的民族意识、民族气质、民族品格水融,向世人展现了一幅幅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活画卷。

第二,扶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在茶加工上,规范加工技术,根据茶叶品种的特点和企业加工的情况,适当改良技术。在加工企业方面,鼓励和支持企业之间的合并重组和组建股份制企业,使企业做大做强,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大型茶叶加工企业入驻。实行企业联合基地、联合市场,基地联合农民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以较强的新产品开发创新和辐射能力,延伸茶叶产业链,全面推进我国茶叶产业化开发的进程。

第三,搭建茶业经营平台,创新茶业流通体系。搭建茶叶经营平台,实现茶业产销的信息化。通过建立茶业电子商务平台。为茶商提供商务、信息、合作、人才等交流通道,培育茶叶流通体系,实现茶业流通体系的现代化。《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2年)》显示,涉农电子商务(涉及农村、农民和农业的电子商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以阿里巴巴为例,2012年阿里平台涉农网店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12年,正常经营的注册地在农村含县的网店数为163.26万个,其中注册地在村镇的为59.57万个;经营农产品类目的网店数为26.06万个,涉及农产品商品数量1004.12万个。而在阿里巴巴B2B平台,经营农业类目的诚信通账号在2012年底也达到1.7万个。(作者单位:1.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马述忠,黄祖辉.农产品反倾销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5(3)

[2]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J].农业经济问题,2006(3)

[3]彭涛,卢凤君,刘清水.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6(3).

[4]宋丽萍.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6(4)

[5]吴群.论龙头企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3)

茶文化现状篇6

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如今饮茶已经成为人们的重要生活选择。通过对自身经营状况进行分析,通过系统化创新和全面完善,从而实现理想的经营效果。本文拟从当前茶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的现状问题分析入手,结合茶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的客观要求分析,通过系统化阐述茶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的具体价值,从而探究茶叶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

茶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具体对策;人力战略

在茶叶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而对于多数茶叶企业来说,由于其缺乏应有的经营理念,整个茶叶企业经营管理效果与整个茶叶市场的经营发展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除了技术和理念的欠缺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相对落后,也已经成为其重要的限制因素,因此想要做好茶叶企业经营管理,就必须充分做好自身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1当前茶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的现状问题分析

具体而言,当前茶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当前整个茶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总体规划,尤其是多数茶叶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加上其运营经验相对不足,从而使得整个茶叶企业实际运行与企业发展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客观而言,当前多数茶叶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往往是岗位空缺,就随时进行补充,未能从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角度来进行开展。其次,现阶段,多数茶叶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其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无论是其绩效管理,还是培训管理,都缺乏科学化机制。对于茶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管理的效果,其必须充分注重发挥企业员工的作用,因此,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其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值得我们探究。对于企业职工来说,无论是具体的薪酬绩效,还是培养机制,实际上都对整个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开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经营效果,除了要充分做好人力招聘工作外,还要完善员工的激励机制,通过具体创新,从而实现理想的管理效果。此外,当前茶叶企业由于自身经营规模较小,加上其整体缺乏对员工作用价值的准确认知,缺乏制定具备极具竞争力和薪酬机制,从而使得员工招聘难度较大,并且限制了企业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参与主动性,未能对员工的心理素质状况形成全面认知,因此茶叶企业员工的流动性不断加大。尤其是其技术人员和核心员工的流失,更使得整个茶叶企业实际经营与具体需要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最后,通过对当前茶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多数茶叶企业未能构建完善的企业文化建设机制,在多数茶叶企业看来,企业文化建设不仅需要投入,同时其也未能直接产生相关经济效益,因此,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内涵和价值理念。事实上,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具体内涵,完善的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整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从根本上影响茶叶企业经营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探究适合茶叶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机制。

2茶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的客观要求分析

通过对当前茶叶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当前其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首先,对于企业来说,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是当前茶叶企业满足整个市场经营的客观需要,而想要有效开展这一工作,就必须充分注重将茶叶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与企业经营相结合,因此,在茶叶企业开展人力资源工作时,其不仅需要配备专业的技术人才,更需要具备懂得市场管理和营销的专业人才,只有配备了完善的人才储备体系,才能够满足茶叶企业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此外,结合当前茶叶企业转型发展和整个行业发展的具体特点来看,都需要完善构建人力资源保障机制,目前很多茶叶企业都未能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制定了应有的人才管理工作思路和目标,因此,探索产业化和链条发展已经是很多茶企在转型发展环境下的具体需要,而针对这一发展趋势,就需要整个茶叶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融入这一系列要求,尤其是需要具备掌握专业经营理念和现代经营意识的人才,因此,必须及时构建人才储备机制,从而满足茶叶企业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最后,对茶叶企业经营活动开展来说,必须认识到,随着当前先进人才和技术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人才矛盾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这一客观形式,茶叶企业需要从自身培养和完善人才招聘体系等一系列渠道拓展入手,完善茶叶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渠道,通过融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完善企业管理流程和激励机制,从而使得整个管理过程进一步流向化和机制化。可以说,人才机制建设是当前实现整个茶叶企业人力资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与完善性开展的必然要求,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必然使得整个茶叶企业能够从传统走向现代。

