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十篇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十篇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7:14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乡村振兴;三农问题;人力资源投资;社会主义矛盾

虽然已经步入了工业化阶段,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中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还是一个未来问题,更是新中国自成立到现在一直努力的目标。党的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可谓是顺势而为,“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能忽视农村、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忽视农民”[1]。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潜力得到了激发,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指日可待。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意义

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科教文化生活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实施乡村战略对于新农村建设意义非凡,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1.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举措党的十九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政府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背景和趋势提出的战略构想,对于当前解决主要矛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稳定,基本上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但是,人们的需要不再仅限于物质水平。对于处在农村地区的农民来讲,已经过了物质紧缺的时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需要已经由物质需要转换为对文化、生态、法治等方面的需要。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振兴乡村经济,更要振兴乡村文化、法治等,两者缺一不可。众所周知,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镇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农村发展速度,城乡之间存在的差距问题,加剧了社会矛盾,成为社会公平缺位的一种体现。我国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差距也较大。乡村战略的提出,对于振兴农村发展,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是无疑是一项重要措施。2.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必然要求召开后,各地积极响应和学习其精神,召开动员会、宣讲会、各级领导班子下乡调查等,为乡村振兴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党和政府之所以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振兴提高到战略层面,原因之一是乡村振兴关系我国农民的民生问题。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乡村稳定,国家才长治久安,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两个一百年”目标中,第一个“一百年”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正在处于全面建成社会的决胜时期,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近年来的夙愿。小康社会在于“全面”,不仅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农村的农民生活水平也到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我国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慢慢地步入小康生活水平,而农村农民生活水平离小康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举措,对于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二个“一百年”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村振兴战略促使我国农民过上幸福的日子,我们的国家经济更加强大,更加繁荣富强。也就说,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们一定要准确全面认清我国目前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只有这样,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以下从四个方面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阐述:1.资源富足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从总量来说是富足的,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巨大的耕地面积,需要较多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需要过着依靠土地吃饭的生活。一方面,虽然我国耕地面积较大,但农业人口较多。据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农村人口为5.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数量的42.65%。[3]由此人均耕地面积就少。人均耕地面积较少,意味着一定量的土地情况下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去从事农业生产,农村的劳动力就会出现闲置。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农业生产效率相比传统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较少的人就能办较多的事,这将一部分农民从土地解放出来。2.受教育程度较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从总量来说较为富足,但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国家统计局2016年的相关数据表明,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3.2%,初中文化程度占59.4%,高中文化程度占17%,大专及以上占9.4%。[4]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是衡量农村人力资源质量高低的一个标准。农村地处偏远地区,交通较为闭塞,尤其是生活在大山里的农村人口,一辈子几乎没有走出过大山。虽然偏远农村也有农村教师,往往这些教师自身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学识、见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一个先天性的因素影响着农村人力资源的受教育程度。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客观因素,即农村的生存环境与大城市相比是天壤之别,工资待遇也远远低于大城市的工资水平,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怀揣着去大城市的梦想,而不愿意留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农村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匮乏,即使有部分大学生励志扎根农村,这也仅是极少数,依然改变不了农村教育资源落后的现状。以上两方面的主客观因素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程度较低。3.农业生产技能缺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依靠人口取得的“红利”确实可观,人多力量大的观念深入人心。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依靠人口数量是无法获得经济飞跃发展的,必须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才能立足于经济发展的不败之地。截止今天,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受传统农业技术的深刻影响。一些农村依旧是粗放式的农业耕作方式,缺乏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技术。加之农村地区又缺乏农业技术培训类的学校,无法给农村人力资源一个良好的学习农生产技能环境。农村人的思想观念受到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他们送孩子读书就是为了高考,通过高考这条唯一的出路走出农村。对于辍学的孩子,家长并没有把他们送到职业技术类的学校接受教育。因此,农村人力资源接受的农业技能培训不足,农业生产技术得不到提高,进而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绊脚石。4.精神文化生活贫瘠我国农村劳动力不仅在教育、农业技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精神文化生活贫瘠。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农村,受传统封建思想观念影响根深蒂固,例如“养儿防老”“三纲五常”“封建礼教”等等,这些思想束缚着农村劳动力的思想。他们对于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优秀传统文化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甚至对于政府宣传的主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比较冷漠。再者,农民长期被土地束缚着,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物质条件去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共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低,没有专门为农民提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设施。而在城镇社区,有为居民提供娱乐、健身的活动城所。例如,居民跳广场舞的场地、健身活动室、各种文化艺术节活动等。农民除了在土地上劳动,没有条件享受到这样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劳动力精神文化生活贫瘠无可厚非。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投资的路径

1.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管理机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总量丰富,就必须要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只是在量占有优势,而在质上处于劣势。我国目前还未形成有效健全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农村人力资源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的管理机制处于缺位状态。只有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管理机制去,才能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开拓创新的观念、自身综合文化素质较高、有新能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力、特色农业能力等。新型农民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管理机制主要做到:一是政府要注重对农民的培养,培养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二是农民自身的角度,要鼓励农民树立把农业作为终身职业的信念,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农业继承人。培育新型农民不仅解决了农村中的土地由“谁来种”的问题,还能解决“如何种地”的技术问题。2.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国民大计在于教育,科教才能兴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抓起,其是造福后代的长远之计,对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质量具有推动作用。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是客观存在且棘手的现象,多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交错导致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政府、社会、个人等三个层面要积极合作、多重并举,大力发展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一是政府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力度,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在公共财政支出中逐步加大财政支出,支持农村基础教育的硬件设施建设。同时政府还应该设立基金会,针对一些因教育致贫的家庭,要给予助学金支持,让农村的孩子都有平等享受受教育的机会。二是企业不仅承担着经济发展的责任,还有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通过政府牵头,企业把投资转向民生这一块,投资农村基础教育,兴办学校,为农村基础教育贡献出自身的力量。三是作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立志到边远的地方去,立志到农村去,去支援农村的基础教育建设,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只有抓好教育工作,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才会有所提高,乡村振兴战略中教育才能振兴。3.加强农业相关技能培训目前,我国农业产品发展仍以中低端为主要趋势,大部分农村以粗放式的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农业耕作还未形成产业化、精细化的耕作方式。农民掌握的农业技能还是传统的耕作技能,缺乏现代的农业生产技能。简而言之,增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让农民掌握一计之长,对于提高劳动力生产要素意义非凡。首先,政府应作为投资主体,把投资相关农业技术类的学校提上日程,进行高校分类的改革,把农业类的学校与综合类的高效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凸显出农业类的学校的重要性。其次,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要重视农业的发展,不能把农民看作是一份代表身份低贱的职业,农业生产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农民同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角色,要把农业产品的种植从中低端向高端迈进。农村劳动力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以积极的热情投身到农业生产中,积极参加农业技能培训,进而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4.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国城乡之间的精神文化建设差距较大,尤其是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贫瘠。精神文化生活是衡量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只有拥有阳光的心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才能够更加反作用于农民积极进行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做到:第一,党和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意识形态力度,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风”和“家训”。要让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更加增强。同时,除了意识形态的宣扬和灌输外,还应该加大科学思想宣传,解放农村人的传统思想。农村中很多农民相信迷信,比如,通过占卜等来预测未来的事情,把希望寄托在祭拜神灵上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让农民相信通过勤劳可致富。第二,要加大农村娱乐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在农村兴建小型的广场,农民在闲暇时可以进行娱乐活动;兴建健身设施,为农民提供健身的场所。做到在农闲的时候,能够有时间和场地让农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乡村振兴关系着亿万农民的福祉,更是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性”。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人,其关键在于人才的振兴。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实施的质量。报告中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2]因此,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的开发,这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过程,要充分认识到其艰巨性,这样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8(1):6.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18).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篇2

