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住宅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6:01

新农村住宅设计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人居

中图分类号:tU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058-02

0引言

在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化的前提下,城市居住环境的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保留自己的历史和个性,或者存在有丰富的公共空间和交往空间,这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与此相对的是,传统村落本身既有的生活空间则体现了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往往缺乏的一种人性化理念与氛围。那么,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建农村住宅设计,不会是城市住区的复制,也不应该是原村落的重建,而是要充分尊重村落的传统文化氛围和村民的生活习惯。在满足居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基础上,应注重其情感需求,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打造与整体氛围相融洽且适宜现代生活的居住空间。

1项目背景

大岭村位于广州番禺区石楼镇西北部,处于广州市南拓轴线上,距离中心城区约三十公里,距离市桥约十公里。与广州其他景点距离适合,与莲花山、海鸥岛等风景旅游区相邻,地理优势得天独厚。另外,大岭村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适宜居住。在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两大优势的影响下,住宅设计需要新的居住空间成了一种趋势。

该项目住宅区设计旨在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整合起来。无论在整体布局、建筑设计、景观或室内上,既做到满足现代人居住需求,又有意营造广东传统民居娴静舒适的意境。在每一个空间植入文化的灵魂,艺术的美,家的温馨,邻里的和睦,使整个住宅区的每个角落都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部分。(图1)

2整体规划设计

2.1规划理念

2.1.1传统格局的现代演绎大岭村作为拥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古村落的村庄,民居的传统梳式布局成为其独有的特色。因此通过对场地的分析和设计,此规划设计的总体布局基于传统的梳式布局上做适当的变化,沿用了传统的空间肌理,体现了大岭村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地方文化,加强住宅区内的人文情怀。传统的整体格局和现代的细部设计交融于一体,营造一个融汇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独具特色的住宅区。

2.1.2依势而建,保留和保护自然资源该住宅区依山而建,充分利用所选地块的地形特征,在缓坡平地建立联排住宅,在相邻的坡地则依照地势建立山体住宅,充分保留原有的绿色植被区。树林植被完整,可丰富住区内的绿化景观,另外,树林有隔音、隔尘和挡风的作用,可以改善住宅区内部的小气候环境。在整个地块的出入口位置,保留原有的水资源并依势设计亲水景观带。

2.2规划布局住宅用地位于大岭村主干道以北,与村内原有的居民区仅有一林相隔。场地东高西低,除山体住宅区的高差较大,其余部分坡度平缓。整个规划布局依据地势的高差,设计成三个部分,包括住区缓冲地带、联排住宅区以及山地住宅区,力图营造丰富宜人的生活空间。整体布局设计成人车分流,交通流畅。特别在住区的入口位置利用高差变化分为车行的大坡道和人行的台阶,避免人车混流。在住区内的车行干道及停车位置主要分布在整个区域的一侧,给居民的出行和室外活动提供便利及安全。建筑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可使得住区内的采光和通风达到最佳的状态,力求建造一个非常宜人的居住环境。

整个住宅用地的规划布局从人性化、情感化的角度出发,营造舒适、安静的居住空间;打造独特、便利的公共空间;穿插人性化、传统化的街道空间,实现住区规划与大岭村文化、生活、情感的共融。

3建筑设计

在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大岭村,重新打造的住宅社区既不能脱离传统,也不能忽视现代生活方式。在该建筑设计中着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具体通过建筑的体量、形式、材料、色彩、光影、空间、环境与人产生共鸣展现出来。在传统氛围的大环境中,新建农村住宅建筑应该尊重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技术、环境,因为它们是历史、文化、宗教和人类情感的综合体。大岭村的文化遗产例如古塔、祠堂、蚝壳墙等是整个区域的文化特色,在被保留保护的同时也是有价值的设计灵感来源。本项目通过对建筑形式、空间、色彩、材料和景观的设计,再现了大岭村所蕴含的八百多年的文化特色。

3.1建筑形式新住宅的空间布局参照传统民居布局,除了设置前院和后院,也设计了类似传统民居内部庭院。这样不仅满足通风散热的功能,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休息空间。此外,联排单体建筑体块分明,材料简单,但丰富的细部设计使得整个建筑表现得生动有活力。建筑单体总括三层,第一层包括庭院、客厅及厨卫,主要为住宅的公共空间,第二、三层包括卧室、书房以及起居室,是住宅的私密空间。

3.2空间院落空间是整栋住宅与自然最亲密的地方,也是居民休闲放松之处。在该建筑布局中,分别设置了前院、后院以及内部庭院三种庭院形式。前院是整栋建筑的前言,不仅营造出自然舒适的空间,而且在布局、运用素材及材料上描述着传统氛围与现代气息的交融,引导着主体空间的进入。与客厅相邻的内部庭院由整块的落地玻璃相隔,便于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氛围,同时扩大了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此外,内部庭院的亲水平台则由庭院延伸到室内,也是这个设计的一大特色,它有机地融合了传统内部庭院与现代设计手法与技术,模糊了内与外的距离。现代住宅空间不仅要满足功能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广东居民亲水性的情感需求。这点在建筑内部的不同庭院空间、庭院水井、休闲空间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3色彩与材料青色、白色是广东传统民居的主要颜色,也是本项目的主要色调。在建筑设计的选材中,选定本土材料-青砖作为主要材料。整个建筑表面以大片青砖和白墙为主,遵循了传统材料的风格,也使建筑外观更为雅致。(图2)。在青砖砌筑上,设计活用传统青砖的不同排列方式,塑造立体感强烈的建筑表皮,以求完成传统材料的全新演绎。

3.4景观设计该项目的景观设计主要包括住宅区的室外景观带以及建筑内部的庭院设计。室外景观带分别有亲水平台区、活动休闲区、自然植被区等,主要利用当地传统的铺地材料及现代的设计手法,旨在营造自然舒适的公共活动区域。在这里的广场就像住宅中的起居室一样,是活动的场所,也是生活空间。广场就预示着公共性,为互不相识的人们提供了交往的可能性。这样的设置和村落传统的广场空间存在区别,但是现代的生活方式也可融入传统村镇的生活中,以一种外向型的交往空间满足人们生活的丰富。(图3)而各栋住宅的私密庭院则利用传统形式和材料有意打造一种类似传统民居的街巷空间,一种幽静雅致的休闲庭院。

游走在古村落的环境中,进入新建农村住宅区,我们希望,那些记忆不会封存,而是继续被阅读关于这块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不管实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力量,更是我们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因此,在该项目中,不仅注重保留原有的老建筑、景观,而且在新建筑以及一些村落设施的设计上,都是取自古村落的一些历史文化元素,体现对古村落的尊重。(图3)

4结语

住宅是人类最温馨欢乐的家园,打造住宅设计注重的不仅要满足人类的现代生活需求,更要的是满足文化和情感需求。该项目处于大岭村历史文化传统浓厚的氛围中,因此在整个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中,着重于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表达,做到广东传统居住文化和现代居住文化的完美结合,让住区人们的现代生活空间中触及到了传统文化的思绪。

参考文献:

[1]江斌,翟辉.文化与情感的诠释-大理古城“玖和院”规划设计解析.新建筑,2011,(6),144-147.

[2]郑莉,冯江.结合地方传统文化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考.规划师,2009,25,

40-43.