3茶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的具体价值

在茶叶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经营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其经营效益的获取,而实现其最大经营效益,就需要做好成本管理机制和市场经营理念的有效融入。当然,在茶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人力成本也是其重要的经营成本。通过效益较好的茶叶企业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之所以能够实现最大经营效益,重点在于有效完善的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尤其是其人力的实质性管控,从而实现对企业经营发展效益的有效维护。对于茶叶企业经营活动开展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通过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思路,其必然能够实现以下价值:首先,通过完善开展人力资源工作,能够为茶叶企业运行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成本管控,从而实现人力资源最大化,为整个茶叶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储备能力,对于茶叶企业来说,人力资源是影响其发展的核心动力,完善的人才配备机制,直接影响到其长远发展。对于茶叶企业经营来说,如果有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应有的人才队伍,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完善的薪酬培训机制和激励计划,能够实现人力资源开展工作的最大化。其次,在茶叶企业经营过程中,完善人力资源成本管控,也是满足茶叶企业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当前整个茶叶经营建设开展状况来看,其需要从多个视角来认知,人力资源供给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如何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就需要从企业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优化和创新来具体实施。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现代化机制建设过程中,通过优化岗位,明确岗位职责,细化管控机制,必然能够将人力成本管理纳入到科学化的范围之内,从而实现其最佳效果。最后,对于中小茶叶企业来说,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是整个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茶叶企业经营转型发展过程中,想实现良好的生态效果,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要有完善的工作氛围,如果茶叶企业具备了完善的人力资源工作范围和机制,那么其必然能够引导员工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参与到整个管理过程中,而如果缺失了这一机制,那么将会大大影响到茶叶企业职工的心理幸福感和工作积极性。

4茶叶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具体思路

对于茶叶企业来说,其当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想要发挥自身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最佳效果,就必须充分做到:首先,要积极注重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过程的专业化与科学化把控,从而提升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的最佳效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茶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因此做好战略规划,将其纳入到动态化管理体系内,其必然能够为整个茶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奠定基础。最后,要对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员工奖励机制相结合,通过丰富各项元素,从根本上提升茶叶企业职工自身工作技能和水平的实质性提升。茶叶企业要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自身管理相结合,尤其是对于茶叶企业经营发展过程来说,不仅要具备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施及完善的管理理念,尤其是构建先进的企业内部管理理念,目前多数茶叶企业都是从传统的经营模式中转变而来的,不管其具体的经营理念,还是管理模式都相对来说较为落后,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整个茶叶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想要实现最佳效果,就不能单独地对其持续开展,而是将其纳入到整体内部管理机制的体系之下,来具体实施。最后,茶叶企业必须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发展机制,通过优化人才队伍基本建设,实施精细化和集约化人才管理模式,从而在满足茶叶企业经营转型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具体需要,从根本上满足茶叶企业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可以说,清晰完善的人才机制必然是整个茶叶企业实现人力资源成本管控工作价值的基础和关键。

5结语

人力资源是企业经营的核心,优化人力资源工作的开展状况,提升其具体应用价值和具体内涵,才能从根本上发挥人力资源在茶叶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价值与作用,尤其是随着当前茶叶企业经营效果与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已经成为影响整个茶叶企业转型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探究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思路,就需要认知其问题。

参考文献

[1]余梦华.江苏金坛BH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68-73.

[2]张小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179-182.

[3]罗剑宏.交通建设工程项目实施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53-58.

[4]王国益.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论培训的理论、原则、问题及处理对策[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4(21):56-59.

茶文化现状篇7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思想道德;文化氛围;师资力量

1传统茶文化对高校思想道德教学的促进性意义分析

1.1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传统茶文化包孕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其在千年的历史演绎中,汲取了儒家、佛家以及道家的思想精髓,其所提倡的“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之道,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具有鲜明的促进作用。物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结构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的价值观也受到了冲击,道德底线被不断拉低。甚至连唯一的净土———高校也都变得虚华浮躁,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愈发淡薄,社会责任感也越来越低,整个校园的学风是江河日下,令人堪忧。然而,传统茶文化被引入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意味着传统主流价值观的回归,其将能从思想上解决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的问题,重新塑造其世界观,促进优秀人格的形成。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会给人一种如沐春风之感,于润物无声中净化人的心灵,提升思想道德品质。

1.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近年来,高校不断地涌现出学术作假、考试作弊、道德低下等社会乱象。曾几何时,人人艳羡的大学生活已然变得如此浮华了;曾几何时,学术氛围浓厚的高校环境也日渐淡薄了。高校作为最后的净土,也正在一点一点被吞噬。而一旦茶文化被吸入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其“廉、美、和、敬”的茶文化内核将能从一定程度上抚平大学生的急躁心理,涤荡其心灵深处的尘埃,清扫高校中的浮躁之气。大学生在浸润了茶文化的清雅和善之质后,会被其所感染陶醉,然后于无意识中潜心研习,并以此作为为人处世之准则,而高校的学风也会因此而有所改善。另外,传统茶文化走入高校校园,其自然朴实之气也会在整个高校弥漫散开,氤氲出一股浓浓的茶文化氛围,而大学生的真善美品性也会被进一步激发出来,从而促进高校良好校园文化的营造。

