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融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6:34

民间融资方法篇1

关键词:民间信贷;融资性担保机构;政府;高利贷;融资难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24-02

引言:在我国,民间信贷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为了弥补我国不健全的金融体制而自发形成的非正规的金融体制,是指发生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非金融企业及非金融企业之间,由一方出借款项,另一方按约定支付本息的行为。据2003年央财经大学的首份地下金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地下信贷规模介于7405亿元至8164亿元之间。近年来,民间借贷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为融通资金,温州地区早年就已经出现民间借贷,多为亲戚朋友之间。2010年温州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仅温州地区的民间信贷规模就已经达到1100亿元左右。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外市场不景气,我国出口企业受重创,温州企业也是其中之一。国家出台的救市政策,引发了我国一番投资的热潮。许多温州企业和个人借贷转向投资领域,其中,民间借贷大幅发展。2011年7月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调查报告》称,89%的家庭和个人,以及接近60%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同时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的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温州民间借贷年综合利率为14.22%,2011年上半年,温州社会融资中介的放贷利率40%左右,远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高利贷倾向非常严重。

暴利行业吸引了许多资金充裕的企业和个人参加,融资性担保行业迅速壮大。据统计2011年温州有1000多家民间金融机构,只有46家是经主管部门审批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在高额利刃的诱惑下,融资性担保机构大多在其中从事着高息揽储,高利放贷或者是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银行信贷资金,再高利放贷的违法违规行为,起着资金借贷中介的作用。

脱离实体经济的金钱游戏,终有一天会结束。在实体经济利润不断减少,投资炒作的回报率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某个企业或个人的资金链断裂,牵连担保机构。成批担保机构倒下,担保机构业主抽逃资金,与此相关的中小企业也被牵连,由于资金无法回笼,资金链断裂,许多中小企业业主被迫出逃海外,由此引起恐慌,民间信贷危机由此而来,影响到温州地区实体经济的发展。

运用成本收益法分析融资性担保机构参与高利贷原因及对策

(一)理论基础

理性经济人和资源稀缺性的假设是经济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原则。每一个参与市场经济的理性经济人都希望利用手中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收益。融资性担保机构亦是如此。在理性的分析(或估算)利用手中有限的资金开展每项业务的所带来的成本及收益之后,担保机构会侧重于进行带给他们最高利润的业务。若是我们在不违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的基础上,实行政策提高其正常业务的利润使其超过高利贷所带来的利润,担保机构会自动的转向正常业务,使其能保证自身盈利的同时助力中小企业乃至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融资性担保机构两种业务的成本收益分析

1、成本收益模型概述

(1)假设

①融资性担保机构只可能从事两种业务:一种是正常的担保贷款业务,另外一种是高利贷业务。

②该成本收益模型研究是在短期情况下,即假设所有市场因素恒定不变。

(2)相关变量

高利贷收益率(R):该项因素与市场上的资金供需状况及其风险状况有关。市场的供需状况受国家的货币政策、金融体制的健全程度、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经济发展类型影响。风险状况则是指国家对高利贷的监管打击力度,国家的监管打击力度越大,高利贷的风险越大。高风险对应着高回报,则相应的高利贷的收益率也会提高。因其主要受市场因素影响,因此在该模型中R值视为恒定。

政府的监管打击(F):该项变量是指当担保企业从事高利贷业务被发现后政府对其的惩罚力度,包括罚款及没收所得带来的直接财产损失和相关人员被判处刑罚及企业被取缔所带来的间接财产损失。在现实中以行政处罚为主即指高息放贷者被罚款和没收所得所带来的直接财产损失。虽然相关法律中有对高息放贷者进行的行政处罚程度规定,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有相当的弹性,影响到监管打击的力度。同时法律及监管制度是否完善也对监管打击力度产生影响。

信誉(B):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银行在选择担保贷款的合作伙伴时,对担保企业的资信状况都十分关注。资信状况影响到担保企业正常担保业务的生死存亡。高息揽储、高利放贷,或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银行信贷资金,再高利放贷同时辅以恶意讨债行为,会对担保机构的资信状况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从事高利贷业务损失的信誉值所带来的成本的大小,与企业对信誉的看重程度、社会的认可程度有关。政府的引导行为能对其产生影响。

风险(r):这里的风险指由于借款人未能主动还款所带来的风险。假设主动还款的概率为a,未主动还款的概率为(1-a)。对未能主动还款的人要动用手段进行催促,假设该成本为c,在催促后假设还款的概率为b,仍未还的概率为(1-b)。其中还款的概率受借款人信誉及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影响。而催收欠款的成本则与当地的治安状况相关。

正常担保业务所获得的收益(R*):与受众多市场因素的影响,如货币供求关系,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数量,行业内的竞争程度。因此,在该模型中R*视为恒定。

政府补贴(G):是指政府对正常进行担保业务的融资性担保机构所实施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风险补偿额。

担保企业运行所花费的成本(C)

因此融资性担保企业从事高利贷业务所获得的利润p1为a*R+(1-a)*[b*R-c]-B-F-C,而担保企业从事正常的担保贷款业务所获取的利润p2为R*+G-C。

(3)模型构建

当p1=p2时,出现均衡,两种业务能带给融资性担保企业相同的利润,企业处在两种业务选择的临界点上。即当a*R+(1-a)*[b*R-c]-B-F-C=R*+G-C时,也即-G-F-B-(1-a)*c=R*-a*R-(1-a)*b*R。

当p1>p2时,即-G-F-B-(1-a)*c

当p1R*-a*R-(1-a)*b*R时,正常的贷款担保业务能为担保企业带来比高利贷业务更高的利润额,此时,担保企业更倾向于从事正常的贷款担保业务。

(4)模型分析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G-F-B-(1-a)*c”是担保企业由于参与高利贷等不法业务丧失获得政府补贴、受到罚款或打击和丧失社会名誉等而带来的损失。只有这种损失大于“R*-a*R-(1-a)*b*R”时,企业才会受利润驱动而进行正常的担保业务。

正是因为在现实当中,政府对于担保机构的发展缺乏应有的引导及限制,在加上市场因素的影响,使得“-G-F-B-(1-a)*c

在短期情况下,各种市场因素都难以发生变化,因此R*、R、a、b可以视为恒定值,政府行为可以使G、F、B、c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不等式两端的大小。在该模型中,均衡状态不是现实生活中政府追求的状态,政府应该尽量使得“-G-F-B-(1-a)*c”变大,大于“R*-a*R-(1-a)*b*R”,以驱使担保企业从事正常的担保业务。

2、基于模型的分析结果

根据上述的模型创建及分析,可以得出政府在应对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高利贷业务应该采取的措施。

(1)完善与担保行业相关的法律及制度,加强监管力度。

我国现在尚未形成一部完善的《融资担保法》,虽然银监会等七部委联合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但其在层次上属于部门规章,法律位次较低。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使得担保公司有可能钻法律漏洞,也增加了监管部门执法时的模糊性,导致监管混乱。同时从1998年开始,我国担保机构监管数度变迁,频繁更换主管机构,难以形成系统的行业监管体系。如今由银监会牵头的部级联席会议正式成立的最新的监管机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担保行业多头监管的实质。只有明确行业的监管主体,才能将行业的发展状况与该监管部门的政绩相挂钩,有利于实现监管标准的统一性和有效性,提高监管的力度和效率。

(2)加大对高利贷行为及恶意讨债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稳定的社会治安。加强打击,维护治安,会提高担保企业从事高利贷行业所承担的风险,包括提高被查处的概率、处罚的力度及讨债所付出的成本,使其成本增加,从事高利贷业务得不偿失。

(3)加大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政府支持力度。在一定财政补贴的基础上,提高对正规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税收优惠,增加风险补偿额度。政府的支持力度与行业监管协会的评级相挂钩。同时对担保机构的人员培训提供资金和人员支持,逐步将在规范中推动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发展,将其发展扶上正轨。

(4)成立权威有效的评级机构,对担保企业进行评级,并向社会公开,同时政府联合银行对于信用评级高的担保企业,允许适当增加其信用额放大倍数。担保企业的评级水平势必会影响到其与银行、中小企业的合作关系,影响其业务量及营业额。信用等级高的企业能低成本的获得贷款同时获得较多的业务量。在担保行业内部也可以组织向资信等级高的担保企业学习。树立企业的信誉意识和品牌意识,提高信誉对于担保企业的价值,使得担保企业不愿意因为高利贷而使自己累积的信誉毁于一旦。

结论:任何一个新兴行业在其发展兴盛之初,都难免遇到波折。市场经济具有滞后性、盲目性、自发性的不可克服的缺陷,政府的法律和制度必须及时跟上,引导和规范新兴行业健康平稳的向前发展,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政府管理必须实时的关注市场动态,预测市场的发展方向,未雨绸缪,弥补市场缺陷。融资性担保机构产生之初无论是政府还是中小企业都对其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由于监管不力,使其在市场中的各种诱惑下迷失了方向,以至于为民间借贷危机也助了一份力。只有政府完善各方面的法律及制度,并采取政策措施引导规范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发展,融资性担保行业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高利放贷等不法行为,真正的为各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作者简介:刘春秀(1992-),女,河北沧州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级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商务.

参考文献:

[1]汪东山.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的成本收益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4.

[2]钟士取,融资担保机构的发展困境及模式转化——以温州市为例[J].中国金融,2011,24.

[3]付睿嘉,郭晶晶.我国亟待构建统一完善的融资担保行业监管体系[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08.

[4]张海鹰.全国信用担保行业发展状况和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4,07.

[5]曾文伊,陈曦.浅议我国民间借贷高利贷化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12.

[6]王晓勃,任元芬.海南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J].商品与质量,2011,11.

[7]赵复元.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5,03.

民间融资方法篇2

关键词:小微企业;民间融资;法律规制;监管

中图分类号:F922.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104-02

近年来,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已成为困扰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而包括湖南在内的很多地区,民间资本充裕、活跃,为小微企业发展开辟了融资新渠道。但当前我国立法对于民间融资的保护、规范和引导等问题上还存在诸多缺陷,直接影响到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完善法律规制,已成为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微企业民间融资情况概述

近年来,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民间资本日趋活跃,小微企业旺盛的资金需求与民间资本的大量闲置,自然契合成小微企业对于民间融资的依赖。

本文所研究的小微企业民间融资,可以界定如下:是指来源于民间个人或企业而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在没有法律明确对其监管而内生于经济发展需要,旨在满足小微企业发展需求的合法的资金筹借活动。这种资金筹借活动是由于当前金融法律制度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要求,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内生的制度变迁,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市场行为,与非法融资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以湖南为例,据了解,2011年年末,湖南全省民间融资规模平均约1572亿元,接近全国平均系数,由于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提供符合小微企业“快速、小额、信用”特色特点的融资需求,因此被迫转向利息较高的民间融资。根统计分析,民间融资分布情况为:亲戚朋友45.2%、投资(咨询)公司12.7%、私人钱庄占比25.6%、典当行2.9%、商会4.8%、小额贷款公司3.6%、担保公司等4.2%。其用途也较为集中,其中,企业借款用在生产经营的占比69.56%,主要是弥补流动资金不足,用于投资的占比30.47%。

从以上数据来看,民间融资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对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但是,也存在融资机构良莠不齐,容易引发金融风险等问题。而相关法律规制的缺陷,是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诱因。因此,分析现行有关小微企业民间融资法律制度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制度的建构,是解决问题的当务之急。

二、小微企业民间融资的法律制度现状及评述

纵观我国有关小微企业民间融资的立法现状,并没有专门立法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现有的有关内容散见于各个层级的规范性文件中,内容庞杂,且数量繁多,存在诸多问题:

