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的本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7:31

统计学的本质篇1

关键词:绩效;绩效技术;电子绩效支持系统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正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育工作者注意到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更好地强化人们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计算机在教育中占据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位置。和传统的教育教学相比,高等职业院校更注重的是培养技能型的专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自控能力比较弱,缺乏在职业中对自己的合理定位,因此他们更需要有专门的人员或电子绩效系统来帮助他们合理定位。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产生促进了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所以笔者分析现有的国内外绩效支持系统使用现状发现,网络测评系统大多针对在职教师,很少针对学生,并没有真正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性知识的增长以促进能力的提高。

一、绩效技术

绩效技术(performancetechnology,简称pt)又称为人类绩效技术,是指有目的,并由预定结果行为的倾向,是一企业组织所期望的,符合企业总目标的业绩。绩效技术是一种获得理想成果或结果的方法,它致力于寻找低成本、高效益和高效率的行为方式。绩效支持本身并不是一种物化技术,而是整合并利用物化技术来支持提升工作绩效,以解决问题;并且使学习过程与经验的取得更有效果。主要目的是有效帮助个人解决问题并不是追求更新更快的高技术(蔡佩芬,1998)。

二、电子绩效支持系统

1989年Gery第一次提出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概念:就是一个集成的电子信息系统与环境,它是由使用者所控制的以提高工作绩效为目的,通过提供适时、适量、适宜的信息、工具和训练,通过尽可能地降低任务的复杂程度,以有助于一个组织在减少训练花费的同时提高生产力和绩效。一个比较完善的epSS通常由专家系统、信息库、交互式的学习支持,在线帮助、应用工具和评测系统等部分构成,集成在统一的计算机用户界面中。

三、学生基本能力与职业素质测评系统设计思路

测评系统是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一部分,并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交互式学习支持系统能提供自我控制、互动的学习经验以及结构化支持等,这些支持与工作密切相关,可以教授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包括激励、反馈、选择及评价功能,电子测评系统epSS中的交互式学习训练系统,主要用来提供学习者自我管理控制与结构化的学习经验。这些学习经验必须能连结到其它的epSS组成组件,如专家系统或数据库等,有提供整合训练与工作辅助的功能、达到仿真的真实情境促进学习迁移及学习后保留。

四、学生综合测评与职业素质测评模块设计

五、测评系统平台实现

为实现测评系统测评功能与教学绩效的整合,该测评系统采用的是B/S模式,主要由服务端和客户端两部分组成,采用登陆的角色有三类:教师、学生和管理员。

学生能力与素质测评系统是基于VisualStudio平台上的网页,我们所关注的是如何运用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更好地开发学生能力与素质。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

[2]洪盛志,郭聪,黄爱国,孙明福,范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网上测评与高校德育创新[J].世纪桥,2007,(143):129-130.

[3]梁林梅教育技术与绩效技术关系之探讨。电化教育研究,2005-12.

[4]郭欣。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1-123.

[5]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36-38.

[6]百度文库。绩效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7]唐莉,唐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J].教育与管理,2008:23-24.

统计学的本质篇2

地质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含了地质学,也包含了统计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在对金属矿山的开发过程中,地质学的知识的非常关键的,没有相关的地质学知识对矿山的考=开发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将统计学也应用在对金属矿山的开发过程中,大大提高了矿山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多金属矿山数字化的水平,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

二、地质统计学的概念和任务

地质统计学是一门交叉性的而且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介于地质学与统计学两门课程之间,它所包含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两方面,分别是区域化变量和随机函数,一般变异函数是整个地质统计学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工具,而且还包含了一些其他基本的方法和知识,对于整个矿山的考察和开采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地质统计学的基本任务包含了许多方面,对于研究地质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变化过程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都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关乎着整个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地质统计学中,一般对矿山开采过程中,采用的都是矿床为基本开采单元的计算方式,都是以矿床来计算开采的储量,而且在地质统计学中,对整个开采过程都会有最佳的指导方案,对开采方案和取样的方案都会有明确的指导,对矿山的储量级别会有最基本的判断,然后依照判断结果制定最佳的方案进行勘察工作,从而提高了矿上经济的收入,将整个矿山的开采过程都进行的井井有条。将地质统计学应用在多金属矿山的开发过程中能够提高整个开采过程的数字化,而且现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将计算机应用在多金属矿山的开发中也会成为今后金属矿山开采的发展趋势,地质统计学的应用也为以后计算机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统计学在计算机建模中应用的是非常广泛的。

三、地质统计学在实际多金属矿山数字化中的应用

在对矿山进行开采工作时,整个矿山的地质、测量和相关的一系列采矿工作都是紧密联系的,必不可分的。矿山数字化技术正是将这些过程结合在一起的一个综合性的平台,是一种动态的、及时的的矿山开采过程中的手段,将对矿山地的勘察、测量、采集工作和对整个过程的管理工作集于一体,并应用地质统计学的方法达到具体的实现,所以地质统计学对金属矿山的数字化应用是非常关键的。将地质统计学应用在多金属矿山开采过程中,提高整个开采过程中的效率,促进矿山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收入水平。

(一)相关地质数据库的建立

地质统计学在金属矿山数字化的应用过程中,会依据相关的软件要求,需要建立相应的地质数据库,而且对于该地质数据库中必须包括钻孔、测斜和化验三部分。其中,钻孔表格包含的内容有钻孔号以及孔口的位置,对于钻孔的深度也有相应的要求;测斜信息主要包括钻孔的基本空间轨迹,测斜的深度、钻口的方位角以及倾角;化验表格主要包括的是化验样品的信息,也包含有最基本的钻孔号、样号以及化验的元素等信息。地质数据库建立是数字化过程中基本的一步,任何金属矿山的开采过程都应当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方便对相关内容的查询。

