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2:12

农业企业的发展篇1

农电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各种物理和化学形态,整理系统自然形成的发展过程值,提炼、升华,以便对进程的逐渐过渡到一个有意识的状态,自然状态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自身理念、行为、制度和形象自觉调整的过程。学习中,海尔现象曾启示我:农电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工作,是依靠员工的熏陶,感染和引导。农电企业文化中所包容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作为一个群体心理定势及氛围存在于企业职工中。在这种农村企业文化面前,职工会自觉地按照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工作的企业行为,学习,生活,从心脏到创造财富,为企业,这种效应测量和计算不可能的事。在农电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网络管理文化的时代已经成为网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基于的农村电网管理文化时代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应用研究

2.1基于农电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和谐文化为灵魂,以促进科学发展,为发展战略的目的服务,培养高保真,高内聚,高创新能力,管理文化的“三高”的员工;以人为本,优化工作环境,激励员工的基本思想的内在活力,充分发挥忠诚,独特的文化生产力促进,凝聚民心,促进文化在创建网格管理的作用。经过五年的不断努力,有效提升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以全电网管理文化的管理理念促进企业实现创电网管理文化提升式发展的目标。

2.2基于农电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2.2.1完善企业人才理念,企业用人的文化转型

为了加强企业家精神,按照现代的网络管理系统和公司法,完善的管理体系,实现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的要求,企业文化的变革;完善的员工手册的准备,提高企业绩效评价和奖励制度和约束机制。

2.2.2基于建设企业施工项目现场文化

提炼企业合作项目的服务理念,理念和产品的质量,发展领域服务的实践,使用标准的建设项目的环境识别系统(如标牌,标志,墙,质量标志,等)。

2.3通信安全和农村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的整合机制研究的评估

2.3.1加强农村通信安全的基础上,理念企业文化

具体详细的解释的农电企业文化的概念,通过联网,会议,宣传窗,现场横幅广告和其他手段,以会议报告、经验交流、重点电网管理文化闻报道、文体活动、组织评比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农电企业文化理念的内在涵义,浓厚的文化氛围的企业,因此,所有工作人员了解,基于巩固农村电网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机制的文化。

2.3.2基于文化的农村电力企业文化

与整合机制和网络管理的发展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农村电力网格管理文化企业文化的发展,在其日常的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网格管理文化,使适应在就业方面,选举和评价的结果可以是自觉实现的惯例,倡导农村电力的企业文化理念,以求建立牢固的企业精神共同体。利用系统,行为和规范的代码,如增强。农电企业文化必须隐形的可见的结合,并渗透到每个公司的规章和政策,以及规范,标准和守则,使员工从事的每一项工作、参与的每一项活动都能感受到农电企业文化在其中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农村电力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希望农电企业文化现状为单位评价管理系统的各个部门,在工资分配,性能,和其他类型的优点,评估应该是评估的农村企业文化执行,建设作为评价指标农村电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路径前进,任何优秀的企业将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上创建农村电力企业自身独特的文化。网络管理在文化建设中首次时代应致力于团队文化,培养一个和谐,舒适的环境,团队文化,企业的核心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互相尊重、团结与协作,共同创建具有创电网管理文化精神的农电企业文化。

3基于电网管理文化时代在我国农电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趋势

3.1基于突出企业特性实现农电企业

文化创新在中国的农村电网管理基于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趋势,实现基于创新农电企业文化创新是时代永恒的主题文化次,它集成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农电企业文化也不例外。随着网格化管理文化时代的发展,从过渡的形成时期农电企业文化建设在过去的岁月。这就要求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结合和新业务的发展过程,目前的情况看,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管理的特殊性和目标的追求来实现整个创新过程的新的管理方法的改变,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基于建立起学习型企业组织

基于“学习型组织”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善于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并善于纠正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在网络管理文化的背景下,“农村企业文化和学习型组织”将成为关注的越来越多,公司未来的成功将组织良好的企业,以提高全体员工的培训的能力;通过不断吸收文化的营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技能;连续沉积的知识,从员工的角度来看,为公司的发展和解决它仔细审查和提出意见及建议。

4结束语

农业企业的发展篇2

摘要:农业龙头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尤其是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细看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吸引外资能力增强、科技创新层出不穷、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经营机制更加完善。但也存在企业发展总体规模不大、“龙头”用不明显、企业产品档次偏低、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企业经营管理滞后等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建立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的联接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政府要实施有力的政策扶持。

关键词:农业龙头企业;现状;问题;对策农业龙头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尤其是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关键要素,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成效。对有效地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农业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力点,也是启东市农产品走向市场,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2013年,全市新增扩建农业龙头企业143家,总投资16.1亿元。细看我市农业龙头,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我市龙头企业以一产为基础,随着农业项目投入力度的不断扩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容,二、三产业加快发展,队伍不断扩大,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并已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色。全市许多农业龙头企业不甘平庸,争创一流,大胆投入,通过企业技改、新上项目等方式,积极拓展市场空间,不断壮大自身规模,提升企业档次。

2.吸引外资能力增强,龙头企业外向度提高

近几年来,我市通过举办海鲜节、科技节、民间投资恳谈会等活动,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大加快了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速度,形成了一批具有出口创汇优势的农业龙头企业。

3.科技创新层出不穷,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是龙头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衡量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主要标志。近年来,我市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通过不懈努力,加快了新产品开发速度,促进农产品档次升级,增强了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龙头企业双林公司不满足于龙虾资源的简单加工,而是在产品的深度开发上下功夫,对农业资源进行充分的综合利用,以工业化产品的生产促进农副业的发展。该公司与省农科所合作研究成功了从花生根、藤中提取白藜芦醇,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和合蔬菜公司为了能使蔬菜质量稳步提高,符合国际出口标准,提高菜农收入,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思路,即在品种上注重发展名优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在经济效益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积极引进无公害蔬菜品种发展生态农业。

4.经营机制更加完善,带动能力日渐增强

一批龙头企业强化了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些龙头企业通过与基地农户签订合同,为农民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等服务,带动了基地化生产。龙头企业还积极探索和完善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创新合作形式,通过订单农业、合同契约、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等多种方式,保障农民的利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了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双赢。

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对照农业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总体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发展总体规模不大,“龙头”用不明显

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的多,大规模的少,重复生产的多,产品互补的少。而且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吕四港镇水产品加工区,一般乡镇还不多,缺乏足够的竞争优势,发展后劲还不是很足。