1.3促进传统茶文化的弘扬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优秀文化的积淀,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意义。然而,历经千年而未衰竭的茶文化,却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备受冷遇,甚至出现了断层危机,有可能出现后继无人的尴尬状态。而茶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相融合则意味着茶文化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被注入到高校课堂中,那么其文化内涵、艺术气息以及美学元素都会随之为学生所熟知;茶艺茶道茶诗歌,茶学茶戏茶故事也会为人所知晓。同时,茶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思想文化被渗入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其被以一种艺术的方式融入学生的血液中,使其潜移默化中习得了传统茶文化知识的精粹,明确了茶文化内容的基本要义,从对于茶文化的无知浅薄状态中走出来,并在茶文化思想的引导下构建自己的世界观,最终也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传统茶文化在高校思想道德教学应用中的问题阐述

2.1传统茶文化的意蕴剖析不足

传统茶文化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被引入到高校教育中,其起步较晚发展历史较短,尚有不足之处。而且我国传统茶文化博大精深,知识框架体系异常复杂,高效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难以容纳所有的茶文化精华,因而也导致了其对于茶文化意蕴的阐述过于浅显。一方面,高校教师对于茶文化内涵缺乏深入研究,其在应用茶文化进行思想道德课程的讲授时,知识简单地将茶文化基本知识僵硬地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茶文化意蕴明显不足,其精神实质也被掩埋。另一方面,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的茶文化课程设置也不合理,课本教材对于茶文化内容的体现较少,其在整个考核评价中所占的比例较低。总之,传统茶文化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不如人意,虽然以一张新面孔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但是其真正的德育价值却并没有完全展现出来。

2.2大学生对于茶文化的认知较浅显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文化意识也随之涌入,崇洋的心理也肆意滋生,特别是高校大学生,极为推崇外国文化节日。究其原因,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其对我国优秀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与归属感。大部分学生对于茶文化持一种淡漠的态度,其不会理睬茶文化的具体内涵,也无心关注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更不愿参与到茶文化的传承中。所以,隽永含蓄的茶文化也只能停留在昔日的辉煌中。再者,由于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不健全,也使得大学生对于茶文化的认知较为粗鄙。十几年的学习生活都没有触及过茶文化知识内容,这一大段茶文化知识的缺席,影响了其在大学的茶文化学习进度。而后,很多大学生都抱着实用的心理,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以提高自身的就业优势,而茶文化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也就此被忽视。

2.3师资力量薄弱校园茶文化氛围不浓

“名师出高徒”,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承担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更是被赋予了“育人”之责。然而,据调查,大部分承担茶文化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教师,其自身的茶文化知识极为匮乏,其也并不是科班出身,无论是文化修养内涵还是茶文化底蕴都是比较贫乏的,其对于传统茶文化缺乏系统而全面的学习,难以将广博的茶文化知识嵌入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骨髓深处,终究也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于茶文化知识的热爱之情。茶文化作为一股清泉被引入到高校,其并没有完全洗涤掉沾染在大学生心头的浮躁,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净化作用,“重工轻文”教学理念的阴影下,茶文化知识难以透彻地与思想道德融为一体,也导致了整个校园内部的茶文化“氧气”愈发稀薄.

3解决传统茶文化在高校思想道德教学应用问题的措施

3.1加强茶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

茶文化是在肥沃的传统文化土壤上生发出来的,其是滋养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支撑,为我们灿烂中华文明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将茶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实质是以传统优秀文化对高校学生进行渐染熏陶,以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茶道精神重塑其人生观,能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保持一颗赤诚之心。因此,茶文化在被融入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时,教师应该以茶文化为切入点,深入探讨隐藏于其后的文化内涵,将深厚的茶文化历史,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其在浩瀚的茶文化知识海洋里自由翱翔的同时,也能促进其思想境界的提高。此外,高校也应该根据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安排茶文化课程内容,循序渐进地逐步增加茶文化内容在整个思想道德教材中的比重,最终使茶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进行相得益彰的融合。

3.2完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高校在以茶文化构建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体系时,并没有从思想教育的终极目标出发,而只是为了教化学生而设置,最终效果也只是收效甚微。单调的教学方法不合理的课程体系,也消耗掉了学生对于茶文化思想教育课程的所有兴趣。所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在引入茶文化元素时,应该从教学方法与教学体系上对其进行全面革新。教学方法上,高校可以建立新的教学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并不断创新茶文化思想道德教学方法,组织教师间的教学方法探讨活动,从而促进茶文化思想道德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教学体系上,高校应该立足于当前的现实状况,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与茶文化知识的认知程度,对茶文化思想道德课程进行分层设计。同时,建立茶文化思想道德教育双轨制课程体系,使必修课与选修课并行,从而初步构建茶文化思想道德教学体系。