(二)数据的统计分析

地质统计学中关于数据的统计分析是关键的步骤,基本的统计内容包括了样品的总数信息、样品的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变化系数以及样品的频率分布和品位分布信息。一般情况下是根据变化的系数信息来确定相关矿床的连续程度等,元素间的相关关系根据关系数进行确定,通过一定的数据统计分析后,了解了相关的样品品位的特征,对之后特异值的处理提供了依据。

(三)建立品位模型,进行储量的计算

品位建模一般是金属矿山数字化过程中的最后一步,品位建模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知识是非常多的,涉及到的方法也是比较典型的。一般情况下,都是根据相关统计的信息进行分析后,可以对地质周围信息的评估提供依据,然后通过分析后能够建立相关的品位模型。应用专业的软件进行模型模块的建立,应用现有的采矿方法,建模方法进行函数的分析,确定变异函数理论的参数值,从而建立准确的品位模型。

建立完品位模型后,结合相关的数据特征就可以进行储量计算了。储量计算是相关品位建模过程的最后一步,也是整个矿床品位模型的最终得出的结果。通过进行矿山总储量的计算,可以比较好的评估出边界品位的矿石总量。进行储量计算后,可以更好的进行矿石的开采工作,对建立好的开采方案提供依据。

统计学的本质篇3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是前提和基础,必须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

学习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掌握这一理论的科学含义和基本要求。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除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外,还包括人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要求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统一起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指明了一条必须坚持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只有深刻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才能指导我们的实践。所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只有学透了,才能用透。

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践是目的和关键,必须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立足本职工作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我们的学习活动应紧密结合自身工作,也就是统计工作,指导统计服务于科学发展。统计部门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晴雨表”,更加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坚持求真务实,视数据质量为生命,扎扎实实地组织统计调查,踏踏实实地采集统计数据,老老实实地报送统计资料,搞好三项服务,践行科学发展理念。当前统计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矛盾,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破解当前统计工作中的难题,完善统计工作机制,创新统计工作方法,在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上下功夫,开拓出统计工作的崭新局面。只有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发挥起理论武器的作用,我们的工作才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

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新是手段和途径,必须积极创新,科学统计。

我们一是要在坚持科学统计的前提下,努力创新工作方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人均观念,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拓展统计职能,丰富统计内容,屏弃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模式,要让统计工作更好地为建立小康社会的目标服务。二是要不断创新统计服务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统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统计调查的任务越来越繁重,统计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积极巩固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加强对基层统计工作的指导力度;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办事效率,使统计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统计服务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统筹是方法和取向,统计工作必须统筹兼顾,服务发展。

科学发展观对统计工作的要求,就是要发挥统计信息、咨询和监督等职能,用统计服务、统计导向和统计监督来引导决策层和社会各界不断强化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从而自觉地向科学发展观靠拢,以科学发展观“导航”;同时,统计工作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统计工作规律,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需要,推进统计工作自身发展,建立科学的统计方法制度、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服务方式,准确、快捷、全面的统计信息,更好地为统筹发展服务。要进一步建立适应科学发展观需要的统计信息收集机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起既反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又反映环境、资源、生态可持续发展;既反映经济发展速度快慢,又反映经济运行质量好坏;既反映经济发展总量,又反映人均占有量指标的统计信息收集体系。

统计学的本质篇4

关键词:素质统计人员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曾指出,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主要依据统计数据。如果统计数据准确性不够,可信度不高,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就缺乏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的基本依据,所以,必须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而统计数据的质量,必须由健全的统计机构、高素质的统计专业人才、扎实的原始记录、标准的统计台帐、统一的统计制度来规范。归根结底,就是统计的基础工作好坏,决定着统计数据的质量优劣。统计数据的来源是企业,如果企业的统计基础不扎实,统计数据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加强企业统计建设,加强对企业统计人员的管理,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才能得到保障。一套表制度改革后,由企业自行上网报送数据,在这种新形势下,提高企业统计人员的素质,显得更为重要。

1现代统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当代经济是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改革意识的高素质统计队伍已成为企业迫在眉睫的事情,现代化企业统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①具有现代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②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③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④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⑤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并熟悉国际统计惯例。⑥具有现代统计改革意识。

2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而我认为“五勤”是提高企业统计人员基本素质的有效途径。第一,勤学习,统计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专业性很强,学习,再学习是提高企业统计人员技能的根本途径。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艺”,“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可见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有多种方式,一是通过书本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说明要做好统计,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勤读书,苦读书,从书本中吸取先进的统计知识和统计方法。二是在实践中学。实践既是检验业务技能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深入车间调查研究是实践,审核查询上报数据是实践,收集整理资料是实践,撰写统计分析报告也是实践。要通过这些实践,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逐步提高。三是向他人学。“三人同行,必有我师”。要通过向先进的子公司学习,向先进的同志学习,用其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将自己的“短板”补齐,使自己的水平提高。四是在载体上学。要充分利用先进的各种媒体,听广播、看电视、读报刊、阅网页,最大限度地获取有用信息,不断提升统计能力。五是认真参加统计继续教育,有针对性地扩展自己的统计知识。第二,勤思考,思考是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所谓思考就是要多动脑筋想,多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企业的综合统计人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对各种形势和问题进行思考,然后作出正确选择。在当今国际金融危机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其思考的敏捷性和正确性就显得更为重要。企业统计人要想在信息时代不落伍、不掉队,取得成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第三,勤分析,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现代企业要求统计人员能根据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对集中起来的诸多数据进行有效整理,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成本、采购、质量、开发、销售、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产销增减及盈利波动的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其结果可以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与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发挥其他任何工作都难以发挥的参谋作用,促进企业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高。第四,勤拓展,针对现代企业对统计工作的更高要求,我们配备的综合统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拓展开阔自己的知识眼界,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各部门职能及生产工艺等,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现代管理知识、会计知识、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第五,勤自律,统计人员应恪守职业道德,有句行话叫干一行爱一行。他告诫人们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热爱自己的工作,钟爱自己的事业,并为此去奋斗。对于统计人员而言,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做好工作的关键,克服浮躁心理,坚决抵制统计上弄虚作假的行为,要做到说实话、办实事、报实数,如实地提供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保证统计信息的真实性;我们还应勤自律,反思自己的工作态度,绝不可三心二意、报有应付、敷衍的态度,甚至是干出违反统计法的事情。目前,经济社会关系日趋复杂,要在繁琐复杂的数据中找出有规律的东西,除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先进的统计手段外,还需要我们统计工作者有一个认真求实的态度,有一种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感,热爱自己的事业。

