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市场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08:31

医院市场研究篇1

1增强民主意识,维护职工民力,是实行医院民主管理的前提

首先要从思想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观念,克服各种模糊认识。一是认为我国文化传统中缺乏民主因素,医院民主管理起步较晚,缺乏基础,慢慢来的思想。二是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后,实行民主管理会干扰院长行使职权,把民主与集中对立起来,割裂开来。三是认为职工素质低,又不了解医院总体情况,参加管理有困难。四是认为医院工作特殊,需要集中统一指挥,担心民主管理乱了套等。以上各种错误观念和模糊认识,必须认真克服。其次,要把全心全意依靠医务人员办好医院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切实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维护职工的民力,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关于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充分发挥职工在参与医院重大决策、监督行政领导干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

2医院领导者的民主作风是实行医院民主管理的决定性因素

领导方式有独裁型、放任型、民主型等多种形式,医院领导者的领导方式和领导作风决定着医院民主的程度。如果医院领导者实行“家长制”、“一言堂”,置民主制度于不顾,医院民主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医院领导者要增强民主观念,养成良好的民主作风,支持职工当家作主。医院领导者应当成为民主的模范,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善于依靠广大职工做好医院的各项工作。特别在医院重大决策过程中要真心倾听各种意见,不搞真主意假商量,走过场,搞形式。要善于吸取各种意见,能在众说纷纭之中,通过“全面、比较、反复”,找出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敢于采取正确的意见,一般可以根据多数人的意见进行决策,也可以力排众议按少数人意见决策,惟以正确性为准绳。

3建章立制,加强监管是实行医院民主管理的保证

要尽快制定适合公辛医院性质与特点的民主管理的法规制度,强化法律监督,使医院民主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当前医院可参照国家有关企业民主管理的法规,建立健全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全面落实职代会的各项职权,充分发挥工会和职工代表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作用。

医院市场研究篇2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医院面临医疗市场竞争,尤其在医疗资源相对过剩的城市,这种竞争日趋激烈。近年,为在卫生领域引人竞争机制,也为了使政府能集中财力办好几个重点医院,国家实行了“国退民进”的战略,部分公立医院要从“国有体制”中退出来,一些在改革开放20余年中完成了原始积累的民营企业,也开始把资金投向医疗卫生机构,初步形成了一个兴办民营医院的“浪潮”。国有大型医院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出色的人才团队、优势的地域条件、先进的医疗设备、响亮的医院品牌以及政府持续有力的支持而在良好的经营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但一部分中、小医院,尤其是已“断奶”的企业医院,其经营出现种种困难,有的甚至连生存都发生危机〔’。在这种“优胜劣汰”、“快鱼吃慢鱼”的竞争环境中,医院,哪怕是国有大型医院,学习一些医院经营方面的理论以及借鉴学习企业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也是十分必要和现实的。市场营销的几个概念一、市场(market)最早是指买主和卖主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换的场所。经济学家将市场表述为买主和卖主及双方交易规则的集合。市场营销学指的是市场某种产品的现实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需求的总和。简言之,市场即社会需求。市场构成要素:市场一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市场是三要素的统一,只有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现实的市场,三者缺一不可圈。对于病人来讲,他到医疗机构购买的产品是医疗技术服务和其它附加服务。二、市场营销(marketing)是指以满足人类多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潜在交换为现实交换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川。对医院来讲就是满足人们对健康的多种需求和欲望,通过市场变潜在交换为现实交换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市场营销与销售或促销是不同的,营销应包括市场营销研究、市场需求预测、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发与应用、广告宣传、公共关系、人员推销、销售促进、离院后服务等。“销售”是具体的工作,是市场营销中的一部分,“促销”是指促进产品销售的一种手段,而营销则是一种产品销售的战略。把医院的市场营销当作一种真正的战略来进行管理,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观念革新。市场营销有两个核心的概念即交易和关系。交易(businesstransaetions):买卖双方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即发生了交易行为。交易是交换活动的基本单元。交换是通过提供某种东西作为回报,从别人那里取得所需物的行为。关系(relationship):指精明的市场营销者为促进交易的成功而与顾客、分销商、经销商、供应商等建立起长期互信互利的交往与联系。这种交往与联系还包括经济、技术及社会其它方面,双方越是增进互信和了解,越会互利并互相满足对方的需要,由此而发展为关系市场营销。医院与客户之间长期良好的互信互利所建立起来的忠诚顾客关系是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可为相互交易节约成本和时间。三、市场营销学(marketing)为研究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的应用科学,是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学理论上,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充分吸收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其中以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的贡献为最大。其研究对象是产品提供者在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营销活动中的市场营销过程及其规律,它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而是从经济学母体中脱胎出来的一门属于管理学范畴的应用科学。因此,它应属于现代医院管理学研究的范畴。

医院市场研究篇3

[关键词]看病难;医疗改革;医疗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3)11(a)-0014-03

Literaturereviewondomesticdifficultiesofmedicaltreatment

ZHanGYanwanGXi-xiQiwen-bowanGJun-hua

Schoolofpoliticsandpublicadministration,SoochowUniversityinSuzhouCityofJiangsuprovince,Suzhou215123,China

[abstract]Difficultmedicaltreatmentissuesarerelatedtostateplansandpeople′slivelihood,whichhasbecomeansignificantdomesticproposition.inthewakeofthemedicalandhealthsystemreform,thegovernmentpromulgatedandcarriedoutaseriesofpoliciesandregulations,andthedifficultmedicalproblemshaveachievedacertaindegreeofease.meanwhile,aroundthedifficultproblem,academiccommunityputforwardtheirviewsandsolutions.throughresearchandanalysis,wecanclearlyrecognizethetrajectory,contentsandfestureofrelatedfields,aswellassomeproblemsexistinginresearchinrecentyears.therefore,wecanbetterlookintothefutureinthefieldandthenpushforwordsolutionofpracticalproblems.

[Keywords]Difficultiesofmedicaltreatment;Healthcarereform;medicalService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化改革以来,看病难问题就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近几年来,有调查显示,看病难问题甚至超越住房问题,跃居国人首要难题。从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6年《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基层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到2009年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再到2012年底党的十报告中提到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2013年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从中能看出政府解决看病难问题的坚定决心和迫切愿望。期间社会各界学者们关于该问题的相关研究也大量涌现。本文主要就国内学者对于看病难问题的研究作一系统总结综述。

1看病难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内容

本课题研究采用CnKi的主题检索,共检出相关的核心期刊文献近500篇。由于看病难问题直到近些年才显现出来,因此该领域直到近年来才被研究者们所广泛关注。从年度变化来看,2005年相关量有了首次大幅提高,达到24篇。之后,每年的相关文献数量都居高不下。可见2005年以来,随着看病难问题的日益严重,该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广泛阅读和分析,笔者发现看病难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现状分析、原因分析和对策分析这三大方面。现状分析方面,就区域资源而言,何志高[1]认为看病难问题主要难在农村,而非城市;就年龄层次而言,汤啸天[2]指出看病对老年人尤其难不堪言;就资源供求而言,张录法等[3]认为看病难体现在总体供求基本平衡而结构性供需失衡;就看病过程而言,秦国杰等[4]提出看病难在大医院三长一短现象严重。而对于看病难问题原因及对策的分析研究,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视角进行了归纳:政府管制视角、市场化视角、医院服务视角、公众就医视角。

1.1政府管制视角

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由政府配置还是市场配置,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如今我国政府主导与市场支持相结合的手段为多数人接受。金今花等[5]从部门利益冲突、政策信息不对称、多元利益博弈和医药卫生政策的短视效应等方面分析了医药卫生政策失灵,进而导致难以解决“看病难”问题的原因,指出了政府在推行医改政策过程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角色困境。石化龙[6]认为,政府卫生投入与大众医疗需求之间的较大差距是制约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大矛盾,因此对应做法就是要增加政府财政卫生投入,向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倾斜,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以构建多元化投资和多渠道办医新格局。冯凯等[7]从政府职能出发,认为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不力为看病难现象的原因,主张加强监管,配合以大力的财政支持及社会各界的参与支持以解决看病难问题。