3.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打造专业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茶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必须通过专业而系统的学习才能构建完整的知识链,否则只能永远在茶文化知识的皮毛里翻滚。因而,高校应该引入专业的茶文化教师对茶文化思想教育课程进行高水准授课,提高课堂教学的含金量,优化茶文化思政教师队伍。首先,以高薪聘请茶文化专家定时到思想教育课堂进行巡回式授课,使大学生在大师精彩的讲解中领略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后,对于高校的思想道德教师也可以进行茶文化知识培训,以提高其对于茶文化的认知水平,从而为其茶文化课程的讲授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避免出现被学生发难的窘境。同时,高校应该坚决摈弃传统的“重工轻文”教学观,全面树立“工文并重”的观点,将素质教育践行到底,掀起一股茶文化思想教育的传播热潮。

参考文献

[1]李妍,吴晓东.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00-101.

[2]魏斌.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重塑[J].新西部(理论版).2014(5):124-125.

[3]庄华峰,蔡小冬.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与对策探究———基于安徽省w市S大学的调查[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5):16-18.

[4]张美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Z2):52-53.

茶文化现状篇8

1高职体育教学与茶道精神的共通点

1.1均具备包容性

体育是一项对个体没有硬性要求的运动,无论国籍、性别、年龄、身高或健康程度是否存在差异,都可以自愿参与体育运动。从体育赛事情况来看,既有专门为健全人士举办的体育比赛,也有专门针对残障人士的体育比赛,体育运动提倡人人平等。就高职体育教学来看,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具有显著的个性化差异,学生的性别、体育技能等均存在区别,但每个学生都具备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这足以体现体育运动及其教学的包容性,并在这方面与茶道精神有着契合之处。茶道精神中的“和”主要是指“和平”、“和谐”。自古以来我国人民都以茶会友、以茶待客,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融合后则意味着在体育运动中应与他人和平共处。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两者有着极其相似的核心认知,这为茶道精神融入体育教学提供了有力依据。

1.2均将集体利益置于首位

我国茶道精神提倡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相融合,把实现个体价值和建设国家社会发展相联系,具备“大侠之风”、“大侠之气”,体育精神同样如此。虽然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竞技性,但是并不是单纯为了竞技而运动,而是在运动中获得相应成果,该成果并非只属于个体,而是关乎着整个集体的荣誉。体育教学是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教练、教师的系统引导下学生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运动员,并代表国家、团队参与国际比赛,在比赛中获得的荣誉成就不仅属于运动员个体,更是整个国家、团队的集体荣誉。在体育教学中渗透茶道精神,便可向学生传达将实现个人价值和集体发展相融合的认知概念,使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个人发展,还是为集体争得荣誉,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奥运会为例,当奥运会参赛者在获得金牌时会升起相应国家的国旗、响起国歌,获得金牌的参赛者此刻内心更多的是国家自豪感。因此,在将茶道精神和体育教学相融合后,也能激发学生的为国为民情怀,在该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更具价值意义。

1.3均拥有理性思维

茶道精神中包含着道家思想,天人合一则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哲学观。天人合一主要是指个体应将行为举止与自然规律相结合,不能做出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的行为。天人合一思想观念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举止及价值观。比如,一些喜爱品茶的个体更喜爱幽静、自然的生活环境,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会使个体对世间常态看得淡然,能够理性对待生活的得与失。体育运动具有竞技性,当一方获得胜利时另一方势必处于失败状态,如果运动者不能理性对待比赛输赢便会影响后续心态,使自己丢失更多机会,在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不同学生的体育训练进度不同,一些学生因投入较多精力运动后却没有获得理想成效而产生失望情绪,久而久之会失去对体育锻炼热情和信心。但事实上,学生必须调整好心态,使自己在面对成攻和挫败时都能快速恢复至元气饱满的状态。这就需要学生采用理性思维对待体育锻炼,它与茶道精神的天人合一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均能引领个体控制自我思想和行为,对于学生调整体育锻炼心态有着积极作用。

2高职体育教学中茶道精神的融合积极影响

2.1有利于传达体育文化精神内涵

体育和其他学科有着一定差异,体育教学目的不仅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各项运动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传达体育文化精神,使学生具备正确运动态度及道德素质。当前我国高职体育教学忽视体育文化精神内涵传达,这使得教学缺乏核心依据,不能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课堂上学生无法得到有力指引。体育教学融合茶道精神后不仅可以在原有教学资源上加以丰富,还能使学生在正确思想的带领下进行体育学习,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了解体育文化精神,可有效转变高职体育教学文化精神缺失现状,使体育教学更具吸引力。

