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十篇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十篇

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9:19

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篇1

今天,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在这里召开全市区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验交流会,这是本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本市进一步推动区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区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全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在各区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区县审计局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本市区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统计,20*年至20*年,全市19个区县审计局共审计党政领导干部785人、区县管企业领导人员113人。审计查出违规金额13.85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71.4亿元,其中涉及领导干部直接责任的问题金额6.2亿元。审计还发现领导干部个人经济问题金额395万元。通过审计,有关部门参考审计结果,给予领导干部免职、降职、撤职22人,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处理4人。审计还查出其他人员违法违纪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处理5人。经过几年的发展,各区县审计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量不断增加,每年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已经占到全部审计项目的40%左右,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各区县审计局的主要审计工作之一。

这几年,各区县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依靠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坚持发挥各相关部门的合力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发展,坚持突出审计重点,保证审计质量,搞好审计结果运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深化。

当前,全市各条战线都在认真学习贯彻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推进各项工作。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的审计工作,对于健全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推动区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深入发展,下面,我就各区县审计局进一步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谈四点意见: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时俱进,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中进行制度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需要;是健全干部监督管理体系,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需要。就审计机关而言,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是一项业务工作,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各区县审计局要充分认识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为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坚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指导原则,在把握规律、规范行为、突出重点、保证质量上下功夫,扎扎实实地把各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做好。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要求。去年新修订的《审计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这一法律规定,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和工作定位,为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依法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要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要加大审计力度。要按照党委、政府的要求,把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政府部门和各乡镇党委、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作为区县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对象。要把掌管资金量大的政府性投资公司、国资国企改革调整重组后的大型企业集团的主要负责人,作为区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对象。要坚持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搞好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二是要严格审计执法。对审计中发现的严重违法违规问题和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问题,要深入追查。对已经查实的问题,要及时向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或向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移送。三是要加快审计转型。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对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的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经济责任审计既包括对“单位”的审计,也包括对“人”的审计,而对“人”的监督是其核心内容和实质所在。依法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领导干部对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的审计监督上,必须从以财政财务收支为重点的审计逐步转向以领导干部履职情况为重点的审计,从以法人为重点的审计逐步转向以自然人为重点的审计,更好地为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服务。

二、突出重点,完善内容,不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

各区县审计局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确定上,要重点关注并评价下列情况:(1)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状况,部门、单位的事业发展或经营状况;(2)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情况;(3)重大经济决策情况;(4)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资产管理情况;(5)内部控制状况;(6)被审计领导干部遵守有关廉政规定情况。同时,要结合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化以下审计内容:(1)国家土地政策落实情况,土地出让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土地批租和转让的合法合规情况;(2)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环保资金的投入使用情况,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责任追究情况;(3)“*”规划中有关节能降耗指标的落实情况;(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落实情况;(5)政府负债的规模、结构、成因、偿还能力及风险情况;(6)各类社会公共性资金监督管理和合规使用情况。

要注意根据不同类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特点,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对党委领导干部,重点检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及执行国家财经法规方面的情况;对政府领导干部,重点检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事项、政府财政资金管理,尤其是重要财政支出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状况、政府负债等方面的情况;对部门领导干部,重点检查财政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主要是预算执行情况、收支两条线执行情况、政府采购情况以及为了履行部门职能所采取的有关经济措施情况;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重点检查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以及重要经营决策、重大投资项目情况等。

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不仅要核实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指标,还要注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经济指标的变化对社会指标和环境指标的影响,关注经济活动的结果对社会事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不仅要审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业绩是否真实,还要评价经济业绩的取得是否经得起实践检验,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通过审计和评价,促使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政绩观,重实干、办实事和求实效,推动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质量,防范风险,不断规范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是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核心要求。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相比,要求更高,工作要做得更细致更扎实。经济责任审计能否真正在干部管理监督中发挥出制度约束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审计质量。各区县审计局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把提高质量的要求贯穿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过程。

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管理方面,各区县审计局要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计划管理,加强与委托部门的沟通协调,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科学制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以切实保证审计质量;要把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及其他专项审计和调查结合起来,把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结合起来,实现审计成果互用、资料共享,以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要把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起来,客观反映领导干部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全面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坚持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突出查处涉及经济责任的严重弄虚作假、严重违反财经纪律、重大经济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问题和个人经济犯罪问题等审计重点,集中力量审深审透。要建立起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机制,实行分级负责、相互牵制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把好审计复核关,建立健全审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防范风险是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比,所处的审计环境更特殊、更复杂,审计风险因素更多。防范风险,首先要完善审计规范。各区县审计局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等不靠,在深入探索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审计评价、审计结果运用、审计文书格式等方面好的成熟的做法,将这些做法以审计规范的形式确立下来。防范风险,还要切实把好审计评价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遵循客观原则、重点原则和慎重原则,审计评价应该主要围绕审计内容进行,坚持审计什么评价什么。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分类评价相结合,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四、形成合力,注重实效,共同推进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审计难度大的审计工作。为了确保这项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各区县审计局要与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审计前,要主动走访干部管理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了解情况。审计中,要及时沟通情况,遇到审计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视情况请纪检监察等部门提前介入。同时,要十分重视群众举报工作,从中发现问题线索。对经济责任审计查出的依法应当由其他部门纠正、处理、处罚或者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问题,要移送有关部门处理;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审计结果表明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执行财经法规情况良好、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财政财务管理规范有序的,可以建议有关部门予以表彰。

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综合分析研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深入分析原因,特别是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要注意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研究提出解决和防范的措施和意见,发挥好经济责任审计的惩治和防范双重作用。各区县审计局要建立健全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综合报告制度,注重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

要逐步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透明度。这既是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的需要,也是促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措施。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任职期间所在单位存在严重违法违规的问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条件成熟后,逐步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要推动部门单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部门单位内部管理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区县审计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部门单位内部管理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建立有效的工作沟通机制,及时总结经验,以典型引路,推动部门单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进一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要结合审计工作,督促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促进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乡镇内部审计机构开展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具体指导意见,以推动本市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坚持以实践为导向,既要研究基本理论问题,也要研究实际操作问题;既要关注现实问题,也要关注关系长远发展的问题,力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创新研究成果,更好地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

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篇2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责任;内部审计

开展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内部审计,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重要途径。文章就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内部审计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关注点和着力点、程序和方法、成果的应用,以及对内部审计部门的要求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1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内部审计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发挥审计促进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保障作用,强化基层内部审计的重大意义。按照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

从中央纪委通报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案列中,我们看到一些国有企业党员领导干部党的观念淡漠,纪律意识不强,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上搞变通、打折扣,片面强调特殊性,不收手、不知止,有令不行、顶风违纪,享乐奢靡问题仍然突出。中央纪委有关负责人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在国有企业没有特殊、没有例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真正做到党政同责、同责同审。

因此,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不断探索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做到定期轮审,离任必审,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监督,促进企业领导干部守规守纪、守法尽责;不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充分发挥内审对权力的制约作用,形成对权力的长效监督机制,规范权力运行,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2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内部审的关注点和着力点

2014年7月27日中纪委机关联合7部委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细则》第十六条规定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情况;(2)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情况;(3)企

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及其效果;(4)有关目标责任制完成

情况;(5)重大经济决策情况;(6)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以及资产负债损益情况;(7)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收益上缴情况;(8)重要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及效益情况;(9)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和运转情况,以及财务管理、业务管理、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等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和职务消费等情况,对所属单位的监管情况;(10)履行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以及本人遵守有关廉洁从业规定情况;(11)对以往审计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12)其他需要审计的内容。

以上内容可以概括为遵纪守法廉洁从业、经营管理保值增值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企业领导干部首先要做到遵纪守法廉洁从业,然后才可能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从而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这两个方面又可以具体到“八项规定精神”、“反”、“制度建设”、“惩治腐败”等一些高频词汇中,因此这些都是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工作的关注点和着力点。

3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内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是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领导干部任前的经济责任告知,到离任的交接手续和离任审计,还包括任中每个年度的年度报告。任前告知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风险点进行排查,告知领导干部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最大限度地防范领导干部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年度报告是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自我总结,是自查自纠。离任审计是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的一项专项审计,可以结合离任交接手续进行。