3结束语

历史在前进,知识在更新。面对统计领域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统合统计人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才能适应新形势、新时展的要求。只有提升了统计人员整体的素质,才能确保统计信息的真实性,我相信通过我们统计人员的不懈努力,我们会以“有为”争取“有位”,并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秀丽.浅谈基层统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J].价值工程,2010(10).

统计学的本质篇5

关键词:会计本质;理论变迁;经济发展

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会计本质是会计本身所固有的,是其他会计概念的依据,是确定和解释其他概念的依据。从闫达五、杨纪琬先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们认为会计本质的研究是会计研究的起点,而且这一起点论,在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盛行,并在会计研究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有关会计本质的认识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关于会计本质的理论也是在逐渐变迁。

一、会计本质理论的变迁

(一)西方国家关于会计本质的认识

任何理论或是制度的发展都是源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必然性。会计理论的变迁也是基于此。关于会计本质的理论,西方学者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就是会计本质是艺术,1943年,由Georgeo.may提出。1941年美国会计师协会所属会计名词委员会的《会计名词公报》第1号《复查与提要》对会计所下定义是:“会计是一种艺术,是关于诚实有效和以货币形成记录、分类、汇总具有财务性质的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以及说明其经营成果的艺术。”1953年,该委员会又了第43号<会计研究公报>重申会计是一种艺术:“会计是一种艺术,它用货币形式,对具有或至少部分具有财务特征的交易事项,予以记录、分类及汇总并解释由此产生的结果,使之处于有意义的状态。”这种观点,在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也还是比较盛行的。第二种观点是,1953年,a.C.Littleton提出的“工具论”,认为会计本质的理论主要为“管理工具论”。有关“工具论”的观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有萌芽,maxweber把会计本质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起来,认为“资本主义本质是理性获利”,“理性获利过程和行为是靠会计来调节的”,由此可以判断出,他把会计工作看成是计量和监督的工具,是管理经济的工具。1953年,a.C.Littleton在其著作《会计理论结构》中从会计的时空框架、会计的目的、会计的分类系统及信息的报告与审查等方面对会计的本质进行了深刻地阐述,提出会计的本质是“管理工具”。第三种关于会计本质的理论就是信息系统论,Hendrickson、美国会计学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持有此观点。1966年,《论会计基本理论》中提出会计基本上是一个信息系统,该文献是美国会计学会为纪念其成立五十周年而出版。在该书中提出企业应该向其利益相关者提供中立、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信息,其所提供的信息不应为了某个特定对象,而是要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观点成为了美国会计届关于会计本质的主流观点。第四种观点认为会计本质是受托责任,美国的Yujiijiri学者持此观点,其认为会计是便于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财产经管责任的系统。此处的受托责任在本质上与会计目标提到的“受托责任”是一样的,即会计人员是受托者,会计人员的职责在于履行好委托人交待的职责任务。

(二)我国关于会计本质的认识

我国会计届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管理活动论,这一观点是由我国会计学者阎达五、杨纪婉20世纪80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会计固有的职能是反映、监督和参与经营决策,她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观点与管理工具论是有一定区别的,管理工具论仅仅考虑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过程,不强调其参与经营决策。在中国,另一种可以与管理活动论相抗衡的观点是信息系统论。这一观点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余绪缨教授在《要从发展的观点,看会计学科的属性》论文中,提出“根据当前的现实及其今后的发展,应把会计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它主要是通过客观而科学的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后来葛家澍教授也接受了西方国家关于会计信息系统论的提法,和余绪缨教授共同提出了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观点。该观点认为,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除此之外,以杨时展老师和郭道扬老师为代表的“受托控制论”,也对我国会计本质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该观点认为会计本质是对会计计量结果有控制作用的控制系统,而该控制系统是以受托责任为目的的。除此之外,伍中信学者也持此种观点,其认为受托责任突出了会计本质和会计目标的高度耦合,并且反映了会计内在的矛盾运动,会计产生、发展变化的内在的矛盾运动来自“受托责任”,“受托责任”是对会计本质的恰当表述。

二、会计本质理论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经济发展推动会计本质理论的变迁

科技革命和一国的经济发展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此次科技革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科技革命,本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使用以及以全球互联网络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缩短人类交往的距离。正式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传播的速度变得更快,信息传播的成本更低,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发展,也是这次技术革命的结晶。信息科学的发展带来的新思想和新技术,也打开了会计研究者的思路,人们开始重新探索和认识会计的本质与作用。随着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发展,美国会计学会和会计职业界开始逐步有了将会计的本质界定为一个信息系统的倾向。如果说西方学者对于信息系统论的探索是缘于第三次科技革命,那么我国学者对于该会计本质的认识得益于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此后,我国也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在会计理论方面,一些先进的会计理论逐渐被引入,这样我国关于会计本质的理论分为两大学派。信息系统论学派认为,这一时期,信息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也将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引入了会计领域,这样,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加工更加便捷,因此,会计作为信息系统的本质就更加突出;管理活动论学派则认为,我国正在逐步实施改革开放,并且已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想法,我国市场要素正在不断的完善,企业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会计仅仅作为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不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会计也应该参与经营管理,突出会计对企业内部的功能。受托控制论在我国的出现此时经济的发展环境密不可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此时经济发展成为国家的重中之重,而一国经济的发展依托于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与会计密不可分,企业重大的经营决策要依赖于会计信息。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会计应该发挥其控制作用,将过去、现在、将来结合起来,发挥其会计控制的现时作用。