2.2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

将茶道精神融入至体育教学中还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我国从古代开始便有饮茶、制茶经历,在国人心中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还象征着和谐,茶已经和国人生活习惯有着必然联系。比如,当前几乎每家每户都会购买和储存茶叶,当有客人来访时便会将茶叶泡上,一边饮茶一边谈论事情,饮茶的过程也是双方加深了解的过程。茶道精神的融合可以转变传统单一的体育教学思想,使学生能够深受茶道精神熏陶,在体育运动中秉承和谐理念与他人交往、互动。体育运动虽然具有基本人际交往功能,如,学生在进行篮球运动时会结识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如何在体育运动中与他人正确交往、相处需得到茶道精神指引。茶道精神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运动行为,正确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2.3有利于教学改革优化

对于学生发展而言,教学过程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体育教学亦是如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方法及观念会影响教学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核心指导力量,如果不具备新时代正确教育观便会制约学生长远发展。而茶道精神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高职体育教学综合要素。茶道精神是茶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蕴含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明,大部分内容都可以作为体育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深受茶文化熏陶,以此来弥补当前体育教学中的不足。并且,就我国高职体育传统教学情况来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无法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茶道精神中有着丰富教育资源,教师要想发挥茶道精神育人功能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方法。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体育教学中融合茶道精神可以推动高职体育有效改革优化。

3高职体育教学中茶道精神的融合现状

3.1茶道精神未引起足够重视

从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大部分院校在体育教学中没有强调茶道精神。虽然当前强调教育改革,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更注重运动技能技巧传授,忽略茶道精神引入。有的高职体育课程虽然有关注茶道精神融入,但是只是简单带过,与茶道精神相关的内容没有切实与体育内容相结合,这便导致两者融合留于形式,在此情况下学生对于茶道精神半知半解。比如,有的学生只了解部分饮茶知识和茶礼仪,无法透过茶道精神领悟文化精髓。这样既无法发挥茶道精神教育作用,又无法推动两者有机融合。该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与教育思想有关。从高职体育教学实际来看,大多院校和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体育专业技能培养,在教学改革中也将重心放在技能传授方面,旨在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未关注和强调体育心理教育作用。茶道精神的核心作用就是对学生心理、思想进行引导,当院校和教师没有关注体育心理教育作用时,便导致茶道精神遭到忽视,进而无法推动双方密切结合。

3.2教学方法不适用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重要组成,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引导性作用,而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则需接收相关知识内容,在体育教学中也是同理。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应用,在融合茶道精神时教学方法直接决定着融合效果,教师需以学生为核心,在考虑高职学生体育学习综合需求的情况下引入茶道精神内容。然而从现状来看,教师在该方面做得并不到位。一些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体育学习需求不符,无法有效渗透茶道精神。在教学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使其无法深入了解和应用茶道精神,不利于形成茶道思维。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自我教学想法,没有考虑学生学习需要,致使教学主体地位发生扭转,这种教学方法使得茶道精神内容无法吸引学生,严重削弱茶道精神教育价值。

3.3教学资源较匮乏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融入的茶道精神资源并不丰富,教师通常只是根据教材施教,忽视全新教学资源挖掘。从实际教学角度来看,教学中涉及到的茶道精神内容极少,教师没有意识到茶道精神和体育教学的关系,无法挖掘大量有效的茶道精神教育资源。一些教师在融入茶道精神资源时没有和体育教学内容密切相连,使两者之间缺乏必要联系,该现状出现的原因和教师专业素质有一定关系。虽然我国高职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是体育专业,但教师在接受教育时同样缺乏人文素养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教师后续工作。有的教师已经意识到应创新教学内容,加强茶道精神融合,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在引入茶道精神资源时只能原封不动的引入,无法在资源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且没有注重茶道精神资源内涵深剖,将这类资源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后,不仅无法提高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学生深度理解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关系,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事倍功半。再加之教学方法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体育发展要求,这样不仅会影响体育教学整体质量,还会给高职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素养形成造成阻碍。

4高职体育教学中茶道精神的融合发展策略

4.1加强茶道精神内涵挖掘与引入

茶是国人生活必需品,和柴米油盐一样有着重要地位。茶道精神影响着国人思想意识,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茶道精神应注重内涵挖掘。茶道精神涵盖的内容较为多元,但并非所有内容都与体育教学相契合。基于此,教师在引入茶道精神内容时,需站在体育教学实际综合考虑。例如,可以引入采茶舞进行教学。采茶舞在我国同样有着多年发展经历,扇子花、矮子步等舞蹈动作可以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且采茶舞有着显著的地域特色。采茶舞属于民间舞蹈项目,舞蹈中的大部分动作创作灵感均来源于当地人行为习惯、思想认知。在引入该资源时,教师可针对采茶舞文化元素加以挖掘,使学生透过舞蹈看文化内涵本质,并在体育训练中受到精神文化熏陶。教师也可以在了解采茶舞基本舞蹈动作后进行提炼,提取出一些有助于学生体育发展的动作,如十字步、碎步等。这些舞蹈动作在采茶舞中有着独特艺术鉴赏价值,且和当地人的采茶劳动行为密切相关,将这些动作和体育教学相融合可以增强教学感染力,显著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向学生播放采茶舞视频、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等内容,从而构建浓厚的艺术氛围,有机渗透采茶舞内涵,以此来加深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联系。