离任交接资料包括离任当月末该领导干部所管理的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权益情况表,长期投资情况表,短期投资、委托理财、资产出借情况表,银行开户及余额情况表,在建工程项目表,主要合同履行情况表,经济纠纷情况表,领导干部个人使用的单位财产情况表。在填写以上各表前应先审查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情况,以保证交接资料的准确完整。交接资料是交接手续的基础,也是对离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与比对,得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重要项目的投资建设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等信息。然后再着力关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和运转情况,财务管理、业务管理、风险管理等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和职务消费等情况,以及对所属单位的监管情况。在这样的程序下才有可能对离任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情况以及履行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和遵守有关廉洁从业规定情况作出综合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也可以采用任中审计的方法。任中审计可以提前发现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制止违纪行为的发生。这与中纪委关于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宗旨相吻合,是抓早抓小的具体做法,也使内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协作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成为可能。纪检监察部门开展的宣教工作是对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警示和教育,更是关心和爱护。任中审计也应该以治病救人为目的。所以内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协作进行任中审计,可以及时反映企业重大风险隐患,揭示体制机制制度障碍,促进企业提质增效,促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督促企业领导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可以了解目标责任制的完成情况,还可以及时关注选人用人环节,实时监督企业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讨论,强化对大额资金使用、物资采购、工程管理、资本运作、资产交易、员工持股等关键业务的监督,增加透明度,打造阳光工程。

4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内部审计的成果应用

新常B下国有企业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建立问责机制,加强审计结果应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和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要纳入所在单位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的内容,作为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年度考核、任职考核的重要依据。

成果的应用表现在与纪检监察部门沟通协作上。特别是国有企业,审计和纪检监察都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纪检监察部门要结合日常工作开展情况,主动获取审计信息,利用审计成果。站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高度,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和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应在一定范围公开,起到借鉴和警示的作用。

除了纪检监察部门可以利用内部审计成果,国家审计也可以利用和借鉴内部审计的成果。我国拥有政府投资、国家资金、社会资源的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众多,进行监督单凭国家审计的力量远远不够。审计力量不足,使审计机关只能进行重点审计或者压缩现场审计时间和具体的审计程序,减少延伸审计的深度和广度,这样必然导致审计风险加大,达不到审计全覆盖预期的效果。借鉴和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是解决以上矛盾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内部审计在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审计方法等方面都和国家审计有共同之处,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关注点和着力点是一致的。因此,国家审计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成果,可以避免低效的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资源。

最后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成果应固化为制度,着眼长远、抓住根本,筑牢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制约权力运行的篱笆。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态势。用制度建设的实际成效体现经济责任审计成效,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对“”、“惩治腐败”,推动国企改革发展上新台阶。

5新常态下开展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内部审计部门的要求

由于国有企业在自然资源、公共资源、重大工程领域占主导地位,与保护生态、改善民生息息相关,因此新常态下开展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内部审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是要有大局意识,要全面、准确把握国家在经济社会层面不断推出的各项宏观政策,以审计独特的视角来检视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同时关注资金绩效、民生保障、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助力推进反腐倡廉。

第二是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用老思维看新问题。在新常态下,内部审计部门要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转换思维方式,客观公正,与时俱进地评价、量化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第三是要有创新意识。只有思路的创新,方式的创新,管理的创新,才能有成果的创新,才能彰显审计的价值,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经济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

第四要加强内部审计部门自身建设。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内部审计要想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在企业治理乃至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必须加强自身建设。

首先是廉政建设。坚持从严治理审计队伍,维护审计工作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进一步严格纪律、严格管理、严格工作程序,全面提高审计队伍的政治素质和廉政建设水平。查找廉政风险点,重点抓好审计现场纪律,严格执行“八不准”等各项廉政规定。

其次是业务能力提升。只有拥有过硬的本领才能担负起保障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作出贡献。因此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总之,不管是“正人先正己”,还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国有企业内审部门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只有其审计工作质量是过硬的、经得起考验的,自身管理是规范的、严格的,才有资格和能力去检查和监督别人。每个审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审计自身建设和管理是事关依法履职、充分发挥保障作用、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大事。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篇3

一、向“行政问责”拓展

行政问责制是指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行政行为进行质疑,对不履行法定行政义务或未承担相应行政责任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责任追究的一种制度。行政问责制其本质是对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和对不履行或不恰当履行责任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经济责任审计是行政问责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和工作定位。经济责任审计在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作出评价的同时,主要对党政领导干部的个人履职行为进行评价,界定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直接导致或间接影响经济后果等行为应负有的责任。这一规定与行政问责的本质要求相吻合,为经济责任审计向行政问责拓展提供了依据。那么,在对市县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如何实施“行政问责”?笔者认为,第一明确问责主体。《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明确提出:“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履行本规定的有关职责”。从以上规定中可知,行政问责主要是由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负责。那么作为审计机关,既要问责又不能完全担当问责角色,怎样摆正自己的位置呢?一要严格审计执法,依法依规处理审计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二要加强审计工作中的透明度,对违纪违规问题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公开审计结果和整改结果;三要不越权处理,应按规定及时移送处理至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问责的相关部门。第二明确问责内容。除正确运用《审计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中有关问责规定外,还要关注《暂行规定》,《暂行规定》第五条规定了六种应当对领导干部问责的情形。六种情形中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关的有三种,一是决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二是因工作失职,致使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或者本单位发生特别重大案件,造成重大损失的。三是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监督不力,在其职责范围内发生特别重大案件,造成重大损失的。第三完善问责机制。完善问责机制必须实现三大转型。一是从行政问责向法律问责转型。相对于法律问责,行政问责具有弹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法律追究坚持的是谁违了法谁就承担责任的原则,具有直接性的目标性,其惩罚力度是明显要强于行政问责的。二是从组织问责向个人问责转型。有些违规行为虽然在形式上看并不是个人性质的,看似有组织性、系统性,但实施者却是具体的人。实施全面问责的必要条件就是“法无例外”,坚持权力与责任相对应的原则,确保所有责任人都受到惩处,避免责任追究“追下不追上”现象。三是从行为问责向后果问责转型。有些违规行为从行为上看并不很严重,但是后果已经危害到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政府运作的有效性。行为问责是追究责任的一种快速反应方式,而后果问责则为纪律追究和法律追究进一步扫清了障碍。

二、向“同步审计”拓展

市县党委是一个区域社会发展的最高决策层和核心,理应对其所在的市县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负有首要责任。“只审市县长不审书记”的审计做法,不利于责任的完全落实。通过开展市县长(书记)同步审计,将避免“只审市县长不审书记”所带来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全面、不客观,甚至有失公平的弊端。笔者认为,实行市县长(书记)同步审计;应从以下三方面人手:一是完善规章制度。市县党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应和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同步进行,出台市县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性规定,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并根据市县党委书记的职责特点,制定用于指导审计实践的工作规范和操作指南,进一步明确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和审计方法。二是确定重点内容。由于职务分工不同,在对市县党委书记和市县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的具体重点和内容肯定不同。对市县党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以党委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制定和执行为主线,以经济决策权为重点,侧重于检查出台的政策措施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及国家方针政策;本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情况;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和效果;个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等。对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以经济政策执行权为重点,侧重于检查贯彻执行国家经济法律法规、党和国家关于经济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和地方党委制定的政策措施情况;重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政府债务管理情况;个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等。三是明晰权责分工。在对市县长(书记)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必须采取“谁决策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来明确责任界定问题,要充分认识到权力在哪里,责任就在哪里,确定以责任为导向,在“问效”的基础上“问责”。市县长(书记)共同决策的,则由市县长(书记)共同负直接责任;党委书记应履行职责而未认真履行的,应负直接责任;党委书记监督管理不力的,应负管理责任,市县长应履行职责而未认真履行的,应负直接责任;市县长在执行中管理不力的,则应负管理责任。

三、向“绩效审计”拓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审计工作的重心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逐步转移到绩效审计上来了。当前,在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中拓展绩效审计,很有必要。因为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对干部任职期间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进而评价和鉴定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这里的效益性与绩效审计的三要素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一致。笔者认为,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向绩效审计拓展,应该抓好以下工作:一要建立评价体系。要衡量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就必须依据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所以,能准确反映市场经济活动效果、领导干部经济业绩,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二要完善法律制度。从目前的情况看,绩效审计在我国尚在起步阶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绩效审计的不多。《审计法》提到了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进行审计,但没有明确地提到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绩效审计,也没有提到绩效审计的内容,这给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进行绩效审计带来了一定难度。笔者建议在今后出台《经济责任审计条例》中将绩效审计明确写入,使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绩效审计有法可依。三要衡量工作业绩。衡量市县长工作业绩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经济指标变化对社会指标和环境指标变

化的影响和经济活动结果对社会事业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在进行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绩效审计时应以促进市县长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为重要目标,并确定以关注重要财政性资金使用方向和使用效益、查处问题和促进改革发展、完善制度结合起来的审计重点来衡量工作业绩。