[3]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摘要:适宜的人居环境是人们追求的理想,而传统村落宜人的现代生活环境则有别于城市。文章主要对广州番禺大岭村新农村住宅概念设计的规划理念、布局,建筑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展示了广州村落特有的民居特色,解决营造传统空间与满足现代人居住需求之间的矛盾,强调现代生活空间中触及到传统文化的思绪。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人居

中图分类号:tU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058-02

0引言

在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化的前提下,城市居住环境的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保留自己的历史和个性,或者存在有丰富的公共空间和交往空间,这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与此相对的是,传统村落本身既有的生活空间则体现了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往往缺乏的一种人性化理念与氛围。那么,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建农村住宅设计,不会是城市住区的复制,也不应该是原村落的重建,而是要充分尊重村落的传统文化氛围和村民的生活习惯。在满足居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基础上,应注重其情感需求,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打造与整体氛围相融洽且适宜现代生活的居住空间。

1项目背景

大岭村位于广州番禺区石楼镇西北部,处于广州市南拓轴线上,距离中心城区约三十公里,距离市桥约十公里。与广州其他景点距离适合,与莲花山、海鸥岛等风景旅游区相邻,地理优势得天独厚。另外,大岭村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适宜居住。在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两大优势的影响下,住宅设计需要新的居住空间成了一种趋势。

该项目住宅区设计旨在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整合起来。无论在整体布局、建筑设计、景观或室内上,既做到满足现代人居住需求,又有意营造广东传统民居娴静舒适的意境。在每一个空间植入文化的灵魂,艺术的美,家的温馨,邻里的和睦,使整个住宅区的每个角落都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部分。(图1)

2整体规划设计

2.1规划理念

2.1.1传统格局的现代演绎大岭村作为拥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古村落的村庄,民居的传统梳式布局成为其独有的特色。因此通过对场地的分析和设计,此规划设计的总体布局基于传统的梳式布局上做适当的变化,沿用了传统的空间肌理,体现了大岭村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地方文化,加强住宅区内的人文情怀。传统的整体格局和现代的细部设计交融于一体,营造一个融汇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独具特色的住宅区。

2.1.2依势而建,保留和保护自然资源该住宅区依山而建,充分利用所选地块的地形特征,在缓坡平地建立联排住宅,在相邻的坡地则依照地势建立山体住宅,充分保留原有的绿色植被区。树林植被完整,可丰富住区内的绿化景观,另外,树林有隔音、隔尘和挡风的作用,可以改善住宅区内部的小气候环境。在整个地块的出入口位置,保留原有的水资源并依势设计亲水景观带。

2.2规划布局住宅用地位于大岭村主干道以北,与村内原有的居民区仅有一林相隔。场地东高西低,除山体住宅区的高差较大,其余部分坡度平缓。整个规划布局依据地势的高差,设计成三个部分,包括住区缓冲地带、联排住宅区以及山地住宅区,力图营造丰富宜人的生活空间。整体布局设计成人车分流,交通流畅。特别在住区的入口位置利用高差变化分为车行的大坡道和人行的台阶,避免人车混流。在住区内的车行干道及停车位置主要分布在整个区域的一侧,给居民的出行和室外活动提供便利及安全。建筑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可使得住区内的采光和通风达到最佳的状态,力求建造一个非常宜人的居住环境。

整个住宅用地的规划布局从人性化、情感化的角度出发,营造舒适、安静的居住空间;打造独特、便利的公共空间;穿插人性化、传统化的街道空间,实现住区规划与大岭村文化、生活、情感的共融。

3建筑设计

在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大岭村,重新打造的住宅社区既不能脱离传统,也不能忽视现代生活方式。在该建筑设计中着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具体通过建筑的体量、形式、材料、色彩、光影、空间、环境与人产生共鸣展现出来。在传统氛围的大环境中,新建农村住宅建筑应该尊重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技术、环境,因为它们是历史、文化、宗教和人类情感的综合体。大岭村的文化遗产例如古塔、祠堂、蚝壳墙等是整个区域的文化特色,在被保留保护的同时也是有价值的设计灵感来源。本项目通过对建筑形式、空间、色彩、材料和景观的设计,再现了大岭村所蕴含的八百多年的文化特色。

3.1建筑形式新住宅的空间布局参照传统民居布局,除了设置前院和后院,也设计了类似传统民居内部庭院。这样不仅满足通风散热的功能,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休息空间。此外,联排单体建筑体块分明,材料简单,但丰富的细部设计使得整个建筑表现得生动有活力。建筑单体总括三层,第一层包括庭院、客厅及厨卫,主要为住宅的公共空间,第二、三层包括卧室、书房以及起居室,是住宅的私密空间。

3.2空间院落空间是整栋住宅与自然最亲密的地方,也是居民休闲放松之处。在该建筑布局中,分别设置了前院、后院以及内部庭院三种庭院形式。前院是整栋建筑的前言,不仅营造出自然舒适的空间,而且在布局、运用素材及材料上描述着传统氛围与现代气息的交融,引导着主体空间的进入。与客厅相邻的内部庭院由整块的落地玻璃相隔,便于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氛围,同时扩大了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此外,内部庭院的亲水平台则由庭院延伸到室内,也是这个设计的一大特色,它有机地融合了传统内部庭院与现代设计手法与技术,模糊了内与外的距离。现代住宅空间不仅要满足功能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广东居民亲水性的情感需求。这点在建筑内部的不同庭院空间、庭院水井、休闲空间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3色彩与材料青色、白色是广东传统民居的主要颜色,也是本项目的主要色调。在建筑设计的选材中,选定本土材料-青砖作为主要材料。整个建筑表面以大片青砖和白墙为主,遵循了传统材料的风格,也使建筑外观更为雅致。(图2)。在青砖砌筑上,设计活用传统青砖的不同排列方式,塑造立体感强烈的建筑表皮,以求完成传统材料的全新演绎。

3.4景观设计该项目的景观设计主要包括住宅区的室外景观带以及建筑内部的庭院设计。室外景观带分别有亲水平台区、活动休闲区、自然植被区等,主要利用当地传统的铺地材料及现代的设计手法,旨在营造自然舒适的公共活动区域。在这里的广场就像住宅中的起居室一样,是活动的场所,也是生活空间。广场就预示着公共性,为互不相识的人们提供了交往的可能性。这样的设置和村落传统的广场空间存在区别,但是现代的生活方式也可融入传统村镇的生活中,以一种外向型的交往空间满足人们生活的丰富。(图3)而各栋住宅的私密庭院则利用传统形式和材料有意打造一种类似传统民居的街巷空间,一种幽静雅致的休闲庭院。

游走在古村落的环境中,进入新建农村住宅区,我们希望,那些记忆不会封存,而是继续被阅读关于这块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不管实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力量,更是我们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因此,在该项目中,不仅注重保留原有的老建筑、景观,而且在新建筑以及一些村落设施的设计上,都是取自古村落的一些历史文化元素,体现对古村落的尊重。(图3)

4结语

住宅是人类最温馨欢乐的家园,打造住宅设计注重的不仅要满足人类的现代生活需求,更要的是满足文化和情感需求。该项目处于大岭村历史文化传统浓厚的氛围中,因此在整个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中,着重于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表达,做到广东传统居住文化和现代居住文化的完美结合,让住区人们的现代生活空间中触及到了传统文化的思绪。

参考文献:

[1]江斌,翟辉.文化与情感的诠释-大理古城“玖和院”规划设计解析.新建筑,2011,(6),144-147.

[2]郑莉,冯江.结合地方传统文化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考.规划师,2009,25,

40-43.

新农村住宅设计篇2

关键词:江汉平原;新农村住宅;室内设计

1前言

农民问题是当今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居住环境的改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从2004年起,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三年不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扎实有序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2006年,再一次系统的将村庄环境改善和农村住宅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广泛宣传;2013年,湖北省展开了全省21个“四化同步”示范乡镇试点建设。当然,在这个新时代改善居住环境是新农村住宅的共性特征,但不可避免由于地理区域、民族风情、生活方式的不同,住宅的功能需求不同,新农村住宅也应当体现出其个性特征,从室内空间的设计传达出地域文化差异。

2江汉平原地区自然景观及生活景观

2.1自然环境

江汉平原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是长江及其支流汉江冲积而形成的湖积平原,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平原之一。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丰富,光照充足,地势低平,水网交织,有大小湖泊约300多个,水质优良,适合淡水养殖业。江汉平原地区物产丰盛,城镇密集,交通便利,是我国少有的稻,麦,粟,棉,麻,油,糖,鱼,菜都能大量出产的地区,商品经济也比较发达,为我国南方四大富饶平原之一。旱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2%,主要以种植水稻、棉花、油菜为主;水田约占48%,集中分布于河间凹地和平原边缘,粮食商品率较高,为中国重要产粮基地之一。江汉平原的湖区是中国的著名淡水养殖区,不仅盛产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还盛产虾、蟹、贝类、莲、藕、芦苇和水禽等。

2.2人文生活

江汉平原地区历史悠久,自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已经有原始人类活动,后来因为战争灾难,大量外地人移居至江汉平原,因当地气候条件良好,土地肥沃,又有大量可垦的荒地,他们获得意外的生存之道,便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在对江汉平原社会生活景观(表1)做调研之后,不难发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就居住环境来说,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住宅遮风挡雨便满足,后来逐渐开始追求室内空间的整洁性,到现代对室内装饰审美有了新的认识。

3农村住宅的特性

农村住宅不同于城镇住宅,因社会生活方式而产生差异,研究差异的构成要素,对于空间形式的处理有一定帮助。

3.1农村住宅居住人群特性

与城镇居住人群不同的是,农村居住人群已大大改变。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城镇收入的高水平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最终导致村中留下较多弱势群体,大量农村出现“空巢”现象,有的住宅常年无人居住;由于缺乏年轻劳动力,年迈人群无法修缮住宅,许多建筑年久失修,古老破旧,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3.2农村住宅功能需求特性