1.2市场化视角

对于医疗卫生及诊疗服务是否应该推进市场化的问题,学者们的分歧比较大。吴春官[8]认为医疗卫生体制强化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偏离了医疗卫生服务于社会的大目标和公益的性质,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和服务方式是造成看病难的体制性原因,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道路。翁舟杰[9]则提出异议,从西方租值耗散理论的视角创造性地提出了看病难源于非价格机制的采用,即排队机制使得货币和时间结合来交换诊疗服务从而造成看病难,基于此该学者提出医疗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方向并坚持以诊疗服务市场化改革为核心。吴晓东等[10]认为简单的“政府主导”或“市场主导”有失偏颇,从医疗服务的效用及其收入弹性分析得出,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必需品和奢侈品的双重特性,提出医疗卫生服务必须划分出公共的、准公共的和私人的医疗服务三类,以便政府分类管制,同时还要结合私人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1.3医院服务视角

如果说体制原因是看病难问题的根本,许多学者认为在当下体制中的医院和医生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方对于看病难问题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寇宗来[11]指出,医院诊疗费过低和医生拿药品回扣直接导致药费过高,在中国现如今的经济水平下,看病贵也就直接导致了看病难现象的出现。冯精洁[12]从思想根源上探讨了看病难的原因及对策,指出医院领导认识的偏差及职工队伍素质的滑坡是看病难问题的思想根源,从而提出加强医院领导及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及其考核管理的对策,见解独到创新。高强[13]认为,导致看病难的重要原因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严重滞后,社区和农村卫生机构力量弱、条件差、水平低,缺乏优秀医务人才,因此必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彭鸿林[14]建设性地提出要对公立医院进行兼并重组,形成“名院”连锁,使医疗资源在品牌价值上更“势均力敌”,从而消除结构性看病难。从技术层面出发,陈起坤等[15]具体阐释了“社区首诊制”与“双向转诊”模式对于解决看病难问题的重要作用,提出严格执行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从而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

1.4公众就医视角

公众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者和消费者,对于看病难这一问题应该是最有体会的。虽然公众是看病难现象的受害者,但其本身也是看病难问题的成因。罗瑾等[16]认为,收入差距过大,社会收入分配不均造成了看病难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富人阶层要求住高档病房接受特需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大部分老百姓却连基本医疗需求都不能满足。姚中杰等[17]则指出,人口增长、百姓健康意识增强、体质下降均导致医疗服务需求激增,并且对于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就医秩序方面,患者“小病大治、过度求治”的行为屡见不鲜,造成大小医院医疗资源双重浪费。黄卫东等[18]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发现,居民对于慢性病的必要认知,尤其是女性居民在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过程中的作用发挥会影响到其本人及整个家庭的保健就医观念,从而也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效率。夏挺松等[19]从居民就医期望角度和城乡差异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在市级、区级医院看病难的直接原因是居民对就诊方便快捷的高期望,而在社区医院看病难的直接原因是居民对医疗服务质量的高期望。

2看病难问题研究存在的局限与发展趋势

2.1研究的局限性

通过以上文献研究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鉴于看病难问题本身的重要性以及国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相关领域的研究相当广泛和深入。与此同时,该领域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2.1.1理论基础从理论基础角度来看,该领域研究学科整合匮乏,理论性不强。看病难这一问题实际牵涉医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众多学科领域,而当前该领域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和体制层面,且从事研究的主体有较大一部分是政府卫生部门、物价部门工作人员,虽然这对于该领域研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很大意义,但是从学科理论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入专业研究的成果并不是很多,学科之间的整合研究更是缺乏。

2.1.2研究方法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学术期刊中的多数研究成果是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缺乏实证研究和数理分析的支撑,以致研究结论说服力不强;而看病难问题在网络报纸等媒体中的广泛讨论更是缺乏研究的规范和严谨性。

2.1.3研究内容①学者们在研究相关问题时多把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放在一块讨论,关于看病难问题研究的针对性不强,且两者的逻辑交叉关系分析得不够透彻。如在国家大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时,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目录的狭窄范围、基层医疗机构的过度市场化、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及水平的高要求等原因如何导致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延续。②从文献数量分布可以发现,虽然研究中涉及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很多,但是对于农村看病难问题的研究,相较于城市社区医疗,却较为缺乏,研究者们对于乡镇农村医疗和农民就医问题关注不够。

2.1.4研究结果从研究的结果应用来看,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结果在实践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当然这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如体制改革、医院营利性质转变、医务人员正确价值观树立、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居民保健就医观念转变等过程必定是渐进而缓慢的,且在这些过程中必然还面临诸多阻碍困难。

2.2发展趋势

通过分析我国看病难问题的成因,回顾政府为解决看病难问题出台的政策及国内体制特点,我们大体可以把握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已取得的成效及不足。

2.2.1学科整合,研究理论深度进一步拓展随着相关领域的研究队伍的逐步扩大,来自各学科领域的研究人才也会越来越多。看病难问题的研究将不仅仅停留在体制和技术层面,会深入到众多学科领域中,加强多学科的整合,进一步拓展理论深度。如何从制度操作层面、临床路径层面、医患关系层面等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将得到进一步完善,使之更趋向于专业性和科学性,从而有效推动实际生活中的看病难问题的解决。

2.2.2研究规范化程度和针对性进一步加强鉴于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实证研究和数理分析匮乏,使得理论说服力略显单薄,今后研究将向着更规范、更严谨的方向发展,由描述性分析向实证研究发展。对于看病难问题将有更具针对性和细致的研究,使之区别于看病贵问题,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对于乡镇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和农民就医问题的研究也会逐步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从而建立起全面的框架结构。

2.2.3研究结果应用广泛,理论与实践结合随着看病难问题研究的深入,以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该领域研究的成果需要广泛地投入到实践应用中。政府管制与市场化选择之间如何平衡,医疗机构服务与个人就医观念及需求之间如何平衡,社会各层面的障碍如何消除,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何去何从,这些实践中的问题需要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中寻得解决方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3小结

看病难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已成为当前国内一项重要课题。随着国家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系列政策条例的颁布和实施,看病难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应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以切实解决好这一大难题。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方面已取得诸多成就,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值得改进的地方,有待于国内研究者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何志高.“看病难、看病贵”之我见[J].中国药房,2007,(13):961-963.

[2]汤啸天.“看病难”,真的没法逆转?[J].社会,2000,20(11):12-13.

[3]张录法,黄丞.新医改能否短期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J].人口与经济,2010,(5):43-51.

[4]秦国杰,黄峪生,马希贤,等.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4):42-43.

[5]金今花,胡凌娟,张金,等.医药卫生政策失灵:新医改难以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深层原因[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1):4-5,19.

[6]石化龙.购买卫生服务缓解“看病难”[J].中国财政,2007,(5):20-22.

[7]冯凯,宋莉.试析“看病难、看病贵”成因及缓解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10):10-12.

[8]吴春官.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探索[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5):9-11.

[9]翁舟杰.“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经济分析——西方租值耗散理论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2,(10):65-70.

[10]吴晓东,程启智.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基于政府管制的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09,(9):209-214.

[11]寇宗来.“以药养医”与“看病贵、看病难”[J].世界经济,2010,(1):49-68.

[12]冯精洁.浅谈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思想根源及其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0):77.

[13]高强.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J].求是,2009,(5):38.

[14]彭鸿林.看病难、看病贵:热议中的冷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7):44-45.

[15]陈起坤,陈燕奎,吴金泉,等.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就诊制度的思考——双轨双诊制度[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6):415-416.

[16]罗瑾,毛宗福.试析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存因及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4):2679-2680.

[17]姚中杰,尹建中,徐忠欣.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形成机理解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1,(9):134-137.

[18]黄卫东,王芳华,孙平辉.居民对疾病认知与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9):1627-1628.