四、向“职务消费”拓展

职务消费,顾名思义就是国家公职人员履行公共职务而引起的各种公务消费开支的总称,主要表现在公务用车、接待、出差、会务、办公等费用支出。职务消费本身是跟公务有关且不可缺少的消费;虽然职务消费有其合理合法性,但是职务消费具有隐蔽性、难于界定和发现的特点,所以容易形成监督“死角”。由于有效监督不到位,致使职务消费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查处和解决,职务消费的腐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市县长经济费任审计中拓展职务消费内容,已经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在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强职务消费审计,应从以下四方面人手:一是加强制度审查。比如:在公务接待方面:应在饭店接待地点、接待金额标准、接待陪客人数有明确的规定。在公务用车方面,实行车辆编制管理、定点保险、定点维修定点燃油。二是加强执行监督。要加强对经费、票据以及财务制度执行等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报批制度,堵住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及时纠正各种不规范行为。三是建立公示制度。要定期对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进行公示,听取有关部门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公示市县长消费情况,尤其是老百姓比较关注的政府部门公车使用、办公设施、公务接待、出国考察培训等支出情况,使职务消费透明化、公开化。四是严格责任追究。对领导干部借职务消费之名,行之实或大吃大喝、铺张浪费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除追究责任外,还要按法纪、党纪、政纪条规予以严肃处理。

五、向“成果利用”拓展

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篇4

[关键词]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5-0190-03

[作者简介]陈明坤,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实践;(江西南昌330013)

李素梅,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方法。(广西南宁530021)

为了加强对企业领导人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企业领导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政府部门正在加大其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有关行政负责人和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任职期满或因调动、离退休、辞职、免职、撤职等原因离开现职岗位前,在管理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依法做出评价,包括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两种类型。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审计产生的客观条件之一就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财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可靠,明确财产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责任。因此,从根本上看,任何一种审计都是经济责任审计,也就是说,广义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一切审计,如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本文特指我国在近些年来出现的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即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者离任审计,属于狭义的经济责任审计。

狭义的经济责任审计是指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或组织)和专职人员接受委托,对有关部门经济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根据一定的标准和依据,遵循既定的程序,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审查分析,依法进行的经济评价活动。其内涵至少应包括:第一,同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一样是一种独立的经济评价活动;第二,独立的专门审计机构和专职人员是其主体;第三,被审计项目是其客体;第四,被审计人所从事、参与的生产授自活动以及反映这些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资料是其对象。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就是依法评价有关经济责任人在其任职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狭义的经济责任审计与现在所说的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相比,虽然从广义上来说同属经济责任审计,都是由独立的审计部门对第三单位的整体从事的审计活动,但是,它们之间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众所周知,政府审计是由政府领导下的审计机构对自己所承担企业或者其他部门进行审计,侧重于监督和处罚;社会审计又被称作民间审计,是由私人机构所从事的审计活动,侧重于鉴证和评价。与这两者相比,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以下特点:

1.受托性。这是经济责任审计区别于其它审计类型最明显的特点,既不同于列入审计计划的审计项目,又有别于上级或主管部门临时交办的审计事项,必须是在得到上级部门或者单位提出委托审计的书面指令和申请后,审计部门才予安排的一项审计工作,是一种“被动”而非主动的审计行为。

2.专一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审计范围的专一性,即经济责任审计仅就授权或提请要求审计的部门在授权或委托书中所指明的范围内进行,包括审计的时间范围和审计的内容范围。前者是指被审计人的任职期间,后者仅局限于被审计人在管理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而非对其德、勤、能、绩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价;二是审计内容本身的专一性,即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应按照有关规定对指定的内容进行审计;三是审计对象的专一性,即所评价的对象仅指履行经济管理职责的人,不针对其他人。

3.事后审计。这是由其性质决定的,因为对经济责任人履行职责的情况无法也不可能进行事前审计。

4.直接职能是评价。评价是审计机构完成对内审计人审计过程之后,向委托部门表明的对被审计人履行职责情况的最终意见。为管理部门提供考核,使用干部的依据。经济监督是其间接的职能和作用,是一种宏观监督,是审计评价的延伸和升华。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1.审计内部原因造成的风险。所谓审计内部的风险,就是指在审计工作本身中由于所存在的一些客观以及主观原因而造成的审计方法或者手段不明确使得肾计结果有所偏差。具体形式为:一是审计手段的局限性所形成的风险。审计主要是通过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来发现和查证问题,而有些违法违纪问题不一定就在会计资料中明显反映,或者是用审计手段难以深入查证,必须由有关执法执纪部门运用特殊手段进行审计,才能查清,如受贿索贿、收受回扣等问题。二是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所形成的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得行政财务,又要懂得企业财务、投资基建的财务,不仅要具备查账技能,还应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及审计、会计专业知识、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如果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三是评价失真产生的风险。经济责任审计的直接职能是评价,由于对被审计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发表的综合评价,涉及被审计者的切身利益,不实或不当的评价,均有可能引起审计行政诉讼。如“此次审计未发现被审计者个人有严重经济违纪违规问题”。假如存在违法的事实在后来被查出,就会影响审计部门的形象,产生审计评价风险。

2.审计外部的原因造成的风险。所谓审计外部的原因造成的风险是指在审计过程中的由于部门、法律等一些客观的原因,使得审计工作的难度、以及风险增加。一是先任命后审计,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造成高风险。现实中,组织人事工作往往衔接不上,“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现象普遍存在,如果离任不审,形成的损失就会职责不清,无法追究;如果先离后审,就会对离任领导缺乏约束力,使审计流于形式。二是被审单位提供的资料不真实,或有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导致的审计风险。评价经济责任和廉洁自律表现,必须以真实的会计指标为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更注重量化指标,审计评价在很多情况下是靠数据说话的,审计人员稍有疏忽,就会对应审项目主要事实说不清,重大问题发现不了,特别是对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不实,资产、负债、损益不实揭露不了,反映不出事物本来的面目,出具了不真实的审计结论,就会成为“假、丑、恶”的“保护伞”。

四、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规避

1.建立承诺制度,明确法律责任。即要求被审计单位负责人作出书面承诺,保证所提供的资料真实、完整、安全、可靠。尤其是所提供的呆坏账,资产盘亏盘盈,报废损失,账外费用或收益等资料必须真实合法。审计组长应提供书面保证,保证按审计方案规定内容和操作规程实施审计,谁违反承诺,由谁承担责任。

2.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升自身素质。审计风险随时存在,迫切需要审计人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增强审计风险意识,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这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只要有了过硬的思想作风和业务技能,掌握审计方法,审计质量才会有保障,审计风险才能得以控制。因此,审计机关要加强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

3.恪守审计权限,排除审计结果运用的随意性。干部任职期间应承担的责任可能是多方面的,而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仅限于经济活动,评价内容也仅限于其经济活动中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至于其它的诸如政治素质高低、领导艺术深浅大可不必论及。要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该到位的必须审到位。因此,必须依法框定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经济责任审计还涉及到对人的功过评价,所以对审计结果的运用也不能随意。经济责任审计只能作为考核干部的一个程序,其审计结果作用发挥的如何,由组织人事部门决定,审计部门主要是对审计事项负责。

4.建立部门联系制度,及时沟通、互递信息,共同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机关在独立行使审计职能的同时,要加强与组织、人事、纪检部门的联系,把了解的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的情况与组织部门掌握的领导干部考核情况有机结合,为深入审计提供线索。组织部门有责任提供领导班子和被审单位的有关情况,应与审计机关共同分析研究,确定审计重点,以解决干部考核中群众举报或反映问题的疑点。当审计查证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需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时应由审计部门会同组织部门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分析研究,共同确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另外,对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界定应遵循以下原则,即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权责结合原则,重要性原则。在重要性原则中,审计人员应从经济责任的性质、经济责任的大小和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等三个方面把握经济责任界线。

五、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

近年来,全国审计机关广泛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大量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表明,审计机关通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能够及时查处企业存在的违规问题,促进企业依法经营,而且能够向干部管理部门提供有关企业领导干部任期内,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方面的情况、资产质量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重大经营决策情况、内部管理情况、以及企业领导人和管理人员遵纪守法等情况。然而在对领导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弊端。

1.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问题还存在模糊认识。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利用审计手段从财政、财务收支角度认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但并不是认定领导干部的全部经济责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也不是对领导干部的全部业绩的评价和鉴定。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局限性,审计结果只能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参考依据,这一点是非常明晰的。但有的审计机关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问题还存在着模糊认识。

2.少数部门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视不够。有的干部管理部门没有真正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监督管理中,评价和任用干部时只是委托审计机关走走形式而已。