(二)经济危机迫使其发展

会计本质理论的发展并不总是顺应经济发展而变迁的。有时,会计本质理论的变迁是被迫的,是为了要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会计届普遍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种艺术,既然称之为艺术,就不应该对其规范加以干涉、约束。但是,1929年到1933年,美国在经历了经济大危机,企业破产,生产萧条,股票价格一落千丈。这次大危机的原因除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缺陷外,还有一个就是松散的会计实务和会计的滥用,此后,各国也就开始重视会计,认为会计旨在将具有或者少部分具有财务特征的交易事项,以有意义的方式即以货币来表示,予以记录、分类和汇总并对其产生的结果给出合理解释。可以说,此次经济大危机使得会计界开始重新审视会计本质,或是认识会计应该提供真实、不偏不倚的信息,或是认识到会计应该作为计量和监督的工具,因此,此次的经济大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会计本质由艺术论向“工具论”和“信息系统论”的变迁。

(三)会计本质理论的变迁对经济的反作用

经济发展与会计本质理论的变迁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会计本质的变迁也就影响着会计职能。会计职能是由会计的本质所决定的,是本质的具体化。“管理工具论”和“管理活动论”认为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会计的本质在于参与企业决策,在这一会计本质的影响下,企业会计被赋予了财务决策、财务控制两个基本职能,而规划未来财务活动、监控财务活动过程、分析财务活动结果、协调财务关系等职能则是由这两个基本职能引申扩大而得出。如果会计人员能够在企业经营中很规范的行驶这两种职能,必然有助于企业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要履行控制职能,监督是必不可少的,对特定主体内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监督和督促,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受托控制论”的会计本质,认为现代会计能够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控制,它是一种主动、多向式控制,避免了了传统会计被动、单向式控制带来的弊端,从而能够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连接成一个整体,促使会计整体控制的功能得以有效发挥。事前预测主要是通过经济预测,参与决策来实现;事中控制则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通过核算和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按计划和预定的目标进行,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事后控制是在计划执行完成后,对计划执行的结果进行剖析并评价执行效果,为以后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经验教训。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萧条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会计本质理论的变迁,反过来,会计本质理论的变迁也促使经济活动更好的展开,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会计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同样,会计作为一种计量工具,也反映着经济的发展状况。纵观历史长河,几乎每一种会计理论的形成、变迁都与经济环境密不可分,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越是发展,会计理论越完善,尤其是在经济发展遇到危机时,就更加迫切需要会计理论的变迁。同时,会计理论的完善和会计实务的进步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现有研究中关于会计本质的理论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会计本质的思考是对会计最根本理论的探究,我们要依据经济发展的形势,勇于尝试,大胆创新,推动会计理论更好的发展。

作者:杨阳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景晓娟,彭钰皓.会计的本质与职能再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01).

[2]吴联生.研究起点理论述评[J].会计研究,1998(10).

[3]谢德仁.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及会计理论体系[J].会计研究,1995(04).

[4]葛家澍,杜兴强.财务会计理论:演进、继承与可能研究的问题[J].会计研究,2009(12).

[5]王扬.财务会计的本质和特征—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2).

[6]樊培银,顾莉莉.会计本质重新解读[J].财会通讯,2013(07).

[7]谢志华,肖泽忠.会计与经济运行[J].会计研究,2000(04).

[8]黄申.再论财务会计本质[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03).

统计学的本质篇6

关键词:统计数据;质量监控;方法;启示

基金项目:河北省统计局2013年度河北省统计科学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新形势下河北省统计数据质量监控方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HY27)

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月14日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监控都注重结合本国实际,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为目标,在数据质量评估、控制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监控机制。本文主要以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为视阈,研究国外政府数据质量监控方法及其对我国的重要启示。

一、美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监控方法考证

1、分散与集中并存型统计数据质量监控模式。美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监控的实施模式是“分散与集中并存型”,统计数据质量监控机构分别由负责综合事务的机构、负责数据整理的机构和负责资料分析的机构三大部分组成。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的统计政策组主要履行统计数据的协调与沟通职能,属于综合事务机构;商务部、交通部、财政部、司法部、中央情报局等部门中具体负责统计工作的部门主要负责统计数据的收集、遴选和甄别,属于数据整理机构。另外,一些部属的经济分析机构、研究和发展中心、经济研究中心主要负责对收集到的统计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属于资料分析机构。同时,美国还有很多民间统计机构参与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诸如民间智囊团体、学术性研究机构、私人统计调查公司、行业商会组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部分统计数据质量监控的职能。

2、以普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监控手段。美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监控的调查手段是以普查为基础,以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其他调查手段为补充。以普查为基础,体现在所有的普查项目由美国商务部普查局全部承担;以抽样调查为主体,体现在以抽样调查为主要方法,同时结合一定量的重点调查,例如在人口统计方面,每年进行一次抽样调查,在经济统计方面,除对工业生产企业与贸易企业进行的例行的年度抽样调查外,还要按比例开展月度重点调查;以其他调查手段是补充,体现为以诸如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等手段运用于对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