城镇居民住宅储物空间普遍较小,农村住宅储物需求大,对储物空间有特定的要求。江汉平原地区农耕产业和淡水养殖产业发达,需要特定空间放置犁、锄头、镰刀、簸箕、竹耙等传统农耕工具,如今随着高科技越来越发达,部分传统农耕工具已被新型农耕器械替代,播种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各类大小机械设备遍及各家各户;另外,每到农作物收获季节,大量农产品需要空间进行晾晒、储存;农民除了卖掉一部分农作物,还会留下不少自家消费或者留下种子来年播种,意味着农村住宅需要更多、更方便的特定储存空间。

3.3农村住宅环境特性

邻里和睦是中华文明传统美德,古有陶渊明《移居其二》“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邻居来串门,便一起饮酒游乐,平日里各自忙于农务,闲暇时才一起欢聚,这也是田园生活的乐趣所在。江汉平原地势平坦,河渠交织,湖泊众多,部分农村聚落常常遭受到洪水威胁,1949年后,修建荆江、杜家台等分洪工程,加固江堤,缓解洪水灾害,1998年再遭巨大洪水,损失惨重。

4对新农村住宅室内空间设计的思考

4.1空间布局

4.1.1起居空间

农村住宅以二到三层居多,起居室一般也称为堂屋,通常位于一层,作为交通中心连接至其他空间,私密性较差。农村居民家庭成员普遍比城市居民多,而且时常有邻里相互串门,客厅兼备聚餐,操办婚丧嫁娶之用,所以空间面积要比城市住宅的起居室面积大。部分农村有祭拜的风俗,在堂屋正对大门位置设置祭祖台,起居空间的设计应当尽可能的保留和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1]。

4.1.2储存空间

住宅储存空间占的比例较大。农村居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家家户户都有了私家汽车,自然车库是必不可少的,而车库同时兼具储物功能,但又不同于城镇住宅车库,面积和进深要大得多,便于大型农耕机械的存放。

4.1.3卧室

卧室位于二层以上最适宜。一方面二层相对较干燥,如遇强降雨或洪水能相对减弱损失;另一方面为了安全和隐私。一层空间用于简单的起居生活,好友邻里欢聚,储存功能或家畜的养殖。如果家里有年迈老人,则可在一层合适位置设置卧室。

4.1.4厨房

旧式农村住宅厨房以柴火土灶居多,相对较脏,位置也设在一层相对较差的位置,并且与住宅后门相通,现代土灶慢慢减少了,大多农村居民开始使用燃气灶,则应当注意通风与安全,厨房设在一层方便年迈老人妇女的活动。

4.2室内空间装饰

好的设计一定会注重室内空间与室外良好的互动性。江汉平原地区许多农宅临田、临湖而建,有优越的生态农业景观供观赏。在做室内装饰设计时,除了关注住宅内部装饰以外,也可以选择对观赏性极佳的角度做相应处理。经济条件允许的农村居民,选择在起居室或卧室采用落地大玻璃窗的设计会有很好的效果。

4.3节能省材

尽量选择安全环保的材料。传统农村住宅中,粘土砖是墙体的主要构成材料,但是粘土砖密度大,导热系数高,要想达到保温低能耗的要求,墙体就要加厚[1],并且粘土砖对环境破坏大,这样不经济也不环保。可试着采用水泥砖或钢筋混领土等新型建筑材料。传统农村住宅装饰材料就地取材,砍伐树木简单加工后便能使用,随着木资源的不断减少,便出现许多人造板材,实惠又方便,但是同时人造板材释放大量甲醛,对身体有一定危害,所以尽量减少人造板材的使用。

5结语

新农村住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广大农村居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因此,在新农村住宅室内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结合特定地理环境因素,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取长补短,构建合理的、可持续的、人性化的、与时俱进的新农村住宅设计手法。

参考文献:

[1]曹赫,郭丽萍.新农村住宅空间规划设计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2]朱艳娟.乡村土地占用对乡村人居环境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3]田密蜜,赵衡宇.江汉平原地区农村若干景观元素研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8.

新农村住宅设计篇3

Keywords:newvillage;residentialdesign;practice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5-0165-03

0引言

随着我国城乡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在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的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新农村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关键的一环,同时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通过选取川东地区新农村住宅为设计实践案例,对规划选址、功能布局、材料及装饰细节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

1规划及选址

本案例选取的新农村住宅设计位于四川省东部的广安市代市镇东方村,该村镇具有典型四川小丘陵地形地貌特征,并具有浓郁的川东民居建筑风格传统特色。在农村地区新建或改建住宅乃头等大事,几乎每家每户在新建或改建房屋时都会找风水先生进行实地勘察方位并择吉日以求吉利和对建房的重视,这一传统得以延续是因为住宅对于村民来说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积蓄和物化的寄托根基。风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较多科学合理的方面,诸如选址、朝向等,不仅包含有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还包括了现代景观学的理论。

本案的选址位于原有老宅基地的基础上,属于典型的小土坡丘陵地形。住宅背靠小山坡,宅前有农田小溪流,住宅的右前方有池塘。有山有水,这样的乡村景观生态美学与风水的要求不谋而合。住宅的朝向最终选取了朝西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小山坡位于东南朝向,需因地制宜;其次,经相关数据研究表明,该地区属于全国日照时间最少的地区,这一因素与四川人个子不高有一定的联系。因此通过建筑的朝向,可以主动有效增加未成年人每天活动的日照时间,对未成年的成长尤其是骨骼发育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三,由于丘陵地区的农作物无法像平原地区那样高效集约化栽种和收割,因此具有朝西向的院坝就成为了最为重要的农作物晾晒场所。西向的院坝可以获得最长的日照时间,以保证春耕秋收农忙季节的顺利开展,尤其是以玉米、稻谷等为主要农作物的农村地区。拥有一块空旷向阳且离收仓操作距离最短的院坝,将是一个最为重要且利用率最高的功能场所。

此外,宅基地周围有浓密茂盛的慈竹、洋槐树及部分瓜果如柑橘、葡萄等。为了保持原有的乡村生态环境,这些绿化均得到了保留。植物不仅起到美化环境,而且还能很好的净化空气,在寒冬季节慈竹还可以作为屏障起到阻挡寒风的作用。而乡村的这些植物都是经过若干年自然生态法则生长的,较少的人工种植栽培干预,能更好地对环境起到自我调节及生态循环的作用。

2住宅功能布局设计

住宅设计均以家庭单位作为设计前提,尤其是农村住宅,家庭的人口数量直接影响住宅的面积以及功能布局。在传统的川东民居中,房屋布局形式多为三开间左右对称式布局,中间开间为“堂屋”,兼具起居与会客的场所,大体与现今的客厅功能相近。这种三开间有堂屋的布局形式受传统的“穿斗式”木结构的影响,密集的柱子布局有利于民宅房间墙体灵活多变的自由组合布局。

本案总用地面积约为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6平方米,院坝约90平方米,卧室及堂屋面积90平方米,仓储20平方米。共设一间堂屋、三间卧室、一间书房、厨房、餐厅、两卫生间、一间粮仓库房及家畜饲养房。建筑布局上,形成东与南面建筑半围合形式,配合北面的竹林,恰好形成了三面围合的布局形式。功能分区上,东面正房以生活起居等较为温馨干净的活动区域为主,同时外观上能达到充分体现建筑的体量感和形式美感。而南面偏房以家庭生活服务配套及农作劳动为辅,外观上仅作为补充以打破正房的单调感,以此映衬正房的主体形象。整个住宅设计强调干湿分区、动静分区、人畜分区,同时做到功能布局合理、日常活动路线最优的设计处理,以改变以往农村地区住宅布局不合理以及脏乱差的生活现状。

东面为正房主体,为主要的生活起居区域,强调干净、整洁的居住生活空间。为了强调正房的开间尺寸及高度,延续了传统川东民居的三开间布局,保留了堂屋。同时为了丰富正房的空间层次,在堂屋的设置了凹形门厅空间,将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进行延伸过度。当春天雨季来临的时候可坐于此远眺门前的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而夏季则可用于户外遮阳休息,并适当削弱由于住宅朝西导致过多阳光进入室内。该案例住宅以典型的六口之家为设计依据,其中一对老年夫妇,一对年轻夫妇,两名小孩。因此在左右开间依次设置了老人房、主卧、儿童房及书房,每个房间互不影响,堂屋作为中间公共区域可以最短距离到达,方便家庭交流。在卧室布局中,将以往受制于“穿斗式”结构的门窗朝向及房间大小均按照当代人们的起居生活习惯并结合人体工程学进行了改良,可以有效提高生活质量。最为重要的是由于传统建筑的开窗较小,导致这一地区的许多孩子从小视力不佳。通过对窗户位置的调整及适当增大窗户面积等这些积极的改善措施,将有利于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视力的改善。