(一)基准规范缺位,相关法律分散凌乱

从规范的层级而言,目前,在法律一级,我国尚未存在针对民间融资,以及小微企业的专门立法。长期以来,民间融资一直处于“盲目和无序”的状态,既得不到有效保护,也无规程可循。作为当前针对民间融资管理的相关主要法律,《刑法》并未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范围作出区分,《民法通则》、《合同法》也仅就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贷问题作简单规定,民间融资与非法融资的法律界限不清。而金融法领域的主要法律也均未涉及诸如民间融资如何审批、审批标准,以及对非法集资认定等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小微企业本身所面临的法律环境也不容乐观,《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已有十余年,变化不大,已经有些滞后,并且,其法律条文过于原则性,细化程度不高,缺乏制裁规定,规范本身的权利义务不清晰,对中小企业划分不明,而其他相关的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如《个人独资企业法》、《公司法》等,也缺乏针对性,上述立法对于刚起步的小微企业而言,扶持效果并不明显。

近年来,国务院及其各部委也陆续颁发了一系列相关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整体而言,这些文件具有·定政策性和时效性,但稳定性不足、缺乏配套细则、存在着内容笼统、可操作性不强、衔接不足等弊端,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适当放宽民间资本参股设立小金融机构的条件,提出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依据有关规定改制为村镇银行,那么“放宽”的标准是什么?“符合条件”具体指那些条件,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明确。

(二)监管效力不足,制度设计存在偏差

首先,实践中,民间融资主体实施民间融资行为绝大多数都未经有关机构批准,而我国当前立法主要以是否“经有权机关批准”作为界定非法融资的标准,处理办法也以取缔为主,这种“管制”而非“引导”的色彩,使得民间融资极易被披上非法的外衣。

其次,由于民间融资至今没有合法的法律地位,与金融监管相关的一系列法律并未对民间融资业务的监管职权予以细化,所以依然存在监管主体缺位的问题。目前,除了经前置审批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有明确的监管机构与监管制度外,其他如投资公司、民间资本投融资服务中心、民间借贷中介网站等从事民间融资的中介机构及其他民间融资方式均未有专门的监管部门与规范性的管理办法,上述机构从设立到业务办理均只需在工商行政部门注册即可,处于无人监管的真空地带,风险较高。

最后,缺乏风险性监管。由于征信平台和引导平台的缺失,加之监管手段和技术的落后,不能深入民间资本市场,调查分析民间资金的流动方向和运行态势,难以获取小微企业民间融资的真实活动情况和准确的数据资料,并且各部门之间的联动监管机制尚未形成,容易造成民间融资流动无序。

三、完善小微企业民间融资法律规制的建议

(一)确立民间融资合法化,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小微金融组织

从法律规范的体系化而言,在民间融资的立法完善中,首要的工作是制定《民间融资管理条例》,明确其作为基准法的功能属性、行政法规的层级属性、客观规则的性质定位,待条件成熟时,再出台专门的单行立法。在条例中,一方面,要对民间融资的法律概念、民间金融主体的法律地位、资金投向、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融资方式、利率管理、风险纠纷的处理及收益的税收调节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保护正当的民间融资行为。另一方面,应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等非法民间融资予以明确界定,重点打击上述违法金融活动,取缔非法地下钱庄,惩治高利贷,为发挥民间融资的积极作用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而各省,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民间金融的特点,先行制定或调整有关政策法规,让民间融资有法可依,例如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出台具备可操作性的民间融资指导意见,为民间融资发展构筑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

其次,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或者独创真正面向小微企业的小微金融组织。有序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机构,取消银行作为村镇银行主发起人条件的限制,在坚持“只贷不存”的前提下,适当放松其他制度限制参数,让在实际经营中表现优秀的小额贷款公司晋级为村镇银行,可在股东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村镇银行组建审批指引》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规定将其规定规范改造为村镇银行。

最后,应尽快制定《小微金融机构促进法》以促进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促使小微金融组织与小微企业建立长期、密切的合作联系,通过其提供的优质服务,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广阔的融资渠道。如此既能有效利用民间闲置资金,又促进了市场竞争,完善了金融组织的市场组成。同时,尽快出台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配套的细则,及《小微企业法》等多种扶持微型企业的法律法规,力促小微企业发展的长期化和法制化。

(二)完善监管机制,加强风险性监管

完善小微企业民间融资的法律监管,探索各种可行的监管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完善监管立法,确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而完善的监管体系。我国当务之急,是要在中央一级确立央行和银监会对于民间融资监管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快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使其监管职能与现有民间融资活动接轨,尤其应当明确对社会集资如何审批、审批标准以及对非法集资认定的依据等问题。

第二,探索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分类管理民间融资机构。由于民间融资的区域性、地方化色彩非常强,不同地区的民间融资在资金供求、借贷链条、经济基础甚至发展模式等方面都呈现着各自的特点,这种区域性差别决定了中央层面的统一监管难度较大,因此,在地方政府在地方金融监管及风险处置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民间融资发展较为活跃的省份,可以考虑建立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服务中心。同时,由于现阶段民间融资的创新形式层出不穷,因此,对于监管主体尚未明确的民间融资机构,应进行统一监督管理,避免监管权责不明,多头管理的情况,并且要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制定监管措施,对于从事融资中介服务的投资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民间资本投融资服务中心、民间借贷中介网站等机构,应改变仅由工商部门登记即可经营的模式,参照小额贷款公司的做法,前置审批,动态监管,鼓励其规范发展。而对于商会、标会等,也应纳入监管,进行规范,重点预防非法集资和放贷行为。

第三,建立民间融资监测机制,及时掌握和监测民间融资运行情况。监管部门应建立民间融资信息采集机制,定期收集有关数据,重点监测民间融资规模、财务制度、资金流向、市场利率、信用程度、风险状况等。监测方式可以考虑互联网、自助式电话报告、传真等自由申报方式,同时也有必要设立派出机构或者信息检测中心,负责进行调研和信息报告的编制,供政府决策部门参考,同时应以简报的形式定期通过网站或相关的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信息监测的结果,对高危民间融资行为和风险聚集点及时发出红色预警。

民间融资方法篇3

【关键词】民间融资;现状;规范;建议

一、民间融资的内涵

民间融资是指出资人与受资人之间在国家法定金融机构之外,以取得高额利息或取得资金使用权并支付约定利息为目的暂时改变资金所有权的金融行为。它与正规金融相对应,一般未得到法律、法规及其它形式的认可,是处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监管之外的,能够满足市场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

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的3.8万家小型微型工业企业经营状况显示,仅有15.5%的小型微型企业能够获得银行贷款且普遍贷款额度偏低。正规融资渠道的匮乏和对资金的迫切需求,迫使中小微型企业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民间融资市场。因此,一边是寻求保值升值的资金,另一边是对资金的迫切需求,在适当的条件下,便催生并促进了民间金融市场迅速发展。

二、民间融资的现状与问题

1,民间融资的现状

第一,民间合法融资与非法融资兼存.《合同法》规定民间的借贷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我国民间借贷活动的“组织者”的地下钱庄的高贷款利率正属于非法融资.第二,民间融资的参与主体多元,民间融资主体涵盖城镇居民、农户、个体工商户甚至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融入资金的则多是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中小微型企业。第三,融资手续简便、利率较高、风险较大。民间融资主要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双方多为亲友、乡邻,彼此相互了解,手续简便灵活,资利率一般高于同档次贷款利率,而且利率执行不一.若融入方出现经营不善,携款逃匿的情况,则可能导致本利兼失,无处追偿的后果,风险较大。最后,民间融资的规模不断扩张,法律法规相对滞后。虽然我国民间融资规模不断扩张,民间融资立法却没能迅速地跟上步伐,法律与民间融资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脱节,民间融资长期处于“灰色金融”的地位,借贷双方的权益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法律保障。

2,民间融资的问题

第一,分割银行存款份额,扰乱正常金融秩序。民间融资的利率会高于同档次银行贷款利率的几倍,使得部分存放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转入到民间融资市场中来,且利率有很大的自主性与不确定性,极易诱发高利贷和非法集资现象,导致社会不稳定。另外,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序引导,资金投向盲目化,民间资本的盲目性和逐利性均暴露无遗。第二,削弱宏观调控预期效果。民间融资具有自发性、隐蔽性等特征,大量民间借贷资金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它们脱离了监管当局有效的监督管理,在“灰色金融”市场形成了黑市利率,最终导致金融信号失真,不利于国家信贷总量的控制和货币政策完整、全面的实施。第三,缺乏监管,妨碍社会的经济稳定与和谐发展。民间融资无担保、无正规手续的特征容易导致融资债务纠纷,继而产生使用暴力方式收款的手段,这不仅损害当事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而且会造成社会治安混乱,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第四,造成国家大量税收的流失。税务部门只能对办理了注册登记手续的机构进行征税,且对从事民间融资的机构主要采取定额征收方式进行,对从事民间融资但未办理注册手续的机构、个人无法则无法进行征收,一些机构在许可经营范围之外从事民间融资活动,形成事实偷税,给国家造成大量税收流失。

三、对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的建议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首先,逐步完善金融体系,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它可以较大程度吸收资金,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可有效调整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结构,有利于改变过于依赖以银行贷款主导的间接融资的融资结构。其次,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民间借贷高利贷的原因在于市场存在金融抑制,资金供给不足。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利率市场化,逐步扩大利率浮动空间,对部分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定价试点,不断完善利率传导机制,形成市场化的中央银行目标利率,进一步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放宽贷款利率下限,扩大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

2,健全民间融资法律体系,强化民间融资监管机制

当前我国法律只有《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部分简单内容适用于民间融资。事实上,民间合法融资与非法集资存在着众多模糊界限,是法律的盲区。立法部门应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及时修改现行关于民间融资的法律规定,逐步建立一套系统而完善的民营金融法律体系为民间融资构提供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以规范和保护正常的民间融资行为,引导民间借贷步入正轨。

3,完善信息监测制度和备案登记,建立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

鉴于民间融资主体信息不对称的特征,民间融资信息监测宜采取备案登记的方式。因为备案登记具有很强的证明效力,民间融资当事人特别是相对弱势的一方可借助有法律效力的方式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样做有利于促使民间融资行为阳光化、合法化,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民间融资信息监测水平,合理把握民间融资规模,及时掌握情况、提早采取措施,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另外,还可以将民间融资中介机构纳入征信管理体系,对民间融资中介机构在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等方面严格把关,逐步扩大对其监测范围。这样,不仅有利于民间融资中介构防范融资风险,而且也为获取更多的民间融资信息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黄建章.许洋洋.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规范探讨.经济研究,2009(3)

[2]黄向红.完善法律制度规范民间借贷软环境.改革与理论,2002

民间融资方法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民间金融;融资;资金供求

一、概念解析

1.民间金融。国外称民间金融为非正规金融,是指经由政府的批准并在其监管之下,游离在正规金融活动之外而存在的金融机构。而Ronaldi.mcKinnon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指出民间金融是金融抑制情况下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被压低至均衡水平以下所形成的一种金融组织。

国内关于民间金融的界定大都是从国家监管的角度出发的,指相对官方正规的金融制度而言自发形成的民间信用的部分,是游离于正式金融体制之外,由集体或个人所从事的合法、或不合法的资金融通活动。

2.中小企业。美国的界定标准为:雇工人数不超过500人的企业。这种简单界定有利于不同的部门形成统一的认识。而日本当前的界定标准有两个。一是分业制定标准,对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分别制定了从业人员标准为300人以下、100人以下和50人以下。另一个界定标准则是复合标准,即符合从业人员和资本总额两者之中任一条件的企业就可视为中小企业。

国内学者认为中小企业应该定义为独立经营,形式多样,规模较小,不具有支配地位的经济单位。或者中小企业的界定可以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定量标准则主要包括从业人数、年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定性标准则则是独立所有、自主经营和较小的市场占有份额。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分析

1.中小企业资金供给渠道

(1)内源性融资。内源性融资是指公司经营活动结果产生的资金,即公司内部融通的资金,它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旧构成,是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据国际金融公司调查,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无论是初创时期还是发展时期,都严重地依赖于内源性融资。