3.经济责任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级审计机关的工作量急剧增加,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4.审计监督覆盖面小。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进行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虽然开展得比较早但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地方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已经开展的地方大多也是审计县级以下的党政领导干部。但是,将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对象限定为县级以下的党政领导干部,显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5.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中的不透明和缺乏标准等问题影响了审计效果的发挥。按照中办、国办规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情况写出审计结果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在报同级人民政府的同时,抄送干部管理部门;审计机关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只对干部管理部门负责,不公开披露。干部管理部门如何运用审计结果以及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如何反馈等没有明确规定,至于存在什么经济问题的干部应提醒、诫勉、追究责任以及降职、免职等也没有具体标准。审计结果不公开、不透明,审计结果运用缺乏标准,不利于将群众监督与审计监督结合起来。

六、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推行

基于上述情况,经济责任审计应全面推行,并做好以下工作:

1.全面重视审计工作。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评价,关系到领导干部的可信度问题,并直接影响企业,因此,各审计相关部门应该充分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视审计工作应该从上级从基层从个人等各方面做起。

2.加大审计工作力度,扩大审计监督的范围。针对部分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没有落实,以及个别地区仍然实行针对县级以下领导干部的审计的情况,应该从整个审计部门着手,从上级开始严抓相关文件的落实情况,与时俱进的发展相关条文法规,审计监督部门应该加大工作力度,保证其监督范围的完整性。

3.加强审计后续教育,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自身对审计的定位问题还存在模糊认识,审计部门应该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使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有着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更好的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审计评价中要充分听取被审计对象的陈述和申辩,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作出客观的评价,切忌主观臆断而作出不切实际的审计评价。如某某同志一贯清政廉明或某某同志没有经济问题等武断的结论。而要坚持慎重、稳妥的原则,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判断,作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对一时搞不清的问题,应当发表保留意见,以保证审计评价的正确性和稳妥性。

4.保证审计评价公正、透明。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好坏事关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因而被审计者十分关注审计的评价,会提出一些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绝不能一味地满足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要求或以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领导干部感情好坏,以感情论功过,作出不符合实际的评价而增大审计风险。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以审计的事实为依据,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不附加任何主观成分,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作出公正的评价,审计评价工作要做到高度透明,这样才能使领导者心服,对群众则更加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审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宋丽,李佳孝.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事业财会,2004,(88).

[3]王化成.企业财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孙建玲.谈谈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几点问题[J].现代会计,2002,(4).

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篇5

(一)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的评价,即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主要责任和直接责任。而财政审计和财务审计仅仅是审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二)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根据五部委的要求,依法按照中办、国办文件精神和审计法规的规定进行的审计活动;财政审计、财务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进行的常规审计活动。前者是由审计机关进行的,在审计力量不足时,也可委托社会审计进行。而后者依法规定由审计机关进行。

(三)经济责任审计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的审查评价以五年任期为审计周期,一些单位的经验是“一年一小审,三年一中审,五年一大审”。当然,中间如有离任者,还应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而财政审计和财务审计一般是按会计年度为审计周期,必要时,可进行期中审计。

(四)经济责任审计审查评价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除了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外,还要涉及与经济责任有关的经济活动,才能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果和业绩,它审查评价的内容范围往往大于财政审计和财务审计。

(五)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报告要按中办、国办两个文件要求分送各有关部委;而财政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审计报告只报送授权审计的审计机关。

(六)经济责任审计比财政、财务审计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根据干部管理监督工作需要和党委、人民政府的意见,由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构向审计机关提出对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或建议由人民政府下达审计指令进行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从上述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可以看出它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特别是经济责任审查评价结果作为赏罚的依据和干部管理监督以及升迁、处理的参考,带有很强的政策性,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国家对经济责任审计较之财政审计和财务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

二、经济责任审计审查评价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的内容和审计目标

中办、国办于1999年5月24日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内容和目的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一)任期经济责任的确定。对于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而言,“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指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包括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对于企业领导人员而言,任期经济责任,“是指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对其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包括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可见,两办将经济责任分成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克服了用“经济责任”一词过于笼统的弊端,比较适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

(二)任期经济责任的主要内容。两个暂行规定中,都分别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作了规定。对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审计的主要内容是:“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决算;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专项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的主要内容是:“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企业对外投资和资产处置情况;企业收益的分配;与上述经济活动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以上审计的主要内容,虽然对审查范围作了界定,但是这主要是根据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审计、财务审计和企业财务审计内容提出的。如要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和业绩作出评价,还需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和经济责任制确定的经济目标增加一些需要审计事项,否则难以满足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无论是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还是内部审计机构受托进行这项审计时,都必须根据本人的工作经验和职业判断能力,结合调查情况作具体补充。

(三)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目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审计制度,其审查的主要对象是受托经营责任。但是由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性质不同,情况各异,所以,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也就不一样。

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证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企业领导干部人员(即法定代表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加强对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促进国有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为了达到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审计目标还应分为:

1、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其内容是“查清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等,分清领导干部对本部门、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中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应当免淆的责任;查清领导干部个人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国家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的问题”。

2、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其内容是“查清企业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与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目标责任制有关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分清企业领导人员对本企业资产、负债、损益不真实、投资效益差,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应当负有的责任;查清企业领导人员个人有无侵占国家资产,违反与财务收支有关的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的问题”。

三、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最近几年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是好的。取得的效果也是显著的。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发展还不够平衡。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一些地区对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不力,影响了此项审计的平衡发展。其主要原因就是对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没有把它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没有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

(二)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重的矛盾突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时限紧、要求高、责任重、群众期望值高的综合性审计工作。而且有些是临时交办的,审计的时间范围也不一定与会计决算期一致。加之审计人员少,这使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重的矛盾更加突出。随着这项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现有的人员、机构状况等势必难以适应越来越复杂多变的审计环境。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是广大审计人员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和目标的复杂性,使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加大。经济责任审计既对“事”,也对“人”,审计目标也较为复杂。另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考核评价有比较切实可行的操作规定,对如何考核领导干部缺乏具体的指标体系,对如何分清企业的集体责任和领导干部的个人责任,也没有具体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标准,因此,不同的审计组织或不同的审计人员面临同样的问题,可能会作出不同的评价。这就加大了审计的难度,如何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成为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1、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的研究和宣传,提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广大审计工作者应充分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提高人们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解和认识,从理论上对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法规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指导,为进一步搞好经济责任审计打牢基础。

2、建立承诺制度,分清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在审计前,要求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财务负责人及法人代表或主要负责人对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书面承诺,以明确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这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也有利于保护审计人员,缩小其承担责任的范围。

3、合理确定审计评价标准,恰当评价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合理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对于恰当评价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至关重要。目前虽然缺少这样一套具体而又具有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但在审计过程中,我们就要根据审计对象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例如,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与企业领导人不同,他不负担单位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却承担发展经济的责任和保护环境的责任。再比如,医药行业的企业领导人员与商品流通企业的负责人负担的责任相比,也大不相同。在审计过程中,确定审计评价依据时,应采取与被审计单位协商的办法,使审计更加客观、公正。

4、注重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水平。审计质量是审计的生命。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来说,由于审计结果涉及对人的评价,因此审计质量显得更加重要。为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作用,减少审计风险,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和有效利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审计准则,保持职业应有的谨慎,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水平。

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篇6

关键词:领导干部;责任;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094-02

审计法第25条规定,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这一规定,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中国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确定下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议工作已在全国国有及控股企业中全面实行。实践证明,开展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议,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是巩固第一管理者负责制的需要,是企业干部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审计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特别是国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后,开展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议,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下就做好这项工作应注意的几个方面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应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

开展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部门的法定职责,是对审计理论的发展和对审计内容的拓宽。这项工作的开展,引起企业各方面的关注,也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想法和认识。首先是审计人员自身存在着畏难情绪,认为审计评议工作量大,涉及面广,要求高,难度大,不仅要具有财务知识还要懂经营管理,通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诸多环节,而现有审计人员数量少素质也不高,恐怕难以胜任,而且审计评议直接涉及对企业第一管理者的鉴定和评议,是个“较真”的工作;其次被审计的企业领导干部不重视,有抵触情绪,认为这样给予企业过多的束缚,不利于企业把经营搞活,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足。上述这些想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

1.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形势下历史赋予审计部门的重要任务。经济体改革以来,国家在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给企业以充分的自,企业管理者在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的权力大了,对国家承担的责任也增大了,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关系,是摆在管理当局面前的严肃课题。对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1999年5月联合下发了《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办发[1999]20号),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