南面偏房设置日常用水及农作劳动相关的功能用房,如餐厅、厨房、厕所、家畜饲养房及临时杂物房,与正房做到干湿分区、人畜分区等处理。作为正房之外的补充用房,偏房在体量和形式美感上均有弱化。厨房的设计对于新农村的环境起到直观重要的作用,因此优化和改良厨房显得十分重要。

由于本案所属的村镇暂未安装天然气,大部分农户主要以柴火、电为主。鉴于此,厨房的布局就必须要考虑能容纳柴火的备料堆,以及能使用电能如电饭煲之类的操作台面,同时还需预留天然气灶的操作台。电能与天然气的使用大体与城市居民相同,但柴火则是这一地区独具特色且的方式。柴火主要是农作物桔杆以及枯枝木块等可作为生火的能源,此类能源因为季节性强、属废物利用几乎无经济成本、容易获得、柴灰还可做肥料以及可持续等因素而广受这一地区农户欢迎,同时,利用柴火配合铁锅做出来的菜肴口感更佳。所以柴火是该地区一年中使用最多的能源。但柴火尤其是桔杆之类,体积大且灰尘多,极易造成厨房脏乱。

因此,需在厨房的角落设置专门堆放柴火的备料堆,以解决堆放混乱的问题。此外,还应做好厨房排水的室内标高设计。如柴火备料堆角落要明显高于用水区撒落水区域,出水口处与备料堆设置需保持一定距离以便做到干湿分区等。

所以厨房的使用面积要求较大,本设计案例中厨房约有14平方米的空间,方能满足家庭以及不定期举办“坝坝宴席”之用。

餐厅的设计则更多的尊重和延续这一地区传统民居中就餐礼仪对空间的要求。川东农村地区风俗习惯中的餐桌摆放以一米见方的八仙桌配以四条长条凳为布局格局,每方位坐二人,共八人。面对餐厅横梁的北面方位为长辈或客人就座席位,晚辈须坐在其余方位。这一传统餐厅格局要求空间以趋于正方形且独立设置为宜,做到传统习俗中追求的四方体面。

粮仓库房则是农村地区住宅设计考虑的一个重中之重,因为存仓是每户家庭丰收后必不可少的环节,且使用频率高,面积需求较大。为了解决农村地区农具等摆放杂乱的问题,特意设置了20平方米的偏房用于各个季节农作物的存仓及农具摆放,做到井然有序,以期引导和逐步改善杂乱的印象。

南面与东面建筑连接的区域设置了用于晾晒农作物的院坝,作为开敞式公共区域。在农闲时可作为家庭或者邻居及亲朋好友户外活动的场所,也可做停车场使用,农忙时则可作为晾晒农作物的重要场所,此外,这类院坝也是四川农村地区较为流行的“坝坝宴席”的重要举办场地。与西方庭院的草坪相比,或许川东民居这类院坝似乎承载的实用功能毫不逊色。

3材料及装饰细节

该新农村住宅设计沿袭了当地传统的川东民居风格,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能够延续这种传统做法的工艺已逐渐失传。绝大多数的农村年轻一代选择了外出打工或在大城市完成学业后选择了留下。因此,本案仅在外观形态上“取其形”采用了传统民居风格的装饰手法,但建筑结构则使用了砖混结构。

首先,这种砖混结构施工成本较低,且施工效率快;

其次,传统的穿斗式木结构在尺度、隔音、防盗、兼顾耐用以及后期维护等方面已经无法与砖混结构相比,且无法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功能要求;

第三,由于该地区传统建设工艺的逐渐失传,已经很难找到拥有这类施工技术的工匠;

最后,在经济效益方面,木材价格的不断上扬,在追求批量化、建筑成本的时代背景下使得木结构在农村建房中逐渐被淘汰。

住宅的屋顶依然沿袭传统川东民居的双坡屋顶,采用传统的木质檩条上敷设陶制筒瓦。这样有利于春夏雨季的自然排水,同时也减少了平屋顶屋面必须要做防水的施工成本。同时,从视觉审美的角度,坡屋顶屋面与小丘陵环境及地貌更为协调,而不会感觉突兀。另外,将传统的小青瓦改为陶制筒瓦,其优势在于陶制筒瓦的安装更为牢固,质地更为坚硬,可有效解决小青瓦因受到大风大雨或树叶等的影响;从生态环保的角度来说,小青瓦由于是黏土烧制而成,对农村地区的耕地有破坏作用,所以国家已经文明规定禁止大面积使用青砖青瓦作为建筑材料,仅特殊建筑可不受此限制。

为了增加光照时间获得更好的自然照明,窗户的设计尺寸较传统窗户有了较大提升。其次,考虑到防盗安全,在窗户外设置了传统“回”字式的防盗外窗,能增强川东民居的形式美感。

4总结

本文关于川东丘陵地区新农村住宅设计实践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前期设计阶段深入对该地区的各方面的实际调查,避免了“纸上谈兵”缺乏实际调查的设计缺陷。

其次,在规划选址上尊重地方风俗、尊重乡村生态环境、因地制宜,降低经济成本并兼顾美学原则。

新农村住宅设计篇4

【关键词】新农村;景观设计;绿化;春江新城小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新农村住宅投资比例不断加大,为了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农村住宅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从“散点式”向“集中式”形式转变。新农村建设中住宅形式从独立式低层住宅和多层公寓式住宅形式双向发展,使一些农村居民走出“土地“的同时,也走出独门独院的居住方式[1]。这种新的住宅形式改变了农民以前房屋乱建,人畜共生的生活环境,同时一些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也提高了新农村建筑施工的技术水平。但是我国新农村住宅小区的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设计师对农民生活习惯的不了解,容易将城市模式照搬应用在新农村住宅景观设计中。在对南京春江新城新农村住宅小区的调研中就发现了许多问题。

1、春江新城现状

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的春江新城小区,地处绕城公路以南,建于2003年,周边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居民入住率较高。该小区是农民拆迁安置房,居住人群也大多以中老年人为主,所以大多数居民保留着原有淳朴的生活习惯。在对该小区进行研究时首先做了调研。随机选取了100名常驻小区的居民针对该小区的整体人居环境进行了调查。(表1)

表1春江新城小区满意度调查表

项目不满意一般满意

物业人员的服务质量60%30%10%

小区绿化,景观55%25%20%

道路,公共场所的卫生69%18%13%

车辆管理74%20%6%

基础设施的维修82%11%7%

公共设施的配置59%27%14%

可以看出该新农村住宅小区的环境跟农村居民的要求相差很大距离。居民主要对现有的小区缺乏其归属感,小区的绿化覆盖率比较低,在道路交通安全设计和停车位设计上都欠缺考虑,居住环境不能体现出农村特色和符合农民的生活习惯。

2、春江新城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脱离农民生活习惯

小区内居民由农民为主组成,而且以老年人居多,仍然保留一些农村的生活方式。但在小区的景观设计中并没有考虑到农民的需求,导致一些废弃地成为农民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废材和农用生产工具的堆放场地。[2]农民以前住的都是自建房,主要喜欢聚集在自己家门口聊天、下棋,但小区景观照搬城市住宅景观模式,导致中心花园景观区域人数寥寥无几,却在每栋单元楼门口破坏绿化私建娱乐设施。

2.2小区景观设施配置不合理

在春江新城小区内,居住的绝大多数是拆迁安置的农民。农民休闲、娱乐形式主要是打牌、下棋等,但在该小区内却缺少这类景观设施。同时一些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其服务半径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要求,形同虚设。

2.3小区绿化设计缺乏合理性

春江新城小区绿化面积较少,树木种植杂乱无章,缺乏合理性。主要具体表现在树种单一,花卉、灌木品种更是少之又少,更谈不上建设具有乡土特色的新农村住宅小区景观。由于缺乏养护管理,闲居老人将小区公共绿地侵占为自家“菜园”。根本不能实现春花、下荫、秋实、冬青的居住区四季景观。