医院市场研究篇4

关键词:医院后勤保障间接效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医院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如何把这些经费再投入?用什么方式进行投入较为合适?特别是不易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后勤保障投入,采取哪种方法比较合理?笔者经过10年的实践认为:“高投入中的间接效益”政策是医院后勤保障改革的实践产物[1]。它通过正常的“高投入”,没有直接产生较高经济效益。而是获得了比高投入更高的间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项特殊的投入方式,笔者结合医院后勤保障高投入的实际,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后勤保障实施高投入中的间接效益研究谈点认识。

1.医院后勤保障高投入

1.1后勤保障高投入中的间接效益作为医院后勤管理者,在思想上、观念上要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面向市场经济,研究市场经济与医院经营规律,要本着怎么有利怎么投入的原则,在后勤保障过程中,实施高投入的服务方式,确保了临床第一线,为医院在争得效益的同时,也争得了荣誉[2]。现代后勤管理要求,投入必须有产出(间接效益),其间接效益的规律如间接效益模式图所示:

现代医院后勤管理要求,医院投入必须有产出,多投入就必须多收益。而我们在医院后勤保障工作中,应用“间接效益”这一规律,实施符合医院发展的、适当的、合理的投入,虽无直接收益,但间接效益显著。

1.2医院后勤保障投入环状模式图

医院后勤保障投入环状模式图是医院后勤保障工作高投入的全过程,各环节相互连结、相互制约,呈现出一个动态的环状图结构。

医院后勤保障投入环境模式图表明:一面是通过负向投入“激活”保障有力、优质服务;一面是保障有力、优质服务“长入”经济增收,增加再投入。环状图第一个功能层次是“后勤投入”,它是整个环状的中枢,是促进第二个层次保障有力的关键,在这个功能层次上,医院管理者要研究医院后勤保障工作中计划与市场投入比例,研究投人比例后的收益问题,研究需求投入与发展投入的比例,研究二者比例的直接效益的关系[3]。第二个功能层次是“保障有力”,它是环状图要研究的基础,在这个功能层次上,不能照搬书本上的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在这个层次投入后,不多收,不直接获利,重点研究如何调动积极因素,做到保障有力,解除工作人员与病人的后顾之忧,调动全院所有人员攻难关、做贡献,以此来获取间接效益。第三个功能层次是“优质服务”,它和“保障有力”是同处于中间环节,在这个功能层次上,重点研究优质服务内容、方法和措施,参与市场竞争,激发全院斗志,以优质服务来吸引病人,扩大医院知名度。第四个功能层次是“增加效益”,他是整个环状图的最后一个层次,他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要重点研究获取效益的方法,总结后勤保障工作投入后效益的经验,在获得效益的同时,它又可以促进后勤的再投入,促进后勤保障工作的良性循环。

2.后勤保障工作效益的评价

2.1后勤保障对间接效益的评价

院务保障中的高投入并未获得直接性的高收益,但间接效益(医疗收入)显著。为使医院能够在竞争中求发展,医院在经费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医院近年在院区环境、营建、取暖、供电、供水、车辆、通讯设施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投入。投资3.5亿元新建2.2万平米病房大楼、3446万平米医技影像大楼,1.2万平米心脑血管医院病房楼;投资1.1亿元购进pet——Ct、西门子双源Ct和3.0t核磁共振等大型设备,这些设备虽不是后勤投入,但他是病人检查需求,也属后勤保障范畴,高新设备的投入,能满足不同层次病人医疗检查需求。由此可见:院务保障中大量的投入虽直接效益较少,但间接效益尤为显著。

2.2提高了医院的经济和社会两个效益

从现代医院管理学角度看问题,在做好社会服务的同时必须不断地提高经济效益。我们对后勤保障工作的巨大投入,解决了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使医务人员乐于生活,安心本职工作,生活上有保障,工作上有用武之地,为医院参与市场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医务人员的吃、用医院一包到底,孩子上学车接车送,使医务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医院建设。由于后勤保障合理的经费投入,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每年收到几百封病人的感谢信和各类锦旗。在今年出院病人中随机选择500名对我院医德医风“追踪”凋查,有98.20%的回信为表扬信[4]。医院的医疗收入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近几年来的院务保障投入的实践证明,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3培养和留住人才

“财大”固然能“气粗”,但钱财与人才相比,人才是决定的因素。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由于后勤保障的高投入,医院对人才培养采取倾斜政策。近几年每年都从地方院校引进大学生。同时每年还将各类人员送出去进修、深造,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培养和留住人才。有了人才,他们带来的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2.4改善了院区环境

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在院务保障改善环境中,重点是适应病人的心理需求,使病人体会到医院是看病的场所,展现在病人面前的是环境幽雅、道路整洁、绿树成荫、条件优越的花园式医院,有利于病人就诊。医院将位于院中心地域的3万平米草坪改造成集病人休闲、工作人员散步、供员工锻练用的各种体育器材、篮球爱好者的篮球场被称为“园林文化广场”。病人来到医院,看到这样的环境就心情舒畅。医院极富有人情味,适应了医学模式的转变[5]。为此,我院先后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和蚌埠市人民政府评为环境绿化先进单位和“花园式医院”称号。

2.5促进了科研和医疗质量的提高

医院参与市场竞争光有人还不行,还必须有过硬的技术,为临床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是医院后勤保障必须之举,医院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的目的,就是促进医务人员专心科研,发挥个人专长,使每个同志都有用武之地。上世纪90年代初,医院在引进腹腔镜后,不但为医院创造了效益,更带动了外科系统新项目的开展,目前该项手术安徽领先。与此同时,由于后勤保障有力,使医务人员全身心地抓医疗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防病治病的需要。因此,提高医学科学水平,努力改善服务态度,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由于后勤保障的高投入,调动了医护人员抓医疗质量的积极性。在病历与处方质量评审中,我院连续5年被上级领导机关评定为总分第一名。

2.6生活服务保障一条龙

为使医护人员安心工作,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根据后勤工作确保第一线的宗旨;做到了全院医护人员的生活服务保障一条龙。专设生活服务中心,高级职务医务人员和科主任免费在高职餐厅供应早餐和午餐,解决了这部分同志的后顾之忧,保证了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为病人服务上。每个中级技术职务以上人员家中,均免费安装电话,只要一个电话打到服务中心,即将你所需物品送至家中,方便了医务人员的生活,解决了知识分子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调动了全体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2.7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近几年,由于对住房方面大量的经费投入,使医院全体员工都按标准住上了宽敞的住房。由于后勤保障的高投入,解决了工作人员的后顺之忧,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全体员工加班加点工作,改善了服务态度,吸引了病人。近年来,医院后勤保障工作的巨大投入,虽然在服务过程中的各项免费保障,无直接效益,但给医院带来的间接效益是巨大的,无法估量的,对扩大医院的声誉,提高医院的知名度起到了积极作用。医院先后被评为“争先创优先进单位”,二次荣立集体三等功、多次被上级机关评为“财务工作正规化建设达标”单位和优质预算先进单位[6],被全国双拥领导小组、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总政治部联合表彰为“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参考文献:

[1]裴波,袁福华,王振德,等.战备训练牵引军队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共建融合式发展路子方法研究[J].东南国防医药,2009,11(5):471-473

[2]裴波,袁福华,王振德.诚信医院考评指标的建立与自查[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2005,3(3):199-200

[3]崔宝善,裴波,苏皖.25所医院为团以上干部服务对医生服务态度与技术信任度调查[J].东南国防医药,2007,9(3):175-179

[4]裴波,成明富,丁体龙,等.实现军队医院持续发展目标任务方法与措施的实践研究[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10,8(5):4-7

医院市场研究篇5

【关键词】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职业倦怠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68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132-01

世界卫生组织将医院暴力定义为[1]:卫生从业人员在其工作场所受到辱骂、威胁或袭击,从而造成对其安全、幸福和健康明确或含蓄的挑战。遭受过暴力的医生在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危害的同时,其工作信心、积极性、工作效率、工作满意度和工作质量也会明显降低[2]。职业倦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对长期的工作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候群[3]。

对卫生工作场所暴力,发达国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已经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对此类问题加以重视,而发展中国家研究不多[4]。国内对医务人员在工作场所遭受暴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研究局限于暴力的现状描述,部分探讨了对护士身心健康的影响,而对其他医务人员尤其对医生的职业倦怠的影响尚未见报道。