2.龙头企业产品档次偏低,综合竞争力不强

我市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而我市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整体装备水平不高,没有投入资金技术研发新产品,普通产品偏多,名牌产品偏少。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不够,产品优势不明显。多数企业停留在产品简单加工层次,真正搞精深加工的不多。农产品加工局限于水产品速冻、四青作物冷藏等领域,产品加工缺少深度,产品的系列化、多元化不够,多数企业仍然停留在卖初级产品层次,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不强。

3.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

多数龙头企业与农业基地还没有形成紧密型的利益机制,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龙头与龙身、龙尾的脱节现象时有出现,企业与农户的关系还处于松散型的状态。大多数龙头企业是农产品合同契约型,服务型、保护型企业不多,合作返利型更少。另外,还存在着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中介组织少,对农民的带动、保护力度不够,造成农民对龙头企业的信任不够,从而制约了农业的良性发展,使农民在种植、养殖等方面存在后顾之忧。

4.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农业龙头企业经营管理滞后

在全市具有较高市场经营应对能力和市场管理拓展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稀缺,我市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较低,企业普遍缺乏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精英人才、科技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加之部分企业扩大再生产控制机制缺失、管理办法单一,使企业工作原动力、产品创造力和发展凝聚力较差,甚至部分困难企业表现出坐以待毙现象;反之,部分赢利企业却又坐享其成,一等二靠三要,生产发展止步不前。企业管理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体上讲,就是急需建设一支真正的“企业家”队伍。

三、加快发展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对策建议

要使农业龙头企业在我市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为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出更大的份额,就必须多管齐下做好以下工作:

1.引导企业体制创新,用资本运营的手段来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体制创新是建立企业良好运行机制,增强企业辐射力和活力的重要措施。要积极引进借鉴发达地区在发展龙头企业中成功的经营机制,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适合自身的利益分配机制、管理机制、营销机制,完善企业各项制度,带动产业迅速发展。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用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和运行机制,解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发展中深层次问题,整合各类生产要素,调动各个层次积极性,真正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从产权利益上形成共同体。要大力鼓励一些实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经营规模和水平时,抓住有利时机,灵活地运用资本运营手段,以资产为纽带,实施联合兼并,进行低成本扩张,把一些濒临破产倒闭或规模过小的农产品加工业或兼并或重组,盘活闲置资产,迅速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以增强自身实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要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实现各种联合或股权置换。同时,也要努力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制度有序管理企业,规范企业生产行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2.推进科技创新,打造农业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

龙头企业要想更好发挥作用,必须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要放在增加龙头企业的技改投入和精深加工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始终把企业技术改造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来抓,加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改造我市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企业。同时重点扶持企业开发高、新、精产品,提升名、特、优产品档次,全面提高产品科技产量。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此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实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利用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快农业龙头加工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积极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名牌战略,塑造企业形象。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拥有名牌产品就拥有抢占市场的制高点。因此,龙头企业不仅要树立品牌意识,而且要积极培育、创造名牌。

3.重视提高企业带动能力,建立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的联接机制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同农民的联结机制,是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要求。要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业共兴衰”的经营指导思想,直接建立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由企业提供种子、技术、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由农民按企业要求组织生产,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真正建立起企业与农民的紧密联结机制,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原料来源,确保基地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对其加强引导,规范管理、完善运作,不断增强中介组织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要引导中介服务组织内部通过统一品牌、联合营销、联户担保等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竞争力。积极组建农产品加工行业协会,实现行业自律,防止企业间竞相压级压价、自相残杀,要通过行业内部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价格,一致对外,实现行业的自我保护,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建设安全优质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

农产品建设,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料,是龙头企业发展的依据和条件。农产品加工品的质量优劣,成本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加工原料的品质。农产品质量是加工品质量的基础。充分发挥现有粮油、畜禽、瓜蔬、水产等传统优势产业和一批科技示范园区的作用,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来改造我市传统农产品、传统产业,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加大推广力度,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和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步伐,努力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夯实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基础,为企业提高优质原料,进一步推动农业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

5.政府要实施有力的政策扶持,为企业经营发展创造新环境

要加大扶持力度,从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加以优惠。积极实施基于订单农业的信贷支持政策,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相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签订生产购销合同,稳定生产,确保订单履约。积极推动科技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品牌影响力和发展潜力大的行业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

农业企业的发展篇3

关键词:农业龙头企业;循环经济;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3)06-0119-02

我国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就从国外引进了循环经济理念。当时所倡导的把“三废”开发为产品,不仅能够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还能解决资源替代的问题。虽然就长远而言,循环经济可以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因为循环经济思想所具有的前瞻性以及长远性,并非每一家企业以及消费者均能理解和主动地实施这一理念。所以,必须加大力度全力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的进程。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分析

循环经济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所提出的,重点是指在人类和自然环境这一大系统的内部,在资源的投入、企业的生产、产品的消费和废弃物处理中,将传统上依赖于资源消耗所形成的线性经济转化成为依赖生态型资源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生态经济,要求现代人在生产过程中能够以人类、自然、经济以及社会的和谐统一为其主要目标,倡导全部物质与能源在持续的循环运动之中可以获得最为充分的利用,使经济活动对于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降至最低。

二、我国农业龙头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且加工水平较低

在目前我国将近4.2万家农业龙头企业之中,销售额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只占4.7%左右,在百亿元以上的更是十分稀少。农产品加工值在我国农业总产值之中的比重相当低,农产品加工的转换率只是达到了40%至50%左右,但是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已经达到了90%以上。比如,每价格1元的初级农产品所具有的加工值,美国为3.72元,日本为2.25元,而我国仅仅为0.38元。

(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且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当前,我国大量农业龙头企业以一般性农副产品生产与农产品初级加工为主体,涉及到的产业链条相当短,而且经营的视野偏于狭窄,利润的空间并不够大,且这些利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源自于税收的减免以及国家其他财政的积极支持。比如,一些经营绿色蔬菜等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其毛利率只能达到4%。虽然也有一些以外贸出口为主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利润率相对较高,但是因为产品的结构太过单一,对于国外市场的依赖性也显得过大,随着近年来欧美、日本等世界主要农产品进口国在技术等方面限制的加强,一部分农业出口型龙头企业已面临破产的境地。

(三)龙头企业和农户间关系较为松散,且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如今,我国大量农业龙头企业缺乏较为固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只是依靠契约和订单等形式和农户之间形成较为简单的利益共同体,农产品加工和原料基地之间的链条脱节相当严重,以至于一部分农户到了收获时节就会转投别家或者向企业进行压价、不按时交货等现象经常发生。比如,虽然中国的苹果种植面积与产量都是全球第一,十分适宜于生产高档的苹果汁和苹果酒,然而,成规模化的高端苹果种植基地基本上没有形成。