3、双重评价相结合的监控方法。美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监控方法采用统计机构内部评价法和外部专家评价法相结合。美国由经济分析局自行实施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估和实时监控,首先从经济发展的演变轨迹、发展规律等方面验证数据的可靠性,然后拟定改进统计数据质量的计划,再组织国家统计系统内部的人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并最终予以认定。同时,邀请本国政府统计机构以外的政府部门和国内专业机构和学者、社会公众,从统计专业技术标准和使用的效益性、可比性角度,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进行综合的评价,如美国劳工局整理的消费者物价指数,由美国著名院校的统计学、经济学专家组成专业团队来进行评估。

二、英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监控方法阐释

1、分散型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监控模式。英国采用分散型的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监管机制,在组织上成立统计方法和质量管理部,通过定期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评估分析,有效监控统计数据质量。同时,开发了一套作业流程技术,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以改进其价格指数,从不同方面保证提高政府统计数据的质量。在架构和管理上,英国国家统计局负责全国统计数据质量监控工作,同时结合国家特点,在英格兰、威尔士等下设6大分支机构,这些分支在管理上享有很高的自。在责任与相互关系上,每个分支机构按专业划分部门,实行纵向上的统计署长负责制,而就每个部门而言,又都与其他5个分支机构有着密切的横向业务联系。其主要职责是为政府、议会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统计数据。

2、普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监控手段。在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监控的手段上,英国采用“普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手段。根据英国统计法律规范,政府各部门提出的每一项新的统计调查项目,必须报国家统计局调查控制处评审,评审的内容包括新的调查项目对调查单位可能造成的负担和影响、所调查的统计数据是否符合用户的需要、统计方法和概念是否科学、样本规模和抽样误差是否合理、调查经费和成本情况分析等。调查控制处每个项目申报组织评估组,对所有统计调查项目的现状进行一次总评价,并对统计数据质量应该保留、取消、调整等问题提出专家意见,并将评价结果对外公布。

3、国际质量认证标准体系的监控方法。英国采用的统计数据质量监控方法是国际质量认证标准体系法。该方法主要是从数据调查和编制过程入手,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如为了保证零售物价数据的质量,英国采用iSo9002国际质量认证标准体系进行零售物价的质量管理工作。具体而言:首先,提供月度零售物价指数的编制过程,对外公布指数编制方法;其次,实地调查随机选择的地区和商品样本,检查误差率;再次,定期开展评估,使零售物价指数质量管理工作保持相应的连续性。

三、加拿大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监控方法管窥

1、集中型统计数据质量监控模式。加拿大采用典型的集中型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监控机制。加拿大统计局是一个独立的政府机构,根据需要在各省和地区设立直属的派出机构,负责全国各方面的统计调查并对外和提供统计数据,政府其他部门不设专门的统计机构,也不搞统计,其所需数据一般委托加拿大统计局进行调查。除加拿大统计局外,虽然各省也设有统计局,但它们不隶属于国家统计局,只是地方政府的组成部门,它们既不承担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任务,也不进行专门的统计调查,只是搜集、整理和提供极少量的有关本地区的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并对其进行一些分析和预测。加拿大统计局与地方统计局仅是一种业务上的协作关系。

2、完备的统计数据质量监控法律支撑。加拿大涉及到统计数据质量监控方法内容的法律有五部:《统计法》、《信息使用法》、《隐私法》、《公司收益法》、《加拿大证券与知识服务法》,其中《统计法》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加拿大的《统计法》共有三十七条,对统计机构的设置和主要官员的职责及权限、公民隐私、人口和农业普查、违法处罚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在加拿大,统计数据具有较高的权威,因为加拿大统计局是全国唯一的统计数据加工和整理部门,在和出版各项目统计数据上,其做到了统一、统一标准、统一负责的“三统一”模式,针对其他部门做到了排他性、垄断性的和出版各项和出版各项目统计数据。

3、统计机构内部自我评价之监控方法。加拿大采用的统计数据质量监控方法是统计机构内部自我评价方法。主要是组织建立严格的内部数据质量控制流程,由统计局系统内部进行质量评估。加拿大统计局实施的质量审计制度,由审计员围绕数据质量标准,通过与统计项目负责人面谈、查阅有关的文件资料、与主要用户会谈等方式,对本局统计政策、实践和数据进行全面评估,在此基础上,形成数据质量审计报告,全面介绍质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改进建议,递交统计局局长讨论。最后,将讨论的意见和质量改进方案反馈给各个具体项目的负责人,监督其按要求改进数据质量。

四、国外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监控方法借鉴

1、设立专门的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监控机制。回顾国外统计质量监控机构发展史,很多发达国家都设立专门的统计数据质量监控机构,充分发挥其专业职责和制度价值,以加强和改进政府统计数据质量,各国均践行一条“以专促改、以专促强”的统计数据质量监控发展道路。如美国著名的BoSKin委员会,即专门负责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准确程度评价。

同时,英国皇家统计学会则设有专门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工作组,对官方统计数据的质量情况进行年度独立评估,并对外公布评估报告;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质量评审工作由国家审计总长负责,其评审的内容有加拿大统计局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充分、完整。它们的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监控机制科学、合理,可以履行对统计数据进行准确的质量评估和监督,值得我国借鉴和移植。我国在加强对统计数据质量监控时也应建立自己专门的监控机构,以实现不断改进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目标。

2、确立以抽样调查为主的统计数据质量监控模式。抽样调查虽然不是全面调查,但由于其运用了概率论、数理统计理论等科学的统计和分析方法,往往能够起到全面调查事半功倍的效果。与全面调查相比,抽样调查成本低、效率高,不需要劳财伤民地去发动组织;时效性较高,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获取统计数据的资料;受外界的干扰相对较少,容易获取比较真实的原始数据,统计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更高,因此受到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欢迎和采用。