(2)外源性融资。外源性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向企业之外的其它经济主体筹集资金,用于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仅仅依赖于内源性融资已不能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于是外源性融资便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外源性融资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一种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资金融通方式,需要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单位的双方通过直接协议进行资金的转移。主要包括股票融资,债券融资以及风险投资。间接融资是指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的中介作用使资金盈余部门的资金流向资金需求部门的一种融资方式。最主要的融资方式是信贷融资,主要包括银行等正规金融融资和民间金融融资。

图1企业资金供给渠道分析

2.中小企业资金供给障碍

(1)内源性资金不足。企业在创立初期对资金需求量小,仅依靠自有资本基本能够满足企业短期资金需求,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自有资金的消耗,自有资本将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企业内源性融资的另一重要来源留存收益,则往往由于自身的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下滑,因而通过这种渠道获得的资金数量极其有限。

(2)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是十分完善,中小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渠道筹措到所需资金比较困难。我国法律对股票上市的进入门槛要求上市公司的股本总额最低不得少于5000万元,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资本规模根本达不到在主板市场上市的条件。另外,我国债券市场的准入制度和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也大大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

(3)间接融资极其有限。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中小企业最主要的外源性融资渠道是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而目前在我国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很少且发展不成熟。现有的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都是为国有企业及一些大企业服务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很难通过它们得到满足。

三、民间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民间金融逐步走向规范化,且我国民间资金雄厚,却缺少足够的投资机会,因此民间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1.民间资本可为民间金融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我国民间金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民间主体的闲置资金,而且绝大部分是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我国居民向来就有节俭的传统和储蓄的习惯,因此造成巨额的社会闲散资金,从而使得民间金融有了充足的资金来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也使得民间金融有了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图2我国民间资本增长情况(亿元)

2.民间资本投向范围狭窄。尽管城乡居民手中闲置资金比较充裕,但这些资金在正规金融领域的投向有限。目前我国相当多的居民将闲置资金存入银行,以期获得银行利息。通过下图可以得知,把钱存放在银行就是一种贬值。因此传统的将资金投放在银行中的做法不是最合适的。还有一部分资金流向债券市场,这种投资方式虽然安全性高,流动性强,但收益率低。另一部分投向股票市场,由于这种投资方式风险较高,因此在居民投资中所占比例极低。庞大的民间资金因为投资渠道的不畅找不到出路,导致民间资本到处“游荡”。

图32011年下半年我国通货膨胀率与存款利率的比较

3.中小企业的发展为民间资本创造了投资方向。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很快,俨然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伴随着中小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受阻,使它们陷入严重的融资困境中。国家非常重视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民间金融发展的问题,已经出台了许多文件用来促进问题的解决。在民间资金投资渠道不畅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背景下,利用民间金融来打通中小企业不畅的融资渠道,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为民间资本寻找到一条合理的出路,达到了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的双赢。

四、民间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存在一些问题

1.法律地位不明朗。民间金融市场面临最为严峻的问题就是民间金融的法律地位问题。虽然民间金融已经长期存在,但一直处于未完全放开阶段,国家也没有出台具体的有关法律法规,导致民间金融没有合法的地位。这种局面使得民间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限制,只能局限于狭小的区域发展,区域之间的资金往来较少,从而限制了资金的融通,不利于民间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而另一方面,由于民间金融市场没有法律的制约,一些非法的民间金融组织可能会“趁虚而入”,致使市场经济的发展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严重危害了社会和经济秩序。

2.市场监管不完善。民间金融市场的资金借贷活动是供求双方直接进行资金融通的活动,游离于国家的监管范围之外,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的宏观调控产生不利的影响。首先,民间金融活动具有不可控性,国家有关部门难以对其监管。其次,民间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可能会影响国家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

3.缺乏民间金融机构。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一些民间的中小金融机构,但由于受自身资金实力的限制或国家法规的制约,多数只能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从事业务,一般很少设立分支机构。中小金融机构形式单一,很难与其他的一些地方性的金融机构竞争,从整体上看,以国有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有正规金融机构仍占据着垄断地位。

五、促进民间金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1.赋予民间金融合法地位。我国应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确立民间金融合法地位。确立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可以从两方面来着手:一是制定专门针对民间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允许民间资金进入金融市场,使其真正成为正规金融的有力补充;二可将现有法律中有关民间金融的零星法律条款整理归纳到一个统一的法律体系中,用以促进民间金融法律的形成。

2.构建多层次监管机制。政府要从国家整体金融形势出发,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管,以防范和化解民间金融风险。要建立民间金融的多层次监管体系,首先应确立外部的监管主体,在明确了监管主体的同时还要确定其监管责任,使监管者各自都有明确的监管任务,做到各司其责,以免不同的监管主体之间互相推卸责任,从而造成监管上的漏洞。除了需要国家的外部监管之外,我们还要通过建立区域性的行业协会,以进行行业内的自我监督管理。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与政府部门的监管可以相辅相成,减轻行政当局的负担。

3.培育民间金融机构

(1)中小型投资机构。中小型投资机构由民营企业或个体企业经营者以合伙或参股的方式发起设立,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也可以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我国建立中小型投资机构,应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对资金需求的特点,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在发展中小投资机构时,应主要依靠民间资本的出资,但同时政府要给予积极的引导。

(2)股份制民营银行。民营银行指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运作的商业银行形式,企业所有制不变,仍为国有,但由私人或特定的民间组织来经营。就我国的金融现状来看,发展民营银行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引入民间资本对现有信用社、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造。另一方面吸收大量民间资本,建立完全由民间资本组成的民营银行。

(3)小额信贷机构。政府应大力促进民间资金参与小额信贷组织的建设。同时,促使正规金融机构与小额信贷公司联接,鼓励正规金融机构向小额信贷公司发放贷款。而事实上,民间资本参与小额信贷既促进了小额信贷公司的发展,又为民间金融市场的规范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4)社区银行。社区银行指资产少、规模小、主要为所经营区域内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通过民间资本设立社区银行时,应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方面社区银行的准入资本金数量应该不大,以便于民间资本的进入;另一方面社区银行从本地市场吸收的资本金也应该主要应用于本地市场。

参考文献:

[1]费淑静.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2004.

[2]陈彦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民间借贷[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4):32-36.

民间融资方法篇5

关键词:民间融资;绍兴市;调查分析

一、概述调研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民间资本游离于投机炒作与非法集资的边缘地带,即便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民间融资领域也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无法为该领域民事及利益纠纷的调解和处理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如备受人们关注的浙江吴英融资案,因缺少充分法律依据而增加了判决的难度,难以裁定是金融诈骗,还是民间借贷行为失控。2012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浙江省全国政协委员郭振家提出了关于民间融资的提案,建议赋予民间融资以公平发展的政策空间,创新民间融资组织发展模式,强化对民间融资的规范化管理。2013年7月份,绍兴市民间融资管理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为民间金融服务的有益平台。2014年3月1日,《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开始正式实施,这是中国首部地方性金融法规。在金融创新良好形势下,绍兴市民间融资市场更为活跃,但也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规范绍兴市民间融资市场的积极举措,从而对优化中国民间融资市场起到推动作用。

二、当前绍兴市民间融资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

近年来,浙江省绍兴市的民间融资市场日渐活跃,对金融经济的影响日渐增大,但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绍兴市民间融资市场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层面:

1.民间融资不在金融制度涵盖范围之内。针对民间融资,中国金融在政策或制度层面缺少限制性的条款,需要注重清理和整顿一些特殊现象。绍兴市非法民间集资现象反复出现,相关部门对该种金融现象的处理不够规范,民间融资资金链条断裂时,缺少完善的事先预防机制与善后处理机制。

2.民间融资贷款利率偏高,存贷利率不对称。调研表明,绍兴市民间融资贷款以月为基本单位,一个月为一期,月贷款利率为2%,年贷款利率则高达10%,这要远远超过银行存款利率,存贷款利率极为不相称。

2013年中国六大银行的利率表(活期、定期及通知存款利率)

银行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利率(零存整取)零存整取、整存领取、存本取息通知村款

三个月半年一年二年三年五年一年三年五年一天七天

央行0.352.62.833.754.254.752.852.930.81.4

工商银行0.352.853.053.253.754.254.752.852.930.81.35

农业银行0.352.853.053.253.754.254.752.852.930.81.35

建设银行0.352.853.053.253.754.254.752.852.930.81.35

中国银行0.352.853.053.253.754.254.752.852.930.81.35

交通银行0.352.853,053.253.754.254.752.852.930.81.35

表1.2013年中国五大银行的利率表(活期、定期、通知存款利率)

总体而言,民间融资市场存贷利率不对称,主要源于以下四个原因:一是民营企业需要生存发展资金,但又缺少正规的融资渠道,存在资金需求强劲与资金供给短缺间的矛盾;二是民间融资行为缺少必要的法律保护及利益保障,需要风险回报;三是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民间借贷最高利率可是基准利率的4倍,这使得很多民间资金被用于贷款;四是近年来,投资品及投机品价格大幅提高,使得很多借用民间资金的人承诺给予高额贷款利率。因此,很多民营企业虽然认识到民间资本的存贷利率不对称,却只能利用贷款利率较高的民间资本。

3.民间融资缺少保障、保险及审核机制。一般而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信用是民间融资形成的基础,但却缺少如正规金融体系般的机制和保险保障。具体而言,民间融资缺少诸如担保、抵押和质押等类型的保障机制,缺少预防坏账的拨备资金,缺少对贷款人信用及偿还能力的审核。在上述情形下,存在巨大的借贷资金回收风险,容易出现损失利益、资金链条断裂及资金无法收回的现象,民间往往采用非常规手段处理信用滥用问题。

4.往往因过度追求利润导致借贷行为混乱。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出资人和集资人都期望用小额投入在短期内获得巨额回报,但对于贷款人或贷款企业而言,若将这种贷款用于实体经济,年回报率大多低于30%,不能承受如此高的利率;若投资投机品,在面临大幅波动风险的同时,也只能在某个周期内承受如此高的利率,因此,民间融资易于出现资金链条断裂现象。即便如此,很多集资人为了追求利润,往往承诺给出资人高利率,再以更高的利率借出去,借东补西,容易导致信用虚假或缺失,形成民间借贷混乱局面,导致资金链条断裂,不利于经济发展。

三、绍兴市规范民间融资市场的积极举措

绍兴市民间融资市场所存问题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针对这种状况,绍兴市踏上了一条规范民间融资市场的道路,实施了一系列有效举措。

1.强化民间融资法律法规

金融经济运行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与制约,民间融资也是如此。绍兴市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视为规范民间融资的必要举措,从两个层面做出努力:一是确立民间融资法律地位,将民间融资纳入合法渠道,为绍兴民间融资创设良好的活动平台,用以约束、规范及保护正常的民间融资行为;二是协调民间融资相关立法,如《贷款通则》、《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等,运用法律手段使民间融资趋于契约化和规范化,使民间融资更具可操作性,为绍兴民营企业、微小企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2.强化民间融资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是促进民间融资规范化发展的关键举措,绍兴通过完善民间融资监管体系,推动民间金融的规范化。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明确监管主体,绍兴的民间金融监管参照正规金融监管模式,明确民间金融监管主体,地方政府肩负起监管责任,防范民间金融风险同时,也维护绍兴地方金融稳定;二是善用监管网络,在综合我国民间融资特点的基础上,做到政府监管、社会监管、行业自律及自我约束,从而构建起上述环环相扣的监管网络;三是优化监管方式,民间融资主体及其活动在不同地区和领域起到的作用具有明显差异,绍兴民间融资监管的方式灵活多样,实行分类监管与区别对待,面对民间融资的复杂现状,做到事前防范与事后惩罚并重。

3.搭建民间金融服务平台

2013年7月,绍兴市实施金融创新举措,成立了绍兴市民间融资管理服务中心有限公司,以“融通民间资金,服务微小企业”为宗旨,是绍兴市首家专业的民间融资服务机构,为民间资金供需双方搭建起交流沟通的桥梁,提供借贷对接、风险管理及配套服务。通过公司专业规范的服务,在为出资人赢得安全稳健的资金回报,实现财富增值的同时,也为贷款人开拓了正规的融资渠道,使民间资金平稳进入实体经济,为绍兴市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推动了绍兴民间融资的规范化、法制化和阳光化,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激发地方市场发展活力。