2.是企业领导干部考核制度的一项重要环节。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考核一位领导干部是否称职胜任,应观念上和制度上彻底改变。经济责任审计是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通过对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作出重大决策情况、执行财经法规情况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的审查,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优劣,这样做的好处:一是通过考核领导干部任期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可以用准确的数字和事实全面考评第一管理者,避免凭个人印象和关系用人,使干部考核工作建立在客观实际基础上,经济责任审计成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二是通过审计,对加强管理者的约束,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也使离任者与接任者划清经济责任,使接任者全面了解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状况和经营结果,以便尽快进入角色;三是通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议,把任职真实情况反映出来,为干部管理部门正确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有利于优胜劣汰,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避免无为者继续留任,为国家造成更大的损失。

3.有利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实际上等于考核了整个企业的主要工作,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检查、总结、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进而检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对生产经营的薄弱环节寻求解决办法,总结经验教训,改进企业管理,提高效益。如在对某单位任职期中审计时,发现材料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一个工区一次购料全部列销,未实行分库管理,造成材料消耗失控,对此我们在查处问题的同时,还帮助单位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材料管理制度,受到被审计单位及领导人员的一认同。

总之,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清任职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审计人员才能增强责任感,尽职尽责,客观公正地完成审计任务。被审计者才能自觉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并以此为动力,切实履行自己应承担的经济责任。

二、应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开展企业管理者经济责任审计,不光是审计部门的事,还需要得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为此,在实际工作中应理顺以下几个方面关系:

1.理顺审计部门和企业主管领导的关系。审计部门要经常向企业主管领导汇报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如实反映被审计的管理者的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为企业主管领导任用干部、了解生产以及有关重大经营决策当好参谋助手,取得领导的信任和支持。

2.理顺审计部门与组织人事等部门的关系。要做好这项工作,审计部门还必须加强与同级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协调。在接到组织人事部门的委托后,审计人员应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了解被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以便做好充分准备,对一些有争议的单位,可邀请组织人事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及纪检(监察)部门予以配合,审计后相互通报情况,从而对被审计领导人员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3.理顺与被审计者、被审计单位的关系。企业的管理者是被审计的对象,要消除他们的顾虑和对立情绪,审计部门要本着“一审二帮三促进”的精神,把审计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放在帮和促上,使被审计者、被审计单位认识到,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决不仅仅是查处问题,撤掉几个不称职的干部,而是要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帮助人们转变观念,取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以便审计部门顺利开展此项工作。

三、其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意义重大,要严格掌握政策界限,讲究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经过近些年的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还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为充分体现“一审二帮三促进”的精神,建议在第一管理者任职期中开展审计工作,避免任期届满或离任时“秋后算账”。现实中各企业通常做法是先离任后审计,这样做的弊端是,对于任职时间较长的经济责任审计,一是审计工作量大,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对管理者全面审计评价,不一定能够客观公正反映实际情况,往往形成走过场,不利于维护审计的严肃性;二是离任后审计,往往形成问题已既成事实和长期过多的积累,不利于单位及时进行整改和纠正,有悖于内部审计的规范管理宗旨。建议在日常工作中与其他审计项目结合进行,定期开展任职期中审计,形成制度,发便于更好开展此项工作。

2.要注意掌握政策界限。对经济体制改革转型中出现的问题要做具体分析,不要轻易下结论,要考虑变化了的新情况,要以是否促进企业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环境为标准,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对第一管理者做评价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注意分清是现任领导责任还是前任领导责任界限。对上级部门要求办的事情、企业内部部门违纪行为,要区别情况,由当事人负责;对具体违纪违规问题,要分清企业领导人员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领导责任与管理责任的界限,是人为故意还是工作中失误,不应把一切问题都归到管理者上,要分清具体问题实际情况,持慎重态度,客观评价。

3.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方法。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广、工作量大、时间性强、审计人员少等特点,审计内容不易太广,重点应放在任期经济责任目标是否实现;财务收支、盈亏等主要经济指标是否真实、合规合法;国有资产是否完整、保值增值;各项基金、税费是否足额计提上缴;各项政策法规、财经纪律是否贯彻执行;是否存在、以及造成的损失浪费等。在审计方法上,采用查账、调查、分析相结合形式,防止主观意断,靠经验推理下结论,要以准确的数据和事实为依据,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4.审计人员要在实践中学习,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审计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不一定掌握各行业经营管理活动,需要不断积累、丰富、更新知识面,对一些弄不清、叫不准的问题不要随意下结论,审计报告要征求被审计者、被审计单位意见。审计人员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不断提高审计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真正肩负起这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专业要求高的审计责任,完成好企业管理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重点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自此,经济责任审计已进入全面深化发展阶段,需要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按照制度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并注意处理好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完成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篇7

   此,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已成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过实践和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度日臻完善,审计方法逐步改进,有效发挥了审计监督作用。但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亟待我们加以研究解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项目计划安排缺乏科学性。审计部门每年接受委托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多,而且任务过于集中,随意性大;项目计划中离任审计多,任中审计所占比例小,达不到规定的比例要求;审计计划安排时间比较迟,一般都在正常项目安排好之后,审计部门比较被动。尤其是对离任审计项目的安排,先离后审,有的离任半年或1年以后才安排审计,使审计变成了形式。

   (二)审计内容不够全面。一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或者绩效审计,是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事项进行的审计,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审计。由于审计人员的惯性思维,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把握不到位,仍然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缺乏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全面审计。

   (三)审计成果运用体现不充分。经济责任审计委托部门虽重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安排,但对审计成果的运用体现不充分,很难用在干部的任免和管理监督上;而且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必须运用审计结果。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直接影响到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工作的积极性。

   (四)审计评价过于宽泛。目前,在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审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经济责任的主体界定不准、界定不清或界定模糊,影响到影响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客观评价。如在实际审计过程中除规定的直接责任外,只要是所管辖范围内的部门或单位出了问题,都笼统定性为主管责任,过于模糊,造成主管责任等同于没有责任。有的评价超出审计范围,对一些与审计事项不相关的业绩加以确认,与经济责任不相关的责任也加以界定;有的审计评价往往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对单位不直接对责任人,而且评价内容过多,造成评价目的不明确。特别是对领导干部廉政情况的评价很难,难在审计不作出评价不行,因为领导干部关注这样一个评价结果。如果要审计部门作出评价,因目前审计手段有限,领导干部廉政情况仅靠审计部门难以发现,加大了审计评价风险。

   (五)审计责任难以界定。2010年中办国办关于经济责任审计新《规定》将领导干部责任划分为三种,即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并明确了责任划分的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面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复杂性,没有统一模式,界定三个责任往往是统而概之,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特别是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同步审计,有关市县长书记经济责任中的领导责任、主管责任、直接责任具体怎么界定及如何取证难度大。

   (六)审计方法还有待改进。长期以来,经济责任审计采用的技术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层面。特别是大多数审计人员往往还是习惯于审查财务账册、凭证,不善于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不善于对内控制度进行测评,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不善于运用抽样审计的方法,以提高审计效率。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运用还不够广泛。

   二、对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和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认真思考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一)增强审计计划科学性。做好计划工作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前提。面对众多的审计对象需要审计,而审计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应该审计的领导干部都审计了。在当前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如何制定计划,如何做到审计突出重点,加大任中审计的比例,这确实是我们需要很好的考虑和研究解决的问题。《审计法》明确规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由组织部委托进行。因此,针对目前计划中出现的问题,每年年底,审计部门要在充分做好调查的基础上,提前走访组织部、纪委及其他相关部门,及时沟通情况,为增强计划的科学性做好基础工作。要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工作协调,使审计计划安排能考虑到审计部门力量和审计情况,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审计部门在项目安排上坚持全局一盘棋的思想,把组织部委托的项目与本部门

   的项目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审计。

   (二)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扩大和深化审计内容是提高面效的关健。开展审计,要在深化内容上下功夫。一般审计多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关注单位财政经费使用中有没有问题。而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是单纯地审计财政财务收支上的问题,作为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它所关注的问题更广泛、更深刻。依据新《规定)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通过审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来评价和鉴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主要内容包括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以及被审计领导干部对下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等。为此,为了更加全面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经济责任审计不能仅仅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具体事项,要更加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和效果。要实现由真实合规性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努力探索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路子。把绩效审计作为深化和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注意防范审计风险,一方面,审计部门要对审计内容查深查透,不留死角,提高审计质量;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审计内容不能什么都管,否则超出审计法所规定的职责范围,会带来审计机关无法承担的审计风险。