本文通过对天津市三甲综合医院暴力发生现状和职业倦怠状况的调,分析医生工作场所暴力的特征并探讨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为有效预防医院暴力事件的发生、改善医生工作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天津市8家三甲综合医院共354名在岗医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期间医生遭受暴力情况及其职业倦怠状况。

1.2抽样方法首先在天津市辖区内依单纯随机原则抽取8家三甲综合医院;然后采取便利抽样方法抽取医生作为调查对象。所有问卷统一发放,现场回收。本次共发放问卷354份,回收354份,有效问卷352份,有效率为100%,无效问卷2份,均为填写有遗漏。

1.3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表、职业倦怠量表。一般情况由研究者设计,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科室、学历、职称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工作场所暴力调查问卷参照南方医科大学陈祖辉设计的工作场所暴力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施暴方式、暴力来源、施暴原因等。职业倦怠情况参考李小妹翻译的Bi系列工作倦怠问卷中适用于护理人员的Bi-HumanServicesSurvey(Bi-HSS进行改编。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使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录入、管理和分析,对于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采用率和构成比,统计推断应用卡方检验;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采用χ±s,统计推断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完成。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

2结果

2.1一般情况本次调共发放354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52份,有效率为99.44%。调对象中男女性别比为1:1.10;受访者中26-35岁有165人(46.9%;大专学历及以下3人(0.9%,本科及以上学历349人(99.2%。

2.2医生遭受暴力现状调对象中有261名(74.1%在过去一年内至少经历过一种暴力。其中261名医生遭受过语言攻击(74.15%;39人曾遭受躯体攻击(11.10%;没有人受到性攻击。内科、急诊科的医生比其它科室的医生更容易遭受语言攻击;最高学历为研究生及以上的医生更易遭受语言攻击;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较更易遭受语言攻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来源中,病人亲属所占比例最高(49.8%,其次是患者本人(44.4%;暴力事件发生后,选择耐心解释的医生所占比例最高(39.9%,其次是忍让回避(23.4%;超过一半(59.5%的医生会向领导或同事反映,而未向有关领导反映的主要原因是认为不值得大惊小怪。

2.3医生遭受暴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是否遭受过暴力攻击的医生的工作倦怠情况有所不同。遭受过暴力攻击的医生的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倾向得分均高于未遭受暴力医生的得分,而个人成就感得分低于未遭受暴力医生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采取不同暴力应对方式的医生在个人成就感维度的得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次调数据显示,天津市三甲综合医院医生在过去一年内至少经历过一种暴力形式攻击的发生率为74.1%,明显高于林汉群等调查的广州3家综合性医院暴力的发生率(57.6%[5];赵鑫等对苏州地区三级综合医院暴力率(63.0%[6],这些数据提示天津市医生的工作环境亟需改善。

市场经济体制下,医生的执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工作满意度下降,职业倦怠严重[7]。调查显示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医生在三个维度的得分差异说明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容易导致医生产生情绪低落、情感衰竭、身心疲劳和消极怠慢等不良情绪和反应。采取不同暴力应对方式的医生在个人成就感维度的得分不同说明暴力事件发生后,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有助于医生的情绪稳定、个人成就感和价值感的提高;而采取消极的方式应对则容易使医生产生身体疲惫、情绪衰竭、工作冷漠感加重,个人成就感降低等负面情绪。

4建议

本研究结果显示医生遭受暴力伤害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应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医院管理层和医生的关注和重视。因此,要降低医院暴力发生率、减轻医生职业倦怠程度,政府应采取系统化的策略,从对全民健康教育知识进行普及和推广,逐步缩小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差距到加强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社会媒体应对医疗机构进行正面的宣传,从而让患者对医生的行为有客观的认识,进而意识到医学的高风险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医院管理层应建立健全暴力风险评估、应急预案、介入流程等一系列措施;医生自身也要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业务技能,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在为患者做好诊疗工作的同时,更应注重患者的心理情况,不断加强与患者沟通并要学会及时察觉暴力攻击的先兆现象并能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新的研究表明工作场所暴力威胁卫生服务[R].世界卫生组织简报,2002,(14:6-9.

[2]HeatherK,SpenceLaschinger,ashleyL.Grau.internationalJournalofnursingStudies[J].theinfluenceofpersonalispositionalFactorsandorganizationalResourcesonworkplaceViolence,BurnoutandHealthQutcomesinnewGraduatenurses:aCross-sectionalStudy,2012,(49:281-291.

[3]汪炳琳,刘云,宁南义.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与职业满意度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4:236-239.

[4]worldHealthorganization.newResearchShowsworkplaceViolencethreatensHealthServices.pressReleasewHo37,2002.

[5]林汉群,闫俊辉,王箭.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对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影响的调查研究[J].重庆医学,2012,(6:590-592.

医院市场研究篇6

关键词:医疗服务产业集聚影响因素

一、理论分析

本文使用区位商来度量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产业集聚度,其计算公式是:LQ=Xij/Yj,其中Xij代表i地区j产业的就业人数占j产业全国就业人数的比例,Yj代表i地区j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比例。

国际经济学家克鲁格曼(2001)认为需求是集聚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北京、天津、上海、海南东部地区人口密集,交通发达,隐含着无限大的医疗服务需求,从需求角度有相对集聚优势。东部地区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五省和中部地区的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四省经济较发达但医疗产业集聚水平却低于全国水平。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医疗产业集聚水平也低于全国。山东、、陕西、甘肃、青海、河北六个省区的集聚程度在1上下波动。

黄小平(2008)比较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泰尔指数,发现中部地区各省、市之间的财政卫生支出较为公平,符合各地人口所需。韩华为(2010)认为中国各省份之间政府卫生支出综合技术效率差异显著,通过计算东、中、西三个地区的平均排名发现,中部地区平均排名为9。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地方政府卫生支出的综合技术效率更高。另外他证实中部地区的政府卫生支出规模效率也高于东、西部地区。这与本文测算的医疗产业集聚特征一致。

二、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一)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产业的性质定位

公立医院是政府投资、有财政预算且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医院,旨在满足民众基本医疗服务来体现政府福利政策;公立医院公益性是指在任何情况下医院不得拒收病人,医疗服务价格在政府价格体系之下运行。在新的一轮医疗卫生改革中,卫生保健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性质正在“回归”福利性质,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是新医改的核心。由于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产业中具有龙头优势,医疗服务产业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但是公立医院的这种特性能否带来医疗服务产业的集聚特征尚不确定。李林(2008)认为营利性医院加入医疗市场参与竞争,有效降低了政府医院的人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说明在医疗服务市场这一特殊市场,竞争同样能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民营医院进入各地医疗服务市场是否会带来当地医疗产业的集聚特征?本文将予以研究。

(二)资源分配

吕国营(2009)认为我国医疗资源配置的两极分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与城市的两极分化;二是城市基层卫生组织与城市大医院的两极分化。在我国,大城市中的大医院拥有的资源远远多于二线城市及其他地区。由于市场作用在我国医疗服务产业中缺位,医疗资源的配置很难达到公平和效率并举的状态。在中心一线城市,医疗服务提供者具备全国一流的医疗服务设施以及医疗技术人员。在这里,我们用每千人床位数来替代各地的医疗资源水平。

(三)人均收入水平

齐良书(2006)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城镇居民的健康状况与收入总体上呈正相关关系。收入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水平,进而影响着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水平。叶春辉(2008)认为收入水平与人们的医疗服务需求存在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医疗消费作为正常品,收入越高的人其医疗支出越高;另一方面是健康效应,即收入较高的人其健康状况可能相对较好,导致其他条件相同时其医疗支出较少。根据健康效益原理我们可以推知,收入水平高不一定会增加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反而会降低人们的医疗服务需求。

(四)预期寿命

预期寿命是国际上通用的用来反映和比较一个地区国民健康状况的指标。本文把预期寿命作为影响医疗产业集聚特征中需求导向因素来研究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本文认为预期寿命越长,医疗服务需求越大,预期寿命是激发医疗产业集聚的一个间接因素。

三、模型设定

根据以上理论假说及变量的选择,本文的线性模型形式设定如下:

LQi,t=α+β1phi,t+β2phi,t+β3bper1000i,t+β4ici,t+β5lei,t+εi,t

β为回归参数,i分别为31个地区,ε为随机误差项。被解释变量LQ是利用区位熵系数衡量的我国3个一线城市的医疗产业集聚程度;ph和nph,是本文所设定模型中的核心解释变量,表示医院非营利性和营利性的性质;在控制变量中,bper1000表示每千人床位数,ic表示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le表示预期寿命,表1是对个统计变量的描述。

四、实证研究

五、结论与建议

第一,医疗机构的非营利以及营利性对该产业集聚的影响呈现负的显著性特征。医院的性质对医疗产业集聚的系数值均为负值而且系数值很小,这说明医院的性质对医疗产业集聚特征的影响很小。这也证明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5)的结论:“通过竞争以及民间经济力量的广泛介入,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

第二,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对医疗产业集聚的影响呈负的显著性。说明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对医疗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收入水平越高的地区医疗需求越高,集聚水平越显著。这也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健康效应:居民收入水平的越高,用于医疗的支出就会减少。

第三,预期寿命对医疗产业集聚有显著地正影响。一个地区人口的预期寿命是反映医疗产业需求方面的有效因素,而需求因素是形成产业集聚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韩华为.个体医疗需求行为研究综述[J].经济评论,2010(4)

[2]魏众.中国居民医疗支出不公平性分析[J].经济研究,2005(12)

[3]邓国营,窦晨彬,龚勤林.医疗机构性质、医疗费用与服务质量[J].经济评论,2013(1)

[4]黄枫,甘犁.过度需求还是有效需求?——城镇老人健康与医疗保险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0(6)

[5]李林,刘国恩.我国营利性医院发展与医疗费用研究:基于省级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10)

医院市场研究篇7

关键词:市场竞争医院管理创新机制

根据当前不断变化的医疗市场情况,医院应不断加强医院管理创新的研究,制订出最佳的竞争战略。医院管理模式只有不断与现代国内医疗市场发展趋势相适应,对医院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条件进行全面了解与精准把握,转化潜在核心能力为外部核心竞争力,由此医院才能够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与进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医院管理质量对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医疗水平,社会认可度,服务态度以及医患关系等有着直接影响。发达国家深入研究了医院管理创新机制,并创建与完善了医院管理制度与体系,运用现代科技开发出医院风险评估软件与医院计算机监管系统。近年,随着社会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众需求不断提升,我国医院也在争先创新管理机制满足社会需求。为此,本研究基于市场竞争模式下探讨医院管理创新机制,旨在强化和推动医院发展定位,中长期规划,质量建设的构建和实施。

一、创新医院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首先,创新医院管理机制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医院之间的市场竞争不可避免,为避免被市场淘汰,必须不断创新医院管理机制;其次,创新医院管理机制是与社会发展变化相适应的需要。从根本上说,医学模式是以整体医学时代取代实验医学时代,实现医院功能由以往的单纯诊疗向诊疗、保健、预防等方向转变。医院一定要及时适应该社会性转变,不断调整服务模式与结构,适应社会发展;再次,创新医院管理机制是适应医院内部管理的需要。近些年,我国政府逐渐以管理医院模式取代办医院模式,并展开全行业管理,而且医院管理也逐渐以质量效益型、科学型管理取代粗放型、经验型管理;最后,创新医院管理机制是医院发展和生存的需要。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是决定着医院健康发展的核心因素,无论非营利性医院与营利性医院,健全医疗保障体制,创建社区卫生服务网站,改变医疗需求都需要创新医院管理机制。

二、医院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管理模式问题

首先,医院管理制度没有落到实处,很多时候,医院部门在结构的安排上以及人员工作的安排上有很强随意性,不够科学合理,使医院工作不能够及时有效展开,也给了责任感较差的医院工作人员及相关人员投机取巧的机会。目前很多医院整体设施与管理模式都比较落后,例如:医院单一化的工作内容造成其实际工作呈现程序化。因为从业时间比较长,使很多工作人员思想松懈,加之医院危重患者比较少,所以工作人员也很少主动巡视病房。为了应付检查,一些护理人员在填写病历以及相关资料时,都是根据经验或者直接照抄医生开出的病历。在季节交替时,一些科室季节性患者比较多,但是人员的安排又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导致一些科室的工作人员不足,使一些日常的工作如卫生、饮食等只能靠病人家属自己完成,对病人的卫生及饮食的护理在操作上没有专人进行指导,使得护理过程中不细心、不规范甚至影响到了病人病情。

(二)人员管理问题

在人员的招聘中,一些医院为了节省成本,所招聘的工作人员通常都缺乏专业性,在人员中选拔的管理人员欠缺专业水平及管理能力。这些能力不足的管理人员去管理基层工作人员会出现管理不到位、管理不被认可的严重问题,再加上管理人员的人数较少,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增大,影响管理的质量。由于普通医院福利待遇、晋升空间都无法和大医院相比,一些优秀的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都选择有较大发展前景的大医院,真正进入普通医院的优秀毕业生很少,使医院医疗和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较低,在管理工作方面也是难以提高。从事医院管理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此外还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在一些医院中,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他们一方面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管理能力不足,一方面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另外,一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责任意识不强,道德素质不高,侵吞公共财产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工作人员在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他们的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医院管理的效果与水平。

(三)财务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许多医院采用单纯的财务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比较落后的,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这种财务管理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不能准确预算医院的固定资产,导致差额预算管理不能满足医院的实际需求。为了维持正常经营,一些医院严重依赖国家的补助;其次,药品采购前缺乏合理预测,往往造成药品采购量过多,与实际需求不符。药品采购占用医院的大量资金,而药品没有得到切实的使用,致使药品浪费,资金浪费,影响医院的整体经营;最后,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医院在使用资金的时候,不进行科学规划,资金使用比较混乱,不能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作用,制约了医院发展。

(四)资金管理意识不强

在部分医院中,普遍存在资金管理意识不强的问题。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医疗事业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医疗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不断推进医疗市场改革,把医疗推向市场,使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为了适应市场发展,就要求医院重视资金管理。而一些医院的资金管理意识不强,没有正确认识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过度看重医疗水平的提高,在这上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忽视资金管理工作。在医院融资方面,渠道比较单一,融资成本也较高,且资金使用率低,造成资金链断裂,面临着很高风险,不利于医院健康发展。在医院投资方面,没有科学考察市场,投资不谨慎,存在盲目现象,易造成资金浪费,给医院造成资产流失。

三、市场竞争模式下的医院管理创新方略

(一)深化医院内部变革,提升医院管理能力

提升医院管理能力是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创建规范的现代化医院管理机制、考评机制、运行机制以及监管机制,对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借助三级医院评审与公立医院变革试点契机,对医院各规章体制进行梳理与完善,持续提升与改进医院管理能力与医疗服务质量。划分医院科室为职能管理、临床管理、后勤服务以及医技服务等四大级别,展开分类管理,并对各科室进行定期监督与考评,同时在医院工作者服务态度、技术水平、自身医德素质、工作效率以及医疗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将日常考评当作医院年终奖励评优的关键依据,以此提升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对医院服务更人性、管理更规范、病人更满意以及职工更认同具有推动作用。

(二)完善医院常务机制,创新财务管理模式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是医院实现更好发展根本途径,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医院现实的发展需要,医院有必要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医院在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时,一方面应着眼于未来发展需要,具有前瞻性;另一方面,要结合自身经济实力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创建符合医院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例如,用市场经济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业务管理模式。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过度依赖预算管理,新的财务管理模式能在这方面进行突破。新的管理模式要能实现对医院各部门的运营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对医院各部门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通过各种财务数据准确掌握医院的财务收支与资金运转情况,有效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创新医院管理方式,加强医院医疗服务质量

对医院医药分工合作成果进行全面巩固,进一步规范医院医疗行为,强化医院内部用药合理性,定期抽查医院用药处方,并将超常处方、不规范处方以及不合格处方纳入考核中,并由本院主管院长限时整改没有根据医院管理要求实施的科室;避免出现滥用药剂现象,以信息化方式增强医院药剂工作者与医护工作者的彼此监督,保证病人安全用药,以此不断提升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

(四)推进医院医疗技术创新

鼓励医院医护工作者应用现代新业务技术,不断挖掘自身潜能,提升工作积极性,指导宣教现阶段的亚健康人群,特别是心理调适,以缓解亚健康人群心理压力,并开设宣传教育室与心理门诊咨询室,积极主动为亚健康群体服务,以此降低住院诊疗率与人群发病率。此外,以实际科研情况撰写论文,提升医院工作者业务知识水平,将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体现出来。

总而言之,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新世纪,为变革以往体制不健全、管理理念老化的医院管理现状,医院应不断创新医疗管理,并在市场竞争模式下制定更多行之有效的医院管理方法,不断提升医院技术更新能力与组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琳.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问题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7:13-14.