抽样调查已经成为美国、英国等国家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监控的主要模式。如美国,常规性统计以抽样调查为主,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统计领域,每年按年度、月度分别抽取一定比例的样本,组织开展抽样调查;对社会保障、劳动工资、居民收入、人口变动等以入户问卷、电话问卷、网络调查等抽样方式进行。在市场经济发育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抽样调查已成为主流的调查方式。我国应结合本地区实践以抽样调查为主,建立政府统计数据的质量监控机制。

3、开展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监控的量化分析工作。发达国家建立了一套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量化指标评价体系和数据模型来提高政府统计数据质量。通过开展量化分析工作,可以全面分析和评价政府统计数据的质量状况。例如,在用户和使用者方面,通过定期问卷调查的方式,测评和反馈用户对数据的满意度,并根据量化数据编订数据满意度指数;在数据提供者、者方面,了解和调查其负担程度,并根据量化数据编订调查负担系数;规定月度、季度、年度数据从调查期结束到公布的时间;统计出版物销售量和销售收入等。

然后,根据数据质量量化分析的结果,针对性地采取监控方法,提出改进目标,采取对应措施的方式。例如,在根据不同的调查事项和量化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丹麦统计局曾提出1994~1999年数据公布、出版时间缩短30%的目标;工商企业的调查负担1999年应比1996年平均减轻20%。实践证明,统计数据质量的量化分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控制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方法。

4、采取适宜的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监控方法。各国均根据本国国情确立不同的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监控方法,具有典型代表的是统计机构内部自我评价方法、统计机构外部专家评价法和国际质量认证标准体系法。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和统计发展现状,应根据本国国情采取统计机构外部专家评价法。

统计机构外部专家评价法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由本国政府统计机构以外的部门或专家来评价,如英国由以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英国皇家统计学会工作组来评估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状况;第二种,邀请外国统计同行来评价。如瑞士统计局曾邀请加拿大统计局专家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作为制定瑞士统计局改革措施、全面提高数据质量的政策依据。我国可以考虑同时采用这两种方式,对于一般统计数据质量进行评价时由国内统计专家、学者实施,而对重大、复杂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时则可以考虑引入外国统计专家来评价。

纵览国外分散、集中和混合型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监控体制,各国在选取监控体制时,无一不结合本国国情和立足本地的实际,同时遵循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有效监控的基本目标。在统计数据质量监控方法方面,西方国家常用的统计机构内部自我评价法、统计机构外部专家评价法、国际质量标准体系控制法,各有特色,各有创新,值得我国借鉴和移植。

主要参考文献:

[1]余芳东.国外统计数据质量评价和管理方法及经验[J].北京统计,2003.7.

统计学的本质篇7

关键词:教学质量;质量监控;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011-03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大力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创新能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竞争力,是民办本科院校创出品牌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构建队伍健全、标准完善、调控有力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是民办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当务之急。

当前,大量民办高校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仍停留在督导听课、学生评教这一单一形式,且没有健全的质量评价标准作为依据,总体上缺乏一个体系性的管理监控系统。从技术上来说,相当一部分高校的质量管理监控仍处于人工状态,程序琐碎且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工作人员疲于应付日常管理,几乎无暇顾及内涵提升。人员和资源浪费严重,工作进程慢,容易出现人为的错漏,工作质量参差不齐,已难以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亟需通过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无纸化,实现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本课题立足于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研究制订应用型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建立适合民办本科院校的完整的信息化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对已有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重构,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系统的全过程、全要素的信息化运行,并尝试将云技术应用于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系,为民办本科院校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与系统保障,同时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及成果应用为同类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计算方法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质量标准、主要观测点、分值和得分组成。校领导、校专家委员会、院领导、专业负责人、学生信息员和学生可根据对项目的了解,按照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的主要观测点逐一打分,并记录到数据库中。根据不同角色u价人的权重比例,计算该项目的最终评价分数。所有项目、所有角色人员评价结束后,由管理员点击“项目评价汇总”按钮,计算所有项目的最终评价结果。校领导、校专家委员会、院领导、专业负责人可根据权限查阅相关教学质量评价项目的得分情况,并据此进行教学质量的调控。

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23个评价表组成,评价表的项目名称、可使用人员、评价结论的计算方法及评价时间,如表1所示。

三、教学评价项目及极限设计

在充分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课题组初步确定本系统的主要人员和角色有系统管理员、校级领导、校专家委员会、院级领导、专业负责人、教师、学生信息员、学生组成。以上人员和角色可以根据权限对专业建设、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情况以及12个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进行评价和查询,如表2所示。

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编码设计

评价之前还需要把质量评价体系导入系统中,评价时调出评价体系,按照评价体系进行打分。在评价体系存入系统时,需要对各评分项目进行编号,对项目中的每项评分指标进行编号,以便后期统计、计算。

本系统采用4段8位编号方法进行编号,表名:两位数字,如:01;一级指标:表名+两位数字,如0101;二级指标:一级指标编号+两位数字,如:010101;观测点:二级指标编号+两位数字,如:01010101。如表3所示。

五、教学质量管理监控系统的设计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对已有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信息系统进行重构,依据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分模块、分层次建设信息平台,实现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系统的全过程、全要素的信息化运行。教学质量监控信息系统分四个模块建设,如图1所示教学质量管理监控系统分四个模块建设,如图1所示。

六、结语

本课题是2015年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编号是2015m072。本课题的研究成果面向青岛滨海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工学院等学校的整个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但其效益却影响了整个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和社会评价。其成功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教学改革的进程和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并为省内外其他高校提供借鉴。

the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ofteachingQualityControlmonitoringSystemofprivateUndergraduateUniversities