三、我国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对策

(一)积极倡导循环经济理念,形成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

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即属于一种生态经济,其所倡导的主要是一种能够促进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注重于清洁生产,并且最终要努力实现最佳生产和最适消费,并且力求最少废弃。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资源的逐步短缺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性问题。此时,采取循环经济模式来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肯定将成为当前时代经济发展之主流。为了让中国农业龙头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拥有较好的外部环境,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四点:

1.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之原则,在全社会的范围之内积极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生活方式,要将宣传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与相关知识进行紧密地结合。比如,在宣传教育垃圾处理的相关知识与再生利用知识时,应当积极引导人们尽可能多地降低垃圾的排放。

2.要建立完善绿色消费体系。消费可以说是生产之前导,而积极发展绿色消费则是促进我国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代生态经济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要致力于积极宣传绿色消费在环境安全与食品安全等各个方面的优势,从而提升全民绿色消费所具有的自觉意识。

3.要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平台,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卓有成效的农业龙头企业生态环境管理模式,从而服务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4.要不断强化对广大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其环境保护的意识。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基地,不仅要充分运用报纸、广播以及电视等正规手段进行宣传,而且还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大规模地培训农村地区的骨干力量,从而为环境保护打下扎实的群众基础,特别是要努力做到变废为宝,积极提倡对农村废弃物开展循环利用方面的研发工作。

(二)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健全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

生态农业一定要有农民群体的积极参与。因此,要运用经济手段,全面激励农业龙头企业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之下全力参与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之中,进而发挥出运用社会力量发展循环经济所具有的积极性,引导与鼓励外资和社会力量等参与到循环经济建设实践之中。要积极探讨我国循环农业投入的市场运作体制机制,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实施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1.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形成更加完整、更为系统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应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法律法规与市场紧密结合的新型生态环保机制,从而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循环经济之发展。

2.要持续不断地加大政府财政之投入,从而形成对于“三农”进行稳定投入的先进机制,且不断发挥出政策和财政资金具备的导向性和推动性作用。要努力改革和创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型农业政策性保险体制,从而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保险方式和农业贷款担保机制。应当运用小额贷款、贴息补助和保险服务等各种形式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建设,从而让农业龙头企业在发展循环中能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3.要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推广服务体系。政府和企业要进一步地健全与完善技术服务以及推广体系,加强乡镇和村级网络建设,加强循环经济的技术交流、推广、服务等活动,从而确保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4.要建立起有利于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性体系。要运用政策调整,让农业龙头企业循环运用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能够有利可图,让农业龙头企业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能够实现内部化。同时,应当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利用制度,形成污染者治理与受益者补偿的良好机制。

5.形成农业龙头企业的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相关研究已经充分表明,中国今后二十年内的生态环境压力将变得愈来愈大,一部分重点区域与重点污染物的排放处在严重的超标状态之下,因此,在循环经济发展之初就很有必要形成循环经济生产评价体系,进而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国家开展宏观决策、制定政策等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三)全力瞄准国际国内市场,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市场占有率可谓是检验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战略是否能够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一旦缺乏了市场的需求,任何形式的转化均会无从谈起。在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一定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视角,全面考虑农业龙头企业所生产的农产品进行加工和转化增值等问题。

1.要明确产品的定位。为了积极引导与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到国际合作和竞争之中,进而提高发展的能力。企业应当更加积极地实施以质取胜和多元化发展的战略,不仅应当做大和做强传统的主导产品,而且还要持续不断地开发新产品,不断地开拓新市场。

2.要顺应国情需要,适时地发展适应于农业龙头企业加工所需的专用品种,并且压缩普通的品种。通过多年来的努力,中国的粮食生产正在从长期地供不应求切实转变成为阶段性的过剩,并且产生了建库多、超储多、积压多以及补贴多等方面的问题,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产品加工的转化和滞后。因为我国国内粮食市场的价格不断下降,为了保护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家每一年均要耗费大量的财政资金用在粮食价格补贴以及粮食超储之上。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我国农业龙头企业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肯定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国外经验证明,由低收入国家行列步入到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一阶段,对于任何国家的发展来说均为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不仅是黄金发展期,而且还是矛盾凸现期。尤其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人口的持续增加,各种资源不足的矛盾也变得愈来愈突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之形势变得愈加严峻起来。面对这一状况,依据科学发展观之要求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循环经济,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了。

参考文献:

[1]丁力.农业产业化新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4.

[2]祝明福.以生态农业庄园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构想[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9.

农业企业的发展篇4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突出。就全国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直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和实力增长较快。2001年,我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66000多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的有27000多个,占41%;中介组织带动型的为22000多个,占33%;专业市场带动型的为7600多个,占12%;经纪人、专业大户带动型的为9600多个,占14%。2002年,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发展,其营业额达1042亿元,利润264亿元。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4693亿元,比2000年增长52.8%。销售收入为9461亿元,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者达1762个,增长62.3%。2003年,监测合格的350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资产规模平均为8.1亿元,比2001年第一次监测时提高30个百分点左右;平均固定资产规模3.2亿元,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平均销售收入9.7亿元,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截止2004年底,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超过10万个,带动7000多万农户,每户平均增收100多元,初步形成以580多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2700多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局面。国内各地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在582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中,合同方式占83.7%,合作方式占10.1%,股份合作方式占1.4%,其他方式占4.8%。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及西部地区龙头企业数量及规模相对较小,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就东南沿海地区的江苏省来说,2007年初,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有3657家,总销售收入1823亿元,其中部级重点龙头企业28家,省级龙头企业达200家。浙江省绍兴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100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3家,2006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189.6亿元,利润12.8亿元,农产品加工值达155亿元,联结基地728.9万亩,带动农户169.7万户。而中西部地区龙头企业的发展则有所不同。湘西自治州政协调研组2004年9月上旬对湘西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全州只有2家部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州级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只有11亿元,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一个地级市的水平。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明显的地域性。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非常典型的地域性。它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以当地的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发展的基础基本上是立足于本地,然后再逐渐向外扩展。当然,这些龙头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突破本区域的界限。如今,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的经济实力,大力开展有关业务,将经营触角扩展到中西部地区。据统计,2004年我国共有116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从事跨区域经营,并且许多龙头企业开始向多产业、多品种、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方式发展。