4.拓宽民间融资正规渠道

面对巨额民间资本,绍兴市认真贯彻2010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打破了银行的垄断体制,逐步放开金融市场,拓宽民间融资的正规渠道,联合多部门推行《民间借贷管理办法》,主要从五个方面拓宽民间融资渠道:一是打破规范投资的准入门槛,明确债权人及债务人的条件与要求,规范民间融资协议标准合同,推行民间借贷登记制度,登记合同编号及内容;二是设定最高融资金额及比例,设立融资风险责任及风险预防措施;三是规范民间担保、抵押和质押行为;四是在制度上禁止高利贷,最大限度地抵制民间金融风险;五是成立民间融资监管机构,将地方政府设为处理地方金融风险的主体。因为有了各部门的协调努力,绍兴市民间资本融入到公平竞争与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中,民间资本各要素得以自由配置。

5.完善民间融资金融体系

为了推动民间融资规范化发展,绍兴市有步骤地开放金融业,为民间金融由“地下”引入“地上”,将民间融资带入正规发展之路,推行制度创新与金融机构创新,完善绍兴民间融资的金融体系。创新民间融资组织的发展模式,实现民间融资组织的季节化、商业化和阳光化,从而将民间资本进入融资市场,真正发挥出融资速度快、资金流通方便和融资门槛低等诸多优势。

四、结语

调研结果表明,民间融资是一种资金市场配置行为,也是金融服务的有益补充形式,对金融经济运行有着深远的影响。面对金融创新大背景及自身民间融资市场存在的问题,绍兴市拓宽思路,响应号召,实施了一系列优化民间融资市场的举措,促使该市民间融资市场更为规范化、制度化和阳光化,推动了绍兴市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对中国整体民间融资市场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陶俊.民间融资风险防范研究[J].商情,2012(52):32-33

民间融资方法篇6

【关键词】民间借贷调查

一、a市民间借贷的基本情况

(一)银行仍然是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主力军

在调查的20户小微企业中,2015年三季度通过银行、民间借贷及其他渠道发生的企业融资金额累计达16620万元。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5520万元,较上季度减少2305万元,下降12.93%;民间融资余额1100万元,较上季度减少1600万元,下降59.26%。民间融资占比继续缩小,为融资总额的6.62%,较上季度下降6.53个百分点。辖区企业没有通过互联网金融公司借入或借出资金的情况。

(二)民间融资利率略有下降,融资成本依然偏高,全为短期融资

2015年三季度,民间融资利率略有下降,融资成本依然偏高,平均月利率为14.25‰,较上季度下降0.82个千分点。其中,工业类企业民间融资成本为月利率17‰,较上季度上升0.1个千分点,融资成本仍高于平均值。所有融资皆为短期借款,融资期限有延长的趋势。累计发生融资5笔,其中,2笔借款期限在1个月以内,3笔借款期限为1~6个月。借入渠道更加分散,依次主要从“民间融资中介”、“股东或内部”、“其他个人”和“其他民间融资”获得借款,占比分别为40%、20%、20%和20%。全用于“过桥资金”和“流动资金”所需,分别占60%和40%。

(三)民间借入资金协议形式、担保方式分别以借据、合同和财产、第三方保证为主

从民间融资的协议形式来看,主要为正式合同和借据。调查显示,2015年三季度民间融资协议形式为正式合同、借据、口头约定的笔数占比分别为60%、20%和20%,各协议融资量占比分别为29.17%、58.33%和12.5%。从民间融资的担保形式来看,主要为财产担保和第三方保证,本季度民间融资担保形式为“第三方保证”、“财产担保”和“无担保,仅凭信用”,分别占比40%、40%和20%。

(四)民间融资偿还情况与上季度不变,还款潜在风险上升

从企业民间融资还款情况来看,辖区企业民间融资40%的能够“全部按期偿还”,20%的为“尚未到期等其他情况”,20%的为“有过延期情况,但大多能按期偿还”,20%的为“大多不能按期偿还”。总体还款情况与上季度基本不变。因多数民间融资企业当前经营状况不佳,加上融资成本上升、融资成本承受力下降,且经营困境短期内不会改变,民间融资还款潜在风险有上升趋势。再因企业融资过桥资金所需居多,且辖区已有个别投融资公司出现不能按约支付民间融资本、息的情况,密切防范一旦资金链吃紧企业还贷风险和融资偿还风险加倍显现的紧迫性日益突出。

二、当前a市民间借贷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显示,民间借贷具有独特的融资优势,诸如借贷方式简便、借贷条款约定比较灵活、民间借贷利率的高收益集聚了大量社会闲散资金,使资金需求者向社会寻求资金支持成为可能。但是,民间借贷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加以规范。

(一)民间借贷案件数量快速递增

随着民间借贷的蓬勃发展,民间借贷诉讼案件发案数量快速递增。民间借贷多发生在熟人之间,借款合同多采用普通借条、口头协定的方式,借贷合同规范性不强,加之利息较高,还款压力较大,一旦借款人信用意识不够强,极易产生民间借贷纠纷。我们在a市中级人民法院,随机抽取了2013年的26个民事裁判文书作为样本,发现26起民事案件中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有6起,占民事案件的23%。由此可见,民间借贷诉讼案件所占民事案件的比重较大。

(二)易导致非法集资活动

民间借贷利率一般高出银行贷款利率2-3倍,有的甚至超出4倍。由于缺乏民间借贷相关法律规范,高额的利息收入促使很多人假借融资之名,进行非法集资。由于非法集资的手续不规范,且涉及人员较多,金额较大,一旦不能到期偿付,容易引发突发性,极大地危害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今年以来,a市陆续收到有关单位的情况报告,同时从舆情监测中了解到多则可疑信息,并就此开展了融资担保公司全面的风险排查和专项整治,目前正在处置“中盛投资”事件。

(三)外部监管难度加大

一是资金监测难度较大。民间借贷活动的当事人,如农户、个体工商户、企业、典当行和投资公司,一般都不愿意向外界透露民间借贷数量和方式。农户和个体工商户是不想透露自己的隐私,企业是怕影响和银行之间的信贷关系,典当行和投资公司则是为了逃避监管,从而导致监管部门难以及时掌握民间借贷的真实情况。二是监管措施有待完善。调查显示,a市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尚未出台涉及民间借贷健康发展与阳光化运作的规范性文件和重大措施,尚未成立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民间融资服务中心和及类似组织,因此,有关部门往往只能被动地处理违约事件,难以及时、有效地发现、控制和化解民间借贷风险。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民间借贷法律法规

关于民间融资,我国并没有专门的立法加以规制。《民法通则》、《合同法》、《刑法》以及一些司法解释都有涉及,较为零散而不成体系。因此,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明确民间借贷的定义、主体、资金来源、最高限额、利率、监管部门、法律责任等内容,使赋予民间借贷的合法地位,清晰界定合法活动的范围界限,使其在法律的框架内健康发展;同时,严厉打击非法融资和金融诈骗活动,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保证金融市场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有序引导民间资金“脱虚入实”

民间借贷风险的积聚,很大程度上源于虚拟经济的过渡膨胀。从长远来看,民间借贷“正能量”的有效释放,关键在于“脱虚入实”,在实体经济中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随着国家稳增长政策的出台,相关行业和领域相继对民间资本放开了限制。建议下阶段人民银行加强与地方政府经济、金融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规范、引导民间资本有序发展,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使目前正在暴露风险的民间借贷资金转化为有益的产业资本。

(三)切实完善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与民间借贷问题的交织重叠,导致了民间借贷风险的进一步加剧。负债率高的中小微企业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就很可能成为民间借贷的典型案例。因此,对于众多亟需资金支持的中小微企业而言,一方面坚持在信贷资源配置上继续给予适度倾斜,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满足其多样化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直接融资业务发展,促进民间资本与民营企业的有效对接。

(四)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外部监管体系

民间融资方法篇7

关键词:民间借贷融资渠道规范化中小企业

一、引言

1.研究背景与目的。我国目前的民间融资规模巨大,以中小企业为主要融资主体,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大量的中小企业融资都依赖于民间融资渠道。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发放贷款具有严格的审查要求,而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弱,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难以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因而转向民间融资渠道。民间资本出于趋利性,为获取资本增值,大量民间资本流入民间金融市场,导致我国民间融资规模空前。

但我国目前的民间融资活动一直处于半公开化的状态,游离于国家监管之外,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隐患。诸多民间融资活动仍处于灰色地带,法律上对合法融资与非法集资的界定十分模糊,导致民间融资存在制度性风险;放款人的利益往往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很容易引发社会问题;民间融资不受国家监控的情况下,容易导致高利贷现象的产生,加剧企业经营风险。只有将民间融资引向规范化、合法化,才有有效地改善民间借贷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完善。因此,规范化我国民间融资渠道是促进我国金融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2.文献综述。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方面如下:

(1)民间借贷或民间金融的界定:我国不同学者对于民间借贷或民间金融给出了不同的界定。陈蓉(2006)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为基础,提出民间借贷的内涵具有三点,包括产权的民间性,参与主体的民间性以及融资活动的非监管性。庞永(2009)认为民间金融的概念十分宽泛,必须区别开民间金融与非正式金融、民间金融与官办金融民营金融以及民间金融与民营金融。张思康、陈婷(2012)认为民间借贷是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区别于金融机构贷款业务的借贷行为。

本文将以体制外的民间融资为主要研究对象,作为需要规范化的主体。

(2)民间融资的规范化。我国学者对我国民间融资的规范化提出多项建议。王燕霞(2011)认为,应制定单行法规,并修改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构风险检测盒监管制度,来引导民间融资规范有序地发展;戴瑞姣、李细满(2012)认为,解决民间融资问题应构建以政府监管为主导,行业自律和自我约束为补充的三级监管机制;骆劲桉认为,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化具有很高的积极意义,需通过赋予民间融资合法地位、明确民间融资行为标准、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组织等多种途径来完成;中国人民银行忻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提出要加快民间融资的立法进程,重点完善《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等建议。

二、我国目前的民间融资渠道及其问题

1.主要融资渠道。我国民间融资渠道较为多元化,除个人和中小企业的直接借贷等无组织性的方式外,还出现了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专业机构或中介,主要分类如下:

(1)私人借贷。私人借贷的历史悠久,它建立在个人道德信用的基础之上,同时也是在各种借贷方式中最为普遍的一种。而随着民间借贷的市场的扩大,私人之间的资金借贷的资金需求和供给都在增加,私人借贷发展迅速,大量的需求和供给难以及时匹配成了其发展的瓶颈,因此也就诞生了专业的贷款经纪人,来充当匹配供求双方的中间人。

(2)企业间借贷。除了私人借贷外,企业之间的密切往来也导致企业间借贷现象日趋普遍。一些企业由于日常的业务往来等彼此建立了诚信关系,继而进行以信用为基础的借贷活动。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受到规模等限制,往往难以满足商业银行贷款严苛的各项要求,往往只能通过民间借贷来解决资金问题。其借贷成本并不直接受到银行利率的影响,往往高出银行利率2-3倍,风险可控性弱。一旦发生信用违约,贷款的一方在无法收回贷款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资金链断裂,继而产生连带效应,造成更加恶劣的影响,此前的中小企业“倒闭潮”也正是因此产生。

(3)企业集资。当企业资金出现短缺时,企业可以通过内部集资的手段来筹集资金,主要是面向企业的内部职工,遵循自愿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集资并不限于企业内部,集资对象从亲戚、朋友、乡邻等辐射到陌生人都有可能。对此企业集资,法律上的界定也较为模糊,易涉及到非法集资问题。