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基础上,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离不开全面深入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做法,研究分析当前农村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谋划推进乡村振兴。

第一是目标衔接。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地发展也不平衡。刚脱贫出列的农村地区仍处在乡村振兴发育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些地区的乡村振兴阶段目标应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直接对接,引导合理预期,不应贪大求快。同时,脱贫攻坚工作在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积累了海量的、可靠的数据,要做好数据对接,整理好、利用好这些资源,服务于乡村振兴各方面的工作。

第二是政策衔接和产业衔接。“两不愁三保障”的相关政策和机制,不少都可以被吸纳到常态化的城乡社会救助政策和机制中去,各地的具体做法,可以与国家和地方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统一起来,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这有助于解决因病因灾返贫,巩固脱贫成果。从产业的角度,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经验,也是促进乡村发展的持续动力。实现乡村振兴,还应继续发展乡村产业,认真研究脱贫攻坚的产业项目,结合乡村振兴目标规划,能完善的完善,可扩大的扩大。同时,根据现实条件进行升级再造,继续激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乡村百姓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第三是工作机构衔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各级扶贫工作机构不能简单地撤销并转。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来看,乡村振兴不仅关系到农村农业工作,更直接关系到国内大循环的形成和良性运行。因为三产融合、产业升级的巨大空间在农村,巨大的市场腹地在农村。农村、农业、农民是国内大循环的基础,需要强有力的相关机构来指挥和协调。

第四是工作队伍对接。多年的脱贫攻坚工作,发现、锻炼、考验了一大批关心农村、奉献农村、与农村干部群众结下深厚情谊的机关干部。这是宝贵的资源,应该保护好、使用好。要关心培养这些干部,择优重用,建立稳定的保障、激励机制,让他们继续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需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乡村振兴要面对全体农村和农民,要提升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基层治理、改变乡风村貌,这就不仅要靠外部资源的投入,更要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农民组织起来的途径,注重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因此,最重要的对接,是要持续激发乡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乡村振兴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这四个方面的有效衔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思想。我们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把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奋力开启新时代汉源乡村振兴新征程。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篇3

同志们: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年初,中央、省里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今天召开本次会议,是为了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部署,把精神读透,把思路厘清,把方向找准,把底子打好,明确定位,清楚职责。走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是今后几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乡村振兴将战略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为我区的乡村振兴工作开个好头,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刚才,区委分管领导传达学习了上级文件精神,并对今后一个时期全区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工作布置的很详细、很具体、很有前瞻性,请大家务必要将文件精神细嚼慢咽,将交办工作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要站在新时代的高度,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

(一)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

党的以来,“三农”工作形势日新月异,惠农政策推陈出新,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战略的目标的重点难点和核心,认识到下一阶段农村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二要深刻领会这一战略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体要求做文章、下功夫;三要正确把握这一战略的基本原则,要始终坚持乡村振兴战略七个原则不动摇;四要时刻谨记这一战略的目标任务,严格按照部署要求,依照时间节点实现乡村振兴工作重大进展。

(二)牢固树立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局意识

我们必须清楚明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持久的重大工程,从区四套班子到基层党组织都要牢固树立好全局意识。一要牢固树立主体意识。各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要明确自己的站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实施这项工程的一份子,是实施战略的主人翁、工排头兵、开拓者;二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广大干部要以解决好“三农”问题为己任,撸起袖子,扑下身子,争做乡村振兴发展的领头羊;三要牢固树立紧迫意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刻不容缓,我们要保证不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不走神、不落后、不掉队,时刻谨记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三)紧密结合三农工作现状来实施战略

要紧密结合我区农村现状,以“决胜全面小康,打造大美xx”为目标,结合各项工作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实施战略规划。一要结合秀美乡村工作,集中打造一批具有xx特色的秀美乡村建设示范点;二要结合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利用在外客商资源优势高位推动乡贤文化;三要结合产业发展工作,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农村产业发展新思路;四要结合民生工作,持续完善社会保障措施助力民生事业,奋力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秀美、农民幸福的战略目标。

二、要坐在老百姓的角度,统筹抓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

乡村振兴的核心就是为了农民,针对农民问题,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农业人口市民化,为农民进城落户创造条件,通过减少农民数量富裕剩余农民;另一手抓留守农民的能力,通过政策的扶持、引导和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收入。要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体要求,多站在群众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走好五条路径。

(一)走好探索创新机制,政策扶持产业的路径

我区农村地域广、农村人口多,农村发展规模不一,发展形势良莠不齐。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发挥规划引领和服务导向作用,明确区域发展目标、方针和措施。一要加快壮大优势产业,要善于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大做文章,变特色优势为经济优势,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要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农物联网、智慧农业等新业态,逐步实现规模化、现代化、品牌化的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业与信息、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四要加大政策扶持产业发展的力度,多引导、多扶持、多鼓励,多一点惠民的政策,纵深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民放心,安心、舒心。