(四)各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强,国际化经营势头显现。据统计,2003年和2004年,我国省级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达33.6亿元,中央财政从1995年到2003年,支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总量达12亿元。2004年,江苏省全省引入“三资”达167亿元,较2003年增加46亿元,增幅达38%。龙头企业积极向国际市场进军。2003年,监测合格的国家重点企业中有295家企业具有出口经营权,创汇额达44亿美元。其中单个企业出口创汇超1000万美元的有80多家,超过3000万美元的有40多家,超过5000万美元的有20多家,超过1亿美元的有6家。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步兴起阶段,总体水平不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偏低,覆盖面较窄。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发展过程较短,因而无法形成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各地虽然已出现一些龙头企业,并且这些龙头企业确实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各地的龙头企业往往从地方利益出发,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体系,有的甚至还搞地区封锁,这就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同时,各地农业企业的规模有限,相互间的竞争力有限,无法形成重组兼并的浪潮,这对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的提高非常不利。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覆盖面较窄,目前只有50%左右的覆盖面,而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则早已超过80%。就龙头企业方面来看,我国的龙头企业所占比重及整体实力也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较低,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我国各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各地龙头企业之间往往各自为政,自求发展,出现各地区间龙头企业的重复设立,致使其规模和发展程度长时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很难有大幅度提高。对有限农业资源的争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龙头企业间的矛盾,引起了相互间的争夺,这给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由于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较低,公司与农户间的协作还不密切,这就增加了成本支出,减少了利润。据测算,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元,日本为2.2元,中国只有0.3元。较低的利润水平又会影响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龙头企业的实力较弱,没有形成足够的控制力,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缓慢。全国各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虽然不少,但由于没有相对统一的管理,因而发展速度较慢,实力扩张有限,始终难以发展成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因此,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的步伐较慢,所起的作用也不大。同时,一些地区龙头企业在当地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对所在地区其它企业的控制力较弱,使其发展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明显。如,湖北省鄂州市虽有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但规模都不大,集约化程度也较低,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有限。

(四)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我国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政策和措施上都给予充分重视。但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各地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也有所不同。有些地区没有统一规划,任龙头企业自由发展,致使农业产业化的合作体系难以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反过来也会阻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合作机制的形成。对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认识不够,致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及其它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隐患,这些隐患妨碍了合作的进一步发展,给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三、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策

为尽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力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龙头企业,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体系的建设。要重新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要意义,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颁布来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农业产业化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适时制订出台一系列有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以改革促发展,以制度促提高,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作为龙头企业也要紧跟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强自身内部各种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使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使其发展后劲更足。

(二)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新道路。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发展农业生产上,各地都有其自身特色。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并使优势的发挥能切实收到实效。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和合作社一体化。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农业产业化新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用新模式推动企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改变各地区普遍存在的“种(养)什么加工什么卖什么”的传统产业化模式,代之以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市场需求什么一加工什么一种植什么”的新的产业化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农业发展路径,增加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通过典型事例的宣传,拓宽农民的视野,使农户由过去的单纯关心农业生产变为关心农产品未来的销售。使农户逐渐摆脱传统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模式,转而从事多种农业经营,在经营过程中去改造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最终发展现代农业。

(三)加强龙头企业间的分工合作,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要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来从事经营,将上下游企业有机地联结到一起,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各协作单位的功效,使其各司其责,各尽其事,共同组成一个产业链条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龙头企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十分重要。因此,各地区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区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其它中小企业的发展。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形成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农、工、科、贸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基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国内一些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如,广东省围绕龙头集团公司的发展,把关联农场改造成它的农业分公司或生产基地。广东东方剑麻集团完成对垦区剑麻种植、加工、销售企业的联合重组,形成广东农垦集团在剑麻产业上的龙头公司,年产叶片33.7万吨,年产直纤维1.8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剑麻种植、加工和出口企业。

(四)打造名牌产品,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以国内外大市场为着眼点,努力提高企业的现代技术装备水平,要创造出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通过名牌战略的制订与执行,不断拓宽企业的发展方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一个名牌产品可带动其它相关产品生产和销售,对农业产业化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从事乳产品生产和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内蒙古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就将牛的养殖户和本企业联结在一起,形成了“公司——养殖户”一体化的生产组织模式,并逐渐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名牌产品,扩大了其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奠定了在国内同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吉林省的德大集团也是采用这一模式,将肉食鸡养殖户和大豆种植户与公司密切联结起来,形成一条龙式的专业化生产,逐渐扩大对国内外市场的开拓。

(五)大力开展科技创新运动,提高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排头兵,要大力进行科技创新活动,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龙头企业的产业化水平。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校进行联合协作,将现代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龙头企业的产业化水平。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参与“星火计划”和“良种工程”计划的实施,通过国家有关政策及资金的资助,将最新科技成果引入龙头企业,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满足社会需要,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要形成一系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以新产品、新技术去引领企业的发展,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去创新,形成创新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局面。

农业企业的发展篇5

[关键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9-0007-03

一、S377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作为农业人口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由于受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发展限制,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农业弱质性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环境有高度依赖性,靠天吃饭的特征明显,自然风险大;生产周期较长,对市场需求难以有效把握,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市场风险大。我国农业生产整体状况也不容乐观,各地,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落后;农业发展方式依属粗放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附加值少,科技含量低,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随着国家支农政策力度不断提高,我国也已进入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农产品深加工的快速健康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深加工转变,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作为产业化经营的龙头和载体,一头联结农产品市场,一头联结分散的农户。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在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农产品深加工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实现农产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实现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优势,同时能够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小城镇形成和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迅速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当前,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科研创新能力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在农产品深加工行业更是如此。农产品深加工业集合了当今先进科学技术,如生物技术、分离技术等,科技含量高成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最显著的特点。但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科研创新能力差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所在。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技术和装备普遍落后,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和装备成为企业发展的难以逾越的障碍。近年来。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日益受到重视,但整体来说,当前我国农产品技术的发展还远远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科研院校单位农产品深加工方面人才紧缺、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加上和农产品深加工加工企业的联系松散,科研成果也难以有效转化为企业直接生产力。企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难以投入大量资金来进行深加工相关技术的科研创新工作,各类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储备严重不足,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进程缓慢,科技创新能力差,导致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多层次开发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同时,对于国外引进的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在技术的吸引、消化上也较为被动。没有先进科技和创新精神作为支撑,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难以真正实现跨越性发展。