4.2增强茶礼仪渗透

我国茶道精神讲究品茶有道、敬茶有礼。茶礼仪可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加以渗透,茶礼仪是茶道精神的重要体现之一,有着完整的体系结构和规矩流程。体育教学同样有着一套专门的教学体系,学生在教学内容、方法、教师等要素引导下具备各种体育运动技能,并形成体育道德素养。因此,茶礼仪和体育教学有着契合之处,在教学时教师便可以此为契机展开教学。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比赛时,将班级学生分为多个小团队,团队之间需要在比赛中pK获得胜利。在比赛正式开始前教师先向学生传达公平竞技理念,使学生可以在比赛中遵守规则和道德。随后,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握手、鞠躬。在比赛过程中如果有同学摔倒应及时给予帮助,不能因为对方是对手就置之不理,培养正直、和善、明理的竞技精神。通过这种方式融入茶道精神可以营造和谐、积极的体育教学氛围,使学生在亲自践行茶道精神过程中深刻理解茶道精神本质,使其在体育道路中走的越远越好。

4.3转变教学认知方法

要想彻底实现体育教学和茶道精神融合,需在根本上转变体育教学认知及方法。院校领导与教师都需注重体育心理教育作用,从而给茶道精神融合提供平台。院校应为体育教学提供足够基础条件支持,教师在理论讲解基础上,需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活动,促使茶道精神可以得到进一步深化。应密切结合教育改革融入茶道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院校实际增强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联系。例如,可以引入茶叶、茶具等物体使茶道精神得以物化。茶道精神包含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无形物质主要是指思想意识内容,而有形物质便是指茶具、茶叶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在教学中引入这些物体可使学生亲自接触茶道精神。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茶叶在沸水中散开的情景,也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茶具特征。茶本身也是一种饮料,具有清热、解渴等功效,学生体育训练后身体流失水分会感觉口渴,补充水分是运动结束后的第一件事情。这时教师便可提倡学生喝茶水,并向学生传达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喝茶的益处,在平时体育锻炼中加强接触,为茶道精神融合、理解提供有利条件。

5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体育教学和茶道精神有着许多共通点,两者均具备包容性、将集体利益置于首位、也共同拥有理性思维。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茶道精神不仅可以传达体育文化精神内涵,帮助学生协调人际关系,还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优化。在实际融合过程中,茶道精神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学方法不适用,且体育教学中的茶道精神资源较匮乏。为转变现状,教师需加强茶道精神内涵挖掘与引入,增强茶礼仪渗透。同时亦要转变教学认知及方法,实现茶道精神和体育教学有机融合,共同发挥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夏洪涛,屈静力,杜坤.基于茶道精神的体育训练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福建茶叶,2017(03):261-262.

[2]马文琪.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入茶道精神的思考[J].福建茶叶,2018(04):216.

[3]陈寅,杨晔.茶道精神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结合[J].福建茶叶,2018(05):185+188.

[4]陈春梅,时爱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入茶道精神研究[J].福建茶叶,2018(10):202.

[5]孙乐宁.茶道精神与高校体育训练教学的融入研究[J].福建茶叶,2018(04):258-259.

茶文化现状篇9

关键词:茶文化;对外交流;大学英语教学;应用机制;价值内涵

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发展历程,以及整个茶文化对外交流活动的客观发展状况看,如果能够将茶文化对外交流的表现状况和实际特征融入其中,其不仅能够优化茶文化的应用环境,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也让整个茶文化元素应用实现了最佳效果。

1基于问题角度剖析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的欠缺

就目前整个英语教学活动实施状况看,其主要欠缺在于开展教学活动时,未能将必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融入其中,从而大大限制了学生参与该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影响了整个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实效。通过多样英语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在具体参与学习过程中,将自身掌握的技术以及理念素养,予以全面展现,当然,深层次剖析教学活动的具体状况看,教学体系的单一以及长期不更新,已经成为拦截和制约英语教学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结合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推进实况看,其中存在诸多欠缺,而认知这些欠缺,不仅是我们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更是立足学生自身实际基础上的必然抉择,事实上,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欠缺及不足的因素是多样化的,而想要全面有效解决教学体系的欠缺点,就需要从课堂上全新课堂关系的有效构建,以及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等多个层级出发,通过全面创新与优化、完善,从而实现大学英语教学问题的妥善解决,以及学生培养的最佳效果。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状况及价值内涵看,大学英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其不仅是一门知识内容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也引导学生充分准确认知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具体关联。因此,就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创新推进的整体诉求看,如果能够从文化融入视角出发,尤其是通过开展完善的茶文化理念交流机制,从而才能满足学生培养的整体要求。在茶文化对外交流活动开展过程中,当前中西方地区都有着该文化元素内容,因此完善的文化交流,其不仅是跨文化交流机制,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该过程中,其能够赋予整个交流活动更多内涵和特色。