(二)走好打造秀美家园,创建卫生城镇的路径

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不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要合理利用乡村资源,以农田、山林、建筑、水域为看点,结合当地的宗祠文化、农耕文化、历史文化,着力打造一批具有xx特色的秀美乡村建设示范点,力争“一村一品”;二要长效管理国土资源,深入推动“一户一宅”制度,长效管理农民建房秩序;三要重点整治污染设施,对矿山、砂厂、养殖场、砖瓦窑场的整治整改,对农村工业污染保持“零容忍”;四要科学制定环卫规划,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的管理,建立起良好的环卫秩序,要以村民小组为单元,稳步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的管理,建立起良性的长效机制。

(三)走好推动移风易俗,传承优良家风的路径

要扎实做好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和摒弃陈规陋习的移风易俗工作,一要积极倡导和谐文明的生活生产理念,基层政府要有耐心、有信心、有决心,沉下心来做好农民的思想教育工作;二要通过乡贤带动,通过制定、执行乡规民约,由德高望重的乡贤去淳化、维系乡村礼俗,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三要通过宣扬和奖励“文明家庭”,以好家风汇聚成好的村风民约,逐步带动村民整体素质提升,不断厚积文明沃土。

(四)走好党建引领工作,干群同心共治的路径

乡村工作,需要依靠广大基层干部来抓,但更离不开村民的自我管理和自主治理。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科学高效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加大对青年农村干部的培养、选拔和重用,坚定乡村治理的领导力量;二要建立综合治理体系,从自主治理出发,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支撑,实现道德共建的乡村治理体系。三要探索创新治理模式,要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村两委+理事会”“村两委+乡贤会”等乡村治理新模式,形成治理有效的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文明新秩序。

(五)走好聚力脱贫攻坚,多谋致富举措的路径

要实现农民致富的目标,须一手抓农业人口市民化,为农民进城落户创造条件,通过减少农民数量富裕剩余农民;另一手抓留守农民的能力,通过政策的扶持、引导和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收入。一要安排一批就业岗位,有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二要开展一批技能教育,有心助力农民职业发展;三要落实一批保障措施,有效提供农村民生兜底服务;四要开辟一批造血资源,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抓手,从生态旅游、民俗文化、采摘农场、散养禽畜、无公害蔬菜等切入,切实助力农民增收创收。同时,要坚持打好脱贫攻坚战,不断优化十一大扶贫工程,关爱贫困人口的脱贫大计。

三、要以坚定扎实的力度,切实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效落实。

(一)强化组织保障,形成强大合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区、乡、村三级联动的战略工作小组,由党政主要负责人统一协调做好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保障;要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主观能动性,依照部门特征有序开展相应工作;要强化各级组织、各级单位的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工作信息的反馈与收集,及时调整、补充决策,进行查漏补缺。

(二)强化宣传动员,营造良好氛围

各单位要迅速召开工作动员部署会议,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文件及会议精神,层层抓好宣传动员。要制定详细规划,吃透文件精神,结合地方实情做好前期工作部署;要全面覆盖宣传,统筹传统媒体、新媒体、社会媒介等宣传载体,并结合上门入户宣传,做到辖区全覆盖、无盲区;要突出党员作用,要充分发动党员干部参与进来,引导他们成为实施战略的生力军。

(三)强化执纪问责,提供纪律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网络信息;建设;乡村振兴战略

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来说,网络信息建设十分重要,具有外在性、多元性、价值性、风险性、互动性、广泛性以及共享性等特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网络信息建设可符合其多项要求。互联网技术的多样化功能可以充实村民生活与生态宜居,还可对乡村产业的兴旺发达贡献力量。现如今,我国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前景十分良好,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规划不完善、硬件设施较为落后、运行机制不健全以及供需不对应等现象。因此要想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快速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首先应强化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人才团队,构建完善的乡村网络服务系统,其次应争取社会企业与地方政府财税政策的支持,提高资金投入的占比。第三应强化乡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网络信息服务系统进行完善。随后应完善规划设计工作,从而对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如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引导。

1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现状

1.1农业信息化发展态势良好

近年来,在我国相关政策的引导与促进下,我国乡村网络信息发展速度开始提高,逐渐促进了乡村农产品的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土地面积较大,因此导致各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基础存在一定差异,使得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农业信息化较为发达的区域其网络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网络信息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农业信息化较为落后的地区,其网络信息建设水平较差,无法起到应有贡献。因此,从总体乡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来看,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信息化服务水平以及农业信息化发展速度水平不高。

1.2对网络信息要求趋于理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使得网络信息技术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农产品以及乡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网络信息建设的作用逐渐增加,大多数乡村农户开始主动追求网络信息服务。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困境进行了缓解与解决,在网络信息服务质量较高以及发展水平较好的区域,农户可以十分便捷的使用网络信息设施、手段以及平台,大多数服务平台使用手机以及电脑便可以登入,使得农村电子商务以及电子政务的服务体系愈加完善,并更加周到与精细。

1.3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差

通常来讲,网络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网络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首先体现在乡村基层网络信息服务站较为落后,设施存在不健全的情况,并且存在网络设备缺少的情况,同时网页、宽带、场所、人员等配备严重不足。其次是网络信息建设覆盖面不广,导致互联网服务体系的建设不全面。其次是各个区域之间的网络没有进行接通。这些情况都与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以及规划具有较大关系。

2乡村网络信息建设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2.1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工作

实现数字化乡村战略是我国当前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方向的主要要求。因此需要较为完善的保障措施、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以及重点建设来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与此同时,需要各级政府进行协调,完成顶层设计以及底层设计的规划工作。在开展规划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不仅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还应针对不同区域的相关特点进行本地化改进与创新,从而把控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的整体方向。

2.2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

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想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首先应强化乡村地区宽带网络的覆盖范围,针对不同区域乡村的相关特性开发具有区域特征的服务平台、应用、产品以及信息技术。其次是对网络服务平台进行建造,其公共数据平台应包含服务层、应用层以及数据层。第三是构建规范统一的数据信息共享集中库以及集中平台,对现有的多个农村部门服务平台进行完善与改进。第四应对现有的乡村信息服务管理方式进行完善,不不同类型的乡村信息服务系统进行规范与统一,构建统一的乡村农业综合信息管理网络,对专业化的信息服务进行鼓励,提高农业资源数据信息的利用率,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良的服务。