FenGZhi-jie,niQian,HoUQing-lan,ZHanGwan-min,GUopei-chao,FanXin-xue

(QingdaoBinhai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266555,China)

统计学的本质篇8

【关键词】统计数据;数据质量;质量控制

统计作为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而统计信息职能是保证统计咨询和监督职能有效发挥的基础。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不但影响到经济预测与分析的准确性,而且也会影响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进而可能对经济运行本身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也会导致国内外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统计数据可信度的怀疑。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现有的统计体系基本上还是能够反映客观实际的。但是,随着经济结构复杂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人为干扰增多,确保统计数据准确的难度日益增大,统计数据失实的潜在危险性也就日渐严重,并已经逐步暴露。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统计数据质量,要始终不渝地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摆到统计工作的首要位置,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切实抓紧抓好。下面就统计数据失实的原因及控制方法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常见的统计数据失实情况的原因分析

(一)源头性失实。数据采集是统计数据的源头,目前,统计数据采集存在四大问题:一是报表单位有顾忌,瞒报统计数据。二是报表人责任心不强,报表随意性大。三是报表人员素质不高,对报表不理解。四是报表多,不能及时填报报表。目前,很多的企业不重视统计,逐年裁减统计人员,有的则是会计人员兼职,同时需填报的报表繁多,只得疲于应付,不能保证统计报表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二)制度性失实。当前统计制度改革严重滞后,矛盾比较突出,还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表现在:一是统计指标体系结构性矛盾突出,二是统计调查方法体系较笨重,抗干扰性差,三是统计标准体系不健全、不配套,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不便于同国际接轨。这样,统计人员仍处于层层的报表堆集工作,对统计工作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显得力不从心,知识欠缺,概念不清,在数据采用及事理分析中,就容易产生错误,造成统计数据质量下降,影响统计工作。

(三)干预性失实。当前行政干预由原来的直接干预逐渐转向间接干预,由原来的公开干预逐渐转向隐蔽干预。“横向比较要先进,纵向比较要前进”。在上级主管领导的暗示和诱导下,统计人员明知在数据上弄虚作假是违法的,但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下,他们出于一种“无奈”的心态,只得顺从领导者的意图虚报统计信息。

(四)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数据失实。在现实中,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统计人员没有专职专责,兼职过多,统计人员素质也是参差不齐,许多不具备统计专业知识和技术资格的人员从事统计工作,相当多单位的统计人员未经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和专业培训。这在客观上造成统计数据填报不清,审理不严,评估不准,偏差较大等诸多问题。

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一)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原则应当是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以预防为主的数据质量控制。

首先,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每进行一步,都要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检查、对已发生的差错及时进行纠正,做到层层把关,防止差错流入下一个工作环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其次,参加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人员应当是全面的。全体统计工作者都要树立数据质量意识,各个主要的工作环节都要落实专人负责。因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求把差错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这就要求有关人员在质量控制中具有超前意识,抛弃那种出现了统计数据问题才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被动的局面。

(二)推进统计制度改革,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

推进统计制度的改革,形成新的国家统计制度,建立新的统计体系,是减少和避免统计数据失实的根本措施。广大统计人员要广大统计人员要紧密联系统计工作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摒弃“盲目求细,机构求全”的观念,树立新的统计数据质量观;摒弃不计成本,不讲经济效益的做法,树立统计工作效益观;摒弃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的观念,树立开拓进取,迎难而上,锐意创新的改革精神。这些观念的转变,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条件。

(三)淡化统计数字的政绩观,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

首先应当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目标,防止因考核目标不切实际而引发的虚报浮夸的歪风蔓延。

其次,应完善干部实绩考核统计制度,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改进目标考核实绩的统计方法,确保目标考核实绩数据的准确性。

最后,应建立干部政绩公议制度,扩大干部政绩考核的民主。改变过去那种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弊端,组织部门通过政绩公议制度定期开展对领导干部政绩评议活动,不断增强干部政绩考核准确性,增强他们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为民服务意识。

(四)严肃统计工作纪律,提高统计违法成本。

一是对违法的统计工作人员除依法处理外,一律清除出统计队伍。二是对参与违法的领导,一经查实,必须依照有关法规从重从快处罚,决不手软,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三是将处罚费用与统计违法行为责任人挂钩,从经济上处罚责任人。这样,就可以把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处罚,让违法者得不偿失。

(五)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减少人为错误的发生。

计算机作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高科技产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运用计算机整理、汇总统计资料,速度快、效果好,其优越性是手工整理无可比拟的。因此要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处理统计资料,同时提高统计分析水平。但是,也应重视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质量问题,提高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录入数据的可靠性。

总之,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与国家、企业、个人都息息相关,各级统计部门和广大统计工作者必须重视统计数据的质量,抵制统计上弄虚作假的行为,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水平。相信统计工作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下,在广大统计工作者的努力下,从源头抓起,全员参与,其可靠性、真实性和权威性会逐步提高,统计数据失实的现象会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使统计工作能更好的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朱传云.对统计信息失真的思考[J].经济师,2005(7).

[2]王德运.统计信息失真现象透析[J].平原大学学报,2005(4).

[3]符华敏.我国的统计现状分析[J].统计学杂志,2003(3).

[4]汤升.统计学应用[J].北京统计,2006(7).