2文化内涵、素养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实施要求

在当前教学机制革新优化这一大的发展背景下,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来说,想要确保教学活动能够实现最佳效果,就必须从学生,以及整个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出发,丰富具体的教学元素,借助相关元素内容的丰富创新,从而让教学活动更具有趣味性。不仅如此,通过融入其他元素,制定与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相匹配的教学体系,也使得整个教学活动与学生培养体系实现高度匹配、全面融合。可以说,想要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就必须注重从文化内涵的丰富融入视角出发,通过集中发挥文化的魅力元素和价值内涵所在,从而引导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来品味教学活动的客观要求。教学需要创新,而产生这一意识的根源在于整个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教学效果,要始终围绕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学生培养的整体诉求,来进行学生教育与培养。想要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其必须从学生培养的全面性认知出发,通过选择合适的元素内容,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3茶文化对外交流的整体内涵分析

茶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媒介,而茶文化更是我国文化机制成熟诠释的重要缩影,品味茶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亲身感受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尤其是在当前整个教学活动创新推进过程中,茶文化的研究与应用,就更具备了发展可能,当然,想要真正应用好茶文化体系内涵,就必须对整个茶文化元素的形成历程、内涵要素等各项内容进行具体分析,通过深层次挖掘,从而构建完善的茶文化体系。融入茶文化元素,开展体育教学理论创新,实际上是一种全新教学方法,也是教学体系创新与完善的具体展现。事实上,人文素养不仅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而对于英语教学活动开展与实施来说,其本身就是文化发展所推动的具体结果。总的来说,茶文化资源是我国文化几千年成熟发展之后的有效诠释和具体表达,可以说,整个茶文化资源中所包含的价值元素内容,不仅内容丰富完善,同时其更能够有效激发人们的各项思维理念,从而实现茶文化资源的引导与推动价值。而对于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发展应用来说,其实际上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现。在今天全球文化交流融合不断加快这一大的背景下,其也与各相关元素内容实现了有效融合,尤其是,在西方文明逐渐认可、并接受茶元素及茶文化之后,整个全球茶文化交流速度不断加快。就茶文化体系交流发展的成熟度看,其中充分融入和诠释了多元化元素内涵,尤其是文化元素深层次融合的今天,文明融入的背后,实际上是人类文明成熟发展的表现和诠释,而文化元素的多样化特征,也决定了整个茶文化元素应用的最佳效果。

4茶文化对外交流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思路

结合当前教学体系创新发展的要求看,只有立足学生自身特点,以人文元素融入英语教学活动中,以教学内涵丰富为具体的改革切入点,从而才能实现整个英语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结合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内容,以及茶文化对外交流活动,可以看到,整个对外交流过程的基础和前提在于文化内涵的深层次融合和全面传递。尤其是在这一过程中,其展现了语言在不同文化交流过程中所具有的客观价值。所以,完善的茶文化体系,以及茶文化对外交流活动的实施状况,其不仅仅能够为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元素丰富提供前提保障,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所具有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内涵,更能够有效弥补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文化元素不足等各种问题和欠缺。因此,在整个英语教学活动创新优化过程中,想要有效应用茶文化元素,就需要从以下思路,具体出发:在大学英语教学推进过程中,完善的人文素养和英语思维是目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所必须充分注重融入的内容和理念,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开展系统化的茶文化对外交流活动,从而必然能够在丰富教学内涵的同时,完善教学机制,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更重要的选择合适的元素融入其中。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的表现状况以及交流机制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茶文化对外交流活动实施过程中,其不仅仅是文化元素的应用,同时更重要的是文化思维和价值理念的全面融入,因此,从茶文化对外交流视角出发,完善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其必然能够在满足教学诉求的同时,创新文化交流机制,实现学生培养的最佳效果。结合当前中西方茶文化体系之间交流层级不断深化,如今在学生具体培养时,想要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现在合适的茶文化元素内容,从而让学生直观、具体的感知中西方茶文化体系之间的具体交流和差异内涵。事实上,在茶文化交流活动开展过程中,完善的文化交流体系不仅是世界文化机制融合发展的整体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也让我们感受到文化机制与语言应用之间的具体关系。因此,如果能够将茶文化对外交流活动的实际开展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度探究,其不仅能够提升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该过程中,也实现了整个茶文化元素应用的最佳效果。

5结语

从问题视角看,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虽然实现了成熟而体系化的发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其更多时候将重点和精力放在了英语词汇、语法的学习和掌握上,忽视了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尤其是在当前文化深度融合背景下,只有融入完善的文化要素,才能实现整个英语教学活动的最佳教学效果。而在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时,可以看到茶文化对外交流活动中包含了深厚而成熟的文化语言交流机制,应用该文化交流机制,将为英语教学活动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肖颖.中国茶文化对外交流与翻译人才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4,(15):147-152.

[2]马中红.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法在大学英语传统文化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9):131-132.