2.3建设乡村战略人才队伍

对于乡村网络信息建设来说,人才质量以及人才数量将对其建设质量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实施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都需要多样化人才的参与,不仅需要顶层的设计规划人才,还需要中层人才实施衔接工作,也需要基层公共服务人才完成落实工作,更需要网络信息实施建设维护方面的人才,因此相关政府与部门应使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对乡村基层人才进行运用、培养与吸引。首先,应构建专业的网络信息建设人才团队,团队内部应包含技术人才、生产经营主体、区域性行业专家以及各类生产经营主体领导等。其次应对乡村现有的网络信息公共服务人员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对其网络信息服务质量以及服务能力进行提高。第三是对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大学生志愿者以及大学生村干部进行吸引,使其参与到乡村基层服务中。最后是对乡村网络信息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进行保障,确保其福利待遇保持在平均水平之上。

3结语

当前城镇居民消费发展进程先于农村居民,在旅游、文化以及网络信息等时尚消费方面也在不断发展。随着网络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信息化服务可以强化政府职能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带动龙头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他社会服务组织的合作形态随着演变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需要网络信息为农户实时市场供求信息,强化信息也分析判断、预警等方面的作用,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信息指导服务,以及在科研教育方面也起到强化促进的良好效果。

献参考文献

[1]李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8.

[2]仇学琴.云南省乡村旅游信息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8):157-161.

[3]张成林.信息化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主要以J镇农村社区为考察个案[D].江苏:苏州大学,2012.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1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意义

1?1是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不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推动下,我国城乡分化,农村发展分化,现阶段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乡发展失衡与农村发展失衡,最大的不充分则是三农发展不充分,即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民群体综合素质水平等方面的不充分。就决胜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等一系列矛盾的深化解决,急需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1?2是解决市场经济体系运行深层矛盾的重要抓手

在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趋势下,应充分考虑市场体制运行中所包含的生产过剩矛盾与经济危机等,需进一步扩大稀缺资源配置的范围。实施国内外两手抓,不仅要构建对外开放经济新格局,即基于一带一路建设强化创新能力实现开放合作,扩展对外贸易,培养新业态新模式,实施高水平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在此基础上,还需要针对内部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以此形成侧重点不同,且优势互补的长期经济稳定发展战略格局。而在国际形势越来越多元化的状况下,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更具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

1?3是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农村实现了良好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也获得较好成果,粮食与农产品之间的供需关系发生了巨大转变,大规模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开始不断增长,脱贫攻坚实现了突破性发展,农村也实现了深化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促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未来发展而言,在经济发展推动下,城乡居民收入逐渐增长,人们对于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依旧充满期许。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与国家战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具体目标,健全相关制度,做好基础建设,不仅满足了新时期城乡居民的发展期待,还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3~4]。

2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2?1劳动力相对不足

我国大多数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再加上身体素质良好的青年开始流向城市务工,使得留守农村的大部分都是幼儿与老人。这些人的文化水平更加偏低,存在浓厚的小农经济意识,而农业技术能力明显较差,不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技术素养都严重欠缺,从而导致农业先进技术的有效应用备受阻碍。而且,多数经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都保持着留在城市的强烈意愿,对农村发展信心不足。

2?2城乡二元结构依旧存在

由于以前长时间的城乡二元结构政策,导致农业发展不足。虽然改革开放政策逐渐拆分了城市与农村的要素流动机制,但是在利益影响下,主要还是农村流向城市,使得农村要素更加枯竭,从而衍生乡村捉襟见肘的不良状况。农村与农民发展水平较差,是造成城乡不平衡的关键性要素。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农业发展,是顺应报告指出的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要求[5]。

2?3农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需求相脱节

农业生产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要求不相符,难以适应大众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其一,粮食生产存在一定的阶段性与结构性过剩局面。其二,农产品质量较差,无公害产品生产与检测尚未实现全方位覆盖,而且无公害产品需要实现向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转变。其三,农产品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涨幅太大、太快,直接对中低收入阶层日常消费造成了严重影响[6]。

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3?1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其一,提高农业质量水平与经济效益。想要推动农村农业发展模式实现转变,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把提高农业经济水平,为农村带来良好经济效益放在关键位置。在经济全球化视域下,农产品出口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产品质量问题,所以,必须适时转变农村发展方式,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其二,制定完善的土地保障机制。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浪费或者损毁现象比较严重,这就要求政府有效采取措施,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土地保障机制的宣传力度,并定期对农民进行保护土地教育培训,完善规章制度,以有效防止土地损坏现象发生,并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准则,积极进行造田,充分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实现农村经济协调发展[7]。

3?2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

首先,尽量选用优质品种。优质品种是农产品质量保障的重要基础。通过优质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其次,大力提倡精准农业。精准农业不仅可以保障农药与化肥等有机成分使用的准确性,还可以大大节约原料投入,有效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在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再次,有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了实现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应积极关注农产品附加值,传统农业农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粮食所占比重慢慢缩小,初级农产品已经难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逐渐转向期待深层加工生产,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8]。

3?3大力发展农村特色化农业

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经济学角度出发,品牌具有隐匿性综合效益,所以,农产品形成品牌特色,将会直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的关键在于农产品质量,在此基础上,还应具备自身的特色,因此,为了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应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积极实施品牌战略,走特色发展道路,以生成具有区域农村特色的农产品品牌,这样才能够为农民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3?4构建完善的生产要素流动机制

生产要素流动与农业市场经济活跃度密切相关,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为了保证农村生产要素正常流通,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生产效率与水平,构建完善的农业生产要素流通机制,优化人才、技术、资金等相关途径,构成完善的流通机制。强化农村经济活力,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指导,政府需进一步健全农业生产与管理制度,强化土地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农业生产投入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同时还需重视人才培养,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从而为农业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素流通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9]。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篇6

大家下午好!

为期一个月准备,遵义市新蒲新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揭牌仪式暨开班典礼今天顺利举行。首先,我代表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向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的遵义市新蒲新区表示衷心地感谢!对在百忙中出席培训开班仪式的曹继才书记表示衷心地感谢!也向全体学员参与本次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同学表示热烈地祝贺!