医院市场研究篇8

【关键词】粤港合作中医药发展策略

自古以来,港人就有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的传统习惯。根据香港的地域、经济影响以及传统市场,香港一直是我国中药集散出口的重要基地,回归后的香港必将在我国中药出口创汇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另外,由于香港的高科技优势及资金优势,其中医药学术研究必将成为内地中医药领域的有力补充,对促进中医中药走向世界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1香港中医药现状

香港的中药市场与我国内地的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在香港可买到的药材品种约一千九百多种。在药材铺出售的药材约九百种,其中常用的有约四百种。香港市场市面出售的中成药品种约三千三百种左右,中成药在香港的销售主要靠零售店,一般西医和医院都不用中成药。港府现行的“不良医药广告条例”,名义上对中西成药一视同仁,但对中成药的推广影响较大。主要销售渠道有国货公司、药行、超级市场、免税店等。药酒在香港被列为有税品,进口要交纳酒税,无论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均需执有酒牌。药酒业与药材业、中成药业相比,销售金额虽小,但较为稳定。近来,每年进口值约为五千万港元左右,药酒进口批发商只有几家,零售主要集中于国货公司、超级市场和一些士多店[1]。

近年来,香港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已有一定的发展。除了香港中文大学中药研究中心外,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等也陆续建立了中医药研究中心。还有一些学会、中医学院、中药研究所等也致力于开展各种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活动,出版一些学术杂志。目前,香港中医药研究机构对中药毒理学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

为保障公众健康,香港中医药工作小组通过调研后,以在内地限制的28种毒性中药为基础[2],依据香港的实际情况,把31种毒性和烈性中药列入名单内,编制了一册“毒性和烈性中药应用常识”,分发给中药调剂人员及其他中医药业内人士。其内容较为深入,其中包括毒性和烈性中药的图片及正名、别名、来源、处理方法、性味归经、功用、用法、使用注意和中毒原因及症状等,并附有一份“中药材零售行业执业指导建议”,旨在为中药材零售行业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长官董建华提出了把香港发展为国际中医药中心的构想。为实践理想,特区政府推出了包括成立法律规管架构,设立良好的教育和培训系统及促进科研发展等多项措施,在公共医护架构内增设中医药服务,并积极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关于加强和促进中医药的规范管理及发展的设想,并规划了综合发展蓝图。之后特区政府制定了《中医药条例》,并获立法会通过。此外,特区政府通过办巡回展览、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单、设立电话热线和中医药管理委员会网页,以及借助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推广中医理念,宣传中医药疗效,加大对中医中药的推广和宣传力度。通过上述努力,近年来香港的中医药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医药一直被排斥在香港公立医院医疗体制之外,但在内地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型性肺炎良好的疗效面前,香港医院管理局以科研为本引入中医治疗,邀请了内地中医师来港会诊,中西医生第1次在香港的临床治疗上并肩作战。医管局辖下现设有多间中医药诊所,旨在发展一个以科研为主,与多方合作的中医运作模式。

医管局同时积极与非政府机构和大学研究发展伙伴关系,希望善用他们对中医药服务的管理经验和研究培训心得,有助于公立医院引进以科研为本的循证临床中医药服务。使中西医疗法在公立医疗系统内能成功结合,为病人提供更适切的治疗。

转贴于

2香港在发展中医药方面享有天时、地利和人和

在中医药发展方面,香港可借助内地的中医药人才和丰富的中药物资、研究成果等,内地亦希望以香港为合作伙伴。香港地处中国与世界的中枢地带,不但可成为内地中药的集散地和转口中心,外地的产品亦可透过香港入口中国。香港在文化、语言、资讯掌握、国际市场经验和资金筹集方面都占有优势,加上与外国签订的投资保护协定和知识产权制度,为产品研究、发明和创新意念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明确的支持,明确表示要通过应用创新科技,将香港发展成为国际中医药中心,并计划研究设立中医药科研中心,协助及推动中医药发展。相对于邻近地区,香港的中医药发展只属起步阶段,故可取人所长,兼容并蓄。同时又可根据现时国际情况计划一套针对不同市场的发展策略,大大提高了香港在中医药发展方面的可塑性[3]。

3发展策略

香港中医药服务的发展目标是透过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化,将香港发展成为国际中医药中心。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医药的国家,香港最大的优势是背后(即内地)有大量的中医药人材,只要政府在输入人才政策上给予支持和配合,则香港的中医药发展可在短时间内见效。香港中医药发展策略的第一步,是发展中医服务,这包括由政府设立中医医院、中医门诊和中医专科医院,以及由私人开设现代化和专业化的西医形式的中医联合诊所、专科诊所和私人诊所等。中医医院不须投资昂贵的仪器和设备,只要政府制订了有关政策,便可在短期内成事。至于私人诊所方面,近期已有不少此类诊所开设,若政府有明确的发展和推广中医药政策,则商机当前,加上适当的推动和监察,相当数目的高质素中医诊所可在半年至一年内开办。中医服务的发展重点是走向国际化,吸引外地病患者来港寻求治疗,使香港的中医治疗闻名于世,向各地输出中医服务。在中医发展方面,香港可采取多元化、多方面发展的策略,既发展中成药(包括单方和复方),亦发展保健食品和美容护肤品,同时继续担当药材贸易集散地的角色。在中药研究及拓展方面,可先以内地已上市及具疗效的中成药为基础,加以科学化的成分分析、临床测试和包装,再推出市场。中药保健品打进外国市场较药物容易,且回本期较短,尤其适合本港的中、小型药厂。西药形式的中药新药,回报很高,但投资风险大,又需要高新技术配合,香港药厂可考虑与外地药厂或跨国药厂合作,利用其资金、提炼技术和跨国公司原已占有的产品销售市场优势,扩大中药的国际市场。

4建议

中医药发展须靠政府、院校、中医中药界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成功。建议政府尽快成立跨部门专业小组,推动中医药发展及制订一套获外国药检当局认可的中药检定标准;设立中医医院,将中医纳入公共医疗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及各方面的支援。建议院校及学术界将中医药系发展成为国际性卓越学科,吸纳本地及外国留学修读中医学位;加强中医药的应用研究,与产业界、未来的中医医院及外地有关机构合作发展;加强与外地和本地学术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在现有教学诊所的基础上,设立临床教学中心,甚至中医学院。建议设立国际中医药发展基金会,与政府及其他有关机构合作,共同推动香港的中医药发展。基金会可由马会及政府拨款成立,主要功能包括进行研究及发展、处理对外和本地的中医药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设立国际中医药资讯中心、推广中药贸易、负责对外交流及公众教育等。

香港中医药发展目标是将香港建设成国际中药港,使其发展成为首屈一指的多个国际中医药中心,具体包括国际中医治疗中心、国际中药检定及注册中心、国际中医药人才培训中心、国际中医药科研开发与学术交流中心、国际中药贸易中心、国际中医药知识产权注册中心、国际中医药资讯中心。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香港中医药发展应遵循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原则,积极而谨慎地稳步前行。通过继续加强有关中医药的规范和管理工作、抓紧研究制定常用中药材标准、设立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控制度、加大对循证医学临床研究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发展和保护知识产权、积极培养中医药的专业人才、建立国际化的中医药诊疗、把内地科研技术商品化、促进中药贸易的发展、加强地区及国际合作,把中医药这个瑰宝推向全世界,全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中药材商品知识编写组.中药材商品知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9:50,14.