(4)合会。合会在国际上称为“RoSCa”,是指“轮转储蓄与信贷协会”,它是一种协会内部成员之间资金互助的活动,轮番提供信贷的活动。在中国,合会主要在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较为流行,通常每个合会都由会首牵头发起该组织,以相互之间的无担保信用关系为基础,有一套自定的规则进行运行。合会通常又分为呈会、标会和抬会。呈会往往是建立在地缘关系上的民间金融形式;标会是通过利率竞标的方式来判断得会的呈会;而抬会是具有欺骗性和危害性的合会,具有金字塔结构。

(5)地下钱庄。地下钱庄是所有民间金融形式中运作最类似公司和正规金融机构的,但其本身是非法的金融组织。地下钱庄不受到金融监管,往往从事非法买卖外汇、资金转移、洗钱等非法业务。地下钱庄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

(6)典当行。典当行是一个借款给以个人财产作质押者的机构,在我国属于非正规金融机构,但属于合法金融机构。典当行发放质押贷款,一般作为短期融资的方式之一,借钱的一方通过典当个人财产来换取资金。

(7)担保公司。担保公司的历史比较短,相对而言是比较新的民间借贷组织。担保公司的主要职能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联接中小企业和银行,其业务以抵押担保、工商担保、短期小额担保为主。

(8)私募基金。私募基金是私下或直接向特定群体募集的资金。由于私募并不面向一般大众进行集资,不具有公开性和透明性,很容易造成“非法集资”,因此私募在中国仍然受到严格限制。但在民间金融市场,私募基金相当活跃,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组织形式。

2.存在的问题。(1)民间融资利率不受管制。我国对于利率方面的管制较为模糊,如拟向地方人大提交审议的《浙江省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例》(草案)规定,“借贷资金年利率不得超过48%,否则将按照高利贷予以行政处罚。”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以当前一年期商业贷款利息6%为标准测算,最高人民法院认可的合法民间借贷年利率应控制在24%以内,这一标准明显低于“年利率不得超过48%”的行政监管红线,也就是说,政府干预红线的设定本身与现行法律明显相悖。而民间融资目前又游离在我国金融管制之外,由于民间资本的趋利性,高利贷现象异常严重。

(2)削弱国家宏观调控效果。民间融资活动游离于国家的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具有很强的市场性,其资金流向、利率等完全是由市场供需情况所决定的,而不受到国家的控制和管理。民间借贷往往具有趋利性,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借贷活动,容易与国家政策导向相违背,甚至削弱了国际宏观调控的效果。我国目前的民间借贷规模庞大,其信息不公开,国家也很难估计确切的规模,这将对国家宏观政策包括央行的货币政策等的实施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冲击金融体系,成为洗钱的温床。现实中的民间融资活动带有一定的“地下”操作,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难以监管,对我国金融体系造成了冲击。由于民间融资活动的非透明性,更是成了许多违法分子洗钱的温床。

三、规范化融资渠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有利于控制民间融资利率,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规范化融资渠道,有利于控制民间融资利率处于合理区间内,以便于监管和风险控制。过高的利率必然会导致民间融资活动的风险的增大,加重中小企业融资的负担,因此必须通过规范融资渠道,对民间融资利率做出限制,既能使得国家及时地掌握民间融资活动的规模等信息,又能保证民间融资合法、合理、有效地运行。同时,规范化融资渠道也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让资金缺乏但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拥有更多的合法的融资渠道,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2.有利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效果,建设健全的金融体系。规范化民间融资渠道,有利于国家对民间融资活动的监控,可以通过国家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来引导民间融资活动,避免民间资本流向有违于国家政策导向的行业或领域,加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同时,规范化民间融资渠道,将非制度金融融入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互补,更加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

3.避免高利贷、洗钱等违法行为的滋生。规范化民间融资渠道,有利于清晰界定民间融资与非法融资的区别,引导民间资本进行合法的资本运营活动,使得民间融资阳光化,避免高利贷、洗钱等违法行为的发生,有利于我国的社会稳定。

四、如何规范化我国融资渠道

1.在法律上明确民间借贷行为的合法性。民间融资规范化要把法制建设摆在第一位。要制定公平的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将民间融资引入正规发展的道路,首先要从法律上明确地界定合法的民间融资与非法集资等行为的具体界限,使得民间融资主体得到法律的保护,才能引导民间金融的规范化。

2.建立民间融资准入与退出制度。我国应建立民间融资准入制度,设置适当的门槛和监管要求,建立民间融资活动登记机关,以保证该活动的合法性。建立个人破产法律制度,完善民间融资市场主体的退出制度。避免民间借贷中借款人的无限民事责任,促进个人金融风险意识的提高,也可以有效地降低“跑路”的发生率。

3.建立民间融资监管机构,完善民间融资的配套制度建设。明确民间融资的地方管理部门,建立专门的民间融资监管机构,以及时掌握民间融资情况,控制民间融资的风险,引导民间资本的正确投资和运用。建立民间借贷登记制度以及民间借贷双方的资信评估机制等,完善民间融资的配套制度建设,优化民间融资发展环境。

4.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出台面向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放松银行部门对中小企业的严格审查,降低放贷门槛等,逐步放宽中小企业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的条件,拓宽其融资的渠道。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方向,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国家金融机构等垄断型行业。

5.行业自律。可以利用现存的行业协会或其他社会组织团体,建立有效的规范,协助政府进行民间融资渠道的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民间融资的风险程度,同时降低了政府管理的成本,保证了民间融资的自由度。

参考文献:

[1]何迎书.民间借贷日益活跃“灰色金融”亟须规范[J].金融经济:下半月,2012(5):3-5.

[2]陈蓉.我国民间借贷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J].经济法论坛,2006,10:157-176.

[3]张思康,陈婷.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11).

[4]陈彬.房地产开发中民间融资及其风险的法律规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5]王燕霞.民间融资规范化探析[J].天津法学,2011,3:016.

[6]曹薇.民间借贷利息法律规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7]戴瑞姣,李细满.当前民间融资监管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经济论坛,2012(9):71-75.

民间融资方法篇8

【关键词】民间金融问题建议发展

我国的民间金融由来已久,但是受到社会体制、政策、经济形态等多方面影响,一直处于潜伏的状态。全球金融危机后,物价的快速增长、通货膨胀冲击使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又回到信贷紧缩的老路。国有金融机构虽然掌握国家大部分的金融资源,但受金融体制限制和信贷资金供给量有限的影响,出于自身成本和风险的考虑,只选择为大型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扶持的项目提供资金,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却几乎被排挤在他们的信贷供应之外。于是民间金融市场在国有金融市场紧缩的条件下的开始扩张,他们在为民营企业和大量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了资金信贷的同时,也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和金融稳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江苏省泗洪县“全民高利贷”现象,温州民营企业大批逃废债的情况等,所以如何引导民间金融正规化发展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

民间金融以俗称的“高利贷”作为表现形式。从本质上来讲,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非法集资。

第二种是“暴力高利贷”。第三种是“正规高利贷”。对于前两种,是法律所不允许的,必须予以坚决打击。而第三种正规高利贷,是要给予支持的。一方面这种“正规的高利贷”可以弥补国有金融机构的放贷不足,促进金融体系的完整、金融体制机制的健全。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可以依托于民间高利贷,盘活其实体经营,或迎来企业新的发展契机。

(一)按照是否需要通过金融中介融资进行分类

目前,我国的民间金融按照是否需要通过金融中介融资进行分类,主要包括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两大部分,其中间接金融是通过合会、担保公司、地下钱庄等金融中介进行投融资活动的,占大部分,直接金融主要包括非法募集股份、发行债券等非法私募活动,有增长的趋势。

(二)按照是否属于正规体制分类

民间金融按照是否属于正规体制可分为体制内民间金融和体制外民间金融两类。正规金融体制外民间金融组织形式一部分是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一部分则是法律明令禁止的,均不被法律所承认。包括民间借贷、中介借贷、合会、地下钱庄、社会集资、非法私募基金和其他地下非法洗钱活动等。其中民间借贷主要存在于彼此熟识的个人与个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或是个人与企业之间,这种民间借贷建立在社会信任的基础之上,有着较强的非正规制度约束力,违约风险小,一般对于社会的危害不大。中介借贷指由“银背”、“钱中”此类经过借贷经纪人所完成的借贷,此类金融中介发挥着银行、信用社的中介功能。合会的英文名称为“RotatingSavingsandCreditassociation”,即“RoSCa"。它是一种自发的互助民间组织,亲缘或是地缘等关系是这些组织成立的基础。实质上它是协会成员之间的一种共同储蓄、轮番提供借贷的活动(在运作形式上有些类似与早期保险)。因此融资和储蓄是其两大重要职能。地下钱庄是一种非法金融组织,它具有类似银行的属性和功能,但是其专门从事非法活动,例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高利转贷等。它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但是其运作在一定程度上却倚赖与正规金融机构的结算网络。有相当一部分的地下钱庄是从合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看成是合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地下钱庄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规金融部门的运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社会集资的主体一般是经济实体或是个人,它通常是除国家、商业、银行、消费信用之外的一种集资行为。社会集资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当它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从社会集资转化为非法集资的时候,就存在极大的社会危害。相较于合会和地下钱庄,企业非法集资表面上更加“合法”、更具有欺骗性、不易识别,通常情况下涉及金额巨大,涉及出资人更广,造成的不良影响更大。非法私募基金。我国尚未对民间开放基金业务,并且对私募基金有着十分严苛的限制条件,例如对基金发起者的资质、出资者数量以及募集资金使用情况都有限制。由于私募基金的承诺收益率会高于银行利率的固定收益,因此大量的逐利民间资金涌入私募基金业。其他地下非法洗钱等活动。此类民间金融有着极大的社会危害性,是需要坚决打击和取缔的。正规金融体制内的民间金融是合法的,法律所承认并保护的一种民间金融形式,其机构的规模、贷款数额等指标均纳入全国金融体系统计中,具有公开性,可观测性,可控制性。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以及农村合作基金、小额贷款公司等。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也叫农村信用社、农信社,它的设立必须经过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其主要任务是筹集农村闲散资金,服务于三农。农村信用合作社类似与民间金融的初级组织形式合会,但是它是合会发展到更高级别的组织形式。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广大农村地区受到广泛欢迎,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小额贷款公司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相比较正规金融部门,其服务更为便捷和迅速。与一般的民间借贷相比,小额贷款公司更为规范,受到法律保护,同时也保证了资金融入方在贷款是对于贷款利率的议价权利。小额贷款公司是我国对于民间金融阳光化的一个突破性举措,虽然其数量和规模还在发展之中,但是它为我国民间金融开辟了一条通向正规金融体系的道路。

二、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问题

从我国历史发展上来看,金融活动最早发生在民间,民间金融活动的出现早于正规金融活动。正规金融是基于民间金融,由政府来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诞生了各种正规金融活动。一直以来,民间借贷、民营银行、民间融资都是饱受争议的话题,理论届的学者和实业界的经营者一直呼吁放开对民间融资和民营银行的管制,推动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发展,但收效甚微。近些年,在通货膨胀和金融紧缩的形势下,民间金融有了量变的迅猛突破。据中金公司报告显示:2011年,民间金融贷款借贷余额达到3.8万亿元,同比增长38%。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的调研也显示,我国民间金融的总规模大致接近3万-4万亿元,此前银监会测算的规模是3万-5万亿元之间。另外截止至2013年上半年,民间金融机构的数量由2009年底的1334家,发展到7086家,从业人员数量由2009年底的1976人发展到82610人,实收资本由2009年的784亿元发展到6252.1亿元,贷款余额由2009年的879亿元增长到7043.49亿元。民间金融以其借贷规模小,交易手续简便,融资效率高、违约风险小、利率市场化等优势快速扩张规模、扩大版图,在全国各个省、市、区、县等都有分布,范围之广和正规金融部门不分伯仲。但是,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民间金融的法律法规缺失