党的报告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站在时代的新高度,把握新时代现代化强国战略布局。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且排在七个重大战略第四位。表明乡村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我院作遵义市新蒲新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那么培训主要以学习和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为核心,开设了理论与现场观摩教学,在培训中我们将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学院高度重视,精心策划部署。我们学院与区委组织部就培训的内容、时间、形式、师资和学员食宿安排等方面多次进行沟通联系,做了认真研究和安排。在开班后,学院将派教学班主任全程跟班指导,确保全体学员学习顺利,教师圆满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

二是培训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在理论授课方面,学院将安排资深专家教授结合我们当地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新形势,开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精准扶贫、乡村旅游等多个专题讲座,内容既丰富,又具有很强的适用性、针对性、系统性、启发性,将会使大家耳目一新、视野开阔,理念上受到了冲击,知识上得到了充实和更新。现场教学将会安排各位同学到我市具有代表性的创业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美丽乡村示范村等实地感受。

三是管理严格,浓厚学风。学院高度重视此次培训,将严格按照学习考勤等相关制度执行。开班后,带班老师本着“严要求、重管理、求实效”的标准,通过学习相关乡村振兴课程,使我们即将走向乡村振兴道路的同学们真正学到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大家要把这次培训既当成是一次学习机会,同时也是对自身思想作风、组织纪律、党性观念的锻炼和考验。学习期间,请同学们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切实做到了学有所获;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组织领导,尊敬师长,同时要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刻苦的学习精神。每位同学都要身体力行,从严要求,维护了学校形象,展现了我校良好作风。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

党的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乡村振兴战略关系着国计民生,更是农业经济面临的难逢机遇。一直以来,“三农”问题都是党和国家关注的核心,在农业经济管理中,要以质量为前提,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在新目标与新任务的指导下,农业经济管理需要加强各方面的管控,坚持农业优先发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只有以质量为前提寻求新的解决思路,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才会转化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实现城乡均衡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遵循绿色发展理念,融合培育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平稳完善转变经营机制。

二、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一)信息化技术投入成本高许多农村经济组织对于网络技术的理解缺乏深度,同时受政府的投入不足的影响,导致很多地区现代化的设备以及技术严重不足,为此覆盖率较低。此外受定期维护和时效性的制约,信息化管理内容资源开发能力不强。

(二)农业经济信息与需求差异性显著由于农民群体信息化意识薄弱,农业经济信息的渗透和拓展缺少综合性分析,不对等的信息服务,难以满足区域化的发展需求。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只有加强综合性分析,逐步缩减农业经济信息与需求差异性,才会提升信息化管理质量。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队伍执行能力不足农村经济文化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结构不合理,基础工作执行能力较低,经济信息缺少有效性,不利于农业信息的共享,没有实现充分利用经济信息化管理,缺乏有效的整合。尤其是受农业信息化建设队伍执行能力不足的影响,信息化科技方面创新机制屡屡受阻,信息应用水平很难提升。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农产品和工业的关联对于农村经济而言,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信息化教育,通过引进加工厂商,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打造营销农业信息一体化,提供一些实践机会,提高农产品市场价值,进行信息化教育与培训保证农民收益,凸显农业经济信息的优势及意义。

(二)适当整合信息资源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发展多条销售渠道,让农业信息实现共享,加速农村经济增长,创新并完善经济管理机制,转变传统管理模式执行制度规划,加强现代信息化增长状态,借助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提高建设效率及质量,力争经济管理与时俱进,吸引更多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加人平台创建与开发。

(三)健全信息化基础设施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要完善相关设备,应用成熟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科学的农业指导,提升农业信息化的投资比重,推广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健全信息化基础设施,注重专业技术信息化意识的培养,适应农村建设需要,优化资金监管体系,促进信息化发展处理尽快发挥实效。

(四)加大农业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工作原则,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多元化的信息化技术,在原有优势不变的基础上不断朝着产业化趋势发展,积极对其进行创新建立特色产业园,完善原料生产、生物工程、种植等优惠政策,形成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实现农业生产与管理信息化技术研发的有机互补。总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为农业经济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水平滞后、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等诸多弊病,为此要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结合,实施先进的经济管理体系,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全体农民综合素质,寻找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积极探索调整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明确制定应对措施,从各方面入手促进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实现农业经济管理效率的同步协调。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篇8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力资源回流的效益分析

(一)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等政策的颁布实施,各级地方政府持续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和政策措施,推动各类人力资源持续回流。乡村振兴深度实施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持续加大三农领域的资源倾斜、政策扶持和税收优惠力度等。农业经济业态创新多元化,农业经济形式持续增多,农村市场稳步扩大。不少地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农民工、农村籍大中专毕业生等回流现象。通常情况下这类人力资源回流属于“主动回流”。湖北省仙桃市被调查农民工的51.6%认为,“外出务工能够见见世面,开开眼界,豁出去闯一闯,今后回老家了也可以凭借多年的资本和经验赚点钱,找个好工作或办个厂子。”他们希望在赚钱的同时习得更多技能、知识和本领,期待对自身能力进行投资。他们回流到农村后,利用所掌握的数字科技、生产技术、管理能力和先进设备等,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逐步振兴提供一定的人力资源支持。

(二)增强农村发展能力

国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实施的过程中,得益于国家的优惠支持政策、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不断提升。从农村人力资源回流的整体情况来看,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农民工回流,当然最受人期待的当属农业科技人员、农村籍大中专毕业生回流,他们也是我国未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力量。河南省沈丘县回流的优质农村人力资源积极开展农村电商、物流运输、现代农业经营、乡村旅游开发、标准化养殖种植(三品一标产品等)、乡镇企业经营管理等领域,服务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他们的回流能够为乡村振兴带来更多先进的经验、技术、理念和资金。这些积极资源可以推动大产业与小农户、大市场和小生产的有效对接,从第一产业延伸到二、三产业,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进而促进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农村人力资源回流的不断增加,为农村提供更多人、人才,助力三农困局地化解。尽管农村人力资源回流会在多大程度上赋能农村发展,然而他们推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却是毫无疑问的。

安徽的相关调研数据表明,部分农村回流者带领当地一些村民开办各种小加工厂,经营养殖业、种植业等。与此同时,这些回流者还带来了关于网络营销、民主法治、个体价值实现等多个方面的理念,推动农民综合素养的提升,影响着周围村民的言行举止。部分主动回流的农村人力资源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城市发展、就业和生活,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人力条件,有着改变乡村面貌的较强动机、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等。再加上他们适时而动,较好地抓住乡村的各种特色文化民俗、风景名胜古迹、土特产、矿产资源等,充分利用村庄在广阔的乡村社会大展身手,促进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影响农村人力资源回流的若干因素