医院市场研究篇9

特需服务价放开,会稀释原本就稀薄的公共医疗资源吗?会激活公立医院的逐利倾向导致“看病更难”、“看病更贵”吗?

价格放开不是“洪水猛兽”

张燕美(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外科主治医生)

长期以来,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不尽合理,医疗服务价格无法充分体现市场变化、医院等级差异、医疗风险以及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服务价值,公立医院不得不通过特需服务来弥补基本医疗收入的不足。

而特需医疗服务中的部分项目医院自主定价,更能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曾有学者对上海市三级公立医院特需服务发展的情况进行调研发现:2013年,上海市三级医院特需服务药占比为30.3%,其中门诊药占比为37.1%,住院药占比25.8%,而同期全员的药占比则高达42.3%,门诊服务和住院服务的药占比分别为54.4%和32.6%。

这说明特需医疗服务更多的体现了医疗技术服务的体格,体现了医生在医疗服务中的价值。这在某种程度上与近年来推行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向相一致。《北京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方案的思路也是积极的。

但更审慎地看,公立医院提供特需医疗服务是历史产物,而医疗体制改革是一个需系统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其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一直都有限制,即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一方面,这样的一个体量,难以承担体现全体医生劳动价值的重任,只有开放医生自由执业,才能有效平衡社会医疗资源,将公立医院的就诊人群分流。

另一方面,有这样一个“天花板”在,患者也无需过分担心价格放开后会进一步激活医院逐利的“洪水猛兽”,导致“看病更难”,“看病更贵”。

建立公立医院完善的财政补偿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办医,还原公立医院公益属性,以上三点应该齐头并进。此外,还应建立新的人才薪酬机制,丰富绩效考核量化因子,改变目前医生出诊费只能靠职称级别来体现的尴尬局面。

满足差异化需求,我愿意埋单

韩璐(大学教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建档产检)

以一个曾在特需门诊建档、产检、生产的患者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比起对特需医疗喊“斩断”“切割”,让其活在“满足差异化社会需求”和“挤占公共资源”的舆论夹缝里无所适从,放开特需医疗服务价格,交由市场决定并让患者理性选择是务实之举。

不然,非让稍高收入人群也加入到排队的队伍中去?事实上这样不是更加剧了排队人群挂号和就医的困难?

社会高速发展至今,如果不能正视社会不同收入人群的不同需求,将“基本医疗”和“特需服务”囿于公立医院的围墙内“左右互搏”,抱持有违公益、违背公平、难保公立的态度和立场将特需服务“一棒打死”,是难以实事求是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的。任何时候,公平都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我的感觉是,基本和特需的划分与医院等级无关,与医院的性质是公办还是民营也关系不大,两者的差异反映在经济关系上。如果我的支付能力不足以保障我可以在美中宜和、和睦家(二者皆为高端私立妇儿医院)围产,那公立医院普通门诊之外,可不可以容许公立医院特需门诊来满足我正常的医疗需求呢?

但有一点,我们对“特需”的理解需要更新。特需是什么?是高端服务+高端技术?还是高端服务+基本技术?北京的很多医院看下来,在设计特需病房或门诊时往往考虑的是Vip的身份,比如在手术室门外设茶座,把病房装修得像酒店而不像医院;而一些国外的特需或者高端病房更强调无菌,为预防交叉感染,所有装修都参照标准严格设计、运行。

一句话,如果我国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服务能更多体现医疗技术服务的价值,我愿意为其埋单。

提高质量才是特需医疗改革的诉求点

洪鹏(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医生)

北京市要放开公立医院特需医疗服务价格的消息一出,有点赞:这符合医疗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医疗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发挥作用。但更多是担心:放开特需服务价,会否导致特需服务范围扩张?会不会助长公立医院的功利追求,做大其“堤外损失堤外补”的畸形经营战略?会不会令特需医疗变成“天价医疗”,增加患者负担?

围绕特需医疗,似曾相识的舆论交锋一直都在。

近几年,上海、北京都曾宣布“剥离”或逐步削减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服务,诸多的研究和舆论直言“取消特需医疗符合公共利益”。

但一系列的提问如影随形:缺失了特需医疗这部分的收入,公立医院的巨大损失如何弥补?公立医院回归公益,社会资源有能力承接特需、高端服务吗?

无论是切掉特需医疗这颗“肿瘤”,还是放开特需服务价交由市场调节,所有动作或多或少,或强或弱,都会给医院、医生和患者带来“痛”,问题在于能否以这种“痛”换来不再看病贵、看病难的“爽”?

显然,只对特需“动刀”很难令医疗体系整个肌体焕活。

现如今,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更需要一个较好的就医环境和细致全面的诊断治疗;政府对医院补偿机制不足与医院自身的发展要求有冲突;医务人员需要价值彰显,但现行体制机制无法充分满足。基于此,特需服务才会存在,才有合理性。

那么提高服务质量,才应成为特需医疗改革的真正诉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放开特需服务价,让市场“标价”医生价值更透明、更科学,也给患者机会更理性选择,对于减少过度占用优质医疗资源、提高特需医疗服务质量不无裨益。

要实现特需服务改革短期、长期目标的有序衔接

何达(博士,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卫生资源配置与规划)

对公立医院的特需服务可能存在的诱导需求,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管。明确区分基本医疗服务与特需服务,防止诱导医疗服务的发生;通过开展特需服务规模的研究和政策引导,结合各地、各医院的实际情况,逐步缩小特需服务的比例;通过严格管理特需医疗收入用途,对基本医疗收入亏损济宁弥补,短期内实现公立医院特需服务科学、规范、有序管理和运营。

但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存在无法回避的问题。

首先,特需医疗因为占用了医院的医务人员和技术,影响了基本医疗服务的质量和供给,而医院通过收取高额费用获得收益,不符合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定位。此外,通过不同的收费区分患者,会引发资源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影响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回归。

同时,特需医疗因为服务水平、床护比等指标尚达不到高端医疗的标准,从而既不符合高端医疗的特征,也不属于基本医疗范畴,定位较为尴尬。

医院市场研究篇10

---赴河北保定市、北京市朝阳区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外地整合和优化区域卫生资源的经验,促进我区卫生事业发展,3月2日至3日由副区长郭景平、大港油田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石桂臣带队,区政府办、研究室、卫生局、大港医院、油田医院一行11人,赴河北省保定市、北京市朝阳区学习考察,先后考察了保定市人民医院、保定市第三医院、北京市朝阳医院和垂杨柳医院。虽然考察时间短暂,但是由于考察内容明确,安排周密,考察人员结合我区医疗资源现状去思考和研讨,收获很大。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初步实现集约化经营的保定市医疗集团。保定市医疗集团是以保定市第三医院为主体,2001年1月7日经市体改委批准、由25家医院组成的具有完整框架、组织结构的多元化医疗集团。第三医院占地面积214.5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资产1.5亿元。现在集团拥有职工3978人,硕士生导师4人,主任医师42人,副主任医师210人,中级职称86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5人,学科带头人92人,其中医务人员2700人,保定名医17人;总资产2.8亿元,开放床位3160张,年门诊量153万人次,年收住院5.5万人次,手术1.6万人次,是保定市卫生系统阵容较大、实力较强、功能较全的多元化医疗集团。

向国际化品牌医院迈进的北京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地处首都商务中心西区北侧,是一家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2003年实现业务收入近7亿元。医院现设病床1030张,年门急诊量120余万人次,有临床、医技科室49个,职工2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200余人。该院以呼吸、心脏、泌尿、高压氧、职业病、器官移植、实验医学、急诊医学等学科特色和呼吸衰竭救治、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治、心脏病介入治疗、脏器移植、中毒救治、试管婴儿、急诊医学、危重症医学等众多特色医疗项目为重点。“北京市呼吸病研究所”、“北京市高压氧治疗研究中心”、“北京市器官移植中心”、“北京市职业病与中毒医学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烟草与健康合作中心”设于该院,同时是“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大肠肛门外科专业学组、疝与腹壁外科专业学所在地。承担着首都医科大学及北京市护士学校临床教学任务,是临床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承担百余项国家、部、市级科研项目,获得科研成果300余项,医学居国家医疗机构先进行列。医院把"博爱诚信"作为立院之本,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以先进精益的科学技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医护团队,为广大患者提供人文优质、可靠诚信的医疗服务并向国际化品牌医院的目标迈进。