2 企业品牌意识不足,核心竞争力弱

21世纪是品牌的时代,市场竞争优势的取得在于品牌的力量。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品牌建设薄弱,品牌多而杂,将进一步阻碍了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未能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和对市场规律的深刻把握基础上,主打区域特色牌,品牌建设意识缺乏或不足,更谈不上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作为传统农耕大国,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赋予了许多农产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也成就其难以模仿的独特魅力。只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我国众多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对此优质资源却难以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也未对农产品深加工产品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以形成企业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加以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整体上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都缺乏明确的核心竞争力及品牌建设的长期规划,只局限于把企业养活,而不是做大做强,争创优质名牌,造成企业和品牌影响力广度小和深度浅,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缺乏品牌意识和核心竞争力的劣势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深加工企业总体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3 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作为连接市场与农户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要有对市场信息的敏锐掌握,同时也要与农产品原料的供应者――农户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国外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主要是采用“企业+农场”的形式,与农场主签订正式合同。并积极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特别是技术服务,两者间建立长期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我国农业生产受条件限制,农业生产分散化,以家庭为单位,数量多规模小,集中程度低,专业化进程缓慢。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不成规模,造成供应与需求的明显的断层,企业+农场(农业生产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尚不完善。整体上讲,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与农户两者间还未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而只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既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和集约化的生产,同时也制约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有序发展。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对策分析

1 政策支持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需要政策倾斜,特别是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为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大投资力度,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企业、银行、担保公司、政府的联动机制,对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大企业集团或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其加快上市。积极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对当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承担的高税率,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并通过各种方式退还多年来超标准征收的税款。同时,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产品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在关税和增值税上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各地政府也可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特色产品进行招商引资,既可积极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落户本地,促进企业的集聚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也可吸引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有兴趣的投资者前来洽谈,增加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

2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必须有科技和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依托。科技作为影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深加工技术创新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方能见效。一是政府层面,加大力度支持特色农产品和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攻关工作,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开发、引进和宣传推广工作。改造传统技术,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和现代高新技术加工转变,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企业自身要深刻认识到科技在企业长期发展中的难以替代的战略作用,积极投入科研资金,做好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创新工作,增强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的高科技人才,作好人才的梯度建设和储备工作。坚持自主研究与引进相结合原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增强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具备实力的龙头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可尝试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和技术中心,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科技贡献率。

3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

当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必须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要积极树立“品牌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充分利用区位和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方面的深度挖掘,强化品牌建设的内涵,加大品牌的创建和争取力度。制定品牌建设的长期规划,结合企业的现状选择适合的营销策略进行品牌的推广和宣传,根据企业自身状况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品牌策略做必要的调整。提高企业知名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要让品牌始终处在企业发展的最高处,引领企业的发展,让品牌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各级政府要围绕本地主导和区域特色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统筹规划本地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鼓励引导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培育、创建和整合品牌。挑选实力强大、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确保品牌建设发展的良好局面,并对品牌建设优秀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

4 创新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

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是农户和企业的共同要求和选择。建立完善“企业+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村委会+农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强化企业和农户间的利益连接,真正建立起契约式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达到多赢效果。企业要发挥对市场信息反应灵敏的优点,积极引导农户种植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对农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服务,特别是在技术服务方面为农户们提供最直接方便的指导,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深加工原料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形成良性循环,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支持。

参考文献:

[1]郭庆然,我国农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2]路琪,产业链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决策关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1

[3]刘永悦,景段春,黑龙江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1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6

[4]王树锋,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农产品深加工问题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5]张晓庆,刘秀玲,宇红,大连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对策[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

农业企业的发展篇6

城镇化的市场发展的真正持续繁荣必须靠合理的产业来支撑,优化产业结构才是城镇化的核心和内涵。其市场范围大体涵盖以下方面:

1、农林牧副渔业;2、基础建设、房地产建筑、开发、建材业;3、特色工商业;4、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5、各种服务行业;6、交通运输物流业;7、农业科技;8、小型金融业;9、旅游、文化艺术、体育、创意业;10、信息网络产业;11、能源环保业;12、卫生医疗养老健康业等等。种种产业,每年可带来2万亿的市场容量,中小企业应在此大显身手。

罗贤育认为发展城镇化产业,涉农中小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产业造市。若干行业的企业家共同组成模块型产业系列,组合进入。小城镇的发展和繁荣必须依靠独具特色的产业来支撑。这就需要因地制宜,选准支柱产业,抓住已经和正在形成的特色产业,模块中一业为主,多业驱动,相互支持、形成特色。使小城镇建设得到有力的经济支撑。

2、流通造市。小城镇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区位优势,成为周边农村的商品集散地,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中小企业要联合行动,打造区域市场,与全国市场对接。

农业企业的发展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规划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农牧企业要生存、要发展、求新求变的过程也就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必须以持续发展为目标,认真总结过去,分析认识现在,规划将来,抓住和利用好一切有利于本企业的机遇。对企业的基层党组织而言,应该把“企业增效,员工增收”作为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农牧企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认清本身的发展状况

农牧企业的发展状况必须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要正确地认识企业近年来在前进中取得的较快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我们抓住有利机遇加快企业发展步伐,生产突飞猛进,各项改革管理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另一方面,还要科学地看待我们在前进中还存在着差距:我们的发展与同行业的个体企业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我们的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企业的管理机制还不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我们的生产管理还是粗放式的,这几年来生产规模上去了,但我们的效益还没有实现最大化,这个差距就差在管理上,差在制度上,我们的管理还不能够做到更有效控制,我们的规章制度还不是十分健全;我们的发展还不是很和谐,企业的观念、机制、规模、产品结构等还很难与社会大市场、大环境取得和谐,企业的管理机制、人才机制、创新机制、技术水平和企业文化等也还没有达到相互融为一体。

二、农牧企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对本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变化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农牧企业的生产模式、生产规模、产品结构、市场需求等因素是长期困扰企业的问题;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农牧企业的产业结构需做大的调整。这就要求农牧企业要对本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变化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进行科学安排自身的生产模式、生产规模,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产品结构。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对企业未来有一个清醒的思考

面对现实的一系列困难,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到更新观念,勇于改革创新。企业要求生存,要持续发展,要在激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唯有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加快调整与优化资本结构的关系;二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三是协调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四是发展速度、改革力度与员工承受能力的关系;五是资产增值、企业增效与员工增收的关系;七是加快改革与保持企业稳定的关系;八是企业经济发展与企业文化发展互动的关系;九是适应市场经济带来的变化与变化当中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关系等等。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