2.4小区缺乏农村特色和归宿感

在调查过程别是农村老人对新的居住区生活缺乏归属感。由于集中住宅的形式替代了原有农民自建房的居住形式,人与人进行交流更加困难,因此容易产生孤独感。同时小区的景观设计没有把握住农村元素的特点,缺乏乡土特色。

3、解决途径

南京春江新城小区出现的景观问题在我国各地的新农村集中住宅建设中很常见,我国正在发展建设“美丽乡村”,解决好新农村住宅小区景观问题,对提升农村的景观风貌起到积极推进的作用。针对春江新城新农村小区景观规划出现的问题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解决:

3.1合理解决停车紧张和农具堆放问题

建议应对居住区内的道路进行分级,人车分流,设置地下停车场,且收费要考虑到农民的收入问题。同时合理计算地面停车位,应充分利用花架、树下空间布置停车位。在修建新农村住宅时考虑农民堆放农机、农具的需求,可以修建地上车库,这样农民既可以解决停车问题,也可以将车库改建为堂屋,保留农民原有的生活习惯。

3.2适当增加宅旁绿地面积

由于农民仍然保留原有在自家门口闲话家常的习惯,应适当增加宅旁绿地的面积。这样更符合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同时在面积允许的条件下安排凉亭、桌椅、健身器械等为农民提供纳凉、休息、下棋的场地。

3.3选择乡土树种,乡土材料

应该结合农民的特点,使用乡土树种,易于管理、耐病虫害、抗逆性强、易修剪的植物。在绿化树种的选择上可适当种植一些当地有经济价值的林业树种、果树、药材类植物花卉。同时适当加强小区的垂直绿化提高景观效果,形成鸟语花香,诗情画意的景观意境,达到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3]

3.4利用乡土元素增加乡土特色

既然是新农村住宅景观,就要体现出新农村的特色。首先可以对整保留当地有特色的建筑风格。其次,在小品景观上可以将对农民精神文明影响较深的景观建筑例如:牌坊、祠堂、古井等移植到新住宅景观中。同时可以将农民原有住宅的果树、经济树移植到新的居住环境中。甚至可以将当地有特色对农民影响较深的植物树种作为居住区景观的主干树种。再次,可以将一些体现农村民族特色的元素应用到景观设计中,例如:年画、剪纸等。这样既能体现农村的乡土气息,增强农民保护家园环境的意识,能丰富住宅小区的景观内容。[4]最后在景观设计中利用地方特色的材料,为新农村住宅小区的景观建设提供素材。并且可以塑造一些农民劳动生产时的小品雕塑,这样即可唤起农民生产劳动的记忆,同时丰富景观内容。

3.5屋顶花园建设

其实,在居住区景观中出现“菜园”的形式,只要利用得好也能形成新农村居住区的景观特色来。因此在不破坏小区景观设计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屋顶花园的形式来解决农民菜园的形式。在地面景观中,可以根据蔬菜的品种、色彩、种植季节进行搭配设计。

4、结语

新农村住宅小区景观的设计应以节约型园林为设计理念,积极发展屋顶绿化。通过体现农村乡土特色的元素来体现出新农村居住区景观的特点来。同时让农民充分参与到景观规划的过程中,重视农民的心理需求和生活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新农村住宅景观,才能为农民群众提供优美、舒适、实用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骆中钊,苏文杨,林琼华.瑰丽家园巧营造住区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4-9,139-153

[2]夜齐茂.村庄整治技术规范图解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15,83-86

[3]顾建平,胡慧根.浅谈新农村住宅小区园林绿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08,02:87-88

[4]韩宏.我国新农村环境景观规划理论问题研究[C].北京:西北林业科技大学,2009:9-1

新农村住宅设计篇5

一、严格实施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规模

(一)抓紧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地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抓紧编制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的总要求和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总原则,合理确定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经批准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予以公告。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已确定的村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做好村镇建设规划。

(二)按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应当集中兴建农民住宅小区,防止在城市建设中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二次拆迁”。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照城镇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在规划撤并的村庄范围内,除危房改造外,停止审批新建、重建、改建住宅。

(三)加强农村宅基地用地计划管理。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应纳入年度计划。省(区、市)在下达给各县(市)用于城乡建设占用农用地的年度计划指标中,可增设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应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新增加的耕地面积挂钩。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新增耕地面积检查、核定后,应在总的年度计划指标中优先分配等量的农用地转用指标用于农民住宅建设。

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县(市)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不得超计划批地。各县(市)每年年底应将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执行情况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二、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规范审批程序

(四)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各省(区、市)要适应农民住宅建设的特点,按照严格管理,提高效率,便民利民的原则,改革农村村民建住宅占用农用地的审批办法。各县(市)可根据省(区、市)下达的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实际需要,于每年年初一次性向省(区、市)或设区的市、自治州申请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经依法批准后由县(市)按户逐宗批准供应宅基地。

对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和未利用土地的,由村、乡(镇)逐级审核,批量报县(市)批准后,由乡(镇)逐宗落实到户。

(五)严格宅基地申请条件。坚决贯彻“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区、市)规定的标准。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统一的农村宅基地面积标准和宅基地申请条件。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得批准宅基地。

农村村民将原有住房出卖、出租或赠与他人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得批准。

(六)规范农村宅基地申请报批程序。农村村民建住宅需要使用宅基地的,应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并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张榜公布。公布期满无异议的,报经乡(镇)审核后,报县(市)审批。经依法批准的宅基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应及时将审批结果张榜公布。

各地要规范审批行为,健全公开办事制度,提供优质服务。县(市)、乡(镇)要将宅基地申请条件、申报审批程序、审批工作时限、审批权限等相关规定和年度用地计划向社会公告。

(七)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在宅基地审批过程中,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要做到“三到场”。即:受理宅基地申请后,要到实地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等;宅基地经依法批准后,要到实地丈量批放宅基地;村民住宅建成后,要到实地检查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和要求使用土地。各地一律不得在宅基地审批中向农民收取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八)加强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快农村宅基地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做到宅基地土地登记发证到户,内容规范清楚,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农村宅基地的变更登记工作,变更一宗,登记一宗,充分发挥地籍档案资料在宅基地监督管理上的作用,切实保障“一户一宅”法律制度的落实。要依法、及时调处宅基地权属争议,维护社会稳定。

三、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九)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县市和乡(镇)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与“村村通”工程,科学制定和实施村庄改造、归并村庄整治计划,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提高城镇化水平和村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努力节约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要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村民自愿、多元投入”的原则,按规划、有计划、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

(十)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各地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调查清理工作。制定消化利用的规划、计划和政策措施,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力度。农村村民新建、改建、扩建住宅,要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以及荒坡地、废弃地。凡村内有空闲地、老宅基地未利用的,不得批准占用耕地。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建住宅的,也必须符合规划。对“一户多宅”和空置住宅,各地要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农民腾退多余宅基地。凡新建住宅后应退出旧宅基地的,要采取签订合同等措施,确保按期拆除旧房,交出旧宅基地。

(十一)加大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投入。对农民宅基地占用的耕地,县(市)、乡(镇)应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进行补充。省(区、市)及市、县应从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增加耕地面积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严格执法

(十二)加强土地法制和国策的宣传教育。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土地国策国情和法规政策,提高干部群众遵守土地法律和珍惜土地的意识,增强依法管地用地、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自觉性。