   (三)促进审计成果运用。充分运用审计成果,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为保障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2010年出台的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在两个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一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运用审计结果提出了要求,明确规定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二是对干部管理监督部门运用审计结果提出了要求,明确规定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为此,审计部门要提高审计质量,使审计成果有说服力,与党委政府、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相符。党委、政府可以通过参阅审计结果尤其是任中审计结果报告,能够及时掌握家底和整个经济工作的真实和运行情况,提高宏观决策的科学性。纪检监察机关可以通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及时发现和查处有严重违法和犯罪行为的案情以及潜在严重的经济问题,能为纪检监察机关提供案情侦破线索。在查办案件中,还可以根据审计机关提供的情况,直接运用审计结果查处。组织人事部门应把审计结果归入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与干部任前公示制度结合起来,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加强监督的参考依据,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情况,及时书面反馈给审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审计结果要进行全面分析,对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认真从管理、机制、体制和制度等方面分析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切实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审计结果公开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不仅把审计结果送给被审计人所在的单位以及相关的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甚至应该向社会公开。通过各部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使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得到充分体现。

   (四)把握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很关键的环节。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对象是领导干部,关系到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政策性非常强。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关注的主要有: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被审计部门和责任人、社会公众。为此,要提高评价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新《规定》强调审计评价应当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下列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从业)规定情况等。为了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按照中办国办新《规定》,坚持三个原则,即:依法依规原则;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的原则。二是建立统一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应加强合作,构建科学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评价体系,确保审计评价的规范性和公正性。三是形成一整体操作性强、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既有利于形成口径一致、可比的审计结果,又有利于具体审计实践的灵活掌握和运用。审计评价准确与

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篇8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思考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形式,是党和政府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经济责任审计进入了一个新的提高和发展阶段。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特别是修订后的审计法、2010年中办、国办颁布的经济责任审计新规定的出台,经济责任审计面临新的形势和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已成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过实践和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度日臻完善,审计方法逐步改进,有效发挥了审计监督作用。但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亟待我们加以研究解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项目计划安排缺乏科学性。审计部门每年接受委托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多,而且任务过于集中,随意性大;项目计划中离任审计多,任中审计所占比例小,达不到规定的比例要求;审计计划安排时间比较迟,一般都在正常项目安排好之后,审计部门比较被动。尤其是对离任审计项目的安排,先离后审,有的离任半年或1年以后才安排审计,使审计变成了形式。

(二)审计内容不够全面。一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或者绩效审计,是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事项进行的审计,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审计。由于审计人员的惯性思维,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把握不到位,仍然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缺乏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全面审计。

(三)审计成果运用体现不充分。经济责任审计委托部门虽重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安排,但对审计成果的运用体现不充分,很难用在干部的任免和管理监督上;而且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必须运用审计结果。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直接影响到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工作的积极性。

(四)审计评价过于宽泛。目前,在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审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经济责任的主体界定不准、界定不清或界定模糊,影响到影响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客观评价。如在实际审计过程中除规定的直接责任外,只要是所管辖范围内的部门或单位出了问题,都笼统定性为主管责任,过于模糊,造成主管责任等同于没有责任。有的评价超出审计范围,对一些与审计事项不相关的业绩加以确认,与经济责任不相关的责任也加以界定;有的审计评价往往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对单位不直接对责任人,而且评价内容过多,造成评价目的不明确。特别是对领导干部廉政情况的评价很难,难在审计不作出评价不行,因为领导干部关注这样一个评价结果。如果要审计部门作出评价,因目前审计手段有限,领导干部廉政情况仅靠审计部门难以发现,加大了审计评价风险。

(五)审计责任难以界定。2010年中办国办关于经济责任审计新《规定》将领导干部责任划分为三种,即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并明确了责任划分的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面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复杂性,没有统一模式,界定三个责任往往是统而概之,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特别是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同步审计,有关市县长书记经济责任中的领导责任、主管责任、直接责任具体怎么界定及如何取证难度大。

(六)审计方法还有待改进。长期以来,经济责任审计采用的技术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层面。特别是大多数审计人员往往还是习惯于审查财务账册、凭证,不善于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不善于对内控制度进行测评,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不善于运用抽样审计的方法,以提高审计效率。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运用还不够广泛。

二、对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和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认真思考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一)增强审计计划科学性。做好计划工作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前提。面对众多的审计对象需要审计,而审计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应该审计的领导干部都审计了。在当前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如何制定计划,如何做到审计突出重点,加大任中审计的比例,这确实是我们需要很好的考虑和研究解决的问题。《审计法》明确规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由组织部委托进行。因此,针对目前计划中出现的问题,每年年底,审计部门要在充分做好调查的基础上,提前走访组织部、纪委及其他相关部门,及时沟通情况,为增强计划的科学性做好基础工作。要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工作协调,使审计计划安排能考虑到审计部门力量和审计情况,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审计部门在项目安排上坚持全局一盘棋的思想,把组织部委托的项目与本部门的项目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审计。

(二)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扩大和深化审计内容是提高面效的关健。开展审计,要在深化内容上下功夫。一般审计多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关注单位财政经费使用中有没有问题。而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是单纯地审计财政财务收支上的问题,作为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它所关注的问题更广泛、更深刻。依据新《规定)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通过审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来评价和鉴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主要内容包括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以及被审计领导干部对下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等。为此,为了更加全面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经济责任审计不能仅仅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具体事项,要更加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和效果。要实现由真实合规性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努力探索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路子。把绩效审计作为深化和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注意防范审计风险,一方面,审计部门要对审计内容查深查透,不留死角,提高审计质量;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审计内容不能什么都管,否则超出审计法所规定的职责范围,会带来审计机关无法承担的审计风险。

(三)促进审计成果运用。充分运用审计成果,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为保障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2010年出台的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在两个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一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运用审计结果提出了要求,明确规定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二是对干部管理监督部门运用审计结果提出了要求,明确规定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为此,审计部门要提高审计质量,使审计成果有说服力,与党委政府、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相符。党委、政府可以通过参阅审计结果尤其是任中审计结果报告,能够及时掌握家底和整个经济工作的真实和运行情况,提高宏观决策的科学性。纪检监察机关可以通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及时发现和查处有严重违法和犯罪行为的案情以及潜在严重的经济问题,能为纪检监察机关提供案情侦破线索。在查办案件中,还可以根据审计机关提供的情况,直接运用审计结果查处。组织人事部门应把审计结果归入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与干部任前公示制度结合起来,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加强监督的参考依据,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情况,及时书面反馈给审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审计结果要进行全面分析,对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认真从管理、机制、体制和制度等方面分析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切实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审计结果公开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不仅把审计结果送给被审计人所在的单位以及相关的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甚至应该向社会公开。通过各部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使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得到充分体现。

(四)把握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很关键的环节。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对象是领导干部,关系到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政策性非常强。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关注的主要有: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被审计部门和责任人、社会公众。为此,要提高评价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新《规定》强调审计评价应当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下列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从业)规定情况等。为了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按照中办国办新《规定》,坚持三个原则,即:依法依规原则;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的原则。二是建立统一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应加强合作,构建科学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评价体系,确保审计评价的规范性和公正性。三是形成一整体操作性强、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既有利于形成口径一致、可比的审计结果,又有利于具体审计实践的灵活掌握和运用。审计评价准确与否,还要能经得起历史的验证,能得到群众的认可。

(五)准确界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界定是在审计的基础上,就审计事项决定被审计对象应负的责任及其性质。新《规定》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审计机关区别不同情况,依法依规对其作出责任界定。为此,对经济责任界定,必须做到五个注重:一是注重坚持实事求是、权责相符的原则。对书记和政府主要领导必须同步审计,这是新规定的要求,审计中要更加关注书记的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从而科学划分双方责任。比如:对经过党委会讨论的事情,归为书记的责任;对经过政府常务会讨论的事情归为省长、市长的责任,根据领导干部拥有的权力与实际的责任是否相对应,客观地界定党政领导的责任。二是注重调查分析,根据相关责任人的参与情况和所起的作用,分清党委政府、政府与部门、集体与个人的责任。三是注重责任取证,准确界定责任。不能仅从会计报表、账册和凭证中取证,还要探索从谈话记录、多方查询、查阅文件、报告、会议纪要等获取证据,确保责任证据真实、充分。四是注重与被审计对象的沟通。在审计的全过程都要保持与被审计单位各层次人员的沟通交流,发现问题要及时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全面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为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和责任界定打好基础。五是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是党政领导干部,审计人员要站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这对审计干部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审计干部不仅要精通审计业务知识,而且要增强综合分析能力。审计机关要重视加强培训教育,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六)改进审计技术和方法。?作为审计工作重中之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当将提高工作效率作为今后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要提高工作效率,关键就是要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必须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和特点,综合运用内控测评、审计调查、统计抽样、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座谈访谈等方法,还要积极推进计算机审计,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全面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转变工作思路,更新审计理念,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充分利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的职能,促进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开展,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2010年颁布实施

2、审计署党组成员、总审计师孙宝厚《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解读2010年12月14日审计署网站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