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树立业绩观。

农业企业的发展篇8

关键词:**及周边地区;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

**市是典型的大城区带大郊区特大中心城市。城乡之间差别显著,二元结构特征明显,数字鸿沟现象突出。那么如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呢?

一、**龙头企业代工农业产业化概况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市依据农业产业化的四种基本类型(市场连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科教结合型、专业协会带动型),从政策和资金上对农民进行支持和引导,并不断根据本地实际实现机制创新,比如金堂县就依据本县实际提出了三种方式:直接承包给龙头公司、公司农户相结合、农户自己经营。当然,农业产业化并不是放任自流,如同上世纪90年代初期福建一些城市工业化初期搞的“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无序化发展,而是依据自己本身的特色和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如金堂的脐橙、郫县农科村的农家乐、永泉村的花卉种植、战旗村的蔬菜种植和食用菌种植、大邑的生猪养殖,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并且在向品牌发展战略上靠拢。在政府的引导下,各区县有意识地打造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努力实现一村一品、一县一品。比如金堂县正打造中国脐橙第一县、大邑的生猪和食用菌基地以及三圣花乡的以花卉种植和旅游为核心的“五朵金花”享有较高的知名度。通过引入和积极培植农村市场主体,对农副产品进行粗加工和市场化运作,大幅度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比如唐昌镇的娃娃菜在以前的市场价是0.2元/斤,经过简单加工和包装达到现在的1.5元/斤,仅此一项,农民就受益匪浅。

二、政府对龙头企业的培育

以围绕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建立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精深加工能力强、规模集约水平高、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依托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区域,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优先使用国内原料和机械装备。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盘活资本存量,整合资源要素,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组建企业集团,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以不断密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把发展农村经济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争取上市融资,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

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基础环节的完善是构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土地制度,其基本模式的构造是健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而微观组织的创新目标是重构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组织。农业是一个产业,但还没有产业化。没有龙头企业,农业产业是“化”不了的。因此,培育农业产业化组织,扶持龙头企业,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是大势所趋。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首先,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是新时期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四川农业竞争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其次,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是推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是提高农业后续效益、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攻方向。第三,我省已经步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过渡的阶段,现代农业的主要实现形式之一,就是以工业化、产业化的理念来经营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实现这一形式的有效载体。依托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与工业,城镇与乡村有机联结,使工业向农业渗透,农业向工业延伸,将极大地改善我省农业生产经营面貌,促进农业资源优势向产业竞争优势转化,实现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为此,我们必须站在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和使命感,把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发展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培育成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攻坚力量,使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增加了农民收入

龙头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带动和促进生产基地和广大农户进行专业化、区域化、社会化大生产,发展集约化种植和养殖、多层次加工增值,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有利于将农业再生产相关联的上游开发和下游增值联结起来,将外部经济内部化,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减少中间环节,节约交易成本,形成一体化内部的利益补偿机制和积累机制,实现共同体内部利益互补,产业链条内部利益平均化,既增加农业产出量,又可以提高资源投入报酬率,从而将增加社会有效供给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目标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

(三)提高了农业市场化程度

开放经济wto、西部开发、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农业发展的调控手段要调整,宏观调控成为最重要的手段。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必然要确立“主导产业”,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社区组织在市场调研、生产规划中的重大作用,变农户分散决策为整体决策,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和生产经营的预见性。同时,龙头企业依靠一体化的产业协同效应,可以能动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农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建立起高效的农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是龙头企业的责任

发展大农业,需要有大产业来支撑;开发大市场,更需要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来推动。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的工作抓手,培育龙头企业成长,将是全省中小企业系统长期承担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任务。

今年初,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确定了“2009年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工作主线,由省委召集全省各市(州)和省级农口、涉农部门主要负责人,共同研究,在当前经济增长出现下滑的形势下,如何保持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增长,从而带动农民增收的办法和措施,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省委与各市(州)和省级相关单位签订了“2009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责任书”,作为全省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主管部门,我局承担了新增12家销售收入上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目标的任务。

农产品龙头企业,都是各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骨干力量,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肩负着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和发展农业生产基地的重任。在重视龙头企业的培育工作的同时,以形成省、市、县共管,共同推进的机制,让农产品龙头企业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的主力军。

五、立足自我,加快龙头企业发展

(一)坚定信心,加快发展

去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省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普遍出现了经营困难,很多规模小,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在危机中纷纷停产、倒闭。在座的龙头企业在去年宏观经济不景气,受到自然灾害和经济危机双重冲击的压力下,站稳脚跟,取得近亿元销售收入,足以证明你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生存发展实力。当前,国家和省为提振经济,扩大内需,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振兴规划,其中轻工业、食品饮料等行业调整振兴规划,为农产品加工业谋划了新的发展空间。前不久,省政府及时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龙头企业发展的决定》,里面的多项实质性政策,为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保障。

(二)狠抓市场开拓,保持产销衔接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还没有好转的环境下,龙头企业要牢固树立“保市场就是保生存、保发展”的观念,千方百计保住市场、稳住客户、扩大订单,努力巩固现有市场份额和产品销售覆盖面,着力畅通产品销售、增强发展活力。既要善于深入分析市场需求和产品定位,勇于奋进、敢于拼搏,积极挤占市场。又要善于“拾遗补缺”,强化新产品的研发和量产,积极培育新的市场需求和市场消费惯性,努力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同时,还要注重通过“电子商务”、各类展销平台等多渠道开拓市场,重视拓展国内农村市场以及境外市场。

(三)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

企业在市场中经历着不同层次的竞争,从价格到品牌,从服务到质量,归根结底,都是建立在企业是否具有高出竞争对手的自主创新能力基础之上。从企业长远发展来讲,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才更应该成为企业保持长久竞争力的重要课题。龙头企业需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走产、学、研合作开发道路,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传统生产工艺等措施,不断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以推陈出新的产品开拓新市场,引领新的消费时尚。

六、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一)要在农产品产业集群的建设中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在于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转化率。而建设和发展产业集群,则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作为产业发展的引领力量,龙头企业要以产品为基础,承担起推动产业聚集,吸引产业协作的核心作用,带动并组织同行企业围绕产品上、下游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协作,不断延伸产业链,从而形成产业集群,使产品从单一向复合,经营从个式向链式,市场从内张向外扩的有机结合转变。所以,从产业发展模式上讲,龙头企业的作用是巨大的。

(二)要在农产品产业基地上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基地建设是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和条件。农产品龙头企业在建设自有原料基地,满足正常生产供应的同时,还应当在以下方面形成辐射、带动:一是,加强农业生产基地科学化建设和标准化管理,为同行业企业开展相同工作树立典范;二是,要示范优质专用品种的规模化种、养技术并加以推广和应用;三是,通过土地承租倒包,带动周边农民加入基地生产,成为在田间地头工作的“产业化工人”,取得工资性收益;第四,要从源头主动控制农产品质量,避免不合格产品进入加工环节。