在我国,关于规范民间金融活动的法律散布于《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公司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贷款通则》、《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和部门规章中,但是,由于部门间缺乏协调,导致当前的法律体系关于民间金融的方面的条文比较粗疏,法律的缺失使得民间金融的运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甚至出现了一部分矛盾和冲突。如:《民法通则》和《合同法》承认民间金融合法性,并主张民间金融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然而,《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以及《贷款通则》认为民间借贷是违法的,是破坏我国的金融秩序的一种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应严令禁止。虽然《民法通则》作为上位法应优先适用,但在实践中并非如此。另外,与民事立法相反,我国《刑法》却明确规定了“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非法集资罪”等罪名,又使得民间金融活动成为应受刑的犯罪行为。关于民间借贷的这些不同规定,极大地模糊了民间借贷合法与非法、罪与非罪的界线,使民间借贷双方发生纠纷时很难借助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民间金融弱化了宏观调控效果

目前,我国民间金融活动使得国家不能正常、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一是由于民间金融不受正规金融体系的控制和监管,致使国家监管机构难以获得相关方面的准确数据,这就会使得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与现实状况不同步、不相符,进而弱化调控的效果。即:民间金融绕开了信贷调控,扩大了社会融资总量。当央行提高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缩小信贷规模、抑制经济增长时,民间金融可以使资金自由的流向实体企业,抑制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当央行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信贷规模、促进经济增长时,民间金融又进一步扩大这种调控的效果,造成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的不良后果。而且,民间金融活动也弱化了“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信贷结构调整政策效果,进而弱化宏观调控效果。二是由于民间金融的利率高于正规金融的利率水平,资金的逐利性使大量追利的闲散资金从银行等正规金融体系流出,向利率较高的民间金融领域转移,出现体制外循环的现象。由于资金的转移,政府通过正规信贷途径能够调控的资金数量减少,其调控的力度也会有所削弱。另外,市场的主体为了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将资金投入一些高风险、投机性强的领域,如:高耗能污染行业、短期内能大量获利的重复建设项目,这无疑会削弱国家的宏观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影响宏观政策的执行效果。所以,民间金融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实现,弱化了宏观调控效果。

(三)民间金融信用风险难掌控

金融是在获利的同时也承担高风险的行业,正规金融机构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的民间金融机构。虽然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不足,但是其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快速、隐蔽、甚至无保、无压的发展风险是远大于正规金融机构,给金融市场有序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埋下不小的隐患。具体来说,民间借贷、合会等这类基于亲缘、地缘关系自发形成互助的、具有私人融资合作性质的民间金融组织,由于受社区中的非正规规则维系,参与者有着较强约束力,团体和成员之间相互监督、敦促履约义务的达成,使得这类民间金融组织信用风险相对较低,对于社会安定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而地下钱庄和担保公司等民间金融中介规模较大、服务对象较宽泛,加之没有国家信用担保,没有法律约束和保护,又以“高息揽款,高息放款”的经营模式存在,运行机制还不规范,使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用危机。此类民间金融机构一旦面临危机,就会扰乱金融秩序,造成社会极大的社会乱象发生。另外,我国当前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小额贷款企业的决策缺乏有效的信用记录支撑,而且民间金融不重抵押担保、不重手续,致使整个民间借贷领域的信用风险较高。如:很多借款人本身并没有太多的资产可供抵押或者质押,同时也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人;小额借贷企业如果本身与银行没有太多的业务往来,或者根本没有贷过款,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的查询结果就非常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借款人自身的资信良好等等。这些特征决定了民间融资风险防范机制和债权处置方式的不足,使得民间融资难以摆脱“高风险”的桎梏,削弱了社会经济的稳定性。

(四)民间金融信用监管不到位

民间金融相比于正式金融的优势就在于有很大的自由性,政府不能过度干预和抑制民间金融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对民间金融放任自流。由于民间金融自身存在着制度设计缺陷和体制不规范等的问题,所以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自身利益,利用公众追求资金增值的心理,挺而走险,引起一系列的借贷纠纷、非法融资的金融诈骗事件发生。如2009年的“吴英案”。吴英非法集资资金共计38985.5万元,以非法集资诈骗罪被判处死刑,,没收其个人的全部财产。吴英的违法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所有权,而且破坏了国家的金融监管秩序,已构成非法融资的诈骗罪。其情节是非常严重的。近几年,国内诸如吴英这种不良民间借贷纠纷案有很多,几乎都是带有的非法集资、诈骗等行为的,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权益,也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和社会秩序的紊乱。所以政府要通过适当的措施对民间金融行业进行非行政性引导监管,发挥行业自律的力量和优势,鼓励组建多种形式的民间金融行业组织,时刻警惕民间金融发展中的监管滞后,减少及避免非法融资活动的发生。

三、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和完善民间金融法律法规

一是制定民间金融基本法。到目前为止,虽然中国的民间金融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有力的贡献,但是民间金融法律法规的尚不健全、法律地位尚不明确,极大地制约了民间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应根据日本、台湾及一些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制定民间金融基本法,明确民间金融的法律地位,规范其发展,进一步发挥其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所以,确立民间金融活动的法律地位,实现民间金融的合法化,对其进行积极引导与支持,是十分必要的。二是修改或者废止关于民间借贷非法的规定。我国关于“民间借贷是违法且严厉禁止”的规定与当前的现实情况很不相符,其中很多的规定已不再被司法机关所适用。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审查,修改或者废止。三是要从交易形式,经营主体、准入退出机制等多方面来细化相应的法律法规,要对相关法律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以更好地保障民间金融机构的权益。如:当前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之间最为关键的界定在于“社会不特定对象”。2010年最高法在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这反映出了立法的一个倾向与趋势,但仅仅一个司法解释显然无法解决概念模糊的问题,还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中的相应概念进行统一。当然,过度的合法化也会削弱民间金融的活力。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制定标准线来有条件地实现民间金融合法化。监管机构可以以自有资金或存贷额为衡量尺度,制定一个标准线。低于这一标准线的民间金融机构,可以继续以地下方式运营,不必转为正规金融机构。而且在这一方面,中国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民间金融合法化的有益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逐步地实现中国民间金融合法化。

(二)构建民间金融监管体系

民间金融缺少国家的监管和担保,而且受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较大,容易发生违约和破产倒闭的风险。因此,我国有必要将民间金融纳入国家宏观金融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民间金融监管体系,制定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对民间金融进行管理、监督,规范监测民间金融的活动。一是要秉承政府干预与私法自治相协调的原则。我国信用体系及金融体系相对薄弱,民间金融发展必然会对整个社会、金融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民间金融的很多业务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私法调整的行为,所以政府在监管时要考虑到私法自治、适度干预,在确保民间借贷行为不会对社会信用体系以及金融安全造成过度冲击的前提下,尊重市场的平等主体、坚守自由选择的原则。二是合规监管与风险监管相结合。从我国大部分民间金融机构的产品及其资源并不具备风险分散能力,且面临资金、人才、政策资源的缺口,管理者容易产生错误决策与道德风险。因此,对其监管既要强调风险控制,也要强调合规管理。一方面,要由专门的监管机构,对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及资金流动性进行全面的风险评级以及分类管理;另一方面要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民间金融机构主体的设立、运行以及交易行为的合规性进行监管。三是构建“四位一体”的民间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四位一体”指:政府(主管部门)监管、行业协会自律、民间金融机构内控、民间借贷者社会监督。对民间金融的监管既要分工,又要合作;既要各自内部管理,又要相互沟通协调。

(三)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积极推行民间利率市场化,用市场手段优化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根据市场的需求,实行更大范围的利率浮动,逐步放开利率管制,让资金在同等的条件下展开平等、充分的竞争,在正规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合理分布。2013年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无疑会带来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金方面的突破性进展,这被认为是我国当前利率市场化的“破冰”行动。但是,该措施在银根紧缩、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的当下,实质意义并不大。要持续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是要与宏观经济形势相结合,降低利率波动带来的影响。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银行融资占整个社会融资的90%以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提是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增长,所以要减少利率市场化改革对经济发展造成的风险,必须重视改革进程与宏观经济形势的结合。二是防范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民间金融内部间的恶性竞争。利率市场化不仅仅能够强化银行之间的竞争,而且会导致民间金融机构内部的之间的竞争,而后者的规模有限,如果参与恶性竞争之中,很容易导致亏损甚至破产。因此,需要构建起民间金融机构同业定价协调机制,以弥补利率管制退出后的监管真空,规范市场竞争。

(四)引导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开展合作共赢

一是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互不能被对方所取代。正规金融机构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和方法;机构的网点范围广数量多;资金实力雄厚;口碑及信用度高;贷款利率相对较低;信贷合约标准化、减少讨价还价的成本;另外采用专业化、标准化的流水线式作业,减少了管理和人工费用,有效地降低了单位交易成本等等。而民间金融借贷手续简便、操作灵活、时效性强;债权债务双方信息明确,违约率小;对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有天然的契合性,在某些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时,民间金融市场可以引导企业获取资金;而且民间金融形式灵活多样,利率定价机制灵活、还款方式多样,是金融创新的源泉。如国际金融界所广泛采用的金融创新工具――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票据发行便利等等,都是由民间金融交易活动为了逃避金融管制而发展起来的。由于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机构具备各自的特点和比较优势,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大型企业,政府融资平台及能提供充分抵押品的资信、财务状况良好的客户;民间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主要针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个人亟需资金者。所以,信贷资金总额在正规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机构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互不能被对方所取代。二是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的互补性,决定了两者存在合作共赢模式。通过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的联接,正规金融可以利用民间金融的信息优势,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而民间金融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合作链接是金融体系发展的一个前瞻性的战略。如:引导民间资本开办小额贷款公司、社区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不断促进民间金融规范经营,引导民间资金走规范的阳光化发展路径,推动其与正规金融对接等。

参考文献:

[1]刘恒怡.民间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4.

民间融资方法篇9

关键词:民间融资;风险;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5-0113-02

abstract:inChina,thetraditionalfinancialcannotmeetthepublicdemandforliquidityyet,andprivatefinancingwithitssimpleoperation,lowthresholdsupervision,financingspeed,theformofavarietyofadvantagestomeettheneedsofsmallandmediumenterprisesandsocialpeopleontheflowoffunds.ourcountryshouldspeeduplegislation,givethefolkfinancingthelegalstatus;Learningfromtheadvancedexperienceofthewest,strengtheningthecooperationofthelocalpeople'sgovernmentandlocalfinancialinstitutions;topromotethethirdpartyinvestmentandfinancingplatformtooperateconstantlynorms,toachievetransparencyofinformation.toestablishthecorrespondingisolationmechanism;Strengthenself-discipline;Unifyingthecalculationstandardoftheindustrybadrate;tomakeprivatefinancingbetterpromotethedevelopmentofnationaleconomyandstabilizethefinancialorder.