3、李纯林《如何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中国审计2008年第7期

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篇9

——经审科XXX

《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颁发,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正确履行工作职责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领导干部廉政勤政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有效手段,也使国家审计进入了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下面结合我市经济责任审计现状,谈谈基层审计机关应如何强化领导干部任期经济审计,全面推进审计工作发展。一、近三年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基本概述

1、建立健全了相关机构和人员配置。中办、国办两个暂行规定下发后,我市市委、政府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一是根据中办、国办两个暂行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下发了《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意见》,就审计对象、立项依据、审计组织、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结果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要求:各工作部门要提高认识,主动支持、主动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审计部门要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二是建立和完善五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加强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领导,形成了五部门之间齐抓共管,分工负责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新局面。三是在当年机构改革中,在机构、人员普遍压缩的情况下,单列编制成立了经济责任审计股,同时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做到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

2、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做法

(1)精心安排,周密布署。在接受审计任务后,及时召开审计业务培训会,集中学习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和审计准则,提出任务,责任到人,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并明确分管领导深入一线指导审计。

(2)审计中必须做到四统一:一是全局统一调配审计力量,打破科股室布局,抽调全局业务骨干组成审计小组;二是统一审计总体方案,明确审计重点和内容以及完成时限,各审计小组据此根据各自项目特点,拟定相应的审计实施方案;三是统一审计见面会。统一召开由组织部门牵头,审计、纪委监察、被审计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及其中层以上干部参加的审计见面会,讲明审计的目的、意义,对被审计单位和审计组分别提出具体要求。以此扩大审计影响,确保审计的顺利实施和按时完成;四是各审计项目从准备阶段至报告统一完成时限,统一上报。审计完结后,由审计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五部门联系会议上及时统一通报各项目审计情况。

(3)主动汇报,密切配合。按照经济责任审计五部门联系会议制度的要求,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阶段基本告一段落后,审计主动与组织部、纪委联系,组织部门随即召开了审计部门审计结果通报专题汇报会议,各部门及时沟通,降低审计风险,使审计成果得到各方充分运用。

3、审计重点突出,审计内容规范

(1)财政财务收支情况

①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基本内容。主要以真实性为重点,把握三个关口或关键控制点,即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和决算的编制。

②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主要审查其来源是否合法,是否认真执行了“收支两条线”,有无隐瞒、拖欠、截留、坐支问题,是否严格按收支计划使用资金并纳入决算报表体系,有无损失和浪费等问题。

③往来账项的管理和清理情况。首先审查往来账项的真实性,要摸清往来账项所反映的实际内容,对于有问题甚至有个人行为的往来账项,要摸清其来龙去脉,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原因,落实经济责任。

④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即内部控制系统评审。通过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来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适当的程序,能够显著地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二是借助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结果,能够有效地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并促进其加以改进和完善。

⑤专项资金的管理及使用情况。主要审查是否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开支是否严格履行了审批程序,是否存在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的问题,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⑥资产管理情况。主要审查资产的日常管理是否到位,资产的产权关系是否明晰,资产的处置是否履行了相应的报批程序,是否存在因管理不严而造成人为丢失、毁损的情况,是否存在个人或小集体长期无偿占用国有资产的情况,资产的处置中是否因处置不当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的收益是否得以体现等。

(2)投资项目及重大经济决策事项

首先摸清投资的性质和种类,然后有重点地选择几个项目(好的和差的典型)有步骤地审计其可行性论证和立项情况,投资方案情况,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项目预决算情况,投资效益及效果情况。对重大经济决策事项的审计,首先摸清在领导干部任期内,都有哪些经济决策事项,选择重大的事项审查其决策的背景、决策的过程、决策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决策的效果情况。以此来确定和评价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

(3)行业经济指标或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把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考虑,首先选择一套能够科学反映经济成果的经济指标体系,通过审计或采集,进行量化的综合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再作出准确的定性结论。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选择使用那些最能综合地反映领导干部业绩的经济指标。对于部门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结合本部门的特点,围绕本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选择财政财务收支数额较大、运作时间较长、政策性较强的资金,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方法,收集数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汇总、整理、归纳和比较分析,以全面、准确的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或责任。

(4)领导者本人执行廉政纪律情况

通过对账务的审计,审查领导干部本人是否违规报销应由个人负担的各项费用,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为个人或小集体发放各种钱物的问题,甚至挪用、贪污公款的行为,是否存在个人长期无偿占用、甚至侵占公共财产的行为。

4、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的成效

20__年完成审计项目3个,查出违规违纪金额4370万元,处以罚款236万元,收缴违纪资金567万元;明确被审计人员应负领导责任1351.7万元,应负直接经济责任870万元;经济责任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基本形成了主动支持,主动要求,主动接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良好氛围。

20__年完成五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查出违规资金3453.26万元,明确被审计领导干部直接责任1212.69万元,明确领导责任2240.57万元,审计收缴违纪资金340.87万元,处以罚款240.85万元。领导部门听取了我局的专题汇报后,引起市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对个别被审计领导干部进行了诫免谈话;有关部门对审计查出的重大违规问题进行了深入查处,扩大了审计影响。

20__年实施完成五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共查出违规资金4690.71万元,明确领导主管责任1552.87万元,审计处以罚款208.60万元;审计提出建议意见120条,审计结果引起市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个别被审计领导干部受到了相应处分或是诫免谈话,在全市领导干部中反响较大。

通过审计,被审计领导干部在任期间,个人及其所在部门和单位廉洁从政、廉政勤政、依法行政得到加强和执行财经法规进一步规范:

一是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廉政勤政意识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经审计的党政领导干部,除个别领导干部存在违纪违规问题外,大部分领导干部未在账务上有违纪违规问题。

二是预算执行情况较好,基本能遵守相关的财经法规。所审计的乡镇和机关,年度决算基本控制在预算盘子内,基本达到了收支相抵,略有结余,各类专项资金基本做到了专款专用。

三是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会计资料基本真实,财务核算基本合规,审计未发现做假账、造假账和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的行为。

二、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工作的开展,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自身的一些特点,也使我们基层审计机关面临许多难题:

一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任务量和时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经常会遇到审计项目多、时间紧同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导致审计过多追求审计项目完成时效而忽视审计质量,致使一些应该深挖细查的重大问题没能及时延伸;二是由于审计对象的特殊性,使审计结果为上上下下所关注,给审计机关造成较大压力;三是由于缺乏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审计评价还存在一些随意性,使审计工作存在较大风险;四是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同审计工作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五是审计人员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性认识还不够。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层次高,原则性强,审计时间紧,工作任务重,审计方法就目前来说仍停留在就账论账审计上,因审计职能的限制,在审计中有关知情人不愿向审计提供有关情况,客观上造成审计存在较大风险。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审计风险意识,努力提高审计综合素质,严格执行审计质量控制,规避审计风险。

三、积极抓住机遇,全面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

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认真分析和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同时应积极抓住机遇,全面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

(1)既应通过领导的重视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又应通过宣传和解释工作使经济责任审计在领导心中有较为客观的定位。领导重视是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前提,审计机关自建立以来始终都在努力争取领导的重视,而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能够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纪检、组织等部门的关注是很难得的,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有了一个很好氛围,进而也给整个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较好的环境,因此我们应积极主动地用好这种推动力,并通过高质量的审计工作争取党委、政府在办公条件、机构编制、经费保障以及审计处理等方面给予更大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还应适时地、不断地向上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作好宣传和解释,一是要强调审计机关的职责范围,以免把纪检、监察、组织、、财政等部门的工作都归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当中。二是应强调审计手段的有限性,以免领导对审计工作期望值过高或提出力所不及的要求。同时还应强调审计力量的有限,以及在保证一定审计质量前提下审计工作所需的起码工作时间,以便于审计部门有计划地安排工作和降低审计风险。

(2)把其他审计项目内容同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充分利用被审计单位和领导重视审计的特点,提高查证效果。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评价领导的经济责任,被审计单位和领导格外重视和积极配合审计工作也就成了它的一大特点。这样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更灵活多样,涉及的资料面更广,延伸可以更深更细。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尽量把其他项目同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结合或揉在一起搞。既能减少多立项的工作量,又有助于提高查证效果。

(3)要进一步强化审计风险意识,努力提高审计综合素质,严格执行审计质量控制,认真把握审计评价准则,规避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篇10

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有利于全面评价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对党政一致性的工作目标实现情况进行的审计监督,尊重了党政工作发展具有内在联系性的客观事实。填补了对党委书记“上级监督不了、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漏洞。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有利于建立权责对等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对待一个问题,以其所负的各项经济责任为主线,对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评判。从最高决策权的党委去思考,从行政首长管理情况去分析,从职能部门和单位的实施情况去查找,有利于清晰界定责任,建立权责对等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质量。对党政领导干部审计情况实施分类动态管理,如对地方党政、法院、检察院主要领导干部,采取任中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其中,地方党政领导一方离任的,对离任领导进行审计,也可以同时对留任领导(任期三年以上的)进行任中审计。此举有利于加强审计管理,节约审计资源,提升审计质量、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