(三)要在解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农产品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作为产业资本进军农业领域,一般来讲,会对农民形成一定的“挤出效应”。这主要表现在,对农产品价格竞争的主导地位,使生产者获得价值增值的机会减少;承担了土地使用权的有偿使用成本,而忽略了对农民继续获得收益的义务承担。龙头企业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一定要站在扶持农业、带动农户的角度,通过建立长期、合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从根源克服“挤出效应”产生,使农民能真正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收益。所以,一要在直接参与基地建设的同时,尽最大可能扩充岗位,提高吸纳农民就业的能力,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收入有保障。二要完善利益分配关系,通过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重点要发展“公司+农户”式的订单农业,以合同契约的形式规范产业化经营各主体的利益关系,明确权利责任,提高合同的履约率。三要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引领农户提高科学种养水平。

农业企业的发展篇9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农资企业;有利条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022-02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物质资料的重要来源,也是一个国家与地区国民经济的基础。因而,农业的发展状况势必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提供则无疑是整个农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的企业化与现代化更是进一步发展农业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前提性因素之一。河南省作为我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保持社会的稳定等多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其农资企业的发展是一个不仅关系到本地区人民基本生活与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一个势必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显而易见,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既是河南省农资企业的基本发展的背景,也是河南省农资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原经济区战略取得的成果与不足,也包含着河南省农资企业发展的成果与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在中原经济区的背景下对于河南省农资企业的现状及其发展的前景做出必要的分析。

一、河南省农资企业的现状

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地指出:“河南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这里的“没有根本改变”,首先就是河南省作为一个我国人口密度极大、极其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第一粮食生产大省而非工业省份的基本省情没有改变。由于“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矛盾”,作为农资企业“底子薄、基础弱”的特点也就在两个方面体现得比较突出:其一,由于河南省的现代工业与现代化技术发展的不足,必然地影响到农资企业本身的生产技术,严重地影响到农资产品的质量与成本;其二,由于这种矛盾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被错误地理解为仅仅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相对忽略了对于第一产业起到关键作用的农资企业。

总体来说,河南省农资企业在整个中原经济区战略中虽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具有了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相当普遍的问题。正是由于农资企业本身发展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农资企业既不能够满足河南省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这一状况如果不能改变,也势必影响到整个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全面实施。还必须看到,正是因为河南省农资企业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而也就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旦能够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方法,农资企业就会获得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河南省农资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适宜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河南省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兼有南北之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充沛,为河南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纵观我国农业的发展,不论相邻的周边地区,还是一些较远省份,在农业大国的背景下也无不存在着农业生产资料的不足问题。这就无疑为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

(二)产业结构的基本状况为河南省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就国内的产业布局而言,河南省显然在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由于其在改革开放以来首先发展的是加工工业和一些所谓的现代化工业,因而其农资企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在农资企业发展方面也显然缺乏技术优势。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沿海地区虽然不断强调了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但是,这种产业升级显然无关于农资企业,而产业转移一般也只是加工制造业的转移。以此而言,河南省的农资企业显然具有比较独特的技术优势与先发优势。这就为河南省农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三)有利的政策为河南省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河南省对于农业发展的关注程度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这种对于农业本身的关注必然地形成了一系列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无疑也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了农资企业,推动了农资企业的发展。

在中原经济区的背景下,《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在政策、金融、市场、人才等方面进行了重要部署。每一项要求,显然都会影响到河南省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也必然进一步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推动农资企业。如就“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而言,这种转变显然是一种质的转变,因而也就需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再如,就“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而言,这里显然不仅会因为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建设而大量需要农业生产资料,而且,其“足额提取、定向使用”也保障了农业生产资料交易活动的实现;而“加快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则显然直接就是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等等。

(四)相关研究为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对于整个“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而言,“农资企业发展前景”的研究显然应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虽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中原经济区”战略中“农资企业发展前景”的研究几乎无人涉及,但是,对于整个国内学界而言,特别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农资企业”的相关研究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无疑有利于农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比如,就比较直接的研究而言,朱朝华的《河南省杂交玉米种子企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南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为例》一文则“以国内外种业的动态发展、河南杂交玉米种子企业的现状以及有关河南典型企业的资料为材料,采用对比分析、抽样分析、典型分析、演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了国内外种子企业的发展方向,并结合河南玉米种子产业现状,总结了河南省玉米种子企业发展的问题”并参照世界种业的发展趋势和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河南杂交玉米种子企业发展的战略对策。这些无疑对于河南省的种子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直接指导意义,对于相关企业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由于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基本战略所强调的不仅在同时性的方面体现为一种对于其他地区的全面比较,体现为一种各种发展因素的合理共进,而且在历时性方面体现为一种永续发展的潜力,更由于河南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取得了一系列的阶段性成果,不仅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而且,通过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已经具备进行工业化的条件,和一些地理位置、发展水平相当的省市和地区相比,具有了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并为进一步的发展创造新的条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中原经济区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河南省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农业大省,相应的农业生产需求不仅已经推动了河南省农资企业的发展,使得河南省的农资企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且,也必然地推动河南省农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正是因为河南省农资企业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而也就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旦能够充分利用中原经济区战略及其相关因素形成的一系列有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方法,农资企业就会获得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河南省农资企业发展的宏伟前景也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一种可喜的现实。

参考文献:

[1]喻新安.策论中原崛起——破解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矛盾[m].北京:经济出版社出版,2006.

[2]吴勇.农资经销企业社会资本对其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3]陈李宏.种业企业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4]朱朝华.河南省杂交玉米种子企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南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为例[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8.