(一)受到知识技能掣肘

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带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循序渐进地演变成了集约型产业,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劳动力逐步回流到中西部区域,农民工整体上主动回流的趋势基本形成。首先,他们受到自身知识文化程度和自身经历阅历、生长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出现了就业选项单一,从事复杂性劳动的能力不足。其次,部分回流者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存在较强的攀比心理。通常情况下他们仅仅是农村的“化妆品”。比如,山东省菏泽地区回流的部分农村人力资源,未能充分地改进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开展农业经营种植养殖活动等方面,而是主要用来购置汽车、楼房、婚丧嫁娶等。再次,受到我国沿海地区不断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影响,不少农民工因为缺乏较强的适应能力、知识技能学习能力或文化教育程度等,属于“被城市挤压出来的”劳动者,从事行业的门槛低,存在较强的可替代性。就业形势稍微严峻时,这些农民工的流动性就会明显提高。

(二)人力资本回报较低

人力资本视角下,人力资源迁移是为实现生活环境更好、预期收益更高,人力资本增值保值的目标。农村人力资源回流的主要困境在于,缺乏充足的高品质人力资源回流。从农村走出来的部分优质劳动力通常会定居在城市,缺乏回流到农村的强烈。农村优质人力资源具备较高的人力资本能力和水平,所以具备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的充足能力。他们及其后代可以在城镇中获得更丰厚的工作收入、良好的生活保障和更大的就业平台,促进人力资本的增值保值,甚至实现代际延续。反过来看,这些优质人力资本回流到农村后,较低的公共医疗、教育水平却无法保障人力资本的增值保值,使其优秀的人力资本存量下降;遑论农村收入水平较低的尴尬状况和高水平人力资本之间的差距。而且,农村缺乏丰富而多元的就业资源,优质劳动力迁回农村会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境,很难将高水平人力资本的功能发挥出来。

农村人力资本缺乏充足的回报率,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优质人力资本向农村回流的意愿,因而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迁回困境。和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生活保障、工作条件、生活环境都处于较差态势,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本保障体系,《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从2010年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253元增加到15204元,但从2000年到2020年的乡城居民人均收入比却仅仅从1:2.79下降到1:2.66,农村、城镇居民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的差距始终超过2倍。

(三)人力资源回流意愿薄弱

行为科学理论指出,认识是行动的动力,思想为行为提供先导。人力资源是否愿意回流到农村,会受到主观发展意愿的强烈影响,关乎他们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过程中社会价值的发挥水平和实现程度。因此,把握农村人力资源回流意愿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服务和融入乡村振兴大局中去。

首先,当地乡村发展直接影响着农村人力资源的回归意愿,这是因为他们个人和所创办的各类机构和组织的发展,都要依赖相应的发展机遇、资源和平台。假如缺乏“大显身手”“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恰当的发展机会,优质的人力资源会更多地“安于现状”,而不会贸然回流到农村地区。加上第二条“人力资本回报较低”的问题,不少人力资源回流到农村寻求发展的动机和意愿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家庭现实状况会对农民工的发展意愿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家庭结构和乡土社会的特殊性,子女教育、照料祖辈、婚嫁等都是非常关键的家庭生命周期结点,都会影响农村人力资源的回流状况。回流的农村人力资源如果不能妥善安排家庭生命周期的特定事件(家庭经济状况)或阶段,不得不把养家糊口、安身立命当作最简单的诉求,遑论职业发展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发挥。

再次,个体价值取向会影响其发展意愿的强弱。文化价值取向同样会对其反哺家乡、叶落归根的意愿产生影响。他们自身的文化价值取向促使他们投身于乡村发展,无论是为光耀门楣抑或还是造福桑梓。与此同时,他们也会主观判断自我的人力资本、能力素质等,倘若认为自我人力资本不能匹配某些职业机遇、发展平台或岗位等,或农村发展的时机、环境和条件等不足时,自我发展、回报社会的意愿很可能会取消。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回流的对策

(一)增强知识技能培训

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政府部门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强化回流人力资源的知识技能培训,以校企办学、村企对接、产学研结合等多种方式,为本地各类企业提供服务。要有的放矢引导各类人力资源回流到农村。在坚定不移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上,以基础性、充足化的知识准备丰富农村劳动力的头脑,积极推动健康、技能、知识等多种人力资本要件的获得。并且将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和职业教育技能的习得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知识出本和受教育程度。应通过向农村地区倾斜更多的教育资源来提升教师质量,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和改善办学软硬件设施等。以中央和省科学有力的基础教育转移支付机制,增加农村基础教育领域的经费投入,有利于提升农民群众的整体教育质量。

要善于以农村回流人力资源现有的知识技能为支撑,针对性地发挥培训投资活动见效快、时间短的特点,使他们迅速掌握契合本地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比如,政府要为回流到农村的人力资源技能培训提供财政支持,积极引导相关企业,特别是社会培训机构和城市企业参与回流人力资源的技能培训。要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投资农村回流人力资源的培训、既能够与基础教育有效衔接、适应农村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各种中高水平职业技术培训机制,让他们借助职业培训习得某种技能,增强他们的人力资本能力。

(二)增大回流人力资本回报

从一方面来看,相关部门、机构和单位应努力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回报效益和报酬水平,为促进优质人力资源回流到农村提供较强的物质激励。这些报酬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优质人力资本的知识技能价值和社会示范效应,是对高水平农村劳动力在前期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回流支付的合理补偿和费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力价值涵盖劳动者供养家庭、维持生存、接受培训教育等多个组成部分的费用。其中,第三部分是发展性报酬,前两部分重点是生存性报酬。为农村人力资本提供相应的报酬,是促使他们迁回农村地区的重要刺激因素。首先,应增加人力资本领域的生存性报酬,提升他们的基本工资待遇,向他们定期发放各种生活补贴,为具备定居意愿的人力资源提供更多的安家费和住房补贴,向他们的随迁子女提供更多的学杂费减免政策或优惠。其次,增加人力资本发展性报酬,为他们自主创业、参与培训教育、深造学习提供优待政策或经费支持,确保他们回流后仍旧能够获得足够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持证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唯有如此,方可增加他们服务和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态势。

从另一方面来看,要为回流到农村的各类优质人力资源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平台,提供更多的机会激励。千方百计让他们发挥自身的优质人力资本优势和功能,规避人才资源浪费,增减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他们的价值既要体现为高报酬,又要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动态发挥作用。首先,打造农村电商、农村新型物流等多类创业基地,实施配套支持优惠政策,吸引掌握相关技能、知识和技术的优质劳动力回流干事创业。其次,要为农业院校的农村籍毕业生回乡创业搭建研发农作物新品种、生产经营新技术的平台,以政府贴息等手段为他们获取银行创业贷款或组建大学生创业基金。再次,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使他们结合农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和生产经营状况,推动农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措施可以为乡村振兴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持。