一、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法律依据与审计目标

2012年1月刘家义审计长在201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针对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时,强调提出了“要改进经济责任审计方式,逐步扩大党政领导干部同步审计”的要求。

(一)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法律依据。2010年10月12日,中办、国办颁布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两办《规定》),为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和保障。

1.必要性方面的法定条款:两办《规定》,不仅明确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同时在审计组织方式上规定“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需要,可以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进行任中审计,也可以在领导干部不再担任所任职务时进行离任审计”。以法定条款把审计对象和审计时机给予了明确。

2.可行性方面的法定条款:解读两办《规定》第十八条,在审计内容上应当关注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下列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法定条款中要求对决策和决策执行实施审计和审计评价。根据《中国共产党》,凡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党委在地区、单位、部门的重大经济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党委书记,就是要发挥党委在经济社会管理格局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规定,行政首长在党委领导下工作。我国行政体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重大事务在集体讨论基础上由行政首长定夺并承担相应责任。

3.可操作性方面的法定条款:两办《规定》对领导干部履行职务中存在问题应当承担的责任作出了明确的界定,指出审计机关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应当承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区别不同情况进行界定。两办《规定》还进一步明确了三种责任划分的标准和依据。在党政领导干部同步审计中,审计机关只要对决策和决策执行进行判断,就能做出审计评价,确认被审计责任人的相关责任;审计人员只要围绕决策和决策执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并以此为工作指南开展审计取证活动,就能实施经济责任同步审计。

(二)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审计目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是一项政策强、难度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这就对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近几年的审计实践证明,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应坚持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紧扣决策、执行、效果、廉政等重大事项开展。总体审计目标的确定可归结为:依法行政、尽职尽责、科学发展、保障民生。重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责任:

一是决策责任。通过对党政主要领导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重大经济决策的合法性、科学性、和效益性情况的审计,查政主要领导是否因违背民主科学决策程序和有关政策法规、盲目决策给国家的经济造成重大失误,给国有资产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等。

二是管理责任。决策做出之后,在决策执行环节出现的与重大经济决策出现偏差和背离所产生的问题,党委和行政首长负有领导责任。围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对财政财务收支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的真实、合法、效益,反映本地区、单位或部门的经济发展真实状况,保障国有资金使用的效益性。

三是廉政责任。通过对党政领导所在地区、单位、部门和本人遵守国家财经法纪情况的审计,揭示党政领导任期履行经济职责过程中是否存在严重违反国家财经法纪和廉政规定的问题,促进党政领导依法行政,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全面履行职责。

二、经济责任同步审计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中,不仅面临着任职时间不同步、经济责任划分难等问题,更面临着对一个地区、单位或部门决策和效能等方面的评价标准不明确导致评价难等问题。一是需协调审计计划。审计中经常出现书记与行政首长任职时间不同,离任时间不一致的问题。需要审计部门在年初制定计划时根据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的需要和审计力量等因素,与组织部等委托部门共同沟通,出具审计委托书,安排同步审计计划。二是责任划分难、评价难。首先,在目前的政治体制下,尚没有相关文件对党委和政府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很多情况下,行政首长兼任党委副书记,造成两者职责权限的界限不好划分,导致归责到位较难,全面、客观评价到位也很难。其次,书记与行政首长经济责任有重叠之处。党委书记和行政首长虽然在权责中存在差异,但作为一个地区、单位或部门的最高管理层,担负着本地区、单位或部门经济社会和事业发展的重任,因此一个地区、单位或部门的各项经济指标、经济业绩和上级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党委书记员和行政首长都负有责任。再次,被审计对象的主体特征存在差别。党委书记对经济事务管理的深度与广度因个人的施政风格不同而多种多样,党委书记与行政首长个人能力与性格差别也会影响职责权限的履行等等。

三、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对同一单位不同身份的主要领导干部同时进行审计的一种审计方式。在具体工作中,不仅要遵循经济责任审计的一般原则和《国家审计准则》中指导性条款外,还要体现同步审计的特点,把“同”与不“同”有效结合起来,在立项、方案、内容、评价、定责、报告等每个环节形成一个清晰的审计路径。

(一)审计计划管理体现同步性。经过相关程序批准后被纳入审计机关年度工作计划的经济责任审计,可作为一个审计项目立项,也可以作为两个项目进行立项。不论其中一位领导离任另一位在任,还是同时离任,只要用“任中”和“离任”区分,就可以采取“同步审”的方式。对任期不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两人共同担任本职务的年度进行审计。在组成审计组、召开进点会、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安排审计工作时间、民主测评及座谈会、审计档案归集等程序性的事项,可以同时履行,不需要在程序上重叠复制。审计通知书,根据立项的情况确立,以一个项目立项的,可以出一份通知书。以两个项目立项的出两份通知书,在内容上以明确“任中”还是“离任”。内容中要明确被审计人各自实际的任职时间。

(二)审前调查与审计方案理清职责。审前调查时,除了解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相关情况、内部控制及其执行、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情况外。同时要了解两位被审计人的相关职责范围,重点关注重大经济事项决策与执行过程;政策的贯彻、制定与落实过程;任期内党政工作目标与考核评价的要求,党政领导干部以往分别接受审计监督及整改情况;单位管理制度建立和监管等方面是否存在党政分工、相互制约、相互区别的情况等等。

(三)审计内容区分共性与个性。党委和行政工作重点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标都是促进本地区、单位或部门的经济社会和事业发展。党委书记与行政首长在重大经济、重大投资项目和重要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经济发展和事业发展的重大策略,重大举措,都必须经过党政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形成统一意见,做出最后决定。书记与行政首长各自代表党委和行政行施职权,其责任既各负其责,又相互联系。笔者认为,在审计内容上既要关注两者共同职责,也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各有侧重;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有的放矢。

1.共性审计内容。主要有:一是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工作部署情况;二是促进促进本地区、单位或部门的经济社会和事业发展情况,重点关注经济发展规模,资产积累水平、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情况;三是重大经济体制改革情况;四是民生改善及其他重要事项。

2.个性审计内容。

①党委书记重点审计内容,侧重于宏观经济战略与决策责任。一是经济事项决策情况。关注党委书记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情况,党委书记贯彻执行国家重要经济政策情况;党委书记在贯彻落实国家经济政策过程中对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情况。二是执行督察监管情况。关注党委书记对行政工作是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督查考评机制,对政策执行结果适时进行追踪反馈,是否建立针对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制度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包括重大事项议事规则建立执行和监督情况。在一个时期之内,党委书记对经济政策的实施有效性是否通过党委来督办;对实施结果是否通过党委进行评价,是否根据评价的结果,及时修正执行结果与目标之间出现的偏差等。三是决策结果与产生绩效情况。通过查验决策实施的结果,确认决策是否科学、是否有效。四是个人遵纪守法和廉政情况。

②行政首长重点审计内容,侧重于经济社会与事业发展过程中执行与管理责任。一党委重大经济决策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二是本地区、单位或部门经济社会和事业发展中具体问题的解决情况;三是任期内经济社会和事业发展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四是政府性资金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使用情况;五是职权内各项具体经济工作的决策及执行情况;六是个人遵纪守法和廉政情况等等。

(四)审计评价坚持权责对等性。总体原则:坚持权责一致,以责定评。经济责任同步审计评价,不仅要把握经济责任审计设立的一般原则,即以经济责任为主,突出重点,依据充分,可操作性强等,还要结合同步审计的特点,以职责权限为范围,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在科学地梳理双方的经济责任后,围绕经济责任的主线,对权力运行情况进行评价。正确界定领导干部的领导责任、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并始终坚持四个评价原则界定责任。

一是“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党委书记和行政领导没有争议,审计组也未掌握足够证据的通常情况下,凡书记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原则上纳入书记评价范围;凡行政首长范围内的事项,原则上纳入行政首长评价范围。如果发生的事既属于书记职责范围,也属于政府职责范围,审计评价中既纳入书记评价范围,也纳入行政首长评价范围。二是“谁主持谁负责”的原则。专题会议研究的事项,依照会议记录、会议记要等资料,谁主持会议,谁承担责任。三是“谁签批谁负责”的原则。对于没有上会研究,而是通过文件或批示形式决定的事项,依签发签批人确定责任。四是“谁决定谁负责”的原则。未经集体研究的事项,如果出现问题,就纳入决定者的责任评价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