农业企业的发展篇10

关键词: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内部控制

农村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体量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也是我国扩大内需的主要战场。作为农村地区的创业者,农村小微企业正在不断尝试利用互联网、电视网、手机网开展电子商务。在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来扶持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全力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背景下,本文从内部控制的视角帮助小微型企业以风险为导向,进行内部控制各要素分析,进而帮助农村小微型企业清晰地认识到在电商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对策,以合格竞争者的身份融入到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环境中。

一、农村小微企业的特点概述

农村小微型企业的投资主体包括学历和背景不等的大中专毕业生、农民、返乡创业者等,企业的组织形式根据规模不同,主要是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同时也有一部分会参与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经营的范围比较广泛,跨度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可以遍布农村的各个角落,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利用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推销自己的产品,但是所经营的产品一般技术含量较低,主要以劳动密集型、资源丰富型为主。农村小微型企业产品融入市场的渠道从直接服务于本地市场开始,运作方式灵活,占用资金较少,受益于互动性特点,可根据客户的反馈信息,对价格进行及时调整或更新换代产品,通过紧密联系的市场及时关注到外部环境的变化。

二、农村小微企业电商发展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一)内部环境。控制环境直接决定企业的基调,其对员工的控制意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大的影响。农村地区小微企业的投资主体学历水平总体不高这是影响农村小微企业进行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明显主观因素。一方面低学历的企业经营者对于互联网的基础知识和操作不熟练,缺乏电子商务的意识及网络销售的技术手段,限制了产品推广和交易。另一方面,他们往往缺少管理企业的知识,企业内部决策权力更趋于集中化,企业的决策层往往掌控着企业的资金、物资和人员的调度,基层员工并没有相关的决策权限,他们很少关注新环境下的发展机会,从而在经营风格上趋于保守和落后。在农村小微企业电商发展中,人才也是其中一个关键问题,然而由于企业地处农村、没有完善的员工保障制度、劳动强度大等自身的局限,企业在人力资源政策制定和实施上力度不大,往往招揽不到所需的合格人才,同时也造成人员流动性大,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不稳定性剧增。

(二)风险评估。每个企业都面临诸多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有待评估的风险,农村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特点所限,更需要确立一套机制来识别和应对内外部变化带来的风险。

(1)战略风险。发展战略可以为企业找准市场定位,在激烈的电商大环境下,农村小微企业需要想清楚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以什么样的方式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实际中,对于农村小微企业经营者来说,他们缺乏系统地管理企业的知识,对企业标准化工作、基础数据的整理和业务流程的改善等一系列过程缺少一定的认识;其次他们在实施电子商务过程中,过于盲目和急功进利,忽略了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运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系统的战略规划,就不能够有效地整合企业现有资源和外部环境资源,缺乏电子商务实施的针对性及目的性,从而使电子商务成为只为企业宣传产品的窗口。

(2)财务风险。农村电子商务的特点是资产规模小,很难通过传统的融资方式获得贷款,并且农村电商大多是家庭作坊式,其生产经营场所多为自有房产,即便以此抵押贷款,考虑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从银行处也很难获得足够资金。此外,投资主体在思想观念上,对企业间联保、担保获得贷款,促进行业共同发展的态度相对保守。因此,除少数具备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农村电商外,大多数还是采取亲戚朋友间的借贷来解决资金问题,而该对于大规模生产所需的资金支持无异于杯水车薪。融资问题己成为农村电商持续承接订单、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发展的制约瓶颈。

(3)市场风险。就电商大环境而言,留给农村小微企业去开拓和占领的市场本来就不易,大多数农村小微企业由于经营的场地、技术、工具和设备等要求的限制,基本上都是按照订单制造,生产单一类型的产品,生产的产品还很难形成自己的品牌。有时可能市场对口,企业花费心思有了自己的品牌,却经不住时间考验,没有被社会大众持续认可。市场风险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往,企业面临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增大,风险超出可控范围。

(4)营运风险。农村发展电子商务的活动中,物流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是最终实现电子商务的一个环节。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一直是农村地区实施电子商务的主要障碍。我国农村的基本特点是地域辽阔,地势分布不均、家庭住户分散,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城镇落后,加上农业生产的自然属性,导致农村物流与城市物流的显著差别。一方面,农村小微企业未拥有属于自己的物流配送系统,他们大都依赖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然而目前物流公司的覆盖范围只到达县一级,在村镇具有配送点的物流公司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农村小微企业及农村大户对产品的生产销售、物资的买卖等活动往往伴随着分散性、季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加上农产品的保质周期短、存储要求高等特点,对物流配送体系中的运输、配送、仓储、包装、装卸多个环节提出更高的要求。以生鲜类农产品为例,如何将保鲜周期短暂的农食品从偏远地区运输到消费者的门前是现代农村物流普遍存在关键问题,也是小微企业电商发展营运过程的重大风险。

(5)法律风险。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开放性和实时互动性,农户可自由与消费者进行商务交易。个人信息被盗用、从事非法交易、违反契约合同、黑客恶意攻击、网上诈骗等违法行为屡见不鲜,不仅破坏经济社会的运营秩序,也严重限制了农村电商的长远发展。然而,全国还没有与电子商务发展相配套的法律规章,农村电子商务活动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农户的合法权益有时得不到保证,对于小微企业而言,法律风险不容小觑。

(三)控制活动。安全因素是电子商务企业进行控制活动时主要考虑因素,包括控制用户信息安全、交易金额安全、售后保障等。用户在进行网上交易时通常会查看对方的信用评价,并作为是否继续进行交易的判断依据。可见,网络安全与信任状况直接影响着网络用户决定是否使用网络进行交易。在实际中,和大中型企业相比,农村小微企业在常规的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全面预算控制等方面所做的工作甚少,导致无法将各类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

(四)信息与沟通。农村小微企业的信息流通不畅通是一个明显的特征。农村小微企业更多的是关注市场的交品,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直接的生产与买卖上,极少关注身边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另一方面,企业有限的人力资源致使小微企业获取到极少量的外部信息。同时,企业内部决策权力趋于集中化,内部信息的自上而下、横向以及自下而上的传递都会受到影响。在信息为王的市场经济中,农村小微企业的信息与沟通存在极大的劣势。

(五)监控。内部控制系统需要被监控,企业内部应该通过持续性的监控行为,独立评估或两者结合来实现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控。对于农村小微企业而言,这种监控的动力并非来自于外部或政府机构,而应该是一种对自身负责的自觉意识。企业应该要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进而找到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逐步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相比于大中型企业,在实际中,投资主体还不能意识到自我监控的重要性,在信息化发展背景下,监控的顺利展开能加快内部信息的传递,形成良性循环。

三、总结

本文主要从内部控制的视角研究农村小微企业电商发展,根据内部控制五要素分析现阶段农村小微企业在内控上的现状,重点指出其在风险评估环节的缺失,包括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营运风险和法律风险,以期能对其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改善提出相应的对策。当下,农业农村信息化环境下农村电子商务的势头正旺,农村小微企业想要在这股浪潮下迎击而上,不能只靠企业外部力量的帮助,更多的必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改革和进步,从规范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内部控制活动开始。

参考文献:

[1]林亭生,李涛.电子商务在农村发展现状研究[J].企业导报,2015(10):79-80.

[2]包樱.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1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