茶文化现状篇10

关键词:古茶树;发展现状;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147-02

1引言

从20世纪中国茶业工作者的研究调查中可以看出,我国对于茶树起源的考证一直没有停止,从解放前到解放后,茶树产地的考证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在云南省境内景洪市发现了很多野生茶树,这些茶树在不断驯化、栽培以及利用的过程中渐渐存活下来,并且实现了过渡,最终形成了野生型、过渡型以及栽培型三种。这三种类型的古茶树,证明了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在我国云南这一事实,成为世界茶文化的宝贵遗产。加强古茶树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对于古茶树的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

2古茶树保护现状

据有关资料统计,景洪市辖区内共有百年以上古茶园8214亩,主要分布在基诺山、勐龙两个乡镇,勐旺乡、景讷乡及景洪镇也有零星分布。当地很多农民受到利益的驱使,开始砍伐古茶树,甚至是毁灭性采摘古茶树,使得景洪地区的古茶树面积不断减小,有的古树出现了死亡现象,有的则出现十分严重的衰败。古茶树作为一个重要的自然文化遗产,加强其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尽管政府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古茶树保护的重要意义,但是在保护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2.1古茶树保护形式很严峻

古茶树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严重的环境威胁,由于全球的气候出现异常、生态条件的变化比较大,生态系统的改变使得野生茶树群落以及栽培的古茶树受到安全威胁,而且近年来,古茶树的权属所有者的保护意识比较淡薄,对茶树的管护力度不够,出现了一些危害古茶树生长的情况,比如过度采集、修剪、放牧、建房、修坟、立碑、砌坎和用火等人为活动,对古茶树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此外,由于古茶树自身的生命周期导致的死亡率也有所增加。

2.2多头管理,缺乏管理的主体地位

古茶树的管理过程中,由于会涉及到很多的部门,比如茶办、林业、农业等部门,因此导致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多头管理的现状,没有形成一个总的管理主体,对于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一个总的规划。而且古茶资源分布面积广,各个地区的茶农也不够集中,管理的难度较大,管理机制不够健全,而且在管理的过程中职责不够清晰,不能对各种茶树资源的数量、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因此使得古茶树的保护存在保护区域不具体、保护对象不确定,古茶园的树龄、面积有待进一步考证和实地调查等问题,对于古茶树的保护有十分严重的阻碍。

2.3古茶树管理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宣传贯彻不到位

古茶树保护过程中,各种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对于茶树管理的效率有很大的帮助,当前各种地方性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而且群众的保护意识也有待提高。很多林业基层干部和群众对一些基本的法律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不够,比如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认知程度不够高,对一些针对区域情况制定的法律的了解情况更是不够,因此导致古茶树保护的职责不够清楚,一旦出现了相应的问题,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罚。

2.4缺乏古茶树管理经费

古茶树管理过程中的经费是古茶树保护的重要基础,在古茶树保护过程中,由于各种经费不够充足,因此在管理和保护方面的措施也相对滞后。当前对于古茶树的保护还没有将具体的管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使得古茶树管护经费没有保障,而且基层普遍存在着无经费、无机构、无人员的状态,对古茶树进行保护仍然还是在理论层面上,各种保护的实践措施的应用不够。

3古茶树保护措施

3.1加强古茶树资源的普查工作,对古茶树资源的基

本情况进行了解

在古茶树保护过程中,应该要将具体的保护责任落实到乡、村等基层部门,当地政府应该要组织行政区域内的部门做好古茶树资源的普查,对古茶树生长的地点、起源、面积、株数、树龄、年产量和经营主体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建立古茶树资源的相关档案以及古茶树资源分布的地图,确定不同区域内的古茶树的保护主体,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保护区以及保护点,使得古茶树的保护可以实现规范化。此外,对古茶树资源的概况进行了解之后,还应该要编制相应的保护计划,各级政府应该要根据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保护计划,比如结合区域发展规划与民居设计、基地建设、茶庄园建设、环境保护与改善等方面进行综合规划,确保古茶树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受破坏。

3.2确定古茶树资源的管护主体

由于古茶树的保护要涉及到多个部门,因此当前多头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未来的保护过程中,应该要对具体的保护主体进行确认,对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确定,从而可以进一步明确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行政区域内的古茶树资源进行保护与管理工作的绝对权力,防止出现交叉管理的现象。

3.3强化保护措施

在对古茶树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应该要对一些行为进行严格地禁止,林业行政执法主体单位应当依法加大对移动和损毁保护古茶树标志、盗伐古茶树、移植古茶树、挖取树根等行为进行严格地查处,并且要加强生态监管力度,要对古茶树保护过程中的各种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使得执法主体在进行执法的过程中有法律依据可循,一旦遇到违法违规的行为,能够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处理,切实加大对古茶树资源的监督管理。

3.4加强对古茶树保护的资金投入

在古茶树保护过程中,由于各种投入的不足,因此很容易导致保护队伍建设不够、保护工作无法积极开展。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古茶树保护过程中的资金投入,确保古茶树的保护工作可以得到有效地落实,促进古茶树资源的长效管理。

4结语

古茶树是景洪市的珍贵自然资源,当前各种经济活动以及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不强,对古茶树资源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古茶树资源进行保护,促进古茶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永全,苏祝成.云南古茶树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