Keywords:privatefinancing;Risk;Countermeasureanalysis

一、民间融资的特点

(一)民间融资利率过高,受需求周期影响大,受市场利率影响小

从借款方来看,在银行的贷款要求苛刻条件下,民间融资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便利。法定民间融资利率最高不可超过银行利率的4倍,而实际操作受时间影响,存在利率过高现象。其中“过桥”融资因周期短,利率可达到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15倍。2015年央行几次不对称降息,贷款基本利率下调,但民间借贷市场利率水平并没有降低,这说明融资借贷的利率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但受市场利率影响小。

(二)民间融资形式多样化,新型融资模式前景广阔

以ppp模式、互联网p2p平台等多种新的民间融资的方式将极大地拓宽民间融资所涉足的领域,使民间融资呈现多样化。2014年11月财政部确定30个ppp项目,总投资规模1800亿元,ppp对于单笔能力低下的民间借贷以及不能吸取存款的小额信贷公司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根据2014-2020年中国网络借贷交易规模预测数据显示,2013年整个网络借贷行业的成交量达897.1亿元,前瞻预计2020年,成交规模预计突破1万亿元。随着行业监管,消费者信用信息系统的完善,优秀p2p网贷平台将要成为以后进行发展培育的重点对象。

(三)民间融资处于半公开化状态,监管趋向法制化

在社会民众逐渐认同民间融资的背景下,监管机构也转变了立场从严格的监视和控制变为观望和默认,促使民间融资处于公开与半公开的形态之间。随着公众对于民间融资要求明确立法的呼声越来越高,在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地方对金融的重视程度和监管都在加强,部分地方实施了法律试验工作,例如2014年《温州市管理条例》的出台,无疑意味着对民间融资的监管走向法制化,同时为民间借贷行为合法化提供了动力。

(四)民间融资呈现普遍性,借贷双方数量增加

根据“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各月活跃的投资人数和借款人数”统计,民间融资的投资人数和借款人数不断增加,2015年12月投资人数是2014年12月人数的近三倍。借款人数总数虽然一直小于投资人数,但也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这说明民间融资活跃性在逐年提高,民间融资呈现普遍性。

二、民间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民间借贷法律存在缺陷,造成民间纠纷不断增多

尽管我国在《合同法》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有相关民间融资的规定,但是政府并没有制定符合民间融资特征的法律法规,或者是中央出台对民间融资详细完善的规章制度。而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是我国的民间融资逐渐变为普遍的社会现象,继而引起的问题也随之增加,然而许多法律规定之间依然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法律制度不完善,引发的民间借贷纠纷也随之增多。根据“民间借贷纠纷案”的数据统计,2008至2015年间随着案件的数量增多,纠纷金额也逐渐上升。民间纠纷案件的频繁暴露,说明民间借贷的法律规范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二)监管内容滞后,融资秩序混乱

民间融资处于半公开状态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一些金融组织的管理部门只负责注册、业务指导的职责,并没有监管职责,存在监管主体缺失、行业监管条例不完善以及相应法律制度不健全,为合理有效地监管带来难度。而目前我国对民间融资监管和处罚,主要针对已发生、社会影响严重的事后监管策略,在问题发生前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前无法起到良好的防范作用。监管的内容和处罚相对单一,无法持续跟踪、警示、控制、规避,与投资者要求的科学监管还存在差距。

(三)借款人“跑路”现象频发

由于监管漏洞,造成民间融资市场趋同现象明显以及自我发展的无序状态。在缺少对受资方的信用评级、监管的前提下,使借款人一旦收到钱财或者经营不善,便携款躲债。例如,互联网融资平台别是p2p模式因其自身的自融性质,加上监管法律制度不完善,不法投机分子“铤而走险”,“跑路”十分严重。根据“2014年p2p问题平台”数据显示,在2014年“跑路”占据问题平台44%。

(四)出资人趋利心理严重,风险意识不强防控能力不足

许多非法集资现象以及诈骗现象以名义上的民间融资吸取投资用户的存款,出资人被其突出的高额利润所迷惑。出资人风险意识不强,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偿还能力、借款用途没有进行详细审查,盲目借出,存在投机心理,借款人一旦出现问题,例如资金经营不善、挥霍,发生问题后逃跑躲债,最终结果只能由出借人进行承担。

(五)存在洗钱风险

民间借贷很多是发生在比较熟悉或是曾经打过交道的人之间,双方自愿成交,借款方式十分单一,借款手续不规范,使得金融监管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为洗钱者提供了理想渠道。根据人民银行反洗钱局的《中国洗钱风险评估研究》,在我国统计的洗钱犯罪中,通过地下钱庄进行洗钱的形式占比和民间借贷的方式占比逐年增加,民间融资已成为我国洗钱渠道的“第二通道”。

(六)与商业银行存在关联现象

当前民间金融与商业银行的关联关系也趋于复杂。基层商业银行在职人员及其关联人通过任职或入股小额贷款公司,充当资金借贷的中介。一些小额贷款公司成了商业银行向外利益输送的渠道。小额贷款公司的控制人也入股中小商业银行,靠利差赚取收益。

三、民间融资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立法,给予民间融资合法地位

明确规定合法和非法民间融资的定义、适用范围、管理部门及其职责、专门处理相关纠纷的法律法规。以此为依据对合法民间融资进行保护,对非法民间融资进行打击。

(二)借鉴西方先进经验,加强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机构的合作

美国在中央建立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并在地方设立相应负责机构,提高整体监管效率,也兼顾地方自身情况。我国民间融资起步较美国相对晚,没有统一的民间金融立法,监管机构主体缺失,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民间融资的发展。结合我国民间融资情况,借鉴先进的外国经验,增进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机构的合作,依托当地金融机构对自身区域范围内进行的民间借贷以及金融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这样可以对当地金融秩序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疏通。

(三)促使第三方投融资平台运作不断规范,实现信息透明化

第三方平台对于解决陌生人间信贷的信用问题,保障资金供给方的资金安全问题起到了良好规范作用。服务中心可通过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按照相应成交基金提取一定金额的风险基金,是增强借贷双方对于平台的信任,为交易者直接提供保障。对于出资方,第三方平台可向出借人出售金融保险产品,出借人按照资金承受风险责任的范围选择购买第三方担保的保险产品。对于借款方,第三方平台可通过对借款方真实性审查、借款人信用进行星级评论、对进场机构可收进场费、倡导实名发标实现投资信息透明化,以此保障借贷双方共同利益。

(四)建立相应隔离机制

禁止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以及其从业人员参与民间融资,建立不良机构及人员披露制度并对其进行公开披露。组建联合调查小组,对于民间融资依赖多、银行贷款依赖多、生产经营不正常的存在于相互担保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控,对于对非法集资项目进行不定期检查。鼓励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民营金融机构,促使民间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完善应急处置预案。

(五)加强自律

在金融改革影响下,中国小额信贷联盟p2p行业委员会已正式自律公约,对逾期率进行了新规定,但这种良好作风在p2p各类自律性协会中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很多组织对业务明确规定的很少,这需要各公司之间加强沟通,也需要政府扶持鼓励,给予相应优惠政策,促使各协会组织、各成员直接加强自律。

(六)统一行业不良率计算标准

p2p模式易产生不良率,虽然各公司公布不良率数据,由于不良率的算法就有二十多种,每种算法算出的不良率结果都不一样,因此许多公司公布不良率没有起到很好的防范风险的作用。这需要各公司加强自律,尽量统一不良率的算法,尽量做到不隐瞒、不粉饰,公开自身平台信息,让客户了解真实投资信息。

四、结论

民间借贷、融资无论古今中外,历来都存在。我们在借鉴中外成功模式的基础上,还需要努力探索,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让人们手中的闲置资金增值、保值,进入良性循环增加收入。帮助有资金需求的中小企业顺利转型和技术升级,增加就业。金融机构要放开利率市场,加强监管,给民间借贷一个合法身份,让他们从地下走到阳光地带。

参考文献:

[1]彭冰.p2p网贷监管模式研究[J].金融法苑,2014(2):247-265.

[2]董丽娜.论民间借贷的法律调整[D].扬州:扬州大学,2013:15-24.

民间融资方法篇10

[关键词]民间融资;规范化;制度化;法律法规制定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9-0093-05

在我国民间融资,就是指还没有纳入我国金融管理机构常规管理,而存在于正式金融体制之外的金融交易,通常广泛指企业、家庭、个体之间,不通过正式的金融体系而直接进行金融交易活动的行为。民间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非制度信任,内容包括民间借贷、民间互助会和地下钱庄等,由于这些金融行为通常是非法存在的,也称为地下金融。[1]可见,民间融资就是金融市场上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以及非金融企业之间,一方将资金出借给另一方,借款人到期返还并按约定支付利息的一种民事行为。[2]在现实的经济融资活动中主要有两种:一是正规金融活动就是集中于政府控制之下的银行和其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还有集中于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的金融活动;二是非正规金融,既包括合法融资也包括非法融资。[3]在此基础上,可见民间融资有着如下特点:[4]参与主体的民间性;融资活动的非监管性;民间融资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或者个人资金需要。[5]民间融资主要存在着较低利率的互助式借贷、较高利率的信用借贷、局限于企业内部的集资几种类型[6],以及民间直接借贷、民间中介借贷、企业内部集资、融资租赁、是私募基金等几种方式。[7]在我国有些地方,民间融资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存在的非法融资需要认定、保护、规范和引导。

一、我国民间融资体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民间融资体系的存在,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必然联系,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价值和意义必须加以充分注意:

1.我国民间融资体系的存在缓解了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的矛盾

民间金融一方面是民间融资满足了诸多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民间融资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一些不成文的行规和做法,这就集中体现在依靠信用关系上。从我国目前经济机构来说,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客观上要求金融供给层次多样性与之相适应,我国目前的金融结构及体系为国有企业服务的国有金融机构占据绝对垄断地位,其他经济成分获得融资困难,这就加剧了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的矛盾。[8]而民间融资的存在则有效的缓解了这一矛盾。

2.民间融资对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的主要力量。但大多中小企业底子薄、规模小、科技含量相对较低、资信状况整体较差,中小企业在我国金融市场上难以获得融资已经成为正常现象。这就导致中小企业不得不依赖于民间融资这一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间融资作为一种有效的资金资源配置手段,从而在弥补市场资金需求,以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显著功效。但现阶段我国法律在对民间融资的保护、规范和引导等问题上都存在不完善的情况,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9]这一问题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开始逐渐的显现出来。

3.民间融资更加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闲散资金的利用效率,并且能够与正规金融形成互补效应

民间融资通常是手续简便,而且到位时间短,这就便于充分利用社会的闲散资金,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民间融资通常区域小,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有利于资金运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控制。民间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存在城乡经济和金融发展极不平衡,这也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多种所有制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多种经营层次并存的情况必将在我国将长期存在,这就导致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和分布在广阔农村的农户的庞大的资金需求需要满足,而正规金融机构则很难提供,这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原动力。[10]这也是民间融资的价值所在,补足正规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的缺陷。

然而民间融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①可能会干扰国家的金融监管,并且影响国家利率政策。民间借贷通常发生在相关企业融资迫切,而正规金融机构又无法解决情况下,利率水平通常会比一般金融机构高。甚至还存在着利用高息手段诱导民间闲散资金投入高风险领域,从而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也干扰了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从而扰乱整个国家金融秩序。②加重一些企业的负担,从而影响地方经济发展。过高的利率水平加重了企业经营者的财务负担,从而使本来效益不好的企业更加困难,甚至存在着吸收新的高息本金来偿还到期的高息负债,这就对国家目前的实体经济健康发展造成巨大负面影响。③容易发生债务纠纷,影响和谐社会建设。民间融资的特性使得其容易引起借贷双方的纠纷,而且民间借贷还容易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假如一旦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这些贷款公司吸纳的大量存款就成为坏账,必将对国家金融稳定和正常经济秩序造成威胁。现今存在的乱集资乱拆借蔓延泛滥,已经在有些地方造成了社会危机,[11]这都需要在发展的同时要加以解决的。

二、我国民间融资体系法律制度与规范的现状及问题

民间融资体系法律制度化和规范化有着一定的现实依据,应有理由得到法律的承认和规范,[12]这也是民间融资能够存在的根本性法律基础和保障之一,这已经在我国浙江温州地区试点,并且出台了民间融资的相关规定,但民间融资还是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宪法从保护公民合法私人财产的角度出发,间接地肯定了公民对其财产所享有的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从而一定程度上认可了符合法律规定的一定范围内的民间融资可以合法化。[13]根据宪法精神,诸多法律中也由此相关规定。2005年5月份央行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首度明确了民间融资:“具有一定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减轻了中小民营企业对银行的信贷压力,转移和分散了银行的信贷风险。”[14]但是民间融资相关法律制度滞后于民间融资的发展,这也可以从多方面得以表现出来:一是民间融资相关法律规制模式主要仍是以行政管理为主、以刑罚为辅的基本结构。二是政策与行政命令的易变性特点,容易使得对民间融资的监管力度会随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而变化,从而监管的不稳定性也容易导致民间融资主体很难对民间融资做出预期,这也加大了目前民间融资的危险性。滞后的法律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民间融资的健康发展,若每次民间融资都需要经相关部门批准,从而就使得民间资本的优势便荡然无存。因此,找出民间融资体系在规范上的关键问题,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民间融资体系的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严重问题主要体现在:

1.民间融资的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存在着协调性和操作性的问题,而且缺乏完整、统一的制度体系

民间融资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着可操作性差的问题,诸多法律涉及到借贷关系没有可操作性的东西。民间融资相关法律制度协调性差,法律制度很难形成有效的协调关系。现行法律中对民间融资的规定散见于各种基本法律以及政府的行政法规、规章和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中,通常多为原则性规定,这就导致对民间融资的相关规定存在着模糊性的问题。由于缺乏统一、完整的制度体系,造成不同位阶法律、法规与制度之间的协调性也存在问题。民间融资的法律效力层级较低,还存在冲突,这就造成法律、法规和制度需要完善。

2.目前民间融资体系的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难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且由于监管存在的问题,还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现行的许多金融法规都是在特定的金融环境和经济发展时期出台的,而且通常以政策引导和行政命令为主要形式。许多规定压缩了民间融资的自由自治空间,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间融资正常发展。特别是现行对民间融资的法律管制模式是一种行政管理为主线、刑罚为辅的基本结构,而且呈现出多元化、立体性的架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趋势。在这种基于民间融资严格监管模式情况下,就给民间留下的自主融资空间非常有限,同时也造成民间力量与政府监管的紧张关系。监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使得民间融资监管空白或管理不到位的窘境,从而很难使得其正常发展。并且在民间融资快速增长的同时,这种情况又容易造成民间融资的非活动,对经济发展造成阻碍。

3.现实尽管存在法律规定,但是依据哪些法律法规就成为司法部门面临的两难选择[15]

这就是合法民间融资与其他非法行为界限还不是很清晰。依据我国现行相关制度,合法的民间融资与“非法经营”、“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间界限并不是很清楚。政策和行政命令的易变和过于原则又导致市场主体对从事相关民间融资活动没有稳定的预期,这就会反过来进一步加大风险,从而形成相互促退的恶性循环。在某种程度上,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垄断和不当干预以及过度抑制。[16]我国当前金融制度的设计就是以国有金融为主的制度安排,这就导致不论民间融资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和需求,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排挤和限制,导致民间融资的外部制度供给存在着很大的限制,需要改善。[17]这一问题不解决就会导致非法资金活动的打击和取缔难以进行,从而民间融资很难得到正确的定位和发展。

三、我国民间融资体系制度化及规范化的几点建议

随着民间融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被理论界和决策部门所认同,其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完善与监管框架的构建与完善成为一种必须,用科学的理念对民间融资法律制度设计进行理论上的支撑也显得尤为重要。[18]民间融资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首先要转变理念,这就需要确定民间融资体系制度化及规范化的理念原则:①以融资的权利公平配置为根本。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指出人们只有基于权利平等,才能不论贫富的一律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19]大规模的弱势群体同其他的强势人群一样,充分地享有得到共同的、公平的金融服务的权利。[20]民间融资体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有利于实现权利公平配置。②以融资自由为先在条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竞争的逐渐加剧,市场主体所享有的融资自由不仅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也更加使得对其从法律上的承认与保护,因此会使民间融资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发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也是保障国家及个人在经济上的自由权力。③以提升金融效率为最主要的东西。金融活动的经济性决定了效率理念是金融法律规制的生命力所在,承认民间融资的合法地位,从而对其自主融资权从法律制度的角度进行确认、规范和保护,这就能使得市场主体形成稳定可靠的预期,一般将其全部精力投入到市场竞争当中以获取长期利益,更加有利于发挥民间融资体系的效率。④民间融资体系的完善要以维护市场秩序为底线。融资自由则存在着被市场主体侵犯和滥用的双重可能性,这就要求必须有一种强大的外力来保障自由免受侵犯和被滥用。否则,民间融资就会进入到无序的竞争,给社会与经济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民间融资法律规制的法律、制度监管等制度设计,从而以弥补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自利性弱点,以便防止权利或权力滥用,最终保障民间融资的合理及科学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民间融资体系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上作出如下努力:

1.进一步完善民间融资相关的监管法律、法规以及制度体系

金融监管是指国家根据有关法律,授权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有关金融业组织机构和业务活动的特殊规定或条例,[21]为了让民间融资有效地为经济发展,依据金融体系的监管原则,更要结合我国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从而借鉴和完善民间融资监管法律制度。在监管内容上,一定要改变原先只对市场准入、业务范围严格的监管,从而突出对民间融资的风险、资本的流动方面的监管;[22]在监管方式上,要实现静态监管向动态监管的转变、由事后处罚向事前防范的转变、由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等转变,从而做到随时关注、控制、防范和化解民间融资带来的金融风险。

2.建立和完善民间融资的监测网络和体系,从而能够实现有效的实时控制

政府及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民间融资的监控,更是要扩大民间融资监测空间范围,从而保证能够及时掌握民间资金流向以及利率走势,这样有利于化解其消极因素,以便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发挥民间融资的价值和作用。在此基础上要更加强化民间融资监督约束机制:设立民间融资机构;规范民间融资手续;建立民间融资监测及风险预警制度;有效打击非法民间融资,有效地降低民间金融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风险隐患,[23]这是当前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3.民事、行政与刑事多角度的法律责任体系的相互支撑和发挥作用

这主要是两个方面:①民间融资民事责任规定的进一步完善。民间融资的内生性与民事性质,从而决定了民事性质占纠纷中的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应该从现有民事法律规范的完善着手解决民间融资纠纷。这就要求在民事赔偿责任问题上应立法予以完善。②民间融资刑事责任规定的进一步健全。完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从而严格执行定罪量刑标准,刑罚的完善还需要司法实践领域的切实贯彻执行,[24]这就要求进一步研究以便完善。

除去民间融资体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之外,借助社会自治组织的力量对民间融资进行规范也十分的重要。社会自治组织融合了政府干预与市场主体自治,以及公法管制与私法自治的优点和价值,可以为民间融资体系的发展提供新的途径:①在民间融资机构内部完善民间融资机构治理结构,防止存在着垄断控制的局面。当前的民间融资机构多作为私人产权,而不是采取公司治理的方式,这就不能有效地防止形成家族银行和利益集团控制的银行,股权过于分散更加不利于发挥市场监管机制的作用。[25]民间金融机构按公司治理结构来建立及营运,经营者建立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审计稽核和风险防范抵御制度,这样有利于民间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②要建立和完善存款保险制度,这有利于民间融资的合法及可持续发展。从制度构建来看,针对民间融资机构,可以专门成立民间借贷存款保险公司,存款保险机构作为是介于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与投保银行之间的中介组织,其不仅要具有在赔付保费的义务,更是要具有监督管理投保银行的权利,从而保证民间融资机构的清偿能力,以便保证存款人的利益。③进一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进程。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金融机构通过贷款利率自主定价权可大大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和信贷风险的补偿能力,因此,无论是正规金融还是民间融资,要保持其持续经营,都要推进利率市场化。[26][27]除此之外,民间融资立法要建立尊重实践、规范统一、金融安全等基础之上。

四、结语

在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批准温州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对民间融资开始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改革,要求制定民间融资管理办法,发展新型金融组织。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此前曾撰文提出了四点具体的改革方案其中第三点在温州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中开展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将有利于民间融资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民间融资体系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完善,仅有试点肯定是不够的,这就需要采取在法律、制度和政策上做更多的文章,使得民间融资体系仅仅是单刃剑,有利于促进地方和国家经济发展。完善民间融资的配套制度建设,优化民间融资发展环境。将民间融资纳入正规体系中后,民间融资中的金融事件极有可能对金融体系产生系统风险。[28]国务院下达的十二项温州金融改革主要任务中,第一条就要求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制定规范民间融资的管理办法,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这都有利于民间融资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2013年1月14日,在银监会召开的2013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强调工作重点之一就是严管外部风险传染,这就是重点防范民间融资和非法集资等外部风险向银行体系传染渗透,特别是强调重点防范禁止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员工参与民间融资,禁止银行客户转借贷款资金,这就对民间融资进行了强调和限制。可见在民间融资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还需要更多的支持,这也是规范化和制度化之外的一个重点。民间借贷融资行为必须要加快规范化、制度化的步伐,这样才能尽快的实现民间融资有着更多的发展。必须加快给民间融资在法律地位上更多的明确,这样才能使得其在一定的管辖、管理范围之内来获得发展,这样也才能避免更多的问题出现。

综上所述,自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就实行了紧缩的银根政策,各大正规金融机构为了防止风险,大都在缩小信贷规模。这就使得处在困难中的许多中小企业更加难以从金融机构融资,民间融资的作用开始显现,并且使得要求民间融资“合法化”的要求逐渐增多。民间融资的优势和价值正是在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这样就使得民营经济和私营经济能够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但是,民间融资的信用基础差、利率不稳定甚至偏高等特性,使得其风险也比较大,并且由于规范等问题也容易产生各种纠纷,这样就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可见,民间融资体系必须要规范化和制度化,借鉴国外经验,实现民间融资的制度化和合法化,建立健全与民间融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使民间融资与正规金融之间相互协调,和谐共同发展,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金刚,师国敏.中小企业民间融资渠道分析[J].特区经济,2009(6):273.

[2]李清.我国民间融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2(3):106.

[3]张玉明.金融、非正式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9):10-13.

[4]吴辉凡.民间融资市场:广东与浙江的比较[J].南方经济,2005(7):26.

[5]张书清.论民间融资法律制度的完善[a].李昌麒.经济法论坛(第4卷)[C].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224-225.

[6]郭晓玲.中小企业民间融资风险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8):105.

[7]徐旭海.发展与规范民间融资法律刍议[J].浙江金融,2009(5):18.

[8]郑侠.民间融资存在的现实和法律基础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5):140-141.

[9]郑侠,胡孙法.中小型企业融资瓶颈的解决路径探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6):35.

[10]邵燕翔.浙江中小企业民间融资问题探讨[J].特区经济,2008(9):60.

[11]唐吉荣.从温州民间融资发展看我国金融改革[J].发展研究,2012(1):16-17.

[12]徐旭海.发展与规范民间融资法律刍议[J].浙江金融,2009(5):18.

[13]邹昆仑,尤雅.我国民间融资研究最新进展及述评[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0(6):28.

[14]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eB/oL].(2005-05-27)[2009-04-20].http://.cn/roll/20050527/171879790t.shtm.l.

[15]孟宪东.关于完善民间融资法律体系的思考[J].中国金融,2012(5):83.

[16]李昌麒.经济法论坛(第4卷)[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226.

[17]田卫革,崔亮凯.民间借贷亟须法律规范[J].中国金融,2006(17):61.

[18]陈蓉.中国民间融资法律规制理念的反思与改进[J].金融监管,2011(8):29.

[19][美]阿玛蒂亚.森.王文玉等译.贫困与饥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5.

[20]熊惠平.基于穷人信贷权的小额信贷瞄准机制及其偏差研究[J].农村经济,2007(3):64.

[21][美]罗纳德·Ⅰ·麦金农.卢骢译.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127.

[22]张书清.论我国民间融资法律制度的完善[a].李昌麒.经济法论坛:(第4卷)[C].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240.

[23]徐慧玲.我国民间融资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州学刊,2008(1):91.

[24]汪丽丽.民间融资]变为犯罪的法律界限、制度动因及防范策略[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113.

[25]赵旭东.商法学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58.

[26]王从容,李宁.民间融资:合法性、金融监管与制度创新[J].江西社会科学,2010(3):93.

[27]杨彩林.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2(6):614-617.

[28]王燕霞.民间融资规范化探析[J].天津法学,2011(3):96.

aStudyontheStandardizationandinstitutionalizationofChina'sCivilFinancingSystem

Gumanyi

(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LuzhoumedicalCollegeSchool,Luzhou646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