(三)多元扶持强化回流意愿

首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为打破回流者安于现状、强化返乡干事创业的发展意愿,要强化更多扶持措施和更大的正向激励制度,以更加健全、完善的激励措施来提升和刺激和农村回流人力资源的发展意愿。首先,要强化扶持那些已投身或有志于创业的发展型回流人力资源的力度,为他们提供更显著的资金、政策等扶持措施,为他们搭建“大显身手”“施展才华”的平台,创造更恰当的发展机会、发展机遇和更多的资源,显著激励他们发挥自身社会价值的功能。比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相关人员的家庭结构和独特的乡土社会环境,协助他们做好子女教育、祖辈照料等事项,强化人文关怀,促进更多的农村人力资源回流,进而促使他们实现职业发展目标,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

其次,开展多种类型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充分挖掘乡村地区的各种特色资源,充分挖掘他们的社会引领价值和示范先导功能。通过向他们授予更多更大的精神奖励、政策优惠、税收优待等,使其产生更明显的示范带动效应,或重点培养他们担任相关协会、机构的职务,让他们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再次,形成多元联动的回流人力资源发展体系和平台。比如,当地相关部门应牵头组织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会,通过协同效益强化他们的人力资本、能力素质等,使他们能够有效匹配某些不可多得的职业机遇、发展平台或岗位等,强化他们的自我发展意愿。其二,文化价值取向同样会对其反哺家乡、叶落归根的意愿产生影响。他们自身的文化价值取向促使他们投身于乡村发展,无论是为光耀门楣抑或造福桑梓。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乡村振兴;非农化发展;政策价值

非农化发展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给乡村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让农村按照农村的模样存在与建设,让农村在农村的轨道上发展与振兴的思想,更像是一种带有返归与惋惜的“理想主义”虚幻表达。从辩证角度看,非农化发展才是更加真实的存在,其为乡村社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造成了越来越多已知或未知的社会风险。承认与辩证看待乡村社会非农化发展的客观事实,才是更加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价值有效实现的理性选择。

一、乡村非农化发展的结构特征及其多重呈现

从本质上而言,乡村非农化发展是乡村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外力影响而进行的结构化赓演的必然结果,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非农化发展都意味着农村不再是一个自为自主的社会体系,而是更加深入地嵌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系统网络中。作为社会系统网络发展的组成部分,乡村非农化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具体呈现为乡村社会、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方面。一是乡村社会非农化发展。乡村社会是具有高度独立性的自养系统,既是乡村生活共同体的物理载体,也是乡风文明的物质基础;乡村社会非农化主要表现在生活空间非农化与乡村文化非农化。首先是生活空间非农化。一直以来,农村发展都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相联系。不管是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考虑还是政绩考核的需要,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村庄合并、撤村并社等各种发展乡村社会的措施,意图以城市建设的科学主义与理性发展取代乡村社会的经验主义与自然发展。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却在事实上导致了乡村生活物理空间的非农化重构,标准化取代个性化,统一性替代差异性,集中性取代分散化,随之而来的还有类城市化的新的社交网络、高成本生活以及集约便利的服务。其次是乡村文化非农化。乡村文化不会停止变迁,现在的乡村文化绝对不再是传统取向、小农社会、封闭稳定意义上纯粹的地方性乡土文明,而是呈现为被放置于工业文明、小农社会化、开放失衡状态下混融的非农化发展状态。乡村文化原有的单一化、同质性特征正在被多元化、异质性特点所替代。原有的传统文化价值依然产生影响,继替的文化非农化变迁正在发挥新的价值影响。乡村文化非农化发展使乡村文化以本体性价值与社会性价值两种形态共同塑造着乡村社会矛盾的价值观念。这就是孟德拉斯所谓“文明的冲突”。显然,乡村文化非农化是乡村文化振兴必须面对和考量的基本事实。二是农业生产非农化发展。在现代资本主导与市场竞争条件下,农业作为弱质产业部门,从传统小农状态走向现代化主要通过各国的农业保护制度与非农化发展,这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事实与必然趋势。其中,农业非农化发展主要是指农业劳动力、农业土地与农业资本等农业生产要素的非农化。首先是农业劳动力非农化。现代社会流动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让固乡守土的传统意义的农业劳动力即农民进入城市,实现非农化就业,农民的多元分化甚至让“谁来种地”成为世纪之问。总体而言,除了原有的留守农民,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还有租地农户、返乡农民、种粮大户、各类农业资本公司等。无论谁来种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非农化都已是客观事实,即使传统意义上纯粹的农民家户,也是非单纯性从事农业生产的兼业农。显然,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已经开始改变农业生产结构与生产关系。其次是农业土地非农化。土地具有非再生性,因此为了“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我国执行了最为严格的耕地红线制度以保证农业生产。不过,正常经营条件下,占用土地从事非农产业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农业用地是常识,也是共识。这样既能创造就业容纳转移农村劳动力,又能创造财富与税收,这种比较效益结构是土地非农化使用的根本动力。在此动力驱使下,城镇化与乡村社区建设“征地”、资本下乡“租地”等现象的直接后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非农化使用。最后是农业资本非农化。从历史角度而言,农业生产剩余主要被体制性地转化为城市与工业资本。目前国家资本通过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被有计划地投入农业并沉淀为农业资本。不过,从事农业生产带来的温饱有余、富足不够的事实与经济理性的指引,让农民不会跟随国家战略,而是更愿意把自身积累资金投向非农产业。在利润增值的理性支配下,下乡资本从事农业生产要么是农业搭台、政治唱戏,追求政策红利,要么是将农业生产引向更能产生利润的品类与行业。个体与资本的理性行动无可厚非,却在事实上造成农业资本非农化发展的外部性结果。三是农民生活非农化发展。“农民”作为一个学术性概念主要有阶级、制度与职业三重理解,农民现代化是农民适应“传统—现代”发展模式的角色转换、职业转换、身份转换。正是这三重转换形塑着农民非农化的生存状态。农民非农化生存是农民适应现代化发展,获取生活资料的个体能动性与生存理性的本质表现,主要表现为就业、收入、生活的非农化。在就业与收入的非农化方面,农民就业形式已完全超脱传统农业领域,呈现为兼业化,非正规就业、非正式就业等特征。在特定国情下,“农民工”称谓正是农民就业非农化最好的现实注解,多种职业、多项技能几乎是每个农民必备的生存条件。就业非农化直接带来农民收入非农化,数据表明,单纯农业收入在农民家庭收入中的占比逐年减少,非农化职业收入是农民家庭增收的主要渠道与保障。收入增加带来消费能力提高,直接将农民的传统生活带入非农化状态,生活方式、生活内容超越传统范围,开始与市场主导的城市生活接轨。总之,农民群体偏重保守、重视伦理的传统性格正在被非农化改变或取代。