新农村住宅设计篇6

1.1新型农村社区新建住宅实施节能设计,但尚需系统规范伴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农村人口、产业、用地及功能处于快速动态的结构性变化中。随着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新建住宅量持续增长。近年来各地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的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对其居住建筑进行了基本的节能设计,采用了护结构保温、门窗保温等节能技术措施(见图1、图2),达到了改善居住水平和建筑节能的良好效果。但在规划与建筑本体设计中还不能完全达到绿色生态节能的标准与要求。1.2既有农村住宅节能设计缺失,住宅用能能效低而耗能高从调研地区农村现状可以看出,既有农村住宅(不包括新型农村社区新建住宅)的建设,长期以来多属于农民的个人行为,其建设、施工基础标准低,节能设计严重缺失,如平面设计、形体设计、门窗细部设计等几乎不考虑节能;外墙普遍没有保温做法(这一比例达90%),建筑材料还较多采用黏土砖,外墙做法亟待改善;建筑外门窗的热工性能和气密性很差;冬季供暖、日常做饭所用燃料多为煤炭、秸秆、柴草等,设备简陋、热效率低;家用电器快速增加,用电量持续增长。现状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而室内热环境与卫生环境较差(见图3、图4)。1.3缺乏正确的节能认识在农村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能源观:①在很多经济不发达的乡村,人们往往单纯地讲求节水、节电,努力降低生活成本,减少生活能源与资源的消耗,这种情况使村民的生活水平低下,生活环境较差。②有些经济发达或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村民的经济状况较好。有些村民存在着一种盲目攀比的心理。在新建住宅的过程中,盲目增大建筑面积、室内净高、门窗尺寸,追求复杂多变的形体,采用所谓的高档建筑材料,如黏土砖、钢筋混凝土、玻璃等导热性能强的材料。购置大量大功率的家用电器,例如安装了4~5台甚至数量更多的空调。从而大大地增加了建筑的能耗,造成了极大的浪费。1.4利用太阳能热水再生资源,但较为单一再生资源利用方面,太阳能热水已普遍应用,在调研的新型农村社区中17%采用了地热能,其他如太阳能热源供暖、沼气、风能等很少利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活用能急剧增加,农村能源商品化速度加快,尚需加快开发利用再生资源(见图5)。1.5农村既有住宅室内外环境质量亟待改善垃圾处理、污水排放不规范,存在垃圾无处理、污水随处排放问题。庭院养殖住户导致人畜混处,卫生状况难以保障。住宅日照、通风、采光、保温、隔热还需改善,室外绿化美化、居民饮水质量等还不能达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1.6既有农村住宅布局分散,“空心村”“闲置房”现象严重既有农村村落点多面广,规模小、分布散,住宅布局不紧凑,公共设施难以配套,住宅多为平房,“空心村”“闲置房”现象严重,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集约集聚效能差。

2农村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策略

2.1农村新建与既有住宅改造分类实施村庄建设具有新建、整治及保护等不同类型,根据全省及各地村镇体系规划统筹布局。新型农村社区新建居住建筑与原有村落既有居住建筑改造应采取不同的节能设计策略。新建(新型农村社区)的居住建筑,应执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t50824—2013《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相应国家与地方节能设计标准,基于绿色生态理念,进行系统科学的建筑节能设计,达到规定的节能设计技术要求,采用适宜节能设计技术,确保从建筑本体设计开始奠定良好的节能基础。原有村落既有住宅改造必须明确原有村庄是保留、改造,还是新建、迁并的不同情况,避免局部出发、就单体论单体,导致盲目改造、拆了改、改了拆,造成新的资源能源浪费。要依据相应标准进行节能改造设计,采用切实可行、经济适用的节能改造技术。2.2规划布局设计先行农村住宅节能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规划布局层面先行进行整体节能设计,是最有效、最经济、最生态的建筑节能设计,使农村住宅从根本上获得最大的节能效果。针对农村住宅的特点,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实际情况从规划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技术方案,从选址、布局、朝向、日照、通风、平立面、体型到建筑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绿色生态节能设计,改善区域内建筑节能的基础条件,从规划设计角度把握整体节能设计方向,从宏观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技术着手,从源头开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2.3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被动式节能设计优先目前的农村住宅设计实践中,还不能从建筑生命周期能耗角度分析设计,从而大大提高了建筑能耗。不能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被动式节能设计,将导致先天不足,后天主动式节能技术措施补救也只是舍本求末。对处于量大、快速建设更新周期的农村住宅,不能再走单一重视运行能耗、过分依赖主动节能技术补救、被动式节能设计缺位的歧路,应从建材生产及运输、建筑施工、建筑运行、建筑拆除、废料回收和处理5个阶段全生命周期能耗考虑,对建筑本体进行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被动式节能设计,达到建筑节能最佳的效果,从起点避免以往建筑业节能所走的弯路。针对农村住宅设计现状,借鉴采用相关研究成果,应研究提出农村住宅基于建筑生命周期能耗,以优化设计成果为目标的被动式节能设计操作程序,同时,总结出农村适用的绿色示范住宅被动式节能设计导则要点[3],以指导农村住宅节能设计科学规范的展开。2.4主动式低能耗设计技术适用性选择农村住宅利用主动式低能耗设计技术,应遵循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安全可靠、讲求效益的原则,按照有关技术标准,选择适宜当地经济和资源条件的技术来实施。在太阳能利用方面,太阳能供热供暖系统应逐步示范应用,宜采用太阳能热水供热供暖技术或主被动结合的空气供暖技术,太阳能供热供暖系统应做到全年综合利用。在地热能利用方而,在可行性分析适用条件下,农村住宅可采用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供暖空调或利用地热能直接供暖。

3结论

新农村住宅设计篇7

[关键词]:农村;住宅建设;问题;措施

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的加快和政策和措施的不断深入,对农村全面发展和农村事业全面进步的新要求,农村住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住宅建设正在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然而,村镇住宅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中村镇住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户宅基地浪费严重。大多数自然村落具有带状型、零乱性特点,许多农村住宅建设出现了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宅基地在200平方米/户以上的情况较为普遍,除了政策规定的宅基地建造面积以外,屋前屋后的场院杂地远远超过了宅基地面积。部分农村新建的居住点房屋大小混杂,屋后面积实际是空着无法利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2、村镇规划落后无序。随着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日益增强,平房变楼房,个别农户二层改三层。农村建房的外形设计、内部结构和建筑质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尽管农民住宅得到了不同的改善,但是,由于农村村镇建设规划滞后,一些农村住区系自发建设,布局杂乱,整体环境布局差;不少村庄建设零乱无序。

3、住宅建设科技含量低。由于对农村居住点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村镇规划只注重房屋建造选址,制约了农民居住环境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民住宅“零、散、乱”,居住环境“脏、乱、差”,在不少农村不同程度的存在,部分村镇住宅使用寿命短,经过几年的风吹雨打,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越来越差,有些房屋建造时钢筋水泥配比不达标,新房建成了危房。一些住宅普遍采用粘土砖、普通钢木窗等传统建筑材料,造成了能源的极大浪费。

4、住宅建设工程质量差。广大农村施工的施工队伍资质低,个体工匠无证上岗,且房屋没有施工图,致使建筑工程的质量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基础埋深不够,砖砌体砂浆强度、饱和度不够,空心板安装不符合要求,水泥砂浆楼地面空鼓、开裂、起砂,抹灰工程阴阳角不方正,外墙水泥砂浆面层空鼓、裂缝、外装饰剥落,钢筋布置不符合规范要求。存在以上质量问题的原因是:(1)施工单位无资质,施工人员没有经过培训。(2)由于农村自建房主缺乏房屋建筑常识,只是靠匠人“随心所欲”进行施工。(3)农村建房户没有合同意识,与施工队不签订施工合同,施工单位由于无合同约束,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现象时有发生。(4)建房户自身的原因。由于建房户不懂建筑常识,只一味地减少成本或注重外部装修,不注重整体质量,对房屋整体质量起关键作用的构造柱、圈梁不设或少设,对砖砌体由于外面有外饰而对砖砌体的砂浆配合比、饱和度人为减少,水泥用量和砂浆用量,对钢筋人为减少用量或减小直径甚至用废砖旧钢筋等。(5)在农村中的施工人员,施工技术力量薄弱。

5、建造技术水平低。长期以来,农村房屋沿袭自主建设模式,建房随意性大;农村建房基本没有设计图纸,房屋平面布局和造型大多照搬或模仿,导致千村一面的建筑风格,不讲究房屋的功能,平面布局单一,房间穿套,使用不便。房屋施工大多沿用传统做法,自行组织临时施工队,由未经专业培训的泥瓦匠操作,技术工艺落后。这样,导致房屋功能和质量低下,存在较多的质量安全隐患。

6、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薄弱。长期以来,大多数地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很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村内道路、给水排水、卫生等方面。如村内道路硬化率低,大多数村庄无集中供水设施,农民饮用水质量差,村内污水、垃圾随意排放,农民住宅环境质量较差。

二、村镇住宅建设的对策措施

1、要为村镇住宅建设提供技术支持。要改变农村住宅建设水平偏低的局面,必须对农村住宅建设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发挥各大专院校、建设专业机构和部门的技术人才优势,为农村住宅建设提供相关技术服务,积极引进或培养乡村建设的专业人才,大力组织技术下乡支援村镇建设,促进以集约利用土地为宗旨的新农村社区规划,对进行新村建设规划的社区逐步优先给予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财政支助: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调研,组织开发并免费提供符合当地农民生活习惯的农宅设计图,制订农村旧房改造方案,因地制宜地利用节能、生态、环保技术。