统计学的本质篇9

《统计学》是一门专业性,技论文联盟术性很强的课程,其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生看来是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确实比较困难。当前,统计对象日益复杂化和经济活动多样化,我国统计准则又不断改革的环境下,对统计课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新一轮的挑战。

一、统计课程改革应基于全面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统计课程改革应基于全面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从社会实践来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与人沟通能力等。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是统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对统计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教学模式,大多将学生按本科生教育模式来培养,使用的教材基本是本科教材的简写版,讲课也是先理论再实务顺序讲课,没有按照实际工作流程顺序来重整教材,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都不能达到职业教育要求的高技能人才要求。

从统计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仅限于课本,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无论是统计课的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上都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考查,缺乏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引导,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意识、手段和考评机制,导致统计教学结果与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的脱离。因此积极探索基于素质教育的统计课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对当前统计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统计教学与全面素质教育脱节的原因

(一)统计教学理念滞后于社会发展。

首先,就统计教学的方式来看,当前的统计教学基本上局限于课程讲授,老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统计课程从性质上来看与其他相关课程(如会计)有较大的区别,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它要解决的是“怎么样”(统计信息与其他信息是否公允)以及“为什么”(以充分有效的统计证据支持所作的统计结论)。而现行的统计教学方式对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其次,就统计教学过程来看,目前在整个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所缺乏的东西很多,其中缺乏必要的案例是很重要的方面。

最后,就教学内容来看,教育中统计学的课程教学老师必须考虑教学大纲、学时(学分)的要求,因为教学内容大多以教材为主,而教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很难及时随着有关统计法规、准则等的变化而相应的修改。因此在教育阶段很难保证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需要能完全衔接。

(二)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现代统计的内容和方法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统计由传统的财务统计不断扩展到经营统计、管理统计、经济效率统计,内容不断丰富;目前统计教学内容对统计理论和原则方法的介绍比较充分,对统计实务介绍比较欠缺。教材内容上看,也是理论性过强,案例资料较少,有的案例资料或时间滞后于当前的经济环境,让学生感到操作性不强。

(三)师资队伍严重脱离实践。

现阶段,从事统计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操作技能薄弱,所以,讲起课来脱离实际,无法满足高职教育要求。这是长期以来统计课普遍令学生感到乏味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实践性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定期组织安排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深入统计第一线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效果评价机制。

学习效果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统计课的传统学习效果评定方式基本上是以期末书面考试成绩为主,加上极小比例的平时成绩综合得出的。首先这种“一卷定优劣”的评定方式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更不注重对自身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其他综合能力和素质提高。其次这种教学效果的测评存在后滞性,即便发现了教学过程中存在不足,也难以通过对信息及时反馈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再次,忽视了学生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的引导,不利于学生自我调控学习过程,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能力,从而保证统计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改变单一的事后总结性评价模式,已成为阻碍统计教学改革的重大问题。

三、统计教学与全面素质教育改革新思路

统计教学要与素质教育很好地融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统计教学要加强实践教学。

高职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而且统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可以采取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两种形式。直接实践是让学生亲身投入到统计实践工作之中,让学生接触真实的统计工作,锻炼动手能力。学校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找实践工作场所,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各种类型的统计实习基地,为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行统计实习提供方便;间接实践是指学生通过校内建立的统计模拟实验场所将所学的统计理论及方法运用于实践。学校在直接实习有困难的情况下,应建立多功能的现代化统计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战演习”的基地,使学生通过统计模拟实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逐步建立开放式的统计教学环境。

应将封闭式的教学环境逐步向开放式转变。首先,应通过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同时建立统计模拟实验室并配备相应的统计软件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其次,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应逐步完善统计教学的网络环境,一方面利用校内网络平台将统计教学的内容以及相关知识的扩展与学生共享,并建立师生互动机制;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资源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分组协作,进行研究性学习。再次,应尽量安排小班授课并划分学习小组,通过课堂分组讨论等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三)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校都有自己的信息化平台,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首先,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设施的功能。其次,使用新的教学手段,例如,制作或购买统计教学软件、在课堂上运用互联网上的优秀资源等,以便形象地演示统计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再次,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网站,为学生增加交流的渠道。比如,利用网站,提前让学生准备下节课要讨论的案例资料,为学生提供在线答疑,开设热点问题的案例讨论区,大家随时发“帖子”进行讨论等。

(四)实施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老师的主讲应限于介绍主题、基本观念及分析信息的方法。同时应要求学生做较多的书写和口语表达上的沟通,将思考问题、表达意见的权利交给学生。启发性教学原则就是要承认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转贴于论文联盟

(五)教师积极参与实践,不断提高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对统计课程教学的师资来说,无论对于新、老教师都要进行经常化的理论更新和实践锻炼。我们应当承认的教师,出于主客观的原因,普遍都有长时间或短时间脱离实际工作的弱点,对于出了校门进校门的老师,这一问题还相当严重。要克服这一弊端,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制定新的工作量计算办法。除规定完成课堂教学量之外,应规定实务操作的最低时间线,并将此作为考核工作量、评定职称的基本条件。第二,创建教学实习基地,使教师尽可能多地接触实际工作。第三,尽量让教师参加全国或地方的统计社团活动,增加同实际工作多年的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聘请资深学者或实际工作者指导工作,从中得到宝贵的经验和知识。第四,建立定期轮训制度,实行强制性培训。

(六)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内论文联盟容体系。

统计学的本质篇10

随着国家创新形式的发展,统计创新工作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统计创新包括统计实践创新和统计教育创新两个方面。统计教育的创新是统计创新的基础,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下面我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来探讨目前统计教育的改革方向。

1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统计学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的发展相似,也需要走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发展道路。

1.1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相结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合的趋势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统计方法基本是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得来的,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同时历史上一些着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另外,从学科体系上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统计方法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统计学的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产生了社会统计学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社会统计学不仅仅属于统计学,同时也属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这个发展趋势说明了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因此,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通晓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课程知识,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信息过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问题出现了,同时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导致信息难以统一处理。于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随之应运而生了。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所以,对于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2统计教育的改革

2.1统计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则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的内容。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将统计方法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完美结合。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2.2.1改接受式的教学为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2构建以课堂-实验室-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才能展现统计学的生命力。

2.3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要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再者,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当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