二、主要做法

(一)实行集团化经营战略。保定第三医院和朝阳医院从发挥现有人力、技术、设备优势出发,注重提高集团医院的整体水平,优势互补、资源重组,减少重复购置,降低成本,形成了集团框架和以合作形式共同构建的医疗联合体。保定市医疗集团抓住集团核心医院这一关键,不断增强驾驭能力,在特色门诊建设上成为保定市之首,在占领医疗市场方面收到明显成效。按照医疗集团章程,确定了集团的性质、宗旨、范围、规划、机构及权利和义务,然后按照独立法人、行政隶属关系、所有制性质、财务核算形式、收费标准、资金所属关系、人事归属不变的原则,在互惠互利、自愿结合的基础上,进行集团组合。组建后的保定市医疗集团由25家医院组成,目前发展到35家成员单位,其中核心层一个,即保定市第三医院;以管理权关系为纽带的紧密层两个,即保定市急救中心、保定市中医院;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紧密层两个,即保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保定市民族医院;以契约法律关系为纽带的松散层30个。朝阳医院集团于2000年组建,核心医院为朝阳医院,北京朝阳医院集团第二医院、中医医院、八里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里屯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团结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里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左家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朝阳急救分中心为松散层单位,由于没有产权关系,尽管朝阳医院有很强的技术影响力,但目前集团化运营框架已基本名存实亡。

(二)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考察中我们认为保定医疗集团运作比较成功,他们通过核心医院与各成员医院签订协议,建立了专家人才技术、科研教学和医疗设备共享机制。一是人才技术共享。核心医院按协议组织集团内外专家,每月到两个成员单位进行会诊、查房、手术、带教;在成员医院急需的情况下,核心医院做到随叫随到,及时为成员单位排忧解难。去年以来,核心医院为成员单位巡诊46次,解决疑难病症35例,门诊2500人次,手术166人次,收转诊住院病人286人次;并派技术人员,免费为成员单位维修设备。二科研教学共享。集团核心医院多次组织成员单位进行科研、教学活动,并组织到北京协和医院学习,听部级专家教授对目前出现的疑难重症治疗报告。集团还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增加对医疗纠纷的防范能力。多次承担代培任务,学习行政管理、业务管理知识,大大提高了科研教学水平。三是医疗设备共享。卫生资源得到充分使用,减少了重复购置,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了患者负担,促进了社会稳定。集团核心医院的X-刀、螺旋Ct等大型设备,集团成员单位开单来使用的数百次之多,促进两个效益得到同步提高。通过发挥核心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了中小成员单位的发展,尤其是厂矿和乡镇医院,其形象、业务、精神面貌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三)在抢占医疗市场上下功夫。保定市医疗集团强烈的市场意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充分利用各成员单位在地域上的广泛分布,按照市场化和集团化经营目标,强化集团成员的互补性,努力通过集团知名度,提高各成员单位在群众中的声誉,借此扩大服务群体,在努力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朝阳医院抓住品牌建设这一关键,提出“一二三”发展战略,即确定国际化发展方向,在硬件建设和顶尖技术上力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采取开放式办院,积极构建一套适应于国际化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抓住两条主线,一切工作紧紧围绕学术学科和强化经营管理来展开,处理好学术学科为实现两个效益服务,增加效益支持和促进学术学科发展的关系,努力在实现双蠃或多嬴上下功夫;抓住三个市场不放松,努力拓展社会保障市场、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和专科专病市场,创造了主营业务收入数亿元的经营业绩。同时医疗服务对内辐射朝阳区各街道办事处、东风乡所属的行政辖区外,对外逐渐面向全市、全国和国外。通过市场辐射,促进了区域内卫生资源的有效组织,并实现了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的有机结合。

三、几点建议

我们此次学习考察收获很大,一方面感受到这些医疗单位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所做的大量探索性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从这些单位坦诚的介绍中看到由于集团化经营在产权、经济利益等方面不清晰或者不完全到位,对集团化经营带来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对此,我们应当充分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明确整合区域卫生资源的思路,以引入市场机制、争取多元投入,实行强强联合为手段,加快医疗资源整合步伐,构建与市场相适应的新的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共享化、医疗水平的现代化、医疗服务的人文化、医疗消费的低廉化目标,确保我区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一)搞好调研,认真编制区域卫生资源整合规划。抓住国家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主辅分离的有利时机,科学做好区域卫生规划,为优化配置区域卫生资源提供依据。一是摸清底数。调查摸底要涵盖全区所有的卫生资源,既包括重点医院、厂矿医院,也包括各镇街、各村的卫生所、个体行医点。对于厂办医疗机构,要认真核实年度经营收入、人员结构、经费拨付及使用情况,为区委、区政府整合卫生资源、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二是立足区情实际。遵循国家和我市要求,立足我区石化基地建设的实际,在区域卫生规划中,以技术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原则,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努力提高服务效率,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卫生需要。三是明确规划目标。在统筹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特别是“六大经济板块”建设、现代城市发展对卫生资源的需求,控制卫生资源总量,优化增量,调整存量,提高质量,促进我区国民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健全组织领导,借鉴上海、广东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尽快拿出一套符合我区实际的卫生资源优化和配置方案。

(二)创造条件,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集团化整合框架。本次外出学习,给我们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这些地方在组建集团时,还没有形成具有产权关系的集团,只是以市场划分或者技术合作、支持下的联合。没有产权关系,必然导致在整体运作上,考虑眼前多、思考长远少,特别是在利益上不能形成相互促进机制,人、财、物过度松散,整体合力难以形成。所以在谋划集团化运作时,要创造条件,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经营性集团,在保证满足政府基本公共卫生要求的同时,为医疗机构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创造条件。在具体操作上,对核心医院可以采取多元投资的方式,增强其经济实力,特别是强化对外投资功能,尽可能多地收购和整合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形成全资或控股单位,掌握调度卫生资源的权利。同时,根据发展需要,按照集团化运作模式,吸纳一定数量具有协作关系的半紧密层和松散层单位。只有这样,集团治理结构才会合理,整合目标才能实现。

(三)突出特色,在优化新型医疗技术结构上下功夫。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的专科分科越来越细,谁能突出特色,掌握新的专科技术,谁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我区医院不乏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和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医务工作者,要把握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形成具有我区特色的专科。这就要求一些较大规模的医院,必须构建新型的医疗技术结构,在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趋向整体化,在实行多种综合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应注重加强横向联合,建立各种诊治中心,如在大港医院建立癌症治疗中心、糖尿病治疗中心,在大港油田医院建立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心,器官移植中心等。只有把特色专科建设好,才能在地区甚至在国内外形成病人流,创出自己的牌子,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才能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四)重视人才,培养-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专业队伍。医院的发展取决于高质量的医疗水平,而高质量的医疗水平关键在人才。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现代医学技术,而且要具备现代科学技术。因此,要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注重医护人员的基本功训练与专业训练,一般培养与重点培养,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相结合。培养一支具备开拓型、智力型的专业队伍。由于人才队伍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瞄准高新技术利用人才。高度重视横向联合,特别是充分发挥京津地区名医众多的优势,加快与部级医院高新技术接轨步伐,带动本区医疗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档次;拟定部级专家教授会诊带教计划,聘请一定数量的名医来我区进行技术指导,通过传帮带提高我区医务骨干的技术水平。二是招贤纳士吸引人才。保定市第三医院和北京垂杨柳医院除了为人才搭建一个优越的生活平台外,更注重为这些事业性强、工作热情高的有识之士,创造一个展示才华、施展才干的事业平台。我们可以高薪聘请一些在某个领域具有突出作为的专家,也可以聘请一些退休的专家充实到业务科室,以发挥余热,传授技术,提高医院整体技术水平。三是眼睛向内培养人才。加快对医院内部业务骨干的培养和锻炼,是医院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利用专家会诊的机会,对有培养前途的业务骨干加大培训力度。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把更多的业务尖子送出去进修深造,特别是加大与大专院校挂钩,尽快提升医务工作者的技术水平。