2、提高村镇建设工程质量。(1)加强对农村施工队伍的管理。政府部门应从适应农村施工的需要对农村施工队伍从各工种人员配置,机器设备配置等方面提出一定的条件。对符合条件的施工队伍发给农村建房资质证书,记录在案,统一管理,根据施工单位资质证书限定施工范围。(2)加强施工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施工人员技术素质。应利用当地农闲时间,组织施工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经考核合格后颁发上岗操作证。这样能使施工人员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各项施工规范,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杜绝工程质量隐患的发生。

3、村镇住宅建设的技术措施

要组织力量加强农村住宅产业化技术的研究,包括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通用化配套各方面。筛选适合农村的实用技术,健全农村住宅建设的技术标准、规范。重视由政府主导对农村住宅建设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如政府免费为农村提供旧房改造图纸,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措施与住宅的一体化设计等。尽快出台“村庄整治技术标准”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要点”,要开展新农村住宅建设试点示范,在有条件的村镇要优先发展以下技术:

(1)可再生能源利用成套技术。结合当地实际,建设风能、太阳能、水能的小型发电设施,充分利用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加快太阳能热水、光伏发电技术、风能、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在农村住宅中的应用。

(2)节能省地型住宅配套技术。包括保温隔热墙体、门窗技术、屋面技术、塑料产品技术、室内热湿环境控制技术、厨卫技术、地热供暖技术、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等,在农村重点推广性价比较高的实用技术和工业化住宅部品。

新农村住宅设计篇8

关键词:城镇新农村建设;住宅建筑能耗;建筑节能;节能途径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国务院在2006年正式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其中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随后我国又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主要涉及的是新能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运用,此后对城镇新农村住宅建筑能耗与节能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或改变。

2城镇新农村住宅建筑能耗

2.1我国建筑能耗发展趋势

我国新农村建筑能耗的发展趋势必须要与新增建筑所需的能源供给问题相结合考虑。如果按照现有的建筑能耗情况发展来计算,那么到2020年,我国将会比2004年新增加大约6000亿度电每年,消耗煤量每年将会增加2.5亿吨。这些消耗加起来折合为电力,大约为1.3万亿度。到2020年我国新增的建筑能源消耗相当于当前建筑总能耗的1.3倍[1]。

在我国的城镇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住宅能耗消耗最大的就是北方城镇建筑采暖和农村生活用煤。就现有资料看来,我国的建筑总能耗约占社会终端能耗的百分之二十。而我国北方地区的供暖能耗大约为每年1.6亿吨标准煤,大约占我国煤炭产量的11%,除此以外,建筑用电和炊事、家电、生活热水机照明等这些折合为电力,大约为每年5500亿度电,这项耗能就占到了我国社会终端能耗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全国1996年-2002年新建房屋面积(亿m2)

2.2新农村住宅建筑中采暖能耗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采暖耗能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北方地区,北方城镇新农村建设采暖能耗占全国建筑总能耗的36%,为建筑能源消耗的最大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我国北方地区单位面积采暖平均能耗与同纬度条件下的北欧地区相比,能耗大约是它们的三到四倍。我国北方城镇新农村建筑住宅能耗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新农村建筑住宅的围护结构保温效果不佳,建筑房屋的质量比较低。其次,供热系统在配送热量的过程中,由于供热系统的效率不高,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损失。最后,我国存在大量的小型燃煤锅炉,这些锅炉的热源效率不高,在热源环节我国至少可以节能15%~20%。

2.3非采暖及新农村住宅生活能耗

城镇新农村住宅建筑生活能耗方面,在我国农村建筑面积大约为240亿平方米,总耗电约900亿度/年,生活用标准煤0.3亿吨/年。就目前的调查情况看来,我国农村的煤炭、电力等商品能源消耗量很低,不仅如此,农村建筑使用初级生物质能源的能源利用效率也不高,并在陆续被燃煤等常规商品能源所替代。如果这类非商品能源完全被常规商品能源所替代,则我国建筑能耗将增加一倍[2]。

我国城镇新农村住宅建筑的能耗水平普遍都低于发达国家,主要原因是我国新农村住宅建筑所提供的服务水平不高。再加上我国的能源费用与新农村住宅建筑中的居民收入相比明显偏高,而很大部分的城镇新农村住宅的用电水平也很低,所以生活能耗如生活热水的用量也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3当前城镇新农村建筑住宅节能的重要问题

我国的人口主居住在农村,长久以来,农村盖房大多数使用的是粘土砖。随着06年以来我国政府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也逐步展开。由于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对自家房子的翻新或者盖房子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种翻新或盖房的行为又会大量使用粘土砖,而粘土砖是靠毁田烧砖得来的,不仅增加了能耗还破坏了生态平衡。除此之外,农民的自建房很少使用科学的保温技术,冬季就算供暖,房屋的采暖效率还是很低的,因为使用的是实心粘土砖的维护结构,再加上农村房屋的门窗大多缝隙不严,门窗单薄,使得空气渗透损失的热量占到所有损失热量的一半以上[3]。

从总体情况上来看,我国城镇新农村住宅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结构设计不科学不合理、能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量大、建筑材料老旧、建造方式传统等问题。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住宅条件提高居民的居住舒适性,就必须大力推进建筑节能技术,将节能技术落实的新农村住宅的建设中。通过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方式,不仅保护了环境还使得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4城镇新农村住宅节能途径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城镇新农村建筑住宅的节能。因此,要研究建筑节能的突破点,优化配置有限资源,进而推动我国建筑节能事业取得重大进展走出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改革的困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改变供热计量按面积收费的方式

首先要改变以往按照面积收费计量供热的方式,取而代之可以实行“分户计量,按热量收费”。这样改革的好处是既能鼓励节能的行为,又能促进建筑的保温。但“分户计量”的方式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可以在此基础上采用分楼计量的方式,对每座建筑的用热总量进行计量并据其收费,楼内各户按面积分摊,计量工作可大大简化。

4.2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消耗模式

在我国,农村拥有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除此之外还有很丰富的生物能源,如粪便、秸秆和薪柴等。生物能源的生成物又可以被可循环的充分利用。所以,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要求,新农村建设的能源供应方式应该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发展沼气等可再生能源为主,此外还可以大力发展太阳能光热和光电应用以及风力发电等。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发展可再生能源代替常规商品能源的经济效益和可操作性都比城市要高[4]。

4.3建立农村住宅建筑能耗统计平台

在推进新农村建筑房屋节能的过程中,有效的建筑能耗统计平台可以给出我国的建筑物所消耗终端能源的具体数据,不仅可以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农村住宅能源消耗进行定量描述,还可以分析出能源消耗的具体特点。此项工作是新农村住宅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基础。

5结语

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从观念上开始转变,要改变以往的低质量,拆迁频繁的住宅,逐步向高品质,长寿命的住宅转变,从而实现降低能耗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优化生态系统。现阶段做好城镇新农村建筑住宅的节能工作不仅是未来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着重点之一,而且对我国的发展有着极大的长远意义。因此更要不断加大从新农村建设的住宅入手,推广节能技术,实现建筑住宅低能耗,高效率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建筑综合节能效果评价研究[J].工业建筑.2006,(01):33-34

[2]于文艳.民用建筑节能改造的技术经济评价[J].节能.2006,(04):22-21

新农村住宅设计篇9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住宅;绿色住宅;

中图分类号:tU241文献标识码:a

1、新农村绿色住宅建设的背景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各级住房城乡建设、农业等部门要加强农村村庄建设整体规划管理,制定村镇绿色生态发展指导意见,编制农村住宅绿色建设和改造推广图集、村镇绿色建筑技术指南,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大力推广太阳能热利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省柴节煤灶、节能炕等农房节能技术;切实推进生物质能利用,发展大中型沼气,加强运行管理和维护服务,科学引导农房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因此《方案》的提出意味着未来我国将从国家层面推行绿色建筑。

2、新农村绿色住宅的概念

根据2001年建设部编制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中对绿色住宅概念的阐释,绿色住宅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在住宅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有效利用自然资源、高新技术成果和优秀住宅文化,使建筑物的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为住户营造舒适、优美、洁净的居住空间,以使其在优雅环境与文明的住宅消费氛围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新农村绿色住宅是建立在此定义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农村住宅建设的特殊性,通过多种途径,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转变农村住宅技术含量低,投入高,资源消耗严重,对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现状。

3、新农村绿色住宅建设的实现途径

在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绿色住宅建设,涉及到了整个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如:农村住宅建设生态环境(土地环境、水资源环境、景观环境等)、绿色建筑材料利用、绿色能源利用等方面。

3.1新农村绿色住宅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反规划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规划层面上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规划是把建设用地放在首位,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都成为被动的点缀,从根本上忽视了大地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这样的规划方法会导致农村建设的无序与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大量的事实证明这种规划方法是不适合新农村的规划建设的。