二、乡村非农化发展的双向效应及其政策意指

一是乡村非农化发展的双向效应。乡村社会非农化发展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影响具有多层面的连锁性特点。总体而言,这种影响可从积极效应与消极效应两方面解析。首先是乡村非农化发展的多重积极效应。非农化发展促进自足经济向市场经济积极转变,成为有效解决人地矛盾的主要途径;专业、合作、网络等生产方式正在改变着分散、单一的传统家户农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与销售方式;竞争、开放等市场观念取代封闭、保守等农耕思想,正在成为塑造“现代农民”的观念要素。其次是乡村非农化发展带来的消极效应。非农化发展造成乡村社会基于伦理传统的社会契约开始失效,既有的社会治理网络与安全基础遭到破坏。长期发展而言,这是乡村现代化发展与进步的必然破旧阶段,而短期却必然造成乡村社会资本的快速流失。孝养文化、互助网络的约束力逐步减弱造成社会价值失准;农业生产要素流失,土地成为资本下乡赚取政策红利的猎品;农民被标签化为落后主体挤出农业生产;农民本体性价值被社会性价值替代,攀比消费、低俗文化流行导致社会关系失衡。二是乡村非农化发展的政策意指。乡村非农化发展的社会事实与双重效应表明,辩证看待非农化发展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政策价值。其关键在于如何让非农化发展更恰当地嵌入既有的乡村社会结构,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通过外在政策力量引导非农化发展的积极效应发挥并限制消极作用的成长。具体而言,乡村非农化发展至少给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三方面的政策意指。首先是党建引领建设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为了重构国家与乡村的制度性联系,重新整合与凝聚各类乡村社会主体力量,实现乡村共同体的“共建共享共治”。通过共同体建设形塑乡村现代化过程中的适应性机制,不仅能有效吸纳非农化发展带来的新的规则、组织等资源要素,而且能增强乡村社会应对社会资本流失与社会结构解组等负面效应的行动能力。“党建引领”一方面是保证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政治方向,更重要的是实现党的社会的有力发挥,即由党的建设出发型塑政党服务农村与农民的生活性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的能力,使之成为推动建设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核心力量和乡村非农化发展回应机制建设的支柱力量。其次是推动乡村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创新发展。乡村文化振兴至少需要重视“三个结合”,即增进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主体文化体验与表达的有效结合,实现各类文化主体能够动员与愿意参与的有效对接;促进乡村文化组织建设与移风易俗的有效结合,缓解乡村文化凋敝造成的种种弊病,提高乡村社会生活的文化质量;标准化的公共文化建设要与地方文化、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尊重并引领地方文化自主创新,实现政府提供的与乡村需要的之间的有效对接。乡村文化振兴能有效引领、吸纳非农化发展带来的文化要素及其正面功效。最后是推动农业生产的“再组织化”,增强农村集体能力。市场经济重塑下的乡村经济不可能重新回到政治规制的集体经济,但是没有新的集体化、组织化的链接机制,分散化的小农经济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社会与市场发展的竞争,这导致进入乡村社会的非农化发展要素如技术、资金等,要么成为强势资本剥夺弱势农民的工具,成为无序竞争、不当竞争的来源;要么无法与农村社会的土地、劳动力等原材料有效结合,形成新的农业生产动能。因此,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实现农业生产的“再组织化”,增强农民生产的自主能力,进而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力量。农业生产“再组织化”至少要考虑三个方面联结机制的建设,即建设协作机制,挖掘传统互助与现代合作社的内在优势,实现分散小农的组织化;建设服务机制,形成服务农业全过程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组织化的服务实现一体化的农业生产;建设规制机制,规范新的资本力量在农业领域的市场行为,保护家户小农的权利不受资本剥夺。这样通过“再组织化”方式为非农化发展资源建立有序进入农业生产的规范渠道,使之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要素。

参考文献:

[1][法]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社,2005年版.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推广体系;改进完善;分析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当中,农业推广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现有农业推广体系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经费不足、缺乏足够重视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现存问题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1农业推广体系概述

农业推广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认真做好农业推广工作,帮助广大农户和基层干部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促进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站在广义的角度上来说,在农业推广的过程当中,要以农户为服务对象,新技术为推广主题,更好地满足农户生产生活需求,促进农民生活质量整体提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现有农业推广体系发生了巨大转变,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于农业推广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做好传统农业服务的基础之上,要及时将一些和农业生产发展相关的信息传达给广大农户,进而帮助其更加全面的掌握各类新知识与新技能,为接下来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1]。

2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对策探讨

2.1充分重视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工作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整个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落实农业推广体系的完善工作,首先就必须要充分重视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工作。在这一过程当中,基层政府部门应及时准确地掌握关于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并充分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及实际状况来展开农业推广体系的构建工作。并且在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主管部门要做好对高素质、高水平农技人员的选拔工作,确保更好地完成农业推广工作。除此之外,针对现有农业服务工作站、农业推广部门,要做好规范工作,以便于更好地落实农业推广工作,确保工作质量[2]。

2.2做好农村队伍素质建设工作

在完善农业推广体系的过程当中,做好农村队伍素质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建立县市农业部门的人财物管理及考核体制,并在此基础之上做好对全体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及考核工作。在这一过程当中,要重点讲授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推广工作内容、要点以及方式方法等,然后考核其掌握状况,同时也能够提升其责任心。不仅如此,管理部门要充分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定时定期的做好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促使其掌握全新的知识、技术,掌握新型设备的应用技能,促进工作人员整体水平的提升,以便于更好地完成农业推广工作。除此之外,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结合实际需求明确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针对通过考核并且在工作当中表现突出的人员,及时的进行表扬奖励,针对表现懒散的人员要进行批评教育以及惩罚,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全体农业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以后的工作当中,提升农业推广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