“反规划”(anti-planning)一词最初是在《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俞孔坚、李迪华,2002)一文中,它是规划设计的一种新的工作方法,即规划设计应该首先从规划和设计非建设用地入手,先行规划各类生态用地、建设生态基础设施,再行安排建设用地。将反规划设计理论显然更适合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新农村建设所在地的土地、山体、河流、湖泊、农田等与当地居住的村民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维护和强化农村整体的山水格局,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生物环境系统,保护和利用农田作为新农村的有机组成部分,恢复河流和海岸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农村原有风貌格局不仅可以解决广大乡村的生态问题,也可以作为解决整个国土生态安全的方法之一。

3.2新农村绿色住宅建设中绿色建筑材料的利用

绿色建筑材料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不用或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农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达到使用周期后可回收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

新农村绿色住宅的建造要优先选择节约资源的建筑材料,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减少建筑能耗的重点就是注重维护结构的性能。

3.2.1新型墙体材料与农村绿色住宅建设

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对降低能耗至关重要,新型墙体材料具有质量轻、力学性能好、保温隔热性能优的特点,同时用于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原材料大部分是工业废料或其他非黏土资源,在建筑使用中的功效也基本接近黏土实心砖。新型墙体材料的保温热性能基本上都能满足目前节能标准要求。在建筑构造中还可以采用夹心墙填充保温材料或采用外墙外保温等结构方式,以进一步提高其保温节能的性能。适用于新农村房屋建筑的新型墙体材料,主要有多孔砖、空心砖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混凝土空心砌块、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混凝土夹心聚苯板和填充保温材料的夹心砌块等。

3.2.2新农村绿色住宅门窗节能措施

建筑物的门窗洞口是建筑节能的薄弱环节,以寒冷地区为例,农村住宅在使用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约有1/2是通过门窗流失的。因此在农村绿色住宅的设计中节能门窗的使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筑物门窗的节能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一是注意建筑设计中门窗洞口的方向选择以及形状和大小设计,比如在北方寒冷地区的农村,大部分窗的布置应避免对着冬季主导风向,以免热消耗量过大,影响室内温度;二是通过采用密封材料增加窗户的气密性,减少室内外温差引起的热量传递;三是通过采用节能玻璃、节能型窗框来提高门窗的节能系数。可以将普通玻璃替换成中空玻璃、镀膜玻璃、Low-e玻璃等节能型玻璃。从门窗材料来看,目前有铝合金断热型材、铝木复合型材、钢塑整体挤出型材以及UpVC塑料型材等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节能产品,其中使用较广的是UpVC塑料型材。

3.2.3新农村绿色住宅屋面的保温节能

我国农村住宅基本都是单层或者低层形式,屋面的耗能所占比例较大。由于长期以来经济水平和建造技术的限制,在广大农村地区,屋面大多是利用原生态的材料,几乎很少运用新型保温材料进行保温隔热处理,因此新农村绿色住宅的建设,屋面的保温节能措施非常有必要。适合在农村住宅屋面使用的新型保温材料一般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类、泡沫混凝土、矿棉制品、膨胀蛙石(珍珠岩)制品以及复合夹芯屋面板,以上材料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住宅的保温隔热性能。另外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农村差异巨大,农村地区的屋面节能技术措施应该适合不同气候地区,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情况选择合适的屋面节能方式。

3.3新农村绿色住宅建设中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能源短缺的问题同样困扰着新农村绿色住宅的建设,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主要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风能、水能和海洋能等,其中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在农村绿色住宅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日照充裕的农村地区,可利用受光面积大,日照时数长的南向屋面,设置太阳能集热板,除了提供沐浴、做饭和洗涤用热水外,还可以应用于采暖系统。被动式太阳房为依靠建筑围护结构本身来完成吸热、蓄热、放热功能的采暖系统,在冬季,被动式太阳房日间通过建筑围护结构吸收并储存太阳能,夜间释放出储存热量,无需其他辅助采暖方式即可满足室内环境要求,其造价低,设计应用广泛,可以在增加少许投资的情况下完成,比较适合新农村绿色住宅的建设。

沼气资源作为一项极具应用前景的新能源,其开发利用是解决能源紧张形势下农村能源供应问题的有效举措。农村存在大量的作物秸秆、人畜类粪便,这些有机废弃物在一定温度、湿度和厌氧条件下通过沼气微生物的作用可以转化为沼气,可以用于做饭、照明和取暖等用途。

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绿色住宅的建设至关重要。在绿色住宅建设和使用过程中,要以广大农村建设现状为依托,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导向,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规划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有效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加大高效节能的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加强对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切实有效的降低农村住宅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破坏。从而构建新型绿色生态住宅的模式,为农民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生活环境,进而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们共和国建设部,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iSBn:9787802277663《绿色建筑材料》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3].俞孔坚李迪华.iSBn:7112073979《反规划途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林敏.新农村发展绿色建筑的利益主体博弈行为分析[J].山西建筑,2011

新农村住宅设计篇10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面积为45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省会哈尔滨。位于东经121°11′-135°05′,北纬43°25′-53°33′。黑龙江省位于祖国的东北边陲,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太阳升起最早的省份。最北端的漠河县北极村,北纬52°33′30′,是我国最靠近北极圈的地方。农历夏至和冬至时,在这里会有极昼或极夜现象,被称为中国的“北极”。

在中国的农村中,黑龙江省农村是农村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具有典型作用的。

黑龙江省的农村人口数量大,居住分散,东北本文由收集整理是寒冷的地区,东北村镇住宅建筑的主要特点是热能耗能高。同时也造成极大的自然资源的高度浪费。所以,东北严寒地区的农村住宅的建筑节能意识对于提高东北农村农民的生活、生产和居住水平、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减少建筑能源浪费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的农村人口数量大,居住分散,黑龙江是寒冷的地区,东北村镇住宅建筑的主要特点是热能耗能高。传统的民间农村住宅的主体形式多为低层的砖混结构、木架配青瓦的屋顶形态,简单的建造技术,因为科学水平的缺乏,甚至忽视热量新能源的应用及防潮湿、防腐化的措施,导致房屋住宅的保温和隔热功能特别差、消耗能源特别大、舒适程度较低,同时也造成极大的自然资源的高度浪费。

我国农村建筑能耗现状我国农村现有人口约7.3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6%。农村居住面积约为2300万hm2,占全国居住总面积的60%。其中农村建筑能耗占全国建筑总能耗的37%。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城乡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农村民用建筑商品用能总量和单位面积的商品用能耗都远低于城市建筑。

我国采暖范围日益扩大,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农村建筑围护结构能耗增加,致使采暖能耗迅速增加。由于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建筑能耗(空调、采暖能耗)也随之增高,造成能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加剧。因此要实现全国节能的目标,首先要解决农村的采暖能耗问题。我国农村的主要采暖设备包括:各种形式的土暖气、火墙、火炕等。虽然火墙、火炕、土暖气的采暖方式存在污染环境的问题,但是在采暖季仍然能够满足人们对室内舒适度的要求。目前火墙这种农村住宅中最重要、最有效的供暖设施,逐渐被一些农民盲目的用土暖气来代替,造成空气污染明显加重,采取支出大增。

黑龙江农村住宅多数为月落式单层建筑,多为正方坐北朝南。调查的结果显示,护结构的墙体材料普遍采用实心砖,护结构中窗户的类型以双框双玻的木窗为主,但密封性较差,因此,住户多采用在床上进行密封,如用塑料布布贴在窗框上以减少冷风渗透负荷,但这种简陋的方式,既不美观,密封效果也并不好。护结构窗墙比南北朝向上差别很大,南向窗户占比例比较大,而北向的窗户比较小。建筑的屋顶以坡顶为主,屋顶材料以砖瓦为主,屋顶记室内的顶棚很少采用保温材料。保温材料均布置在室内屋面上,且以自然材料为主,其应用比例见。从调研来看,黑龙江农村住宅的护结构保温性能差,外窗的冷风渗透量大,黑龙江农村的建筑节能还大有潜力可挖。

长期以来,北方农村住宅建造技术水平低,而且忽视建筑热工性能和舒适性要求,导致其保温隔热性能差,舒适度低,随着人们对室内热环境的舒适度要求的提高,住宅能耗也随之增高,造成能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加剧,由于农村住宅围护结构的能耗增加,致使采暖能耗迅速增加,因此,对农村住宅室内热环境进行研究,对于乡村建筑节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